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铺得致富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0:56:20

点击下载

作者:杜英娜,乔立娟,王文青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诚信铺得致富路

诚信铺得致富路试读:

前言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过缓、农业结构调整不尽如人意、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农民负担过重、富余劳动力转移与消化困难等等,不仅影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且由此造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调及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未来经济发展构成战略上的潜在影响。农村经济要发展,只有加强诚信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如订单农业不产生订单作用,发展农村经济急需小额贷款却由于农村信用社怕无法收回本息而不敢贷出,这些无不与诚信有关。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的立身之本;讲诚信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旺,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安。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诚信建设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关键之一。

本书从农民及农业企业诚信经营走上致富路、优化信用环境和警惕诚信缺失等方面向农民宣传,诚实守信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编写具有生动性、通俗性、启发性与多元化四个特点。通过精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力求引导农民从身边、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视野,同时,对案例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启发农民学习和思考。

本书作为面向农村科普读物的一次尝试和探索,肯定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在与读者分享这一成果的同时,也期待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在今后的修改中进一步完善。编 者2008年10月

“诚信农民”成就“蜜橘品牌”

2007年,柳城县共计有5万吨蜜橘销往区外的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区,还有2万吨销到了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总产值达到了2.7亿元,成为了享誉区内外的一大优势产业。这得益于该县培育诚信农民,做大“柳城蜜橘”品牌产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柳城县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新农村支撑产业奋斗目标,大力开展柑橘类水果技术研究、推广、培训工作,使蜜橘种植技术愈加成熟,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农民种植蜜橘的信心和热情,目前全县有1万多户农户种植蜜橘,蜜橘种植总面积达9.3万亩,其中凉水山林场、靖西林场、东泉尖石等18个无公害蜜橘生产示范基地共计7.3万亩,均按照无公害种植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使用绿色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蜜橘色泽金黄、肉嫩无渣、香甜爽口。同时,县委、县政府通过举办“蜜橘节”,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打响了“柳城蜜橘”的知名度,成为了全区内外闻名的“蜜橘之乡”。“柳城蜜橘”产生了品牌效应,吸引各地客商老板纷至沓来,每年与农民签订了大量的蜜橘收购订单。为巩固、做大“柳城蜜橘”这一品牌,避免由于农民贪眼前一时之利,不讲诚信砸了“柳城蜜橘”这一招牌,柳城县实施内联外引,大打诚信招牌,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大培训,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向农民输导“诚信经营”理念,引导农民做当代诚信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在全县营造了“诚信经营、做强品牌”的浓郁氛围,促使群众在发展种植蜜橘过程中,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涌现出了许多“诚信农民”。他们坚守诚信为本,与广东、浙江等地水果批发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畅通了水果销售渠道,实现了“柳城蜜橘”生产基地与外界广大市场的对接。每当蜜橘即将成熟之时,老板一般通过经纪人联系果农,按整片果园签订订单,订单签订后,果农就会“老老实实”地等着老板前来收购,经纪人一旦承诺了收购的货量,也是想方设法组织好老板所需的货量。

目前,全县大约有200多个专门从事蜜橘销售流通的农民经纪人,他们与司机签好合同,蜜橘运输途中由司机负责,到广东,有代办人接车,货款打入他们的账户,他们只管收购,大家一起合作靠的就是诚信。2007年,东泉镇农民经纪人何生与人合伙,同时为几十个老板代理批发销售水果,形成了流水线式的一条龙销售网络,他个人仅销售水果已获3万多元的收入。

柳城“诚信农民”的诚信赢得了客商老板的信任,他们不仅自己与柳城县的果农保持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还介绍自己的朋友一起来到柳城批发收购蜜橘,使柳城蜜橘的外销量连年攀升。2007年,在蜜橘旺销季节,全县每天发成箱蜜橘几十车,重量为1000吨左右,全年对外销售蜜橘总量达到了7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60%。四川来的何老板说:“我和6位朋友到柳城收购蜜橘已经有3个年头,这里的农民都很讲诚信,我们每次前来都能以原定的价格,收购到足够的货,而且质量有保证,治安也好,到这里收购蜜橘心里很踏实。”(选自《柳州日报》2008年2月15日)点评:柳城农民凭借自己的诚信经营成就了“柳城蜜橘”品牌。诚信经营是强化顾客资源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企业在向客户销售自己的产品时,也在销售着自身的信誉,因为企业的产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企业对客户的承诺。品牌是人们日常采购的重要依据,而诚信经营更是品牌的一种良好象征。当一个企业能够真正地诚信经营时,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新顾客,而老顾客也将更加信任企业,忠诚于企业,从而使企业的顾客资源更加丰富。

诚信回归,农民收获的不仅是钞票

2007年2月25日,春节之后第一天上班,丰县师寨镇张寨信用村木耳大户张强便从该镇信用社领到了20万元贷款,为即将开始的木耳收购作准备。“我春节前一天刚申请了贷款,今天钱就下来了!现在贷款方便得就像在自家钱柜里取钱一样。”张强说。然而,贷款如此“便捷”的背后,丰县的信贷环境已历经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快把已还的贷款退给我们!”这是7年前丰县华山镇芦楼村一位村民在创建信用村座谈会上当众提出的要求。因为相对于没有还贷的人来说,在他看来,“已还款的明显吃了亏”。这话让丰县华山信用社至今还记忆犹新。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乡镇政府领导为求政绩,通过行政指令干预,鼓动农民贷款发展专业村。由于对市场缺乏科学把握,许多专业村半途夭折,使得农民的贷款无法偿还。华山镇芦楼村便是这样的专业村。1999年,镇里在芦楼村搞苹果套袋试点,经过鼓动,全村共有120户贷款16万元,对苹果套袋。结果当年套袋果收成不好,到期尚有8万元贷款没有还上。许多人认为,贷款是国家扶持农民的钱,不占白不占。见好多人没还,已还过贷款的便觉得吃了亏,于是便提出退还贷款。诸如芦楼村的例子不胜枚举。据李汉云介绍,2000年之前,在丰县这样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环境缺失,农民信用意识差,逃废债现象严重。据统计,当时全县信用社贷款总额为3.7亿元,其中到期不能归还的不良贷款就达到2亿元,被政府剥离的呆死账高达1.6亿。在这种“欠债有理”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农民发展致富亟需资金扶持,一方面信用社手握巨资却不敢投放,造成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款难贷”的“两难”困境,信贷的链条在丰县农村全线断裂。

