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22:31:52

点击下载

作者:陆斌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

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试读:

版权页

在版编目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

主  编:陆斌杰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244-1

策划编辑:张令宇

责任编辑:贾旭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作为上海市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首次推出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课程负责人之一,在国内率先尝试了大规模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一名医生,我和我的团队开设了一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急救技能普及课程《关爱生命——常用急救与自救技能》,借助慕课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将一门医学类的临床急救技能课程推广普及到全社会,两年来已经有数万人学习了这门课程。在深深被慕课平台强大的影响力震撼的同时,深感我们肩负的责任,坚定了我普及急救知识的热情,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普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素质,此为这本小册子的由来。

我们普及的急救和自救知识是医学技能,但我们普及的对象却不是医护人员,不是医学院校的学生,笔者希望通过这本手册和相关课程、视频以及我们的培训团队,能够普及医学知识和提升我国民众的医学素质,能够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尝试自己去延缓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去挽救自己、家人乃至别人的生命。也许学习者并不能十分规范的去实施一次急救,但是至少可以起到基础的救护作用;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救治,但至少可以为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至少可以增加一些伤员的生存机会,减少意外导致的伤残。与此同时,通过让学习者了解医疗救护的过程,希望能够让学习者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来缓解当前比较紧张的医患矛盾,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希望本书成为普通民众的一本口袋急救指南,因此本书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意外伤害,不需要掌握高深的专业医疗知识,也不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普通人能够掌握并且实施的急救技能。本书主要包括六章,第一章是总体的介绍;第二章是外伤救助,讲解日常发生出血的情况下怎么来包扎、止血,重点不是医院专业的绷带,而是教授你用毛巾、手绢等生活中随处可以获得的材料来进行包扎、在野营或体育运动摔伤的时候自己对伤口做的处理、手术或者受伤以后自己进行换药和护理、交通事故以后发生骨折的固定和转运;第三章是复苏急救,包括心肺复苏,即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这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也有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因为饮食不当导致的窒息的急救,是国际上通常推荐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第四章是家庭护理,告诉大家如何进行氧疗,如何做居家消毒隔离,如何来进行液体疗法等;第五章是骨伤救助,为你讲解脱臼、骨折的处理等;第六章是重病防治,主要是关于中毒、卒中等危重病的辨别和预防。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本手册,带给大家一些帮助。

急救是一种技能,为了提升学习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常年开设面向社会的急救技能实践课程,提供机会让每个学习者都有机会可以亲自实践急救操作,有兴趣的学习者可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训中心的官方网站(http://lcjnsyzx.shsmu.edu.cn/)了解详细内容。

为了更好地配合急救技能的普及,笔者建立了“急救与自救”的交流QQ群(QQ群号是174220120),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在一起交流学习急救技能的心得,通过网络和学习者互动和答疑,成为普及急救技能的沟通平台。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团队,他们都是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宝贵的时间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工作,也正是有了这些热心的专业人员,我们才有可能去推广和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

各位编者对于本书的撰写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或许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谅解、支持和指正,相信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会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做得更好。编者2015年6月第一章 公民的责任——实用急救与自救概述第一节 生活需要你我来进行急救一、 意外伤害及现场急救的现状

近年来,地震、山洪、水灾等各类自然灾害汹涌而至,天灾可能无法完全避免,但重要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怎样才能尽量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在专业救援队伍到来之前,面对伤害,我们有能力进行自救或救人吗?

当今意外伤害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少年时期更是各种意外伤害容易发生的年龄阶段,有关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逐渐增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有近12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天约有3400人死亡,也就是每30秒有1人死于交通意外,其中15~44岁年龄段的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59%,与此同时每年更有多达2000~5000万人因事故受伤或致残,这是个十分可怕的数字。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2007年发布的《亚太地区道路安全》指出2005年交通事故致死者约有一半以上来自亚太地区,其中约一半来自中国和印度。尽管我国并不是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占世界首位,交通事故在2000年起就已成为意外伤害的第一位死因,估计这有可能与我国一些地区不良的交通习惯以及人口数量绝对值大有关。

