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天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0:10: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越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天津

美丽天津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天津市行政区划

概况

天津市简称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与山东、辽东二半岛相望,北依燕山,与河北省、北京市相邻。全市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人口1000万,有汉、回、朝鲜、满、蒙古等民族。市辖13个区、3个县。

天津是首都的门户、华北的经济中心和北方的重要口岸城市之一,也是我国的中央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金时称直沽。元朝为海津镇。明代永乐初置天津卫。清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直隶州,后升为天津府,并设天津县为府治。1928年设天津特别市,1930年改称天津市。

地形

全境地势北高南低。绝大部分属华北平原,由海河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自北向南倾斜。一般海拔2~5米。最北部蓟县山地是燕山山脉向东延伸的南翼,为千米以上的低山丘陵,九山顶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078米,最低点塘沽口海拔为0米。

主要河流为海河,系源于晋、冀、京的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在此汇流而成,自金刚桥东流,经大沽入海。解放后开辟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等入海河道。北部的蓟运河,经新河道与海河组成天津平原的水网。境内低平地带多洼淀,以南部的北大港最大,已改建为水库。

气候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干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1月-6~-4℃,7月25~27℃。年无霜期约210天,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超过2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60~700毫米,一年四季雨量分布不均,7~8月多雨,春季降水少,气温升高,往往发生春旱。

农业

农业以城市服务为特点,近郊及海河两岸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广大平原地区以生产粮食为主,主产小麦、稻米、玉米、高粱、薯类。低平地带为我国北方稻米主要产区,“小站稻”以品种优良闻名。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等。北部山区为果木基地,正在迅速发展。

渔业生产条件很好,沿海盛产黄鱼、鲐鱼和大对虾。

工业

天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兴起,解放前主要为帝国主义所控制。建国后逐步发展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海洋化工、石油、石油化工在全国闻名。天津还是全国主要纺织工业中心之一。主要工业还有冶金、机械、仪表、电子、汽车、地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造纸、服装、制药、仪器等,并有一批畅销国内外的拳头产品,著名传统工业品如天津地毯、五加皮酒、杨柳青的年画深受人们喜爱。

2013年度,本市生产总值14370.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88.45亿元,从业人员68.99万人;第二产业7276.68亿元,从业人员353.85万人;第三产业6905.03亿元,从业人员424.62万人。进出口商品总值1285.28亿美元,其中进口795.03亿美元,出口490.25亿美元。

交通

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网日趋完善。

铁路:是京哈和京沪铁路的交会处,西连京九铁路。主要线路有京山、津浦、京秦、津蓟、津霸、京津城际等线,铁路营业里程866.9千米。

公路:有京哈、京津、京沪、荣乌、津滨、长深等高速公路,公路里程1516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103千米。

民航: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设备先进的大型客货国际机场,通北京、上海、长沙、成都、广州、乌鲁木齐、哈尔滨、香港等30多个城市,国际航线可通首尔、新西伯利亚等。

水运:天津港是中国第二大港口,有泊位11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2个,吞吐量超过3亿吨。拥有现代化国际标准专用码头4座,同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内河航运里程88千米。

CHAPTER 01 印象天津 国际港口 览胜津门

天津,昔日曾为天子津渡,扼北方水路之咽喉。上古之时河流汇集入海,于此堆沙成陆,海水退尽,方现平原。这片土地的未来从此与水息息相关,不可割舍。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带动了河边这个小镇的兴起。燕王在此渡河,始名天津,成为水路通往京城要道,与北京如同双子星座,并肩而立,互为依托,熠熠生辉。平缓的地形地貌也带来了同样平和的环境,气候风调雨顺,人民辛勤劳作,万物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作为新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华北平原上天然的温良海港,天津如同大中国这个精密仪器里一个关键的齿轮,孜孜不倦地转着,带动自身及周边共同发展,在新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东依渤海 北靠燕山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处在环渤海湾的中心,是华北地区第二大城市,兼平原之秀美,得山水之滋润。海河哺育一方水土,这里物产富饶,风调雨顺,是世代天津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地形地貌

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东起汉沽区,西至静海县,南起大港区,北至蓟县黄崖关。东西宽117千米,南北长189千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疆域周长约1290千米,其中包括153千米绵长的海岸线。

天津处于燕山山地向滨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包括平原、山地、丘陵三种地形。总体地势低平和缓,平原占到总面积的90%以上。北部属燕山山地,地势相对较高,拥有大面积低山丘陵,天津地势最高点即坐落于此,海拔约1.1千米。南部是滨海平原,由北向南地势渐渐走低,呈发散形延伸开去,地貌形态呈现出一个簸箕状。

天津市地貌形态复杂,它的形成与自身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地质历史上无数次的内外力交互作用密切相关。天津市坐落在古老的华北地台之上,最初的历史一直可上溯到25亿年前,当时这里还是冀东古陆的一部分,处于地质构造的沉降阶段,被大片的海水覆盖。亿万年里受整个大陆板块运动的影响,这里就一直处于抬升-沉积的复杂转变之中,海陆频繁交替,地层间产生了褶皱与断裂,逐渐产生了地势上的高差。北部地区的地壳上产生了东西走向的深大断裂,断裂带北部日渐抬升,最终形成了今日的燕山山脉,南部却越来越下沉,并不断接受着来自山区河流的冲刷,沉积物不断堆积、沉淀成为松散广阔的平原。这就是今日天津地貌的燕山褶皱带和华北沉降带两大主要形态。天津世纪钟天津世纪钟位于天津市河北海河东路世纪钟广场,天津站西侧,解放桥环岛5000平方米的绿地上。世纪钟钟高40米,直径14.6米,基座面积74.4平方米,重170吨有余,通体金属,流光异彩。钟摆上下,日月辉映。钟盘圆周,众星拱卫,中西交融,天人和一。整个世纪钟在庄重之中显出飘逸隽永,钟表、长杆、齿轮、底座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时空造型,标志着天津这座老工业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已经又前进了一大步。

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这里的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广袤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天津市已探明的各类矿藏达20余种。北部山区盛产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包括国内首次发现的锰、硼矿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平原地区及渤海湾大陆架内储藏着大量石油、天然气,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40亿吨。滨海新区内的大港油田全国闻名,有着东部石油“小摇篮”的美誉。

地理位置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兼平原之秀美,得山水之滋润,是个钟灵毓秀的美丽城市。东边有辽阔的渤海静静环绕,北边是高高的燕山巍峨耸立。海河五大支流在此交汇,蜿蜒流经天津市区,奔腾入海。

天津紧靠渤海西部海域,又处在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海洋资源丰富,在北方城市中极为难得,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不但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孕育了天津特有的地域文化。这里的海水结盐量高,向来是著名的产盐地,中国最大的海盐产区——汉沽盐场便位于天津境内。塘沽沿海地区海鲜产量很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一饱口福。从海里打捞出的鱼虾,马上就可在岸边烹调成美食,鲜香扑鼻,价格也实惠。

天津与首都北京的关系非常密切,距离首都北京120千米,自古以来便是京畿重地,外地通往京城的要道。其他方向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等城市接壤。在海运河运方面一直充当着北京对外的门户。这些年来既默默地为首都做着支持,也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天津水上公园

天津的气候条件

天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每年7~8月最高,可达30℃以上,12月和1月气温最低,降至-6℃以下。春秋两季易刮大风,近年来偶尔伴有沙尘,但气候温和。春季阳光明媚,花草繁茂,河水奔流,冷暖适中,是游览天津最合适的季节。可惜此景不长,春秋季的时间极短,有非冬即夏的说法。

天津气候比较干燥,全年降水量不多,75%的雨水都集中在夏季的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在560~700毫米间,北部山区迎风坡地带是整个华北平原的多雨地区,全年可达900毫米。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冬季降雪也不多,港口地区冬季有三个月的结冰封冻期,海运受影响暂时停运,要到来年开春,冰融雪化,才可再恢复。

总体来说,天津是典型的华北平原地区气候,与北京、河北地区特点相似,气候条件平稳,无极端气候现象发生,风调雨顺,是宜居之地。

天子赐名 海滨重镇

“天津”得名于明永乐皇帝御赐,他在这里渡河南下打下江山之后,天津开始了“天津卫”的岁月,忠实地卫护着京城与江山。然而近代的风起云涌,又将天津推上了变革的前沿。这个天子津渡的历史,注定了那么不平凡。“天津”地名的由来

天津简称“津”,依山傍海,水路发达,可谓河海之要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经历了各个历史时代的沧桑变迁。隋朝的南北大运河开通后,漕运大兴,这里也随之渐成规模,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筑城,这也是中国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天津最早曾经叫直沽寨,那时这里只是个小小的航运码头。关于“天津”之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说来自古诗词,有说来自天上星官名,有说来自河名,但流传最广、史料记载最充分的说法是来自明朝永乐皇帝的赐名。

明朝建文帝即位后,远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发起了意在夺位的“靖难之役”。从北京到南京路途遥远,经过深思熟虑后,燕王决定利用水路,沿北运河南下。1399年,燕王发兵,“渡直沽,昼夜兼行”,从直沽三岔口渡河,直取沧州,打开了南进的道路,在1402年攻入了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推翻建文帝,登上了皇帝宝座,年号永乐。

