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3:55:46

点击下载

作者:关瑞梧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

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作者:关瑞梧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4-01ISBN:9787543498457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从历史走向现实——《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出版序言

去年,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支持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对民国时期高水平的社会工作著作校订重印,效果很好。好戏还要唱下去。第一辑出版后,出版社又策划第二辑的选书、编辑、出版,第二辑向读者献上四本书——宋思明、邹玉阶的《医院社会工作》,关瑞梧、李槐春的《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张岭泉主编的《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和彭秀良、郝文忠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面对这四本书,我觉得有几句话要说。一、了解历史,吸收营养

这里的前三本都是与医务(医院)社会工作和儿童社会工作相关的。正如大家都清楚的,20世纪社会工作进入我国的两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上是燕京大学开办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在实务上则是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实践。实际上,燕京大学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直接相关。协和医院是燕京大学社会工作的重要实习基地,燕京大学教授雷洁琼、关瑞梧都曾带学生到协和医院实习,而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专家有时也会到燕京大学给学生讲课。

宋思明是协和医院精神病社会工作的专家,有丰富的医疗服务和管理经验。他把自己和同事的服务经验记录下来并将其条理化、概念化,形成医院社会工作的参考书,其实用性自不必言,对于我们今天的医务(医院)社会工作教学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关瑞梧是我国第一代社会工作教育者。20世纪80年代,我在我的导师雷洁琼教授那里不时听到关瑞梧的名字,知道她们都是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的教师,都是儿童社会工作学者与专家。关先生的《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是那个时代儿童社会工作中的佼佼者,今天读来仍倍感振奋——我们的前辈对社会工作有如此大的贡献。

后两本书是年轻学者对以往社会工作资料的翻译整理和编辑。在这之前,我看过影印的原协和医院的社会工作档案(英文),其内容全面、记录规范、信息完整程度至今也令人称道。我知道,为了翻译这些资料,以张岭泉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做了许多工作。现在出版了,使更多人能看得到,从中学习,是令人高兴的。说到《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之类,出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创系系主任袁方教授。袁先生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建设耗费了全部心力,在他和雷先生等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学科得以重建。袁先生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一任会长,对于社会工作学科的建设十分关心。我在系里接受部分教学行政工作和在协会协助他工作后,他不止一次跟我提到要开设“社会立法”这门课。按照他的说法,社会立法就是关于社会困难群体的立法,有了立法他们的基本权益才能得到制度化的保障,所以社会立法十分重要。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社会工作专业尚处于恢复重建初期,所以无暇也没有能力开设这门重要课程。今天,彭秀良等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法规进行摘编,其现实意义也是明显的。

回望历史,我们发现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前人的艰苦探索和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在今天社会工作“创业”的过程中,看看前人的工作,我们除了感慨之外,一定觉得不再孤单。二、以历史回望现实

让我们从厚重的历史走向复杂的现实。中共十八大以来,一个十分激励人心的愿景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自然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尽管我们不能期望人人均等的福利,但是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是应该逐步实现的。但遗憾的是,我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看病贵、看病难、医疗纠纷、医患关系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许多困难人士、脆弱人群的医护服务和社会服务还相当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卫生部门对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也有了兴趣。虽然我国有些医院已经开展了社会工作服务,但是在医院、医疗卫生系统如何开展较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还缺乏科学有效的范例可供参考。本次出版的有关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著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将有助于以专科为主的医生了解何谓医务(医院)社会工作,它在何种角度和程度上会有助于医疗效果的提高。它也会给医务社会工作的从业者以蓝本,以此规范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于患者和整个医院的工作。为患者服务、促进医院工作、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我们会从医务(医院)社会工作那里看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学术产品,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方面经典著述的出版对于当下的社会工作教育具有直接的意义。毋庸讳言,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社会工作教育群体的实践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这不利于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该补充自己的实务经验,以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同时,参考他人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也是一种自我提高、促进社会工作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的途径。这次出版的医院社会工作、儿童福利个案工作著作带有很强的实务性,完全可供社会工作教师参考。这也是出版这一辑图书的重要目标和愿望。

再回到社会立法的话题。市场经济的过度蔓延对社会公正的侵蚀造成社会福利内卷化的后果,造成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严重伤害。正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反思,2003年后,我国的社会政策得到了补偿性的发展。对于社会立法,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社会法,有的认为它是有显著社会意义的,有关就业、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立法。它既是立法过程,也是立法内容,是保护广大民众基本权利的法律。近几年来,全国人大加强了社会法的立法进程,这对于保障人民权益,特别是弱者的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今天的情况与民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法对当今中国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三、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面对这一辑出版的著作文本,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我觉得是社会工作者的脚踏实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前三本基本上是社会工作实务的经验总结,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专家们的细心实践和专业精神。那里是他们的实践套路、是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当然也折射出他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精神。面对这些以文字表达的精细实践,今天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工作者应该从内心生成一种敬意,进而变为一种效仿和实践的动力。我们的社会工作实践需要积累,需要系统的积累;我们的实践经验需要筛选,需要沉淀。这些都需要一丝不苟的努力和科学精神。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实践,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我们把它展示出来;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我们把它刻画出来。这或许是我们阅读了《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之后的感觉。

要像社会工作前辈们那样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脚踏实地。留心我们的社会工作实践,做好社会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复杂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发现其规律、阐发其意义,这就是向前辈学习,也是积极地面对现实。王思斌2013年6月1日(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导读《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是关瑞梧、李槐春1946年出版的专业著作,主要描述儿童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是民国时期较成熟的社会工作实务类作品之一。一

关瑞梧,女,广西梧州人,出生于1907年。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在学期间专修儿童福利。毕业时因学业成绩优异,被校方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院攻读研究生课程,193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她进入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后在北京香山慈幼院第一校任主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联合国秘书处任儿童福利咨议。1942年,她随燕京大学迁往成都。在此期间,关瑞梧除继续讲授儿童福利课程外,还与李槐春合作在某地域探索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儿童福利。1946年,她将实践探索整理成《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并交由中华书局出版。回到北京后,她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等校讲授儿童福利,并任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瑞梧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2年因院系调整保育系与教育系合并后,她历任教育系副主任和主任。同时,她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她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年,关瑞梧在北京逝世。

