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格律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1:57:42

点击下载

作者:周建忠,徐乃为,王业强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诗词格律读本

小学诗词格律读本试读:

前言

2014年是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再次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5年,以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中华诗词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肯定与重视:8月20日上午,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厅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同志,都对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做出重要批示,表示热烈祝贺,提出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凯同志在四代会召开前写来了贺信和贺诗,诗题为《七律·写在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大地春回盼未迟,唐松宋柏又新枝。

随心日月弦中起,信手风云笔下驰。

骚客曾忧无续曲,吟坛应幸有雄诗。

山花烂漫人开眼,更待惊天泣雨时。

马凯同志在贺信中说:

上世纪初叶,以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华诗词曾被当作“旧文学”遭到排斥。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连大诗人柳亚子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有人再做旧体诗了。”(1942年8月《新诗与旧诗》)然而,七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华诗词没有“沉没”,经过曲折,从复苏走向复兴,形势喜人。近年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华书局)、光明日报、中国移动、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两次“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奖赛,都是以亿为计的群众参与,以万为计的诗作问世,其中不乏好诗好词,就是明证。这是中华诗词这种大美诗体具有无穷内存魅力的历史必然。

在开幕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钱小芊同志在会上宣读了刘云山、刘奇葆同志对大会的批示。他代表中国作协讲话,说道:“中华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高地。”“不学诗,无以言”。不管是从注重实际功用方面,还是从艺术审美方面而言,传统诗词在漫长的历史中历经了无比的辉煌,体现了诗体的无穷魅力。时至今日,传统诗词在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依然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因此,加强中小学学生古代诗词的学习、吟诵,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进而有所担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二

编写一套中小学诗词格律读本,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贯彻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的篇目进行学习,明确学习方法与技术路径,加强学理性,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诗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格律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作为文学创作形式的传统诗词本身发展史上的必经之路,是中国语言文字形式美的极致,也是内容美与形式美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然而,传统诗词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坎坷:发生在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遭受误伤最重的文体便是格律诗,蒙冤带上“格律诗难学、不宜提倡”的帽子;1949年以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古代诗词尚占一定的比例,尽管与台湾地区差距很大;迭经“文化大革命”,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比例越来越小,即使选入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也是从政治性、思想性、斗争性等角度考虑,使得这一宝贵遗产濒临灭绝,导致耽误乃至荒废两三代人,几乎成了特定环境下的真空地带,成为文化素养方面的最大欠缺。如今,能够懂得格律,熟练书写旧体诗,深入浅出地讲授旧体诗的写作与欣赏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必须担起历史责任,强化基础,为与古典诗词失之交臂的三代人补课、启蒙、奠基以承祧、恢复乃至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编写一套中小学诗词格律读本,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潜力与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

很多老专家认为:儿童、小学生不必懂得格律,只要潜心背诵,熟能生巧,自然会懂得、掌握写作规律与技巧。这一传统教法似乎正在经受教育实践的严峻挑战,很多人能够大量背诵古代诗词,但照样读写分离,仍然不懂写作,始终不通格律。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学、大学教师讲授诗词格律时也是教写分离。自己没有写作实践,也不能体会写作过程的甘苦得失。

因此,我们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尽量提供形式多样的、丰富健康的优秀读本,在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的同时,为其接触、感受传统优秀文化打开大门;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词格律直观的形式之美,感知中国语言文字的骈俪之美,从而弥补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代诗词选文及注释、导读的不足。

目前通行的各种教材,往往注重诗歌思想内容、古诗发展脉络,其未能尽美之处则是编者对诗词格律、诗歌形式之美的隔膜与忽略;对格律规范、内容形式兼美的典范性作品缺乏格律解剖与创作阐述;选入较多不合格律的作品,也是选篇上的一个遗憾。三《小学诗词格律读本》《初中诗词格律读本》,各选入古代经典诗词曲一百首。

入选作品既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通行本衔接,又兼顾全国各种流行版本,继而选入内容、格律兼美的典范之作。目的是强化学生诗词基础、拓展阅读之功能,兼顾教师、家长了解与掌握诗词格律的相关常识。

入选内容包括: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教育部主持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即人教版全国通行本增选的古代诗词;依据“一纲多本”的原则,选入各地方出版社教材增选的古代诗词;选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格律规范、内容形式兼美的作品。

小学诗词格律读本设七个单元:诗歌部分,分设“古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个单元;词、曲,各设一个单元。

