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烽烟大会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4:49:24

点击下载

作者:刘干才,李奎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万里烽烟大会战

万里烽烟大会战试读:

前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值此之际,我国将与俄罗斯等世界上曾经遭受过法西斯侵略蹂躏的国家和广大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隆重纪念这场属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正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对于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示我国政府和人民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悍然向中国守军开炮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这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这场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席卷全球,世界当时人口总数的80%的20亿人口受到波及。

这次世界大战把全人类分成了两方,由美国、苏联、中国、英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进行对垒决战。全世界的人民被拖进了战争深渊,迄今为止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浩劫和灾难,伤亡总数超过1.9亿人。

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伤亡就达3500多万。在长达14年侵华战争中,日本法西斯军队灭绝人性,他们肆意烧杀奸淫,大量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和万人坑,在我国广袤土地上导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仅南京一地,日军就一次屠杀了我手无寸铁的同胞30余万,其残暴兽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70年前的广大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面对凶恶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的伟大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可谓是可歌可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也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一些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理论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深刻认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它结束了一个战争和动荡的旧时期,迎来了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回首历史,不应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为了胜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话中说:“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这就是我们编撰这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纪实》的初衷。本套作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两大部分,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以整个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等,全景式全纪实地展现了整个历史的恢宏画卷,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PART 1大上海保卫战

大上海保卫战是从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万余人,死伤30万人。此次战役,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日军策划“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桥机场。虽说已到17时,但夏日的傍晚仍然明朗。

突然,一辆摩托车直冲机场大门而来。任凭卫兵如何阻拦,那人却毫无顾忌,没有一点减速的意思。“叭!”一声枪响,那骑在摩托上的人被击毙,栽下车来。摩托上的人叫大山勇夫,从他口袋里的名片看,是日本海空战陆队的军曹。奇怪的是,冲机场的就他一个人,并没有别的部队跟来。

这其实是一个信号。卢沟桥事变不过月余,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即将再次面临战争的考验。

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最大的工商城市和贸易港口,又是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都市,同时也是世界第五大军港。优良的港口条件和京沪、沪杭铁路的交会点,使上海成为通往中国内地的陆上枢纽和水上咽喉,成为当时首都南京的东部门户。因此,上海便成了日本所必攻战略要地。

自1932年“一·二八”事变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起,日本就在上海虹口和杨树浦一带驻军,建立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至“七·七”事变前,日军已在其控制的地区,建立了据点、登陆码头和补给点。在沪驻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另有海军第三舰队。

全面侵华开始后,在日本陆军大举进攻华北的同时,海军就积极准备把战争扩大到上海地区。

1937年7月12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就制定了对华作战的秘密计划,确定第一阶段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作战,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进行上海作战,并进而把战争扩展到华中和华南。

7月16日,驻上海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发现军令部的上述意图后,立即上书东京陈述《对华作战用兵的意见》。他认为,“要想用武力打开中日关系的现状,只有惩罚中国,使中国中央势力屈服。”

他提出,“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为重要”。这一时期,上海日军屡次以汽车载武装官兵,向江湾侦察示威,并常以部队在沪西一带施行夜间演习,一再挑衅。

7月20日,日军海军陆战队本田参谋长无理要求中国飞机停止在上海上空飞行,被严词拒绝。7月28日,日本当局下令撤退长江沿岸的日侨。8月8日,又要求第三舰队做好开战准备。9日就发生了大山勇夫驱车冲进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击毙的事件。

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日方佯许由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实则为大举增兵调舰争取时间。8月10日,日本陆海军紧急磋商,向上海派兵,并得到内阁的同意。截至8月11日止,日军海陆军集结上海的情况如下:

军舰,除原泊于淞沪的日舰外,新到的有二等巡洋舰“川内”、“由良”、“名取”、“鬼怒”4艘,均为5200吨,每舰定员480人;新式一等驱逐舰“时雨”、“白露”、“夕暮”、“有明”、“初霜”、“子日”、“若叶”、“初春”8艘,均为1368吨,每舰定员200人。以上各舰均于8月11日前后陆续抵沪,并搭载陆战队3000余人,在沪滨登陆,加上原在上海的军舰共有30艘。

特别陆战队兵力,前此驻沪陆战队合由汉口下驶者约3000人,新由各舰队开到约3000余人,各舰抽调可能数1600多人,在乡军人会3700余人。

8月13日9时,日本内阁会议正式确认了派兵上海的方针,并批准了陆军省的派兵案。日本陆军省计划动员30万兵力和8.7万马匹,并先向上海和青岛各派2个师。

当天上午,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北站和北四川路之间同中国驻军发生武装冲突。下午,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命令所部向中国驻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驻军当即予以猛烈还击。“八·一三”事变由此爆发,淞沪抗战从此开始。“八·一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即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指出: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宣告: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同一天,日本海军还派海军航空兵轰炸了华中地区的杭州、南京和南昌等城市。当日晚,日本内阁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内阁成员要求进行全面对华战争,迅速建立战时体制,正式对华宣战。

8月15日,日本发表了《帝国政府声明》,声称:

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如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日本政府还声称,此举是为了“消灭类如此次事变所由发生之根源,并达到日、‘满’、华三国融合和提携”之目的。这个声明,“把处理事变的目的,从解决局部事件扩大到全面地、根本地处理调整日华关系。”它表明日本政府即使进行“全面战争也在所不辞”。

这一天,日陆军参谋部还下令实行第三次动员,并下令组建了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要求其迅速开赴上海作战。8月18日,天皇裕仁召见陆海军两总长,提出了重点用兵、迅速结束战争的方针。

陆海军省、部之间经过协商,决定陆军以华北为主战场,海军以华中为主战场,并对沿海实行封锁,切断中国的对外经济联系。▲日本军舰

8月下旬,日本从国内抽调的增援部队相继运抵华北和上海前线,并开始投入当地的作战。

8月24日,日本内阁四相会议决定,以天皇在第七十二届临时议会开幕式上的敕语代替宣战诏书。

9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在讨论施政方针时,鉴于战争已由华北扩展到了华中,遂决定将“华北事变”正式改称“中国事变”,并于同日宣布。至此,中日战争已在华北和华中战场全面展开。

