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富翁有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6:59:1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富翁有约

与富翁有约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以下内容阐述,分别为:

记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

、记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记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记华达集团总裁李晓华、记大连实德集团总裁徐明、记北京通产投资集团总裁陈金飞、记格林柯尔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顾雏军、记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记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

要说阅历,张思民30多年生涯可以用“单纯”两字来概括,与许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前一般都有一段大起大落的坎坷经历不一样,他单纯绝非平庸。1989年,张思民带着3000元到深圳抢滩,弄潮,凭一个“海洋生物”的概念融资100万美元,创立“深圳海王”。2001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0位,其个人资产达35亿元。

张思民

财富:35亿元

年龄:40岁

出生地:吉林长春

出它背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粪公司:为王集团

总部所在地:广东深圳

竹次证券市场助资:深圳(1998年12月)

主要行业:医药

追求“险”和大

冒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在大战场里创业更是一种挑战。张思民在创业初期,把面对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做为体现生命价值的标识。

张思民的选择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主攻海洋生物,抢占高新技术阵地,他面对的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险”和“大”正是张思民所刻意追逐的,这也是体现他生命价值的标识。

他属于60年代那场全国大饥荒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62年他出生于北国雪都长春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四兄妹中他是老大。

1979年,张思民高中仅读了一年,16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名牌学府,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3年8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

1986年5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

他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走得那么一帆风顺,都是令人眼热的大单位。如果要建功立业,一展身手,他的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人羡慕不已。如果要寻求安逸,“中信”和刚刚营造的小家庭已经当然地诠释了寻常百姓式的“幸福”概念。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不乘凉,他要走进阳光,他要太阳注视我问。

这期间,有朋友与他谈了一个项目,他感到可以干,便向公司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没能同意。这件事大大触动了张思民,他感到人生的契合点往往难于一腻而就,最佳结合部位是那样难以寻找。天性浪漫的张思民一度陷入了访提。在那段令人心焦的蛰伏期,张思民完整的价值只在“好人缘,忠厚老实,扎实肯干”的表层上得到体现,在他自己看来,这真有点黑色幽默。“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他终于在一天早上起床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翻来复去想通想透了。“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他把这个严肃的决定告诉新婚不久的妻子时,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的目光。

此时,正值中信公司派员赴深圳投资部工作。张思民积极报名并获批准。

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

他的梦想来自回古稀腊神话。这一梦想又给予了他什么呢?

海王波塞冬主宰着大洋百I。他用他的三叉神就将一座海山轻轻地托出海面,海山化为一座美丽的小岛。

敢想敢做的张思民也要在深圳这一改革的大洋百川中托起一座海山,那就是他梦中的构筑的海王集团。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深圳中信投资部打半年工,那是为了感受特区气息,适应特区。

一日,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也许是正忙于更大宗买卖而无暇它顾,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多大功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

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领。他思虑再三,决定脱离中信公司出来单干,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领的研制工作。

1989年5月,27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以个人仅有的3000元积蓄作了投入,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他的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任。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等工作。每天张思民就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崛,然后用钉锤将壮顿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他手下的这帮人马,有几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研究生,另有几人是招聘来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是随同丈夫来到深圳闯天下的家属。家属中有的在公司帮忙,有的就在深圳打工,那些在深圳打工的家属,一下班也都忙着赶回公司,回到公司不是忙着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是赶到海边,一齐加入洗牡领的行列。

说起这段创业史,张思民虽然是轻描淡写几句带过,但听来仍让人觉出其中的惨烈。“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每天都得干十七八个小时,累得连站着都能睡着。吃的就更惨了,公司没有食堂,只好大家轮流做饭,做饭都图省事,常常是一大桶面条合上油盐酱醋就是一顿。当时大家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正是饭量大的时候,面条这东西水分大,饱也是虚饱,常常是刚吃过不久肚子又咕咕乱叫。饿得不行,有人就把加工剩下来的牡物,从壳上抠些残留的肉生着吃,结果拉肚子的人接连不断。”

正当金牡物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就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烟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

这对踌跟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投入的资金又都全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他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张思民急电召北京的公司副总裁岳海涛商议对策,要岳赶到青岛求援,青岛是中国海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海洋开发方面居全国前列。

岳海涛曾在京周报》任总编室副主任,他是张思民这一群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己年过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公关“外交”方面的行家里手。岳海涛赶到青岛中国海洋研究所,要求他们派出科研人员,帮助深珠公司最后把金牡顿研制出来。

在公司内部,张思民则来了个紧缩开支的紧急措施,声称每一分钱都要严格控制,一次公司需要购买几双拖鞋,计划报到了张思民处,这时平时“满洒大方”的张思民也不敢擅自作主,连忙召开董事会,对于购买吕双还是10双,两名装修工该不该给一双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大胆破一次例,购买12双拖鞋。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岳海涛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那情景就像60年代,苏联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上不得,下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里还是觉得渺茫。

一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顿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深珠公司也一直在研制金牡顿的珠海那家公司整整快了3个月。

随着金牡顿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起称为总裁。

张思民当初创业是艰辛的,承受苦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目压力,但他成功了,化凤险为效益,抓住了几个关结的转折机会。

