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4:21:03

点击下载

作者:(美)奥德丽·瑞克Audrey Ricker PH.D. 卡洛琳·克劳德Carolyn Crowder PH.D.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怎么办?试读:

作者简介

奥德丽·瑞克Audrey Ricker影摄yhpargotohP niaCcM卡洛琳·克劳德Carolyn Crowder影摄stohs ruomalG

奥德丽·瑞克博士(Audrey Ricker PH.D.),美国心理学家,既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她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与孩子打交道。

卡洛琳·克劳德博士(Carolyn Crowder PH.D.),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资深的育儿专家,并受邀在多所学校担任心理辅导老师。

她们是全国畅销书《孩子常常顶嘴怎么办?》(Backtalk:4Steps to Ending Rude Behavior in Your Kids)的作者,经常出现在《20/20》《日界线》(Dateline)《早间新闻》(The Early Show)《今日》(The Today Show)等热门电视栏目中,也是美国女性频道(Lifetime Live)深受妈妈们欢迎的嘉宾。两人都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

谨以此书献给玛西亚·阿姆斯特丹(Marcia Amsterdam)和詹尼斯·德·弗里斯(Janis de Vries)。我还要把此书献给儿童教育学者伊丽莎白·费利切蒂(Elizabeth Felicetti)和我的孩子约书亚(Joshua)、安东尼亚(Antonia)、索菲亚(Sophia)和伊莎贝拉(Isabella)。——奥德丽·瑞克献给我的爸爸。——卡洛琳·克劳德

哭闹是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孩子操纵父母。……我们经常在大喊大叫、长篇大论或者嘲笑孩子后又做出让步,而且还自认为我们已经管教过孩子了。这实在是自欺欺人。现在,我们需要学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哭闹。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原因的、没原因的,都会随时上演一场“哭闹大戏”。大声的喊叫、楚楚可怜的哀求、刺耳的尖叫或者低声的啜泣,这些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已经充分领教过了。

本书给出看待哭闹的全新视角,提出了终结孩子哭闹的3步方法,并为您制定14天让孩子不再哭闹的行动计划。这些方法简单易学,作者保证它们对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管用。

请记住这3步方法是:

1.在第一时间用合理的后果回应哭闹,告诉孩子哭闹不会起作用。

2.坚定而尊重的沟通方式,教会孩子用有礼貌的沟通代替哭闹。

3.消除哭闹的最佳办法: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应对方法速查表

为了让你理解哭闹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针对不同的哭闹行为如何做出有效的回应,父母可以利用下面的查找指南,对照孩子的具体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速查速用,立刻见效。导言每一次哭闹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最好机会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原因的、没原因的,都会随时上演一场“哭闹大戏”。大声的喊叫、楚楚可怜的哀求、刺耳的尖叫或者低声的啜泣,这些都是,相信你已经充分领教过了。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要哭闹?哭闹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当孩子哭闹时,我能不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之前的方式错在哪里了?本书就是要帮你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并给你一个看待哭闹的全新视角。一、本书将教给你3步终结哭闹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哭闹是可以被制止的。你可以通过改变你回应孩子哭闹的方式来制止它。在这本书里,我们将教你3个回应哭闹的有效方法,而且都是建立在尊重你、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的。

记住

当你的孩子哭闹时,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好机会,但前提是你的回应方式能够成功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如果号叫、威胁、屈服,或者惩罚可以制止哭闹,那么你就不需要这本书了。对自己坦诚一点,你就会意识到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一)在第一时间用合理的后果回应哭闹

这个方法的含义是,只要孩子哭闹,他就会与他的不当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撞个正着。例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你立刻带他回家,而且不和他理论。在公共场合行为不当的合理后果就是:不到那里去。

合理的、马上就能执行的后果,是最有效的。你越早开始使用合理的后果,你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就会越少。这个办法,哪怕对最小的孩子也能奏效。事实上,已经有妈妈发现,对那些还没有形成不当行为模式的小小孩来说,使用后果的方法最为有效。

大多数父母有时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当孩子哭闹时,他们在那儿大惊小怪,威胁孩子,甚至长篇大论,却不去采取行动,这时,哭闹仍在继续。使用合理的后果这个方法,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如果实在要开口,你说的话应该是具体清楚的,态度是平和的。关于合理的后果这个方法,我们将在第三章“用合理的后果作为对孩子哭闹的回应”中详细解释。(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断对孩子说“不”

这个方法是在鼓励一种冷静的、有礼貌的对话,让孩子用另外一种更好的沟通方式来代替哭闹。如果孩子学会如何清楚地表达他的意愿,他就不会用发脾气的方式向家长提出要求,并试图控制家长。所以我们将在第四章和你分享坚定而尊重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是教你在和别人沟通时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同时又不会冒犯对方,用尊重对方的方式说“不”。作为家长,你必须先为孩子示范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断向孩子说“不”,并让它成为你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

当你和孩子说话时,不管你要带哭闹的孩子回家,还是告诉孩子你对他的行为的感受,你都要保持冷静、尊重孩子的态度,并且显得很坚定。为了让你快速学会这种对你而言还比较陌生的沟通方式,我们会为你提供一个坚定而尊重的沟通公式(详见第120页),在用合理后果的办法回应了哭闹之后,你可以套用这个公式和孩子重新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同时本书会给出如何尊重地和孩子说话的范例,供你在练习这个方法时照着去做。

