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2:47:31

点击下载

作者:杨冰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

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试读:

前言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室,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成长;习惯,在这里养成;教育,从这里开始;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信念,在这里奠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抚育培养后代成长的重任。每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疑虑,都需要父母来帮助、引导与解答。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启蒙,是左右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错误的教育观念,会使父母留下终生的遗憾。“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许多父母都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并不是特别清楚。

其实,爱孩子,不仅仅是给孩子好吃、好穿、好玩,更要给孩子真爱!而培育孩子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需要父母们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缝制一双鞋子,建造一座房屋,驾驶一辆车子,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方可胜任,何况要塑造一颗生气勃勃的健全灵魂呢?因此,天下为人父母者,都需关注教育孩子的艺术。

在国外,很多父母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阅读各种教育类书籍。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父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懂得如何去欣赏和赞美孩子;在日本,有一半的父母看过《狐狸的故事》,知道了“狐狸法则”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法国,很多父母知道“斯万高利效应”,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以色列,多数父母都知道“木桶原理”,优秀的素质才能成就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的父母,我们做了什么呢?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只知道要求孩子门门功课得满分兼有多种爱好和专长,有的只相信金钱是万能的,对孩子的奖惩一律与物质利益挂钩,有的只知道去干涉孩子的独立与自由,根本不尊重孩子。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

有一位美国教育家认为,“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却是最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爱自己的孩子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但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却是很多人都不懂的事情。

本书运用国际最新流行的理念解读家庭教育,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中国家庭教育实际状况相结合,行文深入浅出,内容通俗易懂。

本书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狐狸法则、母狼法则、刺猬法则、木桶原理、墨非定律等著名教育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父母们,令人有一种别有洞天、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感觉。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照方行事,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从而有效地剔除父母们因为教育孩子而产生的各种困惑。

这些摆在父母们面前的最基本的法则,是流传的金科玉律,是终身受益的教育智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法则。如果你爱你的孩子,想教育好你的孩子,渴望引导你的孩子走向成才之路,请打开本书,让最优秀的教育不再错过。

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杨冰2017年2月A篇理想课堂——目标决定人生的层次A—01目标法则黄金小贴士

目标决定了成功的高度。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它决定了成功的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个层次的追求:一是最低层次的生理上的需求,如温饱之类;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如固定的住处;三是爱人与被爱的需求;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五是最高层次的则是自我的实现。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飞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一片丛林之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225千米。这对于习惯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为了活命,他只好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走下去。他唯一的念头是“走完下一千米”。奇迹发生了,历尽千辛万苦的西华·莱德终于回到了印度。

西华·莱德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西华·莱德的“走完下一千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无独有偶,极其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数十年后的一位日本人身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选手,矮个子山田本一分别于1984年日本东京和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两次夺冠,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细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栋高楼;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开始比赛时,他就飞快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奋力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千米的路程被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他便轻松地跑完了全程。起初,他把四十多千米外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作为目标,结果他跑了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

人们把山田本一的这一目标分解法,命名为“目标效应”。

把大目标分解,让目标具体化,更容易实现目标。小目标是大目标的条件,大目标是小目标的结果,小目标都实现了,大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学会分解目标、将目标具体化的人,将会更容易到达光辉的终点。黄金启示

1.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谈论他的梦想或者目标,聪明的父母不要嘲笑孩子,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来,同时,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做。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以看出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近期目标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就在于它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使人产生看得见、追得着的感觉。实际上,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都是好目标。

2.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制订与孩子兴趣相一致的目标,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目标是当个科学家,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这个目标写下来,并把它当成行动的计划,去做一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事情,这样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一年内学习两册科学知识读本。当然,并不一定是要树立当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远大目标才有意义。A—02亚瑟尔现象黄金小贴士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拥有美好的追求,树立对实现既定的人生目标必然能实现的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生存的理由,没有信念的人即使活着也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

美国纽约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叫亚瑟尔。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残疾人。

