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经典作品:立春以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0:03:38

点击下载

作者:周作人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作人经典作品:立春以前

周作人经典作品:立春以前试读:

关于教子法

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四,有《陆放翁教子法》一篇云:“放翁《寒夜》诗云,稚子忍寒守蠹简,老夫忘睡画炉灰。《新凉夜坐有作》云,砚屏突兀蓬婆雪,书几青荧莲勺灯,稚子可怜贪夜课,语渠循旧未须增。《冬夜读书示子遹》云,简断篇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喜小儿辈到行在》诗云,阿纲学书蚓满幅,阿绘学语莺啭木,画窗涴壁谁忍嗔,啼呼也复可怜人。其教子之主于宽也如此。就其集观之,其子才质宜于宽也。《与建子振孙登千峰榭》诗云,二稚慧堪怜,犹赊志学年,善和书尚在,他日要人传。《浮生》诗云,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不用嘲痴绝,儿曹尚可传。《感贫》诗云,翁将贫博健,儿以学忘忧。《夜坐示子聿》云,学术非时好,文章且自由,不嫌秋夜永,问事有长头。《喜小儿病起》诗云,也知笠泽家风在,十岁能吟病起诗。《示儿》诗云,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欲饮酒竟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灯下晚餐示子遹》云,遹子挟册于于来,时与老翁相论难,但令歆向竟同归,门前籍湜何忧畔。《闲居》诗云,春寒催唤客尝酒,夜永卧听儿读书。《白发》诗云,自怜未废诗书业,父子蓬窗共一灯。《由南堰归》云,到家亦既夕,青灯耿窗扉,且复取书读,父子穷相依。《出游暮归戏作》云,莫道归来却岑寂,小儿同守短灯檠。《示子》诗云,老惫简编犹自力,夜深灯火渐当谋,大门旧业微如线,赖有吾儿共此忧。又云,儒林早岁窃虚名,白首何曾负短檠,堪叹一衰今至此,梦回闻汝读书声。《纵谈》诗云,高谈对邻父,朴学付痴儿。《忍穷》诗云,尚余书两屋,手校付吾儿。《即事》诗云,诗成赏音绝,自向小儿夸。家庭文章之乐,非迂刻者所能晓也。

又有《示子聿》诗云,雨暗小窗分夜课,雪迷长镵共朝饥。《书叹》诗云,偶然得肉思共饱,吾儿苦让不忍违,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苦读之况如此。又《短歌示诸稚》云,义理开诸孙,闵闵待其大,贤愚未易知,尚冀得一个。知爱之能劳也。《南门散策》诗云,野蔓不知名,丹实何累累,村童摘不诃,吾亦爱吾儿。《幽居》诗云,雅意原知足,遄归喜遂初,久闲棋格长,多病钓徒疏,渍药三升酒,支头一束书,儿曹看翁懒,切勿厌蜗庐。《题斋壁》诗云,力穑输公上,藏书教子孙,追游屏裘马,宴集止鸡豚,寒士邀同学,单门与议昏,定知千载后,犹以陆名村。此三诗意思深长,君子人言也。放翁又有句云,儿孙生我笑,趋揖已儒酸。然则以陆名村定矣。”

案俞理初此文甚有情致,不特能了知陆放翁,对于小儿亦大有理解。所引放翁句中,我觉得有两处最为切要。其一云,阿纲学书蚓满幅,阿绘学语莺啭木,画窗涴壁谁忍嗔,啼呼也复可怜人。其二云,野蔓不知名,丹实何累累,村童摘不诃,吾亦爱吾儿。此在古人盖已有之,最显著的是陶渊明,其《责子》诗云:

白发被两鬃,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黄山谷跋说得最好,文曰:“观靖节此诗,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愁叹见于诗耳。”昭明太子所撰《陶渊明传》中叙其为彭泽令时事云:“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云,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隐逸传中亦载此一节,虽未知真实性如何,当是可能的事。《与子俨等疏》中云:“汝等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遣力之说或即由此生出,亦未可知,假如是的,则也会有那么的信,我只觉得说的太尽,又颇有点像《云仙散录》所载的话,所以未免稍有疑意耳。

左思《娇女诗》是描写儿童的好文章,见于《玉台新咏》,世多知者,共二十八韵,其最有意思的,如云,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又云,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末云,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清成书收入《多岁堂古诗存》卷四,后附评语云:“写小儿女性情举动,无不入微,聪明处极可爱,懵懂处亦极可怜,此日日从掌中膝下,见惯写来,寻常笔头刻画不能到此。”路德延有《孩儿诗》五十韵,见《宾退录》卷六,佳语甚多,今略举其数联,如云,寻蛛穷屋瓦,采雀遍楼椽。匿窗肩乍曲,遮路臂相连。竞指云生岫,齐呼月上天。垒柴为屋木,和土作盘筵。忽升邻舍树,偷上后池船。写小孩嬉戏情形颇妙,赵与时亦称之曰,书毕回思少小嬉戏之时如昨日,唯末联云,明时方在德,戒尔减狂颠,未免落套,解说以为讥朱友谦,或者即由此而出。昔曾同友人谈及翻译,日本语中有儿烦恼一语在中国难得恰好对译之辞,大抵疼爱小儿本是人情之常,如佛教所说正是痴之一种,称之曰烦恼甚有意思,但如扩充开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客观的加以图写歌咏,则此痴亦不负人,殆可称为伟大的烦恼矣。《庄子·天道篇》,尧告舜曰,吾不虐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也。此圣人之言,所谓嘉孺子者岂非即是儿烦恼的表现,如今拿来作解释,当不嫌我田引水也。

俞理初立言悉以人情物理为依据,故如李越缦言既好为妇人出脱,又颇回护小儿,反对严厉的教育。《存稿》中有《师道正义》,《尊师正义》,《门客正义》各篇,都谈及这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那一篇《严父母义》。其文云:“慈者,父母之道也。《大学》云,为人父,止于慈。《礼运》云,父慈子孝,谓之大义。父子笃,家之肥也。《左传》,晏子云,父慈子孝,礼也。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礼之善物也。而《易·家人》云,家人嗃嗃,厉吉。又云,有孚,威如,终吉。《象传》云,家人嗃嗃,未失也。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彖传》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然则嗃嗃同忧勤,未失慈爱,有孚为悲,威如为子妇之严其父母,而反身为父母之所以严。严父母,以子言之也。何以明其然也。《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又云,以养父母日严。又云,祭则致其严。皆谓子严其父母也。《表记》云,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此汉儒失言,于母则违严君父母及养父母日严之训,于父则违慈孝之谊,由误以古言严父为父自严恶,不知古人言严皆谓敬之,《易》与《孝经》皆然。《学记》云,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亦言弟子敬之。《书》记舜言敬敷五教在宽,《史记·殷本纪》及《诗》商颂正义引《书》均作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中庸》记孔子言宽柔以教为君子之强,岂有违圣悖经以严酷为师者。知严师之义,则严父母之义明,而孝慈之道益明矣。”