由此可见,三岔河口在永乐帝夺位的征程中,是一个非常顺利的开始,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永乐皇帝对此地大为赞赏,亲赐地名为“天津”。“津”为“渡口”之意,“天津”即为天子曾在此渡河。永乐帝认为天津是自己的福地,过了这个渡口,便是成功通往皇位的大道。

今日的天津仍然保留着天子渡河的旧地,并建立了遗址公园,景观石上刻着“天子津渡”四个大字,讲述着这一段悠悠往事。

天津的城市发展

依海沿河而建的天津卫,自古就有河槽、海运、芦盐的天然便利优势,它们不但推动了天津商业的发展,也成为这个小城镇人口迅速聚集的重要原因。“天子津渡”(朱棣)刻石

早在北宋时期,天津还未得名,海河就已是此地宋辽的界河,虽隔河遥遥相望,但双方人民贸易往来频繁。到金、元两代,凭借“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理优势,三岔河口一带形成了天津商业和人口的初期繁荣。明朝永乐帝登基后,将明朝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天津和北京近在咫尺,既面外海,又通内河,是外地各省通往都城的门户,军事地位一下子变得重要起来。永乐帝为了让心中的福地更好地负担起拱卫京畿的重任,于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当时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了三个卫,共驻守明军1.6万多人。现在人们都把天津称作“天津卫”,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既然设立了卫,卫护天子和首都,接下来必然要筑城建池,人口流动往来日益密集,更多的外来人口拥入这个海边小镇,逐渐定居下来,天津的内城集市开始成形,以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卫的设置在清朝得以延续,后来逐渐升级到州、府。清代盐业发展和盐商的崛起更加速了天津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的繁华商埠

1860年,天津被开设为通商口岸,掀开了天津城市历史上特殊的一页,既有反抗和斗争,也有学习和交流。先后有西方9个国家在此设过租界,海面上挂着万国旗的商船来来往往,带着西方近代文明在这个古老城市登陆,并迅速进行全面渗透,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如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有朝气的血液。作为首都门户、滨海重镇,天津被推到了时代的前端,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向世界开放的窗口,迎受着多元经济、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从之前沉闷的军事要塞,摇身变为五光十色的繁华商埠,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基地。

以军事近代化为开端,天津在铁路、邮政、矿业、教育、司法等方面进行的革新建设,完全走在了近代中国的前列,其思想、技术之新潮,一时无二,风头大劲。同时天津也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洋为中用,迅速传播到整个中国,带动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工业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之后的惨状

天津行政概况

经历了近代先进文明的风雨洗礼,又送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正式被设立为直辖市。一直到1958年,中央对省市划分做出调整,天津被并入同在燕赵大地上的河北省,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到1967年,又从河北省中脱离而出,再次独立成为中央直属的直辖市。

如今天津是与北京、上海、重庆并列的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全市包括6个市辖区,1个滨海新区,6个环城区,3个市辖县,下属20个乡,120个镇。常住人口已超过1400万,其中户籍人口超1000万。(注:上表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政府官网,截至2013年12月)

天津行政区的职能规划很明确,各有侧重。6个市辖区构成了天津的中心城区,这里曾经是老天津卫文明的发祥地,现在也是整个天津市的文化科技、政治经济中心。滨海新区则是天津新风貌的代表区域,它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承担起了天津通向外界的坚实桥梁。天津的制造业、工业、航运物流业、旅游业在这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曾经的天子福地,又成为近代化的中国城市标杆,天津城市历史中永恒的魅力,代代传承,在不同的时期各领风骚,闪耀着无法磨灭的耀眼光辉。

古漕新港 生机勃发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之一,迈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蓬勃发展的天津,把近代史上曾经的辉煌抛却身后,与时俱进,厚积薄发,取得了更加辉煌的发展。虽说近代中国看天津,但数天津风貌,还看今朝。

天津的经济支柱“近代中国看天津”,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殷实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多项经济建设又开始了新的步伐。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期内它们没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及时实现现代化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天津副省级经济特区——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曾经经历了发展困惑的天津卫,终于在国家的扶助下,又找到了自己最准确的发展定位: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双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港(天津港和天津南港)相向拓展,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高速时代。天津城市夜景

天津港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人工海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作为天津重点建设的城市名片和经济命脉,几十年来天津港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节节提高,已经具备了装卸、运输、仓储、船舶货物代理、海上救助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不但一手带动了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国际性大港,为将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天津火车站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火车站,又叫老龙头火车站,位于海河北岸,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

以天津港为核心战略资源的滨海新区,如今是全国产业密集度最大的开发区之一,区内涵盖了天津的先进制造业产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沿海旅游区、中心商务区等丰富资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与京津冀互为依托,是华北地区面向海外,辐射西北、东北更多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也吸引了大批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投身于此。滨海新区正在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它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全世界无数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根据2012年的统计,天津城市竞争力在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五,已经成为在中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准一线城市,经济增速多年位于全国领先位置。滨海新区也被誉为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A天津滨海新区已发展成为天津市经济的主体,被誉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天津还拥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区。天津海盐产业历史悠久,也是天津自古以来的重要经济支柱,促进了天津繁荣。长芦盐区位于天津市渤海沿岸,海盐含量丰富,产量极高。“长芦”于明代正式得名,盐区海岸曲折、地势平坦,有利于引海水开辟盐场;天气晴好,又便利晒盐,所产之盐质量好,颗粒均匀,色泽洁白,中外驰名。明清两代的皇家御用盐砖,均由此承造。新中国成立后,长芦盐区的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海洋化工提供着充足的原料,也让天津成为我国海洋化工的发祥地。依托长芦盐场的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是我国海洋化工生产的主要力量,其原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化工产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供应地。

天津的交通枢纽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

天津外临渤海,内拥海河,水路交通发达,由此获益良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开展,除了水路之外,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也迅速地铺陈开去。B俯瞰天津全景天津港是现代化国际化深水大港,货物总吞吐量达3亿吨。

由于近代租界的设立,天津的公路、铁路建设都起步很早,传统的两大铁路线路京沪线、津山线便在此交会,由北京通往东北、上海的多条线路由此辐射发散。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业也有了长足进步。1950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起飞,这里被誉为“新中国民航的摇篮”。

水路是天津市一贯的优势。滨海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渤海西岸的盐碱滩上又矗立起了天津第二大港——天津南港。这两个大港构成了华北地区的水路交通枢纽,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不但能为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市提供海上运输服务,就连蒙古等相邻内陆国也将此作为主要出海口。

这些便利发达的交通设施如一张大网四通八达,将天津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津这个古代漕运重镇,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更为蓬勃的生机。

多元文化 兼容并蓄

天津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依托便利地理位置的商业崛起、四方杂糅的城市演变,风土人文聚集于此,兼收并蓄能力极强的天津卫将这一切都包容起来,默默地沉淀为天津独有的风范,与滚滚的海河水一起流淌至今。

盐商文化

天津卫依渤海而生,沿海地区滩涂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是天然产盐良区。长芦盐场自西周开始就有产盐记载,汉代已具备相当规模,宋辽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并催生了宝坻等小城镇,元代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以生产食盐为生计的人家。明清两朝实行“引岸”制度,将食盐销售到固定的地方,加之水路发达,漕运兴起,从事食盐贸易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盐商阶层。他们是得到政府许可的食盐专卖商人,借特权垄断食盐贩卖,赚取巨额利益,成为富甲一方的豪商。A卡车司机师傅把晒好的盐送往洗盐的机器处。B盐工们头顶烈日在卤水池里除浑。

盐商虽然都赚了大钱,但却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依然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盐。做盐商的发了家之后,也都选择培养后代上学当官。他们深深地觉得商人地位低下,而学习儒家之道才是正途。盐商崇尚儒学,本身又财力雄厚,在天津大举办学,所有商人子弟皆可入学,借此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学校三取书院,早期的经费全是由长芦盐商支撑,第二所问津书院,也是盐商个人捐献财产设立。天津河东一带还沿袭着天津卫城时期的剽悍民风,从不习文,盐商杨一昆出资在此建起“起凤楼书社”,终使民情大为改观。盐商们在天津起园林,藏书画,一时间书声琅琅,书墨飘香。可以说天津的风土人情从建城初期的尚武到后期的崇文,民风从粗犷至温润,盐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盐商此举,有一部分也是出于附庸风雅,且所有的善举都要巨大的财力支持,难免有铺张排场,互相攀比之虚荣风气。天津盐商,无不生活奢靡,讲究俗尚奢华,以大手笔的挥霍浪费闻名。婚丧嫁娶,各种习俗,都是摆阔的重要场合,不但花大量真金白银,还要把家里的珍贵文物摆出去昭示于人。盐商的日常打扮、出行,更是做足排场,贵气十足。这也是天津盐商日常的面貌和文化形象。这种做派对于当时天津的民风未免也有不良的带动。

天津的盐商为天津文化带来的影响,亦正亦负,代代相承,都是天津卫不可割舍的点点滴滴。C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

