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3:41:54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试读:

前言

组织编写本书的初衷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又称“经济师考试”)是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经济专业初级资格、中级资格考试的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颁发《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经济师指从事与经济有关工作的人。经济师考试是对经济领域从业者的工作能力的评定,它是一种职称认定,取得该职称能提高所有者的待遇和威望。经济师可以分为很多专业,如工商管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管理、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等。由于经济师专业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因此几乎从事各行各业经济方面工作的人员都可以报考经济师。“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科目是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的两门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查财政收支、政府资金的管理等知识。

由于各经济领域的职业范围宽泛,对工作要求也各不相同,除了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由于参加该考试的考生大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对于面广、量大的知识点,难以抓住考试的重点与难点,加上缺少对考试环境的认识与了解,往往应考压力较大。因此,为了配合各省(市)开展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复习要点与复习方法,熟悉考试环境,提高应试能力,我们组织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培训及高校的专家,在深入研究与剖析历年考题、总结多年考试辅导经验的基础上,以最新考试大纲为蓝本,以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主线,采用“考情分析+知识讲解+例题剖析+光盘题库”的学习模式,精心编写了本书。

本书能给考生带来的帮助

1.紧扣考试大纲,明确复习要点,减少复习时间

本书以新版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的考试真题,在全面覆盖和对应考试大纲各考点的基础上分章进行讲解,不仅有清晰的知识结构,而且准确地对各考点进行考情分析,归纳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考生抓住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2.详细讲解大量真题和例题,揭示命题思路,点拨应试技巧

本书在对各考点的讲解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考试题型,配有丰富的历年考试真题和典型例题讲解,并同步给出答案和解析。考生不仅能通过题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熟悉各种考试题型的解题思路与命题特点,提高应试能力。

3.讲解浅显易懂,配有相关图示和举例,一看就懂

考虑到枯燥的文字不便于理解,同时部分考生接触财政税收知识的时间不长,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因而本书结合初学者的特点,尽量做到语言描述清楚、浅显,并配有生动、形象的示意图、表格和贴近工作的实例等,让考生一看就懂。

4.提供专家小栏目,剖析命题规律,提高应试技能

书中提供“专家课堂”“考场点拨”和“知识链接”3个小栏目。其中“专家课堂”栏目主要总结学习方法和归纳重点内容;“考场点拨”栏目主要剖析各知识点的出题规律并给出应对策略;“知识链接”栏目主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说明。

5.各章末提供自测练习题,考生可反复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在各章最后,按该章考点所涉及的不同题型提供自测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是根据其对应考点在考试中的命题类型及方式精心设计的,其参考答案在本书附录中提供(详细解析可通过本书配套光盘中的“教材同步题”板块进行查看)。考生通过自测练习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进一步掌握考试重点,并能对其他类似考题做到举一反三。

6.配套题库版光盘,模拟考试环境,复习更高效

本书配套光盘主要提供“考试指南”“教材同步题”“考点精练”“题型精练”“历年真题”“模拟考场”等板块。其中,“模拟考场”板块完全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能将考生“提前”带入考场。所有考题均是精心挑选的历年真题和专家编制的预测题,全部有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在模拟演练中熟悉答题思路,明确考查重点,突破复习难点。

怎样使用本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使用本书,建议阅读以下几点小提示。

◆ 充分了解考试要求,明确复习思路。建议考生先仔细阅读“考纲分析与应考策略”,充分了解考查的知识点,弄清考试重点,掌握复习方法,了解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技巧。

◆ 抓住考试重点,有的放矢。不建议考生采用题海战术,因为并不是练习做得越多就越好。经济师考试是随机抽题,考题的要求千变万化,但考查的重点与方式基本不变。因此,考生应注意对各种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全面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这样在复习时才能抓住重点,掌握解题要领,以不变应万变。

◆ 将教材与配套光盘结合使用,更利于复习。建议考生将复习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每章要求掌握和熟悉的考点上,然后通过配套光盘提供的模拟考试系统进行反复练习。这样不仅能熟悉考试环境,还能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结合教材上的讲解查漏补缺。

作者团队

除了本书编委会成员外,参与本书资料收集整理、部分章节编写、校对、排版、光盘制作等工作的人员还有,张程程、肖庆、李秋菊、黄晓宇、蔡长兵、牟春花、李凤、熊春、蔡飓、曾勤、高利水、郑巧、李巧英、廖宵、何晓琴、蔡雪梅、罗勤、李星等。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管编者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责任编辑的邮箱为:lisha@ptpress.com.cn。

