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一针疗法(中医药畅销书选粹·针推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23:28:0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文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病的一针疗法(中医药畅销书选粹·针推精华)

常见病的一针疗法(中医药畅销书选粹·针推精华)试读:

前言

针灸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历史的发展,针灸学已经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针灸学发源地的中国,众多有志于针灸学的专家学者,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促进了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疗法、新穴位、新成果、新进展。

针灸文献浩如烟海,限于作者的水平不能将众家之精华汇编成册,只将近年来中医学瑰宝中的单穴疗法精选而成《常见病的一针疗法》一书。文献来源主要摘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百种期刊和全国单穴疗法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及作者30多年来从事平衡针疗法的临床研究成果,荟萃有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案103条,病种200个。同时介绍了体针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鼻针疗法、蜂针疗法、指针疗法、平衡针疗法等25种临床常用针刺疗法。内容丰富,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不仅有助于针灸大夫选择借鉴,而且从中求新知,学新术,明医理,创新业,更好地为振兴中医学作出新贡献。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上将对本书的关怀,于百忙中为该书题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程莘农教授也为该书题词。全军针灸学会会长、全军中医学会理事、全军著名针灸专家刘心莲为本书写了序。另外还得到北京丰台区西罗园医院院长高玉堂、北京怀柔县中医院院长李祥舒、全国农业展览馆书画家王振陆先生、北京中西医结合疑难病研治中心中医师郭笑雪、秦皇岛市中医院院长范振域、针灸科主任崔月蓉的真诚帮助,谨此致谢!

限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以便修改。著 者1992年1月于北京静园楼上篇常见病的一针疗法验案选辑第一章内 科第一节 休 克

休克是一种由于感染、出血、脱水、心肌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微循环机能障碍,引起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丢失及器官代谢与组织机能的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有血压下降、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四肢厥冷,心率增快,脉搏微细,全身无力,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微循环机能的障碍;出血性休克主要是血容量的丧失;心源性休克主要是心机能障碍。导致微循环衰竭的发病机理,不论何种类型休克均与肠道内毒素、微血栓形成、心机能障碍、血管活动性物质的释放有密切关系。属于中医“厥脱证”范畴。内关穴治疗休克

王某,男,90岁,1983年2月4日诊。患者因中风致右半身瘫痪3个月,近因右髋关节疼痛前来我院就诊。经骨科医生会诊,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诊查时叩击患者髋部,患者呼痛,查毕转身仰卧时,患者突然暴脱,面色苍白,呼之不应,心跳、呼吸骤停,血压未测出。临床诊断为休克,针刺即取人中、十宣、足三里、涌泉诸穴,捻转提插片刻,患者无反应,立即改取双侧内关同步捻转约2分钟后见患者胡须微动,并开始缓慢呼吸,继而扪及脉搏和闻及心音,血压回升,面色逐渐好转,留院观察稳定后出院。

按:本案患者年事已高,久病体弱,查诊时稍受小痛,突发“暴脱”(休克),虽取人中,十宣诸穴以醒神开窍未效,急取内关,双侧同步捻转意在振奋心阳,强心通络,心动渐复,则诸症改善,最终化险为夷。本案取得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内关穴独到之功效从中亦可见一斑。(无锡市中医院 杜晓山主治 杜梁栋整理)第二节 咯 血

一般认为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者称为咯血。临床常见于胸部外伤、支气管疾患(慢支、支气管扩张)、肺部疾患(肺结核、肺脓肿、肺炎、恶性肿痛等)、心血管疾患(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梗塞等)、结缔组织疾患(播散性、红斑性狼疮等),此外如白塞氏症、替代性月经、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也可发生咳血。属于中医“咳血”“血证”范畴。中医认为咯血多由外感风热,肺热壅盛,或肝火犯肺,阴虚火旺,肺络受伤,或瘀血内阻,壅塞于肺络,日久破损所致。孔最穴治疗咯血

吴某,男,54岁,工人,1981年5月31日入院。患者于1980年职业病普查时发现患Ⅰ级矽肺并浸润型肺结核。此后因晚饭后突然大咯血半小时急诊来院。当时查患者左侧孔最穴下约2cm有明显压痛、酸胀反应。(该患者病变主要在左肺)

取穴:孔最穴垂直进针1.5寸,快速提插捻转,患者感到前臂及手指酸胀麻木,2分钟后咯血次数及咯血量明显减少。改用平补平泻手法,5分钟后见痰中带少量血丝,留针半小时后,咯血完全停止。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稳定出院,住院期间未再发生咯血。

按:针刺孔最穴或附近阳性反应点,止血效果快,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无副作用,在止血条件有限及药力不及时,不失为一种救急良法。由于病例尚少,特提供于同道,冀能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湖南省怀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郎建新)第三节 肺癌胸痛

胸痛是肺癌的主要症状之一,同时还伴有咳嗽、咳血、发热、气急等常见症状。胸痛一般情况下多为隐痛不适,如在病程中出现持续性剧痛,常提示胸或胸壁转移癌。常见的全身症状还有发热、疲倦、乏力、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孔最穴治疗肺癌胸痛

何某,男,65岁,住院号4888。患者于1984年出现胸痛、咳嗽,久治不愈,经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X线及CT检查,确诊为右侧肺癌(晚期)。1986年11月,1987年10月两次以胸痛、咳嗽、高热入院治疗。经对症治疗高热消失,咳嗽好转,唯胸痛不能缓解,用吗啡、杜冷丁仍无济于事。笔者根据郄穴能救急病的理论,取孔最穴针刺治疗并行泻法,患者自述的胸部剧烈疼痛即止。以后每次胸疼发作均以针刺此穴即效。

主穴:孔最。配穴:肺经所循行部位和根据虚实补泻配穴,如肺实泻尺泽,肺虚补太渊。针刺方法:针头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快速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

