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0:13:01

点击下载

作者:安然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

领导不要输在讲话上试读:

前 言

领导讲话贯穿于领导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讲话水平是领导水平的重要体现。不管是哪一个行业或哪一个层级的领导,都是一个群体或团体行动的筹划者、指挥者、领路人和代言人。他们不论是下决策、做指示、安排工作、部署任务,还是发动群众、教育群众,都需要通过讲话来完成。换句话说,要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讲话水平。领导立权立威的过程其实也是立言立行的过程。讲话作为领导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可以说是考验领导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评价领导能力的一把标尺。

领导口才是领导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看古今中外一切业绩卓著的领导者,无一不是讲话的高手。他们的号召力、影响力、煽动力和组织力之所以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高超的讲话水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领导经常抛头露面,成为各种场合和各种活动的焦点和中心,人们也希望能经常听听领导的意见和声音,看看领导的水平和表现,领导讲话在很多时候成了一种惯例。主持会议、工作报告、谈判、辩论、演讲、个别谈话、说服教育、宴会致辞、探望病人、接待宾客、调节纠纷、电话交谈、礼仪应酬、接受采访、涉外谈话、与会座谈等,各种场合都需要领导超凡的口才表现。讲话艺术欠佳,讲话水平不高,作为领导就会在大庭广众前丢面子。如果是普通群众,一两句话说漏了嘴,说跑了题,可能无关紧要和无关大体,但作为领导可不这么轻松和简单,搞不好会失责、失职、失身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还要为此承担领导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说,领导讲话与一般人讲话在水平和要求上是不同的。

领导讲话并非单纯的口舌之技,而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锦于心而秀于口”,心里没有路子,脚下难迈步子;思想乏味,语言也同样乏味。本书集各行业和各级领导的讲话经验和讲话艺术于一体,从理论到实践,从语言规则到表达技巧,条分缕析,详加阐释,为各级领导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讲话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导。同时,本书还引用了众多领导的讲话实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编著者

2011年8月于北京

领导讲话水平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领导讲话水平,不仅对领导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领导目标的顺利达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领导者个人树立合格和称职的领导形象也至关重要。

第一章 领导讲话水平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

第一节 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水平

第一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水平

任何领导都是一个群体或团队的带头人。这个群体或团队可以是几人或十几人,可以是几十或上百人,也可以是几百或几千人……领导者面对这个群体或团队,要经常发号召、下指示、作总结,为实现领导目标统一思想、理顺情绪、鼓舞士气、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而这一切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自始至终离不开领导的讲话。可以说,领导活动的顺逆成败、领导绩效的大小高低,与领导讲话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个领导者要想树立自己的成功形象,增强自己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

一、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政治水平

古今中外的执政者和有识之士,历来看重说话的重要作用。

我国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周易?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认为制造混乱可以言语为媒介。孔子就明确指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论语?子路》)。刘向说得更具体:“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苑?谈丛》)把说话当成百行之本,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纵观历史,横看现实,成功的政治家无不具有高超的说话水平。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左右形势变幻。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叱奸佞于朝堂,醒群众于街衢,化干戈为玉帛,挽狂澜于既倒。

战国时,秦国吞并了韩、魏这两个大国之后,企图染指小国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交涉,同专横、凶残、贪婪的秦王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唇枪舌剑之战,痛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汉末,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后又巧言游说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近代爆发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爱国学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头,挥泪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深刻地揭露了汉奸卖国贼丧权辱国的卑劣行径,有力地挫败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公元前44年,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恺撒被布鲁特斯派刺杀身亡,名列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首的安东尼站在恺撒的尸身旁发表了《灾难,你已来临》的演说。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只是有话直说”、“不善言辞”、“又不善雄辩,所以不可能激励大家的情绪”,可是他的这一演说却煽动起人们为恺撒报仇的怒潮,从此造成共和国的长期混乱,直到覆灭。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驱使奴隶为自己卖命。为了粉碎南方奴隶主分裂国家的企图,林肯总统及时在内阁会议上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隶们庄严宣告:“从1863年1月1日这一天起永远获得自由!”两天后,他又站在白宫讲台上向群众演讲,重申这一宣言。他深信,这可以“换取这个国家未来的幸福和繁荣昌盛”。果然,宣言发布之后,奴隶们纷纷倒戈、逃亡,南北形势发生巨变,很快林肯领导的北方军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军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1941年10月下旬德军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威严屹立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他们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德军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这些例子无不体现出讲话水平在政治风云中的巨大威力。

二、讲话水平体现领导驾驭经济的水平

1998年4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二届亚欧会议上,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于第一轮发言中谈到,日本经济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当天,日本东京交易所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两天后,桥本首相在第二轮发言中又谈到,日本经济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并未到崩溃的边缘,现正在复苏,前景看好。当天,东京日经指数又大幅度上升。

鉴于“士不言通货财”的训诫,我国典籍中关于经济活动的内容甚少。但由于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不言又不行。因此,也有不少哲人有过些许促进经济发展、规范经济活动的言辞。如《国语?周语上》就提出:“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左传?昭公十年》则强调:“义,利之本也。”这实际上是指出了经济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不讲利当然不行,但见利而忘义,一切向钱看,就有误了。就是反对人们讲经商营利的荀子,也言:“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之之利也。”意思是说,不给百姓利益,而却要从百姓那里获取利益,不如给百姓利益而后再从百姓那里获取利益更为有利。管子讲得更明白些:“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些言辞,都是很有眼光的辩证见解,对我国历代的经济活动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早在1954年6月,还在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从北京到黑龙江汤原视察;那里驻守着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森林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五师部分老兵,他们在副师长余友清的带领下,边做工程扫尾工作,边等候办理复转手续。

当列车驶进黑龙江境内,王震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窗外一望无垠的茫茫黑土地,惊叹道:“北大荒真是名不虚传啊!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

到了目的地,王震在余友清的带领下,来到战士们开垦的菜地,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蔬菜场和远处长满五花草的荒原,王震情不自禁地蹲下来,抓起一把黑土,对身边的陪同人员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土坷垃,要强上百倍!”

当晚,王震走进了复转大队的帐篷,他要向这些即将准备复员转业的老兵们谈谈心事。“你们都是庄稼汉出身,复员了留在这里种地,搞机械化农场,好不好?”王震坐在帐篷里,向老兵们询问道。“好是好,就是这个地方离家太远,另外,这个地方太冷,冬季漫长。”站在旁边的几名老兵答道。

王震得知,这批老兵大多来自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对这里的气候和生活环境不太适应,讲的都是心里话。于是,王震向他们说:“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眼下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处需要粮食。你们想想,是回老家扛着锄头种巴掌大的地,还是在北大荒搞大型机械化农业,哪个好?”战士们没有立即表态,王震又谈起了早年,他率领359旅屯垦开荒,搞大生产以及率部进军新疆的指战员就地屯垦、开发荒滩的盛况,战士们听了,连连点头,认为这位“胡子”司令员讲得有道理。

讲话水平在商贸谈判、产品推销、技术引进等经济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比比皆是。可以说,这类活动,凡是成功的,无不与高超的讲话水平有关。

1923年5月,柯伦泰被任命为苏联驻挪威全权贸易代表。当时,苏联国内食品供应困难,柯伦泰奉命与挪威商人洽谈鲱鱼购买合同。挪威商人想利用苏联对食品的大量需求获取高额利润,因而索价很高。柯伦泰竭力讨价还价,无奈双方价格距离较大,谈判陷入僵局,她心急如焚。

这天,柯伦泰再次与挪威商人会晤。她以和解的姿态主动作出让步。她十分慷慨地说:“好吧,我同意你们提出的价格。如果我的政府不批准这个价格,我愿意用自己的薪水来支付差额。”

挪威商人被柯伦泰的态度惊呆了。

柯伦泰接着说:“不过,我的工资有限,这笔差额要分期支付一辈子。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就这么决定吧!”