最后,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过不了的考试。衷心祝愿所有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编者

考纲分析与应试策略

一、考情简介

经济师考试指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且符合规定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考试。经济师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全国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

经济师考试设置两个级别,即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申报经济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取得大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2)取得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5)取得博士学位。

(一)考试科目

经济专业初级资格和中级资格考试均为2个考试科目,分别为“经济基础知识”(初/中级)和“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

目前,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管理、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12个专业,其中运输分为水路、公路、铁路、民航4个子专业,共15个专业。

报考人员均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2个)应试科目,方可取得资格证书。

(二)考试形式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各科试卷均为笔试客观题,且采用在答题卡上作答的形式。考生应考时应携带钢笔或圆珠笔(黑色或蓝色)、2B铅笔、橡皮及计算器等。

(三)考试题型与题量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个科目的考试题型与题量如下表所示。

经济师考试合格分数线基本一致,即各科合格标准均为84分。

(四)考试时间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每年一次,报名时间一般为7~8月,当年印发的考试大纲用于当前年度考试。

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初(11月第一个星期六)。原则上只在地级以上城市设置考场,必要时可在县设置考场。

考试分为两个半天进行(上午和下午各考一科),各科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

各地考生可登录自己所在地人事考试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报考通知。

二、考纲分析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科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共分为13章(考试大纲的详细内容可参见本书配套光盘)。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第三章 税收理论

第四章 货物和劳务税制度

第五章 所得税制度

第六章 其他税收制度

第七章 税务管理

第八章 纳税检查

第九章 公债

第十章 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

第十一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十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一)重点难点分析

在考试大纲要求的13章内容中,第三、四、五、六、七、八、九章为考试重点,分值约占70%,第二、十、十一、十二、十三章为考试次重点,分值约占25%,第一章属于了解章节,分值一般较少,约占5%。

各章的考核要点、题型及各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如下表所示。续表

(二)内容结构分析

从内容结构上说,“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由财政基本知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4个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内容介绍如下。(1)财政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即本书第一章内容。从近年的教材变化来看,这一部分内容考纲及教材内容基本上没有变化。(2)财政支出。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即本书第二章内容。其中第一~三节属于财政支出的概念与理论介绍,第四~五节属于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介绍。(3)财政收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税收理论、我国的具体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和公债等,即本书第三~九章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科目的重点,每年新教材一般会针对法律法规的修订做相应的变化与调整,考生应特别注意这部分中“营改增”的改革。(4)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政府预算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即本书第十~十三章内容。从近年教材变化来看,有关这部分内容的考纲及教材知识变化很小。

三、学习方法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科目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密集,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消化有一定困难,但是掌握一些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时间有限的考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供考生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搜集信息,制订计划

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需要先弄清楚考试的具体情况,需要了解的问题如下。(1)当年的考试时间是哪天?考试报名是哪天?现在离考试还有多少天?是否来得及学习应考?(2)考试专业如何选择?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岗位来选择经济师具体的专业,如人事部工作人员可以考人力资源专业,银行职员考金融专业,超市管理人员考商业专业,施工单位工作人员考建筑经济专业,从事房地产工作的考房地产专业,从事航运的就考水路运输专业等。(3)初级和中级经济师的报名条件不相同,自己是否符合相应级别的报名条件?(4)各科目的考试内容(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在哪里?(5)考试形式有无变化?考试的题型有哪些?各类题型大致占多少分?(6)有哪些考试资料是自己可以利用的?能否找到前几年的考试真题及标准答案?

上述考试情况,考生可以通过当地人事考试官方网站或该考试指定报名网站了解,另外,考生还可通过往年的考试真题来分析获取。

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一定基础的考生可以通读一遍教材,再根据以往经验做一些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查漏补缺,重点针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强化;没有基础的考生还可以参加培训班进行学习,请有经验的老师为自己把握各科重点,解析难点,分析考题,了解命题思路,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精读教材,系统学习

教材是考试大纲的具体体现,考试的命题范围、命题依据一般都不会超出教材。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经济师考试真题中有近60%的试题都是出自教材的原文。因此,对教材进行反复通读、精读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教材进行3遍以上的解读。第一遍是按章节通读,目的是对教材体系有系统的了解,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及疑点;第二遍是精读,即阅读的同时要带着问题理解有关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第三遍为快读,即跳过已经掌握的内容,重点在于查漏补缺。