妈祖文化

从天津市中心“天后宫”的繁荣情景,就可以知道妈祖文化在天津是有多么的深入人心。妈祖本是福建一带民间信仰的海神,却在津门落户,并成为与这个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信仰和文化符号。天后宫正殿正殿内悬挂匾额“护国保民”,两侧立柱有篆字对联:“厚德仰坤元化被寰中光日月,资生扶泰运威加海外息风波。”

妈祖文化在天津的盛行完全归结于天津漕运的繁荣。自金朝开始,海河就已经是粮食、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航运功能日益完善,“舟车攸会,聚落始繁”。当时的水手多为闽浙一带人,他们世代从事水运,年复一年与海上凶险的风浪斗争,早就养成了上船前必先拜神的习惯。而他们心中最信任的神明就是福建传说中海上的女神——妈祖。在这些水手南北往来的过程中,也逐渐将家乡的信仰带到了津门,随着天津从事漕运行业,在水上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当地也有更多的人开始信仰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因天后宫的修建,妈祖的神仙地位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承认和推崇,信仰妈祖的人更是来自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妈祖也从海上保佑平安神渐渐地走进了天津人民的日常生活,大到求雨、祈晴,小到求子、祛病,都成了需要妈祖庇护的事情。当对自然无能为力的时候,淳朴的劳动人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心中的神明身上,天后宫香火繁盛,人群纷杂,缭绕在半空的,除了青烟、钟声,更多的是人们心中的期盼。

妈祖文化促进了老城区一带的繁荣。天后宫成为天津城市文化的中心地带。每年天后诞辰期间要举办的祭祀庙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礼仪之齐备、筹划之缜密,无其他民间庙会可出其右。天后祭祀庙会齐聚了天津传统的服装服饰、手工制品、饮食小吃、表演技艺,可以说是集整个天津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大会,从侧面也反映了天津经济人文的发展,体现了天津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这种与一个城市血脉相融的民间宗教盛会,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直到今天老一辈人提起来还是津津乐道,对那些热闹场景无限怀念。

时代的变迁让神仙褪去了神秘的面纱,但天后宫依然有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更多的是对妈祖文化的向往,对天津人文和历史的探索。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这个移民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象征,与这个城市紧密地融为一体,永远不会消退。

码头文化

天津人称九河下梢,天津自古以来所有的发展与繁盛,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的流动性,也促成了天津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天津的城市聚落是伴随着漕运的发展而逐渐成形的,水路通畅,不但带动了南北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汇融合。伴着水路而来的不仅仅只有巨甲商贾,还有贩夫走卒,甚至是各地因水灾而逃难的难民一族。这些人大批拥入天津码头,或捡拾破烂废品为生,或扛包裹卖脚力,只为讨口饭吃。他们把这种行为叫作“闯码头”。大量难民闯码头,也将他们各自家乡的风俗文化裹挟夹带到了天津卫,导致燕赵、齐鲁、晋阳、皖北、闽浙文化一时间全都汇集到了小小的码头之上,它们互相吸收,各有促进,形成了津门独特的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是典型的天津市井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随意,说起来离我们的年代久远,状似虚无,但天津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折射出码头文化的影子。

世人都爱天津小吃,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这些方便简单的小吃正是码头文化的衍生品。码头上的劳动大众辛苦一天,最爱的就是这些食品。不用讲究坐姿,甚至都不用碗筷,用纸一包拿起来就咬,热乎乎满口生香,解饿解乏,边走边吃,既方便又便宜,既管饱又不耽误干活,再实惠不过。这些码头小吃终于发展成了代表津门文化的特色食品,正是码头文化对天津民俗影响的典型体现。A大沽船坞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始建于1880年,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产物,是继马尾船政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之后中国近代第三所造船厂,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军工基地。大沽船坞作为目前天津洋务运动唯一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天津港码头上排列整齐的轮船正在进行装卸作业。C天津港码头上排列整齐的轮船正在进行装卸作业。

天津的另一特色,曲艺艺术的滋生与发展也依赖于码头文化的哺育。在码头讨生活的人大多开朗幽默、乐观热情,干活累了互相说上几个段子,唱几段小曲,便是一天中最大的休闲娱乐了。相声、时调等传统曲艺便由此繁盛开来,产生了众多的曲艺名家,成为天津文化的代表。

码头文化的多元性,赋予天津的是更多的自由精神和包容能力。虽然小农经济性质的码头文化在今时今日已经不被提倡,但是码头文化对于天津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留下的是永远的乐观、豪爽和热情。

CHAPTER 02 自然奇观 海山浸润的活色生香

天津之奇,在于其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身处华北平原,东临浩渺无垠的渤海,北依高大雄伟的燕山,更有自古以来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在市区中蜿蜒流淌,奔涌入海,如温柔的臂弯将天津拦腰拥在怀中。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城市,铸就它的灵魂。远古时代沧海桑田留在这里的痕迹还隐约可辨,海滩上堆积的贝壳延续着陆地对大海的依恋,多少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改造,将当年的黄河入海之地,塑造成今日宽阔平坦的平原沃土,才有今日山海相连,河海相映的自然奇景。兼备山地之险峻,平原之秀美,河海之壮阔——这就是天津,不负这片山水万千年的钟灵毓秀之城。

盘山 早知有盘山 何必下江南

盘山风景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区西北,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10余千米,如一道巍峨碧绿的屏障绵延京津,号称“京东第一山”,是天津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这里既印着蹉跎岁月历史痕迹,又兼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古寺与塔林同辉,奇峰共秀水一色,自古便吸引了众多的名人雅士。乾隆皇帝曾在驾临盘山后,留下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

自然美景,三盘之胜

盘山自然风景秀美壮丽,各种类型的风光排列有致,峰石鳞次,古洞深幽,瀑布飞溅,泉池密布。盘山主峰为挂月峰,海拔864.4米,是盘山最高处,如吴钩揽月,一峰冲天。前有紫盖峰,后邻自来峰,东依九华峰,西拥舞剑峰,五大主峰,错落林立。

名为盘山,美景的分布也以“盘”来计,按照地理位置的高低,自然景观的分布,盘山之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盘,号称“三盘之胜”。盘盘相异,各具特色。

自来峰一带为上盘。上盘松木茂密,枝叶参天,以松为胜。而松又胜在色、味、形俱佳。盘山峰顶,放眼望去一片苍翠碧绿,以蓝天白云为衬,色彩鲜艳,如自然泼墨的油画般出尘。松木之香沁人心脾,随风阵阵飘散,提神醒脑,为辛苦登山的游客送上一剂最天然的清新剂。而最奇特的,还是松树之形。盘山之松生命力极为顽强,山野路旁、峭壁石缝、溪水泉边,随处可见它青翠挺拔的身姿,横生倒悬,形态各异,或顶部葱郁如宝盖,或枝丫蔓延如凤翅,任凭风吹雪淋,岁月在树干上留下雕刻的印记,依旧屹立不倒,让这一抹绿色融入盘山的风情中,无处不在。乾隆皇帝便曾推崇盘山松为“天下松之宗”。如今的松树已成为盘山的一大标志,苍松迎客,仪态肃穆,受到万千游客的喜爱与崇敬。A挂钟松高13米多,枝繁叶茂,在枝干分叉处有一道深凹的沟痕。据说,早在唐开元年间建云罩寺时即有此松,并悬挂一口上千斤重的铁钟,每当僧人撞击洪钟时,远在几十里外的人们都能听见钟声。B天津盘山牌楼

古中盘一带为中盘。中盘怪石嶙峋,奇异陆离,以石为胜。盘山最著名有八大怪石: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帐房石、菱角石、蛤蟆石、蟒石。形态各异,或温婉,或峥嵘,或摇摇欲坠,或岿然不动,如将军仗剑傲立,如蟒蛇伏地欲出,每一处都沉淀着岁月的回忆,诉说着自然的奇妙,装饰着游人的梦境。

晾甲石一带为下盘。下盘泉水淙淙,响涧破空,以水为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云:“盘山水,水出山上……去山三十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里,素湍浩然,颓波历谷,沿流而下……”盘山之水如飞练银龙,在三盘上下澎湃数十里,水花飞溅出山野间原始的动力,将松石都装点得鲜活起来,为三盘之胜添了一道流动着的风景。三盘动静相宜,更显自然美态。

随着多年来的开发及修复,现在的盘山共有四个主景区,三十多个景点。松石山水,各自争锋,将一幅天然的画卷铺陈在游人面前。有诗赞盘山“山秀石多怪,林深路转奇,三盘无限意,幽绝少人知”。每当暮霭渐起,烟雾迷蒙之时,盘山三盘上下都笼罩在云雾烟霭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似晴且非晴、不雨亦如雨”。云气浩荡如雪海烟峰,盘山在这层面纱之后,显得愈加娇柔秀美,与晴好时相比,又有一番独具的神秘魅力。这就是盘山最著名的景观:“三盘暮雨”,一直被来此的文人墨客津津称道。