关瑞梧教授论著众多。著有《婴儿教保实际问题》、《保育法》、《家长手册》、《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儿童教养机关之管理》、《近十年来我国之儿童福利工作简述》、《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因此,她应该是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以及儿童教育和福利的先驱者之一。二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实践、研究乃至专业发展中,《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都可视为重要的奠基作品之一。《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出版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事项。在18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在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成立慈善组织会社(悦韵杂);李查门女士《社会诊断》(酝葬则赠砸蚤糟澡皂燥灶凿,杂燥糟蚤葬造阅蚤葬早灶燥泽蚤泽)一书于1917年出版,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成为专业的标志。《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出版,是中国学人把握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状况并将社会工作引入中国的有益举措,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不可小视的关键事件。《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是融教学、实践和研究而得的专业成果。关瑞梧在讲授儿童福利课程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选定“紧接成都燕京大学后面的一条窄巷”,探索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儿童福利实践,并将实践探索进行整理研究,形成本书。这种对教学、实务和科研的融合,体现了关瑞梧高深的专业功力,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界人士学习和效仿。《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简要地介绍了个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关瑞梧根据社会部规定的儿童福利工作目标,以一般儿童为工作对象,以增进儿童健康、协助儿童有正常行为、应用社会设备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工作目标,从改善环境及转变态度着手,在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访问、诊断和服务三个并行步骤,并依托十五个案例进行说明和佐证,体现了社会工作的核心要素、过程模式和实务技术。该书字里行间体现的社会工作元素,其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的表达风格,对当今的社会工作界各类人士会有不少启迪。《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是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文献中较成熟的实务类著作,即使置于当代,也与时代比较合拍。关瑞梧作为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做出实质贡献的理论工作者,自然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先驱人物之一,从而具有毋庸置疑的崇高专业地位。三

鉴于《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言及的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个案工作,我们可以从社会工作的多个视角对其进行简单解读。(一)“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当代解读“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涉及“区位”、“儿童福利”和“个案工作”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从本书内容中寻求作者对三者的界定,并进行简单分析。“区位”本是地理学术语,后被引入到社会学领域。关瑞梧认为,本书使用的区位研究法(ecological method),即选定一个固定区域,研究分析各方面环境,如地区的位置、住居的状况、人口的组合、各家庭的状态、人和人的关系等,同时研究这些文化表现给予住在这区域内人们的影响。不同的区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里称为区位。每个区位有它不同的房屋构造、生活标准、思想观念习俗以及一切特有文化现象。可见,关瑞梧所谓的“区位”与我们今日的“社区”(community)接近,涉及硬件和软件等诸多要素,硬件如房屋构造等,软件如思想观念、习俗等。“儿童福利”是本书的出发点。关瑞梧实践注重的是一般儿童而非特殊儿童,这与当时的社会政策相关。1941年,全国儿童福利会议提出了儿童福利政策,涉及多个目标:其一,善种,即奖励身心健全男女的生殖,抑制遗传缺陷分子的生殖;其二,善生,即指导适当的孕育,并护理孕妇、产妇,以期生育的健全;其三,善养,即提高生活水准,减少灾病死亡,施行妇幼保健,普及儿童养育常识,使儿童身心得到合理的健全发展;其四,善教,即陶冶高尚品性,养成优良习惯,并学习一般儿童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五,善保,即防止虐待儿童,并对不幸儿童、问题儿童,予以适当之保护,以免遭受损害。本书显示,关瑞梧探索的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并不关注“善种”,而旨在推进儿童的善生、善养、善教和善保。“个案工作”是本书的工作方法。在关瑞梧看来,个案工作方法“是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研究其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与问题,从改善环境及转变态度着手,设法使其适应社会”。因此,可以从“改变环境”和“改变人”两个视角入手;而且,前者是主要的。“因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机关教养是最不合乎儿童发展的,而是应该就儿童现有环境中”。“以个案工作方法去推动儿童福利,是要从改善儿童的环境着手。最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是家庭,我们既不应使儿童离开家庭,又不能把他们家庭的物质及精神环境整个改变,必须就现有的状况下,逐渐着手改善。”

根据关瑞梧对上述三个概念的说明,可以认为,“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基础是了解某个社区的多方面信息,目标是善生、善养、善教和善保,方法主要是改变儿童所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从当代社会工作的视角审视,关瑞梧的“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似乎可以视为“在社区开展的儿童个案社会工作”。(二)《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基本结构

本书共八章,涉及个案社会工作的多个方面。在社会工作中,学者们对于实务阶段的划分众说纷纭。这些内容其实可以分为需求评估(或问题分析)、方案制订、计划推行和总结评估等四个阶段。参照该四个阶段,本书内容可以分成相应的几个部分。

1.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

本部分属于实务过程介绍前的引言。其一,作者说明了本书以“一般儿童”为对象,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具体而言,就是从卫生、医药、营养角度增进健康,从心理及教育角度协助儿童有正常行为,从社会工作角度应用社会上设备使得儿童整个身心双方健全地发展。其二,作者言明将采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个案研究和个案工作,并细化为访问、诊断和服务等三个步骤。而且,这三个步骤常会并行,即随时进行访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援助。其三,作者介绍了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所选的“区位”(社区),那是紧挨着成都燕京大学后门的一条窄巷。巷口每天都摆着很多地摊,卖的全是旧衣破布和废物零碎,排列着很多不整齐的小矮房,阴暗潮湿,破败不堪。散养的猪狗鸡鹅和小孩子混杂在一起,显然是缺乏卫生与教育人群的居住区。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让读者对后文陈述的背景有了初步把握。

