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实务(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4:49:2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实务(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实务(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实务(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作者:刘慧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300216928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总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寻找快乐——汪立夏同志在2011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朋老友总相会,工作感情互交融。一年一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是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工作、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推进事业的重要聚会,今年的会议也是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批准召开的,既是教育部门的一次工作会议,也是群众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相信一定会开得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是为了树立信心,以利再战;我们分析问题、找出不足,是为了增添动力,不断进步。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的工作,我觉得很有必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走过了13年历程,成绩是显著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后悔,需努力。回顾发展路程,大势上、总体上不后悔、很欣慰,但是看到我们工作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大学生成长的需求,我觉得担子很重,仍需努力。

关于过去的工作,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摆上了位置。心理健康工作最初创业时非常艰难,只不过十几所高校响应,没有多少喝彩之声。发展到现在,应该说所有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领导心目中有位置是一个重要标志。还有就是工作部署中有分量,安排工作的时候,都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影响稳定和人才培养的事件。再就是社会舆论上有影响,已经从学校走向了社会,而且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二是建成了队伍。按照师生比1∶(3 000~5 000),高校大体上配备了教师,专职队伍基本建成;兼职队伍发挥作用,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外围队伍开始形成,党团干部、辅导员及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三是推动了工作。在课程方面,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课余生活方面,讲座和专题活动相结合;在心理工作方面,咨询与普及相结合。四是创新了载体。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这几年校园心理情景剧蓬勃兴起,让全体学生享受阳光;心理素质拓展方兴未艾,让学生培养良好素质;职业培训逐步规范,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准;等等。这大大提升了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五是形成了体系。工作体系纵横交错,覆盖到位;制度体系科学规范,日趋成熟;评估体系立足建设,重在激励。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根子还是人的问题。有些老师是在本科学校,有些是在高职院校,但是为什么有些本科学校的工作还不如高职院校的呢?第一位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人,首先是队伍建设不适应。个体咨询行,宏观规划不行。个体咨询个个是专家,但是从全校的角度、全省的角度,宏观地考虑人才培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却是有欠缺的。专业的理论好,实际的指导差。理论上大家头头是道,这个量表、那个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提条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陷入心理小圈子,难有人生大视野。拘泥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小圈子,但是忽略人生成长的大视野。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环境和观念都变了,教师还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养心养生结合起来,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气磅礴。其次是工作落实不到位。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入经费不到位。临时挂牌子、临时凑人数、临时拨点钱的事情还是有的,不是真投入。二是课程设置不到位。我们也犯了偏信的错误,之前认为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必修课,这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估计也就一半左右的学校设置了必修课。所以结合这次评估,我的想法是大家一定要敢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能自吹自擂。我们要有大视野,不要局限于小圈子。大视野才有大情怀,不是说唯我独尊,而是你越与人家交流,就越显得大气磅礴,越是领域广阔。三是效果落实不到位。我们的许多政策措施都是很好的,但是具体到某些学校、部门和单位,要么不落实,要么落实有折扣,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后是规划指导不落实。主要表现在规划不科学,为规划而规划,没有真正做到用规划来指导工作;督导不深入,表面要求多,搞形式主义,不是真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体系不配套,各唱各调、各成体系,形不成合力。

最后,再讲下一步工作的提高。主要考虑从教育部门、学校领导、队伍建设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教育部门抓什么?主要是抓规范、抓督导、抓重点,具体来讲就是课程怎么落实、教材怎么规范、培训怎么提高、师资怎么充实和评估怎么到位。二是学校领导抓什么?主要是抓工作落实,具体来讲就是解决投入问题,实现有钱办事;解决人员问题,实现有人办事;解决制度问题,实现有制度办事。从而使学校领导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长”和可靠保障。三是队伍建设抓什么?主要是抓素质提高。搞心理健康教育的,首先自己要健康、阳光。朱光潜先生的“要有运动员的体魄、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热忱和艺术家的情怀”对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在座各位和广大教师来讲是很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的。“运动员的体魄”,是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身体;“科学家的头脑”,是要求我们用理性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宗教家的热忱”,是指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精神;“艺术家的情怀”,是指对人、对工作的一种人文情怀。有了这些方面的修养,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好。

心理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心学。我始终觉得,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是一门人学,然后才是一门心学。人心都搞透了,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在刚刚出版的《乐享人生》一书里,我谈了自己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看法,是可以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考的。首先是乐学,乐于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追求;其次是乐思,乐于思考,用科学的思维、理性的头脑来指导工作和解决问题;再次是乐业,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仅作为学习、思想的依托,更是作为一种事业;又次是乐活,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享受生活、快乐生活;最后是乐悟,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升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按照这样一种要求来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从这项工作中找到快乐,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获得快乐。理论指导篇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指一名或两名咨询师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共同为一组具有相似问题的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咨询形式。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具有诸多的优势,比如:同时为多个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通过提供“和别人一样”的共同体验,可以有效减少来访者的孤独感;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从多元化的视角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团体成员之间彼此认同和接受,可以增加归属感;团体是个安全的练习场所,成员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某种新技巧和新行为之前,可以在这个支持性的环境里先行练习;来自其他成员的反馈,有助于扩充和改变成员对自我的认识与理解;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他人行为而间接学习;团体更好地复制了真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或反射;在团体中做出的承诺通常对个体更具约束力(Jacobs,Masson & Harvill,2000;黄惠惠,2006)。正因为上述优点,团体心理咨询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学习这一专业技术,进入这个专业领域中来。本篇将简要介绍团体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供团体咨询初学者参考。团体领导者素质的准备

团体咨询一向被视为心理咨询中的高阶课程,只有能胜任个体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才能进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学习。团体领导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个体心理咨询基本技术,还要通过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务训练,了解团体复杂的动力过程,掌握团体咨询的知识技巧,熟悉团体咨询的专业伦理,完善个人的人格特质。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好相应的准备时,才能开始带领一个团体。一、团体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一)人格特质

身教大于言传,在团体咨询中亦是如此,成员从团体领导者行为举止中习得的技巧要比在言语传授中学到的多得多。因此成为一名成功的团体领导者,最重要的不是学历、知识和技巧的提升,而是自身人格特质的完善。领导者良好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凝聚团体动力、营造安全气氛、催化团体进程、促进成员成长,而不良的人格特质可能会导致团体缺乏安全感、成员人心涣散、团体停滞不前和成员防御阻抗等。那么,富有成效的领导者需要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呢?