俞君此文素所佩服,如借用顾亭林的话,真可以说是有益于天下的文章。上边谈陆放翁的随笔以诗句为资料,作具体的叙述,这篇乃以经义的形式作理论的说明,父师之道得明,不至再为汉儒以来之曲说所蔽矣。关于师教不尚严苛,近人亦多言者,虽浅深不一,言各有当,亦足以借参考。冯班《钝吟杂录》卷一家戒上云:“为子弟择师是第一要事,慎无取太严者。师太严,子弟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刚强者怼而为恶,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凡教子弟勿违其天资,若有所长处,当因而成之。教之者所以开其知识也,养之者所以达其性也。年十四五时知识初开,精神未全,筋骨柔脆,譬如草木正当二三月间,养之全在此际。噫,此先师魏叔子之遗言也,我今不肖,为负之矣。”又云:“子弟小时志大言大是好处,庸师不知,一味抑他,只要他做个庸人,把子弟弄坏了。”王筠《教童子法》云:“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又云:“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又云:“桐城人传其先辈语曰,学生二十岁不狂,没出息,三十岁犹狂,没出息。”史侃《江州笔谈》卷上云:“读书理会笺注,既已明其意义,得鱼忘筌可也,责以诵习,岂今日明了明日复忘之耶。余不令儿辈诵章句集注,盖欲其多读他书,且恐头巾语汩没其性灵也,而见者皆以为怪事,是希夷所谓学《易》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毋于周孔注脚下盘旋者非也。”又卷下云:“教小儿,不欲通晓其言而唯责以背诵,虽能上口,其究何用。况开悟自能记忆,一言一事多年不忘,传语于人莫不了了,是岂再三诵习而后能者耶。”

以上诸说均通达合理,即在今日犹不可多得,可以附传。此文补缀而成,近于文抄,唯在我自己颇为喜欢,久想着笔,至今始能成就,世有达人当心知其意焉。民国甲申,十月十日记于北京。

关于宽容

十七世纪的一个法国贵族写了五百多条格言,其中有一则云,宽仁在世间当作一种美德,大抵盖出于我慢,或是懒,或是怕,也或由于此三者。这话说的颇深刻,有点近于诛心之论,其实倒是事实亦未可知。有些故事记古人度量之大,多很有意思,今抄录两则于后:“南齐沈麟士尝出行,路人认其所着屐。麟士曰,是卿屐耶,即跣而反。其人得屐,送而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复笑而受。”“宋富郑公弼少时,人有骂者。或告之曰,骂汝。公曰,恐骂他人。又曰,呼君名姓,岂骂他人耶。公曰,恐同姓名者。骂者闻之大惭。”

这两件事都很有风趣,所以特别抄了出来,作为例子。他们对于这种横逆之来轻妙的应付过去,但是心里真是一点都没有觉得不愉快的么,这未必然,大概只是不屑计较而已。不屑者就是觉得不值得,这里有了彼我高下的衡量之见,便与虚舟之触截然不同,不值得云者盖即是尊己卑人,亦正是我慢也。我在北京市街上行走,尝见绅士戴獭皮帽,穿獭皮领大衣,衔纸烟,坐包车上,在前门外热闹胡同里岔车,后边车夫误以车把叉其领,绅士略一回顾,仍晏然吸烟如故。又见洋车疾驰过,吆喝行人靠边,有卖菜佣担两空筐,不肯避道,车轮与一筐相碰,筐略旋转,佣即歇担大骂,似欲得而甘心者。岂真绅士之度量大于卖菜佣哉,其所与争之对象不同故也。绅士固不喜有人从后叉其领,但如叉者为车夫,即不屑与之计较,或其人亦为绅士之戴皮帽携手杖者,则亦将如佣之歇担大骂,总之未必肯干休矣。卖菜佣并非对于车夫特别强硬,以二者地位相等,甲被乙碰,空筐旋转,如不能抗议,将名誉扫地,正如绅士之为其同辈所辱,欲保存其架子非力斗不可也。大度弘量,均是以上对下而言,其原因大抵可归于我慢,若以下对上,忍受横逆,乃是无力反抗,其原因当然全由于怕,盖不足道,唯由于懒者殊不多见,如能有此类例子,其事其人必大有意思,惜乎至今亦尚无从征实耳。

对人宽大,此外还有一种原因,虽归根亦是我慢,却与上边所说略有不同,便是有备无患之感,亦可云自恃。这里最好的例是有武艺的人,他们不怕人家的攻击,不必太斤斤较量,你们尽管来乱捶几下,反正打不伤他,到了必要时总有一手可以制住你的,而且他又知道自己的力量,看一般乏人有如初出壳的小鸡儿,用手来捏时生怕一不小心会得挤坏了,因此只好格外用心谨慎。这样的人大家大概都曾遇见过,我所知道得最清楚的有一位姓姚的,是外祖母家的亲戚,名为嘉福纲司。山阴县西界钱塘江,会稽县东界曹娥江,北为大海,海边居民驾蜑船航海,通称船主为纲司,纲或作江,无可考定。其时我年十三四,姚君年约四十许,朴实寡言,眼边红润,云为海风所吹之故,能技击,而性特谦和,唯为我们谈海滨械斗,挑起鹦哥灯点兵事,亦复虎虎有生气,可惜那时候年少不解事,不曾询问鹦哥灯如何挑法,至今以为恨。姚君的态度便是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仿佛是视民如伤的样子,毋我负人,宁人负我,不到最后是不还手的。不过这里很奇怪的是,关于自己是这样极端消极的取守势,有时候为了不相干的别人的事,打起抱不平来,却会得突然的取攻势,现出侠客的本色。有一天,他照例穿着毛蓝布大褂,很长的黑布背心,手提毛竹长烟管,在镇塘殿楝树下一带的海塘上走着。这塘路是用以划分内河外海的,相当的宽且高,路平泥细,走起来很是舒服。他走到一处,看见有两个人在塘上厮打,某甲与某乙都是他认识的,不过他们打得正忙却没有看见他。不久某乙被摔倒了,某甲还弯下腰去打他,这是犯了规律了,姚君走过去,用手指在某甲的尾闾骨上一挑,他便一个跟斗翻到塘外去了。某乙忽然不见了打他的人,另外一个人拿着长烟管扬长的在塘上走,有点莫名其妙。只好茫然回去,至于掉到海里去的人,淹死也是活该,恐怕也是不文的规律上所有的,没有人觉得不对,可是恰巧他识水性,所以自己爬上岸来,也逃出了性命。过了几天之后,姚君在镇塘殿的茶店里坐,听见某甲也在那里讲他的故事,承认自己犯规打人,被不知那一个内行人挑下海里去,逃得回来实是侥幸。姚君听了一声不响,喝茶完了,便又提了烟管走了回来。我听姚君自己讲这件事,大约就在那一年里,以后时常记起,更觉得他很有意思,此不独可以证明外表谦虚者正以其中充实故,又技击虽小道,习此者大都未尝学问,而规律井井,作止有度,反胜于士大夫,更令人有礼失而求诸野之感矣。

