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文集·201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3:24:25

点击下载

作者:张忠林,朱惠文,向常清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习与思考文集·2013

学习与思考文集·2013试读:

前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认识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者实行正确决策、正确领导的根本性的经验。

2013年,中共江门市委党校教师和学员以市情研究为重点,推进研究式教学,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教学,在对江门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成一些课题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在此,我们选取教师和学员的部分研究成果,汇编成《学习与思考文集·2013》。这些成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市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务实性、创新性、前瞻性、综合性。

江门市在改革中发展,我校的教师和学员将继续探讨江门市改革发展的规律性,继续谱写研究式教学的新篇章。编者2013年12月

第一章 经济发展研究

江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2012年江门市人均GDP为4.2万元,约合6800美元,按照国际上遵循的“钱纳里一般工业化模型”划分标准,已经迈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此阶段,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质量提升,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呈现递减趋势,经济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市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低,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如何通过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是实现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江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和制约因素(一)江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1. 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新产品开发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85亿元,同比增长29%;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R & D经费内部支出22.57亿元,比2010年大幅增加7.52亿元,连续三年以4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1423件,比2010年增加278件,增长24.3%。其中,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285件,比2010年增加94件,增长49.2%,截止2011年底,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03件;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1156项,比2010年增加467项,同比增长67.8%,全年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31.13亿元,比上年增长90.1%。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江门市各项创新指标的基数仍较小,与“珠三角”和全国先进城市相比,仍然落后较多,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2.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仍然偏弱。2012年,江门市无一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广东共有37家企业入围,临近江门的佛山、中山和珠海均有2家企业上榜;在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榜单中,整个广东有84个品牌上榜,江门只有3个,与周边的佛山、中山、珠海相比数量相差明显,其中佛山有16个品牌上榜;在2012年“广东省企业500强”名单中,江门市的上榜企业只有6家,与中山、珠海相比,分别少5家和10多家,上榜的6家企业中,进入全省“百亿”和“百强”行列的仅有1家,有4家企业排在350位之后,年营业额多在10亿元以下。由此可见,江门市还没有形成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竞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及品牌。(二)江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1. 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财政创新投入仍然较低,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有限。2010年,全市R & D经费投入15.24亿元,仅占“珠三角”R & D经费总额的1.98%,R & D经费投入强度(R & 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97%,远低于广东省1.76%和“珠三角”2.04%的平均水平,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八(见表1.1)。同时,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完善。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 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自筹占全部经费的95.2%,政府资金仅占1.7%,境外资金仅占2.1%。表1.1 2010年“珠三角”各市R & D经费投入强度比较(数据来自《2010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二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匮乏。2011年,江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9%,比广东省平均水平低2.62个百分点,比全国低3.14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底,全市拥有博士学位216人,硕士学位2764人,分别仅占人才总数的0.027%和0.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为7.29%,远低于全国约25%的平均水平。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成了江门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三是产学研合作脱节,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足。2011年,江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独立研发的限额(10万元)以上项目为656项,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的项目只有100项,仅占总数的13.3%,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的项目仅为41项,不到总数的4%。从区域内科研机构数量来看,江门市区域内的大学数量明显偏少,现有大学研究能力不足;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及检测中心、科技中介数量较少,技术研发能力弱,未能给予企业技术创新足够的支持。

四是缺乏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环境。创新的幼苗需要区域文化的土壤培育才能开花结果。优秀的区域文化能够培养人们吃苦耐劳、敢于探索的精神,利于创新型企业家的培育和成长,也有利于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融合,形成创新合力。江门作为全国“第一侨乡”,“侨文化”底蕴深厚,海外华侨华人的“侨汇”、捐助及投资等曾给予江门的经济发展以强大支持。但长期以来,外部的强大支持加上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促使江门人养成了安逸、享受、小富即安的思维习惯,区域内企业盲目跟风、规避风险的社会思潮较为盛行,还没有形成勇于创新和尝试,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2. 企业内部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积极性不高。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约束性因子。近年来,江门市企业技术投入虽有较大增长,但总量仍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2011年,江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 D经费内部支出22.57亿元,企业R & D投入强度(R & D经费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仅为0.52%,不仅低于国际标准1%的企业生存线,也低于全国0.71%和广东省0.97%的平均水平。同时,全市27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5.2%的企业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低于广东省8.3%的平均机构设置率。当年开展R & D活动的只有234家,仅占总数的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5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平均水平。

二是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从江门市科技创新人才配置来看,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不仅占比偏低,而且总量明显偏少,与企业创新的需要很不适应。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人员中,博士仅占0.95%,硕士仅占3.9%,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55%,低于全国65.6%的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缺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核心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建设普遍不够重视,企业缺乏发展战略规划指引,企业家精神偏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多只是被动地跟随市场变化的脚步,而不是主动地变革和创新。二、江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

江门市目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导致各创新主体和要素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合力。针对江门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集群众多的特点,结合江门市企业内外部创新环境中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建立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如图1.1所示,该创新体系由产学研合作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共性技术平台、企业技术联盟、创新环境体系等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中产学研合作体系是由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构成的创新网络,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除了与产业集群、大学及科研机构间形成链接外,还包括中介服务体系与共性技术平台。(见图1.1)图1.1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打造产学研合作体系,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1. 建立多功能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针对江门市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少,公共科研服务力量薄弱的现实,应建立多功能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

集中各种技术服务力量,形成合力。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如上海、北京、杭州、常州、沈阳等都建立了类似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根据国内外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是由政府引导和监管,以社会资金为主来经营,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把现实中的服务中心与虚拟的信息网络相结合,可以以现有的核心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为载体设立服务中心,与周围众多的工业园区、专业镇、产业集群及企业等的科研机构进行网络对接,实现实时的技术服务。除了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供专门服务外,内部还设立中介服务机构(协会、商会、知识产权交易所以及咨询、评估、法律、会计、招投标等机构)和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检测中心以及企业研发机构、国际研发机构等),集三大功能为一体:一是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者和市场规则制定者;二是各种中介服务的集成提供者;三是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组织者。从而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中介机构及国际国内知名实验室、设计室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起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

2. 健全市场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江门市产、学、研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各自为战,造成科技与生产严重脱节。一方面增加了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得项目开发脱离实际应用,往往造成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市场价值。造成产学研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作机制的引导和约束。因此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及其运行来保证产学研合作更加顺畅。一是建立政府政策导向机制,为产学研合作铺路搭桥,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二是制定产学研合作法规制度,对各合作主体的资质与行为进行规定和约束;三是建立中介机构的服务制度,对各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项目、标准、价格等进行明确;四是建立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如对知识产权归属、研发经费出资比例、技术成果转让以及最终利益分配等进行规定和明确;五是建立技术市场监管机制,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调查中许多企业认为,江门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能力弱,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存在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收费也较贵等问题,科技服务中介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首先,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从土地、场所、仪器设备、税收、人才、融资等多方面为其提供优惠保障,支持现有科技中介机构做大做强。其次,培育和孵化一批与江门重点产业相配套的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以自有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入股或者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或者合伙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第三,根据本地主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需要,引进一批实力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4.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因为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往往会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单个企业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影响江门重要产业及其集群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应由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组织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及国际研发机构等,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实现共赢。(二)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提高产业集群创新的内生动力

研究表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高度相关。大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实力雄厚,应引导和鼓励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大企业为核心建立技术联盟,发挥大企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示范和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为之配套服务的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通过发展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等举措,构建产业集群内部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另外,针对江门本地企业及产业集群品牌影响力不强的现实,大力推动集群内企业从OEM(贴牌生产商)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转变,支持现有品牌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建设拉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加强区域创新基础建设,构筑创新环境体系

1. 强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数量及研究能力与该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高度相关。目前,江门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研究能力上都显不足,不能给予企业创新足够的技术支持。因此,应提升区域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层次及水平,鼓励其成立或升级为省级、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支持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共建高水平创新科研平台。同时应结合江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或者共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

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构筑创新人才队伍体系。构筑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是江门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应建立长期的、开放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强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创造人才成长必要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育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企业家队伍。三是加强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江门海外华侨众多的优势,把国际视野与江门实际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引项目、引技术为核心,重点引进具有超前战略眼光,具备领先技术,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团队或领军人才,使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3. 培育创新型区域文化,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氛围。优秀的区域文化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持久动力。如美国硅谷地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是硅谷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集群成功典范的关键因素。在国内,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其创业、求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融入当地的创业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江门市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是国内较早接受海外思想影响的地区之一,应发掘和利用华侨精神对区域文化的积极作用,重塑社会文化:弘扬创业文化,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弘扬创新文化,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转变;弘扬合作文化,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从重短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转变;弘扬开放文化,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同时,引导和鼓励广大企业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引领,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课题组负责人:卫中旗课题组成员:熊薇、黎彩眉)

江门市产业集群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长期以来,江门产业集群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集群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够强,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带动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此外还面临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的外来竞争压力,这就对地方政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所必要的环境条件提出了要求。适度的政府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条件,目前,江门市政府在促进集群发展中已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政府行为的角度研究江门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应采取的行为,以推动江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一、集群行动协调系统

与传统的政府行为相比较,集群的政府行为则更多的注重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系,为企业、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创造一个对话和交流的渠道,这种交流将促进企业之间的联合。

1. 强化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

根据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政府通过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使产业集群发展与江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等宏观战略有效结合,提出有江门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搞好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导企业集聚和创新方向。统筹规划支柱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研究制定产业配套目录,以支柱产业和现有大企业为配套基础,加强企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完善产业配套的区域布局,注重区域内的产业整合,特别是加强专业镇之间产业的组织协调,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的完整性,防止产业同质同构。打破行政区划,培育和建设一批以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全国性制造中心和重要的产业基地。运用产业政策手段,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特色优势产业与关联产业生产要素实现产业集群集聚。

2. 传递专业化分工理念

江门政府应积极传递专业化分工理念,通过分工,使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协作,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强化企业间的依赖关系。政府可通过现实利益机制与专业化分工理念引导,促使企业自主寻求更大的专业化利润路径,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强化和引导专业化分工与升级。一方面,通过鼓励核心企业从采购和物流等相对独立的经营环节入手,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核心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核心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网络,努力提高核心企业的市内配套率。江门政府可通过鼓励核心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核心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的相关中小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江门政府必须鼓励大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引导中小企业靠大联大,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引导集群企业内部差异化发展,强化企业间的依赖关系,构筑大型企业股份制经济与中小型企业民营经济相结合的产业集群。

3. 逐步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针对江门市现有集群产业链短的状况,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通过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纵向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形成弹性生产体系,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内集聚,形成生产、销售和服务相互连接的专业化区域市场,若这一条件形成并趋于成熟,将使外资企业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吸引和留住外来投资者。

政府要根据江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多渠道开展产业招商工作。投资者对区域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简单地注意“几通一平”硬件设施环境到关注当地社会文化环境、政府办事效率的“投资环境”,再到重视产业配套服务关系、当地市场条件、专业化要素资源等方面的“产业环境”。政府适度的招商引资活动有助于减少投资环节信息的非对称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在招商引资宣传中,要介绍该行业在我市的集聚状况,重点介绍该行业在当地的要素资源状况、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状况以及该行业在当地的市场条件,此外还要注意介绍我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同行业的竞争情况以及同行竞争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二、集群发展服务系统(一)确立产业集群政策

目前,江门产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具体项目而展开的,或是给予税收优惠,或是给予土地等生产要支持,忽视产业发展本身对技术和其他要素的需求规律。这些非连续、同构化的产业政策以及项目导向的政策割裂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阻碍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需要以集群政策大力扶持区域内关联企业和关联产业的成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政府要对江门市主要产业集群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分析各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摸清产业集群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和指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还要多作横向研究分析,认真研究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同一产业发展状况,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江门市政府通过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使产业集群发展与江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等宏观战略有效结合。(二)扩大发展产业集群的融资渠道

