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0:03:15

点击下载

作者:马良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斯大林

斯大林试读:

前言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宏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在我们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通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

人物简介

、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我们的成功人生!人物简介生卒与经历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国格鲁吉亚哥里城的一个鞋匠家庭。15岁入正教中学读书时,他就参加革命活动,后来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选为该党第比利斯委员会委员,先后在第比利斯、南高加索和彼得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斯大林先后七次被捕,六次流放,五次从流放地逃出。

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大林回到彼得格勒,领导《真理报》的工作,并任苏联共产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巴统领导工人运动。同年10月,被选进领导起义的党总部,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在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南方战线、西方战线、西南战线军事委员等职,为保卫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荣获红旗勋章。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消灭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享年74岁。成就与贡献

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

卫国战争开始后,斯大林担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战后领导苏联人民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成功地捍卫和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苏联军民打败了德日意法西斯阵营,造就了一个新型的人类社会及其思想道德体系。地位与影响

斯大林对20世纪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深远的。他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时代,并从一国胜利走向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时代。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支持、推动、影响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风起云涌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帮助和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摧毁了统治世界达二三百年之久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从而整个改变了20世纪发展的格局和世界的面貌。

斯大林在世界上造就了社会主义的半壁河山,抑制和改变了帝国主义自身旧有的存在方式、扩张方式和争霸方式。

他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伟人之一。

人小志气大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的快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斯大林

诞生于贫困家庭

斯大林出生于1879年12月21日,在格鲁吉亚一个叫哥里的小城里。父亲名叫维萨里昂诺维奇,是一个鞋匠;母亲名叫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人们都叫她凯凯。

维萨里昂诺维奇的祖辈都是农奴,19世纪后期,格鲁吉亚的农奴获得了解放,从这时起,维萨里昂诺维奇可以凭做鞋养家。

维萨里昂诺维奇于1870年左右来到哥里城,四年后,也就是23岁时与邻村一家农奴的女儿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结了婚。他的妻子当时只有18岁。

他们的家安在哥里大教堂附近一所大约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这间房子里只有一张小桌子,四个凳子,一个放着一把茶炊的小碗橱,一面镜子,一只存放衣物的箱子,以及铺着草垫子的木板床。夫妇俩是格鲁吉亚下层贫民,都没有文化。

斯大林就出生在这间简陋的房屋里,他是他母亲所生的第四个孩子,他前面出生的三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了。

斯大林出生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斯大林”这个名字是他34岁时自己改的。它的俄文意思是“钢铁”,这个名字最鲜明简洁地表达了斯大林的性格特征,即钢铁般的性格,钢铁似的人物。

他一生给自己取过两个名字:一个是柯巴,流行于革命者中间;另一个就是斯大林,这一个名字震惊了整个世界。柯巴这个名字,同他的性格也极相符合。“柯巴”,意思为“不屈不挠的人”“无情的人”。在格鲁吉亚的传奇故事里,这是一个绿林好汉的名字。

这两个名字都十分恰当地表达了斯大林的人格特点,无论是“柯巴”还是“斯大林”,都是斯大林非凡一生的文字写照。

哥里小镇坐落在水流湍急的库拉河河畔,距第比利斯70多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麦田如茵,葡萄园、果园香飘万里。在格鲁吉亚还算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

在斯大林的童年时代,由于穷困,父亲经常借酒解愁,他在每天的酩酊大醉中,把辛辛苦苦挣来的一点钱都挥霍一空。

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曾对人诉说:“他爸爸一刻也离不了酒,好好一个人就这样完了……他的手开始不停发颤,再也补不了鞋了。”

丈夫靠不住,叶卡捷琳娜只有自己拼命干活以养家糊口。她挨家挨户为人家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缝制衣服,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儿子吃饱穿暖。

斯大林家里生活很贫困,父亲还常常拿妻子和孩子撒气,动不动又打又骂。母亲只能默默忍受,而斯大林试图反抗。

有一次,醉酒的父亲打他的时候,他将一把刀子朝父亲身上投掷过去,父亲怒吼着要打他,母亲及时把他抱在怀里。但父亲却是非揍他不可,斯大林就挣脱母亲逃跑,父亲在后边追,邻居们看见了就把他藏起来,这才避免了父亲的一顿狠揍。

斯大林童年唯一的快乐就是到户外去玩。当时,父母常常都没时间看管他,他完全是个野孩子,去河边玩水,去野地里追逐小动物,用小石子打树上好看的小鸟,有时候玩累了,就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里睡一觉。

斯大林从小热爱母亲,他更愿和母亲在一起,听母亲给他讲格鲁吉亚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中的描述常常让幼小的他听得入迷。

斯大林的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她敬仰传教士的职业,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能从事这种职业。

当时的神学院,因为农奴的解放,已经为农民的孩子敞开了大门。按规定,一个传教士可以结婚,掌管某个教区,进而可以步步高升,在替上帝效力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未曾梦想过的安逸生活。

这就是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的心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没日没夜地辛勤劳动。

然而,就在叶卡捷琳娜满怀希望地准备送斯大林上学时,8岁的儿子却突然得了天花,而且病情非常严重,一连几天高烧不退,呕吐不止。看着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儿子,叶卡捷琳娜的心都碎了。

斯大林的父亲此时却一边喝着低廉的白酒,一边咒骂着:“病吧,死吧!这鬼日子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

在沙皇黑暗统治下的悲惨的下层贫民,除了咒骂,又有什么办法呢?

斯大林的母亲一声不吭地坐在床边守护着儿子,默默地流泪,不时地摸一摸儿子滚烫的额头。

坚强的斯大林不哭,也不叫,紧紧地握着两只小拳头苦忍着。他有时还安慰母亲说:“妈妈,你别哭了,我会好的,我一定会好的!”

斯大林的母亲听儿子这么一说,哭得更厉害了:多么懂事而坚强的儿子啊!

不知是母亲对上帝的祈祷起了作用,还是儿子强壮的身体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几天后,斯大林奇迹般地康复了。但是,他愈后留在脸上的麻斑却伴他终生。

斯大林非常热爱自己的母亲,称赞她“精明能干”,也钦佩母亲的善良、正直。相比之下,斯大林对他的父亲从来就没有好感,除了暴力的拳头,他没从父亲身上得到过任何科学知识和得到足够的父爱。但是,斯大林后来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一文中,却把做鞋匠的父亲描写成了一个从手工业者发展成无产阶级的人。他写道:

假定有一个鞋匠开了一个小鞋铺,因为竞争不过大厂主,结果只好关门,到第比利斯皮鞋工厂老板阿德里汉诺夫那里当雇佣工人去。他进阿德里汉诺夫的工厂,并不是想永远当个雇佣工人,而是想积些钱,凑一笔资本,再开自己的鞋铺。可见这个鞋匠的地位虽然已经是无产阶级的地位,但他的意识暂时还不是无产阶级的意识,而是彻头彻尾的小资产阶级意识。

换句话说,这个鞋匠的小资产阶级地位已经消失,再也不存在了,然而他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还没有消失,他的意识落后于他的实际地位。这个无产阶级化了的鞋匠工做了一个时期就感觉到积些钱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领到的工资只够勉强维持生活。而且他又看到开个铺子并不是那样吸引人:要付房租、顾客刁难、手头无钱、大厂主的竞争以及诸如此类的种种麻烦——多少令人操心的事在折磨一个开小铺子的鞋匠。

而无产者可以少操这种心,既没有顾客的麻烦,也不必担心房租,早晨去上工,晚间“安心地”下工,星期六也同样安心地把“工钱”装进口袋。我们这位鞋匠的小资产阶级的梦想就在这里受到了第一次打击,在他心坎中就初次产生出无产阶级的意识。

过了一些时候,我们这位鞋匠觉察到:领到手的钱连买最必需的东西也不够,增加工资对于他是极端重要的。同时他又发现工友们在谈论着什么工会和罢工。我们这位鞋匠在这里意识到: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和厂主作斗争,而不是开自己的鞋铺。他加入工会,参加罢工运动,并且很快就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了……

这是斯大林在公开场合唯一一次提到父亲。按斯大林的这种说法,他是一个有觉悟的无产者的子弟,可以说是俄国的倍倍尔了,倍倍尔是德国工人出身的革命家,斯大林一直推崇的人。

而事实上,这个鞋匠并没有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无产者,而是一个对妻儿不负责任、只知道喝酒的酒鬼,斯大林一生都不愿提起这个父亲。

立志做个有用的人

1888年,斯大林9岁那年,母亲如愿以偿,让儿子进了哥里教会小学。这是哥里城的四所小学之一,这所小学专门为出身微贱的儿童开放。

当时,斯大林只能说格鲁吉亚语,她督促儿子学习俄语,这是作为一个传教士所必须学会的语言。

上学前,母亲就告诉斯大林说:“好儿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学习好了,长大就可以当神甫了,也可以替上帝做事了,我们家当然也可以不用再受穷了。”

斯大林懂事似的点了点头,说:“放心吧,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出息的人,也可以不用你替别人家干活儿了。我挣很多很多的钱养活你!”

入学那天,斯大林穿了件新的蓝大衣,戴毡帽,脖子上围了条漂亮的红围巾。

叶卡捷琳娜呕心沥血,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她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儿子奉献给上帝,把他培养成为一名神甫。

叶卡捷琳娜还为儿子申请到了每月三个卢布的助学金。她在学校当清洁工还能挣十个卢布,下班后还为富人家洗衣服,烤面包以补用家庭。

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她与斯大林在学校度过了五年。

斯大林刚读了一年,父亲突然不想让他上学了。

一天,父亲和母亲大吵起来,说:“你想让我的儿子去当神甫?不,我无论如何不会同意的!鞋匠的儿子还应当是鞋匠,他已经能拿得动锤子了,应该像我一样挣钱了!我可不想让那个该死的教会学校耽误了我儿子!”

