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怪物的异类辨析:万物密码破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13:46

点击下载

作者:韩德复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奇人怪物的异类辨析:万物密码破译

奇人怪物的异类辨析:万物密码破译试读:

前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难解的奥秘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这个世界捉摸不透。走进奥秘世界,就如走进迷宫!

奥秘就是尚未被我们发现和认识的秘密。它总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我们,它总是深奥神秘的吸引着我们。只要你去发现它、认识它,你就会进入一个新的时空,使你生活在无限神奇的自由天地里。

在一切认知与选择的行动中,我们总是不断地接触到更大的境界,但是这境界却常常保持着神秘的特点。这奥秘之魅力就像太阳一般,在它的光照下我们才能看见一切事物,但我们的注意力却不在于阳光。

奥秘世界迷雾重重,我们认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假象与真知,箴言和欺骗,探寻奥秘世界的真相,我们就会在思考与探索中走向未来。

其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的奥秘,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今天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尽管如此,对于那些无数的奥秘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即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这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世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为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大千世界的奥秘,普及科学知识,我们根据中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撷取自然、动物、植物、野人、怪兽、万物、考古、古墓、人类、恐龙等诸多未解之谜和科学探索成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

本套丛书知识面广、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其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奥秘,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

陆地怪物

陆地怪物是陆地上的异类。这些怪物不仅有奇异的动物、诡异的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怪物怪事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奇异的双头蛇

真实存在的双头蛇

有关双头蛇的传说已流传了1000多年。卡顿的军队似乎在非洲沙漠地带行进时遇见过这种双头蛇。

早期的生物学家曾对这种奇异可怕的生物作过详述。在学术著作中,这种双头蛇被称作“蚓蜥”。然而,从那以后的历代科学家再也没有发现过第二条双头蛇。因此,科学家们把这种双头两栖动物宣布为人的臆造产物。但是到了不久前,才得以证实:双头蛇真实存在!

具有传奇色彩的双头蛇

有一次,一个民族学家旅游考察队去北非活动,想顺便考察一下当地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宗教生活方式。旅游考察队在热带丛林中的一个偏僻的村寨,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问题是,当地的土著族把蛇崇拜为活的护身符——这在非洲并非罕见。然而,这个村寨却与众不同:在寨子里土著人眼中,活的护身符既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蝰蛇,也不是平庸的眼镜蛇,而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双头蛇。最初,科学家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们真的意外地看到了那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双头蛇。

这时,考察队员们为首次看到这种稀世珍宝而激动不已,渴望高价买下或央求得到它。于是,他们慢慢凑上前去,对双头蛇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然而,这些土著人只对他们的这种愿望觉得可笑。

这时,土著族的首领站出来宣布:第一,双头蛇是一种千古罕见的举世宠物,不准触摸;第二,它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头蛇;第三,只能在远处观望,不准靠近——这对你们来说已是很大的幸运了,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白人能来这里一饱眼福,先睹为快。这样一来,旅游考察队的科学家们只好站在远处观看这久闻未见的珍稀生物喽。他们立刻拿出远焦距摄像机,拍下这珍贵的镜头。

旅游考察队领队伊·尤珍博士抱怨说:“这些土著人太不通情达理了。我们想用手指轻轻地摸一摸双头蛇都不准。结果,眼下只搞清了这种双头蛇有剧毒。站在哪个位置都一样,反正,它的两个脑袋照样都会咬人。”

从外表看,这种双头蛇很像响尾蛇,只是身体的大小像蟒蛇。它主要靠猎食各种小动物为生,但它最爱吃的食物就是禽类动物。然而,眼下还尚未搞清,双头蛇以何种方式排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它的两个头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它无论朝哪个方向爬行运动,都同样轻松自如。

这个土著人的村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条双头蛇。这些土著人的信念是:假如他们的双头蛇死了,一切灾难就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他们同双头蛇共存亡。

因此,这里的土著人精心喂养和照料双头蛇,像爱护眼珠一样地爱护它。

然而,双头蛇自己也似乎意识到它在这些土著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有时让自己发一阵子脾气,变得“暴跳如雷”,有时,爬到照料它的主人跟前撒起娇来,讨好地“咬”了他一口。

双头蛇的来历

有关这种双头蛇的来历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实际上,这种剧毒双头蛇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迄今仍然存在,由于它发育不全,整体存在严重的生理缺陷,因此,物种繁衍受阻,所以变得珍贵罕见。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双头蛇自己长有两个脑袋,感到相貌丑陋为世人所罕见,故而变得十分腼腆,不愿与世人见面,所以躲到人迹罕至的神秘地带。

有关双头蛇的传说流传至今,1000多年来,唯一可靠的消息来源就是一个叫普利涅的早期学者对这种双头蛇所作的描述,而且只有少数见证人读到过它。

生物学家认为,在生物学分类上,这种双头蛇又叫“非洲蚓蜥”,它是一类最普通的突变种动物。

生态学家斯·罗伊认为,当今人类如此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可能已全部遭到破坏。我对出现类似的突变种异常现象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很快又要出现长着3只长鼻子的大象和没有尾巴的袋鼠。

目前,专家们正在围绕这个新发现并得到证实的双头蛇展开争论,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假说……然而,那条双头蛇正在定期为“抚养”的“衣食父母”——那个山寨的土著人呼风唤雨,以帮助他们解脱旱灾之苦——这里的土著族首领至少是这样认为的。