在父母需要和孩子严肃地谈论涉及价值观的问题时,坚定而尊重的沟通公式尤其有效。如果孩子用哭闹达到了目的,并且行为升级,比如他开始撒谎、偷东西、骂人、打人时,你就可以使用这种沟通方式,让孩子清楚你的感受。但有一点要提醒你,要有节制地使用这种方法,你使用得越少,它产生的影响就会越大。(三)消除哭闹的最佳方法: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则是简单而有效。做出贡献,意味着孩子要像家里的大人一样,为全家人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哪怕是让孩子浇一盆花,关一次灯,这些都是贡献。当孩子用积极的行为为家庭做出贡献并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时,他就不需要再采用消极、负面的行为来证明自己在这个家里很重要,也不会用哭闹来控制爸爸妈妈。

而且,“做出贡献”应该成为对所有家庭成员的期待。无论是年龄最小还是最大的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都可以用获得归属感和为别人着想来终结“哭闹表演”。

上述三大方法,究竟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起来使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使用合理后果的办法通常用来回应哭闹。当哭闹升级时,你会发现坚定而尊重的沟通公式非常管用。做出贡献的方法,可以用来对付所有类型的不良行为,它是不良行为的终结者。

一定有很多人像你一样,想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想要用哭闹来激起大人的负面反应。在接下来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里,我们会有详细的论述,帮助你理解哭闹的真正目的,以及为什么改变家长的回应方式就能让孩子停止哭闹。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所提供的方法是常识性的。这些的确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纵容孩子,并且在对付哭闹上毫无办法,总是在妥协与威胁这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学习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我们提供的三个方法,能够应用在任何年龄的孩子身上——而且我们敢于向所有的家长推荐——只要他们的孩子动不动就哭闹。

再说一次,这些方法对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奏效。即使是还不能好好理解家长具体说的是什么的小小孩,他们也能从你的语气、表情、身体语言上看出你会不会让步。对于本书的方法,你使用得越早,你的育儿工作就会越容易。

我们在书中开出的“处方”简单易懂,但要真正做起来可并不容易。因为它要求你每次开口说话和采取行动前都三思而后行,还需要你针对孩子的哭闹制订一个系统性的计划,保证每次孩子哭闹时你都能按计划进行,做到前后一致。二、怎样阅读本书

为了让你快速了解本书的内容,围绕哭闹,本书将回答以下七大问题:

哭闹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

哭闹会对孩子产生哪些消极的影响?

孩子哭闹的目的是什么?

父母处理哭闹时的错误做法有哪些,错在哪里?

有效制止孩子哭闹的办法有哪些?

如何教会孩子有礼貌地提出要求,而不是哭闹?

为什么教会孩子为家庭做出贡献对解决哭闹很重要?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为你提供了附有练习的工作手册,你可以用来督促自己和孩子学习新的沟通方法。另外,我们还准备了一个14天的日记(假设以14天为一个周期),我们把它称为“14天让孩子不再哭闹的教育计划”。你可以用它来记录在用书中的方法应对孩子的哭闹时,你的进步和孩子的进步。通过仔细做笔记,你会总结出自己和孩子身上不好的行为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持续记录自己是如何回应孩子哭闹的,你才能意识到你和孩子的关系在一天天改善,家庭氛围也越来越和谐。

我们希望你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本书:首先,从头到尾将全书浏览一至两遍,对我们所建议的方法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中有一些观点对你来说可能是全新的,你需要花点时间来考虑一下如何做出改变。

阅读的时候,无须抓住每一个细节,只要大概浏览一下案例和解决办法,然后合上书想一想你该如何尝试。回忆一下,以前你是如何回应孩子的哭闹的,结果怎么样。如此一来,你就能迅速找到具体的、最需要你加把劲的地方。你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制订出解决哭闹的计划,并实现你所希望的改变。

最后,一旦你已经下定决心,打算“消灭”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哭闹时,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对你来说最有帮助的章节。在书的空白处做记录!再说一次,在你为永远消除哭闹而努力时,坚持记录自己的进展。要“使用”这本书,而不只是“阅读”。因为,这就是你的书!下面,我们不妨先看看两个关于父母对待孩子哭闹彻底失败的案例。

记住

☆在第一时间用合理的后果回应哭闹,告诉孩子哭闹不会起作用。

☆坚定而尊重的沟通方式,教会孩子用有礼貌的沟通代替哭闹。

☆消除哭闹的最佳办法: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三、两个失败案例之一:我要喝牛奶!“我要立刻喝到牛奶,不然就会饿死!”

雪莉走进家门口,她刚刚从学校接回儿子约翰。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她就告诉约翰:“回到家后,妈妈得先打几个与工作相关的电话。我打电话时,你自己把书包放回房间,然后换好衣服,好不好?”

然而,一到家,约翰就把书包扔在地板上,飞一般地冲进厨房,哼哼唧唧地说:“我很饿,要吃零食!我要立刻喝到牛奶,吃上曲奇饼,不然就会饿死!”

妈妈提醒约翰,她已经说了她要打电话,得等一会儿,可他完全听不进去。她不得不再次要求他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把校服换下来。

这时,约翰开始大声哭闹、抱怨,打开冰箱乱找东西吃。妈妈现在真的要抓狂了。她说好了要给几个新客户打电话,而现在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她多么希望孩子能合作一点,给她几分钟。她向他乞求,只需要让她打两个电话就好。然而,他却把那满是泪水的小脸转向她,伸手找她要曲奇饼。

她问自己,是不是对只有6岁的约翰要求太高了,他那可怜巴巴、乞求的模样,让她产生了负罪感。可当约翰把冰箱里的牛奶盒猛地抽出来,牛奶洒在地板上,结果弄得到处都是时,她再也控制不住了,大发脾气,大声喊道:“你给我走开,给我回自己的房间待着,别出来!”