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

在推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张思民始终没有放弃对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执著追求,创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知名度,以适应长远发展,这也是张思民的一招棋。

1990年,张思民又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他先在广东惠州买下一块地皮,建成公寓后又全部售出,赚回了一笔资金。1991年,他作出了一个差不多是他有生以来的最大冒险,他在深圳南山区买下一块地,准备建造一幢规模宏大的“海王大厦。”

张思民的举动遭到了全体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反对,因为这项计划大胆且近乎孤注一掷。当时公司的全部资金只几千万元,而建造这幢大楼至少要耗资1.5亿元。

建设这样大的工程至少要冒两种风险:一是工程刚上马而资金不济,银行又停止贷款,那么整个工程就要泡汤,公司全体员工几年的心血就要化为灰烬;二是工程建成后由于地势和环境等原因房价不会上涨,那么大量资金投入将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公司将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几年之内根本无法翻身。

海王集团创建以来一直走的是一条负债经营的路子,资金大进大出,摊子四面铺开,这种经营方式虽然风险极大但在国际上却被视为具有活力的标志。张思民看到这一点,他坚持公司的信誉和深圳的未来,决心孤注一掷,贷款营建海王大厦。“海王大厦”于1991年底破土动工,1992年底基础工程全部完工。这幢总面积达6.23多万平米的大楼,由一幢32层的住宅塔楼和一幢28层的办公塔楼及4层裙房组成,它是深圳目前惟一一幢全海景式的住宅和办公大楼,同时也是深圳南山区最高的大楼。大厦投资已达1.8亿元,耗资3.4亿元才能完工。但据有关专家估价,建成后的大楼值人民币7.6亿元。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张思民始终没有放弃对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他亲手策划并实施了“拥有一片故土”这样一个轰动国内外的文化活动,使他的“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的奇妙构思得以实现。

如今的海王集团,也不是当年为买几双拖鞋都需要召开董事会的模样,张思民大笔一挥,几百万上千万便可批出。

海王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集科、工、贸、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它拥有各种类型的公司达36家,并在深圳、北京、海口、青岛等全国七八个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基地和分部,拥有固定资产近10亿元。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几经磨炼,张思民对权力的理解与众不同。他认为,现今以独断和金钱而行使权力的时期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以修养、以价值观等构成的权力。因此,做生意,按他的话说就是吃智慧饭。

几年前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商务谈判中认识了一位华裔美商。席间,随意了解到这位“老外”还是“拥有一片美国”活动的亚太地区总代理。

张思民闻之心头一动,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机会。

原来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美国土地公司总裁史考特·摩格。

摩格10岁那年,收到了一份礼物一一份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片土地的产权证书,那使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幻想。之后,他先后接触到买一片得克萨斯州土地、柏林墙拆后砖瓦售卖等含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活动,随即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构想。为此,他用10年时间在美国50州各买下一英亩土地,并配备了所有必须的法律手续,开始了浩大的“拥有一片美国”全球销售工程。时逢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全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语国家均举办了盛大庆典活动。其中以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和“拥有一片美国”活动为三大盛事。“拥有一片美国”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向全球发行小块美国地产,配以精工制作的证书,每份证书代表50个州各一平方英寸,共50平方英寸的土地……

张思民拍案叫绝。一块小小的美国土地,经过精心策划的创意推向商业,浑然推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地理和历史的凝缩,多么了不起的文化商品化杰作!

但一片强烈的反对声出来了。有人说,搞这样的活动,国内史无先例,加上国情和文化消费心理微妙,是否他只身退却了呢?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张思民没有退却,而是立下雄心,要在“拥有一片美国”之后,推上完全中国版的“拥有一片故土”这一更大型化的项目。

张思民首先从可能的消费者中综合出他们的购买动机:或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参与,或作艺术品收藏,或作保值物,或作礼品赠送,或作增值物,或是纯商业投资……其丰富心态千差万别,张思民决定,不做引导,不做广告,先行试销。

1992年10月12日,第一批“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证书在深圳首次向国人亮相,两千份一抢而光。接着是海口,盛况如深圳翻版,再接下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几乎都争购如潮,国内外新闻媒体蜂涌报道,海王集团不仅名声大噪,作为代理商名扬美利坚本土,纷纷撞上门来谈生意求合作的美国客人也络绎不绝。

海王之门,洞开如天。区区一个代理,招致如此之好的社会效益,是年轻的中国主办者们想象力界限之外的惊喜收获。

他由此得到启迪。三思熟虑后,他登机北上,找到国家旅游局的领导。

他竭力推荐自己关于筹划一项“拥有一片故上”的宏大构想:世界各地海外华侨8000多万,他们对祖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们何不多一种载体给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与祖国同在?

