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0:54:31

点击下载

作者:毕尚, 风华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试读:

前言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我们所编著的这套《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是一套简要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智慧与成功人生经验的系列传记故事文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杰出政治家的王者风范,杰出军事家的雄韬伟略,杰出外交家的高超艺术,杰出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杰出经济学家的深沉凝眸,杰出科学家的智慧灵感,杰出发明家的传大贡献,杰出文学家的沧桑人生,杰出艺术家的独具匠心,等等。丛书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数百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成果、重大贡献及其奇闻趣事,进行了客观,公正、准确、生动的描写与刻画以及后人的评述,以便让读者了解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探出其奇特的人生经历与奥秘。《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丛书共22分册,内容健康、有益,史料丰富、新鲜,形式活泼、独特,把人类数千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在各式各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介绍给广大的读者,集经典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力图对每个历史人物以客观的介绍与透彻的分析,以完整地展示每个历史人物的风貌。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应当指出,由于时间所限,许多资料可能有所遗误,不妥之处盼读者予以商榷更正。郑周永:称雄世界的韩国工业之父

郑周永,1915年出生于朝鲜半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一家汽车配件修理店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创建了拥有四十余家大公司,200万名员工,总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现代集团。他自己也成为亚洲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

少年时代的郑周永生活十分贫苦。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几乎天天饿着肚子在课堂上听课。他不甘于这样一辈子受穷,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贫穷落后的农村,摆脱贫困生活。他希望父母能送他出去打工。但在韩国的普通家庭中,长子往往被看作是支撑门户的老大,他的任务是抚养弟妹,为父母养老送终。但郑周永的心中早已打定了主意,有朝一日一定要远走高飞。

三年的时间里,郑周永先后出逃了三次,但三次都被闻讯而来的父亲找到,三次出逃都失败了。1934年,郑周永的家乡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大旱。面对自然灾害和病魔的侵袭,父亲不再一味坚持传统的规矩而阻拦儿子走出山沟了。于是,19岁的郑周永再次踏上了前往汉城的征途。

在汉城几年的打拼,郑周永靠着自己的勤奋与不懈努力已经积攒了几十万的资金。经过十分慎重的考虑,1946年,郑周永建立了一座自己的汽车修配厂,并挂上了“现代汽车工业社”的牌子。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快速修理的经营策略,“现代汽车工业社”很快就在汉城独领风骚,职工人数迅速发展到近百人。1947年5月,郑周永又挂起了“现代土建社”的招牌,开始了他建筑业的发展。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建筑业同汽车修配业一样,只要认真管理,守信用,一切都会成功。

1950年,郑周永把“现代汽车工业社”与“现代土建社”合并为“现代建设株式会社”,这是郑周永一生中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以后,郑周永进入了事业的腾飞阶段。一系列的成功,使郑周永一跃成为韩国建筑业的霸主,“现代建设”的实力获得急速发展。到1968年时,其经营总额已经突破100亿元大关,郑周永已经是韩国无可匹敌的建筑业的真正霸主了。

由于郑周永的“现代集团”在韩国企业界有良好的信誉,福特公司与他顺利地签订了一项技术合作协定,双方合作生产了韩国第一代小汽车——“柯蒂娜”牌小汽车。已经成为韩国企业界头面人物的郑周永,早已经不满足朝鲜半岛的狭小市场了。第一次正式涉足海外,是参加南越西贡引水工程的国际招标。由于缺少国际施工经验,这次海外承包工程并不十分成功,但却使世人开始注意到郑周永的“现代建设集团”,从而使“现代建设”得以跻身于国际建筑企业的行列之中。从此,他们的施工更严格地按科学方法实行。通过认真的总结,郑周永建立了一套适应“现代集团”国际化发展的管理体系,为今后在海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5年,沙特阿拉伯决定兴建号称“20世纪最大的工程”——朱释勒海湾油港。在这个艰巨的工程中,郑周永展现了大胆、坚毅和冒险的精神。在全世界各国工程师的惊叹声中,他提前八个月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工程的成功,不仅给郑周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使他顺利打开了中东市场。

到1980年底,郑周永的现代集团已拥有了26个分公司,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产业集团。在美国《福布斯》世界前500家大企业排名中赫然写着现代集团的名字,郑周永自己也成为称雄世界的大财阀,是亚洲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林绍良: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巨子

林绍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

1938年,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独立战争中进行军火买卖,认识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先后成为“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

拥有近100亿美元资产的林绍良,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为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号称是“世界第六巨富”,被一些媒体誉为“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1.印尼独立战争中的军火买卖让他结识了后来的铁腕总统苏哈托

林绍良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有祖传的水田30亩,一头水牛和一些农田。林的父亲为人朴实敦厚,他在父母的教诲和熏陶下,性情温和。幼年林绍良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后念完了“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养成推崇忠烈侠士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思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侵占福清,为了避免被抓壮丁,林绍良漂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财金。叔父开了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的印尼也是兵荒马乱,市面萧条,赚钱并不容易。林绍良独辟蹊径,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销”,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销售额于是成倍增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又打响了。当地华商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经过周密策划过后,决定从事一项充满机会但危险的业务——给印尼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当时恰逢一位名叫哈山·丁的印尼军队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这位哈山·丁不是别人,正是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有一位便是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

就这样,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结交苏哈托,通过苏哈托开始了军火、药品生意,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在这期间,他善于经营的作风和才干,给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绍良也因此在患难交往中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友谊,为日后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2.印尼的“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水泥大王”

曾有评论说,林绍良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通过结交政要,抓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本国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之机,围绕衣食住行等传统产业,因缘际会,积聚巨额财富。

印尼独立后,国家百废待兴。

1967年之后,苏哈托出任印尼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迅速拓展自己的事业。

印尼是个条件优越的农业国,但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单一经济的影响,粮食不能自给,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负担。林绍良瞅准时机,向印尼政府建议,在印尼国内自行加工面粉。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的2/3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经过10年的努力,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在这期间,林绍良仍继续经营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在当年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发现了另一宗大买卖——丁香生意。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每年进口量高达2万多吨。凭借与苏哈托的特殊关系,林绍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继获得政府授予的丁香进口专利权。这两家公司进口的丁香,约占非洲盛产丁香的马达加斯加和桑巴尔的总产量的90%,林绍良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绍良又开始涉足水泥生产,没用几年,林绍良的“印度尼西亚洋灰公司”就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印尼目前是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出口国,而林绍良所属水泥公司的产量,占全印尼总产量的60%,林绍良又成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

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并控制着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及超过30%的食油市场。

3.善用银行家李文正,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林绍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干而忠实的合作伙伴——李文正。正如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绍良事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价钱。”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银行总裁。1972年,林绍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飞机上遇到刚辞去汪印银行总裁职务的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对李文正十分赏识,当即邀请他到自己的中央亚细亚银行里来,并允诺给李17.5%的股份。当时,林绍良的银行实际规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银行小得多,资产也只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绍良的诚挚邀请打动了李文正,遂决定领命上任。

两人的坦诚合作使中亚银行飞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中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亚设有32处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网。中亚银行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也被公认为是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国”,其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玛丽·凯:撒播美丽的蜂皇皇后

玛丽·凯,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创始人。1917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豪特威尔斯。母亲是位护士,父亲早逝。

玛丽·凯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界升起的一颗新星。她于1963年退休后,用5000美元积蓄办起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开业时雇员仅9人。20年后,该公司发展成为雇员5000多人,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的大企业。

因为她那“从乞丐到富人”的成功经历,使她1978年荣获哈罗蒂奥·奥戛大奖,阿什现在是大奖评委会成员。这位粉红色皇后几乎在每档谈话节目中露面,包括“达那休”和“奥普拉”的节目,她是各种组织授予的“年度企业家”、“杰出妇女”和“超级成就者”的领奖人,她还获得法国杂志“年度杰出妇女”的称号。玛丽·凯在庆典上被人介绍为“蜂皇皇后”,这是指她的那些杰出推销员被称为蜂皇,就如同蜜蜂皇。

玛丽·凯具有感染力、自信心和领袖魅力,她的钢铁般的意志赋予了她开创自己公司的勇气,使公司不同于她两度遭到不平待遇的男人统治的组织。她要以创立自己的公司,来为面临生活问题和家务负担困境的上班母亲提供工作机会,玛丽·凯的梦想是让上班母亲自己决定发展方式和报酬水平,成为自己的老板,围绕孩子上学安排确定自己的工作日程,结果便是玛丽·凯化妆品公司,一个成功地实现了上述目标的多层次营销公司,在1993年创下了赢利10亿美元的骄人业绩。

玛丽·凯创立了满足上班妇女需要的田园诗般的公司,从而也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奇思幻想而就的巨型公司。她的主要目标不是传统的最优化持股者利润策略,事实上,在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成为上市公司(1968年)17年后,她买回了所有股票,将其再转为私营公司,因为股东有权力对她粉红色卡迪拉克推销术提出质疑,而这恰恰是她促进营销的策略支柱。玛丽·凯的故事表明:任何人都能不遵从商业行家描绘的规则指导,而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

玛丽·凯的成功秘诀是她的个性。每年在达拉斯举行的表彰庆典上,她使她的女顾问们如痴如醉,这些美容顾问数目已达25万人之多,她们将能与玛丽·凯见面和握手看做是达拉斯之行的最大荣耀。玛丽·凯能以其领袖魅力在这种聚会中创造一种电流感应氛围,能以一句:“我为你们创建这个公司”来使全场变得鸦雀无声(她的意思是“她们的职位”是玛丽·凯化妆品公司起源的真正目的)。

像许多伟大成功事例一样,玛丽·凯是极偶然地组建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她当初主要目的是写本书,她刚从长达25年的产品推销直接代理商的职位退休回家,想以自己在两个公司的经历,在书中写下妇女在男子操纵的组织中受到的不平待遇。当她坐在桌边构思此书时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不应采取的管理方法,以她在男子操纵公司的反面经历为素材;另一条勾勒理想型公司的必需特征,尤其是在顾及身兼家庭、孩子和事业两头的职业妇女需要方面。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形成了田园诗般公司的蓝图,这种公司会同情和关注上班妇女。玛丽·凯立刻扔掉了写书计划,惊呼“我知道了”的灵感,开始踏上筹建理想公司的航程。后来她告诉新闻界:“就在那一刻,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已经产生。”

她还说:“我要创建一种公司,使一个妇女,即便有年幼的孩子,也能为她自行安排业务提供可能。公司将几乎没有定额、条规约束,推销员能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构造能让妇女自由地将家庭放在首位,这是最基本的。”朋友、亲戚、会计师和律师都曾叫她放弃创业的主意,因为“这必败无疑”。玛丽·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玛丽·凯独特的产品和她那家庭妇女顾问们组成的推销兵团,使得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大获成功,而占主导的因素还是玛丽·凯的自信者领袖魅力。

玛丽·凯曾多次对手下人讲:“你们是伟大的!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20多年前,为了能同工作的公司副总裁握手,玛丽·凯排队等候了足足3个小时。当终于挨到她见他的时候,他同她握手、打招呼十一但眼睛却瞧着她身后等候接见的队伍还有多长!事后很久,玛丽·凯还一想起那件事就伤心,当时,她暗暗对自己说:“假如有朝一日我成为被人们朝觐的人,我一定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站在面前同我握手的人士身上。”

那一天终于来到了,玛丽·凯总是尽力使每一个人感到自己重要。有人曾经问过她:“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你难道不觉得累吗?”

