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5:25:47

点击下载

作者:今井睦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作者:今井睦美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5-04ISBN:9787559614476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Preface前言

人们普遍赞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何为学习,人们的理解却是有偏差的。很多人一听到“学习”,首先想到的便是——在学校的学习。在学校,学习即记住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然而,这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本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讨论“学习”这一概念。所谓认知科学,是一种以理解人类的大脑运动及其原理为目的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怎样理解并记忆来源于自身和他人的经验;记忆以何种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又是怎样被调动出来的;还有,人类是怎样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学习的;等等。

认知科学认为,学习的含义极其广泛,内容包括:运动、语言、数学、物理、棋艺、家务劳动、使用机械、演奏乐器等。在认知科学中,学习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一切领域的所有种类的学习。

每个人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小孩学习母语,来具体解释:小孩在学习母语时,并没有老师专门教给他们语法和词汇,他们是通过自己推测听到的每个词的含义,进而找出词语组成句子的规则(语法)进行学习的。小孩在学习母语时,正是发挥了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近来,“自主学习”正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为此,了解小孩学习母语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研究自主学习的概念。

虽然小孩在学习母语时,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习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在学习外语和数学时,都会经常遇到困难。那么,在何种情况下,为何会遇到困难,就成为研究“学习”这一概念的重要内容。

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就会逐渐熟悉并达到熟练的程度。初学者与熟练者相比,在行动上有着巨大的差距。一般情况下,说到“熟练者”,我们容易想到体育、艺术、棋艺、外语等专业领域的达人,他们的成就和能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所谓的熟练阶段。学习就是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

熟练者不但行动敏捷,而且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一开始可能没什么把握,但最终总会达到无须刻意也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的阶段,即熟练。然而,熟练的过程并没有到此结束。比起又快又好又轻松地做完一件事情,还有更高级的阶段——其他人无法模仿的达人阶段。即使成了达人,也更应该继续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阶段,努力创造出无人能及的独特风格。

那么,在逐渐熟练的过程中,学习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大脑中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过去,医生在治病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方式是:通过病人的症状来判断该吃哪种药,也就是所谓的经验疗法。如果能够明确病因的话,便可以更直接而合理地进行治疗,并加以预防。学习亦然。如果了解了学习的前因后果,就有可能实施更好的教育。

要了解学习的结构,则不能绕开“何为知识”这一问题。死记硬背的知识与活学活用的知识有何区别?能够很快应用的“活知识”有着怎样的性质,在大脑中以何种形式存在?人们为何能够学会活知识?本书摒弃了传统的知识观,从基于科学角度的新型知识观出发进行探讨。

最近,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等话题不断涌现。至于这些话题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这些能力,目前为止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本书对这些问题也会讨论。

在本书中,你不会看到关于“怎样才能用最小的努力快速提高考试分数”这种问题的解答。何为“更好的学习”,答案因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目的而异。以外语学习为例:在出国旅行时,学会购物或问路等特定场合的对话,和在工作中做到与外国人流畅地沟通,对于这两种目的不同的学习来说,更好的学习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对于速成学习和穷尽一生学到精髓这两种学习来说,更好的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本书并不会向你宣扬“让头脑变聪明”“简单而高效的记忆”等理念。有些短期内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合用来应付下周的考试,然而这样便阻碍了培养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长远来看是会产生副作用的。

实现更好的学习,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思考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坚持实践,做一个学习的探究者。本书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介绍人类的记忆和思考模式、内心和头脑里知识的存在方式、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等等,帮助您思考怎样更好地学习。而至于如何利用书中所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就因每位读者不同的学习目的而异了。第一章记忆与知识

学习与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此外,对于学习而言,知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而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记忆与知识分别为何物、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的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探讨:记忆是什么。1.过目不忘的秘密

读者朋友们,当你们听到评论某人“记性好”时,会对这个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实际上,“记性好”的定义并不唯一,若整理起来,至少可以分为4种类型:● 瞬间记忆型● 记忆力世界冠军型● 夏洛克•福尔摩斯型● 专业棋手型 • 瞬间记忆型

与黑猩猩不同的是,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考,哲学、数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也因而得到发展并通过语言代代相传,人类文明也随之不断进步。因此,很多人认为人类比黑猩猩聪明,所以人的记忆力自然比黑猩猩要好。然而,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结果。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在电脑屏幕的随机位置显示数字1~9,随后立即消失,只保留数字显示位置的方框。而未成年的黑猩猩“小步”居然能做到按照1~9的顺序,依次点击屏幕上的方框,并且一个错误都没有。这说明小步在一瞬间记住了屏幕上9个数字的位置,并且能将它们再现出来。

在这个实验中,针对人类的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即使将数字的显示时间延长到2倍甚至4倍,普通人也完全无法做到黑猩猩小步的程度。这个实验说明,瞬间记忆型——“记性好”——指的是:像拍照一样,将信息瞬间印在大脑中,保持并再现出来的优秀的记忆能力。 • 记忆力世界冠军型

世界级记忆力比赛的形式往往是让参赛选手看一串长长的单词表并要求其记住,或是在1小时之内记住尽可能长的一串数字,或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一串扑克牌的排序,再或者记住一堆陌生人的名字和面孔等。2015年的世界记忆比赛纪录是:1小时之内记住2660位数字,以及1小时之内记住1456张扑克牌的顺序。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记住一串随机的数字呢?通常的做法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记住为止。但仍有很多人,即便不断重复也记不住。而擅长记忆的人此时会运用联想法来帮助记忆。