1999年,原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到丰县调研信贷支农工作。以此为契机,丰县政府开始着手修复断裂的信贷链条。当年,结合在全国最早开展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全县首批5个信用村试点村在华山镇建成。信用村实行“五户联保”制度,五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大家互相担保,谁都可以贷款。华山镇徐屯村是最早的信用村之一。2000年建成信用村后,该村农民第一次领到了300万元的信用贷款,建成了徐屯板皮工业小区。至2006年底,全村已累计贷款6000万元,到期归还率为100%。通过这些资金的注入,该村已发展板皮加工企业60多家,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财政税收超过400万。转眼7年过去了,信用村的创建工作已在丰县全面铺开,至2006年末,全县已建成信用镇5个、信用村190个、信用户5.8万户。7年来,丰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达40多亿元。2006年丰县实现人均收入4458元,而信用村农民人均收入则在5500元以上,比非信用村人均收入多1000余元。

在丰县,信用村的创建让农民第一次尝到了诚信的甜头。

45岁的李含贵是丰县华山镇徐屯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他用250元钱换来30万家资的故事在这一带被传为经典。早在1987年时,李含贵从信用社贷了250元钱用于生活。可他实在太穷了,这钱花完后便再无钱还贷,债务一拖就是16年,信用社多次催讨无果,遂对他实行制裁。2000年徐屯村创建信用村,看到别人靠信贷支持创业致富,他心里也痒痒,但他的贷款申请却被信用社否决了。直到2003年,他终于咬着牙还清了250元贷款及利息,这才获贷3万元,办起了木业加工厂,每年纯利润达7.8万元。今天的李含贵已是一个腰缠30万元的中等户了。“没有信用贷款,我什么也干不起来。是诚信让我翻了身啊。”李含贵深有感触地说。

2007年春节,是华山镇段庄村农民孙秀英一年多来最为轻松的日子,因为赶在过年前,她终于还上了信用社的全部贷款本息。2005年时,孙秀英和丈夫张庆社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用于搞运输。不料祸从天降,2005年底张庆社在一场车祸中身亡。孙秀英带着三个孩子一下陷入贫困之中,无力偿还信用社贷款。华山镇信用社考虑到其实际情况,为其办理了“展期”一年的手续。2006年,孙秀英为还钱,一人种了8亩大蒜,养了十几头猪。终于在延展的期限内归还了贷款。“我不能因自己一家,耽误得别的联保户不能贷款,更不能毁了全村的信誉。”孙秀英说。“随时用,随时贷,随时还,还了再贷。”这是丰县孙楼镇陈楼村主任柏传军对信用村的评价。2002年,陈楼村建成信用村,村民们纷纷利用信贷办厂创业。大把的赢利让柏传军这个一年仅1600元工资的村长无法直起腰杆说话。2003年4月,柏传军贷款4万元干起了胶厂。然而,4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万一干砸了,这钱怎么还呢?这个压力一直左右着他不敢懈怠。转眼贷款期限到了,可他的厂子还没有收回成本。为了保持信誉,他向亲戚借来4万元还上了贷款。随后他又把这个钱贷了出来,继续经营厂子。就这样,柏传军的“雪球”越滚越大,2006年他的销售额达到80万。据介绍,自创建信用村以来,全县信贷户按时还款率超过98%,信用村还款率达100%。(选自中国合作金融网2007年2月28日)点评:丰县农民从欠债有理,信贷链条的断裂到创建信用村,农民找回缺失的诚信,再到凭诚信致富,农民看到真正的实惠,丰县的信贷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用村给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钞票,还有自强不息的品质。当一个农民知道他所贷的钱必须要还时,他的精神面貌必然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所以诚信的回归,正标志着丰县农民已正式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游戏规则”,成了市场人、现代式农民。

诚信经营 养蟹致富

提起江苏如东县岔河镇河蟹苗种养殖户石建明,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养蟹户可能都不陌生。十多年来,他在河蟹苗种养殖销售过程中,刻苦钻研技术并依靠诚信经营,不赚黑心钱,帮助养蟹亏损户摆脱困境,重新走上致富路,赢得了广大养蟹户的信任和敬佩。