2.第二部分由第二、三章组成,大致与社会工作实务的“需求评估(或问题界定)”阶段呼应。

在第二章《个案工作的技术》中,作者介绍了“个案调查”和“个案工作”的方法。个案调查是“用一种友谊的方式和儿童及其家庭认识以后不断做友谊的拜访,用人与人间情谊的感应及案主对服务员的信任。同时在访问时,观察分析案主的环境,随时看到他们的需要,即给予帮忙”。在此,作者说明了“个案记录大纲”格式内容,以及个案调查中初步访问、续访、佐证观察的技术要领。在作者看来,随后的个案工作就是诊断与服务,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其主要方法包括尽量利用社会设备(即社会资源)、直接服务、改变观点和态度。而且,她认为,“服务方法是没有固定方式的”,应该随机应变。关于个案调查和个案工作的关系,作者指出,初步访问、续访、佐证观察、诊断与服务四项个案工作的步骤是交互错综的,个案工作方法是“动的”,是要继续不断地应用细心的观察、灵敏的机制、和蔼的态度、诚恳的服务,帮助人去适应环境。

本章四个步骤的描述体现了社会工作的若干元素。作者指出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第一次的关系是要确定良好相互信任的基础”,因此,要注意“面部表情和气,注意个人外表朴实无华,对被访问者表示欣赏及兴趣,态度安详,耐心静听……”等几项原则。其“续访”技术中的“交互反应作用”包括“同兴趣,同情,同经验,同言语习俗”,则与当代社会工作中十分强调的“同理”完全契合。其“佐证观察”倡导的实证(real evidence)、人证(testimonial evidence)、事证(circumstantial evidence)、传说(hearsay evidence)、由已知推导未知等技术,也与当代社会科学强调的“证据为本”(evidence based)的理念基本呼应。其“诊断及服务”中倡导的“尽量利用社会设备”,体现了社会工作中的资源整合策略。其“服务的方法是没有固定方式的”“总在服务员见机行事”的说法,强调了社会工作的“实践智慧”(practice wisdom)。因此,本章承上启下,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第三章《由个案工作分析儿童的环境》是作者基于个案调查发现儿童所在的区位状况。作者分别说明了环境、人口组合、居民的职业与经济状况、住居状况、卫生及教育状况和其他信息。根据作者在本书前面部分的观点,这些环境因素应该是所在区位的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所在。

整合第二、三章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个案调查”搜集了与儿童问题相关的背景资料,指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说明了“诊断及服务”的基本策略,为此后进行的“服务”提供了基础。

3.第三部分由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可以归入社会工作实务的“计划推行”阶段。

本部分言及个案工作如何推动善生、善养、善教和善保,各章格局总体上相近。首先,作者说明了儿童出现某方面问题的原因。如,儿童死亡率高主要源于父母的知识缺乏和经济问题,儿童失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上缺乏义务教育的设备等因素相关。其次,作者提出了服务员采取的个案工作做法。如,培养居民对于妇婴卫生的正确观念及态度(促进善生),取得医院的合作、介绍医院的方法、进行营养推进工作、进行健康检查、疾病预防与卫生劝导(促进善养),开办幼儿游戏场、儿童识字班、儿童补习夜校、儿童温习班(推进善教)。最后,作者指出了服务推进面临的某些困难。如,由于环境影响、经济问题、知识低愚,使得推进医药治疗存在困难;此外,在推动健康检查时也面临一些困难。

本部分的亮点在于作者应用了许多“证据”,并引入不少案例说明了服务对象的状况及服务员的工作内容。这就让我们对“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如何利用社会设备(社会资源)培养居民对于妇婴卫生的正确观念及态度、如何开展劝导儿童健康服务等,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后辈学人吸收当初做法的长处,同时避免其中隐含的不足。

4.第四部分即第八章《结论》,属于社会工作实务的“总结评估”阶段。

在本部分,作者说明了“一年来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区内居民对社会服务工作有所信任、逐渐能利用社会设备等方面。这些接近于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task objective),而对于过程目标(process objective)如何,作者则没有予以专门说明。与此同时,作者还说明了“个案访视的困难”、“工作推进的困难”及其原因,以及在个案探视、工作推进等方面“今后的冀望”。

如果依托当代社会工作的四阶段划分法,《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比较详细地说明了“需求评估(或问题界定)”和“计划推行”两个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描述了“总结评估”阶段的内容,没有对“方案制订”阶段的内容进行必要说明,在结构上似乎有所不足。

尽管如此,作者能在七十年前的民国时期就将西方社会工作在中国进行实践演绎,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理论效用、实践意义和专业价值。与此同时,本书明示的和隐含的社会工作策略技术、思想火花和实践智慧依然值得当今社会工作界人士反思和领悟。(三)《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社工元素

本书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即使从当代社会工作的视角审视,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诸多社会工作元素。

作者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区域内文化环境与人们行为表现是很有关系”,“以个案工作方法去推动儿童福利,是要从改善儿童的环境着手。最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是家庭”,“我们决不应高喊设立贫儿机关,因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机关教养是最不合乎儿童发展的,而是应该就儿童现有环境中,用个案工作方法,推进儿童的善种、善生、善养、善教与善保。”正是基于对社会环境予人类行为影响的认识,作者才注重从区位环境方面寻找儿童问题的原因,并力图在对所服务区位的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个案工作。她认为,“我们既不应使儿童离开家庭,又不能把他们家庭的物质及精神环境整个改变,必须就现有的状况下,逐渐着手改善。”她也特别强调利用“社会设备”(社会资源)的重要性。上述观点与当代社会工作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关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及其关系的诸多说法也惊人地相近。

作者指出了服务对象的三种需求和个案工作的两类技术。作者指出,个案工作方法“是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研究其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与问题,从改善环境及转变态度着手,设法使其适应社会。”其中,将人的问题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这既满足了穷尽性,又满足了互斥性;而从“改善环境”及“转变态度”着手服务,则体现了社会工作中对“人在环境”(person in environment)的关注,呼应了社会工作“协助服务对象改变”和“推动环境因素变化”的策略。