政府特别要针对集群中小企业发展构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配套、正式融资与非正式融资并举的金融支持体系。一是加强政府监督协调,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无差别的金融服务待遇。各类金融机构要在融资、结算、汇兑、转账、资本运营等方面提供无差别的金融服务。在贷款审批、利率计算上应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平等对待;在贷款担保上应采取统一的衡量标准;在确定股票债券发行额度和选择上市企业上,也要坚持统一的价值标准,为各种经济成分建立规范畅通的金融服务渠道。二是建立多渠道的信用担保体系,丰富担保形式。要调动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逐步提高银行的贷款比重。可考虑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出资共同组建成立产业担保中心,或以中小企业自我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公司,提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比例,发挥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的政策,降低行业进入门槛,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三)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园区

江门市政府要创新园区发展理念,按照区域产业规划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提高园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切实按照工业进园、企业集群、集约发展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好产业集群园区,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载体,提高产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应。已经具备一定产业特色的园区,要进一步创特色、上规模、成集群,尽快做大经济增长板块。特色不明显的园区,要根据产业布局、发展空间、区位等因素,确定发展方向,有选择地招商引资,逐步由综合性园区转向专业性园区。要围绕促进园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实行项目审批与土地供给联动,盘活园区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低效率使用土地。优化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增强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功能。三、集群区域网络系统(一)发展相关支持性产业

政府要有意识推动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融资服务体系(如贷款担保公司、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人才服务体系(如人力资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产业研究机构、市场调查机构、广告公司等)、技术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咨询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以及物流仓储服务体系等。政府在招商引资要特别注意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引进相关的产业服务机构,除了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公正鉴定、专利商标代理、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外,还要特别注意引进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如行业的技术检测机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等。(二)加快促进专业市场的建设

目前,江门市政府要高起点建设和完善新会不锈钢、鹤山鞋业鞋材、开平水暖卫浴和纺织服装、恩平麦克风等专业市场,鼓励现有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发展增值服务,强化和完善其在加工、整理、物流配送、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功能。大力发挥市场的聚集辐射效应和先导作用,促进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制定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物流等服务平台和重点物流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化流通企业,按照企业群落和商品集散、要素配置的要求,配套建设专业市场。(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激发中介服务组织内在活力。一是由市级政府统一协调,突破区域行政界限,整合现有中介服务平台,规整各中介机构中同质同构的服务内容,探索通过网络共建、人员共用、资源共享等多种灵活方式,打造大平台,解决目前由于中介服务组织的人、财、物资源缺乏,服务质量参差、重复同质的现状。二是加快15个新建中介服务项目的建设步伐,合理支配现有省、市建设扶持资金,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项目内容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对中介服务组织和技术支持平台实施市场化运作,一方面建立对服务组织和支持平台的评估机制,激发组织内部活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中介服务平台,增强中介组织的市场意识。四、集群创新支持系统(一)加快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形成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介入,进行支持,加快产业区创新环境的形成。一是鼓励重点企业创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对技术中心研发的有技术含量、有效益的项目和产品在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如积极支持李锦记新会生产基地设立“调味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这是调味品产业广东省首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二是对集群的创新企业实行补偿机制。对于集群而言,由于模仿创新的大量存在,因此企业创新的风险较大,而通过有效的创新补偿机制能够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动性。三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渠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群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另一种是集群内部的信息交流。政府不仅应通过自身的情报系统获取外部信息,而且应以地方产业总代表的身份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集群外企业等建立信息渠道。在集群内,政府则应出面建立行业协会,召开洽谈会,设立常设机构等实现信息的内部扩散。进一步探索以市、区、镇三级共建方式,推进江门市的不锈钢制品、水龙头、纺织服装、麦克风等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二)加大政府对专业镇(区)技术创新的扶持

完善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围绕江门市摩托车、电子材料、五金卫浴、纺织化纤和不锈钢制品等专业镇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全市构建专业镇创新服务网络,建成整合与调动全市创新资源的新型专业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省市联动推动专业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程。重点抓好蓬江区(摩托车)、江海区(电子材料)、新会区司前镇(五金不锈钢)、恩平市恩城镇(麦克风)等省、市级专业镇(区)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检测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信息咨询和管理培训等服务。新培育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大、营销网络覆盖面广的专业镇(区)。

不断加大对专业镇(区)创新工作的投入。逐步增加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预算,加大对专业镇(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每年要安排一定量的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专业镇(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打造服务于专业镇(区)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壮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设立专利申请资助专项经费,资助专业镇内的科技型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对有市场前景、进入产业化阶段的发明专利的实施给予支持。五、集群创新产业文化系统

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创新、信任与承诺、合作、竞争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就是集群产业文化。政府应该在集群中塑造良好集群产业文化的氛围。一是政府应运用各种舆论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引导区域集群创新文化的形成,要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结合集群的内在特征。破除小农意识、封闭意识、保守意识,逐步形成一种具有开放型、学习型、创新型和善谋实干、信任与合作等特征的区域文化。二是政府可通过组织论坛、研讨、沙龙、讲座、培训、考察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播活动,培育一个不断进取、追求创新的学习型企业家群体,促进企业主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树立他们面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的开放心态。三是政府通过在集群中创造一种环境,促使个体企业相互之间为了在集群中脱颖而出,强化内在素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培养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而将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升到的群体之间的竞争。一旦形成一种产业文化,就会起到粘合企业和资本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植根性。(课题组负责人:熊薇课题组成员:向常清)

江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课题组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制造业一直是江门工业的基础和优势所在。江门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六大传统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六大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基本上代表了江门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江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引导增量、优化存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对珠三角产业布局的思路,传统产业是江门制造业的存量,也是增量的基础,只有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才能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才能为江门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打牢基础。一、江门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1.05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长贡献率为62.1%,拉动增长点数7.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20.5个百分点减缓9.2个百分点。属于消费品的大食品行业、造纸业和建材行业同比分别增长35.7%、32.4%和14.6%,三个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19%,是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大食品业、造纸业刚性需求较强,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少;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有所回升等因素带动下,建材行业有一定回升;受市场好转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5.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0%的大纺织服装业受内外需疲软、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利润下降,全年同比负增长5.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7.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32%的大机电行业同比仅增长6.5%。(见表1.2)表1.2 2012年江门市传统产业发展情况资料来源:江门市经济与信息化局

新形势下,我市提出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措施。江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计划,“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机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造纸、食品、建材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2012年,针对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市经信局制定了《江门市关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2—2013年)》,到2013年六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500亿元以上,培育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传统产业1个以上,产值规模超500亿元的传统产业2个以上。同时,我市还根据推进“三促一帮”中关于实施“六大传统支柱产业转升”行动,实施“三个100”工程,即扶持100家企业转型升级,扶持100家企业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扶持100家企业实施工业设计成功产业化项目。二、江门传市统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产业集群和企业规模偏小,总体竞争力不足

从产业来看,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的总产值仅在300亿元左右。从专业镇的角度来看,江门的大部分企业集群年产值都在10—30亿元左右;同时,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及品牌企业少。2012年,江门市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只有大长江和李锦记两家,无一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广东共有37家企业入围,临近江门的佛山、中山和珠海均有2家企业上榜。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现金流量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因素,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形成了内部约束。另外,小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导致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二)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盈利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集群及企业中机电、纺织服装、家具、五金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多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江门的传统制造业以贴牌生产、加工出口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下,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引领

从总体来看,江门的传统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品牌引领作用也明显不足。2011年,江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 D经费内部支出22.57亿元,企业R & D投入强度(R & D经费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仅为0.52%,不仅低于国际标准1%的企业生存线,也低于全国0.71%和广东省0.97%的平均水平。同时,全市27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5.2%的企业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低于广东省8.3%的平均机构设置率。在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榜单中,整个广东省有84个品牌上榜,江门只有3个,与周边的佛山、中山、珠海相比数量相差明显,其中佛山有16个品牌上榜。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支撑,是江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四)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

江门市人才总量虽逐年有所增加,但人才密度低、高端人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江门的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生产率不高(如服装产业只有全部工业的50.62%),过分依靠劳动力数量,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较大制约。2011年,江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9%,比广东省平均水平低2.62个百分点,比全国低3.14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人员中,博士仅占0.95%,硕士仅占3.9%,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55%,低于全国65.6%的平均水平。三、推进江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一)各级政府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条件和保障

政府应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中,用“看不见的手”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用“看得见的手”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缔造者的作用,从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管理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地方政府观念转变和管理升级的过程。为加快江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科学规划,完善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开展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合作,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鼓励企业组织实施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和完善传统产业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扩展平台的服务面,使其与网络平台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向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领域延伸,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准入条件、展示交流、供需对接等信息服务。(二)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江门传统产业层级较低,企业技术承接能力不强,因此,在改造传统产业时,必须立足实际,对现代高新技术的采用应以适用为基本取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公知公用专利技术,以原有的技术装备为基础进行改造,防止一味追求高科技,与原有的技术水平脱节。江门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市场前景尚好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机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造纸等产业,要用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适用的工艺流程嫁接、装备传统企业,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同时,必须改变过去依赖政府投入进行技术革新的传统科技开发机制,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升级还要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机制,没有这个机制作保证,有高新技术也难以应用,技术创新和转化的动机也来自市场。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逐步实现江门传统产业由“加工”到“制造”甚至到“创造”的转变。要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技改资金投向优势传统产业,围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摩托车、电子信息、麦克风、不锈钢、五金卫浴、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三)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拓展传统制造业价值链

充分发挥江门传统产业优势,逐渐发挥名牌产品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以名牌产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名牌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利用产业集聚的聚合效应形成产业区域品牌,以名牌企业群体筑起产业区域品牌,最终建立具有较高美誉度的区域品牌;根据江门具体情况,通过研究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培育的方向和重点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最终形成以“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明确区域定位,做响区域品牌,抓好质量工程,维护区域形象”为思路,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潜力大的区域集群品牌。(四)以主辅分离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

我市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环节,产业结构存在服务业滞后于第二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等不协调问题。如何让产值占比偏低的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实现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协调发展,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通过推进制造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度分离和同步互动进而一体发展,是推动我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在制造业中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用剥离组建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能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等多种模式,以延伸拓展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为手段,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广告、包装、品牌设计,以及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拓展。二是针对制造企业需求,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重点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的建设,完善生产性服务集群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相应的服务功能,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区,实行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形成规模型的联动、互动效应。(五)扩大融资渠道,扶持传统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目前来说,主要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扶持基金投入、企业自身投入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涉及到大的产业整体升级还多要靠其他融资方式支持。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包括争取直接上市融资,外国政府的硬、软混合贷款,国债资金,企业债券以及民间资本;建立高效率、低风险、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政府特别要针对传统产业中的小企业发展构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配套、正式融资与非正式融资并举的金融支持体系。(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力资源素质

一是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合理确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关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类高等教育学校特别是民办教育机构的力量,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模式,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吸引人才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清理阻碍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政府应扶持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当地优势传统产业开展培训业务,同时积极推动教育部门兴办面向优势传统产业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面向传统优势企业设立专业,充分利用江门市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较为丰富的资源,为江门传统产业培养专门人才。三是鼓励职业技能培训从企业自我培训转变为社会培训,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减少企业寻找熟练工人方面搜寻成本,减轻了企业在这方面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将当地丰富的一般劳动力资源转变为本地产业升级可用的资源。四是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由政府部门牵头,依托行业协会,引导规范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著名培训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培训,大力培养民营中小企业所需经营管理人才。五是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对技能性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可考虑借助行业协会或产业中介服务组织间的协调沟通,突破企业界限,将产业衔接较为紧密,岗位工作具备衔接性的跨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叉培训,拓宽受训者的技能范围,培养复合型人才。(七)构建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产业过去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注重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集约型、生态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首先,应在传统产业中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对造纸、纺织、食品等主要传统产业应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进行改造,以降低能耗和环境负荷,提高能效,实现工业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同时加快高耗能、高污染,破坏环境企业的退出步伐。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模式,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努力建立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和企业间的代谢交换系统,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课题组负责人:熊薇课题组成员:卫中旗、黎彩眉)

