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楞严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9:52:58

点击下载

作者:释见明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楞严经

图解楞严经试读:

最绚烂的佛经

《楞严经》与《华严经》、《金刚经》并尊为“经中之王”,享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美誉。它是佛教正法的代表之一,被历代高僧大德誉为统摄佛教经论的教海指南和禅宗正眼,很久以来就有“《楞严》兴,正法兴;《楞严》灭,正法灭”的悬记。同时,它还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是一部指导人们佛教入门到修证成佛的系统实修手册。

开悟的利器,印心的圣典

佛教中素有“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之说,又说要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的人才有大彻大悟的可能。本经从明心见性开题,循循善诱,破解各种疑惑和歧见,倡导真修实证,楞严法会上包括阿难尊者在内的许多人在佛的砥砺之下开悟和证果的非常多。自中唐以后,《楞严经》盛行于禅、教之间,晨钟暮鼓之中终生虔诚诵读、奉持、礼拜《楞严经》,依楞严法门而修行的佛子很多,其悟入者不计其数,略举例来说就有玄沙师备、长水子璇、安楞严、黄龙南、藕益智旭等佛门大德。禅门名僧大德,也多以此经接引后学,又每每以此经来印证禅者证悟的境界。

真修实证的最佳指导手册《楞严经》是一本从初发菩提心到闭关修行,一直到修成正果,禅修者都带在身边随时参究的佛经。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说:“现在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最富文学价值的佛经《楞严经》中有雍容裕如、浑灏流转的机锋,有对妙明真心睿智而深邃的思索,有对了悟境界诗意而哲理的描绘,有在它影响下无穷无尽孤拔峻峭的禅宗公案和睿智超妙的禅门诗偈,因而受到历朝历代士大夫以及文人墨客的倾慕赞许—许多士大夫的学佛因缘都可追溯于此。大文豪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对《楞严经》尤为推重。苏轼说:“《楞严》者,⋯⋯其文雅丽,于书生学佛者为宜。”从文学性来说,《楞严经》也是最标准的古典文学诵读范本,能使学习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的出版因缘及特色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中国内地各大寺庙和市面上流通的有关《楞严经》的书籍屈指可数,此经的读者群体始终被限制在少数专家学者的狭窄范围之中。由于《楞严经》的文字古奥、义理深邃,许多有心要精研《楞严经》的读者都不免望洋兴叹。为此,我们另辟蹊径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的结构分为五章,第一章是讲述《楞严经》基础知识,包括地位、历史、争议、经题和译者等内容。其余四章遵照元代惟则禅师经宗分的五分法,分为见道分、修道分、证果分和助道分四个部分,略去了结经分。经文内容以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参考了憨山大师的《楞严通议》、藕益大师的《楞严文句》、莲池大师的《楞严摸象》、曾凤仪居士的《楞严宗通》等明代祖师的注疏,同时参考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程叔彪居士、海仁法师、宣化上人、元音老人、南怀瑾居士、王治平居士、文珠法师、慧律法师、成观法师等祖师大德的注疏和讲解,此外还从《首楞严经》资料网、佛教导航网、中华佛典宝库网等网站受惠良多,还有诸多对本书出版有帮助者,在此一并感谢。本书的图解部分以台湾白圣长老编制,慧律法师校对的《楞严表解》,还有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威学院佛学会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郑水吉居士编著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新表解》为参考,绘制了精美的插图、系统结构表、严谨流程图、佛像等,以全新图解手法综合创意,试图赋予这本千古圣典以特别的亲和力。

本书中多数观点都是在权衡了数家权威注解后才敢下笔,力求达到“无一字无来历”,不敢有一己之臆造。但《楞严经》义理深邃至极,论证细密,结构严谨,而编者佛学水平有限,恐有遗珠、讹误之憾,希望十方缁素大德慈悲鉴核,有心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本书精益求精,为读者朋友提供更美好的阅读享受。编者谨识2008年12月