当然,她往往累得精疲力竭,但她从不改变初衷,因为她曾亲身体验被一个对于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冷落是什么滋味。玛丽·凯说:“把精神集中到你面前的人身上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切记,永远不要用你不喜欢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任何人。”

玛丽·凯认为,公司帮助美容顾问取得她们家人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每当销售主任来到公司所在地参加培训时,公司都给她家中写信,向她的家人说明参加培训对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并为她能来参加培训,对他们表示感谢。公司总是在她抵达达拉斯(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星期一把信寄出去,因为这样,信就会在正当她家的洗涤槽里堆满脏餐具,家人正因为不得不动手干活而赌气的时候寄到。在玛丽·凯看来,这些信件都是重要的,所以她要一一亲笔签名。

自从公司开张以后,每逢圣诞节、公司周年纪念日,公司都给职工发寄祝贺卡片。他们过生日时也会收到公司寄去的祝贺信。玛丽·凯在每张卡片上签名,并亲笔写下一句贺辞。

职工参加公司届满一年之际,公司送给她们每人一只纪念手镯,那是一条镶有饰物的金链。当进入公司3周年、6周年、9周年……的时候,她们得到的纪念品是其他首饰。当她们参加公司工作15周年时,她们得到的是一件镶有钻石的首饰。

一次,玛丽·凯主持了一个销售会议。与会的美容顾问之一所带来的化妆箱实在太脏了。这位美容顾问是个新来的人员。玛丽·凯觉得她那个肮脏的化妆箱会使她卖不出东西。然而,由于这位新手似乎很缺乏自信,玛丽·凯担心如果与她面对面谈话,指出她的缺点,她很可能无法承受打击。所以,玛丽·凯决定用一个更委婉的方式表达这个意思。

玛丽·凯决定将会中的主题定为“整洁是仅次于敬天(上帝)的美德”。玛丽·凯用这个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但与会者都学到了整洁的重要性,这位美容顾问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批评。

在整个会议的过程中,玛丽·凯强调整洁对美容顾问的重要性。在她讲话的时候,从头到尾都不曾盯着那位美容顾问,以表示这不是针对她的借题发挥。

玛丽·凯说,一位好的经理绝不会使人难堪,不仅因为令对方难堪于事无补,而且如此一来,只有引起与预期相反的后果。你必须记住,经理的角色是解决问题的,但一味地批评人,就会妨碍你更有效地执行你的任务。萨姆·沃尔顿:美国梦的缩影

萨姆·沃尔顿,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的金费希尔,他的父亲在银行工作。1918年,美国庞大超级市场沃尔玛连锁集团的创办人。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白手起家,从1962-1992年,萨姆·沃尔顿亲自执掌沃尔玛达30年。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的总销售额还不及西尔斯的12%。沃尔玛在1990年超过位居美国折扣百货业龙头10年的凯·玛特,位居全美零售公司第二;1991年超越自二战后即名列全美第一的老百货业盟主西尔斯,坐上了全美零售业第一把交椅。

分析人士认为,沃尔玛最显著的成就是它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一个什么都不生产的公司改变了由一大堆制造业巨头统治“财富500强”的历史。在2001年,沃尔玛的收入超过2200亿美元。这使其将超过2000年“财富500强”第一名的艾克森·美孚成为新的500强之首。在此期间,他将其独特的处世原则以及做人的理念融入到了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中,由小到大,由小镇到全国到全世界,萨姆不仅创造了一个零售业的奇迹,还创造了零售业新的经营方式,他曾被誉为20世纪除福特以外美国最伟大的企业领导者。

布什总统在颁予萨姆·沃尔顿自由奖章时,在奖状中写道:“萨姆·沃尔顿,地道的美国人,具体展现了创业精神,是美国梦的缩影。”

1977年,萨姆·沃尔顿赴日本、韩国参观旅行,对韩国一家看上去又脏又乱的工厂里工人群呼口号的做法深感兴趣,回沃尔玛后马上试行。这就是后来著称的“沃尔玛式欢呼”。

在每周六早上7:30公司工作会议开始前,沃尔顿总会亲自带领参会的几百名高级主管、商店经理们一起欢呼口号和做阿肯色大学的啦啦操。在每年的股东大会、新店开幕式或其他一些活动中,沃尔顿也常常带领集体欢呼口号。“沃尔玛式欢呼”不仅在本国盛行,而且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雇员也同样练习“沃尔玛式欢呼”,而且他们表现出的热情甚至比美国本土的员工还高。

萨姆·沃尔顿觉得它有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增强公司内部的凝聚力,促进员工们更好地工作。

即使是一些性质严肃的会议,沃尔顿也尽量将其变得轻松愉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沃尔玛的“周六例会”。每周六早上7:30,公司高级主管、分店经理和各级同仁近千人集合在一起,由公司总裁带领喊口号、做早操。之后,大家在会上就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做出优良成绩的员工还会被请到本特维拉总部并当众表扬。该例会有时还会邀请一些店外人士做特别嘉宾,有鼎鼎有名的商业巨子,有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乡下小企业的老板,也有NBA的体育明星或俄克拉荷马的乡村歌手。有位喜剧明星被邀请过好几次,每次都会把参会的经理们逗得前仰后合。

沃尔玛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也同样生动有趣。最初参加会议的人并不多,后来发展到每年约1万人出席,包括一些公司分店经理和员工代表。会上,公司会向股东简报公司成就、未来目标及近期计划,还会邀请一些演艺人员如歌手等出席助兴。有时候,正事在会上反而被搁在一边,大家在一起做啦啦队操,唱唱歌或吵吵闹闹,做些瞎闹起哄的事。会议结束后,沃尔顿还会邀请所有与会员工到家中花园参加野餐会,并向他们了解各店的经营情况。

萨姆·沃尔顿的经营哲学是:以轻松创效益。

沃尔顿说:“我从很小起就知道,用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个美元是多么艰辛,而且也体会到,当你这样做了,这是值得的。有一件事我和爸爸妈妈的看法一致,即对钱的态度:绝不乱花一分钱!”

萨姆·沃尔顿的节俭确实是出了名的。有亿万家财的他却驾着一辆老旧的货车;戴着印有沃尔玛标志的棒球帽;去小镇街角的理发店理发;在自家的折扣百货店购买便宜的日常用品;公务外出时,总是尽可能与他人共住一个房间,而旅馆多为中档的;外出就餐,也只去家庭式小餐馆……

人们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节俭,他们对萨姆作为一个亿万富豪开着一辆破旧的小货运车或在沃尔马商店买衣服或不肯乘头等舱旅行大惑不解。

其实,这只能从萨姆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原因。

萨姆·沃尔顿成长于大萧条时期,这造就了他这种努力工作和节俭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当有一枚一便士硬币丢在街上时,有多少人会走过去把它捡起来?我打赌我会,而我知道萨姆也会。”沃尔玛公司的一位经理这样说道。

因为萨姆·沃尔顿从小就体会到了每一分钱的价值,所以他亦深知沃尔玛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因此,他始终保持相当简朴的生活,与一般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准没有太大差别。他坦言,并不指望自己的子孙将来为上学去打工,如果他们有追求奢侈生活而不努力工作的想法,即使百年之后,他也会从地底下爬出来找他们算账,所以,“他们最好现在就打消追求奢侈生活的念头”。

在很早的时候,萨姆·沃尔顿的节俭就非常出名了。有一次,一名员工被他派去租车,很快沃尔顿又叫他退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愿租用任何一种比小型汽车更大的汽车。这位员工进一步解释了萨姆·沃尔顿这一行为:不愿意让人看见他用的东西比他属下的人使用的更好,萨姆·沃尔顿也不会住在比他属下人所住的更好的旅馆里,也不到昂贵的饭店进餐,也不会去开名牌昂贵的汽车。

萨姆·沃尔顿搭乘飞机时,也只买二等舱。有一次萨姆·沃尔顿要去南美,下属只买到了头等舱票,结果他很不高兴,但是也不得不去,因为这是最后一张票了。他的助手说:“这是我知道的他惟一一次坐头等舱的经历。”

当他连续两年名列全美首富的时候,他对来访的记者讲的第一句话是:“把我当作最有钱的人,真是有点开玩笑!”可能正是这样,小镇居民都说:“我们将萨姆·沃尔顿先生视为英雄,并非因为他有几十亿家财,也不是因为他做了一番大事业,而是因为他能够像我们一样地在这小镇上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包玉刚:一条破船闯出来的世界船王

包玉刚,1918年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宋朝包拯第29世孙。1991年9月23日病逝。

在世界的7个著名船王中,包玉刚是王中之王。在1980年他的环球集团鼎盛时期,他拥有210艘万吨巨轮,总载重量2100万吨,超过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所拥有的船队载重总量,比希腊船王尼亚克斯和奥纳西斯两家船队载重量的总和还要多一倍。

包玉刚不仅仅是世界船王,他的业务还包括酒店、房地产、贸易、交通运输、电子、航空运输,形成一个海陆空立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据估计,他的财产至少有300亿港币。

包玉刚不仅仅是一个商人。他主张“政商合一”,被人们誉为“经济界的政治家”。他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首脑交往甚笃。197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授予他爵士头衔,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也先后授予他勋章或最高奖章。他曾受到英国首相希思、美国总统里根的特别宴请。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多次接见了他。

△成功来自勤奋

包玉刚一踏上社会就以勤奋和善于思考而取胜于人。22岁时进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工作,很快地熟悉了信托、购料、易货、储蓄、保险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不久就被调任为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的副经理。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年轻的包玉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他调度有方,应付自如。当时因战事交通受阻,中央银行衡阳分行突告现金短缺,周转不灵,包玉刚及时给予500万元现钞的支援,帮其度过了难关。浙江省银行得知此事后,对包玉刚倍加赞赏,从而全力支持他的工矿银行的业务。随后,包玉刚被调升为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包玉刚从重庆回到上海,被委任为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第二年,又被提升为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28岁的包玉刚在上海金融界崭露头角。

到香港后,包玉刚勤奋从业,艰辛经营,成了当今世界闻名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虽然成了香港的富豪,但他从不懒散放荡,几十年来不嗜烟酒,生活严肃,专心事业。他每天都要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办事处通电话,以便掌握最新信息,做出相应决定。

为了保证精力充沛,更好地工作,包玉刚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早晨起来首先跳绳400下,接着跑步,然后跃人游泳池游泳。

