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百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4:26:11

点击下载

作者:姜师立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大运河百问

中国大运河百问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大运河百问作者:姜师立排版:KingStar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121346095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2014年6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流淌了2 500多年,纵贯3 200千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沿岸拥有数不清的码头、官仓、船闸、桥梁、堤坝、衙署、寺庙、会馆、历史街区和园林,如此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国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大运河申遗是运河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一步,申遗成功之后如何加以保护和利用,如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更加重要的课题。只有了解大运河,才能真正热爱她,在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她。《中国大运河百问》作者姜师立,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副主任,申遗成功后又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组织或参与了大运河申遗的宣传动员、遗产价值研究、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遗产保护工程方案制订和实施等申遗的关键工作,他是名副其实的大运河的热爱者。如今他将许多珍贵的资料及多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书,奉献给广大读者,以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大运河,热爱大运河,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国大运河百问》一书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系统介绍以中国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书籍,对运河沿线的文化符号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走出去等层面,该书具备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该书分中国大运河的概念及发展阶段、中国大运河与漕运、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介绍、中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琳琅满目的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国大运河与历史名人、中国大运河与城市发展、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发展、中国大运河与旅游发展十章。采用一问一答的写法、图文结合的形式,让读者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前世前生、中国大运河形式多样的遗产、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传承脉络。

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内涵、传统功能和历史价值,对于后申遗时代中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中华文脉、实施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等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同时,本书通过讲述中国大运河故事,传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让更多的人认识大运河,领会大运河的价值所在,进而让民众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历史,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从而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张廷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一章中国大运河的概念及发展阶段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项世界遗产。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大运河?它开凿于什么时候?它有多长?它又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呢?在大地上流淌的中国大运河1.什么是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长度最长、开凿历史最久的人工运河,全长3 200千米,最早的河段开凿于2 500多年前。中国大运河的概念是由于申报世界遗产而提出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三条运河的总称,第一条是始凿于公元前486年,于隋代贯通的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杭州的隋唐大运河;第二条是在元代裁弯取直的元明清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第三条是从杭州到宁波的浙东运河。因此,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沿用时间最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古邗沟螺蛳湾桥段2.中国大运河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大运河概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历史上,大运河一般是指贯通于隋代的隋唐宋大运河,元代以后,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废止,大运河是指贯通于元代的元明清大运河,因为其连接北京和杭州,1958年开始被称为京杭大运河。直到2006年,我国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仍称其为京杭大运河。随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推进,专家发现用京杭大运河不能涵盖整个大运河,于是提出了中国大运河的概念。2008年在扬州成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时,参与的城市只有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大运河沿线的33座城市,也就是说,当时大运河包括的范围只是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大运河。直到2009年,从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战略出发,专家提出将浙东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这样可以通过中国大运河将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因此浙东运河沿线的宁波、绍兴也列入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这时完整的中国大运河概念才出现。必须提醒的是,中国大运河的英语名称是“The Grand Canal”,不能加上“of China”。中国线性遗产大运河与丝绸之路浙东运河之西兴过塘行3.中国大运河的范围有多大?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它沿途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级行政区。南北向运河北至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纬度为30° 12′—40° 00′;东西向运河西至河南洛阳、东至浙江宁波,经度为112° 25′—121° 45′。中国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流经35个城市,全长3 200千米,流经市域面积为311269.97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2%,人口(2008年)占全国人口的15.22%。沿线35个城市的GDP占我国GDP总量(2010年)的25.08%。中国大运河地理位置图4.中国大运河由哪十段河道组成?

按照历史上的习惯提法,中国大运河由十段河道组成。各段河道分段凿成,时有兴废。依据历史时期大运河的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总体上分为: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中国大运河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时空体系,由以上10个始建于不同年代、处于不同地区、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演变的河段组成。这些河段大多历经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构成、主要特点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但7世纪和13世纪的两次大沟通,将这些河段改造、连接起来,组成了贯通中国南北的中国大运河,并持续运行了数个世纪,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南运河与卫河是在东汉末年曹操所开白沟、平虏渠和利漕渠等区间运河基础上形成的,约始建于3世纪初;淮扬运河的前身是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江南运河于公元前3世纪已经出现雏形;浙东运河的兴建始于春秋越国的山阴水道,约建成于公元前5世纪;通济渠部分河段可上溯至战国时期魏国的鸿沟水系,约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