第壹章

佛法正印

走进《楞严经》的世界

《楞严经》是汉传佛教中十分重视的一部经典,于唐朝时传入汉地,历年来为禅宗、天台宗所仰重。由于此经详细地讲述了人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关及其破解方法,因此被看作一本“佛法实修指南”;而对于人界、天界、修罗界,乃至地狱界等的状况,又一一详细说明,因此可说得上是一本“六道百科全书”。同时,《楞严经》讲述了密法的重要性,更流传下被后人持诵千年的“楞严咒”。

经中之王

成佛作祖之正印

《楞严经》以其深邃、丰富和了义的佛教教义,以及在教理和实证两方面的精湛阐述,使它成为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祖师大德共尊的经中之王。《楞严经》的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与《法华经》、《华严经》并称为佛教三大经王。素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等赞叹。《楞严经》既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指导人们从初发心到修证成佛的系统的实修手册。在内容上,它融通了“显密性相”;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等宗派,对几乎所有宗派的内容均有发挥,各得其宜;在修行次第上,此经更是十分明了和圆满。本经从明心见性开题,循循善诱破解各种疑惑和歧见,倡导悟后起修。以六根和二十五圣的圆通法门为入手处,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其中包括了三界七趣众生,也包括大乘菩提道六十位修证阶位;最后详细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楞严经》被历代高僧大德奉为无上圭臬,备受各宗推崇,注解不胜枚举。到清朝末年,有关《楞严经》的注疏已超过百家。此外,“楞严咒”在宋代以前就被收入丛林的《禅门日诵》中,成为僧众每日必做的早课;历代传统丛林在打禅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法会”,以除魔障。

古往今来,研读《楞严经》并依之而有证悟者不计其数。同时,禅门名僧大德,每每以《楞严经》来印证禅者证悟的境界。历代禅宗公案和偈颂中收入了大量吟颂《楞严经》原文及衍生机锋的诗偈。会通教禅的《宗镜录》对《楞严经》大量征引阐释,使楞严三昧与禅心交相辉映。明代憨山大师说:“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明朝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楞严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说:“现在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楞严经》与佛教

《楞严经》融通显密、性相,历来为中国佛教诸大宗派所共尊。它对中兴华严宗、天台宗起过极大的作用。甚至,《楞严经》的影响力还辐射到了儒家和道教,明末清初大儒钱谦益和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张伯端对《楞严经》均有较深研究。

《楞严经》的来历

“拜经台”和“血渍经”的故事

《楞严经》的弘传十分曲折:经文由龙树菩萨自龙宫传出,并被国王视为国宝,禁止外传;智者大师十八载虔诚拜请,最终感得印度高僧般剌密谛不惧生死,剖臂藏经闯关而来中国;佛学造诣颇深的唐朝宰相房融亲自润饰经文,使经文十分古奥优美。

■《楞严经》自龙宫传出《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文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他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的龙宫的路程中化现出三道宝阶,佛和大弟子们就沿着宝阶进入龙宫,佛在龙宫讲了《十善业道经》。根据历史记载,许多人间没有的大乘经典龙宫均有储藏。

释迦文佛涅槃七百年以后,印度的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开始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证悟的殊胜,受龙王的礼请进龙宫说法,在龙宫中他见到卷册浩瀚的“龙宫大藏经”。龙树菩萨说法之余披阅“龙宫大藏经”,发现了《楞严经》,叹为稀有。为了利益阎浮提众生,菩萨以惊人的记忆力将全经默诵下来。回到人间后,龙树菩萨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献给国王。国王把它视为无上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且禁止外传。

■ 智者大师拜请《楞严经》

此后,《楞严经》虽还没有传到中国,但其美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晓。曾有一位梵僧,在中国见到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所立的天台三观,于是告诉他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的宗旨相符合。智者大师求法心切,于是在公元576年,来到天台山山巅筑台,不畏寒暑、精进不懈向西虔诚拜经,这一拜就是十八年,直到圆寂也没有机缘见到《楞严经》。

