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程——用友ERP-U8(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1:59:47

点击下载

作者:龚中华何平(编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程——用友ERP-U8

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程——用友ERP-U8试读:

前言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操性强的学科,让学生轻松、快速和熟练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是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

本书以“用友ERP-U8系统”为蓝本,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结合企业实际业务,以“理论联系实际,实操提升能力”为写作思想,让读者轻松、快速和灵活地应用用友ERP-U8会计信息系统。

本书详细讲述用友ERP-U8系统的安装、初始设置、日常单据处理和各种账簿报表查询方法,分章讲述用友ERP-U8系统基础知识、财务系统应用方法和业务系统使用方法。本书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功能强。本书所采用的“用友ERP-U8系统”功能强大,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包括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等。该系统经过10年时间的开发,并被几十万用户验证。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习者轻松、快速地学会应用软件。(2)实战性强。本书模拟“深圳和氏电子有限公司”的业务数据,详细讲述用友ERP-U8系统的安装、日常单据处理和各种报表查询等操作。通过实例练习,在校学生可以尽快理解企业部门组织结构和企业所涉及的业务单据内容,从而更好地学习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已踏入社会并参加工作的读者,通过实例练习,然后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可以融会贯通地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3)内容全面。全文讲述了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应用。财务系统讲解有账务处理、报表与分析、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出纳管理系统的应用。业务系统讲解有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和存货核算系统的应用。(4)配有课后实验题。读者在每一章节根据书中步骤学习完以后,再自行实验,以检验其知识掌握的程度。(5)配有实操考试题三份。笔者根据各企业可能采用的不同系统方式,通过实操考试题让读者提前熟悉企业的实际业务场景,并且同步检验读者独立操作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6)自学性好。笔者在模拟实例数据讲解时,采用步骤清晰化讲解方式,即使用每一功能时,按照实际情况分成几个步骤,每一步骤尽量配以操作图片,使读者在实操时能快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7)适用面广。本书使用了大量实例数据,配合详细讲解,使本书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财务人员岗位培训教材和自学用书,同时可以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参考书籍。

在学习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书中操作实例,先学习操作方法,以对软件有所认识,然后再详细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功能应用。

本书采用用友ERP-U8(V8.72)版本,并配有教学资源包,提供学习素材,读者可以在人民邮电出版社教学服务与资源网(www.ptpedu.com.cn)免费下载。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殷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可发邮件至book_better@sina.com。编者2012年12月第1章会计信息系统概述【学习重点】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内涵、特点及其组成;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与规划的重要性及会计信息组织建立的途径,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学习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1.1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涵

1.1.1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传输、分析等变换处理,并输出有用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1.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和输入。数据的收集和输入功能是指将待处理的原始数据集中起来,转化为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形式,输入系统中。在衡量一个信息系统的性能时,必须考虑以下内容,收集数据的手段是否完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何,具有哪些校验功能,输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数据收集和输入的制度是否严密等。(2)信息的存储。数据进入信息系统后,经过加工或处理,得到了对操作用户有用的信息。信息系统负责把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存储、保管起来。(3)信息的传输。为了让信息的使用者更方便地使用信息,信息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到各个使用部门。(4)信息加工。信息系统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查询、计算、排序、归并、汇总等。(5)信息的输出。信息输出的目的是将信息系统处理的结果以各种形式提供给信息的使用者。

