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20:35:08

点击下载

作者:余虹,王东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试读:

前言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每一次读到这些话时都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能否认,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大学生是我国青少年中的最优秀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将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从而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立德树人非一朝一夕之功,是教师毕生努力和奋斗的目标。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一些浅薄的认识,希望能给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本书的1~4章由王东编著,5~8章由余虹编著,全书由余虹统稿。本书的完成,得到学校“百书工程”的资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摘录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文件和资料,参考了国内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文献、新成果,虽然没有在书中一一注明,但也铭刻于心,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中的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科研路上前进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一章绪论一、热点问题研究(一)什么是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什么是社会热点问题,不同作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和标准,存在着一定差异。张萌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内,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某一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马颖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和历史条件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或者是社会某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重大变化。”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解释应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间期限、一定地域范围引起公众、媒体舆论的集中关注,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和共鸣的社会事件及行为。例如,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领土争端的问题,近年来日益成为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不管是中日双方还是第三方出于任何目的及愿望发表的有关钓鱼岛问题的言论或行为都会引起中日双方或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也是中日双方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涉及国家核心利益。(二)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原因

热点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公众的兴趣、关注的焦点及自身利益有关,有其产生的必然原因。第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飞速发展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社会及自身利益。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也随之进入国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促进中国人更加关注世界大势和国家利益。第三,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的便捷及迅速,使人们能很快知悉国内和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件,这些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关注的焦点或热点。当然,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恶意炒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或热点,如前几年的“芙蓉姐姐”事件就是为了博取出名而以一些低俗的行为和出格的言论来吸引眼球,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三)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

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关注度高,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既涉及国家的环保政策,又涉及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与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国家为了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监督,而地方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有漠视环境保护的冲动。随着公众认识的提高,日益关注环境,有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冲动,因此,中国国内有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出现。环境问题很容易引起政府、企业、公众及媒体舆论的关注,从而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2.具有时空性特征

社会热点问题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其影响总是受到地域限制和传递渠道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

3.具有发展性特征

社会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会因人们兴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比如,改革之初的“脑体倒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基本解决,已不再是社会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被普遍关注,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4.容易受媒体、舆论的影响

一个事件是否成为热点问题,媒体的报道及影响力不容忽视。一是涉及事件的传播范围、速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二是媒体及舆论报道的导向性容易引起公众的不同看法和注意力,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和最后的解决。因此,需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四)社会热点问题的分类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影响的范围和问题的属性来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其影响范围可以分为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如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也对欧美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欧洲的一些国家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还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引发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国内热点问题如国内的腐败问题,社会各界深恶痛绝,影响到政府和执政党的形象、地位,也容易引起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个别地方的治安恶化影响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地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根据热点问题的属性可以将其分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环境、外交等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政治领域里的热点问题如每年全国召开的“两会”、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腐败等。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分配不公、就业、食品安全、住房、国有企业的改革等。教育文化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如中小学校的择校、高等教育改革等。环境方面,公众关注比较多的是环境污染。外交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联合国的改革及联合国会费分担等。(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和共鸣的社会事件及行为,如学生的就业、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反腐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一方面要受社会的影响,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有自身的特点。二、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特点及生理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热点问题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总体来讲,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反应敏锐,容易接受新思想;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型,分析、认识比较直观,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他们具有爱国思想,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喜欢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所获得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就有学生讨论中日之间会不会爆发战争、中国是不是应该用武力方式把钓鱼岛抢回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中日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的,一是国际形势不允许,世界需要和平,国际上早已抛弃了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做法;二是中日之间都不愿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三是日本事实上的军事盟友美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会支持日本的军事行动,对日本过火的言论及行为进行压制。日本虽有强大的军事潜能,但现阶段没有实力单独与中国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当然,偶尔因误判“擦枪走火”还是有可能的,但双方都在竭力避免。我们应对日本的言行冷静分析,从容应对。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说明,现今的大学生具有爱国思想,关心国家大事,但分析思考问题比较简单片面,容易走极端。

加强社会热点问题教育,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第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分析、引导,挖掘热点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成熟,避免产生过激的言论和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利用热点问题的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去认识中国社会,分析了解国情,从而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央的大政方针。比如,现今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大量的人口需向城市转移,住房事实上存在着庞大的需求。二是中央政府从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宏观决策出发,需要对上涨过快的房价进行调控,使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但又不能忽视房地产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三是地方政府出于自己的小算盘,与中央的调控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因为房价下跌不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通过这些分析,大学生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国的房价调控为什么这样难。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教育的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实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的主体不明,到底由谁来负责实施,没有明确说法;结合不紧密,是否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选择哪个热点问题主要由老师来决定,个别教师因种种原因不愿涉及课外的问题;三是理论研究滞后,如何把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缺乏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没有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

