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不是那个祥瑞,鸡汤没有那么鸡汤:知其一不如知其二·十五言猫斯图文集(果壳·十五言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7:31:12

点击下载

作者:猫斯图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祥瑞不是那个祥瑞,鸡汤没有那么鸡汤:知其一不如知其二·十五言猫斯图文集(果壳·十五言系列)

祥瑞不是那个祥瑞,鸡汤没有那么鸡汤:知其一不如知其二·十五言猫斯图文集(果壳·十五言系列)试读:

作者简介

猫斯图:真名田地心,本科到硕士学的都是工科,后来变成了一个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十五言圈子里总觉得自卑的小学生。从高中起就对自己的“文章节义”有很高的执念,只可惜那时候没有人看。自从有了自己的栏目和读者以后就变成了死亡宅男,除了看书和写文以外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虽然人在欧洲却不怎么出门,整天流连在维基百科上找新素材。在十五言有《欢乐的历史》、《猫图食物史》、《猫斯图在欧洲》等几个栏目,欢迎你来串门。

开篇序

世间万物来来往往,能静下心来看它们的人越来越少;历史车轮滚滚停停,能耐着性子读它们的人越来越少……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很多书和文章都在反复蹂躏我的三观。顺着这些前人的脚步,我发现有太多的事我们只有脑中粗疏的印象,而那些刻板的偏见和廉价的结论,对个人的成长毫无帮助。然后我就有了一个梦想:希望让更多人也能因为我讲的故事颠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

表面上看,这本小书涉及的内容有的互相八竿子也打不着,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被作为盖棺定论定型在了我们脑海中,乃至其他侧面都被抹去。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或者事件的看法被定型,往往是因为解释这件事的人自己格局就不高。尤其中国史家从来就看重道德判断、崇拜古人,很多事情难免失之偏颇;再加上主旋律价值观的一锤定音,我们的思维就被框定了。退避三舍的晋文公是君子吗?湖广铁路收购案是人民饱受压迫的反抗吗?心灵鸡汤最早出现是今天这个害人精的样子吗?伟哥生来就是男性救星吗?看完这本书相信你总会有另一个答案浮上心头。

我无意彻底扭转所有人的想法,但是我希望至少所有人心里都有事物的两套解释在辩论——顺便也能让你在饭桌上显摆显摆自己的姿势量。

反转的成语

世界上的各门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谚语系统,这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中国最具特色的谚语系统就是成语和歇后语系列,人们从小就被教育使用这些背景深厚的句子体现自己的逼格。不过,尽管成语好用,其背后的故事却往往没有人深究。随着成语在使用历史中渐渐深入人心,一些史实也被人们的固有印象隐藏了起来……

时间的推进会让一切变得模糊,当然也包括各种史实。有些成语故事只让世人记住了自己的一半,让人对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和可能的结局产生了错误的预期。一旦去细究其渊源,那可真是比看侦探剧还要逆转。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这个词语现在被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在使用中往往带有贬义,常被用来说“认怂”的表现。这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了。话说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夺嫡之战出逃外国,经过楚国时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楚王也是心直口快,问重耳今后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如果我当上晋王,与贵国交战时退避三舍。”所谓的舍,也就是军队的补给站,一般相隔三十里。后来两国交战,当上晋王的重耳果然下令后撤九十里,遵守了自己的承诺。看到这里,似乎是一个大人物信守承诺的故事,和成语今天的意思确实有了差别。不过,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当年楚军的领军大将子玉是一个性格激进的人。其实晋军一开始就看准了他的这个性格缺陷,主动退却示弱。子玉的自信心被晋军搞得十分膨胀,便指挥部队长驱直入,追着敌人的屁股跑。孤军深入本来就是兵家大忌,双方的军人结构更加剧了这种差异。春秋时期,诸侯对战主要以战车兵冲击,辅以步兵跟上。而楚国由于山林茂密、地势崎岖,战车使用不便,步兵的比例比其他诸侯国高。可想而知,步兵踩着“十一路电车”,背着皮甲、铜剑和弓弩跑九十里地,真可谓是精疲力竭。晋军退到了三舍之后,用以逸待劳的军队迅速击败楚军,这才是他们退却的真正目的。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既不是有雅量的信义君子,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软蛋脓包,退避三舍可是实打实的高级战术。