特罗策(Trotzer)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自我觉察、开放、有弹性、容忍不明确、积极、有人性、人格成熟与统整7项特质。

斯托克顿(Stockton)和莫伦(Morran)强调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温暖与情感流露这两项特质。

赫尔利(Hurley)和平奇斯(Pinches)发现建设性的领导者是自我接纳和尊重别人的,破坏性的领导者则是攻击的、权威的、情绪化的、缺乏耐心的。

林孟平(2005)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11项人格特征,包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拥有自爱和自信;敏锐的直觉;自我肯定;投入并参与;个人的协调和表里一致;愿意作典范;愿意接触和面对个人的需要;清楚地了解个人的价值观;信任团体过程的功能;保重自己,不断更新成长;个人力量与勇敢。

柯瑞(2006)建议,在带领团体前,每个带领者最好先评估一下自己在以下人格特质上的优势和尚需进一步提高的地方:(1)现场表现(presence)。能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会因为一件高兴的事情而开心,也会因为别人的不幸而难过,积极地关注成员,愿意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2)影响力(personal power)。包括自信心和对个人影响他人情况的意识。善于激发成员的力量感,鼓励成员去感受他们从未使用过的力量,但并不支配或剥削他们,或者使其依赖领导者。(3)勇气(courage)。在团体中敢于冒险并坦率地承认错误;偶尔也表现出脆弱;直面他人并外显自己的反应;按直觉和信条行事;与团体成员讨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地感受团体咨询的过程;愿与团体成员分享自己的权力。(4)愿意面对自己(willingness to confront oneself)。愿意直面自我,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意识到个人内在的冲突和问题、自我对缺点的防御和未完善发展的领域,以及所有这些在团体咨询过程中所造成的潜在影响。(5)真诚与真实(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对成员的健康和成长充满诚挚的热情,坦率、如实地告诉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激励他们正视生活中曾被自己否定的部分。适当地透露自己,说出自己对团体活动的反应和感受,给予成员真实有效的反馈。(6)认同感(sense of identity)。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了解自己的价值,遵循内在的意愿而非外在的他人的期望来生活。(7)相信团体咨询过程并始终充满热情(belief in the group process and enthusiasm)。(8)创造力和开拓精神(inventiveness and creativeness)。避免一成不变的技术和程式化的活动安排,积极地获得新的体验,积极地面对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总之,一个有效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包括:真诚、值得信赖、温暖、关怀、勇敢、自我开放、善于自我觉察、积极自信、情绪温和、有耐心、客观、灵活、敏感等。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必须完全具备这些特征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事实上,领导者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将给成员树立良好的表率和典范,更能激励成员和促进团体发展。(二)知识与技巧

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娴熟的个体心理咨询技术可以为开展团体咨询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能力从事个体心理咨询者必然胜任团体心理咨询工作。团体中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人际互动要求团体带领者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带领团体。

美国团体工作专家协会(Association for Specialist in Group Work,ASGW)2000年修订的《团体工作人员训练的专业标准》明确了团体工作从业人员的训练标准,其中规定团体课程至少应该包括一个训练计划,帮助学习者系统地获得促进团体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巧。(1)必备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价值观,能描述团体发展过程中典型阶段的特征,能描述团体成员促进性的和负作用的角色与行为,了解影响团体治疗效果的因素,懂得对团体及其成员评价的重要性,以及知晓团体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2)专业技巧:包括善于做好团体活动的开始和结束工作,善于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进行适当归类,能够在团体中适度地自我表露,并能给予反馈、接受反馈,能帮助成员把某些心得归因于团体的经验,帮助成员整合他们所学的东西并运用到生活中,还要在团体实践中表现出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

柯瑞(2006)则具体指出,团体领导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22项团体指导技术(见表1),积累有效使用技术的自信心,逐步形成自己的团体带领风格。

资料来源:[美]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6版,36~37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三)专业伦理

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咨询师在帮助成员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的同时,还应保障其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专业服务,并避免伤害。咨询师除了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熟悉并恪守专业伦理规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2007)规定,临床心理师和咨询心理师在从事专业工作时必须遵循五大基本原则:(1)善行。心理师工作的目的是使寻求专业服务者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团体心理咨询应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恰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2)责任。在工作中应保持专业服务的最高水准,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认清自己专业、伦理及法律的责任,维护专业信誉。(3)诚信。在临床实践活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应努力保持行为的诚实性和真实性。(4)公正。应公平、公正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及其他人员。应采取谨慎的态度,防止自己潜在的偏见、能力局限、技术的限制等导致的不适当行为。(5)尊重。应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个人的隐私、保密性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虽然为各类心理工作者处理专业伦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标准,但并未针对团体心理咨询这种特殊服务情境做出具体的说明与规范。不过中国台湾的《中国辅导学会辅导专业人员伦理守则》(见表2)专门针对团体咨询做出了相关规定,美国团体工作专家协会也制定了《团体咨询师职业道德指南》(见表3),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资料来源: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349~350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资料来源:[美]Ed E.Jaco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v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500~509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二、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训练

