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4:25: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正骨学(十三五)

中医正骨学(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正骨学(供五年制、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用)

主 编

张 俐(福建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勇(南京中医药大学)   王 琦(云南中医学院)

邰东旭(辽宁中医药大学)   郝东明(长春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波(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 峰(安徽中医药大学)

史晓林(浙江中医药大学)   白书臣(湖北中医药大学)

李 茁(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 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张 霆(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 燕(福建中医药大学)

张顺聪(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映辉(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宾宾(广西中医药大学)   袁普卫(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正骨学/张俐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2018.12重印)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3381-1

Ⅰ.①中… Ⅱ.①张… Ⅲ.①正骨疗法-中医药院校-教材 Ⅳ.①R27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04119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 64405750

山东百润本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 1/16 印张16 字数386千字

2016年7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3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32-3381-1

定价 4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 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力(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青山(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谭元生(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书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编写说明

中医正骨学是一门防治骨折和脱位的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正骨学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干课程。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坚持正本清源、突出中医特色、强化中医思维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等编写原则,本教材编委会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了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编写体例,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绪论简要介绍了中医正骨学的起源及发展史;第一章骨折概论介绍了骨折的病因病机、分类、诊断和治疗等基本内容;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上肢、下肢和躯干部位的常见骨折的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和预防与调护;第五章脱位概论介绍了脱位的病因病机、分类、诊断和治疗等基本内容;第六章脱位各论介绍了常见脱位的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和预防与调护。本教材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修订过程中注重把握中医骨伤科学的特色,各章节的设置按照中医骨伤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进行构筑。在体现中医骨伤科学特色的同时,充实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明确临床常见的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了解与掌握常见骨折与关节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今后从事中医全科或中医骨伤专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学生使用,亦可供临床相关学科的医务人员学习参考。本教材绪论由张俐、张燕执笔;第一章骨折概论由马勇、张霆执笔;第二章上肢骨折由李茁、袁普卫、于波、周宾宾、郝东明执笔;第三章下肢骨折由王峰、邰东旭、白书臣执笔;第四章躯干骨折由张顺聪、李茁执笔;第五章脱位概论由史晓林执笔;第六章脱位各论由王琦、张杰、陈映辉执笔。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与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较紧,水平有限,加之编写人员分散,集中统一不便,教材中难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诚望各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中医正骨学》编委会2016年6月目 录专家指导委员会编审专家组前 言编写说明绪 论第一章 骨折概论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病机一、骨折的病因(一)外因(二)内因二、骨折的移位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二、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类三、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分类四、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五、根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六、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七、骨折的其他分类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一、病史二、临床表现(一)全身情况(二)局部情况三、临床检查四、影像学检查(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四节 骨折的并发症一、早期并发症(一)全身并发症(二)局部并发症二、晚期并发症(一)全身并发症(二)局部并发症第五节 骨折愈合及影响因素一、骨折愈合过程(一)炎性期(二)修复期(三)塑形期二、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一)全身因素(二)局部因素第六节 骨折的治疗原则一、复位(一)闭合复位(二)切开复位(三)复位标准二、固定三、练功疗法四、药物治疗(一)外用药(二)内服药第七节 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一、骨折畸形愈合二、骨折迟缓愈合三、骨折不愈合附:开放性骨折、小儿骨损伤的特点及治疗一、开放性骨折(一)开放性骨折的分类(二)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二、小儿骨损伤的特点及治疗(一)儿童骨骼解剖特点(二)骨骺的血液供应特点(三)儿童骨折修复特点(四)儿童骨损伤的诊断(五)儿童骨损伤的治疗特点附:骨骺损伤的Salter-HarriS分类法第二章 上肢骨折第一节 锁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二节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三节 肱骨干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四节 肱骨髁上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五节 肱骨髁间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六节 肱骨外髁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七节 肱骨内上髁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八节 尺骨鹰嘴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调护】第九节 桡骨头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和调护】第十节 桡尺骨干双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一节 桡尺骨干单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二节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三节 桡骨下1/3骨折合并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和调护】第十四节 桡骨下端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五节 腕舟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六节 掌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七节 指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三章 下肢骨折第一节 股骨颈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二节 股骨转子间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三节 股骨干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四节 股骨髁上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五节 股骨髁间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六节 髌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七节 胫骨髁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八节 胫腓骨干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九节 踝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节 距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一节 跟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及调护】第十二节 跖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三节 趾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四章 躯干骨折第一节 颈椎骨折与脱位【病因病机】(一)上颈椎骨折与脱位(二)下颈椎骨折与脱位【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二节 胸腰椎骨折与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附:脊髓损伤一、脊髓损伤的病理(一)原发性脊髓损伤(二)继发性脊髓损伤二、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三、脊髓创伤的治疗(一)脊髓创伤的救治原则(二)现场急救与医院急诊处理(三)手术治疗(四)药物治疗(五)高压氧治疗(六)脊髓创伤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第三节 肋骨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四节 骨盆骨折【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五章 脱位概论第一节 脱位的病因病机一、外因二、内因(一)生理特点(二)病理因素第二节 脱位的分类一、按产生脱位的病因分类二、按脱位的方向分类三、按脱位后的时间分类四、按脱位程度分类五、按关节脱位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分类第三节 脱位的诊断一、一般症状二、特有体征三、影像学检查四、诊断第四节 脱位的并发症一、早期并发症二、晚期并发症第五节 脱位的治疗一、新鲜脱位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手法复位(三)手术治疗(四)固定(五)药物治疗(六)练功活动二、陈旧性脱位的治疗(一)闭合整复(二)功能锻炼(三)手术治疗第六章 脱位各论第一节 颞颌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二节 肩锁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三节 肩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四节 肘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五节 桡骨头半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六节 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七节 月骨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八节 腕掌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九节 掌指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节 指间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一节 髋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二节 膝关节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三节 髌骨脱位【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十四节 跖趾关节脱位【病因病理】【诊查要点】【治疗】【预后与预防】骨伤科常用方剂主要参考书目绪 论

