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带我看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7:36:23

点击下载

作者:狐狸家 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宝带我看历史

国宝带我看历史试读:

前言

人面鱼纹彩陶盆蛋壳黑陶高柄杯红山玉龙“王为般卜”龟甲刻辞青铜纵目面具太阳神鸟金饰曾侯乙编钟后母戊鼎越王勾践剑杜虎符匈奴王金冠金丝翼善冠击鼓说唱俑跪射俑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宣德云纹铜熏炉三彩载乐骆驼俑铜奔马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青釉凤首龙柄壶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定窑白釉孩儿枕汝窑无纹水仙盆哥窑青釉鱼耳炉斗彩鸡缸杯青花玉壶春瓶各种釉彩大瓶圆明园猪首铜像翠玉白菜前言小朋友,现在低头看看你的脚下,你看到了什么?没错,是一片土地,还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你的小脚丫踩着的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生存了——那是我们的祖先。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祖先生活过的痕迹吗?能!就在博物馆里,在那些安安静静的文物身上。文物不光年纪很大,它们身上还藏着祖先的秘密,也藏着历朝历代的文明进程。《手电筒里的博物馆》中,狐狸爸爸一共介绍了6件文物,它们分别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秦、唐、宋、明、清6个朝代的璀璨成就,但是还远远不能展示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因此,我们在绘本的基础上,精选出32件文物,它们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人们常见常听但又不甚了解的国家宝藏。它们有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有的展示了不逊于今人的工艺技术,还有的具有独特的美与价值。它们太珍稀、太独特了,凝结着中华民族了不起的智慧与文明,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指引我们走向未来。希望这本简单轻松的小册子,能让你对我们祖先的生活多一分了解,也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华夏大地,多一分爱与敬畏。基本信息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6300年尺寸: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材质:陶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古代半坡人埋葬小孩子时使用的瓮棺的棺材盖。瓮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安葬方式,常用瓮、盆等为葬具。人们把夭折的小孩子放在瓮棺里,盖上彩陶盆,埋在家附近。在石器时代之前,中国人就把土和水混合起来,烧制成陶器,制造出新的器具。这是人类创造出的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时代。神秘的“人鱼合体”彩陶盆里画着两张圆溜溜的人脸。他们闭着眼睛,鼻梁笔挺,耳朵两边各有两条鱼。人脸上方有一个三角形的发髻,嘴巴里面好像也吞了两条鱼。人脸中间还有两条大鱼在你追我赶,形成了奇怪的人鱼合体的画面。造型多变的鱼古代人喜欢吃鱼,更喜欢画鱼。他们不光用线条和三角形画人面鱼纹,还在盆盆罐罐上面画出微笑的鱼、大眼睛的鱼和连体的鱼。不论哪一种鱼,都被他们描绘得栩栩如生。埋葬小孩的棺材盖原始人的生活条件很差,小孩子很容易夭折。伤心的父母们把死去的孩子放进陶瓮里,用彩陶盆盖起来。盖顶中间还有小孔,据说那是供灵魂出入的地方。基本信息年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尺寸: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材质:泥质黑陶收藏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这盏精美的黑陶杯杯壁薄如蛋壳,颜色漆黑油亮,被人们称为蛋壳黑陶高柄杯。蛋壳黑陶高柄杯仅存于山东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且只被放置在豪华的墓葬里。因此人们推测,它是一件高级的礼器。蛋壳黑陶高柄杯工艺精巧、制作复杂,被称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造型优美的“高脚杯”这盏陶杯细细高高的,线条流畅优美。它的杯口向外张开,像一朵盛开的牵牛花。杯柄细长,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的凸起,上面还镂刻着许多小孔,底下是一个圆形底座,和现在常见于餐桌上的高脚杯很相似。烟熏火燎的黑色黑陶杯是人们用渗碳技术制作出来的:在烧窑快要结束时,往窑里加一点水或者湿柴火,让炭火遇到水产生的大量黑色的浓烟附着在陶器上面,就形成了黑陶杯通体漆黑油亮的颜色。薄如蛋壳蛋壳黑陶高柄杯杯体极薄,就像蛋壳一样。人们经过测量发现,蛋壳陶柄部稍厚的地方,厚度也不超过1毫米。即便放到科技发达的现在,人们都很难仿制成功呢!