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5:29:22

点击下载

作者:王云云,王海峰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融基础知识

金融基础知识试读: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金融,经济体系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都是在一定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环境下从事各类经济活动,作出各种经济金融决策的。这些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金融决策最终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充分利用了金融体系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广泛了解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各项功能,深入掌握金融学的一般原理和核心理论,对于深刻理解现代经济活动的运行以及正确作出金融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作为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基础课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按“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处理专业内容设置与教学课时的安排,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力图使本书成为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需要,先进实用、特色鲜明的教材。

本教材按照金融行业的岗位要求,分析了其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内容整合为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货币流通与供求、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国际金融、金融风险与监管共10章。本教材的特色如下:

1.内容创新且紧密联系我国实际

金融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新理论、新业务、新知识、新规范层出不穷。本教材努力反映金融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使读者了解金融业发展的新动向,把握金融改革、发展的新态势;力求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材料充实书的内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2.注重形式多样,力争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了适应高职高专行动导向和任务导向的课改方向,每章前均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章后有本章小结、任务检测、实训项目等内容,同时适当增加了图、表、阅读资料,突出了教材的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3.本教材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教材是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黄金地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教材,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力求简单明了,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书由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王云云、王海峰担任主编,负责大纲的设计与总纂;山东黄金地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资本运营部郭鹏,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晓燕、李剑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王海峰编写第一、二章;王云云编写第三、四、五章;石晓燕编写第七、八章;李剑编写第六、九章;郭鹏编写第十章。同时,洪燕、邹海钢、夏安也参与了教材的讨论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近年来出版的许多金融论著、教材及其他文献,从中吸收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配有相应的教学课件,请登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教育分社网站edu.cfeph.cn下载。

由于编写时间紧,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同行、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进一步修订、完善。编者2014年7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货币产生的过程及货币形态的演进阶段。

2.掌握货币的主要职能及其特点。

3.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技能目标

能熟练识别假钞。案例导入战俘营里的“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的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可换10根香烟,一件衬衣可换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请思考:为什么香烟能成为战俘营中的“货币”呢?(资料来源:http://www.pyrtvu.cn/kejian2009/huobiyh/alfx/02.doc)第一节货币一、货币起源(一)中外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究竟是天才、圣贤或伟大的君主发明了货币,还是人民群众创造了货币?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货币起源于交换,他在《史记·平准书》中写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意思就是说,有了交换,货币慢慢就兴起来了,但是不是有一个天才发明了货币?他的观点是谨慎的,“靡得而记云”。

2.管仲的观点

管仲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先王发明说。他在《管子·国蓄》中说:“三币握之……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先王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大家看史书就会知道,“他”发明了好多东西。其实在这里,先王可能只是一个发明群体的代指符号,也可能是一个集大成者,只是后人不理解,慢慢把“他”当成了他,变成一个具体的人了。

3.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三种。一是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发明出来的。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J.鲍鲁斯认为,由于你所有的物品正是我所愿意要的,我所有的物品正是你所愿意要的这种情况不能经常出现,导致物物交换存在困难,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事物被选择出来,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事物经铸造为某种公共形式后,可以代表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价值对其数量的关系。法国经济学家N.奥雷司姆也认为由于物物交换经常发生纠纷,聪明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就是被发明出来用于使交换更方便的工具。

第二种是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困难而产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

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

4.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货币起源问题。他关于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基于此,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货币产生的基础——交换

不管货币是谁发明创造的,货币产生的基础是交换这一条是确定无疑的。人为什么要交换?这里面有两个前提:一是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使一个部落的物品开始丰富,这为私有制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天性具有贪婪和自私的要素,这为私有制提供了意识基础,两个基础都具备了,私有制就产生了。私有制使物品的占有权归到了个人名下,其他人不能再随意使用。

第二个前提是社会分工,分工使得不同的人生产不同的物品,大家为了生活的便利,或者为了增加幸福指数(比如经常吃馒头的人,偶尔想换个口味吃面包),彼此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又因为产品是私有的,你想获得对方的产品,就需要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

必须说明的是,在人类历史上,获得别人的物品,不一定非要通过交换这种方式,至少还有其他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偷(这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不是谁都能干的,参见《盗帅楚留香的创业史》),二是抢,这需要很高的成本,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战争。其他还有乞讨、欺骗等方式。实际上,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交换和战争交替的历史。所谓和平时期,太平盛世,就是较好地解决了交换问题的时期,所谓战争时期,就是交换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激化的时期。这其中,以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史最为典型。(三)交换媒体的发展——货币的产生

