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0:47:28

点击下载

作者:松浦弥太郎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谢谢你

谢谢你试读:

前言

发现优点的练习“如果想吃美味的荞麦面,就去那家店。”“现在在读的觉得有趣的书,是这一本。”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不再听从自己的感觉,而是容易在无意识中跟随其他大部分人的选择。

虽然失败和期待落空的情况因此变少了,但这却是一件非常寂寞的事。

原因在于如果把选择“别人选择的东西”这件事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己的个性。

若想要与人建立真正的交往,前提难道不应该是以自己的眼光选择对象,而对方也确实选择了自己吗?“如果你想交朋友,我推荐这个人。他人非常好噢。”

其实无须这种道听途说,人与人自然就能成为朋友。“你怎么会跟那种人来往呢?他不是有点怪吗?”

即便有人如此说长道短,如果对象是自己的朋友、恋人,或是一生的伴侣,那我就会认为“自己觉得好就是好的”。

不管是朋友、恋人,还是工作上的合作对象,选择要与谁交往时,绝不能计较利害得失。“和这个人来往,既能填补空虚,又能扩展人脉,好处很多。”

抱着这种期待与人来往,我想并不妥当。

不管是什么事情,要以自己的能力做出选择,决定什么才是“最好的做法”。这也是种应该鼓起勇气,以真挚的态度来面对的挑战。

如果不去挑战,任由事态自行发展,与人的关系便会开始扭曲。我想不圆滑的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本或许大都是出在计较利害得失吧。

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交到朋友时的心情吗?“和他在一起,好好玩,很开心。”“他好可爱,很有趣,很温柔。”

如果要把当时的感受化作语言,我顶多只有这样模糊的印象。我想当时也许是以全身心来感受,以无法化作语言、更接近动物的直觉,来判别出对方的优点吧。

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去找回这种质朴的感受力。如果小时候那种与人联系的纤细触角已经缩得皱巴巴的,那就仔细地去把它舒展开来,慢慢地去修缮,再试着使用看看如何?

交朋友的能力,也就是去发现对方优点的能力。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都去找出他身上光芒璀璨的闪光点。这种发现优点的能力,如果不拼命练习、每天尝试,就无法顺利长进。

不仅限于交友,这本书也是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的备忘录。

太过亲近或太过疏远的关系都不够理想。我写下了如何去调整脆弱的人际关系的诀窍。无论是多么微小的机缘,去珍惜让今天与明日更加灿烂的每一个邂逅,好好珍爱人与人之间的每个缘分吧。 第一章   chapter 1与人相连 开始,总是起于自己传达爱愿

没有一种关系能在不互相表示关爱的情况下成立。

当我认真思考人际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时,脑中浮现出三个词。

栽培。

守护。

坚持。

我认为与人交往就是“栽培、守护、坚持”这三个行为。

人与人的缘分,总是突如其来。

从偶然的邂逅变成不可取代的关系——我想许多人都经历过这小小的奇迹吧。

像是你的朋友或恋人,这些你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开始可能都是因为某个小小的契机才亲近起来。而从许多人当中特定选出一人,决定“我要跟这个人交好”的例子,我想并不多见。

在家人的范畴里,能够以自己的意志决定“我要选这个人当家人”的,也只有配偶。但在灵魂的层面,我一直认为我们是自己选择父母出生的,并且我们生下来的孩子一定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不在个人意志的掌控范围之内。但彼此之所以能成为家人,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缘分与命中注定的要素。

不过将人的意志无法企及、由某种神秘力量所决定的“邂逅”,转变成自己人际关系一部分的,并不是奇迹,而是每个人自身的力量。“栽培、守护、坚持”。

我觉得每个人都在不懈地进行这样的努力,不,或许该说是不得不进行这样的努力吧。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里头,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呼声一直很高。然而,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将双方想传达的事如实地表达出来吗?

是为了去关怀对方,替对方操心?

抑或是为了大家各自宣扬自己的主张?

还是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地用语言表达,不暗中勾结?

虽然看似有许多见解,但我认为事情其实很单纯。沟通的目的,不就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愿吗?

这不仅限于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毕竟不管对象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没有一种关系能在不互相表示关爱的情况下成立。

无论是面对一件物品,还是面对大自然,不表达爱愿就无法与之建立关系。

举例来说,不小心将盘子打破了,原因其实在自己的爱意不足。

如果对盘子有满满的爱,就会注意、珍惜,清洗的时候也会为了防止摔坏而格外小心。

盘子不是无缘无故就“摔破”,而是你自己“打破”的。不是因为你手滑,而是你倾注的感情不足,以致简慢对待,结果把盘子“弄坏了”。

同样,人际关系不顺利,或是原本视若珍宝的羁绊即将分崩离析,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在某一方的爱愿不够。“那起纠纷是因为我的爱愿不够才发生的。”反省一直以来的自己,我屡屡痛苦地体认到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是否传达了自己的爱愿呢?”