鉴于他的表现,纽约市政府和其他各种组织授予他许多勋章和锦旗。纽约有线电视台记者问他:“您以后将如何面对所遭受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

这以后,亚瑟尔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个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9年后的一个凌晨,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当然,亚瑟尔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是美国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久后亚瑟尔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弄清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那个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失去一只眼睛,或者一条健全的腿,也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去心中的目标。据报道,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那些太空人,在受训期间都非常认真、刻苦,因为他们即将进行的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但是,当他们真正登上月球,极度兴奋之后却是如狂涛般袭来的严重的失落感,因为他们再也找不到像登月那样值得挑战的目标。

许多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实,是因为他们有着永恒的信念。对于人生而言,不时地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固然很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心中永存梦想、希望与信念。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的老化不是始于肉体,而是始于精神。黄金启示

1.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梦想,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片宽阔的天空,在宽松的家庭环境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想,放手让孩子去做。

2.引导孩子树立起对实现既定的人生目标的信念。有信念的人往往具有远大的抱负,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达不到。树立坚定的信念,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A—03跳蚤效应黄金小贴士

自我设限,默认一个高度,等于是放弃给自己成长的机会,成长当然有限。

丹麦哲学家祁克果说:“一旦你标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否认我。”一个人必须去遵守标签上的自我定义时,自我就不存在了。他们不去向这些借口以及其背后的自毁性想法挑战,却只是接受它们,承认自己一直是如此,终将带来自毁。

我们饲养家禽时,就是把它们放在笼子里。时间久了,即使把它们放出来,它们也不会离开笼子太远。慢慢地,它们基本上是画地为牢,不再走出自己的天地。

有个农夫在农场展览会上展览一个形同水瓶的南瓜。参观的人见了都啧啧称奇,追问是用什么方法种的。农夫解释说:“当南瓜拇指般大小时,我便用水瓶罩着它,一旦它把瓶口的空间占满,便停止生长了。”

人也是这样,自我设限,就是把自己关在心中的樊笼,就像水瓶罩住的南瓜一样,等于是放弃给自己成长的机会,成长当然有限。

生物学家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都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玻璃罩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五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出了玻璃杯。

跳蚤变成爬蚤,并不是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习惯了、麻木了,跳跃的欲望和能力被自己扼杀了。这种现象被科学叫作“自我设限”,也称跳蚤效应。

其实,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关键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要自我设限,要全力以赴,永不放弃,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行。黄金启示

教育孩子敢于追求成功。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

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父母要将成功的信念注入孩子的血液中:“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我相信我能取得成就。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去做就会成功。因此,我每天都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进取。我有能力学习,我一定去学。”A—04巴奴姆效应黄金小贴士

每个孩子,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多少总会有点向上的念头。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个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来信纷至沓来。他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这位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的确,这样的评语是“灵验”的。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好评?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能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泰勒·巴奴姆是美国19世纪一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他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到各国演出。因其演出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就将巴奴姆马戏团演出所产生的效果用来类比上述包罗万象、有正有反、有褒有贬的性格特征评语,“巴奴姆效应”的名称由此而来。

占星术是反科学的迷信活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何以不少人,甚至连一些才高八斗的科学家、颇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面临困惑时都相信占星术的灵验?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生活美满、事业成功的企求,不希望挫折和失败,当遇到曲折和失意时总想走出困境,改变命运。占星术家,哪怕是水平拙劣的江湖算命骗子,总是准确地把握被算命者这一心理特点,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加以评析推测。其中,一些投其所好的语言,经过被算命者自我引导,对号入座,变为符合其内心活动的东西,所以会觉得灵验。再说,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无论是性格还是处事,无一例外。那种“既……又……”以肯定为主,似是而非的泛化评价,成为任何人头上都可戴的帽子。发挥人的潜能,给人以希望的评价,只要还有一点向上的要求,谁能听了不为之怦然心动?