此外还有两件事,都见于《史记》,因为太史公描写得很妙,所以知道的人非常多。这是关于张良和韩信的:“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里形容得活灵活现,原是说书人的本领,却也很合情理的。张韩二君不是儒家人物,他们所遇见的至少又是平辈以上的人,却也这么忍受了,大概别有理由。张良狙击始皇不中,避难下邳,报仇之志未遂,遇着老父开玩笑,照本常的例他是非打不可的了,这里却停住了手,为什么呢,岂不是为的怕小不忍则乱大谋么,书中说为其老,固然是太史公的掉笔头,在文章上却也更富于人情味。至于韩信,他被猪店伙计当众侮辱,很有点像杨志碰着了泼皮牛二,这在他也是忍受不下去的事,可是据说他熟视一番也就爬出胯下,可见其间不无勉强。太史公云,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那么他的忍辱也是有由来的了。在抱大志谋大事的人,往往能容忍较小的荣辱,这与一般所谓大度的人以自己的品格作衡量容忍小人物,虽然情形稍有不同,但是同样的以我慢为基本,那是无可疑的。我看书上记载古人的盛德,读下去常不禁微笑,心里想道,这位先生真傲慢得可以,他把这许多人儿都不放在眼里,或者是一口吞下去了。俗语有云,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岂不说明他就是吞舟之鱼么。像法国格言家那么推敲下去,这一班傲慢的仁兄们的确也并不见得可喜,而争道互殴的挑夫倒反要天真得多多,不过假如真是满街的殴骂,也使人不得安宁,所以一部分主张省事的人却也不可少,不过称之曰盛德,有点像是幽默,我想在本人听了未免暗地里要觉得好笑吧。印度古时学道的人有羼提这一门,具如《忍辱度无极经》中所说,那是别一路,可以说炉火纯青,为吾辈凡夫所不能及,既是门槛外的事,现在只好不提了。民国三十四年一月,小寒节中。

关于测字

周栎园的著作,除诗文集外,我都有点喜欢,颇想收集来看。所著如《因树屋书影》十卷,《闽小记》四卷,《读画录》四卷,《印人传》三卷,所辑如《字触》六卷,《同书》四卷,《尺牍新钞》三集各十二卷,均有可取,板刻亦多精好。《字触》有咸丰间伍氏刻本,收入粤雅堂丛书中,流传最多,其后有桑氏编《字触补》六卷,光绪辛卯年刊行,所补凡七百余事。据《字触》方尔止序中云:“栎园周先生通才博学,无所不能,尝取谢石之法为人断疑,往往奇中,因攈摭古今字说之有据者,萃为一编曰‘字触’,触者随意所触,引而伸之,不必其字本义也。”原书虽分廋、外、晰、几、谐、说六部,重要的还是在于外之部,凡例中云:“外之为义,与触无殊,因一字而离合,连数字为引伸,全编大旨以此为归。”栎园本善测字,因有此兴趣故编《字触》一书,可为测字研究资料。赵瓯北《陔余丛考》卷三十四测字一则中云:“案,此术不知起于何时,《后汉书》,公孙述梦有人告之曰,八厶子系十二为期,述以为公孙当贵之兆,遂称帝。蔡茂传,茂梦坐大殿上,有三禾,茂取之得其中穗,又失,郭贺曰,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也。此后世测字之权舆,然未有专以此为术者。近见王棠《知新录》引宋谢石以拆字擅名,然此术实不自谢石始。”大抵论事物原始极不易,所引二事乃是占梦,不过以文字离合为之,与拈一字为占者不同,若文献可征,也只是可以说最早见于何时史传,不能即断为其时始有。俞曲园《右台仙馆笔记》卷十有记范时行一则,中有云:“拆字之术古谓之相字,在宋则有谢石,见何薳《春渚纪闻》,在明则有张乘槎,见镏绩《霏雪录》,谢石事人多知之,至张乘槎则知其名者少矣。其法随举一字,就机之所触而断吉凶,今江湖间挟此技糊口者,先有一定之字,各就其字习成口诀,以应问者,此岂能有中哉。”查考测字的历史,大约只能如此,与其往前钻入牛角湾,还不如往后看他变迁之迹,假如能够看得出一点点来,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吧。我们第一便举谢石为例,据《春渚纪闻》卷二所记,看他的字是怎么测法的:“谢石润夫,成都人,宣和间至京师,以相字言人祸福,求相者但随意书一字,即就其字离析而言,无不奇中者。有朝士其室怀妊过月,手书一也字令其夫持问石,是日座客甚众,石详视字谓朝士曰,此中所书否?曰,何以言之。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固知是公内助所书。尊盛年三十一否?曰,是也。以也字上为三十,下为一字也。然吾官人寄此当力谋迁动而不可得否?曰,正以此为挠耳。盖也字着水则为池,有马则为驰,今池运则无水,陆驰则无马,是安可动也。又尊父母兄弟近身亲人当皆无一存者,以也字着人则是他字,今独见也字而不见人故也。又尊其家物产亦当荡尽否。以也字着土则为地字,今又不见土也。二者俱是否?曰,诚如所言也。朝士即谓之曰,是皆非所问者,但贱室以怀妊过月,方切忧之,所以问耳。石曰,是必十三个月也,以也字中有十字,并两傍二竖下一画为十三也。”这里记的很是活现,实际或未必如此,但大概情形总可以知道了。张乘槎释来远楼事太简单,今且略去,改举范时行为例,《右台仙馆笔记》云:“乾隆间苏人有范时行者颇善此术,所言不烦而悉有意义,每日以得钱六百为率,钱足则谢客寂坐,有君平卖卜之风。一营兵拈棊字问终生休咎,范曰,凡围碁之子愈着愈多,象棊之子愈着愈少,今所拈是棊字非碁字,从木不从石,则是象棊子非围碁子也,恐家中人口日益凋零矣。其人曰,是也,然此非所问,问日后何如耳。范曰,观尔装束是行伍中人,乃象棊中所谓卒也,卒在本界止行一步,若过河后则纵横皆可行,以是言之,尔宜出外方可得志,然卒过河亦止行一步,纵尔外出亦不能大得志也。”余二事不具录,曲园结论之曰,“诸如此类甚多,余幼时闻故老传说,今不能悉记,姑书此三事,庶范时行之名异时或与谢石张乘槎并传也。”第三个例可以举出吾乡的陶二峰来,在孙彦清《寄龛丙志》卷四中有一则云:“越陶二峰咸同间以拆字名,积资成小康,且享高年,盖精其艺谈言多奇中,人皆信之,因之随事寓劝戒,多所感化,理宜获福报也。偶与友人论宋谢石事,忆得所见数则书之,他日可备传方伎者蓝本。

有无赖欲搆陷人,就拈得翠字,陶曰,君从军得翎顶乎?曰,何由知之。陶曰,卒头着羽,易见也。无赖为瞿然,请究其说,则书卒字,画其中成辛字曰,看似辛苦立业,又并书两人字曰,毕竟满腹小人计画。又书羽字,加番字曰,自谓羽毛丰满,若不翻然悔悟,又书两卒字,一加石一加瓦曰,恐石也碎瓦也。无赖遂戢其谋。

有欲讼其兄者,拈得未字。曰,此事得勿有佘姓若朱姓者主之乎,因书两未字,一加人一加撇曰,佘看似人实非人,朱则不成人也。其人实有县吏朱某役佘某唆之,遂大服。乃拭未上画加木下曰,明明一本之亲,如何自斧其根,以下陵上。又书天字,引笔自下而上作直贯之曰,纵有一枝刀笔冲得天破,又先书人字,加两画成天字曰,须知天字盖得人字周周正正,平放眼前,倘天理人心认不清楚,又书未字加口字曰,恐将来恶味有说不尽也。其人亦惕然而止。

