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打造成梦的样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0:52:28

点击下载

作者:沈丽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课堂打造成梦的样子

把课堂打造成梦的样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把课堂打造成梦的样子作者:沈丽娟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67536456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写在前面课堂是一种态度,与知识无关

我一直以为,教育分两种,一是关涉幸福的教育,二是无关幸福的教育。当我们的父母被问道:你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吗?父母们经常会回答:我们希望孩子幸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幸福却很少作为教育目的来实践。

幸福之外无教育。很多时候,我们做了许多与幸福无关的事情,回过头来看,似乎没有必要。教育就其本性来说,就是帮助孩子们充分发展幸福能力。当然,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恒久的心灵能量。心情,是一种感性状态;而心灵,则是一种精神内存,必要的时候可以自然绽放。弗洛伊德建议我们谨记:把幸福理解为快乐必定是插曲式的,没有永恒的高潮。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心灵比心情更重要。

尽管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了十多年,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风景依旧”。有人敏锐地指出今天的课堂教学三大问题:一是大量的机械训练仍普遍存在,日益侵蚀着人的创造性;二是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这使我们丧失了复杂情境下思维灵活性的基础;三是不珍惜新知识带来的新情境,这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丢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究新问题的绝好机会。(余慧娟:《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人民教育》2011年第1期)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潜隐着巨大的危机——被学习,被作业,被探究,被合作,被自主,被活动,被评价,被生活……如此,你们说,孩子们能幸福吗?你们说,学校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吗?你们说,我们有美好的未来吗?

让一个人有尊严地、自由地生长,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期许。我们必须明白,任何空洞、抽象的教学理念和主张,或是粗浅、简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不能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和方式,最终都必须回到“教育即解放”这一原点上来。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学习知识与激发想象”、“讲授道理与发展理性”、“理解规范与鼓励崇高”、“掌握技艺与丰富经历”、“强化记忆与温暖心灵”、“发展智能与强健身心”、“预知未来与点亮人生”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度理解其中的转化机理,并以此来把握课堂教学转型的价值取向。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今天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之教”,而忽视了“思想之教”;过于追求“结果之教”,而轻视了“过程之教”;过于注重“有用之教”,而忽略了“无用之教”,不懂得“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之道。十八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提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儿童需要做梦、需要犯傻,需要慢慢地长大,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这种看上去的“浪费”,为儿童赢得了成长的时空。那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的做法,实际上是惊扰了孩子们的梦,其本质是浮躁。我以为,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见识比知识更重要,思想着比思想更有价值。从根本上看,见识是人的存在方式,思想着是人的精神常态。只有让孩子们“思想着”,才能让他们成为“思想者”,才有可能让他们成为“思想家”!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可以表征为教育的一种至纯追求。课堂教学转型就其方向而言,应把“人”放在中央,给人一种享受,一种共鸣,一种启迪。都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恐怕是一个人被知识武装得坚不可摧!当我们的教师满怀一颗诗意的心走进教室,用真善美去感召孩子们的时候,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简单的传递、机械的授受,而是情感的孕育、智慧的生成、生命的享受,让我们彼此的心跳、心灵的舞动有着共同的节律……

在特定意义上,课堂是一种态度,与知识无关。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在理论上需要确定从“教学认识论”到“教学诠释学”的思维转向,并由此带动实践的转型。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这样,我们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梦的样子”;这样,我们才能“上一堂灵魂渗着香的课”;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间教室都有梦”,让孩子们内心充满希望;这样,课堂才能“春暖花开”,实现从“学习知识”到“丰富经历”的华丽转身;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触及灵魂”,充满“磁性”;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突破平面学习”的局限,把课堂“翻转”过来,实现“在这里自由呼吸”的追求;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文化基因”,让“课堂,静待花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聚餐的味道”,才会是“思想的盛宴,别样的课堂”;这样,我们才能“让思维生长出来”,让“每一种意见都很重要”……总之,课堂确实是一种态度,与幸福关联。

课堂教学转型丛书传播的是民间的声音。因为工作关系,我与国内一批学校进行过多方面的合作研究。这些学校办学卓有成效,他们对我而言,是一种营养,是一种财富。这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我们的智慧碰撞与思想启迪,是草根的,但越是草根的,才越彰显出生长之本性!感谢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是你们让我觉得一路不孤单!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对我们研究成果的关注,虽然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些很感性的东西,但关注是一种分享,一种纪念,一种安慰,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亲爱的读者,我们期盼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邮箱pujiaosuo@163.com欢迎您的来信!杨四耕2015年6月1日识于上海静竹斋前言寻找“梦课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梦想。简而言之,我们都在追寻自身梦想的路上。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无疑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在当今课堂转型的大背景下,这更是我们要认真探索的话题。而实现这一梦想,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策划力,进而能更好的调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自己的“梦课堂”。

2011年,我们学校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策划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开启了自己的“梦课堂”新征程。