在马克思的货币学说中,这种交换媒体的演进,有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货币形式。这里面,从第二种形式到第三种形式的演进,是质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因为这里面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为了说明这个变化有多重要,我们来看下面两种情况。

1.直接的物物交换

不管是简单的,还是扩大的交换形式,双方要想交易成功,会产生的交易点如下列公式:

会产生的价格比率其数量也如上公式所示。

如果是两个人交易的话,还无所谓,若把交易人数放大到1 000人,其数量就相当可观了,而现代社会的人数可是70亿人!

2.间接交换

间接交换是以某种物品为中介的交换,如果是这种交换方式的话,交易点就变成了(n-1)个,价格比率也是(n-1)个,交易的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发展到(n-1)就是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功劳,货币不过是一般等价物在形式上的延伸和改进而已。二、货币形态演变

货币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这句话是说,金银被人类发现的历史很久远,但被人类用作货币的历史却不长。实际上,在金银被当作货币之前,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物品来充当自己的一般等价物,演绎了一段缤纷多彩的货币发展史。(一)实物货币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用作货币的物品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中国公认的最早的实物货币是贝(汉字中与钱有关的字,许多都是贝字旁,可为例证)。商代即以贝为主要货币,许多商代贵族的墓葬中都有贝作陪葬品。想一想

贝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其他货币形式?

我国商代以后,出现金属货币,但是其他类型的实物货币,也与金属货币一直并存,且并存的时间非常长。比如丝绸,一直到宋代,都在充当货币的角色(例证:唐诗《卖炭翁》,宋朝的《澶渊之盟》)。

在古代欧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拉丁文的pecunia(意为“金钱”)来源于pecus(意为“牲畜”);印度现代的货币名称rupee则来源于“牲畜”的古文rupye(思考和讨论:用牲畜作货币,有什么弊端)。想一想

用牲畜作货币有什么弊端?(二)金属货币

中国的金属货币发展史与国外不同,是以铜钱为主线,黄金和白银交替在其中。

1.铜钱

我国在商代就有铜铸币,这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历经商代和周朝春秋时期发展,到战国时,已形成四大币种,即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秦始皇统一六国,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了货币,从此这种货币形式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有人曾经说圆形方孔钱表达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即天圆地方,这是没有根据的,其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穿绳子方便,没有什么深刻的哲学思想作指导)。

铜钱在历代的发展顺序为: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唐通宝+年号,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铜圆。

2.贵金属货币

我国的贵金属发展史,以汉代为界,确切地说,以西汉末期为界,分为两个时期。西汉之前,贵金属主要是黄金,西汉之后,贵金属主要是白银。西汉末年,黄金突然大量消失,成为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谜团。

中国的白银产量很小,而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主要得力于国际贸易,通过国际贸易的巨额顺差,大量海外白银流入我国,支撑起各朝代的货币体系(中英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中国对英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和国外的币制不同的是,我国一直没有贵金属铸币,即没有金币和银币(清末民国曾短暂发行过银圆),比较标准的制式是银两和银锭,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官方国库中的存银,有统一的规格,是为了计量和储存,并不是法定格式。(三)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贵金属金银的替代品,是纯粹的货币符号,其一般形态是标明一定面额的纸制凭证。

代用货币的两个主要形式是纸币和银行券,纸币主要由国家直接发行,银行券则由私人或国家银行发行。我国的代用货币主要是纸币。

代用货币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其基本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即都要以一定的黄金或白银作为准备金,这样才能保持币值的稳定,否则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1.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唐代的“飞钱”是早期纸币的雏形,比较正规和成熟的纸币是宋朝时期的“交子”和“会子”。元代承继宋朝,发行“大元宝钞”,而且一直执行着严格的黄金准备制度,直到元末才出现了滥发的现象。

明朝发行“大明宝钞”,缺乏金融管理人才的明朝,漠视金融规律(明朝漠视的历史规律太多了,这个王朝存续200多年,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没有贵金属准备的情况下,滥发纸币,导致纸币严重贬值,明中期后,民间已经弃用宝钞,而改用白银和铜钱作为交易货币。