年过半百的老石从1991年开始,在全县率先进行河道拦网养蟹获得成功,连年养殖取得佳绩。1994年,如东自然蟹苗兴旺,他仅花3000元资金,就购买了20多千克大眼幼体,投放在0.27公顷的池塘里培育仔蟹苗种,经过精心喂养,第二年出售仔蟹苗10万多只,收入50多万元。第一次养殖蟹苗尝到大甜头,使老石一发而不可收。1995年,他大胆与洋口闸闸管所合资60多万元,在全县进行人工培育河蟹大眼幼体,却因育苗场地靠近闸口,海水盐度不够,导致育苗失败,几十万元血本无归!但他没有灰心,继续投资育苗。1996年他与兴化市水产局合资培育豆蟹苗种。在这期间,他发现,安徽、湖北等地的不少养蟹户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购买到正宗的蟹苗。老石想利用如东优质蟹苗基地的优势去帮助那些养蟹户。于是,他花大量精力、财力,先后去安徽、湖北等地考察了解情况。一开始,有些养蟹户不相信他,他便在当地用自己带去的苗种去试养,还送苗给亏本户养殖,同时坚持示范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养殖取得成功,他也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湖北洪湖养殖大户张波围湖养蟹,2001年、2002年因蟹苗品种不纯,质量不好,连续两年亏本。他曾去过江苏启东、如东,上海崇明等地求学拜师,寻找好的苗种,最后他找到了老石。老石满腔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热心地帮助他。经老石指点,张波很快能鉴别“三大水系”蟹苗之间的特征,特别是对中华绒螯蟹的饲养技术要点有所掌握。当年2月底,老石送给张波自然仔苗种40千克(每千克240只)。张波一定要付钱,老石婉拒,让他先拿回去养好了再说。张波将苗种拿回湖北单独放养。11月份起捕结果,苗种起捕率达到了60%,雄蟹平均每只325克,最大的448克,当年获纯利16万元,当时在洪湖一带引起了轰动,几十里外的养蟹户开船来参观、取经。张波没有给老石送锦旗,而是千里迢迢将最大一只360克的雌蟹送给了赠种人。

在苗种销售过程中,老石始终坚持对客户负责。2005年洪湖方面要1150千克蟹苗,因当时好苗种紧张,老石只备好了900千克,有人暗示老石加一点劣苗“凑数”,他坚决不干。老石就是这样诚实可信,从不赚黑心钱。他说:“如果我搞劣质苗种给客户,一年是可赚几百万元,但那就没有我老石的今天。”

2006年12月26日,台湾客商童俊祥等一行三人找到老石,向他求购中华绒螯蟹苗种,并请教河蟹养殖技术要点。老石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将他十多年来养蟹积累的经验介绍给他们。听了老石热情的介绍,台湾客商非常高兴,也介绍了台湾地区小池塘、高密度人造塑料小孔避免河蟹互相残杀等相关养蟹经验给老石。他们表示今后将携手并进,经常交流两地养殖经验,共创美好未来。(选自《农家顾问》2007年第6期)点评:诚信、廉洁是企业效益提升的根本保障,效益提升是诚信、廉洁的必然回报。因此,石建明坚信创业致富之本在于诚信,为商之道在于诚信,除了对消费者的诚实守信外,还必须与各种商业伙伴建立诚信互助的关系。诚信是合作的基础,重合同、守信用是企业基本的行为准则。只有靠诚信,企业才能合作、互助、发展,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可持续农民致富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农民经营能实现稳产稳收。

道德无价 诚信是金

从2002年开始,山东省东营市组织实施了“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以此作为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突破口。3年时间过去,争当“文明信用户”、争创“文明信用村”在东营农村已蔚然成风,全市有7万户、共30多万农民因此走上了富裕之路。“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广饶县稻庄镇闫口村是有名的芹菜之乡。据村支书闫桂民介绍,2001年时,闫口村几乎天天都要往江苏、上海等地调运芹菜近20卡车,而且价格由南方客户约定。那年7月,南京客户的芹菜约定价是每公斤0.60元,但当时稻庄镇的行情已涨到1元。因为约定在先,又为了长期合作,闫口菜农在几经商量之后宁愿损失数十万元,还是以客户价格发了货。

此事一出,“东营人讲信用”的美名立时传遍江南,闫口的芹菜更是卖到了广州、三亚等地,村里的人均收入也从当时的1000元升到了去年的4050元。也就是从那时起,“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的观念开始在东营流传。而文明信用工程,就是政府适时介入并加以总结、引导而出台的富民举措。

具体而言,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就是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农信社放贷为突破口,以文明信用单位建设为载体,面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的一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靠信用致富,东营市让各级干部带头,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启动、诚信典型带动、设立“曝光台”促动等办法,在全市农村倡导“诚信兴业、诚实做人”的风气,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获得收益。“文明信用户”成为农民致富通行证

以前农民想贷点款,没关系贷不下来,信用社也不敢放;具体到办贷款手续时,光是评估、担保一套手续下来就得几个月。如今,被评为“文明信用户”的农民想要贷款,手续很简单。拿着一张文明信用卡和贷款证,填一份《申请表》,今天申请,明天就可拿到钱。在农业贷款额度上,1万~5万元之间,有文明信用卡就可以贷,信用社带钱上门服务;额度大的,只要以往还贷及时,信用可靠,随到随贷。信用户总数达80%的村,可以评“文明信用村”,信用村达60%以上的乡镇,可以评“文明信用乡镇”。

东营市创建“文明信用村”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04年底,全市4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已命名“文明信用村”441个,“文明信用企业”49个,“文明信用户”6.7万户,“文明信用工商户”1814个。与此同时,全市农信社共核发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30多万笔,累计发放贷款近100亿元,让利于民达500多万元。文明信用产生了连锁效应

找准了突破口,就找到了农民致富的捷径。事实证明,自从东营市开展“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以来,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贷款难、农信社放贷难的“两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据统计,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33元,比上年增长14.9%,增幅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农信社方面收益明显。到2004年底,全市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59.73亿元,全系统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9%,不良贷款率3.14%,比工程实施前降低28.1%。在广饶县,农村合作银行2002年的不良贷款占14%,到2004年底,速降到1.8%;县农村信用社2004年获纯利达4000多万元。

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协调,农民们诚信意识的增强,也使当地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讲文明、讲信用。能够被评为文明信用户,成为当地很场面的一件事儿。村民们你追我赶,连上学的小孩也互相攀比。谁家没有信用户的牌子,谁在同学中的威信就会受影响。(选自《光明日报》2005年1月11日)点评: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如何保证契约双方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同时,我们还必须用道德的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靠对违法者的惩处;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多数参与竞争的人,能够成为竞争中的守法者,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社会失去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石,失去了“诚实守信”为荣、“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是根本无法建立起来的。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理念,以诚实守信为中心,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价值观。以部分带全体,逐步扩大守信群体。以人为本,形成诚实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一个果业协会与八百户农民的诚信合作