江门市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何瑞鹏

西江经济带在江门市经济发展起重要龙头带动作用,但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的地域局限性与经济发展无界限的矛盾、经济带缺乏系统的产业规划布局等问题。我们应从整个西江板块的全局来考虑,重新设计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式。一、问题(一)管理体制的地域局限性与经济发展无界限的矛盾

西江经济带共设有行政区划分的单位20个(不含高新区和滨江新区)。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江新区有独立行政权,市、区之间以及镇街之间所辖的行政区域划分,界限是非常清晰的。双方不可逾越。每个镇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王国”,由于政绩观的不同和来自各自上级对自己的考核不同,故产业政策的制定、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镇街之间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局面。拼资金、比优惠去招商,没有任何产业系统概念。好不容易把企业引进来,企业要扩张,需大块的土地,本地不能提供土地,需跨区域发展壮大。镇街领导又担心它异地发展而离开自己管辖区域,想方设法拉住企业,甚至设置障碍以防企业外逃。种种原因,使企业发展受阻重重。(二)经济带缺乏系统的产业规划布局

整个区域内,平级的县级单位5个,镇级单位17个,大家平日相敬如宾,互不干涉。这样就造成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引进企业后的服务标准不一,产业重叠,如蓬江区摩托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棠下、杜阮、环市三个镇街都有。杜阮已是国家的五金卫浴基地,本应该重点发展该产业,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但后继乏力。在引进了美标、吉事多两大名牌企业后十多年一直没了动静。棠下镇拥有嘉宝莉化工企业,杜阮镇也引进江门制漆厂和东洋油墨有限公司。如此种种,西江板块工业发展中缺乏产业系统规划,企业分布分散,产业链缺乏,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针对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版块里各级政府也察觉到问题所在,在局部作出过一些探索性尝试,但苦于行政体制这座大山不可逾越,整体收效不大。2004年,江门市委、市政府两位领导牵头,以江沙公路沿线4个镇(环市、棠下、雅瑶、沙坪)为主体,成立了江沙工业走廊管委会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贸局,管委会绕开行政管理地域这个敏感问题,只对沿线4个镇引进项目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作了统一的规定。从而打破了体制的局限性,实施5年,沿线4个镇经济发展成效是显著的。实践证明,西江经济带存在的问题是行政体制顶层设计的问题。二、建议(一)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按市辖区工作规律办事

市辖区工作规律是当年邹家军同志担任蓬江区委书记时提出的,具体理解是蓬江区地处中心城区,不能画地为牢,应主动接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工作。行政体制改不了,但经济管理方式可以跳出辖区这个框架,将蓬江区主动放进去,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从蓬江的探索,我们可知,西江经济带21个行政单位,也应将行政管辖区域界限划分这个问题搁下,在经济管理方式上形成一个整体,主动放进市政府及市直各部门中去,主动接受市直部门的指导。市、区联动,以投入比例为基础,实行共建、共担、共享,各司其责。(二)建立完整产业链是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江门市轻工业企业及品牌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在全省赫赫有名(江门排名仅次于广州)。当时除了广州,江门的轻工业产业配套体系比较完善,造就了江门市轻工业比较发达。蓬江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摩托车生产基地,也是来源于它的产业链比较完善。20世纪90年代始建立了大长江摩托车有限公司,奋斗了10年,大长江公司产能超100万辆,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但当时摩托车配套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大长江企业大部分零部件还要从全国各地运过来,既增加企业成本,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2003年,时任蓬江区委书记的黄悦胜同志亲自带队去重庆、浙江招商摩托车配套企业,同时制定摩托车配套企业进驻蓬江落户的优惠政策。自此之后,大江南北的配套企业及整车企业纷纷进驻蓬江、江海及新会三个区。三区共聚集摩配企业200多家。蓬江区就有100多家进驻,终于成就了蓬江区成为全国最大摩托车县级生产基地这个梦。目前除了摩托车行业,西江经济带版块里,其他产业仍然处于布局分散,产业配套稀缺,难以形成气候。实践证明: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选择入驻及配套体系作为落脚点。这也是将来建立大工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和前提。(三)重新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西江经济带中,高新区、蓬江区、滨江新区、鹤山沿江一带都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每个点规模都比较小,各单位存在恶性竞争。这种现状就需要整合现有的资源,重新规划西江板块的高新技术发展。笔者认为应利用荷塘潮莲新区东接顺德、中山,西与滨江新区隔江对望,遥相呼应的良好区位优势,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或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模式,在西江东岸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可以将西江东岸的荷塘潮莲新区与搬迁甘化厂依傍高沙港连成一片来规划,甘化厂一带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东岸荷塘潮莲以总部经济、会议娱乐业为主,在潮莲西北角(对面是滨江新区,也是西江和分岔口)建一座江门的地标建筑物,各功能区在西江两岸分布有序、相互呼应。(四)重新规划化工产业群

在西江经济带中,化工产业一直未被重视。其实,在整个西江板块中,化工产业已具备发展为大型产业群的基础,其中银帆化工、嘉宝莉集团、江门制漆、新会千色花已成为同行的领头羊。现阶段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江门至今没有规划一个完整的化工工业园区,迫使企业异地发展。按化工工业园区设置考虑,两江经济带中唯一符合条件成立化工工业园区的只有蓬江区杜阮镇西端与鹤山市共和镇接壤处。市政府应抓住这一时机,将鹤山市共和镇与蓬江区杜阮镇的化工园区接壤处扩充,统一规划,统一引资,统一管理,分别收益。如有2000亩土地的化工园区建成,将会新增400亿工业产值,形成40至50亿税收,成为西江经济带又一增长极。(本文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一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关于盘活历史存量土地的浅见

林畅庭

由于国家土地管理严控政策,无限制地扩大用地受到严格约束。土地作为发展的主要载体,没有新的对策,将会影响项目落地甚至会令江门市错失发展机遇。本文根据国土部门掌握的情况,试图对盘活存量历史用地提出一些建议。一、历史遗留问题用地的总体状况

根据江门市土地二次调查(下称:二调)结果,全市“批而未用”历史遗留问题土地1737宗,面积10009.2227公顷(150138.3405亩)。其中已经确认为建设用地的376宗,面积3163.463公顷(47451.945亩),未确认的1361宗面积6845.7597公顷(102686.3955亩)。二、历史遗留问题用地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以来,我市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台山、开平、新会、鹤山、恩平五县先后获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使我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多种经济成分资金投入工业、交通、能源和房地产等项目引发了用地需求量日益增长,形成了全市建国以来第一个建设用地高峰期,1991—1996年期间,全市各类非农建设用地面积高达14万多亩。因受各地片面强调加快发展的重要性、个别地方依法用地观念淡薄、未能全面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其中部分用地未能在中发[1997]11号文下发冻结审批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之前依时履行征地报批手续。

1997年,省国土资源厅冻结审批占用耕地。1998年,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发出《抓紧处理违法用地完善用地审批手续的通知》(粤国土电字[1998]11号)、《关于抓紧处理历史用地完善用地手续的通知》(粤国土电[1998]34号),要求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统征、预征土地完善补办手续。已完善补办手续的用地若位置偏远,土地开发建设条件不成熟的,按“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暂将已征用的土地交由当地农民继续耕种使用,以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同时,在这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变更原则是“实地、图件、数据”一致。由于相当部分补办手续后的地块继续按农业用途使用,实地没有发生变化,变更调查中不允许将已批未用的地块确认为建设用地,造成大量已批未用土地未被确认为建设用地。三、江门市历史遗留问题土地的特点(一)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仍标注为农用地

全市共有1361宗土地未经二调确认为建设用地,面积为6845.7597公顷,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仍标注为农用地。(二)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为国有土地

我市历史遗留用地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地方政府名义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且已按协议规定付清征地补偿费用,补办了征地手续,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三)完善了土地征收手续

该部分历史遗留用地在新法实施前后上报省厅或由各地按旧法审批权限补办完善征地手续。(四)部分用地已办理供地手续,颁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

据统计,该部分用地共有918宗,面积4359.5216公顷,占总面积的63.69%。(五)部分历史遗留用地不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据初步统计,其中共有53宗涉及502.9325公顷土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占历史遗留问题土地总面积的7.35%。四、解决江门市历史遗留用地问题的建议(一)给予适当政策扶持

对于二调中省、部予以核减的批而未用土地,若符合征地行为发生在新法实施之前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单位已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且补偿安置费用已兑付,土地权属清楚无争议,用地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已补办完善征、供地手续等条件的前提下,经地方举证,提供相关征地批文、征地补偿款兑付证明及征地红线图等相关材料上报省审查确认后,允许在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时将其变更为建设用地。对于当年已审批、不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历史遗留用地,在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农用地面积不减少、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三方面的前提下,允许将其用地位置调整到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块内。有关调整置换用地问题,建议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促进批而未供建设用地指标调整使用的通知》(粤国土资利用发[2011]54号)精神办理。联合人民银行,针对因抵押等经济问题导致土地无法开发的,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批而未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江门市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步伐

一是成立江门市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专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组织人力进一步查清历史遗留用地问题的数量、分布与利用现状,分析其未能开发的原因,建立历史遗留用地数据库;三是妥善处理好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确保交地过程中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三通一平”工程,确保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缓解目前土地供需紧张矛盾,保障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五是督促已办理供地手续的单位切实履行土地出让合同义务,加快土地开发与建设步伐,发挥存量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二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把握地域特征 建设江门特色宜居城镇群

李荣彬

江门全市陆地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人。核心城区范围566平方公里(含蓬江、江海、新会(部分)三区),人口120万。下辖四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城镇,镇级政府所在地为小城镇。2011年江门市的城市化率为62.8%,虽然较全省城市化水平66.5%以及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超过80%的水平要低,但也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其他城市一样,江门的城市建设同样存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摊大饼”;城市建设“贵族化”,“蚁族”“蜗居族”队伍却不断壮大,缺乏人文关怀,没有真正“以人为本”;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建筑千城一面、千楼一面,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弱化;环境污染严重,城中村、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城市管理水平低,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江门市同样面临如何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和城市化质量的问题。江门要实现科学的城镇化,就必须把握江门地域特征,提升核心城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同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使之成为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的桥头堡,通过两头的发展,促进中心城镇城市化建设,推动提升江门整体城镇化进程和质量,最终实现全面城市化,形成具江门特色的宜居城镇群。一、核心城区建设

核心城区要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可持续发展、景色优美怡人、交通安全便捷、生活舒适方便、文化气息浓厚、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服务健全、人文关怀备至等理想城市要求,把人的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成为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示范城市。(一)实施有效的城市空间管制,形成紧凑的城市格局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城市精明增长。要考虑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适宜容量,考虑城市与河流山川、农田、森林等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要采用TOD(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形成以公交枢纽为核心的紧凑社区,促进城市形成多中心的格局;要实施填充式开发,提高城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通过“三旧”改造对现有城市中心城区内的弃置地、棕地、旧厂房等进行更新开发,改善内城的城市空间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二)以合适的尺度推行土地利用的功能复合

大力提升城市活力。坚持土地利用功能复合的手法,使居民更容易到达工作地点、商业设施,更方便地使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持续具有活力的街区氛围;采用TND(传统邻里为导向)开发模式,建设功能综合均衡的居住区,综合布置市场、活动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公交车站、绿地,就近满足就业、教育、体闲,购物筹多种需求;注重不同年代建筑对于实现功能复合的助力,充分发挥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和实用功能的双重作用。(三)着力创造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吸引人们以慢行方式体验生活。改造街道空间与界面,从整体上营造了安全面舒适的街道空间,形成了良好的步行系统和步行环境;推行人性化的设计,建设连续、安全的步行系统;建设人性化的骑行环境,引导居民使用自行车,有意识地压缩小汽车道和停车设施,用于建设自行车道及其停车场,为居民使用自行车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四)营造多样化的公共开放空间