清代的纸币主要是“大清宝钞”和“户部银票”(今天俗称“钞票”即源于此)。康熙王朝后,山西和南方出现了票号和钱庄,民间银票开始出现,这是银行券性质的纸币。

2.银行券

银行主要起源于欧洲,早期的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券,是以各自银行的金银储备作为基础,后来各国政府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国有,则以国家金银储备为基础发行银行券。可兑换的银行券在20世纪70年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在形式上也是纸币,但它与纸币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独立行使货币各种职能的现代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不能与贵金属相互兑换,其后盾是国家权力,依存的是信用关系。

现代信用货币产生于1976年的牙买加协议。(五)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并不是独立的货币形式,只是信用货币的电子化和数字化。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形式主要有银行卡、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课堂讨论

据媒体公开的消息,在某年的“超级女声”总决赛中,“超女”的粉丝们为了支持自己心爱的歌手,纷纷购买Q币投票,仅淘宝网一天Q币的交易额就超过50万元。

一位网络工作人员称,甚至有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然后兑换成人民币。

讨论:Q币是货币吗?为什么?三、货币职能(一)价值尺度

1.含义

当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发挥的一种职能,即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1)货币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2)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例如,在商场的衣服,价值200元,不用在旁边放200块钱,只需要写个标签就行了。(3)货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占性。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本身应该有刻度。用术语来表示就是说应该有价格标准。它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前提。(4)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完成。对于金属货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对于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代表的价值量,也就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例如,在银本位制时期,不能规定一件衣服等于一块白银,而是规定一件衣服等于一两本银,这个“两”就是价格标准。我们现在的价格标准是1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所以说价值尺度不能仅依靠货币来表示,必须借助价格标准来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结果表现为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是内在属性,价格是外在属性。

3.价格和价格标准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的区别有:

①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而价格标准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②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的价值;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含金量,并以此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

例如,金充当价值尺度是为了衡量一件衣服的价值,价格标准是用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如棉衬衣值2元,而丝绸衬衣值4元。

③货币商品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它随着国家法律的调整而调整。

例如,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白银充当贵金属,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加,白银的价值量下降了,所以用白银衡量某种商品的价值时,就需要用更多的白银,例如以前一件衣服值1两白银,现在值2两白银),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1两=10钱是没变化)。(2)两者的联系是: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结果,而货币是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价值尺度作用的,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1.含义

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例如,每一次交换都通过商品—货币—商品(即W—G—W)形式,这就是商品的流通。

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即交易双方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价交换,买卖行为才能完成。例如,我们在商店买酸奶的价格是2元钱,我们不能写个标签2元给商店,而是要拿出人民币2块钱给商店。注意,这里的现实货币可以是有形的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的货币。(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例如我们现在购买商品时,不用给黄金,而是用人民币,人民币就是货币符号。(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由于改变了物物直接交换的运动方式,使买卖分离开来,隐藏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把买和卖分离开来,使买和卖成为两种独立的行为。有的生产者卖出了自己的商品后并不马上购买,而一些生产者不买,另一些生产者就不能卖,形成买卖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解决,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所以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存在是一般非均衡和非自愿失业的根源。

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为:W—G—W。货币流通是货币不断地在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作用,从一个流通者手里转到另一个流通者的手里,公式为:G—W—G。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而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三)贮藏手段

1.含义

货币作为财富的绝对化身停止流通保存起来,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2.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是足值的货币。(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它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3)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商品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贮藏起来(因为如果货币不退出,普通商品价格会上升,导致货币金属价值降低,购买商品吃亏);当商品流通量增加,需要的货币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又会自动投入流通领域成为流通手段(因为如果没有货币进入流通,普通商品价格会下跌,意味着货币金属价值上涨,购买商品合适,自然诱导货币“苏醒”进入流通)。

在现代货币制度(纸币制度)的条件下,贮藏货币的方式、特点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贮藏方式主要有货币沉淀、银行存款和利用金融资产贮藏价值几种。(四)支付手段

1.含义

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职能是流通手段的延伸。例如,债权、债务的清偿,用于战争的赔款,商品的赊购、赊销,支付手段是单方面的支付。

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成为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3)流通手段是即期购买,而支付手段是跨期购买。例如赊购、赊销、预付货款等。(4)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作用。(5)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五)世界货币

