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古文 学写作文(进阶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6:31:41

点击下载

作者:陈学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小古文  学写作文(进阶篇)

读小古文 学写作文(进阶篇)试读:

前言

微信扫码听诵读享受音韵之美

小学生读小古文,难道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难,难于上青天”吗?

No!跟陈老师读小古文,易,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

具体来说,读小古文有以下方法。一、慢读赶走“拦路虎”

读小古文,“读”字当头!

一开始,拿到一篇,不妨慢慢读,慢工出细活嘛!

在慢读中,读准字音,扫清障碍,赶跑“拦路虎”。

有些字是多音字,有些字是通假字。每个字的字音,你可要认认真真,字字读准!二、断开语句来朗读

要想读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就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会断句,把长句断开,做到长句短读。比如: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样断句,就做到了长句短读,就变简单、变容易了!

这就叫化难为易!三、排成诗行来朗读

接下来,读文,断开语句,读出节奏,如同读诗、读词。

你看,我把刚才介绍的小古文竖着排,简直如诗也!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怎么样?这样排,多整齐,多醒目,像一首诗吧!

都说诗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由此看来,古文也有这样的三美!四、打着快板来诵读

跟陈老师读小古文,可以变化多端地读!读出个性,读得异彩纷呈!

比如,你听过快板吧,声音那个脆,那个响!可以快,可以慢。节奏分明,一气呵成。

像打快板一样,你可以拍着巴掌,或是敲着桌子、跺着脚来诵读!

你看,在画“o”的地方打节拍,打得快,你就读得快;打得慢,你就读得慢。读到最后的“故水潦尘埃归焉”,彻底地慢下来!

这样一来,从整体上讲,就做到了快慢结合。

怎么样,这种读法,是不是很好玩!五、娓娓道来讲故事

有的小古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最适合讲,所以,我喜欢讲给大家听,也愿意让学生讲给别人听。

看《铁杵磨针》这个故事:

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那)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哎——)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讲的时候,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语气是亲切的,面目是和善的,这样一讲,就讲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小古文中有好多故事,神话的,寓言的,传说的,你都可以尝试着这样去讲述。

口耳相传,讲述是最动人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而自然的,是最美的。六、干脆利落来演讲

小古文,能拿来演讲!你没听说过吧?

演讲跟朗读不同,语言要干脆利落,语速不缓,腔调不拖。

有一篇小古文,叫《读书要三到》,内容如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样的古文,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稿吗?

你站在台上来演讲,开头加上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须有三到。是哪三到呢?心到、眼到、口到。”

这样来演讲,你能很好地展现自我,会让人感到你有领袖风范哟!

所以,这样的古文,与其大声诵读,不如放声演讲。七、读有韵,韵而悠悠

你可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有韵味地诵读。诵读时,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

你看这篇小古文: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我会带着你们这样读:快慢结合,尾音拖长。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样读,把“天阴”和“雨止”后面的逗号读丢了。但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气韵;这样读,让人觉得雨细如丝,长长的,绵绵的;让人觉得皓月像羞羞答答的姑娘露出脸蛋,渐渐升起,月光皎洁,天地澄明。八、读中舞,舞而化之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看上面这篇《芦花》,诗意而浪漫,我喜欢带着大家做着动作来诵读。手一舞起来,你就变成了一朵芦花,马上入了情入了境。“水滨多芦荻”,右手前伸,从腹前由左向右划过,读到“芦荻”时再由下向上举起,就像那亭亭而立的芦苇。“秋日开花”,两手自胸前托起,慢慢上升,舒展,如同花开。“一片白色”,右臂前伸,从左往右,在胸前划过,眼睛平视前方,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西风吹来”,语速稍快,让朗读稍微富有变化,让节奏有张有弛。同时右手由右上方打着四个旋圈,向左“吹”来。“花飞如雪”,两眼微闭,语速渐缓,悠悠然然,同时右手呈“S”状向下“飘”落,口中娓娓诵出:花飞——如——雪——。

呵呵,这样来读,抒情而浪漫,诗情画意就在你舒展的体态中、动作里。九、有杀有砍说评书

你听过评书吗?那声音有杀有砍,扣人心弦。

有一则上古神话故事,名叫《女娲补天》,我喜欢像说评书一样来读:

话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zài),火爁(lǎ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yín)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jiǎo)虫死,颛民生。

找一块木头当“醒木”,把“醒木”往讲台上一拍,口一张,一个“话说”,说得山响!