母亲和父亲大声地争吵。“你没权利这么做!儿子一直是我在养活,而你的钱还不够你喝酒呢!我再苦再累,宁可当牛做马,我也会供儿子上学,让他成为上等人!当鞋匠能有什么出息啊!”“这个家我是一家之主,我……”

父亲刚说到这里,就被母亲打断了:“你不要再说了,儿子的事你说了不算,你要敢不让儿子上学,我跟你拼命!”

尽管母亲表明了态度,可父亲两天后还是把斯大林从学校偷偷带到了他打工的鞋厂。父亲已经受雇到省城第比利斯的一家鞋厂当工人。

斯大林不敢不同父亲来省城,他怕父亲揍他。

父亲对斯大林说:“别听你母亲的,咱们穷人永远都是穷人,那帮富人和有权有势的家伙们,不会让咱们抬起头来成为上等人的!那只是你母亲的幻想,我们只能一辈子给人家做鞋、修鞋!为什么不趁早学会手艺,多挣些钱呢!”

但是,父亲低估了母亲的坚决,就在斯大林来到省城的第二天,母亲找来了。

母亲对父亲瞪着愤怒的眼睛,说:“你是把儿子还给我,还是让我现在就撞死在你面前!”

父亲没吭声。母亲拉起斯大林匆匆地走出了那家工厂。斯大林有些同情父亲,几次想回头看看父亲,终于忍住了。

他没想到,此后竟再也看不见父亲了。这一别,竟成永诀。

父亲是1890年去世的,斯大林听说父亲是酒后与人斗殴,被人用刀子刺死的。他问母亲是谁刺死了父亲,他要去为父亲报仇。

母亲却说:“你听谁说的?你父亲是醉死的,酒精中毒!”

父亲真是醉死的?还是母亲怕他去惹事?

父亲去世时,斯大林12岁。

尽管他和父亲没太深的感情,可一想到父亲是被人刺死的,他的心里就一阵阵火辣辣地疼。

他那些天经常背着母亲磨他的小刀片,复仇的火焰时刻烧灼着他幼小的心灵。

直到有一天母亲发现了他磨得异常锋利的小刀片,哭着劝说他,他才答应母亲不去干傻事。

丧父之痛刚刚平抚,斯大林又遭遇了一次不幸。他13岁这年,在放学时遇到车祸,左臂受伤,母亲给他贴了药膏,他也没当回事。可是,康复之后,左臂却比右臂细,还弯曲不灵便,从此落下终生残疾。

脸上的麻斑,左臂的残疾,一度让斯大林感到很自卑,也变得孤僻起来。但是,正是这些缺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叶卡捷琳娜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不懈努力的性格传给了斯大林。斯大林非常珍惜母亲用心血换来的读书机会,学习特别刻苦。他按照母亲的嘱咐,更加用功了。

斯大林是教会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他聪颖好学,而且具有很强的上进心。他学习时非常用功,异常聪颖,对功课的领会快。能轻松地朗读背诵课文和诗经。他的学习成绩常常是第一的。教师和同学们很快就注意到,这个贫穷的、脸上带麻点的孩子聪明过人,各门功课对他来讲几乎不费什么劲。

儿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使母亲叶卡捷琳娜感到无比的欣慰,整日愁云密布的脸上也开始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生活拮据,叶卡捷琳娜还是倾其所有,尽量为儿子穿得整洁并且暖和,甚至把斯大林打扮得帅气些。冬天,斯大林戴一顶小毡帽,穿一件蓝色大衣,一双妈妈织的灰色手套,并且围着一条令许多小伙伴们都羡慕不已的鲜红围巾。

老师们注意到,约瑟夫好胜心特别强,甚至有点任性,喜欢出风头。他组织了一个由几名最强壮的男孩结成的团伙,他们被称为“三剑客”。大家都毫无怨言地听从斯大林的指挥。在他们中间,斯大林是最瘦小的一个。

尽管班里的一些富家子弟看不起斯大林,但无论如何,斯大林在班里却有一种明显的优越之处,那就是比起那些出身于葡萄酒商人或小麦商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能够更轻松地朗诵课文,能够准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在操场上,每当有课外活动的时候,斯大林的敏捷和胆量,更是富家子弟无法比拟的,因而大家都情愿听命于这个鞋匠家庭出身的穷孩子的命令。

正是在这所暗淡无光的教会学校里,斯大林第一次体会到了阶级的区别和阶级仇恨。

同样是在这所学校里,斯大林第一次领略了即使在他成年之后也一心一意研究、关注的少数民族问题。

格鲁吉亚语是父亲的民族语言,母亲也根本不会说俄语。在学校里,大多数功课都用俄语教授,课程表中规定每周只有很少几节课用格鲁吉亚语教授。

在斯大林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里,他很快就掌握了俄语,但出了学校之后,在家里的时候,他仍然讲格鲁吉亚语。

政府当时极力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强迫实行非俄罗斯族俄罗斯化,在学校里尽管有不少说亚美尼亚语、土耳其语、高加索方言的学生,但俄语却统治了一切。

民族同化政策使得当地的非俄罗斯族怨声载道,甚至十多岁的孩子们也举行罢课和示威,以示捍卫他们的民族语言。

在完成功课的同时,斯大林还读了不少其他方面的书。他读过格鲁吉亚作家达·乔恩卡泽的中篇小说《苏玛尔城堡》,恰夫恰亚泽、阿·策烈铁里等格鲁吉亚作家的长诗和小说。最使他感兴趣的是亚历山大·卡兹别吉里的一篇短篇小说《弑父》。《弑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勇敢、机智、善于战胜任何困难的英雄柯巴,他救了一对年轻的恋人,为反对沙皇在高加索的总督沃龙佐夫伯爵的军队而进行战斗,最后杀死了叛徒吉尔戈拉。

斯大林特别崇拜柯巴,柯巴成了他偶像和理想的化身。对于斯大林来说,柯巴就是神,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他决心要成为第二个柯巴,成为像柯巴那样的斗士和英雄。

从那以后,斯大林就开始称自己为柯巴,并要求同学们也这样称呼他。

1894年6月,小学毕业时,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状和证书。母亲看着儿子拿回来的奖状和证书,欣慰地笑了,但笑后却发出了一声长叹。

懂事的斯大林说:“妈妈,你是不是犯愁没钱供我上中学啊?”

母亲坚定地说:“妈不犯愁,妈就是靠卖血,也一定要让你上中学的。”

当时,校方保送斯大林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

神甫们无疑知道他是贫家子弟,他的父亲因酗酒闹事致死,因此这个保送标志着肯定了他的才能,相信斯大林前程远大。

在拥有5000人的哥里城一共有四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初级神学学校。从1888年至1893年,斯大林在哥里城教会小学度过了五年学习生活。

保送进入著名中学

1894年7月,斯大林离开了哥里神学学校,并获得了一张考试优等证书。作为穷苦的洗衣妇女,母亲叶卡捷琳娜尽管异常高兴,但她已无力供斯大林上中学了。

由于斯大林在教会小学成绩优异,校方保送他到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哥里城教会学校校长加里·肖斯科维奇和神甫尼·伊·李斯哈村夫还帮助斯大林获得了奖学金。

第比利斯教会中学的学习在斯大林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比利斯教会中学在格鲁吉亚乃至整个高加索地区,都是一所重点教会学校。它是当地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基地,在信奉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它被看成是学生爬上最高学府的阶梯。

这里气候炎热,风沙弥漫。学校有宽阔的广场和大街,从广场和大街伸展开去,是狭窄的弯弯曲曲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平顶房和集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比利斯有约15万人口,主要是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俄罗斯人。

第比利斯是沙皇派来的总督的驻地,外高加索政府也在这里,人们操着各种民族语言,熙来攘往,人声嘈杂。

俄国沙皇政府看到外高加索作为边境地区的重要性,修筑了一条军用公路,加强防御。但这个地区随着石油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开始具有新的经济意义。

1867年,铺设了一条从第比利斯至黑海的铁路线,这条线路不久又从第比利斯延伸至黑海石油城巴库。

斯大林从哥里来到这个喧闹的城市时,只有14岁,过去,他一直在母亲的身旁生活,如今他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了。

儿子出远门去读书,使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显得很孤单,但让她自豪的是,他的儿子进了第比利斯神学院。这个学院在信奉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看成是他们的最高学府。

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是一所奇怪的学校,看起来像座兵营。它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们哪怕只是犯了小过失,也要在地下室的一间小黑屋子里关禁闭。

刚来到第比利斯中学时,斯大林心情很激动,他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当个神甫,这样不但可以满足母亲的愿望,还可以为别人多做好事。

这所学校管理得非常严格,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这里的生活既单调,又死板,空气都好像凝固了。

学校的宿舍是大房间,每间屋子住20多人,早7时起床,先祈祷,后吃早饭,铃声一响,就得进教室,一直上课至14时。15时吃午饭,饭后经允许外出,但在17时以前必须归校。晚17时点名,以后禁止外出。20时吃晚餐,然后开始自习,22时就寝。

学习的课程除神学外,还有数学、希腊语、拉丁语、俄罗斯文学和历史。学校强行推广俄语,因为格鲁吉亚已经成了沙皇俄国的殖民地。

学校里充斥着蒙昧主义和虚伪作风。老师讲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学生对神学课本上的内容有一点批评,都被看作是对神明的亵渎。

在学校里不允许有任何好奇,永远没有青春和快乐。一旦青春气息流露出来,立即会遇到修道士的无情压制。学校不允许学生到非教会图书馆借书看,只有经过修道士认可的书才能阅读。在这里,凡是违反校规的人都要被禁闭。

修道士们经常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发现有可疑之处,就对学生的行李进行搜查,有时还偷听学生的谈话,严禁自由的进步思想出现。

斯大林听有的同学说,学校开除过许多“以自由主义精神上课”的教员,也开除过许多有反抗意识的学生。

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在这里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学会无条件地服从。