历经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提炼、总结出了涉及课堂教学的系列策略。从教学主张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教学环境,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梦课堂”的基本元素,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这里凝聚了我们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梦课堂”的八条定律:有涉及教学主张策划的“蓝精灵”定律;有关于教学内容策划的“石榴”定律;有关于教学模式策划的“凹凸”定律;有关于教学活动策划的“涟漪”定律;有关于教学环境策划的“七巧板”定律;有关于教学方法策划的“魔方”定律;有关于教学艺术策划的“维纳斯”定律;有关于教学评价策划的“北斗”定律。这些定律无疑为更好地策划课堂教学、打造“梦课堂”提供了方向。“梦课堂”八条定律,从教学策划的角度,阐述了如何策划自己的教学主张,让课堂富有思想含量;怎样根据实际对教学内容的解构、取舍与统筹;如何根据学科实际、策划教学内容;如何策划适切的教学模式,如何策划教学活动,让课堂成为其刻骨铭心的旅程;如何策划教学环境,让教室弥漫着儿童的味道、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洋溢着学习的味道、充满着美的元素;如何策划教学方法,使教学即返璞归真而又丰富多彩;如何策划教学过程,让课堂充满诗意……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且行且珍惜。我们相信,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中,我们一定能找到那梦中的课堂,走进教学的伊甸园。第一章教学主张的策划:课堂深处是灵魂【梦课堂:“蓝精灵”定律】

思想是蓝色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要有灵魂,要有思想。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梦的编织者。面对孩子求知的双眼,面对可爱的精灵,教师要脚踏实地,仰望天空,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以哲学的视野策划教学主张。

在提升教学策划力的课题研究中,我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并依据自己的教学主张尝试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仅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涌现出了“简约语文”、“体悟语文”、“激情语文”等教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着教师个人的原创色彩,而且透露着我们对“什么是教学”、“教学究竟为了什么”、“教学的背后蕴含着什么”等问题的思考。第一节教学主张策划的核心指向

在涉及教学主张的策划之前,我们先明确教学主张策划的核心指向。一、 儿童立场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过程。缺少这两项活动的其中一项都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因此,“教”和“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英语中“learn”和“teach”的词源相同,都来自“lore”。Lore指学问或知识,特别是指由过去传承下来的,或由一类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杜成宪教授也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从字源上考察,汉字的“教”是由“学”发展而来的,即中国人的“教”的概念是由“学”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使得“教”、“学”二字一度可以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学”字实际上主要承担了表达“教”的概念的功能。(一) 教学主张策划应秉持的儿童观

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因此,教师关于教学主张认识的深化不可避免地转换到了对儿童观的理解中。教师的教学主张内在地蕴含着一定的儿童观。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理念的策划不能“目无儿童”。

加涅认为,教学设计必须适当注意学习发生的条件——包括儿童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因此,在教学理念策划的环节中,教师应有儿童观的预设,以及对于学习的科学认知。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太多的做法是与此常识相违背的。教师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有没有教,而没有很好地去关注“儿童真的在学习了吗”、“儿童真的学会了吗”,换言之,教学理念的策划,从深层次而言,“儿童”——课堂中学习的那个人是其起点,亦是其归宿。

儿童的学习增值了,也就是儿童的生命获得了成长,得到了发展,我们教师每天都在接触儿童,但是我们是否真正地了解儿童,或者说,我们是否在用合适的办法去接近儿童内心的真实呢?如叶澜教授所言,儿童是“小人”,不是大人,是生命成长阶段的真实生命存在,因“长”而“教”,教学必须直面儿童的生命。“生命”一词涉及的是儿童在教育世界中的本体论与生存论的问题,同时也关乎“人”的假设,也即如何看待“人”,众所周知,教育学中的“人”,是具有未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未定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人,是永远“在路上”的生命。但是这样的人如何展开,在何种语境中展开,则涉及教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意义就是使生命丰富,使生命与生命相遇,使种种在场与不在场,包括知识、信仰、习俗、价值观、情感、态度等以各种方式相遇,而表演性行为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教育的创化之美,在此,“表演”即指的是教学。儿童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得以在教学中展开。

正如上述,儿童生命的成长发展同时意味着开放与创造,在这过程中,儿童的个性化差异全面展现,因此,在课堂中的儿童既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又是存在差异的个体。这是教育的必然,也是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二) 差异:解读儿童学习的一把钥匙

每一个儿童都有差异,这应是教师的一个重要常识。教师对儿童的差异一般都相当敏感,这体现在,班上哪个孩子基础好,哪个孩子基础薄弱,班级的任课教师往往最有发言权。

儿童的学习差异从何而来?这涉及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关于学习的本质以及学习是怎么发生的这一问题属于心理学与学习科学的经典问题。早期经验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传递的过程,教师负责知识的复制,学习是知识的接受和存储。学习的差异来自于儿童对于知识的复制程度与数量。斯金纳利用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学习,强调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地位以及对于环境的选择和反应,但行为主义者一般都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知识是客观的,而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各种奖励或惩罚的强化。皮亚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人的学习,认为认识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上的主动建构,主要的机制有同化与顺应等,个体本身的认识结构存在着独特的认知图式,因此,这造成了儿童建构过程中的差异。维果斯基则区分了儿童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最近发展区”,儿童通过一定的符号中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

但是关于学习的差异,新近的学习科学进展则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焦尔当·安德烈教授提出了“变构学习模型”,他认为儿童拥有一个特定的解释系统,学习正是依赖于这些概念范畴,也正是通过它们,儿童诠释由教师或媒体传播的信息。如果教学没有考虑到这一事实,那么,这个活着的解释系统就会固守不变,传递的知识就会被规避、变形甚至与儿童熟悉的知识相远离。现在,这一假设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我们把儿童所特有的解释系统称为“概念体”(conceptions)。我们想强调,对任何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儿童的概念体,而且,如果教师忽略了它们,这个运行着的概念体发挥的就是障碍性作用。并且,概念体会呈现出不同的组织水平。因此,我们知道仅仅关注教学过程并不能使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据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小组讨论,“做中学”等处在“金字塔”的不同层级,但是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儿童所能接受的比率却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说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更新,那么,儿童的学习很可能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进行。