首句“往古之时”,读来徐而缓,仿佛时光倒流,流到远古的岁月。说评书嘛,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慢讲之中引人入胜。“四极废,九州裂,”读这句,耳边仿佛听到哪些声响?“咔嚓——,咔——嚓——,咔嚓,咔嚓——”这是天柱断裂的声音。“轰——隆——,哗——啦——”这是天塌地陷的声音。

闭上眼睛,想象那惨烈的场景,语气自然深沉而凝重。“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读到“载”处,音要拖,要让自己沉浸在那天崩地裂的痛苦里。“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你看,这句话,由“火”到“水”,由“兽”到“鸟”,读的时候,“火”后停顿,是承接上文,声音渐起;“水”后不停,是因为要变换节奏,加快速度,突出洪水之泛滥。

有急就有缓,“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前者语速宜急,后者速度要缓,缓缓地停下来,停下之后有一个简短的停顿。然后,吸气,吐字。娓娓道来:“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前者宜缓,仿佛太阳升起,废墟重建,光明来临。后者宜快,仿佛看到女娲奔波忙碌的身影。

接下来,是以欢快的语气来读“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要读得仿佛没有标点一样,要读得一气呵成,到“颛民”时不停不顿,然后猛然停顿,语调上扬,戛然而止。

如此读来,就有了说评书的味道!

你看你看,一口气,陈老师给你讲了这么多诵读小古文的方法,这就跟“降龙十八掌”一样,有用!

如果你练会了,你就练就了读小古文的绝世神功,拿到一篇小古文,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你就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而到那时,你享受的就是音韵之美,你感受的就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快,快点行动吧,跟陈老师来读小古文吧!一 书山有路勤为径1.读书要三到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选自《训学斋规》字词注释

漫浪:随心所欲、马马虎虎。漫,随便。

急:重要。

岂:难道。原文大意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上,那眼睛就不可能看得仔细,心和眼不能专一,心三心二意,眼左顾右盼,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随便乱读,那一定是记不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就会忘记。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心到了,难道眼口还会不到吗?读一读

这篇文章,句子有长有短。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就要正确断句,长句短读。

①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另外,你发现了吗?这篇文章多像演讲稿,如果在开头加上这么一句话“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可知道,读书有三到……”。

练一练,来演讲!诵一诵读书法 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此未终 彼勿起写一写如果给你下列题目:纪律有三到、家规有三到、写字有三要……你想写什么?来确定一个,模仿这一篇,写篇演讲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匡衡好学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匡衡好学,家贫无书。其邑(yì)有富人,藏书甚多。衡乃往为仆,而不求偿。主人问其故。衡曰:“愿得藏书遍读之。”主人称其贤,假以书。匡衡遂成名儒。——选自《西京杂记》字词注释

邑:县。

偿:报酬。

假:借。

遂:于是,就。

名儒:大学问家。原文大意匡衡勤奋好学,可家境贫困,无钱买书。他居住的县城里有一个富人,家中藏书很多。匡衡为了读书,就来到富人家做仆人,做工不求报酬,只求有书可读。主人称赞他有贤德,就把书借给他。匡衡博览群书,最后成了有名的大学者。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其邑/有富人,藏书甚多

②衡/乃/往为仆,而不求偿

③主人/称其贤,假以书。匡衡/遂成名儒诵一诵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③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写一写文中写匡衡好学,你的班级里也有好学的同学吧。他是怎么好学的?课堂上表现如何?课间呢?你可以在仔细观察之后从正面来写。在家中呢?你可以通过调查,借他人之口从侧面来写。题目嘛,就叫《好学》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征明习字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记事》字词注释

日:每天。

率:标准。

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或:有时。

简札:信件,书信。

少:通“稍”,稍微。

易:改换,更换。

厌:嫌麻烦。

愈益:愈加,更加。原文大意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写水平大有长进。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不草率马虎。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就一定三番五次地重写,从来不怕麻烦。因此,越到老年,他的书法越显得精妙。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②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③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这三句话,朗读时,断句的地方停顿时间要有长有短。“文征明”“日”“或”“必”“故”的后面停顿时间可以略长;“写”“老”的后面停顿时间要短。诵一诵笔酣墨饱 下笔风雷大气磅礴 入木三分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柳骨颜筋 蚕头燕尾矫若惊龙 雷霆万钧酣畅淋漓 筋骨俱备写一写抓住典型事例写你看,文中这样写:“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这是一个典型事例。抓住典型事例来写,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做某件事时有没有这样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如果有,把过程以典型的事件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杵磨针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chǔ),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选自《方舆胜览》字词注释