人的自我的概念,受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佛教认为个体暂时认同于自己的那些东西并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总和。佛教经书说了许多“自我”不是什么,但对于“自我”是什么却绝口不提。

云游僧跋札果达问佛陀有无“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问:“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开。佛陀的得意弟子阿难问佛陀:“老师为何不回答他的问题?”

佛陀说:“因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说有,就会承认‘有常’的说法。对第二个问题回答说是,就会承认‘灭我’的说法。两个回答都是错的。”

因为问题本身就不对。问“何谓自我”或者“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现成的客观知识。但主体的存在总是未决的。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道路还没有走完。

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巴奴姆效应在起作用。实际上,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卜卦算命来说,我们不排除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具备神秘预测能力的人,但是这样的人绝不会很多,至少不会像遍布各地的算命先生那样多。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请算命先生算过以后,都会认为算得“很准”呢?

这里面就是心理因素在作怪。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暗示。特别是当他们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在求助者容易受到暗示的情况下,再加上算命先生很讲究表达时留有余地的技巧,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求助者自然也就深信不疑了。黄金启示

父母要以身作则,相信科学。如果父母本人占卜算命,求神拜佛,迷信伪科学,那更是不应该的,这只会把孩子引向邪路。父母要相信科学,不要被封建迷信所诱惑,勇敢地向封建迷信说“不”。A—05手表定律黄金小贴士

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同样,一个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也不能接受两个以上的目标,否则,孩子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之中。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是几点;两块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也不能接受两个以上的目标,否则,孩子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之中。

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清楚: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位父母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管你希望孩子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建立唯一的价值观,拥有一块“手表”。

是什么阻止了他们真心想做的事情,让他们无所适从呢?

被教养的方式。我们的孩子总是被要求去满足父母的期望,去适应老师替他们塑造的模式,从来就没有考虑到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

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智力竞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卢浮宫失火,当时的情况只可能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

多数人都说要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结果,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以最佳答案赢得奖项。

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未必是最有价值的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年仅12岁的孙志伟,如今已经有44份证书了。这里面有绘画比赛的,有钢琴演奏的,有数学竞赛的,有作文比赛的……甚至还有英语四级证书。

孙志伟是从3岁开始加入“考证”大军的。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钢琴演奏。从第一次登台演出至今,参加的各式各样的演出和比赛不下百次。他的父母望子成龙,不想失去任何一个可以使孙志伟得到锻炼的机会。他们甚至认为,每一个证书对孙志伟的将来都会有帮助,因此,不惜让12岁的儿子承受巨大的压力。对此,爸爸说:“我相信孩子以后会明白我们的苦衷的。”

因为被迫忙于考证,孙志伟放学后基本不回家,抓紧时间赶去老师家学习,双休日也不能休息,晚上常常只能睡两三小时。“长这么大,我从来没到公园玩过。”孙志伟遗憾地说。

不加选择地为孩子的未来作很多规划,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孩子们在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的人生道路上疲于奔命,更多的精力浪费在以后不会用到的特殊技能的学习上,真正有用的也可能因此而耽误。

美国作家梭罗说:“我们的生命都在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中虚度,毫无算计,也没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一生就这样匆匆过去,因此国家也受到损害。”

因此,在人生的路上,做好选择,有所取舍是必不可少的。放弃什么,选择什么,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放弃就是获得。培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都想学,往往什么都学不精;什么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偿失。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却无法确定是几点钟。两块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块,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黄金启示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块手表”弄得不知所措,身心憔悴,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地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A—06贝尔效应黄金小贴士

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非常高,是一位传播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布道家,在晶体和生物化学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如果他坚持下去,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在艰辛的基础工作做完后,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后来,人们把此举称为贝尔效应。