2.信息系统的类型

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出现了各种分支,主要有以下类型:(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 EDPS)。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软件功能的限制,计算机主要用于单纯的数据处理,主要解决数据计算、检索问题,没有将管理模型与数据处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传统的EDPS是信息系统各分支中唯一较少涉及管理的系统,而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主的系统,不进行任何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如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状态报告系统等。EDPS是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基础,能够向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成熟。它以EDPS为基础,充分利用EDPS的数据和大量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来实现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预测、管理、调节、规划和控制。该系统主要采用管理决策模型和最优化技术,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MIS主要支持例行的高度结构化(可程序化的)管理决策问题。如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进一步发展,促进了MIS的进一步发展,为高层决策提供更多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应运而生。它是以MIS为基础,充分利用各数据、知识、人工智能和模块技术,辅助高级决策者解决复杂决策问题的人机交互系统。它改善和加强了MIS的“决策支持”能力,更加强调管理决策中的人工作用,支持面向决策者处理半结构化(不可完全程序化)的管理决策问题。DSS的研究方向是以不确定型的、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智能型的、充分考虑人(决策者)的因素以支持其决策的方法为主。如投资决策信息系统、生产决策信息系统。(4)专家系统(Export System,ES)。专家系统是指根据某一领域的专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他们在处理该领域问题时所用的事实和决策准则,编成计算机程序,供决策人员使用,从而提高决策质量的系统。实质上专家系统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如远程医疗系统、中医专家系统。(5)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OA)。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而产生了多功能综合信息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文字处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上会议系统等。OA的出现正在改变传统的机关事务型办公业务,改变人们的观念和劳动力就业比例结构,为未来信息化的社会提供一个高效、迅速甚至智能化的办公环境。(6)国际电子商贸系统(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Business Processing System,IEBPS)。将数据处理技术运用于商业和贸易领域中的信息处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随着区域(或全球)商贸一体化和Internet的出现,特别是EDI技术的兴起,国际电子商贸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电子商贸系统是一个以电子数据处理、环球网络、数据交换和资金汇总技术为基础,集订货、发货、运输、报关、保险、商检和银行结算为一体的综合商贸信息处理系统。IEBPS的出现不但大大地简便了商贸业务的手续,加速了业务开展的全过程,而且规范了整个商贸业务的发生、发展和结算过程,如电子报税、网络商业系统等。

上述信息系统的划分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实际上,各分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同时,各分支本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其满足社会的需要。

1.1.2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各种会计数据,输出会计信息,并定期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决策提供帮助,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的系统。它运用本身特有的一套方法,从价值方面对企业、事业、团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定量描述。会计的各项活动都与信息有关,取得原始凭证是收集原始数据,填制记账凭证和记账是把会计数据转换成会计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提供账簿和报表是会计信息的输出和使用。显然,会计活动的每个步骤都有信息处理任务,每一步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目标,所有步骤以及在各步骤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会计信息系统。

若从处理手段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分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或称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或称为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但随着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减少,人们习惯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简称为“会计信息系统”或“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我国经济领域对计算机处理经济事务通俗、笼统的称呼。“会计电算化”一词,是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它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用计算机来辅助会计核算和管理,通过会计软件指挥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

1.1.3 会计信息系统的分类

按照会计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深度和服务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会计核算系统

会计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其基本构成。不论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信息处理上有何种深度和广度,这一层次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功能是处理传统财务信息,并向会计管理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来自企事业单位经济事项的最原始的会计核算数据。如总账核算、工资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和固定资产核算等。

2.会计管理系统

会计管理系统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中间层次。其主要作用是在核算处理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会计决策信息完成对资金、成本、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并将决策执行的结果反馈给会计决策系统,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和控制职能,如资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资金的使用、周转、控制和分析。

3.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高层次。其主要理论依据是一些数字经济预决策模型。同时,它建立在前两个系统之上,其规模是具有弹性的。由于各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因此每个组织对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但其基本功能是帮助会计问题的决策者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和预测工作。其基本内容包括长短期投资预测、风险预测与控制、利润预测、不同情况下的投入产出预测和决策等。

需要强调指出,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按照不同组织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系统。

1.工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对供、产、销等过程进行核算、反映和控制。它一般分为总账、会计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材料管理、往来处理和销售管理等子系统。

2.商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反映商品的采购、存放管理和销售业务。它一般分为总账、会计报表、工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子系统。

3.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核算国家财政的拨入款项,对各种费用支出进行监督和控制。它一般分为总账、会计报表、工资管理、预算管理和专项费用支出等子系统。

4.科技贸易及服务类型组织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核算所提供的劳务和归集的费用,同时对债权和债务进行分析和控制。它一般分为总账、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工资管理等系统。

5.金融机构的会计信息系统

可以核算、反映和监督银行本身的正常经营活动情况,而且核算、反映和监督各部门、各组织的资金活动情况。一般分为柜台业务系统、同城资金核算系统、电子联行系统、转账系统、国际资金结算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会计报表和决策支持系统。

按照会计信息的开展范围和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系统。

1.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指一个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部门开展的会计信息系统。此处单位包括各行各业的单位,它是行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和地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但是行业不同,其核算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2.行业会计信息系统

此种信息系统有两种含义:一是行业各单位的会计部门实现会计信息化;二是全行业的会计部门实现报表和报表汇总的会计信息化。行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第一种含义有待于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全部实现,所以各个行业的主管领导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时,应把近期的工作着眼点放在此项工作上。实现行业内报表的收集和汇总相对简单一些,但也不可轻视。