俄罗斯曾有一位记忆力惊人的天才,在记忆下面的公式时,此人就运用了联想记忆法。他看了公式之后,迅速编出了一个故事来帮助记忆,之后,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Noman(N)出门被棒打(·)了。他发现了一棵长得像根号2()的大树,于是他在那里盖了两座房子(d),此时树已经枯萎了,所以树根暴露在土壤之外也并不稀奇。之后他用棒子继续捅。他说,房子已经老了,必须处理掉(在账本上画×),才能换到钱。他之前已经为此投入了85000(85)卢布的资本。屋顶把画面一分为二(分号—),下方有个人在站着玩温度箱(box: vx)。他站在邮局附近,为了防止马车撞上房子,他在拐角处放了一块大石头(·)……这位俄罗斯的记忆达人也许是个特例,但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信息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说,越是不得不记住的信息,就越不能按照一个个数字来机械性地记忆,而是应该转换为空间形象,通过故事情节来记忆。记忆力超群的人,其实就是善于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转换为容易想起来的信息的人。参加世界记忆力比赛的人就是这方面的达人,他们一直在为提高记忆能力而不懈努力。 • 夏洛克•福尔摩斯型

夏洛克•福尔摩斯能够准确地记住杀人现场以及涉案者所提供的信息中的一些细节,例如:被害者的指甲边缘呈锯齿形;穿着尖头的鞋,其中一根鞋带松了;与被害者看似毫无关系的某某曾在查令十字车站出现,等等。后来这些线索对于找到犯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夏洛克的同伴华生虽然也在现场,同样听到了目击者和相关涉案者提供的信息,却对这些细节毫无印象。两个人的记忆力为何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呢?

如果在没有任何事先说明也没有看实物的情况下,被要求画出500日元硬币的正反面图案,您能准确画出多少呢?我们从孩提时代就常常见到500日元的硬币,但上面的图案又记住了多少呢?

我每年都会在课堂上让自己的学生试着画一画,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够将正反两面的图案全部准确地画出。甚至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500日元硬币的正反面是什么图案。

普通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只是一扫而过,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夏洛克则不同,作为一个记忆达人,他总是能注意到普通人不甚留意之处。 • 专业棋手型

达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信息。曾经有实验证明这一点:让将棋初级选手(业余八级)、中级选手(业余三段)、高级选手(专业八段)记忆一盘将棋棋局,并测量记忆用时。实验所采用的是随机选取的真实战局。选手观察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棋局,确定记住之后点击OK键,记录所用时间。随后,屏幕上显示空棋盘,并要求选手摆出刚才的棋局,同样记录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初级选手比高级选手要多花100倍以上的时间摆出之前看到的棋局。对于中级选手来说,布局阶段的棋局只要很短的时间便能记住,但中局阶段(50步之后)就需要较长时间。而达人级别的高级选手,不论是布局阶段还是中局阶段,都能够在极短时间(10秒)内记忆住并摆出棋局。

将棋高级选手这种优秀的记忆力,基本等同于记忆力世界冠军的记忆能力。然而,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记忆力世界冠军指的是那种天生就擅长记忆一串没有实际含义的信息的人。而将棋初级选手和高级选手,只有在有实际含义的场合(绝大部分选取自真实的对局场面)中比较才会显现出差距。如果是一盘将棋子随意摆放、没有任何战术意义的棋局,那么高级选手与中级和初级选手在记忆这样的棋局方面没有任何差别。记忆仓库

通过分析这4种类型的记忆达人,我们对“记忆”重新定义。实际上,所谓好记性,是由两个完全相反的步骤构成的,即输入记忆和读取记忆。若想在某件事发生过后,还能再回想起来,就需要将这项信息存入记忆仓库中,并加以保持。然而,存储在记忆仓库中的信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成功读取的。只有能够成功读取的信息,才是有用的。

从黑猩猩小步的案例中,我们得知,记忆的能力包括瞬间输入信息并保持的能力,即瞬间记忆能力。外界的信息首先进入的是瞬间记忆仓库。瞬间记忆仓库分为视觉信息仓库和听觉信息仓库,它们都只能保持一瞬间的信息,而人类的记忆仓库,通常只能保持1秒钟。

进入到瞬间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之后会进入到一个短期性的记忆仓库,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短期记忆仓库。但即便是短期记忆仓库,也无法一次性保存大量的信息。因为从瞬间记忆仓库转移到短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也只不过是临时性的,就像电脑的缓存文件一样。如果需要在很长时间之后重新提取记忆,就必须将其转移到长期记忆仓库中。

人在记忆一长串毫无联系的数字或单词时,需要下意识地在脑中不断重复。此时,信息首先进入瞬间记忆仓库,随后转移到短期记忆仓库,之后再转移到长期记忆仓库。但如果新的信息不断涌入,即便不断重复也来不及记住,此时,短期记忆仓库(缓冲)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信息便被遗忘了。达人的长处

怎样才能将头脑中的信息顺利转移到长期记忆仓库中呢?记忆达人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短期记忆仓库能够一次性容纳的信息量是固定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量大约为7个项目,可能是7个毫无意义的数字,或是7个短的单词等。前提是,这些信息之间是毫无关联的。

达人擅长的做法是:将原本毫无关联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并将它们组合形成一个大的信息集合体,再进行记忆。也就是说,达人可以将“压缩”的大量信息顺利转移到长期记忆仓库中。他们会将一串没有特殊含义的数字、单词、陌生人的相貌和名字赋予一定的含义,并存储在长期记忆仓库中。为了保证之后能够完整地回想起来,他们平时需要坚持训练。这恰恰说明,记忆达人并非生来就拥有完美的短期记忆仓库和长期记忆仓库(也可以说是“硬件设备”)。

而夏洛克•福尔摩斯型记忆达人的长处,在于他们能够注意到普通人不甚留意的细节并记住。还是用方才的500日元硬币的例子来说吧: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要从装有一堆零钱的钱包里拿出500日元的硬币,并不会特别去留意每一枚硬币上的图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即使不清楚图案的样子,只要用手摸到硬币的大小,就可以知道哪个是500日元了。正因为并没有非记不可的必要,所以人们也不会刻意去记忆。然而,夏洛克•福尔摩斯型的记忆达人,就能够注意到普通人不曾留意的细节并准确地记住。

当然了,即便是夏洛克•福尔摩斯也不可能把亲眼所见的所有事物都一一记个遍。作为一名资深的侦探,他很清楚亲临事件现场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部分,哪些细节是逮捕犯人的关键,提前了解这些知识,并据此来抓住重点。而他的同伴华生则不然。