40多年间,不论在香港、北京,还是在美国、日本,从未间断过。有一次,他在联邦德国,大清早冒雪在路边跳绳、跑步。一名全副武装的警察神情严肃地在旁边盯着他,怀疑这个东方人有精神病。直到仔细检查了包玉刚的证件后,才悻悻离去。

包玉刚不仅严格对待自己和家人,对公司职员也同样严格要求。他经营的环球航运公司先后管辖过400多艘船,包玉刚几乎与每位船长、工程师都谈过话。凡是信息网络反馈出哪条船的船长、工程师酗酒、嗜赌,不论其技术好坏、能力强弱,立即解雇,他认为技术再好、能力再强,有这些毛病,都不可能勤奋地工作,都会玩忽职守,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包玉刚勤奋治业的精神,使其经过20多年苦心经营的环球航运集团业绩辉煌,总载重吨位达2100万吨,跃居世界航运业之冠。

△敢于接受信心的挑战

包玉刚不是航运家,他的父辈也没有从事航运业的。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学徒、伙计,后来又学做生意,30岁时升到了上海工商银行的副经理、副行长,并小有名气。31岁时包玉刚随全家迁到香港,他靠父亲仅有的一点资金,从事进出口贸易,但生意毫无起色。拒绝了父亲要他投身房地产的要求,他表明了欲从事航运的打算,因为航运竞争激烈,风险极大,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他,以为他发疯了。

但是包玉刚却信心十足,他看好航运业并非异想天开。他根据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获得的信息,坚信海运将会有很大发展前途。经过一番认真分析,他认为香港背靠大陆、通航世界,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从事航运业。37岁时包玉刚正式决心搞海运,他确信自己能在大海上开创一番事业。

包玉刚早有独立创业的强烈意识,终于,他抛开了他所熟悉的银行业、进口贸易,投身于他并不熟悉的航海业,人们对他的讥笑多于嘉许。的确,对于穷得连一条旧船也买不起的外行,谁也不肯轻易把钱借给他,人们根本不信他会成功。他四处告贷,但到处碰壁,尽管钱没借到,但他经营航运的决心却更加强了。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贷款买来一条有20年航龄的烧煤旧货船。从此包玉刚就靠这条整修一新的破船扬帆起锚,跻身于航运业了。

包玉刚一条破船闯大海,当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刚并不在乎别人的怀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会成功。他抓住有利时机,正确决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船舶所有人。

△以信取胜,获得别人的帮助

包也玉刚之所以秀出于企业家之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守信用、讲信誉,忠其言、善其行,因此而获得汇丰银行的信赖和支持,经济上有了强大的后盾。

早在1949年以前,汇丰银行在中国的各外商银行中就已首屈一指。那时它已控制了整个香港金融市场。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做抵押,向汇丰银行贷款,得到了汇丰银行高级职员桑达士的支持。

后来,日本航运公司急欲租用船只,包玉刚打算用100万美元购买一艘7200吨的货船,租给日本航运公司5年。日航公司愿意请它的往来银行开具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资助包玉刚买船。这个信用状上的75万美元作为租船第一年的租金。包玉刚准备用这个信用状向汇丰银行抵押,借款去买船。他就此事与桑达士商量。桑达士认为日航公司不会这样做。可是,包玉刚真的从日航公司拿来了信用状。桑达士完全信服了,同意给予贷款。从此汇丰银行一再支持包玉刚。

据估计,汇丰银行对包玉刚集团的投资,账面价值已超过5000万美元,市场价值还要大得多。由于有国际金融资本作坚强后盾,才使包玉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除汇丰银行外,包玉刚以其严守信用的作风取信于日本造船业界及金融界,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60年代,日本的造船工业,达到全世界建造新船总吨位的一半。无论价格、质量、交货日期等,各国船厂很难与其相匹敌。在世界航运业大发展的时候,各国船东争相在日本造船。包玉刚从1961年起,开始在日本订船。他的船队里90%以上的新船,都是日本造船厂建造的。1971年,世界航运业出现萧条,船东们不再惠顾日本造船厂,但包玉刚却依旧在日本订了6艘船,总吨位为150万吨。日本造船厂的负责人称包玉刚是他们“最尊敬的主顾”。所以,包玉刚在日本造船总能得到很大的方便。除日本的金融界给予支持外,日本造船厂再忙也接受他的订单。而且往往无需支付现金,并可以分期付款。

正是由于包玉刚忠其言,善其行,以信取胜,苦心经营,才使他的环球航运集团在1981年已发展到210艘轮船,总载重吨位达2100万吨,跃居世界航运业之冠。盛田昭夫:微电子时代的商业巨人

盛田昭夫,192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以酿造米酒为业的殷实之家。

盛田昭夫是日本“索尼”的创始人,他使“索尼”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品牌。

索尼磁带录音机以优质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青睐。由盛田昭夫领导的索尼公司,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电器供应商。

如今的索尼,拥有近5万名雇员,属下有10个子公司和几十个孙公司,在几十个国家建了工厂,产品行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索尼已成为日本的索尼,世界的索尼。

30多年前,日本的索尼公司在世界企业界甚至在日本本土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当时,该公司只生产一种小型晶体管收音机。

总裁盛田昭夫带着价值29.95美元的小型收音机,到美国纽约去推销。由于人们并不知道索尼公司,而且当时的收音机体积很大,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小收音机质量不好,没什么用。盛田昭夫受到许多冷遇和奚落。

盛田昭夫当时就下了决心,对美国希勒瓦的一家大公司总裁说:“50年前,贵公司也是默默无闻的,我敢保证,50年后,敝公司一定同贵公司一样响亮!”

由于盛田昭夫看准了市场需求小型电子产品,经过30年的努力,索尼公司终于在各类电器上都比别人提早一步占领市场,跻身于世界大企业的行列。

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在强调索尼公司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中,有一个就是深入地了解市场。盛田昭夫以他本人的行为,说明了经营企业,经常进行市场考察的业务旅行对发展企业的重要性。他是这方面的活榜样。

盛田昭夫第一次访问西欧是在1953年,他当时在欧洲购买了三部西德照相机。从那时起,他从未停止过国外业务旅行,收集资料,加深对外甲市场的了解,包括目前情况的了解以及潜在情况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掌握国外市场情况的变化。至1974年,为了了解索尼公司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情况,他飞越了太平洋120次。1974年下半年,他的足迹遍及西欧、美国波士顿和纽约市、苏联首都莫斯科、拉丁美洲国家巴西。

盛田昭夫辛勤地奔波,最大限度地掌握了国际市场行情,使他经营的索尼公司从狭小的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索尼公司走上了国际企业化的道路,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企业。

1961年,索尼公司的部分职工想利用公司成立15周年纪念的机会举行罢工。

工会知道公司在5月7日举行庆祝活动,于是声称要在当天实行罢工,要求只雇佣他们的会员。他们认为此次庆祝活动的意义非比寻常,只要稍加威胁,公司就会让步。可是盛田有自己的看法,他与大多数雇员交谈过,深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知情达理的,不会支持只雇佣某一工会成员的做法。他坚信公司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不能让这些雇员被一小撮极端分子所利用。

盛田的态度非常强硬,并跟工会进行了多次谈判,结果毫无进展。由于公司已计划好在总部大楼召开庆祝大会,还请了包括池田首相在内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到时如果满街都是罢工的工人,公司就会丢尽面子。所以,工会认定盛田只是想吓唬人,最终会妥协,而答应他们的要求。

随着庆祝日越来越近,工会的头头们越发显得神气十足,大有绝不求和之势。其实盛田早已另有安排,只不过没有露出一点痕迹。他继续率领谈判小组与工会周旋,直至庆典的前一天晚上,双方仍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于是工会头头愤愤离去。

在索尼公司成立15周年大庆的那天早上,罢工的人群包围了公司办公大楼。街上站满了这个工会的会员。他们还从别处借来一批人以壮声势。有些人还举着斥骂索尼公司和池田首相的标语牌。与此同时,一些工程师决定组织起自己的工会打出支持公司的旗号。几百名忠于公司的工人也跟着到了街上,围在罢工者的外边。盛田做好参加庆祝活动的准备后,走到窗前,只见大楼也已挂起了庆祝的条幅。但池田首相和其他贵宾却一直没有到这幢大楼来致贺。罢工者开始还以为公司被迫取消了此次活动,不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搞错了地方。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公司全体经理都日夜守候在这幢大楼里。直到前一天晚上,他们才给300名嘉宾一一打了电话,告知庆典地点改在一里外的王子宾馆。结果,池田首相等平平安安地出席了庆祝大会,整个庆祝活动办得也非常成功。当罢工者发现自己受骗时,他们已出尽洋相,无法挽回面子了。

盛田从公司办公大楼的后门出来,赶在庆祝活动结束前到达宾馆,他走进会场时,大家都向他鼓掌庆贺。

盛田昭夫指出,有时部属提出的要求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有的只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为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做出损害大部分人的让步,即会造成灾难性的恶果。这会养成部下“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习惯,而使企业家丧失应有的原则,局面会愈加难以控制。

盛田曾对一位抱怨领班的青年工人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为什么不运用你享有的权利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呢?一个人如果能够挑选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干,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公司有许多岗位、工种,不让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但是,真正能像盛田这样想、这样做的企业家是太少了,其实这也是这些企业、企业家的损失,不能人尽其才,便是对人这一巨大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索尼公司有一条座右铭:“索尼,研究使它与众不同!”这句格言成为索尼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索尼公司一开张,盛田昭夫就提出“做别人所没有做的事,研制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产品”的口号。他的竞争哲学是:如果今天赢了几个球队就很满意了,球技就很可能到此为止。要想一直承受住世界级对手的挑战,那么就得不断创新。索尼公司到今天发展为电子行业的佼佼者,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为他们企业带来的。

几十年来,索尼公司不断研究新情况、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占领新市场,总是先人一步,胜人一筹。

索尼公司在盛田昭夫的领导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地向市场推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别具一格,先声夺人,始终处于同行的前列,领导世界电子行业的潮流。佐川清:从脚夫起家的日本货运之王

佐川清,一个能吃苦而重义气的财神。少年时生母早逝,遭到继母的虐待。稍大以后,他两度出走,只身闯天下。曾创办建筑公司,后为孩子的教育,为了不得罪患难好友,他忍痛将正在发展中的建筑公司解散。1957年,佐川清和妻子幸惠开办佐川清转运公司。他以“脚夫精神”创业,公司在经济大萧条期间成长壮大,由小规模的经营,逐渐发展为运输流通中心。1986年,公司营业额超过2850亿日元,名列日本商业运输业第一。被新闻界称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中的奇迹”。

1922年3月16日,佐川清生于一个叫做“宇高野”的村庄,父亲名叫彻治,母亲叫哈慈。佐川清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大哥名叫竖二,二哥名叫己代治,佐川家族是板仓村中首屈一指的望族,家业颇为丰厚,在当时名声显赫。1957年2月,漂泊近十年的佐川清除了得到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之外,依旧是两手空空。

赤手空拳的佐川清来到大阪将他找工作的范围定在京都和大阪之间,这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商业城市。每天清早佐川清便出发到各批发商处询问“要不要脚夫”。

尽管佐川清很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到处打探,但是始终没有生意。不难理解,货主之所以要委托脚夫运输货物,那是因为他对脚夫信任,相信他能够把货物安全送到,然而,谁会信任一个陌生的个体脚夫呢?