精读时,要认真做好笔记,勾画重点,对各章节的重点掌握程度做到了然于胸。

(三)归纳总结,巧学巧记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在通读教材以及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结论进行适当记忆。对于案例分析题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也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将教材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做一些与实际相关的习题,特别是案例分析题,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全真模拟,反复练习

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做一些试题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对于什么内容没有学习到,什么内容掌握得不好,什么内容不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合理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

历年考试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之一。通过做历年试题,可以尽快地掌握重要知识点,了解考试的考查点和侧重点,从而对考试能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历年试题的重复率较高,今年考过了,明年可能还会考,所以适当做一些出现频率高的试题,也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本书在逐一讲解各考点的过程中,还以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以及由相关专家编写的模拟题为例进行剖析,考生在学习时可以详加揣摩。此外,在本教材各章节最后都附有适量练习题,考生每学完一章教材后可以通过做练习题达到巩固与掌握的目的。

对于试题的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提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更不支持采取背题的方法。除了对教材上的习题进行练习外,还可以使用本书配套光盘中的题库系统进行模拟练习,其中的试题大多来自历年考试的真题以及由相关专家编写的质量比较高的模拟试题。(2)练习做题时,应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最好与真正考试的时间一致。限时做题可以训练自己的答题速度,有利于在考场上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3)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要仅限于知道正确答案,还应努力寻找做错的原因。应通过反思找到考点是什么,明了自己对这些考点是不是学习得不够,怎样着手解决此类问题,经常存在的误区是什么。找到原因后,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

四、应试技巧

掌握一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应试经验和技巧,可以在考试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一)考前准备及答题注意事项

考试前除了先找好考试场地的位置和路线外,还必须带上身份证、准考证,以及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擦等文具。为避免出现意外,考生还可携带双份重要文具。

考生在答题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考试时,监考老师会发放一份试卷和一张答题卡,在试卷虚线框部分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等信息,同时试卷前面会附有考试须知,其中会明确答题要求与方法等,考生一定要在考前一一仔细查看。(2)考生必须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不能直接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作无效处理。(3)答题前,一定要记得先在答题卡上分别填写及填涂试卷代码与准考证号,否则成绩无效。(4)答题卡上所有题型均有A、B、C、D、E 5个选项方格,故填涂时一定要仔细。其中,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这两种题型只有4个被选项,因此,填涂时切勿填涂E选项方格。(5)对于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每小题均至少有一个错误选项,故答案不可能全选。同时要保持谨慎,因为这两类题型都是少选可得分,多选不能得分。(6)总的来说,这门考试有一定难度,但好在考试时间比较充足,填涂答题卡时要避免出现各种错涂现象。

(二)答题方法与技巧

考试时,应了解并合理应用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1.先易后难地做题

在拿到考卷之后,可快速查看并了解一下题量,然后大致计划答题和检查时间。

一般来说,做一套试卷,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做题原则,将答题过程分成做简单题、攻克难题、检查3个步骤来进行。

当阅读一道题目时,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看出该题的答案,或者即使能看出该题的做法,但是解题的步骤多、时间长,就可以先不做该题,在纸质试卷上把该题做标记后跳过。第一遍做完题后要记得对做标识的题目进行解答。

在考试最后,应尽量安排时间来做检查工作。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还存在模棱两可的题,最好不要改变答案,因为第一感觉的正确性往往更大。

2.看清题目,领会题目的考查意图

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再选择最佳答案。比如,单选题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显然,除最佳答案之外,备选项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只不过不全面、不完整罢了。如果看到一个觉得正确的备选答案就立下决断,对其余的答案不再思考,则很容易选错答案而丢分。一道严谨、周密的单项选择题,其所有的选项都可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因此,一定要看清所有的选项,然后再进行选择。

例如:

关于税法正式渊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5年真题)

A.税法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

B.税收法律由国务院或其授权主管部门制定

C.部门税收规章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D.地方性税收法规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本题选项D为正确答案。地方性税收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政府制定的是税收地方规章。

对于这类法规的制定机关,考生容易混淆,在不熟悉其制定法规权力时,选项B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与选项A相比较,部分考生会立即选择选项B,而不再对选项D进行思考,这样则会丢掉本题的分数。