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史有人类,即有创伤。中医正骨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中医正骨学》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干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医专业骨伤方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明确临床常见的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了解与掌握常见骨折与关节脱位的诊断和整复、固定等治疗方法。

作为一门研究防治骨折和关节脱位的科学,先哲们用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折顶回旋,夹挤分骨,摇摆触碰,按摩推拿等手法来治疗骨折脱位,以其方法简便、创伤小、对位好、愈合快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至今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和方法。具体来说,手法主要有按、摩、推、拿、揉、捏、掐、点、叩、颤、拍、击、啄、提、压、抚、捻、分、合、抖、扳、摇、震、擦、梳等。通过这些手法,可改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能治疗患者患部疼痛、错位、突出等问题。

早在公元前16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骨折的描述。当时采用以器官位置定病名,包括疾肘、疾手、疾胫、疾止、疾骨等伤病名称。

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卷九》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金疡、折疡……”这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元代在医制分科中,除有“金镞兼疮肿科”外,又成立“正骨科”。明代正骨科又名正体科。清代以后正骨科又称伤科,而且专著多以伤科命名。近代中医将防治“跌打损伤”性疾病的学科称为伤科学,亦称正骨科学。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金伤、刀伤、外伤出血等多种外伤疾病,以及多种止痛、止血、洗涤伤口、防止创伤愈合后形成瘢痕的治法和方药。《帛画导引图》绘有动作形象和应用导引练功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文字注释。汉代《神农本草经》(约2世纪成书)记载了许多治疗折、跌、筋伤的药物。汉代著名的外科医学家华佗发明麻沸散,施行死骨剔除、剖腹术等,还创制了“五禽戏”的练功方法,将体育疗法应用于临床。

魏晋南北朝,已有泥疗法和蜡疗法。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内整复手法,介绍了使用竹夹板固定骨折,指出患肢固定后勿令转动,避免骨折重新移位。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施行手法复位后采用蜡疗、热疗、针灸等外治法,以助关节功能的恢复。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提出了一整套与现代治疗相类似的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原则;并提出了骨折后最好在伤后立即复位,复位前要先用手摸伤处、识别骨折移位的情况,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复位,骨折复位后,将软垫加在肢体上,然后用适合肢体外形的杉树皮夹板固定;书中已对动静结合的理论有了深入的诠释,“凡曲转,如手腕脚踝手指之类,要转动……时时为之方可”;对于难以用手法复位的闭合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主张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宋代在民间出现了“专门接骨”的骨伤科医生。王怀隐等编著《太平圣惠方》,专列“折伤门”“金疮门”,倡导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对骨折提出了“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推行淋、熨、贴、膏、摩等外治法治疗损伤。元代危亦林首创脊柱屈曲型骨折采用两踝悬吊过伸复位法。李仲南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捏住,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此外,还提出“有无黏膝”体征作为髋关节前后脱位的鉴别,至今仍有临床意义。明代朱等编著的《普济方·折伤门》辑录了公元15世纪以前的正骨技术,内容丰富,收录了骨伤科方药1256首,强调手法整复的重要性,并介绍了12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方法,在“用药汤使法”中又列出15种骨折、脱位的复位固定法,极大地丰富了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