挪威商人从来没听过、见过这样的事,他们为柯伦泰全心全意为国效力的言语所感动,终于答应降低售价,签订协议。

凭着忠诚、才干和高超的讲话水平,柯伦泰也赢得了苏联人民的信任,第二年就被任命为驻挪威大使,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

三、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文化水平

讲话水平对于领导来说,是一项极其宝贵的资源。

一个人的高超的讲话水平,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许多因素造就的。

练就高超的讲话水平,应具备一定的素质。而良好的素质,又是和知识的多寡紧密相关的。可以说,领导优良口才的核心是知识,基础也是知识。

古时有位秀才,年年乡试都落第。他每次写文章,便像吃苦药一般,抓耳挠腮,迟迟落不了笔。

妻子看到他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中老大不忍,便说:“你们男人做文章,真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哪!”那秀才哭丧着脸回答说:“当然要难。你是肚里有东西,我是肚里没有东西啊!”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知识贫乏,腹中空空,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同样,领导讲话也是如此,没有知识,没有内容,即使你口齿伶俐,也称不上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你根本无法说服对方,至多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间常流传着山东大军阀韩复榘的许多笑话。据说有一次,这位韩大主席坐着小汽车来到齐鲁大学演讲,此公不学无术,却又想附庸风雅,请看他的演讲:

诸位、各位、在下各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讲演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不用说,没来的请举手吧。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兄弟我是大老粗儿,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从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你们大家都是各国留学生,会六七国的英文。我来这里,真是鹤立鸡群了。所以兄弟今天不准备多讲,我就先谈两三个纲目……”

一席演讲十来分钟,信口开河,满口雌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外行语言,难怪要招人哂笑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领导讲话与知识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点。

1.知识可以为你提供丰富多彩的话题

演讲中,要使对方感到你说的东西内容丰富、新颖有趣,那么,你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一般说来,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可能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知识面过于狭窄,对所议论的问题缺乏见地,是想开口却无话可说的原因。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说起自己特别熟悉的问题,容易打开话匣子;而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却无从下口。

所以,只有用丰富的知识——专业知识、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包括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等,把自己的头脑充实起来,你在演讲中才能才智横溢,左右逢源,畅通无阻。

2.知识为你的言语插上美丽的翅膀

一位领导能够口若悬河、吐珠泻玉,正是他知识丰富的外露。

在演讲场合,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往往可以有雅俗不同的多种说法。同样讲一句话,有的就显得笨拙生硬、粗俗呆滞,有的就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令听者拍案叫绝。这跟说话者的知识涵养有很大关系。

知识是智慧的海洋,丰富的知识也是多彩语言的土壤。一个演讲者的口才是知识的结晶,这个结晶体的大小,取决于演讲者知识量的多少、知识面的宽窄、知识层的深浅、掌握知识的完善程度和驾驭的能力等。

3.知识使你的讲话更深刻

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个观点,知识丰富的人讲起来有理有据,旁征博引,论述充分,自然要比知识欠缺的人说得透彻深刻。当然,如此讲话也更能达到目的。

4.知识使你的讲话更得体

一个领导者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在讲话时较准确地分析听众的心理状态,说出得体的话。一个人掌握的社会知识多了,他就懂得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在说话时,就更得体和更有分寸。所以,要成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识。

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边缘科学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这就要求领导者既要学点社会科学,又要学点自然科学;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有专长。

具体地说,领导者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商业知识之外,像民间故事、历史掌故、幽默笑话、隐语、习俗等,都应该积累于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

一个领导者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百宝箱,在演讲中,他就必定可以纵横捭阖,得心应手。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思想水平

一个人的思想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究竟什么样,别人无从知晓。所以,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别人才知道你,你也才能知道别人。交流的方式当然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则是语言。无怪民谚有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管子说:“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他指出,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美、正确。通过语言这一工具,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在不断的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另外,通过语言的工具作用,个人的喜、怒、哀、愁也可以得到排解、宣泄,既可净化自己的心灵,又可增进友谊,消除人际间的隔阂。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各种思想主要也是靠语言来表达的。通过这些表达,人们才知道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家思想,也是在他们的互相探讨、辩论中,我们才认识了各种学派的精髓。

齐国的淳于髡是个很有本事的人,邹忌当了相国,他很不服气,想来想去,便主动上门找邹忌交流思想:“我有个志向,愿在相国面前披露,不知可否?”“只管讲来,我洗耳恭听。”“儿离不开娘,妻离不开夫。”“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不敢离开君王一步。”“削棘木为车轴,再涂上一层猪油,特别滑溜而且坚固耐用。如果把它安在方眼里,那么就会运转不灵。”“承蒙您的教诲,我不敢不顺着人情去做事。”“弓干虽用胶胶住,有时也会脱节;众多的河流奔向海洋,最终要汇在一起。”“是的,我不敢不亲附万民。”“狐狸皮袄虽破,不能用黄狗皮去补漏洞。”“您说得很对,在择用贤才的时候,不能让那些不怎么样的人混在其间。”“车的辐条和车葫芦头如果分寸不合,就不能成为一辆车;琴瑟的弦如果不分粗细缓急,就不能奏出悦耳的音律。”“我恭敬承命,今后一定要修明法令来监督那些贪官污吏,使他们不得危害百姓。”淳于髡再也无话可说,再三拜谢而退。出来后他对人说:“我暗示相国五条微言大义,他都逐条应答如流,确是高才,我望尘莫及啊!”这次思想交流,除可看出他们彼此的说话水平外,对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对淳于髡来说,通过交流,他对邹忌从不服到服,再到恭敬;对邹忌来说,通过交流,他知道了群众的意见,虚心采纳以施政,使齐国富强。

历朝历代留给我们那些耳熟能详的劝谏、讽喻之辞,有些虽还谈不上平等的思想交流,但对听者来说,能引起其思想的波动,交流也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魏徵死谏唐太宗”、“钱唐死谏朱元璋”等。

第二节 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能力

第二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能力

讲话水平的高低,是领导的个人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说,讲话水平体现在领导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一、体现组织协调能力

领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组织协调工作,决策的制订、执行、监督与控制,哪个阶段都少不了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人不对物,而与人打交道的关键便是组织与协调组织,协调与被协调。

不管对于什么人,组织协调的原则总是大同小异的。想要领导别人,就必须善于听,让别人能充分、全面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和见解;必须善于理解,理解了别人说出的东西,让别人感到你是一位难得的“知音”;必须善于组织和协调——要把你的目标、计划和个人的打算很好地表述出来,还要说明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和对方的要求协调起来,事情本身从本质上说是大家的,是互利的。只有这样,你的讲话才能最充分地体现出你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没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是很难奏效的。由于被协调者的类型不同,组织协调时要点地把握又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领导者细心琢磨,灵活掌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切忌不分对象,一副面孔,一个腔调,一套说辞。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诸葛亮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书中不但描写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讲话水平。特别是“舌战群儒”中的说辞,更是脍炙人口。实际上,不论是舌战群儒,还是智激孙权和周瑜,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两国关系,达到共同抗曹的目的。当时的形势是东吴的大臣,文的要降,武的要战。吴主孙权犹疑不定,都督周瑜又不在建业。刘备新败,将寡兵微。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蜀汉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联吴抗曹。年轻的孔明身负重任,只身赴东吴。首先,他舌战群儒,以其雄辩口才,使东吴的文臣哑口无言,无由再言降曹。然后,他智激孙权和周瑜,坚定主帅抗曹的决心,并以巧妙的言辞,表明刘备抗曹的决心。至此,孙刘联合抗曹大局已定,孔明出使东吴的目的达到,才有赤壁大胜,天下三分的结局。

