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1卷):希腊古代经济史(全两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5:56:17

点击下载

作者:厉以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1卷):希腊古代经济史(全两册)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1卷):希腊古代经济史(全两册)试读:

序 言

马克垚

古希腊史可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她的城邦制度、民主制度、奴隶制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讨论的中心,有关的论文、著作汗牛充栋。希腊的遗产,无论是对人类的学术思想,还是具体的政治实践,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者乐此不疲,不断有新的看法、新的成果出现。我国对古希腊史的学习与研究开始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翻译、著作、论文大量涌现,成长起一代很有建树的学者,甚至可以说古典学颇有成为显学之势。但是,纵观国内学者著述,大都是力求向深入方向发展,以专题论文、专门问题的论著为主,而没有一本厚重的全面论述的希腊史。翻译过来的希腊史,有分量的似乎也只有苏联史家塞尔格也夫的一本,可惜比较陈旧。哈孟德的《希腊史》据说已经译出,但迟迟不见出版,新近译出的波默罗伊等的《古希腊社会政治文化史》还比较全面,但是和西方一般的希腊史一样,写到希腊化时期就匆匆结束了。中国学者没有写出一本全面的古希腊史,我猜想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希腊史研究可谓博大精深,做一全面概括之作相当不易,所以至今还无人问津。最近厉以宁教授写出了他的《希腊古代经济史》,读过之后,我感到这可说是一本有分量的、全面论述古希腊的历史书,为国内学界了解古希腊史搭起了方便的桥梁。

厉以宁教授的古希腊史,其特点之一是时空范围广阔,上起公元前三千年的爱琴文明,下抵公元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为罗马所灭;而空间范围则囊括地中海周围,甚至东到印度河流域。这和一般希腊史写到希腊化时期就匆匆结束的格局不同,而大量写出希腊化世界的历史,也和他的《罗马—拜占庭经济史》格局相一致。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广泛,虽然名为经济史,但他的写法是纵论政治制度、阶级斗争、阶级关系变化等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甚至还有文化、思想变化的内容。所以这不只是一部经济史,而是熔经济、政治、社会等于一炉的全面的古代希腊的历史。写的少的是具体的战争过程,具体的文学、艺术(雕塑、建筑)等,这些已经有大量的著作介绍了。但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只是综合各家研究成果、对希腊古代历史的全面讲述,而且是根据具体材料,精心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作。下面,根据个人浅见,说一说本书创新之点。

奴隶制经济:

过去大都强调古代希腊有发达的工商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史学更有希腊城邦内部土地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斗争的提法,认为城邦制度的发展变化是这两派斗争的结果。后来的研究则证明希腊城邦的生产依然是农业为主。本书也认为,古代希腊文明主要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生产是其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是她的基本经济结构,不存在大土地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但是本书也指出希腊有发达的工商业,特别是在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货币——猫头鹰币通行于整个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专营货币兑换、存贷款业务的机关,类似现代的银行。不过不能像罗斯托夫采夫那样直接称此时的希腊存在银行和银行家,因为现代的银行是旨在促进经济活动的信贷机构,而当时希腊的“银行”主要是从事货币兑换和典当业务,大量货币依然储藏起来,不进入流通领域。

关于奴隶制经济和奴隶制社会,一般认为,古代希腊是奴隶制经济占主导的奴隶制社会。改革开放后,国内有胡钟达先生提出古典社会不是奴隶制社会的问题,引起世界史学界的注意。而廖学盛等同志则仍然坚持认为,古典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厉以宁的书对这一问题讨论甚多。他认为,雅典(因为古代希腊城邦众多,各城邦经济情况不同,人们往往以雅典为代表分析奴隶制经济)以小生产者所有制为主,另外还存在着四种非主流的所有制或经济成分,这就是大土地所有制、大工商业所有制、政府所有制、奴隶制经济,而奴隶制经济往往是依附于前三种经济成分。希腊奴隶制经济有一个发展过程,厉以宁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分析这一发展过程,当因战争、奴隶贸易等的发达使供给大于需求时,奴隶制经济就得到发展,出现了排挤小生产者的情况,奴隶劳动增多。但奴隶制经济仍然不是单独存在的经济成分,而是依附性的。所以雅典不是奴隶制社会,而是城邦制度下的社会,简称为城邦社会。城邦社会并非雅典所特有,是希腊世界所共有的。城邦社会有三个特征,一,城邦的主题是公民,公民的权利平等;二,城邦的领导层是公民的代表,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三,城邦中的居民严格分为等级,只有公民才有充分权利。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后期和四世纪前期,即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和希波战争前夕,雅典的奴隶数大为增加,虽然缺乏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其数目肯定超过了公民人数。由于到处使用奴隶劳动,公民轻视劳动和工作,这是导致城邦瓦解的原因之一。

厉以宁还考察了希腊化各国的奴隶制,在托勒密埃及,农业中传统就是由小农耕作,几乎没有奴隶劳动,工商业中使用一些奴隶。奴隶都是外族人,国家垄断奴隶贸易,还禁止在农业等行业中使用奴隶,以保持社会稳定。塞琉古王朝是原来波斯帝国的广大地盘,虽然波斯也使用奴隶,但是奴隶数目不是很多。塞琉古时期奴隶的价格呈不断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当时奴隶的供给旺盛,而使用奴隶劳动却在不断萎缩所致。从马其顿、希腊来的使用奴隶的人已经知道奴隶劳动效率低下,难以维持,不断减少他们的使用。只有安提柯王朝,它承袭了原来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城邦结构处于不断瓦解的状态,城邦中的公民人数呈下降趋势,而奴隶数目却不断加大,如雅典的公民人数一度只有万人,奴隶数目据说有40万(当然不足为信)。因为土地兼并,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大土地上使用大量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奴隶劳动的数量也大为增加。不过,这三个王朝,总的说来仍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奴隶制也只是一种经济成分而已。

城邦制:

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是史学研究的重点,而城邦制度必然和古代民主制、现代民主制相联系。西方学界自1992—1993年召开纪念民主2500周年会议之后,这一研究更是一时称盛,但我国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著也不少,讨论过城邦制在世界历史上是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有各种专门论著。厉以宁教授在本书中,对城邦制、民主制可谓甚多评论,值得引述。