清代吴谦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种正骨手法,以及竹篱、松篱、腰柱、通木、抱膝等各种外固定器具。该书对骨折的治疗观点和方法与蔺道人、危亦林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在诊断、整复手法及固定器材方面不断发展而已。清代胡廷光著《伤科汇纂》,收集了清以前有关骨伤科的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加以整理,大量记载了各种损伤的诊治,记载了骨折、脱位、筋伤的检查、复位法,附录了许多治验医案,并介绍了大量骨伤科处方及用药方法。首次报告了腰椎过伸性损伤,并提出屈曲腰椎的“腰部枕杆法”整复这类骨折脱位;描述了桡骨远端屈曲型和伸直型两种不同类型的骨折。清代钱秀昌著《伤科补要》,序文中有杨木接骨的记载,这是利用人工假体替代骨骼植入人体内治疗骨缺损的一种尝试。该书记录了用“提膝屈髋伸足法”整复髋关节后脱位。书中还记载了医疗器具固定图说,周身各部骨度解释,骨伤科脉诊及大量方剂。清代赵廷海于《救伤秘旨》一书中记录用布兜牵引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学术的禁锢导致故步自封。中医正骨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1949年以后,尤其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中医正骨传承的热潮。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例如北京的杜自明、冯天佑、刘寿山,天津的苏绍山,上海的石筱山,福建的林如高,黑龙江的陈占魁,陕西的郭汉章,河南的郭春园,山东的梁铁民等。我国著名的骨伤科大师方先之、尚天裕等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出版,为全世界骨伤科正骨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外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固定器械层出不穷,使手法复位、穿针外固定技术等融合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的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中医正骨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以促进正骨术的继承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中医正骨疗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家中医政策的落实,中医正骨技术将不断得到发扬光大,造福人类。第一章 骨折概论

由于外力的作用,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称为骨折。骨折的概念,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有所认识,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疾肘”等病名;《周礼·天官》记载了“折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了“折脊”;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医籍中也有“折骨”的记载。骨折这一病名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第一节 骨折的病因病机一、骨折的病因(一)外因

造成骨折的外因系损伤外力,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和累积性力四种。不同的暴力性质所致的骨折,其临床特点各异。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跌仆、坠堕、挤压、撞击、打击等因素引起的某些骨折。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作用力等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骨折。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

3.肌肉牵拉力 在运动或劳动等活动中,由于用力过猛,出现不协调的肌肉强力收缩和牵拉,可拉断或撕脱肌肉附着处的骨骼而发生骨折。如投掷手榴弹、标枪时肌肉强力收缩可发生肱骨干骨折,跌倒时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前臂屈肌群剧烈收缩可导致肱骨内上髁骨折。这类骨折的部位多为松质骨,血运较丰富,骨折愈合较快。

4.累积性力 持续性劳损、骨骼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形变,外力的积累,可造成慢性损伤的疲劳骨折。如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为主;操纵机器震动过久而致尺骨下端骨折;不习惯地持续过量负重可致椎体压缩骨折。这类骨折多无移位或移位不多,但愈合较缓慢。(二)内因

骨折的发生,外力是一个方面,还与年龄、体质、解剖部位和结构、骨骼条件等内在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

1.年龄、体质 不同的年龄,其筋骨关节的发育与结构有所不同,骨折的好发部位、性质及愈合过程亦有差异。年轻力壮,筋骨强健,身体灵活,能耐受或避免较大的外力,一般不易发生骨折。年老体弱,骨质松脆,筋骨脆弱,遭受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

2.骨的解剖部位和结构状况 骨折与其解剖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骨折多发生在松质骨与密质骨临界处、静止与活动部位的交界处、解剖结构较薄弱部位或长期持续负重部位。幼儿骨骼有机质较多,易发生青枝骨折;18岁以下的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易发生骨骺分离;老年人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增大,最易发生骨折。又如肱骨下端扁而宽,前面有冠状窝,后面有鹰嘴窝,中间仅一层较薄的骨片,这一部位就容易发生骨折。在骨质的疏松部位和致密部位交接处(如肱骨外科颈和桡骨远端),或脊柱的活动段与静止段交接处(如脊柱胸腰段)也容易发生骨折。