1.含义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把它称为世界货币。它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作用(1)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2)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以从国外购买商品。(3)是国际间转移财富的手段,用以实现财富的转移。比如战争赔款、对外援助、输出资本、慈善事业等。

最早的世界货币是以足值贵金属黄金、白银为条件的。但是在牙买加货币体系规定中,黄金非货币化,各国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可是人们或者国家仍储备黄金,因为黄金可以在国际黄金市场上随时出售,兑换成任何一种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劳务。课堂讨论

小李拿到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2 000元。回家时,他用300元给父亲买了块手表,用200元给母亲买了件衣服,用100元给自己买了些生活必需品,用400元给弟弟买了手机。他准备给自己再买台笔记本电脑,标价2 800元,余下的钱不够了,他想下个月再买吧,并将剩余款项存入银行。

讨论:上段材料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第二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含义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货币材料

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它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用金、银或金银共同作为货币材料就形成金本位制、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选择哪种币材是由国家规定的,但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对货币材料的规定实质上是对流通中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进行法律上的肯定。国家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指定某种物品作为币材,否则,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也是行不通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因此各国货币制度也不再对币材作出具体规定。(二)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也就是价格标准,包括两个内容:

1.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目前,世界上货币单位的名称有100多种,其中用元、镑、法郎的较多。据统计,用“元”作货币单位名称的有52个国家,用“镑”作货币单位名称的有12个国家,用“法郎”作货币单位名称的国家有32个。

2.规定货币单位的价值

这是指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在1973年以前通过规定货币含金量来表示货币的价值,1973年以后,各国都相继取消了货币的含金量。如美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根据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1美元含纯金0.888671克;中国长期流通白银,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含纯银23.977克,合0.648两。1973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货币单位就慢慢与金属重量脱钩了。(三)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主币和辅币。

1.主币

主币也叫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和货币金属铸造的货币。主币的基本特征是:在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下,主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人们都要把金块拿到铸币局去铸币。流通当中的货币量比实际的需要量多,货币就贬值。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人们都要把流通中的金币铸造成金块。现代货币制度下,已经无此特点。

本位币具有以下特点:①主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这种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多少的限制。铸币厂代铸货币,不收或只收取少量的铸造费。现代货币制度下,已经无此特点。②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国家法律赋予主币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不论数额大小,出售者和债权人均不得拒收。现代货币制度下,仍然保留了这一特点。③规定本位币有磨损公差。在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主币不准投入使用,但是可向政府指定的单位兑换新币。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可以保证本位币金属无限制地成为价值尺度,无限制地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保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可以保证本位币自发地适应客观流通的需要量。现代货币制度下,仍然保留了这一特点。

2.辅币

辅币即辅助通货,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使用。

辅币的特征主要有:①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是不足值货币。②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由国家统一铸造,铸币收入归国家所有,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是有限法偿货币。④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例如,1元=100分。

值得注意的是,辅币按名义价值流通,且在现代货币制度下辅币仍有以上特点。但是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发行权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垄断,主币和辅币的名义价值都高于其实际价值,所以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的区分已无意义。(四)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制度也叫黄金储备制度,通常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金块和金币的总和,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这一制度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和中央银行。

准备金的主要用途有:

1.将其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即用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用于国际的债权债务清偿。

2.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在金本位制的条件下,有多少黄金就可以发行多少金币或银行券。金准备最初为十足的金准备,以后由于黄金数量不足,也以一定数量的证券作为准备金,现代货币制度下,金准备的后两项用途已消失了。由于黄金的地位下降,所以它与外汇储备一起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三、货币制度的演进

近代世界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多种多样,总的可以分为金属本位制度和纸币本位制度两大类。前者与一定量的金属保持比价关系,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类型;后者与金属没有比价关系,不能兑换金银,又称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因此,货币制度又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它是指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银本位制下,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是无限法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是一致的。辅币和其他货币为有限法偿,但它们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银本位制历史悠久,但盛行于16世纪以后。银本位制作为一种独立的货币制度存在于一些国家的时间并不长,实行的范围也不广。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19世纪以后,白银产量激增,国际市场上银价不稳定,并且由于供大于求而不断下跌,金银比价大幅波动。如伦敦市场金银比价由1860年的1∶15,一直降到1932年的1∶73.5;二是白银与黄金相比体积大而价值小,资本主义大工业与批发商业的兴起导致大规模交易日益增多,白银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国家纷纷放弃银本位制已成必然。

