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7:13:17

点击下载

作者:(美)约瑟夫·纽顿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试读:

01 珍惜今日

今日一去便不复返。从前,今天非我所有,以后,今天也不属于我。每一个今天都一去不回。每一天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没有任何两天能够一样。每一天都会有每一天的愿望、期盼、职责、善事和恶事。如果我们追寻他人的可爱之处,追随人生的美好,那么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快乐地度过。

如果我们能够不为昨天而烦恼,不为明天而忧愁,那么才能有足够的力量过好当下,继续生活。日子如此漫长,所以今天将今天的生活过好就足矣。每一个刚刚迎来的今天,都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恒片断,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好享受。

乔治·赫伯特,16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到夜晚,要将你灵魂的外衣除去,就如同脱下你肉体的外衣一样。”将你生活中的所有忧愁、恐惧、疲劳,以及工作中的过错、担心通通除去,就如同将你的外衣全部脱下一样。诗人赫伯特敢于在小小的斗室里与死神顽强抗争,他能够十分灵活地运用解脱的技巧。

不要太过于担忧将来。如果我们在明天还没到来时,就在今天为此伤透了脑筋,那么在我们第二天清晨醒来之时,就无法精力充沛地正视一切了,只会感觉到疲惫不堪。对过去充斥着不正常的悔恨,对未来又充满了未知的恐惧,这些都只会让眼前的生活过得更糟。只有当我们深沉而诚挚地过好今天的生活,过去才会丰盈而饱满,未来也才能被更好地开创。

因此,我们应感激上苍给了我们如此丰盈的今天,我们也只应祈求上帝赐予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肉体和精神食粮。要谨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将内心的生活布置得有条不紊,我们一定要善于自处。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许多人之所以难以与他人融洽相处,往往就在于他们总是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去拼命,总是认为人生苦短。我们必须明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他人所不知的烦恼,每个人也都在默默承受着他人所无法忍受的痛苦。每个人深藏在内心里的焦虑,都需要他自己去努力排遣或安置。

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些事实,认清了它们的本质,并且在每个新的一天来临之际都将其在内心温习一遍,那么在我们遇上每天的第一件事时,或许就不会再做任何艰难的无力挣扎,而是勇敢去面对我们心中那些黑暗、残暴且迷茫的念头,对付这些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埋藏起来的阴暗思想。

每一天的最后时刻,当我们在神秘的夜晚进入温柔睡乡之时,我们的生命便进入了一段短暂的死亡期。每一天都被视为一段短暂的生命。既然一天的时光是如此短暂,这么容易就逝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总是要抱着对昨天残留下的焦虑以及对明天的恐惧,而白白浪费今天这短暂却又奇妙的光阴呢?!

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伟大得多,比我们梦想的要久远得多。因此,没有什么比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更加重要了。

昨天已经逝去,永远不会再重来,明天还未到来,唯独在我们身旁、可以被好好把握的,就只有今天。对于我们的要求来说,这仅仅拥有的一天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迅速到不容许我们只去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假如我们终日怀恨在心,这一天的时间也会显得太漫长且无比煎熬。实际上,今天是如此神圣、如此美好,它绝不容许我们怀着恐惧之心,用卑劣残酷的行为加以亵渎。

因此,我们应该从今天起,从此刻起,跟随良知的指引,认真地将生活进行到底。就我所知,我们的心中对如何生活作何要求,以及我们是否愿意真正好好地生活下去,这些因素决定了应该如何生活的道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会看到生活到底会朝着什么方向奔去。一个人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

将昨天和明天都抛之脑后吧。不要期望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掉。从今天起,我们只应该去思考今天的事。林肯总统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决定了自己将如何度过昼夜,他就可以怎样度过;他想要怎么喜乐,就可以怎么喜乐。”我们应该立即下定决心,决定自己将如何去生活,如何喜乐。

从今日起,我们不要再要求整个世界来适应自己,要开始去适应这个世界。适应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机遇,自己的环境。如果我们无法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让我们去喜欢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从今日起,让我们学会和蔼可亲地待人接物,乐于与人相处交流,穿着得体,步伐轻快,心怀仁慈,面带微笑,尽心尽力,对他人获得的成果给予赞扬,对他人没有做好的地方不予批评,学会宽容。如果发现他人的过错,要淡忘这一切,原谅他人。

从今日起,遇到问题要不急不躁、镇定自若,不急于下任何决断。找出症结之所在,不轻易放过问题,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犹豫不决只是耗费时光的体现,只会让一个人分神。

从今日起,学会欣赏他人的崇高品质,不因他人的举止而让自己烦心,同时也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引发他人心烦。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意乱心烦的时刻,而这也正是能够体现他们的英勇和仁慈的时刻。

从今日起,让我们全神贯注地认真思考一番,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尽管我们时常无法察觉出他人的投机取巧和暗行诡诈的行为,

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意义。我们行得正、坐得直,这就会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

从今日起,让我们在每天的时间内至少完成两件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无害于社会,但对个人发展有益),让我们利用这种锻炼的机会,展现出我们依旧能够主宰自己的力量。如果有什么难过和伤心,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伤悲自己面对,没必要向他人和盘托出。

从今日起,让我们每天送给自己一段宁静平和的时光,让神经完全放松下来,去静心体验生命的真谛,追随人生的理想,丰富人生的真正含义。

02 时间就是生命

每个年度的最后一天,我们都不忘回顾一番整整这一年逝去的时光。一瞬间涌入心头的,是许许多多的记忆和想法,曾经拥有的梦想,努力达到的种种目标,尚未实现的希望。这个时候,我们一边缅怀过去,庆幸着自己安然度过了一年光景,一边又憧憬未来,期望着尚未触及的未知的前程。有些人难免会不停地抱怨过去所遭遇的悲伤苦痛,提起令他无法释怀的伤心往事,而有些人则显得十分英勇。那些信心满满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人。英国文学家梅纳迪思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将人生看作是一笔借来的资金,然后准备放手大干一番。”勇者会认同这句话,并依照它去完成理想。在《修路者》一书中,作者范勒思先生也说过:“服务于他人,这也无非就是我们所求得的。爱人,与人相处,除此之外还有何求?”