800户农民每年愿意支付每棵树“一斤水果钱”的酬劳作为指导费,使3500亩“公子树”开花结果,800户农民增收上千万元;使6万亩“不开花、不结果;光开花,不结果”的退耕还林果树有了希望;更让他们欣慰的是,此举解开了现代农业进程中,服务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一个死结:信用。

现代农业不再是小而全式的单打独斗,专业分工产生的大量服务、加工和销售组织每天都在与服务对象达成无数个契约。而履约难,已经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痼疾。现代农业呼唤信用与法制,兴文县农民与果业协会之间的诚信合作是一个难得的典范。

梨500株、柚子100株、橙子150株,3月15日上午,连启金与莲花镇桂花村三社农民罗吉斌签订了一份“果树结果技术指导”协议,这是连启金在该县签订的第837份协议。按协议,罗吉斌的750棵果树如果今年挂果,他将要付给连启金750元的技术指导费,也就是平均每棵树“一斤水果钱”的酬劳。“听说你有技术,我一直托人到处找你,今天终于把你拖来了。”罗吉斌签字画押后如释重负地说:“我这批果树今年恐怕有搞头了。”“总收入多少呀?”连启金略略算了算说:“到今天,一共签协议3500多亩,按协议一年应收10多万,实际收入不到10万元,但大多数农户都愿意交钱给我们。”6万亩果树结“苦果”

梨、柑橘、板栗、核桃、樱桃、李子、柚子、荔枝、枇杷……兴文县从1994年开始引种果树,特别是在退耕还林政策的鼓励下,政府和农民饥不择食,四面八方寻找果树苗,漫山遍野地栽种,全县迅速发展经济果林10万亩。

然而,由于基层干部和农民没有经验,种下的果苗先天不足:有的苗子不纯;有的栽植不科学,比如异花授粉的梨树需要配栽不同树种,而农民栽成了一个品种;有的缺乏肥料和微量元素。到了产果的时期,大部分果树只开花不结果,或不开花不结果。虽然有少部分挂了果,但个头不好看,味道苦涩。

农户着急,抱怨声渐起;政府着急,又花钱到处请来专家教授来“诊治”。有的农民开始砍树,有的种上了粮食,有的干脆任其自生自灭。到2003年,全县经济果林从10万亩减少到6万亩,山区农民的致富梦似乎画上了一个大问号……

一个领导着急地说:“国家投资这么多钱啊!一旦退耕还林补助结束,农民没有吃的,恐怕要出大问题。”死马当成活马医

一次偶然的机会,兴文县领导发现了已经在该县搞承包造林的翠屏区赵场镇果树技师连启金。于是“舍远求近”,邀请她“把脉”兴文县的经济果林,她花了20天时间,踏勘了20个乡镇,找到了“花而不孕,花而不实”的“病根”,并有信心让果树挂果。

在县领导和科技部门支持下,连启金以兴文县果业协会为依托,帮助农民有偿指导挂果技术,凡自愿与协会签订协议的,由协会指导进行配植、修枝、病虫害防治和配方施肥等等,直到收入预期后,每棵果树向协会交纳“一斤水果钱”(桂圆3元、梨子0.5元、橙子1元,平均大约1元)的培训费。“专家来管就能挂果?”农民心里打着鼓。但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一些农民开始尝试请连启金“指导”。

石海镇红鱼村72岁高龄的金光剑是第一个签协议的人。他1985年担任村主任时,带领村民引种柑橘树,村民们你300棵我500棵地栽起了“摇钱树”。不料,全村2000多亩果树多数不挂果,或挂果稀少,又苦又涩,价钱更无从说起。他家种的272棵橙树也让他伤透了脑筋,每年产量几百斤,口味不好,个头难看,既耗地又没收入。因此,他感到自己成了村上的“罪人”。

2003年,他与连启金签订挂果指导协议后,按照要求进行了定期修枝剪叶、病虫害防治,实施配方肥料,第二年就挂果,2005年脐橙就卖了5000多元,后来通过新品种嫁接,2006年收入上万元。

连启金2003年指导的53个点、134亩全部挂果,一炮打响。农民纷纷找连启金担任“指导员”,2006年全县发展协议户800多户、3500多亩。收获的不仅仅是钱“我们亲自到田间地头操作给农民看,然后让农民自己做。每年都要去几次,每次去都让农民签字认可。”连启金说,“我们很负责,农民也讲信用,除少数外出打工的和极个别的‘鬼扯’外,大多数农民都愿意付钱,还没有一个打官司的。”

红鱼村有78户协议户的1.5万株橙子交给协会,协会采用配方施肥后,去年8000多株如期挂果,应收8000多元指导费已收到80%,其余部分还正在收。连启金说,“金光剑的270元指导费交来后,春节他又分两次送来100斤柑子,我硬不收。他说‘我的上万元收入都是你给我的,还说这一点?’我盛情难却。”

太平镇黄金山村万文兵的500多棵梨树2004年签订挂果协议后,协会解决了果树缺乏微量元素的毛病,收入由不到1000元涨到去年1万余元。“前不久他给我打电话来说,‘梨子卖了,你赶紧来拿钱’,但我们公司只有7个人,管理都忙不过来,哪里挪得出时间去拿钱呢?”连启金笑着说。“农民的果子成熟了,都打电话来请我们去吃,我们心里甜滋滋的。”连启金说:“我们给农民的合作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而是信用,是情感。”