在教会中学的头两年里,斯大林能干、勤奋、听话,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好学生。第一年斯大林在全班名列第二名,第二年名列第五名。斯大林脑子反应快,记忆力特强,对祷文及圣经、诗经的韵律和诗意总是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年,斯大林感到老师所讲的课程已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

因为学校里僵死的硬性规定让斯大林感到意外,所开设的课程也未使他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所以在入学后不久,斯大林就加入了一个秘密的学习小组。小组里的学生们偷偷地把从图书馆借来的禁书带到学校里秘密阅读。

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斯大林所在的第比利斯神学院与俄罗斯帝国其他地区的神学院一样,其教学宗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还要训练学生过那种宗教生活。

但是,19世纪下半叶,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在俄国,神学院的革命运动也在发展。

当时俄国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迅速传播起来。

由列宁组织和领导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大大推进了全国各地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

南高加索原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区,还保存着许多农奴制的残余,这时工人运动浪潮也波及这里,因为这里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加上民族压迫也十分厉害。

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间,由外资占主要地位的石油工业和采矿工业在南高加索迅速发展起来。

列宁当时写道:

俄国资本主义把高加索卷入了世界贸易范围,消除了它那些带地方性的特点,即旧时宗法闭塞状态的遗迹,而为自己的工厂创立了市场。

这个区域在资本主义侵入初期,人口尚属稀少,其土著山民本与世界经济隔绝,甚至是与历史无关的,而现在这里却已经是石油企业家、酒业商人、小麦厂主和烟草厂主聚集之区了。

自从高加索有了铁路和出现了第一批工厂,工人阶级也跟着出现了。尤其是石油丰富的巴库发展得非常迅速,竟成了高加索工业和无产阶级的中心。

19世纪90年代,流放到南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此地开展革命工作。于是,在南高加索一带,便开始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比利斯神学院成了在青年中间培植各种解放运动思想的苗圃,其中既有民粹民族主义思想,又有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第比利斯神学院散布着各种各样的秘密小组。

神学院里所例行的阴险毒辣的校规,引起了斯大林的激烈反抗,助长和加强了他的革命情绪。

斯大林被保送来时,第比利斯神学院已经变成一个反对俄国当局学生运动的中心。

1885年,一个名叫西尔韦斯特·季布拉泽的学生由于袭击了曾说过格鲁吉亚语是“狗语”的院长丘杰茨基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次年,丘杰茨基被另一个学生暗杀了。

1890年3月,学生举行为期一周的罢课。警察关闭了学院,有87名学生被当局开除。

斯大林入学时,神学院院长是个俄国修道士,名叫格尔莫格尼斯,学监阿巴希泽是格鲁吉亚人,一心想得到俄国当局的提拔,害怕学生的造反精神。

学校变成了一座大监狱,校纪森严。学生一个小过失就要受到关禁闭的处分。

修道士的迫害,低劣的饮食,以及缺少新鲜空气和运动,使不少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这套反动校规,引起了斯大林强烈的愤恨。

斯大林失去了对东正教的信仰,但对于自己未来将走什么路,他心里还是不很清楚。

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这个时期斯大林读书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读的作品不仅有格鲁吉亚诗歌,也有俄罗斯和西方的经典著作。

斯大林课外阅读作品的作者是:果戈理·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契诃夫,巴尔扎克,雨果·萨克雷等。特别是萨克雷的《名利场》和卡兹别吉的《努奴》给斯大林启发很大。《名利场》叙述一个失去了自己穷困潦倒的父亲和法国舞蹈演员母亲的女主人公贝基·夏普的故事。童年的贝基·夏普非常向往自己某一天能够拥有那些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的奢华生活,而由于自己低微的出身,在当时的壁垒森严等级制度的英国,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奢望,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天生丽质的贝基·夏普,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规则范围内,成功运用一些常规与非常规手段征服了整个英国上流社会,在名利场中沉沦起伏,最终完成她自己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的人生体验。

斯大林从贝基·夏普的故事中,好像已经感到了自己面临的现实和必将走向的未来。斯大林决心要走一条充实的人生之路,即使这条路崎岖而充满荆棘,但是这条路的风景更多,更加真实,更加惬意。《努奴》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受压迫的柯巴·阿廖沙耶夫在反对沙皇统治的斗争中,由于叛徒特里斯·恰达耶加夫的出卖而陷入沙皇军队的包围之中。起义领袖柯巴为祖国、为人民、为自己的妻子努奴牺牲了一切,以至最宝贵的生命。

故事的男主人公柯巴成了斯大林模仿的榜样。斯大林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和柯巴同样闻名的战士和英雄。由于这位本书的影响,斯大林用“柯巴”作为自己的绰号;后来这个绰号干脆成了他经常使用的名字,直到1910年前后,他开始自称柯巴·斯大林,最后才改为约瑟夫·斯大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又阅读了法国大革命方面的书籍和巴克写的《英格兰的文明史》,杜风·巴拉诺夫斯基写的《英国的周期危机》,尼·季别尔写的《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学》,勒图尔诺的《所有制的演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诺莎的《伦理》,以及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等书籍。阅读了这些著作,对斯大林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断的探索精神,富于好胜心的斯大林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时斯大林在教会中学成立了九名同学秘密小组。斯大林任组长。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讨论当时进步报纸《利沟报》提出的热门话题。

对一个年轻的神学院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读书活动。这些书籍使斯大林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

当一位同学提到上帝时,斯大林就打断他的话说:

你知道,他们在欺骗我们。

根本没有什么上帝,我借一本书给你读一读,它会告诉你,这个世界和一切生物与你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关于上帝的话全是胡说八道。

斯大林除了对启迪思想的政治书籍格外感兴趣,还对民间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格鲁吉亚历史上充满了传奇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如肖泰·鲁斯塔维里的名著、格鲁吉亚史诗《豹皮武士》,也叫《虎皮武士》。《豹皮武士》是诗人肖泰·鲁斯塔维里写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格鲁吉亚史诗。斯大林简直被格鲁吉亚的传奇英雄阿夫坦季尔等人迷住了。

史诗叙述阿拉伯王的武士阿夫坦季尔为得到公主季娜京的爱情,去找寻一位神勇的武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虎皮武士塔里埃尔。后来他们俩又结识了另一个武士普里东,三人结为弟兄。三人先救出了塔里埃尔的情人,使塔里埃尔与涅斯坦喜结良缘,塔里埃尔做了印度王。接着三人又前去谒见阿拉伯王,促成了阿夫坦季尔与季娜京的婚姻。阿夫坦季尔也做了阿拉伯王。最后普里东返回故乡,也当了穆尔加赞扎王。《豹皮武士》塑造的是格鲁吉亚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歌颂的是友谊的真诚和爱情的坚贞,弘扬的是格鲁吉亚人民勇敢、机智,团结互助,视死如归,疾恶如仇的民族精神。《豹皮武士》对后来格鲁吉亚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阅读《豹皮武士》等格鲁吉亚民间传奇故事,斯大林在英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加上他十分苦难的童年以及逐步接受激进的革命斗争思想,从而形成了斯大林后来性格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反抗,不断地反抗。

当时,斯大林从第比利斯流动图书馆借书阅读是个秘密,但后来被发觉了。助理学监穆拉霍夫斯基在学生品行登记簿上写道:“看来朱加施维里有一张廉价出租书刊的借书证。今天,我没收了维克多·雨果写的《海上劳教》,在书里发现了那张图书馆的借书证。”

校长在这个报告上批道:“罚他长期禁闭。上次我已经为雨果的三部书警告过他一次了。”

刚过去4个月,助理学监又在品行登记簿上写下这样的话:“上午11时,我从约瑟夫·朱加施维里手里没收了《努奴》。这本书是他从廉价图书馆借的……当时朱加施维里正在礼拜堂楼梯处看这本书。这已是第十三次发现该学生阅读从廉价图书馆借来的书了。”

这一次校长仍命令说:罚他长期禁闭,并给予严重警告。

校方的这些警告,并没有阻挡住斯大林的读书热情,相反,他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更浓厚了。

创作出诗歌作品

巨大的读书热情,不仅使斯大林广泛地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浓厚的创作诗歌兴趣,他感情奔放,思想活跃,诗兴勃发。

上中学不久,斯大林就以自己的乳名索谢罗为笔名,向当地的《伊维利亚报》投寄诗稿,有两首很快被采用。诗是用格鲁吉亚文写的,有一首题为《献给拉菲耶尔·艾利斯塔维》,即格鲁吉亚的著名作家和诗人。

这首诗表现得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愿伊维利亚鲜花盛开,祝我的故乡狂欢畅怀。

另一首诗却显得有些悲伤,他写道:昨日他琴声悠扬,人群欢呼赞美;如今他备受迫害,人群送上毒酒一杯;喝吧,该死的!你这是活该!我们既不要你的真理,也不要你的乐声如天籁。

当时,格鲁吉亚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凯连德西捷赞扬这两首诗具有新思想,写得出色,并先后把它编入自己编著的《文学概论》和《格鲁吉亚文学优秀作品选集》中。

1893年下半年,斯大林发表过五首诗,次年发表了第六首。这些诗带有浪漫色彩,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他有一首诗是纪念格鲁吉亚著名诗人拉斐尔·叶里斯塔维的。另一首特别引人注目的诗名叫《致月亮》,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歌颂为反抗外国压迫者而牺牲的格鲁吉亚烈士们。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强烈的爱。

年轻的斯大林发表诗作的时候,也是他着手在中学组织宣传列宁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时候。那是整个高加索地区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于是,斯大林的这两首诗也就同他史诗一般的革命生涯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换句话说,正是早期的许多进步活动,激发了斯大林的诗歌创作热情。

中学时期,对斯大林来说,他虽然失去了对东正教的信仰,但在纷乱的政治派别中,他还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

19世纪末期,俄国涌现出来的一批出类拔萃的革命青年如萨沙·楚鲁吉泽和拉多·凯茨霍维利等,他们的年纪都大于斯大林,他们才华超群,这个时期对他的影响最大。

楚鲁吉泽出身于皇族家庭,是个有文学才干的知识分子。他投身革命事业,用格鲁吉亚文为《沟》和《伊比利亚》这两家大型刊物撰稿,大力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两位年轻的革命者,彻底地激发了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从而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若干年后,斯大林在与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谈话时介绍道:“我参加革命运动是从15岁起,当时我和居住在南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成立的一些秘密小组发生了联系。这些小组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引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秘密刊物的兴趣。”

这位作家问道:“是什么力量把你推向了反抗的一面呢?是双亲曾经虐待你吗?”

