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故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8:26: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俊勇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瓷器故乡

瓷器故乡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瓷器故乡作者:李俊勇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30175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瓷器故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瓷之源起商周原始瓷器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我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才被称为“瓷器”。

我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商代,我国即出现了原始青瓷。从彩陶到商代的原始瓷器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开始至夏朝,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便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

夏王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加之后来的商朝、西周和东周,被统称为“夏商周时期”,期间经历了近2000年的时间。我国瓷器产生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但在夏代及之前的遗址及墓葬中,从未发现过有瓷器特征的物品,只有一些以粗砂灰陶为特征的陶器。我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7000年左右。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夏代彩陶鸟首盖罐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仰韶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黄帝 为中华人文初祖,我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居五帝之首。

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瓶,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我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又一个辉煌时期。

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器,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

夏代有一部分陶器与很多玉器、青铜器一样,承载着礼仪的功能。其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陶器外在形式的瑰丽,另一方面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质,成为夏代先民宗教崇拜和统治权力的象征,这突出地表现为陶器上的动物纹饰。

夏都二里头遗址的一陶片上还出现了刻画的龙纹,一头双身,头朝下,眼珠硕大外凸,在线刻龙纹的线条内涂有朱砂,眼眶内被染成翠绿色。

这件刻龙涂朱的陶器,应为祭祀的神物,而非现实的日常生活用具。龙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具有9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夏代一透底器的外壁也塑以盘龙形象,龙身刻画菱形纹,底部为雷纹。

夏代陶器中龙纹装饰的大量出现充分证实了《列子》所言夏后氏“人面蛇身”、帝孔甲“御龙以登天”的神话传说,以及夏人常以龙为化身和以龙为族徽的社会习俗。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因此,陶器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夏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由于它们原料质量的处理很不精细,胎和釉结合不牢,容易剥■马家窑文化圆圈纹彩陶壶落,而温度控制和火候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只能视为原始瓷器的雏形。夏传至桀,治理不善,商汤自立为帝,所以说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成为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称为龙窑,比如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夏代白陶盉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尊 我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

比如河南郑州发现的一件陶尊,即可看作瓷器的前身,表面有印花图案玻璃釉,高28.2厘米。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陶器开始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可以使胎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加上器表再施用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并经过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使胎釉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些器物已具备了瓷器的雏形。

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比较低下,胎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再加上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又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地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此时的瓷器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就是原始青瓷。

河南省郑州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两件较为完整的青釉瓷尊。该瓷是由高岭土制成,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色釉。

其中一件青釉瓷尊高27厘米,器表还有几块较厚的玻璃质绿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较密,烧成温度较高,达1200度以上,叩之有金石之声,完全具备瓷器的特点。

这件郑州商代青瓷尊被称为是我国瓷器的鼻祖。另外一件青釉原始瓷尊,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

原始瓷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商代中期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发现,其创制的时间,远在3500多年前。

在河南省郑州等地的商代遗址上,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摄氏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

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属于距今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

长江中下游当时的青釉瓷生产■商代青瓷尊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中原地区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绿,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原始青瓷的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此原始瓷器的胎质比较坚硬,颜色多呈灰白色和灰褐色,并有少量胎质为纯白稍黄。器表釉色以青色最多,并有一些豆绿色、深绿色和黄绿色。会产生裂纹,导致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等现象。■原始瓷器

有件商原始青瓷豆,豆由上部的盘和下部的座子两部分组成。盘内施黄色釉,釉层不均匀。底座不施釉,露胎处有氧化的火红色。从胎、釉看,当时的还原气氛还不能自如地控制。

此时,其造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青铜器造型,以尊、簋、匜、瓮、盂、豆、钵、鼎等为主;另一类是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如罐、盘、碗、壶等。

有件商原始青瓷云雷纹尊,高18.2厘米,尊的肩部刻印有云雷纹,是仿同期青铜器上的纹饰。胎质呈灰白色,无吸水性,通体施青■带釉的瓷罍灰色釉,釉层薄,有流釉现象。敲击时能发出铿锵的声音,是我国古代瓷器的早期形态。■商代原始瓷豆

装饰以印纹为主要方法。器表的釉下除少数为素面外,多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和S形纹,并有一些圆圈纹与绳纹。

