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3:03:11

点击下载

作者:位汶军、夏曼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试读:

前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尤其是实现《纲要》中“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提升中医药职业教育对全民健康和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突出新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唯一出版基地,为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实践技能指导用书、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和细则唯一授权出版单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于2016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写会议、定稿会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了83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套教材由5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家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贴近新时代实际

注重体现新时代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以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2.突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满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设计、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4.注重数字化融合创新,力求呈现形式多样化

努力按照融合教材编写的思路和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突出结构模块化,新颖、活泼,图文并茂,并注重配套多种数字化素材,以期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平台“医开讲-医教在线”数字化平台上获取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此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1月

编写说明

人际沟通是研究人们相互之间交换信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学生进行语言、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落实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和《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精神,为了提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人际沟通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严密对接,我们组建了来自全国多所医药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参与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本教材是以培养中医药人员人际沟通能力为宗旨,严格遵循“教材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人文科学理论,结合中医药教学和临床工作实际,系统地阐述了人际学的基本理论和协调处理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技巧,注重岗位对专业人才人文素质的要求,使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体现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融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通过大量的沟通案例和技能实训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人际沟通的课程特点,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达到学练同步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水平。

本教材着重阐述人际沟通的一般概念、原理,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的相互联系,人际沟通的具体手段,人际沟通的表现形式。从初级的倾听、表达技巧,到高级的语言技巧,直至社交、家庭和公共场合的沟通技巧,借助众多具体而细微的实例,以及“身体力行”的体会、操练,帮助学生收获沟通技巧。教材信息量大,理论体系新颖独特;案例丰富,实训模式简便易行,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题。

本教材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设人际沟通基础课程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在职人员自学修炼的自助性教材。

本教材共分十章,由位汶军、夏曼主编统稿,卫艳萍、江琼、奚锦芝、王珊、尧幻丁、刘双四、张虹、苗晓琦、姜安娜、程起航等同志参与了教材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根据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材使用单位的反馈意见,使其在理论上更系统,知识上更全面,便于更好地教与学,同时,参阅了大量书刊和相关论著,并吸取了其中的最新内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恕不一一注释,在此谨向原作者致以衷心感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编辑老师,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领导、同仁以及多个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教材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使之日臻完善!《人际沟通》编委会2018年3月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2.熟悉并能遵守人际沟通中的伦理要求、人际沟通课程与医务工作的关系。

3.了解人际沟通课程及其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课程注重阐述临床工作中的人际沟通理论知识和应用策略,同时进行相应沟通能力的训练。在全科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要求全科医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又要求在娴熟的人际沟通技巧的基础上,实施“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际沟通能力也被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第一节 人际沟通课程概述一、人际沟通课程的发展

人际沟通是医务工作者进行医学实践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技能,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良好的人际沟通对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作用,是医护人员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因此,加强人际沟通,能从多方面、多层次提高医学实践质量,值得在医疗机构中大力提倡和推广。(一)早期的人际沟通研究

沟通是随人类诞生而出现的,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活动,最初的沟通是原始人赖以生存、保证个体与部落间联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原始人之间的沟通最初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手势、表情及声音等非语言信号来完成的,那时的沟通远不及现在的沟通内容丰富、影响深刻、作用广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人情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感情的慰藉。现代意义的沟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而我国的沟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才开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沟通交流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成了医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学校各专业纷纷将沟通能力训练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并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素质来对学生进行要求,从而使“人际沟通”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适用的人文素质课程。(二)人际沟通发展的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沟通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显得更为重要,人际沟通课程也显现出时代特征。

1.个性化趋势 目前,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宗旨在于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空间,提高其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出高素质个性化的一代新人。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将造成未来社会成员个体差异增大,知识结构、情感变化、兴趣爱好都将出现明显差异。因此,医务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点将越来越明显,要想达到良好沟通与交流,人际沟通课程的内容设置将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

2.电子化、网络化趋势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找到交流对象,医务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而且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医生与服务对象可以建立长期的、方便快捷的咨询服务,这种新的交流方式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便利,人际沟通课程的内容也将更加丰富。

3.法制化趋势 随着法律制度日渐完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逐渐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医务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强法律意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事,自觉维护患者权益和自身权益。

4.国际化趋势 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经济发展趋于全球化,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医务工作者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面对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人际沟通课程就要求当代医务工作者不断提高交流的能力和交流的范围,紧紧跟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脚步。二、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