初中诗词格律读本设七个单元:诗歌部分,分设“古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个单元;词、曲各设一个单元。

为加强诗词格律的指导性,两读本设“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七篇:《格律诗的形成》《格律诗的用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律诗的对仗》《格律诗的避忌》《词学基础知识》《曲学基础知识》。每篇一千字,分别置于每个单元之末。

读本在写作体例上,与其他中小学诗词选本侧重不同,重点解决一般选本忽略的格律规范与形式解析,对所选诗词进行平(文中用○表示)仄(文中用●表示)辨识和标注。让学生了解平仄格律的基本形式,并从写作的角度讲解,以突出艺术风格与艺术特质。第一单元古风江南①汉乐府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

①乐府:乐府一开始指的是一种机构,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也组织文人进行诗歌创作。后来乐府从一种机构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称,不同的时期内它也被赋予过不同的内容。②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韵读〕

前三句结尾“莲”、“田”、“间”押韵,韵脚(诗中押韵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在句末)密;后四句以方位词东西南北结尾,不再押韵。这是一首五言乐府。五言,就是指每句的字数。如果每句七个字,就是七言。如果每句字数不同,就是杂言。这样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在古今诗体中都是可以讲得通的。此诗结构多为前二后三式,比如,“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等。与后来的格律诗的句式基本一致。〔简析〕

这首诗是江南采莲民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民歌的原始风貌:一是浅易通俗,全诗明白如话;二是有类似于《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唱”。诗共七句,五句词语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不同,这在诗中起到“赋”即铺陈的作用。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后四句为众人和唱。这里,我们采用余先生的说法和标点。①长歌行汉乐府②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③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⑤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

①长歌行:乐府诗篇名。②葵:菜名,又名冬葵。晞:干、干燥。③阳春:温暖的春天。德泽:恩泽、恩惠。④焜(kūn)黄:色衰貌。⑤川:河流。〔韵读〕

本诗偶句押韵,首句入韵,一韵到底,已与格律诗用韵相近。韵脚为“葵”、“晞”、“辉”、“衰”、“归”、“悲”。〔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短暂、劝慰珍惜青春的诗。

中心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这首诗一开始却用“园中葵”及后面的东流水绕远说起而引出主旨,这就是“兴”。吟咏“园中葵”用了六句,颇为繁复,有“赋(铺陈)”的意味。“园中葵”的由青青到焜黄与人由壮年到暮年相类似、东流水的一去不回与人生的衰老无回有可比性,这都是“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历来被人称颂,很具有警示意义。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作者〕

骆宾王(623—684?),字观光,今浙江义乌人。武则天朝光宅元年(684),跟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不久兵败,下落不明。曾作临海县丞,后世又称其为“骆临海”。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人称为“初唐四杰”。〔韵读〕

诗的韵脚为“鹅”、“歌”、“波”,是平声韵。平声韵,是指韵脚所用的韵字,都是平声的。一般而言,今天普通话中的第一声与第二声通常情况下在古代是读作平声的;第三声与第四声,通常情况下是读作仄声的。当然特殊情况也是不少见的。现在的一些诗词格律读物中有的会对这样的情况进行总结,限于篇幅,我们会对诗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说明。这些韵脚在《平水韵》(指的是古人总结的,为进行诗歌创作时所做的具有指导性的韵表,分为平声韵、仄声韵两部分,共计106部)“下平(古时汉字声调的一种。之前的韵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成一卷,平声因为字多的缘故,又分成了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也简称为“上下平”)五歌”。〔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常而言,咏物诗指的是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比较纯粹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或者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属于第一种情况。

相传此诗是诗人七岁时所作。第一句诗人连用三个“鹅”字,这在古往今来的诗歌创作中是比较奇特的。三个平声“鹅”字,加上三处短暂的停顿,已经巧妙地弥补了诗句语词在音节上与正常五言形式上的差距,吟咏的时候反而更能体会出那种连绵隽永的兴味。后二句平仄谐协,对仗工整。通过两组颜色词“白”与“红”、“绿”与“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两个动词“浮”、“拨”,将诗人所见到的“鹅”描绘得栩栩如生。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

孟浩然(689—740),今湖北襄阳人。后世又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自然平淡,是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与王维齐名。〔韵读〕