在线小知识希腊神话中的双头蛇:它是女性的保护神,恶魔与野兽见到双头蛇将会失去法力并化为灰烬。传说宙斯的儿子传令神赫尔莫斯使用的双头蛇法杖也是魔力无比。

蛇中之怪

蛇的乐土

我国的北方有一个蛇岛,面积不大,仅有4平方千米。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条蝮蛇,被称为“蝮蛇的王国”和“蝮蛇的乐土”。

这里的蝮蛇体长多为一米左右,头呈三角形,从眼至嘴角之间均有一条黑褐色的宽眉纹。上下唇为淡黄色,背为深色环纹,腹面呈灰白色。这是一种剧毒蛇,当地人称它“七寸子”、“主松蛇”。

美洲也有蝮蛇,但它和我国的蝮蛇不同,美洲的蝮蛇两眼之间与头顶上有4角,这可算蛇类中的奇闻了。当地人称这种蛇为“四角蝮蛇”或“角掌蝰”。这种蛇分布在拉丁美洲,尤其以哥伦比亚南部为最多。它因多在树上生活,故体型通常细长,尾巴短而且胖,这适于缠绕树枝。头呈心脏形,面貌很难看,身体是绿色,上面镶有散状的大红或桃红斑点,看上去倒有几分鲜艳。

美洲蝮蛇也是一种剧毒蛇。它们平时多趴伏在香蕉树上,体色几乎同树皮一样,这完全是一种隐蔽和捕食而生的保护色。香蕉园里的工人常被四角蝮蛇的伪装所迷惑,而身遭其害,以致丧失了性命。

响尾蛇和红外线

在美洲、非洲等地方有一种奇异的蛇——响尾蛇,它会剧烈地摇动自己的尾巴,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

响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长着一种角质链状环,围成了一个空腔,角质膜又把空腔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仿佛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不断摇动尾巴的时候,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空泡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

响尾蛇还同蝮蛇一样,在周围环境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能够以一定的准确度来判断方向,而且还能追捕到具有一定体温的动物。

响尾蛇的两只眼睛圆溜溜、亮晶晶,是不是它能够在黑暗中看到物体呢?1937年,科学家曾经对响尾蛇进行观察研究,把蛇的眼睛给蒙住了,看它在黑暗中怎样活动。它照样能闪电般地追捕食物。因此认为响尾蛇的眼睛,亮而无神,视力并不好。

1952年,科学家对响尾蛇进行了一次实验。在响尾蛇体内同颊窝底部一层薄膜间的一根神经上,连接了一个电极。奇妙的情况出现啦:当热源或冷源接近响尾蛇时,它就受到刺激,神经脉冲不断发出变化。同时还发现,在30多厘米以外的人手的热度也会激起它的反应。

响尾蛇的秘密

人们还做了多次试验:将响尾蛇麻醉,把颊窝膜的一条神经分离出来,通到测量生物电流的仪表上,用光(红外线除外)、声音和强烈的振动来刺激它,甚至拨动它,都没有生物电流的产生。可是,当热体或人手接近蛇头时,生物电流就产生了;再用红外线来照射颊窝时,生物电流的反应更强啦。

因此,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响尾蛇有个热定位器,长在眼睛和鼻孔间的颊窝地方。颊窝呈浅漏斗形,深约5毫米,外口斜向前方。

小窝由薄膜分成内外两个小室。内室有细管反方向通向体外,里面的温度,同周围环境一个样;外室是热收集器,以较大的口对准需要探测的方向。膜上分布有神经,上面充满着线粒体。

薄膜是特殊的感受器官,可以感受红外线的辐射,使膜神经进入兴奋状态。正是在这种热定位器的帮助下,响尾蛇才能发现前方的热物体,并能判断它的大小和距离,以便决定捕猎或者逃避。

追踪响尾蛇

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生态学家勃鲁兹·明斯在佛罗里达州的荒野追踪了75条响尾蛇,在其中28条响尾蛇的胃里装进了蜡封的小型传感器,带有这种仪器的响尾蛇既会响,还会发报,从而了解到关于它的食性、繁殖、冬眠、迁徙等习性。一种东方钻背响尾蛇的繁殖期不是经常说的在春季,而是在夏末。它们冬眠在同一地点:树洞或龟洞里。

从11月至次年2月,不吃不喝。平时,主要以麻雀、老鼠、兔子为食。捕猎时先咬住对方,然后放射毒液,猎物纵然拼死乱跑,也免不了死亡。响尾蛇还具有明显的“记忆力”和敏锐的方向性,能够追踪被咬的猎物,并且还能用同样的追踪技术来寻觅配偶。

响尾蛇有剧毒。最近,科罗拉多州大学生物化学家安东尼发现了这种蛇毒的机理。原来,在响尾蛇体内,锌和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在蛇毒中,生成一种酶。它能腐蚀人或动物的血管,破坏它的肌肉组织,他已经从这种蛇毒中分离出5种含锌毒物,如果全部将锌分离出来,蛇毒就不再有毒了。

在线小知识响尾蛇的来历:它的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能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靠前,或被吓跑,故称为响尾蛇。