智者大师为求阅《楞严经》的故事感动了印度的一位叫般剌密谛的高僧,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众生有着殊胜的法缘,于是他发誓要把《楞严经》传译到中国来。第一次他带着抄录的《楞严经》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来了,传经行动宣告失败,法师只好返回。第二次法师想到把《楞严经》背下来,这样就不会有被查收的危险。当他确信把《楞严经》背熟后,再次启程,好不容易到达中国的边境。但一路奔波跋涉后,疲劳至极的法师发现有一部分经文怎么也记不全了,只好重新返回。

■ 般剌密谛割臂传经

历经两次挫折,般剌密谛法师的弘法之志愈加坚定。他采用了一种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方法:先将经文用很小的字抄写在很薄很薄的最柔细的白毡上,用蜡封妥,再割开手臂,把经文潜藏在皮下。等到刀口平复后,法师再行出国。这一次般剌密谛法师成功地渡海来到中国的广东省,时在武则天罢政、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般剌密谛法师到达广州后,对广州寺院的高僧大德们宣告了他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了的喜讯。大家听了就非常感动和振奋,因为《楞严经》的大名已由智者大师的拜经变得尽人皆知。他们找到当时在广州负责政务的宰相房融。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经历后很重视,于是将般剌密谛法师奉请到制止寺住下。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因时间太久,抄录的《楞严经》变成了血肉模糊的“血渍经”,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就在大家都无计可施时,房融的女儿建议用牛奶或人奶浸泡“血渍经”,以便清洗掉白布上的血肉,同时又不会损害到上面的字迹。大家试验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于是皆大欢喜。

■ 房融宰相润饰译文《楞严经》于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起正式在广州制止寺开始翻译。般剌密谛法师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音,怀迪法师证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因房融宰相学养渊博深厚,所以翻译出来的《楞严经》文字十分典雅优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般剌密谛法师是守法之人,《楞严经》翻译完之后,他匆匆地赶回印度,对印度国王说:《楞严经》已经被他偷偷送到唐朝了,他愿以一身承担所有罪责。

房融宰相将这个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以奏折送入朝廷。后来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进宫弘法之余将《楞严经》抄录了出来,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严经》才开始流通。

《楞严经》与天台宗

《楞严经》与天台教观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以智者大师为三祖。《楞严经》与天台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自中唐至清末,天台宗注疏《楞严经》者不下十九家,约占所有注疏的五分之一强。从圆顿契理而言,《楞严经》与天台止观是不二的。两者互参,对于发挥经义和教义极有助益。

中国古代的佛教译场

《楞严经》的译场《楞严经》的译经道场设在广州制止寺,般剌密谛法师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音,怀迪法师证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隋唐之后的佛经翻译程序

和现今许多个人的翻译形式相比,中国古代的佛经译场可以称为世界上最严谨、最彻底、最完美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的学术空气极为浓厚。特别是在隋唐之后,佛经译场的组织形式发展极为完备,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译场的情形。

诸宗共尊之经

圆摄八宗的《楞严经》

《楞严经》内容丰富,义理深邃,历来被誉为统摄佛教经论的教海指南和禅宗正眼,因而受到佛教各个宗派的极力推崇。中国佛教诸大宗派常常从各自的宗派理路来诠释此经,而儒家和道教也常从此经寻找三教同源的基点。

■《楞严经》与禅宗

自中唐以后,《楞严经》开始盛行于禅门,注解此经的禅门高僧大德很多,至今存在的重要注疏有:莲池袾宏的《楞严经摸》、憨山德清的《楞严经通议》、圆瑛大师的《首楞严经讲议》等。