二、体现洞察预见能力

正如《圣经》上所说:“缺乏预见,人们就危险了。”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蓝图:美国要在1970年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电脑巨子比尔?盖茨则一心想让计算机进入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家庭。如今,他们的预见都实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大说客”苏秦就很有预见能力。他第一次出游失败回来,老母诟骂,妻不下机,嫂不为炊。他满面羞愧,于是发奋读书,“锥刺股”的故事被传为美谈。他认真研究其师鬼谷子的“揣摩”韬略,闭门一年,再出山时,针对六国不同的地理、历史和资源状况,揣摩六国国王不同的心理活动,分别游说,以利害动之,推行“合纵”战略,一举成功。“于是六王(会盟之时,经苏秦建议,六国国君均称王)合封苏秦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可谓神气至极,成功至极。

1898年,丘吉尔作为一名初级军官和战地记者参与了克泌纳勋爵征服苏丹的战争,当时丘吉尔洞察到英国主要的问题是供给问题,而供给渠道的建立要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深入到非洲的中部。丘吉尔在后来的演讲中指出:“说起战争,人们脑海中就充满了战斗的场景……而往往忽视了那漫长的军品供应线……胜利是美丽的、色彩绚烂的鲜花,运输是鲜花的根茎。没有它,鲜花永远不会开放。人们不要忘记那错综复杂的供给问题。”在苏丹战役中,英国要为大量的机动部队提供给养,必须要在沙漠中修建一条铁路,沿尼罗河组织一条不间断的运载军需物资的内河船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丘吉尔就指出,任何一场新爆发的欧洲大战都将与以前的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因为现代武器以及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将把一国中更多的人卷进来,或者是充当劳动者,或者充当士兵。实际上,丘吉尔已经预示了随后所发生的战争将是“全面战争”,而以前的大多数战争往往由单一的战场决斗所决定。1915年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演讲时说:“过去的战争决定于事件本身,而不是决定于战争的趋势。在当今的战争中,战争趋势远比作战事件本身重要。”因此,当丘吉尔在1917年担任英国军需部长后,他给所有的大臣们传阅了一份备忘录,指出现代武器最重要的原料是:钢铁。

丘吉尔讲道:“这是一场‘钢铁’战争,我们胜利的所有希望所依赖的基础是‘钢铁’……‘钢铁’不仅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挽救我们战士生命的最好方法。这是一场机器战,将军的才能在于能运用机械代替血肉之躯来实现战略目标。”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钢铁,丘吉尔又历数各种可供利用的钢铁资源,甚至包括伦敦公园的铁栏杆:“我推想单单海德公园的栏杆就有两万吨,而伦敦街道的铁栏杆更多。”

1940年丘吉尔开始担任英国首相,这时他特别强调飞机生产,尤其是战斗机的生产。他认为即将到来的空中之战将决定英国是否能生存下去并继续战斗。1940年秋天,伦敦保卫战成功以后,丘吉尔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威胁英国舰队的潜水艇。德国潜水艇的攻击使从美国运出的重要战争物资损失很大。如果不消除德国潜艇的威胁,英国就很难保持继续作战的能力。丘吉尔决定优先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公开宣讲“大西洋战争”,然后成立了一个“大西洋战争委员会”,以定期讨论和组织对抗措施。

在英国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丘吉尔对苏联大使说,他的计划是“能再坚持6个星期”。他向有关大臣询问生产大量登陆艇的长远计划,因为没有它英国军队就不可能进入欧洲大陆。丘吉尔着手建立移动式混凝土港口,它可以被拖过英吉利海峡,沉在海岸边,以建立一个人工港口,供英国船队登陆。

正是由于丘吉尔的预见,才使英国上下知道他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集中精力防御什么。最终英国不仅瓦解了德国的进攻,还成功地和盟军击败了法西斯。

三、体现感召能力

美国内战期间,总统林肯就通过演讲、著述和会谈向人们宣扬了他对美国未来的信念,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国从没达到过的高度。当时,急需有人指出这个国家的前途,以及为联邦进行内战提出合理的理由。正是林肯完成了这一重任。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利用一切机会重申,向人们强调和提醒国家的立国之本。他的信念非常简单,那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尊重,对正直、价值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他的演讲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使得他的信念得到了人民的认同,这把他同普通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861年7月4日在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林肯再次传达了他自己已深信不疑的坚定信念:“我们不仅要给人民以自由,更要给世界以希望。我们坚信每个人最终会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每个人都会获得平等的机会。”林肯心目中的这种信念就来自美国《独立宣言》:

这是一场人民的斗争,对联邦来说就是维护我们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是为了每个人的解放,从每个人的肩膀上去掉虚伪的枷锁,为每个人扫清追求理想的道路,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开始和人生奋斗中公平的机会。

林肯为了让广大民众了解并接受“美国该往何处去”的目标,他不断地走出白宫,接近民众。他注意使每一句话都能让人们听到。在那个收音机、电视机等都不存在的年代里,林肯正是靠自己体察下情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64年,即总统选举年,林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前线,慰问疲惫的将士,并鼓舞他们,告诉他们他没有忘记他们,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并号召他们不要忘记自己在为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战斗。他对第166俄亥俄军团作了如下的演讲:

不仅仅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未来,让我们子孙的子孙能够仍然拥有这个自由伟大的国家,这个为我们带来快乐的国家。我请求你们记住这一点,不是为我,而是为你们自己记住它。我只是偶然暂时居住在白宫这个大房子里。我深信你们的孩子也会来到这里,就像我从一个穷人家里来到这里。为了在这个自由的国家里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勤劳、奋斗和智慧赢得一个公平、公开的机会,为了有平等的权利实现自己合理的人生追求,为了这些,我们应该战斗,这个国家值得我们去战斗。

在执政的四年里,林肯始终都在宣扬自己的信念。他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明确,那就是,强调平等和自由(包括解放奴隶),“所有人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解除“人生的枷锁”。这些都是人生来具有的权利,应该得到永远的维护。

这些来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鼓舞人心的语言深深影响和感召了人民,尤其是那些来自穷人家庭的战士。他们尊敬他,信任他,不管他走到哪里,他们都为他欢呼。联邦士兵与林肯总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在美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总统做到如此。这种深厚的感情开始于1861年初,那时林肯从白宫这座“象牙塔”里走了出来,亲自慰问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

美国北方联邦军队获得了最重要的葛底斯堡大捷之后,林肯总统为阵亡将士们建立了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在公墓落成典礼上,林肯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从他这次演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的想法和目标都是他多年来对这个国家所抱持的坚定信念。

在听了当日主要致辞人爱德华?艾沃雷特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之后,林肯只用两分钟的讲话就再次提醒了人们内战到底意味着什么,美国本身意味着什么:

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座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她以自由为立国之本,并致力于这样的奋斗目标,即人人生来都具有平等的权利。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这场战争能够考验我们的国家,或任何一个具有同样立国之本的同样奋斗目标的国家,是否能够持久存在。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相聚在一起。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将这战场上的一块土地作为最后的安息之地献给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我们这样做是完全恰当的,也是完全应该的。

然而在更广的意义上说,我们没有能力来奉献这块土地,我们没有能力来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圣。在这里战斗过的、仍然健在或已经牺牲的勇士们,已经使这块土地变得如此神圣,我们微不足道的能力不足以增加或减少它的圣洁了。世人也许不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勇士们在这里取得的崇高业绩。更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曾高尚地推进、却终于未竟的工作。我们应该献身于他们留给我们的伟大任务。这些值得尊敬的先烈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竭尽忠诚,鞠躬尽瘁,我们应当继承他们的遗志,为我们的事业奉献出更多的士志。在此我们下定决心,要努力使他们的鲜血不白流,决心使我们的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在自由中获得新生。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林肯让美国人民知道了美国该往何处去,给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并且不断地宣传、重复提及这一目标。它感召着每一个美国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去。林肯清楚地重申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并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他激起了人们的巨大力量,并使它得以释放。林肯明白,人们的意识一旦复活,将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和智慧,这对领导者实现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 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魅力