如何利用时间、驾驭时间,而不被时间所驾驭,这就是人生的真正问题。如果我们放纵自己、任凭时间流逝,那么我们只会得到刻在脸上的皱纹、花白的头发、浑浊的眼神、枯萎的灵魂,得到这一切时间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

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非是他们的朋友,而是主人。他们被这个主人控制着,任其将自己践踏在脚下,肆意被欺凌驱使。时间总是大步走在前面,我们拼命地加快脚步,在匆忙的节奏中希望赶上它。因此,在人生的搏斗场上,最精致的部分就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时间,如何最好地度过光阴。

时间能治愈忧虑,改正错误,验证真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也是最睿智的哲学家。人们必须聆听时间的教诲,因为它所教导我们的真理,是任何一位在世老人和哲人都不曾拥有的。每个人的手里都掌握着如此之多的时间,学习如何去运用它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一定要用一颗充满智慧的心,去细数自己的岁月年华。对待生活,绝不能抱有一丝逢场作戏的态度;有法则,有目标,这样才能旗开得胜,才能求取智慧。道德生活的规律和步骤在于,崇敬信仰,珍视时间,最后善于利用时间。

我们能够控制过去,因为我们拥有奇妙的记忆力,足以支配时间。如果我们不具备记忆,那么整个人生就没有任何体系可言,无法有始有终,也终将变得一团糟,没有任何价值。记忆会产生信心,产生希望。

信心能使我们毫不畏惧,奋勇直前,不管眼下的境遇有多么艰辛。只要你能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么即便时间再暴虐,纵使时间飞逝,你也依旧过着有意义的生活、紧握有价值的生命。只要爱还在,时间的空虚便会被美和真理所取代,你的生命就会青春常驻,你所期待的恩赐也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在故事书《小铁匠》中,女作家凯塞琳·哈撒威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有一个小女孩,曾经不幸遭遇意外而受伤,为了防止将来驼背,她不得不卧床休养了几年时间。她不能走出房间,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她只能默默地看着窗外的花草树木,或者用纸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为了赶走孤独,她将过去一直讨厌的事物变成自己喜爱的东西。她还发现,一旦人们对某件物品失去兴趣,就会立即将它丢掉。她说:“人们总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物、场合、婚姻,甚至是过去的经历避之不及。实际上只需要小小的戏法,这些让人厌恶的东西都可以变成美好的事物,这是多美好的事!”

如果我们眼前的生活可以被责任、信心和爱来操控,那么即便时光迅速流逝,我们也不会停下走向未来的脚步。对于永恒来说,时间只是我们暂时用来衡量其一小部分的工具而已。

莎士比亚的诗中提到,时间是贼,是强盗,是暴君。事实是否如此?是!倘若我们能够成为时间的驾驭者,而不是屈服于时间之下,那么我们和时间就是朋友。怎样才能战胜时间呢?我们要为永恒而战,时间不能使之褪色,死神无法将其夺走,这是永恒的价值,是活着的意义。一旦我们为了永不消亡的事物而活,就会获得安心和满足。“永恒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而我们所说的“房屋的生命”,它只是同此时此地我们的生命一样的生命,并非是永恒的生命,不是超越死亡和时间的生命。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不具时间性的、不会凋残的事物而存在。

巴士特作为科学界的圣哲,他所度过的一生永远激励着我们,如同晨钟暮鼓一般敲响在我们心头。他极为冷静而确定地说道:“这个世界,将会永远笼罩在一切具有向善的力量之下。”在这样的信心之下,我们当然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逝。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无论是生是死,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信仰的能量,最终将战胜一切。在展望未来时,丝毫不需畏惧,要充满光明,看到希望的曙光。将烦恼置之脑后,将欢乐捧在手心,然后全心全意去拥抱世界,将爱撒向这个世界!

03 人生三大问题

桑顿·怀特,美国著名戏剧家,几年前曾写过一部名为《我们的城市》的戏剧,这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后来还被翻拍成电影。桑顿·怀特的所有著作都包含一定的深远意义,而他的这部戏剧,也对人的性灵作了一番透彻的理解和领悟。

该剧的女主角名为爱弥莱,她因患病曾长期卧床不起。这段修养的日子给她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她得以从各个角度对人生进行考量和深思。自此以后,她对人生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解读。关于人生,她指出了以下三个最具深度的问题:

一、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是否能够真正体验到所谓活着的感觉?可以说,真正得以领略人生之瑰丽的,只有极少数人,其他绝大多数人都纵容自己肆意挥霍生命了。这极少数人,充分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好好地生活着。

很多人都不愿正视自己的人生,他们过于胆怯懦弱,并且十分懒惰,因此对未知的冒险充满了恐惧,总也不敢挺身一试。无论是面对自我,还是面对他人,他们都无法控制内心的惧怕。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经说道:“只有当人生已蹉跎过去时,才得以领略人生的真正价值。”事实正是如此。

柯立芝总统的生活十分节俭,他的一生都奉献于辛勤的工作上。他十分详尽且周密地计划了自己的人生行动,最终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他本希望可以在退休之后逍遥自在地生活、颐养天年,但却已经来不及了。退休后不久,他便与世长辞了。

在老年人的眼中常常可以看到青春之美,他们能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真稚气,感受到少女流露出的迷人气息,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却感受不到这些。一个男孩子对他自己的看法,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以及老祖父对孙子的看法,这三种眼光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当我们渐渐老去时,便会对过往的黄金岁月充满留恋和向往。曾经的忙碌、紧张和奔波都已经不值一提,只希望能够重返年轻的时光,细细回味那美好的往昔岁月。会有这种想法大概是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往事,即便想起过去的日子,也丝毫不会感觉恐惧了吧。

威廉·海斯利特,一名优秀的英国作家,写得一手好散文。然而,他的一生却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他曾经学习作画,却一无所成;与很多朋友吵过架,闹过矛盾;他的太太又是一个极为轻浮的女子;他一直拼命工作,却仍旧负债累累;不仅如此,他的身体还时常与他对抗,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然而,他在临死之前回顾人生之时,却说道:“我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生!”因为他已经将那些不快乐的过去通通忘记了。

二、是否常常被以自我为中心的狂热所控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们投身于恋爱中的那种狂热正是这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将激情投入到另一个人身上,但实际上还是想把恋人占为己有,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我们之所以难以看清人生的美妙之处,正是由于种种虚荣浮名的存在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对钱财的贪婪,对政治的野心,对权力的渴望等种种利益私欲,都在分散着我们的目光。少数事物吸引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以致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被我们忽视,并且渐渐疏远,甚至连最真切的人生在我们眼里都不再清晰可见。

三、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真正互相接受对方?我们到底能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我们对待自己是否像对待一名囚犯一样,将自己禁锢在一所孤寂的小屋之中?