作者言及了个案工作的基本过程。在第一章中,作者认为个案工作方法由个案研究和个案工作组成;在第二章中,作者详细说明了初步访问、续访、佐证观察、诊断及服务等步骤的技术。总括起来,个案工作方法有三个步骤:访问、诊断、服务。这三个步骤通常会相互并行,“随时访问,随时即可发现问题,随时即予以援助。”“服务的方法是没有固定方式的”,要随机应变。上述四项工作的步骤是“交互错综”的。个案工作方法是“动的”。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工作注重动态评价和强调实践智慧的专业特性。

作者提出了服务人员对工作对象的“协助”功能。在作者看来,李查门女士(Mary Richmond)的方法,……观察分析案主的环境,随时看到他们的需要,即给予“帮忙”。在作者看来,要采用灵敏的机制、和蔼的态度、诚恳的服务“帮助”人去适应环境。在作者看来,要利用社会的设备,“培养”居民对于妇婴卫生的正确观念及态度。在作者看来,要“劝导”儿童健康。这些都显示了社会工作相信人有改变潜能、社会工作者是协助者的专业品性。

作者展示了社会工作的某些实务技术。在第二章中,作者对“个案记录大纲”的格式和内容做了例示,对“初步访问”的原则做了说明,对“续访”中如何得到对方信任、进行交互反应、控制谈话等做了细述,对“佐证观察”中如何活用各类证据、由已知推导未知做了指引。作者还在多个章节中通过案例对如何进行案例记录和资料展示做了例说。

作者还认为社会工作人员应该有特殊的素养。“个案工作的技术,不是任何调查员都可以做的,它是必须有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的基本观念与学识,并须有社会心理学及其他一切教育、医药、卫生的知识,方可以进行的。”“李查门女士(Mary Richmond)的方法……决不如其他社会调查手持表格,随问随记,而是用一种友谊的方式和儿童及其家庭认识以后不断做友谊的拜访,用人与人间情谊的感应及案主对服务员的信任。”这些描述显示社会工作者不仅应有基本素养,而且应体现特有的专业素养。这种说法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也不无启示。

总体而言,《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的出版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该书作者对外在环境于人类行为影响的定位,对服务对象的三种需求和个案工作的两类技术的界定,对个案工作基本过程的梳理及对于实务过程实践智慧的说明,对服务人员的“协助”功能的强调,对社会工作某些战略和战术的展示,对社会工作人员应有的特殊素养的说明,等等,无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工作学术界、实务界及相关人士予以诸多启迪。而且,这些都出现在七十年前的民国时期。这就让我们更加敬重关瑞梧及其同代社工相关人士的专业功力和敬业精神。

当然,上述解读只是本人作为后辈学人的个人感受。这种以专业化后续阶段的专业架构审视专业化前期成果的做法,在研究方法论上似乎也并非无懈可击。尽管如此,我们后辈学人对前辈专业精神的学习领悟,对本书中本土品性社工智慧的解读剖析,无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是对于当代中国“本土经验的规范化”,都有不少启迪。

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我们应该继承先贤智慧,秉持专业精神,积极参与,互动共进。顾东辉2013年6月5日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儿童福利工作的目标及本书的范围

儿童福利是促进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工作,因为一个人幼年得到了合宜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养,长大了自易成为身心健全的人。社会上身心健全的分子愈多,社会的安全及进步愈大。根据我国社会部规定,儿童福利的目标是“实现善种、善生、善养、善教、善保,以培养健全儿童,造成优秀国民,借以增进民族活力,奠定建国基础。”它的范围是自胎儿至满十四岁之儿童。并且在少年福利法未规定前,十四岁以上至满十六岁之少年,亦得享有儿童福利之权利。如何去实现这目标,则从不同方面的方法入手。有从卫生、医药、营养方面,增进儿童的健康;有从心理及教育方面,助儿童有正常的行为;有从社会工作方面,应用社会上各种设备,使儿童有整个身心双方健全的发展。本研究是完全重在后者,应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在一定的区域内,推进儿童福利工作。

儿童福利工作的对象,根据社会部规定分成“一般儿童”与“特殊儿童”两方面。“一般儿童”是指一切的儿童而言,“特殊儿童”是指失依、弃养、流浪、私生、残疾、低能、不良、癫痴、诱拐、童养媳、婢女、雏妓及家庭解组等儿童。本书所注重的乃是前者,就是在我们日常所处的社会中,看到许多有父母有家的儿童缺乏合宜的教养。我们决不应高喊设立贫儿机关,因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机关教养是最不合乎儿童发展的,而是应该就儿童现有的环境中,用个案工作方法,推进儿童的善种、善生、善养、善教与善保。第二节 个案工作方法

以个案工作方法去推动儿童福利,是要从改善儿童的环境着手。最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是家庭,我们既不应使儿童离开家庭,又不能把他们家庭的物质及精神环境整个改变,必须就现有的状况下,逐渐着手改善。所谓个案工作方法(case work method),是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研究其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与问题,从改善环境及转变态度着手,设法使其适应社会。它包括两方面:

第一,个案研究(case study)。它是单单调查一个团体或一个人的方法,孙本文先生在《社会学原理》中解释得很清楚。他说:

譬如有一个犯罪的人,要知道他犯罪的原因,不能仅就表面猜度,或谓其由于遗传,或谓其由于贫穷,或谓其由于缺乏教育。我们必须研究此人从前的历史、教育、境遇、交友、职业、习惯、家庭情形、经济状况等,然后可以知道他犯罪的真正原因。我们亦可就一个家庭做详细的调查。譬如有一个贫穷的家庭,我们要知道他贫穷的原因与救济的方法,必须就这个家庭研究他的历史环境、家中人的职业、习惯、品性、教育、朋友、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等等。把此种种方面得来的材料,分析贫穷的原因,然后可得正当的救济方法。此即个案研究的效用。