没想到一拍即合,原来旅游局领导也正在考虑做一系列大型的旅游项目。

1992年12月26日,京,人民大会堂。“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组委会成立仪式正在举行。张思民坐在国家七个部委领导人中间,对这个工程方案侃侃而谈:在全国(含台、港、澳)选择36个景点,建立中华民族故土园、每个故土园占地10亩,折约960万平方英寸,象征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海王集团出资购买土地,制作证书,向海内外发售。为海外炎黄子孙怀恋故土,寄托乡情提供一种方式。

获得证书者则拥有全国各处故土园各1平方英寸土地,共计36平方英寸土地的使用权;将个人姓名永久镌刻于北京主园内花岗石墙面上;将个人姓名资料存入“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电脑库中;免费参观各处“故土园”。可以继承、转让“故土证书”。

此项活动工程浩繁、投数额多、风险大。

消息一经披露,众说纷纸,赞赏声、反对声音有之,更有人讥笑嘲讽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天方夜谭。”

可他毅然拍板,拿出数千万元作工程启动金。他宣布证书的销售收入除用于故土建设外,盈余部分将设立海王故土基金,用于褒奖那些在教科文卫体及社会公益方面的突出贡献者。海王不收取任何商业利润。据估算,这将是几十个亿!然而海王却以它超界限的方式加入了合作。

翌年2月26日,“拥有故土”大型旅游工程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向世界宣布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1993年4月26日,“中华民族故土园”北京主园在北京昌平县奠基,李瑞环亲自为主园揭幕剪彩。海外知名人士靳羽西热泪盈眶,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孙方怕豪也捐土10亩,一位菲律宾华侨代表海外8000万华夏儿女热情领受了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与此同时这一创举引起了热烈而巨大的社会影响。

创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知名度,以适应长远发展,也许是张思民在故土工程中惟一的欲望。他的才智、冒险精神、策划实施力,在这一迄今的登峰造极之作中又一次被印证、放大。他竖起了海王事业的三角支架。

商品文化化,妙!让商品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一种精神的境界,溶人民族的感情,为企业创造了坚实的声誉。

适时调整策略

海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过空前的自信膨胀后,张思民陷入事业低潮,在上下一片担心的情况下,张思民稳住阵脚“收缩出击”。

和所有的一夜成名的企业家一样,张思民的自信心得到空前膨胀。1992年开始,海王号战车开始隆隆地开进几乎每一个可以触摸的领域:医药、房地产、旅游、文化、服装、食品、机电、VCD,甚至信息产业……1993年2月,深圳海王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集团公司;而仅仅在房地产一个行业,海王集团就拥有近十个分公司。

然而大大小小的问题也因此接睦而至:首先是金牡顿在市场上的增长疲软,并从此低水平徘徊;还有每一个领域都人才奇缺,每一个产业都无法做大做强;近十亿人民币的负债规模,尽管仍然小于海王集团的资产规模,但随着宏观调控的到来,所有在建项目都存在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资源配置难度一天天增加,这让海王集团的财务经理每一天都感到提心吊胆……

一个不是很有钱的人家,买回了一头小恐龙,养到巨大无比,每天都要吃掉很多东西。而此时此刻,脸上有光的主人囊中羞涩了。1994年底,坐拥这头巨大的恐龙,32岁的张思民感到一丝清晰的恐惧。他既没有成熟的精神准备,也没有成熟的物质基础。张思民和当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一样,一个点子掀起一股热情,一阵冲动投入一个产业,一步步踏入的正是产业多元化的泥潭。

1995年春节张思民发现,深的大街上和商场里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前些年每到春节全市人都走得干干净净,而今年,人们开始在深圳扎根,而深圳也似乎开始在越来越多闯深圳的人心里生根。

然而海王的根在哪里?海王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企业的条件在哪里?

随着眼界的开阔,张思民还认识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企业,都是在一个行业里做大做强、拥有核心竞争力之后,再进入相关行业;更多的企业甚至永远只是在一口井里舀水吃!“像金牡顿这么好的东西,在国际上也是很领先的一个产业,为什么没有把它的市场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它的产值10亿元也不止,20亿元也不止,为什么没有做好叩1995年春节后的第一次集团办公会上,张思民自我检讨,痛陈形势,宣布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时期。

然而对于一个在无数领域都已经出发上路的企业,“二次创业”首先面临的是“退却”而不是“进攻”。张思民将其比喻为:“收缩战线,收拢五指,再集中精力打出‘大医药’的拳头。”

话好说,事难做。收缩战线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把集团下属四五十个公司精简到十几个,但张思民骨子里心慈手软,潜意识充满人情,下不了精简的决心。“二次创业”因此一拖就是一年。“海王的改革为什么难产张思民的助手张立军告诉笔者,”其难度不在别人,恰恰来自张思民内心深处的抵抗,他太善良,心太软。

缓慢的退却开始影响进攻的速度,提出“二次创业”的张思民几乎是立即就陷入了“创业者陷院,直到1996年底,海王”大医药的拳头也未能完整地打出去。

1997年初,一份集团财务状况的报表递到张思民手上,严峻的财务形势令张思民彻底下了决心。在集团生存的大善良和“情义无价”的小善良之间,张思民终于迈过了这道人生与成长的瓶颈。

1997年,海王资金短缺的状况更甚于1995年,它一方面源自“退却”的成本,另一方面源自医药制造领域的基础建设。1995年初,在张思民大医药产业的思路下,海王集团开始兴建“海王工业城”,总投资1.5亿元,几乎同一时间,海王集团筹建技术中心。

这几项投资一方面几乎把海王的资金配置推到悬崖边缘,另一方面却也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生产、开发及体制上的基础。所谓“祸兮福之所依”,这是张思民的一步险棋,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险棋经过转化,变成了一步大好棋。

