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养你的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20:45:45

点击下载

作者:孙士然,杨倩,崔占琴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保养你的肠

怎样保养你的肠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都希望能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以便懂得如何有效地防病、治病,可以说寻求自身的健康,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健康快易通系列》,本套丛书共16册,包括《怎样保养你的脑》、《怎样保养你的眼》、《怎样保养你的鼻》、《怎样保养你的甲状腺》、《怎样保养你的心》、《怎样保养你的肺》、《怎样保养你的肝》、《怎样保养你的胆》、《怎样保养你的乳房》、《怎样保养你的胃》、《怎样保养你的肠》、《怎样保养你的肾》、《怎样保养你的子宫》、《怎样保养你的前列腺》、《怎样保养你的颈椎》、《怎样保养你的腰》。

本套丛书均由临床各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编写,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知识,下篇介绍疾病的病因、症状、检查方法、治疗措施、调养技巧等,于医生不在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能懂得如何观察患者和正确地进行一般性的处理。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尚未痊愈时,可以书中介绍的方法作为辅助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若病情严重或不稳定,则须在医生直接指导下综合治疗。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保健、预防措施,参照应用,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进身体健康,帮助您未病先防。

为了增强此套书的可读性、实用性,我们尽量做到文字通俗易懂,方法简便实用,内容充实全面,希望对广大读者保持健康的身体有所帮助。

由于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更正。蔡建荣 孟建华2006年4月

基础知识篇

了解大肠的结构

大肠全长1.5米,分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盲肠:在右下腹部位的地方和回肠相连接,呈囊袋状,长6~8厘米。盲肠和回肠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定向开放和关闭的瓣膜,叫回盲瓣,它的作用是只允许小肠内的食糜向大肠排入,而大肠中的粪流则不能倒流入小肠。盲肠末端有一条像蚯蚓一样的圆形盲管,叫做阑尾,长5~7厘米,粗0.5~1厘米。阑尾可由于多种因素形成炎症改变,就是常见的阑尾炎。

◎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升结肠起于盲肠,在腹部右侧由下向上至右季肋下向左横行变成横结肠,再由左季肋下向下折行成为降结肠,在左侧脐水平线处移行为乙状结肠,因乙状结肠形状呈“乙”字形,故名。一般的结肠炎和结肠癌,多出现在乙状结肠这一段。结肠全长约1.3米。

◎直肠:大肠的最后一段是直肠,全长12~15厘米,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门。直肠并不是笔直的,它有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了解小肠的结构

小肠是食物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是胃肠道最长的部分,长3~5米,这对于食物的充分吸收是非常有利的。小肠上端起于幽门口,下端接续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段。上接幽门,下连空肠,长25~30厘米;位于上腹部的后壁,形状好像一个“U”形的马蹄铁,开口向左,环抱胰头。十二指肠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上部很短(约5厘米),又呈圆形,因此又叫十二指肠球部,此处的特点是黏膜较薄,因此是溃疡的好发部位,约95%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于球部。十二指肠降部长7~8厘米,在下端有一个乳头样的隆起,叫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胆汁和胰液就是从这个开口流入小肠,帮助小肠消化吸收的。十二指肠下部长12~13厘米,下端连接升部,十二指肠升部较短,它与空肠连接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空肠曲是区分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线,此处有一个标志,叫屈氏韧带,作用是使空、回肠的内容物不易反流入十二指肠或胃腔。区分上下消化道,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如呕血一般只限于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大多为下消化道出血,黑便或柏油样便则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回肠和空肠:回肠位于腹腔的中、下部,因整个肠段比较长,所以在腹腔内迂回盘曲,活动性也较大。其上段的2/5管腔常空虚,故称为空肠;下段3/5迂回较多,所以叫做回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表面可以看到有许多像花瓣一样的环状皱襞,突入肠腔3~10毫米,这种结构,使肠腔内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就更充分了。

回肠末端连接盲肠。此处有一个瓣,突入盲肠,叫回盲瓣,它的作用是当肠内容物向下(大肠方向)流动时,此瓣就开放,而当盲肠内的液体以及粪流等向上(小肠方向)逆流时,此瓣就关闭,以防止反流。回盲部是肠结核容易发生的地方,由于回盲部与阑尾几乎处在同一部位,因此发生于回盲部的肠结核易与阑尾炎相混淆。

结肠的主要功能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水和钠的吸收主要在右半结肠,而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也吸收一些水分,但主要为贮存和排泄粪便。因此,若不及时排便,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中的水分会被吸收,粪便变干变硬,引起排便困难。

此外,结肠有分泌钾离子的功能,因而粪便中的钾离子浓度较小肠内容物中的钾离子浓度为高。

直肠的主要功能

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粪便、引发便意及排泄粪便。

粪便进入直肠后,直肠通过其肠壁的感受器发出冲动,冲动经神经传至大脑而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压力达到此值时,就可以引发便意。但如果经常对便意予以制止,使直肠不能及时排空,直肠长期接受粪便的压力刺激,直肠便会对这种刺激失去敏感性,因而也就不能引发便意,加之大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又会加重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

大肠运动的特点

大肠的运动是由大肠肌肉活动来完成。大肠的肌肉是消化道平滑肌,不仅具有平滑肌的共同特点,大肠肌层的活动还具有自己的运动特点和运动形式。这对维持大肠对水、电解质及其他物质的吸收,暂时贮存粪便等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大肠运动具有以下特点:

◎兴奋性:大肠运动少而缓慢,其收缩需要较长时间,恢复至原来长度也极慢,对于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种特性有助于大肠对粪便的暂时贮存。

◎紧张性:大肠平滑肌在静息时仍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使肠腔保持一定压力。这种紧张性是肌肉本身的特性,但在整体内受中枢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大肠的各种运动均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

◎自律性:大肠平滑肌在离体状态仍能进行自律性运动,这种运动起源于肌肉本身,是肌源性的,不是大肠蠕动。在体内受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伸展性:大肠平滑肌与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平滑肌相似,可根据需要而较大地伸展。这种特性适合于大肠暂时贮存粪便。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敏感:这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共同特性,这种特性对于大肠内容物的推进有重要意义。