此诗押仄声韵,韵脚分别是“晓”、“鸟”、“少”。在《平水韵》“上声十七筱”。第三句与第二句之间用对不用粘。判断“粘”和“对”,主要看二三句的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否相同。第二句第二字“处”为仄声,第四字“啼”为平声,而第三句的第二字“来”为平声,第四字“雨”为仄声,所以可以大体判断这两句的平仄关系为“对”,而不是“粘”。故此诗是“古体诗”。凡是不遵守近体格律诗中粘对规则的诗,一般情况下被称为“古体诗”。〔简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惜春”。惜春是自古以来我国文人经常吟咏的主题。惜春,既惜春天,也惜青春。

短诗以“鸟啼”、“风雨”、“落花”这些与季节相符合的景物入诗,构成了诗人在春天的风雨夜里,对于春花又要遭受零落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对于春花零落的惜花、惜春的情思。诗人并未说出“惜春”,而以“花落知多少”问句结束,却起到了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这种反问的方式,在传统诗词创作中也经常运用。这也体现了传统诗词创作追求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审美效果,即“贵含蓄”。也就是说,诗词的语言不能直白粗俗,而要委婉蕴藉。

在阅读这首短诗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上半部分一二句是诗人春眠醒来后的所闻,透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下半部分三四句可以认为是一种想象,也可以认为是实际上看到的,但透露出的都是一种淡淡的惋惜哀伤。两部分之间有对比、有转折。①鹿柴王维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③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今山西祁县,后徙家今山西永济。九岁能诗文,工诗善画,博学多艺。为官数十载,终尚书右丞,后世又称“王右丞”。诗负盛名,尤其是山水诗境界空明、恬淡宁静,是山水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注释〕

①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中的一景。柴,栅栏、篱障。②但:只。③返景:夕照,傍晚的阳光。复:又。〔韵读〕

这首诗每句的平仄是符合近体诗的要求的,但句与句之间并不遵从近体格律诗的粘对规则。一二句之间、三四句之间都是该对却粘;二三句之间是该粘却对。比如,第一句的第二字“山”与第二句的第二字“闻”,按照近体诗规则应该平仄相对才正确;第一句的第四字“见”与第二句的“语”,也是这种情况。从粘的规则来讲,第二句与第三句关键字的平仄应该相同,而第二句的第二字“闻”与第四字“语”,与第三句相应位置的“景”与“深”,却是相对的。平声韵的“人”与“林”在奇数句句末,而按照近体格律诗的规则,平声韵一般情况下押在偶数句的句末,当然也有在第一句也押韵的情况。仄声韵的“响”、“上”在偶句韵脚处。所以,从前面的分析看,这首诗没有遵循近体格律诗的粘对规则,它应该是一首古体诗。〔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傍晚时分空山深林境域的诗,诗人有意渲染静寂孤清的、与世阻隔的世界,这是诗人向往而难以决定去留的神秘世界。

第二句诗人大概另有深意:这里的“人语”既可以指普通人的说话,也可以比喻人世间追逐名利者的言行。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禅意”。这里的“禅”,指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定的与佛家密切相关的修身养性的途径。“禅意”,就是能够启发我们心智的一些感悟,而这些感悟又大多是从我们独处或是在幽静的环境中体会到的。后两句写深林,夕阳漏光,洒落青苔,就是获得“禅意”的一种境界。这大概也是诗人倦怠尘世以后,想逃避现实的心境的曲折反映。

苏轼曾经赞叹王维“诗中有画”,阅读时,也可以想象。古朗月行李白①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世又称“李太白”、“李青莲”。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病逝于当涂(在今安徽马鞍山)。儿时迁居今四川江油。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后世又称“李翰林”。是中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与杜甫齐名,后人又并称“李杜”。〔注释〕

①白玉盘:喻指圆月。呼作:称作,叫作。②疑:类似、好像。瑶台:古代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场所。〔韵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诗人沿用古人用过的,因此,诗人也没有遵循近体格律诗的用韵规则,没有讲求粘对。诗的韵脚是“盘”、“端”。〔简析〕《朗月行》是乐府古题。李白的《古朗月行》原来有十六句,除了开头对月亮进行比喻性描述以外,余下十二句大多是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结尾有忧思、感怀。

这里取开头四句单独成诗,具有童谣性质,适合儿童阅读。诗歌用两个比喻,一是把月亮比作白玉盘,二是把月亮比作瑶台镜,鲜明生动,符合儿童的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静夜思李白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