没有人理睬,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这使佐川清感到伤心。但要生存,要养家糊口,他必须不断地前去兜揽生意。

佐川清相信,他每天的登门拜访不是白费,而是一种投资,时间久了,人们终究会熟悉、认同他,最终会把生意给他做。

战后的日本经济增长十分迅速,货运业激烈的竞争使得每家公司都面临市场发掘的严峻问题。当时日本的通运公司几乎垄断了日本公路运输业的一半市场,而另外的一些大货运公司则瓜分了另外的一些份额,留给佐川清这样的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佐川清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绸缎、时装布料、鞋子、装饰品、精密仪器、高级新鲜食品都是普通货运公司不愿承揽的。

目光敏锐的佐川清发现了这个未被发掘的市场,他的公司要想有大的发展,就要从这里干起。

但是,开拓和占领这样一个市场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有一天半夜,佐川清在床上接到松江百货公司打来的电话,一听才知道是这样一回事。原来该百货公司接下了老客户女儿的结婚礼服的订货,而这家百货公司将礼服的缝制工作托给了京都的一家和服店。但是这套需要精细手工的礼服完成后已经超过了原定的交货时间。现在松江百货公司希望佐川清能够把货送到松江市的结婚礼堂。

佐川清看了一下表,此时已是凌晨两三点钟,要完成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佐川清没有拒绝,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也不会放弃。第二天上午,就在婚礼举行之前不长的一段时间,风尘仆仆的佐川清终于将衣服送到了结婚礼堂,看着新郎、新娘满意的笑容,佐川清真是快乐极了。

这件事使得佐川清名声大振,货主中间开始流传这样的话:“有什么难题找佐川清好了。”

这期间,佐川清的业务发展十分迅猛。1958年,他在京都设置了他的办公室。1959年分别在大阪、效贺、福井、金泽、高山等五个地方设置了分支机构,从前的两辆脚踏车也换成了机动车;1960年4月,“佐川捷运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佐川清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佐川捷运成立后,公司平稳发展。1970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的货运业也开始面对危机,许多公司收入锐减,运输能力严重滞停。佐川捷运公司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佐川清成功的市场定位,佐川捷运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经济萧条的冲击。它的货运量反而大幅度地增加,利润也随之增长,被当时的同行们誉为“佐川的奇迹”。两度石油危机的爆发严重打击了日本货运业的那些“巨霸”,而佐川捷运却趁此机会强壮了起来,日益繁重的公司业务使年岁渐高的佐川清一个人越来越难以应付,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公司的接班人问题。

在1978年7月,年仅28岁的佐川正明正式接替父亲工作成为佐川集团总部清河商事株式会社的社长。佐川清的次子佐川光于1976年毕业于大阪追平门商学院后也进入佐川捷运,在经历了同哥哥相似的考验之后,他被任命为清河商事株式会社的一名部长。两个儿子干得十分出色,成为日本商界的新星,这令佐川清感到十分自豪。

从1960年佐川捷运有限公司的成立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佐川捷运一直平稳迅速地发展,截至1986年,该公司已经拥有221家分支营业机构,公司员工16,500名,卡车总数7,800辆、年营业额超过2,850亿日元。在最重要的指标年营业额上,佐川捷运已经超过日本通运公司,在日本商业运输业名列第一。霍英东:支撑香港经济界的巨擘

霍英东,1922年5月1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地区一个水上穷苦人家。

霍英东在香港的事业不断发展,现在他所经营的范围已扩大到包括地产、建筑、航运、旅馆、酒楼、百货、石油等多种行业。

霍英东先生十分关心祖国建设,自1979年以来,先后在内地的总投资达5亿港元以上,其中赠款达4亿港元。他的名字已与他的投资项目——白天鹅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等并著于世。

进入20世纪90年代,霍英东在维持香港繁荣稳定、推动祖国改革开放和体育事业蓬勃向上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日本人撤走了,运输成为当时香港迫切需要的行业。霍英东看准了这个行情,时时留意着官报上拍卖战余物资的消息。他借用了母亲积攒的有限资金并东拼西凑,抢手买了一些廉价的舢板、小艇和海军机器,很快地转手卖出,从中获利,手里才有了一点积蓄。

当时,日本人正高价收购可制药物的一种海草,霍英东获悉后,了解到南太平洋拍拉达斯岛附近密布这种海草,于是买了一条61英尺(18余米)长的摩托艇,联络了80个渴望赚一笔大钱的渔民,向该岛进发。

哪料岛上气温极高,食物非常缺乏,又无淡水和药品,他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去6个月,当他们冒险归来,带回的海草仅够开支,无利可图。这次生意的惨败,造成了母子在创业上的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使霍英东低头,他说:“母亲信不过我,认为我冒的风险太大。但我我行我素,绝不气馁。”他又设法买了一条拖船,决心闯出一条路,自己独立做生意。

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抓住有利时机,从事有利可图的驳运事业。由于他善于经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开业以后一帆风顺,发展很快,成了香港运输业上崭露头角的强者。

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霍英东认真权衡利弊,根据自己的实力,再寻求朋友的资助,开辟那种别人不愿做但却很有前途的行道,因此当其成功时,别人的感觉是他预测准确,决策优先。就这样,他开始了滚雪球式的发展,他利用积累起来的钱一步一步地拓展业务,继续寻找有前途的“冷道”,先人一步经营房地产业,买旧楼,盖新厦,开房屋预先分层出售之先例,业务不断扩大,公司的实力不断增强,他本人则成为香港房地产业之巨子。

正当房地产业大红的时候,不断进取的霍英东眼睛又盯着本大而利薄的“淘沙”业。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淘沙业,人工多、获利少、赚钱难,许多商人不敢轻易涉猎。而独具慧眼的霍英东,在房地产业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敏锐地洞察到随着香港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海沙的需求量将迅猛增长,淘沙业大有可为。

于是,霍英东知难而进。一方面,他派人到世界各地,不惜重金定购淘沙机船,曾于1961年花费120多万元港币,向泰国政府购置了一艘载重2890吨的挖泥船,动用机器,挖泥淘沙。霍英东属下的有荣船务公司拥有大小船舶90艘,其中挖泥船不下20艘。另一方面,有荣公司还与港府签订了长年合同,专门负责修缮香港各处码头,积极参与香港的填海工程,建设海壁,用所淘海沙来供应香港建筑业的需要。当时中西置业公司建筑上的主要原料海沙,均由有荣公司专责运输供应。

淘沙这种他人看做费力不讨好的行业,经过霍英东周密运筹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居然得到丰厚利益,他本人成为香港淘沙业的巨擘。

过去香港的大建筑工程都是给外国公司承包的,香港建机场,法国公司中标承建。

1947年到1948年兴建中国银行,也是英国建筑公司承建。初时霍英东承建建筑工程,有人说,你们不是工程师,又未学会计,肯定做不好。但他却成功地承建了不少工程,从未遭受失败,有的还是难度很大的重大工程,开创了中国建筑公司承建重大工程的先例。

最艰巨的工程,是承建世界上第一次设计的海湾水库淡水湖第二期工程,为水坝加高,那是当时全港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招标工程。开投时,日本10多家公司合投一票,但计价比霍英东高出一倍。

这项工程技术要求很高。水库工程已不简单,何况是在海湾建水库,每项工程要求都很严格。先拦坝抽干海水,坝外面为石,石上要铺5尺(1.5米)厚的沙,由于是斜面,沙铺放时容易冲歪,如何铺好,技术上难度很大,但他终于成功了。在承建许多工程后,霍英东对此更有信心了。

除此之外,他承建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

他也建造过水翼船。收购太平岛船厂后,他买了一条瑞士制的水翼船,并按其设计制造。烧焊时须将船体翻转,才利于操作。船体很大,如何翻转,很多工程师都感到为难。他却有土办法,给船体安装上大木轮,即可翻转。雄心勃勃的霍英东还把填海开港的事业向东南亚各国开拓,汶莱开港,槟城填海等工程也是他承建的。他开办的“有荣公司”连续在不少港口城市兴业,与国际上20多家公司竞争,往往稳操胜券。

1983年,整天忙碌的霍英东先生突感身体不适,经医生检查,被确诊为淋巴癌。淋巴癌是诸种癌症中最难治愈的,死亡率极高。霍英东在香港做完手术后来到北京继续接受治疗。他没有丝毫消沉,而是以极其乐观的态度和难以想像的顽强意志同疾病进行斗争。他不但坚持每天例行的体育锻炼,而且加大运动量。每次做完化疗以后,他不是躺下休息,而是跑向网球场打网球,一打就是两个小时。有一次做脊髓液的化验检查,抽完脊髓以后,一般病人都要躺两个小时以上才能恢复体力,可是霍英东一刻也不休息,照样跑到网球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网球。有道是生命在于运动,霍英东用这种对于病人来说近于残酷的锻炼方法,居然奇迹般地闯过了这次劫难痊愈了。

从少年时代,霍英东对体育运动就非常痴迷。他坚持常年体育锻炼的结果是,虽然年届古稀,但体力、精神都像小伙子一样。比他年轻几十岁的秘书,力气还比不上他。皮尔·卡丹:独领风骚服装业的巨头

皮尔·卡丹,1922年7月2日出生。出生在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近郊一户贫苦农家。

皮尔·卡丹领导下的卡丹公司,在西方时装世界名列前茅。

卡丹的创业之路,始于1950年。那时,他只是一个拥有几名工人的手工服装作坊的老板。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皮尔·卡丹公司已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企业王国。它的员工多达20余万名,年营业额高达100亿法郎。“我生活在工作中,我生活是为了工作。”皮尔·卡丹依靠这一座右铭,由出身贫寒的学徒工成长为法国时装业的大师和奇才。皮尔·卡丹认为生活是属于工作的,即便日常生活十分单调,仍不忘从生活中提炼工作素材,使时装设计大胆突破传统,不断创新。在他访华后设计的男、女时装款式中,那高耸的肩部就是受我国建筑飞檐启发的。现在,按照皮尔·卡丹的设计,制造各类产品的工厂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达600余家。如果把“皮尔·卡丹”牌领带连结起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为工作而生活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皮尔·卡丹,使他逐步成为法国最出名的人物之一。