很久以前,人们就想要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消,然而直至今天,人们却还在为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懈奋斗着。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看到一扇关闭着的门,甚至连对方关门的举动和下闩的声音,我们都能看得清晰、听得真切。他们总不愿打开这扇门,因此,即便是对待最亲密的人,我们往往也只能达到某一特定的境界,之后就会停滞不前了。

很多人害怕孤寂,惧怕在孤寂的环境中自处,这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恐慌。因此,面对孤寂时,他们总是选择逃避。他们四处游荡,让自己终日繁忙,尽量避免出现一个人独处的机会,甚至将这种兴奋误认为是快乐。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尝试独处的滋味,他的性灵便无法得到休息,因此就会痛楚不已。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父亲在自己的遗嘱中写道,要求他的儿子每天穿上最好的衣服,在家中最美的一间房中独处半个小时。这听上去实在是一项非常奇特的要求,然而,这个孩子也遵从了父亲的遗嘱去做。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对父亲要求的这种行为十分不解,而且认为自己的这一做法实在是很愚蠢。但是没过多久,他便慢慢喜欢上这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地懂得了父亲的用意。每天,在这段独处的时间里,他学会了思索,为自己心中所有的事情列出一个排序来,并且做到了即使独处也不会孤单。可以说,他已经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且将其握在手中。

无论你是否喜欢与自己相处,我们都要善于去做这件事。想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就要先适应自处而不感空虚的状态。时常感情不合的夫妇,只要能将这一原则谨记在心,或许就能够化解一半的纠纷了。

生活之道与操纵自己性灵的方法,这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可以认真思索怀特戏剧中提到的那三个问题,并且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那么,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04 人生的节奏

有一位诗人曾经感叹过这样一句话:“试问我的心,你为何如此忧郁?”这句诗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首赞美诗的作者,他的内心并不快乐,也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仿佛他的生命里突然出现了层层浓雾,挡住了他的去路,让他的生活突然失去依靠,找不到重心。似乎他快乐的源泉被永远封锁起来,以致他的心绪如此惨淡。

然而,他根本就找不出任何方法来排解自己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也不能对他如此惊骇而加以斥责。用我们的说法来看,他显然是已经掉进泥沼深潭之中了。虽然他在礼拜日也会按时去神殿祷告,但他的灵魂似乎早已被冰冻起来,这样,他所吐露出来的祷告词也是被封冻的,丝毫没有生命力可言。他该是多么寂寞和悲愁啊。

他的心情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理解。人生有高潮,难免也有低谷。我们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可能就会变得低沉起来。昨天我们还心高气傲,迈着矫健的步伐前行,感受着人生的多彩多姿,而转眼间到了今天,却仿佛已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找不到生命的中心,眼前也只看到一片黯淡。

这样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呢?归根结底,也就在于生命的节奏性。所有的生命,都具有节奏性、周期性的律动。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日出日没,四季轮回,从最微小的原子电子群,到鱼群随江流而去产卵繁衍,世间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运动!

千万个周期,千万种节奏,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里无处不在。只是有些非常明显,而有些较为隐蔽。我们所知晓的一切事物,也只是宇宙万物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罢了。科学家们整日忙于研究各种图表和数字,以此找寻万物间的内在规律,为了预知明日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模样。

这些节奏都具有自己的根源,直到现在人们仍旧在追寻它的踪影,而已经挖掘出的某些线索,给我们带来了众多启示。比如说,新的服装潮流,新的思潮,它们每17年出现一次,就像蝗虫灾害的兴衰一样。假如某件衣服在你的衣柜中保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么过一阵子它必然会重新流行起来,这就是节奏根源带给人们的启示——这些事物的周期性都是可预测的。

即便是文化,也同生命的周期一样,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埃及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繁荣富有,而后来,它因为过于骄傲丧失了理智,从而走上了衰亡的道路。最终,这个曾经庞大的埃及帝国,就只留下一些木乃伊借以凭吊了。其他文化也一样,没有一种文明是只盛不衰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兴盛和衰亡的交替。

这些千年古国,埃及、罗马、巴比伦等等,它们的衰亡过程几乎都十分相似:早期的艰苦奋斗换来繁荣盛世,文明逐渐步入奢华,而后宗教信仰逐渐丧失,道德沦丧,最终步入奢靡淫乱的泥潭之中。

任何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进程也都有进步和退步这两种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彻悟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那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兴奋过度,或者过于失望。我们也能够平衡自己的状态,兴盛时不沉溺其中,没落时也不过于颓废。任何变幻莫测的迹象,都是永无止尽的。

这些周期性和节奏性,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所主导的呢?答案无人知晓。没有人能够探明它是否具有条理性。每隔三年时间,肺炎病便会上升到一个顶峰,同样如此的还有生铁产业。这其中关于数字的奥妙,这一神秘的原因,究竟是源于宇宙间的自然法则,还是人为原因所导致的呢?倘若我们能对这其中的奥秘彻底掌握的话,那么未来便可以预测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中,自己的心境难免会在低潮和高潮间交替变化,这些都可以具体测出。如同心境一样,人的精力也有一定的节奏性。如果我们肯费点心思去研究,便会发现,人的情绪总在一段时间之后回复到同样的情绪上来。可是问题在于,每个人总是关注他人会怎么看怎么说,太过在意别人的行为和反应,反倒将自己的一切忽略了,仿佛自己并不重要似的。