停下脚步思考这个问题,与经营人际关系的三个行为“栽培、守护、坚持”息息相关。

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走完人生。可是,我也亲身感受到,不管再怎么要求自己,靠“自力”可以达成的事情依旧有限,很多事必须仰赖“他力”来实现。

他力,来自于眼前的对象、周围的人,以及社会。所以,对自己以外的人,我们应该付出更多敬意与尊重。

要做到这件事,首先就要毫不吝惜地、不装腔作势地主动去传达爱愿。不管是去栽培、去守护或去坚持,我认为心存爱愿都是首要的出发点。

○沟通的目的是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爱愿。

○对自己以外的人给予更多的敬意与尊重吧。不等待

良好的关系孕育自轻松的状态。让对方安心,不使对方紧张,和举止礼貌比起来,是更重要的礼节。

站在斑马线前,发现朋友刚好在对面,等绿灯亮了,两人都会迈出脚步。也许在过马路途中,朋友也会注意到我。“你好。”“最近好吗?”

对方可能会先出声向我打招呼。

也可能不是某一方先开口,而是双方自然而然地互相打招呼。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在信号变换之前先开口。即便还是红灯,即便朋友还没注意到我,我还是想大声地喊:“你好啊!”就算引起周围的人群侧目,还是想这样精神饱满地打招呼。

要过马路得等到绿灯亮,但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一直坚信根本不需要“稍微等一下”。

和初次见面的对象开会,或是面对有点紧张的对象,双方总是互相刺探着对方的反应。不过,良好的关系孕育自轻松的状态。让对方安心,不使对方紧张,和举止礼貌比起来,我想这是更重要的礼节吧。

第一印象尤其重要。第一次见面时的态度和气氛,会大大地影响到双方今后关系的走向。

对于那些现在我很珍惜的朋友,我仍忘不了和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双方坦率地卸下心防,互相传达“很高兴见到你”的心情,由此建立起彼此深刻的联系。

所以,我不会等待,总是尽可能主动地敞开心扉。

将“很高兴见到你”的心情立刻表现出来,坦率地努力将“很喜欢你”的心意传达给对方。

这么一来,对方也会敞开心门。“今后,我们应该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啊”,这种教人开心不已的预感在两人之间微微洋溢着。

不要一味观察对方的反应,等待对方先释放出好感,而是自己先主动。光靠表情和态度,便足以传达很多。

和海外仰慕已久的书店经营者或艺术家、作家见面的时候,我也会做同样的事。“能见到你,我真的很高兴”,积极传达自己的心意,并因此得以打破语言的障壁,和对方交上朋友。这种经验我有过好几回。

举个在商务场合用得上的例子。如果是在天气很热的日子,就自己先脱掉外套吧。一旦你脱下外套,对方也能自在脱下。穿着外套显得一本正经的人,里面的衬衫可能是可爱的格子花纹,透过这些细微之处可以稍微窥见对方的真面目,以及对方作为一个人的个性、独特性。不仅限于衬衫,如果能对眼前的人的内在有些认识,彼此都能放心地交往。

即便是交往已久的朋友,在需要深谈严肃的话题时,也要从打开心里的窗户开始。“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个人心里的窗子是不是打开了一点呢?”

如果不先确认这一点,我认为就无法深入地进行交流。

往来客户的投诉,公事上难以启齿的话,或是在私生活里涉及严肃的事情都一样。如果一开始就出言不逊,会给对方带去很大的压力,这是极不体贴的行为。这么一来,就连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事也可能因此触礁。当然,如果双方一直在打探“对方的窗子是不是打开了呢”,这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像这种时候,我也不会一味等待对方的紧张自然抒解。首先,我会让自己先放轻松,让对方知道我已经不紧张了,请对方也敞开心里的窗子。

不等待,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被动”。“跟这件事扯上关系,可能会被卷进什么麻烦里”,即使是这种时候,我也希望自己随时都有主动涉入的气概。“反正对方又没有请我帮忙,我不出手也可以”,像这种畏缩、冷漠的做法,我决心要彻底舍弃。

不管是在家庭中,是朋友往来,还是涉及公事,我都不等待别人先开口,而是自己主动发声。

只有拥有这样的勇气,你才有机会遇到好的因缘邂逅,才能和重要的人维持深刻的关系。

工作上的好机会也会降临。

不等待,即率先行动,积极主动。

这需要一点勇气,还不习惯的时候你可能会犹豫或觉得羞耻,但请相信,这其中有值得勇敢挑战的价值。

不是等待某人向自己搭话,而是自己先开口。

不是等待对方改变,而是从自己开始转变。

明天在斑马线面前,不要等对方开口,自己先大声打招呼吧。令人窒息的紧张会议,就自己先敞开心胸放轻松吧。在讨论严肃话题的餐桌上,自己先打开心中的窗子吧。

○与人交往,根本不需要“稍微等一下”。

○先自己放轻松,再请对方打开心中的窗子。不让对方等待“只要和彼此怀有好感的对象交往就行了”——这种世界并不存在。就算有,一定也是个狭隘又无趣的世界。

信任对方,并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或许比“我喜欢你”的心情更重要。

信赖是人与人的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人际关系很复杂,随时可能出现问题。一旦接连发生多起意想不到的事件,如果两人的连结光靠“喜欢”的心情,彼此的关系很可能轻易就会破裂。“喜欢”是种很自然也很美好的情感,可是若要说它是万能的,我不敢苟同。“只要和彼此怀有好感的对象交往就行了”——这种世界并不存在。就算有,那一定也是个狭隘又无趣的世界吧。

再者,不管再怎么喜欢对方,当灾难降临、意见对立的时候,光靠“喜欢”的心情经常无法跨逾眼前的障碍。

即便是跟自己不同属一类的人,我也会去认识一下。

想法和价值观不同的对象,我也照样来往。

因为这么一来,我们便能够因此成长,也有机会拓展自己的维度。“我会信赖什么样的人?”

