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建设与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0:25:30

点击下载

作者:李晓慧、王文博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教学建设与管理

高校教学建设与管理试读:

前言

高校教学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培养现代人才,就需要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以现代精神的本质——人道精神、科学建设、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

教育教学要以育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不只是约束人,更要发展人、解放人。传统教育教学管理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见权不见人、见“分”不见人。为考而学而教而管,误国误民,伤了学生的元气,也伤了民族的元气。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问题很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一直是在被学习、被成长、被发展。他们没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何谈创新创造。教育教学管理需要更强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发展和幸福着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

本书共分十一章。第一、二章简述高校教学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体系以及监控、保障体系;第三、四章探讨了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及其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工作管理与评估;第五章探讨了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第六章探讨了课程教学设计,这是现代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七章,探讨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其管理,艺工融合院校实践教学突出,并且有突出的特点;第八章探讨了大学生学业评价与管理,由于高校实践教学突出,大学生学业评价与管理更为重要;第九章探索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第十章探讨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最后一章探讨了高校常规教学及检查。

本书由李晓慧、王文博主编,罗家莉、高圆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借其出版之际,向有关研究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作者于北京服装学院2016年2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教学概述

在教学领域中,教学是最常用的概念和词汇之一。同时,它也是比较复杂、需要深化理解的内容。要研究课程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这个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一、教学的“词源”

早在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教”与“学”二字,两个字连用,就构成词汇“教学”。当时一本著作《书·商书·兑命》写道:“学半”。而后,《学记》中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显然,无论是自学,还是教人,都是学。学与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学记》还明确指出:“建国启民,教学为先。”根据考证,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一词,出现在宋代欧阳修的文章中。他在为胡瑗做墓表时写道:“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具备,行之教年,东南之土,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其中的“教学”与当今的“教学”涵义相近。二、教学的涵义

教学,是师生在同一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通过这种互动过程和统一活动,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其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情意和态度,养成一定的素质和人格。

1.“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是同一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行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心理学来讲,教主要是知识、技能的外化过程,而学主要是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互动才有其价值。

从信息传播理论来看,信息传播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

信息接受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对信息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

2.教与学是互相依赖的统一体

教与学共生、共存,互为基础,方向一致。在教学情境中,师教意味着生学,生学也伴随着师教。教与学是同一活动和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互动、互促,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

3.教学过程和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交往、作用和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师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才是最基本的主体,教师则应当是主导(指导性的主体)。教学过程如同排戏过程一样,学生是主角、演员,教师则应当是导演。教师“闻道在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促进者、教练者等角色,而学生才是知识技能的吸收者和内化者,甚至可以是外化者和发展者。在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师生之间是复杂的多向的动态的互动关系。

4.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学是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主体系统(师与生)、有主客体系统(师生与教学场、教学手段、技术设备)、有教学软件与硬件系统、有内外环境系统等。这样,就需要精密而周到的建设和管理。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意向,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发展其个体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其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和主旋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除了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企业活动等,向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此外,还有其他工作,如德育、体育、美育和后勤等工作。

2.教学与智育

智育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教育活动。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如对艺工融合院校教育而言,特别需要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同时还要渗透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的任务。因此,教学与智育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3.教学与课程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20世纪的教育,曾经是以课程与教学分离为特征的。20世纪后期以来,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有六种见解。(1)独立论 即教学与课程彼此独立,互不包含或者交叉。如坦纳夫妇说:“在当代的课程理论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2)包含论 即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一种包含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是大教学小课程,即课程被包含于教学之中,如前苏联、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二是大课程小教学,即将教学看作课程的一个结构要素,视为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在西方国家流行。(3)同中心论 即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依赖的,实际上类似包含论,是同中心的包含论。它也有两种看法:大教学小课程和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是包含论的特例。(4)循环论 即教学与课程相对独立,但是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循环过程:课程决定—教学决定—实施与评价—根据成效修正课程—调整教学。这一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延续,即课程与教学相互影响、决定和反馈,形成一种循环关系。如果精心设计和实施,就可能形成螺旋式的提升;反之,也可能遭遇挫折。(5)互锁论或连锁论 即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缠绕或连锁在一起的两个系统,互相交合,密不可分。(6)整合论 即认为课程与教学是融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界限,并且使用了“课程教学”的术语。这种理念的内涵包括: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的;教学是课程开放、实施的过程;课程则为教学事件。四、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实际上,教学是学校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或者基本活动,包括:教师教、学生学和师生的互动。据此,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包括以下六个要点。