小肠的主要功能

小肠的作用,主要是消化和吸收。前面谈到,食物在胃中,在胃的蠕动研磨和胃液的混合作用下,食物变成细碎稀软的食糜,食糜排入小肠后,小肠继续蠕动,同时胰液和胆汁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流入小肠,这样,食糜就与小肠液(包括胰液和胆汁)充分混合,并使食糜与肠壁充分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肠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其中最主要的是消化蛋白质的蛋白酶,消化糖的淀粉酶和消化脂肪的脂肪酶。这些酶分别将我们食入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变成(分解成)较简单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才能被小肠吸收。小肠对各种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比如小肠近段主要吸收脂肪酸等,小肠中段主要吸12收氨基酸和糖类,小肠远端则是维生素B的主要吸收部位。

食物通过小肠后,各种营养物质已经基本上被消化吸收掉了,只留下不能消化的和很少的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食物在小肠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为3~8小时。

★大肠和小肠的区别

大肠和小肠的外形区别点是,大肠(除直肠外)表面有三条纵行的结肠带,带间有被横沟隔成的囊状凸起,叫结肠袋,沿结肠袋可见大小形状不一的肠脂垂。

了解肛管的结构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3~4厘米,为解剖性肛管。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厘米,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邻,女性则为子宫及阴道;后为尾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

齿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也各异。

齿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齿线以上主要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供应。齿线以上静脉丛属痔内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若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静脉丛属痔外静脉丛,回流至下腔静脉,曲张则形成外痔。齿线以上感染可经门静脉而致肝脓肿;齿线以下感染,则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齿线以上黏膜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齿线以下肛管受脊神经支配,疼痛反应敏锐。故内痔的注射及手术治疗,均需在齿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线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肿反应。

齿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

故直肠癌向腹腔内转移,而肛管癌则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齿线以上的黏膜,由于括约肌收缩,出现6~10个纵行条状皱襞,长1~2厘米,称直肠柱(肛柱),此柱在直肠扩张时可以消失。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肛管、直肠肌肉

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闭合及开放。

◎肛管内括约肌:直肠肌层也分为外层纵肌和内层环肌。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

◎肛管外括约肌:被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纤维穿过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部分。皮下部是环形肌束,位于肛管下端皮下层内,内括约肌的下方。浅部是椭圆形肌束,起于尾骨,向前围绕肛管,止于会阴体,与尾骨相连部分形成坚强韧带,称肛尾韧带。深部位于浅部上方,是环状肌束,与耻骨直肠肌纤维合并。但外括约肌三层之间,分界线并不十分明确。一般在皮下部与浅部之间常可识别,而浅部与深部、深部与耻骨直肠肌之间的分界线就很不明显。肛管外括约肌的功能是平时闭合肛管,排便时舒张,帮助排便;排便后又立即使肛管闭合。

肛管外括约肌的组成像三个“U”形环:顶环是深部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中间环是外括约肌浅部,底环是外括约肌皮下部,当外括约肌收缩时,顶环及底环向前牵拉肛管后壁,中间环向后牵拉肛管前壁,使肛管紧闭。三个环可反复蠕动收缩,排出肛管内存留的粪便。

◎联合纵肌:由三层组成,内层是直肠纵肌的延长,中层是肛提肌悬带,外层是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三层在内括约肌下方形成中心腱,由腱分出很多纤维隔。

◎肛提肌:肛提肌是直肠周围形成盆底的一层肌肉,由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组成,起自骨盆两侧壁,斜行向下止于直肠壁下部两侧,呈漏斗形,对于承托盆腔内脏、帮助排便,括约肛管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耻骨直肠肌,在收缩时能将肠管向耻骨联合处牵拉,增加肛管直肠交接处的角度(直肠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后)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约作用。

◎肛管直肠环:由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部、内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纤维组成一个肌环,在直肠指诊时可清楚扪到。此环有重要括约功能,如手术时不慎完全切断,可致肛门失禁。

肛管内括约肌的功能

◎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的收缩状态,闭合肛管。

◎排便时,有“逼”的作用,将粪块挤出,使肛管排空。

◎主动闭合肛管时,内括约肌有补充随意肌(如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作用。

◎可充分松弛,保证肛管足够扩张。

联合纵肌的功能

◎固定肛管:联合纵肌层属肛管各部的中轴,似肛管的骨架,借其丰富的放射状的纤维,将肛管各部包括内外括约肌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这些纵肌纤维,不仅固定括约肌,还通过肛周脂肪,附着于骨盆壁和皮肤;还穿过内括约肌上与齿线附近的黏膜,因而对防止直肠黏膜脱垂和内痔脱出起一定作用。

◎协助括约功能:联合纵肌在括约肌内部呈网状,与肌纤维相黏着。肛管括约肌的功能,是联合纵肌形成的弹性网与括约肌一起活动的结果。当括约肌放松时,借弹性网的弹力作用,使肛门张开,粪便下降。但联合纵肌层组织疏松,又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即外科解剖间隙,因其间含脂肪结缔组织,极易感染,形成脓肿。

◎在肛提肌以下的有:

⊙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膈及周围皮肤之间,左右两侧可在肛管后相通(此处也称为浅部肛管后间隙)。

⊙坐骨肛管间隙:在肛管两侧,位于肛提肌之下,坐骨肛管横膈之上,左右各一,可在肛管后相通(此处也称为深部肛管后间隙)。

◎在肛提肌以上的有:

⊙骨盆直肠间隙: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

⊙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间也在肛提肌之上,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

肛管、直肠的动脉

肛管直肠动脉的供应来自直肠上下动脉、肛门动脉和骶中动脉4支:

◎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支。肠系膜下动脉的起点在十二指肠第三段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在进入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时,与左侧输尿管靠近。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时,须将十二指肠向上推开和显露左输尿管,以免误伤。

◎直肠下动脉由髂内动脉前干或阴部内动脉分出,左右各一,通过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与直肠上动脉在齿线上下相吻合。

◎肛门动脉由两侧阴部内动脉分出,通过坐骨直肠间隙,供应肛管和括约肌,并与直肠上下动脉相吻合。

◎骶中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分出,紧靠骶骨前面下行,供应直肠下端的后壁。

肛管、直肠的静脉

有两个静脉丛:

◎痔内静脉丛:位于齿线上方的黏膜下层,汇集成数支小静脉,穿过直肠肌层成为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入门静脉。因为静脉内无瓣膜易扩张成痔。由痔内静脉丛发生的痔,称内痔。

◎痔外静脉丛:位于齿线下方,汇集肛管及其周围的静脉,经肛管直肠外方形成肛门静脉和直肠下静脉,它们分别通过阴部内静脉和髂内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由痔外静脉丛发生的痔,称外痔。