要想在人格、知识技能和专业伦理上做好准备,成为一名合格的团体领导者,仅仅靠上课、听讲座、读著作这样的理论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的体验和训练。一个团体咨询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经历:(一)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要作为一名来访者接受个体心理咨询,在优秀、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如果不觉察自己的反移情反应,辨识自身的盲点和偏见,处理过去未完成的情结,就可能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将尚未解决的个人问题投射到团体成员身上。例如,一个尚未处理好自身分离焦虑的团体咨询师,即使团体进行得非常成功,成员们已经产生积极的成长和改变,治疗师仍可能会不愿意与之分离,推迟团体结束的时间,忽视成员们独立的能力。(二)接待个体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要作为个体心理咨询师与各种类型的来访者进行交谈,为理解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团体成员做好准备。熟练掌握倾听、澄清、共情、面质这些个体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技巧,以便将来运用到团体咨询中。如果缺乏丰富的个体心理咨询经验,要想带领好团体将会是相当困难的。(三)体验团体心理咨询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团体领导者,首先要作为一名成员参与到团体之中,亲身体验团体的动力过程。亚隆(Yalom, 2010)认为这种团体体验有诸多好处,如:有助于从情绪层面去学习过去只能以理智理解的事情;体验团体的力量(包括伤害的力量和治愈的力量);懂得自我表露的必要性,领会彼此分享自我时的困难;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在团体中喜欢扮演的角色、习惯性的反移情和潜藏在整个团体和系统后面的问题;觉察成员对指导者的依赖和不现实的评价。(四)观摩团体心理咨询

观摩经验丰富的团体咨询师带领团体也将获益良多。可以通过录像或单面镜在团体治疗室外观摩,也可以直接坐在团体治疗室内进行观摩,但必须是坐在团体围坐的圈外,并且保持沉默,避免干扰团体的进程。每次观摩结束后,观察员展开讨论,描述观察到的团体的重要历程,分析团体在个体、人际和团体层面的互动,讨论团体领导者每个干预背后的理由。这种观摩学习和讨论将使理论学习变得更加深刻生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团体咨询的基本原理。(五)练习带领团体

咨询师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其有效运用各种技巧的能力,所以在督导师的督导下练习带领团体是每个团体咨询师的必经之路。刚开始带领团体时,犯错误不可避免,咨询师不必因此感到自责,而应努力从错误中学习。学习如何带领团体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初学者可以先尝试带领发展性的团体,技术娴熟之后再挑战咨询性的团体;先由协同领导者辅助共同带领团体,再逐渐过渡到独立带领;先带领五六人的团体,感到有能力胜任之时,再将团体人数逐渐扩至8~10人;先尝试带领结构式的团体,再过渡到非结构式的团体。(六)接受团体心理咨询督导

团体实践经验的增加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缺乏督导的指引,咨询师可能始终无法觉察到自己的盲点,不断地重复错误,甚至强化错误。所以接受督导一直被视为成为有效团体咨询师的重要环节。在美国团体工作专家协会制定的《团体工作人员训练的专业标准》(迪露西亚瓦克等,2014)中,明确规定了每个领域里的团体工作者至少需要接受一定小时数的督导:任务团体(或工作团体)和心理教育团体的带领者至少要接受30个小时的督导,从事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治疗的带领者至少要接受45个小时的督导。(注:任务团体或工作团体(task goup/work goup)旨在促进团体任务高效且有效地完成,适合于聚集在一起完成小组任务目标的人群;心理教育团体(psycho educational group)旨在促进个人和人际的成长与发展,预防未来出现的问题,适合于可能有个人或人际问题隐患的人群,或者寻求个人素质或能力提升的人群;团体咨询强调个人和人际的生活问题,并且促进个人和人际的成长与发展,适合于可能正在经历暂时性适应不良、有个人或人际问题隐患或者寻求个人素质或能力提升的人群;团体心理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强调个体和人际的生活问题,矫正感知错乱、认知歪曲或功能性失调行为的重复模式,促进个人和人际的成长与发展,适合于可能正在经历严重或者慢性障碍的人群。)团体计划的拟定

格拉丁(Gladding)认为“团体动力学在团体聚集之前就开始了”。著名的团体心理治疗大师亚隆(Yalom, 2010)也强调,团体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师能否有效地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因此团体领导者必须在团体开始之前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制定团体计划,其中应考虑的内容包括:团体的目标、团体的性质与类型、团体的规模与对象、成员的招募和筛选、团体的时间与频率、场地的选择与布置、团体的整体架构等。一、团体的目标

对于团体领导者而言,团体目标具有“地图”的功能。团体由具有各种需求的人组成,这意味着领导者不得不帮助团体决定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和能应对的。对团体目标的清晰理解可以帮助领导者通过建议相关活动、提出相关问题和切断不相关讨论来使成员们不偏离正轨(Jacobs, Masson & Harvill, 2000)。团体的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两个层次。(一)终极目标

林孟平(2005)认为,与个体心理咨询一样,团体咨询也应该重视终极目标。如果缺乏终极目标作为引导,团体心理咨询的影响力会减弱,很可能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那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马斯洛(Maslow)认为,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在于协助来访者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且能自我实现的人,这种人应该具有14项特质,包括:对现实有良好的洞察力,并与现实有良好的关系;接纳自我、别人和自然界;自发性;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有超然脱俗的本质及静居独处的需要;有自制力,不受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断有新鲜的鉴赏力;有神秘玄妙的经验及浩瀚澎湃的感受;关心别人的好处和感受;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的性格;让目的支配手段;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创造力。(二)直接目标