■ 提倡顿悟渐修《楞严经》的正文内容结构可以分为见道、修道、证果、结经、助道五个部分,强调“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有很浓的顿悟和渐修的教风,暗合六祖慧能大师强调“不悟本心,学法无益”的禅宗宗旨。太虚大师曾评价说:“若以全部脉络义理观察,明理、修行、证果,(《楞严经》)仍以属禅宗为确切。”因此,历代禅宗大师对《楞严经》都极为推崇,当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在禅七中开示说:“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批注,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地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 机锋泼辣,妙喻如珠《楞严经》旨趣幽微,论证细密犹如抽丝剥茧,佛理演绎层层推进,处处指归向上一着,这之中隐伏了许多生动泼辣的机趣。禅宗著名公案集《碧岩录》、《无门关》等收录了《楞严经》的经文及相关禅门机锋。禅宗著名偈颂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等收入了大量吟颂《楞严经》原文及衍生机锋的诗偈。有东土“小释迦”之称的永明延寿著《宗镜录》以会通教禅,其中对《楞严经》屡有征引阐释,使楞严大定与禅宗交相辉映。同时,《楞严经》中充满精彩绝伦的譬喻,如“认贼为子”、“捏目生花”、“怖头狂走”、“蒸砂成饭”、“味如嚼蜡”等,较之后世禅门某些公案,更显得雍容华贵、空灵隽永。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因此,他专门著有《楞严经宗通》一书,“遍采宗语配合经文之后”,使经中的机锋与后世祖师的机锋相得益彰。

■ 《楞严经》与天台宗

天台宗与《楞严经》的因缘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时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精通三藏写成《摩诃止观》,被一位梵僧指出其义理与《楞严经》相近,使大师对《楞严经》极为渴仰。自中唐至清末,天台宗注疏《楞严经》者超过十九家,占此经全家注家的五分之一。现存重要注疏有天如惟则禅师的《楞严经会解》、传灯无尽大师的《楞严经前茅》、智旭藕益大师的《楞严经玄义》及《楞严经文句》等。

■ 教义相契

天台宗的立宗经典之一是《法华经》,此经明确指出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缘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过,《法华经》对佛之知见的内容却较为简略,倒是《楞严经》把佛之知见显露得最为详尽。天台宗的止观学说,及三谛(真谛、俗谛、第一义谛)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的内容和《楞严经》“三藏一心”的宗旨相契。《法华经·普门品》和《楞严经·观音菩萨圆通章》中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交相辉映。因此,天台宗信众对于《楞严经》的内容十分重视。基于天台宗“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楞严经》被判为最殊胜的“圆顿教”,并认为其义理贯通五时。

■ 中兴天台宗

同时,《楞严经》有中兴天台宗之功。天台宗在元代,由于北方落入蒙古族的统治之中,天台宗变得衰微,其祖庭国清寺也变成了禅宗道场。到了明代末叶,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师无尽传灯大师复兴了天台宗。大师解行相应,极力推崇《楞严经》,被认为是智者大师所预记弘扬《楞严经》的肉身比丘。他著有《楞严经玄义》一书,以“天台三止”配《楞严经》“奢摩他”,以“性具”配七大,以天台“明地位”配“五十五位”,以天台宗“十境、三障、四魔”配“五十重阴境”。他在精心营造幽溪道场时,依《楞严经》建成“楞严坛”。用细黄泥拌和十种香料铺底,中间安置巨莲,莲芯安放着储满秋露的钵盂,四周是八面大镜,最外面罗列着十六尊香炉和佛像。历时六年才竣工,为明朝佛教坛城一时的杰作。

■ 《楞严经》与净土宗

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于耆阇崛山说《无量寿经》,于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于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说明西方净土的情状及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开阐此土众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门。世尊灭度后,印度马鸣菩萨和世亲菩萨一起弘扬净土法门。我国净土宗的成立始自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专倡净土法门,后世尊为莲宗初祖。其后净土法门为其他各宗所共尊,得到历代祖师大德的弘扬。

■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净土宗印光祖师把《楞严经》看成是念实相佛的最佳开示。印光祖师认为:“《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

■ 阐明了净土法门的原理

经中把属于根大的念佛法门居于第二十四位,位于第二十五圆通的观音菩萨的耳根返闻法门之前,这透露出,若依于自力修持耳通法门如未能悟入的修持者,则应依于他力性强的念佛法门来了脱生死。可见经中对于自力他力、禅净、理事面面俱到,圆融无碍。永明延寿、宏、智旭等净土祖师对《楞严经》多有注疏,此外《楞严经科解》《楞严经疏钞》《楞严经章解》等注疏,都专注经中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列入《净土五经》中