沟通无处不在,沟通无时不有,学习和研究人际沟通的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及时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和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任何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人际沟通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此外,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人际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近年来医疗纠纷日趋增多,但真正由于医疗事故而引发的纠纷仅占3%左右,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或护患沟通不够。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获得的习得性行为。所以通过学习,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医学生,这群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学习人际沟通课程,培养沟通能力,对于每个医生、护士、医院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医务工作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和坚持学习,在实践中应用、锻炼,逐渐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学习人际沟通课程,有以下途径和方法:(一)树立献身医疗事业的崇高理想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就必须首先树立起热爱医疗事业,并为医疗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有了献身医疗事业的崇高理想,才能理解医疗服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懂得为什么工作和应当怎样工作,才能真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把解除患者痛苦视为己任,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主动自觉地加强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二)加强自身素质

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应以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理论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人际沟通素养,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综合提高自身素质。(三)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为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必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沟通技能。除了学习沟通理论外,还应当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和医务道德修养等有关知识,从丰富的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在不断的语言沟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语言沟通技巧和艺术。(四)加强实践锻炼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最关键的一环还是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将沟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等综合素质相结合,并将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了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应注意如下两点:

首先,实践一定要自觉。这是指在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即把实践视为培养锻炼沟通技巧的好机会和好场所。不然,终日忙忙碌碌,心中无数,即使参加实践,进步也不快。

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我评价,与过去比,以了解自己的进步程度;与同事、同学比,学人之长,避人之短;与患者及其亲属的意见比,巩固成绩,克服不足。四、人际沟通中的伦理要求

任何人际交往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交往,其实质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能是随心所欲,混乱无序的,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必要的控制、约束和调节。(一)人际沟通中的伦理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院发生的各类威胁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暴力事件,已在无数“白衣天使”心中留下了阴影。仅四川某医院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至今,其院内包括“死亡威胁”在内的各类暴力事件已发生了20多起,其中已经直接伤害了医务人员的有7起。目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需要“贴身保镖”形影不离的医务人员共有6位,每位都配备了2名保镖。当代医学中医患沟通的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医学成为社会性事业。

2.医学进步增加了新的伦理、法律问题。

3.医疗费用增加。

4.人们对自己健康日益关注。

5.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

6.医生的作用和责任的变化。(二)人际沟通的伦理原则

遵守医学伦理的五项基本原则,这是对医务人员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更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

1.有利原则 即指治愈或缓解患者的疾病,解除或减轻患者痛苦,在身体、精神上使患者受益,经济上减轻患者的负担,便利患者。不给患者带来可以避免的疼痛、痛苦、损害、残疾或死亡,包括不应该发生的有意伤害以及无意造成的伤害,例如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伤害。

2.尊重原则 尊重患者在道德、法律上拥有的权利,尊重患者医疗中的自主权。

3.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是现代医疗实践中十分强调的一项伦理原则。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患者的权利,也可以说是医患沟通的具体方式和必要程序。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要求医务人员详细而真实地向患者告知有关诊断结论、病情预后、治疗目的、方法,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和费用开支、预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风险等,让患者在不受任何指示、干涉、暗示、引诱的情况下,自由自主地选择诊疗方案。知情同意的目的在于尊重患者自主权,鼓励医患双方理性决定、协作配合、责任分担。为此,临床上建立了手术谈话签字制度、输血同意签字制度,化疗同意签字制度、病重病危通知签字制度等。

4.公正原则 是指公平、合理、合适地对待每一个人,给予每位患者应得的和应有的东西,避免偏见和歧视。平等公正的伦理原则,还要求医患间权利义务的对等性、统一性和平衡性。医务人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尽救死扶伤、防病治病、解除痛苦、助人健康、宣传教育、发展医学之义务,同时保障患者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医疗权、知情权、隐私权、监督权、诉讼权、求偿权等。患者也应尊重医学科学与医务人员,遵守就诊道德,配合医者治疗。医患之间保持公正,才能使双方心态平衡,关系协调,友好合作。

5.保密原则 即尊重患者的隐私。对患者的一切信息必须保密,未得患者允许不得泄露任何隐私,但在有法律要求的情况下例外。(三)人际沟通的伦理要求

1.医务人员在为患者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要真正认识自己是医患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谨记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解除患者痛苦。