从现实来看,高校加强热点问题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比如可对有关问题编辑成资料,发给相关人员参考借鉴。其次,高校应重视热点问题教育,应有专门的部门来统筹实施,避免各自为政。三是应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热点问题,促进其思想观念的成熟。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承担重要职责,要利用专业课的讲授结合现实问题的分析来进行热点问题的教育。这样一来既有时间保证,又有理论支撑,还具有现实意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避免了空洞说教,增强了说服力。比如,可以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对有关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说明,一方面说明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和人类关系密切,以强化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同学们理解为什么环境及环保问题会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形势与政策”,内容更多涉及社会热点难点,要求更为具体。

第二,班团活动中要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班团活动的形式比较自由,主题选择比较灵活,从而可以避免给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理论说教的印象,让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学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安排相关内容,让同学们就有关问题搜集资料,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最为有效。这样一方面可以就此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结合实际对有关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化解疑问,提高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国热情,更多地关心现实、国家大事,促进专业学习与现实的结合。

第三,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直接接触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方面了解社会,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

从社会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教育:

首先,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相关真实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避免流言蜚语及小道消息蒙蔽公众视野,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坚决制止。政府对公众的意见、疑问应及时疏导、正确引导,及时排解公众的担忧。政府应加强热点问题研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政府应制定处理热点问题的预案,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果断决策,进退有据,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有利于及时化解危机,促进问题的解决。

其次,大众媒体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及时传递相关信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客观报道,化解公众的疑虑,成为政府的好帮手。

最后,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是直接的、巨大的、无可取代的,父母与子女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应客观,坚持正确的立场,不懂的就不要装懂,避免提供错误的信息及言论,影响孩子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上“丈母娘推高了房价”的争论就应该客观分析,这个观点有点危言耸听,其实,房价高的根本原因不在这里。第二章经济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v案例1 经济全球化:“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正以水银泻地般的速度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扩展,然而,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促进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是其凸显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富贫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阻碍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不断减少。近1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生产的全球化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企业成本达到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和载体,跨国公司近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美元,几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同时,全球化也使金融资本在全球急剧扩张,市场交易量突飞猛进,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交易网络。相比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步伐迈得更快,覆盖面更广,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实现成千上万亿美元的交易。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国界的货币流通量平均约为1.5万亿到2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是全球每天新增产出的700倍。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如今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似乎都能嗅出全球化的气息。一台美国IBM电脑、一架日本佳能相机、一辆德国大众小轿车,你既可以说它是那个国家的产品,又可以说它不是那个国家的产品,因为它们当中可能包含着全球各地生产的零件。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发达国家来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重新调整生产分工,进一步扩张市场规模,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国,可以不通过扩大与海外贸易、投资的联系,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现持续、显著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有专家论证说,上个世纪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追赶模式,但现在许多国家发现,这样做只能拾人牙慧,步人后尘。尤其在技术拉动经济增长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简单的模仿式追赶,已经不太可能使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落后局面。而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机会,使之有可能利用资本、技术、贸易等多方面的全球化趋势,为自己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产生一种“后发效应”,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就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企业高峰会议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新世纪将由全球化所主宰,就像20世纪被工业化所主宰一样。但有一点不同:工业化革命用了100年,才分出工业国和欠发达国家,而全球化完成这一进程,只需要20年就够了。”全球化的“阴暗面”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平衡发展的,比如,尽管全球对外投资20年来增长了6倍,但70%都是在富裕国家之间进行,8个发展中国家得到了20%,而其他100多个穷国却只得到10%。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技术拥有者与技术文盲,有的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有的则成为受害者。其实,贫富悬殊扩大的过程早已开始,而全球化浪潮的掀起,则是从90年代初才开始的。之所以那么多人把贫富悬殊扩大归咎于全球化,专家认为至少有两个依据:其一,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是在全球化开始之后;其二,信息、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优势。但不管怎样,近些年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扩大是事实。今年的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全球化作了第一次全面的反省。据联合国的数字,过去30年中,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多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4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全球化还增加了经济风险的传播。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扩散自不必说,现在美国经济衰退,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这种衰退是否也将“全球化”?2010年,新经济发源地美国出现股市走低,引起了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暴跌,一年内全球股票市值下跌了近1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的总产值。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现行国际机构和国际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则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反全球化的声音也在提高,其中贫富差距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些与会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已产生了“一个结构化的断层。在断层的一边是有权势者和富有者,另一边是弱势者和穷人”。会议期间,人们反复提及的例子是,如今一个瑞士人一天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埃塞俄比亚人全年的收入。国际论坛上现在对全球化问题大致有三种立场。保守的看法认为,全球化为各国创造了新机遇和挑战,目前全球化运行很好,只是还不完善。改革派认为,贫富扩大和金融动荡表明,全球经济应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但对全球化的最初原则不应产生疑问。而反对派则拒绝接受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会造成危害。在发达国家内部,也有人反对全球化,但其中有人是出于公平和环境意识,有人则是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他们不愿意接受外来竞争,认为全球化对他们个人没有好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坦认为,全球化过程当然有赢家也有输家,但是赢家一定比输家多。为此,政府有责任来支撑全球化,应当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全球化进程的平常性和有效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表示:“整个世界带着有史以来最悬殊的贫富差距进入了新世纪。”从这个角度看,要让经济全球化造福整个人类,就要使之更具人性,给穷国以希望。——世界大学城网2011年12月22日点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机遇;西方国家利用学术交流活动及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大力推广其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对世界各国主权、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观念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而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济全球化自上世纪80年代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变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合作中,取得巨大的成绩。作为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及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带来全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学习和利用各国先进思想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但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利用学术交流活动及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大力推广其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对世界各国主权、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观念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而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一、经济全球化概况(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开始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两大阵营的解体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封锁,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互相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经济技术及人力、资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日益联合成一个整体,全球化趋势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劳动分工在全球范围扩大、加深的产物,它促使资本、商品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超过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一国的边界,并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危机,进而影响着实体经济,其作用及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成为一个国际事件,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定义为:“资本、技术和信息通过形成单一全球市场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地球村的方式,实现跨越国家疆界的一体化”。他称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3.0”时期,认为促进全球化发展有许多因素:既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如柏林墙的倒塌;也有技术方面的进步,如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流行,以及在此基础上生产过程和创新模式的革命。从根本上说,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革命领头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韦春北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配置,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的一种趋势。”黄宗良、林勋健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我认为,比较完整的定义是:“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推动下,在国际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扩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各国经济紧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经济的整体。”我们一般提的“全球化”,是以经济的全球化为主要内容或中心内容;但与此同时,它也包含着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一的全球市场开始形成,资源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与产品能够自由流动,开始汇合成统一的全球市场。信息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信网络之中,迅速消除了经济的区域性。