斯大林摇摇头说:“不是的。我的父母是没有学问的人,但他们对我却非常好。是另外一回事,是我当时在那里求学的那个神学院的反动校规和贫富不均、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使我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革命学说的拥护者。”

当时列宁已在彼得堡展开了革命活动,俄国沙皇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1894年,列宁发表了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列宁的这篇著作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之路。这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激起了年轻的斯大林要求革命的愿望,他准备献身于革命。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这一光辉著作,对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之路,激起了年轻的斯大林要求革命的愿望,他准备献身于革命,决心为争取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从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斗争。

这些革命情绪,反映在斯大林在神学院期间所写的诗篇里。

斯大林在他的诗作中吐露了他对于从压迫和剥削中把劳动者解放出来的憧憬,他相信人民必会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而且一定会胜利。

1896年以后的两年里,斯大林成了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领导骨干。他向大家讲解达尔文学说,举行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学的座谈会。组员们还对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以及其他作家的古典文艺作品进行热烈的讨论。

在斯大林这个小组里,还根据手抄本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列宁为反对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而写的一些著作。学习小组并根据斯大林的倡议,组织了杂志的出版。

血气方刚的青年朋友们在这个杂志上撰文抨击专制制度及其对劳动者的压迫和残酷剥削。

斯大林非常佩服列宁对于俄国局势的分析,他充满向往地说: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见到这个伟大的人。

两年后8月份,斯大林参加了格鲁吉亚的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即麦撒墨达西社,他是通过当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介绍加入的。

从此后的四五年时间里,这个小组在格鲁吉亚和南高加索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事业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麦撒墨达西社的性质在政治上并不是统一的,多数社员是站在“合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使马克思主义适应资产阶级的要求,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并倾向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斯大林与自1895年参加该社的楚鲁吉泽和1897年参加该社的凯茨霍维利三人,是在麦撒墨达西社中占少数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

事实上,这个核心,便是格鲁吉亚革命的社会民主主义派的萌芽。

斯大林加入麦撒墨达西社革命组织之后,更加意气风发,除了领导神学院马克思主义小组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还在工人群众中进行革命活动,参加秘密工人会议,写传单,组织罢工。

这是斯大林在第比利斯先进无产者中间所受到的第一次革命实际工作的锻炼。

斯大林加入后不久,就让他负责一个工人学习小组,给一些烟草工人、泥瓦匠、鞋匠、织工、印刷工人和马拉有轨车售票员讲授社会主义观点。

每次集会都聚集在工人拥挤的窝棚里,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气味和汗臭味。门外一个人放哨,以免遭到警察的突然袭击。

对于19岁的斯大林来说,给工人讲课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充满了挑战,因此他非常兴奋。

每次这样的集会后,他必须匆匆赶回学校,向教士解释,为自己长时间不在学校找借口。然后装成虔诚的样子,到教堂去同其他人一起装模作样地进行祈祷。

既是一个革命者,又是中学学生,这种生活使斯大林的处境很难堪,他决心摆脱这种处境。

1899年5月,20岁的斯大林从第比利斯正教中学不辞而别,他没有等到中学毕业。一个多月后,学校以无故不参加考试且原因不明为理由作出了开除的决定。

这对斯大林是个巨大的打击,不过他更加自由了。斯大林从此永远地离开学校,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他把全部的时间都投身到以革命为职业的生涯中去,成为一个职业革命者。

革命遇导师

要建设, 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必识,须学就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斯大林

在斗争中崭露头角

离开第比利斯中学的斯大林,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工作,生活没有着落。他到老家哥里同他的母亲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返回了第比利斯。靠着朋友的帮助,他断断续续地给一些富家子弟教课,挣得一点点钱勉强度日。1899年12月底,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在第比利斯天文台当观测员。

尽管这个工作收入微薄,斯大林还是很满意。他有一间独自享用的屋子,在不值班的时候可以自由使用,他不上班的时候就拼命地读书。桌子上堆着厚厚的书和小册子,有很多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著作,甚至还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火星报》。

从离开第比利斯中学至1900年的这段时间,是斯大林思想和政治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之后,列宁等人于1900年12月在莱比锡创办《火星报》,批判否认工人阶级需要有独立政党的经济派,为建党作进一步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火星报》编辑部派出许多特派员和代表,在俄国秘密地同地方小组联系并帮助建立地方组织。在第比利斯年轻的社会主义者很快就把自己称为“火星派”,斯大林也是其中之一。

正是在这种国内政治浪潮的冲击中,在列宁、普列汉诺夫等火星报人的思想熏陶下,斯大林逐步成为了列宁学说的追随者。

斯大林1924年的一天在克里姆林军校学员晚会上发表演说时也说:

当我知道列宁从19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从1901年以后,在《火星报》出版以后的革命活动的时候,我就深信列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当时在我看来,他不是我们党的一个普通的领导者,而是我们党的实际创造人。当我拿列宁和我们党的其他领导者比较的时候,我总觉得列宁的战友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阿克雪里罗得等人都远不如列宁,列宁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单是一个领导者,而且是一个最高典型的领导者,是一只山鹰。这个印象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灵。

1900年的五一节快到了,斯大林和其他一些人忙于准备节日的活动。当时在格鲁吉亚五一节是非法的,从来没有搞过庆祝活动。他们准备第一次在这里举行游行集会。

在指定的4月23日,四五名工人来到第比利斯远郊的盐湖集合。因为这里离市区比较远,大概不会受到警察的监视。到达目的地后,工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自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画像和用俄文、格鲁吉亚文、亚美尼亚文写的标语。

斯大林和其他几个人在集会上发表了演讲,最后,集会者唱完《马赛曲》就匆忙解散了。

1900年的五一节游行示威没能举行,但斯大林没有停止他的进步活动。当斯大林与列宁的战友库尔纳托夫斯基筹划并准备1901年的五一节示威游行的时候,第比利斯的警察已经知道了这个计划并决定先发制人。

1901年3月21日,警察逮捕了库尔纳托夫斯基和50多名社会民主党骨干分子。当天晚上,警察袭击了天文台和斯大林的住所。这时斯大林正向自己房子走来,看见房子被警察包围,就转到街上兜圈子,直到警察全都撤走才返回住所。

由于警察的搜捕,斯大林不得不隐姓埋名,转入地下。在隐藏了几个星期以后,他还是设法参加了五一节的示威游行。由于其他领导成员的被捕,斯大林承担了更加繁重的五一节示威游行的组织工作。

1901年五一节这天,在第比利斯郊外的盐湖附近,大约2000名工人聚集在亚历山大公园附近的索尔达茨基广场。

警察和哥萨克骑兵事先得到了这个消息,手持军刀和鞭子等在那里。结果双方很快发生冲突,10多名示威者受伤,50多名被捕。

格鲁吉亚五一节示威游行的消息使远在国外的列宁感到异常高兴。《火星报》评论说:

在第比利斯发生的事件,对于整个高加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天标志着高加索公开革命运动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对工农大众进行思想动员,在斯大林和凯茨霍维利具体领导下,格鲁吉亚社会民主党人第一张秘密报纸《斗争报》于1901年9月创刊了。《斗争报》始终贯彻列宁《火星报》的思想。列宁的《火星报》热烈地祝贺第一个革命的格鲁吉亚定期刊物的问世。

列宁在祝贺《斗争报》问世时指出,该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在揭露机会主义者和团结工人为革命而斗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在俄国,除《火星报》之外,《斗争报》是一份最好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报上的主要文章,则多是斯大林撰写的。

斯大林在《斗争报》第一期《编辑部的话》的社论中指出,用格鲁吉亚文出版的秘密定期刊物是运动所迫切需要的。斯大林关于在谈到报纸的内容和方针写道:

在俄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负有解放人类并为全世界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很明显,只有工人运动才有其坚实的基础,也只有工人运动才能摆脱任何一种乌托邦的空想。所以,这个报纸既然是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就应当领导工人运动,给它指示道路,使它不犯错误。总之,这个报纸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可能接近工人群众,设法经常影响他们,成为有觉悟的、领导工人群众的中心。

斯大林在这个报纸旗帜鲜明地批评了“经济派”及其奉行的机会主义路线。“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降低社会主义觉悟的作用。“经济派”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并抑制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斯大林指出:“伟大的力量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他在1901年提出的这个有名的公式,在俄国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农民推翻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争取实现伟大理想的不可征服的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并加以证实了。

在革命运动中,斯大林有力地维护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领导权的思想。斯大林认为,“为了这种领导作用,工人阶级必须组成独立的政党”,必须建立强大的、紧密团结的政党,这个党将把革命大旗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引导工人阶级和革命农民走向胜利。

斯大林及其战友在第比利斯成立了拥护列宁《火星报》,建立了广泛地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统一战线。

从此,斯大林开始在当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崭露头角。

到巴统建立党组织

从1900年春天至1903年夏,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俄国掀起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俄国工人运动从北方的彼得堡到南方的巴库,从西部的华沙到东部的伊尔库茨克,都发生了罢工和示威游行。彼得堡、莫斯科、第比利斯、叶卡特琳诺斯拉夫,还有其他许多中心城市,都举行了五一节罢工。

1901年11月11日,第比利斯社会民主党召开代表大会,斯大林当选为这个委员会的委员。大会委派斯大林到巴统去建立党组织。

1902年,斯大林来到格鲁吉亚首都巴统。巴统位于黑海沿岸,是个有两三万人的城镇。这里交通便利,是俄国的一个工业中心。

这是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突出的小镇,民众与当地政府不断斗争,当地政府却一直保守着缄默。在斯大林来这里之前,巴统的工人运动像俄国当时许多地方的工人运动一样,处于初级阶段的无组织的自发状态。

斯大林一到巴统,就同工人建立联系,召集先进工人开会,提议在各工厂组织可靠工人建立政治小组,并给工人上课。有时,一天上两课,并向听过课的工人提出要求,要他们把听过的课再讲给其他工人听。

在头一次课上,斯大林提议每个工人在罢工时接济多子女家庭。工人们心悦诚服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这成为一个制度。工人们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交给组织一部分,而且总有一种自豪感,这毕竟是在为革命事业尽自己一点义务啊!