2.医务人员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思维定势,尊重和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3.医务人员要确立既为患者生命和利益负责,又重视患者权利的观念。为患者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的隐私与秘密。

4.医务人员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行医。

5.医院要设置监控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全院的医疗服务进行检查监督。第二节 人际沟通能力一、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沟通能力是个体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是临床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收集患者资料、确定问题、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现代医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在医学实践中以病论病的纯生物模式,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从整体性出发去认识、治疗疾病的模式。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患者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因此,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社会活动需要沟通能力

人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活动,更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而交际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沟通能力。现代的世界是个沟通的世界,良好的沟通可以拓展个人关系的网络,发展人际关系中的支持系统;使交谈富有意义而且轻松愉快,使对方感受你的尊重和理解,能迅速激发他人对你的接受,让他人自愿地提供更多的协助,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构成个人事业的基础,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善于与人沟通。(二)医务工作需要沟通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畅或交流质量不高造成的。医患沟通不良容易使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甚至导致医患双方产生对立情绪,而临床阶段人文课程教学特别是沟通技巧及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始终是个空白,致使医学生在全学程,尤其在临床阶段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的严重不足,使得近年来医患纠纷中发生在刚毕业的医学生身上的比例逐渐加大。因此,在制定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时,开设人际沟通课程,强化沟通技能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沟通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医患沟通能力,也包括工作关系的沟通能力和现代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等。

作为医务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顺利,做到得心应手。患者来医院就诊,不单要医治其身体上的疾病,还希望从医生这里获得对其他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全方面的解答,甚至部分情绪不佳的患者还有从医务人员处获得心灵慰藉的实际需求。医务工作中的实例表明,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经常有不耐烦、不屑一顾等不良情绪,也为医患之间的沟通造成巨大的鸿沟,甚至有的医务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技巧和能力,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出现。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除医疗技术服务以外,医院为患者提供的人文关怀也越来越为社会和民众所重视,医生不单纯要凭借其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药物为患者服务,还需要凭借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解除、缓解、慰藉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疼痛。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口头沟通,特殊情况下可书面沟通;普通患者可以由主管医师沟通,身份特殊或有纠纷的患者应当由上级医师进行沟通,必要时还可以请医院医疗行政人员参加沟通。(三)个人发展需要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受传统单一生物学模式影响,医学教育及医学生个人,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技能,轻人文素质,重临床诊疗,轻人文关怀等现象。医学实习生刚进入临床,学生加医生的双重身份使其在实习期的人际沟通充满了复杂性,面对医疗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实习生通常无所适从,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足对他们自身和医院的发展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因此,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医生,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人性化医疗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生。二、人际沟通能力的养成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金钥匙。对于一个医学生而言,人际沟通能力的养成,核心是医患沟通能力,包括工作关系的沟通能力和现代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等。(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与疏导。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敏锐地感受到患者的心理需求,不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沟通技巧使患者获得精神与心理上的慰藉。因此,医学生应加强人文学习,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坚持“人性化服务”理念,懂得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人格修养,做到能够真正理解、同情、尊重和关爱患者。(二)树立信心,提高患者的信任感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要解决上述问题,医学生首先要坚持用医生的角色去面对患者,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平时在患者面前要不卑不亢,这样就可以消除心里障碍,树立自信,增强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感。(三)参加医患沟通系列课程学习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的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医学生应该多参加临床教学医院举办的各种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学习班,学习有关沟通技巧,并把所学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四)加强现场实践

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辅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到导医台、急诊科、医务科等进行现场医患沟通实践;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开展义务咨询活动,进行健康宣教等活动。多方位、多层次地接触患者,在实践中锻炼沟通交流能力。三、人际沟通课程与医护工作的关系

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活动中的能力和行为方式,克服个人局限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学习人际沟通课程,培养沟通能力,对于每个医务工作者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人际沟通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务人员观念转变的需要,既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旨在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及医疗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能力,达到双赢效果。(一)有利于增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据国外统计,77%的患者希望与医生每天交谈一次,86.9%的患者希望与医生沟通的内容与疾病有关。医患关系的质量对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起着积极作用。而医患之间沟通交流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和必然途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进医生对患者的了解,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其康复。(二)有利于促进医患双方的身心健康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模式的深入开展,医患沟通已体现在临床工作的很多环节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正在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更加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对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都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除应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行为科学知识,培养健康的情绪,并注意自己的情绪流露对患者的影响,不要把不利于健康的情绪流露在患者面前,努力为患者提供有利于疾病康复和治疗的环境。(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重视沟通的作用,不断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方法技巧,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患者提供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服务,融洽医患关系,使医患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医患共同创造温馨、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和融洽的医疗氛围。而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得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这既能激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四)有利于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