有甲乙各拟与人合资营运。甲拈得摺字,如书右旁曰,君于此既所素習,又书左旁作两字,一加巴一加屋曰,颇有把握。又书羽字,加两笔曰,但能落笔停匀,是好朋友,又书拍字曰,必然合拍。又书白加巾曰,果然财帛分明,又书扌加殳,又书白字手字各一曰,则投无不利,不难白手成家。乙拈得多字,书两字,一加句一加果曰,自嫌不够,勾引他人,强人合夥,必无结果。又并书两夕字曰,硬拉拢来,看似朋友,毕竟心中一半不交付君。又书夕加口曰,恐有名无实,徒多口舌尔。后甲果得利,乙竟以折阅成讼。所以神验者,由字旁原系卦象,虽就字立说,其吉凶则仍以日辰与易理消息而得之。

余素不信术数,甲子小试前偶为同学强邀,就拈得葹字。陶曰,君前此殆久屈矣,因书艹曰,芹字犹未全也,继就加斤曰,然不日成事矣,且高占芹头,名次当不居人下。又书两也字,一加氵曰,有池可养化龙鱼,一加土曰,有地可栽栖凤竹。又书一施字一芳字曰,勉之哉,倘能德施于民,可以流芳百世。是年侥幸果以第一入县学,然末二语则因循至今,徒呼负负,转以无能贻陶君失言之诮矣。”此一则有七百余字,今全录之,因为足以见近代测字的情形,同治甲子距今已八十年,其施术次第与口吻似无多变革,孙君此文颇有史料的价值。陶二峰测字店后来尚存在,光绪癸巳春间余曾从章运土一往看,主者仍称陶二峰,年仿佛四十许,当是二峰之孙辈。是岁值大当年,新年供祖像有古铜大五事,即烛台香炉插瓶,需人看守以防窃盗,运土来任此役,及十八日了后乃抽空往测字,因与偕往。所拈何字及如何拆法已不能记忆,唯闻主者语中有昏天黑地,阴阳搭戤云云,末则厉声曰,勿可着鬼似的那么着,着鬼者俗语谓鬼附体也。测字毕,视运土惶恐不堪,垂头丧气而出。当时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颇以为怪,及后若干年闻运土出妻,纳村中寡妇,家运日倾,乃悟其时盖正在计画此事,为术者所诃斥,唯未能遂戢其谋,为可惜耳。测字而加以训责,似为陶二峰家传之方式,其如何决定应骂与否颇为微妙,孙君虽归之于易理,恐未必然,大抵是由于经验,察言观色,定其人为何如人,所谋为何如事,殆可得其七八矣。越中有看相为业者颇有名,尝语其友人曰,吾辈看相根据相书者十之三,悬揣者亦十之三,其他则出于多年之经验,有如老朝奉看当头,看得多也就看得准,一眼看定,还出价去,也总十不离九了。读书人捧牢书本,只知道说那一套正宗的空话,对于眼前的人情物理全不了解,误了多少大事,连测字看相的江湖术士还不如,此种惭愧我辈不可不知也。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东郭生记。

关于送灶

翻阅历书,看出今天已是旧历癸未十二月二十三日,便想起祭灶的事来。案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云:“燕俗,图灶神锓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为秣马具,合家少长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为迎灶。”刘侗《帝京景物略》云:“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谓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记称灶老妇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祀余糖果,禁幼女不得令啖,曰,啖灶余则食肥腻时口圈黑也。”《日下旧闻考》案语乃云:“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如刘侗所称焉。”敦崇《燕京岁时记》云:“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下。”震钧《天咫偶闻》,让廉《京都风俗志》均云二十三日送灶,唯《志》又云,祭时男子先拜,妇女次之,则似女不祭灶之禁已不实行矣。

南省的送灶风俗,顾禄《清嘉录》所记最为详明,可作为代表,其文云:“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贻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禳灾,篝灯载灶马,穿竹箸作杠,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烬者还纳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秣马具,撒屋顶,俗呼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这里最特别的有神轿,与北京不同,所谓篝灯即是善富,同书云:“厨下灯檠,乡人削竹成之,俗名灯挂。买必以双,相传灯盘底之凹者为雌,凸者为雄。居人既买新者,则以旧灯糊红纸,供送灶之用,谓之善富。”《武林新年杂咏》中有善富灯一题,小序云:“以竹为之,旧避灯盏盏字音,锡名燃釜,后又为吉号曰善富。买必取双,俗以环柄微裂者为雌善富,否者为公善富。腊月送灶司,则取旧灯载印马,穿细薪作杠,举火望燎曰,灶司乘轿上天矣。”越中亦用竹灯檠为轿,名曰各富,虽名义未详,但可知燃釜之解释殆不可凭。各富状如小儿所坐高椅,高约六七寸,背半圆形即上文所云环柄,以便挂于壁间,故有灯挂之名。中间有灯盘,以竹连节如杯盏处劈取其半,横穿斜置,以受灯盏之油滴,盏用瓦制者,置檠上,与锡瓦灯台相同。小时候尚见菜油灯,唯已不用竹灯檠,故各富须于年末买新者用之,亦不闻有雌雄之说,但拾篝盘余烬纳灶中,此俗尚存,至日期乃为二十三日,又男女以次礼拜,均与吴中殊异。俗传二十三日平民送灶,堕贫则用二十四日,堕贫者越中贱民,民国后虽无此禁,仍不与齐民伍,但亦不知究竟真是二十四日否也。厉秀芳《真州竹枝词》引云:“二十三四日送灶,卫籍与民籍分两日,俗所谓军三民四也。”无名氏《韵鹤轩杂著》卷下有《书茶膏阿五事》一篇,记阿五在元妙观前所谈,其一则云:“一日者余偶至观,见环而集者数十百人,寂寂如听号令。膏忽大言曰,有人戏嘲其友曰,闻君家以腊月廿五祀灶,有之乎?友曰,有之,先祖本用廿七,先父用廿六,及仆始用廿五,儿辈已用廿四,孙辈将用廿三矣。闻者绝倒。余心惊之,盖因俗有官三民四,乌龟廿五之说也。”《杂著》《笔谈》各二卷,总名“皆大欢喜”,道光元年刊行,盖与顾铁卿之《清嘉录》差不多正是同时代也。

送灶所供食物,据记录似均系糖果素食,越中则用特鸡,虽然八月初三灶司生日以蔬食作供,又每月朔望设祭亦多不用荤,不知于祖饯时何以如此盛设,岂亦是不好少说之意耶。祭毕,仆人摘取鸡舌,并马料豆同撒厨屋之上,谓来年可无口舌。顾张思《土风录》卷一祀灶下引《白虎通》云,祭灶以鸡,又东坡《纵笔》云,明日东家应祭灶,只鸡斗酒定燔吾。似古时用鸡极为普通,又范石湖《祭灶》云,猪头烂肉双鱼鲜,则更益丰盛矣。灶君像多用木刻墨印,五彩着色,大家则用红纸销金,如《新年杂咏》注所云者,灶君之外尚列多人,盖其眷属也。《通俗编》引《五经通义》谓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酉阳杂俎》谓神名隗,一字壤子,有六女,皆名察洽。此种调查不知从何处得来,但姑妄听之,亦尚有趣,若必信其姓张而不姓苏,大有与之联宗之意,则未免近于村学究,自可不必耳。