你看到孩子是怎样一步步从乱扔书包,开冰箱找吃的,哼哼唧唧到最后弄洒牛奶了吗?看到妈妈是怎样从打预防针,反复和孩子好好说,到最后控制不住大发脾气,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的吗?最后的结局是,孩子伤心地躲回自己的房间,而妈妈也不好受,内疚,有负罪感,一个人在那收拾残局。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孩子和妈妈就经历了这么一场哭闹战争,而且也许不用等到明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哭闹又会继续。

孩子的大哭大闹是不是经常让你抓狂?也许你和雪莉一样,当你的孩子哭闹时,你所能做的也只是用哭闹或生气来回应他。然而,在你的心中,你知道一定会有,或者说你期盼有更好的方式来回应哭闹,这本书就是来告诉你这些更好的回应方式的。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哭闹更能让父母紧张到双腿发软或有深深的挫败感了。

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哭闹更能让父母紧张到双腿发软或有深深的挫败感了。

然而,孩子会随时来挑战我们的极限,他想要“夺权”,并尽力争取在和我们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于是,哭闹——一个孩子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的重要武器隆重登场了。大声的喊叫、楚楚可怜的哀求、刺耳的尖叫或者低声的啜泣,这些都是。哭闹中的孩子简直是一场噩梦,相信每个妈妈都深深领教过,尽管如此,但很少有人能找到对付它的有效办法。

再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爸爸妈妈正沿着一条并不熟悉的公路开车去参加一个聚会,不幸的是,他们已经迟到了。更糟糕的是,在车的后排座位上,3岁的吉娜和4岁的尼克已经变得不耐烦了。他们看到前面路边的麦当劳旁有一个崭新的、闪闪发亮的游乐场。两个孩子开始大声哭闹,要求爸爸停车,他们要去玩。在爸爸说“不”时,他们开始互相推搡,并大声尖叫,爸爸妈妈发脾气了,现在的状况既让人生气又很危险(正在开车的爸爸已经分心了)。

7岁的琳达需要一双新鞋子,她和妈妈一起去了商场。在商场里,她看上了某个牌子的一双鞋,学校里所有孩子都穿那个牌子的,但是价格高得离谱。妈妈说不行,让她另选一双。琳达开始连声乞求,并大声哭闹,引得一旁的售货员和其他顾客纷纷侧目。8岁的丹尼尔很爱玩滑板,他的父母一再提醒他,晚上不要把滑板放在屋子外面。有一天晚上,这个小家伙又忘了把滑板拿进来,第二天早上,他一起床就跑出屋外,却发现滑板不见了。丹尼尔跑到妈妈那里哭闹。他的世界末日到了,他钟爱的滑板不见了,她必须给他买个新的!

12岁的莫拉蒂放暑假了。她想和朋友们天黑以后去溜冰场碰头。妈妈说她现在太忙了,无法开车送她时(更何况已经是晚上了),莫拉蒂坚持说那她自己走着去。妈妈说不行,莫拉蒂开始哭闹和请求,说着“其他孩子都这么做”的陈词滥调。她埋怨妈妈不信任自己,哭着跑回她的卧室,砰的一声用力把门关上。

在奶奶家的假日聚会上,13岁的马修正在和家里的大人们一起看电视。爸爸走进屋子,让马修到院子里去照看一下正在游泳池里玩耍的弟弟,而他自己得去超市买忘了带来的木炭,等一会儿烧烤时要用。马修开始抱怨,说他想看这个节目,他可没有义务去看孩子。他生气地转过脸,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嘴里还嘟哝着说他又不是家长。

这些例子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现在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去正视哭闹,想一想如果你是上述例子中的爸爸妈妈,你会怎么做。不妨把你此刻的答案写下来,等你把全书都看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想想,看看你会不会有新的答案。四、两个失败案例之二: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

做家长的都知道,哭闹一旦开始,如果不满足孩子,孩子的不当行为就会迅速升级,他有可能会尖叫、大发脾气。假若孩子是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可以想象,那场面一定相当难看。所以,大部分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和孩子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并且在心里想着,先满足孩子的愿望,回家后再好好教育他。然而当他们带着孩子离开现场,想回家后再教育孩子时,这样的机会早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下面就是一个错失良机的案例。例子里的爸爸选择了向哭闹的孩子投降,仅仅因为让步比费力教育孩子更容易、更方便。

为到底要租哪一张动画片而哭闹

丹尼斯有三个儿子。一个周末的晚上,丹尼斯准备带孩子们到音像店去租动画片看。在他们出发前,爸爸明确告诉他们,只能租一张动画片。之前有好几个周末,他们每次都是一口气租了三张动画片,结果一张都没看,浪费了很多钱。男孩们都表示同意,并保证一定只租一张,于是他们出发了。

可是一到音像店,孩子们就开始为到底要租哪一张动画片而大声争吵、哭闹。其中一个男孩指责另一个“总是要按他的来”,另一个则抱怨只租一张动画片,这太不公平了,还有一个也在叫着“我要看那个”。

丹尼斯威胁他们,如果不能在租哪张动画片上达成一致,就把他们都带回家,而且一张动画片都不租。他们对老爸不屑一顾,知道他的威胁毫无意义,继续吵成一团。

店里的其他人只好看着孩子们这样无礼地闹下去,然后把谴责的目光投向了丹尼斯,好像是在说他没有能力做个好爸爸一样。几分钟后,在孩子们持续的哭闹声中和其他顾客责备的目光下,丹尼斯举起双手,对他的儿子们叫道:“快去拿你们想要的动画片,让我们赶紧离开这里。”