除了要以终极目标作为引导,团体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直接目标。这个直接目标是指帮助成员改变应对某个特定问题情境时的不合理行为或想法,而代之以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愤怒管理团体的目标是被人批评或遇到挫折时,不用暴力或粗鲁的方式对待他人和动物或者破坏财产,能用有节制的方式合理表达愤怒;社交恐惧团体的目标是在社交情境中,减少焦虑、害羞和怯懦,能正常、持续地与同伴或朋友社会交往,提高自尊和在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抑郁团体的目标是能处理周期性出现的抑郁情绪和沮丧反应,对学习和社会活动重新表现出兴趣,经常会有愉快感和热爱生活的表现。二、团体的性质与类型

团体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每种类型的团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拟定计划时,团体领导者需要综合考虑团体的目标、成员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团体的性质与类型。(一)结构性团体与非结构性团体

结构性团体和非结构性团体的区别在于团体活动程序化的程度。一般结构性团体有清晰的目标和预先设定好的活动程序。领导者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需要提前设计好活动程序,引导成员积极参与,让团体在预定的时间内按照预定的方向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而受固定程序的限制,成员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相对较低。结构性团体比较适合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的成员,或用于团体的起步阶段,加速团体的进程。

非结构性团体的限制则比较少,团体没有预设的活动程序,而是在成员彼此自发的互动中自然地产生团体学习的内容和方向。领导者的任务不在于主动引导团体的方向,而在于催化成员间的互动。在进入团体的初期,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成员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在团体里要遵循怎样的法则,但一旦成员开始承认、感知和表达自己的焦虑与压力时,团体就开始真正地工作了。因此,非结构性团体通常更适合年龄较大、心智较为成熟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成员。(二)同质性团体与异质性团体

同质性和异质性是指团体成员的差异化程度。有明确目标的短期性团体通常以同质性团体为主。这种团体由年龄、性别、民族、年级、学科专业、家庭背景、性格、求助动机及心理症状等条件相似的成员构成,例如由有睡眠障碍的个体组成的团体或旨在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团体。在同质性团体中,成员拥有共同的问题和背景,很容易相互认同和产生共鸣,团体的凝聚力比较高,冲突比较少,症状的缓解更为迅速,但不利于成员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有时候将背景和特质差异大的成员放在同一个团体中(通常是长期性的团体)可能会更为有效,因为异质性的团体犹如社会缩影,成员将在团体中逐渐展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惯有的人际互动方式,各种背景和特质的混杂也为成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与经验。但对团体领导者而言,这将是个挑战,因为成员间的背景特质差异大,容易发生冲突矛盾,团体要经历比较困难的磨合过程。

个体之间总是千差万别,因此同质和异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到底成员应该在哪些方面同质、哪些方面异质呢?亚隆(Yalom, 2010)的建议是,在来访者的冲突和应对方式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寻求异质性;而在来访者的易感性程度和焦虑承受力方面,则应努力寻求其同质性。(三)开放性团体与封闭式团体

根据成员的稳定性,团体可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在封闭式团体中,一旦团体建立,就不再有新成员加入,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所以团体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比较容易形成。封闭式团体适合时间有限的短期团体以及对团体安全氛围要求较高的咨询或治疗性质的团体。封闭式团体的主要缺陷是如果有多位成员从团体中退出,整个团体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在开放式团体中,不断有成员加入和退出,成员的这种流动性会给团体增添新鲜感,但也给团体凝聚力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领导者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介绍和指导新成员。开放式团体大多存在于监狱、医院这些特殊的机构中,大多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或长期的团体。(四)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与咨询性团体

发展性团体以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主,侧重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心理冲突或发展性问题,如本书“实践操作篇”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自我探索团体和情绪管理团体。这类团体可以容纳较多的人数,成员均为正常人。对领导者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均可担任。领导者在团体中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主要针对意识领域进行工作,偏重知识性传导。团体持续的时间普遍较短,多为结构性团体。

治疗性团体以治疗功能为主,侧重处理成员深层次的冲突、人格问题或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社交恐怖、网络成瘾、重大的丧失等等。成员为心理疾病患者,团体的同质性高,人数偏少。领导主要针对潜意识领域进行工作,重点在于重建病人的人格。团体持续时间往往很长,由十几次至几十次不等,经年累月才能完成。这类团体对领导者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接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

咨询性团体介于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之间,以预防和补救功能为主,旨在促进有轻微心理障碍的学生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如本书“实践操作篇”中的心理自卑辅导团体、学业拖延团体。团体成员一般为正常人或者已经康复的心理疾病患者。领导者主要处理成员的意识领域,与发展性团体相比,咨询性团体更加重视团体的动力过程。三、团体的规模与对象

团体的规模会影响团体动力,因此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因素。团体人数过少,成员的压力大,人际互动受限。人数太多,成员的亲密感、参与度和满意度都会下降,还容易出现小团体现象。一般来说,七八个人是比较理想的团体人数,但团体的大小还应视团体成员的年龄、团体目的、团体性质、团体活动时间的长短、领导者的经验以及是否有协同领导者而定。如果是发展性的团体,成员心智比较成熟,每次团体活动时间在90分钟以上,领导者带领团体的经验比较丰富,或者有协同领导者,那么团体的人数可以略多一些,但也不宜超过15人。反之,如果是咨询性团体或治疗性团体,成员的心智不成熟,团体每次活动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或者更短,或者领导者经验尚浅,则团体的人数应该少一些,但不要低于五六人。