举例来看,我们就说美国总统林肯吧。他的情绪状态每隔一段时间总会遭受一个黑暗期,让他觉得一切都处于迷茫之中,看不到什么希望,在这个世上也难觅知己,整日处于一种忧郁灰暗的氛围中。这被人们称为“林肯族恐惧症”,是由林肯家族遗传而来的症状,对这种缺陷林肯自己也无力抗拒。直到后来,在他人的帮助下,林肯才得从这种阴影中逐步逃脱出来,事情才开始好转。林肯在这一极端消极的情绪下,逐渐具备了戒备心理。他的生活慢慢地不再被坏情绪所破坏,他开始能够容忍这些。同理,如果我们对此有所了解,知道这种情况是理性所无法控制的,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那么我们便能够正视它,进而与之对抗,成为它的主宰者。

一切行动都会从高潮落入低潮,所有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反应,这并非什么灾难,而是一种自然的节奏。许多人一旦感觉到自己疲惫不已、思维迟钝的时候,就会变得毫无信心、看不到希望;我们需要正视这种现象,这没什么好畏惧的。

05 人生的教训

在人生给予我的诸多教训中,以下两点最为重大。

第一个教训: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真切的、实实在在的精神世界中。这也就是说,信仰不仅是我们心中的一种需要,一种观念,一种欲望,它也是一种足以解释人生的至高的哲理。倘若信仰仅仅是一种需要,那么人类需要它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信仰仅仅是一种观念,那么这种观念的起源又在哪里?在人们的心目中,为什么会存在一种形式上的真空?就像一位伟大的圣者所言,我们为什么会在找到信仰之前,总会觉得不平静呢?

第二个教训: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人性,但我们却可以改变生活。改变,是一个不变的人生法则。因此,对“生活可以改变”这一说法,没有人会感到怀疑。人生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现状无法被永恒保持,它是一条岁月之流,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那么,人性是否也是不可改变的呢?我们知道,一个人内心的气度以及他的性灵,都是可以被改变的,也正是如此,信仰才能得以发挥作用。不过,一个人的本性和他与生俱来的特性一般都会始终如一,保持不变。一个人若是天生缺乏幽默感,那么任何人也很难为他增添一分。一个人若是对金钱淡泊,我们想要对他加以改变也非常困难。一个人的气质能够改变,然而,改变的程度也只是很小一部分罢了。如果一个人患有夜盲症,那么他可能是无法痊愈的。

但是,有些读者在人生中所得到的教训不同于此。约书亚·劳埃斯和劳伦斯——这两位伟大的美国哲学家所说的话,就曾被一位女读者借用。从人生中得到的教训,是要武装自己,以此抵挡苦难的来临。她说:“我所经历的人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信仰同在。我深信,这样做能够让我容忍并且超越生死所带来的痛苦。”唯一安全的办法,便是活在信仰之中。这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去进行锻炼。劳伦斯曾说,要时常将我们自己、我们所面对的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身边的亲友,通通看作是有圣哲参与其中的才对。

一旦我们这样做了,就不会在人生中感觉太过孤单了。因为,有信仰存在的地方,我们才会随处都有伴侣;那些不存在信仰的地方,我们是不会贸然前往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力教训吗?一个人内心的气度和他的生命都因此而产生了新的神奇,与此同时,新的探索也开始逐一展开。有史以来,许许多多的智者都领受过这一经验,因此,这位读者也一定不会将它放弃。

第三位读者是一位老人,他说:“是人生的经验让我了解到,我之所以可以获救,正是由于他对我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惊人的信心。‘从他对我的要求中,我就看到了他一定具有什么样的品格。’这是美国诗人魏提尔笔下的两行诗句。‘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首先也要怎样去对待别人。’我已将这一处世黄金律付诸于实践,因此我知道,他自己也必然会将其付诸实践,不断地学会宽恕他人。”

歌德,这一著名的德国文豪曾说过:“人生的经历让每个人都了解到,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在他40岁的时候,应该已经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和心智的情况,知道自己能够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我们所有的机体与灵魂都在时间的驯服下得以成长,它将我们的长处指出来,也把我们能够发展的极限明确地摆在我们眼前。“一切都会过去!”这是东方一位皇帝曾说过的一句格言。一位读者说:“正是在这句格言的帮助下,我才得以渡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关头。”经历一些人生的变化,可能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希望,正如这句话所表达的那样:“没有转弯的路看上去会感觉很长。”

不管你在遇到困难时感觉多么疲惫和苦恼,你都应该告诉自己,眼前所有的不幸都会过去。你感到快乐吗?你的所作所为最后全部都能获得成功吗?生命看似漫长,其实转瞬即逝,因此,我们要时刻谨防虚荣心和懈怠。“一切都会过去!”这句古老的格言虽然简短,但细细品味一番,我们便可体会到它所蕴涵的安慰、激励、戒备和警惕的意味。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在描写新英格兰天气的时候曾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天气,那么稍等5分钟,它就会有所变化了。”对待人生,也正应如此。

生命终将会有消失殆尽的那一天。假若我们将欢乐转为狂热,再将狂热转为恐惧,那么我们生命中原有的那些神奇和喜悦,全部都会随之消逝。

曾有人说:“学我的样式。”这是多么甘美的声音啊。没错,我们要学习生活的方式,学会对一切充满爱和期望,学会宽恕,学会施舍,让人生带来至高的福祉,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幸福。

06 人生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保持着一颗快乐而柔软的心,去面对这个不快乐的世界。即使我们无法把握和决定自己会经受的遭遇,我们也应该适度地控制它们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保持心灵不被僵化,在处世之道及日常经历中,我们便能发现无限的乐趣。

如果世间沉重的负担将我们压倒了,我们便无法再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而当我们处于这样的苦闷中时,就必须努力使心志和意念得以增强,抵抗这个世界为我们带来的恐惧。

几十年前,曾有位智者说道:“我们生活的动力所在,本应是眼前的希望和远景,然而现在,所有的憧憬都已被恐惧的情绪所替代。”就在近些年来,我们的思想、计划和行动都已经被恐惧所霸占。倘若我们不幸处于这种情形当中,那么懂得运用信仰的力量,就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假如人生的长度可以用时间来添加,那么人生的深度则应可以用信仰来加深。在沮丧、失败和绝望面前,信心是一种庞大的防御力量,它使我们不放弃希望,不灰心气馁。不被恐惧所控制,能够凭借信心将恐惧等鬼魅统统驱散,这就是人生的秘诀之所在。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足。那么何不去尝试一番,看看我们能否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收获,让生活过得更好,更圆满。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构成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不把握住自身所有,不懂得真正的生活,那么就无异于将自己的几十年生命消耗殆尽。我们的人生转瞬即逝,而等到我们觉醒时,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无处找寻了。