换言之,夏洛克•福尔摩斯之所以比普通人优秀,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记住的东西多,而是因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信息能够帮助他找到犯人,并把这些信息牢牢地记在心里。

那么,高级棋手在瞬间记住棋局,与之又有何不同呢?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瞬间记忆仓库比普通人的容量大,还是因为他们可以像记忆达人那样能把信息从短期记忆仓库顺利转移到长期记忆仓库中呢?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使是一盘毫无战术意义的凌乱棋局,他们也可以毫无障碍地记下来。在前面介绍的实验中,高级棋手展现了惊人的记忆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将棋子一个一个的当场死记硬背的。事实上,高级棋手的头脑中已经存储了成千上万的棋局,实验中所采用的棋局,其实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有了与之相应的内容。因此,他们只需要判断二者是否相对应,也就是完成一个将头脑中的信息与眼前的信息相对照的过程。如果实验中采用的是一个棋子随意摆放的棋局,那么即使是高级棋手也无法将其再现,因为其头脑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信息。

高级棋手在实验中所展现的惊人的记忆能力,实质上就是从海量的记忆库中瞬间搜索到面前这盘棋局的能力。

很多人觉得,“记性好”意味着信息存储容量大或是效率高,而这些都是天生的。但经过上述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记性好”所需要的能力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含义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仔细观察并找出重要信息、将眼前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库相对照等能力。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达人

那么,各位读者的目标是成为哪一种类型的记忆达人呢?

如果说,黑猩猩生来就拥有比人类更出色的瞬间记忆仓库,那么,人类的记忆水平也许确实很难与之相提并论。然而,黑猩猩小步能在提示的一瞬间记住数字组合,并按顺序依次触碰数字出现的位置,实际上是经历了一年多反复训练的结果。而实验同时表明,人类想要达到这一程度,只需数次练习,便可以取得和小步相当的成绩。

这意味着,人类也能经过预先练习来提高成绩。事实上,美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尝试并验证了这个假设。他们针对人类开展了集中训练,最终,实验对象与黑猩猩小步一样,能够记住瞬间出现的9个数字的位置,之后准确地点击数字位置。并且,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表明,人类的成绩比黑猩猩小步的成绩更出色。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黑猩猩令人惊异的瞬间记忆能力,有可能是源于长期的重复训练。

记忆策略达人也并非天生就拥有大容量、高性能的记忆仓库。那么,我们通过训练和努力,是否也能成为记忆达人呢?如果每天努力练习提高记忆能力,久而久之或许是有可能做到的。如前所述,记性好的人并非具有异于他人的大脑构造,而是通过训练,掌握了一种易于回想的记忆方式。

那么,反过来讲,不经努力是难以成为记忆达人的。对于一串本身没有含义的数字和单词,在极短时间内将其编成一个易于回想的故事,或是将其与空间场所联系起来,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怎么才能编出故事”的问题上,而不能顺利地将记忆内容故事化或图像化,就会困于这个过程,记不住该记的信息了。

总之,如果不是亲自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成为记忆达人,那么,即使能够记住他人创造的巧妙的策略,也很难保证能够一字不落地记住那些需要记住的信息。

但话说回来,运用记忆策略确实能够记住那些初次见到的且彼此没有相互关联的信息,即能够提高背诵能力。对于学习而言,如果背诵真的那么重要,而记忆策略又能帮助背诵,那么,是不是可以从小就开始进行记忆策略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帮助小孩变得更聪明呢?如果让小孩背诵课文或英语单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为了提高背诵能力而教给小学生记忆策略并加以训练,是否可以被称为“好的教育”呢?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探讨。

那么,夏洛克•福尔摩斯型如何呢?夏洛克•福尔摩斯所擅长的是出色的观察力,而并不是记忆仓库的“硬件性能”。不仅侦探如此,各个领域的达人在这一点上都存在共通之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为了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到出类拔萃,他们能够及时找出必要的信息,并且丝毫不落地高效浏览。

专业棋手与夏洛克•福尔摩斯在记忆力方面存在的共通点是:他们都掌握着某一领域的海量知识点。如上所述,专业棋手在看到有意义(并非随机排列)的棋局时,能够很快再现出来。这不仅仅是由于他们头脑中的长期记忆仓库中有着庞大的数据库,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做到在一瞬间将庞大数据库中的内容与眼前的棋局相对照。

夏洛克•福尔摩斯的脑中,也同样有着一个关于以往案件的庞大数据库,并且能够找出与当前案件相关的信息。同样的杀人案不会发生两次。如果没有洞悉目前的案件同以往的哪个案件存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并运用这一信息来收集必要信息进而推理的能力,即使拥有庞大的数据库也毫无意义。

归根结底,瞬间记忆型、记忆力世界冠军型、夏洛克•福尔摩斯型、专业棋手型,这4种类型的记忆达人,都是经历了多年训练,从而拥有了卓越记忆能力的人。无论以成为哪种类型的记忆达人为目标,都不是简单的事,必须投入相当的时间和努力。那么,你的目标是成为哪种类型的达人呢?2.走出知识误区补充背景知识

我们在采用记忆策略进行记忆的时候,要用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他人说的话,以及电影、电视剧的内容,不过仔细想想,似乎这些内容有很多都是跳跃性极强的场景:有时候本来在讨论这个话题,突然间就跳到了另一个话题,或是忽然变成了另一个场景……然而并没有对此作出说明或是用影像的方式告知观众。

用电影来举例:如果一开场,就是一群身穿黑衣的人聚在一起,有的人在哭泣,所有人面色凝重的场景,那么,即使没有人明确地说出来也没有解说,我们也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这一幕是葬礼。这是因为,我们原本就了解“葬礼”这一事物,所以知道电影中描述的场景。

我们在试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经常需要补充背景知识。实际上,就是把没有直接说明的内容部分自己补充上,来理解文章、图像,或是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情。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常识性知识,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图式”。故事的图式