9月13日,日本政府发表《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实施要纲》,鼓吹要打开“中国事变”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关键在于实现“举国一致”。

10月12日,在内阁参与下,日本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央联盟在东京成立,会长由海军上将有马良橘担任。该联盟在日本各道、府、县以下,均设有分支机构,由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此外,近卫内阁为了加强对全国新闻、出版、文艺、言论等舆论的控制,还将内阁情报委员会升格为内阁情报部,直接为侵略战争服务。▲日军施放毒气后带防毒面具作战中国军队积极保卫大上海

黄浦江上,日本的巡逻艇和军舰明显地多起来了。上海虹桥机场、杭州筑桥机场上空,不时会出现日军的侦察机。大批日军从日本本土向上海调运、结集。上海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苏州,留园,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江南名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全国最著名的景观之一,那么,留园就是苏州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大名鼎鼎的清朝买办盛宣怀为后人留下的这座名园,亭台水榭,曲径通幽,花木鸟鱼,美不胜收。

如今,留园的大门口却多了一块招牌“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八一三”淞泸会战之前,没人知道它究竟是干什么的。

原来,这是淞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将军秘密工作班子的所在地。“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几乎没有什么防守,市区只有一个保安团,维持治安而已。张治中预料,日本决不会放弃上海,上海还会掀起更大规模的战争。

张治中研究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的多次惨痛教训,他把中国对付日军的形式分为3种: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九一八”事变便是;第二种,是“他打我,我才还手”,“一·二八”事变、喜峰口战役都是;第三种,是“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先发制人”或叫“先下手为强”。

对眼下迫在眉睫的新的淞沪战争,张治中认为一定要采取第三种策略。他把这个意思电告南京政府,得到的答复是:“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七七”事变,证明张治中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7月8日,他便从青岛疗养地急返南京,部署强化上海周围兵力配备。虹桥机场事件,促使张治中作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的准备。

8月11日晚,南京统帅部电示,将全军进至上海附近。一夜之间,吴淞、江湾、南翔等上海外围重镇以及上海市区,立即布满了军队。淞沪警备司令部也从苏州移到上海南翔。

12日一大早,上海市民从睡梦中醒来一看,遍地都是抗日将士。人们惊喜交集,奔走相告,这些兵是哪来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13日拂晓南京统帅部来电却是“不得进攻”。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列强驻上海的外交团与南京交涉,希望上海改为不设防城市——自由口岸。此举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战争迫在眉睫关头来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与日本之间是否达成过什么默契。

此时,日军已将其主力一部分部署于虹口附近,一部分则分布于杨树浦和沪西各纱厂。在此形势下,国民政府认为中日上海决战不可避免,遂决定成立第三战区,由冯玉祥任司令官,担任江苏与浙江两省的防务,其作战指导方针:

应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之目的。

国民政府还在此前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密令驻京沪沿线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集结于上海外围地区;令驻嘉兴的独立第二十旅、驻蚌埠的第五十六师和驻武汉的第九十八师等部,到吴县(苏州)一带集结待命。同时,将海军和空军部队向淞沪地区集中,并令海军阻塞长江江阴水道,拆除江阴以下航行标志。

8月13日下午,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在孙元良将军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抢占了从北火车站到江湾一带的阵地。只见大街上筑起了一个个坚固的街垒,将士们进入战争状态。

日军也不甘落后。他们在中国守军抢占阵地同时,也在构筑从虹口到北四川路一带的阵地。

八字桥,是上海外围的交通要塞,关系战役成败的重要据点。中、日双方为争夺八字桥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16时,停泊在吴淞口外的军舰突然向闸北一带用重炮猛轰。顷刻间,闸北一带破旧的民房一片片地倒塌,硝烟带来的是一堆堆的瓦砾和人们的哭叫声。“八一三”淞沪战争的序幕拉开了。

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军委会命令:

1.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九集团军,以张治中为总司令,14日向虹口、杨树浦一带发起总攻。

2.江浙边区军改编为第八集团军,以张发奎为总司令。

3.空军协同陆军作战。

扬州机场。

这是个设备简陋的军用机场,没有住房,没有床铺、桌椅,连棉被褥子都没有。飞行员们只好住在西门外一座小土地庙里。好在8月份天气炎热,大伙就睡在地上。

8月13日午夜,蒋介石亲自从南京打来电话:“在长江中的日本50艘军舰和轮船,正在向东逃跑。你们大队立即带上炸弹,于拂晓前出动追击,加以歼灭……”

听说要出征,大伙情绪高昂。他们顾不上一天的劳累,很快钻进了座舱。不一会儿,18架美制“霍克”式轰炸机,各载500磅炸弹升空了。

江阴一过,就可看到长江内的日舰都已逃跑。突然,发现有一艘日舰停在吴淞口东面的白龙港口。长机下达了改变队形命令,队伍变形后的驱逐机立即向下垂直俯冲投弹,那艘日舰立即被炸得无影无踪。

日军决计报复。14日上午,9架日军轰炸机突然袭击杭州笕桥机场。

高志航,这位技术高超的东北汉子,眼看日机来袭,心急如火。他顾不上刚执行完任务的劳累,迅速率领着他的第四大队立即起飞。这番周旋,旗开得胜,击落日机共6架。

这批日机是从台湾新竹日本木更津海军航空队出发的。木更津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精锐,自视是不可战胜的。笕桥上空日军败北,木更津航空队长气得跳脚。