有位成功人士曾经说过:“要牢牢抓住时间,善于运用每一分、每一秒,与时间携手共进、并驾齐驱,对任何一点时间的浪费都绝不可取。”然而,我们却随处可以看到奇怪的现象:人们总是肆意消耗时间而不去充实自己,任凭时间流逝而不去珍惜。生命就是时间的化身,珍惜时间才能充实生命,否则,时间就会销蚀生命,而我们也只能任凭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我们必须生活在生命的深泉之旁,用一种温和而平静的心,让时间化为充实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能被自己肆意跳跃的情感所主宰。仿佛散落在街道上的雨水,制造出一片肮脏泥泞的路面,遭人厌恶。然而一旦雨过天晴,阳光晒干了雨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人们就会立刻将之前对雨水的憎恨抛之脑后,只留下一份爱和感激,保留了这种坚韧的性情和稳固的情操。这些都足以体现出人生的真理。

在约翰·莫莱的著作《格莱斯顿传》一书中,这位英国政治家兼作家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书中英国首相的性格:“他将生活过得极有深度,与此同时,他也不忘踮起脚尖,放眼未来。”到了89岁高龄,这位首相仍旧拥有夏日清晨一般的清新,他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说:在平凡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人生的秘诀所在。

如果一个人常常取饮于人生的深泉,深思生命的智慧,那么他就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一股新的气息。他会让陈旧的态度得以改变,不对过去那一套喋喋不休,开始适应新的思想作风,培养新的感情习惯,将过去的苦闷通通淡忘掉,将崭新的生活摆在面前。不妨来制定一套原则,而第一条就应该是对宗教信仰、肤色、种族不同的人群给予应有的尊敬和体谅,让人们跨越民族的界限来彼此和睦相处;要对这条原则恪守不渝。

在美国,我们往往在面对另一种民族时,就会禁不住表露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和猜疑的心理,为什么会如此呢?事实上他们与我们一样,同样都是人类,同样都拥有丰富的情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为什么总是将那份莫大的虚荣心高高举在头顶上,认为自己拥有的某些权利,其他人就没有资格拥有呢?我们着实应该将他们看作与我们同样的人。学会去敬重他人吧。

总之,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下此决心:不仅自己要好好生活下去,也要容许他人生活下去,要允许他人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去帮助他人好好活下去。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少一分批评,多一分欣赏;少一分对厌恶的关注,多一分对景仰的追随;少一分自私虚伪,多一分无私真诚,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在如今这种紧张而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我们终日忙碌不已,承受着整个世界向我们倾泻的千头万绪。倘若我们能在每天抽出片刻来净化心灵,静思默想一番,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内心将不会再千丝万缕,它会帮助我们将繁杂的思绪整理得有条有序,带给我们极为有利的好处。

我们要想看清前方的道路,就应该提高对他人、对整个世界的关注度,用一颗包容之心,多多体谅他人的难处,宽恕他人的过失,少顾及自己,少欺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忠实于自己。

让希望长存,将恐惧驱逐。尽力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发挥,用心去感受他人的优点和品德!如果心中有凄苦,就将其承担起来;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好好享受幸福和快乐。

07 力量的泉源

我的一位朋友,她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个镜框。这个镜框里是一页印有圣女特丽莎的话的书签,而这些话一路陪伴着她走遍天涯海角。每次在一个地方停留,她都会从行李中取出这个镜框,将其摆在梳妆台上,随时阅读几遍。如果碰到什么不顺利的事情,这几句话就会为她带来安慰和力量。

这张书签是在她处境危难时收到的。1943年,她深受病痛折磨,整个人都陷入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中。对她来说,没有比这更骇人的了。作为一个芭蕾舞者,需要足够的力量支撑,才能完成快速转身和连续跳跃的动作,尤其是在保持身体静止不动的控制当中,更需要力量,以达到一种身轻如燕的曼妙和缥缈。

她为了古典芭蕾舞的梦想,将一生的精力全都倾注其中,而现在,这种恐惧深深地震慑了她的心灵,因为她再也不能跳舞了。

就在这个时候,她收到了这张书签。书签上的每一个字都带给了她极大的安慰,她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话,仿佛每一个字都赋予了她新的力量。而带给她最大希望和安慰的句子,就是“一切都会过去的”。她在这句话中学到了忍耐,这也正是帮助她恢复健康的最重要的力量。慢慢地,她不再感觉到昔日的痛苦,绝望和沮丧都消失不见,她的身体也逐渐康复了。

后来,她发现这书签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战胜病痛,还能起到其他的作用。因为,熬过痛苦、战胜病魔需要的是勇气和坚韧,而这些力量,在一切积极的思想和行动中都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几个月后,她完全恢复了健康。在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后,她不仅能重返心爱的舞台,甚至还能重新扮演最主要的角色了。一切痛苦、失望、灰心通通都过去了。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她告别了所有的痛苦,迎来了另一轮的新生。

08 健全的心智

如果被人问及:“你是否心智健全?”在听到这一问题之后,我们大可不必气愤难忍,甚至暴跳如雷,东摔西摔。这一问题真正想说的,并不是指“你是否有知觉”,也并非如同街边顽童对路人的戏弄:“你是不是傻瓜啊?”这个问题所要表达的,全然不是如此。

这个问题所要表述的关键点,并不是说我们的心理机能是否存在缺陷,或者即便没有任何缺点也可能不正常。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真正彻底的了解。它就如问题本身所反应的内容那样,要求我们认真地自省一番,然后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来。

面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提出:“健全的心智,其具体所指是什么?”而它的真正含义,有位科学家曾为我们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心智健全,就是指一个人能保持性情平和,思维活跃,心境快乐,对社会定位的思虑周到合理。

假设上面这一定义被我们设计成温度计上的刻度,那么如果我们用这一温度计来丈量自己心智的温度,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智会随着场合和时间的变动而不稳定,在某些时间地点,我们的心智非常健全;而在某些时刻,它又会闹出很大的毛病和问题。

在这里,请注意这一点,以上对健全心智的定义中,排在首位的是平和的性情。我们必须要在此反省,为什么我们总是时常乱发脾气,心里不高兴而撂下伤害别人的狠话,时不时地就无法控制自己?我们是否失去了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当我们没有被任何事所触犯时,我们能够保持平和的性情,而一旦有什么触犯了自己,或是某件事不合心意,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性情平和?这一情况该如何应对?