塑造温馨,优美的城市环境。将生态公园,绿道以及广场等公共空间作为着力建设的重点对象,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改善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建设绿道网络,通过绿道串联城市中的生态斑块,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了连续的自然生态体验;全面建设适宜居民停留,休息和嬉戏的小广场,小公园;大规模改造硬底化空间,恢复自然生态绿地。二、小城镇建设

大力发展小城镇,需把产业、公共服务建设放在首位,目的是通过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小城镇,吸引农民到城镇居住,实现就近、低成本、符合现阶段农村农民状况城市化,改善农民生活,确保农村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一)吸引农民到镇上居住

如何把农民吸引到镇上居住是关键,学习重庆做法,除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流转使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生活养老保障等基本措施外,关键是在居住、就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观念引导方面有创新。

首先,研究农民、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以支持鼓励奖励方式探索建设包括廉价房、廉租房、公租房在内的多种房源,配套相关准入政策,以权利、等价值交换为原则,把住房作吸引进镇居住导向。为解决建房资金,一方面,政府可考虑以经营和城市反哺农村方式,把部分城市建设廉租房资金投向小城镇,实现政策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考虑土地出让方式、土地出让金返还、各种建设费用支持等;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吸引农民资金、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同时,政府把土地指标向小城镇倾斜,保证建设用地需求,引导民营资本投资。(二)结合小城镇特点发展产业

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解决农业人口释放就业的过程,要实现吸引到镇上居住人口的长期稳定,必须有就业。根据小城镇特点,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与地方农业相适应的手工业和农业现代化是出路。江门沿海多丘陵,发展基础和地域文化多样,交通条件不同,各小城镇多异各有特征,可形成差异化发展。江门地处珠三角边缘,毗邻港澳,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内陆小城镇可有条件地选择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沿海小城镇发展海洋渔业;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织,有利于创新传统手工业,政府应予以支持指导。(三)大力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宜居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核心在交通条件的改善、公交系统的建立和教育医疗卫生的配套。前些年“村村通”公路已打下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农村公交,把公交系统按需求建立起来,拉近空间距离,紧密乡村与小城镇关系,化解别离土地的离乡情结,使农民离乡不离家,住在镇上如家里,既生活便捷了,又可选择不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易于接受。应研究前些年已整合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设施的使用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增加城镇宜居环境的吸引力。政府在加大小城镇教育医疗卫生配套建设资金的同时,应创新以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的做法,多途径多方式,甚至可考虑与产业相长结合方式鼓励参与,让全社会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江门与珠三角、全国先发地区相比,如果仅以发展产业方式竞争,实践证明每每处于被动,将会不断地落后。重庆把握西部核心区位,充分利用优越交通条件、产业基础,谋求政策支持,根据自身中心城区发达,农村地区落后特点,通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抓产业集群和城镇集群,大量建设公租房,创新地票交易制、户籍制度、林权制度改革,以“一统三化两转变”“一圈带动两翼”,实现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是发展最快、最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就江门各级政府的经济状况实力、区位条件、地域特征等实际情况,建议走农村“包围”城市、城市促进农村,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具江门特色的宜居城镇群,实现江门的快速发展。(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一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加快推进江门市城镇化的对策研究

陈学雄

城镇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加速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解我市城镇化推进情况,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一、江门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率提高

到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448.27万人,城镇人口占63.2%,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3.7%有了较大的增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区域分工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加强

2012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850.41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合计占99.3%),比上年增长14.6%。随着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市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取得明显成效,新建或扩建了北新区,滨江新区建设全面铺开,新建了连接广州的轻轨和江中、江珠等高速公路。城镇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三)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也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上加大投入,使城乡居民享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渐趋向平衡。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二、制约江门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我市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从“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51.75%上升至2012年的63.2%。但我市城镇化水平仍相对滞后,在珠江三角洲9市中排名第8。制约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2012年江门市GDP为1910.08亿元,在珠三角9市排名第7,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只占GDP比重的38.73%。(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

一是农民进城落户限制过多,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二是人口迁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流动人口难以管理。(三)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我市耕地面积较大,国家对耕地实施保护政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我市每年建设用地指标有限;二是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够明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不成熟;三是城市规划权威性不够强,一些地方受短期利益驱动,违反规划、违法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四)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

过去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到城市居住和工作,但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升值,农民每年可以领取分红,出租土地收取租金,条件较好的村集体村民甚至还能领取退休费和医疗补助。优厚的福利待遇使村民不愿离开农村,不肯到城市干打工,外嫁女也不肯迁移户口等。(五)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市还没有普遍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投资渠道,城镇建设资金缺乏,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难以配套完善。土地出让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之一,而土地市场主要是工业用地市场的运作尚不够规范,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提高江门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一)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安排步伐

一是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贯彻执行我市制订的《江门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制订的城镇化方针、原则、目标、任务等稳步推进,加强政策、财政力度,落实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政策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机遇,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引入社会力量等形式,集中资源大力加快对旧村庄改造。(二)正确处理好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处置和离土补偿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但这些人与土地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土地。在实施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可允许进城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让农民置换土地使用权,并把其土地使用权折算成股份,使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民则进入城市从事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承包期内不要求进城农民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以使用权的转包或入股方式从原承包地获取收益,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三)为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铺平农民进城的道路

要使农村劳动力没有后顾之忧地走进城市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农民建立相应的住房、医疗、劳动就业、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农村,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切实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学习借鉴重庆经验,加大公租房建设,降低门槛,保障进城务工者有其屋,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农民的非农就业纳入城市统一的劳动力就业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等享受城镇失业、下岗人员的就业政策。(四)高度重视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解决就业难题的出路就在于城市化,城市化能够扩大就业空间。城市经济的资本增长速度要大大高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口的集中不仅对基础设施提出了需求,也使得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提高。而城市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化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除在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上,更主要地是服务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通过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就业空间,特别是要在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就业率方面多做文章。(五)科学规划,逐步推进

江门市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路径应是城市向郊区扩张,而不宜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非农化的路子。江门市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应是简单的农村城镇化,而是中心市区向郊区扩展。随着中心市区的边界向外扩张,边缘区和郊区的功能发生转变,经济质量提高,与中心市区的发展融为一体,整个城市发展成为本地的“都市区”。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果按全面铺开的低层次平面扩张模式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中心作用就会削弱,信息、资金、人才、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制约。生产要素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共享、产品和服务的辐射力就会减弱,使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环境污染得不到综合治理,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因此,江门市城镇化推进,应当坚持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集聚是城乡一体化的内核。(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三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关于江门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何渝

最近,江门产业转移园区在全省“双转移”考核中,连续第二年获评优秀等次,并取得了园区全省第一的成绩。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回顾近年来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不能因成绩而掩盖了我市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江门市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起点。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构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力整合全市工业载体,做大做强核心园区,重点打造了一批核心重点园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工业集中区(点)(含村办、镇办工业集聚区)超过100个,其中主要工业园区情况是: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为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3个,分别是新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山广海湾工业园区、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含开平园区、恩平园区,台山园区);其他重点建设的园区(基地)有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区、广东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银洲湖纸业基地、鹤山工业城等。(一)主要特点

1. 园区经济发展有较大提升。2012年,纳入统计的8大重点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入达15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40%的园区有4个,核心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2. 形成“一市(区)一核心园区、一园区一核心主业”的格局。我市出台了《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江门市工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暂行办法》等措施,设立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引导地方优势产业企业向各市(区)核心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和拥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一市(区)一核心园区、一园区一核心主业”的格局。(详见表1.3《各市、区核心园区核心产业情况表》)。表1.3 各市、区核心园区核心产业情况表

3. 规划和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我市一批新设工业园区的发展坚持高起点、重规划、设门槛,如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等我市新建园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有效益、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发展思路,明确园区主体产业和产业准入条件,并且积极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园区服务中心、商贸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致力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商贸于一体的生态型综合产业开发区。

4. 引进培育了一批大型优质企业。我市工业园区近几年吸引了不少优质项目落户。如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西铁城、亚什兰、康宁等已落户市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园引进了中国南车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平园区吸引了世界500强的联新、普利司通进驻;落户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总投资达20亿元的富华重工项目也有望成为我市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之一;江沙示范园区也成功引进海信、康师傅等优秀民族品牌企业,未来向千亿园区迈进。

5. 采取了多种合作共建模式。为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我市不断创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以省市共建、市区共建,甚至与商会协会共建、与顺德政府共建等方式,推动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当前,我市纳入省市共建的园区有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含开平园区、恩平园区和台山园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等5个,其中,仅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直接获得省财政扶持就超过10亿元,另外还获得了超过三千亩的用地指标奖励;纳入市区共建的园区有江门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基地、银洲湖纸业基地和电镀基地等。(二)主要问题

1. 园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以纳入统计的八大园区为例,2012年1—12月,我市八大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48亿元,同比增长23.17%。但八大园区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偏小,仅为11.47%。其中,最高的江门高新区也只占江海区工业增加值的53.96%,最低的鹤山工业城仅占鹤山市工业增加值的5.79%,其余均在6%—17%之间(江沙示范园由于未有数据,无法计算占蓬江区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以目前我市规模最大的江门高新区为例,高新区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36亿元,占八大园区工业增加值总数的4成以上。与周边地市高新区相比,总体经济规模还是偏小。2012年中山火炬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8亿元,惠州仲恺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5亿元,肇庆大旺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4亿元。而我市高新区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中山火炬园、惠州仲恺高新区和大旺高新区的10.92%、24.19%和23.11%。

而取得全省第一的江门产业转移园,去年工业增加值也仅22.71亿,位于全省15个示范园的第10位,经济总量属于中下水平。如果将江门产业转移园中的一园三区分别统计,归入全省20个县级产业转移园中,仅开平园区排位较前列第6位,台山、恩平园区排位较后分列第16位、第18位,也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 园区投资规模偏小。2012年八大园区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占全市比重仅为17.75%。其中,最高的江门高新区也只占江海区固定资产投资的57.79%,最低的江门产业转移园台山园区仅占台山市的1.8%。以目前我市规模最大的江门高新区为例,高新区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32.09亿元,占八大园区总数的25%以上。而同年周边地市高新区,中山火炬园123.16亿元,惠州仲恺高新区97.4亿元,肇庆大旺高新区91.5亿元。我市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中山火炬园、惠州仲恺高新区和大旺高新区的26.06%、32.95%和35.07%。

3.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我市八大园区中,大部分基本完成了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电信宽带和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俗称“五通一平”。但与周边地区现代成熟园区普遍都是“七通一平”甚至“九通一平”相比,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不是一个档次。以现代制造业普遍需要的园区配套蒸汽为例,我市除了银洲湖纸业基地可采取热电联供外,全市目前尚没有一个园区可以集中供应蒸汽。据了解,由于缺乏蒸汽的配套能力,对引进大型食品、饮料、日化等快速消费品行业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园区将缺乏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4. 土地规划瓶颈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据最近对我市各园区、各镇街工业用地情况的调研看,全市核心园区尽管拥有连片200亩以上,适合布局工业的用地47块约83213.67亩,占全市此类适合布局工业的用地达到52%。但符合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工业用地仅有约25000亩,只占八万亩的三分之一,未来几年使用这些工业用地将面临调整土地规划的难题。同时,我市存量工业用地分布极不合理,连片面积超过2000亩并完成征地的地块有5宗,总面积为12400亩,其中新会2宗,开平2宗,台山1宗,没有一宗位于核心园区内且地理位置不佳,位于边远镇。由此可见,如不及时调整土地规划,未来我市核心园区的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

5. 园区面临管理机制和资金双重压力。一方面,我市核心园区除高新区外,基本没有合理解决所在地行政区与园区管委会的事权设置问题,对园区管委会行政授权不足,园区的土地管理、财政资金、规划建设等核心业务无法高效完成,直接影响园区的行政效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园区的基础设施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资金筹措能力和持续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园区开发建设的档次和进度。双重压力下,导致不少园区容易形成运作不畅,基础建设推进不力,进而影响招商引资和企业顺利建成投产。二、几点建议