因此,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学习体验与认识经验,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应该把儿童这样的独特的“前理解”——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交流授受的生长点,以下案例体现了我们本校教师在解读儿童差异性学习时所进行的工作或思考:

1. 对班级儿童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现状,包括需求与问题进行诊断分析,了解班级儿童语文学习的认知障碍与发展程度,并体现在教学计划决策的研究过程中;

2. 对语文文本进行梳理与重构,针对不同思想主题、不同文体、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文学表现形式等形成一定的课型或者实践案例。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就在于,语文教学是通过文本的载体作用来达成儿童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养成、提升。因此,要运用好语文文本载体的育人功能,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计划决策中提前熟知文本,了解到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差异,形成一种结构化的认知,而且还要在具体的教学互动决策上,在教学的各环节,在师生的开放互动中呈现出来,此外,这也表达了备课、上课乃至作业的一致性理念。

因此,如在沪教版三年级《荒芜的花园》的授课中,我首先对《荒芜的花园》一课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在课内练习的设计上,我安排了填空、想象说话、同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填空主要是用于儿童的整体感知,而想象说话,则是在“研读重点,体会人物的心情”的环节出现。可以说,我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授课,起码在时间控制上还是不错的。我设置了这么多的语言训练环节,但是一下课,教研员高老师就走过来跟我说“太快了,小伙子,太快了。”这一句话使我顿生疑道:我不是按照时间比较完整地完成授课了吗?怎么说这节课“太快了”?在评课环节,高老师的点评解答了我的疑惑。她说我比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课上的字词教学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在若干环节,对于不同的儿童,老师不妨可以设计不同侧重的练习,比如在“检查预习”时,我出示了:兴高采烈、杂草丛生、绿草如茵、望而却步、忘乎所以、请勿入内、帐篷、绝妙、荒芜、提醒等词,我只是让儿童读了,并且检查了他们的掌握情况,但是,高老师觉得我还可以这样来设计:可以请一些预习较好的同学用上这些词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以此来串起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

又如,沪教版语文四(上)的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大多都是关于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的事迹的,可以说,事迹发生的年代离儿童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在学习中,儿童自己较难去主动体会理解革命人物的感人精神,因此,我并不强求每个儿童都能说出感人动听的话语,如,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儿童是很难理解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呢?其实,从本篇课文的行文角度上看,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战争的场景,这些场景的恶劣与危险,都无不与当时白求恩大夫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这样类型的文章以及作者这样的表达思路,老师可以引导儿童充分地朗读,感受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抓住文本本身的写作特点展开儿童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来,就算儿童们最终领悟不到国际主义精神,对于他们而言,文本的人物形象也自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们再去述说自己的感受也就有的放矢了。因此,本过程可以呈现为如下过程:默读课文,充分朗读学习“在怎样的情况下,白求恩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提示,用句式概括主要内容——再读描写“环境”以及白求恩“表现”的句子——交流感受,延伸拓展。当然,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最重要的就是让儿童学会表达:既表达自我,也领悟他人的表达。二、 学科结构与核心价值

说起“结构”,让我们想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在“同化”、“顺应”等机制的影响下,人的认知如何发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对美国教改和现代教学论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他提出了“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等理论,强调各科教学应当使儿童理解“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可归纳为一个学科的基本定义、原理、法则等,儿童掌握了它们就能获得新的知识,并有机会实现“迁移”——“学会怎样去学习”。当然,这里的“结构”主要不是指人的认识结构,而是指学科结构,也即是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结构、价值以及思维方式,这是教师在策划教学时绕不开的客观制约因素。以下是本校青年教师与我们分享的案例:

在入职语文教学岗位之前,我对于语文教学有如下的思考:其一,教师怎样教学建基于教学育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引领与导向的作用,而当前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育人价值观模糊的问题,也即反映在教师对“语文为何”、“语文何为”的困顿。究其要者而言,语文教学育人价值观模糊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特殊价值与任务缺乏清晰的认识。其二,反思语文教学育人资源的贫乏,在课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会精心地备教材、备儿童。但有时,本应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上却鲜有儿童富于生活意味的想象与回答,也更谈不上儿童创新性的对话与沟通,这不能不说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遗憾,也是教学中的失策。教师精心备课实是无可厚非,但是简单思维意义上的预设却会造成语文教学育人资源的贫乏以及教师对于课堂生成资源捕捉与利用上的意识缺失。因此,我需要为语文课堂创设丰富育人资源。

因此,我主张语文教学应该创设丰富育人资源,关注倾听、感悟、表达,这一主张源起于我对于语文或语言的思考。我认为,语文基本上包含着如下的关键词:倾听、感悟、表达,人始终倾听着他者的语言,感悟着语言以及学会表达语言,这是一条基于语言的循环往复的链条。在课堂教学中,倾听、感悟、表达的这一循环链最终落实于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学主张与教学过程的重建便是同构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并利用丰富的育人资源,是提高儿童倾听、感悟与表达能力的前提。第二节教学主张策划的关键维度“儿童”与“学科”是我们进行教学主张策划的核心指向。在获得上述核心指向之后,我们将进入教学主张策划的关键领域。教学主张策划建构的维度分为确立教学主张与价值观、教学的分析与评估以及反思。一、 教学主张策划的几个维度(一) 教学主张内蕴的价值观