现在来看第二点:思维灵活。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但是也难免会遇到失重的时候。当我们无法把握住重点,以偏概全,本末倒置,对某人某事了解不够而存有偏见,匆忙之中武断评判之时,又该怎样处理呢?

至于快乐的心境。快乐时常在我们心底涌动,但这种奇妙的快乐感往往都很短暂,而余下的日子便充斥在一片尖酸刻薄、沮丧气馁、顽固执拗的情绪当中,甚至在自我抱怨和憎恨他人的心态下度过。他的身上一定出现了什么问题,否则不会表现出这样一种消极的心绪。

最后谈谈行为方式。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忽略别人的感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种病态行为。另外,由于某种害羞、过于敏感的性格作祟,我们常常因对自己不满而心生愤恨,这就导致自己的所作所为显得不合规矩,窘态百出。而另一些时候,固执地坚持己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丝毫不顾他人的感受,这又该如何应对?

以上我们所阐述的定义中,“保持”之前反省过的四个条件,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同时也是一种最严格苛刻的考验。我们要如同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悉心保持着我们心智的平和、灵活、宁静、健全。一切恶劣的思想都会腐蚀人心,像腐烂的食物一样毒害生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心中的恐惧、欲望、以自我为中心而拉入深渊之中?我们如何才能抵御恶劣的情绪、暗淡的志向,防止免罪恶损害健全的心智呢?我们应该从何处找寻出路,让自己重获平衡协调,保证心智健康,恢复仁慈坚强呢?

事实上,这些问题只要我们略为用心,就能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保持单纯的信仰。对于治疗这种病态来说,好好运用信仰的办法,比任何药方都灵。当然,我们所说的信仰,并非是指信任,也不是指见解,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一种绝不退缩的信念,带着一种永恒的信心上路。“性灵的防腐剂,便是信心。”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待憎恨、嫉妒、烦恼和一切罪恶,最有效的武器便是信心。信心能够使我们远离一切破坏性情、毒害性灵、耗费生命、让人疲惫不堪的消极情绪。

相比善的感染力而言,罪恶的传染性远远及不上它的影响。勇气这种品质尤为如此。它就仿佛电流一般,在人们的心中来回传递,闪烁出力量的火花,消灭所有的沮丧、疲惫和恐惧。勇敢的人可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为了战胜内心的种种消极因素,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信心、获得勇气呢?然而,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如果我们有了勇气和信心,又该如何运用它?你是否敢于运用它?答案便是,我们的确可以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运用信心的力量。

信心让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够坚定地活下去。这一切在不知不觉间自然发生,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尚未意识到。我们的一切日常行为,外出,穿过街道,在餐厅里吃一餐饭,搭乘火车出一趟远门,乃至于成家立业,这一切行为都依靠着信心的支撑。做任何事时,我们多少都还有一丝冒险的意味,我们无从得知街道是否安全,火车是否平安到达目的地,婚后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这一点未知的冒险成分,让我们完成这些事,否则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我们懂得这一点,而后能够虔诚谦卑地去实践,这样就能得到健全的性灵。

人生如果不能体会这种信心,那么就会笼罩在一片恐惧的乌云之下,困扰于各种庸碌的烦琐之事,从而导致内心的孤寂,最终落得悲惨的境地。倘若我们能拥有一种真正的信仰,那么它就会转化为仁慈和爱,而爱就意味着最崇高的信心。

当然,我们不仅要拥有信心,同样也要具备友爱、仁慈、怜悯、忍耐和品德。而这样,“仁爱、刚强、虔诚之心”便为我们所拥有。

09 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杂货店的自动电话亭里,有一个小孩在打电话。他说:“请问,你们几天前是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吧……啊,招到了?……那个男孩还适应这个工作吗?……哦,谢谢!再见!”

由于电话亭并没有关紧门,所以小男孩的话都被外面的店员听在耳里。他看见这个孩子挂掉电话,正要往外走的时候,叫住了他,说:“是不是运气不好?没能得到这份工作?”

结果这个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不是这样的。我在三天前已经得到这份工作了。我只是想弄清楚,他们对我这三天的工作是否满意。”

有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为了寻求关于终身职业问题的答案,前往纽约去找一位事业有成的生意人。这位成功人士与年轻人交谈之中,突然转身对他说:“实际上,我也常常质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找到别人时常提起的快乐呢?如果这种快乐的确存在的话,我还真的从未享受过它的美妙呢!”这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检讨。

有一位著名的布道者告诉我说,当他拿起一篇曾经演讲过的布道词来读时,还没读完就已经进行不下去了。随后他就重新拿起了另一篇来读,却愈发地觉得太过平淡,似乎哪里出了什么问题。直到后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自己先前的见解早已幡然改观,就好比改道后的河床已不再适合承载昔日的河流一样。难怪他再重读往日的布道词时,会觉得一切都不太入眼了。

有一位夫人曾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的婚姻一度濒临破裂的边缘,在最初的时候,她总是埋怨丈夫的种种不是。然而,有一次她独自坐下来,默默地责问自己道:“如果丈夫的女秘书离开了,这会为他带来诸多不便;如果丈夫失去了一两位知心好友,这会让他非常伤心。然而,如果我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会对他造成什么损失呢?我与一个自私自利的寄生虫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番真诚而忠实的自我检视,她终于成功挽救了这段即将破碎的婚姻。