世界上脚最多的动物

脚最多的动物

世界上脚最多的动物是千足虫,又称马陆,这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千足虫,体呈圆筒形或长扁形,分成头和躯干两部分。头上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节体构成,多的可达几百节。第一节无足,第二至四节,每节一对足,其余每节均有两对足。北美巴拿马山谷里有一种大马陆,全身有175节,共690只足,可称为世界上足最多的动物了。

千足虫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么多足的。初生的幼虫只有7节,蜕皮一次增至11节,有7对足;二次蜕皮后增至15节,有15对足;经过几次变态发育后,体节逐渐增多,足也就随之增加。

当然,其他还有许多种类的千足虫。有的身体较小,才2毫米长,和大马陆相比,它们的足少得多。

千足虫行走时左右两侧足同时行动,前后足依次前进,成波浪式运动,很有节奏。不过,它虽然足很多,但行动却很迟缓。

千足虫的生活习性

千足虫平时喜欢成群活动,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枯枝落叶堆中或瓦砾石块下。专吃落叶、腐殖质;也有少数种类吃植物的幼芽嫩根,是农业上的害虫。

千足虫虽然无毒颚,不会螫人,但它也有防御的武器和本领。当它一受触动就会立即蜷缩成一团,静止不动,或顺势滚到别处,等危险过了才慢慢伸展开来爬走。

千足虫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

马陆隶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国内各地均有分布,受害植物除草坪外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马路的生物学特性

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白天潜伏,晚间活动危害。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

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卵成堆产,卵外有一层透明黏性物质,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

在适宜温度下,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数月后成熟。马陆一年繁殖一次,寿命可达一年以上。

马陆的生态作用

马陆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它的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据初步估算,马陆对落物的分解量约占该地区年平均凋落物量的0.21%。

马陆对同一种、不同腐解程度的叶片摄食量不同,对半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大于对未分解凋落物的摄食量。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同化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粪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面,马陆体数量分布不均匀。通常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在土壤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马陆的个体数量季节变化明显,夏末最多,冬末最少。

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分解者。马陆是土壤动物中的常见类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

对大型土壤动物的饲养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对马陆所作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通过对马陆的生态分布摄入食量等的研究,探讨并揭示该类群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分解过程中的功能。

在线小知识马陆的毒性:马陆身体上也有防御的武器和本领。马陆体节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臭液,气味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都不敢啄它,而且人类误食马陆会导致口唇过敏性水肿等。

动物界的伪装高手

变色龙的简介

变色龙属于蜥蜴亚目避役科爬虫类,多产于东半球,主要是以树栖的方式生活。变色龙的身体特征就是身体肤色能自由变化,每2至3趾并合为二组对趾,前端生有尖牙,舌头细长并可自由伸展。鬣蜥科的安乐蜥产于西半球,亦称假避役。真避役有两个属系,Brookesia属系中有19个种类,避役属也就是Chamaeleo属系中有70个种类。

变色龙的种类中有约一半的种类仅分布在马达加斯加这一个区域中,其他大部分的变色龙种类则是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分布在亚洲西部的有两种、在印度南方和斯里兰卡地区的有一种;另一种普通避役分布在近东向西穿过北非达西班牙南部的一带地区。变色龙的体长一般都在17至25厘米,最长者可达到60厘米。变色龙大都具有两侧扁平,尾常卷曲,眼凸出,两眼可独立地转动等特征。

变色龙某些种类的头呈盔形状,有的种类的头盔更像是显目的头饰,有的还有会向前方伸出的长角。雄性变色龙的头盔更为显目,这有利于防卫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

若有其他雄性侵入,雄性的身体伸展开来,喉部鼓起,头部毛饰立起或晃动,若仍不能吓走对方,则冲过去咬其腭部。不同种类的变色龙,体色变化也不同。变色龙的变色机制主要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含有色素颗粒的细胞,指使其扩散或集中细胞内的色素来完成身体的变色行为。

许多种类的变色龙都可以变成绿色、黄色、米色或深棕色,常带浅色或深色斑点。变色龙肤色的颜色变化都是根据周围环境因素决定的,如变色龙在受到光线、温度,或是情绪出现波动时,都会成为它改变肤色的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避役变色是为了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变色龙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食用昆虫,体型比较大型的种类是依靠食用鸟类来维持生命。

大多数的变色龙种类都是以卵生的方式繁衍后代,它们会在地上产2至40枚卵,然后将卵埋在土里或腐烂的木头里,约3个月的孵化期就能孵化出幼仔。南非有几个变色龙种类是以卵胎生的方式繁衍后代。

变色龙的特征

变色龙属于爬行类动物,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变色龙大都是树栖。避役的体长约15至25厘米,身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

四肢很长,指和趾合并分为相对的两组,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后肢一二趾形成内组,奇特三趾形成外组,这样的特征非常适于变色龙握住树枝。变色龙的尾巴很长,这可以方便它缠卷树枝。它有很长很灵敏的舌,能伸出来超过它的体长的长度,舌尖上有腺体,能分泌大量黏液粘住昆虫。

变色龙的眼睛十分奇特,主要特征就是眼帘很厚,呈环形,两只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协调一致,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中是十分罕见的。变色龙的双眼各自分工前后注视,既有利于捕食,又能及时发现后面的敌害。变色龙舌头的长度是自己身体的两倍,通常它只需1/25秒的时间就可以用长舌捕食,这种方式被称为是闪电式捕食法。变色龙通常都栖息在树上,并喜欢做一走一停的动作,经常被天敌误以为是被风吹动的树叶。