15日,木更津又来报复。中国空军又狠狠教训了他们,分队长一口气就击落日机4架。

此时,蒋介石深知淞沪之战非同一般,如果战败,南京就很难守卫。所以,早在1936年年底,他就开始着手上海一带的防务。

为此,他不惜血本,把自己嫡系部队的精华,调到了上海附近,随时准备预防不测。一旦战争开始,他又千方百计要把战局的指挥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张治中是最早进入战争准备的指挥官,情况熟悉。可是,一进入战局,他的手脚就被捆住。张治中主张先发制敌,13日拂晓接到的还是不得进攻的命令,只好眼睁睁坐失良机。▲中国前线官兵在战争中射击

8月14日,张治中终于接到对日军展开进攻的命令。曾参加过“一·二八”抗战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在张治中指挥下,对虹口和杨树浦一带的日军发起进攻。其攻击重点最初指向虹口,后改向公大纱厂。经数日苦战,日军于16日退守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强固据点。由于日军凭借钢筋水泥工事顽抗,又有江面舰队炮火支援,中国军队屡攻不克,伤亡严重。

8月18日,张治中又接到命令,再次“暂停攻击”。张治中为此大伤脑筋。尽管行动一再受困,但他一有机会,就命令部队狠狠出击。

他的上司——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曾经到南翔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部视察,司令部里找不到张治中,却发现他在弹火纷飞的战壕里督战,不由嗔怪他:“你是这方面的最高司令官,不能冒这个险。”

但张治中总不顾这些。在位一个月,没有吃过一餐太平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眼睛总是红红的,喉咙老是嘶哑着。日海陆空三军攻陷上海

8月23日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所属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分别在吴淞附近和川沙镇一带登陆,企图威胁中国军队的侧翼。由于沿江守备兵力薄弱,日军很快突破了江防阵地,抢占了一些要点,其后续部队正在增加中。

前线告急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张治中:“狮子林、川沙口发现兵力不明的敌人登陆。”

张治中指示:“不惜任何代价死守,我立即调兵增援。”

日军利用汉奸,到处剪断中国守军的电话线路。电话不通了,张治中立即驱车赶往江湾。天上日军飞机在扫射,车子中途不得不停下来。张治中心如火燎,索性徒步走起来。一个传令兵骑自行车追上来,下车敬礼。他二话不说,蹬上这辆自行车就走。就这样,赶到江湾后,抽调第十一师、第九十八师、第五十一师增援罗店。

第十一师师长彭善提出,日军飞机炸得那么厉害,怎么走呢?张治中严厉训斥:“我能从南翔一路冒着轰炸走到江湾,你们就不能从江湾走到罗店吗?”

张治中的调兵十分及时,多股部队在罗店一带集结。罗店争夺战打响了,这场战斗打了整整10天,打得十分艰苦。

日军火力十分强大,空中、地面形成立体战局。中国守军全靠地面力量,罗店守军第六十七师师长李树森被炸伤,旅长蔡炳炎及团长、营长多人阵亡,罗店一度失守。第十四师火速增援罗店后,以两个团的兵力形成了对罗店的包抄之势,但要拿下罗店却还欠火候。

王耀武统率的第五十一师派出两个团兵力增援。部队急行军到达罗店附近接替第十一师部分阵地后,3天之内构筑好全部防御工事。

29日,团长邱维达下令强攻。营长胡豪率领两个加强连如猛虎下山,一举突破南侧日军阵地,打开一道200米的口子,部队立即蜂拥而入。睡梦中的日军不及防范,仓促应战。中国军队外围高射机枪和阵地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发挥了巨大威力。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激战,罗店日军溃退。

为协调全面战局,张治中又急忙赶往太仓、嘉定,要和刘和鼎、罗卓英两位将军商量有关事宜。日军飞机一路轰炸,张治中只得先到嘉定。

只见罗卓英一脸奇怪的神色:“张总司令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罗卓英的第十八军本来属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指挥,总司令前来视察是理所当然的事。面对这种神色,张治中十分不解。一打听,方知第十八军已划归第十五集团军,陈诚刚被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陈诚的履新,连他张治中都不知道。南京统帅部这么做,使张治中十分难堪。张治中只好怏怏而归。刚一回来,接到电话,说是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跟前的红人顾祝同到了苏州。

与南京已经多日失去联络,张治中正想向上司汇报,便一口气赶到苏州。还没见到顾祝同,他就先打电话给蒋介石。

蒋:你在哪里?

张:在苏州。

蒋:为什么到苏州?

张:为了左翼作战,到嘉定会罗卓英,听说顾墨三(顾祝同字墨三)到苏州来了,所以同他商量问题。

蒋:为什么商量?两天找不到你,跑到后方来了?

张:罗卓英原来归我指挥,我不能不去看看,我也不知道他已划归第十五集团军陈辞修(陈诚字辞修)指挥了!委员长应该怎么办?我是到苏州与顾墨三商量问题的,我一直在前方,委员长究竟怎么样?

蒋:你究竟怎么样?还问我怎么样?“叭”的一声,电话一摔,断了。

张治中感到莫大的委屈。他自信对整个战局的部署没有失误,但统帅部一连三次叫他停止进攻。

总攻开始后,只有陆军,没有空军配合。现在整个战区兵力部署变动,连招呼都不打一声。这种委屈,张治中无论如何无法忍受。此刻,他的心彻底凉了。▲炮击场面

不久,张治中请求辞职。蒋介石接受了他的辞呈,命朱绍良来接替他,并把顾祝同调来代表蒋本人指挥战局。

蒋介石重新调整了上海兵力部署后,亲自到上海,与顾祝同、白崇禧商定,从南翔、真如一带突破,迫使日军入海。第二十一集团军按部署进入作战。

10月上旬,日上海派遣军按照日陆军参谋部以10月为期,击败上海周围中国军队的指令,集中5个师团兵力,以大场为主攻方向,向蕰藻浜南岸进攻。

10月7日,日军主力强渡蕰藻浜,突入蕰藻浜南岸中国阵地,并继续向大场正面进攻。中国军队以大场为中心,在蕰藻浜两岸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直至18日。10月21日,第三战区决定乘日军攻击疲惫之际,指挥新到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及第六十六军和第九十八师等部,分三路向蕰藻浜两岸的日军实施反击。适逢日军主力向中国守军进攻,于是演成一场激烈的遭遇战。经3日苦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中国守军受挫后,日军攻势更猛,26日占领大场,并继续南攻。中国中央作战军侧翼受到威胁,乃放弃北站、江湾一线阵地,退守苏州河南岸。