3.骨骼的病变 骨折的发生与组织的病变有密切关系。如先天性脆骨病、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可导致骨质破坏,遭受轻微的外力,就能导致骨折。这类骨折需要进一步明确骨骼原有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可按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或找出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类骨折是原发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骨折往往是这些疾病的首要症状。

外力作用于人体,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解剖部位、骨结构、骨骼是否原有病变等内在因素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损伤。例如,同是跌倒时手掌撑地致伤,暴力沿肢体向上传导,老年人因肝肾不足、筋骨脆弱,易在较疏松的桡骨下端、肱骨外科颈处发生骨折;儿童则因骨膜较厚,骨骼中的有机质较多而易发生青枝骨折或不完全骨折。不同的致伤暴力又可有相同的受伤机理。例如,屈曲型脊椎压缩骨折可因从高处坠下,足跟着地时由于身体向前屈而引起;亦可因建筑物倒塌,重物自头压下或击中背部而发生,但两者都具备同一内在因素:脊柱处于屈曲位。因此,骨折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骨折的移位

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一方面与暴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搬运情况等外在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肢体远侧端的重量、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拉力等内在因素有关。骨折移位方式有下列五种,临床上可能同时存在(图1-1)。图1-1 骨折的移位①成角移位;②侧方移位;③缩短移位;④分离移位;⑤旋转移位

1.成角移位 两骨折段的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外或向内成角。

2.侧方移位 两骨折端相对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脊柱则以上位椎体移位的方向来分。

3.缩短移位 骨折端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如下肢骨折愈合后缩短2cm以内者,可由骨盆倾斜来代偿而不易察觉,超过2cm者则可出现跛行,临床易察觉。

4.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互相分离,骨的长度增加。分离移位多由于肢体的重力的牵引造成,如肱骨干骨折,延长了桥梁骨痂汇集融合的时间,有时可导致骨不连接,故在治疗中应避免发生。

5.旋转移位 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而旋转。旋转移位可使相邻关节的运动平面发生改变,使其功能活动发生严重障碍,故在治疗时应完全矫正。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对骨折进行分类,是决定治疗方法和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环节。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同一病例,根据骨折前后的变化和骨折局部的病变,可有不同的分类。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未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者。

2.开放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通过破裂处与外界相通者。某些闭合性骨折的断端已经穿破肌肉和深筋膜,对皮肤造成直接压迫而引起坏死和剥离,称为潜在性开放骨折。有些开放性骨折易被误诊为闭合性骨折,如耻骨骨折合并尿道损伤、骶尾骨骨折合并直肠损伤等。二、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分类

1.单纯性骨折 未并发重要血管、神经、肌腱或脏器损伤者。

2.复杂性骨折 并发重要血管、神经、肌腱或脏器损伤者。

3.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此类骨折多无移位。

4.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完全中断者。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此类骨折多发生移位。三、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分类

1.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垂直或接近垂直。

2.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相交成锐角。

3.螺旋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称粉碎骨折。骨折线呈“Y”形或“T”形时,又称“Y”形或“T”形骨折。

5.嵌插骨折 发生在干骺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骨折后,密质骨嵌插在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6.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骨折。

7.裂纹骨折 或称骨裂,骨折间隙呈裂纹或线状,常见于颅骨、肩胛骨等处。

8.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褶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后的情形相似。

9.骨骺分离 发生在骨骺板部位,骨骺与骨干分离,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故骨骺分离亦属骨折的一种,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图1-2)。图1-2 骨折的种类①横断骨折;②斜形骨折;③螺旋骨折;④粉碎骨折;⑤嵌插骨折;⑥压缩骨折;⑦裂纹骨折;⑧青枝骨折;⑨骨骺分离四、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 复位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等。此类骨折的特点是治疗较容易,预后好,较少出现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

2.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此类骨折复位固定都比较困难,预后一般比稳定骨折差。五、根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伤后1~2周(小儿除外)以内就诊者。新鲜骨折端的血肿尚未完全吸收,尚未形成纤维骨痂包裹。愈合较慢的股骨颈、腕舟骨骨折,在3周内也属新鲜骨折,应抓紧时机处理,预后尚好。