第二,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化,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垂直分工、平行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和企业内分工,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体系。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根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跨国公司已达到6.5万家,拥有的国外子公司达到85万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11%,全球出口额的1/3。跨国公司控制了发达国家70%的技术转让、80%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这足以说明,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贸易自由化推动全球贸易加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世界贸易统计》公布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世界商品贸易量的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6.5%,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5%。1995—2000年,世界商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7.1%,世界GDP的年均增长率为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世界商品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4%)达到11%,成为拉动各国经济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国际组织和全球经济管理机制的作用得到重视和加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及监督仲裁者和推行者。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迅速,如欧盟及东盟正在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五,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交流传递更加迅速便捷,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二)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着传统的经济、社会及文化观念,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形式的演进,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极大地消除了生产要素、资源和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障碍,促进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关系。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和推广竭力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并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向全世界推广,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扩展。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并不是全球的资本主义化、美国化,而是市场机制对生产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所致。尽管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但实际上,全球资源配置的成果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着不公正、不公平、不合理的分配。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果来看,它不仅未能缩短世界上的贫富差距,反而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导致世界上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些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的收入差距1990年为60∶1,而1997年却达到了74∶1,这是经济全球化在这种不公正国际经济关系下的必然后果。“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但是世界经济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却极大地消解和扭曲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异化现象。”