按:人体有16个郄穴。郄有孔隙的意义,是肺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的作用是对本经循行部位所属的脏腑的急性病痛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它有救急止痛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优于麻醉止痛药。在肺癌止痛的治疗中,先刺郄穴强刺激,截断经络对病邪的传导及疏通本经经气,再根据患者疾病和本质的虚实盛衰,配以相应的虚实补泻穴位,根据以痛为腧的理论加刺阿是穴,这与中药方剂的相须使用相类似。此法经临床验证,疗效可靠。(邯郸市中医院 左秀玲 白金尚)第四节 气 胸

气胸的发生是由于肺与脏层胸膜破裂,致使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胸膜腔内积气。轻者仅有气促、胸闷,严重者则发病急骤,突然胸痛,呈刀割样锐痛,随呼吸加重。大多气胸、心脏、气管的对侧移位。若胸腔积气突然增加,可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紫绀,烦躁不安,或四肢抽搐,手足冰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休克或窒息,危及生命,有少数病人并有水气胸、脓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慢性气胸等,临床一般分为原发性气胸(咳嗽,提重物活动或休息时发病),继发性气胸(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弥漫性肺纤维化疾病)两种。属于中医的“胸胁痛”或“厥证”范畴。内关穴治疗自发性气胸

祝某,男,36岁,1990年10月11日诊。患者自诉昨晚起胸背痛并逐渐加剧,详询病史,诉以往未患有心、肺疾病,平时健康状况尚佳,刻下患者情绪不安,自汗神怠,左侧胸胁肩背作痛,伴胸闷、气短、咳嗽、脉细涩、苔白腻,查局部皮肤无疱疹等异常所见,皆由操劳过度,气机失调,络脉不通所致,遂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治之。

取穴:双侧内关穴,得气后以捻转结合呼吸补泻法,留针15分钟后自觉上述症状改善,继续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后症状明显好转,起针后嘱其作X线摄片检查,1小时后报告左肺压缩30%,诊断“自发性气胸”,从安全出发,遂转市肺防专科医院继续诊查。

按:经曰:“胸中之病内关担”“胸腹满痛刺内关”。本例独取内关,针后患者症状即时显减,精神转佳,行动自如,然何以先治后查?因患者当时行动困难,活动后可能使症情加重,故先针治以观察。针后症状虽缓解,但根据其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仍嘱其摄片、以防不测。此外独取内关治之简便有效,还避免了不是由于针刺不当而引起的气胸辩说难明之麻烦。(若按常规取穴,大多选用肩井,肺俞,心俞等)(无锡市中医院 杜晓山主治 杜梁栋整理)第五节 哮 喘

哮喘亦称支气管哮喘,为一种发作性肺部过敏性疾病,多发生于秋冬两季。临床症状为鼻痒,喷嚏、流涕、咳嗽。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咳嗽、多痰、喘息、哮鸣,或呼吸困难,额前冷汗,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和颈静脉怒张。如果出现哮喘持续状态时,张口呼吸,两肩耸起,缺氧时口唇、指甲紫绀,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与代谢紊乱,还可并发肺不张,肺心病,气胸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遗传因素中的过敏,激发因素中的吸入物,呼吸道的感染以及寄生虫、气候、药物、饮食、精神因素引起。照海穴治疗哮喘

张某,女,55岁,教师。患哮喘已达20年之久,每年秋季加重。就诊时患者正值住院期间,因哮喘致失眠前来就诊,辨证为心肾不交型。处方照海穴,配三阴交、神门穴,留针20分钟。次日就诊病人自述不仅睡眠好而且哮喘未有发作。一周后病人又出现哮喘发作,给予针刺照海穴,20分钟后哮喘停止。

照海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处,属于足少阴肾经。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疾病,亦可治疗便秘、不寐、痫证。作为八脉交会之穴,与列缺配伍治疗咽痛。近年来临床用作治疗哮喘症,特别久病虚喘,效果更为明显。(山西医学院 刘玉萍)第六节 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常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亦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冠心病、肺心病缺氧、低钾等。其临床特点突发突止,心率为160~250次/分,多数病人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胸痛等,持续发作较久者可有休克,心衰。冠心病者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多可明确诊断。劳宫穴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

张某,男,28岁,县服务公司人事干事,1987年6月13日就诊。患者主诉心悸,气短,胸憋闷感十余天。心电图报告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80次/分,左室肥厚。血压120/80mmHg,律齐脉滑疾,舌质淡红,苔黄,证属惊悸及因痰热上扰心神不宁所致。

取穴:劳宫穴,为强化疗效,配以内关穴,用捻转补泻,针感放射至同侧中指,上达肘关节,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30分钟,治疗10天后,检查心率146次/分,自觉症状消失。(黑龙江甘南县医院 刘德枢)第七节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钝痛,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可伴有恶心、腹胀、嗳气等症状。若胆囊管或总胆管被结石或浓稠胆汁所阻塞,或奥狄括约肌痉挛时,常于饱餐后发作胆绞痛。体征多见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胆囊积水时,可扪及大的胆囊。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一般认为胆汁郁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等引起。胆绞痛尤其在饮食后或吃油腻食物后容易发作。或蛔虫钻入胆管造成胆绞痛,亦称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主要症状上腹部绞痛或钻顶痛,近期有吐蛔虫史,按之有块,甚则汗出肢冷而有厥,剑突下压痛但无肌紧张,右腿屈不能伸。中医称为“蛔厥症”。一、迎香穴治疗胆绞痛

张某,男,44岁。1983年冬诉右上腹剧痛,钻顶样痛,呕吐蛔虫1次,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检查:急性痛苦面容,自汗,面色苍白,右上腹拒按。诊断:胆绞痛、胆道蛔虫症。由值班医师用杜冷丁50mg肌注,疼痛无缓解,遂用针刺取迎香透四白穴一针,痛止后为之处方乌梅汤三剂,至今六年未复发。