2013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书记专门强调了“建设产业园区是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工业化的不二选择”。今年6月,江门市委书记刘海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指出“下大力解决招商引资与园区平台建设不对称的问题”,这为加大园区工作力度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建议从市、各地、各园区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将园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同心协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一)要健全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协调统筹机构和部门职责

我市目前尚没有一个统筹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工作机构。2004年曾经成立了园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关于成立江门市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江府构[2004]55号),但由于领导成员单位在园区开发建设中所担负的职责不够清晰,同时没有专职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加上园区管理主体不统一,造成工作协调不够顺畅,工作开展虚位、缺位。作为市“双转移”工作牵头部门的市经信局,在园区日常工作中也仅以江门产业转移园工作为主,其他园区因缺乏市级统筹工作机构而各自为战。此外,各部门对园区工作虽有重视,但未形成合力。如:对园区未建立完整的专项统计工作制度,各类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工作难以进行;未建立支持扶持园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各类扶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也未向入园企业倾斜;工业用地不仅指标上未向园区倾斜,就连规划上也未将园区列为重点支持方向,等等。因此,建议尽快组建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协调统筹机构,并健全各组成部门的工作职责,统一步调推进园区各项工作。(二)各市、区要将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战场,集中优势兵力、优势资源,打好园区发展的歼灭战

一是要加大园区整合力度。整合不是简单、物理式的整合,采取在镇设定园区分园区、分片区的办法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各市、区要对各核心园区所在地域的总体规划进行认真分析,将全区域内符合土地规划的土地集中整理调整到核心园区,为园区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根据园区发展的状况,适时择机合理调整园区城镇规划,既为园区优化工业、商业功能布局,又为园区营运搭好平台。二是对没有省级工业园区的市或区,要根据省产业转移园管理政策的调整,积极申报设立省级产业园区,将园区纳入享受省产业园区扶持政策的笼子,争取获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企业创新方面的土地指标、财政资金等奖励。三是要优化调整园区管委会的机构职能设置。以尽最大可能向园区授权为标准,让园区事务基本不出园区就能办理完成,提高园区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四是要合理搭建好园区开发平台。组建全区域统一的园区开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开发平台融资能力和资本实力,为园区开发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三)各园区管委会要抓住三个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加快园区建设

一是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园区要贯彻落实“两个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要求,以产城融合为目标,规划建设好园区内部及联系主城区的路网,进一步完善园区环境治理设施,根据产业配套好园区分布式能源供应设施,积极改善园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平台,创造出优良的园区“硬环境”。二是加大产业链招商选资力度。各园区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细分产业链条,针对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和缺口开展补链式定点、定位招商,力争达到全链条式产业集聚的目标。三是加大园区政务、商务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各园区要将提高园区政务、商务服务水平作为园区“软实力”的重要抓手,落实专门机构、人员,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立项审批、证照办理、工程建设、验收交付等政务和劳务招工、会计金融、法律中介、后勤保障等商务的全系列、全流程的贴身代办服务,真正使入园企业只需关注生产和业务发展,其他事务都可放心交给园区办理。(四)园区开发平台要利用多种办法解决好园区开发资金难题

一是巧用金融杠杆。利用园区收储的土地和优质经营性资产,通过发债或向银行融资,合理筹措好开发资金。二是活用BT(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BOT(Build-Own-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等建设投资方式。园区开发公司可以适当将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如路网、污水处理设施等,打包引进建设商,采取BT、BOT等投资方式建设,若干年限后回购,以减轻园区资金压力和加快园区基础建设。三是妙用土地收储和规划手段。园区开发公司要及早将园区核心地段和位置的地块收储开发,掌握第一手资源,以获得最大的园区土地溢价。同时,园区要掌握一些条件较好的工业地块,待时机成熟后调整规划和改变土地用途,使开发公司获得较大土地开发收益,促进园区良性营运。四是善用资本手段。园区开发公司经营成熟后,要及早争取成为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为园区发展拓展空间。同时,也要根据园区发展情况设立园区创投基金,为园区成长型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分享园区企业成长的成果,进一步壮大园区开发平台实力。

总之,我市工业园区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开拓创新,理清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为我市经济打造转型升级和招商选资的最佳工业平台。(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四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聚焦园区经济 启动发展引擎

——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恩平园区发展的对策吴月波

园区经济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高级阶段,是微观尺度的区域经济的现代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是区域经济主体的现代化、特色化和社会化的体现。发展好园区经济,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管理。

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恩平园区自2009年7月竞争成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来,恩平市倾全市之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江门产业转移园区恩平园区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第一季度,恩平产业转移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8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5.66%,其中18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3亿元,增长15.31%;工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7.97%;实现税收2966万元,增长71.8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税收2462万元,增长78.66%,成为拉动恩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

近年来,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加速了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产业园仍存在开发能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投资软硬环境不优、综合配套不足、高端人才和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主要矛盾是:一是建设资金紧缺。恩平产业转移园区计划开发建设资金总投入为16.2亿元,目前各类到位资金仅为10.48亿元,缺口近6亿元,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后续建设资金需求大。二是土地瓶颈制约突出。恩平园区规划开发面积为6224亩,现仅有用地指标3795亩,用地指标缺口2429亩,用地指标面积已不能满足入园项目的用地需求,出现“有落户企业,无落户土地”状况。三是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电子信息区基本成型,机械制造区项目陆续上马,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仍为一片空白,配套区建设启动滞后,难以集聚人气。四是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受市场、征地拆迁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恩平产业转移园区机械装备项目组团项目入园以来仅有恒钢重工等5家企业进场施工。在引进的项目中,缺少投资超10亿元以上项目。新投产企业有30家,但只有1家是规模以上企业。五是项目审批环节繁杂。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要通过大小10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行政效率不高,按部就班,造成投资者办证难,报建时间长,影响项目上马进度。

恩平产业转移园区对恩平发展实体经济意义重大,作用举足轻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解决主要矛盾,使产业园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确保园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一、重视园区建设,坚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两手结合”。产业园建设应符合经济规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充分利用市场“无形之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势利导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政府应积极发挥“有形之手”作用,对产业园建设给予倾斜支持,使其成为产业发展、区域协作的内在需求和客观选择。二是推动“两个集中”。产业要向园区集中,发挥园区集聚等等优势,推动项目集中入园,实现集约用地,集中治污。园区要向城市集中,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口,促进城市化,使产业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向“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目标迈进。三要坚守“两条底线”。产业引进和发展项目要坚守环境底线,坚决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入园。建设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坚守效益底线,明确招商项目准入条件,不断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和税收水平,提升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二、筹措资金,加快园区内外基础建设

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各级财政不论多困难,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园区的建设。特别是项目前期经费,一定要舍得拨付,这些钱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园区资金封闭运行方案,将园区税收、土地出让款返还给园区用来滚动发展。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向省、江门申报各类扶持资金,加快园区基础建设。四是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筹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以BT模式、利用民间资金合作共建等方式投入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三、积极谋划,破解项目用地难、落地难问题

一是将入园大型项目统一包装,打包到省级立项,争取更高层次的土地指标支持。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按实际,凡可以建多层厂房的,应要求企业建多层厂房。三是加大三旧改造力度,以及将那些圈而不建而且层次低、投入小、效益不明显的项目“腾笼换鸟”,置换出更多的闲散土地,为园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完善项目进入机制,规范用地。要着眼长远、未来和发展,制定相对较高而又切实可行的入园标准,把有限土地优先供给产业层次较高、投资强度较大的企业入驻,确保入园企业质量和节约集约用地,对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或静止项目进行清理,整合资源,重新招商。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功能

建立政府、园区、行业协会三结合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一是在招商方向上,发挥“侨乡”优势,重点加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协会、商会沟通联系,做好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及广州、番禺等地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转移对接工作。二是在招商方式上,加强市与镇联动,落实异地招商机制,实行全民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发展战略,继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通过召开推介会、展销会、洽谈会、联谊会、交易会以及驻点招商、小分队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吸引企业、项目入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三是在招商成果上,加快机械装备区项目落地,推进机械装备区的恒钢重工、先源精密机械、安智建筑工程机械、大鹏机械模具、汇茂电气、美力格精密液压机械等项目上马建设,促进工业园区扩大发展。特别要围绕大企业招商。盯住央企、大型国企、大型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进行招商。通过招大引强、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快速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水平的提升。此外,要结合本地条件和优势,落实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具体是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建立投资商档案资料信息库,以选择有实力和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同时对有意向落户的项目,做好可行性论证分析及择优选商工作。五、进一步改善园区建设的软环境

具体要做到“三个营造”,打造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营造稳定有序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大打击各种侵害园区企业利益的犯罪活动,及时妥善处理各类涉企事件,整治企业周边的治安秩序,为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的生活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全面清理审批事项,加大行政审批权下放和职能转移力度。规范审批流程,完善审批和评价系统建设推行限时办结和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要充分发挥市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各职能部门将新增审批事项和审批权放到中心窗口,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服务机制,真正落实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承诺。同时,建立企业的诉求机制,保证企业诉求渠道的畅通。三是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工业人才培育基地,以联合办学、进修交流等形式,形成人才培养、培训网络,加快培养工业紧缺实用人才,每年至少培训300人以上。市委党校每年有计划地开办工业经济培训班,对市、镇干部特别是工业部门、园区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深入开展“校园对接,双招互助”,培训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开办适合我市工业技术需要的专业,培养一批实用工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企业用工不足问题,并研究出台有关《工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管理》的政策。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扩充园区载体功能

2012年,我市对产业转移园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升格为派出机构,园区建设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运转仍然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建议:一是授予园区管委会行使镇一级相对独立的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二是在园区内设立发改、国土、住建、环保、税务等机构服务点,充分放权,让入园企业的各项审批审核手续以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手续在园区内能办结,办事不出园区。三是理顺园区同周边的几个镇的关系,充分发挥产业园对本地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推动本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产业园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城市与园区发展空间。七、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以产业园为载体,全力打造本地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一要加大推进产业园建设统筹协调的力度,理顺完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对重大招商项目采取领导挂钩包干的方式,跟踪落实项目签约,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保证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三要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对政策措施落实的督查督办。四要强化目标责任考核,重点对产业园建设目标管理,以目标倒逼进度,突出对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开工情况、经济规模、增长速度、投入强度、产出水平、税收强度、环境保护等关键指标考核,实行考核结果责任制。(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二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做大做强江门市实体经济的对策研究

梁远球

实体经济是支撑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地方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实业支撑,这种发展就不可持续。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近年来江门经济增长较慢,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仅增长7.8%,比全省水平低0.7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二,发展压力较大,其关键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上不去。下面笔者从招商引资方面入手,对拉动实体经济发展谈谈个人一些看法。一、不要只盯住GDP的增长,而要重视投资的拉动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被赋予保持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项目则是投资的载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只有抓紧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千方百计上项目,才能推进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从投资项目数量上看,江门市与其他先进市比较确实有差距,今年上半年,江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1亿元,分别为中山的90%、肇庆的75%、惠州的72%,发展后劲显得有所不足。广东沿海的一些城市,通过抓大项目,如惠州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揭阳的中科炼油项目、茂名的南油石化项目、湛江的钢铁项目,迅速提升了经济总量。其中,惠州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上马后年产值就超千亿元,迅速超越了江门。从投资项目质量上看,江门现有的项目质量不高,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亩均产值、税收低,土地效益未能充分显现。以新会区为例子,2012年4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地3.15万亩,年产值仅为215万元/亩,年纳税额为11.9万元/亩,还存在长期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偏低、税收偏少或厂区围墙内土地闲置不用等现象。市政府为提高引进工业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出台《江门市工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新会区会城地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新增用地工业项目实际投资额要在2000万元以上,新会区各农村镇项目实际投资额1500万元以上,用地创税率分别为12万元/亩·年、10万元/亩·年。对此,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不能仅盯着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这些传统的考核指标,而要通过考核招商引资能力,把引进项目落地建设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以此加快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把实体经济总量做大。二、不要只强调领导重视,而要把重点放在基层