1.教学与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虽然两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不能抹杀两者的区别和界限。这样,可以使两个领域的研究分别得到强化和深化,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研究的更丰富化和多样化,也有利于理清相关实践的思路。但是,将两者区别开来,要注意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密切联系,以避免把两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2.教学与课程都是以学习为根本的

从本质上讲,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对象、领域和载体,是供学生学习的,是为学习者开发和设计的。而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双方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显然包括两个基本的逻辑层面:表面上是教师引导或者主导学生学习,深层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将知识、技能内化为其知智能结构,并初步应用的过程。

3.教学与课程两个概念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即课程在现实性上相对在先,课程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的教学过程。换言之,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的;而教学过程又影响着课程的质量和进一步改革、完善,其实施对课程又有着反馈、调整、改革的作用。这种关系,正如前述的“循环论”所强调的。

4.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共生、并存的,并且常常有部分重叠

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有部分动态的重叠。尤其是,如果课程的编制采取过程模式,两者的部分重叠就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这种模式中,课程决策和课程设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5.教学与课程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的

一方面,课程设计完成后要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其功能,即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改革和进步,也要依靠教学实践判断其价值和优劣,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逼近最优化。另一方面,教学的功能也需要由课程而获得,因为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

6.教学与课程的相互依赖并非是正好相互对应的

一方面,教学并不完全是课程的实施过程。这是因为课程强调计划性,而教学则强调情境性。实际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计划,但是又往往不局限于计划。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课程,但是也可能部分超出课程之外,这样,才可能创新;课程设计最优化的东西,也不一定都会实现。另一方面,课程也并非都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学生可以经过自学以及其他活动帮助课程实现其功能。第二节 教学建设与管理概述

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里只概述它们的概念和简明内涵。一、教学建设

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述,所谓“建设”,即是“创立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教学建设,就是为实施课程教学而进行的各种条件和设施建设,如教材建设,教学场建设(教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室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软、硬件建设等。

高校教学建设内涵丰富,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建设互相依存,彼此促进。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这些建设应当以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开展和坚持。在各项基本建设中不断提出改革和完善措施,以不断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节和氛围,如表1-1所示。表1-1 教学建设二、教学管理

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述,所谓“管理”,即是“负责某项工作使其顺利进行”“保管和料理”“照管并约束”。教学管理,就是“负责教学工作使其顺利进行”“保管和料理教学设施”“照管并约束师生员工的教学行为”等。

1.教学管理的本质和任务

高校教学管理的本质,是指在高校这一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中,以教学子系统为研究的管理对象,组织和运用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遵循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规律,通过对培养、改革、建设和管理的系统规划,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全部教学活动在动态演进中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管理;同时,要发挥管理的协调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整体培养过程各个阶段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2.教学管理的内容和体系

教学管理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从不同视角看,教学管理的内容和体系可以有不同的体系框架(结构)。从教学管理业务的科学体系或者工作体系视角看,可以概括为五项管理,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如表1-2所示。从教学管理职能视角看,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和研究创新;从教学管理的高度和层次看,则包括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日常管理。表1-2 教学管理的内容和体系

3.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又称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实际上就是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体系,回答的问题是由谁管和怎么管的问题。有效管理来自于有效的组织,教学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要依靠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的合理和优化。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个体、团体和整体之间的结构性的关系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组织成员的相互行为关系的行为系统;管理系统还应该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自我套装、自我适应的生态组织和组织成员角色关系的网路系统。因此,教学管理系统就是教学管理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责权的分配、层级的统属关系和团体意识所构成的能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一个社会系统;而体制则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责权规划等组织制度的体系化。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至少要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执行运作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