对于案例分析题,更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领会题目的考查意图,不要盲目解题。

3.从容应对不会做的题目

即使准备得再充分,考试时也可能有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出现。考生遇到这种题目时,首先不要惊慌失措,题目的难度对所有考生都是一样的,自己不会做,别人同样可能也不会做。

对于实在无法确定答案的题目,可依照题意和要求猜测一个答案,但应先看清题目的评分要求,如在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按选项计分的标准下,就应尽量少选(没有十足把握的选项不要选),不要盲目多选。

(三)各题型答题技巧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有效提高考试的成绩。下面将针对“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科目的考试题型进行介绍。

1.单项选择题(单选题)

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有4个备选项,只有1个正确答案。

相对于其他题型来说,单选题是最简单的题型,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拿到高分数,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解答单选题时,可参考以下技巧。(1)运用排除法。

如果解题时不能一眼看出正确答案,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题目与正确答案几乎是直接摘抄自指定教材或法规,其余的备选项需要命题者自己设计,即使再高明的命题专家,有时所设计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被看出是错误的答案。因此,尽可能排除一些选项,就可以提高选对答案的概率。

例如:

根据车船税法,应缴车船税的是( )。(2015年真题)

A.商场待售的载货汽车

B.武装警察部队专用车

C.无偿出借的载客汽车

D.经批准临时入境的外国车船

本题考核车船税的征税范围。车船税是向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征收的一种税。首先可排除选项A,因为商场待售的载货汽车,没有权属,不征车船税,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其余3个备选项,其中选项B、D为免征车船税的范围,故排除。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此外,在运用排除法时,要注意某些选项中表示绝对概念的词,如“总是”“决不”“一定”等。统计表明,大部分说法绝对的选项,其“对”的可能性小于“错”的可能性,此时要想一想是否有什么理由来证明它是正确的,否则其表述就是错误的。了解这一点,将为确定正确答案提供帮助。

例如:

关于税收饶让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真题)

A.税收饶让可以完全解决重复征税

B.居民在境外所得已纳税款可以得到抵免

C.居民在国外所得的减免税部分可以得到抵免

D.居民在国外所得按居住国规定的税率进行补征

税收饶让的目的是让身处国外的居民获得的减免税部分得到抵免,无需按照本国税率进行纳税。选项A说法中的可以“完全”解决,太过绝对,因此应该首先排除;选项B,如不实行税收饶让,居民在国外获得的减免税部分不能得到抵免;选项D,税收饶让优惠包括居民在国外实际缴纳的税款给予税收抵免,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进行补征。因此,排除选项A、B、D后,选项C即为正确答案。(2)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直接将各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例如:

关于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真题)

A.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B.转移性支出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C.购买性支出侧重执行财政的分配职能

D.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较硬的

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转移性支出,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约束是软的,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以上是两两对比的选项,考生完全熟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内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依照比较法选择正确答案,因此,选项A正确。(3)运用猜测法。

如果在考试过程中,想尽方法都不能得出确定的答案,那也一定不要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答案。不选答案肯定不能得分,选了答案就有可能得分。在猜测之前,应尽量排除干扰答案,一般来说,排除的选项越多,猜测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多项选择题(多选题)

多选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有5个备选项,其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多选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每道多项选择题所涉及的考点都较密集,但在答题技巧方面与单选题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1)多选题分值较高,鉴于其评分标准,需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推敲每一个答案,慎重选择。(2)多选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因此在运用排除法时,只要能够准确地排除掉2个或3个选项,则剩余选项就是正确答案。(3)某些选项存在部分说法正确,而部分说法错误的情况,考生要注意判断,同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到底是选择表述正确的选项还是表述错误的选项。

3.案例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由4个案例组成,每个案例都是先给出案例材料,再针对材料提出5个小问题。案例分析题共20小题,每题2分,由单选题和多选题组成(只有4个备选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项得0.5分。

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也较多,有时甚至会出现需要计算的内容,相对而言考题难度较大,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案例分析题由于也是选择题形式,因此上文介绍的单选题和多选题答题技巧同样适用,除此之外,对于案例分析题可以按照以下解题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这类题目最后小题的提问一般比较简短。可先看问题的要求,这样在阅读题目的案例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抓住重点,提高答题效率。同时审题要认真,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步,认真阅读题目或案例。

带着问题阅读题目或案例背景材料,找出问题的本质属于哪一大类,是考核增值税计税依据,还是要求计算增值税等,然后具体到这些问题的具体项目,这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干扰数字或者语句,考生千万不能被细节问题所迷惑。