变色龙学名被称为“避役”,“役”在汉字中的意思是说“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这也就是说变色龙善于根据周围环境,随时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龙这种变换肤色的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体内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完成的。

变色龙的种类

变色龙的种类约有160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地区。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地区生长居住的变色龙种类大约有80多种,在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也是最独特的变色龙世界里,有59个变色龙种类是马达加斯加地区所独有的物种。

目前还有新的变色龙种类在不断被人类所发现。根据物种基因分析,变色龙种类可以定义为一个独立的物种类型。

变色现象

变色龙的皮肤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和心情而改变;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些变色龙将肤色由平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胁敌人。达到避免遭受天敌袭击、保护自己的目的。

变色龙的变色功能不仅具有躲避天敌的功效,还具有吸引配偶、传情达意的意思。

变色龙是自然界中公认的“伪装高手”,是“善变”的树栖类爬行动物,它完美的武装可以很好地逃避天敌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撰文指出,根据动物专家的最新发现显示,变色龙变换体色不仅仅是为了伪装,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利用体色的不断变化,对同伴进行信息传递,这相当于人类语言一样,便于变色龙和同伴之间的语言沟通。变色龙这种特别的物种是通过变换体色和同伴之间进行沟通来传递信息的。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欧洲南部,还有少数种类分布在亚洲等地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是变色龙生长、生活玩耍的天堂。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爬虫动物学副馆长克里斯多佛·拉克斯沃斯是目前全球研究变色龙的资深专家之一。他就曾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了几个新型的蜥蜴种类,同时还积极地奔走相告,向全世界的动物组织呼吁保护马达加斯加岛的变色龙栖息基地,保护变色龙这一大自然赐予的神奇生物。

同时,拉克斯沃斯还发现变色龙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表达都是通过变换体色来完成的,它们经常在捍卫自己领地和拒绝求偶者时,表现出不同的体色。

他对变色龙不同时期变换出的不同肤色是这样解释的:“为了显示自己对领地的统治权,雄性变色龙对向侵犯领地的同类示威,体色也相应地呈现出明亮色;当遇到自己不中意的求偶者时,雌性变色龙会表示拒绝,随之体色会变得暗淡,并且显现出闪动的红色斑点;此外,当变色龙意欲挑起争端、发动攻击时,体色也会变得很暗。”

为什么会变色

与其他爬行类动物不同的是,变色龙能够随自己意愿改变自己的肤色。变色龙变换体色完全取决于皮肤表层内的色素细胞,在这些色素细胞中充满着不同颜色的色素。

纽约康奈尔大学生物系的安德森对变色龙肤色的“变色原理”进行了研究后解释说,变色龙皮肤中有3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是由载黑素细胞构成的,细胞带有的黑色素可与上一层细胞相互交融;中间层是由鸟嘌呤细胞构成,它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细胞则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

安德森说,“基于神经学调控机制,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实现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多种变化。”

依据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喜欢饲养变色龙的动物爱好者可以采用树枝制成的饲养箱给变色龙安个小家。同时,尽量保证有充足的自然日光照射,最好是让变色龙每天接受30分钟的日照;最佳的日照时间在早上太阳出来后,在自然光线下,变色龙的颜色会更加明亮、色泽鲜明。

变色龙是一种冷血动物,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它与热带鱼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对温度的要求都较高。通常日间温度应保持在28℃~32℃,夜间温度可保持在22℃~26℃。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状态,变色龙会降低食欲减缓正常的身体生长,严重时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变色龙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大多数的变色龙会厌恶单一的进食方法,有时会为此而拒绝进食,直至死亡。

在线小知识最小的变色龙:2012年2月17日,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新发现4种变色龙,它们成年后的躯干长度仅有指甲盖大小,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

喜欢男孩的树林

汤姆被树林“吃”掉

汤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但是厄运却降落到了他的头上。

1957年3月的一天,汤姆早早地就起床了,因为父亲将带着他去树林里捉小鸟。这正是他梦里所想的事情。所以他就早早起来准备捉鸟的笼子,以备捉鸟时用。

吃过早饭,汤姆一手提着自己的鸟笼子,一手拉着爸爸的手,同妈妈说了一声再见,就向郊区外的小树林走去,和他们一起去的还有他的哥哥和姐姐。汤姆好久没出来玩了,所以跑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钻到小树林中。这时哥哥已经抓到一只麻雀,喊着汤姆过去拿。可是他喊了几声,都没有听到汤姆的回音。刚开始他们以为汤姆在同他们捉迷藏,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汤姆依然没有露面。

这下父亲和哥哥姐姐急了,在树林中四处寻找小汤姆,可是把整个树林都找遍了,依然找不到汤姆的下落。

父亲在情急之中报了案,声称自己的儿子不见了。警察带领几百名志愿者,对这个不足1平方千米的小树林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可仍然一无所获。难道是这片树林把汤姆给“吃”掉了?