还有很多成语故事有来自于诸子百家的著作当中。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为人所认同,他们往往会将一些故事戏剧化使之更易被接受。诸子百家们在文章中断章取义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这使得一些历史人物的面目被扭曲了。在故事里看来的明主和能臣,也许反而是昏君和奸臣哦。

南橘北枳

这个成语故事为人所熟悉,是因为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文《晏子使楚》当中。聪明机智的晏子通过骂楚国是狗国、说楚王品行差和批评楚国风气不佳的三个神吐槽,使得楚王自取其辱,保住了齐国的面子。橘子种在楚国是橘子,过了长江变成枳的这个比喻,后来在《喻世名言》中变成了“南橘北枳”的成语。晏子留给我们一个高大伟岸、机变智慧的历史背影——可是他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这个晏子使楚的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上,这应是一本由墨家弟子编纂的书籍,目的是为了宣传墨家尚俭的思想,里面晏子被塑造成一个以艰苦朴素著称的人(既然晏子是墨家的偶像人物,美化他自然不在话下)。但我们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其实晏子这个人把持朝政四十年,齐国从姜太公时期开始的商贸传统被他打压,经济实力一路下滑,执政能力是不行的。另一个知名的成语“二桃杀三士”,就是晏子干的。他让三名勇士分桃不均而自杀,而这三位勇士,都是已经引起了齐王兴趣的社会名人。晏子此举,显然就是出于嫉贤妒能。另外,晏子身为齐国重臣,在齐庄公被臣下篡杀时,既没有殉死、也没有复仇,而是继续心安理得地做着国相,哪里有点忠君爱国的样子。

甚至这个故事本身也有逻辑缺陷。晏子此次出使楚国是为了寻求楚国的帮助一起对抗日渐强大的晋国,结果把楚国人搞得这么下不来台。亏得楚灵王是一个心很大的男子,否则联盟不成,齐国搞不好就灭国了。

比干剜心

比干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死谏”的名臣,他进言让商纣王不要荒淫无度,反而被纣王给挖了一颗“七窍玲珑心”。商纣王的淫靡残暴和比干的尽忠职守,由《史记》正式固定下来,成为了中国人印象中的这两个人物。甚至孔子都称赞比干进谏纣王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是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其实非常可疑。

首先来看商纣王,一般给他的符号就是“酒池肉林、终日荒淫”。可是酒池肉林这个奢华的形容词前一个朝代的末代君主夏桀头上也有过。他对待宠妃妹喜的态度跟商纣王对待妲己更是十分相似。这极为类似的堕落场景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周朝人在往他们身上泼粪,来体现自己的合法性?

中国的王朝更替,一般都发生在世家大族合并地产、人民流离失所、天灾人祸横行、皇室的征税能力骤减的时代。末代帝王根本没有荒淫无度的能力。不信我们来考察一下历代穷困潦倒的末代帝王:东周的周隐王发明了“债台高筑”这个词,明显是穷的不行了;新朝的王莽因为国内大量的币制改革搞得百业凋敝,也是最后穷得叮当响;东汉的汉献帝,税收全部被地方军阀瓜分,自己都是饥一顿饱一顿;隋炀帝挖运河、攻朝鲜,留给儿子恭帝的家底谁看了都心酸;唐哀帝的钱都在节度使手里,连自己的老娘都护不住;南宋的末代小皇帝还没有发育就死了,哪来的时间荒淫;明思宗崇祯皇帝临了连自己国丈的捐款都拿不到;溥仪就更不提了,就从来没有享过福。

先秦时代的天下共主没有后来帝王的权威,对全国实力的控制能力和税收能力更是捉襟见肘。商朝到了商纣王这会,很有可能和历代王朝一样已经陷入了贪腐和赤字的死局。如果不做点什么,纣王恐怕连给妲己买一个包包都做不到。那么他应该做些什么呢?一个合理的推断,就是变法改革,打击世家大族在王和人民之间的阻隔。至于他让男女荒淫与酒池肉林的记载,也是儒家的过度解读。先秦时代文明尚不开化,当年人们的耻感和今人是完全不同的,不信你去看看《诗经》中让人羞红脸的情节,饶是这样孔子仍盛赞《诗经》“思无邪”。商纣王放纵男女嬉戏完全符合当时的两性观念,甚至是给光棍青年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算作社会福利还差不多。