教学管理组织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并形成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服务教学和师生。这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纵向系列(学校、二级学院、教学系部和教研室)和侧重于目标管理的横向系列(教务、科研、学生管理部门、人事部门、政工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这两个系列要处于完全协调一致的工作状态,完成共同的教学工作目标——人才培养。因此,要建立起高效能的、灵活运作并能创造性工作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管理机构要有职责范围,工作人员要有岗位责任。三、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1.健全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体制

学校教学工作,要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校长主持经常工作,并通过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以及信息反馈,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务会议决定有关教学以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要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2.建立校、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

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和懂得教学工作、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3.健全校、院(系)教学管理机构

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一般包括校、院(系)两级。校级教学管理职能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各职能处以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机构,如教材建设、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等组织,加强单项教学工作的咨询会指导。

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其工作状态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学校应当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配备比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明确组织教学建设和改革的责任,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在院(系)教学管理机构中,由院长(系主任)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是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咨询机构,要定期研究并在院(系)务会议上讨论,决定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

院(系)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院长(系主任)领导下,主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工作。

4.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教研室(学科组、工作室)是按照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组织师资培养、提高,提出补充、调整的建议,分配教师工作任务;加强相关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等。

5.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要根据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技能,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要结合工作实际,有组织地开展教育科研与实验。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便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6.教学督导机构设置“督导”是一个组合词,由“督”和“导”组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督”是指检查、监督监管、督促;“导”是指带领、指引、指导、引导、开导、劝导。督导与教学工作结合,就构成教学督导这个专用词,即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包括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的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和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目前高校教学督导机构处于高校自发初创和探索阶段,既没有相关条例可依,也没有统一模式。根据相关资料,大概可归纳为三种设置模式:督导处(属于行政机构)、督导办公室(配合教务处,发挥教学检查、监控作用)和督导组(由主管校长领导,主要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方法是教学管理者为达到教学管理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和途径。教学管理方法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也有根据各自管理活动的特殊方法。教学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教学管理方法、系统教学管理方法、计划教学管理方法、信息教学管理方法、思维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方法和教育管理方法。一、目标教学管理方法

教学目标管理方法是指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将学校的目的、任务转化为目标,并使学校教学工作的总目标与各个部门、个人目标融合为一体,形成组织、部门、个人目标方向一致、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强调的是以目标指导行动,以成果和贡献作为管理活动的重点,特别强调目标实现的整体意识,具有向量性、时效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其管理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展开实施、考评三个阶段(环节)。主要利用师生员工在集体活动中的自尊和上进的心里,强调下放权限和自我控制,重视对人的管理,认为目标要通过上下级充分的协商讨论。整体目标要经过讨论后取得下级的认同;部门、个人目标要由下级自己制订;要实现情、理、法和责、权、利在管理活动中的统一。主张目标、成果的确立要先于行动,以成果决定措施,变“软”管理为看得见的“硬”管理。

实现目标管理,要求领导者做好咨询指导、反馈控制和调节平衡的工作。目标考评的实施,需要目标考评标准、方法、制度和结果的处理方法等内容予以保证。二、系统教学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的系统法是指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建立和管理教学系统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根据是客观事物具有的特征,从事物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取得管理的整体优化,应用这种方法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①按照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建立和管理系统,并以追求整体优化为目标。

②根据系统目的性特点,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目的。

③按系统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建立和管理系统,理顺层次关系,明确工作范围,使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④根据系统相关性特点,使管理系统适应和改造环境,增强功能。

这种方法的基本手段是系统分析,其主要要素是目标、方案、指标和模型。主要步骤为:抓关键目标——设计各种方案——建立分析模型——决策,即选择可行性方案。

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如综合分析法、时间价值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视系统性质和不同角度来确定。三、计划教学管理方法

计划教学管理方法,是指应用计划法来组织、指导、协调、控制教学工作,以实现组织教学工作和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教学计划管理机构和制度;编制和实施远(专业培养计划或者教学计划等)、近期教学计划(学期执行教学计划等);综合平衡、协调和控制教学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检查、总结计划执行情况等;计划教学管理实质上是挖掘各种管理要素(目标、时间、人力、物力和工作项目)的潜力,根据管理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把各种要素科学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管理实效。其实,是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构成计划的整体。

