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荫柏讲西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7:03:21

点击下载

作者:刘荫柏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荫柏讲西游

刘荫柏讲西游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刘荫柏讲西游/刘荫柏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9

ISBN 978-7-5473-1329-9

Ⅰ.①刘… Ⅱ.①刘… Ⅲ.①《西游记》研究 Ⅳ.①I207.41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57429号刘荫柏讲西游出版发行:东方出版中心地  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电  话:(021)62417400邮政编码:200336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上海盛通时代印制有限公司开  本:710mm×1000mm 1/16字  数:227千字印  张:16.5版  次:201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473-1329-9定  价:5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唐僧骑马咚呀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肉体凡胎唯有以足为尺,量遍山重水阻、荆棘满布的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上的师徒形象,渊源有自而面貌全新。最初,唐三藏不是江流儿,孙猴子也不是凭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且请刘荫柏先生开启他渊博的腹笥,重走取经路,揭秘你不知道的《西游记》。拨开云雾识作者《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其内容之丰富,气魄之宏伟,不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独步,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少有可以和它类比者,兼以它的语言幽默、诙谐,在说说笑笑的谈神志怪之中,常常透露出对人世间冷峻的见解,所以能在几百年间一直为人民所喜爱,以致其中许多人物早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在今天还提出这个问题看来似乎是可笑的,因为现在稍有些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中期的吴承恩。但是,在实际上,这部小说的作者长期以来被误以为是别的人,甚至是毫不相干的人。

华阳洞天主人是最早知道的作者名号。在明代最早出版的全本《西游记》小说有:新刻出像官板大字本《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金陵唐氏世

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秣陵陈元之序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闽书林杨闽斋刊本。《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明刊本,似从世德堂刊本出

者。

以上三种明刊本,皆题曰“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又都有秣陵陈元之写的序文。金陵世德堂本序文末题“时壬辰夏端四日也”,指明万历二十年(1590)。关于华阳洞天主人是谁,至少有三种猜测:

一是唐光禄。据陈元之序中云:“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千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一文推测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唐光禄。

二是李春芳。汪浚《吴承恩与〈西游记〉》一文最先猜测“华阳洞天主人”是李春芳。苏兴在20世纪60年代详尽推考这种观点。但他们只是认为《西游记》小说是由他校订出版的。在20世纪末沈承庆《话说吴承恩》一书中,据《西游记》第九十五回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

认为“合看这首诗第四、五、六、七四旬,正是隐语‘李春芳老人留迹’,而与卷首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同是‘编撰西游记’之意”,由此断定李春芳是《西游记》的作者。

三是吴承恩。刘怀玉《吴承恩论稿》一书认为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吴承恩。主要论点有三:一是李春芳为一代元辅,没有必要校此小说。二是李春芳信仰道教,断不会在小说中一再嘲弄道教中人物。三是吴承恩虽在涉及李春芳的四篇诗文:《赠李石麓太史》《元寿颂》《德寿齐荣颂》《祭石麓公夫人文》中,有三篇谈到华阳洞天典故,不过仅凭此就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是李春芳的别号,还不能令人信服。而吴承恩也写过一些与句曲山陶弘景金坛华阳之洞天有关的诗文。另外,吴承恩与陶弘景在兴趣爱好上有许多相近之处,又都对释教、道教极有研究,故而“华阳洞天主人”极有可能是吴承恩为自己起的别号或笔名。我过去也曾猜测“华阳洞天主人”是李春芳,但近几年越来越觉得它可能是吴承恩最初在坊间传抄本上的署名。

其次是丘处机。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南宋时登州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人,为全真教创始人王嚞的高足弟子,七真之一。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龙门法派。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人召丘处机,他率十几个门徒“历四载”,“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始达雪山。他屡次劝成吉思汗,“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为治之方”当“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虽觉得要争夺天下不能不杀人,但又“深契其言”,尊其为“仙翁”(详见《元史·释老传》《金莲正宗记》)。丘处机门人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叙其事迹,今存在《道藏》中。丘处机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磻溪集》等书。可能因为明刊《西游记》小说都未署吴承恩之名,而这两部书虽性质不同,书名却有相同之处,后人遂不免混为一谈,或故弄玄虚将水搅浑。清初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笺评刊刻《西游证道书》百回本时,在卷首增添了一篇元人虞集《西游证道书原序》,首次提出小说的作者是丘长春,并谓得之于“大略堂《西游》古本”。于是“不根之谈乃愈不可拔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直到清末学术界都没有搞清楚。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不足两万字,纯系旅游见闻录,并不是小说。《四部备要》史部及《在榕园丛书》乙集和《丛书集成初编》都收录李志常之书,其中唯有西溪居士孙锡序文,并无虞集序文。此书后收有清人钱大昕、徐松、程同文、董祐诚写的四篇跋文及段玉裁、张穆两则附语。钱大昕在跋文中论及《长春真人西游记》与《西游记》小说事,指出小说“乃明人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另外,在虞集《道园全集》中也没有《西游证道书原序》一文。故知所谓元人虞集的序文乃是后人伪作,或许就是汪澹漪、黄太鸿之辈自撰。丘处机像

在明、清出版界一再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埋没作者吴承恩的大名时,却有一些严肃的学者在认真考究《西游记》小说的真正作者,拨开社会上种种传说之迷雾。清初学者吴玉搢,在乾隆十年(1746)纂修《山阳县志》时,见到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即疑《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吴承恩。乾隆、嘉庆时的大学者纪昀,虽未见到天启《淮安府志》和《山阳县志》,但他根据《西游记》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因而断言:“《西游记》为明人依托,无疑也。”(《如是我闻》三)至于作者是何人,纪昀还没能考证出来。继吴玉搢之后,山阳人阮葵生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撰写《茶余客话》时,据旧府志、县志也认为《西游记》乃吴承恩作。嘉庆时著名学者兼戏曲研究家焦循,在《剧说》卷五中引纪昀《如是我闻》和阮葵生《茶余客话》并进而考辨道:射阳(吴承恩号射阳山人)去修志时不远,未必以世俗通行