厉以宁指出,城邦由公民组成,公民中有贵族与平民,贵族与平民的斗争,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是土地问题,第二是政治权力问题。土地私有之后,希腊城邦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贵族与平民,贫者与富者,不断围绕着土地与政治权力的分配展开斗争。由于平民派不断取得胜利,所以政治朝着民主的方向发展。这一制度调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最后大体上实现了政治平等,希腊城邦实现了民主政治,人人轮流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雅典最为典型。但是这一直接民主制并非没有缺陷,公民充当各种公职成为一种负担,而且也不具备成为熟练政治家的才能和训练;公民大会的许多决定都是仓促做出的,它往往成为政治野心家、冒险家的工具;民主制度的维持靠的是公民的热情与荣誉感,经济利益的考量不可能使这一热情持久不变。在贵族和平民之外,雅典没有形成有力的中产阶级,所以政治只能在贵族制和民主制之间选择,而贫富分化却使希腊城邦出现了平民极端派,他们要求重新分配土地,没收富人财产,使城邦内部斗争加剧,最后民主派和贵族派的矛盾演变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城邦之间相互残杀,战争没有赢家,是希腊世界的自我毁灭,也是希腊城邦制度的终结。

厉以宁教授对城邦制度进行了历史的分析,指出其先进性与落后性。在城邦制度的盛期,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与平等,但是城邦制度排他性太强,各城邦个个独立,不能统一,希腊城邦的公民权不能像罗马的公民权那样推广于非公民,城邦本身也就不能扩大。城邦内部充满了贵族派和平民派的斗争,而城邦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争霸的战争。战争给希腊城邦制度以巨大打击,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平民破产;战争的失败又揭示出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制往往导致决策的错误和指挥人员的无能,于是使公民本身也逐渐丧失对城邦的自豪和热情,城邦制逐渐丧失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贫富分化使许多人丧失土地,城邦公民日益减少,贫穷的公民也无力参军作战,所以城邦的军队不能维持,不得已采取雇佣军制,雇佣军为金钱而战,没有城邦公民的荣誉感,于是城邦制逐渐陷入危机。原来的民主政治这时转化成为暴民政治,国家的内政外交,军国大计,完全操纵于一小撮投机家、冒险家之手,或者是群众一时冲动的随意决定,这被称为“集体僭主”。城邦的危机和社会的危机交织,民主社会转化成为恐怖社会,相互残杀,没收财产,人人陷入恐怖之中,而城邦制度本身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最后只有外面的力量——马其顿的君主制解决了希腊城邦制的问题。厉以宁教授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诸方面,分析了希腊民主制的得失,给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他不像一般学者把希腊民主和近代西方民主联系起来考察,而是从当时历史实际出发,评价希腊民主,这是他的又一创新。

希腊化与东方化:

本书的一大特征,就是对希腊化地区的重视,对安提柯、塞琉古、托勒密三个王朝的社会历史,做了十分详细的叙述,并且使用了希腊化时期和希腊化世界这两个名词。希腊化世界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采纳希腊式政治体制,并且由希腊人治理的区域,即亚历山大东征所开辟的辽阔土地;而希腊化时期,是指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文化的时期。世界历史上早就有希腊化、希腊化时期等的提法,是说希腊文化对东方的影响。但厉以宁教授也认为,希腊化这个名词是有问题的,即它对希腊化中的东方因素考虑不够,所以指出希腊化文化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一融合过程不仅有融合,也有斗争,即两个文化的相互较量。厉以宁从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详细叙述、分析了三个王朝希腊化的内容。安提柯王朝建立在希腊和马其顿的本土上,当然希腊文化最浓,东方化程度最低。这里政治存在着二元体制,即马其顿王国和希腊自治城市,而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因为过去的关系,所以双方总存在着矛盾。塞琉古王朝是原来波斯帝国的土地,所以东方的色彩最为浓厚,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有一些希腊式城市,但自治权不大。在城市中,原来的西亚居民也日益希腊化,而广大的乡村仍然是东方式的。这里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不存在区别,共同代表着希腊文化。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保留了自己的特色,王权带有神性,被认为是神的代表,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设省、县管理,官员由中央任命。希腊人担任政府官员和组成军队,是统治者,和当地人的矛盾较多。在文化融合的问题上,厉以宁特别提出了文化的较量现象,指出在希腊化世界,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的较量一直在进行,在这些地区希腊化的同时,希腊人也被东方化了,希腊文化很有活力,东方文化根深蒂固,十分顽强,所以双方仍然保持着各自的领域,进行着较量。最后形成了的,既不是完全的希腊文化,也不是东方文化,而是参合了部分希腊文化和部分东方文化的希腊化文化。由于希腊化地区后来演变成为罗马帝国,所以厉以宁还讨论了希腊化文化和罗马文化的融合和较量,最后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希腊化文化是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而罗马文化在较量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希腊化问题,不可避免地和历史学上的东方、西方问题相关联。自从1987年伯纳尔的《黑色雅典娜》一书出版后,此一问题又掀起新一轮的争论,厉以宁教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根据历史事实,保持平衡论点,所以他指出希腊文化的源头有许多是东方的,希腊化世界中,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存在着融合和较量两方面的内容,而文化的演变则一直存在,后来地中海地区西部形成了基督教文化,东部则形成了拜占庭文化。

我对希腊古代经济史了解不多,以上评介,不一定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创新,不过是作为读者的一点体会而已。还要指出的是,厉以宁是一位经济学家,他主要关注、研究的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随着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上下起伏,他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而已是耄耋高龄,仍然能挤出时间,完成此七十万字的经济史巨著,足成其五本经济史的系列。这一为学术奋斗不止的精神,为我们这一代学人树立了榜样,也为广大学者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2011年10月23日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前 言

一、《希腊古代经济史》一书,按出版年份排列,是我的西方经济史系列著作中的第四本。如果按历史顺序来排列,那么它应为第一本。这四本书的历史顺序是:

1.《希腊古代经济史》

2.《罗马—拜占庭经济史》

3.《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

4.《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

这四本书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1982年,我和我的老师罗志如教授还合著过一本经济史著作:《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加在一起,按历史顺序排列,我一共有五本关于西方经济史的著作,第五本就是《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

这些著作都是根据我多年以来学习西方经济史的读书笔记、讲义和手稿整理出来的。二、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希腊古代经济史》,分为上下两册,共十四章。