肛管、直肠的淋巴

肛管直肠的淋巴引流以齿线为界,分上下两组。上组在齿线以上,引流途径向上、向两侧和向下。向上沿直肠上血管到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这是直肠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径;向两侧者先到直肠侧韧带的直肠下血管淋巴结,再到盆腔侧壁的髂内淋巴结;向下穿透肛提肌至坐骨直肠间隙,伴随肛管血管到达髂内淋巴结。下组在齿线以下向外经会阴部到达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到髂外淋巴结,也可经坐骨直肠间隙到髂内淋巴结。上下两组淋巴网有时有吻合支互相交通,因此,直肠癌有时也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肛管、直肠的神经

肛管周围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痔下神经和前括约肌神经,以及肛尾神经和第4骶神经会阴支所支配。故肛门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应注射一圈,特别是两侧及后方要浸润完全。直肠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前(腹下)神经丛,该丛位于主动脉分叉下方,在直肠固有筋膜之外分成左右两支,各向下与骶部副交感神经汇合,在直肠侧韧带两旁组成骨盆神经丛。骶前神经损伤可使精囊、前列腺失去收缩能力,因而不能射精,导致绝育。骶部副交感神经由第2~4骶神经分出,为支配排尿和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在会阴部手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

肛门的功能

肛门主要起到关闭消化道的下口,防止肠腔内的粪便、液体、气体流出的作用。

肛门有一些局部特征,如肛周皮下腺体比较多,易引起一些疾患;肛周局部血运丰富,不易感染,有利于伤口愈合;皮肤松弛,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富有弹性,手术时注意勿切除皮肤过多;肛门局部神经末梢丰富,对痛觉敏感,手术或患病时常引起剧烈疼痛。

排便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胃内消化成食糜,食糜进入小肠后其中的营养成分被吸收,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结肠即成粪便,结肠只吸收粪便中的水分。通常情况下粪便是存储在结肠下端与直肠交界部位的乙状结肠,直肠在排便前是空的。当乙状结肠内的粪便蓄积到一定量或因为进食后的胃结肠反射及晨起体位变化后,即进入直肠。粪便进入直肠后对直肠壁形成压力,刺激直肠下部的排便感受器,然后通过神经脊髓传导至大脑,在该处产生排便感。在大脑的排便感连续发生时,不随意的肛门内括约肌处于反射性收缩状态,同时起自大脑的抑制作用,随意的肛门外括约肌也收缩,此时可控制粪便不致马上排出。如果此时允许排便,大脑中枢即解除这种抑制,向肛门下达排便指令,肛门内外括约肌同时放松,肛门松开,粪便在直肠收缩所形成的压力的作用下排出肛门外,一次排便过程完成。

引起肛肠疾病的常见原因

肛肠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内因、外因两大类。

◎内因:

⊙解剖因素:肛门直肠部有大量的特殊性结构,如肛门隐窝、肛门腺、肛乳头、直肠瓣和特殊的血管构造。直肠静脉中缺少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在直肠下端,直肠黏膜下组织疏松,有利于静脉扩大曲张,容易形成痔。

⊙生理因素:结肠、直肠为运送食物残渣、存留粪便的主要器官,而食物经体内分解吸收后,残渣中常带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在结肠直肠中,可诱发肿瘤。

⊙遗传因素:一些是体质上的遗传,如生来静脉壁就薄,对血管内的压力抵抗较弱,因而毛细血管易于膨大曲张形成痔疮,一些是父母遗传的,如家族性息肉病,一些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肛门畸形等。

⊙胚胎发育异常因素:肛门直肠部是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与外胚层相互融合而成,如发育过程异常可在肛门直肠部产生许多先天性肛肠疾病,如先天性无肛症、先天性直肠阴道(尿道)瘘、先天性巨结肠等。

◎外因:

⊙不良的排便习惯:上厕时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排便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肛门直肠内淤血而诱发疾病。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排便反射,极容易造成便秘。排便时用力过猛,一些人不管排便感受是否强烈,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只能使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淤血,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

⊙排便异常:腹泻和便秘是肛肠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便秘是最大的祸根,直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诱发直肠癌,并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块,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产生淤血、胀肿、裂口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腹泻常是结肠疾病的临床表现,腹泻也能使肛门局部感染机会增多,产生肛窦炎、炎性外痔、肛周脓肿等疾病。

⊙饮食因素: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或饮食品种难免发生改变,这是很自然的。如食物质的精粗,蔬菜种类的改变与量的增减,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摄入情况,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引起肛门、直肠疾病。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故肛肠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职业性因素:从事久立、久坐职业的人发病机会较多,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司机等职业。而活动量大、频繁更换体位者,患病机会较少,如军人。重体力工作的人员也易患病,如搬运工、翻砂工、农民等。

⊙慢性疾病:如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由咳喘造成腹压上升,盆腔淤血。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泻、结肠炎等均是肛肠疾病发生的诱因。故在预防中应注意患者的全身状态,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

⊙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可使肛门部血液循环受阻,降低生活机能,使原有肛门疾病加重。生活环境的改变如长途旅行或工作变动,由于起居条件改变,往往受精神兴奋的影响,忙于应付环境而忽视正常排便,使排便时间延长或数日无大便,引起便秘干结,排便不畅,成为肛门疾病发生的诱因。

要注意大便的异常改变

凡是肛门患病,必然会有些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即使在将要患病之前,也会有些异常迹象,如果能及时发现,有些肛门病是可以及早防治的。从临床观察,轻症总比重症疗效好。那么,哪些是肛门的异常现象呢?因为肛门的主要功能是排便,所以肛门发生改变,首先是表现在排便规律发生了变化。主要是:

◎排便间隔时间有无明显改变。

◎每次排便都是在什么时间,有没有突然改变平时的排便和其他排便习惯的现象发生。

◎平时排便通畅,突然感到排便费力了,并且明显地延长了排便的时间。

◎便条外形发生了变化。正常的便条外形是圆柱形,突然变成了棱角形或扁平形。

◎排便前后有无肠鸣或腹痛,排便后是否有粪便排尽轻松感觉。

◎排便后,肛门部有无脱出物。

◎排便时肛门是否出血。

◎还有无其他与平时不同的现象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习惯都有很大差异,所以每个人的排便规律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是每天排便1次,有的人是每2天排便1次,有的人每天都是定时排便,有的人却是不定时排便。不论怎样,每个人大致都在重复着自己的排便规律。