中国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比较长,唐、宋时期白银已经普遍流通,元、明时期确立了银两制度,清宣统二年(1910年)宣布实行银本位制,但实质上是银圆与银两混用。直到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圆”,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才实行了银圆流通。同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废止了银本位制。(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和银同时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银两种铸币都是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两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并且都是无限法偿货币。金银复本位制盛行于16~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流通进一步扩大,交易额也不断增加,一方面,小额交易需要更多的白银;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使黄金的需求量扩大,同时,黄金的供给量也由于人工开采的增加而增加,使金银复本位制代替银本位制成为可能。

金银复本位制按金银两种货币的不同关系又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1.平行本位制

这是金银两种货币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货币制度。国家对金银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不加固定,而由市场上自发形成的金银比价来确定金币与银币的比价。但由于市场机制形成的金银比价因各种原因而变动频繁,所以经常造成交易的混乱,使得这种平行本位制极不稳定。

例如,金银比价是1∶15,一匹布价值1个金币,即15个银币,如果金银比价变动频繁,1∶16、1∶17、1∶14等,一匹布的银币价格就会不断地变化,使用银币购买十分不便。

2.双本位制

这是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国家按照市场上的金银比价为金币和银币确定固定的兑换比率。双本位制以法定形式固定金币与银币的比价,其本意是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下金币与银币比价的频繁波动的缺陷。但这样反倒形成了国家官方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的局面,而国家官方比价较市场自发比价显然缺乏弹性,不能快速依照金银实际价值比进行调整。因此,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规律又称“格雷欣法则”。因此,某一时期内,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很难有两种货币同时并行流通。这也成为许多国家向金本位制转变的动因。

例如,当市场上的金银比价变化为1∶16,而官方比价未调整,仍为1∶15时,人们会把金币熔化成条块状,到市场上用1∶16的比价兑换成16单位的白银,把15单位的白银铸成银币,再按1∶15的官方比价兑换成金币,这样得到1单位的银币。人们把金币不断地铸成金块,把白银不断地铸成银币,使流通中的金币数量不断减少。结果流通领域只有一种市场价格低而国家法定价格高的货币在流通,实际上并不是双行本位制。

3.跛行本位制

这是指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并且金币与银币可以固定的比例兑换。实际上,银币已经降到了金币附属的地位,因为银币的价值通过固定的比例与金币挂钩,而金币是可以自由铸造的,其价值与本身的金属价值是一致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跛行本位制只是由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中间形式而已。(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叫“金单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主要形式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它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币本位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政府于1816年颁布法令,正式采用金币本位制。之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德国于1871~1873年实行金币本位制,丹麦、瑞典和挪威均于1873年开始实施。美国在经过巨大的努力仍无法克服金银复本位制的不稳定性后,于1900年也实施了金币本位制。

从历史上看,金币本位制对于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统一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稳定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无疑是高效率的。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加深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金币本位制的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并最终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度。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黄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金块本位制虽然没有金币流通,但在名义上仍然为金本位制,并对货币规定有含金量。如法国1928年的《货币法》规定,法郎的含金量为0.065克纯金,并规定有官价。在金块本位制的条件下,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入输出,或外汇自由交易。银行券是流通界的主要通货,但不能直接兑换金币,只能有限度地兑换金块。英国在1925年规定银行券每次至少兑换400盎司黄金(1 700英镑);法国于1928年规定至少需21.5万法郎才能兑换黄金。这么高的兑换起点,实质上等于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兑换权利,从而限制了黄金的兑换范围。实行金块本位制可节省黄金的使用,减少了对黄金的履行准备量的要求,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金块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的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够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1930年以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国在世界性经济危机袭击下,先后放弃了这一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货币单位规定了含金量,国内流通纸币或银行券,但它们在国内不能直接兑换到黄金,只能换取外汇,由外汇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实际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外国货币上,处于附庸地位,从而货币政策和经济都受这些实力强的国家的左右。同时,附庸国向实力强的国家大量提取外汇准备或兑取黄金也影响币制的稳定。