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策划力的研究实践中,真新小学的教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并依据自我的教学主张尝试开展教学设计,付诸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仅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涌现出了“简约语文”、“体悟语文”、“激情语文”等教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着青年教师个人原创色彩,而且透露着青年教学对“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主张与价值观”等问题的初步思考。让我们来看以下案例,这位教师在创设自我的教学主张时,关注到了教学价值观的引领,可以说,这是教学理念策划的首要关注前提:

我第一次接触“教学主张”源自于本校市级课题的推进实践。一年多以前,本校的课题以“教学主张”的理论与实践为载体进一步深化研究。作为青年教师,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并进而探索出“怎么做”的一条专业发展之路。一年的教学实践并不足以使自己的教学形成成熟的模式,从“创设丰富育人资源,提升倾听、感悟、表达能力”到“关注儿童学习差异,创设丰富育人资源”再到“体悟语文”,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更有价值的是自己的认识不断地与实践相适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微调自己的教学主张,使自己的教学主张逐渐地适合本班儿童的学习实际。

走进丰富真实的语文教学世界后,我发现,每一次的理论思考无论多么的精密,我们都需要张开眼睛去观察实践的模样,“创设丰富育人资源,提升倾听、感悟、表达能力”这一教学主张并不是不好,但是,为了谁而创设丰富育人资源,提高谁的倾听、感悟、表达能力以及为何、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理论可以自治的。我们是否还能够这样的反思:“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你觉得自己的儿童有什么学习基础,他们对此感兴趣吗?学习过程中会有什么可能的困难和障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哪里来的?跟儿童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儿童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你对儿童的了解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因此,我的教学主张就不能不关注儿童学习差异。“关注儿童学习差异,创设丰富育人资源”这是我对于语文教学主张的再一次思考,而“体悟语文”则是我对自己教学主张新的提炼凝结。“体悟”一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存在理解的困难,在词典中它被解释为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正如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文本的魅力和精妙。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仅仅关注儿童的个体学习差异,教师的教学就一定是有效的吗?是不是教师关注到了儿童的差异,教学就是真正的以学定教呢?体悟是一种个人化差异性的体验过程,那么,语文文本在儿童的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具体而言,儿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所面对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语文教学与个体发展自身的两个不同逻辑,因此,儿童语文学习的差异性不仅取决于个体学习的差异特质,而且也因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以及过程中的差异性而产生。也正是由于语文教与学的独特价值,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差异性的,多层次、多面向的。在教学中,在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统领下,教师做出的教学决策所面对的不仅只是儿童个体本身的差异,特别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还应恰当地处理语文文本、情境等具有独特性的客观差异,也即是,针对不同的语文文本类型与教学情境、结构,教师也应做出不同的教学决策。对于“体悟语文”联系性与结构性的认识如下图所示:图1:“体悟语文”的基本架构

如果进一步解释这一架构,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个层层推进的架构,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关键词:一是语文教学育人价值,也就是语文这一学科对于儿童的发展与学习过程的独特性在哪里;二是儿童的学习差异,儿童的学习差异在哪里以及如何体现。以上两点处于“体悟语文”的根本。其次,语文教学文本即是“体”,而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与过程则是“悟”,这也就是提出“体悟语文”这一教学主张的依据。

在这位教师的教学主张与价值观中,语文教学育人价值与儿童的学习个体差异是位于上位的,在这一价值依托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着眼于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展开,实现儿童对语文文本的创新性理解与内化,从而在此过程中,提升儿童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在此,基于教学主张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策划较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二) 教学的分析与评估

如果说,确立教学主张与价值观,认识学科结构与核心价值相当于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那么,此处的“分析与评估”就相当于教学理念策划的“实战环节”,它包括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学习情境、分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评估学习。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1. 分析课程标准

上课要有教学目标,这是所有教师的共识,基于标准的教学也为理论与实践者所提倡。如,教师们口头上所经常提到的“三维目标”,属于目标分类学的其中一种维度,那么,在青年教师教学策划力的研究中,我们依何而把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策略呢?我们的结论是结合自我的教学主张来理解标准,落实目标。让我们看以下案例:

在教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一课中,我做了如下思考:五年级儿童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儿童也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一部分字词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一些重点词语则通过结合文本语境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问题,经过预习反馈等环节来检查预习情况,并达成一定的初步感知,写景的文章以前已经学过多篇,可回顾总结,只是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同时还能根据文本的表达归纳特点。教学时需注重方法指导,并在课内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最终使儿童对文本的理解落到语言的内化与情感的感悟上。

为此,结合上述对于文本的理解,我认为在教学策略设计上应侧重于理清文本表达层次,引导儿童体悟语文。如,在教学“桂林的水”部分时,我通过感悟比较,以及“四品漓江水”,让儿童感受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感悟作者的语言文字特点与魅力。简要的教学策划如下:

一品漓江水:随机交流,指导朗读,读出每一句的特点;