皮尔·卡丹的竞争策略则是刻意求新、独树一帜,确保卡丹时装长盛不衰。

从创业开始,皮尔·卡丹就以大胆的设计、别具匠心的用料、新颖的款式和色彩、简朴大方和立体造型的几何效果而闻名。这一切使得皮尔·卡丹时装在众多的名牌时装中,独具风格,无数次地走在令人捉摸不透而又日新月异的时装潮流的前列。

他曾成功地在厚呢大衣上打皱褶,用透明面料做胸前打披的女上衣,把超短裙改为结婚礼服,设计出“超短型”大衣和“泡泡裙”,用针织面料制成男式西服等。这一系列呕心沥血的创新使皮尔·卡丹时装三度夺得法国时装行业的最高荣誉——金顶针奖。这不仅使皮尔·卡丹时装知名度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了其在时装市场上的竞争力。

皮尔·卡丹对于产品的创新,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做每一件事情,观察每一个事物,几乎都要从创新时装的角度来思考。

1978年,皮尔·卡丹首次到中国访问。在参观雄伟的中国古建筑物时,他被高高扬起的飞檐激起了灵感。回法国后不久,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出了一组领部竖立、肩部上翘的时装,受到人们的欢迎。

由于皮尔·卡丹坚持创新,公司每年都要推出800多种新款式的四季时装,使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皮尔·卡丹创业之时,时装设计师们都只盯着高级时装,他们把时装的设计、制作和消费看成一种纯粹的艺术享受。

然而皮尔·卡丹却没有盲目地步他们的后尘。经过认真的分析、思索,他得出与当时时装界普遍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

高级时装没有前途,因为世界上能享受高级时装的人,毕竟是少数。“反之,只有为民众服务,满足他们对时装的需求,才是时装业界的发展趋势。”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皮尔·卡丹另辟蹊径,把为普通民众设计、制作时装作为公司经营的重要方向。虽然,皮尔·卡丹当时的做法遭到了时装界的责难,但事实证明他的预见的准确性。当后来几乎所有的时装公司都把眼光转向民众时,皮尔·卡丹公司已远远地走在了他们的前头。萨默·雷石东:横霸全球的传媒帝王

1923年,萨默·雷石东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雷石东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有,父亲是一个卖油布的小贩。

雷石东年轻的时候,从事的是法律工作,为司法部工作,也为一家私人律师所工作,年收入10万美金,那个时候他认为法律能够使世界更美好。在雷石东经营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期间,雷石东的父亲也在娱乐事业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并创立了东北影院公司。后来他发现,10年律师虽然做得很成功,但是它还是一种商业行为,不是一种人文主义的行为,既然是从商,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家族生意开始呢?当时他父亲在纽约建造了第一家汽车影院,生意很好,后来成为了连锁影院——东北影院公司。雷石东放弃了给他带来丰厚收入的律师事务所,投身于父亲所经营的娱乐事业。当时他父亲给雷石东的年收入是5000美金。雷石东渴望成功的激情和商业方面的才能开始找到了施展的天地。对雷石东而言,商场上激烈的竞争激发了他强烈的斗志,也带给他极大的满足感。

在雷石东的经营下,东北影院公司的业务迅速扩展到整个美国,并更名为国家娱乐公司。将一家只有几家汽车影院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400个银幕的大型连锁影院,雷石东的才能和激情在自己的天地中尽情驰骋。但是,对于雷石东而言,这时的成功仅仅是吹响了他奋斗梦想的序曲。

1979年,雷石东在参加华纳兄弟公司的一个聚会时,在酒店遭遇了一场火灾。火灾中,雷石东深陷火海,身体45%的皮肤都被大火烧毁,右手腕也几乎已经脱离了身体。对于一个55岁的人而言,生存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而正是雷石东那种赢的激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在与死神的直接对话中取得了胜利,并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55岁的雷石东就像中国神话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并让生命散发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1987年6月,63岁的雷石东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收购传媒巨舰维亚康母。凭借维亚康母,雷石东开始筹划他的传媒王国,迈出了他走向国际传媒巨擘的坚实第一步。收购维亚康母仅仅是雷石东构建自己媒体王国的第一步,通过收购维亚康母,雷石东掌握了MTV电视网5家电视台,8家广播公司,18套拥有93万订户的有线电视网以及维亚康母制作公司、维亚康母企业等强势媒体。雷石东在美国的媒体王国初具雏形。

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出品,这部励志片饱含生活的哲理,留给人们深沉的人生思考,弱智但永不放弃的阿甘深深感动了全球观众。同时,影片中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电影特效让人充分体验了电影魔术的神奇魅力。《阿甘正传》也被认为是美国战后最伟大的电影之一。1995年,《勇敢的心》深深震撼了全世界,这部恢宏的史诗巨片充满了崇高与悲壮之美,那种为正义自由而浴血奋斗的献身精神又一次让观众感受到电影艺术的崇高魅力。1997年,《泰坦尼克号》中浪漫的苏格兰风笛,危难中人性的光辉,与一段生死与共的不渝爱情,带给全世界一次浪漫而凄美的感动,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和长久的共鸣。《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在票房价值与艺术享受之间取得了最大的双赢。其巨大的制作、恢宏的场面,史诗般的悲剧之美和感人至深的爱情,使《泰坦尼克号》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在雷石东看来,98%的电视眼球都是在美国之外的,维亚康母公司实施收购后,雷石东更是努力推动海外市场的发展。

1997年,由于收购Blockbuster可能失败,维亚康母股价暴跌,两名高层管理人员也离职加入了竞争对手的阵营。在公司年会上,股东纷纷要求雷石东下台。雷石东表示:“现在我控制着世界上最好的传媒公司。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我靠的是勤奋、责任感和智慧。”这一年,雷石东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好莱坞制片厂与Blockbuster达成收入分成协议,这大大改善了维亚康母的财务状况,雷石东再度显示出了其卓越的才能。维亚康母以11亿美元出售了麦迪逊花园广场,以17亿美元出售了USANetworks一半股权,以46亿美元出售了Simon&Schuster大部分股权,这大大减轻了维亚康母的债务。

2000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为维亚康母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扫清了障碍,于是维亚康母成为包括CBS、UPN、MTV、Nickelodeon、Showtime、The Nashville Network等媒体的传媒巨头,下属38个电视台、162个广播电台。雷石东答应给予CBS首席执行官卡马金经营控制权。2002年,维亚康母旗下MTV全球电视网与中国湖南卫视共同制作了第一届MTV亚洲大奖中国区拉票晚会。2004年,又与中国湖南卫视共同合作主持人大搜索活动,反响非常强烈。

63岁收购维亚康母公司,70岁收购派拉蒙电影公司,76岁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0年间,雷石东大胆的扩张使自己从一个机车影院的老板,成为一个年收入达246亿美元的传媒帝国的领袖,他崇尚的信条是“APas-siontoWin”(赢的激情)。这也是他的自传的名字。没有埋怨,只有顽强斗志。“我的价值观始终不曾改变,那就是永远追求赢的激情,这种激情体现了我全部的意义。”正是这种赢的激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雷石东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并且乐观向上:“你并不一定需要先接近死亡,然后才能体会到生的可贵,只要你愿意,生活随时可以开始。”“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要想真正成功的话,必须要有想当第一的愿望才行,并不在于他们是商人、是医生、律师还是老师。我对工作的热情始终未减,赢的意志就是生存的意志。我心中那股赢的激情使我感到永远年轻。”

作为全球最大的传媒娱乐集团之一,维亚康母公司涉足电影、电视、出版及与娱乐相关的其他零售业务,2003年公司市值870亿美元,该公司旗下拥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MTV全球电视网、派拉蒙电影公司、19家电视台、1300家电影院等产业。

有趣的是这个执掌传媒巨擘的人会屈从于感觉而不是专业分析,比如1961年,雷石东在没有任何中间商介入的情况下,仅凭一部《101斑点狗》就买下了迪斯尼公司的很多股票。而在看了《星球大战》后,马上离开电影院,通过电话购买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2.5万股股票。幸运的是,这些凭直觉做出的决定都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成功者其实都是相似的。但是像雷石东这样,相信直觉,执着赢的激情并终生持之以恒的创业者仍然罕见。

拥有一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声誉的领头人对于一个需要全球扩展的企业来说是件很幸运的事情,雷石东对于维亚康母来说恰好就是这样一种生产力。雷石东对此乐此不疲,这位身材高大的老人尽职尽责地扮演着这个由他亲手缔造的传媒帝国的外交大使,而他所到之处掀起的旋风绝对不亚于任何明星。因为烧伤有些变形的右手,蹒跚的步履以及满头的白发是岁月在雷石东身上留下的印记,但是岁月给他的馈赠也慷慨大方——睿智、幽默和一颗年轻的心。任何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位世界级企业领袖的人都会承认,被称为“企业领袖中的领袖”的雷石东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当他在湖南卫视演播室舞台上说出“我就是维亚康母,我来这里是想赢得你们的爱”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亚·艾科卡:被赶出福特的汽车大王

1924年10月15日,艾科卡出生在威尼斯的立都海滩上。

艾科卡的父亲尼古拉·艾科卡祖籍是意大利。1902年,他随着移民潮来到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当他31岁时,与一位鞋匠的女儿好上了。两人决定去威尼斯的艾科卡海滩游玩。很快,就有了爱情结晶,小艾科卡出世了。

艾科卡的童年是在一个充满温暖和亲密无间的家庭中长大的,父母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不管每天的工作如何繁重,父亲总是挤出时间来和他们姐弟亲近,制造开心和欢乐;母亲则是别出心裁地为他们烹制喜爱的食物,使他们感到生活的快乐。父亲尼古拉很能干,尽全力地追求美国式的美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于他的爱国之心,他自愿加入陆军;另一方面,他也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已经经历过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并归化为美国人,就不想被送回欧洲。很幸运,因为他会开车,入伍后被分配在离家只有3.2公里的陆军训练中心,去训练救护车驾驶员。

尼古拉总是告诫儿子两件事:决不要从事资本密集的事业,因为银行家们最终会把你收揽。其次是在最艰苦的时候,要从事食品业,因为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民以食为天。他自己开的欧费·韦纳热狗店,经历了“经济大萧条”而仍然生意兴隆。

在经济上,尼古拉的家庭时好时坏。每当家里处于困难时,尼古拉总是尽量使大家保持精神愉快,他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和上帝的帮助,会克服千难万险的。每当艾科卡为某件事担心时,他就会说:“告诉我,艾科卡,你有什么事不愉快!不管是现在,还是去年的,不一定都那么糟,忘了吧,迎接明天。”“迎接明天”成为这个欢乐家庭的重要家训。

1942年,艾科卡考上理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后转为工业工程。大学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6年8月,艾科卡到福特公司担任实习工程师。

可是9个月的训练过后,他觉得干工程设计不如卖汽车来劲,就要求去销售部,他想和人接触,而不是和这些没有生命的机器呆在一起。可主管部门却不喜欢这样,公司是因为艾科卡学工程才雇用他的,而且花了很多时间和大笔金钱来训练他这方面的经验。

因为他的意志坚决,最后和公司达成协议,艾科卡告诉他们没有必要留他继续训练,他在普林斯顿的硕士学位可以代替后9个月的训练。公司头头们也同意艾科卡到销售部门工作,但必须要自己去找工作。他们说:“我们希望你留在福特,如果你想走销售的路,那么你先要能推销自己。”

艾科卡有个在训练班的好朋友,名叫奇曼,也和他一样,放弃工程部到了纽约区的卡车销售部门工作。于是艾科卡和他取得联络后就到卡车部去找他。他们像两个小孩逛大街一样,到餐厅、夜总会,看尽五光十色的曼哈顿。他心想:“我的天,我早该回来了。我出生于东部,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家。”

他先到纽约区办事处,经理正好不在,只见到两名副手。当时,他很紧张,因为他只有工程方面的经验,要想找到工作的惟一方法就是和他们面谈时尽量表现好些。

艾科卡将带来的推荐信交给其中的一位,对方伸手接过去,眼睛却没离开报纸一下,他看报一看就是半个小时,头也没抬过一次。

另外一位比较客气一点,他看了一眼艾科卡的鞋子和领带,然后问了几个问题,他好像不喜欢从底尔本来的大学生,也许他以为艾科卡是上级派来的,无论如何他不想录用艾科卡,他说:“我们会通知你的,你不用来问了!”