实施计划管理,要求管理者依据管理目标和组织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长、中、短期以及总体、部门、个人的实施计划,形成组织管理的计划体系。其有效性主要在于整体计划和部门计划、个人计划的协调一致;长、中、短期计划的有机统一;各种计划与现实情况的吻合。

计划管理的活动过程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周期性的有序和技术手段,使计划管理建立在可靠的实践基础上。四、信息教学管理方法

信息教学管理方法是指应用信息原理实现科学管理的方法。其核心和实质,是依据信息特征及其运动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信息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科学、有效地管理信息是运用这种管理方法的关键。而管理的总原则是实事求是;总要求是及时、准确、适用和经济。其周转过程一般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储存四个基本环节。

有效管理信息,要求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运转,并形成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信息管理应当有专门机构,并明确分工,保证信息传输畅通无阻,以形成管理系统内部纵横交织的信息传递网路;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有能储存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的信息库。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证,如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原始信息收集制度、规定信息通道、提高信息利用率的制度等。

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要求。通常包括高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判断的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为各级管理人员配备输入原始数据,查询和显示信息的终端设备;能储存大量原始数据和有用信息的数据库等;信息教学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思维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复杂多样的,如师生、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因地、因人、因时而发生变化。要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作指导,是根本无法做到做好的。现代教学管理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实事求是的思维管理方法

学校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要求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管理的特点办事,而不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要实事求是,就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而且必须掌握系统的、准确的统计数据。

2.辩证的思维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就是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管理者只有坚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才能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所谓辩证的思维方法,就是要树立起教学管理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就是把教学管理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了解管理对象所处环境、具体条件、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然后再紧紧围绕着要实现的整体教学目标而开展管理。各个组成目标都是围绕整体教学目标并为整体教学目标服务的。

从联系的观点来看,教学管理的各种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校各部门、每个人都要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教学工作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知识、智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随着学习不断发生变化。譬如,学业评价等宜多采用发展性评价,不要固有的惩罚性评价。

因此,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管理思维,要求教学管理随时注意以下方面。(1)分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 教学管理是一个整体过程,但是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各个分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强调两者的紧密结合。(2)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结合 教学效果的好坏、优劣,虽然取决于教学内部因素的综合以及运动,但是也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教师教、学生学,除了其努力外,还要保证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的物质供应等。(3)当前与长远的结合 教学管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促进教学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3.群众路线管理方法

群众路线管理方法,就是依靠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群策群力管理教学的方法。

教学工作必须依靠教师。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运用者和创新者。学校只有相信、依靠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六、经济管理方法

教学经济管理方法,指的是运用物质鼓励的方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其特点有利益性、多样性和辅助性。运用经济管理方法,要做到克服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完善工作责任制,消除经济管理方法的负面影响。七、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运用行政权威进行教学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实效性。权威性,就是领导者具有高度的权威,而被领导者又具有服从性;强制性则要求师生服从学校的各项教学规定和制度;实效性,是指行政规定和命令都是具体的,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

学校行政管理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必要手段。要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使其程序化、正常化,没有行政管理是不可能的。八、教育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方法是指通过解决师生思想问题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育管理方法特性(1)启发性 教育管理方法强调运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师生努力向某一教学目标迈进。它是通过解决师生思想问题,使师生从事教与学,并为教学目标而作出努力。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宣传和鼓励越符合真理和科学,越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越能引起教育对象思考问题,探索结论,积极工作和学习。(2)长期性 教育方法强调说服而非压服。师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思考过程,然后才能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一旦师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认同,往往会产生长期效应。教育方法要经常、反复运用,不能有“立竿见影”的观念。(3)自觉性 教育管理方法强调启发诱导,重视师生自觉自愿地改善教与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这种方法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运用教育管理方法的注意事项(1)将教育管理方法贯穿学校各项科学工作中 方法多种多样,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和试验、实践活动、榜样示范、评比表扬等。(2)将说服教育和行政措施结合起来 教育管理方法的核心,是通过说服教育,达到对师生有效管理的目的。教学工作中许多问题都要通过说服教育方式解决。但是仅仅靠说服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行政方法的配合,有时还需要强制执行某项规定。(3)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人有很多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将这两种需要结合起来使用。(4)身教重于言教 领导、教师应重视身教,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榜样教育是最具活力的。九、评估促进管理方法