山水萦绕,历史旧梦

盘山历史传说已久,古时曾称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皆因其形状、地势、地理位置而得名。盘山之名的由来传说不一,但都取的是古时隐士在此盘桓隐居之意,得名盘山。可见自古以来,盘山便寄托了人们对山水自然之乐的向往。

历史有记载最早来此的大人物是魏武帝曹操,此后近两千年的岁月中,从唐太宗、辽太宗、金世宗,再到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从文学大家陶渊明,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代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盘山充满了敬仰之情,并在盘山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踪迹。

将盘山首次推向兴盛的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初唐时他在东征凯旋途中路经于此,便被这绚丽的景色吸引,诗云“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希望在此自然之地,寻找到心灵的宁静。唐代佛教兴盛,盘山也深受其影响,开始大规模的兴建寺庙佛塔,成为香火鼎盛的佛家圣地。自此盘山又被涂抹上人文景观的浓墨重彩,自然松香混杂了慈悲佛香,吸引着各地而来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将对盘山的赞誉推向极致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当他第一次造访盘山之后,便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自此在盘山流连忘返,下令大兴土木,在山东部兴建了与承德避暑山庄齐名的御驾行宫——静寄山庄。他曾几十次来此清修静养,陆续又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并留下1000多首诗作咏叹。如今的静寄山庄,是一座集中了中国传统优秀建筑手法、南北园林艺术精华的大型皇家行宫,向天南海北的游人讲述着一段曾经辉煌的帝国往事。

随着名人的带动,佛教的兴盛,盘山的“人气”迅速高涨,历经数代,经久不衰。那些诗词墨宝、历史故事,赋予了盘山无限的人文情趣。

佛寺塔林,万千风光

盘山香火最鼎盛时,与山西五台山遥相呼应,被称为“东五台山”。盘山佛庙始于魏晋,兴盛于唐,极致在清。从唐太宗到乾隆帝,两大帝王将盘山建成了幽思怀古、参禅礼佛之圣地。今日之盘山,“步步有景、景景有典”,众多的佛寺塔林建筑点缀在山林之间,成为盘山又一胜景。

盘山现存72寺庙,百余座古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兴建于唐的“万松寺”,寺山门旁墙上,刻着“京东第一山”五个大字。寺东坐落有普照禅师塔及普照禅师墓。最为著名的是天成寺,同建于唐,沿山路拾级而上,经过盘山迎客的千年古松,便可望见天成寺的高脊飞檐。此处因寺中有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佛舍利塔而闻名。舍利塔是辽代建筑,塔内藏有石函、舍利、佛像等物。塔前一株千年古柏,据统计是天津市内年代最久远的树木。自唐至辽、金、清朝,山上寺庙里出家僧人众多,他们圆寂后,遗骨甚至舍利,都要藏入山中佛塔。因此盘山上的佛寺塔林,又多了一层庄严神圣之意。千年后当后人瞻仰佛塔时,仿佛穿过岁月的屏障,看到了当日他们远遁山林,不问世事,只问青灯古佛的执着,而面对红尘浊世,又有那么一丝无奈的落寞。

今日游盘山,既饱览了湖光山色天然胜景,又能通过那些历史遗迹,对宗教、民俗文化更多一些深刻的认识。游累了住在山脚下的农家小院,品尝一下名声在外、品质上佳的盘山柿。大颗的柿子像一个个橙黄色的小磨盘,咬一口,甘甜的汁水喷薄而出,瞬间便齿颊留香,仔细品味,又有淡淡的青涩。但正是这若有若无的青涩感,才让人品味良久。一如我们刚刚看过听过的那些悠悠往事,那些自然与历史的厚重,唯有静静回味,细细品读。A挂月峰峭拔壮丽,雄浑巍峨,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盘高悬峰巅,故得名之。B三盘暮雨C万松寺位于中盘区,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李靖庵,后改称卫公庵。清康熙皇帝四十四年(1705)游历时,因寺周围松树满山,故赐额“万松寺”。万松寺是盘山寺庙群中最大的庙宇。

八仙山 天津的西双版纳

八仙山坐落于天津蓟县境内,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座座高峰林立,是整个天津市海拔较高之处。这里气候独特,有着近原始森林形态的森林植被,并由此培育衍生出完善的动植物种群结构,1995年便被归入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由于八仙山生态系统在华北地区的稀有性和特异性,生物学家将这里誉为“天津的西双版纳”。“八仙山”之名

在天津这块以平原地形为主的土地上,山峰如同散落在玉盘上的明珠点缀其中,既丰富了地形地貌,又完善了生态系统。位于蓟县境内的八仙山,几乎聚集了天津市所有的高峰,在这里,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鳞次栉比,主峰聚仙峰海拔1052千米,是全市第二高峰。

八仙山属于燕山山脉,是天津市国家级的生态保护区。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中的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位仙人,即民间熟知的“八仙”,在游戏东海之后经过此地,见此地云雾缭绕,隐约可见崇山峻岭,芳草萋萋,竟是别有一番人间美景,忍不住按下云头,在此处一块大小如同桌子的巨石旁围坐小憩,吟诗品酒,饱览秀色。此后这块巨石便被称为“八仙桌子”,而这一大片山峰林地,也由此得名为“八仙山”。

这么一处连神仙都无法抗拒的美景,早年间却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因离清东陵太近,清朝期间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任它峰峦叠翠,却人迹罕至,百姓无缘得见真面目。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天津市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八仙山这块宝地才渐渐为人所熟知。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这里的植被及生态系统都已发展得极具特色,1995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峰林景区最具典型的代表。八仙山层峦叠嶂、群峰竞秀,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津门第一峰九山顶坐落在蓟县下营镇境内,海拔1078.5米,是天津的最高峰,雄奇险峻。登临山顶,南眺翠屏湖,北望燕山主峰雾灵山,东观遵化金星山,西看平谷金海湖,6700平方千米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九山顶以山、水、林、洞为主体,融雄、奇、幽、秀为特色,将青山、绿水和绿色植被编织成一个绿色的世界。

步步有美景,处处皆是宝

八仙山,集合了天津的好几个“最”字:地层最古老、山峰最多、森林覆盖度最密集、生态环境最优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景观要数“八奇”:山谷石林,水云花鸟。可谓人在山中,步步有景,处处是宝。

八仙山的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从峰顶到谷底,全披上了一层翠绿欲滴的外衣。这要得益于燕山西侧迎风坡充足的日照、丰沛的降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正是整个生态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得以繁荣的源泉。由于气候独特,跨越了暖温带到温带,现在八仙山的森林资源是以华北地区少见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兼有其他各类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植物并存。从峰顶到谷底,沿山势高低走向,植被根据各自的类型和习性分层分布。高大的乔木参天而立,枝繁叶茂,低矮的灌木遍布山腰,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草本植物随风轻舞,姿态曼妙。无数的苔藓、蘑菇、地衣钻出温暖湿润的土壤,迅速地滋生着。点缀在绿色山林间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海,八仙山的花卉品种多样繁杂,丁香花、野菊花、山丹花、桔梗花、石竹花、仙鹤草、杜鹃花……可以从春季开到秋季,季季花开,连绵不败。花枝摇曳、花香馥郁、绚丽多彩,望去如摊开一幅斑斓锦绣的画卷。还有众多的北方稀有的藤本植物穿插其中,四方蔓延,像一只只牢固的大手,将这几种植被类型和谐地联合在一起,所有的植物既自成系统,又和谐统一,共同享受着雨露阳光,组成了八仙山这片丰茂的森林生态环境,其完善程度即使在整个华北平原也极为罕见。A水是八仙山的一大奇观,夏秋季节,降雨较多,形态各异的水潭、瀑布、流泉随处可见。

在八仙山,真正的主人是出没于林草之间众多的野生动物。这里林密谷深,水丰草美,气候温润,为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这里的动物种类繁杂,与植被分布相呼应,各气候带的动物都能在此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环境,共同把这片沃土看作恋恋不舍的乐园。即使在华北其他地区濒临灭绝的动物,在八仙山这种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环境中仍然能舒适地生长着。经初步考证,八仙山的动物包括金钱豹、獾、狐狸、狍子、野兔、榛鸡、长耳鸮、红角隼等近500种,遍及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鱼类及昆虫类,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近30种。枝叶间有飞鸟划空而过,草木里有爬虫匍匐前行。鱼儿在清澈的山泉中欢畅地游弋,走兽穿梭于林间自在嬉戏。正是它们,完善了华北平原上这片珍稀的生态系统,给原本沉静、封闭的八仙山带来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来此的游人平添了许多乐趣。B每年的10月中下旬,八仙山层林尽染,绚烂多姿的红叶令人陶醉。

除了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八仙山的地质系统也是一本浑然天成的地质历史教科书。这里的森林起源于距今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时期,几经风雨沧桑,才孕育出今日的气象万千。但更为古老的是脚下沉寂的土地。这里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距今36亿年的太古界变质岩系。还有地球上最早的含生物化石的沉积岩层——距今已有18亿年。站在八仙山,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迁。我们以为的天长地久在这里渺小得如同一个弹指,在历史的悠远面前不值一提。它们无法讲出这些年浮沉的故事,唯有静默当下,数亿年的浮光掠影全都一笑而过。C长耳鸮最突出的特点是耳羽发达,长约5厘米,位于头顶两侧,状如两耳。它们白天多躲藏在树林中,黄昏和晚上才开始活动,平时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长耳鸮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神仙洞府的超然体验