这种时常对自己进行的检讨和反省,是一种我们应该持有的健全的态度。

我一生也不会忘记,几年前我在英国的时候,一位老者对我所说的话。他是一个温柔且明智的人,当时,他把自己进行自我审视的全部过程都讲述给我听。大概他察觉到我对他的关心,以及我对他那种风度和气质的羡慕,因此将自己的过去毫不隐瞒地告诉了我:就在几年前,我还是个性情异常暴躁的人。那时候,遇到一点事就喋喋不休,常常无法控制住自己易怒的脾气,已经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地步。就因为如此,不仅我的身体越来越糟糕,我的事业也一败涂地。不仅我自己深感痛苦,身边的人也跟着遭殃。一天,突然间我得以跳出自己的驱壳,一把将自己的脖子抓住,仿佛抓小猫小狗那样,然后告诉自己说:“好好看清楚,你不过是个再平凡不过的愚人罢了!”倘若我们称自己的兄弟为愚人,这是种罪恶行为;倘若我将自己视为愚人,这便是我所应得的报应。我接着告诉自己:“你这抱怨不停的毛病,如果用你所信奉的宗教、你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你所习得的常识,都无法将它治愈的话,那它还有什么作用呢?难道能为你带来什么帮助?”接下来,我给自己开了一副治疗愚人的药,而它竟然产生了神奇的效用。我下定决心,要用我全部的意志力来彻底治愈自己,战胜我的坏性情。而到了现在,说实话,我已经很少再感到忧虑和烦躁了。它为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为他人所添加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倘若我们能多加注意自己,将自己的脖子往上提一提,像长辈一样认真地给自己一些告诫,显而易见,我们不仅会少去做那些暴戾的事,同时还不会再去做那些无知的蠢事。

如果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就会去向医生求助,让医生仔细检查一番,为它找出治疗药方。如果一个人的性灵上有了愚蠢、卑劣的疾病,那应该寻找一副有效的心灵之药来治愈它。

我们不能任凭心灵的疾病肆意嚣张,应该认真审视它,将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建立得有条有理。如果平日里我们就不多加注意,那么一旦危机出现,我们就会无力应对,最终只能落得混乱不堪的下场。因此,我们要用一颗仁爱、谦卑、怜悯之心,一种孑然独立、温和谦逊、真诚的态度,用一种充满慈爱的性灵,来面对这个世界。

10 最美的景物是人的面貌

英国文学家、《莎氏乐府本事》的作者查尔斯·兰伯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的景物是人的面貌。”虽然单从形态和体积来看,它只是一个不大的椭圆体,面积也只有几英寸见方,但是无论是外形还是神采,它的生动传神是无可比拟的。

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又过着什么样的现在,我们又有怎样的缺点和长处,这些都体现在我们被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当中。一个人的脸部轮廓、面部神情以及眼神,都体现出了他真实的心灵写照。

因此,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仔细观察他的面部特征就可以得到答案。

在人来人往的都市街道上,千万张各不相同的脸来回穿梭。每一张脸庞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令人喜悦的经历,或许是让人悲伤的讲述。这些脸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词语,忧郁、艰苦、友好和善、神采飞扬。我们的语言拥有多种声调,用什么样的声调说话,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同样,我们的脸孔也有好几副模样,在马路上行走时是什么样的脸,在团队工作中又是什么样的神色,谈生意时又带着哪一种表情。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脸孔,也就代表了当时处于怎样的一种心情。

伦敦的某个报纸,曾报道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早年失明的人,某天突然重见天日,恢复了视力。他感慨道,他所见到的这个世界,与他想象的似乎大不相同,尤其是人们的脸孔。在过去,他只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根据这种声音来想象别人的脸孔;而现在,当他见到说话者的脸时,觉得这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同他的语调也极不相称。最令他感到吃惊的是,他从人们的脸上看到种种疲惫、焦虑的表情,仿佛这些人已经被悔恨和恐惧所打倒,淹没在一片消极的情绪之中,以致人们的脸上很少能见到平安和快乐的元素。这些人的人生似乎都充满忧愁,异常艰辛而沉重,仿佛一切早已让他们感到厌倦。而在他恢复视力之前,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但至少他的心里充斥着快乐。

在我的记忆中,曾经在报纸上见过这样一则短讯。那是一则关于一位摄影师的记载,他用自己的照相机至少为4万人拍过照。在与他的谈论中,他提及许多有关人的脸部的话题,他还谈及了人脸的种种转变过程。他从事这一行业已经很长时间了,也开了很多年的照相馆,替无数的人拍过照片。在他拍摄的这些人中,后来有些人还成了名人。他说,在他的记忆里,从来没有遇见过什么特别丑陋的脸,更不用说什么邪恶的脸了。

如果我们对人的脸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透过表面往深处看,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脸部的美丑和轮廓了。透过这些,我们还能看到这张脸背后的性格和精神,也因此常能看到远远多于表面的东西,看到许多可爱而美好的一面。

有一天,这家照相馆来了一位爵士,要求摄影师为他拍照。他告诉摄影师:“你尽量帮我照得漂亮些吧,我这张脸实在是不怎么好看。不过我脸上的皱纹一定不要被抹去了啊,这可是我过去这么多年才能够拥有的痕迹啊!”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获得脸上的皱纹的,无论这皱纹是透露出一丝严酷,或者是温柔,还是像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那样,整张脸布满了纵横交叉的皱纹,充满困惑和神秘。

这位摄影师说,一个人自己无法决定自己拥有何种外貌,但是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面带何种表情。我们的脸一旦到了40岁以后,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是忧伤,还是快乐,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必须对此负责。假如某一天,某个人的脸上写满了憔悴和疲惫的神色,那么,他的这一天也就可能会心力交瘁地度过,毫无成就地耗费过去。反之,假如他的表情温和而坚毅,满是悠闲和自信的颜色,那么他的这一天也将会生活在悠闲中,写满了祝福祥和的话语。

美国衣阿华州的一个小镇上,菲利浦·伯洛克斯牧师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了。后来,在他退休以后,有一份报纸刊载了这样一条建议:我们希望这个小镇依旧为他提供一份薪水,而他只需要每天带着那一抹天使般的微笑在镇上的街道随意走一走。

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这样一张善良、单纯的脸,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啊!