商原始青瓷鸭形壶因壶外形似鸭子而得名,通体施青釉,釉薄而不均匀,由于釉的配方以及烧成温度不高,釉层有脱落现象。壶把的装饰较有特色,显然是模仿青铜器的装饰。

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基本上是承袭商代中期发展而来的。但在形制上和品种上,却较商代中期有所增加,在烧制和使用范围上也有了扩大,质量也有了提高。

胎质颜色仍以灰白色为主,并有少量青黄色、淡黄色和灰色。器表釉色多为青色和豆绿色,也有少量酱色、淡黄色、绛紫色。云雷纹 古代器物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商代后期器表釉下拍印的几何形图案纹饰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云雷纹、叶脉纹、八字纹、网纹、翼形纹、圆点纹、划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原始瓷高领罐,通高24.4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6厘米。表面有黄褐色釉。敞口,直颈,折肩,腹上段斜收,下段近直。器面饰圈点纹和凹弦纹。此器造型飘逸,以圈点纹和弦纹为主纹,也是吴城文化陶器最主要的装饰特点之一。还有一件商代原始瓷青釉弦纹■商代陶罍罐,高31.4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9.3厘米。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

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阅读链接在我国,一般是把陶瓷分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黏土和瓷石制品,不论其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西周原始瓷器逐渐兴起

商朝上下总共统治600余年,一直到纣王被周武王征灭,于是天下归于周。在这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西周原始瓷的胎釉特征基本和商代相同,但质量较商代有所提高,胎质普遍细腻,基本不吸水,釉层一般比较薄,常见施釉方法有浸釉和刷釉,浸釉较之于刷釉,其胎釉结合较好。这一时期原始瓷和商代的不同主要是在造型和纹饰方面。

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但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生产的范围也更加广阔。江南地区原始青瓷的发现量及器形比北方黄河流域多且丰富。■西周原始瓷盘口尊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的金属作用,在施用于瓷器上时,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的,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西周原始瓷卣量氧化铁所致。

西周时期瓷器器体的制作较商代讲究外观的规整,瓷器釉面普遍具有一定的光泽。器体装饰仍采用原体刻画、拍印纹饰为主的“素体”装饰技法,器物纹饰除大多延续商代的装饰纹饰外,曲折纹、划刻斜方格纹也开始大量流行。罍 古代的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其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西周时期瓷器的器形除继续流行尊、钵、盘等器型外,还出现了几种新器型,如盂、瓮等,此时尤以罐、罍的制作最为著名,此类器形在我国河南省和北京西周初期大型墓葬中均有发现。

其中尤以河南省洛阳出土的一件双系双耳罐为此期瓷器的代表作。此器敞口低领、折肩深腹、小圈足、其肩部塑起对称双系和泥条盘塑的双耳,器外通体施一层透明的青绿色玻璃釉,但施釉不均,器面布有斑痕。

器物装饰较有特色,除以刻画七道旋纹和三层联体“人”字形纹环绕其肩外,其余部分不施加任何纹饰,通体给人以庄重之感。釉 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河南省洛阳还发现有西周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高13.1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3厘米。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画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

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量。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北京市西周初期墓葬中发现有原始瓷弦纹双耳罐。盘口,直颈,圆鼓腹,平底。肩部饰扁状树叶形竖系两个,器壁满饰弦纹。釉青色。造型规整大气,纹饰简单明晰。

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当地发现了一件原始瓷壶,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西周原始瓷器的胎色仍以灰白色为多。釉色主要是青绿色和豆绿色,并有少量黄绿色与灰青色。

河南省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中发现一件西周瓷瓮,口径31厘米,腹径54厘米,高42厘米,它敛口、折沿、溜肩、扁圆鼓腹、小平底。通体施青釉,釉层不均匀,多处有流釉现象,显得有些粗糙。■折纹双耳罐有一件腰比水桶还粗的瓷瓮,其烧结度、胎质釉色、渗水性已基本达到瓷器标准,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原始瓷器。瓮内壁发现8周泥条盘筑的痕迹,每周宽约5厘米,说明这件瓷器是通过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的,即■西周印纹陶罐先将拌好的泥搓成长条,并保持泥条粗细均匀。

然后,把泥条连接在一块事先做好的器底泥片上,并用手指在里面把它压紧,根据造型再一层一层地将泥条堆积起来盘高,将胚体里面抹平,以使泥条之间连接更紧;最后,泥条盘到一定高度后收口。