1998年4月,海王技术中心被几大部委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1998年6月,海王工业城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成为国内第58家获得glnP认证的医药企业。这一步迈得至为关键,因为从1998年7月1日起,没有获得gIDp认证的企业,今后将不再有申报新药项目的资格。“研发和生产能力就是我们最大的生产力!”张思民以此为基础,向深圳市政府申请“上市指标”,竟然“意外”地入了围。1998年12月18日,“海王生物”在深市挂牌上市,成为深圳股市第一只以“生物”冠名的热门概念股。

经此一役,海王集团基本进入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

确立“大医药”的产业发展方向后,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1999年张思民接触到一个“木桶理论”:企业的竞争力好比一只木桶,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有多矮!

海王的长木板在哪里?首先是海王工业城的生产能力;其次是由上市产生的资金配置能力;再其次是新药研发能力;最后是由海王从业多年所培育的人才生态环境。然而张思民发现所有的长木板均挡不住一块短木板所产生的流失,即市场营销能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90%的中层干部都赞成立即投放广告,而张思民迟迟不作决策。有一段时间,他反而置药品市场于不顾,天天往证券部跑,关起门来开会。正当人们大惑不解之时,喜讯从天而降,经国家证监会批准:“海王生物”A股成功增发,共募集资金14.5亿元!

2000年的海王集团,终于成长为一个踱脚的巨人。一个踱脚的巨人如何走向市场?张思民认为海王需要一根拐杖。

品牌诊断和营销战略。2000年7月,张思民北上北京,聘请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担任海王集团的品牌顾问和营销总策划。

叶茂中进驻海王,两个月后拿出了品牌诊断书,一开头就直指“东家”的“软肋”:

①多年来海王的营销体系坚持走大医院渠道,专注于处方药的推广;而处方药的特征则决定了它更重视专业名称,不太考虑一个统一的品牌,因此海王集团数十个处方药产品,竟取了数十个不同的名称;这些年也从没有精心地打造一个品牌,而是匆匆地推出一个接一个的新产品。

②品牌的识别不统一,导致海工品牌没有积累,没能互动,没有复制力;太多太多的不统一,导致海王十多年了还说不清楚海王是什么。

③因此海王产品市场启动的不理想,最直接的原因,一是传统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二是海王品牌的知名度显得苍白无力。

2000年8、9两月,张思民和叶茂中几乎天天泡在一起,被海王人戏称为“首脑洗脑日”。一方面叶茂中在进行的品牌规划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对企业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有详尽了解;另一方面张思民闻过则喜,见知必求,两个月内,他对新时期营销理论与方法的更迭,市场环境与潮流的变迁,开始有了一个渐渐宏观的视野。

2000年底,叶茂中的品牌诊断与梳理基本就绪,张思民发布“21世纪海王集团品牌战略实施规划,内容包括统一品牌形象,适度转移产品重心,集中力量搭建营销大平台,形成同一个品牌下重点经营产品,次重点经营连锁药店和纯处方药,有限经营保健品及一般食品的格局。实施”大族群品牌战略。

市场营销向来是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两条腿走路。2000年岁末张思民宣布,海王全面构建新型营销系统,实施“百千万网络建设工程”。即培育100家大型商业客户,进入1000家大医院,占领1万家核心药店,使5万名医生成为海王的医药顾问,使10万名药房店员成为海王的终端宣传员。

200年初,张思民展开广告攻势,同时购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12个电视台共19个频道的电视广告。一个新海王的形象,冉冉升起在市场。重新出发多年前张思民踩着摇摇欲坠的资本钢丝,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上赌着自己的未来时,他曾经告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竞技场掀起波澜,他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自己掀起的波澜差点打翻了自己的航船。张思民从32岁开始痛定思痛,身为海王号的船长,花了近6年的时间来修复这艘巨轮,并重新校正方向。

200年,海王精挑细选的几大“当家花旦”同时在市场上登台亮相。市场很快被带动起来了,海王系列otc药品4个月内铺进了全国近五万家药店的柜台。

他给笔者算了笔账:“今年我们估计共有两个多亿的广告投放;而根据上半年的市场形势来看,全年销售收入可做上20亿元,利润超过6亿元。照此看来,有人推测海王今天的起步是穿上了恶性循环的红舞鞋,是他太不了解我们了。”

对于市场中长期前景,张思民认为:“现阶段当大家上市的药品都差不多时,那么谁的市场做得好,谁就进入快车道;而将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规范化,比的就是研发能力。所以海王也必须未雨绸缎,不断加强研发体系的建设,从长远来看,我们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

谈到资本市场,张思民显得很谨慎,他说:海王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内最具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五十强之一,今年更是排名。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在行业内真正强大起来。实际上过去海王的业绩,主要源于资本扩张所带来的关联收益,而不是来自强有力的品牌和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公司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苦练内功,从产品市场上挣得业绩。

200年6月20日,叶茂中和海王广告公司老总高锦民前往西安参加“海王金博”西部招商会,会后顺势跑遍了西安的各大药房。两人兴奋地发现,海王的身影几乎占据了每一个药房的显眼柜台。那天下午,叶茂中和高锦民觉得西安的阳光是那么温暖,因为所有的付出已经开始有了收获。

此刻张思民正静静地打量着海王大厦的那尊雕塑。那匹横空出世的奔马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冬。有海神护佑,“海王号”的新航程会不会一路风平浪静?