如果我们假设商纣王是一个面对垂垂老矣的王朝勇敢变法的皇帝,那比干就很显然是阻挠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为了积极推行新法,纣王干掉一个保守派杀鸡儆猴,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个场景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当中反复重演,只不过没有那么血腥。最可怜的变法者大概就是王安石的老板宋神宗。他的变法也是六亲不认,把保守派统统请回家,最后落得了一个“神宗”的庙号。谥号系统中,“神宗”的意思是无法评价、没什么话好说;而和宋神宗共享这一个称号的下一位皇帝,是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除了深究其背后事实令人直冒冷汗的故事以外,更多的成语面对的窘境是意义被反转了。像是“空穴来风”原指事出有因、“炙手可热”原指烫手的山芋没人敢拿、“差强人意”是指令人能够满意以外,还有一些隐藏的成语的意义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秦晋之好

有文化的家庭结成儿女亲家之后,双方父亲也许会说:“很高兴我们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在现代语境中,秦晋之好泛指两亲家之间的关系,属于中性到褒义的词汇。

秦晋之好的初始,源于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向晋国求婚。晋献公就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秦穆公,两家结成姻亲。晋献公在世时,国内发生夺嫡之战,之前我们提到过的重耳和他的弟弟夷吾四散奔逃。秦穆公觉得自己作为姐夫,帮助内弟夺回王位责无旁贷,就出兵帮夷吾夺回宝座。

夷吾继位以后没有给秦国许诺的土地,秦穆公也不生气,反而在晋国闹饥荒时输送粮食救急。后来秦国闹饥荒,夷吾非但没有投桃报李,反而趁机发兵攻打秦国。最尴尬的是,晋国还输了。秦穆公很大度地没有提出领土要求,只要求晋国太子来当人质,还想把女儿嫁给他培养感情。

结果晋国太子可能是嫌秦公主不好看,逃跑了。心情复杂的秦穆公便接来老二重耳,发兵助他登上王位,便是后来的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与此同时,原本许配给前太子的公主和其他四个宗室少女也成为了晋文公的老婆们,按理说应该两国关系亲密无间啊。可是晋(1)文公在称霸期间,截取秦国军事情报、抢在秦国前面勤王、挑拨秦齐楚三国关系,做了不知道多少对不起秦穆公的事情。

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称霸,结果两次试图进中原都被晋国打得头破血流。要知道那时候他的女儿可还是晋国的太后呢。这秦晋之好到底有多好,真的是谁用谁知道。

莫须有

秦桧残害忠良,至今还跪在岳王庙里,据说最近他老婆王氏的胸都被人摸掉漆了,可见中国人民有多恨这对夫妇。在风波亭英雄受难之前,这对男女还贡献了一个少见的三字成语“莫须有”。这个词在今天的汉语语境里被用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简称。可是如果当年秦桧想表达的是这样一层意思,那也许他就不会被称为大奸臣了。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韩世忠在岳飞下狱之后质问秦桧岳飞是否有罪时秦桧的回答:“莫须有。”仔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秦桧的这个回答如果是“没有的罪”的意思,岂不是把话柄交到了韩世忠手上?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秦桧的智商应该还不至于弱到这种地步。也有人认为,“莫须有”是“或许有”的误传,其实也不可靠。原因基本类似,秦桧既然想要搞倒岳飞,把他打翻搞臭再踏上一只脚还差不多,怎么会留有余地呢?

从清朝开始,就有学者认为,这个“莫须”是宋朝口语,意为“难道不”的意思。结合宋朝史书、笔记、小说中出现的大量对比,这个结论现在基本已经坐实。这样才能对得上史书上留下的线索。

韩世忠:“岳飞下狱,有罪吗?”

秦桧:“难道没有吗?”