要是有三种不同的人生:轰轰烈烈、平平凡凡、凄凄惨惨。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轰轰烈烈!但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平平凡凡,甚至凄凄惨惨!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他们之间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当然不是的。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坚信自己会成功,后者则不是。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了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成功,应该出人头地。这种自信的观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进。22岁那年他就进入了国会;第二年,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到25岁时,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凭着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飞跃。

英国作家夏洛蒂很小时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努力。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让自己的作品出版。终于,她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成为公认的著名作家。

心存成功的信念,就是要树立必须成功也必定成功的人生信条。黄金启示

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很多事情我们不敢做,并不在于它们难,而在于我们不敢做。其实,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你就能做成。所以,对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为你准备的等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你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想着成功,你的内心就会形成为成功而奋斗的无穷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最终你也一定会成功。要知道,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A—07隧道视野效应黄金小贴士

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父母要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渐拥有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不仅赋予人生活的方向,而且给人以鼓舞,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动力。父母要自孩子幼小的时候就点燃理想的火花,让他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某地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000个柿子给20美元。

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他找来一个帮手,一人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看准长得好的柿子用力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一个人就在草丛里把柿子找了出来,捡到一个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不断地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在一边的美国人觉得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来,接着又拍了他们贮存柿子的过程。

美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那位收了钱的柿农却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美国人说不好带,也不需要带,他们买这些柿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柿子还是请他自己留着。“天底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呢?”那位柿农心里想。看着美国人远去的背影,柿农摇摇头感叹道:“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

那位柿农不知道的是,他的1000个柿子虽然原地没动地就卖了20美元,但那几位美国人拍的他们采摘和贮存柿子的纪录片,拿到美国去却可以卖更多更多的钱。他也不知道,在那几个美国人眼里,他的那些柿子并不值钱,值钱的是他们的那种独特有趣的采摘、贮存柿子的生产生活方式。

柿农的蝇头小利比起那几个美国人的利益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如果也像文中的柿农一样只看到眼前的比较直接的“小利益”,是断然不行的。父母要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的理想,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可能会发现更大,但比较隐蔽的“大利益”。黄金启示

视野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孩子前途和事业的高度。如果一个人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开阔的视野,那么他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都会只看到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打算。生活中大多数成功者,无不都是视野开阔、高瞻远瞩之人。A—08临界点效应黄金小贴士

如果你坚忍不拔地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身心乐趣、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爬山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再也不想往上爬一步,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爬,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全身开始舒服起来,爬山的乐趣油然而生;跑步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感到筋疲力尽,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跑,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呼吸舒畅起来,两条腿也好像自动跑了起来,继续跑下去的勇气会转变成一种轻松的向前跑的惯性,接着再跑下去你就能跑出很远。

不管是爬山,还是跑步,在你咬紧牙关的那一刻,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临界点,如果你坚忍不拔地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面对的更长、更困难的挑战,并且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身心乐趣、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著名运动员熊倪在参加2000年奥运会之前,曾有过因失手而仅获银牌、铜牌的经历。当时18岁的熊倪,真正体会到了竞技运动的残酷。是自己天分不够吗?不是。是自己不够刻苦吗?也不是!他想,也许这就是他的命,他甚至不想再跳水了。此时,一直支持他的父母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母亲以默默无闻的关心表达她一如既往的爱,父亲告诉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话虽短,却让人警醒。就是这句话,伴随熊倪走过了痛苦和失败,一直鼓励他登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跳水金牌的领奖台。

奥运归来,荣誉与掌声都有了,熊倪还开办了自己的服饰公司,有人建议他急流勇退。但中国跳水的状况熊倪最清楚,2000年中国奥运金牌榜需要他的加入。然而,复出的困难是明摆着的。停训近一年,熊倪长胖了不少,要恢复状态,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且,复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关键时刻,又是他深明大义的父母,帮他顶住种种压力,鼓励他再度为国争光。

重上跳板之路是异常艰苦的。熊倪体质并不好,大运动量的训练使他几次体力透支,险些晕倒在游泳池里,但熊倪咬牙坚持了下来,在他心里,燃烧着熊熊的爱国之情,他只想早点恢复状态,捍卫中国跳水的荣誉。

