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历史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6:22:41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口气读懂历史常识

一口气读懂历史常识试读:

前言

历史是什么?军事家说:“历史是被鲜血染成的长河!”法学家说:“历史是发扬正义的宣言书!”政治家说:“历史是预知未来的先知!”

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我们不仅能够学到古人的智慧,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能认识到为人处事的策略,懂得现代社会的来之不易和今后社会的不可预知。正如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曾经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神话故事;有刀光剑影的更朝换代;有危机重重的心智较量;有血雨腥风的政治事变;也有扑朔迷离的革命斗争和勾心斗角的争权夺利……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历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段历史,通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懂得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认识到我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应该努力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功绩,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本书分别从中国的远古史、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代史、现代史五个部分出发,重点节选了广大青少年都比较感兴趣的,并且会对青少年朋友有一定帮助的历史精华,希望大家在阅读完这些历史之后,能真的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这也将是我们编委会全体成员最大的欣慰。

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远古史篇

你听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

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形状如口袋的生物,人们把它称为混沌。但是它没有七窍,于是它的两个好友倏和忽建议为它凿开七窍,它同意了,但他却因凿七窍而死。

混沌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在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周围全是黑暗,他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于是他把一颗牙齿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开始向周围使劲砍。

在一阵巨响过后,天地开始分开:轻盈的气体慢慢的升到高处,形成了天;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逐渐下降,就形成了大地。从此,浑浊不分的宇宙不再是一片黑暗,而是变为天和地。

天地生成以后,盘古特别担心它们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就稳稳地踩在地上,用高昂的头颅顶住天空。时间在飞逝,又过了一万八千多年,天空高到遥不可及,地变得稳重厚实,盘古也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直到有一天天终于不能再高,地也不能再厚,这个巨人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慢慢的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盘古死了,但他仍然用他的遗体为宇宙做出了贡献,他的四肢化作了山脉,肌肉变成了万里沃野,牙齿化为石头和金属,筋脉化成道路,鲜血化为江河湖泊……他的一切都是世上的万物之源。

女娲为什么被称为创世女神?

提起女娲,我们并不陌生,她是中国神话史上最鲜活的人物,是人类的创世女神,被人们称为大地之母。

自从盘古开辟了天地,这个世界有了很多生气,但是女娲却感到莫名的孤寂,于是她就挖点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小人,捏好后把它放在地上,小泥人居然活了起来。女娲很惊讶,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更让女娲惊奇的是这些“人”居然还会讲话,在一阵欢喜之后,他们慢慢走散了。

这时女娲满心欢喜,她想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捏出来的人,但是世界那么大,她捏的人毕竟有限,她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沾上泥浆开始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都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一模一样,于是这个世界就到处充满了人。

女娲看到这么多的人心中很高兴,于是就想去看看自己造的人过的怎么样。当她来到某个地方时,见人烟稀薄,十分奇怪,突然看见地上躺着不少一动不动的小人,女娲这时才明白,原来这些小人都会老去,都会死亡。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很难过,她想让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让人类男女配合,繁衍后代。继而又想到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等同,于是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

女娲不仅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还为我们建立了婚姻制度,使我们的后代无穷无尽,因此她又是人类的婚姻女神。她慈爱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为我们挡去灾难,所以在民间受到广泛爱戴,被世人称为创世女神。

黄帝是如何战胜蚩尤的?

中国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战役,是黄帝战蚩尤。这是中国远古时期一场重要的战争。

由于事件发生的时期久远,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已经不太明确。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部落,最大的两支分别由黄帝和蚩尤带领。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定居下来。另一个部落的首领是炎帝的孙子蚩尤带领,居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

根据史书记载,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81个兄弟,个个能征善战。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后来发现一个铜矿而突然野心大振,要与黄帝争夺天下。他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而黄帝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不想因为战争劳民伤财,一直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最后黄帝不得不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71仗,结果黄帝胜少败多,心中非常焦虑不安,一直在思考对付蚩尤的良策。有一天,黄帝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悟,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1800阵,名叫“天一遁甲”阵。

后来,黄帝依靠此阵,再加上将士的努力拼杀,最终,黄帝打了败蚩尤,赢得了胜利。

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在哪里?