关于灶的形式,最早的自然只有明器可考,如罗氏《明器图录》,滨田氏《古明器图说》所载,都是汉代的作品,大抵是长方形,上有二釜,一头生火,对面出烟,看这情形似乎别无可以供奉灶君的地方。现今在北京所看见的灶虽多是一两面靠墙,可是也无神座,至多墙上可以贴神马,罗列祭具的地位却还是没有。越中的灶较为复杂,恰好在汪辉祖《善俗书》中有一节说的很得要领,可以借抄。这是汪氏任湖南宁远知县时所作,其第四十二则曰用鼎锅不如设灶,有小引云,宁俗家不设灶,一切饮食皆悬鼎锅以炊,饭熟另鼎煮菜,兄弟多者娶妇则授以鼎锅,听其别炊。文中劝人废鼎用灶,记造灶之法云:“余家於越,炊爨以柴以草,宁远亦然,是越灶之法宁邑可通也。越中居人皆有灶舍,其灶约高二尺五六寸,宽二尺余,长六尺八尺不等。灶面着墙处,墙中留一小孔,以泄洗碗洗灶之水。设灶口三,安锅三口,小锅径宽一尺四寸,中锅径宽一尺六寸或一尺八寸,大锅径宽二尺或二尺二寸。于两锅相隔处旁留一孔,安砂锅一曰汤罐,三锅灶可安两汤罐,中人之家大概只用两锅灶。尺四之锅容米三升,如止食十余人,则尺六尺八一锅已足。锅用木盖,约高二尺,上狭下广。入米于锅,米上余水二三指,水干则饭熟矣。以薄竹编架,横置水面,肉汤菜饮之类,皆可蒸于架上,一架不足,则碗上再添一架,下架蒸生物,上架温熟物,饭熟之后稍延片时,揭盖则生者熟,熟者温,饭与菜俱可吃,而汤罐之水可供洗涤之用,便莫甚焉。锅之外置石板一条,上砌砖块,曰灶梁,约高二尺余,宽一尺余,着墙处可奉灶神,余置碗盘等物。梁下为灶门,灶门之外拦以石条,曰灰床,饭熟则出灰于床,将满则迁之他处。灶神之后墙上盘砖为突,高于屋檐尺许,虚其中以出烟,曰烟,之半留一砖,可以启闭,积烟成煤,则启砖而扫去之,以防火患,法亦慎密。”这里说奉灶神处似可稍为补充,云靠墙为烟突,就烟突与灶梁上边平面成直角处作小舍,为灶王殿,高尺许,削砖为柱,半瓦作屋檐而已。舍前平面约高与人齐,即用作供几,又一段稍低,则置烛台香炉,右侧向锅处中虚,如汪君言可置盘碗,左则石板上悬,引烟入突,下即灰床,李光庭《乡言解颐》卷四庖厨十事之一为煤炉,小引云:“乡用柴灶,京用煤灶。煤灶曰炉台,柴灶曰锅台,距地不及二尺,烹饪者须屈身,故久于厨役有致驼背者,今亦为小高灶,然终不若煤炉之便捷也。”李氏宝坻县人,所言足以代表北方情状,主张鼎烹,与汪氏之大锅饭菜异。大抵二者各有所宜,大灶唯大家庭合用,越中小户单门亦只以风炉扛灶供烹饪,不悉用双眼灶也。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八日,在北京所写。

雨的感想

今年夏秋之间北京的雨下的不太多,虽然在田地里并不旱干,城市中也不怎么苦雨,这是很好的事。北京一年间的雨量本来颇少,可是下得很有点特别,他把全年份的三分之二强在六七八月中间落了,而七月的雨又几乎要占这三个月份总数的一半。照这个情形说来,夏秋的苦雨是很难免的。在民国十三年和二十七年,院子里的雨水上了阶沿,进到西书房里去,证实了我的苦雨斋的名称,这都是在七月中下旬,那种雨势与雨声想起来也还是很讨嫌,因此对于北京的雨我没有什么好感,像今年的雨量不多,虽是小事,但在我看来自然是很可感谢的了。

不过讲到雨,也不是可以一口抹杀,以为一定是可嫌恶的。这须得分别言之,与其说时令,还不如说要看地方而定。在有些地方,雨并不可嫌恶,即使不必说是可喜。囫囵的说一句南方,恐怕不能得要领,我想不如具体的说明,在到处有河流,满街是石板路的地方,雨是不觉得讨厌的,那里即使会涨大水,成水灾,也总不至于使人有苦雨之感。我的故乡在浙东的绍兴,便是这样的一个好例。在城里,每条路差不多有一条小河平行着,其结果是街道上桥很多,交通利用大小船只,民间饮食洗濯依赖河水,大家才有自用井,蓄雨水为饮料。河岸大抵高四五尺,下雨虽多尽可容纳,只有上游水发,而闸门淤塞,下流不通,成为水灾,但也是田野乡村多受其害,城里河水是不至于上岸的。因此住在城里的人遇见长雨,也总不必担心水会灌进屋子里来,因为雨水都流入河里,河固然不会得满,而水能一直流去,不至停住在院子或街上者,则又全是石板路的关系。我们不曾听说有下水沟渠的名称,但是石板路的构造仿佛是包含有下水计画在内的,大概石板底下都用石条架着,无论多少雨水全由石缝流下,一总到河里去。人家里边的通路以及院子即所谓明堂也无不是石板,室内才用大方砖砌地,俗名曰地平。在老家里有一个长方的院子,承受南北两面楼房的雨水,即使下到四十八小时以上,也不见他停留一寸半寸的水,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是特别。秋季长雨的时候,睡在一间小楼上或是书房内,整夜的听雨声不绝,固然是一种喧嚣,却也可以说是一种萧寂,或者感觉好玩也无不可,总之不会得使人忧虑的。吾家濂溪先生有一首《夜雨书窗》的诗云:

秋风扫暑尽,半夜雨淋漓。

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

这诗里所写的不是浙东的事,但是情景大抵近似,总之说是南方的夜雨是可以的吧。在这里便很有一种情趣,觉得在书室听雨如睡钓鱼船中,倒是很好玩似的。下雨无论久暂,道路不会泥泞,院落不会积水,用不着什么忧虑,所有的唯一的忧虑只是怕漏。大雨急雨从瓦缝中倒灌而入,长雨则瓦都湿透了,可以浸润缘入,若屋顶破损,更不必说,所以雨中搬动面盆水桶,罗列满地,承接屋漏,是常见的事。民间故事说不怕老虎只怕漏,生出偷儿和老虎猴子的纠纷来,日本也有虎狼古屋漏的传说,可见此怕漏的心理分布得很是广远也。