2.陈旧骨折 伤后1~2周以后就诊者。陈旧骨折的骨折断端间已有纤维组织或骨痂包裹,复位较难,愈合缓慢。若时间过久,骨折可以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六、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纯属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者。

2.病理性骨折 骨质原已有病变(如骨质疏松症、骨结核、骨肿瘤等),经轻微外力即发生骨折者。七、骨折的其他分类

1.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分类系统 该分类系统为目前国际使用最多的骨折分类系统。其基本原则是将每一骨骼的各种骨折分为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成3个组及其对应的3个亚组。使用该系统时应先确定受伤的骨骼和部位,再确定骨折的类型。骨折的严重程度根据骨折形态的复杂性、治疗的难易及预后顺序逐渐上升。

2.骨骺骨折的SUD分类系统 该系统将骨折按稳定(S)、不稳定(U)及是否延续到骨干(D)进行分类,每种类型又分成3个亚型:0表示骨折位于关节外,1表示骨折移位小于2mm,2表示骨折移位大于2mm。随着骨折从S到D型的转变,治疗倾向于使用外固定而不用开放复位;当骨折从0进展到2亚型时,应行开放复位。

骨折的分类系统还有OTA分类系统、Tscheme分类系统、Gustilo分类系统等。第三节 骨折的诊断

骨折的诊断,是通过对患者受伤病史、全身情况、局部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受伤部位的影像学检查等,将临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从而做出是否骨折、骨折部位和类型、移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正确诊断结果的过程。

在骨折的诊断过程中,要防止只看到浅表损伤,不注意深部创伤;只观察一处损伤,而忽略别处或多处损伤;只注意骨折局部,不考虑患者全身伤情等。通过仔细询问受伤经过,详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分析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从而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诊断,以防漏诊、误诊。一、病史

询问病史对指导检查、及时诊断有重要意义。在询问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部位 以判断可能受伤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损伤。

2.受伤的时间 有利于对伤情的判断和对损伤的处理。尤应注意出血、休克的时间,以便及时抢救,估计预后。对开放伤口暴露的时间必须问清,以决定是否缝合伤口及扩创的范围。从受伤时间及肢体肿胀的程度可以估计出血量。断肢的时间长短对能否再植成活有极重要的影响。此外,对于可能合并有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脊柱的复杂骨折,了解受伤与进食、排尿的时间关系,在判断脏器损伤方面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伤后的全身情况 有无昏迷、呕吐、呼吸困难或腹痛等。应注意了解有无合并颅脑或胸腹部损伤。

4.伤后肢体的功能情况 对不能活动或有感觉障碍的肢体,应了解现场急救情况、转送方式和伤情变化,对截瘫患者尤应注意。

5.伤后处理情况 如上止血带的种类及时间,肢体是否恰当制动,是否注射过止痛剂、破伤风抗毒素,以及创口的包扎情况。

6.既往重要疾患情况 如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结核、糖尿病、出血性疾患、肿瘤等疾病。

7.陈旧性损伤 应询问既往治疗方法、肢体固定情况、练功活动情况、是否感染,以及患者存在的困难和要求。二、临床表现(一)全身情况

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由于局部有瘀血停聚,积而化热,常有轻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5℃之内,5~7天后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或兼有口干、心烦、尿赤便燥、失眠多梦、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等症。

严重的创伤和骨折可发生休克,多见于股骨干、脊柱、骨盆等骨折及大关节脱位。创伤所引起的休克,多因失血过多、剧烈疼痛、精神遭受严重刺激和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二)局部情况

1.一般症状(1)疼痛和压痛 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故骨折部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除有脊髓损伤造成截瘫或感觉神经丧失功能的疾病外,骨折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压痛。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触摸时骨折处有局限性压痛,借此可以准确判定骨折的部位及范围。间接压痛对骨折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肢体纵轴叩击痛、胸廓挤压痛、骨盆挤压痛等。不完全性骨折和嵌插骨折,仅有局限性压痛而无骨折特有体征。(2)肿胀和瘀斑 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血管破裂出血,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若骨折处出血较多,伤血离经,通过撕裂的肌膜及深筋膜,溢于皮下,即成瘀斑,严重肿胀时还可出现水疱、血疱。如出血量大,肌膜完整又不能外溢,或因折端压迫,循环受阻,可使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继续增高,影响动脉血的灌流,从而造成缺血、缺氧,导致肌肉坏死和缺血性肌挛缩。(3)活动功能障碍 骨折后,由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以及剧烈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等原因而造成肢体出现活动功能障碍。一般来说,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完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如儿童的青枝骨折和成人的嵌插骨折,可无明显运动功能丧失。这是因为骨的连续性尚部分存在,骨骼的杠杆作用仍存在或部分存在的缘故。