按:针刺治疗胆绞痛有下列优点:①操作简便,易于掌握;②安全有效,无副作用;③治疗费用低;④对某些急腹症的鉴别有帮助,特别是胆囊炎与急性盲肠后位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右侧肾盂炎、急性膈胸膜炎、右下肺炎的疼痛相鉴别。况且上述这些病不适于镇痛,杜冷丁又属禁忌,此时应用迎香透四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鉴别和治疗手段。胆绞痛往往是胆道系统疾病的一种症状,疼痛的消失并不等于疾病的祛除,仍应作有关检查,以期发现病因,及时处理。(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医院 刘兴久)二、足三里穴治疗胆道蛔虫症

贾某,女,28岁,工人。1987年12月5日来我院外科门诊就诊,当时病人因上腹顶绞痛呻吟不止,自述上腹部顶绞痛发作伴恶心、呕吐5天,虽经止痛及消炎治疗均不见好转。当时查体剑突下有明显压痛,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用5ml注射器抽取阿托品注射液0.5~1mg及安痛定注射液2ml混合在一起(小儿用量酌减)。穴位消毒后,首先注射一侧足三里穴,当进针后找到有明显麻胀感时,抽无回血,采用强刺激,快速注入药剂半量。之后将剩余药剂半量同法注入对侧的太冲穴内。

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解痉止痛药物有阿托品、杜冷丁等。阿托品肌肉注射后止痛作用较缓慢,且效果欠佳;杜冷丁虽止痛效果较好,但短期内不宜反复使用,特别是胆绞痛反复发作或诊断不明者,使用杜冷丁应更为慎重,另外,广大基层医院,尤其乡村医生,杜冷丁不是常备药品,而阿托品注射液及安痛定注射液是常备药品,使用方便。据临床观察,阿托品、安痛定混合穴位注射,对胆绞痛止痛迅速而持久,效果可靠,其止痛效果优于杜冷丁。如有病人杜冷丁肌注后疼痛不见缓解,而改用阿托品、安痛定混合液穴位注射后疼痛很快缓解。住院14例病人穴位注射后,随疼痛消失均安静入睡,门诊病人也有同样表现。应指出的是胆绞痛只是各种胆道疾病的一个症状,除了积极止痛外,对其原发病的治疗不容忽视。(大连医学院附属一院外科 孙忠义)三、退蛔穴治胆道蛔虫症

秦某,女,19岁,已婚,孕6月。因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4天,发热1天于1966年元月9日入院。病中吐出蛔虫3条,经当地中西药治疗无效而转来我院。检查:体温38.9℃,脉搏100次/分,呼吸24次/分,发育良好,营养佳,表情痛苦,腹膨,宫底脐上一横指,胎心音正常,剑下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70万,血色素7.2%,白细胞12400,中性81%,淋巴18%,酸性1%。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伴感染。入院后经中西医治疗3天,病情仍不缓解,发热不退,饮食不进,腹痛剧烈,且次数频繁,只有用吗啡、阿托品才能暂时止痛,已开始准备手术治疗。第四天晚8时,行针刺治疗,针退蛔穴,即从鸠尾向右沿肋软骨缘,每2cm1穴,共针6穴,向肝内方向斜刺,约2寸深,中度刺激,进针后疼痛立刻停止,留针10分钟,起针后20分钟,疼痛又发,考虑刚才针刺深度不够,手法又轻,再行针刺退蛔穴,深2寸半,刺激度加强,留针30分钟,中间加强捻转1次,至此病人腹痛缓解,安然入睡,当夜疼痛发作3次,但程度明显减轻,仍有1次注射了阿托品,余2次均自行缓解,翌日未再发腹痛,且开始进食稀饭,这是生病8天来首次开始进食,此时体温已开始下降,第三天降至正常,第四天痊愈出院,妊娠正常。以后常服驱虫药,随后多次未发。

治疗方法:从鸠尾起,向右沿肋软骨边缘终止于第十肋骨端。根据病人身体大小,距鸠尾约2cm处,沿肋软骨边缘,每隔1.5~2cm依次排列进针,以此进针部位连取4~6针,总称为“退蛔穴”。方法:用3寸毫针,按照上述部位,从左向右依次排列进针,并采用强刺激手法,以75°角向肝内缘方向捻转刺入,其深度以2寸半左右为宜,留针时间20分钟,中间可捻转1次。注意事项:①要患者消除顾虑,舒适平卧。②施术时应严密消毒,进针部位和针具用75%酒精消毒,防止针后感染。③施术时应1次进针,勿过度提插,以免损伤内脏组织,从而造成不良后果。④一般经1次施术即愈,个别患者需针第二次,如不效者应早做手术为妥。

按:①针刺退蛔穴,确有“驱退蛔虫”的作用,若技术掌握得当,对治疗胆道蛔虫症具有效果好、见效快的优点。其机理可能是解除胆道痉挛,增强胆管和胆囊的运动,加速胆汁的排出,从而获迫使蛔虫退出胆道之效。针刺后,病人热度迅速下降,说明针刺该穴尚有消炎作用,此亦与胆道运动增强,胆汁排出加速有关。②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刺要有足够的深度和一定的刺激强度,一般说来,腹壁脂肪较厚者须针2.5~3寸,腹壁脂肪薄者须针2~2.5寸。由于此处在肝脏和胆囊的重要部位,针刺不宜过强,即不宜过度提插和大幅度捻转,针刺时须要特别仔细,以防发生意外。肝脏和胆囊肿大者不要针刺。另外,针刺须有一定的留针时间,对小孩可用速刺法,不捻转,不留针,且深度要浅,约1寸即可。③针刺退蛔穴是把蛔虫从胆道驱退到肠道,须及时服用驱虫剂,以便彻底治愈本病。第八节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根据胃粘连的组织学改变,一般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病程缓慢,反复发作。浅表性胃炎表现为饭后上腹部不适,伴有压迫感和饱闷感及恶心呕吐、嗳气等。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疼痛,伴有贫血,消瘦,疲倦和腹泻等全身虚弱症状。肥厚性胃炎则以顽固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食物以碱性物质能使疼痛缓解,但无节律性。病因目前尚未明了,一般认为是急性胃炎的遗患。或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有关。长期胆汁返流可造成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疼”之范畴,多为饮食与情志所伤而致。一、承浆穴治疗慢性胃炎