交通意外只是各类意外伤害的其中一种,所谓的意外伤害是指突发事件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根据WHO的报告,全球每年约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约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三倍,而意外伤害导致的受伤人数大概是3亿~5亿,而且其中200万名导致了永久的残疾。

也许很多人可能认为意外伤害只是存在新闻报道里,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还是比较远的,其实不然。在日常生活中,地震、洪水、火灾、爆炸、车祸等各类突发灾害时有发生。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统计研究发现,我国10年来的意外伤害平均死亡率为66.56/10万,且为儿童和青年的主要死因,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说明我国的意外伤害情况相当严重。

死亡率也许不是十分直观和容易让人理解,那么可以换一种表达方法——根据各地的统计数据,意外伤害在北京、天津(数据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等地是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第4位的死因,在重庆(数据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广东(数据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是第5位,而河南甚至还排到了第3位(数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杂志论文),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抛开统计数据,让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实例会更直观些。2012年11月广州马拉松赛后出现了令人悲伤的事情,21岁的大学生选手陈杰第二天凌晨因心脏衰竭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11月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一名男性选手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腾讯大申网新闻http://sh.qq.com/a/20141103/007121.htm)。其实这不是个案,一项数据显示,历史更悠久的英国伦敦马拉松,自从1981年赛事创办以来,已经有11名跑手不幸去世。在中国各地高校中,最近两年就有多起新闻报道高校大学生在长跑锻炼的时候发生猝死事件。据世界著名的非传统医学专家莫科拉博士(Dr.Joseph M.Mercola)的研究,长跑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发、心脏骤停死亡的。如果出现意外的同学身边有同学、老师在场,只要有一两位受过专业的心肺复苏培训,也许这些同学就有可能可以免于死亡。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每年该国有32.5万人遭遇心脏病,其中40%直接造成猝死,而多数心脏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只能依靠身边的急救来争取抢救的宝贵时间,从这里不难看出普及急救和自救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急救领域,有一个“黄金4分钟”的概念。“黄金4分钟”是指在发生事故的现场,挽救生命最关键的是最初的4分钟。1999年Buylaert的研究数据表明,50%的交通事故死亡是出现在最初的4分钟内。当然“黄金4分钟”同样有生理学依据,医学研究表明呼吸道阻塞导致的死亡,平均不到10分钟;一般心跳骤停以后10秒产生昏厥,45秒就开始瞳孔放大,到4至6分钟的时候开始大脑不可逆的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一定要争取这最初的4分钟的原因。

其实即使没有这些生理研究数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出了事故以后,倒在血泊中的伤者,如果没有人帮他去及时止血,那么再高明的医生即使能够迅速赶到事故现场,面对大量失血的伤员也是无能为力的。“黄金4分钟”要求事故发生后要迅速开始现场救援,那么救援人员的急救反应时间就很关键了,所谓的急救反应时间就是事故发生现场第一时间求助、求援以后紧急救援队到达现场的时间。让我们来看一下现在海内外急救的反应时间,根据国外一份调查研究报告,美国西雅图和日本东京一般5分钟以内救援人员可以到达现场,这样的救援速度,基本能够满足我们前面讲的“黄金4分钟”的救援概念;在巴西圣保罗,约需要8分钟(资料引自世界银行,2011年5月)。回头看看我们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差不多要15分钟,而如果在国内一些偏远的地区,最长的据报道甚至有超过14个小时,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死亡率在世界占首位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

从这个紧急反应时间的现状和“黄金4分钟”的矛盾,我们可以发现紧急的现场救援的价值所在,在等候救援的这段时间(在我国等一些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救援的时间较长的国家看来更重要些),如果能够采取及时的抢救,那么对于减少重伤率,伤残率以及降低致死率是非常重要的。有统计数据表明如果现场能够给予有效的抢救,那么目前的伤害率至少可以降低50%。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救护非常强调第一时间紧急救治的原因。