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排便规律发生了变化,且持续数日,这种现象往往可能是肛门病或直肠病的征兆。

排便规律变化往往是多项规律同时发生变化,但也有少数几项规律发生变化,对此也不应忽视。

总之,排便规律的变化,往往是肛门患病的前兆。只要留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时间,造成不良的后果。

生活起居不当可导致肛肠病

◎出差或旅行:因生活失去原来的规律,饮食起居条件改变,或忙于工作而忽略正常排便,使大便间隔时间延长,造成大便干燥等,可引起肛门疾病。

◎饮食影响: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之品可使痔疮发作。

◎劳动强度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劳动强度增加,或平时缺少锻炼,体力较差而过度劳累时,均可诱发肛肠疾病。

◎肛门部受寒冷潮湿刺激:如常坐湿地或寒冷物体,对肛门局部有一定的影响。

◎性生活过度:对全身和局部均有不良影响。

简便而重要的检查方法——肛门直肠指诊

肛门直肠指诊就是右手指戴上手套(也可用避孕套代替),在肛门周围触按或伸入肛内检查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家人互相检查或自我检查均可),并且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许多肛门直肠疾病通过指诊可以早期发现。约80%以上的直肠肛管癌可在肛门直肠指诊时被发现,而临床直肠肛管癌误诊的患者往往是未做认真的肛门直肠指诊,或嫌脏未做指诊而造成的。肛门直肠指诊还能及时发现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直肠息肉、肛管的炎症反应、肛周脓肿、肛瘘的走行以及直肠的疾病,还能检查出前列腺肥大、子宫后倾等疾病。所以,肛门直肠指诊是检查肛门疾病的重要手段。

如何做肛门指诊

肛门直肠指诊的方法是:检查者右手戴手套(也可以食指戴指套或避孕套),在食指和肛门部均匀涂些润滑油,先按压肛门四周的皮肤,检查有无压痛、牵动和肿物,如有,常提示肛周有炎症、脓肿、肿物和瘘道。然后慢慢将食指插入肛门内,检查肛管和直肠内的情况。

肛门直肠检查部位

肛门病发生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十二等份标记法,将肛门分为12个部位,前面(会阴)称12点,后面(尾骶)称6点,左面中央称3点,右面中央称9点,其余依次类推。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上3、7、11点位,也称母痔区。赘皮外痔好发于6、12点位。环形的多为经产妇或久蹲者所致。血栓外痔好发于3、9点位。肛裂好发于6、12点位。肛瘘瘘管外口发生于3、9点前面(会明处),其管道多直行,发生于3、9点后面(尾骶部),其管道多弯曲,其内口多在6点位附近。马蹄形肛瘘内口在6点位。

肛门直肠检查的体位

检查及治疗肛门直肠疾病时,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检查具体要求选择以下不同的体位。

◎侧卧位:是肛肠科检查及手术治疗时最为常用的体位,让患者向左或向右侧卧于检查床上,臂部靠近床边,上侧的髋膝关节各屈曲90°,向腹部靠近,下腿伸直,使肛门及臀部充分暴露。此位适用于老年体弱及重病的患者。

◎截石位:肛门病发生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份标记法。患者仰卧,两腿分开放在腿架上,将臀部移至手术台边缘,使肛门暴露充分。适用于肛门直肠手术和痔术后大出血的处理。

◎加强截石位:患者仰卧在床上,两大腿向腹侧屈曲,两侧小腿下段近于踝关节的稍上方放在腿架上,臀部靠近床边,两大腿分开,适用于肛门直肠手术,尤其肥胖者及女性更为适宜。

◎胸膝位:是外科疾病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特别对乙状结肠镜检查最为方便。但由于此体位不能持久,因此对年老体弱及重病患者,应酌情采用。患者跪俯检查床上,两肘和胸部紧贴床铺,两膝屈起,臀部高举,使肛门充分暴露。适用于检查直肠下部及直肠前部的病变。

◎倒置位:患者俯卧在特制的检查床上,髋关节弯曲,两膝跪于床端,臀部抬高,头部稍低,这种体位患者舒适,手术操作方便。适用于肛门直肠的检查及小手术。

◎俯卧位:患者俯卧于手术床上,小腹部置一枕头,两侧臀部用胶布粘住牵引拉开。此种体位舒适,适用于肛门部疾病手术。

◎蹲位:患者蹲下做解大便的姿势,用力增加腹压,适用于检查直肠脱垂、三期内痔和直肠下段息肉。

◎蹲位照镜法:蹲法检查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但由于检查方法受体态的限制,医务人员视触都极不方便,因此在蹲位检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蹲位照镜检查,即蹲位时在肛门的垂直方向置一普通镜子,利用镜面的反射便能看到病变全部情况,患者自己也可以拿着镜子观看病变。此法极为简便,实用,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但检查时注意采光。

◎弯腰扶椅位:患者向前弯腰,双手扶椅,露出臀部,此种体位方便,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团体检查。

◎屈膝仰卧位:患者仰卧床上,屈膝弯腿,双手紧托膝部或膝窝,此法可以增加腹压,使乙状结肠和直肠降至盆底,便于检查。

◎膝直立位:在胸膝的基础上,改变检查体位,让患者头胸部抬高,臀部稍低下,使乙状结肠和直肠降低,使肿瘤下移,可扪及较高部的直肠肿瘤。

肛肠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主要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贫血性质,还可作为是否需要输血的依据之一,内痔大出血而致严重贫血者,不考虑手术治疗。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增多,表明机体对致病损害的防御反应增强,是大多数传染病和炎症过程的正常现象,如肛旁脓肿、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等。白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由氯霉素等药物或X线等放射物质引起,所以,临床上遇到肛门大肠部肿瘤患者需做化疗或放疗者应该密切注意白细胞计数情况,如变化剧烈,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改变与病情转化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一般可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贫血、活动性结核病、恶性肿瘤,定期检查还可了解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

◎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手术前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它对于鉴别出血性质也有重要意义。

◎尿常规:包括尿量、比重、颜色、酸碱反应、尿蛋白、尿糖的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等,大出血患者造成失血性休克,可根据尿量、尿比重变化来指导补液。

◎大便常规:包括肉眼观察粪便外形、硬度、颜色、嗅气味以及有无血液、显微镜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如直肠肿瘤压迫肠腔可使粪便变为扁平状、变细,且伴有暗红色血液或者黏液血便。急慢性肠炎的粪便可见黏液或脓血,粪便上有鲜血或者排便有滴血,色鲜红者,多考虑内痔或肛裂等。