附:连启金,女,1965年生,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84年在镇上担任果技员,教过书,当过支部书记。开朗活泼,声音清脆,有一套成功的果树科技管理经验。2002年,连启金从宜宾市郊的赵场镇独自来到贫困山区兴文县安营扎寨,成立了博旺枫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果树测土配方施肥和元宝树种植项目。因帮助兴文县果树挂果有功,连启金2005年被评为宜宾市农村优秀人才,2006年公司被评为全市三个先进专合组织之一,2005年还获得县政府的4万元科技培训费(当年公司免收了所有协议户的指导费)。(选自《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5期)点评:诚信经营对提升企业良好的、积极的市场形象起着很大的作用。企业懂得如何去尊重消费者,尊重客户,能本着企业与客户之间双赢的态度去与客户,与消费者沟通,使客户不会因短暂的困难而背信弃义,而是更加的信任企业。因而只有当承诺实现于产品的价值之中,消费者才会继续支持企业,购买企业的产品。“还人心愿,亦如还己心愿”,顾客们在企业的诚信经营下,一定会更加的尊重企业、信任企业,让合作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买卖双方形成互信,就会降低或取消内生和外生的交易成本,从而明显地提高系统的效率。

创新无止境 诚信到永远

平遥县国青同盈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冀国青生于岳壁乡梁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文化,现年40岁,他凭着自强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青年,成长为一家资产达1500万企业的董事长,为农村青年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创业成才榜样,谱写了一段辉煌的人生篇章。

早在1988年,冀国青就将目光锁定在方兴未艾的建筑业上,自拉一帮人承揽建筑工程。积累了一些资金后,于1990年在梁村大队租了两间窑洞开始油料加工及销售,刚开始时仅有七八个人和两台榨油机。他领着这七八个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时时事事他都身临一线。由于缺少资金,他只能亲自赶着马车给客户送油饼,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并和他们建立了浓厚的友谊。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小作坊变成了油料加工厂,至此他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有了施展的舞台。在和客户接触过程中,他感觉到制约老百姓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是:卖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冀国青于1997年在省内开设鸡蛋销售网点,购置运输车辆走上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道路。

2000年10月,冀国青审时度势,决定筹建国青饲料有限公司。2001年7月,国青饲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填补了平遥没有大型饲料企业的空白。经过5年的发展,饲料厂拥有了一套年生产能力达6万吨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并一直采用“供饲料、供技术、收鸡蛋”的方式和农户合作。严格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入厂,不合格成品不出厂”,产品辐射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沁源、吕梁等地区,年销量达到了2万吨。并在拉萨、广州、西宁等城市设立办事处经营鸡蛋。

经过多年实战,冀国青敏锐地感觉到: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将会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引领蛋鸡业健康发展是当前公司发展的最大机遇。于是冀国青在2004年自发修建了高标准的无公害蛋鸡养殖示范小区。养殖小区周围绿树环绕,三面环沟,空气清新。从喂料、饮水、出粪整个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自动化电脑控制,并采用高科技、高标准的养殖技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都符合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该养殖小区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通过了农业部、山西省农业厅对无公害养殖小区的产地和产品的认证与检测,成为山西省首家在农业部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的企业,在平遥乃至山西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公司于2006年6月更名为国青同盈禽业有限公司,下设饲料公司和养殖公司,开启了公司向集团化迈进的步伐。公司在冀国青“创新无止境、诚信到永远”经营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取得佳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2年,公司被山西省农业厅授予“饲料生产先进企业”;2004年10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农工办、山西省农业厅评为“民营饲料工业先进企业”;2005年,被山西省饲料协会吸收为常务理事单位;2006年,被晋中市农业产业化领导组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冀国青个人也受到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获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省饲料协会常务理事”、“市级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面对荣誉他总是淡淡一笑,“荣誉是对成绩的肯定,而成绩却不是我一个人做的,而且它也仅代表过去;我要做的是开拓进取,创造未来,为振兴地方经济,加快农民奔小康再作新贡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6年9月,冀国青为了更好地引领蛋鸡业健康发展,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到亚洲知名的蛋鸡养殖企业——韩伟集团和其他畜牧企业参观学习,并将参观学习的体会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借鉴世界先进的生产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并结合当地和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公司牵头与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合作办厂,让他们当股东,其他农民进厂当工人的发展思路。

2007年,公司计划在朱坑乡、东泉镇的3个村投资6000万元,选地300亩建设3个现代化蛋鸡养殖场,两个饲养蛋鸡10万只的蛋鸡场,1个后备鸡场。新项目基地全部是最科学、最经济的国产先进设备,并实行全封闭管理,全进全出;全部采用三层、四层全重叠式叠层笼养工艺,喂料、饮水、通风、调温、清粪、鸡蛋分级包装等,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自动化,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2006年,冀国青的家乡梁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走上了旅游兴村之路。冀国青为了回报家乡,决定成立沼气供热公司。同时也肩负起了新的使命。他坚信创业者只有逗号,永远没有句号。

冀国青深切体会到,企业是能人的结合,财富是能力的象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他对每一位员工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都了如指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放在心上。找人、找车,忙里忙外。他这种视员工为亲人的举动,赢得了广大员工的认同,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他始终以“企业发展年年有新突破、员工收入年年有新增长、生活质量年年有新改善”为目标,和员工建立鱼水关系,打造了一支团结、稳定、高效的战斗班子。

企业效益好了,冀国青没有忘记社会对他的帮助,也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几年来,他为当地修桥铺路提供赞助,扶贫济困,资助失学少年,安置下岗工人等善举数不胜数。目前,用于各种捐赠、赞助不下30万元,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选自《中国牧业通讯》2007年第23期)点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在古代早就有过许多论述,如“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从现代意义上看,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一种用来评价人的基本尺度,而且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黄金原则。企业诚信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以信取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国青同盈禽业有限公司比喻成“舟”,那农户就是“水”,载舟覆舟,根在信用。国青同盈禽业有限公司的真诚服务将直接决定农户对企业的忠诚度、满意度,而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也直接决定着国青同盈禽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前景。