历史的深处,奸臣阴冷的心理和嘴脸通过这三个字跃然纸上。

通过揭秘这些成语背后的历史真相,我不是想让现代汉语一定要保持纯正,所有的成语都应该回到原汁原味上去。语言是一个在不断进化和变动中成长的事物,它的发展方向就是越来越简约、越来越贴近生活。近年来法国、德国等的语言审定部门都在不断地承认自己语言中语法简化的趋势,中国语委对于网络新词的追认也令人感到欣慰。这些已经被现代汉语固定了的成语含义,即使是误解也没有必要一一更正。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在获得饭后谈资的同时,还给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一个公正的看法。中国人通过成语学历史,但是最好不要学到伪历史。

(1)在君王有难的时候起兵救援。

骗人的祥瑞

“祥瑞”和“灾异”,这可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视的执政晴雨表。从各处史书的记载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关于“祥瑞”一鳞半爪的记载。你是不是真的认为所谓“祥瑞现,天下平”?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了。

由汉武帝一朝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风潮彻底击垮了汉初年所奉行的“无为而治”的统治传统。他的雄才大略也把中国古代史推上了越来越快的中央集权加速车道。这其中董仲舒功不可没:为了规范早年性情暴戾又痴迷迷信的汉武大帝,董仲舒结合儒家经典为汉武帝量身设计了一套“祥瑞灾异”系统。出现祥瑞则说明天下大治,圣君当道;出现灾异则是老天翻脸,督促帝王改正自己的过失,希望让帝王的行为合乎儒家所主张的“礼”。

不过从帝王的角度来说,他才不愿意管你那一套,灾异什么的都假装没看见,而报上来的祥瑞则是大大有奖。由是祥瑞和灾异交替在中国帝王的面前出现,尤其在王朝的所谓盛世之中,祥瑞会扑天盖地地冲向皇宫。

一般提到祥瑞,都会涉及到《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这里大致引用一下:“礼部郎中员外朗掌图书、祥瑞,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

根据朝代的不同,对于祥瑞的定义有着一些出入。但这些定义基本上就是好的天象属于最佳祥瑞,即所谓“大瑞”;其次是走兽、飞禽、及至植物;有时候出土文物如果是鼎、钟、玉璧等礼器,也算作祥瑞。在刚才提及的大瑞之前,还有一些“

嘉瑞

”,这些东西基本都是见不到的。嘉瑞

龙:龙是中国皇家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极为熟悉的图腾,这里就不赘述了。引用一下宋代画家总结的画龙心法:“三停九似,三停,即头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为龙身的三个段落结构;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麒麟:麒麟是传说中仁义智慧的象征。清代一品武官的官服上就是麒麟,象征“示有武而不用”的仁义性情。传说麒麟是一种龙牛杂交的后代,平时居于天宫之中,当德才兼备的人才出世和死亡时才会出现。

两千年来帝王们都眼巴巴地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只麒麟。虽然大家牛皮吹得震天响,但是想必没有人如愿。一直到明成祖朱棣才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一只麒麟。这朱棣本来夺了侄子的龙椅,心中总是担心皇位不保,见到这头麒麟是心花怒放,当场下令画师作画纪念这个神奇的时刻。这幅图我们今天还能有幸看到。好吧,从画里想必你也看出来了,这其实就是一头当时孟加拉国进贡的长颈鹿。

凤凰:这种瑞鸟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关于凤是雄鸟、凰是雌鸟的认识还是我从别人那取经来的。自从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就再也不能正视“望女成凤”这句话了。只是关于凤凰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其实凤凰有五种不同颜色的变种,分别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音“冤厨”)、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音“月浊”)。在后世的发展之下,朱雀往往被当做了凤凰的代言;青鸾成为了仙人的座驾,皇帝的马车叫銮驾就是这么来的;庄子自比鹓鶵,因此这个成为了士人高阶的代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个无需多言;鸑鷟传说成双入对,象征男女恩爱,陕西凤县有一座鸑鷟山。这五种凤鸟都是大大滴祥瑞,以至于现在很多起点小说都起这么些装哔的名字。