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仅仅靠市、区几个主要领导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激发广大基层干部招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引资合力才是关键。但目前项目招商受土地指标、环保指标、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基层政府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高,必须要把基层党政领导的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促使基层领导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角色归位。以南车项目为例,该项目在选址阶段就已经受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多个城市的青睐,项目能够落户新会,起初也是基层镇街先接触和引线,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为此,现阶段始终要把调动基层招商引资积极性放在首位,只要有好的项目,就不怕没有土地、环保指标,这个才是关键。因此,要完善从下到上的组织领导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重视基层的作用,才能使招商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三、不要只顾单个项目招商,而要着力于产业集群的打造

过去由于缺乏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且普遍存在饥不择食的思想,在招商项目的选择上散、乱、杂,不符合地方产业基础和特色,项目即使招进来了,也往往水土不服,难以生存。因此,要推动招商方式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银洲湖纸业基地、新财富环保电镀基地等专业园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已落户有格兰达、广州中车空调、广东南奥、广润机车配件、恒之源等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高端配套企业,将成为集制造、研发、物流、生活服务、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配套园区。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自2004年3月成立以来,不断向资源集约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全面发展集中热电冷水四联供、集中治污、集中物流、集中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公用工程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纸业基地造纸产业群现已初具规模,至2013年底,基地造纸总产能将达到141万吨/年;在环保电镀产业方面,崖门新财富环保电镀基地累计投入16亿元,通过崖门镇和园区运营方合作招商,现已有投产(试产)电镀企业53家,在建企业5家,引入的企业累计总投资约8亿元,当中不乏知名企业的配套企业,比如日本新星真空镀膜(西铁城钟表)、冢田理研汽配(汽车)、韩国鸿爱斯(通讯发射器材)、精工电镀等。产业集群的打造实质也是打造招商平台,如南车基地、纸业基地、电镀基地等成功例子告诉我们,企业在产业集群中更容易发展和壮大,因此不要再依赖于一个一个项目的招商,而是通过整合连片开发的土地,搭建招商平台,通过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实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将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不要被动地淘汰,而要主动地嫁接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央投下4万亿扩大内需资金后,国内部分行业又出现产能过剩,这些因素叠加造成国内制造业投资乏力,经营成本大幅增加,企业利润大幅减少,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市场淘汰。据新会工商部门统计,我区2008到2012年五年间,每年至少有超过3000家内资企业(含工商个体户)办理注销,最多的一年甚至达到6208家。据了解,除了个别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原因进行整合或搬迁办理注销外,九成以上都是因为企业倒闭。以新会区为例,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大多都是八、九十年代成立的,占了我们超过一半的经济总量。如今这些企业要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唯有兼并嫁接。如司前的金属制品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依赖订单加工,目前已难以为继,出路就在兼并嫁接。此外,增资扩产是捷径,新会维达纸业集团成功兼并新会泰源纸业正是一个典形的成功案例:近年,新会维达纸业为适应华南地区生活用纸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有意进一步扩大在华南地区的投资。当时大光明集团在新会区三江镇投资运营的泰源纸业,无法适应市场环境需求的变化,企业一直处于半停产的亏损状态,急需转型升级。2009年,大光明集团决定转让泰源纸业,区政府获悉后,积极为维达纸业和泰源纸业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2011年12月,维达纸业与泰源纸业订立租赁合同,投资20亿港元在泰源纸业的280亩土地及厂房的基础上设立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自2009年收购泰源纸业至今3年多,维达纸业已理清相关手续并完成第一期厂房建设,目前产能已达到13万吨/年,明年将达到年产26万吨产能。维达集团三江基地的建成,使维达集团在新会区域的产值有望达到60亿元,成为继李锦记集团后又一家超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维达集团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收购旧企业、旧厂房,在零用地指标的基础上实现了增资扩产,在土地平整、锅炉、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方面的时间和成本费用大幅降低,解决了维达纸业新上项目的环保指标和污染物排放问题,实现了原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还有利于培育本地大企业大集团,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四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大力发展江门市海洋经济的思考

——基于江门市海洋经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李润明

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领域。江门市作为海洋资源大市,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发展海洋经济所需的各类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国务院于2012年11月发布实施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东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江门市被列为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毫无疑问,江门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提高海洋经济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我市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江门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一)资源优势

江门市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2886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420公里,海岛561个,有全省第二、第六大岛的上川岛、下川岛,浅海滩涂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有可建5-20万吨级码头的深水岸线资源。目前,我市沿海区域的土地及港口资源保护得相当好,土地开发强度不到5%,远远低于环珠江口湾区的45%和环大亚湾湾区的29%。(二)基础设施优势

近年来,我市按照“左接广佛、右联珠中”的思路,加快沿海交通网络建设,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建成广珠铁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天马港万吨泊位、崖门10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等工程。深茂铁路、江门大道、新台高速南延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正扎实推进;广海湾通过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处置项目,完成填海面积近8000亩,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储备。总投资3500万元的崖门国家一级渔港预计年内可竣工。(三)政策环境优势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沿海边”发展的长期战略,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开启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部署。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港珠澳大桥2016年通车的机遇,结合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把打造海洋经济重大发展平台、提升我市海洋经济的战略层面作为推进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核心工作,作出了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以下简称“大广海湾区”)的决策,并明确了大广海湾作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基地的战略定位。今年4月27日召开了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并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江门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及分析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海洋经济总量初具规模,2012年我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673.29亿元,增加值249.58亿元,占全市GDP的1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临港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银洲湖、广海湾、川岛三大蓝色产业带渐具雏形。临港装备制造业方面,有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双转移项目富华重工等一批大项目。临海电力产业方面,规划总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预计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近1/4,台山成为中国南方电网第一个直购电试点地区。海洋船舶工业方面,2012年全市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23.76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广州。滨海旅游业方面,形成以川岛旅游度假区、赤溪半岛铜鼓旅游区、北陡浪琴湾旅游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等为代表的滨海旅游产业,2012年全市实现滨海旅游收入185亿元。海洋渔业方面,拥有全省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南沙捕捞船队,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和出口基地,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总产量、总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支撑江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三、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看到,虽然江门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但发展现状却是粗放型的、低层次的,离海洋经济强市还有一定距离。且从自身的情况来看,如果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将会使江门海洋经济逐渐丧失其比较优势,束缚与压抑江门经济的发展潜力空间。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低;2、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海洋经济中的重要门类,对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带来较大压力;3、海洋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四、基于江门实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选择

我市必须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赋予江门的战略定位和工作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我市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一)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提升海洋经济总量

临港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临港产业是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强劲引擎。依托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平台,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增强临港产业支撑。加强港口建设,发展港口物流业,完善主要港区的配套设施,加快进港公路建设,形成支撑港口物流大发展的交通网络;优化港口物流发展软环境,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强化辐射能力,逐步发展涵盖现代化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港口综合物流体系。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按照大广海湾区发展规划的要求,立足面向珠三角、服务港澳、连通北部湾的海洋大通道,认真谋划发展大广海湾海运业。(二)优化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既是规划建设大广海湾区的重点,也是我市建设全省海洋重要基地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是积极做强海洋优势产业,重点瞄准先进轨道交通制基地、船舶基地目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进一步发展海洋服务业,转变海洋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从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转变,加快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全面提升上下川岛旅游景区档次,重点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等项目,打造度假功能齐全、海洋旅游活动丰富、享有国际声誉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三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远洋捕捞业,加强扶持和引导,推进渔船升级改造,鼓励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支持龙头企业发起建立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远洋渔业股份公司,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海水养殖业和加快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业。(三)科技兴海,完善创新机制

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加快搭建全市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公共研发平台,培育引进高科技企业,争取一批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开发具有资源特色的海洋药物,逐步形成和发展海洋药物产业。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详细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彻底改变海洋开发的无序无度状态,并且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法规,根据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海洋保护法规与制度。(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四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关于促进江门市建筑行业发展的思考

徐东亮

江门市曾是广东有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企业实力雄厚,曾经涌现出“省七”、“开平建安”等一批知名的建筑企业,建筑产品曾经获得过全国建筑行业最高的荣誉“鲁班奖”。但是,近年随着外地建筑企业的大量进驻江门,使江门本土的建筑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存在问题(一)本地建筑企业中标率较低,缺乏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在册登记符合江门市公有资金投资工程投标人资格的企业325家,其中:江门市本地企业173家,占53%。2012年在江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招标的工程项目152个,总合同价约45.9亿元,其中:江门市建筑企业中标的项目70个,合同价约8.5亿元,中标项目占总项目的46%,而合同价仅占总合同价的18%。上述数据反映了我市大部分政府投资工程被外市企业包揽,特别是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基本上由外来企业中标施工。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本地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缺乏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由此还容易导致建筑企业所得税流向外地。(二)建筑企业使用本地建材情况不甚理想,税收流失

如果建筑企业大量使用江门本地建材产品,本地的建材企业生产、消费的能力普遍提高,就可以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据对市区在建的包括市政、公建、桥梁、装修等专业约30个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筑企业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情况进行分析。市政、公建专业建筑企业使用江门本地建材情况如下:对于单价低、使用量大、运输成本高的材料建筑企业普遍使用本地建材,如:商品混凝土、石的使用比例是100%;沥青混凝土、水泥等使用比例超过80%;其次是墙体砌块,使用比例在70%左右;其他材料,如玻璃制品、木材制品、塑料水管等,也有使用,但使用比例均较低。另外,在装修专业方面:企业使用较多的本地建材仅是水暖器材、排气扇等;江门本地生产的电线、电缆、玻璃、铝合金材料、墙面漆等使用率较低。二、原因分析(一)本地建筑企业中标率较低的原因

1. 江门缺乏建筑龙头企业。江门市建筑企业资质偏低,普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了大部分的政府工程由外地企业中标承建。

2. 外地企业进入江门的门槛仍不高。恶性竞争是本地建筑市场被外地企业蚕食的主因。近年来,为解决外来建筑企业进入江门门槛过低、不规范经营和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低于成本竞争、围标串标等问题,我市相继出台了《江门市公有资金投资工程及公共工程投标人资格预选名录》《江门市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规定》《江门市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在一定程度规范了外地企业在江门承建工程的做法。但相关做法主要限于住建部门管理的公建、市政、园林绿化等专业的工程,其他如公路、交通、水利等专业的工程并未完全按该制度执行;另外,相对于其他市的做法,外地企业进入江门的门槛仍不高。(二)建筑企业使用本地建材情况不甚理想的原因1. 客观上,江门不是建材主产地,部分建材如:钢材、钢管等在江

门没有生产企业,业态仅是体现为流通业。2. 木材制品、塑料水管、装饰材料等,各地产品众多,建筑企业选

择的空间较大,而江门的产品在价格、质量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

势,因而江门产品使用比例偏低。3. 江门本地生产的电线、电缆、玻璃、铝合金材料、墙面漆等建材

虽有一定的规模及知名度,但由于产品性价比不高,企业为获取

最大利润一般不会主动使用。4. 部分工程项目招标文件提供的参考品牌没有江门的产品,从源头

上影响了建筑企业对江门本地产品的使用。三、促进江门本地建筑行业发展的思考(一)支持江门本地建筑企业发展的建议

在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为支持其发展壮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施其职、共同努力。