如果想以泥条盘筑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复杂的作品,是较困难的。因为要有一定强度才能继续盘高,而且连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胚体之间的粘接性。

在盘筑过程中,还要把握好泥的干湿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轮廓线。以泥条盘筑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古朴、流畅,富于变化。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器表的花纹装饰也日趋简单,除素面外,其釉下纹饰为几何形图案,有方格纹、篮纹、云雷纹、席纹、叶脉纹、齿状纹、划纹、弦纹、S形纹、乳钉纹、圆圈纹和曲折纹等。

拍印的图案纹饰在西周原始瓷器上已很少施用。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画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在造型上,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比如一件西周青釉锯齿纹四系罐,高27厘米,直斜短颈,丰肩,腰部至脚处渐斜收,圈足,全身施青釉,厚薄不匀明显。还有一件西周青釉大口尊,高12.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2.5厘米,简朴而实用。■西周印纹夹砂陶罐西周晚期的原始瓷器多为豆、尊、罐、壶等生活用具。在北京市琉璃河,河南省洛阳市、襄县,陕西省长安县、扶风县、宝鸡市,江苏省丹徒县、句容县、金坛县、溧水县,浙江省义乌县、德清县、衢州市,安徽省屯溪市等地,都曾发现为数众多的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屯溪原始瓷壶

安徽省屯溪发现有西周原始瓷带柄壶,高13.6厘米,口径5.6厘米,通体施以淡棕色釉,呈短颈鼓腹型,器身用密布的弦纹来装饰。还发现有西周原始瓷三系罐和原始瓷尊,罐高12.3厘米,口径11.4厘米;尊高17.7厘米,口径17厘米。豆 古代器物名,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

陕西省长安县发现的西周原始瓷豆,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8厘米。豆盘敛口,浅腹,粗柄,圈足侈大,釉呈青色。

西周原始瓷罐,高19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16.5厘米,敞口、矮颈、鼓腹、大平底,上腹置有对称绳纹状双系,器腹饰有变体云雷纹。施黄褐色釉,施釉不均,底无釉。

同类型的还有西周原始青瓷罐,通体施青花色釉,釉层薄而均匀。釉下刻有云雷纹装饰,这种几何形的纹样西周开始较为流行。此时的器物造型比商代更为规整。

江苏省金坛发现西周原始瓷青釉弦纹索耳盂,折腹,实足,底部露胎处刻有“△”形图记。内外通体施青褐色釉,有剥釉现象。另一件西周原始瓷青釉弦纹索耳盂釉呈深豆绿色,尽管没有釉层脱落现象,但釉面不均匀。器物造型显然模仿青铜器。弦纹、锯齿纹等纹饰是西周流行的典型纹样。■原始瓷豆

浙江省德清明联乡发现西周原始瓷印花双耳筩,高34.2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8.5厘米,束口、无颈、折肩、直筒形腹,平底,器面修整不平、内外施釉不匀。下沿至上腹对称二绳索。上腹拍印重线水波纹和云雷纹。■西周陶鬲卣 是古代一种器皿。盛行使用于商代跟西周时。当时用来装酒用。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德清皇坟山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卣,高18.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4厘米,敞口、折肩,肩上有“S”形装饰,腹弧直,大平底。上腹部有陶耳一对,器表饰变体云雷纹,施青褐色釉,施釉不均。阅读链接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已经丧失了前一时期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铜礼器和生活、生产用器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陶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但器型、纹样模仿青铜器的做法相当流行。烧陶窑炉的发展为冶炼青铜炼炉的创制提供了启示;而能用火候较高的温度冶炼青铜,又为改进陶窑炉进一步烧制出耐温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创造了条件。春秋时原始青瓷得到提升

东周又可以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

春秋瓷器的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铜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春秋原始瓷如意纹筒形罐,敛口,束颈,折肩,筒形深腹,平底。肩部饰弦纹一组,肩部两侧各塑一“S”形附加堆纹,纹饰华丽古典。春秋时瓷器釉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春秋原始青瓷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少发现,所见的也只有釉下饰印方格纹的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

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艺,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