确定团体的大小后,紧接着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招募和挑选到合适的团体成员。一般来说,团体成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海报和网络等宣传媒体招募(成员招募海报范例见表4),成员自愿报名参加;二是来访者在接受个体心理咨询时,咨询师认为他的问题更适合参加团体,因此转介过来,一般也是自愿参加的;三是由其他老师或家长推荐来的,有些是非自愿参加的。至于如何从这些报名者中甄选出合适的人选,随后将在“团体成员的筛选”部分做详细的论述。四、团体的时间与频率

不少研究者认为,预先设置和告知成员团体时限是非常有必要的:成员对他们所需要承担的义务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柯瑞,2006),会更珍惜每一次团体会面的时间。这种时限还在向成员传递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他们不能长期地依赖团体,最终他们必须学会独立、自主、成熟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林孟平,2005)。

团体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团体想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复杂的、深藏的问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和解决,短期的团体适合解决诸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某个特定方面的心理冲突。学校心理辅导偏重发展性和预防性,所以短期性团体居多,团体次数一般是6~20次。

绝大多数团体的模式是细水长流型的:团体持续几个月不等的时间,每周开展1~2次活动,每次1~2个小时。团体时间间隔太长,将难以维持成员间的关系和团体的连续性;如果安排得太密集,协调时间会变得比较困难,而且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刍和迁移团体中的体会与收获,所以多数团体采用每周1~2次这样的频率。每次团体的时间建议为9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两个小时,这样既能确保团体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又能防止成员疲惫、厌烦和走神。

另一种团体的模式是高度密集型的,如周末团体或马拉松团体。在连续十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的时间里,成员被限制在某个环境里,进行充分的自我暴露,与他人频繁而深入地互动,甚至被要求用餐、睡觉都不能离开。这种时间安排高度密集的团体旨在加速团体的发展,催化成员的自我开放,但有些研究者坚持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不可被削减的时间方可实现(Yalom, 2010)。马拉松团体这种一次性完结的学习,由于没有机会经历现实的考验,并不利于成员将在团体中所学迁移运用到团体之外(林孟平,2005)。五、团体活动的场所

与个体心理咨询室的要求基本一致,理想的团体聚会地点也必须给人以安静、温馨、安全、舒适和简洁的感觉。周边的环境应清净幽雅,既不能设在不便于寻找的偏僻角落,也不宜选择在人流多、嘈杂喧闹的地方(如食堂、音乐厅、体育场、学生宿舍、商业街道和主干道旁等)。为确保团体进行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干扰,成员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团体,团体咨询室应相对独立封闭,隔音效果要好,窗户要配备窗帘,室内不放置电话,时钟应选择静音模式。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较为适宜,过大的房间易使团体成员产生空旷感和不安全感,而过于狭小的空间会使人有压抑和窘迫感。室内布置要求采光良好、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色调淡雅温馨。

团体咨询室可以选用椅子,也可以不用椅子,如果地面铺设了木地板和地毯,可以允许成员用坐垫直接坐在地上。若选用椅子,不宜使用多人座的长条椅子,最好使用单人座椅。椅子最好有靠背和扶手,这样成员才能坐得舒服,长时间投入地参与团体活动。若配上褥垫和抱枕,则更为理想。无论是采用椅子还是坐垫,成员都应该围圈而坐,而且圆圈要正,这样每位成员都可以轻松地看到其他成员,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如果有成员缺席,那么最好移开那张空椅子,形成一个更紧凑的圆圈。圆圈的中间可以放置纸巾盒,便于成员哭泣时随时取放,但是不要放置桌子、茶几等较大的、会遮挡视线的障碍物,以免对成员的自我暴露构成无形的心理障碍。团体咨询通常有时间限制,但如果在团体进行过程中,领导者多次看手表或侧过头去看时钟,容易使团体成员产生焦虑情绪,无法平静地谈话,因此领导者的座位最好正对着时钟,这样就可以不露痕迹地控制好团体时间。如果团体设有协同领导者,两位领导者要想无遗漏地观察到每位成员的举动,那么协同领导者的座位最好不要紧邻领导者。

为方便团体活动的开展,团体咨询室还可以配备以下物品和设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和音响),用于播放背景音乐和放松指导语,以及展示成员作品或活动步骤;一面涂鸦墙或白板;一些可以随意移动、组合、折叠的桌子,供成员书写或绘画时使用;墙上悬挂《团体领导者工作守则》《团体契约书》;用于盛放眼罩、绳子等团体活动用具的柜子;用作室内点缀的、不带刺的绿色植物盆栽和书画作品等。六、团体的整体架构

搜集与阅读和团体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将团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单元目标,然后仔细斟酌这些目标的重要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建构出团体的主要框架。团体的主要架构应该事先制定好,但是在带领团体的实际过程中,领导者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计划,可以根据团体的需要和发展灵活地做一些调整(团体的整体架构范例见表5)。

资料来源:[美]Kim Palag,Arthur E.Jongsma,Jr.:《团体治疗指导计划》,29~33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团体成员的筛选一、筛选的重要性

团体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咨询方式,但这不意味着它对所有来访者都是有效的。在团体正式开始之前,团体领导者对报名参加团体的来访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谨慎的筛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不适合参加团体的成员受到心理伤害,保障团体有效地达成预期的目标。

此外,作为领导者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筛选的过程通常还意味着咨访关系的开端。如果在筛选过程中,来访者发现自己一直苦恼的问题被领导者关心、询问、倾听和理解,就会对领导者产生信任感,这种良好的治疗同盟关系将为之后发展团体成员间关系和团体凝聚力奠定基础。二、筛选的主要方式