◎生化检查:在检查肛肠疾病中,有时常需排除一些其他疾病的因素,如肝脏、肾脏、心脏等疾病,可做相应的生化检测,在手术前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也是常规的检查之一。

通过粪便检查可了解哪些变化

◎通过对粪便的化验检查可以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脓血、黏液。如急性胃肠炎时的黄绿色稀便;下消化道出血时的血便;上消化道出血时的柏油样黑便;梗阻性黄疸时的白色陶土样便。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结肠炎性病变时大便为黏胨状;直肠癌时粪便呈便条状,继发感染时有恶臭。

◎做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可以了解粪便中的各种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等。正常时粪便中不见白细胞或偶见,肠炎时一般少于15个/高倍镜视野,细菌性痢疾时可见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正常时不见,当有消化道炎症或出血时可见。当有细菌性痢疾时,可见散在少量红细胞但少于白细胞。直肠癌、结肠癌患者血性粪便及时涂片染色检查,可以找到大量的肿瘤细胞。

◎通过对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原虫滋养体的检查是诊断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通过潜血试验,可以检查粪便中肉眼看不见的微量血液,以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对消化道的恶性肿瘤筛选有重要意义。部分结肠癌早期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却可能有少量出血,因此,便潜血试验检查有助于结肠癌早期诊断。

◎检查肠道以及通向肠道的肝、胆、胰腺等器官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通过对粪便中胆色素含量的检查了解胆道梗阻的情况,协助诊断。

★留取粪便检查标本的注意事项

☆盛器、蜡纸盒必须清洁干燥,标本必须新鲜,不得有尿液。

☆如有腹泻,应取脓血或黏液部分;如为水样大便,应将大便盛于容器中送检。

☆如果检查寄生虫卵应取不同部分的大便送检。患者服驱虫药后或做血吸虫孵化检查,应留取全部粪便,及时送检。

☆检查阿米巴原虫时,因为阿米巴原虫在室温下失去活动能力,不易查到,注意标本的保温是非常重要的。在排便前先将大便器加温,便后连同全部大便一同送检。

☆为协助诊断消化道出血,检查大便中肉眼看不见的血液,称为便潜血试验。有些食物可造成假阳性,因此在试验前3天禁食能引起假阳性的食物,如维生素C、瘦肉、动物内脏、动物血、动物肝、大量绿色蔬菜、硫酸亚铁等含铁药物等。

肛门镜检查

在做肛门镜检查前,应先做直肠指诊,然后右手持肛门镜并用拇指顶住芯子,肛门镜尖端应先涂上润滑剂,用左手拇指、食指将右臀拉开,显示肛门口,用肛门镜头部按摩肛缘,使括约肌放松;再朝脐方向缓慢插入,当通过肛管后改向骶凹进入直肠壶腹部;将芯子取出,取出后要注意芯子上有无血渍及血渍的性质,若直肠内有分泌物,可用镊子夹上棉花球擦净,然后再详细检查;察看黏膜颜色,注意有无溃疡、息肉、肿瘤及异物,再将肛门镜缓缓地向外抽出,在齿线处注意内痔、肛乳头、肛隐窝或肛瘘内口等。

乙状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位置较高的肿块,同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还可通过乙状结肠镜进行结肠、直肠息肉的电灼术。故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仪器,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适应证:凡原因不明的便血、黏液便、脓血便、慢性腹泻、粪便变形明显,或大便习惯不规则者;需要套扎电灼息肉;可疑性肿块需采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性检查。

◎禁忌证:直肠、乙状结肠有慢性感染,肛管有疼痛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心力衰竭或体质极度衰弱,肛门狭窄,精神病及活动性疾病患者。

◎检查前的准备:检查前一天下午3、4点钟,用开水冲泡番泻叶3~6克,代茶饮服,检查当天早晨用温盐水或肥皂水清洁灌肠1次,或在检查前用开塞露1支,排空肠腔内的粪便,相隔1小时后,肠腔内清晰,以便利于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对全大肠的直接观察,采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对有蒂的息肉可在镜下应用高频电源装置进行切除,在手术台上可帮助术者检查肠腔内的病变,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过多切除肠管。

◎适应证:

⊙凡原因不明的便血、黏液便、慢性腹泻者。

⊙X线检查结肠有可能病变,需进一步确诊者。

⊙取活体组织标本或做结肠有蒂息肉的高频电灼切除。

⊙结肠手术后必须随访者。

◎禁忌证:

⊙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肛门狭窄及急性感染患者。

⊙妇女月经期、孕妇。

⊙精神病和主观不能配合者。

⊙年老体衰,不能耐受者。

⊙肠道狭窄、畸形、梗阻者。

结肠镜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术前2天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进清流质,同时口服蓖麻油30毫升。

◎如有便秘史,可在术前2天各服蓖麻油30毫升或番泻叶15~20毫升(冲茶),于术前一晚开始服。

◎术前2小时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2次。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对早期可疑病变和其他良性病变的区别很有价值,取肿瘤病理组织时,应咬取肿瘤中心部位和病变与健康组织之间,不宜钳取一些坏死组织或脓苔,以便判定细胞形态、结构及性质。

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取肿瘤的分泌物做成涂片进行检查(显微镜下),直肠癌多为腺癌;肛门癌多为鳞状上皮癌,但因直肠内细菌较多,所以胞浆多被破坏,细胞边界不清,但可找到癌细胞。

X线检查

◎凡可疑肺部病变和肿瘤转移,或必须住院手术的患者,均要做胸部透视,必要时做胸部X线摄片检查。

◎平片检查对先天性肛门闭锁、间位结肠、肠气囊肿症和胃肠道穿孔等有较大的价值,对直肠、乙状结肠肿瘤已形成肠狭窄,指诊或乙状结肠镜都难以通过,不能判定肿瘤大小时,可做钡剂灌肠或钡剂双重造影,观察肿瘤的凹凸不平的充盈像、病变部肠管的伸展受限、肠管壁的硬直、不整、黏膜皱襞的破坏、消失或不规则蠕动异常等。

◎钡剂灌肠检查能了解肠道器质性病变,对于肠坏死、肠穿孔者禁用。

◎钡剂双重造影,对显示大肠的细小病变,如小息肉、早期癌肿、小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浸润性病变等效果良好。