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是于1965年5月1日发现的云南省元谋县那蚌村附近的“元谋猿人”遗址。

元谋县原来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湖的四周是山,山水花草丛生,林木茂盛,山上生活着云南马、剑牙象等多种古代动物。元谋人也在这里生活,他们为了抵御猛兽的袭击,已经懂得在一起群居,并渐渐学会了简单的砸打石器和骨器等。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的发生,这里变成了干涸的盆地,为“元谋人”遗址的保存提供了干燥有利的环境,使之成为中国文明历史的见证。

经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仅在那里发现了“元谋人”牙齿,同时还在那里发现了猿人的左、右上内侧门齿2颗,这2颗门齿属同一青年的。其后在元谋猿人化石所在的褐色黏土层里,研究人员又发现了用石英岩打造的刮削器4件和其他石制品十几件,并在厚约3米的3个地层中发现了零星散布的炭屑。

和元谋猿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多种哺乳类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大多归食草类动物所有,后经古地磁方法测定,这是生活在17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牙齿。

这一重大发现把东方人类历史向远古推进了170多万年,同时也推翻了之前所说的“北京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这一说法。从此,“元谋人”作为中国最早的人类遗址载入史册。

图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中国不仅是一个图腾崇拜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图腾崇拜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图腾其实是一种宗教形式。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自身及自然界的认识十分有限,不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所以认为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都有着神秘的亲缘和其他的特殊关系,并相信这些“神物”就是他们的祖先、保护神,他们这个氏族就是由这种神物滋生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并且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东南沿海一带,各部落多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如少昊部落以凤鸟为图腾,殷商先祖以玄鸟(燕子)为图腾;在中原各部落中,蚩尤族以泥鳅为图腾;西北高原则以野兽为图腾。史载炎帝“宏身而牛面”,表明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的;再有“黄帝与炎帝战阪泉之野,帅熊、罴、貔、貅、虎为前驱”,这里的熊、罴、貔、貅、虎,就是黄帝部落里六个以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由此可见,图腾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的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龙子?

关于龙,它的意义早已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它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从实际生活中讲,小到衣着服饰大到生老病死都打上了龙的烙印;从中国文化上来讲,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渗透有龙文化。

而龙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龙象征着皇权,这也是历史上的皇帝都有龙子之称的重要原因。关于龙与皇权的挂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着龙的血缘的黄帝体恤民情,受到当时人民的爱戴。他曾叫人开采首山的铜运到荆山脚下铸成鼎来纪念自己大战蚩尤的辉煌胜利。鼎铸完后,为了庆祝巨鼎的铸成,黄帝专门在荆山举行了一个庆功大典。他还邀请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参加。时辰一到,黄帝亲自揭幕,一只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铜鼎带着闪烁的金光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鼎身还刻有一条矫健的游龙在一片祥云中穿梭。正在这时,天空忽然暗了下来,一条神龙从云里飞奔而出,黄帝明白这是他完成使命后上天派来接他的使者,于是就跨上龙背飞回天上。

此外,传说中的君主大都与龙有着说不清的渊源关系。尧在位的时候,世界上出现了大洪荒,于是他命令鲧去治水。鲧却偷来天帝的息壤采用“堵”的办法治水,不但劳而无功,而且偷窃被天帝发现,愤怒的天帝将他杀死在羽山,但是由于羽山的特定环境,鲧的尸体却未腐化,天帝知道后又命一个叫“吴刀”的神去除掉他,传说当吴刀剖开鲧的肚腹时,突然从里边生出一条虬龙,它就是鲧的儿子——禹。

禹后来继承父志,经过不断努力终于降服了洪水,也因此获得了万民的爱戴,后来,年迈的舜把王位禅让给了禹,顺乎民意,禹也就成了一代著名的君主。这就是后人把皇帝称为龙之重要原因之一。

氏族和部落有什么区别?