张思民不愧为海王号的船长,在大风大浪面前,他适时调鳖战略,研究企业内部出现的问回,集中自己的优势产业,创自己的优势品牌,一举成功。

创富历程

1962年,张思民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回族人。

1979年,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1983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国家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1986年5月,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工作。

198吕年11月,张思民被公司派往深圳投资部。

1989年5月,张思民辞职后,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一种海洋产品一金牡畅保健滋补品的研制开发工作。

1989年7月,张思民以个人仅有的300元投入,创建了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的前身上开始了他商海生涯的第一步。半年后,金牡螃产品研制成功。当年投放市场大受欢迎,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大关。有了拳头产品的张思民把公司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

1990年,海王公司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并于1991年底,获得“拥有一片美国”在中国内地的独家代理权。

1992年10月126,第一批“拥有一片美国”土地证书在深圳首次向国人亮相,2000份证书被一抢而光。

1992年12月,张思民策划“拥有一片故土”活动,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拥有一片故土”工程组委会成立仪式大会。至此,“海王”已经名扬海内外。

1993年,海王投资24亿元建造包括实验室在内的总部,并进入旅游、房地产领域。2000年集团的销售额达到了50亿人民币。

200年10月,张思民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内地100富豪第10位。

记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

他出生在西安,下过乡插过队,毕业于西安交大,在复旦进修后获得硕士学位。但他坚信创业的道路,从5个人3万元的资产发展到几十个亿。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100富豪第12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神奇,是西部的奇迹。

荣海

财富:25亿元

年龄:45岁

出生地:陕西西安教育

背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复旦大学)

主要公司:海星集团

总部所在地:陕西西安

首次证券市场融资:上海(1999年6月)

主要行业:IT、饮料、房地产

传统产业和新经济应互为依存

传统产业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应得到新经济改造才不会落后,而新经济产业作为最大的是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只有将两个形态互相作用,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200年3月8日,创造西部奇迹的荣海在工作总结会议中指出:“2000年一年中,包括互联网的新经济概念被炒得很火,然而企业管理者更关心本行业的发展趋势。200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有趣现象,即传统计算机行业中的大企业都没有大动作,如联想、方正、浪潮、长城等。联想只是今年在北京推出FM365.COM网站,而这已比国内其它互联网企业落后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进入该行业并不能获利。相反,在各类媒体、资本市场上频频亮相的却是张朝阳、杨致远这些所谓互联网或新经济的代表人物。我认为,今年中国的互联网会非常热,因为传统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个行业可以赚钱。”“这次我去美国就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对美国人生活的巨大影响。雅虎网站上有一个囊括美国所有城市行车路线的庞大数据库。你只要在上面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电脑会立即显示两地间的最佳线路和所需时间。家用车辆上也装有GPS定位系统,可以告诉车主最近的加油站、汽油量及所需路程。购物时可在世界范围内寻价,在网上下订单后2天内就可以购得。这种靠网络推动的配送系统、销售模式和组织模式已经不是天方夜谭。正是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包括IT行业不得不开始关注互联网经济。”“我非常同意日本人的观点,即市场才能够真正体现经济实力。没有市场需求,再好的产品也会被埋没。现在中国缺乏的并不是好的产品,而是好的销售促进,包括消费能力及向外扩张的能力,而网络经济正是增加市场需求的强有力手段。从这个含义上讲,我认为政府、企业及各个相关部门都应给予新经济产业以高度重视。”“我认为新经济应该是指智慧经济或知识经济,包括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这些都依赖于网络、通讯、计算机等新兴学科的支持,发展方式、市场组织方式都是与传统产业不同的。”

民营企业符合新经济产业的经济特征表现在什么地方?“市场经济一经形成,就一定会有适合它的企业形式去发展,而民营企业最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其灵活的用人机制、严谨的产权结构及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都决定了它在新经济时代中所处的重要位置。目前,民营企业也关心理论界的评价,但他们更关心自身的发展。即使没有政策的支持,其发展依然势不可挡。朱铝基总理和温家宝副总理都谈到民营资本进入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这说明中国高层领导已经意识到民营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我认为中国的传统企业和新经济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互为依存。传统产业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互联网能够提高经济价值。但是,得不到新兴产业的改造,传统产业也依然会落后。在研究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只有两个产业形态互相作用,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存在一种潜在的巨大资源就是消费市场,这在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国家应该考虑如何把最大的利润空间留给中国企业而不是国外企业。”“我最初创办的研究所的名称非常拗口,叫做西安海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技术研究所,我觉得不拗口就不足以体现我们的技术价值,不拗口就不能同社会上那种类似”二道贩于“的公司区分开。但后来我发展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企业一定不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因为作为企业必须积累资本,而在当时国家是不会给民营企业拨款的。我记得第一次贷款5万元,是由朋友担保,付出成本高达30%。海星从1991年开始做国外大公司的代理,由搞纯技术转向与贸易相结合。在做康柏的西北总代理时,半年做了1000万美元的生意,因此到了年底,我们成了康柏的中国总代理。到1996年,康柏电脑在中国的销量达到第一,其中有一半都是海星代理出售的。在这个过程中,海星积累了很多资金,获得的最高除货额度达到3800万美元,按当时1:10.8的汇价,我们一年内可以拥有3亿多人民币的流动资金。”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认识到计算机行业的国际分工相当明确,制造厂商只赚取制造部分的利润,而市场部分的利润则由总代理、分销商赚取。当时这样做也是因为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并不理解,且有关税壁垒存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像DELL这样的公司开始运用直销、邮购等行销方式。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就应该考虑如何与国外企业进行合理的利润分割。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应能迅速掌握国际流行的行销模式,使相当的利润能够留在中国。“我认为,在新经济方面有作为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像联想的高层持股,就是按民营经济的组织方式在发展。但是在目前,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部分仍然不能以民营方式加入,从而造成这些企业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可以拿国家利益去做交易,这种企业一定还是没有活力的。”