李某,男,21岁,兰州军区某部战士,1991年5月26日就诊。主诉上腹部胀满,嗳气,轻度腹痛,诊断为慢性胃炎。取穴原则为整体平衡针刺疗法。取承浆穴,手法为泻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毫针一寸一根,行直刺法。针感酸胀痛,自述有一种气感下行腹部,胀痛立即消失,临床治愈。嘱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由连队卫生员负责按此方法治疗,以巩固疗效。二、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胃炎

李某,男,50岁,1986年2月4日初诊。患者主诉,胃痛20年,时好时犯,遇怒或食刺激性食物更甚,素有烟酒嗜好。用中西药甚多,鲜有微效。经X光钡餐造影诊断为“慢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合。

取穴:每天早晨7~9点针刺双侧足三里。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三型:①肝胃不和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②脾胃虚寒用补法加温针,留针30~60分钟;③胃阴不足先泻后补,留针30~60分钟,一般1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停5天,症状消失后连续观察3个月,针3个疗程诸症消失,定为临床治愈,随访一年,病未复发。

按: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脘胀”、“痞满”之范畴。关于本疗法的针灸治疗,早在《灵枢·胀论》中即有明确记载,“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三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上,不下复始,可以乃全”,“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明确指出针刺足三里的手法,穴位更换及掌握针刺次数,笔者根据经气运行,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辰时胃气旺盛,开本穴足三里之论,对68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辨证施针,当泻者泻,当补者补,疏导经气,调理脾胃,取得较好的疗效。(河北省清河县人民医院 张连城)第九节 急性胃痉挛

急性胃痉挛为胃的一种内外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疾病,其临床特点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为主,其他检查一般未有阳性体征。一、胃俞穴治疗急性胃痉挛

刘某,女,20岁,工人,1987年10月就诊。主诉:晚饭后约一小时感觉上腹挛痛,逐渐加重,继服阿托品未见效。查体:病人痛苦面容,腹部平软,无腹肌紧张,剑突下有明显压痛,经各种辅助性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胃痉挛。

取穴:胃俞穴。用1.5寸毫针在胃俞穴斜向脊柱针刺,深度依病人体质而定,快速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上腹部疼痛压痛消失。

按:本人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引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周身的理论,在患者的胃俞穴或配足三里附近压痛点,针刺即可。(鸡西市中医院 赵淑霞)二、然谷穴治疗急性胃痉挛

马某,男,31岁,工人,1982年2月17日就诊。主诉右上腹疼痛伴呕吐2天,经工厂医务室给予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及服用西药,疼痛不减。经县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痉挛,急性胃炎,患者精神萎靡,表情痛苦,疼痛难忍。

取穴:左侧然谷穴。自述针感传至大腿根部,自觉疼痛大减,间隙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开始,患者主诉胃痛未再发作,呕吐症状消失,自觉咽部有物堵塞,不能进食,针刺内关以宽胸理气,配足三里健脾和胃,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临床痊愈。

按:胃痉挛一症属中医学胃脘痛之范畴。疼痛剧烈,病人十分痛苦,针刺然谷穴,必须获得针感,使气至病所实为关键。(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 杨剑侠)三、中平穴治疗急性胃痉挛

赵某,男,35岁,工人,1990年3月18日就诊。主诉:上腹部剧烈疼痛2小时。自述阵发性腹痛,疼痛难忍,曾注射654-2未能控制,故转针灸科就诊。病人呈痛苦面容,检查上腹部触痛、压痛(++++),无腹肌紧张,西医诊断为急性胃痉挛。

取穴:中平穴。患者取坐位,暴露左膝关节下,局部常规消毒,取3寸28号毫针1根,在患者的左下肢中平穴行直刺法,针感向上传导,继之胃痛消失。

按:中平穴虽为经外奇穴,按内经经络线分布实为在足阳明胃经线,经过针刺的刺激,传导致胃气上下通顺,故病自愈。第十节 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是胃肠主要病症之一,是由高级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胃肠功能性障碍。临床特点是以精神因素为背景,胃运动与分泌功能紊乱,无器质性病变,神经性呕吐,吐前无恶心,不影响食欲。往往进食完毕时发生呕吐一般不多,呕吐完毕后即可进食。有时出现十二指肠胃胆汁返流,上腹痛,恶心呕吐常伴有食欲不振,还有的伴有反复发作的神经性嗳气,有时还会造成贲门和幽门痉挛。属于中医肝脾不和之范畴。外关穴治疗胃神经官能症

刘某,38岁,农民,1986年8月12日就诊。主诉:腹胀4天。患者7天前因情志不舒继而不思饮食,两胁胀而痛,腹部胀满。当地输液等治疗疗效不明显,经本院急诊科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检查:神情疲怠,面色萎黄,腹部胀大似10月怀胎,行走不便。心肺(-),肝功能(-),腹部叩之鼓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取穴:取右侧外关穴,进针得气后,并让病者配合腹式呼吸,徐徐捻动针以调之,然后轻揉患者腹部,20分钟后患者腹部平软,自觉上下舒畅。次日针左侧外关穴巩固,一次而愈。

按:经云:“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厥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阳维脉为诸经之网维,维络诸阳经,并会于督脉。针刺外关穴配合腹部活动,治神调气,促进心血运行。(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 杨剑侠)第十一节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以临床症状呕吐腹泻并见称之。如果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称为急性肠炎。多发生于夏秋二季。属于中医“呕吐”、“泄泻”或“霍乱”等范畴。神阙穴治疗急性胃肠炎

蒋某,男,26岁,本院职工,1989年6月10日12时就诊。主诉:自述昨天晚上食用西瓜后,上吐下泻并腹痛,就诊时双手抱腹,时闻呻吟,面色苍白,体温正常、腹部无包块,脐周及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舌质淡、苔白滑略黄,脉缓微弦。临床诊断:急性胃肠炎。