孩子们最终如愿以偿,他们拍手庆祝,跑去挑选他们的动画片。丹尼斯一个人站在那里,感到自己很失败,就好像刚参加了一场他都没有意识到的拳击比赛,结果孩子们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这位爸爸刚刚错失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一个本可以教他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做的机会。相反,他在“训练”孩子怎样用哭闹、争吵和抱怨来为所欲为。可以断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场景还会不断地重复,因为孩子们知道,这很管用。

像很多处于这种情况中的父母一样,丹尼斯用纵容孩子来维持和平,并获得了暂时的平静。他屈服了,放弃了教这三个男孩如何学会合作,配合爸爸,对别人——音像店里的其他顾客表示尊重。

很多父母都像丹尼斯一样感到无助,尤其是当哭闹发生在公共场合,孩子的哭声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时,这让他们感到万分尴尬。他们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迁就、让步,没有别的办法。

长此以往,哭闹会变成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一件可以使他如愿以偿的法宝,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都能得逞。

然而,父母一定要记住:哭闹仅仅是第一步,它可能会升级为顶嘴、争吵和大发脾气。向哭闹的孩子妥协,完全是饮鸩止渴。你的让步不会使孩子感到快乐,他们只会哭闹,并且变本加厉。为什么我们如此肯定?因为我们了解哭闹,知道它是一种什么行为,下面我们一起来给哭闹下个定义。第一章给哭闹下一个定义

哭闹是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孩子操纵父母。孩子哭闹不仅会让父母感到无奈、愤怒、抓狂,更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性的哭闹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卑自怜的性格。也许你会抱着这样的想法:孩子再大一点就不会哭闹了。我们很遗憾地告诉你,哭闹不仅不会自动消失,而且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他的生活方式,阻碍他获得成功,让他总是感觉不到快乐。比起屈服与让步,我们需要学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哭闹。一、哭闹是从哪一天开始的?

当我们要求大人给哭闹下一个定义时,我们往往听到这样的答案:“不停地乞求,简直要把我弄疯了……”“哭哭啼啼、哼哼唧唧,让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一旦哭闹开始,我就知道除非我让步,否则,他就会没完没了……”

这些父母是在描述,对他们而言哭闹是什么。父母已经认识到哭闹扰乱了他们内心的平静,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操纵了。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知道,哭闹是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孩子操纵父母。特别是孩子当众哭闹时,大人会感到尴尬,就像导言里在音像店的爸爸一样,觉得自己被孩子打败了,并因此变得愤怒、怨声连连。

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孩子会如何哭闹。我们需要知道,哭闹是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孩子操纵父母。

埋怨爸爸妈妈,那语调特别容易让人生气。

为了让爸爸妈妈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好,故意说出一些自己好像是个可怜鬼的话。比如他会说:“他们每个人都穿这种鞋,我为什么不能?要是穿上你给我买的那双鞋去学校,我会显得非常滑稽,同学们都会笑话我。”

撅嘴巴、挤鼻子,总之是做出显得非常痛苦的面部表情,加上流眼泪、抽泣。

使用身体语言,比如耷拉着肩膀,低着头,双手拉着你拼命向你乞求。

大声地、没完没了地要求。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孩子知道其他人在看着你,他在等着让你难堪。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哭闹的。通常,他是在小时候的某一天偶然发现它的。孩子从兄弟姐妹、电视节目里的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那里——有时候甚至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听到了哭闹。在成人世界里,哭闹还经常披上了抱怨的外衣,比如,妈妈会这么对爸爸说:“看看我每天为你做了多少事,而我就让你为我做这么一点点,你都不干……”

有一天,孩子自己尝试了一下哭闹,并很快就发现这一招很管用——只要他坚持的时间足够长。他知道,最终父母一定会因为精疲力竭而投降的!于是,哭闹开始了。二、哭闹对孩子和家长的负面影响

妈妈一分钟都不能离开

安妮有两个孩子,一个是3岁的凯蒂,一个是6岁的库尔特。当哥哥库尔特白天忙着上学和踢足球时,小凯蒂却在一刻不停地哭闹。每当妈妈想把怀里的凯蒂放下,走开一会儿去干点别的事情时,她就开始哼哼唧唧和抱怨。“我不想让你们觉得是我不跟孩子玩,但是即便我去把衣服从烘干机里拿出来,她也要哭闹。这让我觉得糟透了。”安妮叹息道,“儿科医生说凯蒂有分离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焦虑最终会消失,但是我已经无法再忍受这种哭闹了。”

安妮和她的丈夫感到非常失望。为了尝试改善凯蒂闹情绪的状况,让她快乐一些,去年夏天他们特意和凯蒂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一起去了海边和动物园,玩了很多的游戏,但是凯蒂自始至终都在哭闹,除非妈妈能够陪着她,给她百分之百的关注。“即使我跟别人讲话,她都会哼哼唧唧。”安妮倾诉道。

安妮认为,一定是自己在凯蒂的婴儿期忽略了凯蒂,所以凯蒂才会这么依赖自己。“可能是我跟她哥哥库尔特相处的时间太长了,凯蒂因此受到了伤害。”她这么推测着。同时,安妮也想弄清楚,自己是不是没有能力好好养育两个孩子。

她注意到她的邻居有三个孩子,包括一个跟凯蒂年纪相仿却很少哭闹的女儿。安妮很想知道她的邻居是怎么做的,对自己女儿的情况有什么建议。“我本来可以跟邻居在后院好好谈谈,而且我们已经开始了。但凯蒂在旁边一个劲地想让我抱着她,我都感到不好意思了。”

安妮一直在抱怨:“我为凯蒂做了那么多。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我甚至都没去看一场电影,因为我一离开家她就会彻底垮掉。有一个总是要这要那的孩子,我究竟该怎么办啊!”