之小说移易姓氏,其说当有所据。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之乡

音,街谈巷弄,市井童孺所习闻,而他方有不尽然者,其出淮人

之手尤无疑。然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

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朴学家丁晏在嘉庆、道光年间完成的《石亭记续编》一书,也力辨所谓丘处机作《西游记》小说之谬,证明此书是他的同乡吴承恩作。道光、咸丰年间学者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卷四中据丁晏之说及“淮安府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谓记中所述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锦衣卫、兵马司、司礼监,皆明代官制,又多淮郡方言”,断定《西游记》小说是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吴承恩作。遗憾的是,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为世人所重视,多因循汪澹漪辈之谬说,甚至到了1921年汪原放用新式标点刊印《西游记》,胡适写的《西游记序》中,还不知道小说的作者是谁,只能说“《西游记》小说之作必在明朝中叶以后”,“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鲁迅在1922年与胡适通信中指出《西游记》小说的作者为射阳山人吴承恩。在第二年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更据天启《淮安府志》及吴玉搢、纪昀、阮葵生、丁晏等人之论见,认为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最后加工写定者。从此以后,学术界见解趋于一致。汪原放1921年新式标点《西游记》怀才不遇吴承恩家世背景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约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先世涟水(今属江苏省涟水县)人,后徙山阳(今属江苏省淮安县)。曾祖吴铭为余姚训导,祖父吴贞任仁和教谕,“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父吴锐,四岁丧父,由母梁夫人带回山阳故土居住,因“家世儒者,无资,且颠沛宦游,归益贫”,以致“社学先生不教先君书”。吴锐娶徐氏,“徐氏世卖采缕文縠”,吴锐“遂袭徐世业,坐肆中”,成为小商人。徐夫人只生“一女承嘉”,因无子,吴锐壮岁纳张氏为侧室,生下吴承恩。吴锐家道不富,常为下吏欺压,“木讷迟钝”以避祸,人称“痴翁”。其实他并非麻木不仁,他有理想,有识见,也有刚正之气。他“自六经诸子百家,莫不流览”,“谭说史传,上下数千载,能竟日不休”;又“好谈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云”。(《先府君墓志铭》)

吴承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由书香门第衰落而为小商人的家庭,并深受其影响。他在《〈禹鼎志〉序》中自述道: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

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

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

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

足见他从小受父亲熏陶,喜欢博涉群书,尤其酷好唐人传记小说,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但遗憾的是这部短篇小说集已散佚,从书名、序文臆测,其中定有不少大禹降伏山妖水怪的神话传说,或许有些短篇就是后来他创作《西游记》中某些情节的雏形和试笔。

吴承恩性敏多慧,“甫周岁未行时,从壁间以粉土为画,无不肖物;而邻父老命其画鹅,画一飞者,邻老曰:‘鹅安能飞?’汝忠仰天而笑,盖指天鹅云。邻父老吐舌异之,谓汝忠幼敏,不师而能也”。他很有绘画天分,“舐笔和墨,间作山水人物,观者以为通神佳手”,但“弱冠以后,绝不落笔。家四壁立,所藏名画法书颇多。人谓汝忠于王方庆之积书、张弘靖之聚画,侔诸秘府者可十一焉”(陈文烛《二酉园续集》卷一《花草新编序》)。“髫龄,即以文鸣于淮,投刺造庐,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吴承恩少年时就受到才子朱凌溪、徐中行和本乡名士蔡昂的赞赏,在淮安龙溪书院肄读时,又深受知府葛木(卮山)和讲学老师胡琏、王凤灵的赏识。葛木对吴承恩感情很深,影响较大,常劝他进取功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合格人才,以致吴承恩在三十多岁赴南京应举落第后作《祭卮山先生文》中沉痛而又惭愧地说:吴承恩墨迹 扇面七言律诗承恩淮海之竖儒也。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而公愿辱知

之。泥涂困穷,笑骂沓至,而公之信仆,甚于仆之自信也。……

碌碌人中,尘土如旧,我实负公,其又何言?!自今以往,亦愿

努力自饬,以求无忝于我公知人之明,庶他日少有所树立,亦卮

山公门下士也,持此以报公而已。《淮安府志》叙

吴承恩“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天启《淮安府志》)。他有奇才,又想效力明室,匡世济时,但因“一意独行,无所扳援附丽”(李维桢《吴射阳先生集选叙》),竟一生不得荣显。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吴承恩约43岁时中岁贡。之后十几年间又参加了三四次考试而“屡困场屋”,不得拔擢。大约在吴承恩51岁时,肄业于南京之南监,故有“太学吴子汝忠”之称(潘埙《淮郡文献志序》)。第二年他参加了好友沈坤组织的“状元兵”抗击倭寇。沈坤“率众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始退”(丁晏《重修山阳县志》卷二十一《杂记二》)。沈坤常到吴承恩处谈方略,承恩多次参与军机。吴承恩原打算投笔从戎入胡宗宪幕中,因母老年迈,家境清寒,不善谋生,不得不在六十多岁时赴北京候选,想求得一官半职,“仅以贡为长兴丞”(《花草新编序》)。长兴县属浙江省,县丞是知县的助手,为正八品小官吏,与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明史·职官志四》)。在长兴任上的生活很不如意,他在《春晓邑斋作》诗中悽然叹道: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家近迟乡信,官贫费俸金。

大约做了一年半的县丞,为征粮事得罪了长兴大豪,被诬为贪赃,撤职罢官。吴承恩被解除系狱罪后,有“荆府纪善之补”(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这是安置闲散人员,挂名拿干俸,或对赃吏从轻处理的一种安排。大概案情不久就弄清楚了,吴承恩得到名誉的补偿,便退官回淮安,并未去湖北赴任。此后,吴承恩放浪于诗酒间,以卖文、经商为生,终老林下,未能在仕途、政业上“有所树立”,含恨而逝。吴承恩结识的权贵有胡宗宪、李春芳、高拱、徐阶、赵文华等人;结识的社会名流有文徵明父子、徐中行、何良俊、归有光、沈坤、朱曰藩、陈文烛、黄姬水等人。