氏族和部落都是远古时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一个群体。但它们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氏族是由一定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而部落成员间则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中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形成的基础是相同的血缘关系,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通常喜欢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志。在氏族还有一些规定,比如在婚姻方面,长辈与晚辈之间杜绝通婚,也禁止兄弟姐妹之间进行婚配,而且还不能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进行婚配。

对于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氏族来说,成员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他们一起劳动、一起作息,得来的劳动成果也都是平均分配,几乎一切共享。公共事务由他们推举的氏族首领来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会议讨论决定。氏族社会存在很久,直到私有制的出现才逐渐解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人口的繁殖,氏族不断壮大,因此就有一部分人开始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就产生了新的氏族,部落也孕育而生。部落是由新老氏族结合而成。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土并有自己的名称,在部落内部,他们形成了自己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各氏族之间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由各氏族推选产生,称为酋长,公共事务同氏族相似都是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我国发现的母系氏族的遗址在哪里?

1952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陕西省一个叫半坡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氏族部落的遗址,经过进一步的发掘,我们找到了一个我国著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半坡氏族。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实行共产制并且其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名称,崇拜共同的祖先,由于原始社会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是妇女发明的,所以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半坡遗址又称为半坡母系氏族遗址,位于西安城东6千米,呈南北略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整个部落由居住区、氏族公墓区及陶窑区3个不同的分区组成。其实早在6000年以前,半坡这个地方就有原始人类居住,从考古中发现的葬墓来看,有一部分葬墓中还带有随葬品,并且这些随葬品大多在女性坟墓中,由此可以看出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考古学家把半坡遗址认定为母系氏族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谁?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不过是部落的首领或者领袖。后来由于部落的实力发展壮大,部落成为了部落联盟,他们也就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者。

为什么说颛顼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功德无量?

相传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传说他的母亲女枢一日突然感受到一种异样的“瑶光”,之后发现自己有孕,从而生下了颛顼。颛顼10岁时就懂得政治,20岁时登帝位,在位78年,号为高阳氏,死后被列为五帝之一。濮阳被称为“颛顼遗都”,是颛顼部族活动最频繁的地带。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关于颛顼的记载,里面这样描述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短短两行字充分说明了颛顼的智慧,他沉静、博识、有谋略。他能根据不同地域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活动;能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来制定四时;他还为子民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并教育人民应该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总之在颛顼时期,不管社会生产还是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发展。

在颛顼生活的时代,当时还有个由共工氏领导的部族想与他争夺帝位。而且这个部落的首领共工氏据说力大勇猛。于是就向颛顼部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是颛顼沉着应对,更显出了自己的足智多谋,经过一场浩大的激烈战斗,共工氏被打败,逃逸而死。

当颛顼登上帝位时,他的辖区已经非常之大,《淮南子》曾对他作过概括性的描述:“北方之极,颛顼、元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他作了具体的界定:“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总之,颛顼用他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力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泽福,所以说他功德无量并不过分。

炎黄子孙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中华民族的儿女都会自称为炎黄子孙,那么,炎黄子孙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炎黄子孙,也可以叫黄炎子孙。这一称呼是从炎帝和黄帝而来,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他们本来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分化为分别由他们带领的两个部落,并处于敌对面。经过阪泉之战,黄帝获胜,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因此炎帝和黄帝算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

后来,很多帝王如夏商周帝王,都被称为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到了最后,几乎后世的所有帝王都声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会把自己与炎帝、黄帝,甚至那个时期的臣子联系在一起。一些匈奴、鲜卑之类的少数民族也把自己称为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至此,炎黄子孙的名称早已深入华夏民族所有人的心里,一直到清末人们在反抗满族统治的时候,革命党人仍然以“炎帝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来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正是以“炎黄子孙”作为号召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包括少数民族打破所有界限紧紧靠在一起抵御侵略,这时“炎黄子孙”已经成为集合所有华夏民族的一种标志;抗日战争时期,依然是“炎黄子孙”的口号激励着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日。

现如今,炎黄子孙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正如所说,“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

黄河流域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黄河流域与中华民族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黄河流域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早在远古时期就是我们的先民生活和繁衍的地方。很早以前,我们的先民经过调查绵延千里的黄河流域,发现这里气候温和,水温条件优越,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条件非常好,于是先民们便决定定居在这里。从此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从夏、商、周开始到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它们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这里还产生了许多反映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经典著作;很多标志古代文明科学成就和艺术成就的文明等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所以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什么是禅让制?