二品漓江水:比较句子,初步感知;

三品漓江水:观察句子,发现句式的特点;

四品漓江水:以诗的格式读出韵律(指导朗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在“四品漓江水”之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总结学法,并引导儿童品悟漓江的山。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在“让儿童体悟语文”的主张下,教师侧重于过程性目标,并在“品悟桂林的山”的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实现创造性目标(随机抽取学生总结学法,并引导儿童自主感悟),与此同时,教师还关注到了儿童学习意义的形成,在阅读中,让儿童充分感悟,“四品漓江水”,最后,在这样的教学策划之中,教学具体三维目标的实现就有所依托了。2. 分析学习情境与任务

传统的教学策划中,教师按照既定的教案与经验进行设计,并确定学习任务,一切都是按照“轨道”似运行,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习情境与任务的设计越来越受重视,学习情境与任务就是生成的,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分析,更需要教师的策划意识。因此,学习的情境与任务的策划也许就来源于教师一次生成的困惑与反思:

在一节四年级的复习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复习“如何提高作文的表达”,众所周知,说明文式的写法可以增强文章文字的精确性,修辞式的表达可以让文字更为生动具体,就小学阶段而言,儿童们主要接触到三种不同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在三年级时,儿童就已接触过这些内容。于是我提问一位语文成绩中下的儿童:“你所知道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岂料,本以为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他却回答不出。当然,这一问题立刻就有别的同学回答了出来:“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有孩子答不出这样的问题,难道我能责怪于孩子吗?但是为什么他就不能记住,甚至不能理解呢?这一实践困境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是,教师尝试确定了独特的学习情境与任务: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课文的文体大致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儿童文学小说节选、诗与文言文等,那么相应地,儿童就应该形成并掌握关于这些文体的一般意识:这一类的文章有哪些要素?作者在这一类文章中是如何叙述或者表达的,这一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类文章的表达有怎样的亮点,遇到这一类文章如何预习与学习等等,对于中高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应该具备如上述的初步的意识。那么,在要求儿童体悟文本时,教师就必须要提供结构式支架,让孩子逐渐形成文体类结构意识。下面我以教学《太阳》为例,谈谈我的反思。

在四(上)语文中,在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分别有四篇说明文,因此我们将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形成了一个说明文教学单元,包含《赵州桥》、《空气中的“流浪汉”》、《太阳》、《只有一个地球》。《赵州桥》是一篇介绍性的说明文,含有说明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太阳》、《只有一个地球》都是典型的说明文,分别从若干方面介绍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文章中心明确、语言准确、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太阳》是在本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赵州桥》、《空气中的“流浪汉”》作为为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在教学中着重于学法的指导,引领儿童在预习过程中能运用表格捕捉梳理文本主要内容,知晓文本的说明方法。儿童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文中说明的对象。在前面的基础上,儿童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能独立运用表格这一学习工具,了解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课文的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太阳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太阳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部分内容,语句看似浅显易懂,但要儿童真正理解太阳和地球的密切关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儿童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生活加以理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引导儿童多角度的思考,借助句式“有了太阳……”和“如果没有太阳……”推进教学,帮助儿童充分体会文本,并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儿童从文本的具体语句中懂得说明方法的运用能更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通过说话练习将说明方法和文本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锻炼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学单元的说明文体类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师就可以为儿童理解类似的文章提供一种结构式支架,更好地理解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另外,通过表格的自学,也能更好地由“扶”到“放”将说明方法和文本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儿童对说明文体有更好的体悟。

我们看到,儿童学习情境与任务创设并不脱离原本的“轨道”,也不是教师随意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所进行的生成与创造,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着丰富成长资源的。3. 在教学中评价学习

在教学理念策划中,我们需要厘清这样的观念,即完整的教学策划包含着对于学习的评价,教师的教既有“教”的行为施与,同时也有对于学习的评估。因此,教师必须有着这样的理念——心中明晰“评价”,先“评价”而后“教”,因“评价”而教。

关于如何在教学评估学习及其模式、过程等问题,在本研究的其他的章节将有更为详尽的阐述,在此我们不一一列举。(三) 教学反思

以拉伯斯凯模型为例,并结合教师在教学理念策划中的实践,我们对此模型作以下分析:拉伯斯凯在此中建构了一种从常识性思维者到教育学思维者的连续过程,在他看来,教师在反思中主要走过三个阶段:一是动力阶段,在反思的动机作用下,青年教师在教学策划中,寻找教师教育教学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促进其采取反思的行为;二是行动阶段,在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也即是具体的教学策划之后,教师对教学过程、态度、内容等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采取措施行动,而这一阶段所得到的直接结果则是教师关于教育教学新的反思、信念、价值观等能力,这为青年教师把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基础;三是解决问题阶段,这一阶段是青年教师通过反思性实践走向优质高效教学的关键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建基于对教学中师生的共同问题的解决,通过如听课、评课、上课等实践与反思,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的问题,使基于课堂的问题得以澄清,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需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构建更为优质高效的教学,使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在其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我们来看以下一线教师关于教学理念反思的案例,在案例中,教师的反思依次走过了动力阶段、行动阶段与解决问题阶段:

只要翻开小学的语文课本,浏览一下课文,字数少,基本无阅读障碍,文章条理清楚,若干修辞与好词等等,对一名中高年级的小儿童来说,通过预习,儿童们都能大概地掌握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好一点的儿童能够在上课之前自查新词,甚至还能找出文中自己体会较深的语句。就语文课文的内容而言,在儿童走进课堂之前,他就已经不需要老师再在课堂帮助其进行梳理或单纯分析讲解(有困难的儿童除外)。那么这样一来,我们语文教学还需要教些什么?或者更深地追问下来,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在哪?