上册“

希腊城邦篇

”,包括八章。下册“希腊化国家篇”,包括六章。我认为,最能反映我的观点的是上册中的第五章“雅典的发展和改革”、第六章“希波战争和希腊境内形势的变化”和第八章“希腊城邦制度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交织”,以及下册中的第十二章“塞琉古王朝”、第十三章“托勒密王朝”和第十四章“从希腊化文化到拜占庭文化”。

下面,在这篇“前言”中,我将扼要介绍一下我在这几章中所表述的基本观点。三、

关于“雅典的发展和改革”(第五章)。

本书认为,雅典城邦的建立是一个纯粹产生于部落内部的融合过程,是部落和氏族成员自愿结合的结果。斗争和冲突产生于内部,即氏族贵族和平民之间,二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利益之争,贵族力图保持过去的、既得的利益,平民则主张修改过去的规定,以保证平民利益的增加。

在雅典,长期维持土地氏族共有、家庭分得份地的制度。领取份地是公民的权利,公民权与土地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人口增长快,土地资源紧缺,多年来已经分配给公民家庭的土地由于世代相传,子嗣繁衍,土地细分,渐渐成为实际上的私有财产。土地有好有坏,人均土地有多有少,年成丰歉不一,结果,公民作为小土地所有者,就出现了贫富差别。于是平民与贵族之间便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斗争大体上围绕着两个主题进行:一是土地兼并问题,二是政治权力分配问题,即现实社会中,政治权力由贵族集团把持,平民被排除在外。

雅典城邦建立后奴隶的使用日益普通。但雅典经济一直是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也是多元的。小土地所有制依然为主,此外还有大地产制、城邦所有制(以矿山为主)和私营工商业经济等。奴隶制经济只是多元经济成分中的一种,而且是依附于其他所有制的,如依附于大地产制、城邦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经济等,那里都使用了奴隶。即使是主要的经济成分——小土地所有制,也有使用奴隶的。

因此,把雅典社会说成是“奴隶制社会”,是不妥的。“奴隶制社会”这个概念模糊不清。本书不使用“奴隶制社会”这个词。本书认为,希腊各个城邦的社会是城邦社会,雅典社会是城邦社会的典型之一。在城邦社会中,公民是主体,公民中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主要的。城邦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城邦不合并,不统一,独立自主。这在全世界是仅有的。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在原始社会解体之初,也有过一些小国(城邦),但它们或者自行合并统一了,或者被附近的大国吞并统一了。没有像希腊本土的各个城邦那样,一直坚持独立,并长达几百年。

在公元前594年到公元前572年间,梭伦担任了长达22年的雅典执政官,他推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这是雅典自建立城邦以来的第一次重大的制度调整,而这场制度调整是从调整所有制开始的。产权的界定和清晰化,是所有制调整的核心。他要保护的是小土地私有,他要制止或限制的是大地产制。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雅典城邦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总的说来,梭伦的改革是稳健的。雅典城邦制度并没有因梭伦改革而改变。但梭伦的改革只是此后雅典一系列改革的开始,雅典社会依然保留了较多的氏族社会残留下来的东西,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

然而,一旦改革的车轮启动了,接踵而来的制度调整就挡不住了。雅典作为城邦社会既然走上了制度调整之路,就没有任何人有力量使改革的车轮停止前进,更不必说向后倒退了。四、

关于“希波战争和希腊境内形势的变化”(第六章)。

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海上霸主。波斯帝国退缩于西亚。这时的希腊城邦大体分为两个阵营,一是以雅典为首的、参加提洛同盟的城邦,另一是以斯巴达为首的、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城邦。双方继续斗争。

在雅典,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呈现激化的趋势。在斗争中,主张继续推进改革的平民派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公元前461年,平民派把伯里克利推举为雅典最高领导人,由此开始了伯里克利改革。伯里克利采取的仍是渐进式的制度调整,贵族寡头政治一步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公民权利趋向于平等,民主政治基本上确立了。

制度调整是完善雅典城邦制度所必需的。制度调整让平民得到了实惠,这样,就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谁也不可能宣布撤销已经做出的决定,否则雅典社会就会大动荡,就会内乱,甚至会给平民极端派一个借口,乘此机会进行极端的行动。贵族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接受制度调整的结果。这就是制度调整不可逆性的反映。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手工业、国内外贸易、信贷业、农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安定,文化和教育也都有进步。但与此同时,奢侈、铺张和相互攀比之风传开了,有人为此炫耀,认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现雅典鼎盛时期的富庶,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谴责,因为在雅典城邦中仍有穷人。

雅典社会中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但人数还不多,还不足形成贵族和平民两大势力之外的足以平衡局势的第三种力量。人们只有在贵族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之间做出选择。已经出现的中产阶级,在某些场合同贵族寡头派站在一起,在另一些场合又成为平民派的支持者。在雅典的城邦政治中,中产阶级不可能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这是它同后来的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重大区别。

在处于“黄金时期”的雅典,奴隶人数增多了,使用奴隶比过去更加普遍了,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奴隶制经济依然只是雅典的多种经济成分之一,并且在许多场合仍是依附于其他经济成分的。如私营手工业、商业、船运业中使用了奴隶,城市所有制经济(如矿山)中使用了奴隶,大地产中使用了奴隶,一般家庭中也使用了奴隶。不能认为这一时期的雅典社会成了“奴隶制社会”。雅典的经济依然主要是小生产者经济,包括小土地所有者、小手工作坊、小商业等。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在雅典“黄金时期”不可能把雅典带进工业化,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再发达也做不到这一点,正如传统工业今天绝不可能把现代国家带进信息化一样。

由于奴隶的反抗也在激化,役使奴隶的主人感到使用奴隶常常是不合算的,于是在这一时期,通过赎买和主人的“恩典”等方式来释放奴隶的现象增多了。政府也释放奴隶,其中有些奴隶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释放后仍留用。被释奴隶是自由人,但不是公民,所以不能拥有地产。五、

关于“希腊城邦制度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交织”(第八章)。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城邦制度很快就陷入了危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兼并、集中,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动荡不宁,使城邦制度过去长期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动摇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平民中的极端派的号召力增大了,他们不顾已形成多年的法律和秩序,夺取了政权并实行了极端的政策,富人被杀,被剥夺或逃往国外。中产阶级不仅受到波及,而且受到平民极端派打击最重的正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雅典等工商业繁荣的城邦中,迅速萎缩。在混乱中,几乎所有能够活下来的公民都处于困境。公民们自己的日子既然这么艰难,对前途还能有什么指望?城邦制度还能这样维持下去吗?