严峻现实告诫人们,再硬拼下去损失会更大。顾祝同向第八十八师孙元良师长传达蒋介石指令,要第八十八师坚守闸北,以拖延时间,争取11月初国际联盟政治解决中国战局问题。第八十八师选定一个团的精兵担当此任。

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远东金融中心。孙元良第八十八师指挥部就设在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大银行联营的仓库里。在这里,孙元良向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下达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谢晋元很骄傲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四行仓库成了800孤军死守上海的最后堡垒。

四行仓库大楼在苏州河畔,它是一座钢筋水泥的7层楼房。仓库东南是租界,西北已被日军占领。这个团,名义上有800人,实际上只有450余人。部队在窗口堆好沙袋,楼顶架上高射机枪。为死守据点,谢晋元带头写遗嘱,用自己必死的决心感召部下。他还写下诗作自励: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10月28日,两名日军偷爬仓库大楼。谢晋元眼明手快,一个箭步上前,一手卡死其中一个,又一拳把另一日军打落在地。突然,一个女青年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叫杨慧敏,是上海市商会的女童子军。她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四行仓库,送来一面国旗。

几天前,杨慧敏就有这个念头。她看到大楼三面不是太阳旗,就是米字旗,便心生一计,一定要让四行仓库上飘扬一面中国国旗,以鼓舞上海的人心。于是,她脱下制服,把一面大国旗紧紧缠在身上,再穿上制服,冒着枪炮,慢慢爬到仓库东侧楼下。

朦胧的灯光下,壮士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谢晋元握着杨慧敏的手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岂止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勇敢精神。”

东方刚露鱼肚白,壮士们用两根竹竿连接成旗杆。顶楼平面上,他们庄严地向国旗敬礼。虽然没有音乐,没有礼仪,但气氛悲壮肃穆。国旗升起来了,苏州河畔站满了人,他们都向四行仓库顶上迎着朝阳飘扬的国旗欢呼。

30日,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张柏亭用电话向谢晋元转达撤退命令。在机枪掩护下,壮士们冲出大楼,退入租界,谢晋元最后一个离开。

11月5日,正当中国军队与日军苦战之时,日军第十集团军由柳门平助指挥,在上海以南的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登陆。

由于担任沿海警戒的只有中国第六十三师的少数部队,前沿阵地很快被日军攻破。日军登陆成功后,乘胜向松江攻击前进。

中国第三战区急调第六十七军等部7个师阻击日军,未能奏效。

11月8日,日军渡过黄浦江,进到松江附近,切断了沪杭铁路,中国军队面临着被围歼的困境。在此情况下,中国第三战区于当日夜下令放弃上海,向吴福线(苏州至福山)和乍(浦)平(湖)嘉(兴)线转移。至11日夜,上海守军撤退完毕,12日上海市区沦陷。

兵败如山倒,国民党军溃不成军。南京暴露在日军面前。12月6日,眼看南京守不住了。蒋介石的车队缓缓离开南京,准备移居重庆。一周后的12月13日,南京终于沦陷于日军铁蹄,令世界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30万人惨遭屠杀。PART 2平型关伏击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决定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了日军汽车、小摩托车多辆,还有枪支弹药、马匹、粮草等军用物资。这是中日开战以来共产党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次胜利振奋了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毛泽东预见中国抗战局势

自从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全国战局十分混乱。在华北战场,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自然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实施两翼迂回、中央突破的攻击战略,就是要首先突破华北西部的山地。抢占华北屋脊,掌握主动权。

但是,第二战区的国民党军队消极防御,在日军的进攻面前,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山西境内,到处可以看到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

有的部队一路撤一路抢,沿途的村庄被洗劫,集市冷冷清清、无人问津。逃难的乡亲拖儿带女、三五成群,在公路上奔走。初秋时分,地里已经是一片荒凉了……

日军夺取平津后,沿交通要道长驱直入,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华北战场形势危急。

1937年8月6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第一次最高国防会议。周恩来和朱德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华北的防御做出了具体部署。▲毛泽东

针对日本军队对华北地区和淞沪地区展开大规模战略进攻的危急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8月15日下达了总动员令。

20日,正式确定抗日的战略方针,并把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其中,在晋、察、绥3省设立第二战区,阎锡山任司令长官,卫立煌、朱德任副司令长官。第二战区下编3个集团军及直属军、师、团等部队,共2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7个步兵旅。其编成有:

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下辖第三十三军,第三十四军,新编第二师。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第十七军,骑兵第二军。

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

第二战区分为南、北两路军和预备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由傅作义担任,南路军前敌总指挥由卫立煌担任,预备军总指挥由阎锡山兼任。

在国民政府调整部署、建立战区、加强华北防御的同时,日本侵略军又加强兵力,大举进攻,华北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不待改编全部就绪,第一一五师主力即于8月22日在山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

征途上,副师长聂荣臻想和师长林彪谈谈作战方针问题。师长林彪低着头,默默地往前走。

八路军出师,举国瞩目。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八路军的装备差,军费少,后勤补给困难。

八路军这一仗怎么打?毛泽东认为,第一场战斗关系非常之大,战斗的胜败,对全局有极大的影响。

毛泽东要求红军指战员,第一仗“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对日军作战,第一仗应该怎么打?林彪在考虑,聂荣臻也在思忖。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聂荣臻和林彪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要到太原同阎锡山会商,让聂荣臻也暂留西安。那几天,周恩来向聂荣臻介绍了许多情况。聂荣臻感到,周恩来处理完“西安事变”,对夺取抗战胜利更加充满信心了。

晚上,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举行宴会,招待奔赴抗日前线的将军们。席间,蒋鼎文慷慨承诺:派一个专列,送将军们出潼关。