初次尝试的失败,艾科卡只好去找其他地区的销售部门,他找到敏斯特地区的销售经理,经过洽谈,还算运气不错,这位经理安排他到销售部的柜台工作。

就像大学念书时一样,艾科卡的运气非常好。在战争时期不生产民用车辆,所以在战后民用汽车需求量大增,艾科卡的推销很容易。1949年,艾科卡已成为宾州维克土贝雷城的经理。

1956年9月29日,艾科卡和同事玛丽结婚。婚后的艾科卡,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汽车销售上,很快他就成了全公司有名的销售大王。

1960年12月,福特公司总裁亨利·福特二世通知艾科卡到他的办公室去。他们虽曾见过几次面,这次却是第一次真正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在艾科卡听来,那亨利·福特二世的声音真如上帝声音般的美妙。因为亨利告诉他,准备让他当总经理。

这次的升迁令艾科卡非常高兴,但他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微妙的地位。突然间,自己将负责福特公司最重要的部门,亨利等于是把皇冠上的珠宝先摘给了他。所以他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在行销工作中学到的“和人相处的方法”运用到新的:工作中去,而且要利用父亲及贝克汉等人教诲他的一切,加上自己的知识来面对这项崭新而艰巨的考验。

他终于发现管理的钥匙就是果断,缺乏当机立断的企业家将一事无成。果断意味着当机遇来临、条件成熟时,你必须像战场上的长官那样,果断地下达冲锋的命令,利用各种火力,置敌方于死地。

艾科卡上台后干的第一件漂亮事就是组织人员设计开发新的车型“野马”系列。

1964年3月9日,也就是决定设计模型之后第51天,第一辆“野马”终于开出了生产线,公司准备在推出前至少要生产8160辆,这样才能够分配给全国经销商每人一部。

为了全力推广“野马”,公司邀请大量报纸的编辑到底尔本来,请他们试开“野马”。还有100名新闻记者乘坐由纽约开到底尔本的“野马”车队,车子开了700公里都没出一点儿毛病,证明了野马的性能,于是新闻界显著地报导了这件事,刊登在好几百家报刊杂志上。于是,“野马”车很快打开了销路。

因为野马的成就不凡,不到一年时间,艾科卡的职位又上升了,1965年他担任了汽车和卡车部门的副总裁,负责策划、生产和行销“福特车系”和“林肯车系”的车。1970年12月10日,艾科卡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福特公司总裁。

全球有50万员工的福特公司可称得上是一个王国。除亨利·福特外,艾科卡应该是第二个国王了。他必须用全部精力精心管理这个全球庞大的汽车托拉斯。应该说,这是一项伟业,艾科卡当上总裁后,要负责承担多项事务,他必须学习各种不同方式的管理技术。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实际上他已没有在“野马”时代的那种精力了,在那时,啃个汉堡包当晚餐,随后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也不当一回事。

升任总裁的艾科卡工作是比较卖力的,但随着他威望的日升却引起了公司所有者亨利·福特的不满。

以前,亨利·福特一直不大理睬这个总裁,而这年开始,他经常胸部疼痛,而且气色越来越不好,他知道一旦心脏病发作,就有见上帝的可能。随着离死神愈来愈近,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的家族企业在我死之后,绝不能让那个意大利佬接管,他担心艾科卡会把公司大楼上福特的名字换成艾科卡汽车公司的名号,那时他儿子将何处安身。

当亨利想像着艾科卡在窥伺着他家族的财宝时,必须除掉这个总裁的念头与日俱增,但又不能亲自直截了当地下毒手。他只能采取“马其维利”的方式——百般刁难,直到对手自动滚蛋。

最后,亨利的阴谋得逞了,艾科卡于1979年被解雇。艾科卡被解职成了美国第一大新闻,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发出叹息。

解雇的消息经报纸一发表,就有许多家经营其他事业的公司派人来找艾科卡,要他去做事。不久,艾科卡决定加盟克莱斯勒公司。1979年9月,艾科卡总揽克莱斯勒公司大权,到1980年1月1日,升任董事长兼总执行长。

艾科卡经营汽车确实有一套。到了新公司后,他马上组织人员研究新车型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于是,“K型车”便问世了。“K型车”为前轮驱动,非常舒服,而只须4个汽缸就能跑得很好。“K型车”风靡世界,克莱斯勒公司终于被救活了。

艾科卡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历过商海风雨的人,他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奥格·曼狄诺,美国杰出的企业家、作家和演说家。1924年出生于美国东部的一个平民家庭。

曼狄诺找到了更加容易普及成功学的方法,他将拿破仑·希尔的创见和美国人的浪漫倾向相结合,完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部奇书,从而更加赢得了美国人对心理创富学的认同。《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那如诗歌般美妙的文字,闪烁着人类思想精华色泽的内涵,注定要影响无数人的生活。这本书一经问世,英文版销量当年突破100万册,并且迅即被译成18种文字。这本书在美国获得相当多的赞誉,有人认为它是“最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一本书”;有人认为它是“一本最值得一读、最有建设性、最有实用价值的书,它可以作为指导推销工作的最佳范本”;有人认为它是“一本应该随身携带的好书,置于床侧,放在客厅里。可以浅尝,也可以深味。它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久而弥新,好像一位良师益友,在道德上、精神上、行为准则上指导你,给你安慰,给你鼓舞,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还有人认为此书“堪称集大成者。遵循其中原则行事的人,不可能遭遇失败;无视这些原则的人,也不可能成就大事业”。

在28岁以前,曼狄诺是幸运的,读完了书,有了工作,并娶了妻子。但是后来,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诱惑,由于自己的愚昧无知和盲目冲动,他犯了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最终失去了自己一切宝贵的东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几乎赤贫如洗。于是,他如盲人骑瞎马般开始到处流浪,寻找自己、寻找赖以度日的种种答案。

两年后,在一座教堂里,他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牧师同他展开了交谈,并解答了他提出的许多困扰人生的问题。临走的时候,牧师送给了他一部圣经:此外,还有一份书单,上面列着11本书的书名。它们是:《最伟大的力量》、《钻石宝地》、《思考的人》、《向你挑战》、《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获取成功的精神因素》、《思考致富》、《从失败到成功的销售经验》、《神奇的情感力量》、《爱的能力》和《信仰的力量》。

从这一天开始,奥格·曼狄诺便天天到图书馆去,依照牧师开列的书单,他把11本书一一找来细细地阅读,渐渐地笼罩在心头那一片浓重的阴云退去了,似一抹阳光照射进来,他激动万分,心潮澎湃,终于看到了希望。

曼狄诺合上书本,从桌旁站起,眼睛中又重新闪烁出自信的光彩。“今天,我将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用爱来面对世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在以后的日子里,曼狄诺当过卖报人、公司推销员;业务经理……在这条他所选择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也满含着辛酸,但他已不可战胜,因为,他掌握了人生的准则。当遇到困难,甚至失败时,他都用书中的语言激励自己:坚持不懈,直至成功!就这样,一分一秒,一砖一瓦,他紧紧扼住生命的咽喉,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用微笑来迎接每一天升起的朝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终于,在35岁生日那一天,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成功无止境》杂志社,从此步入了富足、健康、快乐的乐园。

奥格·曼狄诺的成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共有600多个广播和电视节目向他发出了邀请,他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商界英雄。

奥格·曼狄诺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中写道:我是造物主的最大奇迹。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人有我这种精神、有我这种心胸、有我这种眼睛、有我这种耳朵、有我这双手、有我这种头发、有我这种嘴巴。完全像我一样地能走、能说、能动、能想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但是,我却与众不同。我是独一无二的造化。我内心里燃烧着经过无数代传下来的火焰。它的热度,不断地刺激我的精神,要我成为比我现在以及比我将来更好的我。我要煽起这不满足之火,我要向世界宣布我的独特性。没有人能够复制我的字体,没有人能够做我凿刻出来的标志,没有人能创造出我的成果,实际上,也没有人拥有完全像我的推销能力。从今以后,我要将这不同之点大书特书。因为这是使我达到完美之境的一种资产。我不再徒劳无用地模仿别人。相反地,我要把我的独特性拿到市场上去展览。我不但要宣扬它,而且还要推销它。我要从现在开始,强调我的不同点,隐藏我的相似点。所以,对于我推销的货品,我也要应用此原则。推销员和货物都与众不同,我以这种不同为荣。我是珍奇的人。凡是珍奇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所以,我的价值也无法估量。我是千万年进化而来的成品,所以,我在精神和身体两方面,都比以前的所有帝王和圣贤强得多。但是,我的技巧、我的精神、我的心胸以及我的身体都会污浊、腐烂和死亡,我必须将它们善加利用。我有无尽的潜力。我只使用了小部分头脑;我只弯曲了少许筋骨。但是,我能够使我昨天的成就增加100倍或100倍以上。我愿意这么做,从今天就开始。我以后将永远不再对昨天的成就感到满意,也不再对我微小的事业任意自我宣扬。我能完成的工作,远比我现有的和将来的更多。为什么创造我的那个奇迹,随着我的出生而结束呢?为什么我不能使那个奇迹延伸到我今天的事业上去呢?我是造物主的最大奇迹。我不是偶然来到尘世的。我来到这里是为了一个目的,那个目的就是想长成一座高山,而非缩成一颗沙粒。从今以后,我要竭尽一切力量去成为一座最高的山,将我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从奥格·曼狄诺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个绝对自信的人。而他的成功和辉煌,就源自他这对自我的绝对相任。蔡万霖:精于聚财的台湾金融巨头