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禅让制,在推举部落首领时,由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3年考核后,让他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推举,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就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在历史上称为“禅让”。据说是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禅让”主要包括:

公元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公元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公元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公元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公元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公元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尧为什么会将帝位禅让给舜?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尧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的仁德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当执政期间,国家力量团结,百姓安康,社会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尧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为此尧没有传位给丹朱。尧到年老时,为了选出一位合格的继承人,他就发动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然而尧帝也没有匆匆下决定。

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甚有妇道”。并派自己的九个儿子跟着舜一起干活,经过严格的考察,对舜的才能和品行都非常放心,才把帝位禅让于他。

你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尧帝在位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经过大家的商议,最后派出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想以此把洪水堵起来,可是水却越堵越多。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老套做法,开动脑筋,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洪灾原因,最后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治水长达13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这就历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历史上的“九州”指的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九州”,其实在战国以前就存在这种说法。齐侯镈钟:“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中也记载有:“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

有关“九州”的记载大致有三种说法:(1)《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2)《尔雅》九州: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3)《周礼》九州: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

荆州共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及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指的是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一带;

雍州指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指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指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指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指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指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指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战国时代,齐国博学多才的邹衍。“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是他最著名的理论。但是其原著已经失传,现在仅在《史记》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论的简要记载。

邹衍先罗列了中国九州(即大禹设定的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产差别、禽兽异类等可以获得验证的事物,然后推论:既然中国的九州各不相同,那么中国以外还有小九州,都为小海所环绕,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

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为大海所环绕,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共分为八十一州,中国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上古史篇

是谁开创了世袭制?

夏启原名启,是夏禹的儿子。禹病死后由他继承帝位,打破了中国历史上的“禅让制”,开创了“世袭制”。

关于启的身世,屈原在《天问》中曾提到过,说是禹在巡治洪水时,曾奔走各方,一次,偶然与启的母亲涂山氏相遇于台桑,后来又分别。涂山氏不久后怀孕,在伤心中生下启后就死了。因此启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禹死后,启自行继承帝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禅让制从此结束。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他西迁到大夏,建都安邑。

启夺位后,就对禹之前欲禅位的伯益进行攻杀,从此开创了家天下的帝王现象。后来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对启进行讨伐,启不幸兵败。为了赢得民心,启开始勤俭节约,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并严于律己,任用贤能,很快顺乎民意,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终于打败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继而把世袭制沿袭了下去。

夏朝为什么被称为奴隶社会的开端?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而夏朝本身也是奴隶社会的开端。

4000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它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根据史书记载,启在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在夏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人压迫人的现象。

在夏朝以前,人们还在部落里生活。夏朝以后,部落首领在征服其他部落时,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和俘虏,那些比较富有的人就把这些俘虏当成奴隶,让他们替自己干活,而他们自己却不再劳动,专门依靠剥削奴隶生活,奴隶事实上已经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样就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制也因此成形,奴隶社会也由此开始。

商为什么能灭夏?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夏之后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它是由商汤建立的。

夏桀的统治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社会黑暗、骄侈淫逸。据说夏王桀健壮有力,但是在骨子里他却非常的暴虐骄奢。在他统治时期,多次举兵讨伐周围小国,连臣服于他的小国都不放过,于是小国怨声载道,也对他开始离心离德。特别是当夏桀得遇倾国倾城的妹喜后,就再也无心挂念朝政,终日与美人厮守,整日寻欢作乐,荒淫到了极点,很快引起了百姓的痛恨。夏朝的统治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而此时的商朝,在首领汤的带领下则采取“宽以待民”的政治策略来笼络民心,当别的国家出现什么灾难困难,汤都会主动对其进行接济,从而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还为消灭夏朝做着准备,积极网络人才收集有关夏桀政权的情报信息。