民国初年净宗印光祖师在净土宗原有的四经之后,增列《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净土宗第五经。印光大师认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念佛的最妙开示,又说:“《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这表明念佛圆通与耳根圆通修行结果并无二致,都是成就佛果地的首楞严大定。

■ 《楞严经》与华严宗

自中唐至清末,华严宗有关注疏《楞严经》的注家达十七家之多,共占此经注家近五分之一。华严宗注疏者有资中弘沉法师、长水子璇法师、鲁山普泰法师、交光真鉴法师、慈云续法法师、达天通理法师等。

■ 已显华严境界的端倪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立宗经典,对于事事无碍的十玄佛境探讨最为详尽。《楞严经》虽不具足十玄全义,但已经显出事事无碍的端绪,例如经文中说:“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又说“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已经显露出华严事事无碍法界的端倪。

华严宗判教分小、始、终、顿、圆五教,子璇大师判此经为“正惟终教,兼于顿圆”,认为《楞严经》对华严境界的圆教已有兼带,经中“顿悟渐修”也具顿教风格,《楞严经》为引入《华严经》关键阶梯。这样的判教方式与天台宗判此经为最殊胜的圆顿教略有不同。同时,子璇以真如缘起中的染法生起次第的本末五重,参合此经。华严三观是华严宗的修行方法,钱谦益以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客观来配解《楞严经》的心见真空、四科妙有、七大圆融。 

■ 中兴华严宗《楞严经》在华严宗的中兴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唐代的会昌禁佛中,华严宗同受打击,典籍湮没殆尽。直到宋初,复兴华严宗的六祖长水子璇大为推崇《楞严经》,一生开讲此经多达三十遍,被称为“楞严大师”。子璇以《起信论》中的“三细六粗”配合《楞严经》中的宇宙发生论,使经论彼此得以彰显。之后,宋代的华严宗门人对《楞严经》多有注疏,以义理精湛的《楞严经》来弘扬华严宗教义也成为常例。

■ 《楞严经》与律宗

在中国佛教史上,律宗远不及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兴盛,似乎没有律师专门注疏《楞严经》的。不过,戒律是所有宗派共同的基础,注疏此经的注家中不乏精研戒律之人。《楞严经》“严净毗尼,宏范三界”,站在修证的立场来扶持律宗。它所阐明的戒学义理,以心戒为基础,提倡戒淫、戒杀、戒盗、戒妄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经》上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特别以戒淫居首来警醒禅修,并在助道部分列出了七趣升堕广大精微的因果网。

■ 《楞严经》与密宗《楞严经》本来是从密宗灌顶部录出,“亦名灌顶章句”,经中“道场建立”的坛仪与“佛顶神咒”都是密法。不过由于密宗在中国汉地仅于唐代昙花一现,所以没看到有密宗宗师注疏此经。一般来说,密咒是翻音不翻义的。《楞严经》的诸多注疏中,怀迪的《楞严经证译》对楞严咒的大义进行解说,此后的续法在《楞严经灌顶》中将经中咒语进行了译释。此外,日僧空海是中国唐密的传承者,曾著有《楞严经开题》一卷。

就密义来说,显密本无二体,也没有二宗,《楞严经》的第八卷中佛说此经的全名有八十字,但本经的经名只略取十九字,表现出了“以显摄密”的意旨。同时经中第三卷的“七大性具”与密宗“六大法身”之说有很密切的关系,经中七大比密宗六大多增添“根大”一项,因而形成独一无二的七大说。

■ 《楞严经》与儒家《楞严经》与儒家的关系,经历了宋儒的批判和明儒的融通这两个典型的时期。

在宋朝,儒家受到佛教文明的影响,从而开拓出宋代理学这一学术渊源。不过,宋代理学家对比天理观,发现《楞严经》的理论与之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有的采取了批判的方式。例如,胡致堂以《易经》批判《楞严经》的世界观,朱熹以“性命之理”批评此经的“六用不行”的实践法。但宋儒辟佛大多都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并没能够深入佛理,所以他们的辟佛之见多流于表面。 