1924年11月10日,台西平原的苗栗县竹南村,蔡家的第二个男孩呱呱坠地了。老大出生时,正值春暖花开,万木复苏时节,长辈们便给他起名叫“万春”;老二出生时,正值细雨蒙蒙,滋润大地万物,于是大人们叫他“万霖”。

此地除了种田,没有任何收入,一旦遇上台风袭击,就会颗粒无收。老大万春深知生计的艰难,思来想去,决计做点小本生意。兄弟俩走到交叉路口,拦住过路的菜农,以便宜价买下鲜蔬菜,然后到附近市场上兜售。

毕竟是小本经营,卖菜未能缓解家中的困境。当万春从竹南公学毕业后,劝说父母将家迁往台北,当时万霖年仅8岁。

到台北后,挣钱的机会多了。万春带着万霖开始贩卖大米、杂货。弟兄俩渐渐地攒了些钱,便考虑如何扩大经营,挣更多的钱。

经过艰苦奋斗,蔡万春创办了以经营杂货为主的大万商行。由于经营有方,又有蔡万霖作为得力助手,生意做得很顺利。他们很快进入了台北商业圈,并和军界、政界要人都有往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的经济渐有起色,但是经济起飞带来的物质利益大都为资本家占有,工人所获仅能维持生计,依靠这点工资要想买房子、置办家具,就得靠平日从牙缝里抠出点钱存起来。信用合作社便成了他们所向之处。

位于台北的第十信用社,地理位置优越,业务又好开展,是个不可多得的理想部门。但这时“十信”的管理权却在别人手里,欲达此目的,非把管理权争过来不可。

智勇双全的蔡氏兄弟,各自施展出看家本领,夺得了“十信”管理大权。1957年蔡万春出任“十信”理事会主席。

经办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有益于社会和民众。蔡家兄弟就把“信用”、“合作”作为他们经营的信条和准则。

蔡氏兄弟常想,小时候妈妈做饭时,总是从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进小坛子里,日积月累,竟也节余下来许多粮食。不久发现台湾当局特别强调稳定,把发展社会经济作为第一政治需要,便在小额储蓄上做文章,宣布:“只要存1元就可以当‘十信’的客户。”“十信”的1元钱幸福储蓄获得了很大成功,并迅速闻名全岛。人们都知道台北有家“十信”,同时也知道它的经营者是蔡氏兄弟。蔡家兄弟借此良机,乘势在其他17个地区分别成立了分社,以吸收更多的储户和更多的资金。蔡氏兄弟要求台北总社和17个分社一律开办夜间储蓄业务,还要进行“微笑服务”,把储户当成真正的“上帝”。

在蔡氏兄弟及其全体雇员的一致努力下,很短的时间内,“十信”社员竟有10万人之众,存款金额也高达170亿新台币,一跃成为全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纵观蔡氏家族的发迹历史,其实是保险业造就的。而蔡氏跨入保险业还有一段渊源。

1961年,台湾正式开放民间保险公司。台湾省籍名人林顶立创立了国泰人寿保险公司,由于林顶立财力不足,无法筹足2000万元台币的资金,只好求助于台北市商界名人张祥传。不料张氏财力亦不丰盈,转而找上了台北市第一届“议会”议员、大万百货公司的董事长蔡万春。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的经济开始发生转变,人民生活改善,手里渐渐有些钱了。那时,正值台湾民营保险业蓬勃兴起,人保险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国泰”的兴隆,给企业界以极大的震惊和刺激。继“国泰”之后,又有数家寿险公司相继成立。这使得人寿保险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局面,对于“国泰”不能不说是一种压力和威胁。

为扩大公司业务,蔡氏兄弟在加盟后便和林顶立在许多大、中城市广设联络处,就连小集镇也不放过。1962年他们只有9个联络处,到1967年,已发展到47个营业单位。他们委派专人住在那里,长年办理保险业务;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则建立业务据点,尽量做到不出现业务空白点。

1963年,在国泰人寿保险公司开办之初,蔡氏兄弟就聘请地方绅士主持该地区分公司的业务。爱屋及乌,慕名前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在战略对策上,蔡氏兄弟以储蓄保险代替人寿保险的促销方式,抢占了不少市场。

蔡万霖赴日考察印象最深的是繁华的街道两旁高高耸立的金融大厦。因此在当时资金拮据的情况下,蔡氏兄弟毅然投资兴建大楼。1964年嘉义大楼破土动工,随后三四年间,又陆续在大城市大力兴建大楼。这些大楼共达109幢之多,它们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立体广告牌,向人们展示国泰雄厚的经济实力。

结果使国泰的市场占有率骤升,不到一年的功夫,竟然在台湾同行业中排名第一,为世人所瞩目。

1979年,不满60岁的蔡万春中风卧病在床。蔡氏财团一时失去铁腕,产业随即分裂为四大部分:“强国集团”、“国信集团”、“国塑集团”、“兴来集团”,由蔡万霖,蔡万春的长子蔡辰男,次子蔡辰洲,三子、四子蔡辰洋、蔡辰成分别掌管。蔡万霖见兄长虽威风犹存但再不能统一指挥了,就料定分管的结果必然是分产分家,他暗中培植实力,密插亲信,迅速进入最佳状态,等待时机到来。

他以让出“十信”的经营权力为诱饵,收进蔡辰男三个弟弟手中的“国泰”股票,取得“国泰”的绝对统治权。这一手是蔡万春过去惯用的借刀杀人之计,蔡万霖现在把它用在四个侄子身上,立刻见到一箭双雕之效:一是把辰男挤出“国泰”,使自己真正拥有“领地”,可以着手营建自己的企业王国;二是让辰男四兄弟为夺取“十信”经营权而鹬蚌相争。蔡万霖接着就悄悄地接管了蔡万春与台湾当局的各种朝野关系。由于蔡辰男兄弟自恃有管理才能,对许多老员工“不够尊重”,这些人便转在蔡万霖门下就格外卖力;与蔡万春不同的是,蔡万霖不显山不露水,从不张扬各种势力,可一旦需要时便有人出面相帮。

1979年下半年,蔡万春再也无法继续管理企业,蔡氏家族顿时解体。蔡万霖拥有国泰人寿、国泰建设、三井工程等企业;国泰其余产业由蔡家其他人员经营。

分家之后,蔡万霖把主要精力放在国泰人寿保险公司的建设上。“国泰”遂成为蔡万霖的资金供应站,成为他发展多种企业的经济支柱。

蔡万霖的企业虽然仍沿用国泰的名称,事实上早已自立门户,以霖园企业为招牌,成立了霖园关系企业集团。他抛出了四项独特的经营策略:一是强化“黄埔式训练”,全体员工每天早晨8点半出操、跑步、喊口号、唱《国泰之歌》,每年招大学生作为“储备干部”,派往各地从事培训和监督业务。二是“爱人散财”,他拿出4亿股票算是科长以上员工的人股,让每人白赚100万元,每年奖金额在6个月工资以上,让他们“人人都是富翁”。三是倡导“勤勉敬业”,“国泰”为使内部竞争机会均等,规定中高级主管3年轮调一次,派精干者到各处查看,杜绝营私舞弊,对挪用公款者一律革职。四是推行“质量并重”,他毅然调低“国泰”年营业额的增长率,集中精力优化售后服务。四条奇策很快使“国泰”业绩大幅度上升,仅在8年之内,营业额突破第二个1000亿(第一个1000亿用了20年)。

蔡万霖从不涉足不熟悉的行业,他管理企业的秘诀是狠、准、精,同时注意培养人才,强调管理纪律。

霖园关系企业集团的支柱是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主要从事人身保险业。蔡万霖于1979年出任该公司董事长,开始了他事业的重要转折。他强调“重视保护权益,负起社会责任”,并提出争取“人人保险,家家幸福”。在他的领导下,“国泰人寿”将人身保险业推至台湾各个角落,设置了许多分支机构,甚至远及澎湖列岛。现在该公司几乎每天能收人1.5亿元的保险费,而蔡万霖本人每天净收入1000万元台币。

国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是霖园关系企业集团的另一重要公司。其任务主要是兴建住宅、公寓、商业大厦、办公大楼,然后出售或出租。因注重质量,价格合理,建筑物颇受购房置业者的欢迎赞许。

1981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台湾的建筑业陷入萧条,许多颇具规模的公司纷纷倒闭。蔡万霖却能审时度势,采取特惠购房等办法冲出逆境。1987年,该公司营业额达55.9亿元台币,居台湾建筑业榜首。

鉴于台湾土地资源有限,蔡万霖所建的百余栋大楼,除自用外极少出售。即使在房地产价格低落不振之际,也始终坚持“只租不卖”的原则。如今,国泰集团的资产正因房地产价格的高涨而快速增长。

国泰自创建以来,年年都招考大专毕业生,作为公司的储备干部。为激励员工的敬业精神,缺乏音乐细胞的蔡万霖,在全体员工中征集《国泰之歌》的歌词,并灌制成录音磁带在公司播放、教唱。

目前,蔡万霖位居台湾第一巨富,担任台湾国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霖园关系企业集团核心人物,有“聚财之神”的美名。其个人财富超过60亿美元,而其整个家族的资产总值则高达3000亿美元。

国泰正在走向更大的辉煌。郭鹤年:多业并举的香港糖王

2004年“糖王”郭鹤年重新登上大马首富的宝座,他的财富从去年的80.1亿马币,跃升至141.9亿马币,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马、新加坡及香港股市保持活跃。郭鹤年现年8l岁,“大马糖王”的美称早是家喻户晓,其实,郭鹤年不但控制本地白糖业,也是酒店业、船务、保险和传媒等领域巨擘,企业王国早已步出国际平台,是世界富豪榜的“常胜军”。

郭鹤年,1924年10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祖籍福建福州。郭鹤年的父亲于1909年来到柔佛,和兄弟一起在新山创办“东长”公司,专营大米、白糖、大豆等农副产品,事业兴旺,成为当地富商和侨头。由于家境较好,郭鹤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当地最好的柔佛新山英文书院和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后,他曾在父母的“东升”公司任职,1947年,23岁的郭鹤年到新加坡以10万马币做资本,创立了“力克务”公司,经营商务、船舶经纪及杂货业务等。这是郭鹤年创办的第一家公司,也是他日后事业发展的开端。1948年,郭父逝世。郭鹤年继承父志,同年在新山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从事大米、面粉、蔗糖的进出口及经纪业务。

50年代初,马来西亚当局急需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走上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郭鹤年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发展良机,毅然于1959年在槟城创办国内第一家炼糖厂。此后,郭鹤年开始大举向食糖业进军。在整个60年代,他不仅参与食糖的生产和提炼,同时积极从事国际糖市交易和经济活动,不但很快占领了马来西亚食糖市场,而且在多边贸易中每年控制的食糖总量达150万吨左右,相当于当时国际糖市贸易额的10%,赢得“亚洲糖王”的美誉。