医患沟通是医务工作者进行医学实践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医准则,它比医学技术知识本身要重要得多,是医学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际沟通可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成长,因为人才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除了个人主观努力以外,良好的人际沟通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即通过社会人群间的广泛交往、相互学习,可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法制的健全、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大大提高,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多地要求享有自己的权利,更加需要良好的就医环境,更加需要温馨和谐的就医秩序。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反映出整个医院的工作质量,医院应努力营造一个人性化的以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感和伦理意识。培养医务工作者坚持从患者角度去想患者所需,重视维护患者的权利,建立医患间相互尊重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利于新型医学模式的建立。四、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一)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结果。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进一步实现其他目的。医生要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实现治疗目标,首先应与患者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医生要与护士合作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也要先与护士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二)人际沟通状况决定人际关系状况

人际交往与沟通一般在两个层面展开,即内容层面和关系层面。内容是指沟通中所传递的信息的实质性含义;关系是指沟通各方在沟通中所处的地位和联系方式。在沟通中如果各方所处的地位恰当,联系方式得体,那么,沟通各方的关系可以处于和谐、有效的良好状态中,内容沟通可以顺利展开。如果在沟通中各方地位不当,联系方式不得体,则人际关系将处于紧张和不和谐的状态,内容沟通将产生障碍,甚至无法进行。(三)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的研究重点不同

人际沟通重点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形式和程序,人际关系则重点研究人与人在沟通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和情感关系。

在整体医疗服务过程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协作能力对于完成治疗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复习思考

1.以下关于人际沟通概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沟通是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B.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

C.沟通的目的是达到准确理解彼此信息的含义

D.沟通的意义在于积极有效

E.沟通是双向理解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实现要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下列中不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是( )

A.动作 B.书信

C.表情 D.音乐

E.距离

3.心理学观点认为,人际沟通( )

A.无规律可言 B.只要有人就可以进行

C.有时也可以借助报刊实现 D.不一定有目的

E.只能用语言表达来实现

4.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下列关于人际沟通作用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际沟通可以调节沟通者本人的行为

B.人际沟通一定能够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

C.人际沟通有利于增强团结

D.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E.人际沟通能满足彼此心里需要

5.人际沟通有很多功能,其中协调作用是指( )

A.人际沟通可以协调人体各部分机能

B.所有的人际沟通都可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

C.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D.人际沟通可以消除个体间的误会

E.人际沟通可以免除法律制裁

6.某家的父亲很有生活情趣,经常会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写纸上,分散于家中各处,与妻子、儿女分享,这属于( )

A.单向沟通 B.口头沟通

C.下行沟通 D.上行沟通

E.书面沟通

7.沟通的要素不包括( )

A.信息发出者 B.信息接收者

C.信息的好坏 D.信息的途径和反馈

E.途径

8.按沟通渠道有无组织系统,将人际沟通分为( )

A.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 B.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D.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E.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

9.按沟通的意识是否明确,将人际沟通分为( )

A.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 B.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D.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E.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

10.人际沟通的特征不包括( )

A.普遍性 B.目的性

C.多样性 D.制约性

E.情景性第二章人际关系【学习目标】

1.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内容、特点与作用。

2.熟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

3.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人际认知理论与冲突理论,并学会应对策略;了解人际吸引规律的内容及应用策略。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概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学科角度来说,不同的学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是不同的。社会学认为,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关系总体中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关系;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关系;行为科学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构建起来的行为关系,体现出的是人们社会交往和相互联系的状况。

人际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在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社会交往行为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更要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人的身心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及平等合作的环境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群体目标、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由此可知,紧张的人际关系必然导致人际冲突和关系内耗,这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努力追求的目标。二、人际关系的内容、特点与作用(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静态关系,而是一个动态的人际沟通过程。人际关系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互动性 人际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沟通中,它是人际沟通的本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沟通过程中。