去:离去,离开。

逢:遇到,碰到。

方:正在。

欲:打算。

卒业:毕业。原文大意在眉州有一座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有一个名字,叫磨针溪。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座山中读书。读着读着,还没有毕业,他就厌倦了,打算放弃学业,离开象耳山。收拾收拾东西,李白就下山了,经过一条小溪时,他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见了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抬起头,笑着说:“打算做一根针啊。”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下的功夫还不到,怎么就放弃学业了呢?他赶紧告别老婆婆,返回到象耳山继续读书,直到毕业。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②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③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诵一诵

你们知道吗?后人把《铁杵磨针》这个故事浓缩成两句谚语,这就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写一写用一句话来点题本文的中心——功到自然成。这句话,画龙点睛!写文章,有时用上这样的一句话,既点明中心,又让文章增色。你也来写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试试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范仲淹苦学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dài),辄(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jǐ),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选自《宋名臣言行录》字词注释

孤:幼年丧父。

以……为:把……当作。

或:有时。

昏怠:昏沉疲倦。

辄:总是。

沃面:洗脸。

啖:吃,喝。原文大意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所依靠。他年轻时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废寝忘食,有时晚上读书,昏沉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因家中贫困,有时连饭也吃不上,他就喝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奋不顾身。读一读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②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③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④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诵一诵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dū)书舍,日/煮粥一釜(fǔ),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jī)数茎/啖之。写一写给人物加戏上面两篇文章,文中分别写范仲淹:①食不给,啖粥而读。②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日子过得这么艰苦,范仲淹是怎么想的?他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加上描写人物心理、语言的句子,把上面两句话写具体、写详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篇幅短小之寓言6.龟兔竞走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选自《意拾寓言》字词注释

竞:竞赛,比赛。

迟:缓,慢。

息:止,停。

及:到,等到。原文大意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快,一眨眼就跑远了,跑到中途,回头一看,连乌龟的影子都没见着,就扬扬得意,向后一仰,身子一躺,“呼呼”睡起了大觉。乌龟爬得慢,爬得满头大汗,但坚持慢慢爬,不停不歇。等到兔子睡醒时,乌龟早已爬到了终点。练一练

①想一想,“竞走”的“走”,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

②“兔行速”的“行”,你可以理解为_________;“龟行迟”的“行”,你的解释是_________。

③“兔行速”的“速”,你可以组个词_________;“龟行迟”的“迟”你也可以组个词_________,当然,你还可以理解为_________。写一写详写经过,略写结果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该如何写一场比赛了吧?首先要写谁和谁比赛,比赛什么。其次要交代比赛的经过和结果。比赛的经过要重点写。当然,除了像文中所写的那样,你还可以描写比赛者的心理活动,写他们的动作和表情。还可以交代比赛的氛围、观众的表现……这样,就把比赛的经过写具体了。至于比赛的结果,可以略写,要让结尾像豹子的尾巴那样简短!7.狐假虎威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选自《战国策·楚策一》字词注释

食:吃。

无敢:不敢。

逆:违抗,违背。

故:因此。

遂:就。原文大意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老虎信以为真。其实他受骗了。——选自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四册读一读

下面这些句子,每句的开头都是人物称呼,读的时候,可以略微停顿一下。

子/无敢食我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兽/见之皆走

天帝/使我长百兽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练一练

下面句子中的“之”是什么意思?用线连一连。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 虎

②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狐狸

③兽见之皆走 百兽写一写抓住心理写一写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最终虎口脱险,它心里会怎么想?三天之后,老虎恍然大悟,方知上当受骗,它心里会怎么想?试着把狐狸和老虎的心理活动扩展开来写成一篇文章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守株待兔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zhé)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选自《韩非子·五蠹》字词注释