阅读以下文章,并记住文章内容:“即使气球能够帮助音乐传播,声音大概也无法传播。毕竟所有的一切,距离目标都太过遥远。而且,关上窗户也听不见,因为高楼大厦有着绝佳的隔音效果。一切都取决于电流是否稳定。如果中途电线断了,也会发生问题。当然,男人可以大声呼喊,但人的声音并不会传到那么远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乐器的弦是否断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只能不带伴奏地清唱了。显然,最有利的条件在于距离近。这样便基本不存在疑难问题了,即使面对面也不会为难。”

与之前描述的葬礼场面不同的是,我们很难猜出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对于很多人来说,头脑中也许只能断断续续地冒出几个关键词而已。不过,如果提前告知这段文字选取自小说《午夜小夜曲》,那么能够记下来的文章内容就会多一点点。而之所以只“多一点点”,是因为人们对于“演奏小夜曲来求爱”的场景和文中描述的“用气球把声音传播到楼顶”的方法并不熟悉。

在阅读这个故事之前,如果我们事先看到了图1-1的画面,了解到具体情况的话,就可以多记住很多内容。因为有了图画来提示具体内图1-1 午夜小夜曲容,听的人就能补充上文章的背景,因此也就能回想起整个故事,而不仅仅是零散内容。没有图式的不便之处

我们在观看前卫的外国电影时,经常会跟不上情节的进展,正是由于无法补充背景知识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图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关于各种场景的背景知识方面的图式存储量不足。原因在于我们自身所在的文化圈与电影中的文化背景不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接触到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因此也就无法补充电影情节和场面背后所隐含的背景知识。

第二种,与故事情节的展开相关的图式。我们在看电影、电视剧时,会一边看一边无意识地猜测:这是回忆的场景,下面会发生这样的故事,等等。之所以会这样猜测,是因为头脑中有着关于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故事情节展开的一般方法的背景知识,即故事的图式。

而对于一些前卫的作品,普通的故事图式是无法套用的,因此我们理解起来会有难度,更不必说那些文化背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迥异的作品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并吸收的各种图式,对于这一类作品来说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即便有字幕,也只能理解字面意思,而无法了解故事深层次的内容。无法利用图式的学习

如果头脑中没有图式,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内在含义。不仅电视剧、电影是这样,面向专业人士的书籍也是如此,没学过专业知识(专业领域的图式)的人理解起来是很难的。究其原因,不懂专业词汇固然是一方面,然而,即使所有的专业词汇都附有释义,也很难弄懂文章的主旨。这是由于缺乏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专业领域的图式),无法补充未在文中写明的背景知识所导致的。

学生在记东西的时候也是相同的道理。他们在学校里要学习许多知识,而想要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知识,就需要借助各种图式来补充背景知识。

原本在研究记忆的话题,不知不觉却变成了关于“没有图式就无法理解课本内容、他人的话,以及电影作品等”的讨论。而实际上,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确实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图式来帮助补充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和书本知识。如果死记硬背,那么就变得和记忆一串毫无意义的单词一样了。

人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势必要运用到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无法被利用的话,那么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说白了就是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换言之,这意味着: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对于学习新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记忆的构筑

图式,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从外界的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必要的部分并加以留意。人们只会记住专门筛选出来的信息,比如500日元硬币的图案之所以基本上没人能记住,是因为在识别各种不同的硬币时,并不需要留意它们的图案有何区别。

这证明了一件事:我们并不能做到客观地记忆。通常,我们所记住的一切(包括别人说的话、课本里的知识、电影、电视剧,等等),都是先运用各种知识对其作出解释,然后再记忆解释的结果。换言之,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并非记录客观事实,而是通过知识的转换器解释并构筑起来的。记忆与图式的混杂

记忆是人们主观创造的产物。图式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对自己而言有意义的内容,帮助进行记忆。然而,由于图式的基础不同,有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看到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的东西,因此,记忆被歪曲或是事后回想起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比如,你访问大学老师的研究室之后,试图回想研究室里都有哪些东西。如果屋里有一些很稀奇的玩意儿,那么你对它们一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像电话、电脑、本子、书籍、文件夹、挂历等常见物品,因为觉得屋里有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反而会记不清究竟有还是没有。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会刻意去关注理应存在的东西。

这些不被刻意关注的东西,就无法在记忆仓库中形成清晰的影像。于是人们在回想的时候,就会受到“大学老师的研究室”这一图式的影响,将“应有的东西”误认为“确有的东西”。多数时候,这类记忆并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明确地认为“绝对有”(此为心理学实验报告结果)。实际上,人的记忆经常会和图式混杂在一起,并且,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信息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做到将实际信息与图式分离开来。

没有人能做到像摄像机一样,把一切都记下来。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不是通过心理学实验,只凭借日常生活的经验,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连记忆一张简单的画像,都有可能记错一些细节。知识改变记忆图1-2 字母C?月牙?

观察图1-2,这项实验把参加者分为3组,让他们观察上面这个模棱两可的图形。第1组只能看到图形本身;第2组和第3组除了图形,还能看到图形的名称,但两组看到的名称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这个看上去既像字母C又像月牙的图形,其中一组得到的提示是“C”,而另一组得到的则是“月牙”(每个提示的词汇可代表一种图式,我们头脑中对于字母C和月牙都有着相应的图式)。之后,让参加者画出看到的图形,并要求尽可能画得精确。提示“C”的人画的图 提示“月牙”的人画的图片图1-3 名称对记忆产生影响

我们能够很轻易地判断出,图1-3的8幅小图分别是收到哪项提示的人画的。名称对于图形记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记忆仓库中的图形并非实际的图形,而是受到了被提示名称的典型图像的影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产物。

词语对于记忆的影响,不仅仅反映在向记忆仓库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美国曾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参加者观看一条撞车瞬间的短视频,之后问其“撞车瞬间的速度是多少?”不过,在询问的时候,使用了5个表示不同强烈程度的动词,分别是:smash、collide、bump、contact、hit,虽然这几个词都具有“碰撞”的意思,但其中smash代表的程度最强,其余依次减弱。

实验结果表明,参加者虽然看到的都是同一条视频,但由于询问时使用的动词代表的程度不同,每个人回答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动词含义表示碰撞的强烈程度越高,参加者回答的速度则越大;动词含义表示碰撞的强烈程度越低,参加者回答的速度则越小。这意味着,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记忆不仅在最初存入仓库时会发生变化,直到进行回想,这期间一直都会受到影响。记忆是很脆弱、容易发生变化的。究竟是记忆还是知识

人在进行记忆的时候,被记住的内容或是能够回想起来的内容对于知识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知识究竟为何物呢?对于学习而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但重新面对“何为知识”这个问题,你又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记忆和知识究竟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请阅读下面的事例,并判断它们是记忆,还是知识,或者既是知识同时又是记忆。

事例A:记忆力世界冠军比赛的数字记忆的世界纪录为:1小时记住2660位数字。那么,被记住的这串数字是记忆,还是知识呢?