现代救护理念关注于“黄金4分钟”的紧急抢救,在意外事故现场,面对呼吸心跳骤停、双目紧闭、奄奄一息的亲人,紧急抢救就要突出一个“早”字。并不一定是专业救护人员但具备了急救技能的“现场第一目击人”,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早期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再辅以现代化专业急救救援系统的后续救治,伤者就可能获得生还机会。但如果因为没有急救技能而只能默默祈祷上苍的眷顾,那么等救护车来到现场时,许多鲜活的生命往往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终生遗憾。因此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急救和自救。二、海内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急救并不只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权利,通过海内外培训的成果表明每个人都有学习急救知识和拯救生命的潜力,因此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而通过急救训练课程,可以让所有公民树立风险意识,从而去规避这样的风险,这是我们致力于普及急救与自救知识和技能的立足点。

纵观海内外急救知识培训的开展情况,为了提升公众对于急救和伤害预防的意识,2000年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九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自多年前亨利·杜南在索尔费利诺开展的第一次世界急救日行动开始,不断推进急救知识的普及,2014年经各国红会投票选出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所传递的关键信息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学习和提供急救,拯救生命”。

当前,美国在急救知识的普及方面做得较好,这与美国整个国家层面对急救概念的认识有关。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有这样的规定,在所有的公众聚集的场所,如体育馆、公园、博物馆或者机场等,都必须要配备自动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而且相关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必须学习使用自动除颤仪(AED)这项急救技能。据我了解,在美国医院里,清洁工人都必须要经过急救课程的培训,获得相关培训证书才能上岗。据说美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达到了70%,这既表明急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全民的责任,也是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高的基础(图1-1)。

在亚洲国家里,急救知识培训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和新加坡。这里有一张照片,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中针对普通大学生和一般职员的心肺复苏急救的培训;我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公共区域就看到过配备的自动除颤仪,由此可见,新加坡公民的急救普及率也相对较高(图1-2~ 图 1-3)。

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港台地区做得比较好,但内地却不如人意。其实我国内地卫生救护培训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早在1987年八部委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这是一个政府层面要求开展急救培训的标志。200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与教育部等14个部、委、局联合发出《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开展救护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国务院2007年(中发〔2007〕7号文)提出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卫生安全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教育部2008年(教体艺〔2008〕12号文:关于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各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的政策引导,例如上海市委、市政府2010年颁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列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发文强调了开展救护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可能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管理体系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关系,有人曾经统计过,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基本上不到万分之一。目前来讲,没有普及到社会大众,还只是集中在专业的救护人员。图1-1 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超市边上的自动除颤仪图1-2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招募公告图1-3 新加坡樟宜机场公共区域配备的自动除颤仪

网上有一个报道,大河报记者在河南郑州市区做了一个随机调查,90%左右的被调查者不知道现场急救的概念,78%的人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甚至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14%的人曾经受过一部分这样的专门培训,但是超过95%的人同意应该要普及急救教育。笔者在上海市高校开设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的课程被评委上海市体育和健康教育精品课程,既表明了社会的需求,也代表了政府的导向。

急救教育的理念是,经过急救知识的普及,任何人不需要成为一名医生或是专业救援人员就可以拯救生命,任何受过基础急救训练的人都能够帮助减少意外造成的伤亡率。三、“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在谈到健康教育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下“生命教育”的课程项目。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开始创建的。1968年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了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

继华特士在美国推广生命教育后,生命教育迅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及开来。Ted Noffs于197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创立生命教育课程,课程的设计是协助学校老师去确认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以及提高防护因素;教材被包含于学校现有的健康和体育课程活动内,但其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英国是1986年初在Varity Club的赞助下产生第一个生命教育流动教室,1987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英国基金会,它是一种慈善信托机构,至1995年普及至英格兰、威尔士和贝尔法斯特地区。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其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 Trust)课程是在学校课程架构范围内的健康和体育课程,重点是“如何照顾身体”(caring for the body),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就学阶段,能够认识和理解环境对个人健康和日常生活冲击。

生命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亚洲等地开始普及,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我国的生命教育最早开始于台湾地区,于1976年由社会民间团体逐步推广,1997年台湾教育部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规划《生命教育实施计划》,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1998年开始针对全台中学生实施,并得到辅仁大学、彰化师范大学等一批大学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2000年2月宣布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同年8月又正式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发布“生命教育先导计划”,目前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台湾地区的新的教育门类。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002年12月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其发展与社会福利团体“宗教教育中心”和“神托会”有密切关系。香港十分关注生命教育的推动,不过尚未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估研究,主要原因是对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及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相关课程尚未实施。