一位台商与一群徐州农民

一位前来徐州投资的台商,被一群淳朴善良、有情有义的农民所折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自内心地说:“徐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一群为台商打工的徐州农民也被这位真诚待人、诚实守信的老板所感动。他们由衷地说,和这样的老板合作是自己的幸运。

这位台商就是徐州九州蔬果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献堂先生。

这群徐州农民,就是唯宁县梁集镇傅楼村的一群普通村民。首次接触,台商与徐州农民建立互信

2006年5月,台湾农产品种植、经营专家林献堂在唯宁县创办徐州九州蔬果有限公司,从事农产品出口种植、加工、贸易。为选择适宜的种植基地,他在唯宁调研了多块土地,最后把目光投向了位于宁宿徐高速公路旁的梁集镇傅楼村。傅楼村村委会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互惠、互利”的原则,将600亩土地承包给九州公司,建设蔬菜出口基地。

为表明自己的诚意,林献堂在双方鉴订合同的当天,就将半年的土地承包费通过村委会一次性交到农民手中。但他也有些担心:初次与徐州农民打交道,他们能否遵守双方约定,在20日内能否将种在基地田埂上的2000多棵尚未成材的树木全部清理?

一周后,当林献堂带领技术人员到基地进行作业区规划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十分惊讶,田埂上的树木一棵也不见了,所有田埂都被整修得整齐划一。

林献堂没有想到,就在鉴订合同的当夜,傅楼村党支部书记傅柏林、村委会主任陈夫亚等村干部就自己动手,将基地内自家的树木全部清理。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群众仅用短短5天就提前兑现了约定。双方首次接触,建立了可贵的互信。一张图纸,折射出徐州农民的美好心灵

紧接着,九州公司技术人员开始对基地的土壤性质、土质结构进行现场勘察。在此期间,经常有一位六旬左右的村民主动向他们介绍这介绍那。起初,技术人员不太相信,但每次的检验结果都与这位村民的介绍相吻合,这位村民就是曾在梁集镇担任过农技站站长的傅绪龙。

九州公司技术人员从档案盒中取出一张皱巴巴的牛皮图纸让记者过目:用红笔、黑笔、蓝笔将九州公司14个作业区的土壤酸碱性、保水性、平整度及适宜开凿深水井的位置、深度、注意事项等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林献堂说,“傅绪龙师傅的这张图纸对我们起的作用太大了,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还赢得了农时。”在傅师傅的建议下,九州公司开凿的3口深水井全部成功。

林献堂感慨地说:“傅绪龙师傅的这张图纸,让我看到了徐州农民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在傅楼村,像他这样无私帮助过我们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把我当外人,使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挑灯夜战”,徐州农民义举感动台商

盛夏时节,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令林献堂难以忘怀。根据国际市场行情,九州公司决定在当年8月上旬大面积种植西兰花。此时,有个难题摆在九州公司面前:栽植幼苗时必须避开烈日暴晒,这样每天作业时间就会缩短,但由于种植面积大,将难以保证在适宜栽植幼苗的最佳农时完成。在九州公司务工的傅楼村村民了解情况后提出建议:将人员分为两个班次,实行昼夜作业。林献堂起初没有答应,因为他在台湾从未有过让农民加夜班的经历。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他只好同意。那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在傅楼村的土地上,总有近百名村民在灯光下一直劳作到天明。而傅楼村村民耕作自己的土地时也未曾这样挑灯夜战。

深秋时节,在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场景也令林献堂铭记于心。

经过傅楼村村民两个多月的精心呵护,西兰花收获的时节到了。而此时,也正是秋收秋种的季节,每个在九州公司务工的村民家中,都有许多农活在等着他们。傅楼村村民商定:公司当天的活干不完,决不回家干“私”活。每天清晨6点,村民们都会准时来到基地,按照管理人员的安排,小心翼翼地采摘刚刚成熟的每一朵西兰花,经常是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村民们回家后匆忙吃顿饭,再忙自家的“私”活。采摘的最后阶段,有一天一直干到凌晨3点,第二天一大早,当林先生看到傅楼村村民又准时出现在基地时,感动得流下眼泪。林献堂或许不知道,这些诚实的农民由于无暇顾及家中农活,有许多人是拿出比务工工资高出一倍的钱请人帮工的。

有情有义的徐州农民感动了林献堂,他说:“徐州农民兄弟的义举,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寻常小事”,总让对方记忆犹新

徐州农民认为自己所做的“寻常小事”,林献堂总是记忆犹新:一位叫傅长军的农民在收割西兰花时,手中的刀子不小心将公司配用的雨靴割了个洞,他悄悄地到镇里买了双新雨靴换上;负责看夜的傅荣显丢失了一只手电筒,第二天主动向公司管理人员汇报,按价赔偿;公司配发给农民使用的工具,大到铁锹锄头,小到收割用的刀子,没有丢失一件;村民都把九州公司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总喜欢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而林献堂认为他那些“不值一提”的事,徐州农民也都记得清清楚楚:村民傅成勤在作业时不慎被铁锹铲伤脚部,公司管理人员立即拦了辆出租车将其送到镇上医院治疗,并让他在家休息5天,林先生则安排财务人员按正常出勤为其计算工资;蔬菜地土壤湿滑,九州公司准备了雨靴,每逢雨天,九州公司总会提醒农民要穿戴公司配备的雨衣、雨裤、雨靴进场作业,防止伤风感冒;田间地头放置了纯净水桶,农民随便饮用……