7世纪初,隋代中央政府在以上多条区域运河的基础上,通过统一的规划、施工,新修了部分河道,将之前已有的多个地方性内陆水运体系连通起来,完成了中国大运河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大沟通。

通惠河与会通河都是元代初期(13世纪)第二次南北大沟通时开凿建设的运河河段,北运河为相对稍早的金代开凿的运河河段,中河是清代为了进一步畅通漕运而开凿的河段。这些河段都是中国大运河第二次大沟通过程中重要的通航河段。

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均是在原有自然水道和运道基础上疏通联系、提升航道等级的,与其说它是运河开凿工程,不如说是航道整治工程。元代的大运河除临清至安山一段的会通河为新开凿外,其余各段均有旧迹可循。因而,中国大运河的建造并非一次形成,而是在各个区域运道不断发展丰富的基础上,经数朝数代,不断加以贯通、疏浚,终成一体。

迄今为止,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中河及会通河等河段依然作为在用的区域性航运河道,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大运河分段遗产特征表通济渠枊孜运河遗址中的石砌桥墩5.中国大运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大运河的开凿肇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在隋代完成了第一次全线贯通,形成了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方的大运河。由于元代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大运河改线为直接沟通北京与南方地区,形成了元明清时期的第二次大沟通。大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中国大运河的主体工程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的需要竞相开凿运河,但都各自为政,规模不大,时兴时废,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邗沟的开挖,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开挖了邗沟,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成为中国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并作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要道得到不断地维护与经营。二是隋炀帝时期(7世纪初),为了连通南方经济中心和满足对北方的军事需要,在隋朝政府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下,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和疏通了浙东航道,从而将前一时期的各条地方性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并在唐代和宋代得到维系和发展。三是元朝时期(13世纪后期),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地区迁移到北京,皇帝忽必烈组织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从而将大运河改造为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地区的内陆运输水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南北大沟通。明清两朝维系了大运河的这一基本格局,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护与修缮,使大运河一直发挥着漕粮北运、维系国家稳定繁荣等重要功能。中国大运河航运高邮湖曾经是邗沟借湖行船的一段河道6.中国大运河初创于什么时期?

中国大运河初创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6世纪。有专家认为,最早的运河是公元前6世纪楚庄王命楚国令尹孙叔敖在湖北境内开凿的江汉运河,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运河是邗沟。中国大运河的开掘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486年,为北上争霸,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其成为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早期的大运河,利用了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一系列天然湖泊水域,通过人工挖掘河道,将这些天然湖泊连缀成一条畅通的水路。邗沟最初的路线是从长江边的邗城向北经过高邮湖,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出射阳湖后又改向西北,从扬州南引长江水,到今天的淮安北末口入淮水,长度约200千米。现存的古邗沟故道位于扬州城北,从螺蛳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长1.45千米,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

到战国中期,魏国为争雄称霸,于公元前361年前后开始挖掘改造鸿沟,北接黄河,南边沟通了淮河北岸的几条主要支流,构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路交通网络。《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即今官渡水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空前统一的大帝国,更充分利用了鸿沟水系,从各地漕运大批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和京师咸阳。

西汉时期,政府为了向京城长安运送漕粮,将运河向西延伸到达关中地区。东汉定都洛水北岸的洛阳,开凿阳渠以沟通洛水与黄河,洛阳成为全国最大的漕粮集中地。这一时期,鸿沟水系的许多支流均已因黄河泛滥而淤塞,只有其主水道汴渠尚可通船。东汉政府十分重视汴渠的修治,并对邗沟进行了整治。当时的水路交流是由京城洛阳入汴渠,至徐州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转经邗沟到达江南。

东汉末期,为征战北方,曹操利用黄河故道,开挖了白沟等运河,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抵达今河北省东部地区。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统治阶层着力开凿修治浙东运河,自杭州东渡钱塘江至萧山区的西兴镇,再由西兴镇东通至宁波,沟通了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流。古邗沟遗址临近扬州市的河段

经过1 000多年的陆续营建,到隋统一中国之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对大运河大规模开挖、整治及航运大繁荣奠定了基础。7.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次大沟通阶段在什么时候?