大陆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其中号召要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2004年,民间从事生命教育的公益群体“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成立,2006~2009年,连续3年,促成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生命教育的相关议案或建议。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如上海市制定并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江苏省教育系统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来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的意识,辽宁省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湖南省于2005年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表明我国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趋势。

曾看到一份报道,有中国学者去国外参观一所小学,正值冬季,在操场旁一个小童雕像也戴上了毛线帽,披着一件夹克。校长郑重其事地解说:“为了给予孩子爱的教育,并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所以我们为雕像穿上寒衣,若儿童连一个假的石像,尚且不忍它受冻,如果看到真人,还会不伸手援助吗?”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目前生命教育的课程重点方向。

但是,纵观全球的生命教育课程,其重点基本上都是在心理健康,主要重视预防青少年吸毒、自杀等的干预,还没有涉及急救相关技能的培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国急救相关培训存在着空白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除了对生命自身的关注,应该也必须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并且有能力去保护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因此目前的生命教育只能说是狭义的生命教育,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种缺失,这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二节 急救,我能吗

说到急救知识的普及,那么究竟什么是急救?根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急救定义,急救就是能为生病或受伤人员提供即时救助。不仅关注人身伤害或疾病,同时也涉及其他初级护理,包括1为因经历或目睹惨剧而情绪激动的人提供心理支持。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首先应是关注人的生命,所以说,作为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于关爱生命的教育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1 来源: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急救政策-2007年。

当前社会上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意外伤害。事实上,现状是面对灾害时不仅是学生,很多成人都因缺乏自救和急救知识而惊慌失措,错过了最佳的自救和急救时间,导致悲剧发生。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课程体系内对这方面的教育是缺失的,对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而时间就是生命,掌握自救和急救法则,对增加生存机会、搭救同伴、挽回生命至关重要,因此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社会民众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增强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

对于急救,大多数人都觉得离自己生活很“遥远”,更有人坦言会打急救电话,但是不敢救。原因是对急救常识一无所知,怕没把人救过来,反把人给“救死了”。因此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等形式培养社会公众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急救和自救技能,同时树立其急救自信也相当重要,以使他们能够在事故现场施加救助,那么大多数伤亡就可能得以避免。在等候专业救援时,及时采取行动并合理运用急救知识,能大大降低伤亡率以及减少事故对伤员的长期影响。对于提供快速、有效的帮助以减少重伤率、提高生还率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救援链是从那些在事发现场或首个到达事发现场的人开始的,每个人都有学习急救知识并拯救生命的潜力,如果公众受过急救训练,并敢于在紧急事故中实施急救,那么每年就有数以百万计的意外事故受伤人员可以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通过提供急救训练课程,能够在社会民众中树立关键风险因素的防范意识。当人们经过急救培训后,因为能快速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并知道如何防止或避开危险,因而受伤的危险将减少40%。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建立“风险降低及预防文化”,并将其作为所有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希望通过普及急救知识来预防伤害的发生。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几次大的灾害在世界各国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使得“尽可能预防意外灾害,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后果”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从“向全民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个角度来保护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我国更应该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从事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师,我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理念是从自己的一次培训开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美国心脏协会海外培训中心,全套引进了美国心脏协会的急救培训课程,我作为培训导师接受了美国心脏协会的国际标准化培训,在培训中我发现美国心脏协会的急救培训课程系列中有专门针对普通社会民众设计的课程。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来联系我们提供急救培训,表明海外的急救培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已经成为公众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这也是海外急救培训普及率较高的社会基础,这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急救,不管是救自己,还是救他人,应该是我们作为公民的一个责任,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011年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上海市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让上海市所有高校的学生都能共享全市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一个急救普及的机会,我和我的团队开设了一门针对普通在校大学生的急救技能普及课程《关爱生命》,借助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将一门医学类的临床急救技能课程推广普及到社会,才有了这本小册子的由来。