第三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的魅力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指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许多优秀的人才。”

魅力是一名领导者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一名领导是否拥有魅力,并不在于权力有多大,地位多高,关键在于是否赢得人心。而领导赢得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领导的讲话水平。

领导讲话水平的高低,体现着领导魅力的强弱。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优化讲话细节产生魅力

掌握一定的讲话方式是对一个领导的基本要求,也是讲话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所在。同样是领导,同样是讲话,有的人讲话分量重,有的人讲话却分量轻,这就是讲话方式所造成的差异。对一个领导者而言,讲话的方式十分重要。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言简意赅

如果不是特殊需要,作为领导,讲话一定要言简意赅。会长话短说的领导,很容易得到下属的认可和喜爱。

2.最后出场“重点置之于后”的心理因素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开会时,官阶越高的人越后到;舞台上角儿露脸,最后出场的角儿,必定是最重要、最顶尖的。其实说话也一样,越将重点放在后面,越能显出所说的话的重要性。

3.说出个性语言

一般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即口头禅。口头禅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一般来说以这些话来介绍自己,强调自己,能够使别人听来亲切自然,也能为自己树立一个独特的形象。

4.幽默风趣

幽默的语言,易于记忆,又能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自我标榜的商标,借此可以使人们记住你,并使你的话产生更大的力量。

5.句子短些

短句子说起来轻松,听起来省力,吸引力也强。如果一句话的含义过于复杂,听者费力,交流也就无从顺利进行了。

6.通俗易懂

领导讲话时,要注意通俗易懂,忌怪僻生异,并且要吐字清晰,保持适当语速。

7.坚定自信

说话时语气要坚定而自信,这样才显示出你是充满自信和颇具能力的。若讲话时眼睛不敢正视,握手软弱无力,会使人觉得你意志薄弱,容易受支配。

8.姿态端正

开口说话时端正的姿态,可以给听者留下一个好印象。与别人谈话时,身体略往前倾,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9.手势有力

作强调时运用有力的手势,等于告诉对方:“我有信心控制一切。”但不可指着别人的脸晃动手指。

10.关注听众

领导在讲话时,应注意对方的眼睛。研究显示,一个人紧张时,目光会游离不定,而且眨眼次数增加。为了了解听众情绪,要注意对方的小动作。一个人可以做到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但他的小动作会透露他的心情。例如你在谈话时发现对方的腿在轻轻晃动,这表明他对你的话不以为然。

二、机智灵活产生魅力

机智是领导者最能产生魅力的源泉。语言的机智,是指领导者在交际中,自己或他人的语言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灵活、迅速、机敏又不失风度地用口才技巧来进行处理,尽量避免或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增强领导者的魅力。

一位将军到基层检查工作,他召开一个士兵座谈会,想了解一下士兵们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常识的情况。尽管将军深入浅出地启发、平易近人地诱导,但士兵们还是有点紧张,显得很拘谨。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将军问一名士兵:“你知道马克思是哪国人吗?”那名士兵“啪”地立正,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马克思是苏联人。”刹那间,知道答案的士兵和在场的军官都想笑而又不敢笑,有的人甚至为这名士兵担忧,以为将军会对他严加批评。可谁也没料到,将军却笑容可掬地说:“是呀,马克思也有搬家的时候呵!”话音一落,笑声四起,座谈会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士兵们大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一个浑身泛着魅力光环的人,比如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做完工作,都要跳进热气腾腾的浴缸洗澡,然后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步。

在访问美国期间,他正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突然有人敲门。“请进来。”他喊道。门开了,罗斯福出现在他的面前,见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就要退出。“请进来!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叫道:“大不列颠的首相对合众国总统是没有什么要隐瞒的。”

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要说出一个理由来。”

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哎呀,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有一回,与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时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在摇我自己的头。”

在一次招待高官显贵们的宴会上,气氛热烈。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礼宾司的一名官员走到丘吉尔身旁,对他耳语说,他看见某先生把一只银制的盐缸塞进了自己的口袋。听了这话,丘吉尔当众将一只银制的胡椒粉缸塞进了口袋,好像无人看见一样。

宴会结束时,丘吉尔悄悄走到那位拿了盐缸的先生身旁,轻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都被别人看见了。哎,最好还是放回去吧,你说呢?”

三、成熟稳定产生魅力

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讲的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成熟稳定的能力,这也是一名成功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普京就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政治家。就在晋京担任总理100天以后,俄罗斯关于普京的流言开始流传。当时并不是普京干得不好的时候,恰恰是普京的支持力扶摇直上的时候。而在普京之前的几年间俄罗斯的总理像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任,有的任期只有短短几个月。

俄罗斯《今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普京将被解职》。文中说:“俄罗斯总理人选总是变来变去,无非是接班人的角色没有选好。这不,又轮到普京了,前天已正式通知了,总统亲自宣布他‘作为接班人的权力’如今已是一个大问题……”

俄罗斯《独立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民主总理还是“军事总理”?》的文章,对普京的未来表示了担忧。文章认为,作为一个总理,他已经“到头了”。尽管普京的支持率目前仍在不断增加,但在全国的政治精英看来,普京上台不过是叶利钦心血来潮导致的“临时的偶然结果”。

俄罗斯《劳动报》刊登了俄罗斯政治评论家尼科诺夫一篇题为《叶利钦的举动高深莫测》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普京被解职的可能性。

几天之后,俄罗斯《独立报》总编辑列季亚科夫发表文章认为,普京执政头百天虽平安度过,但下一个百天仍将危机重重。即使不用考虑总统的“变幻无常,后者在总理的路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当流言纷传时,普京坦然面对。他对采访他的俄罗斯《生意人报》观察家康?斯尔诺夫说:“怕就别做,做了就别怕。如果老想着会不会下台,就没时间工作了。我是俄罗斯政府第29任总理。这就意味着,不管我在位时间多长,我之后都将是第30任、第31任……至于本届政府能存在多久,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一个月里向好转方向迈出哪怕小小的重要一步,那么这一个月的存在时间已经算是很多了。换言之,如果我们人民的生活在一年里都没有出现好转,没有变得更加稳定,没享受到更多的保障,那么即使存在一年也没有什么意义。”

普京是一个相当成熟稳定的政治家,当流言充斥各大报纸时,他还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因流言而紧张,或者放松工作,或者频频发表讲话。他的精力一点也没有分散,而是一如既往,推进着自己制订的计划。

在俄罗斯人民的印象中,普京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政客,而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实干家。在执政仅仅100天时间里,工资发放情况正在好转,拖欠的军饷数额正在减少……不仅俄罗斯人民认可他,叶利钦总统也从内心赞赏他。

普京不仅没有被解除职务,在不到两个月后,反而被叶利钦宣布为俄罗斯代总统。在迈向总统的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由此可见,遇大事件时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应对自如,方可产生不可磨灭的魅力。

领导讲话是一种有着较高要求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一般人的演讲,一般人的争辩,既有其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标准。因此,领导者要提高讲话水平,不仅要学习讲话技巧,而且还要懂得领导讲话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只有这样,讲出来的话,才合乎领导讲话规则,才会使听众甘于听从召唤。

第二章 衡量领导讲话水平高低的标准

第一节 权威性标准

第一节权威性标准

领导讲话的权威性标准,是领导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从理论上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体现在领导意志上

我们知道,社会组织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这个组织系统是由许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组成的。要保证社会组织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就要使所有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这就是领导的意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领导意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从广义上讲,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有一个领导意志。要实施这一意志,就要靠领导的讲话来传达。

二、贯穿在领导活动中

社会活动是通过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而连接起来的链条,这根链条上的主要环节就是各个组织。选用人才、收集信息、制订目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以及监督检查等,无不贯穿着领导者讲话的权威性。