下雨与交通不便本是很相关的,但在上边所说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如此。一般交通既然多用船只,下雨时照样的可以行驶,不过篷窗不能推开,坐船的人看不到山水村庄的景色,或者未免气闷,但是闭窗坐听急雨打篷,如周濂溪所说,也未始不是有趣味的事。再说舟子,他无论遇见如何的雨和雪,总只是一蓑一笠,站在后艄摇他的橹,这不要说什么诗味画趣,却是看去总毫不难看,只觉得辛劳质朴,没有车夫的那种拖泥带水之感。还有一层,雨中水行同平常一样的平稳,不会像陆行的多危险,因为河水固然一时不能骤增,即使增涨了,如俗语所云,水涨船高,别无什么害处,其唯一可能的影响乃是桥门低了,大船难以通行,若是一人两桨的小船,还是往来自如。水行的危险盖在于遇风,春夏间往往于晴明的午后陡起风暴,中小船只在河港阔大处,又值舟子缺少经验,易于失事,若是雨则一点都不要紧也。坐船以外的交通方法还有步行。雨中步行,在一般人想来总是很困难的吧,至少也不大愉快。在铺着石板路的地方,这情形略有不同。因为是石板路的缘故,既不积水,亦不泥泞,行路困难已经几乎没有,余下的事只须防湿便好,这有雨具就可济事了。从前的人出门必带钉鞋雨伞,即是为此,只要有了雨具,又有脚力,在雨中要走多少里都可随意,反正地面都是石板,城坊无须说了,就是乡村间其通行大道至少有一块石板宽的路可走,除非走入小路岔道,并没有泥泞难行的地方。本来防湿的方法最好是不怕湿,赤脚穿草鞋,无往不便利平安,可是上策总难实行,常人还只好穿上钉鞋,撑了雨伞,然后安心的走到雨中去。我有过好多回这样的在大雨中间行走,到大街里去买吃食的东西,往返就要花两小时的工夫,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困难。最讨厌的还是夏天的阵雨,出去时大雨如注,石板上一片流水,很高的钉鞋齿踏在上边,有如低板桥一般,倒也颇有意思,可是不久云收雨散,石板上的水经太阳一晒,随即干涸,我们走回来时把钉鞋踹在石板路上嘎啷嘎啷的响,自己也觉得怪寒伧的,街头的野孩子见了又要起哄,说是旱地乌龟来了。这是夏日雨中出门的人常有的经验,或者可以说是关于钉鞋雨伞的一件顶不愉快的事情吧。

以上是我对于雨的感想,因了今年北京夏天不大下雨而引起来的。但是我所说的地方的情形也还是民国初年的事,现今一定很有变更,至少路上石板未必保存得住,大抵已改成蹩脚的马路了吧。那么雨中步行的事便有点不行了,假如河中还可以行船,屋下水沟没有闭塞,在篷底窗下可以平安的听雨,那就已经是很可喜幸的了。民国甲申,八月处暑节。

医师礼赞

宋朝的范仲淹有一句话,表示他的志愿,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句话很是普通,知道的人很多,但是我觉得很喜欢,也极可佩服。《史记》曾云,国乱则思良相,这本来是极重要的,如今把他同良医连在一起来说,我觉得有意思的就在这里。政治与医学,二者之间盖有相通之处,据我想来,医生未必须学政治家的做法,或者大政治家须得有医师的精神这才真能伟大吧。我喜欢翻阅世界医学史,里边多有使我们感激奋发的事。我常想医疗或是生物的本能,如犬猫之自舐其创是也,但其发展为活人之术,无论是用法术或方剂,总之是人类文化之一特色,虽然与梃刃同是发明,而意义迥殊,中国称蚩尤作五兵,而神农尝药辨性,为人皇,可以见矣。医学史上所记便多是这些仁人之用心,不过大小稍有不同,我想假如人类要找一点足以自夸的文明证据,大约只可求之于这方面吧。据史家伊略脱斯密士在《世界之初》中说,创始耕种灌溉的人成为最初的王,在他死后便被尊崇为最初的神,还附有五千多年前的埃及石刻画,表示古圣王在开掘沟渠,这也说的很有意思。案神农氏在中国正是极好的例,他教民稼穑,又发明医药,农固应为神,良医又与良相并重,可知医之尊,良相云者即是讳言王耳。由此观之,政治的原始的准则是仁政,政治家也须即是仁人,无论其为巫,为农或为医,都是一样,但是我们现在所谈则只是关于医的一方面,所以别的事情也就暂且不提了。

讲到医师的伟大精神,第一想起来的是古来所谓希坡克拉德斯之誓愿。希氏生于希腊,称医药之父,生当中国周代,与聂政同时,有集六十篇传于世,基督前三世纪初所编成,距屈原怀沙之年盖亦不远也。《誓愿》为集中之一篇,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尊师。他当视教他的人有如父母,与之共生活,如有必要当供给之,当视其子如己子,如愿学医者当教诲之,没有报酬或契约。其二是医生的本分。他当尽心力为病家处方疗养,不为损害之事,不予人以毒药,即使有人请求,亦不参与商榷,不与妇女堕胎。凡所见闻关于人生的事,在行医时或其他时所知,而不当在外张扬者,严守秘密。如《誓愿》中说及,总之他当保守他的生活与技术之圣洁。这并不是宗教的宣誓,其意义只是世俗的,而其精神却至伟大,此誓愿与文句未必真是希氏所定,但显然承受他的精神,传至后世一直为医师行业的教训。官吏就职也有宣誓的仪式,我们听得很多,与这个相比便显得是游戏,只是跳加官而已。其次,近代医学上消毒的成功即是仁术之一证明。我曾赞叹说,巴斯德从啤酒的研究知道了霉菌的传染,这影响于人类福利者有多么大,单就外科伤科产科来说,因了消毒的施行,一年中要救助多少人命,以功德论,恐怕十九世纪的帝王将相中没有人可以及得他来。这应用在内科上,接种的疗法大为发达,从前只有牛痘一法可防天花,现在则向来所恐惧的传染病大抵可以预防,霉菌学者的功劳的确不小。还有生理学的研究与病理学一同进步,造出好些药饵如维他命与诃耳蒙,与其说药石无宁称为补剂,去病亦转为养生,这种新的方剂有益于身体,新的观念也于人心上同样的有益。《老学庵笔记》有一则记事云:“青城山上官道人,北人也,巢居食松麨,年九十矣,人有谒之者,但粲然一笑耳,有所请问则托言病聩,一语不肯答。予尝见之于丈人观道院,忽自语养生曰,为国家致太平与长生不死,皆非常人所能然,且当守国使不乱以待奇才之出,卫生使不夭以须异人之至,不乱不夭皆不待异术,唯谨而已。予大喜,从而叩之,则已复言聩矣。”养生之道通于治国,殆是道家的学说,这里明了的说出,而归结于谨之一字,在中国尤为与政治的病根适合。这种思想不算新了,却是合于学理的,补固是开源,谨亦是节流,原是殊途而同归也。