3.地区会计信息化

地区会计信息化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全地区所有单位的会计部门已全实现会计信息化;二是全地区的会计部门实现报表的收集和汇总会计信息化。

1.1.4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计算机具有高精度、高准确性和逻辑判断的特点,使得数据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审核记账凭证的过程中,如果一张凭证不满足“填制人与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人”的原则,则计算机会立即给出错误提示,并不允许该凭证通过审核。记账过程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准确、快速地完成。显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

计算机具有调整处理数据的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数据,数据处理速度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增强了系统的及时性。例如,如果需要查某张凭证,只要告诉计算机有关该凭证的数据(凭证号、审核人、日期等数据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的组合),计算机就会迅速从数万张凭证中找出该凭证,并显示在屏幕上。如果需要查看某本账,只需将科目代码和日期告诉计算机,计算机就会迅速将该账簿显示在屏幕上。如果需要任意期间的会计信息,只要告诉计算机日期,计算机便能及时、准确按年、季、月、日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手工系统反应迟缓的弊病,同时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数据抄写和计算中解脱出来,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3.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

计算机的运用,一是扩大了信息的存储量,在磁性介质上可以存放多年的数据;二是提高了信息的反映程度,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在手工方式下,财务人员由于劳动强度较大,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较粗糙,带来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在计算机方式下,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变,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增强了信息处理的深度。

4.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

Internet的全面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运作、管理和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Internet作为日益扩大的世界最大网络,已连通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Internet作为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框架,正成为连接未来信息化社会的桥梁。信息的使用者可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需几秒钟即可以将信息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又可以从不同的地方获取所需的信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海内外数据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共享速度,加快了信息的披露,更好地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

1.1.5 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

会计信息系统从物理组成来看,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会计规范、人员组成的;从职能结构来看,是由若干个职能子系统组成的。

1.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1)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是指进行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存储及输出的各种电子设备。输入设备有键盘、光电扫描仪、条形码扫描仪等;处理设备有计算主机;存储设备有硬盘、光盘和U盘等;输出设备有显示器和打印机等;通信设备有传输介质、路由器等。硬件设备不同的结构及组合方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同工作方式。目前,常见的有单用户结构、多用户结构、局域网结构和广域网结构四种类型。(2)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是指中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一般在购买硬件设备时由计算机厂商提供或购买。应用软件主要指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会计软件的一些文档资料也包括在会计软件之内,会计软件可由使用单位组织开发设计或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3)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如原始凭证;处理后的中间结果数据,如明细账、总账、多栏账等;还有系统处理结果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人员提供的会计数据,如会计报表等。由操作人员把发生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内,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再输出相应的各种数据。由于会计信息涉及面广、量大,必须有专门的数据库系统集中处理这些数据,而且其结构也是十分复杂和庞大的。(4)会计规范。会计规范是指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作的各种制度和控制程度,如硬件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5)人员。人员一般是指从事系统的规划、开发、维护和使用的人员,有系统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系统维护员和会计档案保管员等。人员也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和系统管理员队伍,硬件、软件再好,系统也难以稳定、正常的运作。

2.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结构

会计信息系统从其系统职能结构来看,可分为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管理职能。会计核算职能目前较为成熟,以工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为例来介绍其构成。(1)会计核算职能。

①总账系统,用于日常账务处理,从记账凭证的录入开始,完成凭证的复核、记账、结账等业务处理,并对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科目汇总表和多栏账等账表进行查询,提供各种形式的查询打印功能。总账系统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各业务系统如工资核算、材料核算等生成的凭证需要转入总账系统进行登账,同时,总账、明细账等会计信息也是会计报表系统的基础。

②会计报表系统,根据总账系统有关账簿、凭证的数据,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根据企业管理的要求,也可以设计相应的内部报表,自动从账务处理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提取数据,进行会计信息的分析。

③应收款、应付款系统,专门负责企业的应收款和应付款管理,从发票的登记,收款和付款的录入,进行往来数据的核销,随时查询、分析往来数据的汇总报表和明细表,即时了解往来单位的余额等情况,并可进行账龄分析等查询。

④固定资产系统,用于管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根据原始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自动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每月根据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凭证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可以随时出具固定资产卡信息和折旧分配表等账表。

⑤工资管理系统,用于处理职工工资核算,以及考勤记录、扣款、扣税等基础数据,自动计算职工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等,完成工资的汇总、分配和福利费的提取等工作,编制输出工资条和分析报表等,自动生成与工资核算有关的凭证并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