三、融合于原则和政策中

领导者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和社会产生大的影响。

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所以,领导讲话必须非常注意原则性和政策性。

1.讲究原则性

原则性是指领导不论在什么环境中,讲话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和分寸,不能脱离这个限度随心所欲地去阐述、说明、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坚持原则是保证各项领导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脱离原则,自行其是,就没了章法,任何事情非乱套不可。语言是思想的体现,是行动的先导。讲话不讲原则,必然导致行动的无原则性。通常我们所说的某领导讲话不讲原则,说话很随便,随意表态,经常发表一些与集体意见不一致的观点,说一些不该说的话等,都是不讲原则的表现。讲话不讲原则,会降低领导的威信,影响集体战斗力的发挥,阻碍正常工作的开展。

2.讲究政策性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不只是代表自己,而且还代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讲话往往是代表这个组织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工作目的、工作要求。讲话的政策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讲话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上级的指示和精神相一致;二是讲话要按照组织意图去讲,保持一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去感情用事;三是讲话要表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态度,允许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都应讲得具体明确。群众常常把领导讲话作为行动的依据。

领导讲话的政策性在对外工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领导者在对外交往中的言谈举止,代表国家、民族的形象和尊严。对时事的评论,对双边关系的建议、对外谈话、对外声明等,都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地位和声誉。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科学家高桥一直在拉美的一些国家进行科学研究,但他同时还肩负一些日本在拉美国家的外交领导事务。一次,他应邀给拉美国家的一些学生上课,本来他的工作没有这样的安排,是受临时的指派,因之前有一位教授因所讲授的观点与学生不符被赶下了台。所以,高桥只好操着生硬的外语走进教室。教室里有150多名人种不同的男女学生等待着新来的老师。日本教授精神抖擞地出现了。“诸位”,没想到刚一开口,就被学生自治会的代表打断了。“我们还没有承认您是教授。不如说,您是被看做带有危险性的人。从现在起,我们要对您进行审查。因此,请回答以下问题。”

高桥暗叫苦,只好洗耳恭听了。

毕竟高桥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并未因此而怯退,心中倒想要领教一下这帮学生。

学生们开始向高桥敷先生提问了。“第一个问题,高桥先生同美国宇航局有某种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是我们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者。对这一点,您怎么看?”“第二个问题,美国是凭借实力到我们这里来的。与此不同,日本是以迁移的名义来淘金的。有人认为,日本人打算在经济上捞足了,就悄悄地溜回去。您作为官吏、移民、研究者,是怎么处理三者关系的?”“最要紧的是第三个问题,我们南美学生,向往古巴的民族主义。您当然可以有不同意见。但只要回答一句,对卡斯特罗总理是否赞成?Yes,还是No?”

好家伙,连珠炮式地一连提出三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把对美国人的不满和对日本人的不信任一下子都倾吐在这位本来就没有打算上课的日本科学家身上。要么你立即回答,否则就得退下讲台——像前任教授一样。

高桥先生不愧是有教养有胆识的科学家。他不动声色,冷静地听着。等学生代表一回到座位上,他从容地答道:“明白了,不过,在我回答之前,先向你们提一个问题:诸位是否知道冲绳岛?”

虽然学生们对日本知之甚少,这个简单的问题还是能答出来的。“知道。这是被美国无视国际法而占领的日本岛屿。”“对。这是一个连选举权都没有的、被帝国主义者用暴力和高压手段所占领的地方。”

正中下怀!日本科学家不由得张大了嘴巴。现在,轮到他提出问题了。“谢谢。既然你们知道得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向我提三个问题呢?那不是失礼吗?我是日本人,是被美利坚合众国夺走冲绳的日本人!”

教室里立即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高桥教授从容走下讲台,走出教室——把时间和决定权都留给了学生大会。

第二节 通俗性标准

第二节通俗性标准

领导讲话的通俗性,是指讲出的话不但要生动,而且说理要易懂,使人乐于接受。

一、讲话要讲明白话

所谓明白话,就是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意思容易懂,道理好明白。

毛泽东讲话非常注意语言技巧。他讲话的鲜明特点是:简洁通俗,深入浅出,善于把深奥复杂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话讲得明白透彻。

例如,他在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解释什么是“矛盾同一性”时说: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这里毛泽东用“鸡蛋”、“鸡子”、“石头”等极为普通常见的词语,把非常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连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人也能听懂。

二、讲话要讲大众话

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讲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讲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中传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和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经历了千百年的传诵,千锤百炼,凝结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它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

歇后语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截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解说,似谜底。在谈话中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强谈话的趣味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为说明某人工作开展缓慢,可说:“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为了说明自己没有能力办这件事,可说:“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为了说明办了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说:“我办的这事真是‘公公背儿媳’——费力不讨好。”

毛泽东精通群众语言,讲话时善于运用这些精美的大众语言,深入浅出地宣讲革命道理,所以,人民群众非常喜欢听他讲话,爱读他的文章。

常言道:“好东西不要多用。”如同生活中的调味品,用得恰到好处,则味道鲜美,如果过量,则会破坏一锅好菜。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也是如此,如果用得恰到好处,确能起到一语千钧的作用;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就显得过于肤浅和滑稽,很不严肃,甚至引起听众的厌烦。

群众语言也有雅俗之分,在具体使用时雅一点好,还是俗一点好,这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而定。如果面向基层群众,就应当说得大众化一点;如果面对的是一些知识分子,就要尽量说得文雅庄重点。

三、讲话要讲实在话

领导者讲话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使听者能够接受的话,不要打官腔,故弄玄虚,不要用大话压人,用虚话蒙蔽人。

1.心平气和,实话实说

国庆前,某菜场,女青年营业员小徐接连气走了三个顾客,这三个顾客一气之下到办公室告状。菜场领导知道后,并没有草率地对小徐进行批评,而是将心比心地同她谈:“小徐,最近身体不舒服?”“没有。”“看上去你瘦了些,脸色不好!”“有点累,还有点操心。家里只有我和弟弟两人了,弟弟下班什么也不干,只知吃玩,一切家务全压在我身上,累得我精疲力竭,可真气坏我了。”这时小徐暴露了自己的处境:一肚子气没处发,结果全撒在顾客身上了。菜场领导听到这些就问小徐:“顾客对你的态度有意见,你看怎么解决好呢?”小徐讲:“我这就去赔礼道歉,组织上如何处理我都成,以后再有什么毛病,请您提个醒,我会听您的。”

这种处理方法就达到了最佳效果,既教育了职工,又树立了权威——“我会听您的”。

2.不打官腔,说朴实话

在一则趣闻上:有人将某些机关常用的官话、套话,来了个综合排名,排在前十名的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严肃处理”、“狠抓落实”、“不尽如人意”、“一定的”、“基本上”、“阶段性成果”、“力度”。

说实话,这些干货少、水分多的官话,千百次重复的套话和四平八稳的原则话,让人听起来确实省发说服。

那些开口闭口官腔的政府官员们,讲话总是不痒不痛,语焉不详又似有所指,他们讲起话来几乎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似乎是信誓旦旦地解决了一切问题,可是静下来一想,老百姓脑子里留下的还是领导的几句“一定解决”、“马上去办”之类的搪塞语。至于何人去办,何时去办,何时办好则仍是未知数,全靠听者自己去猜想。难怪有人说“有关部门”是最难打的部门,“研究研究”往往是只研不究。

为什么这些打官腔的领导,对于老百姓的提问,总是拿腔拿调、支支吾吾、打马虎眼呢?这要么是担心言多必失,所以说话遮遮掩掩;要么是由于肚里根本就是糊涂账,所以说话声东击西,乱扯一气;还有可能是怕不说穿鞋戴帽的套话、人所共知的废话、难以兑现的大话,会被人认为没水平。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一个会议上说:“要让领导同志讲真话不讲套话,讲实话在不讲空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此话一出,好评如潮。可见,普通群众对于领导朴实话风的渴望。

真正对百姓负责的官员,应该是坦诚的、踏实的、认真的,这样往往能给群众留下好的印象。许多深受人们尊重和欢迎的领导,平时都爱讲大白话、朴实话。因为这些话更通俗易懂、更平易近人。

老舍先生说过:“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其实讲话也是如此,而且朴实的话儿比官话更动听。我们热切盼望朴实的话能够取代官话,让百姓听着顺耳动心!