取穴:神阙穴。治法:于神阙穴拔罐,两次而愈。

按:此例病人暴食寒凉过多,致腹寒热交并,阳气不得通畅即见腹满,便溏,或因治疗不当寒邪凝结于内,腑气不能通调,滞于腹中,故觉腹部胀满不适,故以温阳逐冷,消满散结止痛为法。(广西玉林地区中医院 薛振宇)第十二节 急性肠炎

本病是以进食刺激性食物,暴食暴饮,腹部受凉,或进食腐败变质食物引起的急性炎症。其特点发病急骤,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便呈黄色水样,有的伴有泡沫和少量黏液,严重者可带有少量脓血,腹痛多在脐周,如果及结肠可在腹部两侧,多数体温正常,但细菌毒素引起可有发热、头痛等全身感染表现,严重者可致脱水。属于中医“吐泻”“霍乱”等范畴。一、天枢穴治疗急性肠炎

张某,男,21岁,1987年7月13日就诊。主诉:因饮食生冷致腹泻1天,大便一日十余次,粪便呈稀水样,便前腹痛,便后痛稍减。大便常规:黏液(++),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肠炎。

取穴:用5ml注射器取庆大霉素、黄连素、维生素B6针剂各1ml,双天枢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分别注入穴位1~1.5ml,封闭静卧30分钟,一次即愈。

按:35例中痊愈28例,好转4例,无效1例(后确诊为肠结核)。二、中平穴治疗急性肠炎

孙某,男,61岁,甘肃矿产地质部高级工程师。于1990年5月30日就诊。主诉昨夜腹泻6次。临床诊断为急性肠炎。用整体平衡一针疗法。取穴左侧中平穴,手法为泻法。病人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毫针2.5寸一根,行直刺法,留针1小时,临床治愈。第十三节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是以慢性腹泻反复发作,粪便以黏液脓血便为主,便常规检查无病原体。中医分为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弱三型。止泻穴治疗慢性结肠炎

苏某,女,32岁,工人,1990年3月1日入院。主诉:间歇性腹痛,腹泻2年,加重1周,入院前日便2~4次,呈糊状,无里急后重感,体温36.7℃,血压正常,神志清楚,痛苦病容。心肺(-),腹部平软,左下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肋下未及肝、脾,肠鸣音活跃。大便镜查红细胞2个,白细胞3个,大便细菌培养阴性,乙状结肠镜见肠黏膜充血,水肿。临床诊断为慢性结肠炎。654-2穴位注射双侧止泻穴(踝关节背屈90°体位,外踝尖垂直向下赤白肉际交际处即止泻穴)位。隔日一次,治疗3次,自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镜检阴性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止泻穴属于经验穴。654-2注射于止泻穴,治疗肠炎具有显著效果。具有痛苦少,耗资少,方便易行等优点(对于菌痢亦有较好疗效)。除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脑出血急性期、青光眼忌用)外,余无毒副作用,可广泛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尤其适用于基层卫生单位。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解放军第33医院 孙化柱 张其在 尹健)第十四节 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又称呃逆、打嗝。临床以发病突然,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为其特点。常因饮食生冷过急,过饱,或突然吸入冷空气,或情绪改变导致胃气上逆所致。中枢性呃逆:多因颅内疾患,直接、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造成呃逆,常提示预后不良。反射性呃逆:此类多为功能性的,多见于癔症。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连续发作,持续时间长,一般不多见效。

呃逆中医认为多与食积气滞,肝郁气滞,感受寒邪有关。一、内关穴治疗膈肌痉挛

刘某,男,41岁,1989年4月10日初诊。主诉:三天前因琐事精神受创,遂致呃逆,呃声频频,难以自主,声音洪亮,膈脘胀满,不思饮食,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给予服用维生素B6、谷维素、安定、莨菪药物未效。舌淡白,苔薄白,脉弦滑。

取穴:指压内外关穴。首次呃逆减少,第二次少有发作,第三次呃止恙除。

按:膈肌痉挛属中医学呃逆一证范畴,一般认为其起因多由寒火郁食虚等因素作用于胃,致使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谷入于胃,所故相敌,气病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此哕,即指呃逆,故治呃逆,以草刺鼻,旨在取嚏以通肺气,使肺气通而胃气降,呃逆除。由此可见,呃逆一证其病位在中焦且声出于上焦,中上二焦气机失调,肺气不通,胃气不降,逆从上出。

指压内、外关穴,为作用于手厥阴心包经而实乃反馈于手少阴心经,使得心肝协调,气机畅达,此其一;食指针压外关穴,旨在使中上二焦之逆气下降,三焦畅通,气道复常,此其二;施针时再令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可促使痉挛之膈肌得以解除,而利于肺气宣通,胃气下降,此其三。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可使脏腑调和,气机畅通,逆气下降,则呃逆消除。(陕西省郑县中医院 黄景阳)二、素髎穴治疗膈肌痉挛

杨某,男,52岁,农民,1978年7月23日就诊。主诉:呃逆频发5天。呃声低沉有力,连续不断,伴胸胁胀胸闷,纳欠少寐,便秘,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临床诊断:膈肌痉挛。拟清心解郁,除逆止呃。

取穴:素髎穴,嘱患者平卧位或坐位,身体肌肉放松,选用28号1寸毫针直刺鼻尖正中素髎穴5~8分深,用捻转提插手法行强刺激,以病人自觉鼻部酸胀尚能忍受,双眼噙泪为度。1次约3分钟许,呃逆停止。

按:按此法先后治疗呃逆患者23例,全部治愈,针刺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河北中医学院附院 王耀民 袁军)三、睛明穴治疗膈肌痉挛

史某,男,54岁,本厂职工。患者因肝硬化致轻度昏迷,出现呃逆,声短而频,呃声急促,发作欲死,于1984年5月邀余会诊,当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按压两侧睛明穴,边旋转边加压,当患者发出呻吟时呃逆即刻停止。二周后患者呃逆再次发生,再度行上述手法而缓解。