吴承恩因“家贫无子”,逝世后“遗稿多散失”,后来由宦归的表外孙丘正纲“收拾残缺,分为四卷,刊布于世”(同治《山阳县志》卷十二《人物志二》),即《射阳先生存稿》。同乡好友陆遥收其遗文,张清溪、马竹泉手录其遗稿。晚辈吴国荣、张以衷、蔡翰臣参加了整理出版《射阳先生存稿》的校刻工作。此书在清初时“刊版不存”,吴玉搢初得一抄本,纸墨已极渝敝,后来陆续收得刻本四卷,并《续集》一卷(《山阳志遗》四),这是最完备的本子。后来,不仅《续集》不见了,四卷刻本也难以寻到。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吴进仅见到一个残本,遂从中录出古文16篇刊出,即《射阳先生文存》。直至1929年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发现原刻本《射阳先生存稿》四卷,1930年铅印问世。至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则是在他仙逝约十年后托名华阳洞天主人校订出版的,即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一回社会环境

吴承恩虽一生悒郁,未能在政治上奋进,却是一位长寿的文人,他活了八十多岁,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正所谓五朝弊政皆亲历,壮志功名未遇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中衰时期,帝王荒淫无耻,昏庸腐败,朝廷权奸握柄,朋党林立,互相倾轧。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大阉党,都产生在这个时代。如弘治年间的李广、蒋琮,正德年间的刘瑾、万历年间的冯保均为太监,其中尤以刘瑾阉党气焰最嚣张,以致北京城内传言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详见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一百“内臣”)。严嵩是嘉靖年间大权奸,其父子曲意媚上,贪鄙奸恶,窃权弄柄。当时曾一度手握大权的夏言、徐阶等人,也不是善良之辈。在明代皇帝中,武宗极好色,除设“豹房”令四方献美女供其淫乐外,还常常带兵外出寻欢作乐,“凡车驾所至,近侍先掠良家女以充幸御,至数十车”(毛奇龄《明武宗外纪》),又“遍入寡妇、处女家,掠以出,号哭震远近”(《明史·谷大用传》)。以致他每临幸,“民间尽嫁其女,藏匿妇人”,“市肆萧然,白昼户闭”(《明武宗外纪》)。世宗不仅穷奢极欲,多次大选宫女,还想吃灵丹妙药,长生不老,于是“一时方士如陶仲文、邵元节、蓝道行辈,纷然并进,玉杯牛帛,诈妄滋兴”,或被封为真人、国师,获取高官厚位,或赐庄田、金银,享受优厚俸禄。他们出入皇宫,深入禁地,“口衔天宪,威福在手,天下士大夫靡然从风”(《明史·佞倖传》)。世宗从小崇道,天天往西苑炼丹修道,自“壬寅宫变”,几乎被宫女勒死后,自称尘外之人,移居西苑,奉玄修道,不视朝政了。而道教得势,佛教即受到排斥,这些隆贵的真人、国师在《西游记》中留下了暗影。当时,以顾宪成为首的一批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抨击朝政,力图革新,结果被杀、被囚、被贬,更兼以东厂、西厂、内厂以及锦衣卫编成的庞大的特务网,到处出没,残害无辜,有些人往往因为一言半语获罪而横遭虐杀。《西游记》中祭赛国之锦衣卫,车迟国之“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的情景,正是对明代社会的揭露。监禁、酷刑、苛税几乎威胁社会各阶层人的生存,那冷酷险恶的政治气流,不消说是普通的百姓,就是士林也噤若寒蝉。在这黑暗、沉滞、恐怖的时代,吴承恩亲眼看到整个社会: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赠卫

侯章君履任序》)并尖锐地指出这是“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二郎搜山图歌》)的社会,这恶浊的现实“匪独天数也,人亦与有责焉”(《送郡伯古愚邵公擢山东宪副序》)。

吴承恩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土地的兼并,赋税的加重,以及无休止的巧取豪夺,使经济破坏,天灾人祸到处出现。吴承恩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又一直处于社会中下层,很可能结识过一些江湖豪客,耳闻目睹过一些民众奋起反抗政府的动人事迹,尽管他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没有公开表示过对这些“草莽英雄”的同情,如李卓吾称赞林道乾(见《焚书》卷四《因记往事》),但在严肃的现实面前,有正义感的作家吴承恩不能不激起某种同情,甚至共鸣,这在塑造《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中留下他感情的痕迹。

在社会衰败、动乱的景象中,又连年遭到外族入侵和倭寇掠抢,战火不息,民生涂炭。当时,北方有达延汗之孙俺达汗的战争威胁,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明朝中期蒙古瓦剌部衰落,鞑靼部兴起,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其孙俺达汗史称“小王子”,势力更强,屡次率兵侵入内地。因为明朝边将把“诸边军粮百万,强半贿嵩”(《明史·丁汝夔传》),以致军士饥疲,边防大坏,在世宗一朝内竟出现鞑靼兵三逼京师的严重情况。在东南沿海,倭寇自14世纪就开始侵掠,因明成祖永乐年间,辽东望海涡战役中,倭寇被明总兵刘江率领的军队一举全歼(详见严以简《殊域周咨录·日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倭寇不敢大规模骚扰。至明世宗时,倭寇因与沿海豪强富商勾结,又猖狂起来。明朝派朱纨为浙江巡抚,兼督备倭,他逮捕了一些与倭寇有联系的地主富豪和奸商,又积极练兵,堵击倭寇,取得实效。不料触动了“闽浙大姓”的利益,受其诬陷,竟致下狱,被迫自杀(《明史·朱纨传》)。从此“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而倭寇更加猖獗。严嵩当政时,其义子赵文华奉命督视海防,倾陷御倭督臣张经,严嵩父子甚至私通倭寇,激起人民极大愤慨。吴承恩目睹国家多难,权奸弄柄,正直有用之士惨遭杀害,以致无力抵御外侮,遂在《重刻金陀粹编序》中痛悼民族英雄岳飞之死,唾骂“奸邪误国”之秦桧,寄托自己复杂的哀思。在《西游记》十四回之后,描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一再降妖除怪,恐怕也有所寄托。孙行者大战妖怪思想心声