①疑:类似、好像。②举头:抬头。〔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不遵循近体格律诗的规则。韵脚为“光”、“霜”、“乡”。衡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将此诗编入“五言绝句”,可以当作“五言古绝”看待。这里的古绝,主要是为了与近体格律诗中讲究平仄规则的律绝相区分的。〔简析〕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将各种语言的诗统一翻译成英语然后评比,此诗获第一;2015年联合国将此诗制成邮票,流布全世界。

如今思乡念友之情可通过诸多途径轻易解决:便捷的交通,如飞机、动车;通过电话就能听到对方声音,可视电话还能看到对方容颜……古时则无此便捷,天上的月亮是可以让游子与故乡亲人同时见到的物象,因此,同时望月就如同见面。人们通过月亮将自己的情意传递于对方,这是中国古代诗歌频繁用月亮作排解情思意象的缘由之一。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都可作望月思乡的解释。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②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作者〕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迁无锡(今属江苏)。做过刺史等地方官。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已佚),对于唐代中期“新乐府运动”产生过一定影响。〔注释〕

①粟:可以指谷物,也可以指粮食的统称。②犹:还,仍然。〔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韵脚押的是仄声韵,分别为“子”、“死”。仄声韵,短促有力,也可以增强诗人在表达“悯农”这一主题上的思想感情。〔简析〕

李绅做过多处州府刺史,地方官要“劝农”,即鼓励、指导农民耕种、蚕桑等农事。李绅以为,“劝农”首先是“悯农”,即理解农民的艰辛、怜悯农民的苦难。这是诗人写作的初衷。

在形式上,一二句构成对偶,用“春”、“秋”作时间上的对比,突出农民收获粮食时间的漫长;用“一粒”与“万颗”作数量上的对比,突出农民秋季虽然可以丰收,但依然逃脱不了饿死的厄运。两种对比深化了“悯农”的主题思想。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①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

①当午:正午,中午。〔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押仄声韵,韵脚分别为“午”、“土”、“苦”。〔简析〕

这首诗的初衷同上一首,是诗人“自省”而“悯农”。这从“谁知盘中餐”的“谁”可以看出,诗人没有用“应知盘中餐”等此类教训语气的字眼。所以,这个“谁”,很有可能就是像作者一样的刺史、知县乃至“居庙堂之高”者。这些人,不知盘中餐得来的辛苦,如何正确地去“劝农”呢?

现在理解为教育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当然也是可以的。江雪柳宗元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世又称“柳河东”。中唐著名文人。诗与刘禹锡齐名,文与韩愈齐名。〔注释〕

①径:泛指道路。②蓑笠:蓑衣与笠帽。〔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押仄声韵,韵脚分别为“绝”、“灭”、“雪”。此诗一二句词语、结构对称但平仄并不遵循近体格律诗的规则。有意用入声字做韵脚,特别能体现情绪压抑、心声窒碍的愤激情态。〔简析〕

此诗常被理解为山水诗,但其实它是有政治背景的。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遭到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革新最后失败。柳宗元被贬至蛮荒之地永州,名为司马,不过是投闲置散,仅在荒郊龙兴寺的西厢安身交由地方监视看管罢了。

试想:人鸟绝迹之处,大雪封江之时,有鱼可钓吗?因此,此诗不是吟咏永州的山水,而是在“造景”抒怀,孤独言志。“千山”与“万径”顿时扩大了视觉画面的范围;“孤”与“独”,更是数倍地增加了诗人的寂寥;“寒”与“雪”,更是增添了许多感官上的凄冷,其实这也是诗人当时精神世界的写照。①寻隐者不遇贾岛②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幽都(今北京西南)人。早岁乃栖身佛门,晚年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后世又称“贾长江”。为韩愈赏识,以苦吟闻名。与孟郊同是唐代“苦吟派”诗人代表,后世有“郊寒岛瘦”的说法。〔注释〕

①隐者:即隐士,隐居不做官的人。②童子:古代指未成年的仆人。〔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押仄声韵,韵脚分别为“去”、“处”。仄声韵的短促,伴随着诗中的问答,给人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简析〕

五言四句诗容量有限,故省略简缩、意涵跳跃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此诗的特点在于摄取生活中的即景,记录了生活片段的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今把此诗省略部分补全如下:

松下问童子:“尔师在何处?”