夏桀看到商族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也对其采取了镇压策略,借召汤入朝之时将其囚禁,汤被囚禁严重地打击了商部,商部使用各种办法贿赂,最后夏桀听信贪财之人,竟然放了汤。

商汤被放回以后,下定决心灭夏,并逐渐付诸行动。在灭掉了与夏关系密切的诸小国后,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开始了灭夏战争。在商军出征以前,商汤对商军首先进行了一次盛大的动员,历数夏桀的罪行,说明自己出兵灭夏是替天行道,号召部众勇敢作战,一举推翻夏桀的黑暗统治。

此时的夏桀虽然已经放下寻欢作乐、重整旗鼓,但是多年不得人心的统治早已人心涣散,军队无心战斗,夏军很快就被击溃。最后双方军队在鸣条进行了决战,结果显而易见,商军取得了胜利,大破夏军,桀狼狈逃走,据说后来死在了安徽巢县,夏王朝从此被商所取代。

什么是殉葬制度?

殉葬最初不过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们习惯把自己生前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日用品与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

在被用来殉葬的奴隶中妇女的比重较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妇女的地位日益下降,开始沦为贵族男子的玩物与附庸,因此,在殉葬者中妇女较多。商代卜辞中就有专门杀殉女奴的记载。

当然,殉葬者的身份并非全部是奴隶,也有墓主的妻妾和家臣。到了春秋晚期,奴隶制濒于崩溃,人殉的做法开始引起非议。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用177人殉葬,其中包括3名才能出众、深孚众望的良士。这时在各诸侯国,妇女作为主人婢妾生殉的恶俗也逐渐受到摒弃。

史书记载,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将六国后宫的女人们也给“统一”殉葬了。也由此可知,其殉葬人数的惊人。秦末农民战争不但推翻了秦王朝,而且教训了汉朝的统治者。威名显赫的汉武帝死后,虽然殉葬了大批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但他的几千名妃子、宫女却都保住了性命。

从此,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强制妇女殉葬的制度基本不复存在。但在明朝初期,却再次出现了嫔妃殉葬的制度。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时期,人殉成为皇室的惯例。明太祖死后,共有40个妃嫔殉葬,除了2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历史上关于殉葬的记载不胜枚举,它说明奴隶社会国家制度的残酷性,奴隶们没有掌握生死的权利,他们的一切都被奴隶主们控制着。

殷墟指的是什么?

殷墟指的是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商代从盘庚到帝辛都是以此为都城,达273年之久,它是中国历史上现在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中国也对其做了不间断的考古并取得一定成果,对其的考古挖掘,先后发现了很多当时的遗迹如宫殿﹑作坊﹑陵墓等,另外还有大量当时王室遗物及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和甲骨等。

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千米以上,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古代都城遗址,而且是经过不断的挖掘和考察被证实的。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殷墟由很多遗址所构成,包括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

关于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曾经这样说过,时代越久,历史价值就越高,而商朝则是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最早的文明起源。所以殷墟的价值可想而知,它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物,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王国的映照,是中华文明甚至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的价值是其他遗产无法相比的。

纣王真的一无是处吗?

纣王真名并非为“纣”,其实他正确的名称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所谓纣王并非他的正式帝号。“纣”的意思是“残又损善”,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给自己取这么个称号,所以“纣”是后人们对他的恶谥。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么不值一提,据说他博学多才、智力过人,而且身强体壮、有胆识。他曾经攻克东夷,开拓了疆土,并开发了长江流域。

千百年来,纣王的荒淫残暴早已深入人心。的确,要历数他的缺点能有一箩筐,首先他喜好酒色,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他对妲己的宠爱。为讨妲己的欢心,他大兴土木,兴建了大规模的宫殿苑囿,在其中放置大量野兽飞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极尽铺张,沉溺其中。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他的巨大的开支,他还巧取豪夺,用高赋重税残酷地压榨人民。在刑罚方面,他还大施淫威发明了历史上很著名的“炮烙”的刑具,将对其不满的人砍手跺脚更是常事,最为残忍的是剖开妇人腹部取胎儿来取乐,真是残暴到了极点。纣王的这种暴虐,最终使自己众叛亲离,处于孤立地位,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灭亡。