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实行的时间不长,1929~1933年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相继崩溃。从此,资本主义世界除个别国家外,大多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拓展阅读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及崩溃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予、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 000多亿美元。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被称为“管理货币本位”或“不兑换纸币本位制”,指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也是当前各国普遍实行的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突破币材的限制,适应商品生产与交换,节约流通费用,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2)货币的创造没有黄金等贵金属保证,易超额发行,引起通货膨胀。(3)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的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平准基金,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告诉我们,它的流通量无法像金币那样通过被熔化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如果银行放松银根,信用货币的投入量过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如果紧缩银根,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因此,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国家对银行信用的调节和管理尤为重要。

当代社会通行的信用货币本位制的历史很短,就其本身而言,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这种货币制度却创造了货币对经济调节的“弹性”作用,适应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显示了较为优越的特性,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四、我国的货币制度(一)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人民币发行以前,在中国有两种货币制度,一种是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制度,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制度。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于当日发行人民币。各解放区已初步归并的货币,再与人民币固定比价流通,最后以人民币取而代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人民币占领全国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政府对金圆券采取了“禁止流通、规定比价、限期兑现、坚决排挤”的方针。由于金圆券贬值很快,人民币很快取代了金圆券的流通;二是禁止外币在中国市场的流通;三是禁止金银计价流通和私下买卖,由国家统一管理金银购销。组织专门力量打击投机活动。规定了允许个人持有金、银的政策,并实行低价冻结的措施。(二)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币制度从产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趋于完善。概括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币主币的单位为“元”,辅币的单位为“角”和“分”;1元分为10角,1角分为10分。(2)人民币没有含金量的规定,它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黄金外汇储备主要是作为国际收支的准备金。(3)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严禁伪造、变造和破坏国家货币。(4)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唯一合法的发行机构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5)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每日公布,一切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都据此执行。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三)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

人民币管理的依据是2000年2月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从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1.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1)新版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报国务院批准。(2)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专门企业印刷。(3)印制人民币的原版、原模使用完毕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封存。

2.人民币的发行

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1)发行原则为集中统一发行原则、经济发行原则、计划发行原则。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印制人民币的特殊材料、技术、工艺、专用设备等事项。人民币样币上应加印“样币”字样。(2)发行程序。发行库与发行基金:发行库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的金库,比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发行基金是国家银行储备的用于发行而尚未发行的准备基金,是处于准备状态的货币,包括原封新券和回笼券两部分。发行基金实行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

业务库:它是各商业银行对外营业的基层机构为办理日常业务保留营业用现金而设立的金库。业务库的库存现金是银行办理日常现金收付的周转金,属于流通中的货币。业务库的管理原则是保证业务收付、节约现金使用。人民币发行程序如图1-1所示。图1-1 人民币发行程序示意图

3.人民币的回收(1)特定版别的人民币停止流通应报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办理人民币存取款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3)残缺、污损的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回收、销毁。

4.人民币的流通和保护(1)各金融机构依据合理需要的原则,办理人民币的券别调剂业务。(2)禁止非法买卖流通人民币。(3)禁止损害人民币的行为。(4)人民币样币禁止流通。(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刷、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6)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境携带人民币实行限额管理。(7)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走私、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和变造的人民币。(8)中国人民银行对于伪造、变造人民币所作的鉴定是最终鉴定。假币由金融机构予以没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销毁。

目前,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即在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表现为不同地区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各种货币之间可以兑换,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新台币主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元”是我国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辅币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并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本章小结

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历经价值形式的演进,从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就是货币。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2.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

3.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及准备金制度。

4.货币制度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任务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1.格雷欣法则是( )法则。

A.劣币驱逐良币

B.良币驱逐劣币

C.劣币良币并存

D.纸币铸币同时流通

2.货币发挥( )职能时不必是现实的货币。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4.货币在( )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税款

C.支付工资

D.表现商品价值

5.金银铸币按照法定比价流通是( )。

A.金汇兑本位制

B.金块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6.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表征货币

D.电子货币

7.在一国货币制度中,( )是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

A.主币

B.本位币

C.辅币

D.都不是

8.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3,而市场比价为1∶15,这时充斥市场的将是( )。

A.银币

B.金币

C.金币银币同时

D.都不是

9.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 )。

A.正比

B.反比

C.相一致

D.无关

10.(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作用。

A.金币本位制

B.金汇兑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二、多项选择题

1.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E.商品价值形式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3.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在( )。