评估促进管理方法,就是利用评估、评价手段对学校办学、教学进行评建结合,以评促建、促管,提高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方法。按照评估层次,可以分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院(系)教学评估、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第四节 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一、法规手段

教学管理法规手段,是指用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学校校情,针对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达到管理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则、守则、决定、决议、命令等,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等特点。

稳定性即法规制定完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因人而异;权威性即法规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各级管理机构确定和颁布的,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得违反;规范性即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统一行动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二、行政手段

教学管理行政手段,是指一定的行政组织和个人为达到行政目标,开展行政工作所采取的有条理、有步骤的措施和方法,一般包括行政系统、行政机构、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行政命令等,其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职权、职位及职能来实现目标,而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和特权。教学管理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无偿性、强制性和垂直性。

权威性,主要是依靠上级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威来进行管理。权威越大,管理效果越好;无偿性,即上级组织和领导者对下级的人、财、信息等的调动和使用,一律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不考虑价值补偿等问题;强制性,是上级组织和领导者通过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向下级传达决策,下级必须无条件执行;垂直性,是行政手段一般适用于自上而下的垂直关系。

但是,行政手段往往只顾及统一要求,常常易忽略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产生主观片面问题,很难适合教育对象充分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三、经济手段

教学管理经济手段指的是依靠经济组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采用管理经济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常用的经济手段有价格、税收、利息、利润、工资、奖罚以及经济合同等。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领域起的作用不同,经济手段的主要特点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和平等性。

间接性,主要是通过经济利益调节,间接控制和干预有关单位的发展;有偿性,主要指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要根据等价交换原则实行有偿交换;关联性,是指经济手段的使用关联与波及范围很广,并易引起连锁反应;平等性,是指经济手段的使用对单位之间、个体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殊。

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手段与思想教育手段的最优结合,实行科学管理。经济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运用时应当十分慎重。四、宣传教育手段

教学管理宣传教育手段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或精神激励方式,使管理对象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这种手段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人翁思想教育、形势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纪律教育和先进人物事迹教育等。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如榜样示范、报告会、生活会、寓教于乐、形象教育、新旧对比等,运用这种手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言传身教,并与其他手段相结合。五、咨询顾问手段

教学管理咨询顾问手段,是指通过各级管理者提供可选择的意见、建议、方案达到目的的措施和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管理对象处于主动地位,而管理者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管理功能如下。

①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预测,向管理者提供战略性的建议或方案。

②在管理者遇到重大问题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相应的方案。

③会审提出的各项政策性报告、建议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④在管理者决策之后,提出可供选择的具体方案。

这种手段主要用于发展战略咨询、教学管理咨询、人事管理咨询、报告与分配咨询、财务咨询、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咨询、推广现代化管理手段、领导层的分析与研究等诸方面。六、技术手段

教学管理技术手段是指运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和闭路电视,应用于教学管理的一个管理系统。

1.教学管理通讯和闭路电视系统

该系统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为中心,用于上传下达,沟通领导和有关教学部门的教学管理信息的流通渠道。其特点是通过安装在各主要教室的闭路电视终端,可以观察和检查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完成,做到心中有数,为教学质量检查和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2.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

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指将计算机应用于辅助管理。从而充分发挥计算机强功能和高效益的特点,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管理;教学运行、课程表与执行管理;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业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教学行政事务管理等。第五节 高校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与效果所做的价值判断。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检测,并给予价值判断。它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定向功能、判断功能、教学功能和管理功能,如表1-3所示。表1-3 教学评价功能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学评价的分类有多种。本章所讨论的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即包括对教、学双方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分类,如表1-4所示。表1-4 教学评价分类