随着北平、天津的失陷,山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华北抗战的前沿阵地。山西地形复杂,日军的坦克、飞机、大炮难以发挥作用,非常有利于八路军开展山地游击战。

1937年9月3日晚,聂荣臻同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人乘火车前往潼关,在潼关换乘木船,渡过浊浪滔滔的黄河。

在黄河对岸的风陵渡,阎锡山早已派梁化之在等候,阎锡山还专门派出了由两节车厢组成的专列小火车前往太原。当时,晋北形势很紧,阎锡山觉得不同日本军队打一仗没法向山西人交代,打又没有把握,很希望八路军早上前线,接待工作也安排得较为周到。

车窗外,一片兵荒马乱的凄凉景象。山西一个月前暴雨成灾,数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从冀绥前线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散兵游勇和伤病员四处流浪,无处收容,更加人心惶惶。

此景让列车内的聂荣臻心情难以平静。在这个只有小桌小凳的窄轨车厢里,聂荣臻已经感受到了战火硝烟。他找出一份地图,仔仔细细地察看着,仿佛在寻找大显身手的战场。

周恩来在聂荣臻身旁坐下来,问:“荣臻同志,部队要跟日本军队作战,你有什么想法?”

聂荣臻抬起头,凝视片刻,说:“前方战局发展很快,国民党军队纷纷败退。第一一五师要做好单独进行游击战的准备。”

聂荣臻指了指地图,显得很有信心,接着说:“晋察冀绥4省交界地区山岭起伏,地形不错,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如果有战机,要好好教训日本鬼子。但我认为,同日本军队作战,不能过分依赖地形,最根本的是要发动群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

周恩来头一仰,哈哈哈笑起来,说:“荣臻同志,我们想到一起了。八路军尽管穿了一身国民党军队的军装,武器、弹药、给养等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也不能指望蒋介石,关键是要发动群众,八路军有了群众的支援,一切问题都好办。”

列车到达侯马车站时,第一一五师师部和徐海东指挥的第三四四旅正在车站附近集结。聂荣臻同周恩来、张治中等人分手,回到师部。

这时候,林彪已经带着陈光指挥的第三四三旅前往灵丘。聂荣臻按照预定计划,带领第三四四旅前往晋东北。在原平东站,他们遇到了从前方溃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这些溃兵看到八路军开往前方,感到非常惊讶。

一个国民党兵用步枪挑着子弹带和两个包裹,扯着嗓门喊:“弟兄们,想留住脑袋,就回头吧,别逞能了。日本军队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的机关枪子弹还多!”

骑在马上的聂荣臻看到这些溃兵,心中激起一股无名怒火。想起太原东站那些东北流亡学生的热情欢送,想起父老乡亲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慰问品,想起那一阵阵嘹亮的抗日歌声,心中越发难以平静。

他回头说:“通信员,告诉杨成武团长,独立团立即开赴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

一场使亿万中国人民为之振奋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洛川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反复研究侵华日军作战部署和战略企图,及时同八路军前线指挥员交流情况。

1937年9月17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聂荣臻、贺龙、萧克、刘伯承、徐向前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对战场态势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毛泽东认为:

敌攻华北大约分为四路,总兵力约10至15万人。一路山东,现未出动。又一路津浦线,约一个半团,现攻至马厂。又一路平汉线,约一个师团,现在涿州以北未动。

又一路平绥、同蒲线,约3个师团,为其主力,以大迂回姿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而最后击破之,夺取黄河以北。以此姿势,威胁河南、山东之背,而利于最后夺取山东,完成其夺取华北5省之企图。

其总的战略方针,是采取右翼迂回。至于上海进兵,于破坏中国经济命脉外,又钳制中央军之主力,以便利其夺取华北。以上是对日寇第一期作战计划之基本判断。

毛泽东还指出:

日寇右翼之主力,又分为三路,均以追击姿势前进。一路沿平绥东段、同蒲北段攻雁门关,判断约一师团,占大同后,现未动。一路由天镇占广灵后,向灵丘、平型关进攻,系向晋绥军行右翼迂回。一路由张家口占蔚县后,有攻涞源之势,系向卫立煌军及紫荆关部队左翼迂回。此两路判断系组成联合兵团,至少两个师团,以第一步中央突破之姿势,达成其第二步分向两翼迂回之目的。

在分析国民党军队的态势时,毛泽东指出:

蒋以卫立煌军处于敌之包围中,令其向平汉线撤退。阎以灵丘为山西生命线,拟集中14个团在平型关以北举行决战。

判断如决战胜利,则敌之南进可稍延缓,但必增兵猛攻。如决战失败,敌必速攻平型关、雁门关,待后路预备兵团到达后,主力直下太原,使绥远西境之晋绥军、恒山山脉南段五台等处之各军、平汉北段之各军,均不得不自行撤退,彼可不战而得上述各地,娘子关之天险亦失其作用。

毛泽东在分析阎锡山集中14个团在平型关以北地域进行决战时,看到了“决战胜利”与“决战失败”两种可能,并明确指出,日本军队“速攻平型关”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使八路军将士更加关注平型关这个要点。

关于日本军队的战略方针意图,毛泽东说得更明确。这就是:

涞源、灵丘为敌必争之地。阜平、五台、盂县如无南北公路,或可暂时不被敌占;如有南北公路,敌有出一支向南切断正太路之可能。

不论如何,恒山山脉必为敌军夺取冀察晋3省之战略中枢,向此中枢出动主力,此点已为浑源、蔚县、广灵之被占所证明。

当时,毛泽东已经看到,傅、杨、刘、汤各军均失锐气,不能确信这些军队能够在现阵地根本破坏日军战略计划。而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过去决定八路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在上述敌我情况下,已根本上不适用了。此时如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日军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亦在其大迂回中,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八路军的战略部署问题:

为战略上展开于机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红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

我二方面军应集结于太原以北之忻县待命,准备在取得阎之同意后,转至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活动;我四方面军在外交问题解决后,或在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