2.骨折的特征(1)畸形 骨折后,由于暴力作用、肌肉收缩牵拉、肢体重量、搬运不当等,可使骨折端发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移位,出现肢体外形改变而产生畸形。如短缩、成角、侧方移位、旋转、隆起、凹陷等畸形。某些骨折往往有特定的畸形,如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出现“餐叉样”畸形、“枪刺状”畸形。(2)骨擦音(感) 骨折断端互相触碰或摩擦所发出的粗糙声音(感觉)。一般完全骨折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即可感觉到。由于骨膜上的神经十分丰富,骨摩擦时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并加重损伤,所以不应为检查有无骨擦音而活动患肢。(3)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可出现类似关节一样的屈伸、旋转等不正常活动,被称之为异常活动或假关节活动。这是一种骨的连续性丧失后所呈现的异常活动。

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这三种特征只要其中一种出现,在排除关节脱位、肌腱损伤或其他病变引起的肢体畸形后,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但在检查时不应主动寻找骨擦音或异常活动,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局部损伤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骨折端移位明显而无骨擦音,则骨折断端间或有软组织嵌入。三、临床检查

1.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姿势、步态可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大体受伤部位。如果出现表情痛苦、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短促、口唇青紫等症状,应考虑休克的可能。受伤局部有无畸形、肿胀、瘀斑等对骨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2.触诊 医者对损伤部位进行触摸或按压,仔细辨认温度、弹性、连续性、压痛、骨折移位和异常活动情况等,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以便估计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触诊在缺少影像设备的条件下对作出初步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3.量诊 在明确测量肢体的标记点后,以卷尺对照测量患肢和健肢的长度、周径、力线及关节活动度等,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4.血管、神经检查 对受伤部位的临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伤肢远端浅表动脉和伤肢浅、深部感觉及运动等神经功能的检查,注意有无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如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股骨下1/3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等。四、影像学检查(一)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骨折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对骨折存在与否加以确认,而且还能显示骨折类型、移位方向、骨折端形状等情况。

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两个方位,并须包括邻近关节,对特殊部位的骨折应摄特殊角度的X线片。如腕舟骨骨折应加摄斜位片、第二颈椎齿状突骨折要摄开口位片。前臂及小腿骨折,骨折线往往不在同一平面,最好拍骨的全长,以免漏诊。

儿童四肢靠近骨骺的损伤,有时不易确定有无骨折及移位,需拍摄健侧肢体相应部位的照片,以资对照。

尽管X线检查对于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十分重要,但决不应单纯依赖其去发现损伤,否则便有可能为X线片的假象所蒙蔽。有些无移位的腕舟骨骨折、股骨颈骨折早期,或肋软骨骨折,X线片不容易发现。两周后再行X线摄片检查,由于断端骨质吸收,便可见到明显的裂纹。(二)CT检查

CT检查图像的特点是轴层断面,其没有影像重叠,组织间解剖关系清楚。有些X线片不容易显示的部位,采用CT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显示,如寰椎、骶髂关节等。对脊柱骨折进行CT检查除能观察骨折情况外,还能够观察骨折块对椎管的影响和脊髓的损害。而CT三维重建图像更能清晰显示骨折端的立体感和动态感。(三)MRI检查

MRI检查图像的特点是高对比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解剖结构和组织特点,可任意方位断层。有些隐匿性骨折、骨骺损伤和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等,采用MRI检查能够获明确诊断。MRI检查应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意义较大,能够比较清楚反映骨折块对脊髓的损害情况,如脊髓水肿和出血等。MRI检查无辐射损伤,但身体有金属内置物者禁用。第四节 骨折的并发症

机体遭受暴力,除发生骨折外,还可能合并全身或局部的各种并发症。有些严重的并发症可于短时间内影响生命,必须紧急处理;有些并发症需要与骨折同时治疗;有的则需待骨折愈合后再处理。正确、及时、妥善地处理并发症在骨折的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早期并发症(一)全身并发症