当我试想这个问题时,脑中浮现了两个答案。

一是不逃避的人。

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大事还是小事,生活中常会有不顺利的时候。但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发生问题,而是你怎么去面对。我信任发生问题时绝不推卸责任的人。

敢说“这是我的错”,勇于接受失败的人;犯下严重的过错也不会一蹶不振,而是抬起头思考该如何对应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会超越喜欢或讨厌的层面,产生信赖感。

所以,我总是在心中立志,期望自己是个不找借口、不粉饰太平,不逃避的人。

换句话说,不从失败和意外中逃离,也就是成为别人能够信赖的人的最好方法。

我信赖的第二种人,就是不让别人等待的人。

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守信。这是大原则,必须时时刻刻谨记在心。

即便如此,还是可能发生让别人等待的情况。

像是自己接下的工作,虽然保证“没问题,一星期后绝对交货”,然而实际进行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顺利。或是因为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打乱了计划,这种情况时常会发生。

就算硬撑到最后一刻,努力想要履行约定,等到一星期之后还是说了“办不到”,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么一来你不只失信,也让对方白白等了一个星期。而且,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还会让对方一直等下去。

就算对方只失信过一次,要信任这样的人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没问题吧,他该不会又迟交吧?”如果你让对方萌生这样的疑虑,根本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相反地,如果在着手工作的第三天就跟对方报告实情,情况又是如何呢?“对不起,进行起来比想象中困难,可能得再花一星期。”

像这样在中途就向对方报告,对方也就不必苦等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就像和别人约好十二点碰面,不过在十点的时候你跟对方说“很抱歉,请让我将约会改到下午一点”,对方便不必枯等。

共同进行某件事情时,在中途就向对方报告工作状况,如此一来,你总有一天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对方无须一一细问便能掌握情况,想必能够因此放心吧。

让别人等待也就是让对方处在不明所以的状态,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就此而言,即便是要给家人或亲近的人一些关于小事的答复,你也不该让他们等待。“这个星期天,要不要大家一起去哪里走走?”

当被这么问到的时候,你是否立刻就给出答案呢?“要不要去看新上映的电影?”

朋友或同事平常的邀约,你是否只给出了暧昧的回复?“这个星期天吗?”

不明确回答“YES”或“NO”,就是在让对方等候。就算只是孩子的邀请,也不该让对方枯等。“好,一起去吧!”能这么回答当然最好,但“最近工作很多,我很累,下次再出去玩吧”,当下就拒绝也是一种回复。

要明确地说“NO”。比起让对方抱有“搞不好可以一起去哪里走走呢”这样的期待,让对方枯等,我觉得明确拒绝的做法更加明智。“电影吗?好像也不错。要不要去呢?”老是做暧昧答复的对象,别人想必也不会有继续邀约的意愿。

如果总是让别人等,别人对你的信任就会像手中的沙子,从指缝一点一点滑落,你会逐渐失去亲密的人的信赖。

清楚答复,不找借口。这和“不逃避”的行为有相通的意义。

不让别人等待,遇上危机不逃避的人。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也希望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不从失败和意外中逃走,也就是成为别人能够信赖的人的最好方法。

○不让别人等待。这也是随时在为对方的时间着想。调整自己

从头发和手,可以判断出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健康管理是头等大事。

每当别人问起“工作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我总是这么回答。“与人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果有人这么问,我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任何情况的必要条件,我认为首先都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如果身体不舒服,要和他人打交道会变得很困难。既会给对方造成负担,也可能会使对方产生不快。“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啊?”会做出教人傻眼的错误决策,问题往往也是出在身体状况。

在身体不适的时候,你无法考虑到其他人,也没有体贴别人的余力。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充分睡眠,规律饮食,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此外,还有件同样重要的事,那就是保持仪容得体。不管是什么场合都要衣着整洁,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

如今,注重着装打扮的人日益增多,几乎很少看到做不得体打扮的人。这是因为便宜、质量又好的衣服越来越容易买到,民众品位也普遍提升了。

但正因为如此,身体本身是否保养得当就变得尤为重要。

像是头发。我觉得会仔细保养头发的人能够信任,很有魅力。相反,头发蓬乱、疏于修剪的人,便给人生活态度或工作行事也很随便的印象。

特别是男性,有些人会顶着睡得乱翘的头发来上班,但如果是要以社会人的身份与人接触,这么做未免也太漫不经心了,不是吗?“乱翘的头发,正是可爱之处。”