在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出现了王艮、李卓吾等反对封建传统守旧思想,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个性解放(“造命”),反对统治者过多地干扰民众,过分地用严刑峻法和封建礼教束缚人民。这种强调个人作用,反对和命运妥协,认为人应该有改变环境的大胆思想,与吴承恩这颗不愿受世网羁勒的心产生某种共鸣,并唱出异样的歌调。社会黑暗沉滞,个人际遇坎坷,这不能不使才华横溢的吴承恩胸中激荡着悒闷的风雷,在《二郎搜山图歌》中不胜感喟道: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这种愤激的情绪不仅在他的一些诗文中时时流露,也被他融入《西游记》的创作之中。在谈及自己的处境时,他不止一次地自嘲说:“春秋已壮,尚泣牛衣。徒夸罗鸟之符,误忝屠龙之伎。囊底新编,疏芜自叹;怀中短刺,漫灭谁投。”(《答西玄公启》)在《贺吴春洲举善障词》中,他仰天悲歌:世涂颠倒,叹万事纠纷,更无分晓。龙杂常鱼,鳞群野兽,

鸾凤混同凡鸟。

他身居卑处,屡遭压抑,心情凄楚感伤,但他又傲骨天然,决不肯为改变境况“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李维桢《吴射阳先生选集叙》),因此“上不能鸣钟佩玉,纪竹素于麟台;下不能带索披刍,激薪歌于豹谷”,一直“处囊中”未能颖脱(《答西玄公启》)。他无情地嘲笑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看透了他们的心灵卑污:是故匍匐拜下,仰而陈词,心悸貌严,瞬息万虑,吾见臣子

之于太上也,而今施之长官矣。……笑语相媚,妒异党同,避忌

逢迎,恩爱尔汝,吾见婢妾之于闺门也,而今闻之丈夫矣。手谈

眼语,诪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侩之于市井也,

而今布之学校矣。(《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

在恶浊的环境中他孤高自许,不随波逐流,在《对月感秋》之四中傲然述怀:群生总如梦,独尔惊豪杰。大笑仰青天,停杯问明月。

在《赠沙星士》中借颂这位隐士而曲笔自况: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他虽常说自己如“孤鹤野云”,愿做“尘世”的“颠仙”,其实他并不能真正超然物外,涤除尘世之念,故当他回忆起师长葛木、王凤灵对他的慰勉与期望时,不禁悲鸣:忆昔龙溪鸣鼓钟,后有王公前葛公。……骏骨谁知马首龙,卑飞不免鸦嘲凤。潞河冰尽春帆开,隔年重上黄金台。舒颜就教恍疑梦,执笔佥凭犹自猜。(《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

从上述诗文中不难看出,这位“艺则须高天下人”(《后围棋歌赠小李》)的大作家,是位极有理想抱负的人。吴承恩多么渴望自己能像“八百开周,三千定殷”(《太公赞》)的姜尚那样匡世济时,大展宏图,可惜他生逢昏暗之世,又遇昏庸之君,更无人拔擢,再加上周遭是恐怖杀伐气流,于是他只好将满怀悲怨放浪于诗酒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麻醉和解脱。在百无聊赖的苦闷生活中,这个曾为几个世纪人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题材——西天取经故事,遂与他的心境沟通,产生了某种共鸣,使他将满腔悲恨,毕生理想,凭借着“善谐谑”(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二)的本领,把自己卓越才华和一生心血倾注到《西游记》创作之中,用这神话传说的奇幻酒杯,寄托自己的襟抱,一浇胸中块垒,正如他幼年时绘画的天鹅,传说中的天鹅,在临终前唱的一曲美丽而悒怨的歌。姜太公像灵石传说流千古《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的灵石传说结下甚深的情缘,小说中第一主角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从灵石中产生的。《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开篇明义描写道: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

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

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

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

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

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

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由此可知,孙大圣是从上古时一块按照阴阳八卦、九宫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节气所置,又受天地之精华而蕴育的仙石生出来的,是仙石的子孙,是得天独厚的,是深受古代灵石传说的影响而被塑造出来的。

有关灵石的传说源于远古时代,是“图腾崇拜”的一种遗痕。“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远古人对大自然有依赖感和神秘感,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于是就把它奉为神灵祭拜与祈祷,并进而认为其中某一种为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尊奉为本氏族的“图腾”。其对象有动物、植物、无生物,甚至男女生殖器等,凡是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可成为“图腾”。

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远古时代的灵石传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

芦灰以止淫水。

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可能是远古时代最早的灵石传说。早期出现的灵石传说大多与女娲氏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汉代的《遁甲开山图》记载: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得仙

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

之,乃化生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

娠,孕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尧帝知其

功,如大禹知水源,乃赐号曰“禹”。

这里传说颇奇,好像极远极远的古代先有位叫大禹的古仙人,是女娲的十九代孙子,他后来化身为石子,被女狄吞之怀孕而生。不仅禹是灵石而生,连他的儿子启也是灵石而生,在战国时成书的《随巢子》记载:禹娶涂山,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

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

启。

大禹和启都从灵石中产生,又都属于女娲氏之血系。《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大禹治水时降伏的涡水神猿无支祁,孙悟空入龙宫取宝得到的“如意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铁。由此可知,孙悟空与大禹有关系,与女娲也间接有关系。

女娲除了炼石补天外,还创造人,据汉代应劭《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

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

昏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龙王见悟空赐兵器

此中“载媒”,即指担当媒妁之任务,“皋禖之神”即高禖、郊禖之神。远古时代建立媒神的祠庙于郊野处,故名曰郊禖,也被尊称为高禖、皋禖。由此可知,女娲氏不仅创造了人类,创建了国家,这位远古传说中的伟大母亲还亲自负担主管人间媒妁的任务,因而后世创建国家的君主奉祀女娲氏为婚姻之神。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治水的大禹王说成是她的子孙,而我国古代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也是她老人家的后代。