如今的八仙山已经卸下了昔日神秘的面纱,正式对游人开放。天津市也对这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适度开发,以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为看点,在整个八仙山内开辟了60多个旅游景点,四大游览区,环环相扣,令人目不暇接。

纵观八仙山的四大景区,各具特色,尤其以主峰聚仙峰更为突出。登上聚仙峰,眼前豁然开朗,才觉得“一览众山小”。昔日神仙驻足过的“八仙桌子”,今天寻常百姓也可围坐野餐,掬一捧清凉的“八仙泉”泉水细细品味,甘甜芬芳,当真如神仙般自在逍遥。神水峡景区遍布幽潭小溪,石洞沟景区峭壁高耸,太平沟游览区则独辟蹊径地开发了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在昔日红军踏过的山间小路上触摸历史遗留的印迹。

神仙只是一个传说,皇家的风光也早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这林、花、水、石,凝聚着八仙山真正的灵魂,山石不倒,花开不败,在天地之间迸发出别样光辉。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然氧吧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京津地带最大规模的森林旅游区,茫茫林海,漫山遍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优美的森林环境使得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洁净,被誉为“天然氧吧”,来这里休闲度假,既可享受天然之美景,又能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

九龙山的自然状况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天津蓟县以东约10千米,总面积21.26平方千米,是天津面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山区国家森林公园。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清朝道光、同治两代皇帝的皇家园林,新中国成立后归为国有林场,1997年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天津著名的景区之一,也是京津一带别具特色的森林旅游区。

公园四周绵延的群山呈合围之势,造就了森林公园的全封闭空间。景区内森林密布,山水辉映,空气清新,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公园东北部有九条山脊相依林立,气势浩荡如九龙盘踞,九龙山也由此得名,公园内主峰梨木台山海拔997米,周围还有80余座山峰连绵环绕,高低错落,山势险峻。登山远望,周围名胜遍布。向西可以看到盘山诸峰身姿绰约,向东与清东陵遥遥相望,南边有翠屏湖波光粼粼,北部有雄伟的古长城日夜守望。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犹如京东地区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被环抱其中。

林,是公园中的灵魂所在。这里最吸引人的,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林木。这里的森林类型是针阔叶混交林,很适应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园内有5000多亩的油松林,大面积的天然侧柏林,包含白皮松、山杨、香柏、黄檗等多个树种,无边的林海郁郁葱葱,给这片辽阔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外衣,同时还散发着阵阵自然的林木清香。身在其中,似乎所有的感官都被愉悦地调动,享受着大自然的洗礼。由于森林的净化,这里的空气特别洁净,据研究每立方米可含800~1000个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远远大于城市空气中的含量,被誉为“天然氧吧”。这般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人来此,不仅仅是观光,还可以达到疗养保健的效果。

体验休闲与自由的乐园

森林也为这个公园衍生出各式的自然情趣。茂密的植被决定了这里丰沛的水量。密林里小溪奔流,山岩间瀑布悬垂,石洞中喷泉汹涌。水流叮咚,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奏鸣曲,是它们,赋予了这片森林生命的活力。园内有两个大型的水源地,号称左龙泉、右凤眼。每年雨季到来时,水量倍增,水势磅礴,水流不绝,淙淙悦耳。山水密林,如一幅刚完工的水彩画,林中空气更为湿润怡人,蓬勃的朝气扑面而来。园中有400余种野生动物和昆虫,这里是它们生存的乐园。穿行园中,可闻百鸟长鸣,与松涛水瀑交相辉映。路边山石林木间时常有野鸡悠然踱过,松鼠跳跃枝丫,依附着浓密高大的树荫,涓涓不断的水流,鸟兽鱼虫们生活得如此惬意。不由得让专程到此体验休闲和自由的人们感叹,平日中那碌碌的奔忙,如何比得上这山中自在一日。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里陆续建起了各种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采摘园、林间度假村。欣赏过山林美景之后,在早晨明媚阳光洒下的间隙中,做一个现在最流行的“森林浴”,与大自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绿色的枝叶、木质的清香、小溪的流水,营造出一片安谧、舒缓的氛围,如梦如幻。抚摸着粗糙的树干,触手可及的是岁月的质感,真实且深刻。思绪沉沉,虚虚实实,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梦境,聆听着这片土地上岁月的欢歌。

海河 天津的母亲河

海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横穿天津这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它见证着这里无数的日出日落,贯穿着天津人生活的始终。对天津人民来说,海河的意义早已不是一条河流那么简单,它不仅培育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更赋予了天津人一股独特的精气神儿,造就了这方水土上豪爽豁达的津门文化。

海河之水流千年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它清凉的河水流过天津,转化为这个城市的血脉与灵魂。它将自己富饶的宝藏,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居住在此的人。多少醇美如酒、清新如画的故事,都在她的默默见证下,在津门大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

海河又名沽河,是华北地区流入渤海的诸河流的总称,名列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它由北方的许多支流汇集而成,西起天津市金钢桥,东至大沽口处汇入渤海,完整地跨越了整个天津市区,蜿蜒73千米,如装饰城市的一条晶莹玉带。天津市内有天然河流通过,又毗邻渤海,在蓟北还有黄崖雄关巍然屹立,河、海、山交相辉映,雄伟壮丽,形成了中国大城市里独特的自然景观。

海河的历史悠久,远远早于天津城市的形成。海河的上游有5条大河汇成海河干流,横穿天津市区,另外还有大小300多条支流,构成了庞大的海河水系,如一把巨大的扇面,铺开在华北平原上。它的由来可说占尽地利人和,黄河北迁为它提供了便利的形成条件,而一代代的人工引导最终使其定型。早在东汉年间,这片水系就已具备雏形,直到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海河水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形成了各条河流汇成海河干流再入海的格局,只是此时还没有海河之名。至宋朝,这条河是边境界河的下游段,宋辽两国隔岸相对,剑拔弩张,修建了很多军事设施,虽然天津这时还未得名,也没有形成城市,但海河沿岸的地理位置已经奠定了未来军事要塞的地位,可以说,海河引领着未来天津的城市走向,天津的历史使命随海河与生俱来。金、元时期,河流被称为“直沽河”、“大沽河”,在三岔口附近的河岸边,建起了军事重镇“直沽寨”,后改名“海津寨”,因相依的这条河流,天津又有“津沽”、“沽上”的别名,沿用至今。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天津”被赐名,开始设卫筑城,被皇帝看作是水路便利,护卫京畿的重镇。在明末,海河之名才正式形成,开始记载于地方志,至今已有几百年。

在这段时间里,天津也随之成长为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这与其“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海河带动了天津的发展。漕运的兴盛,让天津成为广连南北,辐射东西,且离京城最近的水路交通枢纽,从当日小小的直沽寨,终至发展成今日大天津。

海河风景线

海河对天津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且重大的。它哺育了天津,天津人民也热爱自己的母亲河,将它作为城市的骄傲和象征,对它充满深深的眷恋。它的沿岸几乎囊括了天津所有最繁华、最著名、最美丽的建筑,形成了一道深邃、悠长的都市风景线。游一趟海河,可知天津全貌,唯有古老的海河水,能有此凝聚的力量,串起了天津几百年的风光。

围绕着海河边上,修建有一圈亲水堤岸,人们通过它可以直达水边,近距离地感受海河的魅力,水中摇曳的倒影是天津人与母亲河无声的交流。宽阔的河面上飞跃的无数桥梁将整个天津市连成一体。海河的桥是如此之多,已成为天津一景。有近代民国的遗存,也有新时期的修建,有的带着近代工业文明的粗犷,有的带着仿西洋式的精致,有的则完全是现代化的气派,每一座桥都会让人想起天津的与之相对的一段历史。它不但自身就是风景,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观赏两岸景致的角度。站在每座桥上,你都会惊讶于看到如此多的天津标志性建筑。三岔河口,天津文明的源起,昔日天子渡津的皇家气息已不复存在,但依稀还能穿透岁月,捕捉到昔日传奇;望海楼教堂耸立,曾经的火光与浓烟已散去,透着与世无争的宁静;五大道、小白楼的欧式风情里藏了多少近代史上的波澜往事;古文化街依旧是民风淳朴、民俗荟萃,展示着天津卫独有的风情;劝业场、滨江道游人如织,熙来攘往;位于海河风景线中心地带的天津站,宏伟时尚,巍然屹立,似乎在告诉每一个人,经历过这么多年的风雨,老天津依旧能焕发新生机。天津海河夜景