通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认识到: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结束了过去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隔离;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整个世界日益联合成统一的国际市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加深了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从世界范围看,市场机制可以使全球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与世界的联系而单独发展自己。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应全面分析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机会是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是一面“双刃剑”,在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积极意义在于,各国都可能利用世界市场调整和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实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从世界范围内获取本国所需的资金、技术与原材料,实现最佳的经济组合,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表明,要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如果闭关锁国,不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不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是没有一点希望的。“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技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尽量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建立和推动下而产生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掌握、制定经济运行规则,对别国进行堂而皇之的掠夺,力图使本国利益最大化。这种不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导致世界资源、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发达国家,由此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忧虑。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而40年前仅18倍;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为最穷的20%的人口的98倍,而40年前仅30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尽量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个舞台,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去,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尽最大努力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济规则的制订与修改中,最大限度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竭力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及传统文化带来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试图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利用经济交往等方式竭力把西方的价值观、政治标准向世界各国强行推广,对其他国家的主权、文化及社会制度构成巨大挑战。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结果,其中既包括了东方文明,也包括了西方文明。各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只有差别,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与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相联系的。各国在继承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学习与借鉴先进文化;但对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济全球化为渠道,对我们进行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真正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全球化,市场机制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各国应在坚持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国情对先进的思想文化批判继承,吸收其有利因素,抵制其消极落后等不适应本国国情的内容。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社会分裂,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因此,在一些国家及地区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形成了反全球化的思潮、反全球化的运动。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既要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努力减少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消极因素,做到各方共赢,共享人类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和谐世界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有利机会;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最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国外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加快经济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西方国家一方面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并阻挠其他国家向我国出口先进技术,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强调要中国遵守主要由西方国家制定、中国并不熟悉的国际贸易规则。在中国出口商品方面,他们一再通过各种措施和政策对中国的商品设限,力图使中国的市场对西方国家敞开大门。在政治上,西方国家竭力维护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并企图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宣扬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政策,妄图颠覆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点和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称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这5个方面的教育。“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综合教育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论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了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这些阶段。“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列宁于1903年提出的,列宁讲的是党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所进行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它包括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政治思想工作”这个概念是斯大林于1934年1月《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使用率较高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要广些,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通过教育活动,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某种思想影响,使其接受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和行为意识,从而支配他们自觉地去行动的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开创了新的经济竞争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各种异质的文化思想和思想价值观念通过现代的传播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互相激荡,它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和冲击,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深刻的挑战。”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大批接班人、社会主义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竞争中能否获胜等关键问题。政治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不成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政治观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大。大学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情感丰富,行为多变,在面对感性的、直观的政治现象时,极易动心,就事论事,甚至激化为政治冲动。其二,大学生政治观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使彼此之间的相属感和依恋感较之其他年龄阶段的人要强得多,加上他们的社会地位、角色任务、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的相似性,因而在政治上常常有从众心理,具有盲从性。其三,大学生的政治观还具有反复性。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理论思维尚不成熟,对政治有一个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大学生政治观在形成过程中大多要经过大大小小的反复”。大学生政治观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该意见同时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努力解决高校思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探讨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对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人的全面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未来的发展要求青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的道德意识,青年大学生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抵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点和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不断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新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年)。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和规定构成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制度保障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2005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首次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召开的专门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些文件及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从现实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经过多年调整已得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第四,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师资培训以及鼓励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等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了不同年龄层次、学科梯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队伍,现在高校形成了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并努力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化,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其他学科比,相对偏低,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勤奋工作、爱岗敬业,赢得了信任、尊重。但从总体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方面,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科支撑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从业者专业性不强、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有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培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努力想做好本职工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现实差异,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虽全身心地投入,但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些青年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缺乏工作热情,不愿意全身心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部分教师不愿直面复杂的现实社会,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鲜明提出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第二,从教学过程来看,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及方式等的快速变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存在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手段的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重理论性及知识性,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由于难以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课堂学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脱节,教学内容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说教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该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他们树立勤奋学习,他们对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大力鞭挞、疾恶如仇,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受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新的事物、观念有较大的兴趣,对国外的一些思潮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受到影响,思想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奋斗,集体精神、协作观念和奉献精神不足;享乐思想在部分学生中抬头不时反映出来;部分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不愿过多地付出,比较看重各种荣誉。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表现出急于想摆脱管束,一些大学生不愿听取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分配方式、收入的不同,激发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人不理解、不满足,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矛盾不时反映出来。一方面,传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着大学生们;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极端个人主义不理解,感到无力改变现实,他们于是追求感官享受,不思进取,不愿创业,不能吃苦,害怕挫折,生活目标不明确。另外,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差异针对性不强。“传统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在封闭的环境中完全被动地接受由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规定而形成一维教育影响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习惯于将 ‘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老成稳重’等作为教育模本,以 ‘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的灌输式为基本教育形式,‘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为传授方式,以 ‘重视学习在继承人类文化成果,传递生活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教育功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灌输的手段,去教育学生,忽视了群体的差异性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限制了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难以完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反差,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实际状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看待社会现实问题与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

第四,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评价形式和评价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理论和知识性的讲授,考核主要采用笔试方式,学生只需要靠理解记忆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没有将书面考核结果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或精神品质的现状结合起来,因此,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着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不能完全表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状况不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并通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效果。这需要时间的检验。而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观念,是学生的知识结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