2.情感性 人是情感动物,是有感情和意志的,所以,人际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由情感和意志所形成的一种沟通关系,即人际关系中包含有情感和意志等因素。

3.社会性 人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所以,人际关系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社会交往的连接点。人际关系实际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层次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认知过程。专家指出,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或顺序,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果人际关系没有按照一定的阶段或顺序发展,这种关系就会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恐惧不安情绪。例如:如果一个人初次同某异性见面,就想求爱结婚,对方很显然不会做出积极反应,甚至可能会产生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

2.变动性 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有许多相通之处。一个人从出生起,要经过少年、青年、成年等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人还是人际关系都不会是停滞不前的;相反,人在变,她们所处的环境也在变。此外,人际关系也是不可逆转或不可重复的,我们既不能倒转某种关系,也不能否认这种关系的存在。

3.复杂性 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它之所以复杂,主要是人与人关系的多面性所致。(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产生合作力 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现代化社会分工细化,竞争残酷,单凭一个人的努力很难获得事业上的较大成就,要想获得机遇,改写人生,就必须学会经营人际关系。只有借助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众人之力,才有可能抓牢机会,创造辉煌的人生。

2.形成互补 一个人,即便是天才,也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所以,要做好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善于利用他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但是,用人并不仅仅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要想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每个人开创事业时,总希望有好的机遇降临到自己头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助人一臂之力,可以助人扫清障碍,创造难得的人生机遇。

3.联络感情 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要想持之以恒,仅仅依靠信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友谊的滋润并助其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强大的热情和力量。成功时,大家共同庆贺分享;失败时,大家互相安慰鼓励。这必将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成功时看到更为长远的机会,在失败时也会做好心理准备,耐心等待机会的来临。

4.交流信息 成功的路上,想要抓住机会,信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掌握的信息越多,获得的机遇也就越多。掌握了信息也就把握了成功,把握了命运。一条珍贵的信息,足以使人功成名就。如果信息闭塞,就可能使人贻误机会,遗憾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有了这个关系网,就可以使人在各种机会面前占有领先地位,捷足先登。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和伦理道德观范(一)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互动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能转化为不同的行为动机,并使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分为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由此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可以列为六种。表2.1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交往双方的人际交往需要相对稳定,通过观察个体的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特征,就可以了解双方的交往需求。在个体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中,两类相对应的行为模式特征虽然相反,但可以反映出同一人际交往需求。比如最近一段时间,辅导员老师发现,林新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而张明却故意疏远辅导员老师,这两种行为都应该反映了这两名学生对包容的需要。不同的是可能辅导员老师一直对林新比较重视,关注得多一些,张明受到忽视。此时,如果辅导员老师适时关注引导张明,张明有可能会转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加活动。(二)伦理道德观范

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以,人际交往不能是随心所欲、杂乱无序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一定的控制、制约和调节。

人际关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人格,平等待人 尊重他人人格是我们社会每个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在与交往对象进行人际交往时,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不管对方的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关系亲疏、经济富贫、容貌美丑等,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切忌以贵贱分高低,以貌取人。否则,就会有悖于人际关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

2.诚恳谦让,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待人,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诚恳谦让地交往,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团结友爱。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应当诚实谦让,不要妒贤嫉能;对待他人的批评,能虚心接受,诚恳感谢,宽宏大度,要善于和同事合作;心情不愉快时,不要迁怒于他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既不忧形于色,也不喜形于色。与人交往相处,始终做到诚实谦让,礼貌热情,举止端庄,言谈文明。

3.不谋私利,竭诚服务 我们作为社会中人,应当尽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他人利益为重,必要时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要有“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崇高社会主义风尚。

4.实事求是,勿弄虚作假 实事求是是我们人际关系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它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实实在在为人,踏踏实实工作。切勿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5.恪守信誉,保守秘密 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我们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恪守信誉,遵守承诺,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不为利益所诱惑,为交往对象保守秘密,工作中相关的机密资料不外传、不外泄。这样,才能取得交往对象的信任,有利于同他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进一步交往。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任何人际关系都离不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任何一种心理倾向,实际上都是人际关系中表现的态度,交际态度对人际关系有重要意义。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美感性因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美也如自然美、艺术美一样,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总是对外表俊美的人更饶有兴趣、品评较高、刮目相看。美的人能吸引他人,是因为美能给人心理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这里所说的人之“美”含有外表美与内在美两个方面。外表美首先给人美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感到愉悦,增强人们与之交往的欲望。所以,我们必须适应人们这种天然的心理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讲究风度,注重外在美。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外表美固然重要,但随着交往的日益加深,内在美会超过外表美给人的吸引力。一个具有忠诚无私、热情善良、开朗正直的人,尽管其貌不扬,仍然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人并愿意与之建立友好人际关系;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有令人羡慕的外表,但内在品质冷酷无情、贪婪成性、邪恶自私等,是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二)熟悉性因素