事例B:同样是一串数字,换作电话号码又如何呢?例如记住100位朋友的电话号码。那么,被记住的电话号码是记忆,还是知识呢?

事例C:心理学记忆测试中,依次提示15个单词之后,能回想起来的有10个。然而一周之后,却一个也记不起来了。那么,当时能回想起来的10个单词是记忆,还是知识呢?

事例D:为挑战汉字检定而买了参考书,在一个月之内记住了100个之前不认识的汉字,并通过了汉字检定一级考试。那么,记住的汉字是记忆,还是知识呢?

事例E:为参加英语检定,背了100个不认识的英语单词,并通过了英语检定考试。那么,记住的英语单词是记忆,还是知识呢?

事例F:专业棋手在几秒钟之内就能记住提示给实验对象的棋局,只需瞟一眼,就能很快地再现出来。那么,再现出来的棋局是记忆,还是知识呢?对于这几个问题,读者朋友们有何见解呢?如果觉得难以判断究竟是记忆还是知识,那么就按照“更像是知识”的程度,将事例A到事例F依次排序吧。

图式即知识。我们根据图式可以判断情况,预测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通过图式,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意。有了图式的帮助,可以把大量的(原本记不住的量)信息压缩之后记在脑中。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图式,就无法对看到和听到的信息进行取舍,更无法理解,记忆起来变得十分困难。

如果能够明确地将知识和记忆区分,或许就能够确定记住的内容“有用”还是“无用”。

事例A是很了不起的。当上记忆力世界冠军,可以拿到奖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有用的。但被记住的数字本身,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今后的学习似乎并没有什么帮助。

事例B如何呢?如果能熟记他人的电话号码,对于实际生活貌似是有帮助的。过去查找电话号码,只能捧着一本厚厚的电话本翻。如果把电话号码全部记下来,就方便太多了。但现在有了手机和电脑,只要将电话本里的号码全都录入,就能很简便地查阅,这样看来,记电话号码这件事就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况且,由此也并不能学到什么有用的新东西。

那么事例C又如何呢?测试中拼命努力背下来的单词,仅仅过了一周就全忘了。很多人都会从直觉上认为“这不是知识”。不过,在记忆测试的时候还是能派上用场的,也可以说是有用的。

事例D中,新背的100个汉字能够帮助通过汉字检定考试,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也有所裨益。认识更多的汉字,能够帮助理解、撰写文章。这样来看,记下来的100个汉字可以称为知识,而不是记忆。

同理,事例E中背的英语单词,帮助顺利通过了英语检定考试。如果事例D可以称作知识,那么事例E也可以。不过,只会背新单词,不会用它们写英语文章,要怎么办呢?事例E还能够与事例D一样称为知识吗?

最后一个事例F。前文中讲到,专业棋手的脑中存储着大量的棋局数据库。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些棋局属于记忆,然而,专业棋手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很快地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眼前的棋局信息,能够将其赋予一定的含义。如果专业棋手头脑中的数据库属于知识,那么,可否称之为记忆呢?或者说,需要将其与记忆区分开吗?

期待正确答案的读者朋友可能要失望了,关于“是知识,还是记忆”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一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何为知识”的认识论,而关于这个问题,从古希腊时代起,哲学家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不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哲学家需要思考的,希望读者朋友们在继续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答案。关于“何为知识”的问题,在第6章中会继续讨论。“活知识”与“死知识”

认知心理学中有着“活知识”与“死知识”之分。这一点在前面的事例A到事例F也有所体现。我们每个人,最晚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入学考试或TOEIC(托业)等都要测试英语。

例如,遇到怎样区分不定冠词a/an与定冠词the的问题,此时该如何作答呢?教科书中的答案是:不定冠词a/an后面接可数名词,指非特定的一般范畴;定冠词the指已经提示过的内容,或用于特定场合。这个答案一般都能答出来,这是因为掌握了事实性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很难正确区分与使用a/an和the。

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从幼年时期开始接触到“a+名词”与“the+名词”的两种用法。他们首先意识到,这两种用法在表面形式上有所不同,随后才渐渐地揣摩出“a+名词”与“the+名词”在含义上的区别。

身体记忆多指体育运动、乐器以及需要用到手的技艺等实际使用到身体的行为。无须刻意去记,便能根据当时的情景来选择使用。也就是说,这些知识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知识正是由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才得以被活学活用。反过来讲,未能成为身体一部分的知识就无法被使用。以学外语来举例说明:当你觉得还不能灵活使用外语的时候,说明它还没有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被称为“只停留在头脑中的知识”。由此可以得知:只停留在头脑中的知识属于“无法被使用的知识”,而用身体记忆的知识属于“能够被使用的知识”。“无法被使用的知识”和“能够被使用的知识”

下面我们再来思考关于“能够被使用的知识”与“无法被使用的知识”的问题。听到“知识”一词的时候,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当属“事实性知识”。例如:OECD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简称,苹果的英语表达是apple,等等。这些都属于事实性知识。与此相对的是“程序性知识”,它的定义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这一类“用身体记忆其程序”的知识有很多,包括骑自行车的方法,等等。

前面的事例A中,“是知识,还是记忆”的问题,很多读者都认为:被记住的数字不能算是知识。记忆策略的达人的训练目标,并不是将数字本身储存在记忆仓库当中。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将本来没有任何含义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压缩后记在脑中的技巧。对于将记忆力世界冠军作为目标的人来说,这种技巧才是对于他们而言能够被使用的知识。

F=ma(牛顿第二定律)也是同样的道理。将数字代入公式中得出答案,而这个公式除了考试,在其他场合并无用武之地。只有当判断出该公式对于解决各种情况下的问题是否有帮助,F=ma才能称得上是能够被使用的知识。

母语中的词语也是一样,遇到不懂的词汇,即使查了词典,读了注释,大概了解了它的含义,也不清楚究竟该如何使用。这是因为缺少帮助使用该词汇的程序性知识。活知识与学习

本书的目的是与读者朋友们共同探讨“何为更好的学习”的问题,而“何为知识”这一问题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的。如前所述,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头脑中记住的一切。既然特意花时间去学习,还是希望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将知识变为活知识呢?