龟:对乌龟的赞赏如今在中国已经不多见了,骂人缩头乌龟的倒时有所见。相反,在日本,乌龟是一种长寿吉祥的象征,这大概和隋唐时期祥瑞文化特别发达有关。祥龟也分很多种啦,大致上就是需要一只乌龟身背国家的山川地理形势或者特别巨大或者背上有吉祥的纹路。最早的玄武就是一只大乌龟,也是到了西汉的时候,儒生们觉得不过瘾,在乌龟背上加了一条蛇,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玄武。

白虎:按照现代遗传学的观点,中国古人所能见到的白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自己想出来胡诌的;要是真的见过,那也只能是所谓的“白化孟加拉虎”。说白了,就是白化病虎。由于中国大部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很少有常年冰天雪地的地区,进化成白色对于动植物的是不利因素,所以白色的动物皮毛在中国十分罕见。物以稀为贵嘛,后面所要提到的一些瑞兽也往往是白色。我在文献中没有查到关于进献白虎的历史记录,然而考虑到白虎原产云南、缅甸等地,历史上很有可能有人进献过。哪位读者如有所闻,请告之。

大瑞

指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包括星象、气候、生态变化等。

瑞星:瑞星有四,一曰景星,二曰周伯星,三曰含誉,四曰格泽。景星是大而明亮如月亮的瑞星,其状无常,有时候还被用作为所有瑞星的总称。周伯是大而黄的客星,现代人推测是超新星爆发,历史上最著名的周伯星是宋真宗时期发现的一颗超新星SN1006,至今天文学家仍能看到它爆炸的遗迹。含誉和格泽则区别不明,大意是拖着尾巴的客星,尾巴比彗星又要短。现代天文学家认为这两种星都是在特殊角度观测到的极光:含誉是侧面观看到的极光,格泽是极光粒子直接冲击大气层形成的极光。随着朝代的变迁,中国的瑞星定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周伯星从南宋开始反而成为了一颗灾星。

甘露降:明嘉靖十年六月,宁夏固原的官员向皇帝进献甘露。这种甘露生于柳叶之上,令叶片光润如油,落于地上凝润不散,食之则甘若饴。固原官员反复品尝验证,认为这属于古书中记载的大瑞——甘露降。赶快派人火速密封呈京。喜爱方术的嘉靖皇帝看到甘露真是喜不自胜,大手一挥让宫女品尝甘露滋阴补阳。结果是上百名宫女病倒,不堪其扰的宫女甚至闹出了“壬寅宫变”,差点弄死嘉靖皇帝。现代动植物学发现,所谓的甘露降其实是蚜虫在春天吸食树汁之后的排泄物。不知道嘉靖皇帝知道真相以后心情会不会好一点。

五星连珠:民间一般认为五星连珠不是个好现象,认为引力过大会使地球出现地质灾难。这一点天文学家似乎并不认同。反而一直到清代,五星连珠都被中国古人认为是一种祥瑞。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各出现了一次五星连珠,时人皆喜大普奔。在清朝走向衰败的这一段时间频繁出现五星连珠,不知道是幸事还是悲哀。

浑河载清:明程登吉所撰《幼学琼林》曰:“圣人出,黄河清。”黄河从春秋战国时代河水开始浑浊。到了东汉期间,随着黄土高原的过度开发,黄河最浑浊处已是“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浑浊的水用来灌溉尚可,直接用来饮用就有点挑战人类极限了。因此“黄河清”是祥瑞界的一个老梗,但凡涉及圣君当道就会有人上报“黄河清”。最近的一次雍正朝就出现了“黄河清”的祥瑞。话说这黄河清的老梗一直到今天还有人用它来作为邪教传播的一个助力,其根据就是这句“圣人出,黄河清”。完全是扯淡。

河出马图、洛出龟书:河图洛书是中国易经文化的滥觞。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这么神奇的上天恩赐,当然是帝王之相的代表。唐高祖李渊授意李元吉在领地挖出一块龙形石碑,上有“李渊万吉”。而他的孙媳妇武则天也曾授意侄子暗中安排人在一块白石上刻紫砂文字“圣母临水,永昌帝业”,然后假模假式地将其洛水中掘出。武则天借此奇石,自加尊号“圣母神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皇上信了。