医师与政治家一样,所要的资格与条件是学问与经验,见识与道德,这末一件列在最后却是最要。俗语云,医生有割股之心,率直的说得好,股固可不必割,但根本上是利他的事,所以这种心也不可无,不过此未免稍近于佛教的,而不是儒道的说法耳。也有医师其道德却近于科学的。尝见有西国医生,遇老媪生瘤求割治,无力付给施疗病室的每天一角五分的饭钱,方欲辞去,医生苦留不得,乃为代付七天的饭钱一元另五分,住院治讫始纵之去。他何为必欲割此风马牛之赘疣,岂将自记阴功乎,殆因看着可割之瘤而不令割去,殊觉得不好过,故必欲割之而后快,古人或称为技痒,实则谓其本于技术的道德亦可也。诊察疾病,以学问经验合而断之,至于如何处分,则须有见识为主,或须立即开刀,即不能以现今倦怠,延至后日,养痈贻患,又或须先加静养,亦不能急功近利,妄下刀圭,揠苗助长,此既需有识力,而利他的宗旨为之权衡,乃尤为重要。其实一切人类文化悉当如是,今乃独见之于医术,其原因固亦由于医师之用心,在他方面虽与宗旨违失,祸及生民,所在多有,却没有病人死在面前,证明药石之误下,故人多不觉,主者乃得漏网耳。单就这一点看来,医师之可尊过于一般士大夫,盖已显然可知矣。

我这里礼赞医师,所赞的医师当然以良医为限,那是没有问题的。所谓良医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能医好病的医生。医生的本领原来是在于医病,但未必全都能医好,这也是无可如何,最怕的是反而医出病来,那就总不能算是良医了。这样的医生却是古已有之,如《笑得好》有一则云:“一医家迁居,辞邻舍曰,向忝邻末,目今迁居,无物可为别敬,每位奉药一服。邻人辞以无病,医人曰,你只吃了我的药,自然有病了。”其次的良医是良善的医生。医师能医得好病,那是很好的了,假如他要大拷竹杠,也就不见得可以礼赞,这种医生在《笑林》里不见提及,所以现在无例可引。为什么不见于笑话里的呢。这个理由谁知道,大概是因为不觉得可笑,大家只是有点怕他罢了。还有一层,我所谓医指的是现代受过科学训练的医生,别的不算在内,这也须得附带的说明一句。

男人与女人

《男人与女人》是一部游记的名称。德国有名的性学者希耳失菲耳特博士于一九三一年旅行东方,作学术讲演,回国后把考察所得记录下来,结果就是这部游记。我所有的是格林的英译本,一九三五年出版,那时著者已经逃往美洲做难民去了,因为在两年前柏林的研究所被一班如醉如痴的青年所毁,书籍资料焚烧净尽。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京报》上载有焚性书的纪事,说德国的学生将所有图书尽搬到柏林大学,定于五月十日焚烧,并高歌欢呼,歌的起句是日耳曼之妇女兮今已予以保护兮。青年一时的迷妄本是可以原恕的,如《路加福音》上所记的耶稣的话,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所可惜的是学术上的损失,我因此想到,希博士这次旅行的收获自然也在内,如游记中所说日本友人所赠的枕绘本,爪哇土王所赠的雕像,当亦已被焚毁了吧。—且说这部游记共分为四部分,即远东,南洋,印度,近东,是也。第一分中所记是关于日本与中国的事情,其中自第十二至二十九各节都说的是中国,今抄述几段出来,我觉得都很有意义,不愧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深切的注意。十七节记述在南京与当时的卫生部长刘博士的谈话,有一段云:“部长问,对于登记妓女,尊意如何,你或当知道,我们向无什么统制的办法。我答说,没有多大用处。卖淫制度非政府的统制所可打倒,我从经验上知道,你也只能制止它的一小部分,而且登记并不就能够防止花柳病。从别方面说,你标示出一群人来,最不公平的侮辱她们,因为卖淫的女人大抵是不幸的境遇之牺牲者,也是使用她们的男子或是如中国人所常有的为了几块银圆卖了她们的父母之牺牲者也。部长又问,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遏止卖淫呢,我答说,什么事都不成功,若不是有更广远的,更深入于社会学的与性学的方面之若干改革。”二十五节说到多妻制度,有一个简单的统计云:“据计算说,现在中国人中,有百分之约三十只有一个妻子,百分之约五十,包括许多苦力在内,有两个妻子,百分之十娶有三个以至六个女人,百分之五左右有六个以上,其中有的多至三十个妻子,或者更多。关于张宗昌将军,据说他有八十个妻妾,在他战败移居日本之前,他只留下一个,其余的都给钱遣散了。我在香港,有人指一个乞丐告诉我,他在正妻之外还养着两房正妾云。”关于雅片也时常说及,二十八节云:“雅片在中国每年的使用量,以人口摊派,每人有三十一公厘(案约合一钱弱)之多,每人每日用量自半公厘以至三十公厘。德国每年使用量以人口计为每人十分之一公厘,美国所用雅片颇多,其位置在中国之次,使用量亦只是二公厘又十分之三公厘。”第四分九十八节中叙述埃及人服用大麻烟的情形,说到第一次欧战后麻醉品服用的增加,有一节云:“凡雅片,吗啡,科加因等麻醉药品,供全世界人口作医疗之用,每年总数只需六千公斤即已充足,但是现今中国一处使用四千五百万公斤,印度一千万公斤,合众国四百万公斤,埃及小亚细亚以及欧洲共五百万公斤,云云。”二十四节中说中国旅馆的吵闹,他的经验很有意思,里边又与赌博有关系,可以抄译在这里:“中国旅馆在整夜里像是一个蜜蜂排衙的蜂房。差不多从各个房间里发出打麻将的人们的高声的谈话,咳嗽,狂笑。一百三十几张的骨牌碰在一起,哗喇哗喇的响,反复不已。索要茶水,怪声报告房间号数。书寓的姑娘以及他种妓女,叫来,遣走,另换别人,一个客人时常叫上十几回,随后才留下一个住宿。女人们唱歌,弹琵琶。房门猛关,砰訇作响。按铃呼唤,茶房奔走,就是廊下的那些仆役也那么兴高采烈,不懂中国情形的人见了,一定会得猜疑有什么旅馆革命将要勃发了吧。

我接二连三的派遣房间里的一个仆役出去,到邻近各房去求情,请略为安静一点,说有一位老绅士身体欠安,想要睡一会儿。那些中国人那时很客气的道歉,暂时不作声,随后低声说话,再过三分钟之后,谈笑得比以前更是响亮了。我拿棉花塞了耳朵,只好降服了,醒到天明,那时候这一切非人间的声响才暂时停止了。”著者对于中国是很有同情的,但是遇见这种情形也似乎看不下去,不免有许多不快之感。他结论说中国人的耳神经一定是与西洋人构造不同。老绅士的这种幽默的话听了很是可悲,他在本书中屡次表明他的意见,关于性学考察的结果,个体的差异常比种族的差异更为有力,因此是不很愿意来着重于人种与色的分别的,这一回大约很为麻将客所苦,不得已乃去耳朵上设法,这实在是大可同情的事。不过我们希望这吵闹,以及嫖赌烟种种恶行,只是从习惯上来,不是出于何种构造的不同,庶几我们还有将来可以救拔的希望耳。第十四节讲到中国与他国殊异之点,其一云:“其次不同是,在中国之以人力代马力。一头牛马或者一架机器都要比一个人更为贵重,所以无论走到那里都可以看见中国人在背着或拉着不可信的重荷。就是在上海那样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载重汽车还是少见的东西。我曾见一座极大的压马路的汽辗,由两打的中国男人和女人拉了走动着。