⑥销售系统,负责针对客户的产成品销售业务,进行销售发货单的处理,销售发票的登记,销售费用、税金的处理,可以查询销售收款、欠款和利润等情况,并将有关系统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

⑦采购系统,负责采购原材料的采购业务处理,进行采购收货的处理,采购发票的登记,采购费用和税金的处理,可以查询采购付款、欠款和成本降低等情况,并将有关系统凭证传递到总账系统。

⑧库存系统,主要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储和使用的核算工作。通过录入材料入库凭证、发料凭证以及委托加工凭证,自动登记库存台账、进出库流水账和收发存汇总表等。(2)会计管理职能。

①投资决策系统,根据不同的决策方法对组织的投资方案进行测算、对比和分析,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②销售预测分析系统,根据预测的对象、目的、时间及精确程度等不同的预测方法对事物的未来销售做出预测和分析。

③全面预算系统,根据不同的管理理念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对组织未来特定时期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数量说明。

④成本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成本控制目的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产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为成本决策提供依据。

⑤存货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存货控制方法分析构成存货成本的各个项目,得出最适当的存货存储数量,使库存存货的成本总额最小化。

1.1.6 会计信息系统的意义

会计信息系统是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对提高会计工作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促进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会计信息系统促进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信息系统要求会计凭证规格化、标准化,账簿体系也要重新规划与设计,这为会计改革以及有效使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条件。同时,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都与会计信息系统不相适应,应当建立权限控制、硬件控制、运行控制、保密控制等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2.会计信息系统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后,只要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汇总和分析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这将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登账、算账和报账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计算机处理速度每秒达百万次,是手工处理速度的无数倍,从而使大量的会计信息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当手工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时,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才能完成,但使用会计信息系统后,少则几秒,多则几分钟就可以全部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

3.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

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后,规范统一的输入/输出格式,简洁、清晰、友好地输入/输出数据的多重校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当出现凭证借贷不平、科目缺少等情况时,计算机不允许保存,以保证数据质量。

4.会计信息系统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使财务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决策

手工处理模式下,财务人员整天忙于登账、算账、报账,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控制或参与经营决策;同时,由于手工处理方式的客观限制,会计信息难以得到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处理,使分析、预测缺少科学的依据。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后,不仅可以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同时也提供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会计的预测和决策作用。

5.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而且及时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所需的会计信息

随着Internet的出现、运用和普及,为会计信息的远程传递、及时传递提供了可能,使利益相关者在世界任一角落都能及时了解某组织在某一时期的会计信息。

6.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现,促进了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要求财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更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会计职能的转变,需要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分析和预测,探索经济活动的规律。

7.会计信息系统加快信息流速,促进了组织管理全面现代化

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加快了信息流速,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做出决策。同时,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后,大量的信息可以得到共享,促进和带动其他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计算机应用,促进整个管理现代化。事实证明,只有先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其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1.2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系统在短短的20多年中,从刚起步的会计核算发展到现在的ERP系统,并逐步派生出适合网络时代发展的新功能。

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和功能划分,可分为核算型会计软件阶段、管理型会计软件阶段、业务一体化阶段和ERP阶段。

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及商品化过程划分,可分为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开发阶段,商品化会计软件不断成熟阶段和管理财务一体化(ERP)阶段。

1.2.1 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部分单位开始考虑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这种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尝试,首先起始于易于解决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工资发放管理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一批学者开始了对会计电算化的研究,框架性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与主要功能。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和研究的同时,部分单位开始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定点开发工作。

这一时期的定点开发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由于应用单位并不完全了解计算机技术,不懂得计算机管理与手工处理的差异是什么,不能系统、全面地描述自己的业务需求,更不能站在系统的高度提出较高的设想,只能阐述手工记账、算账与形成报表的过程。而软件开发人员对会计业务不熟悉,对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业务处理的结合尚不能达到整合贯通,因此形成了系统开发人员与使用者之间在相互表达和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会影响到软件的质量,开发的软件只能依靠个人的理解,仅限于模拟手工业务处理过程。

可以说早期的开发工作处于非常盲目的状态,尽管后来随着定点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发工作的盲目性逐渐减少,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规律也逐渐被人们掌握,定点开发的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早期会计信息系统定点开发工作的成功率还是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会计信息系统的定点开发工作大多是在DOS操作系统下的dBASE Ⅲ等小数据库上进行的,开发出的软件功能也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账务处理、报表、工资核算等功能模块上。由于早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主要是企业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发,研究与探索过程是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一些软件开发出来之后,一是由于服务跟不上,造成一些软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因为企业没有自己的管理维护人员,企业的业务稍有变化,就会影响软件的运行,甚至整个系统废弃。