注:由于前三类评价极其重要,表1-5列举了这三类评价多方面的对照、比较,供参考。表1-5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照三、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态度,尤其是最终评价的结果,都应力求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私情。(2)整体性原则 即对组成教学活动的诸方面、各要素做多视角、全方位的评价,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3)科学性原则 即在评价标准、体系、程序和方法上做到科学化,不能单凭直觉和经验。(4)指导性原则 应把评价和指导促进结合起来,不能就事论事,为评价而评价;不仅要使被评价者了解其优缺点,更要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5)一致性原则 即采用的评价标准要一致,应依据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为评价教和学的质量标准;在同一范围内(如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对所有评价对象,应采用同一标准,做到公平公正。▶▶第二章高校教学质量体系以及监控、保障体系第一节 高校教学质量体系一、教学质量体系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质量体系是指为了保证产品、服务、工作质量以及满足规定(或者隐含)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用文件的形式列出的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以便以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组织的领导、员工、机构的信息传输及协调活动,以保证产品、服务的需求方对质量满意和经济满意的质量成本。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它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如表2-1所示。表2-1 教学质量体系的特点二、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

1.文件体系

质量体系中的所有要素、要求和规定都要纳入文件,以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共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纲领性指导文件(质量手册);第二个层次是规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第三个层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第四个层次是基础签证性文件,包括鉴定与评价报告以及记录。

2.程序体系

程序体系是由质量环节、质量关联、质量活动和质量信息四项内容组成的。活动程序是指质量管理流程活动全过程的先后顺序,即把全过程的主要环节和活动分为若干阶段,使这些阶段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构成一个活动程序。质量关联是指质量活动的职能分配,即把质量活动及内容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单位之间可能是服从、协作、指导或者双向作用关系等;质量活动是指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活动,即对各自机构人员在质量管理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内容以及行为方式的规定;质量信息是指为了使质量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把重要的质量活动的信息流在质量流程上表示出来,形成一个控制反馈系统。

3.运行体系

质量体系的运行,实质上是质量文件体系和程序体系的实施与贯彻,其核心是指质量手册的实施和质量计划的执行。运行体系包括组织、协调、监督、评估四项内容。

组织是在质量管理系统内部对各要素的组合以及各环节的联接,包括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方式、任务分配以及质量管理资源要素的配置结构。合理组织就是既要保证各部门、机构、人员在质量活动中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关系的协调,又要保证质量管理资源的最优利用。协调是组织环节的重要补充,以保证质量活动在时空上紧密衔接,并建立各种平衡关系。在质量体系的运行中,所有的主要质量环节和重要质量活动的内容和程序,都必须在目标、分工、时间和联系方面协调一致,保持体系的有序性。协调的主要内容为对各部门质量职责和要素分工不清进行协调、对运行中发现设计不当进行协调、对缺乏应变能力的活动进行协调、对内外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协调。对质量体系审核和复审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协调。监督是指对质量管理活动按照质量计划目标运行所进行的检查、督查、纠偏的一系列活动。在质量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体系运行往往与预定目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就需要对各个局部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的位置与原因,并将实际情况和预定目标做出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发掘潜力,采取措施给予纠正。评估是对质量体系运行状态及结果的评价,包括对体系文件本身的评价(审核和复审),是体系的自我完善;对职能部门和岗位完成质量目标的评价,建立评估考核—奖罚制度。第二节 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解决教学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任务的矛盾,涉及到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计划管理、课程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设备管理等教学系统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和改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教学质量保证的分类

1.广义教学质量保证和狭义教学质量保证

教学质量保证可以分为广义教学质量保证和狭义教学质量保证。广义教学质量保证是指为实现和保证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的要求、高校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它涉及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办学条件保证(硬件保证,如学生平均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量、教室和实验室面积、后勤物质保证等)、师资保证、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等)、教学改革保证和教学管理保证。

狭义教学质量保证是教学管理层面的下位概念,其含义相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属于教学管理的范畴。质量监控提供了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在真实的管理实践中,应该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上。(1)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也就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很多高校在教学计划编制上往往过于草率。例如,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评价等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对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整个编制过程,包括编制者的资格确认和编制活动本身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因此就成为质量管理的盲区。教学计划编制应当实现编制者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办法,防止个人独断。(2)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系统的质量监控 这是目前高校实施质量监控主要关注的领域。主要环节有院(系)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2.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

