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之心——急诊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8:35:04

点击下载

作者:王仲,王文珍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之心——急诊篇

医之心——急诊篇试读:

序言 何以仁心 张抒扬

人们对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失败常常宽容,或者说允许和不怕科技创新中的失误,但很少听到对医生的工作也能如此理解和体谅,因为医生的诊疗活动直接与患者的健康关联,甚至性命攸关。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

医生,不一定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了解你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因此有时会比亲人还让你依赖和依托;医生,也未必是朋友,却比朋友更懂得倾听你的苦恼或病痛,因此更让你信任。医生,在你人生旅途中或许只有一程或一面之交,却有可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质甚至引导你一生的健康。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和患,有时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

医学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治病救人提供着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为生命更健康提供了可能;人们因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对医生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是,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生生不息的规律依旧是自然界的主导。

纠结的现实面前,想做一个好医生,是心态的历练,是心境的考量。医生,每天几乎都是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心地,可与生俱来,但医生的仁心,不是几个月、几年就能练就。吃五谷杂粮的医生,现实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当医护人员被伤害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抽搐。执业环境出现恶化趋势,不少医生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内心常感脆弱和委屈,有的甚至离开了心爱的职业。如此情形下,既要心怀同情,又要遵从科学,保持冷静,既要体谅患者疾苦,又要遵循医学法则和执医的种种规定,这是做一个医生能否信守仁心最难的考验。

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好医生不是概念。做个好医生也不靠说教,需要一生的历练,点点滴滴,贯穿于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治,因此而构成医者的仁心。尊重医生,是患者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医生尊严的体现。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医之科学真谛的遵从。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都有一份尊严。医患间的交互信任,使得人与人的尊严在医患的和谐中传递,在医学的光芒中传导。

来自11家著名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这些文字,不是简单地写医德和医风,也不是用案例概念化地描述医患关系的构建,而是因为当下医患关系的不乐观,当前的医学院教育和医生职业培训中,又未能把医学人文性教育放在更重要位置,社会缺乏对医者仁心的更多理解与尊重,专家们用触动自己心灵的从医亲历,记录可触摸的医学人文性。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

仁术是仁心的承载,有仁术才会让仁心在医学实践中更具光芒,才会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筑更具现实意义。仁心,不是简单的良心或者同情心,而是热爱专业基础上对医学和医术孜孜以求的仁术之心。医生的仁心,在对患者的关切里流淌。

医者何以仁心,医患何以彼此信任、彼此尊重,推荐同行和医学院的学生朋友,分享专家们的亲历,或许,你会有一般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感触。也推荐给对医生职业不甚了解的朋友,不妨读读医生们流露心性的文字,或许,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医之心,承载和体现着医学的人文性,但医学的人文性,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人文体现,理应是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医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出版《医之心》,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好医生的执业感悟,能与大家分享。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我们的从医生涯中,光芒依旧;特鲁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的名言,在现实的医患关系中,神圣依然。张抒扬013年11月28日

红包 王仲

“红包”,于医生,于患者,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我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却说过“没有收到过‘红包’的医生不会是好医生”这样一句话,引起大家惊诧。

他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是一个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力。因为突发肢体无力,发展为呼吸困难,从河北某地区医院转来(当时我在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病人的诊断过程很简单,也很快有了结果:“格林巴黎综合征”(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神经根”病变,临床表现就是进展性的肌肉无力,从肢体无力逐渐发展到呼吸肌肉无力,以至于无法呼吸)。

人不喘气就会被憋死。这个病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恢复他肌肉的力量,就预示着他将面临死亡。然而,这个疾病令人恐惧之处还不仅仅是死亡,更加严重的是他在病情加重的过程中意识会一直保持清醒。也就是说,病人将“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走向死亡的旅途。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必须采取人工呼吸的方式维持病人的生命,为他的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

治疗小组希望病人和家属安心、放心,但是没有人知道最终的预后会怎么样。

我们在努力,病人的家属也在努力。

与其他病例不同,在这个病例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人,而是病人的老父亲。

病人的母亲早年辞世,老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大。艰辛的生活在老人形体和面容上都烙下了印记。他表现出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形象——穿着对襟棉袄,叼着烟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烟袋了),常常蹲在急诊科的一个不显眼的墙角,暗自叹息。的确,一个在家庭中成长29年的儿子,一个农民家里正当年的劳动力,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任何一个有情感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这个老人为了儿子,变卖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资产,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并向村里借了2万元钱。然而,这个病的时限我们不知道,结局我们不知道……

就在我们焦虑、病人家属无措的时候,一位医生向家属透露了一个坏消息: 这种病的治愈率是很低的,病人很可能在一定时间后不治而亡,最后可能“人财两空”。

家属失望了,灰心了,退缩了。

老父亲找到我,说要把儿子接回家。所有管理这个病人的医生,包括我,都很矛盾。让他走,我们知道结果是什么;不让他走,万一结果不好,真的“人财两空”,我们如何交代。

这是医生最纠结的时候。我们的职责是“延长生命”,我们不能“轻言放弃”。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好的结果,更不能替病人家庭承担经济压力。

放——是命!不放——是钱!

我们还是不死心,病人并没有真的到“完全没有希望”的地步。考虑再三,经过和大家讨论病情,最后我决定和家属好好谈谈。

憨厚的老父亲没有什么知识,也不会表达,想法很简单,只是说:“活着的还要活呀。”这话让人听了心酸。好在病人还有一个23岁的弟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军人。我把父子俩叫到了一起,和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谈话”。“听说你们想把他拉回家?”我单刀直入发问。

老父亲皱着眉头,用力吸着那个已经没有火星的烟袋。

沉默了一会儿,弟弟打破了僵局,也是那句话:“病人走了,我们还得活呀。”

这是我做医生以来听到的最震动良心的话。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我必须回答——因为我是医生,是这个病人的主治医生。“你们怎么回去呀?”我问。“我们叫个急救车吧。”弟弟说。“叫急救车没有问题,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只要病人脱离呼吸机,不要说回到家里,你们走到急诊科大门口,病人就会憋死。作为父亲和弟弟,将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哥哥在痛苦中挣扎,还有无助、渴望的眼神。明年的今天就是他的周年。你们在他的坟上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弟弟哭了,父亲还是用力嘬着那个没有火苗的烟袋。“王大夫,我们真的没有能力了,家里面能换钱的东西都没有了。”

我也想掉眼泪,但是没有,因为我是这个事件的“主宰”。

我叹了一口气,说:“能再给我点时间吗?”心里在想,他们会信任我吗?

家属被我们的真诚打动了,问:“多长时间?”“两周。” 我咬咬牙回答。其实我真的不知道两个星期病人会变成什么样子,我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这个病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但我怕把他们吓住,最后一点机会都不给我。“在这两周时间,我会尽力帮助你们节省费用。当然,我没有能力做到把基本费用免掉——如药品、化验,必需的费用还需要你们承担。我希望病人好起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