6月19日,西安海星集团总裁荣海等20名中国著名企业家荣获2000年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成就奖并出席颁奖仪式。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成就奖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发起并主办,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台湾产业职业能力发展中心、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总商会等权威机构协助,面向全国企业界进行评选。作为西北地区惟一入选的企业家,荣海的当选不仅是西安海星集团的光荣,更是陕西及至中国西部地区企业的光荣。

在正确的理解基础上发展可以减少很多弯路,荣海正是深明传统产业及新经济产业间的关系,才抓住了更多的机遇,使企业迅速得到发展,赢得光荣。

把握人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才,如何合理地善用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硕士毕业后的荣海到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做了8年的教师。因此哪怕是在创办了海星公司之后,荣海还是喜欢他的手下称呼他荣老师。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并非是怀念大学里教书的教授生活,而是因为觉得“荣总这个称呼很商业味,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关系一经济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等等,太复杂”,荣海认为,人和人关系比较简单一些好。

做过8年教师的荣海,曾经一度崇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手下。“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崇尚人格扭力,希望我的宽容能够感化手下。海星很多人都是冲着荣老师来的,对此我很自豪。”

但荣海后来要建立起制度进行管理。“过去能够感化手下,是因为你能面对面见到他,面对面给他讲道理,所以你的那些东西能够打动他,但若企业太大了,就只能靠制度。”

1990年,西安的冬天特别冷,冷得让荣海终生难忘。年底,当一直在深圳忙着跑生意的荣海风风火火赶回西安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公司3个副手趁他不在的时候早已酝酿成熟的瓜分公司计划。就因为荣海在创建公司时曾经说过“海星是大家的,大家都有份”,他现在就要为这句话付出代价一公平分割,各得一份,尽管当初创立海星时,3个副手没有投资1分钱,所有的投资是荣海投的3万元,但荣海还是很君子地格守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就这样海星几年来积累的100万自有资金被瓜分一空,剩下的只是海星这块牌子和一些旧机器,公司核心层4个人走了3个,大部分客户也被带走了,普通员工20人走了一半。“他们有的是自己想当老板,有的则是小富即安,想把钱尽快地抓在手中,不愿意再冒险。”

当时先走的两个公司核心层成员埋怨后走的一个人说:“如果你和我们一起走,客户就会被全部带走,荣海肯定也完了/钱已经分给他们了,还这样地”斩尽杀绝,不能不令荣海愤怒。

这件事使荣海明白:钱能够把同学、学生变成陌生人。利益分配不好,能把铁一样的团队“分”垮。

这件事给荣海的教训是:“做事情一开始就先要把话讲清楚,不能靠哥们义气;决策要集中,重大事情不能以少数和多数来决定,公司只能有一种声音;留下来的人,可以给很高的工资,但全都与产权无关。”

这三点荣海坚持了很多年,直到后来他认为他已经建立起健全的制度和游戏规则,再也不会出现1990年的“动乱”以后,才在决策和股份上有所松动。

尽管受过遭人算计,但海星要发展事业就必须依靠人才。所以荣海感慨,现在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找不到真正合适的人才。资金很困难,但总还能想出办法,但人就比较麻烦,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提高素质的。”

当一个人德才不能兼备时,“我就看制度是否能制约他,我是否能逐渐感化他,如果能,我还用他。如果他德性太差,我的制度也没办法制约他,他的负面影响太大,即使他暂时能给我带来很多利润,也不能用,因为他会带坏一个队伍。对于海星现在来讲,一笔生意赚不赚钱,并不重要;相反,风气正不正太重要了。队伍垮了,今天赚的钱,明天也会赔完。”

他认为,年轻人的缺点是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要求别人,总是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只能由自己一个人干,总认为自己有多么能干,多么了不起,总要求别人尊重他多,反过来他尊重别人少,成绩越突出越容易不尊重人,不与人合作。而年轻人身上的优点是敏锐,好学,喜欢挑战。

荣海吸引人才的策略分三个触:对一般的员工主要是考虑以各种保险为主的福利;对中层,给他们比较好的收入和住房;对高层管理人员,在解决前两个问题以后,再解决股份。

1990年事件没有使荣海一蹑不振的原因,荣海认为是“有知青那段艰苦生活垫底。”

企业的成功的确是人才运用的成功,这是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荣海尝到了用人不当所带来的滋味,对他来说这是给他上了一堂课,但他没有因此而跨掉,而是为他的成功路提供了经验。

困难不可怕

在迈向咸功的路上难免会遇到障碍、坎坷,荣海在企业遇到困难前没有泄气,而是激励员工,振作起来渡过难关。

既然跨不掉,那就有崛起的可能。海星的真正崛起在于成功地代理了康柏微机。而它的起始,就在荣海1990年底伤了元气的5个月以后。

这次崛起的机会来自谁呢?