童子应声答:“吾师采药去。”“何处去采药?”“只说此山中,云深山高,不知在何方。”①江上渔者范仲淹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人。谥文正,后世又称“范文正公”。诗、词、文均有建树。〔注释〕

①渔者:打鱼的人。②江上:江边。上,是边的意思。但:只是。〔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押仄声韵,韵脚分别为“美”、“里”。〔简析〕

这是生活即景之诗,诗人通过观察江边打鱼人的生活,有感而发:请大家不要只去贪恋鲈鱼的美味,不要忘记这背后承载着多少打鱼人的艰辛和劳碌。正好可以引申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正是:生活中处处有诗,尘世间事事蕴理。勤于观察,处处可写;善于思考,事事得理。所见袁枚①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曾任溧水、江浦等知县。后造随园于江宁小苍山,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后世又称“随园先生”。与赵翼、蒋士铨称“乾嘉三大家”。〔注释〕

①林樾(yuè):林木,林间隙地。②意欲:心里打算做某事。〔简析〕

诗人捕捉到一个有趣的瞬间:牧童信“牛”由缰,放喉唱着山歌民谣。忽然,歌声戛然而止,仔细看去,那牧童正靠近树,跃跃欲试,准备爬上树干捉知了呢。

诗歌选择的是童事,写的是童趣,很是生动,极有趣味。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后世又称“孟东野”。与韩愈交好,是唐代“苦吟派诗人”重要代表,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韵读〕

这是一首古诗,押平声韵,韵脚分别为“衣”、“归”、“晖”。平声韵舒缓悠长,对于表达母爱这样的主题,是合适的。一二句中的“手中线”与“身上衣”对得工整、贴切。三四句又用叠音词“密密”、“迟迟”相对,产生了一种语音的美感。五六句又通过“寸草心”与“三春晖”数量上的对比,深化了母爱无疆的主题。〔简析〕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教育孩子以孝道报答父母的诗。

前四句为一层,说慈母手中的针线,编织成了孩子穿着的衣服;临行还添上几针,唯恐衣服不结实。就好像慈母的身心,要化作孩子的一切。后两句为第二层,是诗人的感慨:慈母的恩情如三春的阳光,孩子的孝心,只是小草的枝叶,儿女总是无法报答父母的,哪怕是万分之一。母亲对孩子的慈爱是全方位的,诗中“针线”和“衣”,恰是最细微的,所以能以小见大。末尾比喻寻常而形象,明晰而深远,所以此诗能打动人,代代流传。①敕勒歌②北朝民歌③

敕勒川,阴山下。④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①②敕勒: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北魏时亦称铁勒、高车部。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后来歌词被翻译成汉语,当然③其中也有北人直接用汉语进行创作的作品。阴山:这一山脉坐落于内蒙古高原,东西走向,包括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等,绵延千

④里。穹(qióng)庐:牧民所居的毡帐。〔韵读〕

这是一首乐府古诗,诗中仄声韵与平声韵并用。仄声韵脚为“下”、“野(yǎ)”;平声韵脚为“苍”、“茫”、“羊”。〔简析〕

这首诗选自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是少数民族的诗歌,由鲜卑语翻译而成,当时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地域。

诗歌以游牧生活为背景,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语言晓畅明白、境界阔远、格调豪爽,与汉民族的内敛含蓄有明显的差异。这首诗也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间互相交融、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基础知识一:格律诗的形成

我国的古诗,大致分为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也称格律诗)两大类。

古体诗最初是以四言诗为基础的齐言句式,也产生出三、五、六、七、八等各自相对齐言或杂糅并存的杂言句式;诗长度不限,诗用韵不限。

格律诗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来的,它是齐整的,只押平声韵,四句一首的五言、七言绝句,或八句一首的五言、七言律诗以及八句以上的排律等。“齐”言是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是区别于“散”文的形体特点。格律诗是汉语诗形式美的极致,自然追求“齐言”、“方块”形式。因此,五言、七言句式的确立是格律诗的肇始。在诗句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四言诗的“二二”节奏显得呆板而无变化,杂言诗又显得杂糅而少规律。“二三”节奏的五言句式与“四三”节奏(或“二二三”节奏,即多出二节奏)的七言句式,恰好体现出整饬中寓变化、变化中有规则的长处。五言、七言的句长在表意上也恰到好处。因此,五言、七言句式主体得以确立(介于五言、七言间的六言诗极为少见)。到汉代,“古诗十九首”表明五言诗的成熟,张衡的《四愁诗》、曹丕的《燕歌行》表明七言诗的成熟,从此,五言、七言便成为诗句的基本样式。而曾经为风雅所宗的“四言诗”,仅成为“古雅”的象征(如曹操的四言诗),偶为后人注重,只在庄重场合使用(如祭祀、庆典的颂辞)。