转眼间,林献堂先生已与这群徐州农民一起度过了200多个日日夜夜。从相识到相知,从互信到互爱,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得知九州公司产品通过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检疫检验并实现大批量出口时,这群农民引以为荣;当获悉农民务工年收入已超过其家庭收入的一半时,林献堂十分欣慰。

双方约定:春暖花开时,傅楼村的村民将再让出数百亩土地用于九州公司扩大规模建设;年终盘点时,九州公司承诺每年将拿出当年的20%利润用于傅楼村的公益事业。(选自《两岸关系》2007年第3期)点评:该案例带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既面临自然风险,又面临市场风险,农民需要为农产品寻求稳定的销路。农业企业有市场优势,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农业企业的发展,则可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在“公司+基地+农户”这种运作模式中,如何把分散经营的农业组织起来,关键是要注重诚信,注重感情投入,为农户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在企业、农户中树立诚信、信誉也是生产力的观念,诚信经营,恪守信誉,确保合同的履行。通过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各家各户的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连结成利益的共同体。诚信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企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民诚信致富的带头人:卢青年

卢青年,男,1953年出生,现年53岁,现任湖南卢青年米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湖南省沅江市原熙和乡三码头村人,沅江市种粮大户。从1999年到2006年8年中,共种植稻田21148亩,总产稻谷9200多吨,种植稻谷创纯利200多万元,加上稻米加工收入,6年里共创纯利32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模范,其先进事迹曾被中央台、新华社和各媒体记者采访报道,2001年被评为益阳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2004年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全国巡回演讲报告团,2004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沅江“十大创业明星”。

2003年,由他一手创办并发展至今的湖南卢青年米业有限公司现已成为沅江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的主力军,承担着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沅江市粮食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上缴税收20多万元,带动周边10万农民共同发家致富,促进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有效地改变了沅江市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使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卢青年从小就生长在农村,18岁那年被招聘到草尾粮站工作,从事粮食工作三十多年,1992年主动停薪留职,回家乡办起了粮食加工厂,常年大量收购农民手中多余的粮食加工成大米销售出去,既能把农民手中的粮食卖出去又给自己带来了效益。到1999年,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加工厂已经发展到当时沅江市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因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对当地的贡献,年年得到政府的表彰。通过多年的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他又想到,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不但要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平,而且让他们一起发家致富。

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南方经济特区经济高速发展,但农产品市场行情不景气,全国性的稻谷压库,造成粮食价格低迷,谷贱伤人,沅江市大部份种粮农民因当时粮价低、卖粮难,一年的收入非常少,对种田种粮非常失望,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南下打工经商去了,当时农村出现了大面积弃耕抛荒的现象,肥沃的湿地杂草丛生。看到这种情况,卢青年的心情十分沉重,总想着要为农业、为农民做点什么。经过多方面的市场调查,因当时南方几大省市对湖南省优质大米需求量大,价格高,所以决定大面积开始试种优质稻。

2000年,他从多方面筹措资金40多万元在本乡及邻近的千山红、南湾湖农场,大胆地以每亩160元的价格租种了3180亩水田,共投入50多万元种植一季稻湘晚籼11号,当年收获优质稻1440吨,扣除各项费用,获纯利16万多元。所产稻谷一部分销往粒粒晶等米业公司,一部分通过自有加工厂加工销往广东市场,产销两旺。2001年,他继续租赁稻田2200亩,种植湘晚籼11号、培两优288,产优质稻谷1020多吨,获纯利23万多元。这一年,由于种植水稻的贡献,卢青年被评为益阳市劳动模范。

上级的鼓励以及事业的成功,更坚定了他种植水稻的信心。2003年,他又与千山红镇新玉村、五七村、小莲湖村签订了3200亩租赁合同,并一次签订10年,全部种上优质稻,当年收稻谷1480吨,获纯利32万多元。卢青年的成功,为周围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当地农业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仅熙和乡30亩以上种植大户就有130多户,昔日弃耕抛荒的现象杜绝了,当地水田租赁价格也逐年上涨,由最初的每亩16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90元。说起这些变化,卢青年激动地说:“现在国家出台新的富民政策,‘一号文件’说到了我们心坎上,我们种大田就更有干头了。真是我们农民的又一福音呀!”

2005年初,经过多年的种植管理经验,卢青年又与周边广大种粮农户签订了2万多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合同,并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实行标准化管理。所有基地生产的优质大米全部率先在沅江市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年底全部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并以每百公斤高于市场价格4元的价格全部回收,仅此一项就使种粮农民直接增收60多万元,而且学到了种植多种高档优质稻谷的全套生产种植技术。许多农民都纷纷回来抢着种田,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卢青年就能帮忙解决,都认为卢青年致富了,只要跟着卢青年种田,他们也能从田里面刨出个金娃娃来。

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让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才是国家的目的,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让沅江市的优质农产品更多地销售出去,2003年卢青年又投资扩大了公司的生产规模,在沅江市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下扩大收购力度,2005年又投资新建了2万吨的粮食仓库,更加方便了周边农民交粮,而且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20多人,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150多人。2004年公司被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被益阳市粮食局评为农民满意粮食收购企业,2005年度以“卢青年”为总冠名商标的系列优质大米被评为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同年全部产品均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又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产品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多个省市,进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市场和超市的柜台。