令我意外的是“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这门MOOC一经推出便深受在校大学生的欢迎,自2013年春以来这门普及急救与自救技能的课程已经在上海市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东西部高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上线。两年多来共有全国17个省市、73所高校的13 274名在校大学生修读了本课程,表明社会对这种需求的迫切,也坚定了我们惠及民众的意愿。之后将课程无偿推上了Coursera平台,第一次在Coursera平台开设的课程被来自全球89个国家、12 460名学习者学习,相当于我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在我们医学院20年的学生授课人次(图1-4)。在深深被Coursera平台的强大影响力震撼的同时,深感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坚定了我对于普及急救知识的愿望,尽自己的能力去普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素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许这是每个人的愿望吧。图1-4 关爱生命课程在Coursera平台上的学习者注册情况

无论是我们开设的急救技能普及课程还是本书的撰写,我们普及的急救和自救是医学技能,但我们的对象却不是医护人员,甚至都不是医学院校的学生。笔者们希望通过这本手册和配套的课程、视频以及我们的培训团队,能够普及和提升我国民众的医学知识和素质,能够让学习者去掌握基础的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的情况下,尝试自己去缓解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去挽救自己、家人乃至朋友的生命。尽管通过学习,也许学习者仍不能十分规范的去实施急救,但是至少可以起到基础的救护作用;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救治,但至少可以为真正的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这样至少可以增加一些伤员的生存机会,减少意外导致的伤残,从而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少家庭悲剧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通过让学习者了解医疗救护的过程,希望能够培养学习者树立一种尊重生命的理念,能够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来缓解当前比较紧张的医患矛盾,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意外伤害无时无刻不在,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您的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第三节 急救,我能

很多人对急救课程很感兴趣,也都在很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但却总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总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去救死扶伤,认为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到。

其实大家不用妄自菲薄,现代的医护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急救的能力,这里我先讲两则新闻。

美国ABC的新闻上有过这样一个报道,2014年2月21日,美国妇女Pamela Rauseo在七年前学过心肺复苏的技能,那天她带着五个月大的侄女Sebastian时侄女突然心跳骤停,于是就是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员,靠着七年前学的心肺复苏技能在街头成功挽救了侄女Sebastian的生命。这是个真实的事件,事后当初培训Pamela Rauseo的主治医师Juan Solano说到,她做了每个人都能做的。

另一个网上传播的故事有个很浪漫的名字,叫做“拯救生命的一吻”,说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例行检查时,碰到了高压线,被电击后立刻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友马上跑过来抢救,最先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发现赞比安尽管已经脱离了电线,但人已经昏迷,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来的其他工友上来一起把赞比安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这又是一个普通人通过简单的急救技能救人的真实事例。

这些普通人的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普及急救技能的决心。

其实并不仅仅是海外的普通民众通过培训可以胜任急救,中国的国民素质也是相当优秀的,只是我们欠缺接受相关机会。据上海热线新闻报道,2015年1月28日下午,K1102次列车一名女乘客突然倒地昏厥,口吐白沫,上海海事大学学生陈陆原主动上前询问并检查患者情况。列车进站后,陈陆原不顾患者口中的污物,用在学校所学的急救基础知识坚持口对口人工呼吸。经过10多分钟的紧急抢救,昏迷1乘客面色有所好转,救护车随后赶到,患者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这个实例表明经过培训,急救技能完全能够被普通人掌握,并在紧急时刻挽救生命。1 上海热线新闻http://hot.online.sh.cn/content/2015-03/18/content_7328982.htm

在我们开设的面向非医学专业普通学生的《关爱生命》急救课程中有两个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出了测试题目的错误(图1-5),在此感谢这两位同学,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普通财经类大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就能发现专业人员的错误,说明中国的国民完全能够通过急救培训掌握急救的相关知识,现在欠缺的就是急救培训的普及,这就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图1-5 关爱生命课程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指出了测试题的错误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关注急救知识的普及,如国内各大机场都开始普遍配置自动除颤仪(AED)(图1-6),方便需要急救时使用,而这就对自动除颤仪的操作技能的普及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浙江省杭州市开始在公众场所配置自动除颤仪,这是国内城市的一个开始,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会使这些公益急救设备越来越普及,而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也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