斯大林朴实、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一下子就能抓住工人的心。他的政治头脑、勇气和胆识也激励着工人,成了工人们的精神支柱。

他讲的课明白易懂,社会上有哪些阶级,工人阶级的状况是由谁造成的,沙皇和资本家如何联合起来剥削和压迫工人,无产阶级在同压迫他们的人的斗争中不单是要反对一个资本家,首先要反对专制制度,推翻这个制度才能获得解放。听他讲课时工人们恨时间过得太快,工人们觉得斯大林与那些只讲天文地理的人很不一样。

斯大林每次上完课,工人总是恋恋不舍地围着他问这问那。有一次,工人发现斯大林的鞋子坏了,就悄悄凑钱帮他买了双新鞋。斯大林眼眶湿润了,他无论如何不肯收下。他说:“我的鞋虽然破了,但还可以凑合穿。你们中间有的人的鞋破得更厉害。等你们都穿上新鞋了,我再穿你们买的鞋。”

斯大林在巴统工人中开展工作,组织了11个工人小组,建立了社会民主党的基层组织。

斯大林以组织新年晚会的形式召集各小组的负责同志开会。在工人洛姆贾里的家里,晚会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开始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会不知不觉转上了正题。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晨。

这时斯大林举起高脚杯说道:“看,天亮了,太阳很快就升起来了,太阳的光辉照耀我们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会议选出了以斯大林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统领导小组,后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统委员会”。巴统的工人运动从此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

斯大林在巴统办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印刷所就设在他的住所。斯大林坐在桌子旁写传单,然后就交给排字工人,各种传单和宣言书很快就从这个印刷所散发到工人手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用柯巴作为化名,并且一直用了很长时间。

在斯大林的宣传和鼓动下,巴统的工人开始罢工和上街游行。斯大林亲自组织曼塔舍夫工厂工人的罢工,领导罗特希尔德工厂委员会的工作,领导罢工工人举行游行示威。

斯大林在石油系统组织了多次罢工。1902年3月,罗特施尔德炼油厂的仓库失火,工人们奋战两天两夜扑灭了大火,可是工厂竟不发这两天的工资。工人举行了罢工,厂方被迫补发了工资。这一胜利鼓舞了其他厂的工人。他们纷纷罢工,提出了经济要求。3月20日晚,警察逮捕了32名罢工工人。3月22日,斯大林组织工人列队前往转运站,要求释放被捕工人。军队悍然开枪,打死15人,打伤54人。第二天,工人们为遇难者举行了葬礼,并发展为声讨和控诉沙皇暴行的政治大示威。

这些游行让斯大林打出了自己的果敢的口号,并初步展现了自己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巴统发生的工潮引起了当时巴统保守势力的不安。在此之前一向无事可干的巴统秘密警察忙碌了起来,警察在一份机密报告中说:“第比利斯社会民主党委员会派其成员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来巴统,目的是在工人中间进行宣传。”秘密警察千方百计想寻找秘密印刷所。

为了躲避侦查,斯大林把印刷机转移到巴统郊区一个阿布哈兹人村庄。为了保密,到这里来领传单的工人都穿上高加索妇女的服装,戴着面纱。

左邻右舍起初怀疑印刷机在印钞票,因此要求分一份。斯大林费了好大劲才向他们解释明白是怎么回事,并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帮助。

不幸被反动政府逮捕

1902年4月5日,星期五晚上,斯大林和几个同志在一个老工人家聚会联欢。联欢会正在进行中,有人猛然发觉,巴统警卫队不仅包围了这座房子,而且在地下室里安排了密探。

斯大林抽着香烟,正与一位朋友谈话,警察闯进屋里,逮捕了屋里所有的人。

斯大林由于不愿屈服投降,又不打算做逃兵,结果当场被捕。这是斯大林第一次被捕,被囚禁在巴统监狱。

沙皇警察局给在狱中的斯大林立了一份档案,其中附有照片和具体的文字说明:

朱加什维利面容清瘦,头发又浓又黑,没有络腮胡子,有稀疏的小胡子,麻脸,头形长圆,眉呈弓形,眼睛塌陷,褐黄色,鼻梁直,身高1.73米,身材中等,下巴尖形,说话声音轻,左耳有颗痣,左臂干瘦。

巴统游行失败后,俄国社会民主党分裂成两部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占多数派,孟什维克占少数派,这是两种思想意识截然不同的组织。

第一次的游行斗争的失败并没有给年轻的斯大林留下气馁和创伤,并没有打击消磨掉他的斗争勇气和意志。相反,斯大林在被捕之后,他以冷静的姿态吸取失败的教训,寻找失败的原因。

最终,他认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并没有错,但是工作的方式、斗争的手段不够高明,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而这也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实现。

在巴统监狱期间,斯大林仍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统委员会保持联系,写传单指导工人运动。他在传单中说:

专制政府的暴行、饥饿都吓不倒无产者,真理在工人一边,工人只要团结一致就有力量,幸福生活靠工人自己去争取。目前,工人要依据法律提出要求,要有理有节地进行斗争。只要工人坚持不懈,不怕牺牲,斗争到底,就能挣脱现存制度的桎梏。

在斯大林被捕入狱期间,高加索地区的各社会民主党组织召开了全区范围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将高加索社会民主党组织统一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合会。当时在巴统监狱的斯大林,被缺席当选为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合会委员。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陈旧仓库里开幕,会议是秘密召开的。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出现了代表多数的布尔什维克和代表少数的孟什维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标志着俄国革命进入新阶段。此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在监狱里,斯大林每天都起得很早,抓紧时间读书。他还经常参与辩论。俄国人热情直率,喜欢争论,善于辩论,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一起的时候,就总有谈论不完的话,争论不完的问题。在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况且当时正值革命的初期,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革命,在具体的运动中,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定之规,每个革命者都在探索。

在当时所有的革命者中,客观地讲,除了列宁以外,没人能对这些问题讲得清楚。但是在当时的俄国,革命理论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而能够认识到列宁思想价值的人不多。斯大林就是当时认识到列宁思想价值及其作用的人之一。

1903年11月27日,斯大林被巴统地方政府审判为流放,地点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省的新乌达村,一个相距4800多公里外的极为荒芜偏僻的地方。

斯大林从巴统出发,随流放者船队取道新罗西斯克、罗斯托夫、察里津、萨马拉,最后到达流放地新乌达村。这是接近中国东北边界的地区。

当局的防范削弱了,地下组织也乘机组织流放者大规模逃跑,这是斯大林求之不得的。

终于,他瞅准了一个机会,当押送他的列车横穿冰冷的西伯利亚雪原时,他躲过监护,跳下列车,完全不顾饥寒交迫,借着夜幕和当空的冷月,像一个勇敢者一样,独行横穿整个林海雪原。于1904年1月,来到了第比利斯。

一路上,斯大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党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了,这是怎么回事?双方各自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呢?

一到第比利斯,斯大林就直奔社会民主党人博乔里泽家。一别两年,见面时的那股高兴劲儿使旁观者为之动容。斯大林这时才深深感觉到,自己从流放地辗转跑到第比利斯就是为了革命工作,当然这里边也包含着对志同道合的同志的眷恋。

博乔里泽等人关切地问斯大林这两年在监狱里和流放地的遭遇。对这些,斯大林只是谈笑风生,使人感到他好像没有经历什么牢狱之苦和流放地那令人窒息的暴风雪,仿佛作了一次漫长的旅行。

斯大林最关心的是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情况。他在这里得知,这次会议的大多数代表都谴责孟什维克的政策,并通过一项赞成列宁及其拥护者立场的决议。但是当时,孟什维克在高加索还很有势力,不少地方的委员会都为这帮人所把持。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思想上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经历了关押和流放的斯大林又一次面临抉择。

在高压中立下鸿鹄之志

1905年,沙俄帝国的政局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而当时的第比利斯则是一个革命者的地下熔炉,他们在沙皇的黑暗统治的高压下,仍在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当时的革命活动都是由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在地下领导着。

不久,斯大林便知道了这位领导者,他就是后来伟大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在第比利斯,由列宁在1900年创办的《火星报》早就为广大革命者所熟悉,斯大林曾有幸接触到并阅读了列宁的《怎么办》一文,他为列宁那简短通俗的词汇、简单明了的论据、非凡说服力的文章而深深折服,他决定以第比利斯为一个新的基地,作为战斗的堡垒,向沙皇俄国发起新的攻击。

斯大林曾这样说:“看,天已经亮了!太阳很快会升起来!这太阳将为我们射出光辉。同志们,请相信这一点吧!”