株:树桩。

触:撞。

因:于是,因此。

耒:锄草的工具。

冀:希望。

为:被。原文大意宋国有一个农夫,田中有一个树桩。有一天,他在田中锄草,突然发现一只兔子飞奔而来,看到树桩,躲避不及,一头撞在了上面,把脖子折断了!死了!农夫一看,可开心啦!把锄头一扔,跑过去,白捡了一只兔子!从那以后,他就不再锄地了,天天坐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捡到兔子。只是,他不但没有捡到兔子,地里还长满了野草,庄稼都荒芜了。宋国人都笑话他。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可以这样读。

①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一篇文章,前面的语句可以读得快一些,后面的“因释其耒而守株”要读得欢喜一些。

最后的“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要读得慢一些,语气里要有一丝嘲笑的味道。诵一诵

我们把这篇课文来变一变,变成四字词语:守株待兔 心存侥幸不劳而获 坐享天成懒汉之想 白日做梦写一写

《守株待兔》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天下。如果你是一位老人,你会对那个农夫说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个哲学家,你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什么?试着写出不同身份的人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揠苗助长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ɡǎo)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字词注释

揠:拔。

闵:同“悯”,担心,忧虑。

芒芒然:形容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谓:对……说。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草木干枯,枯萎。原文大意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边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选自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六册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比较长,断句之后慢慢读。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你看文中,“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句子中有两个感叹号!

读的时候,你打算读出怎样的语气?

得意?自豪?炫耀?

选一种,读给大家听。练一练

你发现了吧,文中有一个词——芒芒然。

然,样子的意思,芒芒然,一般表示_________的样子。

那么,高兴的样子,我们可以用“_________然”来表示。

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得意非凡的样子,可以用“_________然”来形容。

头昏脑涨的样子可以用“_________然”来表示。

心惊害怕的样子可以用“_________然”来形容。

轻闲散步的样子可以说成“_________然”。

你还知道“_________然”。写一写接着往下编故事想一想,农夫的儿子急匆匆地跑回家,会对家里人说什么?农夫听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会说些什么?农夫的老婆呢?村子里的人呢?想一想,接着往下编,往下写。10.鹬蚌相争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选自《战国策·燕策》字词注释

曝:晒太阳。

钳:用力夹住。

雨:下雨。

亦:也。

舍:舍弃,放弃。

擒:捉。原文大意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扬扬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选自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六册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填一填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动作和表情。

鹬_________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_________,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鹬思:“_________”

蚌亦思:“_________”

想象一下,它们是快言快语,还是指手画脚,吹胡子瞪眼?抑或气喘吁吁、有气无力……说给大家听!写一写用对话写出争斗场面文中写鹬蚌相争,抓住了对话来写。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争斗的场面?比如爸爸、妈妈拌嘴;同学之间吵架;课堂上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两个相撞的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他们是怎样争斗的呢?选一个场景写下来。三 名传千古事与人11.嫘祖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上古之民,未有衣服,其用以蔽体者,夏则树叶,冬则兽皮。及黄帝时,西陵氏有女曰嫘(léi)祖,为黄帝元妃,发明蚕丝之用。乃教民育蚕治丝,以制衣裳。——选自《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字词注释

嫘:姓氏。

未:没有。

蔽:遮,挡。

及:至,到。原文大意远古时期的老百姓,没有衣服,他们用来遮挡身体的东西,夏天是树叶,冬天是兽皮。到了黄帝的时候,西陵国有个女子叫嫘祖,她是黄帝的第一位妻子,嫘祖发现了蚕丝的作用,于是就教老百姓养蚕抽丝,用蚕丝来做衣服。读一读

读下面的句子,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其/用以/蔽体者,夏/则/树叶,冬/则/兽皮

②及/黄帝时,西陵氏/有女/曰嫘祖,为/黄帝元妃

③乃/教民/育蚕治丝,以/制衣裳诵一诵有巢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写一写展开想象写过程你看,文中写道:“西陵氏有女曰嫘祖,为黄帝元妃,发明蚕丝之用。”想象一下,嫘祖是怎样发现蚕丝之用的呢?看到蚕吐丝时,她会怎样想?看到蚕结出了茧子,她会怎样做?她怎样抽丝?怎样纺线、制衣?展开想象,来写一写。12.舜耕历山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pàn);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wèi)筑仓廪(lǐn),予(yǔ)牛羊。——选自《史记·五帝本纪》字词注释