基本信息年代: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5300年尺寸:高26厘米,龙体截面直径2.3~2.9厘米材质:玉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龙型玉雕呈C字型,因年代久远,造型生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龙的背上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绳悬挂,因此人们推测它是祭祀时用的礼器。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长着鳞角须爪,可以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受到人们的崇拜。后来,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重要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都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原型龙是一种人们创造的动物,它的身上有许多种动物的特征。玉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复合型动物,似由蛇的身子、牛的眼睛、马的鬃毛和猪的鼻子组成。优雅的玉龙这只玉龙是用一整块墨绿色的玉雕成的,呈椭圆形,保存十分完整。玉龙的脸部刻画精细,眉眼细长上翘,显得十分优雅。玉龙的身体蜷曲,鬃毛飞扬,龙尾内卷,造型流畅飘逸。龙的“成长”史红山玉龙造型流畅简单,初具猪鼻、蛇身、马鬃的特点;商代玉龙已有了龙鳞的概念;战国的玉龙有的像汉字“几”,有的像字母“S”;汉代的龙可以区分出四肢和躯干;宋代的龙已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了。基本信息年代:商,前1600—前1046年尺寸:长18.6厘米,宽10.2厘米材质:龟甲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片龟甲是商人用来占卜、预测凶吉的工具。龟甲上刻着商王对于“般”这个人是否有灾祸的疑问,还有多次占卜得到的答案,结果是“吉”。商人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也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龟甲和兽骨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龟甲通常选用龟的腹甲或者背甲,兽骨通常选用水牛等动物的肩胛骨。这些甲骨轻便、坚硬,而且容易保存,于是被人们选作占卜的工具。龟甲上的裂纹商人在占卜时,会用燃烧的木柱炙烤龟甲,龟甲受热后膨胀裂开,形成“卜”形的裂纹。人们把这种裂纹视作“卜兆”,根据裂纹的走向判断吉凶。人们往往反复占卜,于是,龟甲上常常布满了裂纹。古老的文字文字是交流信息的工具,通常为图像或者符号,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里有很多象形字,就是仿照事物的真实样子画出来的。基本信息年代:商后期,约前14世纪—前11世纪尺寸:宽138厘米,高65厘米材质:青铜收藏地: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纵目面具在四川成都三星堆被发现。人们认为它代表了古蜀国文明,这是一种和商朝文明同时存在却截然不同的文明类型。人们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许多青铜制品,包括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鸟、青铜大立人像等。这件青铜纵目面具五官极尽夸张突出,有着伸长的眼珠和宽大的耳朵。整个面具形制较大,显示出一种狰狞凌厉的美,人们推测它是祭祀时使用的,用作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古蜀人的祖先青铜纵目面具发现在四川地区,也就是蜀地。根据史书记载,蜀人的祖先叫蚕丛,他的特征是“其目纵”。古代神话里还有一个“直眼球”的神仙叫烛龙。人们认为纵目面具的造型很可能跟蚕丛和烛龙都有关系。“千里眼”“顺风耳”这件青铜面具的五官十分夸张:突出的眼球有16厘米那么长,耳朵像翅膀一样向左右伸展开,嘴角咧到了腮帮子。人们甚至认为它就是“千里眼”“顺风耳”。三星堆的传说——三星伴月传说,玉皇大帝从天上撒落三把泥土,落在平原上形成了三座大土堆,就像从天而落的三颗星星,所以这个地方得名三星堆。三星堆附近还有一座弧形的台地,叫作月亮湾。三星堆和月亮湾隔河相对,人们为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三星伴月。基本信息年代:商周尺寸: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材质:金收藏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这件商周时期的金饰,出土于金沙村。金沙遗址位于成都,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的古蜀文明的代表。这件金饰用纯金制成,轻薄精致,中间镂刻一轮太阳,周围镂刻四只神鸟。太阳神鸟金饰制作精巧,充满了设计感和艺术美感,体现了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它还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设计原型,曾搭乘神舟六号飞入太空。精美的剪纸造型太阳神鸟金饰整体呈圆形,十分轻薄,就像一幅极富动感的现代剪纸画。它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图案像一个散发着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光芒顺时针旋转;外层图案是四只一模一样的神鸟,神鸟伸长了脖子和腿,逆时针展翅翱翔。