不过,纣王还是对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他开拓了我国东南疆土和长江流域,促进我国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原文明的传播;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以及对旧俗的改革;他开创性地提拔了一些下层的有志之士,打破了历来的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因此,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他奠定了古代中国最终统一的基础,从这点来看,他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你听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

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历史上最早的智慧之人,他曾经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是周朝的功臣。姜太公钓鱼讲的是他如何得到文王重用的事迹,据说那时他隐居在姬昌所统治的地区,陕西渭水边的一个地方。他希望姬昌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才智,能够得到任用,进而建立功业。

于是他就经常在溪旁垂钓。但是他的鱼钩不同于常用的弯钩,太公的鱼钩是直的,而且上面也没有挂鱼饵,更特别的是他的钩也并不沉入水里,而是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着钓竿,还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其实,姜太公并不是钓鱼,他对一个好奇的砍柴工说,“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很快,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曾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给予理会,只顾自己钓鱼,还边说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经过思量又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理睬,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得知一切,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才智过人,是难得的贤才,于是决定亲自去请他。在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后才带着厚礼,亲自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太公见他亲自聘请自己,看出他的诚心诚意,这才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太公果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帮助文王兴邦立国,还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周朝,立下了奇功伟业,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你知道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吗?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可能我们并不陌生,他讲的是周幽王的故事。

关于中国的封建王朝我们都知道,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利至高无上,但是权利并不是滥用的,如果利用自己的权利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自己的灭亡。

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当政时,统治昏庸无道,整日不理朝政,沉溺于和宠妃的嬉闹酒色。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可是褒姒却不喜欢笑,为了博得她一笑,周幽王绞尽脑汁。

据说有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到外面游玩,经过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告诉褒姒这是传报战争消息的建筑,并向她解释说如果有敌人侵犯边境,只要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诸侯国就会迅速派兵来援助。褒姒听了以后不以为然,她不相信在这样一个地方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也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消息,以为国都受到侵犯,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当各路诸侯率领部队匆匆忙忙赶到骊山脚下时,并没有看到大敌,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这才知道被愚弄了。但是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率领军队返回。褒姒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从此以后就不顾诸侯感受,反复点燃烽火。

过了不久,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幽王,当周幽王受到申国的攻打时任凭他烽火不断,再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于是,周朝国都很快被攻破,周幽王被杀死,周朝因此而灭亡。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5个诸侯国。春秋时代,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在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军事战争就有400多次,根据史记中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据说,春秋初期诸侯列国共有140多个之多,但是经过不断的战争、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5个大国之间相互斗争、争夺霸权,这就是“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大规模改革,最先成为霸主。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第二个称霸的是晋文公。在晋楚两军决战时,晋军全歼楚军,此后,晋文公在践土和诸侯会盟。周天子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后来,楚军与晋军在邲决战,楚军取得胜利,楚庄王也成为了中原霸主。

同时,秦穆公也产生了称霸的野心,开始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

不久,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两国在东南开始了争霸活动。公元前494年,吴王接连打败越国、齐军,终于在公元前482年,在黄池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国被打败后,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国打败齐军的?

曹刿,是春秋时著名的军事家,鲁国的大夫,又叫曹沫,也称曹翙。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不顾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攻打鲁国。在之前几次交战中,都以鲁国的失败而告终,因此当听闻齐国大军临近,鲁庄公和群臣都大惊失色,不知该怎么抵挡。就在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主动求见庄公,表示可以为击退齐军出谋划策。但是他指出打仗不应该固执于某种阵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处理,庄公觉得有道理,就亲自同曹刿带军迎敌。

在长勺,齐、鲁两军早已摆开了阵势。在一开始齐国大将鲍叔牙九有轻敌之心,首先迫不及待地下令击鼓进军。击鼓一响齐军就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而曹刿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齐军接近鲁军时,鲁军纹丝不动,因冲不破阵势,齐军只好退了回去。于是鲍叔牙又开始第二次下令击鼓进攻,齐军再次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但鲁阵仍毅然不动。当第三次击鼓进攻的时候,曹刿终于等到时机,让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军的呐喊声响彻如雷,杀声四起,士兵们正蓄势待发,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光是这气势就把对面的齐军震慑,没过多久齐军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走。庄公见齐军败退,正要下令马上追击,被曹刿制止,他仔细察看了齐军溃逃的车辙,又在战车上向齐军逃离的防线观察一会,才下令追击,鲁军获得胜利。