要别人如此好意设想,本就是很困难的事。成人之后,更是不可能。

如果是女性,头发本来就是引人注目的地方。就算身穿再美丽的华服,如果头发乱七八糟的,那就一点都不美了。所以,在头发这件事上,我想再怎么小心注意都不为过。

和头发一样,手漂亮的人也很有魅力。无论是男是女,指尖都是很显眼的部位,如果对方伸出来的食指很脏,或是沾染上了原子笔的墨水,总觉得会让人大跌眼镜。

我认为手是否干净也关系到别人对你的信赖感和安心感,所以我自己一直很用心地在保养指尖和指甲。

不过我所说的“漂亮的手”,并不是指纤纤玉指。

在田里工作的人,指缝间可能会有尘垢;工作与机器为伴的人,厚实的手掌可能布满油渍。旁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的手很脏,但手有没有保养,一看即知。

我一个在餐厅工作的朋友,虽然是女孩子,双手却伤痕累累。由于她每天都过度操使双手,手的皮肤自然也很粗糙。

但你能看得出她做事时很小心保护自己的手,而且事后也确实细心保养,所以她的手也是“美丽的手”。看到鞋匠为自己和生皮差不多粗厚的手掌细心抹上乳液的画面,心头也会不禁涌上敬意。

就算罹患了异位性皮肤炎等皮肤病,只要那个人留心保养,不管他的手是什么模样,我都觉得很美。

装扮容易受个人喜好影响,审美观因人而异,我心中的尺子并不会去评断这一点。但是从头发和手,可以判断出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这就像是一把可以用来量测对方生活方式的量尺。再说,头发和手跟衣服不一样,不能脱下更换,会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在。

虽说要保养,但我认为没有必要特别去装饰。

头发只要经常修剪,清洗干净,手只要修剪指甲,涂护手霜,偶尔按摩一下,我想就很足够了。

我希望提醒女性的一点是,如果过度装饰,反倒可能会失去了干净的气质。头发也好,指甲也好,如果装饰得太过头,似乎反而会偏离了打理自己、保持自己外在整洁的本意。

○充分睡眠,规律用餐,保持健康。这是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什么场合都保持衣着整洁吧。不去评定他人

我不将人分类来挑选交往对象,相反地,我让自己站在“被挑选”的立场上。“那个○○啊,是这种人哦。”“像这种类型的人,一定会○○的。”

像这样的成见,我们应该舍弃。

不持偏见。

舍弃刻板印象。

如果不让自己的脑袋尽可能保持柔软,就无法自由自在地与各式各样的人来往。

一旦去作出评定,肩膀就会用力。而你的力气也会传达给对方,使对方警戒。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最坏的情况:你无法敞开心门,别人也不肯卸下心防。如此这般的邂逅,岂不是太可悲了。

一开始就给别人贴标签,断定对方是“那样的人”,就像是在打造一段一开始就困在小盒子里的绑手绑脚的人际关系。

见识可以成为你的力量,但要是变得过分聪明,你就会渐渐失去感受能力。

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着装打扮、居住地。

是否结了婚?有没有工作?有没有孩子?

光靠这些信息就能评判对方是什么“类型”吗?

就算和你“类型”不同,并不表示你们的想法就不一样。而就算同属一种社群,也不必然保证一定能合得来。或是,因为过去和某个领域的人打交道时有过不愉快的经验,之后便认定在同一领域工作的人也会干出同样的行径,这么想真的对吗?

我一直认为,那些用来给人分类的见识,根本就不需要。

因为轻率的判断会遮蔽我们的视线。

我决定要相信自己注视对方时的亲身感受。

事先去调查某人的风评,这种行为毫无道理。谣言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闲话,如果可能,最好也忘掉。“今天见面的那个B,我的朋友A说是‘很讨厌的人’,所以他一定很讨人厌吧。”

但究竟是这样的吗?

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就像花纹繁复的壁毯,某些部分因为织线的颜色而显得暗沉,有些地方却又可能呈现令人惊艳的美丽色彩。

A是自己重要的朋友,他可能没有说谎。对A而言,B或许真的是个讨厌的人。即便如此,对你而言,B并不一定就是个讨厌的人。

你和A感情很好,但同时你也可能和与A不合的B相处融洽。人际关系有时候会呈现出不协调的花纹,但或许这正是有趣的地方。

另一方面,最好也避免在一开始就抱持“这个人一定很棒”的先入之见。擅自抱着自己的想象与期待,以致期待过高,但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对对方其实是很失礼的事。

有些时候,虽然自己抱持开放的心境,但对方却对自己怀有偏见,一开始就以否定的眼光看待自己。“反正他是○○嘛”,我也曾在工作等场合被人用否定的眼光看待过。

不过,我并不会排斥那些人,不管对方戴着什么样的有色眼镜看我,我都秉持自己一贯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与人交往最好的方式。至少在工作的场合,如果不这么做,就无法善尽自己的职责。不管是工作,还是小区的集会,如果去一一排除那些与自己不合的对象,不就什么事都办不成了。

所以至少自己不要当个这样的人,改掉挑选对象的毛病如何?“和这个人亲近。”“和这个人保持距离。”

我不这样将人分类来挑选交往对象,相反地,我让自己站在“被挑选”的立场上。“想和这个人交朋友”,为了能中选,我主动敞开心门。“想和这个人一起工作”,为了能中选,我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我想有了这种决心之后,应该也没有时间去制造偏见了吧。