A.税款缴纳

B.贷款发放

C.工资发放

D.商品赊销

E.赔款支付

4.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包括( )。

A.流通中货币的一部分

B.观念上的货币

C.纸币

D.退出流通且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

E.现实且足值的货币

5.下列关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表述正确的有( )。

A.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B.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C.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货币符号

D.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E.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货币

6.下列关于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表述正确的有( )。

A.货币在衡量并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B.其作用在于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C.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D.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E.与流通手段共同构成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

7.下列关于人民币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B.是信用货币

C.规定有法定含金量

D.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出去的

E.财政发行是人民币发行的主渠道

8.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具有的性质包括( )。

A.足值货币

B.不足值货币

C.无限法偿

D.有限法偿

E.限制铸造

9.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

A.货币金属

B.货币单位

C.通货的铸造

D.通货的发行与流通

E.准备制度

10.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其形式有( )。

A.金币本位制

B.金块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金条本位制

E.金两本位制三、简述题

1.简述货币形态的类型。

2.货币的职能有哪些?最基本的职能又有哪些?

3.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4.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什么特点?四、案例分析

案例1:

资料:

2013年4月11日,据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的报道,近段时间以来,网络货币比特币(Bitcoin)的身价不断走高,一度创下1比特币兑换250美元的记录,而关于比特币的讨论最近也频频见诸报端。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认为它能引起大多人的兴趣,科技博客GigaOM的撰稿人马修·英格拉姆(Matthew Ingram)则认为比特币将会引发许多问题。此外,知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注意到了比特币,甚至认为它有可能将重现金本位制。(资料来源:比特网)

思考:

1.搜集资料了解什么是比特币?比特币从何而来?比特币能做什么?

2.包括Q币、淘金币、百度币等在内的虚拟货币对现实世界有何影响?

案例2:

资料:

当政治上的“一国两制”在中国取得重大突破时,经济上的“一国四币”(即人民币、港币、澳门元及新台币)早已在两岸四地相互流通,这种新的经济文化现象,是很具有独特性的。

据有关资料,目前在大陆流通的港币现金已超过150亿港元,占香港货币发行总量的30%左右。而从台湾涌向大陆和香港的资金高达6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新台币流到大陆,已在福建等地流通。由于受20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港元、澳门元与币值稳定的人民币关系十分密切,除金融机构相互挂牌外,形成了地域性的(如珠江三角洲一带)互为流通使用的局面。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接受港元、澳门元的店铺随处可见。内地城乡居民为了使自己拥有的货币收入分散化以及投资或收藏等原因,他们也都以拥有港币、澳门元及新台币为荣。与此同时,人民币在香港、澳门已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些地区,越来越多的人以人民币为“硬通货”及结算货币。在香港或澳门的街头上,除银行外,还随处可见公开挂牌买卖人民币的兑换店。更有趣的是,香港、澳门大多数的商店、饭店、宾馆等消费场所都直接接受人民币,一些商店门口甚至挂上“欢迎使用人民币”的牌子招揽顾客。台湾也同样出现了人民币的流通现象,许多人将人民币作为坚挺的货币来看待,台湾警方已视伪造人民币为非法,不少台胞回大陆探亲后,都带着人民币回去使用或留做收藏纪念。(资料来源:《金融时报》,2002年11月8日)

思考:

1.这种独特的货币现象对大陆、港、澳、台四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为什么?实训项目假钞识别技能训练

识别人民币纸币真伪,通常采用“一看、二摸、三听、四测”的方法:

一看:

1.看水印:

第五套人民币各券别纸币的固定水印位于各券别纸币票面正面左侧的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水印。100元、50元纸币的固定水印为毛泽东头像图案。20元、10元、5元纸币的固定水印为花卉图案。

2.看安全线:

第五套人民币纸币在各券别票面正面中间偏左,均有一条安全线。100元、50元纸币的安全线,迎光透视,分别可以看到缩微文字“Y-100”、“Y-50”的微小文字,仪器检测均有磁性;20元纸币,迎光透视,是一条明暗相间的安全线,10元、5元纸币安全线为全息磁性开窗式安全线,即安全线局部埋入纸张中,局部裸露在纸面上,开窗部分分别可以看到由微缩字符“Y-10”、“Y-5”组成的全息图案,仪器检测有磁性。

3.看光变油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