城邦制度危机还同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失业人数增多了,失地农民也不断增加,希腊许多城邦都处在混乱无序状态。公民兵役制维持不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雇佣兵制度。雇佣兵根本没有什么保家卫国的观念,谁给薪酬就替谁打仗,毫无诚信可言。无论是战胜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雇佣兵在领不到薪酬或者在薪酬无法使他们满足的时候,抢劫便成为他们的生财之道。希腊城邦向何处去?希腊社会的出路在哪里?这成为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希腊大多数城邦的公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恢复兴盛阶段的城邦政治已经绝无可能。那么能不能走联合、统一的道路?这也只是一种愿望。困难在于每一个城邦都要捍卫自己的主权、自治权,没有一个城邦愿意放弃独立。

在这种形势下,对希腊城邦前景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已没有人感兴趣了,也没有人关心这种研究。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都涌现出来。这是一个不同社会思潮都有市场的年代。有悲观主义的,有逃避现实的,有主张享乐的,也有厌世的。各种社会思潮都有一批信徒,谁也说服不了谁。

泛希腊主义就是这些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泛希腊主义的宗旨是为陷入危机中的希腊城邦找到一条出路,也就是要寻找一种强大得足以统治全希腊,并领导希腊人共同对付东方强敌的政治力量。通过这一过程,才能把希腊带离苦海。

然而,在希腊本土的城邦中是找不到这种政治力量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和斯巴达实际上是两败俱伤,谁也承担不了统一希腊的使命。那就只有到希腊本土以外去找。

希腊本土以北的马其顿王国便是这种被一部分希腊人寄以希望的、可以率领希腊人一致对外的政治力量。尽管马其顿人一直被希腊人看成是蛮族,但这种看法是可以改变的。于是在希腊一些城邦中相继出现了“亲马其顿派”。与此同时,在同一些城邦中也出现了“反马其顿派”。他们不断辩论,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对的。

但历史并不以他们的辩论而变更自己前进的轨迹。马其顿王国崛起了,马其顿人在国王菲利普二世率领下,南下了。马其顿军队击败了希腊城邦联军,占领了希腊本土。维持了数百年之久的希腊城邦制度结束了。留下的,除了“反马其顿派”坚持反抗、斗争外,“亲马其顿派”也大为失望,因为向来被希腊人崇尚的民主和宪制消失了;城邦只是名义上还保留,它只剩下形式。六、

关于“塞琉古王朝”(第十二章)。

在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新成立的三个希腊化王朝中,安提柯王朝的东方化程度最低,塞琉古王朝的东方化程度最高,托勒密王朝居中,并具有自身的特色。塞琉古王朝的东方化程度之所以最高,一是由于这里原是波斯帝国直接统治的核心地区,二是塞琉古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更多地采纳东方的政治制度。与此同时,叙利亚北部作为塞琉古王国的中心,这里的希腊味最浓,被人们称为“第二个马其顿”。叙利亚一面临海,北部是小亚细亚,那里有一些希腊移民城市,向东和向东南走,则全是西亚人地区,因此,被称为“第二个马其顿”的地区实际上处于西亚人包围之中。

在政治体制上,塞琉古王朝不像安提柯王朝那样存在着二元政治体制(既存在一个马其顿王国,又存在若干个希腊自治城市)。希腊本土的城市自治,外交上听命于马其顿王国,军事上受到马其顿在希腊本土的驻军的控制。在塞琉古王朝辖区内,虽然有不少希腊式城市,它们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不过这些希腊式城市都是从属于塞琉古王朝中央政府的。中央高度集权,国王总揽大权,这是塞琉古王朝体制的特征。从社会制度上说,塞琉古王朝和安提柯王朝一样,都是专制的封建王朝,那里的社会都是封建社会。

塞琉古王朝的中央高度集权,也体现于王室成员、贵族等都没有自己的世袭封地,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的长官由中央派出,由国王任命。

在塞琉古王朝的城市中,除了有新建的希腊移民城市外,还有一些以西亚本地人为主的城市。但城市中的西亚人,尤其是上中层成员,都接受了希腊式教育,采取了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同城市中的希腊人交往频繁,通婚的也越来越多,城市中的希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地上层社会的希腊化更为突出。但在塞琉古王朝的乡村,则仍然保留东方原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依旧是东方的。

塞琉古王朝和安提柯王朝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双方对马其顿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在安提柯王朝,希腊人始终同马其顿人心存芥蒂,总认为马其顿人是统治者,希腊本土被迫屈从于马其顿,希腊人是被压迫者。而在塞琉古王朝,马其顿人和希腊人都是外来的,他们不分彼此,都认同对方是自己人,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合而为一了。在马其顿—希腊人的周围都是西亚本地人,这才是他们共同的对手,但又必须长期共处。正因为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相互认同了,希腊文化被他们共同接受了,二者又处于东方环境中,于是就形成了把希腊文化同东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希腊化文化。塞琉古王朝在这方面和托勒密王朝相似,而与安提柯王朝有区别。

塞琉古王朝最大的危险,在罗马人征服迦太基和消灭安提柯王朝之前,不是罗马人,而是内部的地方割据势力。对塞琉古国王来说,在这一大块原波斯帝国的领土上,地方向心力本来就不强,那里的许多居民原来是被波斯帝国征服的,离心力一直很强。塞琉古王朝前期,这些地方都屈服于塞琉古王朝的强大兵力,所以表面上顺从塞琉古王朝;到了塞琉古王朝军事力量因忙于连年同托勒密王朝交战而削弱后,地方割据现象就一再出现,它们纷纷宣告独立,脱离中央。塞琉古王朝最后只剩下两河流域的一部分和叙利亚。罗马军队在这种形势下由小亚细亚南下,结束了塞琉古王朝。安提柯、塞琉古王朝都不存在了,都被罗马灭掉了,托勒密王朝还能维持多久?七、

关于“托勒密王朝”(第十三章)。

埃及有古老的文明。波斯帝国曾两度统治埃及。亚历山大是从波斯帝国手中把埃及夺过来的。托勒密一世在埃及这块土地下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存在了将近三百年。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希腊化的封建王朝。在王权与神权的合一方面,托勒密王朝在三个希腊化王朝中是最突出的。这是因为,古代埃及的国王都被臣民尊奉为神或神的儿子,那时的国王称做法老,法老既是政治领袖和军事领袖,又是大祭司,即宗教领袖。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后,把自己装扮成神的儿子进入埃及境内,这样就得到埃及本地人的拥戴。托勒密一世和以后历代托勒密国王,都让埃及祭司为自己大造舆论,以神的化身自居,传达“神谕”。