凯蒂是在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我们看来,她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寻找归属感。就像大人一样,凯蒂也需要感觉到她在这个家里占有一席之地——她会用某种方法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方式也许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

哭闹让凯蒂觉得自己很重要,她已经学会哼哼唧唧,依赖他人,做家中永远的“宝宝”,这些甚至成为她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的基本方式。她通过控制大人来找到她在家里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第五章中我们将会向你解释,鼓励孩子帮助家人、承担责任和为家人着想,对于制止哭闹是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要告诉你的是,凯蒂在用软弱控制她的家人。哭闹能帮助她得到她想要的,并且让她觉得自己很强大。对孩子来说,能激怒大人,让他回击自己并最终屈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父母错误的回应方式只会使凯蒂的哭闹更严重,只要他们还这么做,凯蒂就会继续哭闹。对凯蒂来说,父母的让步代表她有能力。凯蒂知道,其实妈妈也不确定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她用自己的软弱,还有妈妈的不自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妈妈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了。

父母面对孩子哭闹时的错误反应

☆屈服、让步,最后满足孩子的要求;

☆表现得很恼火;

☆表现出愤怒或不满意;

☆报复孩子。

不过,不要误解我们——我们不是说凯蒂为了要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想出这些点子并故意这么做的。她只是偶然发现这些行为能达到目的,所以只要这个方法管用,她就会不停地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回应方式对于改变哭闹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纵容孩子继续这么做,错误的寻找归属感的方式会伴随着凯蒂,直至她长大成人,并成为她的生活方式。她会通过哭闹来操纵别人,并借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都会阻碍她取得成功,让她没有机会去认识朋友,并建立固定的朋友圈子。

她一生都会感觉自己被别人伤害了,因为她永远也学不会独立和直截了当。还有更糟糕的,就是她永远也学不会如何理解别人的感受和处境。三、哭闹的其他伤害

哭闹不会自行消失。那种“哭闹只是孩子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的想法,会使孩子的成长蒙受巨大的损失。对每个家庭成员来说,哭闹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看看下面这些分析你就知道了。

哭闹会传染!当家中的一个孩子开始哭闹,并且因此达到目的时,其他孩子也会跟着说“我也要”。比如,姐姐想要吃点零食,但是妈妈说不行,因为马上就要吃饭了。但这一个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完,另外两个又来了,年幼的弟弟妹妹也开始哭闹:“我也饿了……我为什么不能吃……给我一块饼干……我不想等了嘛……我现在饿坏了。”

哭闹会导致自怜,这会严重地束缚孩子,而他正处在尝试新事物的年龄段。“我不想踢足球……我踢得不好……这件事我做不来……你在硬逼着我去做。”

哭闹会在无形中导致这样一种观念:“孩子是个失败者。”因父母会买孩子的账,认为孩子就是没有能力,就是得依赖父母,他不如别的孩子。这种负面、消极的判断,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脆弱,容易受伤。你也忍不住会这么想:“鲍比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他觉得受到伤害了……我得保护他……那个游戏太难了……他会受伤的。”更糟的是,因为父母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会对父母深怀不满。

哭闹的情况不会得到改善。如果大人忽视孩子的哭闹,它就会演变成反抗,甚至是破坏性更大的行为。“你答应过我,我能出去玩的……现在你却说不行……无论如何我都要去,我才不管你说什么!”

哭闹使孩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同伴和老师都不会喜欢他。如果大人置之不理的话,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哭闹可能会成为他跟爱人、同事和朋友之间交流的障碍。“你从来不听我说……我需要你理解我……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不能按你要求我的方式去做……你得为我做这件事……它太难了。”哭闹会升级为大发脾气。“我想看小恐龙班尼a...

a小恐龙班尼,美国一个很受孩子欢迎的儿童电视节目的主人公。——编者注

我现在就要看,我恨你……我恨你……爸爸就让我看班尼吧。”只要5秒钟,哭闹立刻就会发展成尖叫,孩子甚至会打碎东西,乱扔玩具,鼓足劲跺脚或在地板上打滚。

也有一些孩子,随着他们渐渐长大,真的就不再哭闹了,但这只是特例,绝对没有普遍性。要是没有父母的干预和引导,孩子往往不会自觉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些自动放弃哭闹的孩子,通常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方法,可是这些方法却往往不具有建设性,只会让问题更严重。他们会转而采取更为危险的行为,比如撒谎、偷窃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为了获得关注(现在,他们已经不能通过哭闹来得到它了)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和酗酒等。

有时候,孩子不哭闹了,是因为其他孩子喜欢模仿、取笑他,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大人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如果你把模仿孩子的坏行为当作管教孩子的手段,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并且也是在教孩子,他也可以把报复当作武器。

记住

☆大人永远都不应该模仿孩子哭闹。

☆嘲笑、讽刺,只能让你和孩子陷入互相报复的恶性循环。四、哭闹都有哪些模式?

哭闹有很多种形式,看看你能认出下面的哪几种:(一)针对细节的哭闹“妈妈,你说过的,如果我在你打电话时表现好,我就可以玩两局小金鱼的游戏、一局接力棒游戏和读两遍小美人鱼的故事。而我刚才表现得很好,对不对?”