探针检查

这是检查肛瘘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借此检查可知道瘘管的深浅、行走方向。检查时动作应尽量轻柔,切忌粗暴,将探针由外口探入,并以另手的食指插入肛门,在齿线附近找到内口位置,然后使探针缓慢而入,如果内外口相通,说明瘘管已形成,手术成功率较大。如遇瘘管行经弯曲,探针不易通过,宜选用粗细硬度不同的探针或弯钩探针进行检查。若确实不易探通者,也不可强行硬通,以免穿破管壁,造成假道,而使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亚甲蓝注射

主要是在不能确定肛瘘内口时,而采用此项方法检查。操作方法为以2%亚甲蓝溶液,用注射器由外口徐徐注入瘘管腔内,肛管直肠内先放置纱布卷条,待注射完毕,以手指紧闭瘘口,并加以拨揉,稍待片刻,然后将塞入肛门的纱布取出,观察有无染色。如有蓝色,表示有内口;如纱布未染上蓝色,也不能肯定没有内口,主要是瘘管弯曲度较大,又常通过括约肌各部之间,由于括约肌的收缩,使瘘管闭合,亚甲蓝溶液无法通过内口进入直肠。

碘油造影

通过碘油造影的检查方法,可以知道瘘管分支迂曲、空腔大小及碘油通过内口进入肠腔的情况。

观大便诊疾病

正常的大便颜色为黄褐色,如果有异样,就应该考虑是否患了病。

排便后,如果发现有血且不与大便相混,血色鲜红,附在大便表面,或大便时滴血而不疼痛,有时有肿物脱出肛门外,这可能是内痔引起的;肛裂出血和内痔出血症状差不多,但大便时伴有肛门剧痛;如果儿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色不混合,出血量较小,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多是直肠息肉所致。

大便黑色像柏油一样,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患者。这种病多伴有周期性胃脘部疼痛、烧心、食欲不好,或饭前、饭后疼痛加重。肝硬化患者曲张的食道静脉破裂出血,也可能出现柏油便,但患者有肝病病史及症状。部分黑便也可由急性胃黏膜出血所致,患者多有严重创伤,精神受强烈刺激或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等诱因存在。

病情较轻时,出血量少,大便不一定呈黑色,但大便潜血试验能测出有出血。如果吃了动物血或补血药、绿叶蔬菜等,也会出现黑便,影响潜血试验效果,因此判断潜血试验的结果必须排除饮食因素。

大便带血且有黏液相混,其后大便呈胶样,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下坠、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可能是患了急性细菌性痢疾。得了阿米巴痢疾也有腹痛、下坠、大便次数增多,但大便量多而腐臭,呈酱黑色,大便培养有阿米巴滋养体包囊或原虫。

30~45岁的人出现便血,血色暗红与大便相混,气味腥臭难闻,肛门部不适、下坠,大便次数多,总有大便排不净的感觉,则应考虑为直肠癌。要特别注意目前青年人患直肠癌者并不罕见。疾病的早期患者可无自觉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癌肿逐渐增大,而突出肠壁,逐渐出现下腹部胀痛,粪形变扁变细,甚至发生肠梗阻。如果做肛门指诊,可感到肠管狭窄,肠壁有高低不平的硬块肿物,拔出手指,可见指套上带有血和黏液。

直肠癌和痢疾、慢性结肠炎等症状相似,许多患者一发现上述症状,就自服治痢疾的药物,使直肠癌长期延误诊断。有些患者按菌痢或阿米巴痢疾治疗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这其中虽有的是马虎医生造成的误诊,但也有的是自我观察大便不多,未能及时就诊所致。此外,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会便血。这种便血往往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如流鼻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等。

所以,一但发现大便带血,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弄清原因,及时治疗。麻痹大意,擅自服药,就可能延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

怎样知道自己得了肛门直肠疾病

正常人每日大便一次,便软成形,呈黄褐色,能顺利排出,无任何痛苦症状。有的人习惯二三天排便一次,甚至四五天排便一次,但是排便很通畅,无任何痛苦,这都属于正常的排便。

如果排便时间延长,每5~7日排一次,大便干硬,排出困难,腹胀,头昏乏力,排便后有未排净感,那就是得了便秘。排便时具有上述痛苦症状,就是每日排一次,也应列入便秘;如果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质稀,泻如水样,气味酸臭,有不消化的食物,便前腹痛、下坠,肛门灼痛,这就是得了腹泻。

如果大便时看到流血、滴血或者粪便中带有血液或脓血,这叫大便下血,多数是由痔疮引起的;肛裂的出血呈鲜红色,伴有肛门剧痛;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大便色黑暗,那是消化道出血所致。

排便时有肿物脱出肛门,伴有肛门潮湿或有黏液,多数是由内痔脱出或直肠黏膜脱出;如果肛门有肿块,疼痛剧烈,肿块表面色暗,呈圆形,可能是患了血栓性外痔;肛门肿块伴局部发热疼痛,是肛周脓肿的症状;触诊肛门有条索状物,并有少量脓液自溃口流出,是肛瘘的表现。

综上所述,一旦发现有这些情况,就可能是患了肛门直肠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如何区别肛门脱出物

肛门脱出物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经常脱出,如三期内痔、完全性直肠脱垂、肛管外翻、血栓痔、外痔皮赘;另一类是排便时有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入肛内,如二期内痔、直肠下端息肉、肛乳头肥大、直肠黏膜脱垂等。

临床上根据脱出与排便的关系、脱出物外形颜色和其他临床症状不难鉴别。

◎内痔二、三期:便时脱出,有时能自行回纳,有时不能自行回纳,需手法复位。常伴有便血症状,外形呈草莓状。

◎肛裂:便时疼痛、出血、肛门外脱出物不能回纳入肛门,为皮赘物长在肛裂底部。

◎直肠脱垂:排便时脱出,便后收缩能自行回纳,脱出物表面也为黏膜,但脱出物较痔大,有环状黏膜沟,而痔脱垂则是放射状黏膜沟。

◎肛管外翻:排便时发生,表面为皮肤组织覆盖,常伴有痔和直肠脱垂。

◎肛乳头肥大:排便时脱出,部分能自行回纳,部分需手推复位。脱出物表面为移行肛管上皮,常有蒂,表面很少出血。但有肛门部不适,无压痛,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个。