当他作出贡献,头顶光环,被许多媒体关注的时候,周围的亲友都劝他:“你有这么好的机会,国家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都50多岁的人呢,你还不赶紧抓住机遇向国家和政府要求点什么,你不要别人一定也会争取到的,到那时你就晚了。”但卢青年这样说道:“是国家和政府的好政策使我们农民翻了身,我们不能再向国家要求什么,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卢青年的心里,让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是他最大的心愿,所以他曾经跟很多人说:“只要我的身体好,年龄不是问题,我要一直活到老,拼博到老,用我一生的微薄之力,尽力不断改变我们新农村的面貌,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给广大的农民兄弟尽力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才能回报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天底下所有劳动人民的关心和爱护。”(选自《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12月28日)点评:卢青年是一个普通的种粮农民,同时也是沅江市最突出、最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之一,他的身上不单单只有一种农民的朴实、真诚,同时具备了一个农民企业家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的精神。卢青年不仅仅是一个种粮标兵,更是一个现代农民的真实缩影,他把自己和产品的中心理念都定格为“农夫精神,标兵品质”,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卢青年”的劳作,才使洞庭水乡的田野上充满了更多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诚信为本 扩展宏图

在全国水产界,提起赵三宝这个名字,人们都知道他在虾苗营销经纪人中,是个举足轻重的新闻人物。

这些年来,他在水产品营销中,由于坚持发扬以德立足、诚信展业的精神,时时处处以信誉为重,诚实待人,因而生意越做越大,赢得了水产界朋友们的充分信任。他先后担任了上海市水产经纪人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执业经纪人协会理事、奉贤区经纪人协会副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十佳营销大户,获得市、区农委的表彰。去年,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为他拍摄专题片,全国播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青年报》、《经纪人》杂志、《奉贤报》、《名人天地》等刊物,纷纷报道了他有关立足诚信的生动事例,为全国经纪人树立了以诚展业的榜样。信誉第一

赵三宝是浙江嘉善人,1956年,他出生在故乡的渔船上,从小就失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了七个孩子以捕捞为生。他很小就跟着母亲在渔船上风雨漂泊,拉网摘鱼。他成年以后,好不容易成了家,而且有了两个孩子,虽然捕鱼很苦,总算有了温暖的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两船相撞,他妻子跌进河里,从此离开了人间。从这以后,三宝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谋生。因为他为人正直、诚恳,1991年春节经人介绍,与厂里女工王秀萍相爱成婚。这时候,他天天上码头去营销水产品,交了不少朋友。

奉贤是上海的水产品基地之一,许多农民挖塘养鱼。但要去市场营销却遇到了困难。赵三宝为了加入水产中介行列,花了半个月时间,头顶骄阳,脚踩热土,跑遍水产养殖户,了解养殖品种、数量、起塘时间、价格,然后营销到上海各大水产品市场中去。开始,农村养殖户对他的人品、信誉度还不甚了解。他就宣布:“我三宝向你买鱼买虾,不管天冷天热,鲜货起塘,过磅付款,一锤为定。如果起塘车子不到,鱼虾死亡,由我承担。”为了取得养殖户的信任,开始他经常先付定金,货到付清,从不拖欠,时间长了,他的信誉度也就越来越大,不少养殖户只要听到“赵老板”三字,绝对放心起塘。有一年夏天,42度高温,卢湾区打浦桥水产商王忠鹤,派人开车到青浦去装5000斤淡水鱼,车子开到半路发生故障抛锚,养殖户已把鱼起塘,等车子不来,眼看就要热死,便摊着手说:“赵老板,你是经纪人,现在车子不来,鱼快死了,你拿钱来。”赵三宝说:“你放心,车子不到,鱼臭掉烂掉,全算我的。照活鱼价赔你。”他听说卡车故障,沿路去找,等到车子修好,鱼全部死了。

赵三宝对王忠鹤说:“鱼死了,怎么办?我来赔吧!”王忠鹤也是好汉,他摇摇手说:“你三宝讲信用,是条硬汉,鱼死了,与你不搭界,我照活鱼价赔钱。”三宝拍拍他的肩说:“好,今天你亏了,我心里明白,这笔钱,保证一个星期给你赚回来。”

第二天,赵三宝来到水产码头,对过磅的市场老板说:“大家帮帮忙,昨天王忠鹤因为车子故障,死了5000斤鱼,他亏了。今天好鱼大鱼让他多装,差的大家分担一下,帮他把钱赚回来。”大家说:“只要你三宝发话,我们都认了,做生意要讲信用。”就这样,王忠鹤亏的钱,在大家帮助下,很快赚了回来。甘为他人作嫁衣

有人说“无商不奸”,赵三宝说“中介要善”。这几年来,由于赵三宝在商场中多做好事、善事,沟通营销渠道,生意范围越做越大,在江苏、浙江、四川、广州、广西、黑龙江、北京等地,形成了一个网络。上海水产市场销售的鱼虾,约有20%是三宝营销的。

中介,中介,顾名思义,在营销中拿上下家的差价。一二年前,拿赵三宝的话来说,每天早晨,只要天一亮,他就可以收益一二万元。就在这个时候,江苏吴江水产局的领导到上海水产市场作调研,经人介绍认识了赵三宝。水产局的领导表示,吴江的水产品养殖面积很大,要开拓营销渠道,希望他能为吴江寻找商机提供方便。一贯诚实的赵三宝,他没有考虑上下家一接头,可能会把自己这个中介抛开,就答应在吴江开个水产营销研讨会,他把上海、浙江一些大中城市的水产市场老板集中一起,形成一个长长车队,浩浩荡荡开到吴江参加会议。上下家当场签约,沟通产销渠道,而对赵三宝来说,损失了很大一笔中介费。但他认为,只要吴江开拓了市场,自己也算作了一份奉献,做生意只要以诚为本,东方不亮西方亮,营销渠道源远流长,看你怎样去开拓。这几年,他从选区发展,拓展到四川成都、广东、哈尔滨、北京等地,生意反而越做越大。

赵三宝为他人作嫁衣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在市场运作中,因为他名声很大,就免不了有人找他帮忙,解决营销难题,只要他能办到,就是自己掏腰包,也要帮人解决。这对三宝来说,叫做助人为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