妈妈在打电话时,为了让孩子守规矩而做了承诺,现在小女孩把它背了出来。这位妈妈犯了严重的错误,就是试图用贿赂来控制女儿。现在她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兑现承诺。她的女儿已经开始哼哼唧唧,准备大闹一场了。(二)谈判性的哭闹“我想要那个新的游戏卡。我保证,如果你给我买的话,我会在周日晚上做完所有的家庭作业。”在你已经告诉孩子“不行”之后,孩子承诺好好表现,他想用承诺来交换他想要的东西。他想用谈判让你筋疲力尽。即使看起来孩子正在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其实哭闹也在悄悄升级。(三)绝望的哭闹“求求你给我买那套衣服吧,我要穿着它参加学校的主题活动,我必须穿着它,否则其他人都会认为我很怪异。我不可能穿你给我买的那件!”孩子表达了他的担忧,并依赖父母解决。其中隐含的意思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伙伴中的一员,不会因为与众不同而丢脸,“好”父母会满足孩子;只有“坏”父母才不那么关心孩子,在孩子受罪时不愿意掏钱买单。(四)自怜式的哭闹“我不想去踢球,因为我就是踢不好嘛。”做父母的对此感到很无助,并且内疚。他们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来回应孩子。如果他们同意孩子的请求,就等于承认孩子是有问题的;如果不同意,坚持要孩子去,又担心会把孩子引上失败之路,让孩子经受挫败。他们真是左右为难。当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会允许孩子为所欲为。(五)戏剧化的哭闹

几乎所有的哭闹都有点像在演戏。“这个周末我得去琼斯阿姨家拿回忘在那里的毛衣。杰西卡想借那件毛衣,她过两天演出时要用,如果我不帮她去拿的话,她就再也不把我当朋友了!”此类的抱怨会迅速演变成顶嘴、命令。比如:“你现在就要带我去,我真的需要。你从来都不为我着想,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你为什么不为我做?”为了让孩子闭上嘴巴,父母常常任由孩子操纵。

以上例子都是针对那些年龄较大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的;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自有一套办法,他们会用呜咽、抽泣和哭喊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目的。不管怎样,这些都是哭闹。五、父母屈从于孩子哭闹,只会更糟

很多人会说,在前面提到的凯蒂的例子中,大人应该让步,因为凯蒂真的在哭,她需要妈妈,想跟妈妈度过美好的时光。像凯蒂的妈妈,安妮,这样的上班族妈妈可能认为,平时上班很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又少,对孩子的哭闹做出让步能让她们减少一些内疚感。

但是请你注意,在妈妈满足了凯蒂的需要之后,问题并没有消失。事实上,凯蒂的哭闹是有增无减。“我跟凯蒂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她就越依赖我,完全不能一个人玩一会儿。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因为哭闹和抽泣每次都能打败我。我感觉糟透了。”

现在,问题不是安妮给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或者她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而是她被负罪感拖累了,并且不知道如何走出困境。即使从道理上讲安妮明白这一点,但她的反应还是表明,她认为哭闹是合理的求助,作为妈妈她无法置之不理。

父母的让步只会让哭闹持续,因为孩子已经知道,只要他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哭的声音足够大,父母最终总会屈服。随着孩子越来越擅长哭闹,他的技巧会日趋精湛。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哭闹。我们经常在大喊大叫、长篇大论或者嘲笑孩子后又做出让步,而且还自认为我们已经管教过孩子了。这实在是自欺欺人。父母的让步只会让哭闹持续,因为孩子已经知道,只要他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哭的声音足够大,父母最终总会屈服。

父母屈从于孩子哭闹,情况只会更糟,请看下面这个已经有些大的孩子的例子,她的哭闹都把妈妈搅糊涂了。

用瞎搅和大法一步步取得胜利

玛利亚,10岁,她说自己和她的很多朋友一样,几乎在每一件事上都跟父母起争执。“当妈妈告诉我除非做完数学作业,否则我就不能出去和朋友玩时——我讨厌做作业——我经常这样来回应她:‘妈妈,你知道的,要是我早上起来喝杯可乐,我会做得更好。’“妈妈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早上不能喝可乐!’我们就这样离题了,数学作业、可乐和我同朋友一起出去吃比萨或者别的什么,没有一点关系。“我又吵又闹,直到妈妈的眼睛都快成斗鸡眼了,她根本记不清最应该坚持哪一点,所以她就说:‘去吧,不过不能在早晨喝可乐了。’我听烦了,便会应付妈妈道:‘好的,好的,我答应。’然后继续我行我素。”

看到玛利亚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胜利的吗?

对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哭闹是他在用不礼貌的方式尝试独立,由着他的性子,让他这么下去,对孩子并不好。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无礼的行为→哭闹和争论→最终家长放弃→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家庭陷入混乱→无理的行为继续……

玛利亚的妈妈说:“我就像活在一部糟糕的电影里。没有人有好日子过。”她在这里所描述的正是这种无序和混乱。只要玛利亚继续用哭闹瞎搅和,妈妈就毫无办法。六、孩子遇到什么事会哭闹?

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哭闹,下面是我们总结的“孩子遇到什么事会哭闹”的最普遍问题。

被限制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

睡觉的时间到了,不肯睡。

起床的时间到了,赖床。

不好好穿衣服。

不好好吃饭。

不肯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别的东西。

非要去某个不能去的地方或偏偏不想去某个地方。

不能和保姆好好相处。

坐爸爸妈妈的车子时,一定要坐在前面。

不肯做家务活,哪怕只是给爸爸妈妈搭把手。

不好好做家庭作业。

当然,这不是所有引起哭闹的问题清单,但我们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绝对都经历过。我们在思考:哭闹为什么变得这么普遍?七、进一步思考:哭闹为什么变得这么普遍?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因此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就不会被同伴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不过,当有人,特别是专家告诉父母,广告和媒体的狂轰滥炸会引发孩子的哭闹以及其他不良行为时,父母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把这些都归咎于电视?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从找到孩子哭闹的目的入手——它能带给孩子什么?这一点,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第二章详细解释。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记住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电视,不是广告,而是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释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整个家庭共同坚守的价值观。“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过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第二章孩子哭闹的真正目的

在这一章,你会看到一个因早餐的麦片而哭闹个不停的孩子。妈妈认为,是因为她煮的麦片不合孩子的口味,所以孩子才哭闹。但是对于孩子,麦片只是一个工具,他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早餐、幼儿园、玩具是一个舞台,他可以在上面尽情表演,让大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想要控制大人,这才是隐藏在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目的。一、乔伊到底想要什么?