有一件春秋青釉印纹罐,高29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20.5厘米,■春秋时期青釉三系鼎直口、低领、折眉、筒形深腹微鼓、平底。通体满饰蟠螭纹图案带条。器表施青褐釉,造型美观,装饰华丽。

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和其他器物一样,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原始瓷器的主要生产区域在江南地区,这可能与这个地区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春秋时期的瓷器较之前的瓷器质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意纹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也有柄端呈心字形的。按如意形做成的样,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成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有件春秋原始青瓷三足鼎,高10.6厘米、口径16.9厘米。敛口、口沿外侈、短颈内收、折肩、扁圆腹、圜底,3个矮锥状足,肩部有对称双耳根又耳间的腹部两侧又各饰一条锯齿形附加堆纹竖条。通体满饰锥刺纹,器表施黄绿色薄釉。造型精巧美观,装饰华丽,是一件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原始瓷器。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在江苏省常州武进区淹城遗址,发现了春秋原始青瓷簋,高12厘米,口径20.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20厘米。器形为撇口,束颈,圆鼓浅腹,圈足,平底。肩部贴附绹纹环耳一对,两耳侧贴有S形的堆纹装饰,并不规则贴塑雏鸟7只,作栖息状,其中两鸟与两耳对称间距,与腹部的两条凸棱相连。

簋的腹部采用剔刺法制成密密匝匝的锥刺纹,横向排列为8个层次。小鸟的轻松稚拙与锥刺纹的深沉神秘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独特效果。其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令人观而叹之。

这件瓷簋胎质细腻,制作精良,除器底外,内外施青灰色釉,釉面薄而匀净。胎釉烧结紧密,叩之有清脆之音,足证当时的制瓷工艺已趋向成熟。

瓷簋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肃穆质朴,古气盎然,装饰技法运用了盛行于青铜器上的浮雕堆贴而散发着青铜时代的艺术风韵,表现出当时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其绹纹耳和“S”形附加堆纹,又具有南方地域特征,为一件珍贵的原始瓷器。江苏省丹阳春秋墓中发现一件原始瓷鼎,高9.5厘米,口径17.9厘米,腹径18.8厘米,侈口,束颈,浅圆腹,三足粗短。胎体坚致,釉色茶黄。腹部装饰4排锥刺纹,并堆塑3条竖向扉棱与三足相连。扉棱顶端各饰一S形堆纹。内壁见不规则螺旋纹,此鼎为春秋南方原始瓷的典■陶印纹瓿型器。

春秋时期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期,龙纹样也在这一■硬陶几何印纹罐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分枝。同时,还出现了龙蛇、龙凤、龙虎以及动物纹与谷纹的组合,空间结构变化为多样。

浙江省发现的春秋原始瓷鉴为大件器型,平沿、深腹,底置三足,外壁对称塑有伏螭虎。器表光亮,施釉不均,腹壁饰有戮印纹。

浙江省还发现有春秋原始瓷刻纹筒形罐,高27厘米,口径19.5厘米,上面也有精致的龙虎纹。阅读链接春秋时期,在吴越两国境内,青瓷器被广泛地代替了青铜器和漆器的使用范围。这一时期的青瓷器不仅造型和类别比较复杂,其纹饰也趋多样化。从商代、西周和春秋等时期,原始瓷器在胎质、釉色、花纹装饰和常见器形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但在烧成温度和施釉等方面,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确比商代时期的原始瓷器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接近了秦汉时期的早期青瓷器。造型精美的战国原始青瓷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时期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火候更高,釉色更稳定,成型更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进为多轮制成型。这时的原始瓷胎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较均匀,多里外满釉,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不太容易剥落。

战国原始瓷的烧成窑炉有馒头窑和龙窑,都不太大,往往和印纹硬陶同窑烧造,并且除少数扁圆垫珠外,没见使用其他窑具,所以烧成的质量不一,战国原始瓷在当时还是一种较高档的用器。相对精美的战国青瓷作品中,首推的是一件龙形提梁壶,高21.8厘米,小口低领,口上盖有平顶直壁带钮盖;宽肩,扁圆腹,圆底,三兽蹄形足;壶身上下满布云雷纹,中部和顶部各有一圈阳工弦纹。■战国印纹悬鼓座