1.2.2 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时期

1.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产生背景

为了克服专用财务软件重复开发会导致资源浪费这一缺陷,业界提出了开发和使用通用化和商品化财务软件的要求,并为此于1988年8月在吉林市召开了财务管理信息化专业讨论会,也称为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其主题是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化问题。该讨论会还提出了设计开发此类软件的几项措施。(1)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开发措施具体如下。

①确定通用化财务软件的适用范围。因为不可能设计开发出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化财务软件,而且若适用范围过大,则设计开发难度极大;反之,适用范围过小则缺乏实用及推广价值。所以一般应按工业、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机关、学校、科研等单位的特点,分别开发适用于各行业不同特点的通用财务软件。

②找出各行业应用单位的共同点,设计出通用功能模块。由于国家会计制度上的统一性,以及同一行业机构设置、业务处理等内容和计算机财务数据处理技术上的相似性,同一类企事业单位财务数据处理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针对一些具体的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方法等,可以设计出通用化功能模块。不同单位之间的财务管理虽然有很多不同点,但这些功能模块还是可以通用的。

③同一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还有一些完全不同的部分。工业企业由于生产组织,技术流程的不同,成本计算和管理也不完全相同。这时可以根据各单位的不同特点,在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开发和设计适用于本单位的选用功能模块,并将适用于本单位特点的选用功能模块和通用功能模块组装起来使用。

④设计通用化财务软件时,不要做得太“死”。有些内容可以留待用户根据本单位的需求选用后,由用户自己来定义,而且要尽量扩大自定义内容。

⑤如上述几项措施仍不能满足用户特殊需求,必要时可以做二次开发。但作为通用化软件,二次开发不宜过多,一般限制在编程总量的1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0%。(2)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产生的环境具体如下。

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企业管理主要注重按照一定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管理,财务只是作为记账或会计核算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在这种体制下开发出的会计软件,其开发和应用必然只注重会计核算。

②核算型会计软件开发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软件开发一般从账务处理功能开始,然后逐步扩大系统的边界和范围,扩展系统功能,软件开发缺乏总体设计环节。不断推出的外围专项业务处理系统与账务处理系统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结构关联性,众多模块不能构成一个系统整体。

③软件设计以用户描述为准则。在会计人员与计算机开发人员结合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总是强调对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模拟而不考虑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在不精通会计业务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会计人员对业务的描述进行模拟,所以发挥的就是机械地追求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手工凭证与印刷账簿的逼真性。

④模块功能局限于业务部门。由于核算型会计软件开发主要是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而在手工业务处理过程中,财务部门与材料、销售等部门业务相对独立,资金与实物管理相分离。

2.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特点和局限性(1)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特点。

这期间开发出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的,一般人称之为“核算型”会计软件,其主要功能包装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各模块可以独立运行,模块之间在结构关联上是松散的,不能称为一个系统整体,未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一致性控制等问题,其功能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2)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局限性。

①在工资系统中录入的工资数据不能自动生成工资费用分配凭证以及其他工资核算凭证,只能从工资系统中打印输出工资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信息,再到账务处理系统中手工制作工资核算凭证。

②固定资产变动时,不能在进行固定资产卡片信息维护的同时,自动生成固定资产核算凭证,而必须由会计人员到账务处理系统中依据相关原始票据手工制作凭证。

③材料采购必须在材料系统录入采购单和入库单以便进行材料数量、单价和金额的管理,而材料核算则只能由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系统中依据相同的原始单据的制作核算凭证。

1.2.3 商品化会计软件不断成熟时期

财政部提出的会计核算软件功能规范和财政部门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的规范化评审,对提高会计核算软件质量和促进商品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用友、金蝶、浪潮等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该阶段的软件与前一阶段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发过程规范化

在开发过程中,以系统总体设计为指导,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各模块数据关联的融合化与集成化。

2.功能结构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推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从一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总体设计,力求克服第一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结构上的缺陷,并在功能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主要功能包括:账务处理、资金管理、报表、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采购与应付账款核算、销售与应收账款核算和存货核算等。(1)实现数据的一次录入与共享使用的机制。

①由工资模块进行工资计算并自动生成工资费用分配以及其他工资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模块。

②由固定资产模块录入固定资产变动原始资料,以便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自动生成固定资产变动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此外,在自动计算每月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同时,也能自动生成折旧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