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大都与正气亏虚有关,或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或病深及肾,再加上恼怒抑郁等情志因素,使肝气逆乘脾胃,最终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睛明穴有宽膈理气,和胃降逆之作用,此穴虽属足太阳膀胱经脉的腧穴,但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二在脉之交会穴,能调节足阳明胃经之脉,起到和胃降逆之作用。(河北省云阳一○二信箱医院 赵建平)四、翳风穴治疗膈肌痉挛

吴某,男,39岁,农民。主诉:九天前因饥饿食用发冷食物,饮用酒后发生呃逆,临床诊断为膈肌痉挛。曾注射解痉药物,口服镇静药物并针刺内关、中脘穴无效,故转我科治疗。病人呃声沉缓有力,约1分钟一次,表情痛苦,胃脘胀满,苔白润,脉迟缓,此为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

取穴及方法:指压翳风穴,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前,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端对准穴位按压,施力由轻至重,以患者胀痛难忍为度,按压30秒左右,患者自觉上腹部似有一股气流向下腹移动,随之呃逆即止。

按: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亦为手足少阳交会穴。手少阴心经“布膻中,络心包下膈”,“足少阳经循行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故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达到治愈目的。(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医院 崔波)五、鼻尖下点治疗膈肌痉挛

于某,女,42岁,干部,1975年5月就诊。主诉:两年前因派性打击,精神受到刺激造成癔症发作,后进餐引起腹胀而打嗝。每次精神受刺激后腹胀呃逆反复发作,内科对症治疗效果欠佳。查体:心肺正常,上中腹部轻微压痛,肝脾未扪及,食道、胃及十二指肠钡餐造影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和肝功能化验均正常。诊断为膈肌痉挛。

取穴:鼻尖下点,进针0.4cm,待局部呈酸麻胀感,即让病人做深呼吸1分钟,2分钟后腹胀与呃逆症逐渐减轻,留针15分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张才)六、巨阙穴治疗膈肌痉挛

宋某,女,32岁,农妇,1989年1月30日就诊。主诉:呃逆20余天,劳累加重,晨起间断呃逆,继之呃逆不止,直到晚上睡着以后才停止。伴有精神疲惫,坐卧不宁,肢软纳呆,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曾服香砂六君子丸、木香顺气丸、阿托品等药未缓解。

取穴:单取巨阙穴,嘱病者呼吸,5分钟后呃逆停止,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一次,手法强刺激。4次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按:关键取穴准确,手法强刺激以调整气机,松弛膈肌,为了防止复发,愈后严禁生冷腥辣之食,要劳逸结合,保持精神舒畅。(湖北红安中医院 耿东元)七、呃停穴治疗膈肌痉挛

李某,男,75岁,1985年2月15日就诊。患者因突发中风而住院,待病情好转出院后即出现顽固性呃逆,服用多种药物及针刺效差。

取穴:呃停穴(位于内关穴下5分,与列缺相平),持续捻转2分钟,呃逆停止,随访未再发生。

按:呃停穴分布于手厥阴心包经,其作用强于针刺内关穴,具有宽胸舒膈和胃,镇静安神之效。(山东沂源县南麻镇陡起峪诊所 齐元虎)八、攒竹穴治疗膈肌痉挛

冯某,男,27岁,农民。患者因与家人发生口角,感胸中气闷,次日上午开始呃逆,症状持续,除入睡后终止外无间歇。在当地医院服药、针灸均无效,来我院就诊。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处方:膻中、巨阙、足三里(双)、内关(双)、太冲(双),行针20分钟余仍呃逆不止,加针攒竹(双),行针5分钟后呃逆停止。

攒竹位于眉头的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教科书中记载可治疗头痛、眉棱骨痛及多种眼部疾患。近年来我们发现其治疗呃逆有特殊疗效,尤其是对比较顽固的呃逆症。有时在针刺膻中,内关、巨阙、足三里等经验穴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加针攒竹穴可以治愈。(山西医学院一附院 刘玉萍)第十五节 呕 吐

呕吐之病多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神经性呕吐以及食物中毒等。实证呕吐:发病急,病程短。虚证呕吐: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实证呕吐病延日久,也可转为虚证呕吐。一般分为胃气虚弱,胃阴不足二型。聚泉穴治疗呕吐

高某,本校职工。主诉:呕吐恶心三天,不能进食,见食即吐,水药不入。

取穴:聚泉穴(此穴位于舌中央凹陷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患者立刻感到心中清爽,呕吐消失。

按:脾胃居舌中,聚泉穴亦于舌中,亦可称脾胃经之奇穴。脾胃之气通于聚泉,所以针刺放血,致使脾胃湿浊之气随之而出,故脾得升,胃得降,调节中焦而达到脾胃中州升降之功能正常。(鸡西市中医院儿科 李素芳)第十六节 便 秘

便秘为大便不通,排便时间长,或欲大便而艰难不畅的一种病证。病因多为大肠功能传导失常所致,与脾胃肾密切相关。一、天枢穴治疗便秘

张某,女,41岁,干部。患者1年半前因患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即患便秘,伴脘腹胀满,纳差,嗳气频作,每服槟榔四消丸2丸,方可排出少量大便,旋后如故。曾多方医治效果不显来诊。即以下法针2次即可自行排便,腹胀嗳气亦随之减轻,继针5次排便通畅,伴症悉除。随访至今未复发。

治疗方法:主穴天枢穴(双),辅穴上巨虚(双),直刺1寸,捻转提插强刺激1分钟,留针30分钟~1小时,每隔15~20分钟行上手法1次。患者可感腹中漉漉作响。

按:便秘原因虽多,但均与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有关。针刺治疗有双向性及良性调整作用,通腑气而不伤正。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能通畅腑气,腑气得通传导自能复常;支沟穴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三穴共奏通腑导便功效,取效较佳。二、足三里穴治疗便秘