第二,个案工作。在个案研究后,找出问题的症结,随时设法,利用社会的设备,从改善环境及改变个人的态度着手,务使人与环境能调适。

总括起来,个案工作方法有下面几个步骤:第一,访问(interview),由服务员做家庭拜访,或与有关的人谈话,并观察一切的环境,找到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各方面的事实。第二,诊断(diagnosis),由多次的访问观察,找到问题的症结。第三,服务(treatment),利用社会上的设备,并用友谊的劝导,改变人与人间的态度及人对事的态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常会相互并行,不是依次序,必须完成一步,始做其他一步。随时访问,随时即可发现问题,随时即予以援助。下面各章就可以表现这些步骤的经过。第三节 本研究所选的区域

在这广大的社会中,环境各有殊异,社会上常因有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化表现,从事社会工作者必须先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状况,始可以着手进行改善,尤其是个案工作必须从人与人的关系着手,不了解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则根本无法进行。本书即用社会学上的区位研究法(ecological method)选定了一个固定区域,研究分析这区域内的各方面环境,如地区的位置、住居的状况、人口的组合、各家庭的状态、人和人的关系等等现象所形成这区域内一种与他处不同的文化表现,同时研究这些文化表现给予住在这区域内人们的影响。对这区域的情形有了认识以后,始能着手进行用个案工作去改善。

区位研究法是始于一九一五年,美国社会学家高尔宾(Charles G.Galpin)以一个乡村为对象,研究村内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使这村子具有它个别的文化状态,譬如市集、礼节、教育、人口分配等现象,同时再分析这文化状态如何又影响到住居在这村内人的行为。直到一九二五年,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派克(R.E.Park)、步济时(E.W.Burgess)和麦根齐(F.A.Mackenzie)继续研究都市的发展,发现一个都市因为地形和人与人间的关系,自然就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又有不同的文化现象。要言之,就是说在一个社会内,人与人间因为谋生存就有竞争,最起初是商业的竞争,大家全选定了交通方便的地点做交易的中心,所以一个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市中心,然后因商业交易的关系,又有银行区、旅馆区、工厂区的划出。接近工厂或商业区住的,则多是工人或贫苦劳动者,于是乃有贫民区,在比较清净而不近商业烦嚣之处则有住宅区,这不同的区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乃称为“区位”。每个区位有它不同的房屋构造、生活标准、思想观念习俗以及一切特有文化现象。譬如贫民区的住屋低隘、不卫生,人们缺乏教育,与住宅区正是相反。所以贫民区的儿童失学者较多,生活标准亦不同,根据派克研究都市犯罪,则贫民区的犯罪率较大。于此可见一个区城内文化环境与人们行为表现是很有关系。我们如果到一个地方,打算着手去推动社会工作,则必须用区位研究法,先了解这区域的环境与人的关系,然后才能谈到改善。

本书选定的区域是紧接成都燕京大学后门的一条窄巷。在巷口每天均是人民杂乱,摆了很多地摊。所卖的全是旧衣破布及一切废物零碎。巷内很不整齐地排列有很多小矮房,由外面就可以见到每所房的内容,全是黑暗无窗,污浊破烂。很多的家,屋内满堆着破布烂纸,仿佛是垃圾堆,简直不能想象还可以住人。但是每间房全住了不少人家。巷内洗衣的秽水、猪狗、鸡鹅和小孩布满各处,成了污杂的一群,同时一阵阵破烂东西和住屋龌龊的恶臭,让过路的人常要掩鼻,但住在那巷内的人却安之若素。他们除了冷天,则多坐在巷内的人行道上,每人全手上忙着做点事,大多是整理破布条或是拆破线袜子,小孩子成群地散荡在巷内,任其所之。这区域充分地代表了缺乏卫生与教育的人们的生活,它正需要我们去习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技术去找出这特殊区域给予儿童的影响和如何去改善。第四节 本书的方法与目的

本书的方法,是选定了上述的区域,聘用专门社会服务员一人,用个案工作方法,每天到这区域内的家庭访问。对这区域内的每个儿童及其家庭,均有详细的记录。自一九四四年三月始至一九四五年六月,每次访问所得的事实及服务的状况,均就实记下。然后再综合所有的个案,参以区位学方法,分析这区域形成的原因、它的文化状况及对儿童的影响。并应用个案工作方面去实现儿童的善种、善生、善养、善教、善保,尤其注重在善生、善养、善教三方面。因为善种工作不是一个社会工作员所能办到的。善保工作多对特殊的儿童而言,而本书的对象是一般的儿童。故所举的个案实例多表证推进善生、善养、善教三方面。至于推进工作的方法,不是特别建立一个机关来办理,而是只用社会服务员一人以个案工作方法和这区域内的人建立友谊的关系,并尽量设法利用社会现有的设备。故本书所举的个案例子,都是平凡的事实,因为人们并不是有了问题找我们来解决,而是我们在这普通平凡的一班人中,由他们日常生活内试用个案工作方法,改进儿童的生活。全书可分三段,第二章为个案工作的技术,把访问观察各种方法列明。第三章为诊断,综合所有的个案,找到这区域给予儿童的影响。第四、五、六、七章是论服务的方法,如何用个案工作方法推动儿童福利。第八章是论及个案工作方法应用的困难。全篇着重在用现实个案的例子来表现应用的方法与经过。

本书主要的目的是使主修儿童福利的学生可以学习用个案工作方法在一固定的区域内,实行儿童生活的改善。在这贫愚普遍的中国,我们所选的区域到处皆是,从事儿童福利工作者,必须习于在这贫愚的社会状况以及一切卫生教育的条件均谈不到的环境下,用社会工作方法开辟一条改善的途径。尤其是复员重建时期,收复一个区域或是在一个地方着手进行儿童福利工作时,工作人员必须兼用区位与个案的方法,了解一个区域的文化状况,利用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上可能有的设备去着手改进。第二章个案工作的技术

个案工作的技术,不是任何调查员都可以做的,它是必须有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的基本观念与学识,并须有社会心理学及其他一切教育、医药、卫生的知识,方可以进行的。本书所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多采自李查门女士(Mary Richmond)的方法,完全由服务员(social worker)直接至各儿童家庭访问,以每个儿童为访问的对象,即称为“案主”。并采每个儿童及其家庭的状况记成记录,名为“个案”。服务员访问时虽然脑中记有当注意的各点(见大纲),但决不如其他社会调查手持表格,随问随记,而是用一种友谊的方式和儿童及其家庭认识以后不断做友谊的拜访,用人与人间情谊的感应及案主对服务员的信任。同时在访问时,观察分析案主的环境,随时看到他们的需要,即给予帮忙。个案记录大纲第一节 初步访问