由此可见人在中国是多么不值钱。所以这是不足为奇的,不知道有多少千数的人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都死于肺结核症。一直并没有什么医药的处理,有一天正在热闹地方劳作的中间,忽然吐起狂血来,于是他们的生命就完结了。”著者决不是有心要毁谤中国,如上边说过他还是很同情于中国的,其原因一大半是由于同病相怜,因此见了这些不堪的情形,深有爱莫能助之感,发此愤慨,盖不足怪,这与幸灾乐祸的说法是大不相同的。还有一层,妇女问题复杂难解决,有些地方与社会问题有关连,在性学者看去这自然也很是关心的。但是这样一来,使我们读者更加惶悚,重大疑难的问题一个个来提出在面前,结果有点弄得无可如何,岂不是读书自找苦吃,真是何苦来呢。幸而此一十八节文章中并非全是说的丧气的话,有地方也颇有光明,如十四节中竭力非难外国的霸道,后边批评中国云:“在中国的现代青年拿去与别国的相比,有许多方面都比较的少受传统的障碍。第一,他们没有宗教上的成见。在欧洲方面似乎不大知道,中国的至少四百兆的人民向来没有宗教,也一点的没有什么不好。他们坚守着从前孔夫子以及别的先哲所定下来的习惯法,但并不对了他们(案即孔夫子及别的一班人)祷告,只是专心于保存面子。他们看重在此地与此时的实在,并不在于幻想的时与地之外。”著者原是外国人,对于中国只凭了十星期的观察,所下的判断自然未必能全正确,这里又是重译出来的,差误恐亦难免,但是总起来看,这所说的不能说是不对,也可以增加我们不少的勇气。诚然如著者所说,中国没有宗教上的种种成见,又没有像印度的那种阶级,的确有许多好处,有利于改革运动,可是具体的说,也还很不能乐观。别的不谈,只就上边所有几件事看去,便觉得如不肯说没法子,也总要说这怎么办,—但是,怎么办总已经比没法子进了一步了,我们姑且即以此为乐观之根据可乎。民国三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在北京风雨中记。

女人的文章

这里说女人的文章,并不是拿来与男人对比,评论高下,只是对于女人的诗词而言,因看闲书牵连想到,略说几句话而已。向来闺秀多做诗词,写文章的很少,偶或有之,常甚见珍重。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五云:“余杭陈炜卿尔士,字静友,给谏钱仪吉室,有《听松楼遗稿》,内载《授经偶笔》,序述记赞跋论家书诸著作,议论恢宏,立言忠厚,诗犹余事耳。余见历来闺媛通经者甚鲜,矧能阐发经旨,洋洋洒洒数万言,婉解曲喻,授古诫今,嘉惠后学不少,洵为一代女宗。”又王汝玉《梵麓山房笔记》卷五云:“余尝得西吴徐叶昭女史克庄职思斋古文一册,有自序一首。其文言为女为妇为妻为母之道,持论平允,能见其大,非寻常闺阁翰墨,惜世鲜知者,他日遇湖人,当详询之。”案寒斋所藏,有《听松楼遗稿》四卷,陈尔士著,《什一偶存》五种,徐叶昭编刊,第三为《职思斋学文稿》一卷,为所自著。此外又可以加上《月蕖轩传述略》一卷,袁镜蓉著,《晒书堂闺中文存》一卷,王照圆著。这几位女士都能写文章,但是由我个人的偏见说来,却是后面的两家更为可取,虽然不曾有人怎么的表扬。这话说起来有点长了。简单的说,我的偏见是以前就有的,不过那是以古代为根据,正确一点是以明以前为限,现在却来应用在清代,其实便是用于现今我想也是一样可以的,尺度虽旧,分寸则不错也。

周寿昌编《宫闺文选》二十六卷,前十卷为文,自汉迄明,所收颇广,翻阅一过,不少佳篇,但鄙意以为可取者则亦不多见。说也奇怪,就文章来说,我觉得这几个人最好,就是汉明帝马后,唐武后,以及宋李清照。我们对于文章的要求,不问是女人或男人所写,同样的期待他有见识与性情,思想与风趣,至于艺术自然也是必要的条件。马后是伏波将军的小女儿,其《却封外戚诏》及《报章帝诏》,质朴刚劲,真有将家风范,在汉诏中亦是上等作品。武后《请父在为母终三年服表》,为古今女性争取地位,因有伦理关系,后世秀才们亦不敢非难,但其桀骜之气固自显在,至云禽兽之情犹知其母,辄令人想孔文举之言,亦正与相称。此他诏敕,除有些官样文章之外,亦有可观者,兹不具举。李易安的文章最好的大家知道是《金石录后序》及《自序》,可以不必再多说明。总结起来说,我对于文章只取其有见识,有思想,表示出真性情来,写的有风趣,那就是好的,反过来说,无论谈经说史如何堂皇,而意思都已有过,说理叙事非不合法,而文字只是一套,凡此均是陈言,亦即等于赝鼎,虽或工巧,所不取也。照这个标准看去,上边所说四家文章也就可以分别论列,不过这只是个人私见,未必一定全对,若吠声之嫌则庶几或免耳。《听松楼遗稿》卷三家书二十七通,质朴真挚,最可以见著者之为人,而论者乃多恭维《授经偶笔》,《晒书堂闺中文存》中有《遗稿跋》一篇,自述有弗如者六,其第五云:“颜黄门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余于子女有慈无威,不能勤加诱导,俾以有成。今读《授经偶笔》及尺素各篇,思想勤绵,时时以课读温经形于楮墨,虽古伏生女之授书,宋文宣之传礼,不是过焉。余所弗如者五矣。”其实家书中说课读,亦只是理书作论等事而已,《偶笔》一卷,作笔记观本无不可,若当作说经,便多勉强处,反为不佳。《名媛诗话》中抄录四则,实甚平平,如收在普通文集中,当必无人注目,今乃特被重视,虽是尊重女子,实却近于不敬矣。《职思斋学文稿》文三十五篇,文笔简洁老到,不易多得,唯以思想论却不能佩服,因为不论好坏总之都是人家的,再苛刻的说一句,文章亦是八家派,不能算是自己的也。自序中云:“颇好二氏之书,间有所作,庄列之唾余,乾竺之机锋,时时阑入。年过二十,始知其非,非程朱不观,以为文以载道,文字徒工无益也。”可见著者本来也是很有才情的女子,乃为世俗习气所拘,转入卫道阵营,自言曾为文辨驳金谿余姚,进到牛角湾去,殊为可惜。卷首文十篇,论女道妇道以至妾道婢道,甚为奇特,不独王汝玉见之称赞,即鄙人亦反复诵读,叹为难得可贵。何也,王汝玉所云持论平允,即因其绝对遵循男性中心的传统,为男子代言,进而至于指示婢妾之大道,此在鄙人则以为不近情理,所以为难也。《瑶仙闲话记》中述客瑶仙之言曰,闺门之乐,惟纳妾为最,子知之乎。论其源委,显然出于周南诸诗,本亦不足为奇,唯如此彻底主张,极是希有,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