雅各布斯、马森和哈维尔(Jacobs, Masson & Harvill, 2000)认为,筛选团体成员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个体面试;书面筛选,如让报名的来访者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表(见表6)、心理测试问卷或撰写个人自传;通过推荐筛选,告知可能的推荐者有关团体的信息,由这些人推荐适宜的、有可能被团体容纳的成员;应用综合团体程序筛选,如在同一个机构内指导多个团体,则可以通过将成员分派至某一组中进行筛选;在团体组建开始后筛选,即在第一次会面时告诉团体成员团体会面一两次后计划与每位成员单独会面来讨论他以后是否继续参加,或者在团体会面一两周后让成员用一两页纸的篇幅写写为什么此团体对他来说很重要和他们想从团体中得到什么,规定只有完成了此项作业的人才可以留在团体中参加以后的会面。

在诸多的筛选方式中,亚隆(Yalom, 2010)建议采用团体面谈的方式。他认为,若想预测个体随后的团体行为,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在一个尽可能类似于个体将要加入的团体情境中对其行为进行观察评估。

另一种常见的筛选方式是一对一的面谈,这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方式尽管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利于进行双向选择,即领导者可以遴选出合适的人选,来访者也可以确认和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参加团体。如果是没有团体经验的来访者,可能会把首次面谈看成是类似求职或加入学生社团时的面试,有些人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尤其是那些迫切地想进入团体的来访者)。所以当来访者进入面谈室时,领导者最好站起身来,用诸如“欢迎你报名参加这个团体”之类的亲切话语来开始面谈。首先要告知来访者团体的基本信息,如团体的目标、功能、运作方式、时间安排、收费标准、领导者的资历、团体对成员的期待、对成员生活可能带来的潜在变化及风险等,同时询问来访者对团体还有什么疑问。掌握了有关团体的充分信息之后,来访者首先会进行自我筛查,并澄清自己对团体的误解和不合理的期望。然后,领导者要询问来访者一些问题(可参考表7、表8),充分了解来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成长史,确定他们与团体的匹配程度。三、筛选的基本原则

在搜集了来访者的个人情况之后,领导者可以对来访者是否适合参加团体进行评估,评估时应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来访者参与团体的动机

个体心理咨询需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团体咨询亦是如此。参与团体的动机水平是最为重要的纳入标准,也是最明显的标准。来访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参与团体的动机,有积极寻求改变的意愿。一个被老师或家长遣送来参加团体、不愿意为自身的问题承担起责任或抗拒加入团体的人,最好不要被纳入团体中,除非领导者通过充分的准备已经有效地改善了他对团体的这种负面态度。

对于如何帮助这些非自愿者,黄惠惠(2006)建议,先要了解他们不愿意参加的理由,比如是出于对团体不了解,还是对领导者不信任,抑或认为自己没问题、不需要辅导等。通过面谈让他们把被迫参加的负面情绪以及对团体或领导者的疑惑表达出来,领导者适时传递有关团体及领导者的正确信息,说明团体的功能及过程,以此减少他们的防卫和抗拒。如果经过沟通仍非常抗拒,则不宜勉强其参加。若领导者无权做出决定,则应告诉来访者虽然他必须出席团体,但是领导者会尊重他,不勉强他在团体做什么。雅各布斯、马森和哈维尔(Jacobs, Masson & Harvill, 2000)还建议,可以让那些持有完全消极态度的人坐在圈外,干点别的事情,比如阅读、休息或只是静静地坐着。

学校团体咨询一般以短程团体为主,这种时间有限的团体有特定的目标,只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冲突,因此来访者必须有能力识别自己的焦点冲突,即已存在较长时间且目前最令其痛苦的心理冲突,并相信团体可以协助他解决自身的问题。一般而言,来访者的问题越单一、越具体,冲突越有可能在短期内被解决,而复杂的、深藏的问题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现和解决。在首次面谈中,团体领导者需要评估来访者能否识别和承认自身问题的存在,考察其焦点冲突与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例如,一个以克服社交恐惧为目标的团体,其纳入成员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来访者在多数社交场合中是否存在明显的障碍,包括:感觉心悸、出汗、口干、颤抖以及肌肉紧张,呈现出焦虑、害羞、拘谨等行为反应模式;对他人的批评或否定极其敏感;担心自己在他人面前出错,因而回避社会交往,甚至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来访者对团体及其他成员的影响

与个体咨询不同,团体咨询不仅要考虑个体目标的达成,还要考虑整个团体的利益,而且整个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因此当某个成员的加入会阻碍团体的顺利进行时,应毫不犹豫地把他排除在外。

如果一个来访者由于自身无法预料的因素而无法保证每次按时参加团体,则不要轻易地将他纳入团体中。低出勤率不仅会降低他参加团体的价值和有效性,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对其他成员造成消极的影响,降低团体的凝聚力。

正在遭遇失恋、亲人离世、面临退学的决定等急性重大生活事件的来访者也不适合进入团体,他们往往疲于处理现实的生活压力,无暇关注团体中发生的其他事情和其他成员。由于迫切地希望解决掉燃眉之急,这类来访者通常期望团体能将焦点一直聚集在自己的问题上。若团体不能立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他们就会表现得心不在焉或焦虑不安,甚至从团体中脱落,对团体造成消极的影响。

此外,异质性的团体最好排除掉严重心理问题(如严重抑郁并存在自杀倾向、边缘性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患者,因为他们会耗费团体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引发其他成员焦虑不安的情绪,成为团体进程的绊脚石。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不适合参加团体,事实上“几乎每个来访者(少数例外)都有适合参加的团体。该团体设限排斥某些人的进入,可能正是为了确保这些人进入其他合适的团体”(Yalom, 2010)。例如,一个重度抑郁的来访者可能不适合进入一个人际交往的团体,但可能是抑郁症团体的理想成员。(三)团体给来访者可能带来的收益