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乌负日古人认为,有一种叫金乌的三足神鸟生活在太阳里。太阳能够东升西落,靠的就是金乌的背负。因此,人们又用金乌代指太阳。神秘的数字太阳神鸟金饰里面还隐藏一组神秘的数字。太阳散发出的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逆时针飞翔的四只神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基本信息年代:战国,前476—前221年尺寸: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王赠送的1件镈钟,共65件。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材质:青铜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是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好、铸造最为精美的一套大型打击乐器。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这套编钟因存于他的墓中而得名。曾侯乙编钟直到现在依然可以发声,它恢宏的气势和精良的制作让人赞叹不已!曾侯乙编钟代表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它的出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人们称为“稀世珍宝”!此“钟”非彼“钟”编钟虽然名为“钟”,却不是钟表,而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这套编钟数量众多,大小不一。个头大的编钟发出的声音大而低沉,个头小的编钟发出的声音小却清亮。大小编钟组合成的乐器可以演奏曲调婉转清亮的乐曲。不可缺少的“痘痘”编钟上有许多凸起的“痘痘”,叫作钟枚。钟枚既有装饰的作用,还能让声音在半秒内迅速消失,以减少对曲子的干扰,让编钟发出的每个音符都能和谐共鸣。编钟——礼乐之声编钟是古代礼仪与等级的象征。《周礼》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可享受不同等级的钟乐。王拥有特权,可以享受四面挂钟演奏出来的音乐;诸侯三面;卿大夫两面;士只有一面;平民百姓没有资格欣赏钟乐。基本信息年代:商后期,约前14世纪—前11世纪尺寸: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材质:青铜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大鼎,它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挖出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堪称“国之重器”。后母戊鼎呈长方形,有四足两耳,鼎的腹部外侧铸有商朝流行的饕餮纹、牛首纹和兽纹,双耳外侧铸有虎食人纹。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个鼎还经历过改名风波。最早,人们根据鼎上刻的字,将它命名为“司母戊鼎”,后来认为它更应该叫“后母戊鼎”。“后母戊”是“敬爱的母后——戊”的意思。马槽鼎鼎本来是烧煮食物的大锅,最早是陶制的。后来,青铜器出现了,人们用稀有的青铜制作出精美贵重的青铜鼎,鼎就成为祭祀用的礼器了。后母戊鼎高达1.33米,重达832.84千克,因为大到能够当马槽,人们又叫它“马槽鼎”。恐怖的饕餮纹后母戊鼎上有着特别的饕餮纹。你看,它有一双巨大的眼睛和一张血盆大口,看起来恐怖极了。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人们把饕餮铸在大鼎上,祈祷能够丰衣足食。司还是后?后母戊鼎腹内壁铸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正看是“司”,反过来看是“后”。根据商朝人的写字习惯和命名的意义,人们认为它应该是“后”。这是献给母亲的鼎。基本信息年代:春秋,前770—前476年尺寸:长55.7厘米,宽4.6厘米材质:青铜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这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宝剑制作精良、纹饰优美,它的主人是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剑锋利无比、千年不朽,体现了春秋时期吴越地区铸剑工艺的高超,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我国的宝剑主要起源于吴越青铜剑。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征战不断,促进了铸剑业的发展,“吴戈越剑”流传千古。锋利无比的宝剑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宝剑十分锋利,人们用“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来形容它们。越王勾践剑在地底沉睡了两千多年后,依然可以轻松割破十几层白纸。据说在刚被发现时,它还把考古人员的手给割破了。王者之剑这把剑并不是打仗用的兵器,而是礼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它的剑首有十一道规整的同心圆;剑格正面镶嵌着蓝色琉璃,背面嵌绿松石;剑身有黑色的菱形花纹。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把勾践带回吴国去当了马夫。勾践忍辱求和,三年后才被放回。回国后,勾践睡在干草堆上,每天都要尝一尝屋里悬挂的苦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屈辱。