剩下一些诸如风不鸣条、海不扬波、枯木再生、抱珥之日、牛生上齿、狗养斯肫、陆生莲花、万蚕同茧、抱日之气、覆鼎之云……等等就完全不值一提了,总之不是稀罕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体变异或者干脆就是胡诌的。

上瑞、中瑞

基本上就是一些白化病的飞禽走兽。

比如白狼、白鹿、白狐、白兔、白猿、白熊、白雉、白燕、白鸠等等中国地面上的确比较少见的动物。比较著名的如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主角白嘉轩就是看到了白鹿在田间跳跃才用好地换得了白鹿最终失踪的劣地。

也有的古代文献认为白色是妖的颜色,白色的飞禽走兽不是祥瑞而是典型的灾异。这件事情的最终解释权还是归皇帝所有。

下瑞

包括的面就更广了。一般意义上认为是一些奇花异木和奇行种的植物,也包含了不少七零八碎的杂什。

嘉禾:就是现在嘉禾影院的那两个字。指的是一株多穗的谷物。读者可能不谙农事,这里解释一下。一般来说正常的谷物如大麦、小麦等都是一株一穗。现在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以培育出一些一株多穗的庄稼。但是在古代自然生长的情况下,这种谷物本身就是不可能出现的。要么就是某些植株的基因突变。儒者认为“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於夏德,异本同秀。”所以为了体现君主有夏德,一个官员可能需要学习一些盆景嫁接的知识。

灵芝:灵芝作为一种真菌,其药用价值在中医的理论体系当中是无与伦比的。这里先不去讨论那些神奇的疗效是真是假。这种真菌对温度、水分、空气和避光的要求都很高,在自然条件下的确不容易生长,因此野生灵芝的产地多在东北一带。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山海关外都不属于中原王朝的管辖,因此对于中国的帝王来说领土内长出一株野生灵芝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加上灵芝还是名贵的中药材,御医认为其可以延年益寿,皇帝就更是喜欢。当然这种祥瑞是天然存在的,相对来说就比较多一些,也就不那么稀奇了。

木连理:指不同的树木枝干连在一起,所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指的就是这种现象。这种祥瑞在自然界是可以自动形成的。如果两棵植株靠的很近,在风雨天互相摩擦摩擦,就可以把树皮磨掉,从而长在一起。利用园艺嫁接的手法也可以形成连理枝,因而也不少见,属于下瑞。

杂瑞

若是在某位皇帝的治下地方官有了考古发现,包括古代的神鼎、丹甑、玉瓮、瓶瓮、玉英、玉琮、碗圭、珍圭、玄圭、玉玺、玉印、传国玺及各种玉璧等,全部算是一种祥瑞。

由此看来,所谓的“祥瑞”不过是一些比较少见的东西,甚至是不可能出现的超自然现象,古人只是把它们穿凿附会成了了不起的东西而已。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利用古籍中介绍的所谓“祥瑞”为某些人的野心作背书。对他们这种低劣的哄骗手段,妈妈再也不担心我们会上当了。

饥饿的邪教

白莲教在明清两代的中国成为了皇帝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可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扑灭过白莲教的星星之火。嘉庆朝的教徒甚至组团刷了一次紫禁城副本,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荒谬得独一无二的。这股邪教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高深的教义吗?还是说,在教义的外表下白莲教有更不可告人的秘密?

公元1813年,清朝嘉庆十八年的秋天。

嘉庆皇帝正在木兰秋狩的归途当中。虽说嘉庆对于这一类娱乐活动从来都缺乏热情,一直以来都是草草了事,但能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到户外走走,终究还是比闷在皇宫内院的乾清宫或是养心殿稍微舒服一些。军机大事从来也不会因为嘉庆皇帝外出而懈怠了报告,他大可以秋游途中继续他喜爱的办公生活。