举一个简明易懂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活知识:语言(母语)的知识。小孩学会使用自己的母语,是从记忆词汇开始的。记在脑中的词汇用于交流。此外,在记忆新的词汇时,已经记住的词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也就是说,已有的知识衍生了新知识,如此循环往复。

学习母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在任何领域,对于“熟练”的定义都是:能够准确筛选信息,将新的信息与现有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及知识的进化(不仅仅是量的增加)。小孩学习母语,也正是遵循了这个过程。

在第2章中,我们将一起分析小孩学习母语的过程。了解小孩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对于我们掌握活知识并达到熟练,同时了解自身发生的变化,会有所帮助。对于“为此该做些什么”的问题,应该也能提供一些线索。第二章如何创建知识体系

每个人都是自己母语的达人,我们很自然地用母语交流、学习和思考。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需要大量的知识作为支撑。实际上,如果不了解语言的发音、特征、语法知识以及大量单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是无法使用语言来交流和写作的。

学过外语的人都深知这一点:哪怕下了很大功夫学语法、背单词,想要说或者写点东西依然会觉得很难。很多人觉得,想把外语学得和母语一样熟练,需要一些特殊的才能。如果是这样,为何小孩反而都能把母语学得炉火纯青呢?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外语的时候,教材中的大部分句子已经通过单词区分开来,有单词表可以参照,释义也有标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成年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基本不会主动从听到的内容中搜索单词。另外,成年人对于语言的共性有一定的了解,即使不认识单词、不懂语法,也知道语言的构成要素是一个个单词,每个单词都有一定含义,单词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而小孩的手里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词典,所以只能通过听别人和自己讲的话,以及周围大人的聊天,以此作为材料,靠自己去发现。他们听到的日常会话,不像教科书上的英语文章那样,单词和单词之间有空格隔开。因为没有明确的分隔,小孩只能自己把会话内容分成一个个单词,自己猜测单词的含义。小孩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并没有大人直接教给他们,大人做的,只是给小孩展示如何使用语言。

不过,想来也是不可思议。人们想要学习没有任何关联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幼儿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并没有掌握语言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初,几乎一个单词都不认识,也没有人解释每个单词的含义。即便如此,小孩依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大量的单词和语法,并且学会说话、掌握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在使用时都需要掌握其发音、语法、词汇等相关知识。但仅仅掌握关于这些要素的知识依然无法使用,还需要将这些要素相互关联起来,构成特定的体系才行。有些人即便在英语检定一级、TOEFL(托福)、TOEIC(托业)中拿到高分,仍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英语,这是因为他们只掌握了要素相关的知识,而没有将这些知识构筑成体系。换言之,小孩学习语言的过程,并不是储存知识片段的过程,而是一个构筑知识体系的过程。

本章将通过分析小孩从学习母语到熟练使用的过程,来探讨构筑知识体系所需的必要条件。1.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在母体中学习母语的韵律

从尚在母体的时候起,胎儿就已经开始了语言的学习。胎儿在母体中,虽然不能听到每一次细微的声响,但却能够听到节拍。胎儿听到母语的节拍、声音强弱,从而学习母语的韵律模式。语言最容易辨别的特征便是其韵律(节拍、音的强弱以及高低)。就如同我们即使完全听不懂一门语言,却也还是能凭感觉判断出是汉语还是法语抑或意大利语一样,胎儿也是如此。胎儿还在母体时,就已经开始语言学习。即使是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能通过韵律来区分自己的母语和其他语言。更严格地来讲,婴儿天生就能掌握自己的母语韵律的相关知识。找出构成单词的音

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单词。将一个个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则(语法)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句子。通过单词的排列组合,人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为此,人们需要背诵大量的单词。但实际上,人们听到的语言,并不是按照一个个单词区分开来的。当人们听到自己不懂的语言时,就需要将这段连续的声音按照一个个单词区分开,并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就无从知晓其含义。因此,婴儿学习语言,必须首先从区分单词开始,逐渐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绝大部分单词都是由几个音组合而成的。这里的“音”指的是什么呢?答案是:音素。音素就是构成某种语言当中的单词的音的最小单位,“能否根据不同的音,来创造不同的单词”,正是由该语言的音素决定的。

例如,sakana(鱼)和takana(后背)的区别,仅仅在于最前面的子音有所不同,而两个音列却能够代表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单词。但是,sashimi(生鱼片)中的两个s,“sa”由与英语单词see(看)开头子音相似的音构成,而“shi”则由英语单词she(她)的音构成。

在英语中,see和she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单词。如果把这两个单词开头的子音用发音符号表示出来,则see为/s/,而she为/ʃ/。也就是说,英语的/s/和/ʃ/,是构成单词的两个不同的音,即两个不同的音素。而在日语中,/s/和/ʃ/并不能构成两个含义不同的单词。因此,在日语中,这两个音并非不同的音素,它们都是由子音s衍生得来的音。找出无用信息丢掉

婴儿如果想要学会辨认单词,就必须先辨认出母语中的音素。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婴儿如果分辨不出/s/和/ʃ/的区别,就不能区分单词“see”和“she”;同样的,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听到汉语拼音中的“s”和“sh”时,有时,也很难分辨“四”和“十”这两个词。