到了明朝,明儒盛行的心学与佛家交流融洽,《易经》与《楞严经》的对立关系完全消融,《楞严经评林》引儒门宗师王龙溪的话说:“佛氏所谓虚寂,本吾儒之故物。”陆西星《楞严经说约》也说“儒门宗旨,何异西来”、“三教圣人,曾二语哉”。可见,明朝儒家对《楞严经》的注疏反映了儒释道三教同源的倾向。

■ 《楞严经》与道教

宋代学者苏辙将道家《老子》的“视之不见⋯⋯故混而为一”与《楞严经》的“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会通。不过,后世对这种看法未必认同,例如明代高僧德清在《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中认为老子的境界和佛家的悟境相比,尚差临门一脚。

同时,房融在笔受《楞严经》时,文同意不同地运用了一些《庄子》中的特殊字词,如“出指非指”出自《齐物论》中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来自《养生主》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等。这些类似的字词,曾引起相关的评价以及考据上的臆测。

此外,《楞严经》中的“世界相续”及“十种仙”,和中国的五行神仙思想有些关系。如憨山德清曾记载:“予昔遇梵僧谓:‘《楞严经》盛谈五行之妙。’大慧禅师亦云:‘《楞严》世界相续,说五行极详。’”不过,南怀瑾先生曾指出,人类许多思想的起源是相通的,至少神仙思想在古印度早就存在,并不为中国道教所特有。但道教推崇这部大经的祖师也很多,如吕纯阳祖师在《金华宗旨》中一再提及并推崇《楞严经》。

■ 诸宗共尊之经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楞严经》中的义理蕴藏是极为丰富的,正如太虚大师所说:“本经于震旦佛法,得大通量吾别有论,尝谓震旦佛法,纯一佛乘,历代宏建,不出八宗:曰少林,曰庐山,曰南山,曰开元,曰天台,曰清凉,曰慈恩,曰嘉祥。约其行相别之,则禅、净、律、密、教是也。然一部中兼赅禅、净、律、密、教五,而又各各专重,各各圆极,观之诸流通部既未概见,寻之一大藏教盖亦稀有;故惟本经最得通量。虽谓震旦所宏宗教,皆信解本经、证入本经者可也,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未尝有一宗贬为权教。”因此,《楞严经》历来受到佛门弟子的特别重视,为佛法信众学教理和实修所必备。

《楞严经》对禅宗的影响

《楞严经》自中唐以来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禅学第一书。经中世尊擎拳咄喝,实在可视为禅家棒喝机锋的始祖。

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权实图

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其判教方式是五时八教。这种判教方式极为灵活又极为精密,一经设立就被称为“弥天高判”,后世依此能够深入整理浩瀚的佛教典籍。

《楞严经》中的净土法门

《楞严经》中的第二十四圆通的大势至菩萨与二十五圆通的观世音菩萨,均是净土宗西方三圣中的两圣,念佛圆通放在耳根圆通前面大有深意。近代净土宗的印光祖师认为,《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

《楞严经》中的华严境界

华严宗祖师澄观大师在法界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四法界之说。它从现象与本体的角度观察,把宇宙分成四种层次。其中最高的事事无碍法界在《楞严经》中多有体现。

《楞严经》对士大夫的影响

王安石和《楞严经》

宋朝大儒王安石对于《楞严经》非常重视,曾写诗劝女儿奉持《楞严经》,诗曰:“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惟有妙莲花。”他不仅对《楞严经》进行了校正,还亲自注疏此经,著有《楞严经要旨》,其墨宝被人珍藏流传至今。

《楞严经》与其他佛经

《楞严经》是一部体系庞博壮观的大乘经典,经中涉及的佛教理论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佛教教义的绝大部分概念和范畴。《楞严经》与其他佛经犹如交错互映的帝珠罗网。

《楞严经》的注疏

唐代以来过百家

中国佛制中有“五年学戒”的制度。在这五年中,背诵是基本功课。如果学《楞严经》,不但经文要能背诵,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也要能背诵,这是入门的基本条件。由于基础扎实,佛门中通宗通教有成就的人很多。