第三步,选择答案。

阅读完所提供的案例材料和小题题目后,应首先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套用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来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然后再判断出答案。同时,解答案例分析题对考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除了通过分析和计算直接得到正确答案以外,也可以灵活应用排除法和比较法有效提高答题的成功率。若是有的答案之间本身就相互矛盾,有的答案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则可适当分析答案之间的关系,成功排除一些备选答案。第一章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本章包括公共物品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职能两方面内容,近3年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平均约为4分,涉及的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本章的考试重点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和财政的三大职能。本章属于财政基础知识,如公共物品的特征、经济稳定的职能等都是学习财政税收的基础。由于本章知识的理论性较强,考生在学习时应以理解记忆为主。本章考纲知识体系一览表

第一节 公共物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考情分析:在近3年的考试中,本节常见的考点是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市场失灵的表现。题量一般为1~2道。

学习建议: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着重记忆公共物品的四大特征,同时掌握市场失灵的五大表现。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通常将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为“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理论。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人类社会把全部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社会公共物品(PublicGoods)的概念最初在1919年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给出了一个纯公共物品的定义——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造成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专家课堂“公共物品”在2015年以前的教材中称为“公共产品”,“私人物品”称为“私人产品”,“混合物品”称为“混合产品”,只是说法改变,代表的含义是一致的。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主要是就消费该产品的不同特征来加以区别的。具体而言,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来说,具有以下4个特征。(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集团享有。公共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的典型实例为国防,国防是对国内所有人提供的安全保障,只要是在国内生活的人,都无法拒绝这种服务,同时也不可能将拒绝接受此项服务的人与市场上为此项服务付款的人区分开来。

公共物品依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区性公共物品。虽然两者的覆盖范围及面积大小有所差异,但是其效用均是不可分割的,并总是向全国或某个地区的所有成员提供效用。与公共物品相比,私人物品的效用则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同时,私人物品的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即谁付款谁受益。如购买首饰,其效用即为付款者享有,而非由社会大众的其他个人享有。(二)受益的非排他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核心特征之一,其是指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物品,也不会影响其他个人或集团消费该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航海中的灯塔,它是为夜间航行的所有船只提供光明,而并非只为某一特定的船只提供光明。

受益的非排他性表现为个人或经济组织都不能以拒绝付款的方式将其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外。由于自身不得不消费它,即使存在不愿消费的人,也无法对这种消费加以拒绝。如国防保护,要将任何一个生活在本国内的民众排除在外,而不对其进行国防保护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是那些拒绝为国防纳税的人,也仍然处于国防保护的范围内。

对于私人物品,人们之所以愿意为其付款,是由于私人物品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如当某个人喜欢某种款式的衣服时,付出金钱即可得到;若消费者不愿意付款,卖者自然将其排除在这款衣服的受益范围之外。(三)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也是公共物品的核心特征之一,指某个人或集团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或妨碍其他个人或集团同时享用,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知识链接

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成本概念在“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上的表现为:随着消费者的增加,平均到每个消费者上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若消费者持续增加,边际成本便会趋近于零。

由于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性和非排他性,致使任何人不管付费与否以及付费多少,都能得到一定的公共物品,这就形成了“免费搭车者”的现象。因此,消费者无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来获取公共物品,但消费者必须采用出价竞争方式来获取私人物品。(四)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是指提供公共物品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提供私人物品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公共物品的上述4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与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自然延伸。但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其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提供,由此决定了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主要是就消费该产品的不同特征加以区别,并不是指物品的所有制性质。公共物品内涵丰富,不仅有物质产品,还包括非物质产品,如公共服务、无形产品、精神产品等;而国防、环保、防疫、公安等公共物品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物质条件,提供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服务,而不是特指某类武器装备和设施等。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完全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外,还存在着“混合物品”,它具有以下特征。(1)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2)属于不完全的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的私人物品(如高等教育便属于混合物品)。【2013年真题·单选题】关于公共物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消费者增加,受益程度下降B.消费者增加,边际成本递减C.其效用不能分割为若干部分D.提供者着眼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公共物品的特征。选项A错误,受益的非排他性,个人或集体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降低公共物品的受益程度;选项B错误,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消费者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其边际成本为零;选项D错误,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即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当出现市场失灵问题时,便需要由政府为主体的财政介入。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财政存在的前提,同时也决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公共物品缺失