接连不断的失踪事件

在汤姆失踪后的半年里,又有两名小男孩在此失踪,而奇怪的是跟这两个小男孩一同玩耍的一个名叫珍妮的小女孩却安然无恙,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疑问。

当时这三起失踪案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注意,直至1960年,又一名小男孩在此失踪后,政府才认识到这片树林的恐怖,于是下令把这片树林给砍除了。“重男轻女”的树林

儿童在这片树林的神秘失踪令科学家们大伤脑筋,尤其让他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一同在树林中玩的珍妮却一点事都没有,并且失踪的大都是年龄在八九岁的男孩。

他们在人们的面前悄无声息地消失,难道这儿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把人不知不觉地移走?难道上天就只喜欢八九岁的男孩?实在找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线小知识吃人树: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有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树上带有硬刺的叶子,人若上去会被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会吃人的奠柏

世界上最凶猛的树

听说过凶猛动物会吃人,还不知道植物也能吃人。世界上能吃动物的植物约有500多种,但绝大多数只吃些细小的昆虫。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奠柏,居然能“吃”人。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树了。

这种树长有八九米高,树枝上长着很多长长的枝条,垂贴在地面上。

这些枝条有的就像快断的电线,风一吹就左右摇晃,这时有人想去把那些枝条接上或者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它们,树上所有的枝条就会像魔爪似的向同一个方向伸过来,一下了就把人给卷住,而且会越缠越紧,人根本就脱不了身,更别想离开它。

同时,枝条会流出一种胶状的液体,把人消化掉。然后又重新展开枝条等待着下一次机会。

奠柏多么可怕啊!提起它会使人不寒而栗。当地人已掌握了它的“脾气”,只要先用鱼去喂它,等它吃饱后,懒得动了,就赶快去采集它的树汁。因为这树液是制药的宝贵原料。

奠柏虽然凶猛,但终究斗不过人,最后再古老的树也还得乖乖地被人们利用。

为什么这种树要以人或动物作为自己的养料呢?有科学家研究过,在爪哇岛上,奠柏生活的这一片土地的土壤相当的贫瘠,这种树长期得不到充足的养料,它为了能够生存,就只好练出了这一种绝招。

吃人植物存在吗

在巴拿马的热带原始森林里,生长着一种类似奠柏的“捕人藤”。如果人不小心碰到了藤条,它就会像蟒蛇一样把人紧紧缠住,直至勒死。

据报道,在巴西森林里,还有一种名叫亚尼品达的灌木,在它的枝头上长满了尖利的钩刺。

人或者动物如果碰到了这种树,那些带钩刺的树枝就会一拥而上,把人或动物围起来刺伤。如果没有旁人发现和援助,就很难摆脱这种困境。

这一次次耸人听闻的报道,使植物学家对此不能无动于衷。1971年,由一批南美洲科学家组成的一支探险队,深入马达加斯加岛,在传闻有吃人树的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对于食人植物,很多人持肯定态度。众所周知,有一些植物对光、声、触动都很敏感,如葵花向阳,合欢树的叶朝开夜合,含羞草对触动的反应等。

最近又有人发现,植物也有味觉、痛觉,甚至也会唱歌。由此推论下去,食人植物的存在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线小知识见血封侯: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习惯用箭毒木的毒汁制造毒箭打猎。这种毒箭杀伤力很强,野兽一旦中箭,见血即死,因此人们叫它“见血封喉”。

会“走路”的石头

俄罗斯会移位的石头

在俄罗斯普列谢耶湖东边,有一块奇石,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但近300年来已经无数次变换过位置。

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入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蓝色怪石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

1785年冬天,人们决定用这块石头建造一座新钟楼,同时也为的是“镇住”它。可当人们在冰面上移动它时,不小心让它坠落湖底。

到了1840年,这块巨大蓝石竟躺在普列谢耶湖岸边了。如今它又向南移动了数千米。科学家们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长期的分析研究,但始终未能明白蓝色巨石同重力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美国死谷走石头

在美国内华达山脉东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死谷”。人们发现这里有许多石头会“走路”,并留下许多“足迹”。

美国科学家夏普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他把25块石头按顺序排列并逐个准确标出位置,定期进行测量,果然发现这些石头几乎全部改变了原先的位置。

有几块石头竟然爬了几段山坡,“行走”了长达64米的路程。看来,这些会“走”的石头不是人为制造的假象。那么为什么它们会行走呢?是神秘力量所为?

有人观察后认为死亡谷底平衡着一层特殊的泥土,被雨淋过后,这层泥土便变得异常光滑。一旦刮起大风,石头便会在泥土上滑动起来,并随着风向的变化频频移动。

印度会走路的岩石

在印度北部一条小河的两岸,有两块相对的大岩石,其中一块较大,呈人形状,高约3米。据传,古时有一对兄弟因双亲死去而非常悲伤,于是一起投河自杀,就变成了这一对“兄弟岩”。1965年5月17日,牧羊人昆得斯和迪亮发现一块岩石竟向北移动了10米,他们立即骑上马赶去报告村长及村人,村里人都好奇地前来观看。

一个月后他们因放牧又经过河边,发现原来分离的岩石,不知何时又相对在一块了,两人又赶去向村人和村长报告了这一件奇怪的事。“不可能的呀!昨天我们才路过河边,它们还离得十分远!”村长实在不相信,赶紧和他们赶到现场。村长心想一定是昨天晚上由北移来此地的。可是这么大的岩石,居然在一夜之间能移动10米,而且又是向一定的路径移动,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据村里的老人说,在20年中那一对岩石竟移动了5次,而且都是小的那一块向北移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老地方。