与结交朋友相比,斯大林赢得了更多的追随者。不久,这里建成了日后举世闻名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斯大林亲自挑选了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秘密印刷,再次挥汗抛洒青春和热血,投入到《斗争报》的创刊之中。

尽管此时斯大林仍在孤独地战斗,仍旧没有和列宁见面,但他和列宁始终抱有同样的信仰,那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必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一天。

斯大林的《斗争报》创刊没有多久,不幸的是再次招致了沙皇当局密探的注意。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很快遭到了沙皇特务机关查封,参与者再次遭难,斯大林本人也再次被捕。

这时的沙皇当局决定给这个毛头小伙子一点颜色看看,他们对斯大林进行审判。但在法庭上,那些御用文人个个被斯大林批驳得理屈词穷。于是,沙皇当局又进行威逼利诱,沙皇的屠夫对斯大林进行严刑拷打。

然而,斯大林表现得坚韧不屈,自始至终没吐露一个字,以表示对敌人特务的蔑视;沙皇黔驴技穷,最后匆匆暗判个充军发配了事。但在发配途中,斯大林凭着天生机智和果敢,在茫茫林海雪原中,再一次成功逃脱了。

从1902年至1917年的漫长岁月中,斯大林因为组织游行示威、创刊革命导报等活动一次次地遭到沙俄政府通缉,一次次地被捕入狱,一次次地遭到严刑毒打,一次次地被充军发配,却又总是一次次地中途逃跑。

由于沙俄政府保留了死刑的边缘审判,他们对斯大林一类的革命者一概以流放论判,这样就形成了“猫鼠游戏”。

但是,斯大林并不视逃跑为简单的游戏人生,相反,他从不作无谓的冒险性的抱头鼠窜式的逃跑。每次逃跑,他都积累着经验。同时在流放途中,斯大林很注意跟押解他的公差交流思想。

他发现这些公差都是年过半百,曾经历过沙俄时代最黑暗的时期,他们思想麻木,意识陈腐;他们并不尊重沙皇,但为了度日,糊口人生,就把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存权利全部交给了沙皇,而这正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的通病和痼疾。斯大林通过观察,与公差们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认识到他们的命运正是沙皇俄国没落的缩影,他们处于社会停滞边缘的生死存亡线上。

这些公差们非常佩服斯大林逃跑的英雄气概,但对他的这种行为颇感费解。“你干吗逃跑呢?只要你安心服役,也许刑满之后,沙皇就会赦免你,让你成为自由人。”终于有一次,一位好心的老公差长叹一声,试图开导他。“可你一次次地逃跑,如果一不小心挨了枪子儿,那你的这辈子可就完了。要知道,沙皇可是一堵墙,这堵墙有几千年的历史,你一个人是推不倒这堵墙的!”

对此,年轻的斯大林总是毫不理会,他毫不犹豫地说出那段影响深远的论断:

是的,它是一堵墙,但是经历过几千年,它已是一堵腐朽没落的墙,一堵即将倒塌的垂死之墙。

这堵墙存在一天,就会压榨一天;存在多少年,就会压榨多少年,如果没有人推倒它,它还会压死人,阻碍俄国历史的进步。我一个人是推不倒它,是因为还不到时候,即使我看不到推倒它的一天,也必然有人会接上去推。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众志成城、愚公移山,一起推,我相信,总有推倒它的那一天,而且会将它推个粉身碎骨!

历史总是充满着必然的巧合。在当时,斯大林说出了列宁曾经早已说过的同样的话,这句话引出了一系列的感叹。

但斯大林并不孤独,他已经从这句名言中道明了自己的鸿鹄之志,表达出了崇高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同时,这种善于从内心深处和敌人直面交流、袒露胸怀的勇气本身也是令人、尤其是令敌人望而生畏的。

正是在这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斯大林经受住了磨炼和考验,也更锤炼了他的决心,并最终促使他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拥随列宁,拥随布尔什维克,拥随苏维埃。

与列宁建立革命友谊

1905年12月,在芬兰召开的坦默斯福全俄布尔什维克会议党令斯大林终生难忘。当时,斯大林作为一名地方党领导人,第一次参加会议,与全国各地同志见面。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见到了列宁,这在俄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大林在此前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除了在西伯利亚短期流放以外,一直都是在外高加索度过的。

他的成长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起先是一个要在同学中刻苦奋斗的学生,接着成为格鲁吉亚民族主义者,后来又成了反对第比利斯神学院领导的叛逆。在他阅读了列宁的《给一位同志的信》和《怎么办》等文章后,革命的目的更加明确,从而成为一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斯大林十分敬仰列宁,认为他是党的山鹰,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因此同列宁的会见,使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斯大林在1924年1月28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军校学生晚会上所作的演说中,对这次会见曾作了美好的回忆。

斯大林说他本来希望看见我们党的山鹰,看见一个伟人,这个人不仅在政治上是高大的,而且可以说在体格上也是高大的。因为当时列宁在斯大林的想象中是一个身材匀称和仪表堂堂的巨人。

但当斯大林看见列宁原来是一个和凡人毫无区别的人时,他当时是很失望的。斯大林回忆说:“通常,大人物照例是开会迟到,让会场上的人望眼欲穿地等着他出现,而且在大人物就要出现之前,会场上的人彼此告诫说:‘嘘……静一点……他来了。’我当时觉得这一套并不是多余的,因为它能令人肃然起敬。当我知道列宁比代表们到得更早,躲在一个角落里朴实地同那些参加代表会议的最普通的代表们进行最普通的谈话的时候,我是多么失望呵。”“老实说,我当时觉得这未免有点违背某些必要的常规。后来我才明白,列宁这样朴质谦逊,这样不愿表现自己,至少是不愿惹人注目,不摆架子的特点,正是他的最大的长处,正是他这种群众的新式领袖,即人类最下层普通群众的新式领袖所具有的最大长处。”

在这次代表会议上,斯大林作了南高加索布尔什维克组织的工作报告,并发表了维护列宁的积极抵制第一届国家杜马策略的演说。

早在斯大林在第比利斯上学时,第一次读到图林的一些著作后,他就向同学宣布:“我无论如何应当见到他。”

其实,图林就是列宁笔名。斯大林以前结识了一些有马克思主义信念并与列宁有联系的工人,组成了第比利斯领导小组,除了印刷《火星报》,还创办了格鲁吉亚第一份革命报纸《斗争报》。

斯大林是第一个称列宁为山鹰的人,也是最早使用“列宁思想”这个词组的人之一。

斯大林在1903年底流放西伯利亚时,第一次收到列宁的来信,起因是他向侨居国外的好友写信称赞列宁及其主张,而朋友将这封信转给了列宁。

斯大林谈到这件事,他说:“我和列宁这次认识还不是亲身晤面的认识,而是相隔两地,在通信上的认识。但这次认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列宁的这一封信虽然比较短,但是对于我们党的实际工作给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并把我们党在最近时期的全部工作计划作了一个简略的说明。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纷乱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明了、扼要,他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一句寻常的话,而是一颗打中目标的子弹。这封简单的信,使我更加确信列宁是我们党的山鹰。”

从那个时候起,这两位工人阶级的领袖便开始了不同寻常的革命友谊。列宁非凡的演说才能是公认的,他更是个沉着冷静而客观的战略分析家,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国际国内的形势,他注意到沙俄政府对人民的诱骗已经到了尽头,沙俄政府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斯大林对列宁深远独特的思维和智慧非常佩服。

芬兰会议之余,斯大林和列宁促膝谈心,交流意见,表达革命友谊。同时,斯大林为高尔基的《海燕》深深感动,对文中的暴风雨来临表示关注。

俄国沙皇已是穷途末路,成了一座即将倒塌的腐墙,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最为薄弱的一条链节,俄国革命能够以工农联盟战线冲破帝国主义的牢笼,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当前的形势是,工人运动急剧衰落,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人脱离了党的队伍,党的组织成员大大减少。就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来到巴库,领导当地的工人继续斗争。

领导巴库工人罢工

芬兰代表会议以后,斯大林回到高加索。1906年3月末,在秘密的工人社会民主党人的大会上,选举斯大林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代表大会之后,斯大林立即回到南高加索工作,他以更大的毅力开展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活动。

为推翻沙皇政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及将这种革命变成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后,党派遣斯大林到巴库去。巴库是南高加索最大的工业区和俄国工人运动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20世纪初叶,巴库的石油工业在俄国经济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石油的开采业和提炼业,都集中在外国资本家操纵的几个大公司手里。

巴库的无产阶级是多民族的,这里有俄罗斯人、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伊朗人等。住在油田周围的是阿塞拜疆的农民,他们非常憎恨俄罗斯的殖民者。

沙皇官吏挑拨民族仇恨,唆使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互相攻击,时常在这两个民族中间进行屠杀。因此,巴库的阶级冲突非常尖锐。

1907年上半年,斯大林来到巴库,在工人群众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成立了许多宣传小组,对党的工作进行了整顿,并使之活跃起来。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创办了巴库布尔什维克战斗的机关报,即秘密的《巴库无产者报》。斯大林亲任这个报纸的主编。

在这场斗争中,斯大林坚决站在列宁一边,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巴库无产者报》始终不渝地维护列宁学说,宣传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路线。《巴库无产者报》编辑部同列宁的《无产者报》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有着密切的联系。

1907年10月25日,巴库举行了市党代表会议,恢复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库组织的真正革命的领导机关,即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巴库委员会。

巴库委员会的恢复,对巩固和维护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领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断发生的经济和政治罢工,石油资本家的经济利益受到惨重损失。他们对日益增长的工人运动惊恐万状,请求斯托雷平采取紧急的“迫害石油工人运动的措施”。

政府及石油业主知道,只用迫害手段并不能摧毁巴库的工人阶级,因而决定采取向工人讨好的方针。他们企图用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方法,来转移巴库工人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斗争。

斯大林直接领导的油田工人的大罢工运动,声势浩大,规模空前。除经济罢工外,在巴库还连续不断地发生政治罢工。

斯大林在领导南高加索革命运动的同时,还从事大量的理论工作。当时高加索所有一切布尔什维克出版物,几乎都是斯大林发起和组织起来的。他把出版秘密书报、小册子和传单的工作,扩大到了沙皇时代空前未有的规模。

从斯大林在1904年和1905年时期所写的文章、小册子和宣言中,便可看出当时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是列宁的忠实信徒和助手。

斯大林在《库泰伊斯来信》、《论党内意见分歧》以及《答〈社会民主党人报〉》等论著中,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党的思想基础。

他拥护并发展了列宁关于将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自发的工人运动中去的思想,维护并发展了关于必须把革命理论与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关于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作用的思想。斯大林的论著得到了列宁的很高的评价。

巴库的斗争引起了列宁的重视。特别是那些有着积极斗争情绪的人使列宁表示十分钦佩。斯大林的敏锐、干练的工作作风给列宁留下了深刻印象。

列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1908年内,在有大量罢工者的各个省里,居于首位的是巴库省,参加罢工的有4.7万名。他们是群众性的政治罢工的代表!”