我国远古时代,除了女娲氏炼石补天,女狄吞石珠生禹,涂山氏化石生启之外,还有蚩尤铜头铁额“食铁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这实际上是灵石的变种。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之中都谈到商代以鸟为图腾事,故《史记·殷本纪》载简狄吞玄鸟卵“因孕生契”。后来又衍出巫山神女石、乞子石、云南大理一带传说的望夫石,以及五代时第一猛士李存孝的父亲是石人的新传说。唐代袁郊传奇小说《甘泽谣·圆观》中,描写高僧圆观与李源为友,路遇一妇人,知是自己来生托身之所,极为悲戚,遂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与李源在杭州天竺寺外相会。不久,“圆观亡”。十二年后李源如期赴约,见一牧童歌《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边唱边去了。在这许许多多动人的神话传说背后,横亘着我国远古时代人对灵石崇拜的一种严肃的礼俗。

我国古代人非常重视种族、家族的生殖繁衍,所以才有重视生殖的礼俗即禖祀。这正如《风俗通》所说的,“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昌盛的标志,所以古人对此极为重视。据传说高禖之宝用石,其石为生殖石,其形状是生殖器的象征。因之,古代才有先妣、神女吞石生子,或化石生子的传说,民间有得石生子的俚俗民风。值得一提的是,俄国19世纪大诗人普希金在诗剧《石客》中,也描写了一位石人,看来中外都有关于石人的传说。在十几年前我曾到承德览胜,见到一处被称作棒槌石或棒槌峰的景物,其状远远观去类似生殖器,我推想它大概就是古代灵石传说留下来的重要遗迹。

在明代采用灵石传说写长篇小说除《西游记》外,还有许仲琳《封神演义》(一说陆西星撰)和罗贯中、冯梦龙《平妖传》(原名作《北宋三遂平妖传》)。在《封神演义》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中,描写陈塘关总兵李靖之三子哪吒,至关中玩耍,见到轩辕黄帝大破蚩尤时留下的乾坤弓、震天箭,一时兴起射了一箭,不料将骷髅山白骨洞石矶娘娘的门人碧云童子射死,石矶娘娘追查元凶,与哪吒动手,哪吒不敌便逃至乾元山金光洞求师父太乙真人保护。太乙真人与石矶娘娘交手,太乙真人用九龙神火罩将石矶罩住,用三昧神火烧炼石矶:一声雷响,把娘娘真形炼出,乃是一块顽石。此石生于天地

玄黄之外,经过地、水、火、风,炼成精灵;今日天数已定,合

于此地而死,故现其真形。太乙真人伏石矶

这位石矶娘娘竟是在天地还未开辟时的一块灵石所变,不仅修炼成人形,而且道行颇深。在《平妖传》第七回“杨巡检迎经逢圣姑,慈长老汲水得异蛋”中,描写泗州迎晖山迎晖寺中的慈云长老,一天在寺前潭中汲水,发现一个类似鹅卵的东西,便送给东邻朱家,放在鸡窠里,不料七日后生出一个六七寸长的小孩。朱家认为是怪物,就做了个小棺木深埋了。慈云长老不忍,就往埋小孩子的菜园子察看,见小孩子已分开泥土钻将出来,便把这小孩锁在园中。过了十来日开锁一看,原先仅有核桃般大小的孩子已变作二尺长了,心中犹豫不定,便在观音堂抽了根灵签,得“上吉”,于是就收养了他。后来这小孩长大出家,人称蛋子和尚。他三次往云梦山盗得白猿公看守的一卷天书,修成一百零八样变化,神通广大。他化名诸葛遂智,投奔文彦博军中,与马遂、李遂助文彦博,终于攻破了贝州王则、永儿的暴乱,而“蛋子和尚已证菩萨正果”。

在清代出现一部深受古代灵石传说之影响,又在《西游记》创作构思启示下产生的伟大小说,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描写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

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

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气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

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天正当这灵石“嗟悼之际”,忽然来了一僧一道,他们先向灵石讲述“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灵石心动,遂想至人间享受一番“荣华富贵”的生活。这块通灵仙石,与大禹、启和孙悟空一样,也与女娲氏有缘,可见是一脉相承的。那僧人见灵石动了凡念,就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

小的可佩可拿。

那僧将这块玉托于掌上,携至“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位空空道人路过大荒山无稽岸青埂峰见到这块灵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了灵石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形入尘世所经历的“离合悲欢炎凉的一段故事”,即展开了《红楼梦》这部巨作的真实社会内容。小说中男主人公贾宝玉就是这块灵石入世化身的,他从“一落胎胞”,嘴里便含着块美玉,上刻许多字迹,故取名宝玉。他颈上用一根五色丝系着这块与生俱来的美玉就是他的命根子,他一生的际遇都与这块神秘通灵玉石有关。他的婚姻必须是“金玉良缘”,而不是“木石前盟”的夙愿。正因“金玉相对”之说,才使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产生种种复杂的情感纠葛,给双方内心深处带来极大悲苦,以致贾宝玉两次愤然摔玉、砸玉。贾宝玉后来被人魇魔法所治,也因玉石为“声色货利所迷”,“不灵验”之故。对贾宝玉来说,丢玉、还玉,就是他尘缘已尽的可怕征兆。正如第一二〇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中云:《红楼梦》一僧一道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

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

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煅炼之宝,非凡

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

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小说以灵石开篇,中间又以灵石联缀许多悲欢离合、动人心魄的故事,最后再以灵石归去作结,故原名作《石头记》。《红楼梦》不仅全书故事结构与古代灵石传说有关,还多次提到《西游记》中故事人物,这大概因为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从灵石中产生的。《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李纨云: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