市场对于修建大型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无法提供或者无力提供资金,主要由于该类投资投建期长,投资金额大,市场的经济主体无力承担,从而决定了政府将提供公共物品纳入财政支出范围的必要性。(二)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其关键是指某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经济组织,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政府有权力和责任纠正外部效应问题,从而确定财政职能范围。【2014年真题·单选题】某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经济组织,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这种情况称为( )。A.竞争障碍  B.外部效应C.不完全竞争 D.效率缺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外部效应的概念。外部效应的关键主要是指某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经济组织,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三)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行业因具有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有可能为少数企业所控制,从而形成垄断现象,如供水、供电等行业。垄断现象的出现必然排斥竞争,甚至会导致竞争市场的瓦解,政府应采取政策措施加以干预,维持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条件,从而进一步划分出财政职能的范围。(四)收入分配不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是由每个人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市场价格决定的。这种方式体现了以效率为主的原则,但由于个体所拥有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质量存在差异,再加上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均,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财政收支等手段进行干预决策。(五)经济波动与失衡

经济波动要经历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等跌宕起伏的变化,并且经济周期并非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是无规律且不可预测地发生循环反复的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根源在于生产结构不平衡。不同的经济主体在创造经济利益时存在竞争性与排他性,使市场的自发力无法做到供求平衡,造成失业、通货膨胀等现象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把控经济的运行。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通过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这一问题来界定的。【例题·多选题】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等方面。A.公共物品的缺失B.外部效应C.充分竞争D.收入分配不公E.经济波动与失衡【答案】ABDE【解析】本题考查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缺失、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与失衡。

第二节 财政职能

考情分析:本节的主要考点是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以多选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的概率较大,题量一般为1~2道。

学习建议:全面复习本节内容,着重记忆财政的三大职能的含义及内容。

财政职能体现了财政的本质要求,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对财政职能的表述有所不同。财政职能体现一定经济体制之下财政运行的内在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广义上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上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一)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效率准则,其认为,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或厂商内部的配置已经达到最佳合理化,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或一个产品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

知识链接

帕累托效率准则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具体来说,当要想提高任何人的利益都必须损害他人的利益时,则认为资源已被充分地利用,经济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故财政资源配置也称为政府资源配置,其职能是指政府决定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并为其提供资金的职责。

资源配置是在现有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隐含了有效率的生产过程。所以,现实中的效率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过程效率的统一。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有所不同,具体介绍如下。(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配置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财政资源配置是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资源配置。每一个经济活动主体都会受到利益的诱惑,驱使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对资源的配置,获得利润最大化。但是,市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仅依靠市场机制不能够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需要财政资源配置相辅佐,才能达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的必要性的原因包括:①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如行政、国防、司法等;②市场资源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不正当经营等。

在进行资源配置的前提下,经济活动主体往往容易从本身当前的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获取利益,这必然就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但由于政府资源配置的资金源是无偿的,提供的公共物品也是免费的,则政府资源配置可通过不等价交换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弥补市场失灵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例题·多选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是因为( )。A.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B.按劳分配制度C.市场配置有一定盲目性D.垄断现象E.收入分配不公【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资源配置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的原因有2个方面:①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如行政、国防、司法等;②市场资源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不正当经营等。(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财政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介绍如下。(1)公共物品的决定方式也就是公共决策(公共选择)。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与私人物品的消费需求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公共物品消费增加,私人物品的消费就会减少,由此可见,公共物品的选择应是有限的。(2)政府资源配置的资金提供方式也是通过政治程序完成的。政府一旦决定提供公共物品,就会通过公共预算和预算外资金向公共部门提供资金,但政府的资金是通过法律法规从再生产领域取得的。由于公共部门从事的是公共物品的具体生产与管理,因此公共部门的组织与管理将有益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财政分配是以效率为原则形成的既定格局,而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政治程序要有效率,关键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此,政治程序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使政府资源配置达到效率状态。

公共物品的效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而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在一定制度架构下的必然反映。因此,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2013年真题·单选题】财政资源配置采用的程序是( )。A.政治程序  B.审计程序C.经济程序  D.社会程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财政资源配置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三)公共物品效率供给的难点

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但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公共物品供给不能满足所有人。

1.公共物品需求表达的困难

只有每个居民正确表达他们的需求(即偏好),才能准确知道他们对公共物品的真正需求,但这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需要像私人物品那样采取出价竞争的方式。