如何打进一个陌生的人家和一个生人谈话,是需要特殊技术的。在个案工作方法上,这种技术称为“初访”。第一次的关系确定了良好相互信任的基础,以后进行研究或劝导均易顺利。反之,第一次访问调查者予人以坏印象后,则一切均不易进行。本工作进行时,当服务工作员初次进到这小巷,因为人地的生疏,言语习惯不熟习,时时徘徊不敢前进。不过在巷内最触目的除了住室的湫溢龌龊外,还看到各处散荡着一群群的儿童。于是就决定从这群孩子着手,看到他们的需要,逐渐和他们的家庭认识。服务员一开始就以温和的态度,试问他们爱不爱上学校,没想到这方面得到很大的回应。孩子们全感到莫大的兴趣,尤其是服务员是从燕大来的,在他们眼目中总抱着相当仰慕和信任。于是初步的认识和访问逐渐开始。

本工作进行开始时,是由服务员(有时亦称为访问者)和巷内的儿童最初以看到他们需要的方式而彼此建立了认识的基础,于是乃介绍本人来到这巷内的目的,先使他们不怀疑,并以友善的态度相往还。最初的接触,儿童们大致分两种态度,第一种是不怕服务员,愿意试试做朋友。第二种是抱观望态度,不敢前进。第一种比较容易着手,先和他们厮熟了,第二种慢慢也会近前。和儿童们熟了以后,再到他们的家庭做访问就比较容易。不过到了各家后,仍要继续解释服务员本人到这巷内的目的。譬如对儿童的父母们解释燕大既是他们的邻居,儿童们既然想入学,燕大的同学是喜欢帮忙的。他们逐渐自然会感到一种邻居友善的好意,对服务员发生好感。倘若服务员一开头就说:“我们是可怜你们的,要调查研究你们的情形。”这种口气不但使被调查的人感到一种压迫,同时这种“调查”“研究”等名词也决非普通人所能了解,甚至还会误解别人有什么作用。因是极易发生反感而不合作。对于以后一切工作的进行,俱不易推动。

人和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做家庭拜访,初步的介绍和认识建立了相当的基础后,服务员访问时须随时谨慎自己的言行举动,尤其是对人的态度,这态度不只是在初步访问时要有,而且是要在任何时候做家庭拜访时得始终一贯的存在。下面的几项原则,在拜访时须牢记。

第一,面部表情“和气”。访问者的面部表情是极重要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像传道者的慈悲或是像审判官的严肃。我们要的是“自然”“和蔼”,即俗语所谓“和气”,决不当板起面孔表示自己的高贵。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最能令人起反感。

第二,注意个人外表。访问者个人的外表是极应注意的。特别是在这贫穷龌龊的区域,忽然来了一位服装不同的服务员,和区内其他的人对照起来,自然就有一种隔膜与界限。这种现象是会影响到别人不敢接近,更不易接受劝导。所以一个做家庭拜访的服务员,应该领会到个人的服装,不是说要不修边幅,同时也不是要和他们穿一样的服装,而是说要朴实不华。过分的脂粉、奇异的发型与服装,在访问时绝应禁除。服务员在做调查时就感到同样的困难发生。虽然没有奇装异服,但知识分子的服装总不与这区域相同的。他们就常会问:“先生,你袖子好短啊?”“头发怎么卷的?”“外衣多好啊!”……种种奇讶的问题。服务员只好耐心地解释:“衣服是自北平家里带来的。”“头发是用电线卷的。”“外衣也是从前做的,现在可做不起。”……种种解释,务使对方不感到你是高贵不可近。

第三,对被访问者表示欣赏及兴趣。人之常情是喜欢别人夸耀自己和表现自己地位高于他人的。在家庭拜访时,服务员如果抱一种谦虚的态度,尽量地夸赞对方,如此会得到极好的效果,尤其是随时不忘夸赞他们的儿童,那是做父母的最爱接受的。再一方面使对方觉得访问者是需要他们帮忙的,有时亦可发生很好的结果。例如在本调查时,服务员做了初步介绍后,时向各家谈话,并表示因家不在四川,异常寂寞,因见他们和气,故极愿到各家常谈谈。于是他们就感到同情而常说:“你闲了就来,在学校中多闷!”从此建立了随时访问的基础。

第四,态度安详。家庭拜访时,最忌匆忙,访问者急于欲得事实,或时间不多,时时表现躁急。这是使对方怕你,不敢尽实相告的。再者大多数访问时谈话的材料,不见得能随着一定的中心步骤,被访问者一高兴就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服务员决不应表示不耐烦。不然以后被访问者就不敢谈话,很多有关的事实亦无从取得,所以耐心静听是极重要的。

第五,尊视对方。做家庭访问时,总要尊视对方,即使对方有求助于你,亦应取友谊的态度。不可当面论短,指出他人的错误。在谈话时要注意到对方在这区域内或在家庭中之地位,以及其特有的性格,尤其是一家之主的男子,纵使服务员调查的目的是在儿童,但总以先对其家长招呼示敬,方可得到他们的回敬。尤其是在许多邻人中间,随时要顾到“面子”的问题,决不可当面即问“经济状况”或是家庭关系等问题。

第六,间接介绍。初次访问有时可由儿童介绍,或由儿童家长介绍。例如服务员有一次对一家不便贸然入内,于是在其门外与儿童玩,同时间接自其门外夸赞其内部陈设,慢慢就可入室谈话。因这巷内多是开门见屋,绝不是深宅大院,故此方法在初步调查时极易生效。