这就是海河沿岸的天津。一线风景,将天津从古至今的历史全部解读看透。从因河而起的城市,到如今依河而生的繁华,海河已经陪伴天津走过了几百年的坎坷岁月。

沽水流霞耀津门

想领略海河的美,就一定不能错过它的夜景。这就是著名的津门十景之一——沽水流霞。

每当夜幕降临后,海河桥上的灯都亮起来了,两岸繁华的商业区、景观区更是灯光璀璨,竞相争辉。海河的流水闪烁着所有灯光的倒影,五彩的波光流动,耀眼的水影迷离,那是一种流光溢彩,生生不息的美丽。从三岔河口一路走来,宛如踏进一个梦幻的宫殿。两岸灯火通明,水中光影摇曳,如绚丽的彩霞,而缓缓流动的海河水又载着一道道彩霞,送向更遥远的四面八方,让水天相接。海河旧称直沽河,沽水流霞之名由此而来,名如其景,美不胜收。

多少天津人围在海河边,欣赏这灿烂的风景。更有游船随波逐流,将两岸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尤其是百年老桥金汤桥的灯光秀,光影中还有音乐、喷泉、焰火,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美丽的灯光将海河的轮廓勾勒得更加分明,那是一代代天津人亲切依偎的臂弯。夜晚欣赏灯景,早晨迎着朝阳健身,黄昏散步游乐。海河就这样融在天津人的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

海河,多少妩媚与灵气,因你而来,多少乡情与愁绪,也因你而起。奔流的河水却带不走昔日的故事,因为所有那些与你相关的记忆,早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融于我们的血脉中,永远相依,永不忘记。

北运河 古御河的新生

北运河为海河支流,流经京津二地,自古便是天津地区的重要水系,在历史上曾经对天津的城市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经过综合治理,这条古老的河流拂去了满面尘埃,重新绽放光彩,伴随着天津市的日新月异,焕发出勃勃生机。

昔日古御河

北运河古称“御河”,是隋朝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最北段水系。其上游为北京温榆河,源自军都山南麓,在北京与通惠河交汇后称北运河,从北京东部流至天津,经天津最后注入海河。京津两地的很多河流都是其支流,如通惠河、凉水河、清河等。

天津段北运河是元朝时期在白河下游河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自古以来便是华北重要的漕运河道。金朝之后,北京成为几代都城。军需官饷、商贸物资,进京都需大力仰仗北运河的漕运。北运河成为水路交通要道。漕运在明朝永乐年间最为兴盛,带动了运河两岸的繁荣,紧靠运河的天津也随之受益。北运河对于天津的城市发展、天津与外埠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业与工业迅速地兴盛起来,很快天津便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埠。

华北漕运咽喉——河西务,便是典型的依靠北运河漕运而繁衍出的村镇。

它位于京津之间,隶属天津,各地水路进京均需经过此处。元明清各代朝廷在此设置了大量的办事处及驿站,派驻官员及守兵,河西务人口越来越多,繁盛一时,素有“京东第一镇”,“津门首驿”之称。在《醒世恒言》等书中都有记载。除航运外,北运河在历史上对天津人民的生活用水、洪灾泛滥时的泄洪蓄水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天津境内极为重要的河流。如今经过改造后的北运河河水清澈,堤岸翠绿,泄洪畅通,环境幽雅,旅游资源丰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旧貌换新颜

北运河有着极为辉煌的过去,默默地为天津人奉献着自己的宝藏。然而到了现代,天津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人口急剧增加,引发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和生活垃圾堆积,水质严重污染,都严重磨蚀着古运河的面貌,破坏了曾经清澈明净的水质,昔日古朴素雅的古运河,渐渐地失去了往日风采,竟然成为一条困扰居民生活的“废河”。

从2000年开始,北运河的治理整顿成为天津水利部门的重点工作,力求通过清理、绿化等措施,改善北运河破败的面貌,使其重新成为能代表天津城市形象的重点景观。重建工程涵盖了堤坝、河床、园林、道路。不但恢复了防洪、输水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功能,还新建了河畔园林景观,将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巧妙结合,使其面貌焕然一新,脱胎换骨。

如今的北运河,水质澄清透明,两岸花红柳绿,不但新建了桥梁、码头、绿地,还新增了四座主题公园:滦水园、北洋园、御河园和娱乐园。既浓缩了北运河传统的辉煌岁月,又展现了天津新的城市风采。沿北运河河堤还建了一座桃花园,每年春季桃花灿若云霞,春意盎然。码头遍布,游船往返穿梭,游人可随时登船饱览沿岸风光。碧波荡漾,花香袭人,风景秀美,如穿行在画中。

每天夜晚,华灯初上,运河两岸灯火通明,倒映在河水中。星光、月色与水色、灯光交织,华丽璀璨,有种柔和的美在河水中跳动闪烁,如同梦境。北运河百余年的沧桑变化,似乎瞬间都在这光影中浮现,朦胧起伏,令人憧憬、期盼。

古海岸和湿地自然保护区 见证天津平原的变迁

天津在远古时期曾是一片退海之地,当河流缓缓散尽,渐成平原雏形,它的故事却并没有完结。天津滨海的古海岸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珍贵的贝壳堤与牡蛎滩,是为当年海陆变迁后留下的珍贵遗迹,叙说着天津平原大地上数不尽的往事。

退海之地,今日平原

天津这片土地,自远古时期一路走来。黄河滚滚,历史上曾在此处三次奔流入海,大量的泥沙淤滞沉积,年复一年,以惊人的造陆能力,造就了今日的天津平原。作为海陆变迁的见证,至今天津还残留着一些贝壳堤,这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片沧海遗珠位于渤海西海岸,海河的入海口,总面积近300平方千米,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滔天汪洋,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退海积沙留下的痕迹。这里不但蕴含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还拥有海陆变迁的产物——世界著名的贝壳堤和牡蛎滩,见证了约7000年以来地质变化的进程,对于研究第四纪古代地理、气候、陆地运动、海洋生态等都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奔赴此地研究考察。七里海湿地

1984年,天津市在此地建立了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提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海岸遗址及湿地生态系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以海洋古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类自然保护区。

海陆变迁的天然博物馆

贝壳堤与牡蛎滩都是海洋变迁的重要佐证,需要特定气候与地理条件的配合才能形成。这是海洋运动留下的最真实的记录,如同海洋留给陆地最后的依恋。

天津的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贝壳堤之一,分布在海河以南,保存完好,与现代海岸线基本平行,恰似一弯新月的形状,均由潮汐、风浪将近海海底的贝壳搬运至此,混杂着河水冲刷土地后留下来的杂质堆积而成,形成最早的距今已有4000~5000年,最晚的也有500~700年。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和年代,便可推算出渤海湾西岸古代海岸线形成的大致位置和演变的过程,为考察古海岸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牡蛎滩位于宁河县的入海口,是在河口环境下牡蛎天然的堆积,形成在距今3000~7000年之间,主要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组成,它层层堆积掩埋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地区海陆迁移变换的过程,虽然泰国和美国南路易斯安那海湾也有大规模的牡蛎滩,但是天津牡蛎滩厚度达到5米,剖面上的堆积层次清晰可见,不仅在中国沿海平原十分典型,在西太平洋各边缘濒海也极为罕见。贝壳堤

七里海湿地

保护区的七里海湿地资源位于宁河县西部,15千米外就是浩瀚的渤海。这里是在7000年古海湾的地质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典型性潟湖湿地系统。

七里海湿地空气极为湿润清新,空气中飘荡着芦花的香气,水面辽阔,一望无际。芦苇、水葱、碱蓬、三棱麓草和藻类生长在河岸边、水面上,繁密茂盛,满目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芦苇荡间藏匿着各种鸟类,稍有响动便箭一般地弹出,直冲天际。湿地的动植物物种多样、资源丰富,一直为渤海湾的渔业资源提供着重要的支持,良好的环境也为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家园。

所有的沧海桑田都会给后世留下见证的遗珠,凭吊的痕迹,尽管往昔不再,却真实地印在人们的心里。

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滚滚红尘 万卷史书

天津蓟县地处燕山山脉中段南侧,在蓟县城北有一段世界上保存最清晰完整、古代化石资源丰富的中上元古界地质断面,那里蕴含着反映当时地球情况的大量珍贵地质信息,是自然写给人类的一部地质历史教科书,对人类探究地球本源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堪称罕见的世之瑰宝。

中国第一个国家地质自然保护区

天津蓟县北部,苍茫的燕山山脉巍然矗立,层叠绵延,山岩怪石沟壑纵横,如岁月给地球凿刻的风霜印记。从东北部的常州村起,到临近县城的府君山,一段完整、连续的古代地质层面袒露在崇山峻岭间。

这段层面长约24千米,总厚度9197米,于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大学的高振西教授发现,在中外地质界如平地起一声惊雷。根据反复考证研究,1959年,它被确定为中上元古界地层的标准剖面,距今约18.5亿~8亿年间,当时的地理、生物、气候、矿产等大量的自然信息都可以从中研究获取。它就像一张大自然天然生成的磁盘,将亿万年前的地质演化史储存至今,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保护这段古剖面,及这一地区的古生物化石、古生物遗迹,并进行进一步的科研探索,1984年国家专门在此设立了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9平方千米,集地学资料、学术研究、自然景区为一体,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类自然保护区。

记录地球变迁的万卷史书

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在中外地质界简称蓟县剖面,是大自然给予后人的珍贵恩赐。中国优秀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著作《中国地质学》中曾说:“在欧亚大陆同时代地层中,蓟县剖面之佳,恐无出其右者。”团山子组宏观藻类化石