1. 在采购环节采取措施,明确条件,扶持本地建筑企业。按照《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有关规定,施工单项合同100万元以上的工程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因此,支持本地建筑企业首先从采购环节入手。建议参照周边兄弟市如珠海市的做法制定一些优先本地企业的措施,由住建、工程交易中心等职能部门统一采购文件格式,在政府投资工程的采购函中要求供应商承诺:一是外地企业要参与江门政府投资的包括公建、市政、公路、水利、园林等所有专业的工程,都必须在江门设立独立核算法人机构(子公司),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否则有权废除其资格;二是在我市设立独立核算法人机构(子公司)的外来建筑企业必须在我市金融机构开设银行账户,所有工程款要通过独立核算法人机构(子公司)在江门的银行账户核算,否则一律不予拨付工程款。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地企业进入江门建筑市场的门槛,促进更优质的企业进入江门。另外,工程款通过江门本地银行账户核算,利于税务部门对外地建筑企业所得税的核查及征收。目前,建筑企业缴纳所得税的比例普遍是其营业额的1%至2%,2012年外地建筑企业在江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中标的工程合同价共约37.4亿元,如按以上测算,可以在江门缴纳企业所得税约3,740万元至7,480万元。

据了解,珠海市实行该做法以来,由本地建筑企业中标施工的政府投资建筑工程明显增多。由于以上做法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色彩,该市对相关做法并没有下发文件,只是由政府牵头,纪检监察、发改、住建、水利、交通、财政等部门统一思想共同推进该工作。

2. 鼓励外地优质企业主动联合本地建筑企业承建工程。凡外地企业与我市企业组成联合体承接工程的,其所得税按照下限核定税率征收。通过政府协调,为我市资质高、信誉好的建筑企业提供与央企合作平台,联合实施BT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市企业学习外地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提供平台,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加大对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简化信贷程序,优化融资服务,对资质等级高的建筑企业,在已签订施工合同且资本金已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应收工程款作为质押标的发放贷款。

4. 做大做强我市国企。我市自省七建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以来,市区国有建筑企业群龙无首,加之近年来我市在政策上、资源上扶持的力度较小,造成国有建筑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部分已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在2012年政府投资工程的中标单位中已没有市区国有企业的影子。为此,建议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国资整合工作,有必要做大做强市区国有企业,如市滨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城建集团有限公司都是国企,也是我市重点扶持的城建开发平台,其下属子公司具有公路、房地产开发等资质,建议可将我市的公用事业投资项目以市场的价格直接交由其作为业主投资建设和营运。该措施有如下优点:一是可扶持市直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优化配置市直国有企业的资源,增强市直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市的国有企业,将其打造成为我市优质的融资平台,最终实现我市国有公用型企业的融资上市。二是可发挥市直国有企业在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解决项目的资本金问题。三是可通过国有企业对公用事业的运营,实现企业的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解决项目贷款的偿还问题,减少财政的负担。(二)鼓励使用本地建材、扶持本地建材企业的建议

基建投资额是由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组成,其中:构成固定资产实体的价值约占70%,即材料占基建投资的大部分。因此,提倡使用本地建材对发展本地企业,增加财税收入有较大意义。

1. 建立工程材料品牌库、鼓励使用本地建材。建筑工程主要设备及材料参考品牌是工程采购文件的组成部分,也是中标单位选择建材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因而,要鼓励企业使用本地建材首先应从建立工程材料品牌库入手。我市已实施“代建制”多年,江门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建管中心”)行使政府投资工程(公路、水利项目除外)代业主职能,该中心对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议应充分发挥建管中心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由该中心牵头,市经信、住建、纪检等部门配合建立我市工程材料品牌库,完善工程材料品牌库的收集、考察、入库、选用、监督、清退制度。

2. 从工程管理各环节鼓励使用本地建材产品。一是由建设主管部门规定:各采购代理制定政府投资工程采购文件时,选用的工程设备及材料参考品牌原则上必须来自我市材料品牌库并要优先考虑江门本地建材,情况特殊要从库外选取的需报建管中心审批备案,否则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不予办理采购手续;投标人要在投标函承诺:如招标文件相关参考建材有江门本地品牌的,一旦中标必须要使用江门本地品牌。对于无正当理由放弃使用江门品牌的,由住建部门结合江门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实施扣分。二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从造价、定额信息方面引导企业使用本地建材。为反映建材市场价格情况,方便工程计价,造价管理站探讨将已进入我市工程材料品牌库的本地建材的市场参考价列入公布的造价信息,以便提高工程结算效率,引导建筑企业主动使用相关产品。三是施工企业根据参考品牌选用本地建材产品的,业主(建设单位)不能横加干涉、无理阻挠。

3. 建立政府支持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凡工程使用本地建材产品占一定比例或超过一定金额的,政府予以奖励。住建部门每年底对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的建筑企业使用本地建材产品的情况进行统计评比,对使用本地建材产品金额排名靠前的企业予以奖励。二是政府采购倾向本地产品。对于依法未达到公开招标而需要进行政府采购的修缮工程,在制定政府采购办法时,由市财政、经信、住建等部门共同研究,参考建立工程材料品牌库的做法,建立政府采购江门建材产品目录,优先支持本地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土企业和产品,确保每年建材产品政府采购中一定比例的产品来自江门。三是为本地产品打开本地市场提供支持。鼓励本地建材企业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大对本地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产品在江门的知名度;凡在市内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宣传的企业,宣传费用按优惠价收取。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的经验,从信贷政策方面鼓励银行支持本地建材企业扩大生产或技术创新。四是规范建材消费市场。加大建材市场整顿力度,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清理整顿消费市场秩序,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正规渠道进货以及无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取缔并依法查处,保障诚信守法企业权益。

4. 建材企业自强自立、苦练内功。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更多的只能是鼓励性的政策,做大做强我市建材企业,不能依赖政府赠予“垄断江门市场”的念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加快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三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从国税收入视角看江门与中山之间的差距

李扬保

江门、中山两个地级市地域相近、人文相通、产业相连、生活相融,但经过近十二年的发展变化,江门与中山相比,无论是在经济结构上、还是税收收入方面,均存在着发展速度不够快、总体实力不够强、差距逐步拉大等突出问题。本文从国税收入视角来进一步认识江门与中山之间的差距所在。一、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增长速度明显较慢

在国内税收收入总量方面,2001年江门国内税收收入为31.67亿元,较中山少4.23亿元,而且从2002年开始,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至2012年,江门国内税收收入为158.3亿元,比中山少77.26亿元,即比中山少将近一半的国内税收收入,其中,2012年江门国税县市级收入为31.33亿元,比中山少16.41亿元。在收入增幅方面,12年间江门国内税收年均增长14.35%,较中山低2.62个百分点;县市级收入年均增长13.43%,比中山低1.67个百分点。上述数据显示,我市无论是国内税收收入总量、占比还是年均增速均全面落后于中山,两地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说明中山国税收入规模、发展态势及地方税收贡献度均优于我市。二、制造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关联度较低

以2012年数据为例,江门十大重点行业共纳税101.57亿元,较中山少44.43亿元,占国内税收收入(剔除车购税)的66.7%,略高于中山2.52个百分点。两地前十大行业有六大行业存在同构现象,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纺织服装及服饰业、批发业等行业,表明两地产业趋同问题相当突出,且在多个制造业中竞争较为激烈。从制造业占比看,我市十大重点行业中,制造业占45.86%,比中山低8.56个百分点,显示我市制造业相比中山仍然不够大、不够强,竞争力处于下风;从税收贡献值来看,我市除了食品制造业和批发业之外,其他重点行业纳税额均小于中山,尤其是产品附加值及税负均较高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纳税额为我市同行业的四倍;从两地最大的支柱行业看,我市的食品制造业去年纳税17.69亿元,占国内税收比重为11.62%,且主要集中在无限极及李锦记食品这几户企业上,产业链不长,而中山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去年纳税35.01亿元,占比为15.39%,纳税额及占比均较我市强,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灯饰、变压器及电子器材制造为主的产业链,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三、税源大户相对缺少,户均纳税明显偏低

表1.4显示,2012年江门年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共1,691户,较中山少832户,合计缴纳国内税收126.83亿元,占国内税收收入的80.11%,比中山高3.84个百分点,户均纳税783.4万元,比中山多出71.31亿元。虽然两市年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占国内税收比重相当,均约占国内税收的56%,但从企业户数及纳税规模看,中山远高于江门,其中,中山千万元以上企业223户,比江门多出34户,合计缴纳税收153.7亿元,比江门高出65.58亿元,户均纳税6,892万元,同样比江门高出2,230万元,显示我市税源大户相对缺少,税收贡献率明显偏低。表1.4 2012年江门及中山国税重点税源企业规模统计比较数据来源:江门市国税局四、纳税户数明显偏少,股份及私营企业发展滞后

2001年江门纳税户数为71,063户,比中山多出1,705户,至2012年,江门纳税户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2001年减少了21,004户,仅为50,059户(剔除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业户),而中山当年的纳税户数达78,349户,比2001年增加8,991户,多出江门一半有多的纳税户,从侧面说明一方面江门整体营商环境较中山差,另一方面说明江门仍有相当数量低于起征点、即不用缴税的个体工商业户。近十年来,江门主要面向外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税收得到长足的发展,年均增长达到17.26%,占国税收入比重由2001年的29.04%升至2012年的41.99%,略低于中山外资企业46.44%的收入占比。相比之下,我市近年来忽视了本地股份及私营等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来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年均增长速度虽然达到15.27%,但仍比中山民营企业增速低6.89个百分点,发展相对滞后,占国税收入比重也低于中山5.67个百分点,仅为34.87%,未如中山那样实现外资、民资的同步发展。

上述对比分析表明,江门当前经济税收发展与中山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国内税收增长速度、制造业竞争力、税源大户税收贡献以及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差距十分明显。今后我市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工业化水平偏低、制造业竞争力低下、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等影响发展后劲的突出问题,积极扶持本地经济效益好、创税水平高、发展持续性强的优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江门经济税收发展速度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逐步赶上珠三角先进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二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促进江门市经济发展

简锦聪

为进一步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含行业商会,下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江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今年上半年,笔者会同有关人员,先后深入到有关行业协会、各市(区)实地调研,并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充分交流,还专门赴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考察,学习行业协会建设的先进经验。一、江门市行业协会现状(一)基本情况

1. 发展比较迅速。近年来,江门市加大了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的工作力度,各个经济领域的相关企业要求成立行业协会的热情很高。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共有行业协会96个(其中市本级45个,各市、区51个),比2011年底增加了25个,增长率高达35.2%。行业协会已覆盖到银行、证券、保险、摩托车、房地产、建筑、物流、古典家具、交通运输、不锈钢制品等30多个行业。

2. 发挥一定的作用。行业协会的成立,提高了江门市行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了行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1)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积极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反映了企业的诉求。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行业协会举办各类专业人员培训班318期,向当地政府和部门反映会员单位诉求35次;协助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31份;举办各类产品展销会、推介会62次,开展以商引商活动30多次。(2)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慈善捐赠活动。江门市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助学、助残、助医、助困等慈善公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市行业协会捐款超过8000万元。(3)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江门市部分行业协会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积极参与一些社会矛盾的调解,维护了社会稳定。例如,市保险行业协会内设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受理并调解我市保险纠纷案件,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影响较大的案件有成功调解台风“韦森特”造成新会、台山种植桉树农民与阳光财产广东分公司近亿元的桉树赔偿金争议,有效的化解了群体性上访事件。(二)存在问题

1. 行业协会“有为”不多。目前,我市行业协会数量有96个,涉及的产业也较多,但活跃程度有限。总体来说,行业协会主动为本行业、会员企业谋发展,带领行业、会员企业举办各类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开展招商引资的活动次数不多。行业协会多处于面上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人员培训、资质评估等方面,而在推动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的服务并不多,在我市经济领域的动作不多、活力不足,对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作用有限。

2. 行业协会“有位”不高。目前,我市行业协会发展总体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地位偏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政府职能转移进度慢,不利于行业协会地位的提升。我市多数政府部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包大揽的做法,对新形势下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对行业协会参与社会管理事务仍然存在不放心、不放权、不放手的现象,在职能转移工作上意识不强、力度不足,不但拖慢了政府职能转移的进度,也不利于行业协会地位的提升。据统计,2011年,我市有18个行业协会承担政府部门的职能45项,涉及资金200多万元;2012年全市仅有6个行业协会承担部门职能19项,涉及资金50万元。相比珠三角其他地市,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方面,我市严重落后于周边地区,如佛山市2012年共有112个社会组织承担政府部门的职能65项,涉及资金1813.4万元,其中行业协会占大部分。