第三节 概括性标准

第三节概括性标准

概括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是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的一种技巧和艺术。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意见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如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军民鱼水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所以,一个领导者的讲话,应该具备概括性,要时刻把握住概括的要领。

概括具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筛选”作用,就是丢掉事物中的无关部分,选取具有本质属性的内容;二是“归纳”作用,即是将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减少“水分”和避免繁复;三是“扩大”作用,即从认识个别事物进而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有利于逐步接近真理和掌握真理。

一、筛选概括

领导者在讲话中,常常要列举一些典型事例。从这些事例中选取尽量能说明观点的有用部分,摒弃其他非本质部分,并沿着这些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这就是筛选概括。

作为领导者,无论就解决什么问题或论证什么问题,在招集会议让大家发言时,都会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记录下来的意见和措施不仅有不少相同的,而且条目也比较多,有可采纳性,但无操作性。此时,就需要领导者出面,将所有的意见和措施进行概括,挑选出具有统一性的、普遍性的、重要性的,去掉特殊的、次要的,然后在头脑里整理出一个简单、精炼、清晰的意见,并表达出来。比如,就“建立和谐社会”问题开会时,人们可能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条件有遵纪守法、不打架骂人、学雷锋做好事、反腐败,而善于筛选概括的领导很容易就总结出“建设道德社会和法制社会”这样的讲话提纲来。

二、归纳概括

领导者在讲话过程中,对一些具有结论性的内容,或者能独立存在的内容单元,通过集中提炼,浓缩成为极简单的句子、词或整齐的短语,在听众记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这就是归纳概括。

一位省委宣传部长对新闻单位存在的问题作了这样的讲话。他说:“近些年来,有些新闻单位放松了新闻队伍的建设,党的新闻优良传统被淡化了。在部分记者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跑沿海的多了,跑内陆的少了;跑城市的多了,跑农村的少了;跑会议的多了,跑调研的少了;跑富裕单位的多了,跑贫困地区的少了。有的记者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而是习惯会议开开,宾馆住住,礼品拿拿,简报看看,大笔挥挥。这种作风不改变,我看是非常危险的。”

这里用了“四多四少”这样四个对比,加上五个短语,既是很实际的批评,也是很高超的归纳。

三、扩大概括

扩大概括是把某一单独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它所属的全类个体上去,从而把全类个性概括在一起的推理方法。

齐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一起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带着几分夸耀的语气说:“你们齐国可有什么奇珍异宝吗?我们魏国虽不算大,尚且有10枚直径为一寸的宝珠,这些宝珠晶莹滑润,玲珑剔透,到了夜间,亮光闪闪,光华四射,能够把前后12辆车子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贵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怎么连件像样的国宝都没有呢?遗憾!遗憾!”

齐威王微微一笑说:“我们所说的国宝与你们看重的国宝迥然不同:我有一个名叫檀子的大臣,现在镇守在南城,他恪尽职守,爱兵如子,夜不卸甲,使得强悍的楚国人不敢骚扰我国的南部边疆;我有一个名叫盼子的大臣,带兵在高唐驻防,他办事异常精细,防范特别严密,使得赵国人不敢在我国的河流里撒网捕鱼,为国家赢得了一大笔渔业收入;我有一个名叫黔夫的大臣,被派去治理徐州,他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燕国、赵国的老百姓自愿迁移过来的多达7000余家;我还有一位叫种首的大臣,负责维护秩序,缉拿盗贼,他向各地发布告示,晓以利害,让老百姓群起监督,结果歹徒绝迹,盗贼自首,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局面。要讲国宝,以上四位出类拔萃的贤才,就是我们的国宝。他们的思想和业绩所反射的光辉,连千里以外的地方都照耀到了,哪里是那些仅仅可以照亮12辆车子的宝珠所能比的呢!”

魏惠王一听,羞得满脸通红。

齐威王将自己的“国宝”与魏惠王的国宝作了一番比较,对方的只能照亮12辆车子,而他的却可以照耀到千里以外,使天下太平,从而揭示了一条真理——真正的国宝是人才。

第四节 目的性标准

第四节目的性标准

任何讲话都有着特定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目的不同,语境不同,讲话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所以,领导讲话一定要同讲话的目的和语言环境相切合、相适应,方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目的明确

一切领导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的,讲话也不例外。所谓目的,是指领导者为达到某种需要而形成的实践活动的目标、希望和要求。它是领导者对领导活动结果的自觉意识和在观念上的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领导者讲话的标准之一。

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之前,已经以目的的形式在头脑中将它“设计”出来;实践过程就是实现目的的过程。讲话是领导者一种特殊的、有意识的领导活动,无论是沟通、讲演、作报告,还是辩论、谈判、即席发言等,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领导目的而进行的。离开了讲话的特定目的,东拉西扯,无的放矢,这样的讲话不仅是徒然地浪费时间和生命,而且还降低了领导者的自身形象。

根据国外专家的研究,领导讲话的目的概括地说,有以下八种:(1)明了。即让听众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或明白他不知晓的事情、事理。(2)接受。即让听众在弄懂主体思想观点、立场、看法的基础上,真正信服、接受,并付诸相应的行动。(3)解惑。即让听众学习并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疑难。(4)沟通。即出于社交的需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达到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行动一致。(5)感动。即引发听众心灵上的共鸣,使听众受到感动或激励、鼓舞,与口才表达的目的心曲相通,同悲同喜,同忧同乐。(6)说服。即因势利导,说清道理,晓以利害,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要求,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7)拒绝。即让对方知道他的思想观点、立场、看法不被接受,这是一种逆向交流,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8)反驳。即指出对方的观点、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是错误、荒谬的,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先破后立,破中求立。

在一般情况下,讲话的目的比较单一,但有时也可能兼有几种目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上述目的中的一种或几种,就能称得上是真正地会说话,有口才。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侵略者偷袭了美国珍珠港的次日,当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了题为《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的历史性演讲。全文如下:

副总统先生、议长先生、参众两院各位议员: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

合众国当时同该国处于和平状态,而且根据日本的请求,当时仍在同该国政府和该国天皇进行着对话,对于维持太平洋的和平有所期待。实际上,就在日本空军中队已经开始轰炸美国瓦胡岛之后一小时,日本驻合众国大使及其同事还向我国国务卿提交了对美国最近致日方的信函的正式答复。虽然复函声言继续现行外交谈判似已无用,但它并未包含有关战争或武器进攻的威胁或暗示。

应该记录在案的是:由于夏威夷同日本的距离,这次进攻显然是许多天乃至若干星期以前就已蓄意进行了策划的。在策划过程之中,日本政府通过虚伪的声明和表示希望维系和平而蓄意对合众国进行了欺骗。

昨天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很遗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关岛。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区域采取了突然的攻势。昨天和今天的事实不言自明。合众国的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清楚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生存的本身。

作为海陆军总司令,我已指示,为了我们的防务采取一切措施。

但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这次对于我们进攻的性质。

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

我现在断言,我们不仅要作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

敌对的行动已经存在。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信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上帝助我!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这篇不足千字,仅六分钟的演讲,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揭露并谴责日本军国主义不宣而战、破坏和平的卑劣行径,号召美国人民奋起抗战,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美国反击日寇入侵的战斗宣言书。这篇演讲,有情况陈述,有果断决策,有愤怒谴责,还有庄严号召,兼有多种目的。罗斯福将自己的满腔激愤之情融于理智精要的分析批判之中,语言准确、鲜明、简洁、有力,产生了巨大的说服力和鼓动性。听众热血沸腾,一次又一次地用火山爆发般的掌声打断演讲,足可见反响之强烈。这一演讲鼓动和感召了听众同仇敌忾、奋起反击的战斗激情,完满地达到了讲话的预期目的。