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只有言说中的价值,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像一样事物在鼓吹它有多么地好,但是实际上它却做不到,实现不了,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怎么去做要比是什么或有什么更为重要。当我们在教“课文”时,我们应教什么?让我们来看《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的一个案例。《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课文,在本书中,参加国培的教师就本课进行了专题的行动研究,结合主题实施首次备课,结合网上的资源,我发现对于本课的教学处理一般着眼于对文本的解析:

教学重难点定位在理解课文是分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导入或谈话导入等,接着整体感知,然后,再读课文,深入感悟,此时教师一般会问:你对香港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呢?你就默读哪一个段落。但是我这有几个默读要求:读一读,画一画,标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一读,想一想,围绕着中心句主要写了什么?再与你的同伴交流。通过师生交流,并且朗读相关语句后,教师一般会总结:这篇课文作者从购物、美食、旅游向我们介绍了香港,我想,凡是去过香港的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出示多媒体课件)然后齐读: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接着教师再问:课文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作者紧紧围绕着中心句,从不同方面把内容写具体。整个环节大致为创设情境导入——读课文,感知全文——再读课文,深入感悟——拓展延伸,仿写练习——全文总结。

要是初看这堂课,教学流程大致清晰,所涉及重难点兼顾较到位,可以说,要是教师的基本功扎实的话,他还是能够上出较为精彩的课的。但是事实是如此吗?让我们来仔细斟酌,问如下几个疑惑,这也是我个人的分析:首先,本课的目标以及重难点设计合理吗?其次,本课的教学流程中设计有“仿写练习”,那么仿写是如何落实的?难道教师直接布置出这个题目让儿童们去写,这就算是完成目标了吗?训练点体现在哪里?儿童从文本所汲取的生长点又在哪?再次,看板书的设计,教师的确着眼于文本的脉络,但是这就是注重表达的语文课吗?还是毋宁说这只是教师在教课文?

我想,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关联的——三者都是在追问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到底是在教课文还是在教语文,一节课的目标以及重难点设计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在本书的实例中,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儿童们的仿写也没有达成应有的效果,板书的设计也只是对课文的概括,这样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老师就算再辛苦,如果没有准确把握这个问题,那么儿童学的就只是课文,而不是语文,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我所遇到的困惑——我们的教学居然看起来不能给儿童带来看得见的影响,那么,我们语文老师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又在干些什么呢?又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一天到晚辛辛苦苦肯定能给儿童带来看得见的影响,但是问题就是如果儿童始终接触的,学的不是“语文”,那么他们能力的不断提升甚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又从而说起呢?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异议于语文教师是否收获了成效,而是在这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让儿童学习了“语文”,接下来,本书“基于团队协作和反思的教学设计研讨”部分的案例让我收获颇丰。

参加国培的教师对本课进行了重建,在分析中,老师们发现文本这样一个特点,也许可以成为儿童语文的生长点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在继续阐述之前,我们先看下面的部分段落: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摘自《香港,璀璨的明珠》

上述是文本的其中一小节,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篇课文的一大语言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了四字词语,对于三年级的儿童而言,学习并积累这些词语无疑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那么课堂教学设计怎能忽视其而另言它呢?因此,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参加国培的教师抓住了这个“语文点”,放弃了过多地分析课文的处理方式,于是把教学重点明晰为“理解12个四字词语,尝试运用4—6个四字词语说一段话”,围绕这一个教学重点,老师设计了三处课内表达练习,三次练习目标完全一致,前两次,是教师根据文本的脉络整理出文章中的四字词语,让儿童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性的表达练习,而第三次,则是创造性的表达练习,让儿童介绍上海的南京路或其他景点,较好地落实了运用词语说一段话的目标,可以说这样的设计从语文的教,到语文的学,再到语言的运用,是一气呵成的。

对应于上述的问题,我对此感触颇深:第一,当我们在教“课文”时,我们在教的不是对课文的重复,或者过多的对课文的分析,而是要分析文本中有哪些语文的“营养”可以供儿童汲取。第二,就“营养”展开来说,儿童们说不出也写不出,不是因为他们不如别人,而是可能他们未能有效地摄取语文的“营养”,造成“营养不良”。上述的案例启发我:一节语文课不是要告诉儿童,香港在购物、美食、旅游、夜景等方面才表明是东方明珠,这些不能称之为语文的“营养”。语文教师就是要对教学素材或者资源有所取舍,有所判断,选择适合儿童当前学段学情去准备,如本案例中教师就侧重于四字词语的积累,用文本去教儿童运用这些四字词语,对于三年级的儿童来说,这是适合他们这一学情,这也就是说,对于五年级的儿童来说,这样的选择就不恰当,这当然需要教师的认真判断。第三,教语文,也不要让语文的“营养”过剩,这意味着一节语文课如果设置太多的训练点,想要面面俱到,往往会得不偿失,能舍才能得,一课有一得,这样长此以往,儿童才能在语文文本的熏陶下实现语言的积累,获得能力的提升。当我们在教“课文”时,我们在教什么?我想,这并不是一个有固定答案的追问,而应时时处处让自己反思课堂教学使儿童得到怎样的成长与发展,也让自己实在地去“教语文”。