③在采购模块录入采购原始单据对采购业务、应付账款及其核销进行管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采购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

④在销售模块录入销售原始单据对销售业务、应收账款及其核销进行管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销售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同时自动结转销售成本。

⑤采购和销售模块的信息变动自动改变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信息,在实现对库存数量、警戒线等管理的同时,自动按照预先设置的库存成本计价方法进行库存核算。(2)加强凭证往来管理功能。明细划分为应收账款管理和应付账款管理,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加强了对客户与供应商信息,信誉和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余额的管理,强化了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流动货币资金的管理功能,体现了企业强化对流动资金管理的意识,也满足了企业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将材料管理模块划分为采购和库存管理两个模块。采购与应付账款管理模块相结合,以便于企业对订单、供应商、采购价格、应付账款及其核销的管理,并为企业制定科学的资金支付策略提供支持。此外,库存管理模块的功能不仅注重对生产过程原材料使用的管理,而且增强了对在产品的库存管理。

从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特点,不难看出该阶段的软件在逐步向核算管理型转变,凸显了数据共享机制和往来管理,并将应收账款管理和应付账款管理从总账系统独立出来,实现与相关的销售、采购业务管理系统协同运作。

3.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运行环境的变化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规模的单位要求,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商逐渐将软件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来进行开发,核算软件更具有针对性。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基本上具备了网络功能,网络结构体系主要有F/S(文件/服务器)和C/S(客户/服务器)两种。部分会计核算软件使用了服务器数据库,如Sybase、Oracle、Informix、SQLServer、Db2和Access等,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网络操作系统除了NetWare之外,还有Windows NT和UNIX等。

1.2.4 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进了市场,走向了规模,企业管理的自主性和自主权越来越高,单纯记账与核算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需求,Novell局域网的应用配合着财务管理和决策设计理念的软件产品,丰富着财务(管理)软件的阵营。

Windows平台的问世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财务软件模块从分离走向整合,集成管理思想的技术实现成为可能,从而掀起了中国财务管理软件第二次革命的浪潮。在1997年年末,一股ERP风潮迅速在中国财务软件市场中蔓延开来。当时的所谓ERP软件仅仅是ERP的部分模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体化企业管理软件。

1.财务业务管理一体化软件产生的背景(1)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ODBC开放式接口技术以及强大的开发工具,为管理一体化软件提供了技术支撑。(2)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飞速加快。中国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逐步推进,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在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实现管理的现代化。(3)企业经营转型。企业由过去的计划管理转身经营决策型,企业需要将经营方面情况和多方面情况相联系,形成以财务核算数据为基础的全面动态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效和财务状况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方法。(4)国外厂商拉动。到1995年以后,外国财务软件和ERP软件厂商开始进入我国。当时认识我国是财务软件巨大市场的外国企业管理软件公司还不多,多数财务软件都是由其在国外的用户“移植”到我国的,并通过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逐步向我国渗透。

2.一体化管理软件的目标

实现企业资金流与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实现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提供经营决策的预测、控制和分析手段,能有效控制成本和经营风险,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这种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跨部门应用,使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企业管理中各部门都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其最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以最快速度做出经营决策,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目标。

3.一体化管理软件的功能与特点(1)软件开发平台与开发技术大型企业管理软件主要采用32位的开发工具,运行在Windows95以上的平台上,数据库将不再使用桌面数据库,而多数使用服务器数据库。网络体系结构主要采用三层(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或事务处理服务器/客户)或多层结构,以克服传统的C/S结构易于出现的网络瓶颈现象。此外,在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中,还采用浏览与Web服务器技术(B/S结构),以实现软件系统数据的标准化、跨地区和跨平台运行,同时已经开始考虑电子商务(E-Business)在软件功能中的应用。(2)有效控制工业生产成本。在成本数据归集方面,设计了与相关子系统的数据接口,可实现动态成本核算。在成本计划方面,可以编制全面的成本计划,并可用成本计划控制实际发生的成本,实现动态成本控制。(3)有效控制企业财务运营风险。信用控制机制由信用等级、信用发生控制及信用分析等一系列流程组成。付款控制机制由预付款信用控制、付款节奏控制、应付款分析等一系列流程组成。库存资金占用控制机制由存货控制、库存资金占用规划及库存资金占用分析等业务流程来保障实现。(4)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提供了完善的现金流量表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企业财务分析手段,通过财务分析模块来完成这种具体要求。提供完整而及时的企业决策支持手段,通过可与财务核算及业务管理各模块连接的决策支持模块来完成。1.3 MRPⅡ/ERP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1.3.1 ERP与MRPⅡ的区别