孩子哭闹,不是因为他们想听自己发出的那些噪音,他们都是有计划的。下面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为早餐的麦片而哭闹

桑蒂有一个4岁的儿子,叫乔伊。她发现自己在和乔伊的斗争中很难取胜,大多数时候只能任其妄为。有一天,乔伊的姥姥正好来家里做客,整整一天,这两个大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满足、迁就、取悦乔伊。

姥姥才刚来了一会儿,乔伊就已经哭闹得不依不饶了。首先他对早餐很不满意,因为他最爱吃的那种麦片粥吃完了,而且他完全不想去尝试其他品种。姥姥站出来去解决这个问题,她急匆匆地跑到商店买了麦片回来,又急匆匆地做成麦片粥给乔伊吃。才吃了几口,乔伊又放下勺子哭闹,因为姥姥买的也不是他想要的。

姥姥和妈妈又为他准备了面包和鸡蛋,他还是不满意,他统统不想要。妈妈和姥姥认为,乔伊一定是哪儿不舒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的情绪为什么这么坏。

去幼儿园的时间到了,乔伊哭着不想去,姥姥猜他是想跟自己一起待在家里……所以他真的就被留在家里了。

在这一天剩下来的时间里,两个女人都在试着哄乔伊高兴,但是她们的努力完全是白费功夫——即使是去商场给乔伊买了他很久前就想要的玩具,或者在他最喜欢的快餐店吃饭——都没能让他停止哭闹和哼哼唧唧。但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大发脾气,妈妈和姥姥还觉得“今天真是不错的一天呢!”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妈妈相信:乔伊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需要吃早餐,一个好妈妈就应该提供早餐;如果孩子只想吃那一种麦片粥,一个好妈妈就该给他准备那一种麦片粥。你得一个接一个地应付着。

妈妈并没有注意到,她和孩子相处时,她变得紧张兮兮的,并且几乎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妈妈更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教孩子学会苛刻、挑剔,并且无视别人的感受。

妈妈认为,是因为她煮的麦片不合乔伊的口味,所以乔伊才哭闹。但是对于乔伊,麦片只是一个工具,他可以通过它来获得关注,并强化他那种错误的归属感。当姥姥跑去商店为他买了别的品种的麦片时,他更感到自己很重要。

早餐、幼儿园、玩具是一个舞台,乔伊可以在上面尽情表演,让大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想要控制大人,这才是隐藏在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目的。他们哭闹,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哭闹能让他们觉得有控制权,并且能达到目的。

妈妈和姥姥未能教会乔伊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要懂得为别人着想,孩子必须具备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学会如何付出和如何获得。

孩子并不知道,换位思考与相互配合能给予他们的是更加融洽的关系,也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满足感和归属感。那些纵容孩子哭闹的家长事实上正在蒙蔽孩子,让孩子丧失了在家里找到自己位置的机会,所以我们才说,原来是父母在“鼓励”孩子哭闹!二、原来是父母在“鼓励”孩子哭闹!

像乔伊这样的孩子还没有机会认识到,其实世界上还有别的方法——为家庭做贡献,能让他觉得自己在家里很重要,因为他一生下来就被娇生惯养着。很多父母都会犯同一个错误,他们认为用不着期望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孩子还太小,不能帮忙,还不能替爸爸妈妈着想”,这样的想法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

每个孩子都要为维护家庭日常运转而出力——那些统统由父母来承担的家务(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倒垃圾等),可以分给孩子一些,哪怕是给最小的孩子。

当我们阻止孩子帮我们倒垃圾,或者帮我们洗盘子时,我们是在否定孩子为家庭做贡献的努力。还有更糟糕的,我们是在制造这样一种局面,“鼓励”孩子设法用哭闹来获得关注和控制他人。

处于防守方的父母确实很不容易,他们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挫败感和工作压力回到家里,哪里还有什么好心情,更别提微笑着、充满耐心地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事了。对他们来说,做晚饭时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更方便一些。然而,他们疲惫或泄气的状态,不仅妨碍了他们教育孩子,而且正在制造更麻烦的问题。当我们阻止孩子帮我们倒垃圾,或者帮我们洗盘子时,我们是在否定孩子为家庭做贡献的努力。还有更糟糕的,我们是在制造这样一种局面,“鼓励”孩子设法用哭闹来获得关注和控制他人。

一个小孩子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但父母放手让他去做,远比剥夺他尝试的机会要好得多。父母做事时把孩子撇到一边,这样孩子肯定无法拥有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和合作意识。父母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坚信:“这个家离了我就不行!”