反思有技术性的模式,更需要教师的“心”。“心”之所至,把儿童当“人”看,在教学中应该心中有儿童,教师的教案中就会有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清晰的教学过程,有了精彩的教案,教师往往可以清楚教学的大致预设与生成过程,能够回答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型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还能够这样的反思:“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你觉得自己的儿童有什么学习基础,他们对此感兴趣吗?学习过程中会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哪里来的?跟儿童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儿童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你对儿童的了解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第三节教学主张策划的崭新面孔

在本节中,我们将看到真新小学的教师们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他们对于一线的教学思考与实践的“书写”,真实也有温度,体现出教师自觉利用教学主张策划的上述维度来建构自我主张的崭新面孔。一、 读悟教学:感受语言的温度

短短工作的三年间,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儿童,到成为一名能提炼出属于自己教学主张的语文教师,花费了许多精力及实践,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认为“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已经渐渐被孩子们所接受,我也把它们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这九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有许多课堂上的闪光点值得我捕捉,也有许多不足提醒我及时反思。(一) “读悟教学”的由来

在实习时,我记得有个老教师就对我说过:“在语文课堂上,朗读很重要。”所谓“语文”无外乎就是阅读和表达,儿童通过阅读文本语言,在自己的内心理解消化,再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阅读是内化的过程,表达是外化的途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掌握语言,并且运用自如。所以认真倾听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朗读,作为教师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孩子是否理解了知识点,本课的情感目标是否达到。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便十分注重对孩子朗读的训练,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期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二) 课堂的闪光点

下面就让我结合几点例子来补充谈谈我在课堂中是如何操作的。

三上第五单元《威尼斯小艇》,其中描写小艇样子的一句话:“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里,作者形象地把小艇比作游移轻灵的蛇来突出小艇行驶时轻快、灵活的特点,既生动又给人以美感。这是一句比喻句,我在请小朋友读句子前,先让他们伸出胳膊,把胳膊当成蛇,来做一做蛇的动作,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不一会儿,一条条胳膊就像蛇一样蜿蜒地动了起来,我又问:“蛇除了是弯着游动的之外,还有什么特点?”有孩子举手回答:“它游动的速度很快!”“对呀,你观察得真仔细。”通过直观地用自己的胳膊试一试和小朋友的补充回答,我才让孩子去读这句话,从他们加快语速的朗读中,我便能听出威尼斯小艇“轻快、灵活”的独特之处。

三下第七单元《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课文的第3、4、5小节,写出登山队员遇到了重重困难,前后应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读了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你能不能把你读了课文后,脑海里产生的画面给同学们讲讲?

生: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刘连满在雪山上蹲下身子,让队员们踩在他的双肩上攀登的情景。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当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看着这幅图,你能想象当时4名登山队员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吗?(出示图片)

生:我看出这台阶几乎垂直,很陡。

生:我看出由于积雪,这台阶很滑。登山队员们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分析得也很到位,面对这么大的困难队员们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一位名叫刘连满的队员站了出来,让其他队员踩在他的双肩上往上爬,队员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啊,成功了!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配《红旗飘飘》音乐,画面上展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听着这么激昂的音乐,孩子们个个眼神饱含深情,有些孩子甚至眼中有泪。

师:能不能带着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生:好!(儿童朗读,声情并茂)

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越来越大,应一个困难比一个困难读得更紧张、凝重,尤其是“突然”一词是语调上的转折点,更应读得急促强调,突出险情来得出乎意料,从而烘托出当时情况之危险。在儿童把握了前后不同的基调后,我采用了引读方法带领儿童对比朗读前后两部分文字,再次感受前后语速、语调、语势以及情绪上的变化,进而使得儿童不仅能读得自然流畅,更是达到传情达意的要求。(三) “读悟教学”的原则

叶圣陶老先生说:“诵读得其当,于理解课文,于养成语言好习惯,关系皆大。”“读的过程,也是训练儿童语感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经过丰富的朗读,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将文本的优点慢慢吸收内化,同时朗读也成为了语文学习内化之后再外化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语言表达的重要依托,是儿童完成阅读表达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其实,在我三年的教学经历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类似的片段,有些是当堂就能觉得这样指导是十分出彩的,也有些在课后自己反思的过程中,觉得有疏漏、有遗憾,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坚持打造有自我特色的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中,带领孩子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我们班孩子将无声文字变为有声情感的能力便会逐渐提高,他们也会感受到朗读的无穷魅力。孩子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独立、自主的朗读习惯,将对其终身有益。二、 激情语文:专业成长微观史

每一堂课都有着各种“突发事件”,伴随着这些别样的“精彩”,我和孩子们共同的一路走来。不论孩子们的发言与我所想是否一致,但是我始终坚信“被人信任是幸福的”,带着孩子们的信任,我幸福地尽力上好每一堂课,抓住每一次教学的进步,珍惜每一个教学的亮点。