即指《西游记》中玉龙三太子化成白马驮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贾宝玉到贾珍处看戏,上演了《孙行者大闹天宫》戏文。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让宝钗点戏,宝钗推让一遍,点的一折也是《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还编造了孙行者见阎王,以及喝了孙行者尿便能“伶俐嘴乖”的新故事。《红楼梦》自灵石开篇,显然受惠于《西游记》的启示,又在小说中多次谈及西游取经故事、戏曲,这既表示出彼此的血缘关系,也流露出曹雪芹对《西游记》的景仰之情。叶敬池刊《石点头》叙

此外,在明清两代还有两部短篇小说集与灵石有关。一是明代天然痴叟《石点头》,取东晋时竺道生“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为书名;二是清代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借用唐代宰相李德裕花园有块石能使醉人清醒的典故为书名。这两部短篇小说集虽不是真写有关灵石传说的人物故事,但也借鉴顽石有灵之说,仍与远古灵石之传说有些因缘。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远古时代的灵石传说是与女娲氏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传说同时产生的,不仅涉及正史、野史,更影响到小说创作,其影响之大之广,值得后人从多方面探索。巫术伤人荒古传

巫术用现代人的眼光把它当成一种准宗教现象,源于人类的原始社会,或更荒远的古代人群中。它是自发形成、完善的,是人类与生俱来幻想依靠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客观事物强加控制和影响的原始思维方式的产物。

在人类荒古时期的原始初民,科学与巫术同时产生在他们的思维中。当他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时,便把握和利用这些规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再做客观世界的奴隶,而变为它的主人,并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推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当他们不能掌握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时,他们就幻想客观世界是可以用自己超凡的意志去随意改变、控制和影响的,这便产生了巫术,或形成了产生巫术的土壤。英国学者乔治·汤姆逊《论诗歌源流》中认为:“巫术可能解释为补足实在技术之不足的幻想技术,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主观状态中的实在技术。”实际上,原始人的世界就是一个巫术的世界,巫术统治着一个个部落中的人群,最初的巫师就是氏族部落的酋长。部落中任何重大的事情,都必须依靠巫术来决定取舍。

巫术是人类最原始、最幼稚,同时又是一种最自信与实用的欲求。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认为,“巫术是实用的技术,所有的行动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原始人对于客观界的实用态度最重要、最神秘的方面”。巫术是按照原始初民的思维方法,驱使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获得今人无法理解的巫术效果,它是功利主义的需求,目的是趋吉避害。

巫术从性质上可分为两大类:凡是危害他人的称黑巫术,凡是保护自己的称吉巫术。从施巫的方式、方法上可分三大类,即接触巫术、非接触巫术、媒介巫术,又可统称为交感巫术。施巫还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首先要有巫师,必须是有师承的,代代相传的,本身具有控制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人,能交通鬼神的人,也就是说对巫术有修养的人。其次精通咒语,而且要准确无误,否则就不灵了。第三施巫仪式,要庄严肃穆,有气氛,有严格要求。第四禁忌、律令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有一丝一毫差错。第五法器、象征性物品。法器指具有魔力的器物,如瓶子、刀剑和避邪物等;象征性物品,如水、香花、毒草、药剂、泥人、图像等。巫术遵循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控制、应用和转让,以及“同能致同”的原则。在施巫时,巫师将主观奔放的幻想和客观实际的生动的模仿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情绪表演、感情宣泄,有时还要借助法器,有时借助象征性物品,以达到现实功利主义的希求。

巫术对于人类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科学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从事巫这种职业的人,“男曰觋”“女曰巫”。“巫”中又分两类,即巫和祝。巫能将神的意旨通过卜筮、龟策诸术传达于人;祝又称巫祝、巫史,能将人们所祈祷的愿望转告给鬼神。在上古时代列国会盟,质于神明,这项工作也由祝掌管,祝因主撰祝辞,指导祭礼,故而称祝史,专负责文史的记载,早期人类历史就是通过祝史被保存和流传下来,而最初的史官也是从祝史中分出来的。因为在远古时代是巫统治时代,某部落、氏族凡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都要通过巫来决定取舍。随着社会的进化,巫的地位逐渐下落,但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从殷商甲骨文和《尚书·洪范》中记载,国王有军国大事都问卜。此外,如渔猎、农业、婚姻、疾病、死亡都要卜筮。巫术对文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如屈原《九歌》就是受巫歌影响而产生的,而傩戏正是古代巫舞的遗痕。我国的道教在产生时,就吸收了原始初民的思维方法,施巫的咒语、仪式、法器、禁忌、律令等,并加以改造和发展。道教中驱鬼避邪、降妖治病、呼风唤雨等道术,分明就是出于巫门。佛教从创建之初就吸收了古天竺的巫术,后来出现的密宗中许多危害他人之法,便是纯正黑巫术。如《苏悉地羯罗经》所载“阿毗遮噜迦”法式,用毒药诸粪芥子及盐作成仇人形,一片片用刀子割下来烧掉,或左足踏仇人形心上,割碎片烧,或用杖鞭打,或用皂荚刺遍打仇人形全身。又如得钱财,乞别人物法,七日中取古淄草茎长六指、一千八段,一一火烧并念陀罗尼咒,如不见效,可于初八日或十五日,牛粪涂地,设饮食花果,烧安息香,取白线一条,念陀罗尼咒,一遍一结,作四十九结,就将所有障碍鬼神缚住。不仅道、释受巫之影响,儒教也如此,如汉代头号大儒董仲舒在把孔子儒家学说神圣化、宗教化的过程中就吸收了远古的巫术,《春秋繁露》中祈雨、止雨、祭祀等方术便是巫术之变形。甲骨文《山海经》巫咸、巫彭等十巫