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次大沟通在公元7世纪并沿用至公元12世纪。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而国家政治中心仍处于北方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公元605年,为了加强东都洛阳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隋炀帝在前代汴渠的基础上下令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隋炀帝下令征发淮南民众10万余人重新疏浚邗沟,利用江南运河原有河道,开挖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此后,为了开展对北方的军事行动,隋炀帝又于公元608年在黄河以北,在曹操时期开凿的原有运道的基础上,开凿永济渠,直抵涿郡(今北京南郊),从而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一条“Y”字形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粮食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

唐宋时期,运河各段的名称多有变化,但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格局和走向都基本没有改变,中央政府对运河的主要任务在于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同时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了统一进行运河维护和运输管理的漕运行政体系,以保障当时政府的政治与军事需求。

经过第一次大沟通,中国大运河成为沟通中国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大动脉,确保了繁忙的物资与人员交通,弥补了中国南北自然及经济资源的不平衡,不仅为维持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繁荣。汴河遗址的残留河段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卫河)故道回洛仓遗址外景区域8.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阶段在什么时候?

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在公元13世纪并沿用至公元20世纪上半叶。两宋时期,大运河作为政府连接海外的重要通道凸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北宋晚期,宋、金对峙,战乱不断,运河航道维护逐渐松弛,航道不断淤积,航运逐渐中断。期间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被黄河冲断,部分河道堵塞,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宋大运河体系逐渐式微。

在元朝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并在大都(今北京)建立政治中心后,从南方经济中心供给北方政治中心的需求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元1289年,元朝政府组织开凿了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的格局与走向。由此开始,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被废弃,中国大运河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向,缩短航程500多千米。公元1293年,沟通大都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惠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

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直至清朝灭亡的五百多年间,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保障漕运的持续畅通,明、清两朝政府均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元代大运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整治修葺,陆续新建、改建了多处河道和水工设施,并不断完善漕运管理制度和机构。其中,为了减少淮安清口以北借黄河行船所带来的危险,清政府于1686—1688年在宿迁与淮安之间的黄河故道东侧开凿了中河。中河的建成标志着大运河彻底摆脱了借黄河河道行运的状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运河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在运河沿岸形成了一批转口贸易城市和商业城市,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的繁荣。

1855年6月,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于阳谷张秋镇穿过运河夺大清河入海,不仅影响了航道,还造成了运道补水不足,通航困难。清政府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了清末,由于内忧外患,清政权岌岌可危,无力顾及运河之事,因此逐渐放弃了修复运河的计划,宣布各省漕粮全部改折银两交纳,运河及漕运管理机构也陆续裁撤。至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逐渐中断,变为多条局部通航的地区性运河,除江南运河、淮扬运河、浙东运河和会通河、中河、南运河及北运河等河段外,其他河段渐渐淤废。民国时期虽然曾有过重开运河的计划,但由于财力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仅限于纸上谈兵而已。南旺枢纽遗址中的二王庙9.今天的中国大运河是什么状况?

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中国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对中国大运河进行着修复和整治工作。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治理,大运河北方段部分恢复航运,山东济宁以南的870多千米河段一直保持畅通,成为连接山东、江苏、浙江三省,沟通淮河、长江、太湖和钱塘江水系,纵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运主通道,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如大运河苏北段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承担了江苏北部地区绝大部分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的运输,2017年货运量达3.2亿吨;浙北运河网经过“九五”时期以来的航道等级提升改造,货运量从1995年的0.8亿吨增长到2016年的1.12亿吨。同时,国家还大力发展“绿色航运”,在航道整治中引入生态理念,以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货物运输量稳步提高,也使沿线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如苏北段2011年全线达到国家二标航道标准,还专门在航运沿线各船闸实行“GPS一票通”服务,让船员不出船舱就能完成船舶过闸所有流程,在节约燃油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碳排放量。此外,大运河还发挥着巨大的排涝、灌溉、排洪、供水、沿河城镇建设及环境生态等综合功效。