根据公共物品的效率要求,应使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等于社会收益。其中,社会成本是指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即提供公共物品的费用;社会收益是指每个消费者的收益总和。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消费者不表达需求也无法排除他的消费偏好。若消费者采取隐瞒其偏好的方法来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就会造成公共物品消费中的“搭便车”行为。这一行为几乎不会受到其他消费者的反对,而且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数量难以确定,从而造成难以知道消费者准确的需求。【例题·单选题】公共物品消费中的“搭便车”行为是指( )。A.公共物品的成本B.消费者隐瞒其偏好的方法来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C.居民正确地表达他们的需求D.消费者按照他们的收益支付公共物品的成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公共物品效率供给的难点。“搭便车”行为是指消费者采取隐瞒其偏好的方法(即少为政府提供资金)来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

2.公共物品生产效率供给的困难

政府是公共部门的主要成员,而公共部门可以看作公共物品的生产单位。目前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无法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并且公共部门具有单边垄断的性质,对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优化造成阻碍。公共部门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制度保证,需要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来保障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 解决公共物品效率供给问题的基本途径

目前,公共物品的效率供给无法达到理论设定的效率状态。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完成效率目标、社会公平目标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要使得上述3个目标相辅相成,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但是,通过一定职能手段达到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实现效率改进(标准经济学称之为帕累托效率改进)是有可能实现的。

专家课堂

帕累托效率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的,但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是否有助于实现怎样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效率改进。(1)实现公共物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决策者或领导层的选拔制度、文官晋升制度、决策信息的收集传送制度、公共物品的效率评估制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2)实现公共物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包括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确保公共部门的行为不偏离政府的意图。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是理论研究、实践进程和意识形态转变相互影响、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例题·多选题】实现公共物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科学、民主的财政决策体制,具体包括完善( )。A.决策者的选拔制度B.文官晋升制度C.决策信息的收集传送制度D.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E.审计监督制度【答案】ABCE【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公共物品效率供给问题的基本途径。题干中描述的途径的具体内容包括决策者或领导层的选拔制度、文官晋升制度、决策信息的收集传送制度、公共物品的效率评估制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五)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包括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天然垄断行业的物品等。

1.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也称为纯公共物品,国防是典型的公共物品,除此之外,还包括法律设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服务、基础科学研究等。公共物品能满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根据效率法则,公共物品的成本应该等于每个消费者的收益总和。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和价格方面有以下两点区别。(1)消费量。私人物品的消费量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是不同的,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之和才是私人物品的总量,而公共物品对于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是相同的,即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公共物品只有一个。(2)价格。私人物品的价格对于每个消费者而言均为相同的,而公共物品的价格对于每个消费者而言却有所差异,即为公共物品支付的成本主要由公共物品的效用对于每个消费者有所不同而产生。

公共物品资源配置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因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特征,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享有,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每个人都愿意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效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就会导致更多人去使用公共物品,随着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就会发生公共物品“拥挤”的情况,从而产生一定成本,如需要花费的等待时间。针对产生的外溢成本的现象,就会对公共物品消费收取一定费用。

2.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是由政府决定的,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是指既不完全属于私人物品,也不完全属于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简而言之,准公共物品同时拥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如教育、医疗等。生产准公共物品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3.天然垄断行业的物品

天然垄断企业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会对其提供的物品制定高于成本的价格。由于垄断行业生产的物资由政府管制,有的通过财政进行资源配置,有的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相对复杂。但无论以什么方式进行配置,都应以效率优先原则为前提。

知识链接

对于天然垄断行业物品的判断标准为:①该行业的市场结构为有一个或者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②形成上述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有( )。A.国防    B.医疗卫生C.收费公路  D.环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准公共物品同时拥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包括教育、医疗等。(六)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的直接分配,也包括财政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调节。具体内容如下。

1.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这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上。这一比重的提高表现为社会资源中归政府部门支配使用的部分增加,非政府部门支配使用的部分减少;若这一比重降低则表现为社会资源中归政府部门支配使用的部分减少,非政府部门支配使用的部分增加。

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职能和活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政府部门支配使用的资源过多或过少都不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只有政府部门支配使用的资源与其承担的责任相适应,社会资源才能持续稳定地进行配置。

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如仅仅只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是难以完全奏效的。有时利用市场机制还会使资源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就完全违背了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因此,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在调节地区间资源配置上应发挥控制作用。其主要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