○用来把人分类的见识,根本就不需要。

○就算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也不要过度反应,秉持自己一贯的态度面对吧。不支配他人

不企图支配对方,而是选择相信,投注爱愿,倾注自己的力量去帮忙。

有句话叫“耳提面命”。

这是叮嘱提醒别人做某事的意思,但我觉得那根本只是“多此一举”。

对约会曾经迟到的人说“小心不要迟到”。

对容易丢三落四的人说“绝对不要忘了带”。

在很多情况下,紧盯别人的一方是在无意识中试图操控对方。

操控对方不要迟到。

操控对方不要忘了带东西。

行为看起来正当,但其中潜藏了想支配他人的心情,这就是“耳提面命”这句话的可怕之处。

因为被“盯”的一方并不觉得好受。叮嘱别人的话语,往往都是在指出对方的弱点或缺点。就算你是面带笑容委婉地说,被提醒的一方心里还是会觉得刺痛。

虽然还称不上是“语言暴力”,但依然是以言语刺伤人的行为。就算痛感再小,被刺痛的对方都会和你保持距离。一旦距离拉开,要恢复到原来的亲近就很困难了。

何况,当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的提醒,对方只会觉得很烦而已。虽然你是为对方着想才说出口,但这份心意一点也没有传达出去。“虽然这么说,但我可是为了不让他犯下同样的错才提醒他的啊。”

有人可能会这么反驳,但光是穷追猛打唠叨不停,就能改掉别人的弱点或坏习惯吗?

如果深挖根源,对方会迟到,会忘东忘西,是因为平时你的关心不够,心意无法传达出去的缘故。在已经爱愿不足的情况下,还做出刺伤别人的心的举动,我觉得这只会造成反效果。

不仅限于耳提面命的情况,多嘴也是一种试图支配对方的行为,所以最好要小心留意。

如果在你开车的时候,坐在副驾驶座的朋友对你一一下达琐碎的指示,你会怎么样呢?“啊,接下来要右转,直直开过这个红绿灯。在红绿灯前面要减速,对,对,那现在开快一点好吗?”

如果是你熟知的路线自不用说,就算是你第一次开的路线,旁人这么唠叨,你听了也一定会觉得烦躁吧。就算是驾车新手,如果副驾驶座的人一直给出太过琐碎的指示,也可能会觉得“一点都不被信任”“被当成工具利用”,因而感到气愤不已吧。

开车有所谓的专家或老手,但是在人生这场旅程中,不管年纪是大是小,我们的立场都相同。

就像你在驾驶你的人生这辆车,对方也开着他自己的车,以他的立场选路,决定奔驰的速度。尽管你是出于好意才出口提醒,但一切的多嘴都是一种失礼。“你要这样做,那样活。”

说得极端一点,多嘴就等同于想支配对方的人生方式。但这种做法根本不可能成功,我觉得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去相信对方,投注爱愿,倾注自己的力量去帮忙才对。

说到底,得仰赖他人力量而生的人类是不可能希望一切都尽如己意的。“我想这样做,那样活”,希望一切的期望都能成真,这是不可能的事。

○“耳提面命”这句话的背后,潜藏了想支配他人的心情。

○不是以语言操控对方,而是试着投注爱愿吧。拥有一张大地图

所谓“最好”,大抵都是对某一方而言是“最好”。

要察知对方的心情,就不能靠得太近。

不管对象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人,还是有点抵触的人。

就像拿着距目标半径五十公尺的地图,反而容易迷失方向,有些事不纵观全貌就看不清楚。

请拥有一张大地图吧。首先,环视全貌,然后找出对自己和对方都“较好”的那条路。

这种时候,千万要小心不要去试着找出所谓“最好”的方向。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向,会随着当下的状况或当事人的心境改变,要找到标准答案是很困难的事。

如果想着要“找出对双方最好的方向”,往往会落得停滞不前的下场。

何况,所谓“最好”,大抵都是对某一方而言是“最好”。往对方觉得“最好”的方向前进而自己忍耐,这样的情况一次可以,但持续两三次之后,就会厌烦。“交往不下去了”,如果一方多次起了这个念头,不久双方的关系就会破裂。

不过,如果是“较好”的方向,只要细心留意就能找得到。

找到双方都稍作妥协就都能够接受的一条路,我认为这就是“较好”的选择。

环视整个地图,找出对两人而言“较好”的那条路吧。在这么做的期间,你也能自然察知对方的心情。“这个人现在有点在勉强自己吧?”“这个人该不会一直在忍耐吧?”