在政治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一样,都是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全国分设省(州)和县,省(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官员都由国王任命。托勒密王朝不分封王公贵族,他们有领地,这是国王赐给的,他们只是靠田庄取得收入,不管地方事务,也没有军队指挥权。

托勒密王朝重视发展经济,并且对经济活动实行了严格的管制措施。土地国有;手工业工匠人身自由受限制,不能自由择业,父子相承,世代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榨油、食盐、纸草甚至烟香的生产和销售,全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实行包税制,等等,使托勒密王朝的经济带有很大的管制色彩。私人投资、私人开办工商业企业以及私人贩运商品,都是政府允许的,但私人领取营业执照,手续繁多,税负也重。特别在金融方面,托勒密王朝在继承雅典兴盛时期有关金融业的经验的基础上,除了发展私营金融业以外,更重要也更有特色的是建立皇家银行及其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使之成为托勒密王朝的信贷中心、理财中心。

托勒密王朝也普遍使用奴隶。奴隶是外国人或战俘。奴隶属于王室和私人。奴隶贸易由国家垄断。奴隶制经济也是托勒密王朝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一种,并且是依附于王室经济、私营经济和小生产者经济的。托勒密王朝境内,广大农村中,除了神庙土地有时使用一些奴隶耕种外,农民都是王室土地、神庙土地的佃户,他们不使用奴隶。

托勒密王朝前期是强盛的,希腊人是军队主力,希腊人担任地方行政机构的正职,埃及本地人不被招募到陆军之中。后来,由于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托勒密王朝深感兵源不足,所以从托勒密王朝中期以后,也从埃及本地人中招募陆军士兵。埃及本地人的军队成立后,埃及人在国内政治中的发言权大为增加,地方不听命中央,埃及各地社会上层成员不服从国王的事件时有发生。埃及军队哗变的事件使托勒密王朝难以应付。于是从公元2世纪中期起,托勒密王朝推行埃及本土化措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埃及祭司被赋予更大权力,埃及本地人可以担任地方行政机构正职。但埃及本土化未能挽回托勒密王朝的命运。希腊人在埃及的统治走到了尽头。罗马大军压境,托勒密王朝终于被罗马征服。八、

关于“从希腊化文化到拜占庭文化”(第十四章)。

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一直在悄悄地进行较量,经过长时期的碰撞和摩擦,逐渐形成了希腊化文化。希腊化文化是改变了的希腊文化和原波斯帝国土地上的东方文化一部分内容融合之后的产物。罗马征服了希腊化世界后,在这里又产生了希腊化文化和罗马文化的较量。

然而,在希腊化文化和罗马文化较量过程中,罗马文化自身也在悄悄地变化。帝制代替了共和国,对政府领导人制衡的传统淡薄了,罗马文化和当初刚进入西亚、北非的希腊文化一样,也吸纳了东方文化的一些内容。前期的罗马文化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文化。希腊化文化同罗马帝国文化在原来的希腊化世界的土地上继续较量。

基督教产生了,它起初处于非法状态,秘密传教,赢得不少人的信仰。罗马帝国起初采取镇压措施,但抵挡不住基督教影响的扩大。到公元4世纪初期,连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也转而信仰基督教了。到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于是罗马文化又演变为罗马—基督教文化。罗马帝国也分为东帝国和西帝国。

接着,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在西欧和意大利半岛上成立了若干日耳曼王国。在西部,蛮族文化逐渐取代了罗马文化,蛮族—基督教文化逐渐取代了罗马—基督教文化,后来就成了中世纪西欧封建文化。东罗马帝国仍继续存在,它始终以罗马帝国自居,在查士丁尼一世临朝期间,他还收回了西部大部分土地。希腊化文化和罗马文化的较量也在继续进行。

在西部,日耳曼人,从国王到普通人,后来都信奉了基督教,并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但他们全都不接受罗马—基督教文化中所谓罗马皇帝与上帝合而为一的说教。在西欧的日耳曼人中,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罗马”一词已被抛弃。但基督教文化被保留下来。罗马文化失去了对西部的影响,只有拉丁语言文字仍被使用。

在东部,情况与此截然不同。到了查士丁尼时期,罗马—基督教文化演变过程一直没有停止,最终形成了拜占庭文化。罗马文化在东部的最后痕迹也消失了:皇位早已成为世袭的,元老院仅仅留下一种形式,不起任何制衡作用,而成为皇帝的工具;连元老院成员的结构也变了,这些人不再是世家名门出身的代表,而成为皇帝宠信的新贵的代表。军队也变成了以雇佣军为主。

拜占庭文化成为主流,希腊化文化成为拜占庭文化的主要成分,并且吸纳了更多的东方文化的内容。基督教一统天下。罗马占领雅典后的几百年内,雅典一直保留下来的非罗马、非基督教的文化教育中心被关闭了,教授们被迫逃往外地。皇帝本人被更加神化。拉丁语言文字早被废弃不用,只有希腊语言文字才是官方的。

在希腊化文化同罗马文化的较量中,在原来的希腊化世界,希腊化文化占了上风,罗马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是基督教文化,而基督教文化并不发源于罗马,因为罗马宗教是多神教。

从政治史的角度看,罗马灭掉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标志着希腊化世界的消失和希腊化时期的结束。而从文化史的角度看,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佩利奥格洛斯王朝,才算是希腊化时期的告终。希腊城邦篇第一章古代爱琴海文化

希腊境内最早有人居住大约在2万年以前,他们住在希腊东南部注1山地的洞穴内。公元前10000年到前8000年,他们经历了从旧石器注2时期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这时开始出现农业和持久性居住地。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东南欧,包括希腊在内,农业和饲养业都有所发展。到公元前7000—前5000年,希腊境内一些肥沃的平原注3上已经有了由永久性住房构成的居民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注45000年,希腊本土已开始出现村落。公元前3000年以后,克里特注5同埃及之间有了间歇性的商业往来。这就是目前所了解到的有关希腊的最早情况。