几年前,我去自己曾经住过几年的某个城市进行回访。那次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是这个城市这几年之内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而是那些我所熟悉的人们,他们的脸发生的惊人变化(不过,当他们看到我的脸时,显然也会发觉,在岁月的打磨中,我的脸也早已显露出被生活改变的种种迹象)。我甚至已经无法一一辨认出他们来,因为他们的脸已经布满皱纹,有的脸也满面愁云,而有些脸则越来越可爱,写满了青春和阳光。

看林肯的那张脸,是多么坚毅、多么温和、多么富于人性,以至散发出一种伟大的光辉。虽然也会留下忧愁哀伤的记号,然而,当他太过疲惫、感觉辛劳的时候,只需要给自己一个微笑,一切疲倦便都烟消云散了。他那深邃的眼神里,藏着抹不去的辛酸,微笑中隐含着泪水,这些都无法逃离出我们的视线,我们能够看见他为国操劳所花的心血,所做的奉献,看到国事让他付出的辛劳,带给他的艰苦。林肯的这张脸常常让我们想起的是他的母亲与儿子。他的脸,既不完全属于男性的粗犷,也不全然代表女性的温柔。我们能够从他的脸上看到许多深邃的含义,看到生活在底层的灵魂之中所隐匿的情绪和蕴藏的信念,看到上层社会的发展进步、身份地位和尊贵荣华的代价。虽然最后林肯被谋杀,但是他的面容上那种无尚的宁静、肃穆和威严,是永恒不朽的。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时,也不忘用一颗仁慈之心宽恕一切,将所有不足挂齿的小事统统抛去,而一切过去的屈辱尊卑,都深深地埋葬于他那高于一切的仁爱之下。

一旦我们的人生发生改变,随之产生变化的必然是我们的面貌。

我们为什么总是将自己的脸隐藏起来,生怕别人看到呢?而就如诗人勃朗宁曾经说的:“它不会长成,也不会消失。只是拆开来重新组合,造成了我们所知。”即便只是一张脸留下的模糊的照片,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透过一个人的脸,一直凝视到他的心灵深处,我们就会获得和平、希望与真理。

11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惧怕

“可怕啊,如果生活太过顺利,灵性很快就将死去!”一位诗人曾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位正处于苦难之中的诗人,显然尚且没能看到苦难对自己有益的一面。庆幸的是,后来他开始明白,自己在苦难中已经学到了某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祖先们也告诫我们,《希伯来书》也提醒我们,纠正我们,让我们学会从苦难中找寻益处。然而,凡是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事,我们当时都不会乐意接受,反而觉得十分愁苦。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尝过烦愁的滋味,就不会知道什么是人生,也不会懂得人生在世究竟有什么意义。烦愁并不是随意附加于我们身上的,也绝不是造物者故意以此向我们泄愤,更不是盲从的命运执意要让我们受到伤害。苦难到来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以正当的方式来应对,那么对于我们而言,苦难便起到了作用。它给我们以教诲,让我们变得更加顽强坚韧,这便是苦难的意义所在。

倘若我们从未遭遇过任何打击,也未碰见过伤心之事,那么我们的灵性就会死去。伟大的人物之所以心胸宽广,之所以成为伟人,都是由无数忧患、奋斗和拼搏铸就而成的。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寓言:曾经有一段时间,世人觉得上帝对待他们不公平,他们都觉得自己的烦恼与负担比别人要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邻居所承担的责任很轻,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那么开心那么轻松。他们为自己的处境感到苦恼,也埋怨着为什么别人活得那么好,自己却生活得那么艰辛。于是,他们都期待着能与自己的伙伴交换一下各自的烦恼,或许这样一来,他们的人生就会倍感轻松,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为了安抚人们的不平,改善这种不公的状况,诸神特意为此安排了一天时间,命令每个人都背上自己的包袱前往某处集合,然后将自己的包袱扔在那里。不过,相应的交换条件就是,那些将自己的包袱扔掉的人,必须要从别人扔下的包袱中重新拣一个他们自认为最轻的带走。人们很开心地同意了。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无比伟大的好日子。于是,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背起了自己那个沉重的包袱,前往集合地。他们想,那些遗憾、疾病、痛苦、困扰自己的罪恶感,长久的伤心失意、循环往复的折磨,这种种负荷,都会在抛下包袱的那一刻被一股脑儿丢掉。而且,在他们离开之时,还能够自由地选择一个包袱,带走一个较轻的包袱,而且自己认为不好的还可以不要。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此后一段时间里,世人都觉得很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大家仔细检查自己挑选回的包袱以后,他们发现,现在的包袱的确与先前自己的有所不同,可是却依旧沉重不已,甚至更加难以负荷了。于是没过多久,他们就纷纷要求将自己原先的包袱换回来,因为他们已经背着原先的包袱生活了那么多年,早已习惯了那个包袱,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将原来的包袱换回。

现在,大多数人都有种种十分奇怪的惧怕。想象力过于丰富,每天都毫无根据地幻想一些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开始怕贫穷、怕生病、怕失败、怕生活,甚至是怕自己,而这些惧怕往往更难对付,让我们头疼不已。

现代人的冷漠和孤寂令人惧怕。我们总是因为羞怯或其他障碍,将自己孤立起来,拒绝与他人靠近,不愿别人闯入我们的生活,更不敢走进别人的内心。我们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小心翼翼地将自己保护起来。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十分容易,只要我们能够更加仁慈、更加友善地去对待彼此。

12 嫉妒和报复只是浪费时间

如果我们白白浪费时间,这就只能算是活过而已。真正的生活需要我们懂得合理地运用时间。如果你能清楚地知道,做哪些事情是在浪费时间,那么你就能规划好时间的运用。

只要梦想能化为现实,梦想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娱乐能为我们带来快乐和放松,娱乐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跳舞能让我们的心灵在优美的旋律中重新获得和谐,跳舞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影院的氛围能让我们暂时忘却劳累的自己,看电影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所读的书籍对我们大有益处,读书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汽车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效益,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驾驶汽车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在说话前能认真思索,并且认真品评你所说的话,谈话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只要你的工作展示出艺术的无穷魅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工作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与之相比,嫉妒会消耗你的活力,使你落后;报复会阻碍你的进步,使你软弱。因此,嫉妒就是在浪费时间!报复更会浪费时间!

伟人们绝不会嫉妒,他们的才能和品行,只会给予别人嫉妒的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