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四声及其变化。齐梁文人沈约、周颙、谢朓等吟咏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认知了这一特征。

在诗歌吟咏过程中,人们发现诗句按一定规则的平仄相间能体现音节、音韵的节奏起伏,产生和谐之美,于是形成大致双节拍平仄相间的“律句”;在诗句前后相续中,又通过相对与相粘的变化而产生出同异跌宕之美,于是产生出句子间对粘规律;平声韵有浏亮而易于传扬的特点,于是要求格律诗限押平声韵;我国传统美学核心的对称美,通过诗文辞赋的实践与提升,移植进格律诗,于是,形成中间诗联的严格的对仗关系。渐渐地便形成了格律诗。

格律诗的基本长度为八句也并非偶然。第一,八句正好是诗句相续中出句接对句,对句接粘句,粘句后再对的循环往复(绝句是一循环);第二,八句的长度大致是表达相对重大、相对丰富的题旨,这是八句律诗形成的合理性。当诗人表达短小精练的题旨意蕴时,相应产生出类似八句对截为一半的诗体,叫作绝句。第二单元五言绝句①蒙学诗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者〕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随父徙今河南辉县。宋代哲学家、文学家。与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并称“北宋五子”。〔注释〕

①蒙学:一是儿童启蒙的地方,即私塾;二是儿童启蒙的功课。本诗中两义均有。〔韵读〕

诗押平声韵,韵脚为“家”、“花”,在《平水韵》“下平六麻”。一、六、七、八、十,为入声字。入声字是古代汉语四声中的一种。声调短促,一发即收。现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有入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了解入声字,可以解决阅读古人诗词时碰到的古今音不同的问题,从而利于掌握格律的学习。首句不入韵,即第一句不押韵。

第三句中末尾三字都是仄声,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三仄尾”,在严格的格律规则下,这样的情况是要避忌的。因为这首诗是“数字歌”,有它的特殊性。〔简析〕

这是一首数字诗,用来作为儿童认识格律诗的启蒙之作。作者巧妙地穿插儿童十分熟悉的数字和不难理解的意象,通过一定的组合,重新布局,在让儿童对格律诗基本常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别具诗意之美的画卷。

在此需要注意,现在所讲的数字,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按照古音来读,只有三、千为平声,其他均为仄声。画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作者〕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诗人。有《拙吾诗稿》。此诗是否为其所作,至今依然存疑。〔韵读〕

这是一首标准的近体格律诗,韵脚为“声”、“惊”,在《平水韵》“下平八庚”。色、不,为入声字。

此诗一二句成对,首句不入韵。中国传统诗歌中,两句构成一联,多为对仗的句子。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近体格律诗对仗的要义是出句与对句相应字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简析〕

这是一首咏“画”诗,或者说是“画”的谜面。作为启蒙古诗,堪称佳作。字词浅显,却把格律诗的形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远”与“近”、“看”与“听”、“山”与“水”、“有”与“无”、“去”与“来”、“花”与“鸟”,包括“色”与“声”都是“同类”、“反义”、“同类兼反义”的工对,且意义浅近、笔画简少。这种形式之美对人感官产生直接的冲击力,因而可感、易解,乐诵、易背。池上白居易①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且语言浅显通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注释〕

①小艇:小船。②不解:不懂、不知道。〔韵读〕

诗的韵脚为“回”、“开”,在《平水韵》“上平十灰”。白、不、迹、一,为入声字。首句不入韵。〔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乡间童趣的绝句。“小”、“偷”字为诗中字眼即关键字。“不解”句简直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童真童事,小朋友们不应该盲目仿效。对于已过童年而且有过如此经历的人而言,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会莞尔一笑,为了那份真实中的狡黠,为了那份狡黠中的天真。绝句杜甫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②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属陕西西安)人。杜甫是盛唐至中唐之间最重要的诗人,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曾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所以后世又称“杜拾遗”;曾被荐举为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杜工部”。他的诗博大精深,沉郁顿挫,伤时念乱,寄怀天下。读他的诗,可以了解他的时代,所以称为“诗史”。后世尊奉他为“诗圣”。〔注释〕

①迟日:原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②融:熔化、消融。鸳鸯:鸟名。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文学上多用来比喻夫妻。这里不含比喻意。〔韵读〕