ERP与MRPⅡ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别:(1)财务系统的核心位置差别。在MRPⅡ中,财务系统只是一个信息的归结者,它的功能是将供、产、销中的数量信息转变为价值信息,是物流的价值反映。而ERP系统则将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2)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的差别。MRPⅡ主要侧重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 ERP系统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人事、项目等进行有效管理。(3)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的差别。MRPⅡ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看板式生产等则是企业主要采用的生产方式,由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ERP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企业的这种多元化经营需求。(4)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差别。ERP除具有MRPⅡ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整个供应链上物料流通体系中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对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的管理。(5)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的差别。MRPⅡ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系统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n 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售后服务即质量反馈,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6)在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方面的差别。现在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单元之间、企业与外部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多并越来越重要,ERP系统应用完整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7)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差别。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主流ERP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部分ERP产品采用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此外,ERP还能实现在不同平台上的互操作。

1.3.2 财务会计模块在ERP的演进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管理思想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成因果的环路,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如美国APICS的ERP定义一样,财务会计一直是ERP的核心及导向,国内的老牌ERP厂商,比如用友、金蝶、新中大等,就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清晰的路走向成功的。

实际上,无论在传统的MRPⅡ还是在ERP中,财务管理始终是核心的模块,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流,是企业运营效果和效率的衡量和发现,因而财务信息系统一直是各行业实施ERP关注的重点。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企业对财务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的ERP供应商,如SAP、用友、金蝶等,都提供了功能强大、集成性好的财务系统。1.4 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会计电算化,它涉及人、财、物、供、产、销等诸多方面,覆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领域,是有效利用企业资源集成化的企业级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系统复杂、实施难度大、应用周期长等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因此,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从系统工程和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打好系统实施所需的基础。这些工作主要包括:①企业的领导班子具有改革进取的决心,对实施的系统有一致的明确目标;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明确、量化的应用目标;③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⑤制定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⑥建立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网络环境。

通过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可促进企业解决以下问题:①基础管理不扎实,具体表现在人财物、供产销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相当大距离,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都非常大;②战略管理不到位,这是由于企业对内部资源的状况以及环境资源的状况不了解,对市场变化的趋势不能很好地把握,尤其在信息不够的情况下,决策往往容易盲从;③信息资源不共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资、财务、技术以及其他的部门信息不共享、不集成,沟通严重不足,结果大量的信息是孤岛式的、滞后的,甚至是虚假的和部门利益化的,管理的依据失真严重。即使是某个部门做得很好,但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却很难提高。通过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可利用计算机的准确性和非情感性,使基础管理硬化,使综合管理集成,大大减少决策者日常管理时间的消耗,大大增加投入市场和研发上的精力,提高战略管理的准确性。

实施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第1阶段是基础管理阶段。基础阶段重点解决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设计、员工业务规范的管理等方面。企业通过对这些基础的梳理和规范化,初步形成对企业资源的了解,从而能够有选择地对重点资源进行控制和把握。第2个阶段是理顺业务流程,规范企业管理。在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借助管理理念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当优化后的流程(流程步骤和岗位相结合)借助软件和计算机硬件得以实现后,任何业务操作就必须遵守制定的规则。企业的业务流程集中体现在采购流程、库存管理流程、生产制造流程、销售流程和财务结算流程,不同的步骤由不同的岗位来处理,且严格按照系统控制流程,对企业内部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样就从管理范畴的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1.4.1 管理基础

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处理的协同,必须科学地规范企业的管理工作、设计业务流程、统一基础数据管理,如果这些工作做不好,再先进的系统也无法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首先要扎实地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事劳资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销售管理、计量数据采集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

1.管理工作制度化

管理工作必须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为使用系统的“人”和系统制定的“规矩”,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矩”,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并通过业务处理系统,预制每个业务的财务处理凭证,当特定的业务触发相应的处理时,系统自动生成凭证,保证会计信息及时从业务系统获取。

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制度来讲,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包括:

1)内部核算制。我国大部分大型企业推行内部核算制度,如邯郸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采用内部核算制,必须制定与该制度相配套的内部价格和内部利润的核算办法,以及考核指标、奖惩制度等,开成一套量化指标和相对稳定的制度。