3.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改善宏观经济效果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整产业结构有以下两个途径。(1)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国家需要优先发展产业的投资,则会加快该产业的发展;减少对某产业部门的投资,就必然会延缓其发展。

从调整投资结构来看,具体方式有以下两方面:①首先是调整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直接投资,如增加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减少加工部门的投资;②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鼓励企业向短线产品投资,限制其向长线产品投资,如通过对不同产品和不同部门规定不同的税率,确定不同的折旧率等,起到对不同部门投资的鼓励或限制作用,从而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2)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此种途径即调整资产的存量结构,进行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从调整资产存量结构来看,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实行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例题·多选题】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有( )。A.调节资源在国家之间的配置B.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C.调整资源在公司企业之间的配置D.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E.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答案】BDE【解析】本题考查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包括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和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目前各行各业中分配制度的不公平造成了贫富悬殊,长此以往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资源配置应具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一)收入分配职能的概念与目标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的职能。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其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由等价交换实现。简单来说,经济公平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而社会公平是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例题·单选题】公共财政履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 )。A.实现效益分配 B.实现平均分配C.实现效率分配 D.实现公平分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二)社会公平的准则

国家财政要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目标,只有明确社会公平的准则,才能理解公平的含义。

1.保证生存权准则

保证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而社会公平分配的准则是保证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存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决定于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因此,未占用生产要素的人就无收入来源,其基本生活就会出现困难,依据保证生存权的准则,他们的基本生活资源就应该由社会给予保障。

2.效率与公平兼顾准则

效率与公平兼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平分配的一个重要准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市场的分配格局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价值判断不能脱离经济机制的形式。市场领域中的公平本质上就是效率的体现。经济公平以生产要素的初始条件为前提,但初始条件被社会认为是不公平的。

专家课堂

初始条件被社会认为是不公平的,可以理解为,由于每个人出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即初始条件出现差异,造成每个人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就会导致分配出现差异。

为了社会公平,就要矫正效率市场形成的分配差异,因此,政府要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

政府矫正市场形成的差异分配时,要把在市场体系中的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但政府在组织税收时要考虑效率,要尽量维持。效率市场进行稳定的资源配置;在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转移支付时,还应保证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的来说,在纠正社会不公平分配的同时,确保减少效率的损失。

3.共同富裕准则

共同富裕是人们长期向往的目标,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观念,其必然成为社会公平分配的重要准则。

共同富裕是指不仅要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还要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收入分配的差异主要是由生产要素占有多少的差异造成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性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因此,随着民族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有能力实现的。同时,上述表现也说明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社会公平更有利于共同富裕。(三)社会不公平的原因

社会不公平由多种原因引起,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才能做更深入的剖析。

1.生产要素占有状况的不公平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来说,社会不公平首先来自经济主体或个人初始条件的不公平,即生成要素(如土地、劳动)占有状况的不公平,折旧必然会造成收入出现差异。但由于初始条件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因此市场机制本身也无法改变初始条件的必然结果。

农村土地的地租差异是造成地域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地租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肥力和对农业的追加投资,还取决于公共劳务的状况。由于公共劳务,如交通、水利、通信等存在外部经济,因此,外部收益无法准确界定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资本以公有制为基础,但由于每个生产单位占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不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导致收入差异。

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异包括以下两点。(1)天然能力的差异,如有些人是先天性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根本无法从市场经济中获得收入。(2)后天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和就业能力的差异。

除此之外,初始条件的不平等还包括劳动者家庭条件的不平等。有的人是“富二代”,而有的人是“贫二代”,也会导致劳动者在继承遗产时存在不平等。除此之外,上述差别还直接影响到劳动者以后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这势必也会造成今后贫富悬殊的产生。

2.制度不完善

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效率市场的制度只有得到有力改善,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但制度的不完善仍旧存在,如性别歧视、同工不同酬、破坏公平竞争机制以及违背商业道德的欺诈等,均会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出现差异。另外,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偷税漏税等,同样也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

3.个人及家庭状况的不同

社会不公平也可能是劳动者家庭负担、个人偏好、家庭赡养人口的不同所致。

综上,导致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可概括为历史原因、制度建设原因和个人原因。因此,针对不同原因,财政在执行社会公平政策时应进行区分,采取不同的政策。(四)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以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1.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范围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履行主要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因此,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