蓟县剖面最大的特点是保存完整连续、构造清楚单纯、夹杂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尽管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可辨,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很少失真现象,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标准性。剖面的年代跨越长达10亿年,如一部鲜活立体的历史地质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海陆连续沉积的一个完整变迁过程,可谓沧海桑田,尽在眼前,一幕幕浮光掠影闪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蓟县叠层石的纵断面露头

一些古老特殊的地质现象在岩层中清晰可见,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如现阶段已经发现生命早期阶段的宏观藻类植物,还有世界罕见的微生物群,将此种微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准确年代提前了数亿年,用事实纠正了之前的谬误。距今12亿~13亿年前的沉积海泡石矿床,世界上最古老的喷气孔构造,都在这里被一一找到。这些宝贵资料对于研究早期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进程,乃至地球的形成过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地球的远古之谜如同被揭开了面纱一角,让人类看到它更清晰的面貌。

中上元古界的标准样板

当今世界,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仅存三处,另两处分布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而蓟县剖面以其清晰完整的特点被公认为三大剖面之首,堪称全世界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样板,对于开展学术研究、地质旅游都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相关组织也将其定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世界重要目标地之一。

中上元古界保护区山明水秀,风景晴好,除了吸引专业人士外,很多普通的游客也会慕名而来,瞻仰历史的遗迹,感受自然的气息。那些嶙峋的山岩,每一道印刻的都是遥不可及的岁月,远比人类形成的历史要悠远和漫长,让人无法不心生敬畏。触摸当下,仿佛在与另一个时空进行对话,探讨宇宙中我们存在的意义。似乎永远没有答案,却又永远激励人类去为之思考、追求!

湿地 天津的自然特色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具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指不同时期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滩涂、河口、河流、湖泊、水库、沼泽、沼泽森林、盐沼及盐湖、海岸地带的珊瑚滩等区域。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坑塘星罗,洼淀棋布,河流纵横,库泊遍及。天津有湿地2459.6平方千米,其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近海与海岸滩涂湿地、河流湿地、湖泊库区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盐田湿地、水稻田湿地。其中,天津的近海与海岸滩涂湿地面积最大,达370.2平方千米,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3.6%,其次是河流湿地,面积为551.3平方千米,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2.5%,再次是湖泊库区湿地,面积503.9平方千米,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0.5%。

湿地在天津的生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科研教育、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湿地不仅为天津提供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等矿物资源,还为天津创造了良好的旅游胜地——团泊、官港、东丽湖等,草泽相间,天水一色,清幽舒阔,野趣盎然,凉爽秀丽。尤其重要的是,天津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湿地植物400余种,野生动物600余种,其中有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野生动物黑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遗鸥、大鸨、白额雁、灰鹤、白枕鹤、天鹅、鸳鸯等珍贵鸟类。同时,还有17种鹬鸻类,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意义的标准。

目前,天津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市级保护区、团泊鸟类市级保护区和东丽湖区级保护区。另外,又新增加了天津武清永定河故道湿地公园为津城第二个国家级湿地公园。A蓟县翠屏湖又名于桥水库B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的白鹳C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D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E东丽湖区域主要有芦苇群落、芦苇杂草草甸群落、刺槐群落三种生态群落,其中芦苇群落覆盖面积最大。

CHAPTER 03 人文胜迹 天津卫的古建风情

天津,历史悠久,历经风云变幻,随运河而繁盛,明朝建城,几朝的兴亡更替已是缥缈旧梦,如烟尘般散落在时光的缝隙中,唯有那些亭台楼阁仍在烟雨中矗立,默默地见证着千百年的变迁。每一栋风格迥异的建筑都是岁月雕琢的一道印痕,背后藏着各自的传奇故事,中西合璧,古今交会,各种各样的建筑特色在这个城市得到了最完美结合,共同融入现代化的都市背景中,造就了今日天津独特的城市韵味。

独乐寺 千年古刹 天下独绝

蓟县独乐寺,既是名扬天下的“津门十景”之一,也是中国珍贵的古代佛教文化遗迹,具有极高的佛教文化研究价值。几经纷乱战火,幽然独立至今。无论那秀美绝伦的“独乐晨光”,还是庄严高大的观音神像,都引人无尽遐思。

古寺三绝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大街,又称大佛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年。蓟县在唐代称渔阳,是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地。白居易在《长恨歌》曾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传说安禄山在此起兵,要自立为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此地得名为“独乐寺”。但唐代的古寺最终湮没在战争的火光中。现在的寺庙是辽统和二年重建,以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优美的自然景观闻名天下,是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乐寺由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构成。整座寺院布局得当,主体突出,瑰丽宏伟。内有三绝: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观音阁,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泥塑观世音菩萨塑像,中国现存最早鸱尾饰物的庑殿顶山门。以此三绝,独乐寺足可傲然屹立于中国建筑史。

独乐寺的山门向南,高约10米,气势不凡,迎面便给人千年古刹神圣庄严之相。山门整体是典型的唐代宗教建筑风格。面阔三间,斗拱向上向外伸展出两层,粗壮有力。山门屋顶是拱起五条脊,四面坡形的单檐庑殿顶。从屋脊到飞檐甩起一个流畅舒缓的坡度,至最外层出檐深远,如展翅欲飞,展示着中国古建筑特有之艺术美态。正脊两端各有一个鸱尾状装饰。传说鸱尾是天上的一颗鱼尾星,可避雷击,古典木制建筑多喜用。鸱尾长长向内翘转,遒劲有力,给人以既生动又稳固之感。这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年代最久远的鸱尾装饰庑殿顶,尊贵华丽,为严肃的山门平添了活泼的美感。

山门正中悬挂着“独乐寺”牌匾,为明代大学士严嵩所题。山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尊高大的力士塑像,如独乐寺的天然护卫,巍然屹立,面目狰狞,神态逼真。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哼哈二将”,为辽代彩塑作品。山门后还有清代所绘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天王们手持宝物,脚踩厉鬼,怒目圆睁,咄咄逼人,营造出一种肃穆的,令人心悸的气氛。

观音阁

经山门的穿堂道前行,便可看到一座木制高阁屹立于前,风貌古朴,这便是整座独乐寺的主体建筑,寺之瑰宝观音阁。阁楼檐上高悬“观音之阁”的牌匾,据考证为唐代诗仙李白之真迹。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有关于此阁的著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称之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观音阁及其山门均重建于辽代,是我国木建筑中发现最古老者,形制为唐宋式样,开承上启下之建筑风格,整体外形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极为相似,斗拱飞檐,楼身层叠,宛若重现飞天仙境。阁高23米,面阔27米,南北深21米。外观看似双层,实际内含一个暗层,有四转平台供游人驻足观赏,并可通过木楼梯直登阁顶。阁楼和山门位于整体建筑的同一中轴线上,人立在山门外向内望去,山门如同一个画框,恰好将观音阁巍峨的雄姿尽收其中。这种将内部的高层建筑置于山门视线之内的布局,是唐、辽时期寺庙修建的传统手法。

整座高大的阁楼却没有一根钉子衔接,完全靠斗拱榫接而立。斗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有造型,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唐代的发展尤为成熟,既作为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立起整体架构,恢宏雄伟,又可使屋檐向外延展如翼,优美飘逸。这种特制在观音阁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观音阁全楼斗拱高大,高逾阁柱中腰,踏实坚固,更偏向唐代风格。经历千年风雨,包括几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至今完好,堪称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更特别的是还富含24种样式变化,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又或转角,与梁柱交叠勾连,井然有序,各不相同。将24种样式集于一身且完美糅合,浑然天成,观音阁可谓集斗拱建筑艺术之大成者。独乐寺壁画

观音阁内有一座巨大的观世音菩萨彩色泥塑像,高达16米,为中国现存之最,出自辽代。底端的须弥座高72厘米,观音矗立其上,宝相庄严,慈眉善目,仪态万方。其头部又生出十个小头像,展现的是观音法力无边,普度众生,故此塑像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充分展现了辽代彩塑的艺术特色。观音两侧另有两尊较矮一些的菩萨塑像,面目丰润,神态恭敬,垂手侍立,似动非动。这些塑像均是细泥白灰塑成,再经过彩绘贴金,栩栩如生,从祥和的神态到飘动的衣袂,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古代彩塑艺术的至高成就。

观音阁四壁上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为元代作品,内容以佛教传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为主。南墙是三头六臂,高达两米的明王像,其他方向墙面则并列着十六罗汉,身后以海浪山峦为背景,连成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幅画卷。壁画下还绘有反映当时社会市井之内容,细腻精致。但如此精彩之珍品,却曾经在独乐寺修葺形成的扬尘中被掩埋了二百余年,直到1972年才被清理而出,重见天日。它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佛教典籍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观音阁后还有一个“韦陀亭”,韦陀身披铠甲,威风凛凛。通常寺院的韦陀像一般都在大殿中,专门为韦陀设亭可谓罕见,这也是独乐寺的又一独特之处。观世音菩萨彩色泥塑像此观世音菩萨彩色泥塑像身形高大、仪态优美、绚丽端庄,尤其是头顶又塑出10个小观音像,雕刻精细,是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独乐晨光