为实现既定的质量要求而自我开展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就称为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为确保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和人才培养质量,政府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开展的评估、审核、认定、监控等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活动,则称为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就高校自身而言,通过建立内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更新教学质量观,提高全员质量意识,确保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内在要求。二、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与高校教学质量保证有关的若干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许多方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子体系,如按照高校教学质量的外延不同,可以分为人才培养保证体系、科研保证体系和社会服务保证体系;按照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主体不同,还可以分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依据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认识,质量是一种动态的状态,质量保证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目标保证体系

所谓目标,就是在行动之前,观念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目标,影响着高校的活动,制约着高教质量。由于高教质量是以高教所提供的产品与目标的符合程度来衡量的,因此,建立目标保证体系是保证高教质量的前提。目标保证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调整、修订的过程。由于质量是动态的,质量衡量标准的目标也应该是不断改变的,才能保证目标的正确性和适应性。所以,要通过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和修订目标。删除过时的、不适应的目标,增加新的、适应的目标,才能保证高教所提供的产品以及质量能够满足消费者潜在的需要。当然,目标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常改变的目标会使人无所适从,失去行动的方向。总之,应当以目标的正确性和适应性为前提,将变动性和稳定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建立科学的目标保证体系。

在目标保证体系中,高校主体,尤其在扩大高校自主权之后,高校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目标的确定、调整、修订;社会应积极配合高校为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政府应起到宏观监控、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对高校给予宏观的科学指导。

2.投入保证体系

高教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投入的质和量,影响着高教质量,因此建立投入保证体系是保证高教质量的条件,投入保证体系包括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三部分,如表2-2所示。表2-2 投入保证体系

3.过程保证体系

高教质量保证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要对其全过程进行保证。过程保证体系是指对形成最终结果的全过程进行保证,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正、反馈和修正。教学过程质量保证,包括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以及为保证培养人才、培养过程正常运行提供的服务保证。培养过程和服务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全面提供了培养和服务这两个过程的质量,才能最终保证高教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保证体系强调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重视预防的积极意义,并将可能造成错误的因素消除,更加重视诊断性评价的作用,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第三节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旨在保证和改善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隐含性,不像工业产品那样易于测量和评价。为了有条不紊地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防止随意性和减少失误,就必须根据不同的环节和内容,确定科学的方法,建立事前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对全过程实行动态控制,使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系统是相互作用着的诸要素的组合体。那些基本的、关键的要素决定和影响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监控者、被监控者、监控活动和监控目标共同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四个基本要素。一、监控者

监控者是指高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有关机构和人员,主要有校、院(系)领导以及有关机构和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和人员。主要包括主管校长、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教务处、教学督导机构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校级教学质量监控者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起主导作用。教务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组织和调度的职能部门,是代表学校行驶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职责是制订教学质量管理方案,抓好教学的组织安排及运行中的质量监控,开展经常性的质量调研,组织开展教学质量检侧评估,组织教学工作的计划、总结、交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制度,代表学校对各个院(系)、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管理,并指导院(系)和基层的管理工作。

第二层次是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和人员。包括院长(系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这一级质量监控者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质量管理规定,对所属专业的教学计划、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检查等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组织好课程安排,开展教学质量研究与检测;进行教学基础建设;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对教学小组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行有效管理。

第三层次是教研室、学科组、实验室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教研室、学科组、实验室是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基础。应当根据校、院(系)教学质量监管的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对所属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组织管理,包括选择、编写教材,审批教案,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学教改,交流教学经验,检查授课质量,反馈教学质量信息,督促检查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学生学习活动辅导及管理。若教师人数较多,可组织若干教学小组开展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二、被监控者

在高校中,凡是对教学质量构成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因素都是被监控者,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来看,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管理人员管的共同活动。因此,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

物的因素是保证教学及其管理提供的物质条件。其中,直接的物质因素主要有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运动场、图书馆等教学场以及教学仪器设备、教材、体育锻炼设施、图书资料等;间接的物质因素主要有后勤服务条件(学生居住条件、食堂等)。

在教学系统中,要使各个因素之间形成最佳结合,发挥最佳效率,就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只有管理组织的严密、规章制度的健全、管理方法手段先进、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高超,人和物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效益,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三、监控活动