成员可以因团体发生积极的改变,也可能毫无收获,甚至可能受到团体的伤害。所以在遴选成员时应考虑团体经历将给来访者带来的可能影响。

来访者的心理领悟力是需要重点考量的一个因素。缺乏心理领悟力的来访者将无法意识到个人需要与团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因而无法投入团体的分享和讨论中,他在团体中的获益必然甚微。

纳入语言表达能力太差或过于封闭内向、不愿意自我暴露的来访者时,也必须三思而后行。这类成员进入团体之时会下定改变自己的决心,但一旦处于团体的压力情境下,他们又容易退缩不前,感到焦虑不安,陷入灰心失望之中。由于缺乏自我暴露,他们丧失了从别人那里获得有效反馈的机会,因此很难从团体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过度自我暴露也是危险的行为,一个自我暴露得太早或太随意的来访者在团体中会处于被动和脆弱的境地,甚至从团体中脱落。

在某些特质上与其他成员显著不同(如唯一的男性、性格上与其他成员格格不入者),极有可能成为团体特异者的人也最好剔除掉。因为大量的研究证实,与团体其他成员相比,特异者更少从团体中获得满足感,更少受到团体的重视和关注,更可能被团体孤立和伤害,更难从团体中受益,更有可能中断团体咨询(Yalom, 2010)。团体规范的建立一、促进性的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对其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各种行为准则。有些团体规范是明文规定的,如进入团体时与成员签订的《团体契约书》。有些则如案例1所示,是隐含不明的,我们需要从成员共同的行为中觉察出来。

案例1

一个由网络成瘾的学生组成的团体,他们中大多数因为经常逃课和成绩挂科即将面临留级的危险而被班主任和家长推荐进来。进入团体后,成员经常迟到和缺席,而且大多时候在团体中保持沉默,从不主动坦露自己的心事,只有在被团体领导者点到时才简单地回应几个字。从来没有人在团体中制定和提及过这些行为准则,但由于这类学生在现实生活与长辈和老师打交道时常有这样的行为,于是不自觉地带入了团体,而且通过成员间的相互观察彼此强化,最终变成了团体普遍的行为模式。

有些团体规范能积极地促进团体的疗效,有些则会阻碍团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达成,比如:频繁地迟到、缺席;成员之间彼此嘲笑,相互攻击,将对方置于困境;团体分享时经常跑题,而且没有人愿意出面打断;过度地依赖领导者;习惯在亚团体而不是整个大团体中分享自己的秘密;团体进行期间,成员不认真倾听,或窃窃私语,或吃东西,或跑出去接电话、上厕所;等等。

那领导者需要塑造哪些良好的团体规范,使团体成员协同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呢?(一)严格保密

尊重每位成员的隐私权,团体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以及所有谈话的内容都应当被保密,无论这些信息有多么微不足道,这是最重要的团体规范之一。如果成员在团体中暴露了一个令人难堪的隐私,随后却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发现人们在传播这个秘密,他会觉得颜面扫地,不再在团体中做任何的自我暴露,甚至可能愤怒地退出团体或者退出对他稳定情绪有非常重要帮助的朋友圈。因此只有严格遵守保密的约定才能给团体提供安全、信任的氛围,使得成员可以毫无顾忌地自我暴露。

然而,在团体咨询中要做到保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团体领导者只能保证自己不泄露团体信息,却无法承诺其他成员也能如此。所以从团体建立之时到团体进行期间,直至团体结束时,成员都应被反复地教导保密的重要性——向他们解释保密的含义,让成员了解执行保密的困难(如通过举例让成员知道某些隐私是如何被无恶意地泄露出去的),要求成员签订遵守保密原则的书面协议,并告知成员恶意破坏保密规则的潜在后果(如被要求离开团体)。

当然,团体领导者自身也要做好行为示范,例如:妥善地保管团体所有的记录;只有出于正当的专业研究目的才能对团体信息进行讨论,而且在教学和案例讨论中如果谈到具体案例,要隐去可能暴露成员身份的所有信息;给团体活动录音录像之前应征得成员们的同意,并让他们知道这些资料将做何用途等等;只有在征得团体成员同意的情况下,才允许其他专业人员观察团体咨询的过程。(二)按时出勤

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中,团体的聚会时间在成员的日程安排表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成员总能克服各种时间上的困难准时地出现在团体聚会中。但是对于很多团体而言,尤其是一个新手带领的团体或者正处于初始阶段和过渡阶段的团体,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成员总是会因为各种突然的、无法预料的事情,诸如调课、临时安排的考试、社团活动、开会等等请假或者迟到。虽然这些理由有时的确客观存在,但如果团体频繁出现缺勤或迟到现象就应该引起领导者的足够重视,因为这可能是成员阻抗的表现,或者团体凝聚力低下的一种反映。

在团体成员筛选中,领导者应毫不犹豫地剔除掉那些无法确保团体参与时间的来访者,同时给被录取的成员打好预防针,告诫他们团体的疗效是与出勤率紧密相关的。性急的成员可能会对团体的最初几次聚会感到失望,因为团体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提供立即的满足。因此要提醒他们不要产生放弃或者懈怠的念头,因为心理问题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需要耐心等待团体效果的呈现。一个总是缺勤或迟到的成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从团体中受益。此外,还要提醒成员,有时候团体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甚至痛苦地想从团体中逃离,但感觉最困难的时刻也恰恰是个体最可能获得成长的契机,一定要克服心理的防御,坚定地留下来。

无论领导者如何强调按时出勤的重要性,团体开始之后,缺勤或迟到的现象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如果出现得太频繁,领导者需要果断地实施干预。若领导者能鼓励成员去觉察缺勤和迟到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那么这些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危机事件也可能转化为治疗的契机(见案例2)。但是不建议在成员高度防御的心理状态下讨论此事,因为此时干预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见案例3)。最好是“趁凉打铁”,等到他防御松懈时,再在团体中讨论其缺席行为背后的影响。