自行增减重量的怪石

我国贵州省惠水县有一块椭圆形石头,可以自行增减重量2000克左右。据圆石主人说,最初石重22.5千克,朋友们在1989年春节时来观赏“宝石”,圆石重量已变成了25千克。随后一连数天,换了8杆秤反复校验,发现此石最重时25千克,最轻时22.5千克,上下变化达2500克。

研究人员在一次测定中记录了当天11时13分、11时43分、12时28分这3个时刻圆石的重量分别为21.8千克,22.8千克,23.8千克。在短短的75分钟内,圆石的重量竟增加了2000克。这种重量变化是否对应了重力场的某种变化呢?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自行升空的“圣石”

印度西部马哈拉斯特拉邦叫希沃布里的村子中,有一座苏菲派教徒圣人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神庙。在庙前空地上有两块各重90千克左右的“圣石”,能随人们的喊叫声而自动离地腾空。只要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圣石”底部,异口同声且不停顿地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并且发“奇”字时的声音尽可能拖得长一些,这样,沉重的石头就会像活人般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两米的高度。直至人们喊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它才会落回到地上。

沉重的岩石飘然离地的秘密何在?难道人们采用的特定方式能够改变重力作用吗?来自人体的信息是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抵消重力的效果的呢?这些都是悬而未解之谜。

在线小知识在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顶上有一块会“哭泣”的岩石。这块岩石的哭泣声像女人低声饮泣一样,听来十分伤感,奇怪的是,这块岩石只有在晴天的傍晚才哭泣,而且时间只有一两分钟。

会“唱歌”的石头

青岛发现会唱歌的石头

2008年3月,我国山东省青岛平度市明村镇的村民在当地的三合山上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石头。这些石头有的可以发出水流的声音,有的可以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当地的许多人都将这种石头拿回家给孩子当玩具。

村民称这种“会唱歌的石头”为“子母石”。子母石的形状大多数都像一种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子母石最重的达10千克以上,最小的只有拳头大小。据专家称子母石很可能是沉积多年的土层或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火岩石。

重庆发现响石

重庆巴南区丰盛镇桥上村也有一种响石,只要拿起一摇,便能发出响声。从外形上看,这些石头与普通石头大小一致,但相对较轻,因为响石是中空的。

当地人曾经将响石砸开,发现响石里面有一些颗粒物或液体。专家说正是这些物质使响石发声的。因为摇动响石后,里面的物质会撞击石壳,从而发出声音。

那么,子母石会发出声响和响石的原理应是一样的,子母石中也应含有液体或某种固体。

石头为何会发出声音

响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响石是十分稀有的,它们的形成已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主要成分有铁、硅等多种物质。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发现响石仅仅分布在东温泉山中的一条线上,而其他地方很少会有响石出现。出现响石的这一带的岩石主要就是碳酸钙镁,就是白云石,白云石以外的地方就很少发现响石。

经过地质条件对比,专家认为这种由白云质灰岩风化后形成的黄色黏土应该是形成响石的基本物质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已经找到了响石形成的真正原因,因为响石的形成肯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当地的地壳变迁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等,只能说目前只是专家发现了一个典型特征后对响石形成原因的初步判断,而具体的原因还有待于专家对响石的继续研究。

在线小知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每当月圆,需用篝火围住巨石,待升起一团团烟雾的时候,巨石就会发出一种迷人的乐声,就像艺术家在弹凑一首美妙的曲子。

海洋怪物

海洋怪物就是生活在大海里的怪物。在偌大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活资源,当然也隐藏着难解的怪物怪事。这一切都使得海洋越发显得神秘。

海洋中的口技专家

海中金丝雀

白鲸以多变化的叫声和丰富的脸部表情而闻名,早期的捕鲸者称之为“海中金丝雀”。白鲸广泛分布于北极与亚北极地区,自古以来它们一直是北极地区人类社会的重要商品,为当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资。它们的活力与适应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训练等因素,使其成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几个白鲸集中的地区已成为赏鲸圣地,包括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下游与哈得孙湾、西部的丘吉尔河河口。白鲸的潜水能力相当强,对于北极的浮冰环境有很好的适应力。出生时身长体重:1.5至1.6米,80至100千克;最大身长体重纪录:雄性4.2至4.9米,1100至1600千克;雌性3.9至4.3米、700至1200千克。白鲸的寿命至少25年,长的可能达50年以上。

白鲸是地道的夏季旅行家,每年7月,成千上万条白鲸从北极地区出发,开始它们的夏季旅行。

它们少则几只,多则几万只,浩浩荡荡地游向度假地。一路上它们一边悠闲地游玩,一边不停地表演,平时冷清的海湾、河口、三角洲顿时热闹异常。

最优秀的“口技”专家

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它们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能发出猛兽的吼声、牛的“哞哞”声、猪的呼噜声、马嘶声、鸟儿的“吱吱”声、女人的尖叫声,病人的呻吟声、婴孩哭泣声……

此外,白鲸还可以发出铰链声、铃声、汽船声等,叫人惊叹不已。能够亲耳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白鲸不停地“歌唱”,实际上是在自娱自乐,同时也是同伴之间的一种交流,这是它们夏季度假的一个重要内容。