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代表你不是选“对两人较好”的路,而是选择了“对你最好”的路。这种时候就回到原点,再找另一条出路吧。

○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对方的心情。

○拿着大地图环视整体,找出对彼此而言“较好”的那条路吧。止步站定

忍不住而脱口而出的话语,其实大部分不说也无妨;一时冲动寄出的信和电子邮件,大都写满了“如果没寄出去就好了”的内容。

无心的一句话,可能解救一颗快要崩溃的心。

但无心的一句话,也可能会造成无法磨灭、印刻在心底的伤口。

语言是个强大的武器,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必须慎重使用。因为救命的解药也可能变成夺人性命的毒药。

小时候班上有个智障的男同学,大家常在一起玩。

有一年夏天,一个朋友对那个男孩说“你去死好了”。说话的人很讨人喜欢,而且大家都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这句话不过是大家闹着玩的时候无心的一句玩笑话。包括当事人和周围的朋友,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在那个年纪的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去死”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句话。

几天之后,那男孩在海边溺死了。

我知道这不是谁的错。不是因为朋友对他说“你去死好了”,他才溺水的。

然而,我还是备受震撼。

因为“你去死好了”这句话真的成真了。“对你说了‘去死’,真对不起”,我们再也无法这样向死去的朋友道歉。

话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收回,这段往事让我深刻体认到语言的可怕。

那之后我开始对自己的发言很小心。即便长大成人了,我还是一直警告自己:绝不可以说伤害人的话。

但这真的很难。明明没有一点恶意,却可能说出伤人的话。自己的本意是表现爱愿,却可能惹得对方极度不悦。

前阵子,我看到朋友很消沉,便上前问他缘由。结果对方回答是因为父亲罹癌病危。“已经没救了。”朋友喃喃地说。我为了想帮他打气,就这么说了:“丧亲之痛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你要加油啊。”

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这句话不妥,但我一点都没有要伤害他的念头。

然而我的那句“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却刺伤了他的心。自己唯一的父亲的死,却被人说成是“常有的事”。他事后跟我说:“老实说,当时我很受打击。”

我当然立刻道歉了,并且对自己的不体贴非常懊悔。他虽然原谅了我,但我确实伤害了他。

话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收回。我再次经历了和小学那个夏天时同样苦涩的感受。

或许以后我还会犯下同样的错。所以我开始留心在说话前先停一下。当情绪激动想说什么的时候,就先深呼吸一次,稍作停顿再开口。小时候爸妈曾教我:“生气的时候,等数到十再开口。”我又重拾起这个方法。

忍不住而脱口而出的话语,其实大部分不说也无妨;一时冲动寄出的信和电子邮件,大都写满了“如果没寄出去就好了”的内容。“这件事有必要说吗?特地说出来好吗?”

谨慎小心,止步站定。看似再无关紧要的语话,也等数到十再开口。

这件事我想再小心也不为过。

○语言本身有强大的威力,所以必须谨慎使用。

○说话之前先数到十,这是谨言慎行的方法。勤于写信

信件是十分个人的东西,所以能够真切地传达心意。

思考与人的缘分这件事,使我再次意识到必须好好珍惜自己的家人。

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亲戚、双亲,没有住在一起、广义上的“家人”,一年之中只有年初年末的节日或有喜事的时候才有机会见面。如果是住得很远的亲戚,一年常常顶多只见一次面。这样的人有很多吧。

虽然想打电话,但彼此生活形态不同,活动的时段也不一样,很难掌握打电话的时机。

所以,经常提笔写信吧。

一点小事情也写信通知对方吧。

要寄东西给对方的时候,也写下三言两语一起附上吧。

信件是十分个人的东西,所以能够真切地传达心意。就算只是张明信片,也能让人感受到从文字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女儿上中学了。大家都很好。”“中元节的时候真是多谢了,再找机会见面吧。”

就算只有只言片语也没关系。

每个月一次,或两个月一次,我会写类似的信给自己和妻子的父母。

如果对方有使用电子邮件的习惯,用计算机或手机寄信也可以。用传真机也是个好选择,虽然最近比较少见到了。我很喜欢传真机,除了立刻就能寄发出去,信件还可以用手写。

与人相处时重要的是不能懒惰。当然,这原则不单单适用于“写信”,对象也不只限定于家人。

○与人相处时重要的是不能懒惰。请勤快一点写信吧。

○亲手写下的文字是很棒的东西,但如果真的不喜欢,寄电子邮件也可以。 第二章   chapter 2持续给予 找到恰到好处的距离隔天的“谢谢”

隔天的“谢谢”是让彼此感情更深刻、更长久的绝好方式。

一起用餐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元素之一。

饭局可以说是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方式。如果是很多人一起聚餐则另当别论,但如果人数控制在六个以内,那就是一种亲密的私人空间。

为了让别人更了解自己,我们一起用餐。

为了认识对方更深入,我们一起用餐。

这不是很令人愉快的一件事吗?

我一直认为“快乐地用餐”是吃饭的基本原则。再怎么精心烹调的美食,如果是一边吵架一边享用,想必也会食不知味。既然要吃饭,和有趣的人一起吃当然更好。

用餐的时候,就尽可能分享些快乐的事情,表示出“很高兴和你一起吃饭”的态度。

用完餐之后,我也会留心,让大家能感受到“啊,真开心,希望能再一起吃饭”的情绪。

我总是很在意这两件事。

还有一件事我也会很留意,那就是确保在第二天传达“昨天一起吃饭很开心”的心情给对方。除了在道别时说“谢谢”,隔天我也会再说一次“谢谢”。

刚满二十岁的时候,我常有机会被长辈请客,但当时的我还年轻,什么都不懂。虽然被人请吃饭的时候会道谢,但隔天什么也不会表示。

某天和某位长辈谈事情的时候,他突然聊起“被人请吃饭,隔天打通电话道谢是理所当然的”,当时我听了真是大为震惊。我想起自己虽然常常被人请吃饭,隔天却从不曾向对方道谢,为此我感到十分羞愧。当时的狼狈,我还记得很清楚。