在急救普及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多学习者都关心的问题,“万一我在急救时有什么问题是否要承担责任?”这是初学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急救普及时需要国家层面立法来推动的重要环节,毕竟非专业人员参与急救不可能十分完美,好在2002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第351号令,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就明确规定,“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这就为全体公民参与急救提供了法律保护。图1-6 海口机场配置的自动除颤仪

其实国家在立法层面可以做得更多,如针对意外伤害中最常见的车祸,就应出台一项法律,要求每位想要考取驾照的人必须要进行急救培训,向每位培训合格的司机颁发有效的急救证书,每五年更换一次。建议在每辆车内均能配备急救箱和保护性物品(安全背心、交通安全三脚架等),这样发生车祸时可以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现场救援,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对于急救的普及,提倡“学习者并不需要成为一名医护人员,也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普通民众在意外伤害发生时,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临时的医护人员,来参与急救,这也是本书的初衷,希望可以给普通人提供一份口袋急救指南手册,因此本书选择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需要掌握任何基础的专业医疗知识,也不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是普通人能够掌握并且实施的急救技能。

这些急救内容同时制作了免费的视频课程,讲解了这些常见伤害的急救处理,包括每项技能的应用范围、操作过程和一些注意事项,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专业医护人员做了操作的规范化演示,有兴趣的学习者可以到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http://online.zhihuishu.com/CreateCourse/course/home/2000077)或者好大学在线网站(http://www.cnmooc.org/portal/course/8/132.mooc)观看学习。

这里有一组上海市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面向社会的急救技能实践课程的照片,可以看出学生的投入和实践的效果(图1-7~图1-10)。

最后,我想通过红十字会的一句口号来结束这一章节:Together,we can save millions of lives。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来挽救更多的生命。图1-7 关爱生命课程学生外伤实践现场图1-8 关爱生命课程学生外伤实践现场图1-9 关爱生命课程学生心肺复苏实践现场图1-10 关爱生命课程学生胸外按压实践现场(陆斌杰)第二章 外伤救助第一节 止 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内流出至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向体表者称为外出血。本章主要讨论外出血。院前急救止血法有多种,包括:直接按压止血法、指压动脉止血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止血带止血法等。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直接按压止血法

直接按压止血法最直接、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若是四肢出血,则应抬高患肢。可选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及的材料如清洁的毛巾、手帕、纸巾或衣物等对出血点进行直接按压,并尽快转送至医院进行后续处理。二、指压动脉止血法

当出血点无法按压或效果不佳时,可压迫相应的动脉以达到止血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法不可能达到完全止血,而且对救护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故只能临时应用,应尽快转送至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常见出血部位和常用压迫动脉体表位置如下:

1.头面部出血

可用手指压迫耳朵中央前方的颞浅动脉以及下颌角和下巴连线中点的面动脉以达到止血目的。

2.颈部出血

可用拇指压迫气管外侧剧烈搏动的颈动脉,此法仅用于非常紧急的情况,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能同时压迫两侧颈动脉。

3.上肢出血

用手指压迫腋窝处搏动剧烈的腋动脉,以及肘窝前方内侧的肱动脉处止血。

4.手掌、手背出血

用手指分别压迫手腕的尺动脉和桡动脉搏动处止血。

5.手指或脚趾出血

用拇指、示指分别压迫手指或脚趾两侧的动脉,即可止血。

6.下肢出血

用拇指或掌根压迫大腿根部搏动的股动脉,以及压迫膝盖后方腘窝处的腘动脉,可起到止血效果。三、加压包扎法

在出血的伤口处加一纱布卷、无菌敷料或三角巾等,然后再适当加压包扎,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并注意松紧适度,紧急时可用非医用材料如清洁的毛巾、手绢及消毒的餐巾、卫生巾等替代。

压迫包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性骨折伴出血时,不可将外露骨段回纳。

2.不可在伤口上加压打结。

3.不宜加压包扎过紧,以防组织缺血坏死。四、填塞法

对于深部伤口出血,如肌肉、骨端等,应尽可能选用大块纱条、绷带等无菌敷料填充其中,以达到止血目的。所用的填塞物应尽量选用大块无菌或相对清洁的柔软材料,以便既能保障止血效果,又可避免遗漏填塞物于伤口内的情况。五、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能有效地控制四肢出血,但损伤最大,若非迫不得已,应尽量少用,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四肢大血管损伤性出血。平时生活中的具有弹性棉绳、橡皮带、运动鞋带等都可作为临时止血带应用。