2)集中管理制。有些大型企业采用集中管理制度,总部设立财务部、物资部、销售部将各分厂的财务、采购、销售进行一级管理,二级厂只负责生产。这种管理制度需要清楚地界定各自的权力和责任以及明确的目标,并且均以量化的指标表示。

当企业决定采用某种模式后,根据选定的管理模式,进行基础资料的整理、系统参数和设置、工作流程的设计等工作。管理模式是会计信息系统设置的大前提,必须由最高层领导集体决定。

3)同时兼顾集权与分权。在传统的手工进行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情况下,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使得集团公司管理模式选择遭遇两难境地。企业若要增加基础部门的经营灵活性,就要弱化企业的集中管理权;反之,要加强组织的集权管理,势必要牺牲基础部门的经营灵活性。运用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摆脱这种顾此失彼,两者无法兼顾的选择。信息网络使企业总部与基层部门能同时获得同样的信息,共享信息资料,每一个基层部门实际上成为企业总部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企业能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统一。(2)企业管理制度化。

管理制度是指导职工进行各项管理活动(即调整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和准则,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要求,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和办法所作的规定。管理制度涉及的面广、包括的内容繁杂,要使管理制度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相匹配,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系统的作用。因此管理制度标准化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首要基础。

1)采购管理所涉及的制度具体包括:

①采购计划制度。编制采购计划时,必须根据部门的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管理需要、销售订货或零星需求等实际情况,审核各部门提交的采购申请单,将已审核的采购申请单进行归类、合并处理,编制统一的采购计划,并依此作为向主管领导报批的采购申请单,经批准审核后方可执行。

②采购管理制度。采购过程的管理制度包括:采购执行情况的考核,采购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控制指标,各种物资采购价格的限定,采购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等。这些指标都必须进行具体的量化,以便进行管理和控制。

2)存货管理制度。存货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各项具体管理办法的内容也不相同。因此,存货核算与管理就要按照国家制度的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共同研讨、共同协商,把各项规章制度拟定好。例如,要同供应部门共同拟定材料管理办法,要同销售部门共同拟订产成品管理办法。拟定规章制度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既要熟悉国家有关政策,又要了解本企业具体情况,还要总结工作经验,按照当前管理需要,提出新的举措。必要的存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应有:

①材料的采购、验收、领退、保管制度;

②材料的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办法;

③低值易耗品的领用、摊销、报废管理办法;

④包装物的出租、出借及押金管理办法;

⑤委托外单位加工合同管理制度;

⑥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定期盘点以及领、退、保管制度;

⑦产成品收发、退货、保管办法;

⑧存货定额管理制度;

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度;

⑩存货清查盘点制度。

3)生产管理制度包括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任务单的下达与排程。

4)成本管理制度包括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成本分配标准的制订、计划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制定及成本考核制度等。

5)销售管理制度包括制定销售信用政策、制定销售折扣标准及制定客户信用额度。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在此不一一列举,只是通过上述所列内容让读者理解,管理制度是规范和约束管理行业的“规矩”,是人和系统共同遵守的“规矩”,只有按照规定的“规矩”进行管理,才能实现系统设计的目标。(3)管理制度标准化。

国家标准对管理标准作出以下定义:在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管理的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事项主要指在营销、设计、采购、工艺、生产、检验、能源、安全、卫生、环保等管理中与实施技术标准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管理标准也是为了调整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指导职工进行与实施技术标准有关的各项管理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并按标准化制定程序,对有关的管理工作范围、内容、程序、方法、检查与考核等进行统一规定。

管理制度产生的基础是实践经验,往往在工作中有了失误之后再建立。而管理标准是在原制度的基础上,纳入科技最新成果,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经过提炼、加工、升华而来,因而管理标准比原管理制度更具有科学性。由于它具有特定的格式和严格的审批、发布手续,因而管理标准比原管理制度具有更高的规范化程度。

可以转化为管理标准的管理制度是那些涉及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技术性管理,主要包括营销管理、设计和开发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产品检验管理、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不合格及纠正措施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定额管理、安全合理、环保卫生管理、质量成本管理、能源管理等。企业应将这些管理制度标准化,使管理目标数字化,做到一切用数字说话,真正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

2.业务流程科学化

会计信息系统涉及人、财、物、供、产、销等诸多方面,覆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领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中统一的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对原有的组织机构、人员设备、工作流程进行重新安排,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就是依据市场竞争规则的企业再造过程,所以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也就是打破企业基于职能结构为基础的、流程被肢解成碎片分布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框架,重新整合流程,使之以一种全新而完整的方式运转起来。(1)以流程为中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