◎直肠息肉:排便时脱出,能自行回纳,表面为黏膜,黏膜发炎时呈草莓状,有些有蒂,有些无蒂,常伴有出血症状。

◎血栓外痔:位于肛管部突发性肿物,疼痛明显。压按外痔,皮下有硬节,紫蓝色。

从疼痛的性质鉴别直肠肛门疾病

◎疼痛的时间:疼痛与排便同时出现,排便后疼痛缓解,多见于肛裂、肛门狭窄、肛窦炎、混合痔发炎有水肿等。直肠、肛门部位手术不正确,排便时粪便通过引起疼痛。

◎持续性疼痛:多见于肛门周围脓肿、血栓性外痔、肛管癌、肛门直肠手术后并发化脓性感染、肛门外伤有异物嵌入肛门。

◎胀痛:多见于肛门内嵌入异物而不能排出、直肠黏膜下脓肿。

◎阵发性疼痛:多见于直肠炎症、神经官能症、阴部神经症候群。

如疼痛发生于手术后,往往是由于刺激创面,神经末梢暴露,或受到外界刺激,如粪便、分泌物、药物刺激而引起剧烈疼痛。

手术前麻醉不好,手术后填塞敷料过多过紧,肛门水肿、血栓形成,或受到创口内异物刺激造成肛门括约肌痉挛性疼痛。

肛门手术后创面愈合形成瘢痕,压迫神经导致疼痛。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还需要依靠各种检查化验、内窥镜检查及询问有关病史才可明确诊断。

肛肠病合并结核病怎么办

结核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目前其发病率在我国有上升趋势。中医认为这类患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合并结核病的肛肠病患者手术后创口较难愈合,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到肛门的功能,因此,在肛肠病治疗前必须检查有无结核病。

结核病较常见的是肺结核,其他还有肠结核、肾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等。结核的原发部位多在肺,患此种疾病临床常见有咳嗽、痰内带血、长期低热、消瘦、乏力、盗汗、食欲不振等。但早期有时可无任何症状,通过X线检查才发现病灶。

合并结核的肛肠病原则上避免手术治疗,但对肛周脓肿、肛瘘、急性嵌顿痔等可在抗结核的同时考虑手术,对高位脓肿和肛瘘要避免一次完全切断肛门直肠环。

手术后在全身抗结核的同时,局部换药也可使用抗结核药。

饮食方面应多食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牛乳、甲鱼、豆浆、水果等,忌食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品。

肛肠病合并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合理膳食,该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症状,早期也可无症状,但通过检查可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尿糖、葡萄糖耐量试验阳性。

糖尿病患者的生理代谢严重失调,体内蛋白质及脂肪缺乏。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造成体内营养障碍,抵抗力下降,因此致病菌易侵入体内。同时,由于血糖过高,细菌也易滋生繁殖。故糖尿病对肛肠手术的直接影响是术后创口易感染,愈合缓慢。

合并糖尿病的肛肠病治疗,必须先服药控制血糖,血糖正常后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时应严格消毒,术后及时换药。

在饮食方面既要控制进食量,防止血糖升高,又要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帮助创面生长。主食以大米、面、玉米、小米为主,南瓜、菠菜、芹菜、茄子、黄瓜都是很好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少量食用瘦肉、鸡蛋,糖类应禁食,水果也应少食。

肛肠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怎么办

临床上同时兼有心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死、高血压、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肛肠病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这些心脑血管病所能承受的程度,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加重或诱发这些疾病。这就要求在治疗前患者不能隐瞒病史,医生应详细询问有无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及做相关检查。

对高血压病患者,要求先服药控制血压,血压正常后方可采取手术治疗。若患者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异常,应禁止即刻手术,可采用保守方法。如果是肛周脓肿全身重度感染等急性病,可采用姑息手术方法,行局部切开引流术,并全身抗感染。对临床症状轻,有关检查属轻度心脑血管疾病者,可在征求患者同意情况下采取相应术式治疗,但应尽量避免采用时间长、痛苦大的手术。

此外,手术和麻醉应避免使用对心脑血管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避免使用有收缩血管和致凝作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痔注射使用的硬化剂或坏死剂也应慎用。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率低于50次/分者,麻醉禁用利多卡因,可用普鲁卡因。

总之,治疗这类疾病,一方面要求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对患者则要求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充分放松的心情,这对配合治疗是极为有利的,有时可起到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怎样上肛门栓剂

首先取出栓剂,最好在栓剂头部涂少量润滑物,如药膏、石蜡、开塞露等,患者肛门要保持松弛,勿紧张,由他人用手指缓缓顶住肛栓进入肛门,深度在2~3厘米以上。如果深度不够,易滑出,如手指推送有困难,可用小圆柱形木棍(筷子)等推入。上药剂前最好排空大便,在塞入肛栓后,最好卧床15分钟左右,因此,在睡觉前用药为好。

肛肠疾病患者服药时应注意什么

由于肛门的特殊位置,肛门部的感染化脓性疾病,一般不可能让患者以禁止排便的方法来保持局部的清洁以减少污染和并发感染,所以往往全身应用抗生素。有幽门梗阻时不宜选用抗组织胺药,以免加重胃潴留和消化性溃疡。禁忌服阿司匹林、利血平、糖皮质激素、消炎痛等,以防止病情加重或诱发并发症。有些药物对腹部不适可以减轻症状,但是也可以掩盖症状延误病情,如腹部疼痛还未明确诊断时,服用止痛药,虽然症状可以缓解,但影响临床判断延误病情。结肠癌服用止泻药也会掩盖主要症状。

★泻药与通便剂的区别是什么

消除便秘的药方有两种,一种叫做“泻药”,一种叫“通便剂”,但对于通常情况下便秘,使用“通便剂”较宜,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两种药的区别之处。

所谓“泻药”,是强烈刺激肠壁,将肠内的东西一口气排出体外的药剂,蓖麻油或硫酸镁即属此类。通常治疗便秘的药,是经常地刺激肠壁,使水分不过分吸收,适当调整粪便的硬度,使大肠运动恢复正常为目的。一般人称之为“泻药”,倒不如说是治疗便秘之辅助手段的“通便剂”更正确。

肠道疾病患者术前注意事项

◎进行营养支持: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蛋、乳等。

◎为了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术前术后应戒烟,预防感冒。

◎肠道准备:

⊙术前3天口服肠道抗生素。

⊙术前3天进食流质饮食(如牛奶、藕粉、豆浆、果汁等),术前1日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

⊙做肠道灌洗的患者,如口服洗肠液后出现腹痛、腹胀现象,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

⊙术前沐浴,更换清洁衣裤。

⊙术前取下眼镜、活动性假牙、手表、戒指、耳环等,交家属保管。

肠道疾病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全麻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全麻清醒、病情稳定后取半卧位。