使用止血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扎止血带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不超过1小时,如必须延长则应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在放松止血带期间需用指压法临时止血。在松止血带时,不应突然完全松开,应缓慢松开,以便观察是否仍有出血。

2.在止血带缚扎处使用柔软衬垫以防皮肤勒伤,同时必须作出显著标志,注明止血时间,并优先转送及进行进一步处置。

3.缚扎部位原则是尽量靠近伤口以减少缺血范围,缚扎止血带应松紧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准。

4.前臂和小腿一般不适用止血带,禁止使用非弹性的绳索、电线,甚至铁丝等。(邓漾 马迪)第二节 包 扎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帮助止血和保护重要脏器。常用绷带和三角巾。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达到包好后固定不移动和松紧适度,并尽量注意无菌操作。常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等,日常生活中可就地取材,如相对干净的围巾、毛巾、衣裤的袖管、手绢、枕巾、床单、被单等(图2-1)。图2-1 常用包扎材料——绷带、三角巾一、包扎原则

1.注意个人保护。

2.暴露、检查伤口动作轻巧准确,加盖敷料包扎松紧适宜。

3.切勿用水冲洗伤口(化学伤除外),不要在伤口上用消毒剂或消炎粉。

4.不对嵌有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的伤口直接包扎。

5.除非有直接损伤,绷带勿缠绕手指、足趾末端,以便观察加压包扎是否太紧引起缺血。四肢包扎时应遵循由远及近原则,以防远端肢体淤血。二、绷带包扎法

由于绷带用于胸、腹、臂、会阴等部位效果不好,容易滑脱,所以绷带包扎一般用于四肢和头部伤,有环形包扎法,螺旋及螺旋反折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和头顶双绷带包扎法等。包扎伤臂或伤腿时,要尽量暴露手指尖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1.头部绷带十字包扎法

首先用敷料压迫出血点进行止血处理,随后绷带沿额部包扎数圈,将敷料固定在绷带下,在颞侧太阳穴处将反折成90°沿下颌和头顶环形包扎,最后固定。

2.四肢绷带螺旋包扎法

首先同样在出血点处压迫止血,并用绷带将敷料固定在患处,随后逐渐绕圈包扎,最后固定。三、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简单、方便,分为普通三角巾和带形、燕尾式三角巾,包扎时操作简捷,且几乎能适应全身各个部位。目前军用的急救包,体积小(仅一块普通肥皂大小),能防水,其内包括一块无菌普通三角巾和加厚的无菌敷料,使用十分方便,建议推广配用。

1.三角巾的头面部包扎法(1)三角巾帽式包扎法:

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然后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点放在伤员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脑后枕部,再将两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额部中央打结,最后拉紧顶角并反折塞在枕部交叉处。(2)三角巾面具式包扎法:

适用于颜面部较大范围的伤口,如面部烧伤或较广泛的软组织伤。方法是把三角巾一折为二,顶角打结放在头顶正中,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后两底角拉向枕部交叉,最后在前额部打结。在眼、鼻和口处提起三角巾剪成小孔。

2.胸背部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底边向下,绕过胸部以后在背后打结,其顶角放在伤侧肩上,系带穿过三角巾底边并打结固定。如为背部受伤,包扎方向相同,只要在前后面交换位置即可。

3.肩部三角巾包扎法

先将三角巾放在伤侧肩上,顶角朝上,两底角拉至对侧腋下打结,然后急救者一手持三角巾底边中点,另一手持顶角,将三角巾提起拉紧,再将三角巾底边中点由前向下、向肩后包绕,最后顶角与三角巾底边中点于腋窝处打结固定。

4.下腹及会阴部三角巾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包绕腰部打结,顶角兜住会阴部,在臀部打结固定。

5.残肢三角巾包扎法

残肢先用无菌纱布包裹,将三角巾铺平,残肢放在三角巾上,使其对着顶角,并将顶角反折覆盖残肢,再将三角巾底角交叉,绕肢打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