畔:田地的界限。

苦窳:粗糙质劣。

仓廪:储藏米谷的仓房。原文大意舜在历山耕种,历山这个地方的人学会了谦让,都争着让出一块田地的界限。他在雷泽捕鱼,雷泽这个地方的人学会了礼让,都争着将捕鱼的好地方让给他人。他在黄河边制作陶器时,住在黄河边的人不再粗制滥造,而是一丝不苟,做出来的陶器连一件次品也没有。舜到了哪里,人们就追随他来到哪里。因此,一年之后,他居住的地方就成了一个村落,两年成为一个乡镇,三年成为一个都城。尧得知这些消息后非常高兴,就赐给舜细葛布衣和琴,还为他修筑了储藏米谷的仓房,给予他很多牛羊。读一读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①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②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③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练一练

下面三组句子,语言的表达顺序有什么规律?说一说。

①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②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

③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写一写你看,文中写了舜做的三件事:一是在历山耕种,二是在雷泽捕鱼,三是在河滨制作陶器。从这三件事中,选择其中的一件,详细地写下来。比如,想一想,舜在历山耕种时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耕者怎样议论?原来这个地方的人怎么相处?现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孔子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孔子,字仲尼。博学多能,诲(huì)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余人。时世乱,孔子为鲁相,三月而国大治。鲁不能信用,孔子去之。周游列国,凡十四年,不得行其志。乃归鲁著书,以教后世,至今称为圣人。——选自《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字词注释

诲:教导。

世乱:社会动荡。

为:做。

大治:指国家安定,政治修明,经济繁荣。

去:离开。

凡:总共。原文大意孔子,字仲尼。博学多才,教育学生不知疲倦,他有三千多名弟子。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做鲁国的丞相,只用三个月的时间,鲁国就得到很好的治理。但是鲁国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于是孔子就离开了。他周游列国,前前后后共十四年,都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于是就回到鲁国著书立说,用来教育后世之人,至今被人们称为圣人。读一读

读下面的句子,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时/世乱,孔子/为鲁相,三月/而国大治

②鲁/不能信用,孔子/去之。周游/列国,凡/十四年,不得/行其志诵一诵

①子曰:“有教无类。”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写一写读名句写感言翻开《论语》,读一读其中孔子所说的话,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查一查,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悟启发?如果能联系生活中的一件事来写,那就更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孟母断织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孟子少(shào)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chuò)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xuān)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字词注释

辍:中途停止,废止。

喧:通“谖”,忘记。

何为:为什么。

失:忘记,记不得。

引:拿。

裂:割断。

诫:警告,告诫。原文大意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天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突然,孟子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背。母亲知道他忘了,就叫住了他问:“为什么中间停下来?”孟子回答说:“有所忘记,后来又想起来了。”母亲听后,拿起刀就把织的布割断了,以此来告诫孟子,读书就像织布一样,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背诵诗文不再遗忘了。读一读

①读下面的句子,可以这样来断句。(1)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2)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②读一读下面的成语。

浅尝辄止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一事无成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练一练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是什么意思?请你连一连。

其母知其喧也 孟母

引刀裂其织 孟子写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并尝试着用现代文把这话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其母欲引刀裂其织,孟子见之,疾呼曰:“_________”,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孟母_________。孟子见织已断,立良久,心思_________。曰:“_________”,孟母亦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曾参教子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rǔ)还(huán),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zhì)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pēnɡ)彘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字词注释

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后人尊称为曾子。

彘:猪。

适:到……去。

特:只。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有知:懂事。

而:则,就。

烹:杀。原文大意曾参的妻子要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随在后面哭泣。她就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杀一头猪给你吃。”妻子从市集上回来,曾子打算逮一头猪来杀。妻子见了,马上制止说:“我只不过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开玩笑啊。小孩子小,把父母当作老师,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就是在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会不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育他了。”于是就把猪杀了,做熟了给儿子吃。读一读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出节奏。

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②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③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④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想一想,文中曾子说的话,一连用了五个“也”字!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练一练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线连一连。

曾子之妻之市 曾子

其子随之而泣 曾子的妻子

妻止之曰 到

今子欺之 孩子,儿子写一写曾子杀猪,言传身教,不失信于子,传为美谈。可是,生活之中,我们常常听到大人哄小孩子,失信于子。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吧。想一想,选择一件大人失信于你的事情,抓住语言和心理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风趣幽默之故事16.鲁人锯竿入城微信扫码听诵读经典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fǔ)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及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