诗的韵脚为“香”、“鸯”,在《平水韵》“下平七阳”。日,为入声字。首句不入韵。

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对仗工整。三四句属于工对,“泥”与“沙”,“燕子”与“鸳鸯”都是名词小类之间的对仗。诗人所以用“迟日”而不用“春日”,为避免与“春风”同字(也叫重字)。格律诗要“避重”,上下联间,一般而言更是不许重复的。〔简析〕

这首诗描写暖春丽景。描写范围由宏观到细微,四句都对应着“迟日”(即春日)的时令特点。写江山的秀丽、花草的芬芳、鸳鸯的悠闲、燕子的忙碌,有静态、有动态,言简意赅,真是一幅生动的春日图。风格明丽清新,自然流畅。风李峤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

李峤(约645—约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注释〕

①解:能、可以。〔韵读〕

诗的韵脚为“花”、“斜(xiá)”,在《平水韵》“下平六麻”。落、叶、月、尺、入、竹,为入声字。

这首诗的对仗十分工整,几乎全是工对。普通话中“斜(xié)”与“花(huā)”不是同韵母,但斜字旧读xiá,《平水韵》中两字同属“下平六麻”。〔简析〕

这首诗咏风,也可看作谜底“风”的谜面。全诗未出现“风”字,所以是暗咏,即没有出现所要描述的对象。

诗人从四个方面写风:可以吹落秋天的叶子、可以开放春天的花朵、可以让波浪翻涌,可以把竹子吹斜。形象生动准确。咏华山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作者〕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guī)(今属陕西渭南)人。北宋真宗时曾为宰相,促成“澶渊之盟”。去世后,皇祐四年(1052),宋仁宗复爵“莱国公”,所以后世又称“寇莱公”。善诗词。〔韵读〕

诗的韵脚为“齐”、“低”,在《平水韵》“上平八齐”。日、白,为入声字。首句不入韵,全用对仗。〔简析〕

这首是写风景形胜很成功的作品。据说这首诗是寇准七岁时写的,只用了三步便随口吟出。寇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华山孤峭的特征表达得十分熨帖与传神。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

王之涣(679—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初任冀州衡水主簿,被人谤构,拂衣去官。优游山水十五年。曾与高适、王昌龄唱和,三人齐名。〔注释〕

①更:再。〔韵读〕

诗的韵脚为“流”、“楼”,在《平水韵》“下平十一尤”。白、日、入、欲、目、一,为入声字,占四分之一以上。古代诗歌中入声字占仄声字很大的比例。首句不入韵,全用对仗。〔简析〕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面非常开阔。

诗人将登楼望远之景描写得恢宏细致,除此之外,又把人带入了一种诗意的哲学思考,所以能够成为唐诗中的精品。

一二句西瞻东眺,半壁江山已收眼底;三四句登高望远,富含哲理。这首诗融景、情、旨、趣于一体,浑然天成。第三句中“穷”字为使动用法。这首诗四句两联,工稳自然。塞下曲卢纶①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②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作者〕

卢纶(739—799),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属山西永济)人。卢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在“大历十才子”中较有特色。〔注释〕

①月黑:黑夜没有月光。遁(dùn):逃亡,逃跑。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此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②轻骑(jì):轻装的骑兵。〔韵读〕

诗的韵脚为“高”、“逃”、“刀”,在《平水韵》“下平四豪”。月、黑、欲、逐、雪,为入声字。这首诗一二句不对仗,首句入韵。〔简析〕《塞下曲》是汉乐府旧题,内容大多是关于将士边塞征战生活的。

这首诗描写边塞战事。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勾勒出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的大无畏形象和英雄主义气概。有环境,即月黑风高夜;有对象,即遁逃的敌人首领单于,还有即将乘胜追击的将士们。虽然大雪已满弓刀,却依然无法冷却将士体内升腾的热血,男儿的血气方刚与骁勇善战跃然纸上。①重别周尚书庾信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③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作者〕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新野)人。由南梁入北周,文学家。与徐陵齐名,二人当时诗文风格相近,世号“徐庾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前人称其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注释〕

①重(chóng):再、又。别:与某人分别、离别。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周尚书,是用某人的官职代指这个人。②阳关:在今天甘肃西南,玉门关以南,是古代与西域来往的重要门户。这里是说自己③羁留长安,远离自己的故国,用的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惟有:只有。〔韵读〕