1991年5月,康柏代表来到西安,希望委托一家国营计算机公司开拓西北市场,而这家公司迟迟不能决策,康柏最后抱憾而去。荣海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当即乘飞机追到深圳,与康柏代表接触。

出于对海星信心不足,或出于想把荣海吓回去的考虑,康柏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代理条件,且寸步不让:第一,只允许海星做地区性代理:第二,拿货的价位比其他代理商高3个点,全年完成1400万美元销售额后,才返还那3个点;第三,首次现款吃进110万美元的货。

刚刚经历了公司动荡,荣海到哪儿弄那1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啊?但荣海回到西安时却丝毫没把自己的焦虑挂在脸上,而是精神抖擞地告诉他的员工:海星已经成为康柏西北地区的惟一总代理了,公司马上要在兰州、武汉设立办事处……荣海知道他的员工现在太需要激励了。

荣海最后和银行合作赢得了作康柏代理的权利。接下来的6个月,荣海做了1300万美元的销售额,公司盈利800万人民币。

代理康柏使荣海走向成功。而技术出身的荣海当初在车库里成立海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技术研究所的时候,靠的是自己的技术,之所以敢成立这个海星研究所也是出于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因为在此之前荣海参与研制的光笔图形显示器曾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荣海放弃技术做贸易的原因是做工控制周期长,工程费不高,很难很快完成公司的原始资本积累。

在贸易上挣了钱以后,荣海又做起了自有品牌。尽管现在对海星来说,做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的利润额差不多,而且海星现在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于自有品牌,但荣海还是要坚持做自有品牌。这是因为在未来问题上,不做自有品牌就失去了很大的主动性;只做代理品牌,全部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上,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一切都是人家说了算。

做代理已经硬起来的荣海现在给各地分公司的规定是:“在代理品牌上,我要的是利润。而在自有品牌上,就是补贴都要让分公司做,分公司只要做成一定量,我就给补贴。”这是荣海过人的地方,他是所有做代理起家的公司中第一个做起自有品牌PC的,比今天才出PC的一些公司整整早了一年。有了早一年打下的基础,相比新PC厂商准备年销售1万台PC探探路,荣海已经要销售7万到8万台了。

做自有品牌使荣海没有像一些康柏代理商那样“成也康柏,败也康柏”。

人生的路不可能平坦无阻,能够克服困难走过去的人,才有资格品尝胜利带给他的自豪和快乐。

把握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不能随意说它好,还是坏,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企业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应理智选择。

1990年海星没有像其他康柏代理商那样没落1与海星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有密切关系。

史玉柱的失败,使业界许多人认可“多元化是个陷阶”的说法。而荣海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多元化是没有政治背景作为靠山的民营企业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的一种自卫行为,是民营企业寻求一种三角互相支撑结构的尝试。

太多的政治因素,太多的人为因素,太多的体制因素,有可能使花巨资做的一个产品,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如果把所有的投资都投在一个产品上,投在一个方向上,那么未来的风险就会非常大。所以荣海决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这种认识给荣海带来了什么呢?

荣海自认为在信息产业界做了9年还没有垮掉,正是自己多元化经营成功的结果。除了电脑,海星这些年来还做了房地产、饮料、制衣等行业,以至于现在虽然海星的计算机业务还是营业额最大的一块,但它已经不是利润最大的那部分了。

他始终认为:“史玉柱的失败,不能认为是多元化的失败,只能认为是史玉柱自己的失败。他把现代经营当作军队来管理,搞淮海战役、辽沈战役,他的失败应该讲和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经营上的很多失误相关联。史玉柱的失误是一个企业当中很正常的失误,国有企业也发生了很多这样的失误,只不过人们司空见惯不去谈它罢了。”

巨人集团的失误不在于它的多元化选择,而在于史玉柱没有做好多元选择的很多准备。史玉柱在用人以及资产的投向上出现了问题,多元化没有做好。如果他把多元化做好了,就不是今天这个结果。

另外,巨人倒下也有其偶然的因素。谁能够预测到保健品会在媒体多方面报道下迅速降低了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本来一个很大的保健品市场,顷刻之间就没有了。

所以,“多元化经营不能说它坏,也不能说它好,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荣海认为,现在企业真正应该警惕的不是多元化,而是“那些盲目的东西”中国一夜之间冒出那么多自有品牌,多少人对PC市场有把握?有准备?其中,又有多少是为了做形象,想上市的?本来也知道巨额亏损,但也没有办法,只有继续往下做,做到有一天能够有一个转机,以摆脱这种困境。又有多少不是在做游戏呢?为了做出一种产业给政府看呢叩。