二、切合语境

讲话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系环境、场合环境,以及最重要的是说话的具体环境,即语言环境,简称语境。领导一词一语、一篇讲话,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总是和特定的语境相联系,受特定的语境所制约。话语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也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讲话水平高的领导者不仅要善于切合语境,而且要善于利用语境,如果说话不注意与语境相切合、相协调,就会“不合时宜”,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过:“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对于一些平凡的普通名词,不应加上一些漂亮的修饰语,否则就会显得滑稽。在表现情绪方面,谈到暴行时,就要用愤怒的口吻;谈到不虔诚或肮脏的行为时,就要用不高兴和慎重的口吻;对于喜事,要用欢乐的口吻;对于可悲的事,要用哀伤的口吻。”王德春在《修辞学探索》中也指出:“上课时间在教室里,说话一般比较庄重、严肃,话题也比较集中;休息时间在公园里,说话一般比较自然、随意,话题也比较分散。在公文事务处理中,一般不用谈家常的语气和口吻;在与亲人促膝谈心时,则不适宜用公文程式。宣传科学理论,要在理智上使人信服,不适宜用过分的文艺腔调;描写文艺形象,要在感情上打动人心,不宜用过多的说理口吻。面对千百群众的公开演说,不宜轻声缓语;亲友个别交谈则不宜大声疾呼。对一般群众说话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专家说话则可使用专门术语,言简意赅。”他俩都强调语境不同,表达的方式、语气就应有所区别,力求切情切境,入旨入理。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阔人家,在孩子满月时举办庆宴,前来庆贺的人见到孩子,有的说孩子将来一定能当大官,有的说孩子将来一定能发大财,有的说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材,等等。这时有一个人却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前面的人都是随口奉承,没有根据;最后一人所言确有根据,符合客观规律。但从口语表达的效果看:对前者,主人眉开眼笑,连连道谢;对后者则怒气冲天,棍棒相加。孩子满月是喜事,主人这时愿听赞美之词,尽管是信口之言;而说孩子将来必死确是有据之言,却使主人反感。因为说话的场合与喜庆的气氛不相协调。由此可见,在庄严的场合言语也要庄严,在轻松的场合言语也要轻松,在热烈的场合言语也要热烈,在清冷的场合言语也要清冷,在喜庆的场合言语也要喜庆,在悲哀的场合言语也要悲哀。

有的时候,为了使意见表达取得成功,还应精心设计,善于创造一种交谈的具体场景和气氛。

东周昭文君免去工师藉的相位,任命吕仓为相,国人极不满意。有人就用宋国子罕和齐国管仲毁己誉君的故事说服周君信任吕仓。

后来,有关吕仓的坏话多了起来。久之,国人都不喜欢吕仓了。周文君听说国人不喜欢吕仓,心中闷闷不乐,自责道:“寡人一时不慎,选错了相国,铸成了大错。”他想换相国,但一时又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时,一位老臣对周文君说:“主公近日闷闷不乐,心事很重,不知老臣能否替主公分忧?”

周文君说:“寡人任人惟贤,让吕仓出任相国。可国人对他不满,这岂不堪忧?”

老臣劝慰道:“主公过虑了。在一个国家里,百姓对于君臣总是有毁有誉的。这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大凡忠臣,都是把毁谤留给自己,而让赞誉留给君王。想当年,宋平公妨碍农时,让百姓扔下地里的活儿为他建筑高台,老百姓怨气冲天,纷纷责怪他。这时,相国子罕见状,为了遮掩平公的过失,忙辞去相职,去做管理土木工程的司空,亲自执刑杖督工,于是,老百姓就憎恨子罕而喜欢平公了。子罕勇于揽过,可见忠臣用心之苦。”

见周文君面色和缓了,老臣接着说:“还有,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空前富强起来。于是,齐桓公开始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他在后宫设了七条宫市,还在后宫藏了七百名妖艳的娇娃,供自己玩乐。国人见他如此,议论纷纷。管仲见了,忙在自己府内的后园中建起了名为‘三归’的豪华高台,借以转移百姓的视线,让百姓不再去注意桓公的事。为了国君,他宁愿自己受到毁伤。“子罕和管仲身为名相,舍己保君,这是大忠。其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定,从而牺牲了个人的名誉。《春秋》一书,所载弑君作乱之事数以百计,无一不是大臣受到百姓的赞誉所致,因此,大臣受到百姓赞誉,绝不是好事。大臣深受赞誉,久之会势强震主,正如日积月累能积土成山一样。”

周文君听了,恍然大悟,转忧为喜,继续重用吕仓,而没有罢免他。

这就是善于创造适宜表达场景和氛围的功效。

第五节 逻辑性标准

第五节逻辑性标准

领导者讲话,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讲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

讲话首先要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是指人们思考问题时所用的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是我们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充足的理由等。遵循这四条基本规律,是讲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总体表现和要求,必须贯穿于讲话的全过程,体现在讲话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同一律的运用

求同去异是同一律在讲话中的具体运用。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也就是说,每一个概念、判断都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一篇讲话中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贯穿整篇讲话的中心,不准有另外的中心,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

讲话中运用同一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概念必须明确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用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概念保持了确定性,那么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可以保持确定性。相反,如果概念内容不确定,内涵和外延不明确,语言表述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就容易造成思维混乱。

某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他说:“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这句话就犯了逻辑错误,对社会科学、经济学的概念不明确。经济学、哲学、历史等都包含在社会科学的外延内,不能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也包含在政治经济学的外延之内,也不能并用。正确的表述方法应该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学习,尤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

有人说:“管理很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条件。”这句话的错误在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条件。就是说无论管理水平高还是低,都能取得好效益。这显然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条件。”类似的逻辑错误在一些领导的日常讲话中可能会经常出现,因此,领导应注意此类问题。

2.不能随意转移讲话主题

在一篇讲话中要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必须是贯穿整篇讲话的中心,不准有另外的中心,也不准随意转移中心。否则,一篇讲话有好几个中心,听众就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你在表述什么思想;而随意转移中心话题,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一些领导在讲话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脱离主题,任意发挥,海阔天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听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如在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讲话的重点应该是深刻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造成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加快经济发展。讲话中谈到经济数据不实、虚假现象严重、水分多的问题是可以的。假如你离开经济这个主体,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等问题进行痛斥,大谈其危害和表现,这恐怕就离题太远。听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引导到一些细枝末节上,影响讲话效果。

这就要求领导在讲话时,一定要心中装着主题、想着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讲。在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讲解时,也不能偏离这个大主题,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3.不能混淆和偷换概念

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来说的。讲话中不要转移论题,偷换概念,否则就会犯诡辩论的错误。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者对他的朋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这个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头上就有角了。”“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来就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不是指从来就没有的东西。诡辩论者在第一句话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后一句“没有失掉的东西”则变成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前后两句“没有失掉的东西”概念不同,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当有人说欧谛德谟说谎时,他狡辩地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

欧谛德谟在这里是故意混淆了概念。他讲“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不存在的东西”是指说谎者所说的话不符合事实,同实际的东西不相符合;而他讲“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这里所说的“不存在的东西”则是指那种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在思维中也根本想象不到,当然也就无法加以述说。前后两个“不存在的东西”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矛盾律的运用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或两个都是假的。如果同时为真,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在一篇讲话中所确定的思想必须首尾一贯,前后一致,不允许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观点在一篇讲话中存在。