诗的韵脚为“归”、“飞”,在《平水韵》“上平五微”。不、一,为入声字。

第一句不押韵。诗中第一句“平平仄仄仄”的本来格律形式是“平平平仄仄”。庾信时期,是格律诗形成时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平仄形式。虽然此后逐渐严格,但“平平仄仄仄”在近体格律诗定型后也偶尔出现。〔简析〕

周尚书,即周弘正,曾与庾信同在梁朝为臣。庾信出使北朝,因才华横溢而遭北周强留,周弘正也曾滞留两年。南归时庾信以诗相送。虽然这首诗要结合诗人经历分析才可恰当理解,但诗人已通过与河边的大雁每年秋天南飞作为对比,突出了自己羁留他乡的孤独与回归祖国的渴望。夏日绝句李清照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②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后世又称“李易安”。靖康之变中南渡。著名词人,为宋代婉约派大家。〔注释〕

①人杰:人中豪杰。鬼雄:鬼中雄杰。②项羽:秦末推翻暴秦统治的英雄,在与刘邦争天下的过程中失败而自刎于乌江。〔韵读〕

诗的韵脚为“雄”、“东”,在《平水韵》“上平一东”。作、杰、亦、不,为入声字。

第一句的平仄形式为“平平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的常见变式;第二句的平仄形式为“仄仄平仄平”,实际上这也是“仄仄仄平平”的变式,这样的情况在古人的诗歌中也时常见到。二三句间的平仄关系应该是“粘”即二三句的第二个与第四个字的平仄应该相同,而现在却是“对”即二三句的第二个与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对的,这样的一种平仄变化形式,也被称为“折腰体”。所以,“折腰体”首先包含了绝句中间两句应粘而对的特殊平仄关系,后来也慢慢成了一种特殊的诗体。当然律诗中也存在这种情况。〔简析〕

项羽与刘邦最后一战,兵败乌江,乌江亭长移船迎载项羽说:“江东虽小,地广千里,百姓数十万,颇足称王,愿大王急渡。”项羽却说:“老天亡我,何苦渡江?当年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今无一人生还,我何颜见江东父老?”随即返身与刘军再战,自刎而死。诗人用这个典故表示对故国、故乡的怀念,也暗讽南渡君臣中的苟且偷安之人。基础知识二:格律诗的用韵

押韵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古体诗押韵要求较宽,平、上、去、入都可做韵脚,一首诗中可转韵,邻韵亦可相押。而格律诗的用韵甚严,大致有以下规定:

一、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古代的文字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其中平声分阴平、阳平;入声韵在今普通话中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剩下的阴平、阳平、上、去与普通话声调-,/,/大致相合。格律诗只押平声韵,即阴平(-)、阳平(/)。

二、五七言律绝、科举应制的六韵八韵的试帖诗一韵到底,排律亦不转韵。

三、格律诗要求偶句押韵(第一句入韵问题见下)。历史上曾出现句句押韵的“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韵脚太密,缺少舒缓回荡美。因此格律诗间句押韵,即偶句押韵。

四、格律诗首句入韵的问题。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正体首句多不入韵,入韵的为变体。五言诗首联入对(成对仗)的居多,入对的基本不入韵,如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联便是如此。偶句韵脚为平声,与之相对的出句的韵脚应是仄声,因此不入韵。首句入韵的一般是指首句不入对的。王维《使至塞上》的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即首句不入对,于是“边”字入韵。首句不入对并非一定入韵,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格律诗一般邻韵不相押,有一种例外,即第一句入韵的可押邻韵,谓之引韵。所谓邻韵,并非韵书中韵部排列相邻,而是音韵相近,如“上平一东”与“上平二冬”、“上平三江”与“下平七阳”之间。如杜牧《清明》,首句韵脚“纷”在“上平十二文”,“村”、“魂”则在“上平十三元”,“纷”即为邻韵。七言绝句、七言律诗,首句多入韵,不入韵者为变体。如杜甫《绝句》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入对精严,但非常格,即是因为首联对仗才不入韵的。古今韵有较大区别,现在普通话朗读不押韵的并不表示该诗押韵出格。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古读(xiá)。杜甫《春望》中末句是“浑欲不胜簪(zān)”,其诗的韵脚依次是“深(shēn)”、“心(xīn)”、“金(jīn)”,觉得不押韵了。其实,“簪”古读(zēn)。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是合律的五绝,首句不入韵,正常;末句不入韵就奇怪了,其实,“儿”古读(ní),与“期”相押。

以上是韵母的变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声调的变化。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韵脚依次是“门”、“村”、“昏”、“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