从60年代开始,郭鹤年以糖业为基础,开始多元化经营。70年代后便走上国际化道路。郭氏兄弟集团发展成为经营工业、种植业、矿业、航运、国际贸易、酒店、房地产、保险、证券、建筑等行业的多元化集团,公司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韩国、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智利、法国、德国、斐济等五大洲众多国家和地区。

郭氏兄弟集团控制着100多家公司,其资产十分庞大。据估计,集团资产逾50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及香港有32亿多美元;在马、新、泰上市公司所占股份分别约值5.54亿美元、1.95亿美元和1.2亿美元;在菲律宾的地产、酒店投资达2.2亿美元。

郭氏兄弟集团属下的香格里拉酒店是一所具有世界影响的连锁酒店集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中国大陆及香港、斐济等亚太地区,拥有24家酒店。因此郭鹤年又被誉为“酒店大王”。

此外,郭鹤年在香港的一项重要投资是在传播媒介上,他在上市公司香港“电视广播”(市值38.6亿港元)和“电视企业”(市值10.08亿港元),各拥有33%控股权。他收购香港的南华早报,入主该报并担任主编。故称郭氏为香港电视传媒大亨亦不为过。

郭鹤年于1989年2月25日被马来西亚公司董事学院推举为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并获院士奖状。他热心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深受乡亲爱戴,在一、二届福州十邑同乡大会上均被推选为民办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名誉主席。在香港回归的过度期内,郭先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分别出任港事顾问和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郑裕彤:小伙计出身的珠宝大王

香港九龙尖沙咀的新世界中心被称为城中之城,其超一流的豪华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这其中的两座酒店均进入了世界10大酒店排名。仅这两座酒店每年的收入就高达10亿港币。这个新世界中心的投资人就是珠宝大王郑裕彤先生。“我经常对你们说,我是喜欢大事业大计划的人,计划越大,我的兴趣也越大。”他是香港的著名珠宝大王、地产商。可是,他最初的工作,不过是一家珠宝店里扫地、倒痰盂、扫厕所的学徒工,他的事业就是在这最卑微的工作中起步的。

1925年8月,珠宝大王郑裕彤出生于广东顺德县。郑家不是个有钱人家,童年时因广东遭遇战乱不断,生活艰难,全家人只好避难到澳门去谋生。但澳门也不是穷人的天堂。小学毕业后,郑裕彤就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成了一个小打工仔。

1940年,15岁的郑裕彤到父亲的朋友周至元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最初的工作只是扫地、倒痰盂、洗厕所,偶尔才有机会在店面学习接些小生意。

那时,在店里当学徒、做伙计的人,都指望自己以后能有机会出人头地。但是谁都知道,最后能成功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学徒之间也免不了明争暗斗。每个人掌握的做生意的诀窍绝对保密,再不肯告诉别人,一有机会还想着到老板面前告别人的状。郑裕彤爱动脑筋,做事勤快,常常得到老板的夸奖,所以就更多地受到别人的“关注”。有一段时间,郑裕彤早晨上班总是跑得气喘吁吁,还常常迟到,便有人去向周老板告状,说郑裕彤学徒不安心,很可能是想“跳槽”了。

周老板决定亲自问个明白。这天早晨,周老板故意早早地来到金店,伙计们开工好一会儿了,才看见郑裕彤气喘吁吁地跑来。周老板板起脸,严厉地责问他:“你从哪里来?为什么迟到?”

郑裕彤据实说道:“我看人家珠宝行做生意去了。”周老板好奇地问:“那你看出什么门道没有?”

郑裕彤回答得有板有眼:“我看人家的生意,比我们店里做得精明,只要客人一踏进店门,店里老板、伙计总是笑脸相迎,有问必答,无论生意大小,一视同仁。即使这回生意做不成,人家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下回自然就还会光顾……,待客礼貌、周到是非常重要的。”

周老板听了十分高兴,他当然明白,这些都是经商的诀窍,能从一个小学徒口中说出来,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郑裕彤见老板高兴,便壮着胆子朝下说:“还有,店铺一定要选在生意旺地,门面要装潢得新颖别致,珠宝行和金铺更要豪华气派,不能简陋寒伧。我看人家把钻石放在紫色丝绒布上,珠光闪闪,拍出来的广告照片效果很理想,我想我们金店也应该扩大珠宝生意。”

郑裕彤的这一席话,使老板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当天晚上,周老板就递给郑裕彤一个小红包,里面装着他给郑裕彤的奖金。

平凡的岗位,悟出了最普通的真理。正是这样一步步地积垫,为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以后,周老板总是有意识地培养郑裕彤,提拔他当店里的主管,使他能够施展才华。逢年过节,周老板总是把郑裕彤叫到自己家里去吃饭。到他成年之后,周老板又把女儿周翠英嫁给了他。

周老板相信,郑裕彤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郑裕彤在生意场上逐渐老练成熟。1945年,周老板让郑裕彤到香港大道开设了一家分店,到50年代中期,郑裕彤已经掌管着周大福珠宝行的全部账务,并且负责黄金交易和珠宝、钻石生意。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1956年,周大福珠宝行的一位老股东,把自己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郑裕彤,岳父周至元也只保留了部分股份,而把全部经营权放心地交给了郑裕彤。

掌握了经营权后的郑裕彤,立即放开手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为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他在1960年将珠宝行改为“周大福有限公司”,将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派分给那些多年以来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职员,使职工的利益和公司的效益直接挂钩,大家更加同心协力地为公司拼搏。结果,当年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500万港元。

今天的周大福有限公司,除了位于香港中环华人行的总部外,在九龙和香港两地,还有10余家分行。每逢星期日,郑裕彤就召集所有的分行经理开会,共同研究如何开展业务。所以,郑裕彤每周7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从未有过休息日。

熟悉珠宝业务的人都深知,要想经营好珠宝生意,必须首先要经营好钻石,因为钻石号称“珠宝之王”。钻石的主要产地是南非,那里有一个垄断性组织——戴比尔公司,它控制了全世界80%的钻石生意。这家公司有计划地向世界各地的珠宝商分发许可证牌照,只有持有这种牌照才能从戴比尔公司购买钻石。这种牌照在全世界一共只发出了大约500张,而在香港只有1张,属于当时号称“钻石大王”的廖桂昌。

精明过人的郑裕彤千方百计想搞到一张戴比尔公司的牌照。他通过调查发现,南非的钻石虽然归国家所有,但钻石加工厂却大都是民间私营的,这些钻石加工厂大多拥有戴比尔牌照。郑裕彤亲自前往南非,动用巨款买下了一家钻石加工厂,这样自然就获得了戴比尔牌照,同时也解决了钻石加工的问题。为了扩展业务,郑裕彤又设法弄到了第二张、第三张戴比尔牌照。如今,他已经拥有十几张戴比尔牌照,每年进口钻石的数量大约占香港总进口量的三成。同时,他还从比利时、英国、美国等国进口钻石,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

经营珠宝业的成功,使原本默默无闻的郑裕彤成为香港实业界声名赫赫的人物。国外的报纸形容珠宝大王的产业,说他的庞大商业王国,是由光芒四射的珠宝、钻石堆砌而成的。

然而,当人们还在把他看作一个珠宝商的时候,郑裕彤已经不动声色地杀进了房地产业。

1952年,郑裕彤第一次投资房地产,在跑马场建造蓝圹别墅,此后又在香港闹市区的铜锣湾建造了香港大厦。60年代中期,香港发生动乱,许多恐慌不已的富人纷纷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李嘉诚是这样,郑裕彤也是这样。

1968年,郑裕彤购置的地产最多。他说,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相信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进入70年代以后,郑裕彤在地产业就大显身手了。

有一天,郑裕彤召集了所有下属,说有要事相商。员工到齐后,郑裕彤却并不急着开会,反而面带神秘的微笑,轻松地说:“先听听音乐吧。”

一支雄壮激昂的乐曲,回荡在办公大厅里。职员们多半略懂音乐,只是搞不懂他们的老板怎么会有这种雅兴。

乐曲放完了,郑裕彤大声问:“你们听出点意思来了?这是什么曲子?是谁的作品?”一个年轻的职员回答说:“好像是德沃夏克的作品《新世界交响曲》。”

郑裕彤站起身来,高声说:“对,这是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作品《新世界交响曲》,由美国广播公司录制。当年德沃夏克到美国去,想到移民的创业精神,想到新大陆的开拓事业,作出了这首振奋人心的交响曲。大家不要为我今天的举动而奇怪,我经常对你们说,我是喜欢大事业大计划的人,计划越大,我的兴趣也越大,现在机会来了,就看各位有没有信心和勇气与我一同来实行这一宏大的计划了。”

大家一听,都兴奋起来。郑裕彤这才将计划和盘托出:打算斥巨资买下九龙尖沙咀区“蓝烟囱”旧址的地皮,用来建造“新世界中心”。

1982年,全世界超一流的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拔地而起了。这里有几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数千个商业单位、办公楼和豪华住宅,还有两座闻名全球的新世界酒店和丽晶酒店,新世界中心成了香港的城中之城。

改革开放之后,郑裕彤共在大陆投资80多亿港元,并捐资建造医院,扩建中学。他表示,他的新世界集团还将扩大在大陆的投资,继续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2004年11月11日上午,郑裕彤讲堂命名典礼暨清华大学一香港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新命名的“郑裕彤讲堂”(原理学院报告厅)举行。香港著名实业家郑裕彤博士与王大中校长一起为郑裕彤讲堂铜牌揭幕。并且郑裕彤当场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

成为亿万富豪的郑裕彤,在别人问起他的致富之道时,回答了24个字:“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事谨慎,饮水思源,不应见利忘义。”他解释说,人生即使有幸运,也不过偶然的一次两次,更多的时候则要靠自己的勤勤恳恳;同时,对朋友必须坦诚,对事业必须热诚。至于饮水思源,那应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英格瓦·坎普拉德:家居业的第一商人

2004年4月4日瑞典《商业周刊》最先报道:瑞典家居制造商宜家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成为世界首富,其个人资产已达到4000亿瑞典克朗,约合530亿美元,而根据200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富豪排行榜显示,英格瓦·坎普拉德个人净资产为185亿美元,排行第13位。美国《商业周刊》最新的品牌调查显示,宜家为全球前50名最知名品牌之一,名列第43位。截止到2003年8月31日,宜家共有7.66万员工,186家宜家商场分布于3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区,世界各地的连锁公司及特许经营店销售12400多种商品,相对固定的消费者约1.2亿人。宜家商场还在继续增多之中。

宜家集团为注册于荷兰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所有。该基金会拥有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是所有宜家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包括Swed-wood工业集团以及在各国经营宜家商场的所有公司。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拥有宜家概念和商标,与在世界各地的每一所宜家商场签署授权经营协议。宜家集团是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最大的授权经营者。

到了1986年,坎普拉德一手构建的组织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于是他辞去了宜家总裁的职务,担任公司高级顾问。不过到目前为止,尽管坎普拉德已不再参与宜家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但他仍然是公司的最大股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