希腊本土的居民在公元前2000—前1000年之际,是说希腊语注6的,他们是最早使用希腊语的人。然而在希腊本土以南,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上,却住着另一个种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使用注7自己特有的语言。这就是本章所要考察的克里特文化。也可以说,克里特文化是最早的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最早开始于古代爱琴海文化和荷马史诗时代,这大体上包括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800年这段时期。但这是一个缺少文献资料的时期,而历史上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只能根据考古资料,以及学者对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的研究才能对当时的情况有所了解。考古发掘和研究从19世纪后期开始,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顿而外,直到现在仍在不断进行,新的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出注8现,新研究成果修正过去的看法,是不足为奇的。

历史上的传说并非完全不可信,但其中确有不少令人难以相信的注9部分。加之,“有关的传说既不连贯,又不完整”,所以很难把它们串联起来,说明真相。然而我们应当懂得,“过分依赖考古资料、强调中长期趋势”,也是有缺陷的,这不仅使“早期希腊史不再那么富有传奇色彩”,而且也会使早期希腊史“失去了它应当具有的激情注10和生动”。对荷马社会的研究尤其如此。

这样,对古代爱琴海文化的研究,可能目前还只能主要依靠考古资料,而对于荷马史诗时代,除了应当更好地利用考古资料以外,也注11应当谨慎地利用文献资料和传说。第一节  克里特文化一、 传说中的米诺斯王朝

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一片广阔的海域,其中有许多岛屿,克里特岛就是这些岛屿中的一个。它是地中海东部第二大岛(面积8,220平方公里),仅次于塞浦路斯岛(面积9,200平方公里)。

克里特岛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北部隔海约120公里是希腊本土,南部隔海是非洲的埃及。荷马史诗中曾经提到克里特岛,说那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有许多城市,但后来被希腊人忘记了。希腊人后来只是从传说中隐隐约约地知道克里特岛有过一段繁荣的岁月,但这仅仅是传说而已。

揭开古代克里特文化之谜的,是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和他领导下的发掘队伍。继伊文思之后,欧洲其他国家的考古队也陆续来到克里特岛,进行发掘。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重要的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人们开始对古代克里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据专家们的意见,古代克里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米诺斯文化,中期米诺斯文化,后期米诺斯文化。从年代上看,早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第9王朝以前,大体上是埃及古王国时期;中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第10王朝至第17王朝,大体上是埃及中王国时期;后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第18王朝以后,大体上是埃及新王注12国时期的初期。

具体地说,早期米诺斯文化,大约是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早期米诺斯文化的末期,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以后,正处于新石器时期向青铜器时期的过渡阶段,或称做石器和青铜器并用时期,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但后人对米诺斯人的社会组织状况不了解,只能推测当时克里特岛上有若干部落,它们被山脉隔开,每个部落由一位酋长统治,下面又分为若干村落,居民从事农业和饲养业,注13这是他们赖以生活的行业。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爱琴海各岛屿和希腊本土,都发现了米诺斯的陶器,可见米诺斯人当时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他们输出葡萄酒、橄榄油、金注14注15属器皿和陶器。米诺斯人也向爱琴海一些岛屿移民、经商。

中期米诺斯文化大约是从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600年。 这时青铜器已被大量使用。在社会组织方面,据考古发掘的结果看,当时已经形成了国家,可能还是多个小国并存,因为在不同地点发掘出宫殿遗址,宫殿规模都不大。这些米诺斯人来自何处?可能来自地中海注16南岸,一种说法是来自古代埃及。看来克里特岛与古代埃及关系注17密切,克里特文化受到古代埃及文化较多的影响。目前的解释是:埃及人渡海来到克里特岛,除了出土器皿的形状和选料可以为证外,注18在克里特“早期墓葬中发现的一些尼罗河流域宗教习俗”,同样表明了这一点。

中期米诺斯的宫殿被称为旧宫。它们被损毁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注1918—17世纪,为什么会损毁?一种说法是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但也有可能是内战所致。

后期米诺斯文化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00年。这时的米诺斯王朝可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为王宫设在克诺萨斯,气势雄伟,装饰华丽,遗址墙壁上的壁画反映了它极盛时期的辉煌。这时建注20立的王宫被称为新宫或第二宫。它们是在旧宫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注21并且距旧宫的破坏并不很久。从考古资料发现,米诺斯人是一群活泼的、快乐的、感情丰富的人,他们喜欢靓丽的颜色,喜欢玩复杂的棋戏,穿着精致的服装。他们的住房,有的有五层楼高,有明亮的注22天井、收进去的阳台。他们在建筑上也有一些创造,例如王宫中注23有水管系统,甚至还有冲水的卫生间。

米诺斯王朝大约兴盛了三百年。公元前1400年前后,新王宫又遭摧毁,原因依然不明。一种可能是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大地震所注24造成的灾害。遗址的发掘显示了地震时神殿石块和陶罐在倒下时都有一定的倾斜度。虽然地震不一定会灭掉一个国家,而且这次大地注25震之后也有过恢复重建,但地震确实使米诺斯王朝的国力受到很大损害,为外族入侵创造了条件。传说中王宫所在地克诺萨斯是不设防的,后经遗址发掘证实了这一点。“克诺萨斯是不设防的,其统治注26者必定控制着海面”,而“广阔的宫殿则证明了它的财富。克诺注27萨斯极为复杂的布置表明它是一个行政管理中心,而不是要塞”。最后,多利亚人从希腊本土侵入克里特岛,米诺斯王朝灭亡。克里特文化从此长期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二、 米诺斯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概述

关于早期米诺斯文化和中期米诺斯文化,尽管可以根据对遗址的研究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但那只是零星的、局部的资料。目前能够了解得比较多的,主要是后期米诺斯文化的情况,也就是米诺斯王朝时期的情况。

从克里特岛同周围其他小岛的往来,可以了解船舶的建造当时已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从考古资料了解到,公元前 1800年左右,帆注28的使用提高了航海技术。而在这以前,船只全靠桨手驱动,“桨注29手最多时可达50人,至少也有25人”。如果“船只装满口粮、原始的设备和其他必需品——还要为承载的货物留下空间——这种优雅的狭长快船在持续约两星期的双程航行中大概至多可以行驶200英

注30里”。

米洛斯王朝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国王凭借两个支柱,一是军队,二是神职人员。军队是米洛斯王朝征服岛上各小邦的力量。米洛斯王朝还拥有一支舰队,控制爱琴海海域,肃清海盗,保证海上航路畅通。神职人员的任务则是向臣民宣传国王是神之子,奉神的旨意对国家进行统治。为了表示国王权力来自神授,所以米洛斯王朝采用斧头和百合花作为王室徽记。