斯大林在巴库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派出大量警察、侦探来寻找跟踪他。

1908年3月25日,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奥尔忠尼启则同时被捕,囚禁在巴库的拜洛夫监狱。

拜洛夫监狱原来只能容纳400多人,可现在是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到斯大林被捕时,拜洛夫监狱已经关押了1500余人。

即使在狱中,斯大林也未停止革命活动,继续领导巴库的党组织和工人运动。此外,他还学习世界语,利用闲散时间读书,并继续注意着巴库石油工人的斗争,不断地为《汽笛报》和《巴库无产者报》撰写评论。

斯大林在狱中写了很多文章,有《经济恫吓和工人运动》、《石油业主对经济恫吓的看法》、《协商会议和工人》等。

在这些文章里,斯大林就协商运动作了总结,分析了巴库的环境,对敌人诽谤无产阶级策略的一切企图给予了反击,并指出无产阶级最近的任务。

斯大林揭露石油业主的阴谋时写道:

协商的决裂是一种挑拨行为,其目的是引起工人总罢工。他向工人们解释说,在当前情况下不能开始总罢工,因为石油业主积存了大量的石油,因为他们很早就准备对总罢工给以回击。

工人必须做临时的让步并准备力量来展开新的攻势。只有各公司的罢工,才是适合时宜的最适当的退却形式。

斯大林对党的组织指示说:在巴库的反动时期,在当局使协商决裂之后,希望最后消灭所谓“巴库的自由”时,党的组织不应完全转入秘密状态而把活动地盘让给反动派。

必须保持与工人最密切的联系,继续领导他们进行斗争,决不应忘记,群众是补充党的后备力量,我们的组织只有随着积极参与无产阶级的一切斗争才会成长起来。斯大林的这些指示,确定了革命行动在新条件下的正确道路。

他被关押了七个半月,然后被判处流放两年。在押解流放地的途中,斯大林因患斑疹伤寒,直到1909年底才到达流放地,但他马上又从流放地逃出来回到巴库。立即着手恢复久已停刊的《巴库无产者报》,并在报纸上发表了《论即将到来的总罢工》的文章。

根据工厂稽查人员报告的材料,在1909年6月到11月这段时间内,在巴库登记的工人罢工就有80多次,参加罢工的有2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的气焰。

斯大林看出了工人运动活跃起来的初步迹象,并号召工人着手准备总罢工,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精力、勇气都放在这个事业上。

就这样,在最困难的年代,革命运动退潮的时期,斯大林虽然常被逮捕和流放,但他仍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在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中,成了列宁亲密的战友。

1911年9月,他从流放地来到彼得堡后,列宁与斯大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列宁经常与斯大林商议党的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列宁重视斯大林的丰富的革命经验,把党的紧要任务委托给他,而斯大林总是出色地完成这些任务。

在流放地坚持斗争

斯大林一生被捕七次,六次流放,集中在1902年至1917年期间,时间长达15年之久。

1912年2月中旬,在流放期间,斯大林得到了布拉格代表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代表会议上,列宁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从此,一个新的革命时期开始了。

斯大林对布拉格会议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这次代表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划定了一条界限,并把全国各地布尔什维克组织统一成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党。

从此,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变得更坚强有力了。

1912年2月末,斯大林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再度从流放地逃了出来。他负责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俄国局的工作。

为此,斯大林奉党中央之命视察了俄国各个重要地区。

当他来到南高加索后,那里的孟什维克组织正企图破坏布拉格代表会议的决议。

斯大林冒着被沙皇走狗逮捕的危险,在巴库召集了各区党组织的大会。大会一致欢迎布拉格代表会议的决议。

这年春天,以连纳事件为导火线,掀起了新的工人革命运动的大高潮。

1912年4月4日,位于西伯利亚的连纳金矿工人举行罢工,沙皇宪兵当局下令开枪,工人死伤500多人。这一惨案立即激怒全国。

连纳惨案发生后,无产阶级立刻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工业中心和矿区纷纷举行罢工,游行示威和群众大会,以表示抗议。他们通过决议,严厉谴责沙皇政府的血腥暴行。决议说:

我们万分震惊,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无论我们提出怎样的抗议,都不能表达我们每个人的沸腾心情。对于我们,无论眼泪或抗议都没有用,唯一有用的就是有组织的群众斗争!

对当时的斗争形势,斯大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连纳的枪声击破了沉默的冰层,人民运动在现存制度中爆发起来了!多灾多难的俄国所受的一切苦痛都集中到连纳事件上。连纳的枪声正好成为罢工和游行示威的信号。

随着斗争的不断扩大,团结到布尔什维克所提出的革命口号周围的工人有数十万之多。工人阶级在遵循布尔什维克所指示的道路奋勇前进。

列宁认为1912年5月罢工和示威游行,是全俄工人阶级大规模的发动。这些行动证明:俄国进入了新革命高潮的阶段。

为了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很需要一张全国性的有权威的报纸。《真理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新的革命运动浪潮中于1912年5月5日诞生了。

斯大林受党中央和列宁的委托,积极参加了《真理报》的创刊工作。斯大林实际上是这家报纸的第一任总编辑,他以党中央委员的身份,领导制定了《真理报》的编辑方针,并参加编辑该报创刊号事宜。《真理报》在斯大林领导下,成了指导工人运动的组织核心。《真理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得到列宁的支持和指导。斯大林忠实地执行列宁关于创办《真理报》的指示,更加广泛地吸收先进工人来参加报纸工作,并注意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引导工人注意斗争策略。

1913年2月23日,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加拉施尼可夫交易所会场举行晚间演奏会,为《真理报》募捐。

来观看这次演奏会的多数是工人,他们以捐助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报纸。

斯大林到这次晚会上来跟党的工作者碰头,向他们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和委托。

而出席这次晚会的奸细马林诺夫斯基把斯大林出卖了,他向警察署告了密。于是斯大林被捕,这对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为此,列宁立刻写信给《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我们的被捕情况是很严重的。柯巴被抓走了,柯巴幸而写完了一篇关于民族问题的长文章。很好!要为真理而战,反对分裂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

斯大林被监禁五个月之后,于1913年7月2日被流放到图鲁汉斯克边区,经常处于警察公开的监视之下,期限4年。

加里宁曾经这样写道:

我希望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要密切地注意斯大林的秘密生活和活动的纪事。秘密工作、逮捕、牢狱、流放、逃跑。又是秘密工作、逮捕和流放等。多么简单、平凡!然而在这“枯燥无味”的图画后面却隐藏着极其残酷的斗争。整个沙皇政府的机器都在无情地打击着那些以工人阶级的组织力量去反抗它的勇士。它特别打击那些抱着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这种目的的人。

图鲁汉斯克流放地是最偏僻的,流放者的处境也是最艰难的。起初,斯大林被押送到一个不大的名叫科斯廷诺村的流放地去,但沙皇当局怕斯大林逃跑,于1914年3月将他转解到北极圈以北的库莱卡村流放地,警察并对他严加监视。

西伯利亚北部的叶尼塞—图鲁汉斯克地区,是一大片荒凉地带,从那儿逃跑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气候严寒,黑暗的冬季漫长,生活极其单调;盛夏时间短暂,蚊虫满天;冬天令人生畏的暴风雪,犹如飓风,把整个村庄埋在了风雪之中。

这一切使人更觉得孤独。生活就是像原始人那样要与大自然搏斗。许多流放者发了疯,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个地方,只有那些刚强健壮的人才能活下来;而这种经历在他们身上也永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有一次,正是冬天,他在回家途中遇到了暴风雪,迷了路。他碰见当地两个农民,使他奇怪的是农民见到他后吓得跑开了。他后来才知道,他的脸上沾满了冰雪,他们以为他是个恶鬼。沙皇政府决心把斯大林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

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斯大林也未与列宁和彼得堡委员会断绝通信,并与住在流放地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联系。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曾在列宁主持下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安排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逃跑的问题。在此以前不久列宁还往图鲁汉斯克边疆区给斯大林寄了120法郎。

斯大林从流放地寄了一封信,提出可否把那篇论《民族文化自治》的文章和小册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合在一起另外出一本文集的问题,列宁对这封信也很重视。

在图鲁汉斯克流放地,斯大林继续坚持工作,写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文章。1915年夏,斯大林到曼纳斯特尔斯可耶村,在流放地的布尔什维克的大会上,他痛斥加米涅夫在审问第四届国家杜马布尔什维克代表时的背叛行为。

要使自己不灰心丧气,不陷入绝望,需要有不小的精神力量。

契诃夫根据实地了解,对19世纪末西伯利亚流刑犯的状况有这样的描写:

生活很枯燥。他们觉得西伯利亚的大自然与俄罗斯的大自然相比是单调的、贫乏的和无声的;耶稣升天节时天气寒冷,而在圣灵降临节时还下着雨雪。城市里的住宅很糟,街道肮脏不堪,店铺里什么都很贵,既不新鲜,质量又差,不管花多少钱都买不到一个欧洲人看得惯的东西……苦闷呀真是苦闷!用什么来让自己开开心呢?流刑犯读一本弄得脏兮兮的书……或者春天里碰到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穿上浅色的裤子——这就是所能做到的一切。