在那之后,我开始会寄简单的感谢函。“昨晚真谢谢招待。能享用美食度过开心的时刻,我很满足。”

虽然只是只字片语,但这样做能让对方接收到我的心意。

我习惯写信,但如果是传电子邮件或打电话,我想也没关系。表达自己的感谢只要一句话就行了。如果坚持做这件小事,与人的关系便能变得更紧密。

重要的是能“坚持不懈”。

很多人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或是面对第一次餐叙的对象,都能做到在隔天道谢。受人招待时要写道谢信,或是打通电话表示感谢,坊间大部分的礼仪参考书都会这么提醒。

然而,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工作数年之后,或是和相同的对象吃过好几次饭之后,便自动省略了“隔天道谢”这个步骤。

然而,隔天的“谢谢”却是让彼此感情更深刻、更长久的绝好方式。

两人可以一起回想那段欢乐的时刻,也可以说是为了兴起“再一起去吃饭”的念头的小小仪式。“谢谢”这句话说再多次都不嫌多,也不会有人觉得讨厌。

○受人招待的隔天,要好好地向人家道谢。

○写信也好,打电话、寄电子邮件也可以,重要的是要坚持下去。自在送礼

在平常的日子找到对方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这种情感的交流,便会打造出柔软的关系。

身边的人。

总是在一起的人。

不用刻意招呼、关系非常亲近的人。

像这样的对象,反而很难一起讨论严肃深刻的事。像是一起生活的家人,如果要问平时是不是彼此会进行细致的沟通,似乎并不是这样。

虽然常常见面,会说话,但却很少有机会与家人畅谈心事。

我的例子可能比较特殊,但我最感谢家人的一点,就是他们不会太过干涉我。

就算我一个人去旅行,因为工作在外过夜,或是相反,一直窝在家里,他们也不会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陪在我身边。

他们的做法令我很感动,但是要把“谢谢你们一直守护我”这句话说出口,实在很令人别扭。然而,感恩的心情又不能不表达。

所以我会在日常生活中送他们一些礼物,并附上一封简单的信。

对方爱吃的食物,鲜花,一些小玩意儿。

我并不是打算用东西打发他们,只不过在逛街的时候看到“啊,这个他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如果自己能力可以负担,就会想要买回家。“啊,这东西他可能会喜欢”——要培养出这样的感受力,平日的观察很重要。有心地关注着对方,渐渐地就能提高感受力的精准度。就算最后东西对方不喜欢,他也会接收到你送礼的心意。

礼物总给人一种是在生日、圣诞节或特殊纪念日赠送的高价品的印象。

但有时在那些日子自己可能刚好因为忙碌,没有时间去找到他们真心喜欢的礼物;或者花时间跑了很多家店,却找不到合意的东西。

而且,在特别日子送礼物有些流于习惯,反倒少了点惊喜。“因为是生日嘛……”“因为是圣诞节嘛……”

换句话说,送礼的动机这下成了“因为是特别的节日”,而不是“自己想送点什么”的心意。收礼的对方也不会特别惊喜。

因为这样,我喜欢在一般的日子送些没有负担的小礼物。我想只要小东西就足够了。

重要的是不怕麻烦。还有,不要觉得害臊。“这东西看你好像会喜欢,我就买回来了。”

就以自然不做作的方式送出礼物,也不必包装。

在平常的日子找到对方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这么一来,不管对象是家人还是朋友,想必都会有“他总是把我的事放在心上”的感受。

这种情感的交流,便会打造出柔软的关系。

○在寻常的普通日子,试着送些没有负担的小礼物吧。

○不要怕麻烦,不要觉得害臊,不必慎重其事,自然就好。制造时间

传达出“我没有忘记你,我很在意你”的心意,也是一种沟通。“他该不会早把我给忘了吧?”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一旦缺少沟通,人就会觉得寂寞,有种被抛下的感觉。虽然有个人程度差异,但要是没人向自己说明情况,置身在搞不清楚状况的状态下,人常常会陷入不安。

站在相反的立场,你也可能曾经忽视了谁。当你忙得自顾不暇的时候,可能会疏忽与家人或朋友、恋人的沟通,使对方感到不安。

在职场也是一样,过于投入自己负责的工作,忽视了与周围同事的沟通,以致别人会产生“他一个人在忙什么啊”的疑问,关系自然而然就疏远了。

忙碌不能用来当作怠慢人际关系的借口。不管再忙,我觉得都不能把忙碌当作不闻不问的理由。

所以我们必须要管理自己的时间,不能让自己过于忙碌,必须在工作和生活间取得平衡。

万一不得已变成忙碌的牺牲品,那也应该自己一个人承担,绝对不能把重要的人给牵扯进来。

我虽然总是一再强调平衡的重要性,但实际执行起来真的很不容易。

在忙碌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去制造沟通的机会吧。

在极度忙碌的时候如果空下了五分钟,我会和同事聊天。五分钟、十分钟的时间,看个报纸一下就过去了,但若下决心用来沟通,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果工作比预期早一小时结束,我不会接着进行下一个工作,而是尽可能选择回家一趟。因为我相信用这空出来的一小时和家人沟通,比多做一小时的工作来得重要得多。白天的会议如果取消了,我也会去和朋友见面。