我一方面军则以自觉的被动姿势,现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总部进至太原附近,依情况决定适当位置。

毛泽东发出这份电报时,离平型关大捷只有8天了。

大敌当前,毛泽东把对敌情的判断和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坦率地告诉前线指挥员,并提出:“你们意见如何?请考虑电复。”

这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军事民主,这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歼灭敌人,发展壮大自己的基本要素。

当时,第二战区的阎锡山处于退无以面对山西民众,进则无必胜之把握的境地之中。彭德怀分析,阎锡山放弃平型关,企图在沙河决战的决心是动摇的,这种估计是完全对的。

抗日开始不久,阎锡山的部下全无决心,阎锡山的军队已失去战斗力,也许在雁门关、平型关、沙河一带会被迫地举行决战,然而必难持久。

毛泽东认为,不管阎锡山军队的决战胜败如何,太原与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

八路军中,少数同志对于这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认识,被暂时情况所迷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八路军也同阎锡山部相似,陷入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

9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对第二战区的形势作出进一步判断,再次重申八路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原则。

对于林彪提出的以陈光指挥的第三四三旅集中起来,寻机给日军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设想,毛泽东认为,这种一个旅的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泽东还提出,王震率一个团暂时到五台也是可以的,但请注意到适当时机仍以转赴晋西北为宜。依情况判断,林彪率陈光这个旅即使能打一两个胜仗,不久也须转向五台。

林彪盼望集中兵力打一两个胜仗的战机,终于出现了。八路军打击猖狂侵华日军“七七”事变后,贪得无厌的日本帝国主义完全撕去了伪装和平的面纱,企图以蛇吞象,不断向华北增派兵力。

1937年8月中旬,关东军之混成第二、第十五旅团以及新编成的大泉和堤支队到达北平、天津与张北县,企图夺取察哈尔、绥远两省,控制平绥铁路,切断中国同苏联的联系。

从日本国内调来的第五、第六、第十师团也到达了平津地区。日本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向防守南口、居庸关的国民党第十三军汤恩伯的部队实施正面进攻,并于27日占领张家口。

8月24日,日军参谋本部又从国内抽调第十四、第十六、第一〇八、第一〇九师团,赶赴华北战场,企图迅速实现夺取华北的战略意图。

8月31日,日军成立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下辖第一军和第二军,另一个独立旅团和一个临时航空兵联队。这时候,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已经有30多万。

当时,由于南口战役和淞沪会战的失利,国内一些人产生了悲观情绪,甚至散布“日本所向无敌”的谬论。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看到日本军队向平型关、茹越口内长城疯狂进攻的嚣张势头,心里直打鼓。

为了有效地抗击日军,鼓舞信心,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先后多次同第二战区的指挥官阎锡山、黄绍竑、卫立煌等人进行会谈,对保卫山西的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问题,提出重要建议,并希望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发动和组织群众抗击日军。

阎锡山日夜关注日军进攻山西,他认为,要保卫山西腹地,就必须凭借长城一线山地的有利地形,这些地形上的既设阵地,能阻止日本军队的进攻。为此,阎锡山决定调整部署,把第六集团军的3个军和第七集团军的4个军分别部署到平型关、茹越口、雁门关一线,并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迅速前进至晋东北地区,协同第六军和第七军的部队坚守长城防线。

日本军队果真所向无敌吗?八路军将如何顶住国民党几十万军队溃败的压力,给日本军以重击呢?

这些天,林彪和聂荣臻时刻都在关注着战局的变化,都在分析日军的动态。他们看到,日本军队虽然来势凶猛,但官兵骄横,疏于戒备,这是致命的弱点。平型关周围的地形是伏击战的好战场。他们决心,以伏击手段,出其不意地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的日军。

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是对国民党军的有力配合。伏击战,是预先把兵力和兵器隐蔽地配置在敌必经之路附近,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区域,突然予以打击。伏击战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有效战法。

1937年9月14日,第一一五师的先头部队进抵大营镇,部队顾不上宿营,立即派出侦察分队,开始侦察平型关周围的地形。

为了抓住有利战机,林彪和聂荣臻命令第三四三旅从大营镇出发,前往平型关东南的上寨地域隐蔽集结;命令第三四四旅向上寨地域机动。

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的部分兵力开始从灵丘向平型关方向进犯。9月23日,聂荣臻率领第一一五师司令部和第三四四旅插到平型关东南的上寨镇。进寨不久,一群国民党军队的溃兵也涌进村寨,到处抢东西、砸店铺。

聂荣臻见状后,叫一名营长出面制止。看到那名营长咬牙切齿的样子,聂荣臻又吩咐说:注意,不可动手,更不可动枪,把他们轰跑就行。正说着,林彪同两位参谋也来了。

聂荣臻迎上前去,问:“林彪同志,前面情况怎么样?”

林彪显得很有信心,说:“日军前锋已经逼近东跑池,阎锡山的平型关防线岌岌可危。我在这里转了几天,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

林彪的判断是有根据的。第一一五师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时,日本第五师团已侵占阳原、蔚县、广灵,并向浑源、灵丘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要隘。

9月16日,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及第二十一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涞源县城。

20日,第二十一旅团以两个大队的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也由大同南下向国民党的长城防线进攻。接着,林彪摊开地图,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自己对第一一五师的作战设想向聂荣臻作了具体介绍。

平型关,是古长城的一处关隘。关北为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附近山势险峻,峰峦比肩联袂,溪谷深邃,阴森幽静,一条狭谷山路,东通冀北,西抵雁门,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平型关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长约13千米的地段,崖高数丈,陡峭如削,崖顶平缓,杂草丛生,两侧高地便于隐蔽部署兵力,便于发扬火力与展开突击,是伏击歼敌的好战场。

聂荣臻看着地图,说:“这里当然可以打一仗。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

林彪说:“战场是一个好战场,现在还难以判定日军是否上钩!”