我们认为,如果大人能以鼓励孩子做出贡献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告诉孩子:“你们太小,什么都不会,只会帮倒忙”,那么像哭闹这类不当的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但是我们要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记住我们所告诉你的三种方式,它们能帮你大大减少孩子哭闹的次数。

对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可以使用合理的后果这一方法,而且孩子一哭闹就要立即执行,并坚持到底,做到前后一致。

当你想跟孩子进行一次真正有效的对话,讨论那些特别困扰你的行为时,可以使用坚定而尊重的沟通公式,见第120页。

做出贡献不仅是一种技巧——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父母要做的,比只是允许孩子做家务活要多得多;需要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让孩子用各种方式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见第155页。

和导言中说的一样,上述三种方式可以灵活运用。每个家庭成员都为家庭的运转做出贡献,这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合理的后果和坚定而尊重的沟通联合在一起,加上鼓励孩子做贡献,会形成稳定的育儿风格。

让我们开始吧,看看当孩子哭闹时,大人所做出的反应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怎样做才能有效制止孩子哭闹。第三章用合理的后果作为对孩子哭闹的回应

当孩子哭闹时,最重要的回应方式是:设置并执行合理的后果。要改变孩子的哭闹,你必须先改变你的回应方式。假设孩子要看一个并不适合他看的电视节目,你拒绝了他,孩子因此而哭闹,那么等着孩子的合理后果是什么?如何用设置合理后果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经常在家里发生的哭闹事件?要怎么做才能让你的回应奏效?请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本章。一、专制、纵容、民主,你用的是哪一种育儿模式?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三种基本的模式,分别是专制、纵容和民主,其实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

第一种是“专制的育儿模式”,指的是某个人是“老板”,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在这种交往模式中,“老板”用权力操纵、控制别人,打人和呼来喝去是他的主要方法。家中有秩序却没有自由。

在育儿中,专制的模式代表已经过去的好时光。那时的孩子清楚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不会跟大人顶嘴,大人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方法都非常有效,不过现在的孩子开始质疑大人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们,孩子开始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他们以嘲讽回应嘲讽,挨骂时还嘴,挨揍时予以反击。换句话说,现在这种专制的模式已经不管用了。

第二种是“纵容的育儿模式”,这一模式正好跟专制的模式完全相反。它主张你应该成为孩子的最好朋友,并且要时时为孩子是不是喜欢你而担心。这种模式会带来混乱,家中有自由却没有秩序。每件事都可行!有些父母甚至还认为,任何限制或秩序都会妨碍孩子天性的发展。

无论如何,孩子的生活需要规律和有组织性,不能随心所欲、毫无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恰当的教育。当他没有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引导和肯定时,会更加努力地打擦边球,不停地试探父母的底线,试图找到好行为和不好行为的边界。他的试探会导致种种不当行为,有一些甚至会给他们自身带来很大的伤害。

第三种模式,称为“民主的育儿模式”——处于专制和纵容的模式之间,这正是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模式。这种方法,在秩序中创造自由,但自由又在情理之中。我们想让父母像引导者或老师一样工作。你既不是孩子的“老板”,也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你有更重要的角色——教育孩子行为端正,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民主的育儿模式”采用尊重孩子的沟通模式,目的在于赢得孩子的合作。在这一模式中,对待孩子哭闹的最重要的回应方式是:设置、执行合理的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家长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的。

在人类的早期,我们就理解了“后果”的概念,因为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如果我们去碰很热的东西,就会被烫伤;假如某位长辈曾警告过我们,热的东西会烫伤人,那么我们得到的教训就有了双倍强化的效果。使用后果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且孩子在摸索着成长的过程中早已用过这个方法了。

像不要碰火炉之类的事情不需要父母过多的干预,因为孩子会自动得到后果,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而哭闹这类不当行为,则需要父母主动介入,在第一时间用合理的后果做出回应,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针对哭闹的三种合理的后果,以及家长在实施后果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二、针对哭闹设置的三种合理后果(一)第一种后果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父母把孩子带离现场。

父母在采取行动时,不用对孩子刚才的行为做出评论或者说教一番,也不用表现得很愤怒,只是简简单单把孩子带到家就行了。

大人的态度要保持坚定而友善。一回到家,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并且是一个人做,不要孩子参与进来。孩子很快就明白了,哭闹只会让自己被排除在外。

父母要尽力创造一个能教育孩子的情景,比如轻松地在餐厅吃饭时,或者在商场、超市采购结束之后。这都是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应该如何表现的最佳时机。最好事先做好准备,一旦孩子开始哭闹,就一言不发地转身回家。可能得来上一两次这样的行动,然后孩子才会明白一旦他开始哭闹,你就会带他离开现场。

在下面的例子中,这对年轻的父母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要让自己的两个小家伙(一个3岁,一个5岁)学习爸爸妈妈带他们去买东西时该如何表现。

吵着买糖果,那就回家吧

山姆和凯莉带着他们的两个小孩去他们家附近的小超市。在路上,他们给两个孩子打了预防针,他们只是去买一两样东西,希望孩子能好好表现。爸爸妈妈说:“我们要去小超市了,我知道你们会好好表现。今天我们不会给你们买曲奇饼或者玩具之类的东西噢。”爸爸妈妈相信孩子会表现得很好,并且向孩子描述清楚了好好表现具体是指什么。

然而,两个孩子一进入小超市,货架上陈列的糖果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他们开始要求爸爸妈妈买自己最想吃的糖果(事实上,他们都想吃)。爸爸妈妈拒绝了他们,孩子们自然就哭闹起来。爸爸妈妈按事先计划好的,一个人抱起一个孩子离开了超市。如果这时爸爸妈妈想要说什么(记住,其实真的没有什么需要说的),他们可以说:“看来你们已经替我们做出了要离开的决定,我们能从你们的行为中看出来。下个周末我们再来试一次。”

对凯莉和山姆来说,这个后果是能够奏效的,因为:

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他们做出回应时,没有情绪化。

他们几乎没有说话,也没有过多地向孩子解释或威胁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