克里特人信奉万神教。“有一些证据表明,他们有用活人献祭的注31习俗。”在克里特人看来,“自然界充满了神灵——这一信仰使得注32他们将许多户外场所变成膜拜众神的圣地”。考古队发现,“在克里特岛大约30个不适合居住的潮湿的岩洞的幽深处,出土了不计注33其数的黏土供品,这是宗教活动的证据”。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一些岩洞里,“还发现了黄金双刃斧、青铜小塑像以及动物牺牲的注34残骸”。

万神教认为万物都是神,都有灵,都值得崇拜,所以山岳、岩洞、石头、石柱、树木、太阳、月亮、山羊、蛇类、鸽子等等,都受他们注35祭奉。在原始社会这本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原始人深信,注每一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神秘关系”36。克里特岛上的最初居民并非例外。在克里特人中间,他们想象出来的母亲神,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因为她代表了生殖力。母亲神之子是仅次于其母亲的崇拜对象。克里特人为了祭神,有一套繁缛的祭注37礼,通常由女祭司主持祭礼。后来,男性的神也在克里特岛出现。“根据神话传说,宙斯——众神和万民的君父——出生在克里特岛。注38至今人们对这一点的看法是一致的。”由于宙斯神的出现,人们认为,“克里特岛是希腊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的发源地——如果说那注39还称不上宗教,至少可以说那是希腊宗教赖以发展的基础”。至于对宙斯的崇拜究竟开始于米诺斯王朝还是开始于此后的迈锡尼王朝,甚至更晚一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无论如何,从母亲神崇拜到宙斯崇拜的过渡,可能意味着从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宙斯作为主神的地位的确立,它“不仅是自然力量的注40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要知道:“神话的最高发展形态,是唯一神至高无上地位的最终确立,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对神注41话的取代”。

克里特人尊重死者,一般用土棺、石棺或大瓮埋葬。从克里特出土的石棺上所涂的石膏面上的画面,可以看到画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注42极具特色。陪葬品多半同死者生前的经历有关。例如,死者是国王、贵族或富商,陪葬品多半是金银珠宝;善弈棋的,陪葬品是一副泥土制的棋子;如果死者是音乐家,陪葬的是泥土制的乐器;如果死者喜爱航海,小泥船便是陪葬品。

米洛斯王朝境内有一些城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提到克里特有近百个城市。“事实上,自从伊文思集中精力对这座面积广大的爱琴海岛屿进行考古发掘时起,至今已经出土了数百个定居点(其中注43有许多属于米诺斯文化)。”克里特有那么多城市,在希腊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米诺斯文化早期,仔细规划的城市无须城墙加以注保护,表明当时已经建立起了有秩序的政体和至高无上的法律。”44而到了米诺斯文化中期以后,城市已建城墙,这表明统治者感到商业的繁荣可能会引起外族人的嫉妒前来劫掠,所以要加强防卫。

考古发掘表明,米诺斯文化中期以后,城市规模已较大,有铺着石板和水沟的街道,有交叉纵横的小巷,旁边或者是住宅,或者是店铺。除了克诺萨斯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宫殿群:法斯托斯、马利阿和注45查克罗斯。法斯托斯位于岛的南部,是一座港口城市,船只从这里起航,凭借风力可直达埃及。象牙可能就是埃及或近东输入克里特

注46注的,米诺斯宫中的金器和珠宝装饰品也可能来自埃及或近东。47注48有一种可能是:当时西亚文化很明显地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所以西亚文化对克里特的影响实际上和埃及文化对克里特的影响是一回事。

米诺斯文化的一个特征是妇女的社会地位高,妇女不受男性的限制,行动自由。这不是说米诺斯王朝的社会仍是母权社会,而可能是母权社会的影响还保留得比较多。例如,米诺斯王朝由国王统治,王注49位可以传给“与国王女儿结婚的人”。又如,“孩子以母亲命注50名,所有遗产都通过母亲继承”。另一方面,妇女同男子一样,或在田里干活,或在手工作坊里做工,或主持家务;妇女也同男子一样看戏,看比赛,而且坐在前排。

克里特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称为线形文字A,它不同于后来希腊人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一种论点是:克里特人早期只使用象形文字(图画文字),后来几经演变,形成了一套与腓尼基字母相似的字母,这就是线形文字A的由来,但“直到今日仍无人能破解这些手迹”注51。另一种论点是:从时间上看,腓尼基人在地中海航行和经商同米诺斯王朝的存在大体上是同时的,二者相互影响,克里特人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线形文字A。根据考古资料可以了解到,尽管腓注尼基人对克里特人有过影响,但克里特文化“是一种原创的力量”52注53。也就是说,“米诺斯文化的精神完全是欧式的而非东方的”。

关于腓尼基人的早期活动,这里也需要作一些说明。要知道,古代的腓尼基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注54在腓尼基人生活的西亚地区“从未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注55形成了若干彼此独立的小城邦国家”。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居住在本地区的人们从来不把自己叫作腓尼基人……他们只把自己称为注56某某城市人,如西顿人等。”因此,我们在承认腓尼基人的经商活动对克里特确有一定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夸大这些影响。米诺斯文化和米诺斯王朝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相对独立的和自成体系的。

根据已有的资料,米洛斯王朝使用了奴隶。从克诺萨斯王宫和其他巨大工程建筑来看,从事沉重体力劳动的大概是奴隶,他们是劫掠来的人口,或者是被米诺斯王朝征服的地区的民众。被征服的地区包括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甚至还有希腊半岛南部。至于奴隶人数占克里特人口的比例,则无从得知。

传说米诺斯王朝时期有一种会餐制度,也就是公共食堂制度。“凡公地上一切收获和畜产以及农奴所缴纳的实物地租,完全储存于公仓,一部分用来交给祀神和各种社会事业,另一部分就供会餐,这注57样,所有男女和儿童全都吃到了公粮。”这段话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也只是传说而已。“也许这里的意思是说克里特以公粮拨注58给各户,其数足供男子参与会餐及其妻女在家食用。”而且传说注59这是不用交费的,“安排得比较有利于平民”。

米诺斯王朝是怎样衰亡的,这又是一个未被揭开之谜。前面已经提到,克诺萨斯王宫的毁坏可能由于自然灾害(大地震),也可能由于战争(岛上部落反叛或外族入侵),但王宫毁坏并不等于亡国。此后米洛斯王朝仍延续了二百多年,不过损毁的王宫再也没有恢复到过去的规模。