外国学者一般称巫术为“伪科学”,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其实巫与科学是有一定关系的。早期的巫师有多项职能,主要为降神、预言、解梦、祈雨、医病、占星。古时对巫信仰极深,名巫死后被崇拜为神,一直到明代仍有此遗风,如宋代福建莆田女巫林默死后成天妃娘娘、妈祖;明代广东番禺金花娘娘,至今在福建、广东、浙江一带还有影响。巫的占星术,对天文学有重大贡献。医的繁体字作“醫”,在远古时作“毉”,显然是巫术之一种,如《山海经》中巫咸、巫彭就是名医。隋末唐初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咒禁内容还残留着远古巫术的遗痕。而古代方士寻求不死药和炼丹术,就依靠巫术中神秘能量转换的原理,后来被道教丹鼎派继承并发扬,在矿物学、化学、医学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世界科技史上,最早发明火药的是中国炼丹道士,记录火药配方的最早文献是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由此看来,孙思邈不仅是药王爷,还是火神爷。在古代社会中,人类因为无法把握自身,无法掌握客观世界,于是便在原始思维和观念下探索人生的出路。巫术粗糙朦胧的、充满主观臆想的法则或意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民的一些困惑,遂使人代代相传,深信不疑。又因为巫术中有些方法用于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方面,有时与科学接轨,于是巫术成为沟通古代生活、古代科学与近代生活、近代科学的桥梁,不能用简单的方式予以否定。《西游记》贯穿全书在交替使用着不同的巫术,有的是纯正巫术,有的是佛教、道教改造后的巫术。

黑巫术中最常用的方式为“接触巫术”,它的方法是让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产生和携带者与巫术指向的客观物体接近、接触而发挥巫力。巫术的携带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没有灵魂的邪物、避邪物、法器。施巫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但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要与受巫的客体接近、接触,所以称这种巫术为“接触巫术”。小说中孙悟空由花果山正当顶上一块“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的“仙石”,“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生“石卵”,风化作一“石猴”,显然具有从“日精月华”中转化过来的神秘力量,所以他一出世便学爬学走,“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他为“跳出轮回网”,学“不老长生”术,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学会“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而且连浑身毫毛都能随意变化。后来他入龙宫得到大禹治水时定海的“神珍铁”,即“如意金箍棒”,大如铁柱,小如绣花针,可以藏在“耳朵里”。这种超自然的神秘功力和法器,就是巫术。大禹很可能是远古时的大巫师,他因“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帝王世纪》),扬雄《法言》中也称“巫步多禹”。禹步不仅为巫术之一,也是道教仪礼之一,尤其为其召役神灵时道士必须之“行法”。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昔年大禹留下镇江海之法器,自然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威力了。如来佛曾赐观音菩萨三个圈,三种咒语,更是明显的巫术,其中紧箍、禁箍、金箍,先后套在悟空、黑熊精、红孩儿的头上,观音菩萨诵三种不同咒语,使三人都头疼难忍,满地乱滚,死心塌地皈依佛门。此三箍是接触巫术,而咒语就属于“非接触巫术”了,施巫时并非单纯一种。小说中神、佛、道、魔的法宝因具有超自然神秘力量,都能危害他人。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就多次危害过悟空,第一次是打中悟空天灵盖上,悟空跌了一跤,又被细犬咬住,因而被擒。后来悟空遇金洞青牛精,他偷了老君“金刚琢”,并用此宝收了悟空金箍棒。悟空盗回了金箍棒后,又与天王等人大战青牛精,不料他又用“金刚琢”套走了诸人的兵器,最后请来太上老君才将此怪制服。弥勒佛的黄眉童子,假设小雷音,用后天“人种袋”把悟空与诸天神装入。悟空显神通救诸天神脱身,又请真武手下龟、蛇二将并五大神龙,又被黄眉童子用袋子收入。最后由弥勒佛出面才收服此怪。显然“金刚琢”“人种袋”都是具有超自然神秘力的法器。此外,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灵吉菩萨的定风丹、飞龙杖,银角大王的幌金绳,赛太岁的紫金铃等,也都是神秘的法器。在“接触巫术”中还强调超自然神秘力量转换的法则。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之所以历尽磨难,就因为他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又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而且元阳未泄,所以他的肉身每一处都具有神秘的力量,男性妖怪要“吃他一块肉延寿长生”,女性妖精要盗取他的“元阳”,因为他的“真阳为至宝”。此外,王母娘娘的“蟠桃”吃了可使人成仙,长生不老。镇元子的“人参果”,吃一个可活四万七千年。而太上老君的金丹,也有这种功效。悟空吃了他五葫芦“九转金丹”,又“吃了蟠桃,饮了御酒”,所以老君要将悟空“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使悟空成灰烬,炼出丹来,这丹就会更具神秘力量。星宿天将战黄眉大王

黑巫术中还有一种“媒介巫术”,依据“部分代表整体”和“同能致同”的法则,认为取某人头发、指甲、衣物、足迹,都可施巫法而危害某人。另外,以某人的泥人、蜡像、图像,甚至呼唤名字都可以施巫法。这种巫术也可称做“交感巫术”。小说中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派人画了唐僧师徒图形,后来“八戒看见,大惊道:‘怪道这些时没精神哩!原来是他把我的影神传将来也。’”银角大王用红葫芦法宝“底儿朝天,口儿朝地”,悟空虽改称叫“者行孙”,但银角呼此名时悟空“忍不住,应了他一声”,仍“被他吸进葫芦里”。“原来那宝贝,那管甚么名字真假,但绰个应的气儿,就装了去也”,显然是巫术。

巫术在原始社会还反映出对灵魂的崇拜,认为灵魂也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分离的,是另一个“他自己”,是可以永存的生命实体,并具有超人的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祸福于人。小说中悟空被勾魂使者拘入阴曹地府,陈光蕊遇害后鬼魂在水府存身十八年,唐太宗魂游地府,刘泉地府献瓜,李翠莲借尸还魂,乌鸡国王在琉璃井下三年后还阳,寇员外鬼魂入地府后被悟空追还,凌云渡乘无底船时漂出的尸身是唐僧凡胎,这许多离奇的情节,都是在描述鬼魂是具有超人神秘力量的实体。灵魂崇拜是与对灵魂恐惧和取媚相关联的。如唐太宗入地府鬼门关后,遇见建成、元吉揪打索命,在枉死城中又有无数冤魂找他算账,所以他还阳后十分恐惧,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又派刘泉服毒而死,入地府献瓜。再如悟空诛杀了一伙草寇,唐僧怕鬼魂缠身,就撮土焚香祷告,洗刷自己干系,“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悟空闻言不悦,用铁棒在坟上捣了三下,威吓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虽然悟空不惧鬼魂缠住,还是相信有灵魂的。