聂荣臻说:“这是我们八路军同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较量,全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无论怎么说,我们都必须打好,必须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

一会儿,聂荣臻又说:“适当时候,可以请在太原的恩来同志向阎锡山转达我们的作战行动。”

聂荣臻建议召开全师干部会议,早作临战动员。

动员大会上,林彪首先发表了讲话。他说:“日军进展很快,但骄横,疏于戒备。如果我师能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伏击歼敌,就可以杀日本军队的威风,长八路军的志气,长一一五师的志气。”

聂荣臻见大家情绪激昂,就简单介绍了日本军队从灵丘西进的情况,特别强调说:“现在国内国外都有一种恐日病,认为日本军队所向无敌,不可战胜。我就不信,我们红军将士过去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困,今天也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军,这一仗也可以说是政治仗,我们不仅要歼灭日本鬼子,还要打出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平型关大捷参战主要将领(雕像)

会议一结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连夜赶往距平型关15千米左右的冉庄、东长城村地域。师首长同时命令独立团和骑兵营向灵丘、涞源方向活动,主要任务是扰乱日本军队的后方,一旦发现日军向平型关增援,立即进行牵制和打击,保障平型关战斗的胜利。

部队宿营时,聂荣臻前往预定战场察看地形。聂荣臻看到,这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中段,这一地段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只能通过一辆汽车了。南北沟岸又是比较平坦的山地,便于部队埋伏。聂荣臻看后,心里踏实多了。

1937年9月24日,前方传来断断续续的炮声,日军渐渐临近了。中午,前沿部队向师部报告,日本军队可能会在翌日大举进攻。

这天,林彪、聂荣臻抓紧时间,组织各级指挥员到预定伏击地域进行实地察看。指战员们看到,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的高地,既便于部队隐蔽,又有利于突击,是打伏击战的好战场,当即确定了拦截日军先头、切断日军退路、中间突击分割,共同歼灭来犯日军的部署。具体配置方案是:

第三四三旅所属第六八六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的高地,主要任务是中间突击;第六八五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的高地,主要任务是截击日军的先头部队,协同第六八六团歼灭伏击圈里的日军,并阻止东跑池方面来援的日军。

第三四四旅所属第三七八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镇以南的高地,主要任务是切断日军的退路,阻止从灵丘、涞源方面赶来支援的日军;第六八八团为师预备队。各部队像一张无形的网,任务明确,协同周密,等待日军就范。

傍晚,聂荣臻和林彪收到阎锡山以第二战区第六集团军的名义,送给第一一五师的“平型关出击计划”,这个计划拟定以第七十一师附新编第二师及独立第八旅一部,配合第一一五师向平型关以东之日军出击。

聂荣臻和林彪围在一盏马灯旁,摊开军用地图,又研究了一遍作战方案。深夜,林彪拿起电话,下达了第三四三旅进入白崖台一线伏击阵地、第三四四旅随后跟进的命令,要求部队必须在25日拂晓前完成各项战斗准备。

林彪对徐海东说:“不能大意,不要轻敌,豆腐要当铁打,要留好预备队,要通过这次战斗摸摸日本鬼子的特点。”

天公不作美,天黑以后,下起了大雨,聂荣臻和林彪随同陈光的第三四三旅向伏击阵地出发。没有雨衣,又缺少御寒的服装,指战员们任凭秋雨浇洒,沿着崎岖的山沟向前行进。

雨越下越大,似乎要把行军队伍冲断。指战员们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着手,结成“缆索”,穿过湍急咆哮的山洪,有的不得不拽着马尾巴,从激流中跟过去。

大雨滂沱,水势越来越凶猛。第三四四旅闯过了一个团,其他部队被越来越险恶的山洪拦住了,好些急于涉过山洪的战士纷纷被冲倒了,淹没了。

见此情形,聂荣臻对林彪说:“山洪越来越大,部队不能再强渡了。这个旅过来的部队就作为预备队吧,把作战任务交给杨得志和李天佑。”

林彪同意了。

一场大雨,把杨得志、李天佑推到了抗战第一大胜仗的最前沿。

9月25日,这是一个晴朗清新的早晨,聂荣臻和林彪率领部队赶到了那条10里多长的沟道通路的东南山地上。战士们经过一夜风雨侵袭,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趴在冰凉的阵地上,等待着打击侵略者的战斗号角。师指挥所设在沟东南的一个小山头上。这里,举起望远镜就可以纵观全沟。

拂晓,山沟里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两个联队的2000人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西进。

前面是100余辆汽车,后面是200多辆大车,车上坐满了戴着钢盔的日本兵,最后还有少数骑兵,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车辆、人员拥挤堵塞,行动缓慢。

日军进入平型关,就等于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但是,日本兵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不利,依旧骄横得意,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地,似乎不是在侵略异国的领土,不会遇到抵抗。他们南下以来,也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不一会儿,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第一一五师首长抓住有利战机,下达了攻击命令。聂荣臻看了看表,7时整。

一声令下,第一场战斗打响了。

顿时,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落在日军群中。日军车撞车,人挤人,成了一团乱麻。

聂荣臻对林彪说:“我们应该把沟里的敌人分成几段,分段吃掉它。”

杨得志指挥的第六八五团迎头打击,封闭了日军南窜的道路。战前,战士们早上好了刺刀,枪膛里压满了子弹,焦急地等着日军出现。

团长杨得志那双眼睛紧盯着公路的拐弯处,当日军的头几辆汽车开到山脚下时,杨得志立即命令:“打!”

最前面的汽车遭到八路军指战员暴风雨般的打击,开不动了,起火了。后面的汽车、马车听到枪声,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企图逃避八路军的打击。然而,八路军指战员早已瞄准了前面这些汽车,一阵猛烈的手榴弹,把车全炸毁了,也把道路堵住了。后面的汽车互相撞击,日军乱成一团。▲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油画)

杨得志高声命令:“全体冲锋!”