二是我市行业协会、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完善。我市虽已全面完成行业协会从行政机关脱钩分离工作,但目前仍然有个别行业协会充当着行政机关的“打下手”角色,个别行业协会仍然免费为相关职能部门完成一些工作,行业协会的独立性、地位偏低。例如,市建筑业协会虽承接了8项政府部门的职能,但都是无偿的。

三是我市行业协会的政治地位不高。行业协会参政议政的机会不多,我市尚未将行业协会代表人士纳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介范围;没有建立政府出台涉及行业利益的政策法规时,征询行业协会意见的机制。

3. 行业协会“有威”不足。目前,我市大多数行业协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行业威信、公信力还不高,难以发挥综合协调功能。

一是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我市行业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交纳的会费,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会费也偏低,普遍处于资金紧张的状态。由于资金缺乏,一些工作开展不起来,作用无法体现,导致行业协会在相应行业中的威望不高。

二是缺乏专业的人才。我市行业协会从业人员中,对行业有研究、有认识的专业人员少,不少行业协会甚至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仅依靠离退休干部或志愿者兼职开展活动,行业协会还面临着企业乃至政府部门的人才竞争,能提供的报酬待遇和职业前景不如其他部门,留不住人才,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是缺乏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会员单位。目前,我市大多数行业都成立了相应的行业协会,但许多行业协会的会员覆盖面过窄,代表性不够强,甚至一些行业龙头企业都没有加入相应的行业协会。例如,市水果行业协会的会员绝大部分为新会区水果批发市场里面的经营户,其他市区的相关企业均未加入该协会;我市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大长江集团公司)都没有加入市机械和汽车摩托车行业协会。二、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周边城市发展行业协会的先进经验(一)行业协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

目前,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的行业协会利用人才众多、交流广泛、信息灵通以及自身特有的优势,整合全行业的资源,规范行业秩序,以高于企业目标的姿态管理行业,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开展行业自律、行业规范、“三打两建”和社会公益活动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佛山市最值得我们学习。

佛山市的相关行业协会的经济意识非常敏感,非常注重通过协会来组织、开展各类经济活动。近些年,该市的大部分经济活动基本是通过行业协会来组织的,如相关行业自发举办陶瓷、茶叶、花卉、家具、家电等各种展销会、博览会等。行业抱团、集聚力量促发展的意识非常强烈,很多行业协会自发结合在广州举办的春交会、秋交会,错峰举办各种展览会、博览会,把全国甚至国际上来参加广交会的客商吸引过来,既节约成本,效果也非常明显,有力促进了该市行业经济的发展。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佛山市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的工作做得非常好。该市的模具行业协会原在禅城办公,模具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原来是在禅城周边,而南海区里水镇通过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吸引了该协会搬迁至里水办公,通过协会做工作,目前,佛山市的大部分模具企业,基本上都在里水投资办厂。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充分发展行业协会的作用,聚行业力量,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行业发展就会起集聚效应,有力促进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二)政策扶持到位

近年来,东莞、佛山、珠海等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行业协会的政策制度。如东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建设孵化基地等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各项举措。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通过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重点培育等措施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2013年出台了《佛山市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公益服务类、经济服务类、科学研究类、文化体育类社会组织实行财政资金补助,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按照开展项目给予10—50万元不等的扶持,对行业协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珠海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和规范我市行业协会商会的实施意见》等,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拓宽行业协会职能、建立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设立孵育资金、拓宽参政议政渠道等措施,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三)财政扶持力度大

东莞市2012年财政拨付1000万元设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中山市2013年投入300万元设立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珠海市则实施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计划,设立行业协会孵育专项资金,佛山市在2012年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职能和购买服务资金高达1813万元,其中大部分由行业协会承接。(四)政府放权力度大

佛山等四市都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理顺政府、协会关系,明确行业协会的独立地位。东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政府职能中有三大类18项要通过授权、委托等适当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包括,第一类:行业管理与协调职能(如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准入资质资格、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与等级初审等);第二类: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如法律服务、专业培训、社区事务、公益服务等);第三类:技术服务与市场监督职能(如业务咨询、资产项目评估和行业内重大投资开发项目可行性前期论证等)。目前,东莞市经信局将工业、商贸流通业和信息化行业规范和标准拟定、行业评比等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性职责,依法逐步移交或委托给社会组织;交通局将行业考评,质监局将技术鉴定等职能委托给社会组织,民政局也委托社会组织开展了社区服务和公益服务。佛山市2012年制订了《佛山市确定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的暂行办法》,下放或购买社会组织的项目有65项,行业协会承接了大部分。(五)政府引导,自主发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佛山、东莞、珠海、中山市在培育发展行业协会时,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行业协会运作按照国际运作的方法,自主发展壮大,与国际接轨,行业协会公信力、威信很好,地位高,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处罚,博览会、展销会做到省外、国外,带动了经济发展。例如,顺德乐从钢铁贸易协会在2011年把在乐从钢铁市场不诚信经营的富瑶钢材公司从钢铁贸易协会除名,由于行业协会、钢铁贸易企业和银行三者之间形成了三方联保的诚信体系,因此,该公司被协会除名后将很难取得银行的高度授信,在市场和客户中的声誉也将受损,其实相比其他处罚,被乐从钢铁贸易协会除名的处罚才是最重的。三、江门市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的几点建议

相对于周边发达城市,我市行业协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借鉴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的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一)营造好的发展环境,筑巢引凤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职能转移的力度。虽然近年我市也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目录,但真正落实职能转移,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仍不多。一方面是因为我市的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不足,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我们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不够解放,担心职能转移后工作不能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因此,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移的力度,为行业协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建议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出台《政府职能转移实施意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扩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建立行业协会参政议政征询意见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参照佛山市的做法,切实落实社会组织项目扶持资金;出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向行业协会流动,提高行业协会运作的整体水平。在政府职能转移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佛山市的做法,由各级政府部门梳理职能,理顺政府、协会(商会)、企业之间关系,能转移的尽量转移,并分类列出来:第一类,可以转移的且现有社会组织能承接的职能,马上实施职能转移,开展购买服务;第二类,可以转移的但社会组织暂时还没有能力承接或无相应社会组织承接的事项也要列出,重点培育发展此行业的社会组织,待其发展成熟后实施职能转移。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公共财政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建议对我市目前各种产业发展资金进行整合,壮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在招商引资、建立产业园区、促进产学研结合、高新科技产业项目、创建区域品牌、创新服务机制等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协会走出江门,多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特别是佛山、东莞等市的成功做法,通过行业协会来牵头,举办各种、各类的产业展览会、博览会,为我市企业展示产品、招商引资提供本地平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过去由政府部门牵头的做法,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协会独立、自主开展行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并加大对活动项目扶持力度。对获得3A及以上评估等级并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行业协会,每年给于一定额度资金的扶持,具体扶持办法建议由市经信局牵头,市财政局和市民政局配合制定。

三是提高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政治参与度。建议将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代表人士纳入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重点推荐范围。各级政协可在政协界别分组中适当增加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代表比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党和政府与企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建立各级政府负责同志定期听取行业协会意见制度,及时掌握和协调解决行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具体制度由市人大办、政协办负责牵头制定。(二)统筹规划,做大做强

我市在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时,要突出重点、特点和热点,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发展规划,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1. 行业协会商会培育发展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建议以江门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战略为指导,重点培育、扶持与江门经济发展战略相关性较高的产业、处于产业链中技术水平较高端的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优势产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围绕行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等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引导培育建立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相关行业协会。通过相关的行业协会,加快会展业发展。将行业展览会、博览会、产业展销会等交给行业协会去办,实行市场化运作,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转化为由“协会搭台、企业唱戏”,努力把摩托车博览会、新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展览会、水口水暖卫浴展销洽谈会、开平牛仔服装节、恩平麦克风及电声视频产品国际展销会等打造成国内、国际知名会展品牌。

鼓励行业抱团,集聚发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有针对性开展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广使用集体商标,积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支持和鼓励我市行业协会商会 以抱团的形式到全国各地举办推介会,参与产业链招商。

降低成立门槛,允许一业多会。允许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其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商会,也可以按照经营区域、产业链各个环节、产品类型、经营方式、经营环节及服务类型设立行业协会商会,引入适度竞争机制。

建议由市经信局、外经贸局牵头,各市(区)政府及市科技局、市民政局配合开展。

2. 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龙头带动”。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经济功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根据我市10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计划,建议重点对蓬江摩托车、台山汽车配件、恩平陶瓷、新会造纸、开平纺织、鹤山制鞋、制伞、开平水暖卫浴、新会五金不锈钢、恩平麦克风等10大产业集群,结合实体经济、产业来发展成立或健全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鼓励传统优势产业行业协会引导企业积极运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发展、创新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快我市行业、产业发展,促进我市产业转型与提升中的作用。

重点培育和扶持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资质,特别是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市级行业协会,激励行业协会向优秀发展。

树立优势产业、创新产业的行业协会行业龙头地位。积极引导行业协会通过加强自律,发展壮大成国内、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桥梁,鼓励行业协会以产业凝聚力引导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布局,协助企业应对国际间经济纠纷,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来带动产业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就我市的先进产业,牵头制定地方甚至国家行业标准。如江门市LED行业协会,积极促进该协会加快江门市LED标准联盟建设,积极发布联盟标准,发起江门市LED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争取建立国家级技术标准。建议由经信部门牵头落实。(三)完善对社会组织监督机制,加大对社会组织评估力度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的等级评估工作。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社会组织总会或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通过社会和竞争方式,实行对所有社会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有序的评估机制,以评促优。行业协会商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规章和自律机制,努力提升参与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支持企业国际化竞争、提供信息、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行业协会商会要积极引导、规范本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推动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推动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确保将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接得住、管得好”。建议由市民政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外经贸局配合落实。(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促进行业协会商会的进一步发展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市直、市(区)、镇(街)三级联动,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加大行业协会商会 扶持培育力度。登记管理机关履行行业协会商会的登记管理职能,依法对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监管。经信、外经贸、科技等业务指导部门要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强化日常监管,制定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方案,促进行业协会商会依法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对行业协会商会涉及的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等进行业务指导。工商联要认真履行业务指导单位职责,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工作的指导。财政部门负责扶持资金、建立健全购买服务制度,牵头做好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向行业协会商会购买服务资金和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符合行业协会商会特点的人才福利待遇政策措施。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能,积极支持对口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做实做优,建立威信和地位,带动行业产业发展。(作者系江门市2013年第三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关于加快江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江门市2013年中青一班课题三组

实体经济主要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活动,也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涵盖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19世纪欧洲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近300年,世界经济实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其中,实体经济始终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力量。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虚拟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过度注重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泡沫化、空心化侵蚀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导致了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失衡从而爆发了金融危机。近年来,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对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造成重创,而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下依然欣欣向荣,其重要原因在于德国始终坚持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重视研发投入,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并创立了全世界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确保了始终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同样,经历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美国近年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发达国家仍然需要发展实体经济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在参加党校学习期间,我们中青一班第3组全体组员先后组织参观考察了我市高新区、产业转移园区、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滨江新区等经济发展载体(平台),并赴上海、苏州等先进地区学习调研,深入研究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做法。通过学习考察、调研比较,本文对我市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借鉴苏州、佛山等地的先进经验,就加快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一、当前江门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一)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针对经济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我省经济发展要适当提速,全省今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由8%提高到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由15%提高到18%。特别要求珠三角各市在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的同时,要确保经济不能失速。对于中央要求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省里也明确了要求,要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同时,全省各市人均生产总值也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工作目标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力保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地位的决心。为此,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对于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应对新形势提出的经济工作部署,意义十分重大。(二)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市经济争先进位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市的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七,但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与珠三角城市的身份还不相符,而且面临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