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在讲话中经常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就违反了矛盾律的错误。“基本上”与“完全”是两个有着不同逻辑意义的词语。“基本上”具有“绝大部分但不完全”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我既不完全,但又完全同意他的意见”的意思,这就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

再如:“如果大家都动手大搞卫生,那么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健康”与“疾病”是两个含义相反的概念,不可能同时都有了保障,于是,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战国时期,《韩非子?难势》中讲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矛和盾的人,鼓吹自己的矛和盾是如何的好,“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旁边的人戏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者顿时哑口无言。卖者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显然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规则。

三、排中律的运用

排中律要求二者必居其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要求在讲话中表述的思想观点必须鲜明,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折中骑墙。

排中律要求在讲话中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必须旗帜鲜明,绝不能模棱两可。

如某单位在研究是否给某人纪律处分时,有位领导说:“我是不赞成给他处分的,但也不赞成不给他处分,我认为适当给予处分也是必要的。”这位领导的话显然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赞成给他处分”与“赞成不给他处分”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对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既不赞成给他处分,也不赞成不给他处分,含糊其辞,让人无法琢磨,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态度。

四、充足理由律的运用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思维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在讲话中尤为重要,以充足的理由证明所讲的观点,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领导讲话贵在有理有据,提出一个观点后,要有大量的、翔实的材料来论证,听后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

在讲话中运用充足理由律,要求以大量的事实为论据来为讲话主题服务。特别是运用的例子要真实、准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推敲,不能引用差不多、大概、可能之类的资料,更不能胡编乱造,尤其是数据更要核准。只有所用材料准确可靠,讲话才能做到事真、情真、理真,才能令人信服。如果你引用的资料被听众发现有失实或错误之处,那么你所使用的全部资料都将被听众怀疑,整个讲话也将被大打折扣。

有些领导讲话无内容、无观点、无新意,从根本上说是掌握材料太少的缘故。没有翔实的材料,而硬要加些优美的语言,那肯定是空洞无物的呓语;如果只有虚假平庸的材料,那只能是一些骗人的谎言和俗不可耐的说教,纵使有华丽的辞藻,也会让人感到苍白无力。

领导讲话只有和群众有共鸣点,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那么怎样产生共鸣点呢?关键是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给人一种朴素实在、无可辩驳的感觉。其实,共鸣点就蕴藏在实实在在的材料中。这就要求领导平时注意多收集实践中的活材料,丰富讲话论据,增强讲话的说服力。

领导要想表现出较高的讲话水平,讲话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一个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把握、认识这些讲话规则,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更好地为自己的领导工作服务。

第三章 提高领导讲话水平的基本规则

第一节 准确性规则

第一节准确性规则

准确性是领导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领导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的信任。

领导语言的准确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运用场的准确性

领导在领导活动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领导准确的运用语言,首先是指领导者讲话的语言有一定的条件限定。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领导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其中包括决策等领导行为的表露)。但是,由于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所以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就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内容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领导者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

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当语言运用场确定以后,就需要领导者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这里,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最大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领导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练上,即需要领导者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并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三、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领导在进行领导活动中,与自己以外的个体、组织相接触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领导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准确地说明问题,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领导不论是主持会议,还是同下级谈话,都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准确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就很难使领导活动获得成功。

四、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领导运用语言进行领导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准确,不准确地使用知识,害人害己。

第二节 生动性规则

第二节生动性规则

生动性是对领导讲话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需要使用易被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这就需要领导在进行报告、演说、对话、交谈等各种场合,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生动性

领导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有些领导者往往愿意使用一些当下流行的“时髦词”,或者是流行的套话。把这些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回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识,改头换面;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语言增色,反而使其逊色。

加里宁曾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感慨地指出:“斯大林同志曾说过,最坏不过的事便是用现存的公式和现存的口号来思想。这种做法,当然容易得多。但若用自己的话把某种理论表达出来,那首先得好好地思索清楚,了解清楚,不然你就会犯错误。如果你说话时只背诵那些记得烂熟的公式,那你的脑子并没有真正起作用。说现成的一套话,你们就不能够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很不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

加里宁的这番话是颇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每一个领导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都要大胆地去总结、去思考、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并且去说服人,让人接受,并愿意跟你共同去实践。

二、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运用不仅要生动,还要形象。这就要在形象的选择和描绘上精心筹划,适当使用比喻、拟人、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

比如领导就事论理、以理服人的场合很多,应该做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最好能声色具备,使听者仿佛可以看到你所讲的形象和情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形象地描绘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形象,他说:“原来的货币所有者,现今变成了资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所有者,就变成了他的劳动者,跟在他后头。一个笑眯眯、雄赳赳,专心于事业;另一个却是畏缩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什么期待,只恐惧被搜刮似的。”这种形象的选择和形象化了的语言十分逼真,人们可以从中比较容易地接受真理,受到教育。

第三节 针对性规则

第三节针对性规则

针对性规则,是指领导者讲话要切合实际,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针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的语言。

一、年龄差异

由于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体验和智力水平,他们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和对言语意义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应该根据其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有所区别。

少年思想直观、兴趣广泛、富于幻想、求知欲强,与他们讲话时,应坚持正面引导,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爱好,用关切、体贴、热情、幽默的言辞与他们交谈,还应有针对性地讲点人生哲理,用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启发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

与年轻人讲话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热情、亲切、自然的态度,运用准确、规范、富有哲理和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的言辞,与他们讨论、协商,切不可用教训人的口吻,平等的姿态能收到更好的讲话效果。

人生的30岁到60岁,是人的生命周期中最漫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掌握劳动本领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不惑”、“知天命”,说明青壮年时期心理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一年龄段的听众肩负家庭和事业双重重担,心理定向明显、自主性强、思想成熟、情绪稳定,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热衷于专业学术、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的交谈,有独特的人生体味、体验和明确的见解,喜欢平易质朴、准确实用、逻辑严密的言辞,领导用谦逊、务实、开朗、达观的态度与他们说话效果更佳。

老年人喜欢交谈的话题很多,如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对社会风尚的评价,对青年一代的愿望,尤其是对退休后的生活、健康长寿、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体育竞赛、阅读书籍、音乐欣赏、吟诗作画、练习书法等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热情、稳重、平实、幽默的言辞,要求表达主体用尊敬、庄重、谦和、亲切的态度说话。

二、性别差异

人类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形成了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不同性别由于担负的社会职能不同,就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和习惯。一般说来,男性比较自信、大胆、果断,有较强的冲动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坚韧性,不太拘泥于细枝末节;女性则比较文静、柔弱、自尊、感情细腻、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依赖性、脆弱性和易受暗示性,心理比较复杂。因此,男性之间的交谈,海阔天空,无拘无束,自由随意,遵守信诺,坦诚直爽,但应注意控制冲动,克服盲目乐观;女性之间的交谈,家庭儿女,邻里亲朋,人生苦乐,事业追求,温馨自然,但应注意观点的新颖、态度的诚恳和防止过于敏感。在男女交往中,男性应用坦诚、热情的言辞平等地对待女性,以取得女性的认同;女性则应排除自卑心理,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职业差异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专业工作。不同职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言谈必然带有特定的职业色彩,如农民的话语充满了“泥土味”,工人的话语豪爽直率,军人的话语威严沉稳,推销员的话语给人以极强的诱惑力等。职业、专长不同的人,其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趣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他们对于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话题具有强烈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究和钻研的精神。即使同样是知识分子,也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不同而有区别。一般来说,科学家、学者比较严谨、纯真,“书生气”重;演员、艺术家比较活泼、开朗,浪漫气息重。领导讲话只有注意到了不同对象的职业特点,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四、地位差异

地位,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担负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口才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一般说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他们关心较多的是方针、政策、事业、国家前途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内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他们关心较多的则是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领导讲话还要考虑不同对象的地位特征。

五、性格差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