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并不是群乌合之众。当意识到自己已经遭到八路军的伏击以后,他们纷纷从汽车上跳下来,在路旁选择有利位置,进行顽抗。一名指挥官挥舞着指挥刀,命令日军冲上山去,占领制高点。

杨得志见此情形,立即命令身边的通信员:“你到各营传达我的命令,这里的制高点一个也不准鬼子占领。”

通信员答应一声,飞快地跑了。

第六八五团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这个团的一营曾跟随朱德参加过南昌起义;二营曾经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三营是跟随黄公略征战多年的部队。3个营都有辉煌的历史,都有光荣的传统,都非常具战斗力。

一营营长接到杨得志团长的命令后,立即指挥两个连的指战员向公路旁的两个小山头冲过去,把正从山沟里爬上来的日军打了下去。四连用两面夹击的战法把已经登上一处制高点的日军逼回沟底,干净利索地消灭掉。

一股日军抢占了一个山包,凭借凶猛的火力顽强固守。八路军指战员数次冲击,都没有攻下山包。这时候,一个连长上前观察,看到远处的小山包上有两个日军的人影在晃动,只见一名日军手持望远镜,一名日军挥舞着指挥刀。连长判断,这两名日军可能是指挥官,即扬起套筒枪,“叭!叭!”两枪,两名日军应声倒下了。连里的指战员见势,一拥而上,把日军击溃。

这个连长就是龙书金,枪法特别好,平时练就了百发百中的硬功夫。红军时期,他是连里的射击标兵,到陕北以后,红军在三原开运动会,龙书金是射击代表。

在二营和三营的作战地段上,指战员们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杀声震天。乔沟那边激战正酣,日军出动了两架飞机来增援,八路军战士机智地与日军“靠得”更近了,日军飞机受地形限制,想扫射又不敢扫射,想投弹也无法投弹,在平型关上空盘旋了几周,无可奈何地飞回去了。八路军指战员用自己的勇敢精神遏制了日机。

李天佑指挥的第六八六团勇猛地冲向公路,与日军短兵相接。巨大的冲杀声响彻山谷,战士们勇猛地向日军冲击。

八路军东渡黄河以来,士气高涨,现在,满腔抗日激情都集中在枪口上。日本兵虽然失去指挥,却抵抗得十分顽强。有的日本兵爬到汽车底下和沟坝上,向八路军射击;有的日本兵拼命往山坡上爬,希望夺占一块有利阵地。

路沟里的八路军战士很想多抓一些俘虏,谁知日本兵骄横异常,死不投降,伏击战发展成一场惊心动魄的白刃肉搏战,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打在一起,伤员和伤员扭成一团,互相用牙齿咬,用拳头砸。

期间,日军集中力量猛攻老爷庙,企图夺路突围,遭到据守该阵地的五连三排战士们顽强的阻击,全排指战员壮烈牺牲,日军也未能突破这个阵地。

八路军将士十分勇猛。当一股日军企图夺占公路两侧的高地,掩护其他部队突围时,第六八六团第二营的指战员抢在日军前面占领了老爷庙及其以北的高地,与公路东侧的部队形成两面夹击,又把日军压缩到峡谷之中。

第六八六团副团长杨勇在战斗中负伤,顾不上包扎,继续在战场上搏杀。

危急时刻,曾贤生连长高喊一声:“我们要用刺刀消灭敌人,就是牺牲,也要堵住敌人!”他带领全连战士首先冲进敌群,在与日军肉搏中光荣牺牲。

进至东跑池的日军听到后面激烈的枪声,立即回过头来企图援助。却被第六八五团的指战员死死阻击,无法回援。

日军在平型关遭到伏击的消息很快传到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大吃一惊。前几日,板垣选择平型关作为进攻的迂回路线,是考虑到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中国军队防御的薄弱环节,根本没有想到会突然冒出来一支八路军的精兵。

战场十万火急,板垣严令在蔚县、涞源的第二十一旅团第四十二联队的日军火速赶往平型关增援。但是,板垣的命令已经难以挽救平型关遭到伏击的日军的命运了。

林彪、聂荣臻早已料到日军的意图,把师独立团和骑兵营配置在灵丘以北和以东的地区,这路日军根本无法向平型关靠拢。

板垣征四郎闻讯,急忙调来6架飞机到平型关上空,企图掩护日军突围。被围日军听到飞机声,看到了一线生机,再次组织部队猛攻老爷庙和附近的高地。然而,日军的希望再次落空了,平型关已经被八路军围成铜墙铁壁,根本不可能突出去。

傍晚,战斗结束了。山沟里响起了八路军战士的阵阵欢呼声,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多人被歼灭了。

板垣征四郎,这个日军中将师团长,有名的“中国通”,万万没有想到在眼皮底下有一支严阵以待的八路军。

9月28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最后一批指战员撤离平型关。就在这一天,板垣征四郎亲自率领7000人马由灵丘西进。先头的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首先目击了3天前激战留下的残迹,多年后日本出版的《滨田联队史》中有如下记载:

9月28日,成泽中队得到友军的支援后,勇气百倍,再次继续前进中却遇到意外情景,一刹那间吓得停步不前。冷静下来看时,行进中的汽车联队似遭突袭全被歼灭,100余辆汽车惨遭烧毁,每隔约20米,倒着一辆汽车残骸。

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

想到平岩大队25日接支队命令前来救援,半路上却受到比我方多十几倍敌人的包围,终于未能到达目的地。为此,竟造成如此悲惨景象,痛切心情,难以言表。

用了长达3个小时,才把一辆辆烧焦的汽车拖到公路一边,处理好阵亡者的尸体,公路上勉强可以行进。

成泽中队开始前进,到达岭上。从岭上向峡谷看,辎重车辆队不是也全部覆灭了?!公路不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人马的尸体堵塞着了吗?!

日军在此用了近3个小时收尸、腾路,才勉强腾出一条可以继续通行的路来。可见,当时平型关战斗是十分激烈的。

板垣征四郎看到3天前的平型关战场,百感交集。但是,他没有吸取教训,继续指挥日军屠杀中国人民。

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抗日战争的奇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