然而,无自由的流放不仅仅能使革命者养成新的技能。在流放地自由受到限制,在监狱里把生存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把人的志向降低到简单的求得生存的愿望,千方百计损害人的尊严,时而使人消除哪怕在短时间的孤独中与别人亲近的天然需要,时而又完全把人与别人隔离开来。因此,流放生活就这样摧残一些人,锻炼一些人。经受住了坐牢和流放考验的革命者,通常都成为各个党最积极和最有经验的战士。

斯大林出色地经受住了无自由的考验。他从小就受到书中热爱自由的英雄人物的教育,记得教会学校上课时讲的受尽苦难的基督教圣徒的事迹,努力做到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经受拷问。他在图鲁汉斯克流放地英勇地熬过了这一切苦难,在二月革命之后,于1917年3月12日回到了彼得格勒。

此后没有多久,斯大林就与列宁再次会面了。

掀起二月革命运动

1917年4月3日,列宁从国外终于回到了彼得格勒。以斯大林为首的工人代表团前往别洛斯特洛夫车站迎接列宁。

成千上万的士兵、工人和水手都到彼得格勒城芬兰车站欢迎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列宁在车站前面的装甲车上发表了富有历史意义的演说,号召群众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

当时列宁从国外归来,直接指导俄国革命,是在特定形势下采取的非常及时的行动。

早在斯大林流放西伯利亚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片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物资奇缺,许多工厂停工,人民饥寒交迫,千百万人牺牲了生命。

由于沙皇制度的腐败,俄军屡遭失利。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地区。大批居民背井离乡,生活极端困苦。广大人民群众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日益增长。在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和领导下,工人首先起来斗争。

在斯大林迎接导师列宁归来之前的1917年1月,俄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示威,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打倒战争!”“面包与和平!”的口号。这次行动成为二月革命的前奏。

2月中旬,彼得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厂开始罢工,其他工厂纷纷响应。到24日,罢工工人已达20万。

在群众已经觉醒的基础上,2月26日,布尔什维克号召举行总起义,成立临时政府。工人积极响应号召,士兵也转向起义,到27日晚,已有六万多的士兵转到革命方面来。

起义工人和士兵很快逮捕沙皇的将军和大臣,释放政治犯,并在当日晚举行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革命风暴吓坏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复首都秩序。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各领导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逮捕,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愤怒的群众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蛮的镇压。

于是,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领导罢工的维堡区党委决定将总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首都各大工厂举行了有30万人参加的联合总罢工。

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攻占军需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同时工人们还积极开展争取军队的工作,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

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立即从前线调军队企图夺回首都,但沙皇军队在革命影响下也发生了兵变。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15日引退,让位给其弟米哈依尔。第二天,米哈依尔也宣布退位。这样,统治俄国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二月革命冲垮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获得了胜利。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为此,列宁又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之后,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活动的布尔什维克党,展开了公开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以大量的事实揭发临时政府的帝国主义性质,揭露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背叛行为,并且说明俄国各族人民如果不以苏维埃政府来代替临时政府,是不可能得到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的。

关于二月革命的消息,斯大林是在西伯利亚听到的。1917年3月8日,斯大林从西伯利亚起程并在途中打电报给住在瑞士的列宁表示祝贺。

1917年3月12日,斯大林到达彼得格勒,开始在这紧要时期参加党的领导。

在彼得格勒,斯大林团结全党为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参加和协助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和彼得格勒委员会的活动。

列宁回来以后,在4月24日至29日,他组织召开了布尔什维克举行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这是自建党以来,第一次公开举行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这次会议在党史上按其重要性来说,等于一次党代表大会。

代表会议讨论了关于战争与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并且定出了党对于这些问题的路线,其中包括时局问题,战争问题、临时政府问题、苏维埃问题、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

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之后,斯大林协助列宁在工人和士兵中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士兵真理报》和《战壕真理报》。这两张报纸在动员士兵参加革命工作上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列宁刚回到彼得堡,也就是二月革命结束之后,临时政府极力迫害列宁,说他是德国派来的奸细,要他到政府自首。列宁无法公开露面了。

斯大林承担了安排列宁转入地下的工作。列宁先被隐藏在老布尔什维克阿利卢耶夫家中,暂时躲避几天。

中央讨论了列宁和季诺维也夫是否接受临时政府提出的出庭受审的要求,大家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列宁也犹豫不决,因为他担心,如果逃避审讯,会使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相信对他们的指控。

相反,斯大林却建议他们隐藏起来,他说:“士官生不可能把列宁押送到监狱,在路上就会被打死,必须把列宁可靠地掩护起来。”

事实证明斯大林是对的,一旦列宁同意出庭受审,后果是很严重的,最后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下决心隐藏起来。

天黑以后,化了装的斯大林亲自将列宁送上火车,列宁隐居在离彼得堡34公里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的草棚内。斯大林成了列宁和中央委员会的秘密联络员。

十月革命越来越临近了,党的队伍又不断地扩大,斯大林肩上的任务更繁重了。他是《真理报》的负责人,又是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委员。斯大林紧张地工作着,整日整月没有好好睡过觉。他时常记得巴库石油工人们常夸奖他有坚强的意志。因此,他早就用斯大林作他的笔名。

保卫苏维埃

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估计敌人的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敌人颠覆我们的祖国。——斯大林

领导十月革命

1917年9月12日至14日,列宁写好了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委员会的两封指示信,即《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他指出:“布尔什维克在两个首都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获得了多数之后,能够而且必须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9月15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讨论了列宁的这两封信。根据斯大林的提议,中央通过了将列宁的指示信分发给布尔什维克党各个最大组织的决议,并决定动员党的一切力量来组织起义。

10月7日,列宁秘密地来到了彼得格勒。斯大林向列宁报告了武装起义的准备情况。在10月10日至16日举行的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党中央通过了列宁和斯大林制订的武装起义计划。这次会议也坚决驳斥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反对武装起义的建议。斯大林说:

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所提出的办法,客观上是让反革命有可能准备和组织起来,而要我们无止境地退却下去,使革命遭受失败。试问,为什么我们不应保证自己有可能选择起义的日期和条件,使反革命没有可能组织起来呢?

这次会议确定斯大林为中央政治局领导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后来斯大林写道:

我回忆起1917年的情景,当时我经历了牢狱和流放地的漂泊生活以后,奉党的命令转到彼得格勒去工作了。正是在那里,在俄国工人中间,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身旁,在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伟大搏斗的风暴中,在帝国主义战争环境内,我第一次懂得了怎样才配做一个伟大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正是在那里,在俄国工人中间,我受到第三次战斗的革命洗礼。正是在那里,在俄国,在列宁领导下,我成了一个革命家。

为了加强对这次武装起义的领导,列宁和斯大林往各处都派去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代表。顿巴斯的起义准备事宜由伏罗希洛夫领导,北高加索是基洛夫,白俄罗斯是卡冈诺维奇,乌拉尔是日丹诺夫。在莫斯科准备指挥这次历史性战斗的是斯克沃尔措夫、斯捷潘诺夫、雅罗斯拉夫斯基等人。在彼得格勒,托洛茨基于9月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并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

10月24日早晨,克伦斯基下令封闭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报》,并派装甲车包围该报编辑部和印刷所。临时政府对革命展开了攻势。

就在同一天的早晨,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赤卫队员与革命士兵击退了临时政府军队,并在印刷所和编辑部周围加岗防卫。上午11时,《工人之路报》出版了,发表了斯大林写的号召推翻临时政府的社论。斯大林在这篇题为《我们需要什么?》的社论中写道:

时机到了,此时若再稍事延缓,就会葬送整个革命事业。

需要以新的工农政府来代替现在的地主和资本家政府。

需要以人民公认的,由工农兵代表选举的并对这些代表负责的政府,来代替目前的不是由人民选举的也不对人民负责的伪政府。

需要以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政府,来代替克伦斯基的反动政府。

起义开始了。起义总指挥斯大林和领导成员斯维尔德洛夫和捷尔任斯基,始终留在革命军事委员会里。他们制订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布置部队占领电报局和电话局。革命军事委员会分派部队把守桥梁,以便与各区保持联系。

10月24日夜间,列宁由他最后的秘密住处来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担负起领导起义的重任。整夜都有革命军队和赤卫队向斯莫尔尼宫开来。布尔什维克随即将这些部队派往首都中心去包围临时政府盘踞着的冬宫。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所在的斯莫尔尼宫,成了革命的战斗司令部。

10月25日,赤卫队和革命军队占领了各火车站、邮政局、电报局、政府各部以及国家银行。预备国会被解散了。参加起义的革命军队,认真地执行了总指挥部的战斗命令,同赤卫队肩并肩地进行了战斗。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堡垒,这里早就不承认临时政府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其向冬宫轰击的炮声,奠定了10月25日是新纪元,即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新纪元。这天夜里,革命工人、士兵攻下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人员。起义胜利了。当夜10时45分,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宣布开幕,当时彼得格勒的胜利起义已达沸点,首都的政权事实上已掌握在彼得格勒苏维埃手中。

革命政权诞生的第二天,10月26日夜间,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代表大会向各交战国建议,立即缔结至少三个月的停战协定,以便进行和平谈判。代表大会向一切交战国的政府和人民呼吁的同时,又向英法德三国工人呼吁,号召他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同一天晚上,苏维埃代表大会又通过了《土地法令》,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土地法令》的基础就是根据242份地方农民委托书拟定的全国农民委托书。根据这个委托书,土地私有权永远废除,而代之以全民的、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一律无偿地交给全体劳动者使用。

土地法令规定,所有地下矿藏,森林和河流都应该转归人民所有。

按照这个法令,农民因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共获得了1.5亿亩以上的新土地,并从而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五亿卢布的租金。

最后,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从此,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诞生了。

这次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维埃独掌政权。1918年11月6日,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歌颂十月革命一文。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帝国主义列强就勾结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要用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扼死刚诞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这样的形势下,斯大林转战各地,频繁战斗。他率领苏维埃军队

保卫重要战区察里津

,他指挥东方面军、南方战线以及西南战线的作战,为保卫新生苏维埃新生政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