1.创伤性休克 多因失血过多、剧烈疼痛、精神遭受严重刺激所致。对于休克患者,应及时进行止痛、止血、输氧、输血、输液等抗休克治疗和对症处理。

2.脂肪栓塞综合征 是少见而严重的骨折并发症,严重的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但也可不引起临床症状,因此早期常不易诊断。成人骨干骨折,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腔内的脂肪滴通过破裂静脉进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堵塞血管,可以引起肺、脑等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因而危及生命。栓塞的发生时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到数天,症状轻微者常被忽略。临床表现主要为昏迷、休克,甚至突发死亡。肺栓塞的症状类似急性肺水肿,脑栓塞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损伤症状,体格检查时发现胸壁和结膜下有出血点。为预防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对于骨折患者,应及时、有效进行固定,迅速转送,争取早期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3.挤压综合征 是指在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导致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解除压迫后,坏死的肌肉组织释放出肌红蛋白、钾离子、酸性代谢产物等大量进入血流,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及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障碍。多发生于房屋倒塌、工程塌方、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中。挤压综合征是创伤骨折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以往该综合征的死亡率极高,近年来采用人工透析方法,其死亡率已明显降低。对肢体长时间受重物挤压者,应力争早期诊断,及时救治。(二)局部并发症

1.感染 多见于开放性骨折,常有异物存留,若不及时彻底清创,很容易发生感染,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若发生厌氧菌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后果更加严重。

2.重要血管损伤 暴力的挤压、撕裂、骨折端的刺戳都可引起重要血管损伤。多见于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和移位较大的闭合性骨折。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伤及肱动脉(图1-3)、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腘动脉,胫骨上段骨折伤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动脉损伤可有下列几种情况:图1-3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肱动脉(1)开放性骨折合并动脉破裂则鲜血从伤口喷射流出。(2)由于骨折压迫或刺激可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不畅或完全不通,导致血栓形成。(3)动脉被骨折端刺破,形成局部血肿,后期可形成假性动脉瘤,若动、静脉同时被刺破,可形成动、静脉瘘。

重要动脉损伤后,肢体远侧可出现疼痛麻木、冰冷、苍白或发绀、脉搏消失或减弱。重要血管损伤不仅可导致肢体坏死,而且易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一定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3.缺血性肌挛缩 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血液供应不足或因包扎过紧,超过一定时限,导致肌群因缺血而坏死,该区域的神经也因供血不足,发生变性,神经麻痹。肌肉坏死后,经过机化形成疤痕组织,逐渐挛缩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图1-4),可造成严重的残废。图1-4 缺血性肌挛缩的手部畸形

4.周围神经损伤 早期可因骨折时神经受挤压、牵拉、挫伤、摩擦或刺激所致。后期可因外固定压迫、骨痂包裹或肢体畸形牵拉所致。如肱骨干中下1/3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腓骨小头骨折合并腓总神经损伤等,引起其所支配的部分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图1-5)。对此类骨折移位合并神经损伤者,应及时将骨折复位,以解除压迫和牵拉,神经功能可逐渐恢复。若不见恢复,可择期进行神经探查、松解、移位吻合或神经移植术。图1-5 周围神经损伤

5.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折及创伤可使肢体的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导致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严重供血不足,甚则发生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后遗症。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前臂好发于掌侧及背侧筋膜间隔,小腿好发于胫后浅、深间隔及胫前间隔。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肢体进行性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肢体严重肿胀和受累间隔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最重要的体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开筋膜对相应的筋膜间隔区彻底减压。

6.内脏损伤 由于暴力所致或骨折端刺戳,可并发脏器损伤。(1)肺损伤 肋骨骨折时可合并胸膜、肺实质损伤或肋间血管破裂,可引起血胸或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或血气胸。(2)肝、脾破裂 暴力打击胸壁下部时,除可造成肋骨骨折外,还可发生肝或脾破裂,特别在有脾大时更易破裂,形成严重内出血和休克。(3)膀胱、尿道、直肠损伤 耻骨和坐骨支同时断裂时,容易导致后尿道损伤,若此时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则可被移位的骨折端刺破,这种膀胱损伤多为腹膜外损伤。骶尾骨骨折还可并发直肠损伤。

7.脊髓损伤 多发生在颈段和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时,往往会形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图1-6)。图1-6 脊柱骨折脱位时损伤脊髓二、晚期并发症(一)全身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由于下肢和脊柱骨折,须长期卧床,致肺功能减弱,咳痰困难,而引起呼吸系统感染,以老年患者多见,常因此而危及生命。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鼓励其多做深呼吸及鼓励咳嗽排痰,并在不影响患肢固定的基础上加强患肢的功能活动,以便及早下床活动。