犹记得,在炎热的8月第一次踏进“真小”大门时的激动心情;犹记得,在面对满座的儿童初登讲台时我内心的惶惶不安;犹记得,在进步得到认可后的喜悦和兴奋;犹记得,在这短短两年里的种种经历……五味杂陈,自有体会,有失败,有反思,有进步。在过程中摸索自己的教学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 初登讲台——不咸不淡

本是师范出身,但偏巧大学四年专心于思政学科,而当知晓要担任语文教学任务时,心中没来由的一阵恐慌:语文课到底怎么上?需要给孩子们讲授些什么知识?孩子们能接收到什么程度?如赶鸭子上架般,我被推上了讲台。

开学前一天终于有了师傅,开学前一夜我仍然在修改教案,厚着脸皮半夜还在磨着师傅指导,反复地背诵流程,母亲甚至也成了我的试教对象,尴尬地陪着我练了一夜。好似那晚做梦也不断地重复着上课的内容,现在想来真的是哭笑不得。

终于,第一次正式登上了我的“战场”,面对着孩子们满怀好奇的笑脸,我倍感紧张,看着下面端坐着的听课老师,我更有种想要夺门而出的感觉。忍下了做逃兵的冲动,沉着冷静地道了一声:“上课,起立。”开始了我的初征。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品读诗句——总结课文——布置作业。课堂上只听见自己一人把教案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但只见孩子们脸上的神情由好奇到无聊,最后开始东张西望。我课堂上最有力的支持者们就这样漠然地看着我的表演,我突地有种无力感,也失去了上课的情绪。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完成了教学,教学任务却有点悬,而我也是满头大汗,累得快要虚脱。只能说这是一堂平淡到无味的课,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我有些气馁,无地自容地匆匆走回办公室。

失败在所难免,整理了情绪,聆听师傅的评语。师傅看了眼满头大汗的我,说道:“知道为什么那么累吗?因为这堂课上我只看到了你一个人在那里一个劲儿地说,却没有看到你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你没有共同的感受。你要学生能够投入课堂,那么你自己也要放感情进去,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不是吗?一堂好的课应该是有情绪在里面的,你的课呢,就是太平淡了,只是照着教案在念,而不是在教。不过没关系,第一次紧张嘛,慢慢摸索,总会好的。”

我细细聆听着这些简单的建议性话语,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所改变。(二) 反思与摸索——苦中有乐

有了师傅的安慰和指导,我有了更大的信心,但是总也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我的“一言堂”。

正是一次家常课上的“火花”让我产生了一些灵感。在进行《网上呼救》的教学导入时,我让学生谈谈平时会在网上做些什么?网络带给他们怎样的便利?因为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也容易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共鸣,孩子们的发言空前踊跃,而且都有自己较为独特的想法和表达,也为后面教学的进行制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使整堂课的进行一直处在一个良好互动的气氛中,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迸发,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就是这样的契机,让我开始反思,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之路。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资料的研读,希望从中能有所收获。那段时间里的整个业余时间都成为我在书海中遨游的最佳时刻,乃致我往往是醉心研读而废寝忘食。

我从书中慢慢地得到了一些总结,我知道,课堂上不只是教师一味地慷慨激昂、气势夺人,激情语文说的是如何以适度的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并且产生共鸣,这样的共鸣才能真正做到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激发儿童的兴趣。所以激情可以是气势恢宏豪迈雄壮的、可以是娓娓道来婉转流畅的,也可以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激情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但是不论怎么的表现形式都不能是矫揉造作的表情,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而是由衷的自然而然感情的充分流露中达到知识的传递和传承。

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儿童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个火把,就是激情。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而最为主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需要激情这一催化剂。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一堂缺少了激情的语文课就好像一杯缺少了调味的白开水,虽然能解决儿童对于知识的需求,但却远远无法满足对于语文的探寻和开拓的欲望。缺少了生命底色的课堂,需要激情,而只能靠激情来点燃。虽然语文教师不是艺术家,但激情也不只是艺术家的专利,激情的教学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激情,那就缺乏了教学动力,整个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沉闷,连教师都没精打采的了,怎么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呢?同样,儿童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产生好奇感,更不会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在激情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儿童,使课堂充满着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演绎一曲惊心动魄的剧目,吸引着所有儿童的眼球,达到人入文中的境界。(三) 实践中积累——甘之若饴

在有了这样的理性认识后,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日常的课堂上,探索实现激情语文的有效途径。在每一次的课堂上仔细观察儿童们的表现和感受,课后对运用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修改,并且不断听别人的课,看别人的课堂实录,找出一些有效的激情方法。1. 擅用语言艺术,创造激情交流

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的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内在情感,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儿童的注意力,语调要生动、活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儿童的注意力,除了教学内容的变化外,更多的是依赖语音语调的变化。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如果教师总是保持一种音量,容易让儿童听觉疲劳,情绪低落,所以,课堂教学的声音应该做到有强有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下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注重于儿童的自主性,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在处理课堂上儿童各种问题时的应对能力,精心备课固然重要,但是,在回答儿童种种疑问时,表现出机智幽默,更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内容、实际,设计不同的语言模式,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言语引导,把儿童的思路引领到正确轨道。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充满吸引力。生动的语言可以增添课堂的激情氛围,使儿童不再感到疲累,更加具有主体意识,乐于加入课堂的互动。2. 推敲课堂细节,把握激情时刻

打造“激情语文”,教师应该学会推敲,学会在教学细节体现教学智慧。课堂是由无数教与学的细节共同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