回想起自己四次参加奥运会夺得3金1银1铜的历程,熊倪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是他们鼓励自己坚定不移地走跳水之路。教导他具有一拼到底、永不言败的精神,使他多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如果不能跨越生命的临界点,就会吃尽失败的苦头;而要想跨越生命的临界点,就更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但是,只要你能够忍受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人灿烂升起。黄金启示

自强不息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孩子能不能自强,从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们国家将来的发展是否有希望。因此,“自强不息”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断拼搏的民族精神,它可以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孩子的成长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对孩子进行自强教育的思想基础。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一个自强的人应当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既尊重他人,又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人。同样,一个自强的孩子应当是一个在各种困难面前不服输,出了问题不怨天尤人的人。父母应通过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在困难面前软弱和依赖是没有用的,要想真正地解决困难必须靠自己。A—09强刺激效应黄金小贴士

合理地交替使用强、弱刺激效应,一定能够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教育乐章。

美国著名医生、博士马海德,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炼钢工人家庭。年幼不懂事的马海德,有一天看到人家孩子在吃鱼,那油炸鱼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他一回家就吵着要吃鱼,可家里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哪有钱来买鱼?小马海德吵闹不休,一向温和的父亲此时失去了平日的耐心,把儿子按倒在地,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从那以后,不论谁家吃鱼,马海德都离得远远的。他开始朦胧地体会到贫穷的滋味和这个世界的不公。

不久,家乡流行可怕的瘟疫,马海德一家都染病在床。正在这危急时刻,来了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医生,为他们一家人做仔细检查,注射针剂,临行时把一个沉甸甸的袋子硬塞给马海德,亲切地说:“这是我给你们准备的。这也是药啊!没有一点营养,你们怎么能抗得住疾病的侵袭呢?”马海德打开袋子一看,原来是四条长面包和一大盒土豆泥,在土豆泥旁边,还意外地发现几块油炸的鱼块。当马海德的目光接触到鱼块时,他的耳边蓦地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他的好友、一个工人的孩子在临终前呼喊着要吃鱼的声音。他沉思后对妈妈说:“从今以后,我要立志做一个像刚才那位老医生那样的人,也去给穷人治病,让他们个个都能吃上鱼!我要……”

一块鱼、一次患病被治愈,给马海德以十分强烈的刺激,催人奋进,最终使他成为一名医学专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只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感觉的强刺激和弱刺激效应生活中随处都有。父母讲话,突然提高音量,或者声音低沉,都能引起孩子的特别注意。来自外界对感官的刺激,不仅有触觉,还有声、色、味等各种刺激。

俗话说,响鼓要用重锤敲,它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适当运用强刺激效应,可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对待孩子的一些痼疾,可以使用严厉批评、发怒,甚至包括处罚在内的“重锤敲打”手段,加大刺激的强度,以矫治痼疾。因为强刺激的“重锤”是带有一定威胁性的震慑,它能阻断孩子产生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或警戒可能出现的某种严重后果,从而使孩子确立应有的态度,不产生某种行为。但是强刺激手段不能与简单粗暴画上等号。父母热烈、丰富的表情,激情满怀、生动传情的眼色,富有逻辑的挚诚挚爱的语言等,都是感受性很强的刺激,通过它们来表达父母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愤怒,从而产生有力的教育效果。倘若把强刺激效应演变为对孩子讽刺、谩骂、声嘶力竭的呵斥,简单粗暴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黄金启示

1.发挥刺激效应的可信性。父母在对孩子批评、警戒时需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孩子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应有的效应。