白鲸群进入河口时显得十分兴奋,虽然已经进行了长距离旅行,但它们似乎一点儿都不觉得累。除了用不同的歌喉不停地“交流”之外,还用自己宽大的尾叶突戏水,将身体半露出水面,姿态十分美丽。

白鲸还可以借助各种“玩具”嬉耍游玩。一根木头、一片海草、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它们的游戏对象。

它们可以顶着一条长长的海藻,一会儿潜泳,一会儿浮升,嘴里不停地发出欢快的声音。有时它们迷上了一块盆子大小的石头,先是用嘴拱翻石头玩,接着把石头衔在嘴里跃出水面,更绝的是它们会把石头顶在头上像杂技演员那样在水面上表演。

白鲸不仅体态优雅,也极爱干净。许多白鲸刚游到河口三角洲时,全身附着许多寄生虫,外表和体色显得十分肮脏,他们自己也好像极不舒服。

这时它们纷纷潜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滚,不停地翻身。还有一些白鲸则在三角洲和浅水滩的砂砾或砾石上擦身。他们天天这样不停地翻身,一天长达几个小时。几天以后,白鲸身上的老皮肤全部蜕掉,换上了那白色的整洁漂亮的新皮肤,体色焕然一新,非常美丽。

在线小知识白鲸的生存现状: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

最神秘的海洋巨物

海洋中的庞然大物

座头鲸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鲸类,但也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庞然大物,体型庞大而臃肿,体长达11至19米,体重约为40至50吨。

它的头相对较小,扁而平,吻宽,嘴大,嘴边有20至30个肿瘤状的突起,有趣的是每个突起的上面都长出一根毛,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却全都没有毛。

鲸须短而宽,每侧都在200条以上。背鳍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鲸类那样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故得名“座头鲸”,也叫“弓背鲸”或者“驼背鲸”。

胸鳍极为窄薄而狭长,约为550厘米左右,几乎达体长的2/3,鳍肢上具有4趾,其后缘有波浪状的缺刻,呈鸟翼状,所以又被称为“长鳍鲸”、“巨臂鲸”、“大翼鲸”等。

下颌至腹部有20条左右很宽的平行纵沟或棱纹,腹部具褶沟。通常身体的背面和胸鳍呈黑色,腹面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面和胸鳍也呈白色。

雌鲸体后的下侧长有一条细长的裂口,终止在肛门附近。据说在繁殖的时候,雌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鲸的生殖器,来完成交配过程的。

座头鲸的习性

座头鲸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海洋中,在我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东海含台湾海峡海域一带。

座头鲸一般在寒带和热带之间的一定海域中回游,并有固定的回游路线。例如在美国夏威夷群岛附近,每年从11月开始,都有大约400头汇集于温暖的水域里越冬,从翌年3月下旬开始离开向北迁徙,当再次接近陆地时,已经是在几千千米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达白令海峡,另一些则到达阿拉斯加东南分散的小岛附近海域。

不可想象的是,这种庞然大物竟然是以鳞虾这种体长还不到一厘米的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要食物的,此外还有鳞鱼、毛鳞鱼、玉筋鱼和其他小型鱼类等。

座头鲸的嘴张开时,其特殊的弹性韧带能够使下腭暂时脱落,形成超过90度的角度,口的横径可达到4.5米,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虾或较小的鱼类,但其食道的直径则显得大小,不能吞下较大的食物,这可能就是它只能吃小动物的原因之一。

由于越冬期间好几个月都不进食,为了维持那硕大无朋的身躯所需要的体能,在夏季里便要吃大量的食物,常常可以连续吃上18个小时。

由于日照充足,北方冰川地带的海湾里浮游生物大量滋生,养育了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鳞虾,数量巨大,常常数百万只群集在一起,因此为座头鲸提供了极为丰盛的食物来源。

具有社会性的动物

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座头鲸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时约为8至15千米,在海面缓缓游动时,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身体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时又像是一个自由飘浮的小岛,人们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体。

游泳、嬉水的本领十分高超,有时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后突然破水而出,缓慢地垂直上升,直至鳍状肢到达水面时,身体便开始向后徐徐地弯曲,好像杂技演员的后滚翻动作。

座头鲸可以钻入水中快速潜水游动,仅用几秒钟就消失在波浪之下,进入了昏暗的深渊。

露出水面呼吸时,从鼻孔里会喷出一股短粗而灼热的一种油和水蒸气混合的气体,把周围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同时发出洪亮的类似蒸汽机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喷潮”或“雾柱”。

有时它还兴奋得全身跃出水面,高度可达6米,落水时溅起的水花声在几千米外都能听到,动作从容不迫,优美动人。在它的皮肤上不仅常附着藤壶和茗荷等蔓足类动物,而且携带着许多诸如鲫鱼一类有吸盘的动物,加起来足有半吨重之多,然而这似乎丝毫也不影响它的行动和情绪。

座头鲸的配偶为一夫一妻制,雌鲸每两年生育一次,怀孕期约为10个月,每胎产一仔。

当雌鲸带着幼仔时,往往另有一只雄鲸紧跟其后,它的任务是对入侵的其他鲸或小船进行拦截,不过要是遇上凶恶而狡猾的虎鲸时,它就无能为力了。

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雌鲸用乳汁喂养幼仔,乳汁由乳头自动挤出,幼仔在水中吸食,幼仔发育很快,每天体重可以增长40至50千克。