总而言之,就算再忙也会有零碎时间。

工作这种东西,一不小心就会侵占你的零碎时间。

所以你得非常小心,为了替重要的人留下沟通的机会,珍惜地使用零碎时间吧。

不管是在职场的闲聊,还是跟家人朋友之间的谈话,常常只流于杂谈,内容浅薄。如果没有进行彻底的沟通,对方会感到不安,我们得努力去消除他们的这种感受。

像我的例子,我会找对方聊一下之前定下的小约定、曾经讨论过的事情,或是对方先前说到一半还没谈完的事情。“○○,我有五分钟时间,要不要聊一下上次那件事?”

这么一来,对方便会心想“他虽然很忙,不过还惦记着和我的对话”,因而感到安心。如此自己也不至于只回答一句“我会想想”,便把对方的心一直悬在不上不下的状态。

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也一样。

如果当时的谈话全都记得自然最好,但也可能因为一时忙碌而忘记细节。这种时候就老实地请教对方。不是一一用笔记下,而是把事情放在心上,忘记的时候就老实地说“忘记了”,我想这样的互动比较自然。

关键在于,不要把“谈到一半的对话”给丢下不管。发现自己快想不起来了,就先这么请教对方:“上次,你好像跟我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事?”“记得我们只聊到一半对吧?”

如果对方回答“对,我是在跟你说○○的事”,那就没问题了。谈话的内容虽然也很重要,但传达出“我没有忘记你,我很在意你”的心意,也是一种沟通。

如果对方回答“没说什么重要的事啊”,那你自己也能松一口气。

○愈是忙碌的时候,愈有意识地去制造沟通的机会吧。

○为了替重要的人留下沟通的机会,珍惜地使用零碎时间吧。不过分靠近

不刻意接近也不过分疏远,不侵入对方的领域。

权衡距离,就是为了守护关系而做的努力。

并没有一起在做什么事,也不是经常见面,也没有分享彼此生活中的一切,但两人却一直是朋友。

我认为这是最棒的友情。感情融洽并不代表要缩短两人的距离。

不刻意接近也不过分疏远,不侵入对方的领域。正因为亲近,所以不忘礼貌,尊重对方。如果不时时刻刻去留意到两人的距离,友情或许就无法长久持续吧。

随着年月的变化,人和环境都会改变。双方都经历了很多事,彼此的距离也会拉大或缩小。

学生时代像双胞胎一样粘得紧紧的两人,因为工作和成家而变得疏远,后来因为某个契机又亲近起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口角或是思想的差异也会改变两人的距离,有时候不需要什么理由,两人自然而然就拉开了距离。可是,如果你想一直珍惜这段缘分,那你就有必要有意识地去调整距离,太远了就走近,太近了就稍微后退一步。“我和这个人最适合的距离是多远?”

我经常在思考这之间的平衡。当然,我也会去考虑“对对方而言,什么才是最自在的距离”。

我为了某个企划去国外采访两周。在那趟旅行中,我和责任编辑两个人从早到晚一直都在一起。对方是个让我感觉很不错的人,工作也进行得很顺利,我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回国的。

但是有一天,我从别人口中听说,他是这样评论我的:“我们相处了整整两星期,松浦先生却始终没有对我卸下心防。我拼命和他分享我的私事,还向他泄露了我内心的想法,他却一句也没提自己的事。”

我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虽然我至今仍把那个人当朋友,我们也继续往来,但我已经知道我和他所追求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我当时确实是敞开心面对他,只不过我没想过要告诉他自己的私事。

很多人似乎是因为拥有共同的秘密,或者聊过一些心里话而变得亲密,但我的性格是“自己的心事,藏在自己心里就行了”。

这件事让我再次体认到,事先向对方说清楚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和与对方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多重要。

两人见面是一个月一次比较好,还是一星期一次比较好?

两人的心要维持在什么样的距离才最自在?

大部分的人在交往之初距离都会瞬间拉近,但为了避免现出自己的本性后反差太大,请先做好准备吧。大部分的情况靠沟通都能解决。不过我并不是指要双方开出条件,只是不管是在哪种关系里,努力去了解对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事。

我虽然表明了不喜欢和别人太接近,太亲昵,但我还是有每个月都会见面一起喝茶的对象。

偶尔会遇到“这个月非常忙,不知道是否抽得出时间”的情况,但每个月见面是我自己的期望,是我所做出的决定。自己已经下定决心的事,继续下去是理所应当的。打开始和那个人交往我就已经有了这种觉悟,今后我想也会一直这么继续下去。“交个朋友何必那么死脑筋呢?”

你如果是这么想的,那代表你是个非常幸运的人。

因为友情看似牢固,其实很脆弱。没有能够自然持续的友情。

权衡距离,就是为了守护关系而做的努力。只有两个人一起呵护、灌溉那份友情,友谊才能长久持续。

○请有意识地去思索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恰到好处的距离。这就是友谊长存的秘诀。

○当朋友也需要做好觉悟。只有两个人一起呵护、灌溉那份友情,友谊才能长久持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