2.合理地交替使用强、弱刺激效应。父母在运用强刺激效应和弱刺激效应时,都只能是少量的,偶尔为之。试想若是把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高强度上,那么感受性也会因此而麻木,以后也无法再提高刺激的强度。有些父母嗓音大、脖子粗、脾气暴,次数一多,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不当一回事,父母也没有别的新招可使。黔驴技穷这一典故,移用于此,恐怕对人不无启发。弱刺激效应也是如此。合理地交替使用强、弱刺激效应,相信父母们一定能够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教育乐章。

3.把握刺激的度。由于每个孩子对刺激的感受性不一,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强刺激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刺激的度;因为强刺激效应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也有其负面、消极的方面,问题在于怎样使用,以便对症下药,恰到好处。B篇智力课堂——智力提升生命的智慧B—01罗森塔尔效应黄金小贴士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父母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父母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当父母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孩子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对孩子有偏见,孩子就会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让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群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七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要贯彻鼓励和表扬的原则。黄金启示

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父母要时时把赏识当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种需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赞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B—02木桶理论黄金小贴士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根链条跟它最薄弱的环节有着相同的强度,链条越长,就越薄弱。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如果致命的劣势无法改变,他一生都无法接近成功。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得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增加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与“木桶定律”相似的还有一个“链条定律”:一根链条跟它最薄弱的环节有着相同的强度,链条越长,就越薄弱。

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它们说的都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的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最短的木板”与“最弱的环节”都是组织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作烂苹果扔掉。正如你可以清除一个屡屡犯错的害群之马,却只能对办公室随处可见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束手无策。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如果致命的劣势无法改变,他一生都无法接近成功。黄金启示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父母只有加以引导,给其良好的发展空间,才能使每株幼苗茁壮成长。对于让孩子去参加课外补习班或者业余学习某种技艺,我们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希望父母们在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学习班之前,要有一个成熟的想法,认真衡量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实际水平、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然后作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选择。B—03吉格勒定理黄金小贴士

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对一个人来说,才能的养成需要后天的勤奋学习。

左脑是主管思考的,对数字、流程比较敏感;右脑则是感性的,是比较人性化的。右脑思维是天生的,左脑思维是后天培养的。孩子生下来后,右脑思维是100%,左脑思维是0,可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为了升学拼命读书,被训练到最后几乎95%是左脑思维。这就是说,才能和技巧都是在后天培养中训练出来的。“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这是美国最著名的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说的一句名言。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建立了自己的不朽功业,但他的天赋却不是很高。在取得功名之前,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读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曾国藩睡觉之后再行动。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在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小偷几乎都背下来了,而曾国藩还在翻来覆去地背。这时,小偷大怒,跳下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小偷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小偷,而曾国藩经过自己的勤奋苦读,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业。古语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小偷的记忆力虽好,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据说,拿破仑小时候很愚笨,学习成绩非常差,唯有身体健壮是他的优点。他在巴黎军事学校毕业时的成绩名次是第42名,虽不知该班毕业生人数是多少,但排列到42名的名次,总不能算是好成绩。从传记来看,他只有数学比较好,其他学科都很差。据说,他终生不能用任何一种外语准确无误地说或写。更有趣的是,战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小时候也被称为“愚蠢”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很糟。听说,甚至连他母亲也说他是个“笨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讲过这样的话:“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了休业证书。在初中一年级时,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但是说来也怪,从初中二年级后,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这就是因为我认识到了,既然我的资质差一些,就应该多用一些时间去学习。别人只学一小时,我就学两小时,这样数学成绩就不断提高了。”通过上面的名人事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不能以天赋论英雄,也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很显然,仅仅用学校的成绩单来衡量孩子的聪明与愚笨是不公正的。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就一味地责怪孩子“笨”,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应该鼓励孩子在勤奋上下功夫,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黄金启示

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学习。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勤奋代表着一种长久的耐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规律。每天几乎一样,按部就班,长久地坚持,这就是一种勤奋。同时,就是要抓紧时间,尽可能地利用时间来学习。B—04皮尔斯定理黄金小贴士

意识到无知,是有知的开始。在学习中质疑,父母要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习惯。“意识到无知才使我们充满活力。”这是美国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实验室著名科学家,“卫星通信之父”约翰·皮尔斯提出的,人称“皮尔斯定理”。

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了我们面对知识的海洋,个人的见识是多么的渺小。同样,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里,刻着一句传诵千古的话:认识你自己!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给出了一个最好的诠释:“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正是这种谦虚心态,才成就了苏格拉底的深厚哲学思想,泽被至今!