龙形提梁壶身前部有龙首形流,龙首上印有勾连云纹。与之相应的壶身后部塑有一只虎形兽,兽身上有谷纹作装饰。壶身上部有一象征龙体的六方拱形提梁。提梁前端有一对螺旋状龙角,上端为两组齿形脊棱,末端有一条蛇形龙尾。

壶盖的装饰也非常别致,最外端为一圈斜线纹,紧接着是一圈较大的云雷纹,中间是一圈纽丝纹,■战国印纹盉里面又一圈小云雷纹,中心为一只捏塑的鸟形钮。

龙形提梁壶表满涂青绿色釉,系江浙地区早期越窑产品。该壶上的动物造型装饰应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的早期雏形。壶嘴和提梁为青龙,虎形兽为白虎,鸟形钮为朱雀,扁圆形壶身为玄武。

龙形提梁壶几乎囊括了我国古代青瓷制作与装饰工艺的所有技法,它将盘、拉、粘、轹、刻、印、脱、修等技法集于一身。仅观察它们的轹坯工艺就与众不同。四神兽 也叫四象、四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在我国古代中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军事上,在战国时期,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与此壶同期的还有4件造型各异的战国青瓷鼎和一件青瓷洗。其中一对大鼎,高22厘米,深腹圆底,方唇,子母口,盖上分立3个双孔鸟形钮,中心置一桥形钮,上饰双勾S纹和鼓钉纹。鼓形盖面上有5道阳工弦纹,弦纹之间满布云雷纹。鼎口下沿有一圈阳工弦纹。两壁有长方形竖耳,下有3个外撇的方棱形高足。与上述双鼎大小相似的另外一件釜形盘口鼎,鼎上虽然没有各种装饰性花纹,但造型也十分庄重。盘形敞口,折沿,沿上有一对称六■战国瓷盆鼎棱环状双耳,径内收;扁圆腹、圆底,3个外撇的高足呈方形,鼎内外施满青绿釉。此外还有一件小鼎和一件洗。王者风范 代表着某种行为标准,指一个人是否具备拥有帝王将相般的模范。在历史上,一个帝王的行为规范最能体现出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行为准则。其表现为大度,但对于别的细节又很认真,拥有无与伦比的观察力;有心计,最重要的是要有领导能力,而且要在做事前确立目标,在做的过程中,不利欲熏心。

这批青瓷是出于同一窑口,甚至同一工匠之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均仿造战国青铜器的式样,端庄古朴,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王者风范。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工艺复杂,制作精良。

商、周至六朝的青瓷圆器,绝大部分在制坯过程中都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内壁上都留有盘压和拉坯时留下的螺旋状压痕或指纹。但是这批青瓷器不但修轹外壁,而且内壁也修轹得极其规整。

从那些保留在器物内外的犀利刀痕,可以清楚地知道,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晚期,我国陶瓷的成型工艺已从慢轮制作转向快轮制作,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极其娴熟的制瓷技法。

青瓷即原始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揭开了人类瓷器发展的序幕。线纹 是古代陶器纹饰。是用缠绕细线的拍子拍印陶坯表面造成的纹饰,表现为线纹的规律性排列,排列方向或横或竖或斜。仰韶文化的平唇直口凹腰尖底陶器上多见线纹。

原始青瓷在西周与春秋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北至北京,南达广东,东抵海滨,西到陕西、甘肃的广大地区内的西周和春秋遗址或墓葬中,都曾发现过多少不等的原始青瓷器或碎片。说明原始青瓷的影响范围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扩大,其中仍以长江以南与东南沿海地区数量较多。

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期,铁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开始普遍使用。战国初期,由于地处江南的吴、越两国战争频繁,致使青瓷制造手工业的主产地江浙地区的陶瓷生产出现萎缩。

战国晚期,主要战场也由南方转向北方。这一时期,江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相对平稳,青瓷生产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开始由“原始”逐步走向成熟。

战国瓷器一般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主要器形有饮食器碗、盘、钵、盂、盅、碟等,及仿铜礼器鼎、钟等。

战国原始青瓷双耳水盂,高5.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平口,鼓腹平底,肩部各置一小耳。■战国龙形提梁壶战国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高1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厘米。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3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3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画简单的水波纹。战国原始瓷俑钟,造型真实地■战国瓷器三足壶模仿青铜制品,精巧而逼真。战国时期越国崛起,这件瓷俑钟说明古越人的原始制瓷技术进入了鼎盛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