吉巫术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驱邪除灾,往往携带具有神秘力量的护身符、避邪物、防身咒等。小说中观音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灵吉菩萨赠悟空的定风丹等,便是具有神秘力量的驱邪除灾护身之物。在唐僧被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摄去后,悟空上山寻找,见年月日时四值功曹赶着三只羊,悟空问其原由,功曹说“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做‘三羊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巫术中还有一个法则,即相互破解之法,能系铃也能解铃,没有绝对的东西,小说中“三羊开泰”就属解困之法,属吉巫术之范围。巫术中施巫与解巫,实际上是双方用巫术进行较量。小说中悟空与二郎神赌斗变化,是双方进行巫术较量。后来在车迟国,悟空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祈雨、猜物、砍头、剖腹涤肠、下油锅,都是巫术中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控制与较量方式。味潜斋石印本《新说西游记图像》唐太宗

巫术文化意味着主观的异化与客观的神化,它幻想控制住某种现象以补救理智经验之困乏,它始终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巫术信仰是与人类深切的需求、人类的恐惧与希望、人类的热情与情操,即人类的谋生目的、自信与对极限的探求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形式逻辑对与错、是与否下结论,而必须以辩证的唯物的观点,以客观的历史的观点来认真对待它、分析它。尤其是在远古的巫术中,有时含有古人对自然科学“先知”性的探索,浓缩了人类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应予以足够重视。三教合一庄严体《西游记》小说从题材上看,显然是弘扬佛教的,它的主线就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与佛教紧密相关。从故事情节看,对道教贬词较多,不仅取经途中车迟国、比丘国、朱紫国、灭法国等的国王,都受到化装成道士的妖魔蛊惑,而且还有不少妖魔也以道士的面目出现,如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乌鸡国假国王青毛狮子精、黄花观百眼魔君、解阳山聚仙庵如意真君等无不如此。其实吴承恩在宗教上并无偏私,对佛教也不乏微词,不仅对佛教教义每有诙讽,甚至对佛门圣地灵山、佛门祖师如来都有所批判。吴承恩对佛教、道教的批判之语,甚至愤激之语,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借题发挥。吴承恩本人虽以儒为主体,又兼受佛、道二家之影响,即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三教合流”思想,故在《西游记》中一再表示要持论公允,不能偏颇。

儒、道、释三家,自汉代就发生摩擦,道教因与儒家同出于本土,本就有不少共同的东西,故较早就有“同流”之况。佛教因是从古天竺传入,其中对忠、孝的漠视令儒门不能容忍,故多次出现大的争端。佛教最初不以为然,甚至造出些伪经抗衡,但后来知道儒家之说乃中国之本体,不可摇撼,遂一改古天竺之旧说,也走上“同流”之途以自存而求发展。道、释二家自汉代起,一直到清代,斗争都没有停息,在六朝时,在唐代和元初,还发生过最激烈的斗争。但是,在长期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合一”的倾向,隋唐的文中子王通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而宋金时全真教的创始人王嚞则表现得更明显。王嚞创教之初就冠以“三教”二字,在诗文中多次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的大弟子马钰在诗文中劝僧道合同,不要互相诽谤:“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他的另一高足弟子丘处机也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王嚞还提倡教徒除读《道德经》外,还读儒家《孝经》,佛教《般若心经》(《西游记》讹为《多心经》)。这种三教同流的思想发展到明代较为通融,所以出现了在元人《画像搜神广记》基础上编成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使儒、道、释之间不再互相排斥,而是“合一”并携手共进了。吴承恩因生活在三教合流思想较为通融的时代,所以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了。清叶德辉校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须菩提祖师就是“三教合一”的庄严体。须菩提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亦音译作须浮帝、苏部底、须扶提,意译作善见、空生、善观、善吉。须菩提是萨罗国舍卫城人,家中很富有。传说在尊者出生的那一天,家中财宝、用具忽然消失了,家人大惊,就请相师来说究竟。相师认为这是件喜事,家生贵子故室内财宝一时皆空,这象征他是解空第一人,故可取名空生,而且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事,又为尊者取名善吉。相师的话安定了家人的心,三天之后家中财宝、用具又恢复了原状。尊者从小不愿做金钱的奴隶,乐施好善,后来出家投身佛门。过去僧人每日托钵乞食,遵佛陀法制,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必需经过,而须菩提不依此法,一离精舍就与同门分道而行,他一人威仪齐整,乞富不乞贫,为此遭同门反对。他却义正词严回答,我乞富不为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家中富有也不要出家学道了。穷苦人家,自己生计艰难,我们不去救济他们,再去乞食增加他们负担这不合适。此外,他对“无常”“空”“般若”学理解精深,又是以悟性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在佛学中,尤其是大乘佛学中,以般若为中心,对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须菩提因精于此道,被佛陀称为“解空第一”。事见《增一阿含经》《百缘经·须菩提恶性缘》《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等。而对我国影响甚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第577卷)就是佛对须菩提提出的27个问题加以解答。须菩提尊者在小说中称须菩提祖师,显然又带有道教的味道了。他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另名,“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状,佛教禅宗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觉性,只要明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可见祖师修行之处又有佛味了。而这位祖师作了一首《满庭芳》,并谱成曲子教附近樵夫唱,曲中又教人“静坐讲《黄庭》”,即《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这是一种以命功修炼为基础的性命双修、炼养结合的养生之法,显然又是道教中人,故樵夫称祖师为“神仙”。悟空寻找到古洞,随童子入洞天,见“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旁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诗中描写的这位祖师,亦佛亦道,已呈“同流”之势。祖师收悟空于门下,问其姓氏根源后,给悟空起姓名: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狲字去了兽傍,

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

教你姓“孙”罢。祖师道:“……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