人际关系由浅到深,是从初步交往和相互接触开始的,只有长时间的交往,才能有更深的了解,进而增添好感,建立友谊。因此,熟悉性对人际关系会产生很大影响。美国著名金融史学家彼得·伯恩斯坦用进化论的观点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常以小心谨慎的方式不断去应付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与环境不停的相互作用,使那些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事物慢慢为我们所适应接受,也就变得熟悉和安全了。随着交往的日益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戒心会慢慢解除,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就会增加。可见,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即熟悉性。(三)接近性因素

接近性因素对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对接近性因素的肯定。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有趣的实验,他对麻省理工学院17幢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完全是随机的,结果发现,这个居住区中,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就越多,关系越密切,在同一楼层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户交往的概率只有10%,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其亲密程度则大不相同。不难发现,较小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时空的接近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发挥的作用会慢慢变小。

首先,距离的邻近为人际交往创造了频繁接触相互熟悉的环境,而熟悉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之一。越是邻近的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机会越多越熟悉,越熟悉就越了解。这就是所谓“日久生情”的道理。其次,距离邻近影响着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大家都比较重视搞好邻近关系。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如果你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比较融洽,在遇到困难时,大家热情相助,就会使困难得到较快地解决;如果你与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不仅不帮助,还会幸灾乐祸,这时候你就会品尝到世态炎凉的滋味了。所以,在和周围人交往中,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不但对他人有好处,对自己也将十分有益。(四)相似性吸引

相似性在人际吸引力的大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初次见面,就能和人聊得火热,并能很快交上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一见如故”。有人认为这是缘分,实际是因为彼此之间有许多相似性因素,从而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才有一见如故之感。具体而言,这些相似性因素表现在态度、志趣、信念、理想、目标等方面的“志同道合”;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门当户对”;这是由经历和地位等方面的相似性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和“同病相怜”。这种相似性吸引的心理归因有:一是态度等方面相似的人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二是每个人都有间接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倾向,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因此,善于寻找和创造相似性因素的人,一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五)互补性吸引

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不仅追求文化历史背景、个性特征、处事态度、价值体系的相似性,而且还追求需要的互补性。和人格相似的人交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补充自己人格方面的不足或缺陷。当双方的需要对彼此的期望正好形成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构建密切的人际关系。

相似性和互补性事实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多时候,人们会追求相似基础上的互补。人的性格、志趣等既有独特性,又有共同性。人为了和谐相处,实现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是把相似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考虑,不仅要求对方在人格、心理和物质等方面同自己相似,而且还要求双方需要的满足能产生互补性。有不少性格迥异的人,因为能求大同存小异,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互相适应、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六)报偿性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或一方有要达到一定目的、满足一定需要的想法,并由此进行交往,这样的吸引就是报偿性吸引。报偿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人际交往的社会动机。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效益观念日益增强,交往能否互惠互利,能否从中得到益处,这种报偿性的社会交往动机,会更明显地支配着社交的频率和深度。人在交往中能在物质上或精神上获得某种报偿,交往活动就能产生吸引力,报偿越多,交往的吸引力就越大。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靠的是坦诚相见、意趣相投、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而不是甜言蜜语或重金送礼。君子之交是“神交”,双方以精神上的相互吸引为乐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外界环境的考验。这样的友谊才算得上纯真,才可以天长地久。君子之交追求的是精神报偿,小人之交追求的是物质报偿。(七)能力性因素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友情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一种动物性本能的友情,第二种类型的友情是理性的,即被对方的才识所吸引,对方具有自己陌生的思想,能预先看见未知的人生,有丰富的经验……”凡是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而又热情的人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喜爱、尊重、钦佩和敬慕,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因为与这样的人交往,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知识和生活。人们之所以崇尚名人,就是被名人较强能力所吸引的缘故。所以,人际交往中,要想对他人产生吸引力,提高自身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还会有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有严重缺憾,其他方面却有很突出的才华,很有吸引力,和这类人交往就需要扬长避短,勿忘“亲其身而近其道”。如果能用健康的思想影响他固然好,但如果做不到,最好保持“独善其身”。(八)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外貌、性格、能力和品质等。