龚某,女,45岁,干部,1990年4月15日就诊。患者自诉便秘3年余,大便3~12日1次不等,常服泻下药及灌肠后缓解,后又复发。大便坚硬呈羊矢状,伴有阵发性腹痛,常兼有腹泻及黏液便。伴有烦躁易怒,心悸气短,嗳气泛酸,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数。结肠镜检排除其他疾病。X光钡餐检查发现肌张力过高及痉挛。诊断:结肠性便秘。用新斯的明注射液1支15mg肌注足三里穴位(双侧交替),每3日1次。1个疗程后排便恢复正常。继用1个疗程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结肠性便秘是以肠功能紊乱为主的神经官能症,临床比较常见,多因结肠张力过高及痉挛所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属于胃,联络脾脏,主治胃肠病症;新斯的明为抗胆碱酯酶药,可以缓解肌张力过高及解除肌痉挛等。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发挥了中西医各自长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第十七节 损伤性腹胀、便秘

本药特点是以外伤引起的合并于腹胀、便秘的损伤综合征。大肠俞治疗损伤性腹胀、便秘

周某,女,49岁,广宗县周田庄人。1987年9月10日就诊。主诉:1987年9月8日下午秋收时,不慎从正在行走的排子车上(高约2m)跌下,当即左腕关节肿胀疼痛,左上肢不敢抬举,活动时肩部疼痛,次日经邻村民间医生按脱臼治疗,至9月10日,肿胀严重,疼痛不减,即来本院检查治疗。查左腕部严重肿胀,呈餐叉畸形,左锁骨中段骨折,整复后因肿胀较重,收住院观察。住院查体,发现腹胀,三日未行大便。

取穴:左右大肠俞穴,各注射丹参注射液2ml,一小时后肠鸣声增强,频繁矢气,于次日清晨行大便一次,腹胀消失。

按:根据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取通腑消胀的大肠俞穴和活血化瘀的丹参,针药结合,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调解脏腑功能,瘀血消散,腑气通畅,传导功能恢复正常,本病自除。(河北省广宗县中医院 范中旗)第十八节 脱 肛

脱肛亦称直肠脱垂,临床表现主要是排便时肿物脱出肛门外,轻者可自行还纳,重者不能回复,常伴有肛门下垂及大便排不尽感,亦有大便失禁者,直肠括约肌松弛,脱出肿物嵌顿时,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等。

中医认为由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致使肿物脱出。临床中针刺以督脉和足太阳经穴,能升提阳气,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神阙穴治疗脱肛

王某,男,2岁,广西玉林名山乡人,1988年5月16日就诊。代诉:患儿因发热便秘经中西医药退热通便治疗,出现脱肛5天,伴便溏,就诊时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汗多纳呆、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指纹淡,肛门可见外脱约半寸,诊断为脱肛。

取穴:神阙穴。拔火罐,配合艾条灸百会、长强穴,隔日一次,治疗5次肛门复原。继续治疗3次以防复发。

按:患儿因大热之后服苦寒药三剂,攻伐太过,以致真阳亏损,寒聚于内,中气下陷,故见下证。在神阙穴上拔火罐,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广西玉林地区中医院 薛振宇)第十九节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要点,急性期多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或有发热。尿检可有多量的白细胞和脓细胞,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病情反复,遇劳则发,形成慢性泌尿系感染。

属于中医淋证范畴,临床辨证可见膀胱湿热,肝胆郁热,胃肠实热,肾阴不足,脾肾两虚五种。秩边穴治疗泌尿系感染

赵某,女,45岁,农四师商业处干部。于10年前患肾盂肾炎,当时治愈,自1985年起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及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1987年4月1日尿检,蛋白微量,白细胞(+++),红细胞少许,要求针灸治疗。

取穴:秩边。泻法,留针30分钟,行针2次,无尿意,每日针刺一次,并大量饮水。

4月2日复诊,自述昨日针后饮水三杯(约1200ml)仍能坚持在3小时后解小便,诸症均减轻。

4月3日尿检,无蛋白,白细胞(+),上皮细胞(+++)。

4月5日复诊,小便无任何不适感,次数基本正常,但工作一天后,夜晚次数稍有增多。

4月8日尿检正常,又针3次,11日尿检正常,告愈停止,7个月后随访未复发。(新疆伊宁市兵团四师医院 李俊英)第二十节 肾绞痛

肾绞痛是肾脏或输尿管之结石所致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症状为疼痛(绞痛)、血尿、胀痛,伴有坐立不安,恶心呕吐等。如继发感染则有尿频、尿急、尿痛的尿路刺激症状。肾结石疼痛部位在腰部,可沿输尿管方向呈放射痛。引起肾结石的原因可能与气温、水质、生活习惯、遗传有关。属于中医“石淋”、“血淋”之范畴。辨证多属湿热、气虚、气滞血瘀、肾虚几个方面。外关穴治疗肾绞痛

患者,男,27岁,1989年10月21日就诊。主诉:持续性腰痛,阵发性加剧6小时。患者于6小时前无任何诱因突然右腰部疼痛,痛如刀割,难以忍受,阵发性加剧,伴全身汗出,恶心欲吐,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腹平片,右肾盂内可见0.6cm×0.3cm的阴影,B超提示:右肾盂轻度积水,右肾盂内可见0.5cm×0.4cm的强光点伴声影。尿常规:红细胞(++)。诊断为肾结石,肾绞痛。曾服去痛片,肌注654-2注射液,疼痛不能缓解,余取右侧外关穴,针刺30分钟后疼痛缓解,未反复发作,配服中药排石汤14剂,排出结石。

治疗方法:取外关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30号5cm不锈钢针,快速刺入皮下,捻转手法得气后,再将针沿着皮下逆经刺入4cm,施刮针泻法,同时令患者活动腰部,间隙刮针两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 杨剑侠)第二十一节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或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和阵发性剧烈绞痛,常由肾区向输尿管及同侧下腹部或外阴部放射绞痛,发作时可伴有出冷汗,呕吐,发作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双侧同时有梗阻者可致无尿,肉眼或镜下可见血尿,X线腹部平片大多可见结石阴影。本病属于中医的“石淋”“砂淋”之范畴。外关穴治疗输尿管结石