那么,婴儿是如何学习母语中的音素呢?其实,掌握音素本身并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因为婴儿在出生之时就已经认识了音素,而且婴儿能够区分除母语之外所有语言的音素。但是过了一岁之后,婴儿就无法区分那些非母语的音素了。以汉语为母语(中国的部分地区)的小孩,如果区分不开汉语拼音中的“q”和“ch”,就分不清“七”和“吃”这两个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小孩,在八个月之前原本能分清“q”和“ch”,可过了一岁生日之后,却开始变得区分不出这两个不同的音素。

不管母语为哪种语言,婴儿在6~8个月大的时候,都能够根据音素发声的物理区别来加以区分。但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中,婴儿为了掌握母语中特有音素的区别方法(分类法),因而失去了识别母语之外的音素的能力。换言之,这是因为,此时婴儿已经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母语上,而不是无用之处。这说明,学习一事,不仅需要做到逐渐区分细微之处,舍弃无用之物也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要舍弃无用之物呢?因为,在某一场合下,当我们想判断并解决问题时,外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信息。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信息量之大,因为我们会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对来自外界的海量信息(事物、声音等)进行取舍,从而把精力集中在目前需要处理的信息上。

第1章中提到,大部分人记不清500日元硬币的具体图案。而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其实是最合理不过的。因为要区分硬币的面值,只需要知道它的色彩、大小、形状便足矣,而没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图案上。因为图案并非使用硬币时的必要信息。将近一岁的婴儿把注意力从母语中不需要区别的音素转移开,也是为了提高学习母语的效率,以达到熟练的程度。2.学习词语含义的方法单词的含义无法通过教学而掌握

许多人认为,小孩是通过大人的讲授来学习词语的意思,抑或通过模仿大人而学习。实际上,成人在学习外语时,确实大多是由老师讲授,或自己查词典学习。

比如,在词典中查询rabbit,解释为兔子。大人知道“兔子”这个词代表的含义,所以他们能直接明白rabbit是什么意思。但对这个单词没有任何概念的小孩来说,自然是不明白的。

这是小孩在记单词时存在的共通问题。小孩经常被大人要求“把东西收拾好”,但“收拾”比“兔子”更抽象。因为收拾的对象有可能是玩具、餐具、书、食物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并且收拾的场所、方式等也有所不同。如果不知道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即使逐个观察这些行为,也无法学会“收拾”这个词本身的含义。

很多人觉得,小孩之所以能记住单词,是因为大人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但实际上,大人很少会纠正小孩的错误。因为大人基本能懂得小孩的意思,所以小孩即使说错了话,大人也不会予以纠正,而是直接回答,或是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虽然如此,但是小孩在某种情况下听到一个新单词后,还是会在其他场合下加以使用。尽管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总体上并不会偏题太远。这说明,小孩能够通过一件单独的事例直接弄清单词的意思,并且当场判断出该单词的大体适用范围。臆想行为与形态规则

那么,对于第一次听到的单词,小孩是如何推断出它的适用范围的呢?答案是:小孩在一岁半的时候,就有了臆想行为,能够毫不犹豫地确定一个单词所指代的对象和范围。

比如,母亲指着蓝色的陶瓷杯子告诉小孩“这是杯子”,小孩听了之后,就学会用“杯子”来描述具有相同形状的物体,即便在颜色、材料、尺寸方面有所不同。而对于形状不同的蓝色物体或者陶瓷制品(如蓝色迷你汽车、陶瓷盘子),则不会使用“杯子”一词来描述。这意味着,在小孩的内心存在着一种可称为形态规则的标准,即能够将自己听到的词语与特定物体结合起来的规则。图2-1 哪一个是“尼克”?

笔者亲自做了一项实验并从中发现:小孩能够利用形态规则推测生词的含义。观察图2-1,在此实验中,笔者拿出动物玩偶给两岁的小孩看,这些玩偶都是他们平常没见过甚至是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笔者指着动物玩偶告诉他们:“这是尼克。”当小孩记下“尼克”的发音以及它所指代的玩偶之后,就暂时把玩偶藏起来。接下来,当着他们的面,拿出与之前玩偶不同的其他四个物品,以及一个带名字的尼克玩偶。然后对小孩说:“把尼克给我。”这时,小孩能够选出所有叫作“尼克”的物品。

然而,有些语言并非像英语那样,把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明确区分开。在英语句子“This is a neke”中,我们听到“尼克”一词,便可以知晓它是一个普通名词,也可以替换为其他物品。同时,听到句子“This is neke”时,我们还可以推断出“尼克”是专有名词。然而,当听到有人说“这是尼克”时,我们并不能明确判断出“尼克”是专有名词还是普通名词。至于“尼克”一词是否可以用于其他物品,答案也无法明确。

但两岁小孩在选择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语言的暧昧性,对于“尼克”一词所指代的物品,也并未限定在大人教给他们的范围内,而是很自然地选择了大人没有教给他们的物品。这意味着,虽然有些语言的语法中没有把可数名词和专有名词区分开,但小孩会将第一次见到的某物品与第一次听到的该物品的名字对应在一起。在小孩子的认知中,这是一个普通名词,而并不是指代某种特定个体的专有名词。

然而,仅仅了解到能够使用于其他物品这一点,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普及。于是笔者设计了一项实验,旨在明确小孩以怎样的标准来确定词语范围。在这里,把小孩通过形态规则进行第一次取名的物体,称为目标。

图2-1中,①与目标的形状、尺寸、颜色、样式均完全相同,通过“是否带有类似装饰品的配件”可与已取名的物品进行区分;②与目标的整体样式相似,但尺寸、颜色、花纹均有所不同;③是其他种类的动物玩偶,与目标的外观完全不同;④不是动物而是人造物,和目标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两岁的小孩选择的结果是①和②,这意味着他们将类似“尼克”的物品也认为是“尼克”。而③和④这样与目标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的物品,则未被认作“尼克”。在教给小孩一个生词的同时,也给他看一件不认识的物品,小孩会注意到的是该物品的形状,而不是颜色、大小或花纹。这意味着小孩会通过形态规则(相似的形状),对该物品的定义进行普及,确定第一次听到的词语的含义范围。如何学习形态规则