2006年和2012年,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在全国多位政协委员的联名呼吁下,经中央领导批示,大运河被列入中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科文全委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有关部委和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8个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点段中,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苏州段、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中河宿迁段河道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其他河段主要发挥着行洪、输水及灌溉的功能,而通惠河段、会通河段、卫河(永济渠)段、通济渠段等有部分河道为遗址状态,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至今,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南段目前全年通航里程仍为870多千米,季节性通航1 000多千米,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船闸,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东线工程已初具规模。目前,京杭大运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6行政区域内保留有连续河道,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南山东段、通济渠商丘至淮安段仍为连续河道,浙东运河河道比较完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段及浙东运河仍然发挥着航运、供水、防洪、排涝等重要作用,其中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南段通航河段约1 050千米,完成年货运量约5亿吨,是我国货运量仅次于长江的内河航道。有10万多艘船舶常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相当于3 条京沪铁路的货运量。大运河无锡段黄埠墩繁忙的淮扬运河浙东运河入海水道——宁波三江口第二章中国大运河与漕运《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对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这样表述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可以说,中国大运河最初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军事,后来成为漕运的主要手段。漕运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大运河航运图清代石涛所绘《万里艚艘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漕运制度1.什么是漕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漕,水转谷也。”漕运就是通过水路运输谷物的一种形式。但因为大运河的出现,漕运有了另一层含义。漕运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是由国家政府组织和管理,利用水路(河道或海路)调运专门物资(主要是粮食)到首都(或其他由国家政府指定的重要军事政治目的地)的专门运输体系,它有着严密的制度保障,并始终以高成本运行,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它是古代中国这个中央集权国家最根本的需求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赋税方式和治理国家最主要的统治手段。漕运是一种有效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它在广大的国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度、控制和再分配,满足国家战略储备、应急救灾需求,调整社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维系了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江南运河上的运输船只淮安现代建筑漕运博物馆2.为什么会出现漕运?

漕运是古代中国集权政治和农耕社会结合的产物。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漕运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古代中国的国家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大多坐落在北方,而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中心自南北朝后(5世纪至6世纪末)逐渐由北方地区转向南方地区,因此在从5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千多年中,中国都处于经济中心与政治军事中心分离的局面。为了紧密联系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与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满足政治军事中心的需求,对于中国历代政府来说,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运输干线,就成为极具战略重要性的政治举措和统治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古代中央政权大多选择内陆水运的方式,以中国大运河作为较为安全、快捷的运输通道,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断修建维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运输储存设施,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制度,专门负责调运国家战略物资,保证了通过中国大运河进行持续、畅通地运输。这种由国家政府组织和管理,利用水路(主要是大运河水运,偶尔也采用海运)调运专门物资(主要是粮食)到首都(或其他由国家政府指定的重要军事政治目的地)的专门运输体系被称作“漕运”。千帆竞发,现依然运量巨大的运河扬州两淮盐运使司衙署阳谷县运河边的盐运司遗址3.漕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兴于秦统一中国,终于清末,前后存续两千多年。秦代漕运主要用于攻城掠地,汉代漕运也主要用于战争,就漕运制度而言,这个阶段仅为雏形。隋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阶段。对于自隋代至清代的多个朝代,漕运都是重大的国家事务,是古代中国这一巨大的农业帝国保持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漕运这一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跨越多个朝代,稳定地延续了一千多年,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近两千年的文化传统。沿中国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系统,促进和加强了中国东部经济区域的发展和繁荣,稳定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古代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加强了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消弭诸如重赋、灾祸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手段。同时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公元7世纪初隋朝政府建立纵贯中国南北的漕运体系以来,一直到1901年漕运终止的一千多年间,沟通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中国大运河一直是漕运首要的运输通道。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大运河被称作“漕河”。中国历代政府通过修建维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运输储存设施,并制订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保证了通过大运河进行持续、畅通的粮食、物资运输,实现全国资源的调配,保证了北方政治、军事中心的供给。在这个过程中,漕运逐渐形成了超越时代的国家传统。依托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这一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跨越多个朝代,运行了两千多年,是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体现了以农业立国的集权国家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显示了水路运输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见证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时空上刻下了深深的文明印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中的漕运码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