今天皇上心情的确还算不错,天灾水旱民情都没有。嘉庆爷上午还在燕郊吃了一顿不错的点心,现在正回味着这显粗糙、充满民间风味的小饼。

十六人轿子摇摇晃晃,让皇上有点昏昏欲睡,他轻轻拉开蓝纱窗帘,想换一点新鲜空气。才把脸露出来,就有太监上来请安,这让他有点疲于应付,觉得很不耐烦。不过随即,他看到大学士托津正在和一个传令兵说着什么。皇上眯起眼睛仔细看看,发现传令兵满身尘土,身边的马正喘着粗气不停跺蹄子。而大学士托津则是愁容满面,不时打断传令兵的话语。嘉庆挥挥手,让太监把托津和那个兵叫过来。这一叫算是彻底毁了他的好心情。

这话还要说回到他老子乾隆朝时候去,虽然老爷子那时已经死了十五年整了。乾隆最头疼的就是民间的邪教组织,以至于在乾隆三十三年为了追击邪教搞出了一场叫魂闹剧。而所有邪教当中,最让他老人家头疼的,就是白莲教。

白莲教,起源于南宋时期,脱胎于天台宗佛教。和正统佛教相比,白莲教对于修习的要求更低、修习的回报更高,因此对于底层人民的吸引力比传统佛教更强。如果熟悉西方宗教分野的可以参考一下天主教和新教的对比,简单来说,就是传统佛教和天主教强调教会和神职人员在俗世和神之间沟通的重要性;白莲教和新教认为不需要教会,人们自己就能够和神交流。早期的白莲教还是很像那么回事的,要求教徒不喝酒、不杀生,基本的思路和汉传佛教非常一致。但是白莲教授予了信徒在家修行、传道、化缘的权力,严重威胁了传统佛寺的经济来源。别的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讲道理,唯独涉及到钱的时候讲道理就没什么用了。传统佛教系统就像一个被O2O创业公司打怕了的老企业,拉着政府爸爸的手求包庇。也该是这白莲教自己不争气,教义传到底层的愚夫愚妇们那里就变了味了,夹杂着民间乱七八糟的迷信,搞得官府不得不出面镇压。虽然取缔了一些集会场所和宗教领袖,但是白莲教的种子总是还在,时不时地就来一场星火燎原。

当时还有两个宗教信者甚众,一个叫弥勒教,一个叫明教。首先看看明教,这个词语反正在武侠小说里也已经无数次出现了,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有一个光明神和一个黑暗神,两者互掐,最终光明神战胜了黑暗神,把他关在牢笼里并创建了这个世界。虽说在细节上有些出入,明教总体的故事框架还是来自于中亚风行的祆教。

弥勒教就是跟那个圆圆的弥勒佛爷有关。根据弥勒教的教义,弥勒佛会接过如来佛的衣钵,进入人间拯救劳苦百姓。苦哈哈的佛教徒对这个充满诱惑力的说法感到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弥勒教渐渐脱离了佛教本身,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立性质的宗教。

跟知识文化水平低的人说“参禅”“万物皆有道”这种话是很难沟通的,但是如果你塑一个偶像,不管是泥土糊的还是木石刻的,那效果都远胜千言万语。因此渐渐地,上述这两种有具体崇拜对象的宗教跟没有具体偶像的白莲教融合在了一起,并对民众构成了更巨大的吸引力。结合时代背景就会觉得不难理解了,南宋终结之后是蒙元王朝。这个朝代对于整个汉人和南人的歧视和迫害那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这时候大家相信会有弥勒佛转世改变这个残酷的世道;或者说有一个光之王能够最终封印天杀的蒙元皇帝,也是不足为奇的了。但是问题在于,随着口耳相传的讹误,光之王和弥勒佛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了起来,两个人形成了重影,最终合二为一了。这就是白莲教所谓的“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说的就是一个对象。日本所特别看重的“不动明王”——说来也可怜——居然和这个邪教组织变了味的信仰同宗同源。

话又说回来,所谓的“明王出世”拯救万民于水火,不正是造反的绝佳广告么?况且“明”这个字也还挺好听的,最终被依附于白莲教起义的朱元璋定为自家的国号。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因为写《海瑞罢官》而被玩坏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说的。

这时候的白莲教,已经是一个收容了各种不被官方认可的奇特教义的邪教组织了。真要说起歪理来,可能白莲教的吹牛皮功夫还比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