那么,形态规则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呢?小孩并非天生就掌握了形态规则。在刚开始说话的前几个月,小孩总会犯一些有趣的错误,比如,大人会一边看着外面的积雪,一边告诉小孩“这是雪”。而他们听了之后,当再次看到掉在地板上的毛巾或者洒出来的牛奶时,也会称为“雪”。似乎,他们认为地上所有白色的东西都是雪。此外,听过“月亮”一词的小孩,似乎也常常会把西柚和柠檬的圆切片、圆形的挂钟、牛角面包以及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的树叶称为“月亮”。

也就是说,当小孩把一个单词与某一事物联系起来之后,似乎经常会用这个单词形容周围那些在形态、颜色、手感等方面与该事物相似的所有事物。这一时期的小孩在不断地探索刚刚听到的每一个单词,分别可以应用于描述具备一定的相似度的事物,以及相同名称的事物之间具有哪些异同点。当他们听到一个新的单词,便会将其作为在其他情况下使用该单词的线索。因此,这种形态规则实质上是由小孩自己发现的。

此外,形态规则还可以称为一种图式。通过学习语言的经验可知语言的形成规律。小孩创造的单词学习图式为:以形状为线索,来判断刚刚听到的单词可以用于描述其他的事物。为了确定新单词的使用范围,只要发现类似的线索并创造出图式,就可以运用到新单词的记忆中。一旦看到形状相似的事物,就可以立刻使用这个形态规则,推测某个单词的使用范围并记住。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记忆新的单词。实验证明,小孩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独自思考、记忆生词,以此增加词汇量。实际上,小孩通过利用形态规则,以平均每天大约10个的速度来记忆单词,词汇量呈指数增长,速度极快。

对于小孩而言,他们所听到的单词并非耳边风。他们会通过详细的分析,发现隐藏在词汇中的规则,创造出关于学习单词的图式。通过这个图式,可以加快词汇的学习。换言之,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记住每个单词的含义,还有学习如何迅速推测新单词的含义、并增加词汇量的方法。3.知识系统的构建系统构建之谜

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仅仅学习每个单词所指代的一个对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正确运用某个单词,就必须知道其指代范围。但是,单词含义的指代范围,并不是由这个单词本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与同一领域的其他单词之间的关系。

例如,“蓝色”这一指代颜色的名词,它的涵盖范围是由与之相近的紫色、淡蓝色、绿色等颜色之间的差别来决定的;要想理解并正确运用“穿(衣服)”的话,就必须了解穿(衣服)、穿(鞋子)、戴(帽子)、带(随身物品)等单词之间的区别。

这意味着,词汇是一个由海量单词构成的系统。要想从系统的角度来掌握词汇,仅仅学习每个单词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单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词汇系统。其中,相似的单词究竟有什么异同、怎样区分,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小孩是如何掌握单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词汇系统的呢?认为不同单词的含义必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大人,也会经常遇到闻所未闻的新单词。举例来讲,假设面前有一只猫,这时候,朋友却对你说:“看,那有一只卡希格。”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不禁心想:眼前的这个动物怎么看都觉得是猫啊,为什么朋友偏偏说是“卡希格”呢?接下来,或许你会反复地思考:难不成这只猫的主人给它取名叫卡希格?或者有一种叫卡希格的猫?再或者,这是一种自己不知道的新动物?

这意味着,你是在对比自己已知的猫的概念,来推测朋友口中的“卡希格”的含义。这是因为,对于大人来说,他们已经了解了关于语言的一条重要特征:一个单词有着区别于其他单词的含义。与熟悉的单词建立起联系

单词与单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首先,它们之间存在对比关系。如:猫和狗,或者苹果和香蕉,它们之间就是对比关系。在猫的范畴中,不可能有兔子,而苹果一类中也绝不可能有香蕉。

与此相对,动物和宠物二者的范畴则更为全面,例如猫、兔子、狗等都被包含在内,而像美国短毛猫、吉娃娃,则是分属猫类、狗类中的特定品种。

小孩在初次接触一个生词时,这个生词所指代的对象不一定是他们从来没见过、不了解的东西。比如,指代香蕉时,也会用“水果”。也就是说,小孩必须弄清楚香蕉和水果、苹果和富士苹果之间的关系。

对此,小孩并不会感到困惑。如上所述,两岁左右的小孩会觉得,两个不同的单词意思也不同,他们会注重词汇的一般性特征。这也属于关于词汇的图式之一。

对于没听说过的单词,小孩会当作普通名词来看待。下一次遇到与之形状相似的东西时,就会使用这个单词来描述。但也不尽然,举例来讲,如果小孩已经知道企鹅是动物的一种,那么,当大人告诉他“这个是赫克”时,即使他没听说过“赫克”这个单词,也会认为是企鹅的特定名字,即专有名词。也就是说,两岁左右的小孩认为,“赫克”和企鹅的含义是不同的。

不仅如此,小孩还知道,动物有专有名字,而人造物件一般没有专有名字。就小孩已知的人造物件杯子来举例,试着告诉小孩“这是赫克”。这一次,小孩就不会认为“赫克”是专有名词,而是认为这个词指代的是比杯子范围更小的单词,比如纸杯。到了两岁左右,小孩便会知道像企鹅、猫这样的动物,都会有一个像“波奇”“太郎”这样以专有名词来命名的名字。同时,他们还知道,像杯子和球这样的人造物件,就不会有“波奇”“太郎”这样以专有名词命名的名字。他们会根据这个知识点,推测第一次听到的单词的含义。修正已知单词的含义

小孩的推论并不总是正确的。举个例子,假设小孩知道名词“鲸”,但不知道名词“海豚”。那么此时,小孩经过深思熟虑,会把海豚叫作鲸。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时常会看到,一岁左右的小孩,在他刚开始说话的时候,不仅把狗叫作“汪汪”,也会把猫、狮子等动物叫作“汪汪”。

给已知名字(小孩这样认为)的事物另取一个新名字的时候,有时,待取名的事物属于已知事物的下位概念中的特定种类(比如:既是吉娃娃,也是狗的一种);有时,两个事物分属不同的类别,是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