更令人叹服的是雌鲸在哺乳期间为幼仔的成长提供一切营养,而它自己却在很长时间内不吃东西,直至几个月以后才开始寻找食物。

雌鲸与幼仔之间也常常是温情脉脉的,幼仔用两鳍触摸着雌鲸,有时好像是抓在雌鲸的身上。座头鲸的寿命一般为60至70年。

地道的海中灵物

在鲸类王国里,座头鲸可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海中灵物了。

座头鲸的背鳍很短小,胸部鳍状肢窄薄而狭长。它们经常挥舞像鸟翼一样的胸鳍拍打击水,因此又有人叫它们“巨臂鲸”、“大翼鲸”。座头鲸在海面经常做出各种精彩表演。座头鲸不但外貌奇异,而且智力出众。

它们会使用气泡形成的柱网捕食,而且它们的叫声悦耳悠扬,善于变化创新。所以,人们把座头鲸叫作神秘歌手。生物学家称赞它是海洋中最杰出的“歌星”。

夏威夷水域自古以来就是座头鲸的越冬地。从18世纪至20世纪期间,在人类大量的捕杀下,座头鲸的数量剧减。直至1966年,在科学家们的呼吁下,国际捕鲸委员会才颁布了禁止捕猎座头鲸的法令。

1970年,国际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联合会,把座头鲸列入世界濒危动物名单。我国已经把座头鲸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座头鲸的神秘之歌

据生物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座头鲸用以交流的“歌声”中包含有人类语言要素。不过尽管研究者认为鲸在本质上尚未拥有自己的语言,但他们还是发现了座头鲸歌声与人类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研究小组负责人玲木真田告诉记者,人类和鲸都是用抽象的声音单位进行交流的。这些声音单位通过不同等级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就好像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一个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一个句子是由分句组成的一样,以此类推,它们都是位于不同的层面的。他还补充说:“就座头鲸的歌声而言,一段歌是由一首首歌组成的;一首歌是由旋律组成的;一个旋律是由一个个短语组成的;一个短语则是一个个音符组成的。”

将所有这些要素归纳起来看,就会发现座头鲸有某种类似自己语法的东西,这就好像句子中的词汇按语法的排列顺序一样。

玲木真田和他的同事约翰·布克、彼得·提阿克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序,通过该程序将鲸的歌声分成小段并转换成数学模型。而后,通过一种信息理论技术分析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其复杂性和结构进行量化研究。电脑分析和人工观察都发现鲸的歌不但有层次分别,还能够在每秒内传递大量信息。

一般,人类每说出一个词就传达出一比特信息,甚至更多。但鲸是在水中进行交流的,而且通常都是长距离的,由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4倍,因此水有助于“歌声”的传播。马萨诸塞斯大学研究合作人詹妮弗·克西斯·欧德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利用信息理论对鲸的歌声进行研究的人。她告诉记者:“我非常赞同这一新发现。我目前正在用信息理论对座头鲸的交流进行研究,而且我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她也认为水生动物的歌声和声音不能用现有的语言来分类;她和玲木都承认他们还无法了解鲸歌声的含义,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玲木说:“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一点东西。座头鲸歌手通常都是雄性,而这些歌很可能是求偶的表白。歌的种类则随着求偶季节而不断发展,并且一个族群的所有动物似乎用的都是同一首歌。也就是说座头鲸是在互相学习的。不过关于这一点的细节尚不清楚。而这些歌的意思也不清楚。”

在线小知识座头鲸的分布现状:大部分栖息于太平洋一带,总数只剩下4000头左右。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成年座头鲸在中美洲西海岸的哥斯达黎加附近进行交配、分娩、哺乳。

海洋中最神秘的鲸

历史上的独角兽

清代南怀仁所著《坤舆图说》一书中有:“独角兽,形大如马,极轻快,毛色黄。头有角,长四五尺,其色明,做饮器能解毒。角锐能触大狮,狮与之斗,避身树后,若误触树木,狮反啮之。”国外早期的动物志中也有独角兽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的图形都画得像马,但实际动物谁也没有看见过。后来人们逐渐了解到,这独角兽实际上是指北极海域的一角鲸。

一角鲸是生活在北冰洋较深水域的一种小型齿鲸类,雄性有5米长,900至1600千克重,雌鲸略小。雄鲸的上颌有两枚齿,唯左侧一枚按逆时针方向成螺旋状朝前生长,长者可以达3米,竖起来几乎相当于两个人接起来一样高。西欧在17世纪前一直把它的牙误以为是它的角,故名一角鲸或独角鲸。在兽类中以大象的象牙最大、最珍贵,但远不如一角鲸的齿长而奇特。这牙像摩圆柱一样呈螺旋状,又像轻剑一样尖锐而锋利,简直是一支磨快的长矛。

具有神秘色彩的一角鲸

由于这种牙齿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过去的人们都把它当成魔杖,西欧用它来制药,说它是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使它蒙着几多神秘色彩,身价百倍,价格非常昂贵。

据说,当年罗马帝国查理五世,用一对一角鲸牙交给两位大日尔曼封疆诸侯,以偿还所欠的一大债务。1559年,威尼斯人出价3万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