勾践最终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基本信息年代:战国至秦,前475—前221年尺寸:长9.5厘米,高4.4厘米材质:青铜收藏地:陕西历史博物馆杜虎符是一种兵符,古代的皇帝用它来向下属传达军事命令。虎符总是成对存在,只有君王的虎符和军队长官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调动军队,发兵打仗。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经常打仗。虎符是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物,人们为了安全使用虎符,把它们制作成小巧便携的造型。你一半,我一半杜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在君王手里,左半符在军队长官手里。君王需要派兵打仗时,就要安排使者带着自己的右半符来到军营里,只有当左右两半虎符合在一起时,才可以出兵打仗。这也是“符合”一词的来历。错金铭文杜虎符上面金丝镶嵌的文字叫错金铭文。符上铭文的意思是,如要调动50人以上的士兵必须经过君王的认可;如遇上烽火示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使用君王的右半符也可发兵。百兽之王在我国古代,老虎是“百兽之王”,是尊贵的象征。杜虎符像一头行走的老虎,它高高地昂着脑袋,尾巴卷曲,显得威风凛凛。人们把符做成老虎造型就是希望军队像猛虎一样神勇无敌,战无不胜。基本信息年代:战国,前475—前221年尺寸: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材质:金收藏地:内蒙古博物院这是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王冠,它用黄金制作而成。王冠顶部立着的展翅俯视的雄鹰,表现出傲视草原的王者姿态。雄鹰是游牧民族神圣的图腾,他们把雄鹰雕刻在王冠上,用来比喻王的坚毅威武、骁勇善战。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金冠,它做工精美,极具民族特色,表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由与力量的向往,也展现了匈奴和华夏民族的文化融合。鹰形金冠这件金冠分为两部分。上面是一只展翅的雄鹰站在半球形的冠顶上,雄鹰的身体和翅膀之间用金丝相连,可以随着匈奴王的活动而摆动;冠顶上刻着群狼撕咬盘角羊的画面。下面是三个半圆形金条组合成的黄金冠带,冠带两端分别刻有精美的纹饰。草原霸主雄鹰是草原的霸主,它们翱翔于天际,被尊为百禽之首。雄鹰桀骜不驯,倔强刚毅,是匈奴人崇拜的图腾,他们把最尊贵的王者比喻成雄鹰。匈奴民族匈奴是战国、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也不种植粮食,而是带领牛羊,不断迁徙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活。匈奴人从小就能骑羊,男女老少人人擅长骑射。匈奴的首领叫单于,这顶金冠就属于单于。基本信息年代:明,1573—1620年尺寸:通高24厘米,冠口径20.5厘米材质:金收藏地:定陵博物馆这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金冠,它采用花丝工艺制作而成,顶部嵌有象征皇权的双龙戏珠,造型生动,气势雄浑。这顶金冠是万历皇帝生前的心爱之物,只在出席盛大典礼时使用,它还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极为难得。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男子20岁行冠礼。冠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身份的象征。帝王的冠更加考究、精致,代表了中国礼仪的最高典范。金丝翼善冠翼善冠由唐代的幞头发展而来,是皇帝的帽子。金丝翼善冠由518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它分为“前屋”“后山”和“两角”三个部分,后山的正前方有二龙戏珠图案。冠的特殊意义冠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男子行冠礼之后,即可参与家族议事。皇帝日常戴的帽子金丝翼善冠虽然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但是依然比较重,不适合平常佩戴。明代皇帝平时常戴的是乌纱翼善冠。乌纱翼善冠用乌纱制成,主体为黑色,显得庄重典雅;乌纱透气轻薄,佩戴起来十分舒适。基本信息年代:东汉,25—220年尺寸:高56厘米材质:陶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陶俑刻画了一个正在击鼓说唱的艺人形象。他表情夸张,动作潇洒,十分有感染力,反映出东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击鼓说唱俑在古代的身份是俳优,他们身份低微,专门用搞笑的表演来取悦观众。俳优表演在汉代十分流行,受到皇室、贵族及百姓的喜爱。夸张生动的造型击鼓说唱俑的造型十分生动:他头戴小帽,袒胸露腹,弓着背,光着脚,左臂夹着一个扁鼓,右手高举着鼓槌。大概他表演到兴头上了,笑得一脸皱纹,一只脚高高地踢起来,让人看了忍不住发笑。中国古代的说唱艺术俳优表演又叫“滑稽戏”,是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和现在的评书、相声、说唱音乐类似。俳优的表演内容来自日常生活,十分接地气,受到大家的喜爱,于是便流行起来。侏儒俳优俳优常常是身材矮小的侏儒,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缺陷当作笑点来供人取乐。他们通常远离家园,通过走街串巷的表演来获得收入,他们的笑容背后其实隐藏着无尽的辛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