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在米诺斯王朝衰落后的一个世纪内,“米诺斯人和迈锡尼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来自大陆的迈锡尼注60人取得了胜利并控制了克里特岛”。迈锡尼人来到克里特岛上并攻占了海岸一些港口,可能是为了商业利益,即想控制爱琴海一带的注61商业垄断权。这原来只是学者们的推测,但近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考古纪录表明,在公元前1470年之后克里特岛上存在着一个外来势力。武士墓和大量的武器贮藏使得当时的克诺萨注62斯笼罩在一片冷峻的军事氛围中。”这里所说的外来势力,就是指由希腊大陆侵入的迈锡尼人。“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米诺斯人的书写系统——A类线形文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最早的希腊书面语注63——B类线形文字。”

迈锡尼人可能与衰落中的米洛斯王朝在克里特岛并存过一段时间,最后,在公元前14—12世纪时,来自希腊本土的、在文化和发展上更为落后的多利亚人在克里特岛上成为米洛斯王朝更大的威胁,最终是多利亚人把米洛斯王朝灭掉了。从此米洛斯文化便被湮没,直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才又被人们逐步了解。第二节  迈锡尼文化一、 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的关系

迈锡尼文化发现的时间略早于克里特文化发现的时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文化的发掘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他原来对传说中的特洛伊古城遗址感兴趣,所以从1870年起在小亚细亚进行发掘,并取得一些成绩。1876年,他决定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迈锡尼发掘,试图证实《荷马史诗》中的阿伽门农是否确有其人。发掘数年,终有成果,他找到了阿伽门农的坟墓,但更大的收获是首先揭开了湮没已久的迈锡尼文化之谜。

在谢里曼之后,其他一些国家考古学者相继在迈锡尼文化遗址进行了更大规模发掘,发掘结果初步认定,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之间存在过一个迈锡尼王朝,创造迈锡尼文化和建立迈锡尼王朝的,是希腊人中的一支——阿卡亚人。阿卡亚人原住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他们大约在公元前17—16世纪就南下了,后来占领注64了迈锡尼这块地方,建立了迈锡尼王朝。他们的都城也设在迈锡尼。“荷马史诗中攻打特洛伊城的主帅阿伽门农,就是阿卡亚人占据注65下的迈锡尼的首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迈锡尼时代还注66没有发现任何诗歌创作的证据”,因此只好靠考古发掘来判断当时的情况。

有一点似乎是不少学者所认可的,即创造米诺斯文化的克里特人注67并不说希腊语,而创造迈锡尼文化的阿卡亚人却说希腊语。换一种说法,在米诺斯王朝,居住在希腊境内的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仅仅是由地域概念来说的希腊人,而在迈锡尼王朝时期,由于阿卡亚注人说的是希腊语,所以“希腊人”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希腊人。68

问题在于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的关系。克里特文化早于迈锡尼文化,那么,创造克里特文化和建立米诺斯王朝的人同创造迈锡尼文化和建立迈锡尼王朝的人有没有继承关系?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没注69有太大的争议,即迈锡尼人继承了克里特文化;米诺斯王朝时期注70的一些技术,即使不是全部,被迈锡尼人接受了。如果再考虑到迈锡尼人在管理方面的成绩,以及在建筑和器皿制造上的进展,那么注71可以认为他们是米诺斯人的值得称道的继承者。

争论依然存在。比如说,迈锡尼是不是一种较早的土著种族呢?注72“对于这些问题还不可能有确切的答案。”但至少可以了解到,“总的说来,他们很可能是说希腊语的征服者,并且贵族是来自北方注73的头发漂亮的侵入者。这些人带来了希腊的语言”。

迈锡尼人也就是自希腊西北部南下的阿卡亚人。据说,他们比米注74诺斯人好战,他们把陆上和海上的劫掠视为一项事业。由于米诺斯王朝兴盛时不仅控制了克里特岛,而且还控制了希腊本土一些地方和爱琴海上一些岛屿,所以克里特人同迈锡尼人的接触可能开始于克注里特岛以外的地区。开始时,可能是商业上的往来起了重要作用。75以后,迈锡尼人才渡海来到克里特岛。克诺萨斯王宫的破坏,前面已经提到,可能是大地震所致,也可能是迈锡尼人所为。但迈锡尼人注76同米诺斯王朝之间确实发生过战争。现在可以根据考古资料推断的是,在克诺萨斯王宫损毁之后的一两百年内,迈锡尼人仍继续进入克里特岛,最终灭掉了米诺斯王朝。

迈锡尼王朝建立后,王宫在哪里?王宫在希腊本土伯罗奔尼撒半注77岛西南部的庇洛斯。王宫中,有国王宝座所在的房间、王后卧室、贮藏室、作坊等。与米诺斯王朝的王宫不同的是:迈锡尼国王宝座所在的房间较大,既是国王会见臣属的地方,也是祭神之处,而米诺斯国王宝座所在的房间很小,主要是祭神之处,而不是国王会见臣属的注78地方。至于迈锡尼王宫和宫内宝座所在的房间的装饰,则主要是注79希腊大陆风格的,只有少数具有米诺斯风格。

迈锡尼文明是怎样衰落的?考古资料支离破碎,学者们有激烈争

注80论。不同的解释有:内战、社会革命或奴隶起义;外敌从陆路或海上入侵;与东方贸易中断、谷物进口中断而导致的饥荒;气候变化(太干旱或太湿冷而无法种庄稼);灾难性的传染病;由滥伐森林引注81起土壤受侵蚀;一系列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不管是某一个原因或某几个原因共同起了作用,到了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迈锡尼人的定居地终于成了废墟;到了公元前12世纪初,迈锡尼王朝的宫殿注82等建筑都被毁坏和废弃了。

迈锡尼王朝被谁灭掉?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即认为:灭掉米诺斯王朝的不是阿卡亚人,而是比克里特人和注83阿卡亚人都落后的多利亚人;灭掉迈锡尼王朝的也是多利亚人。另一种说法是,尽管多利亚人是来自希腊西北部的未开化部落,但是“至今尚未发现任何显示他们到来时有过纵火和破坏行为的考古学上注84的证据,而仅仅是靠在那些已人口稀少的昔日王国里定居下来”。也就是说,“多利亚人并未造成迈锡尼帝国的崩溃,他们只是利用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