首先说一个人的外貌。一个人的外貌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辐射作用,有光环效应的存在,人们常常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外表好的人也会有其他优秀的品质,长相漂亮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就会有较强的吸引力,给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环效应会渐渐变小。

其次是性格和能力。性格和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发展,还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实践证明,个人的良好性格和较强能力,是其人际交往中引人注意、令人欣赏的重要因素,而由此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又是个体事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总之,以上人际关系的各因素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外貌和环境等外在吸引力是有限的。要想保持长久的密切交往,还要靠强烈的内在吸引力,高尚品质和丰富才识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石。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

在探索人际关系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很多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理论。一、人际认知理论与冲突理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交往对象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判断和推测交往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才有可能和他们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提高人际认知能力对我们发展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一)人际认知理论

1.人际认知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人际认知是指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或意向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正是通过相互认知而实现情感互动的。人际认知包含有对他人的仪态表情、心理状态、思想性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2.认知效应 心理学把人际认知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互相作用称为人际认知效应。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一个人给别人留下的最初印象(或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别人对他的总体认知。有时人们常常会因为某人最近表现不好,而忽略其过去的表现等。我们掌握了这些认知效应的规律,就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合理、更科学地相互认知,减少认知偏差,更为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1)首因效应: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对象关注的常常是他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形成最初印象,并构成一种记忆图式。这种记忆图式会对后来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即刚接触到的信息中与原来印象相符合的信息,会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另一些信息常常被不自觉地忽视掉。所以,最先进入认知者大脑的信息,对形成认知印象会产生最大影响。这种现象被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现象”。(2)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场合,和陌生的交往对象第一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总体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身材、发型、容貌、服饰、表情、态度等外在内容。认知者从被认知者那里接收到了以上信息之后,通过联想、想象和推理等心理活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主观上的综合加工,形成了对被认知者的总体印象,这就是第一印象,也叫“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因效应强调的是初次交往时双方最初出现的某个认知因素对认知者所产生的感受,而第一印象则是指交往双方初次见面后经过多方面观察感知而对对方产生的综合性印象。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先于第一印象影响人际认知,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首因效应是单个因素形成的,第一印象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形成。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有较为牢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近因效应: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了最大的影响效应,这就是近因效应。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人际交往时新的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旧信息容易被人忽视。近因效应多产生于熟人之间,由近因效应形成的人际认知,甚至会成为压倒一切的认知因素,左右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总体评价。(4)成见:又叫“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类人或事物已经形成的固定看法和印象。它含有这类人或事物的一些固有的或一般的特征,人们只要一见到这类人或事物,就会以为他们必然会具备这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成见。(5)先礼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向交往对象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必须先用礼貌的语言或行为开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先礼是一种与对方建立人际认知的过程,可以体现出善意和诚意,对方有这种认知之后就比较容易接受意见或要求。(6)免疫效应:当一个人已经相信或接受某种观点时,就会对与之相反的观点产生一定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免疫力,这就是所谓的免疫效应。

人际交往中参与交往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自己的言行都有控制能力。所以,以上各种人际认知效应,都具有规律性,但又有各自的独特性。

3.人际认知效应的应用策略 人际交往中,掌握人际沟通的规律,合理运用人际认知规律效应,有助于建立和发展良性人际关系。(1)避免以貌取人: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和第一印象虽然重要,但不一定十分准确,需要经过长期观察,深入交往,才能及时修补因为首因效应和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人际认知偏差。(2)注重一贯表现:要客观准确评价一个人必须重视其较为稳定的长期表现。因为人在特定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和动机,可能会有与日常大相径庭的行为和态度出现,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一个人轻易下结论,造成不应有的认知偏差。(3)重视人的个性差异:要避免因“成见”出现的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尽管人都有自己的固有特征,但人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会造成认知偏差,给人际交往带来麻烦。(4)重视动态发展中全面观察认识人:既要重视人的过去表现,又要看到他当下的表现;既要重视他的一贯表现,又要关注他的近期变化;既要看到他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不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