◎术后为预防肺部感染,应多做深呼吸,并尽量将痰液咳出。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多用茶水或盐水漱口,并尽可能刷牙。

◎应尽早在床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肠功能恢复。

◎活动时防止各种管道脱落、折叠,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拔出胃管,可遵医嘱开始进食,在刚开始进食时应避免进牛奶、糖等产气食物,以菜汤、鱼汤、米汤、果汁等为宜;以后为蒸蛋、稀饭、面条;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软食等。

重视术后换药

无论哪种术式,术后伤口换药的好坏,也是保证手术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手术做得很好,若忽视了换药,也常招致手术的失败。因此,必须在每日换药,或定期检查伤口,这样做的目的保证创面愈合从基底部开始,使肛管内伤口先行愈合,以防皮肤表面过早粘连闭合(即假愈合或桥形愈合)。若发现皮肤有上述现象,应立即挑开。

术后尿潴留应如何处理

◎针灸疗法:神经反射性尿潴留取穴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

◎用热水袋热敷患者会阴和下腹部,以缓解尿道、肛门括约肌痉挛。

◎因肛门填塞纱条或压迫过紧时要注意在术后10~12小时适当放松敷料,有利于排尿。

◎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无其他因素时可采用流水引尿法,用流水声刺激造成条件反射的尿意感增强而排尿。

◎手术后肛门疼痛引起的尿潴留,可用0.5%盐酸普鲁卡因10~20毫升做长强穴封闭注射。

如果上述方法均无效,患者膀胱充盈平脐或术后已超过12小时尚未排尿,自觉症状明显者可予以导尿。

术后出血应如何处理

◎对原发性出血,用明胶海绵、云南白药等覆盖创面,压迫止血,卧床休息,同时服用止血药物或肌注止血敏250~500毫克,每日2~3次。

◎对继发性出血,可用止血药物,如三七粉和维生素K。给予润肠剂,如麻仁丸。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在减少肛门疼痛的情况下用肛门镜检查肛门直肠内有无出血坏死病灶,以便对症治疗。

术后疼痛应如何处理

对轻微的疼痛不需要治疗处理,疼痛剧烈者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肌注安痛定、哌替啶。

◎排便困难发生疼痛者,可服用麻仁润肠丸、果导片、栀子金花丸等。

◎由于瘢痕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偶尔疼痛,一般不需处理,重者可用热敷、理疗和注射胎盘组织液。

◎炎性疼痛,术后肛缘水肿,可以向肛管内注入抗生素软膏。

◎每次大便后坐浴,换药时可向肛内塞入洗必泰痔疮栓、九华栓,可减轻便后疼痛。

术后便秘如何处理

◎轻者可服用缓泻剂,如麻仁丸、栀子金花丸等,重者可用番泻叶5~15克泡开水服。

◎可用液体石蜡50~80毫升保留灌肠或用温水灌肠法,将42℃的温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灌肠。

◎粪块嵌塞时,可戴指套或手套将粪便掏出。

术后发热如何处理

◎肛瘘、肛门脓肿等手术因组织损伤、局部炎症刺激、注射术的药液吸收等可出现低烧,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存在时,应按炎症处理,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

◎原因不明的低烧,要在查明原因、排除身体中局部炎症病灶后再做处理。

术后水肿如何处理

◎可用40%高渗盐水湿敷局部。

◎可用川椒、食盐、生地榆、黄柏各等份,煎水坐浴熏洗。

◎炎性水肿可外敷四黄膏或中药坐浴。

◎如水肿较大,可在严格消毒情况下做减压切口。

为什么有的人伤口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之所以有的人伤口长得快,有的长得慢,除了个人体质及营养状况不同的原因以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创面大小:比如痔核巨大或深部复杂肛瘘的患者,手术后创面较大。术后在创面逐渐缩小的过程中,瘢痕组织的形成可以妨碍伤口表层组织的血运,使伤口的愈合速度渐渐地慢下来,比一般伤口要长1~2周的时间。

◎缝合的伤口一般愈合较快,而开放或化脓的伤口愈合较慢,若术后伤口发生感染或残留有窦道、瘘管等以及伤口内有线头等物时,都会长期不愈。

◎关于术后的休息:过去许多人认为活动会使伤口愈合减慢,但近年来普遍认为,尽早离床活动并不至于影响伤口的愈合,肛肠科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增强肠道蠕动,恢复正常排便。但是我们说,在刚刚做完手术的短时间内,应该注意伤口的包扎固定,防止渗血,在痔结扎手术的痔核脱落期,应适当减少活动,以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总之,术后的活动应该适时适量,过多的活动和摩擦对于伤口愈合的早期有妨碍,容易使新长出的脆弱的上皮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和渗出的血液都有利于细菌在伤口里的繁殖,从而增加了伤口感染的机会。

◎正确地清洗伤口:许多人认为,肛门每天要通过大便,伤口一定特别脏,为了洗干净,常用棉块或敷料用力地擦,或者擦拭许多遍,这样,虽然擦净了伤口上的粪便和分泌物,但也同时损伤了新生的上皮组织,猛擦不仅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尤其肛门是疼痛的敏感区,猛擦常常是引起伤口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不适当的擦拭,反复刺激伤口也容易使肉芽组织发生水肿,所以,清洗伤口时,必须动作轻,采用冲洗法,不用敷料接触创面,做到既要创面清洁,又不至擦伤新生组织,保证伤口的正常愈合。

为什么肛肠疾病手术后创面长期不愈合

肛门病中痔瘘手术或挂线治疗必然形成创面,从生肌收敛直至愈合,有一个生理性生长愈合过程,需2~3周时间,但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手术后伤口经久不愈,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肛门手术后创面引流不畅:如创面发生粘连桥愈(即肉芽组织未能从创面底部向上生长愈合,而是两侧创面粘连形成“桥洞”),部分创面粘连后形成的小隐窝,容易存积污物,影响伤口生长。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修理打开。

◎伤口内有异物残存如手术缝合线头埋入肉芽组织中,或换药前清洗不干净,伤口内有粪渣、棉花、线头等,换药时应将异物清除。

◎术后伤口发生感染、水肿,大出血后缝合止血或因腐蚀药物渗透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的创面,往往延迟愈合。

◎术后创面生长时发生的肉芽水肿,是用手搔抓所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