案例2

在团体的第6次聚会上,团体讨论起之前同时缺席的两位成员。他们注意到,同样是向团体解释缺席的原因,两位成员的行为大相径庭。秀波的本能反应是,必须首先得到领导者这个“权威”的请假允许,才能接着向整个团体解释自己面临的时间冲突困境。她解释了好长一大段,她的行为传递出来的信息似乎是“其他人会很在意我的缺席,因此我必须诚恳地获得大家的谅解”。而泰阳并没有将领导者视为绝对的权威,他直接面向整个团体解释了自己缺席的原因。他的解释非常简短,两句话之后就没了下文。他觉得 “没有人会在意我的缺席,因为我在的时候他们也没特别在意我,所以我没必要解释那么多”。这种简短的解释带给其他团体成员的感觉是,他好像不太在意大家的感受,所以反过来,大家也不会太在意他的感受,因此回应泰阳的人明显要比回应秀波的人少得多。而且有成员反馈说,与泰阳的解释相比,秀波解释的方式令她感觉舒服得多。

案例3

团体的第一次成员缺席现象出现在第7次聚会,勇浩要参加学院的辩论赛,可是比赛时间恰好与团体时间发生了冲突,他选择了向团体请假。第二周等他重新回到团体时,另一位成员也请假缺席了。连续出现的缺席现象显然让团体产生了焦虑。所以在第8次团体的一开始,成员就自动把话题聚焦在了请假缺席这件事情上。几位成员表达了自己糟糕的感受,他们感觉团体变得不完整了,并担心团体会因此慢慢地散架。雯曦认为,勇浩的请假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让其他人的请假变得容易了。勇浩觉得大家把矛头指向了他,于是替自己辩解,这次比赛对他真的非常重要,他是不得已才请假的。但是他的辩解非但没有得到谅解,反倒激起了众人的不满,好几位成员表示团体聚会的时间也与他们的其他事务产生了冲突,但是考虑到之前承诺过会坚持参加团体,他们总是将团体的事情优先安排,而勇浩的选择让他们觉得他并不像他们一样重视团体。受到众人的责备,勇浩开始一言不发。在后来的一次团体聚会中再次提及此事时,勇浩说自己就像是一个无意间打碎了花瓶的孩子,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但知道责罚是必然的,当时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忍受众人的批评,期盼这顿责罚快点过去。

收取适量的押金也是改善团体出勤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的心理咨询规定,无论来访者因为何种理由迟到或缺席,心理咨询费用是照常全额收取的。但是众所周知,学校心理咨询普遍实行免费政策,缺勤对成员来说不会产生任何经济上的损失,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请假变得更加容易。我的做法是,在团体开始时向成员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坚持全程参加完的可以全额退回。如果期间有迟到或缺席,按次数扣除一定的费用,扣除的费用平均分摊给其他按时出勤的成员。这种方法既能避免收费这一敏感问题,同时又能有效增加成员对团体的承诺感。(三)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是团体心理咨询不可或缺的部分。团体应不断地向成员传递这样的信息:如果想从团体中获益,或早或晚他们都得在团体中做自我暴露。领导者要鼓励来访者将团体看作一个试验场,当他们对团体产生足够的安全感时,可以尝试各种新的行为,包括透露之前不曾与他人分享过的秘密,然后观察其他成员的反应是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

亚隆(Yalom, 2004)将自我暴露分为纵向暴露(vertical disclosure)和横向暴露(horizontal disclosure)两种。纵向暴露指的是对所暴露内容的深层次暴露。例如一个成员暴露自己的父亲曾经坐过牢,团体询问他更多的关于他父亲坐牢的原因或细节等,即对该秘密的更深层次的暴露。横向暴露则指对暴露行为本身的暴露。亚隆(Yalom, 2010)强调,当一个人在团体中暴露了自己的秘密之后,必须帮助他进行更多的横向暴露而非纵向暴露,尤其是此次暴露后对他人反应的看法的暴露。例如,可以询问成员:为什么会选择在今天分享这个秘密?是不是团体发生了什么事或你对团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使你想要这样做?过去你曾经想过说出来吗?是什么让你没有说出来?你说完之后,期待团体有什么样的反应?你所看到的团体的实际反应是怎样的?

团体应鼓励每个成员进行自我暴露,但与此同时,还应向成员强调,团体不会强迫成员一进入团体就进行自我暴露或者要求成员轮流自我暴露,而是允许每个成员按照自己的步调来进行(见案例4)。他们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对团体的信任程度,逐渐地透露自己的隐私。当觉察到成员将在团体中分享重大的隐私时,领导者甚至需要提醒成员首先评估一下团体的安全感,再决定是否继续做自我暴露。领导者应确保无论成员的暴露有多么延迟或者暴露的秘密有多么令人羞耻,他们都不会因此受到嘲笑、惩罚或人身攻击。当团体中出现“你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们这件事?你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诸如此类的话语时,领导者要及时地进行干预,让团体意识到该成员最终对团体建立起了足够的信任感,才使得他在团体中分享这个秘密。

案例4

成员光琦鼓足了勇气询问成员晓亮为什么好几次见到自己都装作没看见,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令他不满意。但是晓亮闪烁其词,不愿意正面回答,只是说如果在团体中把原因说出来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光琦。团体成员被勇敢且诚恳地面对自身缺点的光琦深深打动,也被不正面回答的晓亮激怒,纷纷指责晓亮。这时候领导者出来做了一个打断:“团体似乎非常希望光琦和晓亮能化解彼此的矛盾冲突,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