自唐代以来,诸多的祖师及高僧,皆穷尽毕生精力钻研、弘扬和流布《楞严经》。自唐末五代至今,注疏《楞严经》的著作超过百家,这在诸多大乘经典中是极为少见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明朝佛门四大高僧的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莲池宏、蒲益智旭,都极力推崇此经,竞相注疏此经。近代以来,高僧如谛闲、圆瑛、太虚、倓虚、虚云、宣化等,也都极力弘扬此经,不遗余力。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四位高僧的注疏。这四位高僧在实修实证上成就极高,他们的注疏至今仍然流通在世。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发心钻研他们的注疏,以期深入《楞严经》,获大利益。

■ 宋代长水大师的《楞严经疏》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得到大成就后,又遵师嘱弘扬华严宗,被后人尊为华严宗六祖。长水大师因在禅宗上的成就,其本人的事迹被收入《五灯会元》中。他一生讲解《楞严经》三十多遍,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卷,影响极大,后来受皇帝加封,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大师临终极为洒脱,他预先说法辞别众人,然后圆寂。百多年后,金兵入侵时打开了大师的灵塔,发现大师容颜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头发长得和身体一样长。

■ 元代惟则禅师的《楞严会解》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并附以补注说明,共成二十卷。一直为后代学人所推重。

■ 明代憨山大师的《楞严通议》

憨山大师是明代的禅宗大成就者,被列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大约四十一岁就大彻大悟了,这段精彩的经历,《憨山大师自叙年谱》中记载:“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憨山大师到晚年时,又应弟子要求著有《楞严通议》和《楞严经通议补遗》,可以说是集其一生修行的精华。

■ 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

圆瑛大师为中国近代高僧,名宏悟,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大师出家后不久,即到常州天宁寺参学,听讲《楞严经》,其时才二十四岁。大师刚开始听讲这部大经,学识准备不足,又感到注疏极为繁多,用心过度以致患了血疾。大师于是在佛前发愿,希望佛菩萨慈光冥护,使恶疾快快痊愈,并且求得开悟,以更能够深入义理,编写讲义,弘扬《楞严经》以报佛恩。发誓之后恶疾奇迹般地彻底痊愈。大师由此信愿益坚,精心专门研究《楞严经》竟达十载之久。对于经中深奥难解的地方,一一用笔写成条子贴在墙壁上,逐条静坐参究,明白一条就扯掉一条,这样精研《楞严经》用了八年时间,直到一房子的疑义全部被扯光为止。大师一生讲演《楞严经》达十三次,并把研究成果收入《楞严经讲义》一书。

大师一生历任宁波天童寺、七塔寺、接待寺、福州涌泉寺、泉州开元寺、古田极乐寺、雪峰崇圣寺、槟榔屿极乐寺等十大名刹方丈,晚年又在上海创建圆明讲堂,开办楞严专宗学院,培育的僧材很多,桃李遍布海内外,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大师晚年号“楞严座主”,对《楞严经》的阐发和弘扬,近代的确罕有人能够匹敌,被誉为“楞严独步”。

长水大师和《楞严经》的奇特因缘

1.长水大师讲《楞严经》

大师未出家前俗名叫郑子璇,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研究《楞严经》。

后来,大师到秀州的灵光寺,跟洪敏法师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大师不久登上法席,在嘉兴楞严寺雨花堂中,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上落下花瓣。2.长水大师的开悟

大师想更深一层探究《楞严经》,于是又去参见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到了那儿刚好遇到他上堂说法,于是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大师当下豁然大悟,从此侍立在禅师左右。

憨山大师与《楞严经》

以《楞严经》印心

大师四十一岁那一年,在静坐中,“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于是说了一首偈子:“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回到住室中,取《楞严经》印正,并立即写下《楞严悬镜》一卷。憨山大师的肉身

憨山大师在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二十年后,大师肉身依然结双跏趺坐,面色鲜红,爪发犹生,成就与六祖慧能大师同样的肉身而受到后人永久的供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