2.压疮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或其他骨折需要长期卧床时,骨骼凸出部(如股骨大转子、骶骨、跟骨、踝部等处)长期受压,血液供给障碍,以致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经久不愈,有时还可能发生感染,引起败血症。对压疮好发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给予定时翻身、按摩,或在局部加棉垫、空气垫圈等,以减少压迫。对已发生的压疮,除了按时换药,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外,还应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及支持疗法,或投以清热解毒、托疮生肌之中药内服和外用。

3.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长期留置导尿管,若处理不当,可引起逆行性泌尿系感染,发生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对此应在无菌条件下,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冲洗膀胱,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小便通畅。(二)局部并发症

1.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由于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施行粗暴的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致使深部肌肉内的血肿和被撕裂剥离的骨膜下血肿彼此沟通,并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再钙化、骨化。在早期X线片上可见到云雾状边界不清的骨化阴影,经过数月,阴影逐渐清晰、缩小,边缘分明。临床上以邻近肘关节的损伤及大腿部软组织伤较常见,常可严重影响肢体的活动。为预防此症发生,除了避免整复手法粗暴外,还可早期在严密的无菌条件下将血肿抽出,以消除肌肉之间的血肿。

2.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引起的错位愈合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受力不平衡,长期的关节活动使关节软骨面损伤、退变,而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3.关节僵硬 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可引起关节骨性僵硬,长期广泛的外固定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和肌腱挛缩,关节内的积血、积液吸收不良也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因此,对关节内骨折并有积血者,应尽量抽净;固定的范围和时间要恰到好处,并早期进行关节的练功活动。

4.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段的血液供应因骨折而被中断,或因血管的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导致血供障碍,造成缺血性骨坏死。如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腕舟骨腰部骨折近侧段坏死等。

5.迟发性畸形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骨折,骨骺损伤可影响该骨关节的生长发育,日后逐渐(常需若干年)出现肢体畸形。如肱骨髁上骨折可并发肘内翻畸形。

在治疗骨折时,对这些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已经出现则应及时诊断和妥善治疗。第五节 骨折愈合及影响因素

中医学认为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自骨折发生后局部存在气滞血瘀的状态,其后就是机体进行理气活血化瘀修复的过程,整个过程是持续和渐进的。

现代医学认为骨折的愈合分两种类型:①通过骨内塑形的一期愈合(或称直接愈合),此类型仅发生在不完全骨折或完全骨折获得绝对稳定固定且血供营养良好的情况下;②通过断端骨痂的形成与改造的二期愈合(或称间接愈合),这是骨折临床常见的愈合过程,其特点是骨折断端存在骨痂结构,这一愈合过程与胚胎学中骨的发生具有相似的过程,骨修复的过程是由膜内成骨与软骨内成骨共同完成。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炎性期、修复期(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塑形期(骨痂改造期)。(一)炎性期

骨折发生后,因骨折局部及邻近软组织内血管撕裂产生出血,立即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肿,血肿一般于伤后4~6小时即开始逐步凝结,与骨周围被撕裂损伤的软组织及坏死组织共同诱发急性炎性反应。诱导广泛的血管扩张和纤维蛋白的渗出,急性炎性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等在骨折局部积聚,产生肿胀红热等表现。急性炎性期的时间约为损伤后7天。(二)修复期

修复期的第一个阶段是血肿机化过程,一般于骨折发生后2~3周内。早期产生的血肿随着毛细血管的增生,成纤维细胞的侵入,形成纤维支架系统,让具有修复功能的多能干细胞能在其基础上进行修复。这一纤维支架系统结合断端骨内外膜的生发层所增殖的新生骨样组织(内、外骨痂),形成纤维骨痂结构,纤维骨痂很快包绕骨折端,使骨折部位获得稳定,这一过程又称为“早期骨痂反应”(图1-7)。在有利的环境下,骨痂可以继续形成并进入下一阶段,但若在不利的环境下,这种反应可在数周内消退。图1-7 骨折愈合过程的原始骨痴形成①膜内成骨及软骨内成骨逐渐完成;②膜内成骨及软骨内成骨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是桥梁骨痂形成过程,在此阶段骨折局部的应力状态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