27岁时,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刚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他的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午餐都吃不起,时常露宿公园。

有一天,原一平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原一平哑口无言,汗流浃背。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改造自己?”“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推销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考虑自己?认识自己?”“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弥补这种不足。当意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我们才能进步。黄金启示

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习惯。做功课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解决。最好是做一些提示、反问,鼓励他独立思考,放弃依赖心理,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当孩子发现书上有不懂的问题,问为什么时,父母要耐心回答,还要称赞他能虚心好问。有的孩子学习上怕苦怕难,一遇到难点就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怎么做。这时不能直接告诉他答案,要鼓励他自己动脑筋去想,要启发他自己去解答问题。B—05天赋递减法则黄金小贴士

孩子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孩子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高的话,那么这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这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

然而,事情往往不按我们的理想发生。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有长到30米的,一般只能长到12~15米。要是生长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9米。但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长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同样,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了一小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

儿童的潜能开发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比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能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而到15岁时就只剩下40分了,这就是“天赋递减法则”。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递减法则。

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是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变成不平凡的人。

但是,仅有天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育。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时期。

卡尔·威特主张从孩子出生15天就开始灌输词汇,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教他说话。卡尔·威特从儿子出生15天时,就在他眼前伸出手指头,小威特看到后就要抓它。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小威特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卡尔·威特就用和蔼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小威特停止了吮吸的动作,因为他听到了一种声音,随即小眼睛开始寻找声源,哦,是爸爸的嘴在动。于是,视觉和听觉多次结合,小威特也试着模仿了。不多久,小威特就学会了“手指”的发音。

就这样,在小卡尔·威特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卡尔·威特就拿很多东西给他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小卡尔·威特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事实证明,孩子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尽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而若能在孩子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就一定会很快,而且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只要小卡尔·威特醒着,卡尔·威特夫妇或者跟他说话,或者轻声给他唱歌。当他眼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纸花上时,卡尔·威特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红纸花、黄纸花……”如果正在做事,就会用亲切的语调对他说话,告诉他正在干什么。

小威特稍大一点儿后,父亲(或母亲)就抱着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部位,家里的器具和食品,房子的各处,院子的草木及其他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实物名称。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小威特的语汇逐日渐丰。当小威特稍微能听得懂说话时,父亲和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不仅让小威特听,而且要听后再复述故事。这样,小威特到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3万多个词汇。

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一天,有位美丽的少妇抱着自己的小孩子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有关育儿的问题。“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了?”看到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还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就高兴地向夫人问道。“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成才。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她。

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会通过嘴、舌头及其他感官来探索外界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就有了感知的欲望。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太小,教育他们应从适当的年龄开始。事实上,生命本身就赋予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

教育学家一直提倡儿童应尽早地进行教育,这是因为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大脑。不管是选择学音乐或其他知识,这些都不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论学什么知识都要尽量提前。而一般情况下,2岁的孩子就应该开始接受教育,主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3~4岁的儿童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

大脑刚开始发育的时候也是大脑感应度最强的时期,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感应度开始逐步减退,就和绷紧了的弦一样慢慢松弛下来。如果将人的婴儿期看成一个起点,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适应环境的灵敏度反而会逐步减退,适应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黄金启示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要仅仅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盲目地采取过去那种“填鸭式”甚至“虐待式”的教育模式,要知道,孩子面对这种压力,在滋补知识的同时,其固有的天性也被扼杀了。父母要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发挥孩子的创造精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