所以,荣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持认为:在市场不成熟,市场经济尚不规范的环境下,多元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理智选择,因为在不成熟的市场里有很多空白领域,给新的进入者留有很多机会。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竞争不规范。竞争环境不公平,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他领导的海星集团走的是“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道路,这使得海星可以较好地规避风险。海星走的指导方针是“高科技十多元化十名牌产品”发展方向向信息产业和食品两大领域集结。荣海强调:多元化经营要想成功,特别是海星现在走的“非相关多元化”的路子门涉足、食品、房地产、连锁商业、现代生态农业和生物工程及制药等多个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均无关联的产业人必须要强调产业之间的投资组合。荣海认为,几个产业虽然各不相关,但“从长期投资项目和短期投资项目的收益互补、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的成长替代看,它们之间的价值运行、资金调度、产品生命周期的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他所关注的是“多个产业项目的利润积累互补、产品周期互补、市场风险分散”。荣海认为:“专业化和多元化都是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手段,强化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才是目的,决策的唯力恰恰在于在利弊之间找到平衡。”

或许正是这种多元经营的模式,使荣海带领海星走上了成功的巅峰。如今,海星集团的固定资产己逾10亿元,海内外直属子公司18家,二级公司40余家,产业横跨计算机、饮品、房地产、高效种植行业,被誉为“西部奇迹”。荣海的个人财产总额为1.7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中占据第17位。“多元化”曾经是企业界人士谈虎色变的话题,可按莱海自己的理赔得正确的选择,他以独特的手段骑在了这只“纸苦点”上,因而使企业有了更快的发展。

创富历程

1957年9月,荣海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山东郸城。

1974年,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热潮,16岁的荣海以血书铭志下乡,开始了他的知青岁月。在18岁那年,已是县级干部的荣海离开了农村去上大学。

1976~1979年,荣海在西安交大计算机系学,毕业S,留校任教。

1982叶984年又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的研修。研究生学业完成后,荣海又回到了西安交大,继续当他的老师,但晋人的商业血统在他的身上复苏了,他在学校里开创了一个“车库”公司。

1988年,荣海创立海星集团时,公司仅有员L5名,资金3万元。公司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荣海常常以自己的人格还力去感化页工,但这种观念却使他损失惨重。

1990年,公司的三个副手将早已酝酿成熟的瓜分公司计划向荣海摊牌了,结果公司几年来积累下的100万资金被瓜分一空。面对只有空架子的公司,荣海没有一服不振,在他的艰难经营下。5个月后海星成功地代理了康柏微机,荣海重新崛起。

在以后的9年里,荣海在信息产业中把海星做得越来越大。除了电脑,海星还进入了房地产、饮料、制衣等行业,并获取了相当高的利润。现在,荣海领导的海星集团拥有固定资产已逾10亿,元,页11300余人,海内外直属公司18家,二级子公司40余家。2000年,集团销售额达到46亿元。

2001年10月,荣海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内地11富豪第12位。

记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

他出生于一个教育家庭,父母都是教授。杨卓舒认为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全新的经济形式,所以他投资教育事业,创建卓达集团,全新的卓达理念和杨卓舒“以德治企,辩证财富”的哲学方针让卓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杨卓田

财富:21亿元

年龄:49岁

出生地:黑龙江

教育背景:大学

主要公司:卓达集团

总部所在地:河北石家庄

首次证券市场回资:未上市

主要行业:房地产、旅游和教育

知识经济第一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生存发展中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惟一出路。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杨卓舒总裁为何对全民教育情有独钟?

人们知道,21世纪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有赖于教育的培养。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自觉地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或许这正是杨卓舒办教育的初衷。

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杨卓舒自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人类走到了今天,一个民族兴也在其、亡也在其,落后就要挨打。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机遇,也是最后的选择机会。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主要构成就是知识经济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武力已经不是打击和防打击的主要依靠。思想、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是更强大的武器。东欧和苏联并没有败在北约和美国的武力之下。同时,政权的巩固,也必须依靠综合国力,意识形态的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机器已不再是惟一的保障。

综合国力依赖知识经济,综合国力是国家安全的主要依靠,也是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当一个国家停留在资源经济水平上,当资源已经再也无法荷载其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时,水必覆舟,说什么都没用。

至于发展知识经济的意义,侃侃而谈的杨卓舒说道:“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生存发展中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惟一出路。能否使我国由资源经济尽快进入知识经济,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亡。”“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既是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所在。”

是的,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是当务之急。2000年1月1日,选取于北京西北昌平区3万亩沙荒地的北京卓达大学全面动工,这里将建设一座可以容纳20所大学、30万人的大学城。卓达大学是大学城中的一所。办这个大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学生谋一口饭吃,找到一个职业。而是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真正从高素质、高品位、高标准要求自己,献身于事业与社会,到一个单位,立刻就能显示出来高于别人的亲和力,很快能融入一个群体,凝聚到一个团队里。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尚的品格,献身社会公共事业精神的人。

知识经济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兴亡,但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杨卓舒正因为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直要,他才坚定办教育的决心,这一选择适应了时代的潮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