患者,男,54岁,干部,1985年7月8日就诊。主诉:患者晨起跑步时,腰部突然疼痛,经本院门诊X线拍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中段有0.7cm×1.0cm结石一块,曾服用去痛片、注射阿托品0.5mg、杜冷丁100mg,疼痛仍不缓解。查体:右腰大肌无疼痛,肾区有叩击痛,呈保持性体位,无恶心、呕吐、腹泻、畏寒发热等症状,苔白腻脉弦紧。

取穴:右侧外关穴强刺激,进针3分钟后绞痛缓解,活动自如,次日下午3时疼痛再次发作,但尚能忍受,再次取左侧外关穴,行针时令患者俯仰侧弯,患者突然感到腰剧痛,随即明显缓解,经服排石汤17剂,先后排出0.5cm×1.0cm结石两块。

按:患者曾服用西药止痛效果不佳,然针刺治疗,紧紧抓住了一个“通”字,以通为用而收到行气血,通经络,止疼痛之效。第二十二节 尿潴留(癃闭)

本病是以排尿困难,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癃闭范畴。其病位在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得通畅所致。辨证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而尿不能排出,或因湿热移注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或由外伤及手术经气受损所致。一、涌泉穴治疗尿潴留

孔某,女,58岁,1987年5月7日就诊。主诉:1个月前因脑溢血在市人民医院治疗神志清醒后,右侧肢体瘫痪,大小便不通,血常规3检查:白细胞12600/mm。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膀胱等无效,转来我院。入院后检查右侧肢体不遂,痛苦面容,烦躁不安,膀胱充盈尿不能自排,舌红无苔,脉细无力,证属气化失常,水液潴留。

取穴:急刺涌泉穴,手法强刺激,1分钟后排尿100ml,起针后即欲饮食,1小时后又排出300ml,半夜时分大便行,小便也正常,后服药调治半身不遂,月余后痊愈出院。(河南省洛阳市中医院 郑三轮)二、足三里穴治疗尿潴留

刘某,女,32岁,1987年9月13日就诊。主诉:因患血栓外痔来我院肛肠科手术治疗24小时不能自行排尿,膀胱充盈,小腹胀,疼痛难忍,局部热敷,口服利尿药未能排尿,后用针刺治疗仍未能排尿,故转我处就诊。

取穴:双侧足三里穴,捻转泻法2分钟,后速用提插泻法,使针感沿股内直到会阴部,上传小腹,此时患者出现小腹抽动,尿液应感而下。随访一年正常。(吉林大安市中医院刘国志)三、箕门穴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

李某,女,34岁,农民。主诉:于1986年6月9日在骶麻下行直肠脱垂固定悬吊肛门紧缩术,术后出现尿潴留,经注射新斯的明,配合热敷,诱导刺激,并针刺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位,虽有极少尿液排出,但小腹胀满,排尿困难不得缓解。6月12日晚6时,患者自述一日未排尿,未排气,腹胀难忍,欲尿不得出。查病人小腹膨隆胀满,拒按。

取穴:箕门穴,进针20分钟,排尿感增强,排尿约700ml,同时矢气数次,腹胀满得以缓解,用同样方法治疗两天,每日一次,排尿困难、腹胀满等症消失。

按:箕门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之穴,脾位中焦主运化,《内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术后尿潴留,虽症状表现多端,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虚证表现,尤以脾气虚弱,运化不及者多。因此,我们治以箕门穴为主,旨在调补中气,健脾运湿,以助膀胱气化,便尿得出。通过临床,我们体会到针刺箕门穴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不囿于脾虚证明显的患者,对各种证候的肛肠病术后尿潴留均有较好的疗效。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黑龙江中医学院肛肠科 杨松堤)四、三阴交穴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

李某,男,54岁,患低位复杂性肛瘘,应用2%普鲁卡因做肛周浸润麻醉,施行扩切术,药棉填塞创面,术后6小时无小便,小腹作胀,欲解而不出,难以忍受,即给予针刺双侧三阴交热敷小腹部出针后即解出小便。(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朱雪萍)五、太冲穴治疗尿潴留

姜某,男,56岁。因胆囊炎、胆石症于1989年4月20日在我院外科行胆囊切除。术后十小时小便点滴不下,少腹部胀痛难忍,经药物治疗无效,而请针灸科会诊。检查:膀胱明显膨隆,膨胀至脐下约2cm。诊为手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水道、三阴交、次髎穴后,患者竟无尿意。乃取左侧足厥阴经太冲穴,针刺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提插。5分钟后,患者自诉有尿意,起针后随即排出大量小便。

按:尿潴留中医称为“癃闭”,乃因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本例患者以常用腧穴治疗未效,考虑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其俞穴能主治“遗溺闭癃”等症。故取太冲一穴,果能获效。第二十三节 遗 尿

遗尿是指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者。临床常见的为夜间熟睡时不自觉的小便,醒后方知;另一种则为小便频数,淋沥不断,虽知而不能自行控制,这种情况称之为小便不禁。一、尺泽穴治疗尿失禁

王某,女,72岁。主诉:1986年因高血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左手足偏瘫且伴发泌尿系感染,膀胱失约。遗尿时有灼热涩痛感,每日遗尿3~4次,起床站立小便自出。在县医院西医内科住院2周余,脑出血症状已得到控制,泌尿系感染亦有好转,但小便涩痛及灼热感仍未消失,遗尿如故,邀余会诊,余诊肾阴不足,膀胱湿热之候,先清其湿热,遵经旨取左委阳,候得邪气至而泻之,当晚小便涩痛已减,睡眠也较好,再遵虚则补其母的要旨,补肺金以生天之水。次日取左尺泽穴候得卫气而补,导之,觉腰间有温热而起针,是日遗尿次数已减至2次,第3日再补尺泽,起立即溺的现象已能得到控制,住院后,交替使用泻委阳,补尺泽,小便涩痛灼热感逐渐消失,小便已能自约。(广东省封开县中医院 黄建业)二、皮下针治疗遗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