每天清晨,朝霞万丈,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幕中射下的万道晨光轻柔地洒在独乐寺上,一道道五彩斑斓的光柱自高大的“十一面观音”头顶抛洒而下,与殿内长明之烛火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为观音金身、千年古刹都罩上了一层神秘生动的光晕,越发的美轮美奂,如临仙境。这便是独乐寺在“津门十景”中的名字——独乐晨光之由来。

独乐寺“在蓟民心中,实为无上圣地”,清代帝王曾多次来独乐寺朝拜。清朝皇帝去遵化东陵祭祖,蓟县是途中重要的中转地。现在寺内不但有咸丰皇帝为观音阁专书的“具足园成”匾额,还散布有28块乾隆皇帝的书法碑帖,笔锋或苍劲,或秀丽,均为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名人之作,虽然已斑驳不清,但都为真迹,弥足珍贵。

独乐寺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沉静伫立,那些尘世上的风雨飘摇,王旗变幻,在它眼里不过是过眼烟云。

大悲禅院 大慈大悲度众生

很多城市都有一个与寺庙有关的传说。在天津,人们一定会提到大悲禅院,这是天津香火最盛、规模也最大的佛教禅院。天津人都说在这里许愿最灵,无论你信或不信,都可以去寺里走走看看,胸怀美好之意,找回平常之心。

闹市中的一方净土

大悲禅院又称大悲院,是天津目前最大的佛教寺院,占地共4.2万平方米,也是天津唯一的一座十方丛林寺院。因供奉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

因年代久远,大悲院初建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据传建于明末清初时。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建成寺内西院,1940年方才再次建筑东院。后又筑起山墙,增建僧寮,成今日之规模。虽然“文革”时遭受极大破坏,但已在原来基础上大部分修复。它是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也是天津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大悲院原本位于郊外,但随着天津城区多次扩建,现在它处于天津市河北区,已经是身处闹市。几百年的古寺却在都市的繁华地带,如大隐于市,毫不为世间红尘所动,任外面嘈嘈杂杂,掩上院门便得到心灵真正的宁静。

大悲院的大门外有一条宽阔的商业步行街,看上去似乎与寺庙环境不甚搭配,其实这里是一个专门的宗教文化市场,街边摊位云集,商品丰富,来此旅游的人都会流连一番,满意而归。而离此不远,仅仅是一扇大门,两面高墙之隔,门里已是另外一番天地,朱门绿瓦,松柏参天,香火缭绕,虔诚肃穆。大悲禅院

寺内分为西院和东院两个部分。西院是旧庙,有文物殿、方丈院等,东院为新庙,也是禅院主体部分,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皆建于此,结构布局、建筑特色都遵循中国传统寺庙形式。歇山式屋顶,以青绿色琉璃瓦覆盖,斗拱支撑起巨大的飞檐,线条明快,正脊有鸱尾装饰,造型生动。进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殿门之上刻着“古刹大悲禅院”六字,篆书字体,十分雅致。内有弥勒佛像和四大天王塑像。东院的大雄宝殿,是整个禅院内最雄伟的建筑。这个殿里可以称得上是神佛菩萨们的大聚会。正中供奉着明代遗留下来的千佛莲座释迦牟尼像,高逾5米,形象端庄,线条清晰。莲花宝座上还有9999个小佛,工艺精致。如来的两边侍立着阿难、迦叶两位弟子,再两侧是十八罗汉,形态、动作各异,性格鲜明,面目逼真。大殿背面端坐的是观世音菩萨,两个屋角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各归其位。大悲禅院内的“禅房”

大悲观音

寺名大悲,正是因寺中大悲殿的观音像而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千手千眼,法力无边。如果说大雄宝殿里是古典雕塑的展览,那么大悲殿则可称得上现代艺术的殿堂。

原本大悲院曾有一座柏木雕成的千手观音塑像,但在动乱年间损毁。大悲院又岂能无大悲观音?现在的观音像由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用两年时间精心设计而成,是现代雕塑艺术精品。神像为千手观音造型,金身高3.6米,宽4米,面容慈祥,神态庄严,突出菩萨“救苦救难”的佛性。在塑造上既吸收了传统佛教雕塑艺术,又融入了现代造型艺术。如千手观音多出的手臂,不再像清代雕塑那样从背后伸出,而是从肩部和腋下伸展,更符合现代美学结构。观音手臂在身体左右两边排成一个扇形,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形态,拿着不同的法器,连在一起如同一个动态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千手观音》舞蹈,动静相宜,美态蹁跹,耳边也有激昂的乐声响起,似有似无,撼动人心。更神奇的是,采用现代雕塑的透视法,观音神像被赋予了一双慧眼。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神像的眼睛,可以感觉到观音的眼光在跟随自己移动,不管在左在右,观音始终在注视自己,眼波流转,恍惚间真是觉得观音下凡,在聆听这世间苍生的苦难。

大悲院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三面墙壁上的背景壁画,以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为主,一共275平方米,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是天津美术学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之作。在人物、花鸟、草木的塑造上,既严谨地继承了唐宋以来佛教壁画的构图方式,遵循约定俗成的要求,又巧妙地运用现代绘画手段,使画中形象更贴近生活,符合现代审美,与传统的佛寺壁画有了差别,开创了新时代佛寺壁画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名家遗踪

大悲寺的盛名与两位佛教名人密不可分,一位是玄奘法师,另一位是弘一法师。

著名的玄奘法师与大悲禅院的渊源可谓波折。当年他的遗骨一共被分为六份,其中的顶骨舍利落在天津,便被供奉在了天津大悲禅院,成为大悲院的镇寺之宝。1956年,应印度要求,为促进中印两国的佛教界交流,将遗骨送到了昔日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求法之地供奉。但当初置放舍利的专室却被保留了下来,开辟为玄奘法师纪念堂,供有高约2米的玄奘法师绣像,纪念曾经供奉高僧舍利的这段珍贵岁月。现在纪念堂内还存有玄奘法师主译的部分佛经典籍,及当年舍利木塔的相关文献。后来的游客也能在此感受到玄奘法师当年为了理想和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

与玄奘法师纪念堂相对的就是弘一法师纪念堂,二者坐落在大悲院的左右两侧。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天津,他是在中国推广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人物,声名远播海外的一代高僧。法师的故居毗邻大悲禅院,他生于此地,学于此地,与大悲禅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在此特设了纪念堂,以示对先贤的纪念,供后人观瞻和拜谒。堂内有法师铜像,书法、篆刻作品等。自建立以来,吸引了天津本土及国内外诸多学者前来缅怀大师遗风。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

天后宫 天津文化的原点

天津的古文化街为津门故里,天津文化发祥之地。而古文化街又以天后宫为中心,南北延伸。这座古庙可称得上是天津历史文化的原点。要想明白天津故里追本溯源,源远流长的故事,那还得先从这座天后宫讲起。

妈祖文化到津门

天后宫坐落在天津市古文化街的中心,天津人俗称为娘娘庙,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是天津市区现存的最古老建筑。天后宫内供奉的天后娘娘,乃是海上女神。她就是在福建沿海广为人知的妈祖。天后宫的建立,正是与这位妈祖女神息息相关。

天后娘娘原也是民间女子,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一位普通的渔家女。据传生而神异,幼便聪颖,勇敢侠义,通天文,习水性,熟知海情,擅救人治病,被民众尊为神女,可惜英年早逝。然民间纷传见她一身红装翱翔于沧海之上,但闻有人呼喊遇难,便飞去救助,是以尊起为神,渐渐地出海的水手便在心中默念妈祖之名,并供奉跪拜妈祖神像,祈求在海中航行平安。妈祖成为受海民膜拜的海上护航女神。她的传说影响甚广,几个朝代都对其多次进行封赏,封号从夫人,到天妃,再到天后,最终列入神位。

天津自古就是水陆交通枢纽。漕运文化的兴起,将妈祖文化带到了津沽大地。出于对都城外围漕运平安的祈求,1326年,当时元朝的皇帝亲自下旨,在今日的天津建起了一座“天妃宫”,供奉这位女神,清代随着封号改变又更名为“天后宫”。迄今已有680多年,一直香火旺盛,士农工商,阶级贵贱,皆来朝拜。而有人之处,必发源出文化。天后宫周边起初还只是船工祭祀神明,举办酬神还愿演出的场所。但商家敏锐地抓住了商机,以此为交易之地,衍生出庙门之外的市井民俗聚集之风,两侧的街道形成了商业集市和杂货市场。这片地区渐渐成为天津民间商贸最发达的部分,至清代中期,天后宫四周的人口仍占天津居民的半数。今日城区便是以天后宫为原点辐射展开而成。

天后的形成并非偶然。在当时那种落后的航运技术条件下,冰冷的大海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奔波其上。百姓梦想有一种超然的力量来帮助、保佑他们,战胜不可捉摸的自然。林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万民敬仰的保护神。虽然听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但却是当时人们最古朴真实的心态反映。

天后宫的盛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