监控活动主要是指教学质量监控中,监控者对被监控者实施的控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途径)以及这些活动的实施过程。

1.监控内容

主要有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状况和教学管理的情况。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管理制度等。这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静态条件。教学运行状况反映的是教学质量的动态条件,主要包括教师教、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包括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备课教案、上课情况、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检查与评价;学生学主要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作业和系统小结等情况。教学管理本身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其监控重点主要是教学管理机构的严密性、主要教学管理岗位职责的明确性以及教学管理运行规章制度的健全性和落实情况。

2.监控形式

监控形式反映的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等,主要体现在制度规范、督导检查和评估评价等方面。规章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基础,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计划)、课程表、教学总结等教学基本文件的制订,学籍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排课与调课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奖励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督导检查是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经常采用的形式,分为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和定期督导检查。经常性的督导检查主要通过平时作业、检测、期中考试、召开座谈会、检查性听课等方式进行;定期督导检查,一般有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检查等。督导检查还可以分为常规教学质量督导检查和重点项目督导检查。

评估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有力手段。从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来看,一般有院(系)教学工作评估、教研室教改教研评价、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

3.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反馈得来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工作,使其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质量信息以及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通过用人单位的使用,接受社会实践检验得到的信息,这种反馈信息的收集,除了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以及听课得来的信息以外,还应当通过建立各级信息反馈网络来获得(学生信息网、教师信息网和毕业生信息网)。

4.实施过程

从监控实施过程来看,可分为大过程和小过程。大过程:招生-计划-教学-毕业的全过程,反映的是大学生经历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成型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始终处于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管理之下;小过程则是指一个监控管理周期,包括制订计划—运作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一般可以是一个学期。四、监控目标

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目标,是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期望达到的结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目标子系统,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质量检查以目标为标准,工作结果按照完成目标的程度来评价。监控目标子系统,可描述为总目标—教学过程和目标—影响因素分目标—教学保证分目标—教学质量分目标。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首先应当有一个能统领全局、灵魂和核心作用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常常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规格,体现了不同学校的特色,为学校每一个成员所认可。整个学校的学校质量监控与管理,都以此种目标为根据,以达成此目标为理想追求。监控过程是在系统的可能性监控中进行有目的的、有方向的选择过程,总目标的设定就起着一种方向选择与引导的作用,虽然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并不都能在完全程度上实现总目标,但是却可以努力缩小不确定性空间,接近理想状态。因此,还需要根据总目标与分目标的统揽关系,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以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章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及其管理

专业是构建高校组织构架的基本要素,专业开发、设置和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本途径。从现实出发,专业设置和建设是构建高等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般高校不断进取的基础性工程。总之,专业设置和建设是所有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实现个性化办学的关键所在。

本章从界定“专业”等概念出发,探讨高校专业的内涵,从而为讨论高校专业开发、设置和建设奠定基础。第一节 学科、专业和职业一、学科

学科构建是高校构建学术组织、实现其本质功能的基础性工程。《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一词的诠释有三点:第一,“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第二,“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第三,“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显然,第一种诠释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关,而后两种诠释与大学的课程有关。《辞海》对“学科”的诠释,也有所类似,即学科是“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门类”以及“教学的科目”。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实施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为“学科”下的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学科(discipline),《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将“学科”一词解释为“大学中学习的某一知识领域,如历史、化学、数学等”。《牛津高级英汉词典》则把“学科”定义为“知识的分支;教学科目”。

就其本源而论,学科一方面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又指对人进行的培育,尤其侧重于带有强制性质的规范和塑造。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常从三层含义上定义“学科”:一是学问的分支;二是教学的科目;三是学术的组织。

首先,学科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共同的细胞即知识。一般来说,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经历或论证过的、规范化的知识体系是科学的基本内涵。人们对学科的界定也有不同的视角,但无论从其本源还是从其衍生的含义来看,学科都是知识或学问的分支或分类。

如果把知识单元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单元,则知识单元的某种系统化或网络化就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而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就构成了科学整体。人们为了认识或学习的便捷把科学划分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