第七,避免记录。在访问谈话时,一个绝对的原则就是切不可当案主的面前写记。常见很多服务员,一手拿笔,一手拿纸,边问边记。这现象与审判官何异?自然不能使案主信任和谈话自然,更谈不到真确事实的取得。尤其是在这种贫民区,住户对燕大来的服务员多自形卑惭,再当面笔记,则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第一次的访问,不能太长久,访问者应当因时制宜,看到对方感到厌烦、工作太忙、无暇谈话时,就须立刻告辞。初访的目的,并不在能得到事实的多少,而是在相互了解基础的确定。所以在结束初次见面谈话时,总不应忘了下次再访的余地。不要一次把关系打断了,否则以后再进行,就更困难百倍。第二节 续访

没有一个个案,是可以一次访问就可以得窥全豹的,初步访问建立了基础,继续的访问,不定时多次的做家庭拜访,是很需要的。服务员在续访时应该维持上节所述的一切态度与原则,随时和家庭中的各分子发生关系。由谈话和日常生活观察,可以更确切地看到家庭的环境、人与人间的态度、家常的生活习惯对于儿童的影响。续访的主要点是要对每一个案做进一步的认识和谈话,须注意的各点列下。

第一,得到对方信任的方法。个案方法欲求有效,则必须要得到对方的信任,始可以真实相告;信任心不可以强求,而是必须逐渐由访问者真诚恳切的态度与行为表现而逐渐培养建立的。取得信任的方法很多:

一是实地行为表现:服务员常可以实地的行为,逐渐得儿童家长的信任。如儿童年龄太小,欲到附近的儿童游戏场玩,家长多不放心,服务员每次均系亲自接送,并手牵过街。自然家长们就感激而信任心增加,再有续访自不成问题。

二是彼此信任:服务员应该先对案主抱信任的态度,然后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例如当服务员调查时,一个小女孩看见服务员手戴的戒指,就好奇要脱下来看,服务员毫不迟疑地就脱下给她看,接着别人也围观,这态度很使这区域内的人感到服务员对他们的真诚可亲,信任心乃逐渐而生了。

三是除去阶级观念:服务员去访视,绝对不可怕污秽,尤其是看到儿童们,如果嫌他们不干净,就很容易增加阶级的歧视,使儿童及家长们不敢来亲近。所以服务员每次到这区域来,总是看这个孩子摸摸头,看那个孩子拉拉手,渐渐身边围了一群孩子,由是做父母的也逐渐做了服务员的朋友。

第二,交互反应作用。服务员与案主间相互的信任成立后,就应当设法建立一种场合,使案主能有真实至诚的谈话,对服务员的建议有即刻采纳的趋势。这种交互反应的状态,在个案方法上称为契合(rapport)。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这效果:

一是同兴趣:在做家庭访问时,直接发问关于所欲知的问题,反不如由案主在访问时的工作状况而着手谈话。例如此区域内的居民多以拆破洋袜子为业。服务员拜访时常站在一旁看看,并细细欣赏发问,如“你如何想起做这种工作?”“每月能拆多少?”“如何卖法?”“何处买来?”……种种问题,自然而然就供给了很多关于案主职业和经济方面的材料。案主也并不以这种问题是考询式的调查。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正在工作上。而服务员又正是问在他们的注意点上,自然不易虚伪。

二是同情:服务员欲得到案主的事实和成立真正的交互反应,必须对案主有极大的同情。例如有一个案,案主素不喜与服务员交谈。一日,其子有病,服务员急向前慰问,并告以应注意的事项。案主得到同情,大改往日态度,很愿与服务员接谈。所以服务员每日到这小巷,对有病的人,不管已否痊愈,均加以慰问,这同情心很能感动他人,对访问有极大的帮助。

三是同经验:和案主谈话,最好能互相站在同一经验上。譬如谈到教养小孩子,服务员如果是没有孩子,就把自己的弟妹做例,谈到他们的饮食和起居。譬如拜佛,案主们家都有佛龛和祖先神位,服务员亦可告以自己家内家人拜佛的经验。这种同经验很能使人感到知己而渐变为无所不谈了。

四是同言语习俗:欲得相互反应,服务员说话时应说案主能懂的话,所以名词和文言最好避免,尽量和案主谈一样的话。不但是方言同,而且是俗语用法亦应注意。譬如用惯了国语转四川话,必是有很多不便的,但四川话易使案主觉得自然,不拘束,同时当地的风俗习惯随时亦应注意,免得有时因不懂风俗而误会。例如在四川不许跨过小贩扁担,不许倒撒油在地上。不慎而生误会,则一切关系均易恶化。随风随俗,会使人感到你是他们的社会内同类的分子,则交谈互助,均较容易。

五是一切依自然:上节已经说过关于当结束谈话时,以观察自然为主,同时谈话不能用审问式。在每次访问时,服务员亦应牢记对于任何事情不宜勉强,或穷追直问。因为人与人之间,绝不会见面一两次,就把由衷之谈彼此申诉。人人全有不愿告人的个人或家庭私生活,如果服务员侦探似的追问,一方面令人生反感,怀疑你有作用;他方面即是绝不能建立友谊的基础。服务员欲得很多的事实,则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访问谈话的时候,有时最好的方法是使对方自己说,尽量引他说话。譬如服务员有一天看见一家的主妇嗓哑,于是向前慰问并询其原因,她就滔滔不绝地谈到她的嗓哑,是因和吸鸦片的丈夫吵嘴,于是她的家庭关系和对儿童的影响,自然就流露出来了。更有一种情形,是可以引用同样原则的,例如服务员访问时,有些人家根本不敢或不屑与服务员谈话,这时的方法就是不勉强,听其自然,先找合作而且欢迎服务员的人家着手,以后由各方面工作的表现自然逐渐容易入手。总之“因时制宜”是绝对需要的。勿穷追问话,勿勉强,知进退,始能得到所需要的事实。

第三,控制谈话的方法。虽然是访问时,谈话要顺应自然,但有时亦须有特殊控制谈话的技术,其方法如下:

一是发问要清楚:访问者发问时,不但是要说的话使对方懂,并且还须发问清楚。不应当同时发几个问题,譬如愿意知道对方的经济情形,如果同时发出连串的几个问题,如“你们一月收入多少?”“去年用多少钱?”“今年增加了收入没有?”固然是包括的范围很广,但是使答问者抓不着问题的中心,他可以只答一个问题,或是模糊地、含混地回答,或是隐瞒事实,只答愿意答的问题,不愿意说的就可以忽略过去。所以不如一句一句地问,把问题的范围弄清楚,使对方容易答出正确的事实。

二是问题不包括答复:访问者在发问时,必须很小心,不要问题内替对方做了答复。例如“你们一月一定不够吃吧?”“小孩费用比大人多吧?”这样的问题很容易给对方以作伪的机会。本来收入够吃,这时正可顺口而答。或是答问者正是忙碌或没有注意到问题的内容时,于是就漫不经心答“是”或“不是”,这样反而易将真正的事实抹煞。

三是注意答话的一贯性:访问时应当随时注意到答问的内容是否一贯,例如有前后所答不符的事实,不必当面指出错误,使对方发生自卑心或至恼羞成怒而生反感。服务员应当详审前后答问不一贯的原因。第一,也许是个案内有秘不可告人的事,故所答不一致。譬如“重婚,再嫁”的事,不愿告人是常情,被调查者关于结婚年龄的答问就易前后不一致。第二,案主故意欺骗,亦可答问不一贯。第三,案主在工作忙碌时,不经意的答问,亦易前后不符。第四,因为自卑心的作祟,故意浮词夸大,亦易前后不一致。譬如一方面说收入不足,一方面又说添置了很多新衣服,二者相反的事实,有时后者可能是夸饰之词。所以服务员做访问时,必须时刻小心,不当武断地下定论。当详细审查内容,设身处地替案主想,领导他们做正确的答问。

四是反问:在每次做家庭拜访时,有时案主问的问题比服务员发的问题还多。为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友谊,服务员应该不惮烦难地去答复,例如服务员在访问时,即常将北平的生活和他们谈,他们大感兴趣,常不肯让服务员离去。这种欢迎的态度慢慢可以使服务员在谈话时可以反问他很多话,并且可以开以后访问之路,这技术是极有效的。

总之,续访是完全在乎调查者和案主间相互的调适作用。服务员随时须用个人的机智应变,不能死守成例,才能找到真正的事实。第三节 佐证观察

个案访视方法除了访问谈话需要特殊技术外,还有很多事实,是可以直接或间接由服务员观察而得的。这类事实在个案方法上称为佐证(evidence)。譬如在调查时看到居住的龌龊、家庭夫妻吵架、饮食不良这些现象,亦必去问就可以得到关于该家庭的事实。佐证种类有四种:

第一,实证(real evidence)。凡是由服务员直接观察得来的事实就是实证。例如在这区域调查时,看见破布堆积在屋内,一进门就可以想到这家一定有人做收买破烂的。又如儿童面黄肌瘦,无论做父母的如何说他健康没病,总可以令人想到这孩子可能是营养不良或有病。又如一个人对经济收入方面不肯直接相告,但看他们小孩用钱的方法,每天至少用数十元买零食,他们的饭食又常有肉,衣服也整齐。这些事实,可以代表他们经济状况之一般。尤其是研究家庭生活对儿童的影响、父母间彼此的关系、对儿女的态度等等,有时不是直接可以问来的。下面王小虎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凡是实地的佐证均是比较切实的材料,因为它是直接由服务员亲自观察而得的。

第二,人证(testimonial evidence)。凡是不由服务员直接观察的事实而由旁人口述的材料,在个案方法上就称为人证,这种人证有时对个案很有帮助。譬如邻居对于某人的生活陈述,亲戚朋友对于某人的批评和态度,有时对个案研究是很有关的(见下例)。但人证有时不如实证,因为人与人间常会因感情的作用,很多事实就隐瞒起来。有时因为成见关系,很多事实就会曲解误传。本调查有时亦引用人证,从邻居的闲话中谈到别家的生活。但取得的材料,常在服务员的脑中审其轻重,佐以其他证例,再酌其可用与否。

第三,事证(circumstantial evidence)。家庭访问时,除了上述两项观察,有时可以由环境许多连贯的事实,证明一家内生活的内容,在个案方法上称为环境事证。例如家庭访问时,看见住屋清洁,服装较整齐,饮食较丰富,则这些事证可代表经济较充裕的现象。环境事证常可由许多间接联系的事实证明,但不如实证可靠,因为常易误解。譬如住居整洁,也许比较受过教育;饮食丰富,也许有的人家根本好吃。故有时易误解事实。

第四,传说(hearsay evidence)。最末了而最不可靠的一种佐证就是传说。有的时候服务员在调查时听到各种关于某人或某家的传说,这无事实根据的材料,只能供给调查时的一种参考。可是也会以讹传讹,失去了真实性。但传说有时可以引为调查时的注意点,使服务员对某事加以注意,以考证事实的真伪。

下面的例证,是可以把各种佐证解释得更清楚的。

例一:

王小虎,七岁,未入学,性情浮躁,脾气大,不听话,乃引起服务员注意。调查事实如下:

一、家中人口:

父——王○○,四十八岁,识字,以染线为业,并为此区内之甲长。

母——王○氏,四十岁,管理家务,识字。

姑母——王李氏,寡居,住娘家。

姐——王小妹,十六岁,入燕大民众夜校二年级。

妹——王小三,二岁。

二、住居状况:房为自有,共四小间,无庭院,房门临巷道。房外摆有竹竿很多,悬挂染线,屋内外间设有佛龛,内二间为卧室,有床二,有被三床,亦极整齐,窗均有木格。

三、家庭历史:(由案主母口述)案主父原业农,幼时家甚贫,读私塾数年。一九一六年入伍,在第五军任连长及排长,储蓄二千元还债。一九三五年退伍为商,三十岁始结婚。时案主母年二十二岁,婚后生五子女,死三。

四、问题及服务工作:(一)案主失学——服务员介绍其入教育补助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