当鲁庄公问及其作战策略时,曹刿解释到,打仗士气尤其重要,齐前两次击鼓进攻,士气早已衰退得差不多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当然会打败齐军。大军交战虚实难分,所以要查看敌军的逃跑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追击,以提防有诈。曹刿就是用这些智慧成功地帮鲁国打败了齐国。

楚庄王是怎样“一鸣惊人”的?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喻老》中,韩非子在记载楚庄王奋发图强的故事时,用“一鸣惊人”来比喻他的事迹。韩非子在书里是这么记载的:“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这段话楚庄王把自己比喻成南方的一种鸟,据说这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用这种鸟来比喻那些有才智的人,平时沉默不语,但一旦时机来临便可一飞冲天,作出惊世的大业来。

而楚庄王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他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他虽少年即位,心思敏捷,为了稳住混乱的朝政,他表面上若无其事,3年不理朝政,其实是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他在位22年,为楚国的振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首先他私下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真心辅佐,为己所用。其次,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他还做了许多有关国民切身利益的事,如兴修水利等,并实行重农务商政策。

总之,楚庄王励精图治,在他的领导下,楚国日益强盛,先后灭了许多国家,直接问鼎周王朝。用自己强盛的国力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商鞅是如何变法的?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人,著名的政治家,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所以又称卫鞅或公孙鞅。在位执政19年,为秦国的强大作出很大的贡献,他的功绩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变法。

当秦国发展到春秋时候,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包括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及赋税的改革,都比其他国家要晚很久。商鞅的改革主要在政治、经济方面。

商鞅对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是,它是唯一用法令的手段要求全国范围内必须实行。具体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3)统一度量衡。

另外,商鞅对政治方面的改革也远远超过之前任何一个人,他首先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后推行郡县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很大的改变,不仅政治清明,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片“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而且在民心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国百姓争相为国家出力,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因此国家战斗力空前强盛,说富国强兵绝不为过,秦已经是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以后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最初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将领屈原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结果屈原被去职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又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又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成了现在棕子的样子。

打这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沉鱼”“落雁”分别指的是谁?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见西施长得如此漂亮,便对西施倍加疼爱,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不久,国力耗费殆尽。此时,越国已是富庶强大之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吴国大败。越王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其中,西施是有很大功劳的。“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与匈奴交兵不断,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便选宫女昭君送于北匈奴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昭君告别了故土,登上了去往匈奴的途中。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想到她即将永远的离开故土,到一个自己陌生的异地,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拨动起琴弦,奏起了悲壮的离别之曲。向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被昭君的惊艳所迷,竟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伍子胥为什么会一夜之间白了头?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

在春秋时期,楚平王是荒淫无耻的君王,他见到自己儿子伍子胥的未婚妻长得漂亮,便在娶妻时用了掉包计把她占为己有。儿子对此非常不满,平王不但不觉得愧疚,还要儿子的老师伍奢来诬陷儿子说他想谋反,伍奢不同意,平王便想杀掉他,而且还在全国通缉伍子胥,而且在楚国的每个关隘、渡口上都下达了通缉令。伍子胥经过多次周折,终于逃出了昭关。到了傍晚,伍子胥在昭关附近的一个森林里碰见了一位老医生,老医生一眼便认出了他,后来老医生说他的一个朋友可以帮他逃走,但伍子胥很难辨别老医生的话是真是假,只好在茅房里等,急得团团转。他真的想让老医生帮他逃走,可又实在怕他去告密,他既恐又愁,等到第二天老医生回来一看,一夜之间,伍子胥的头发竟然全都白了。

事实上,与其说伍子胥的头发是在对老医生的期待与恐惧中变白的,不如说他是在受到楚平王的追杀后而变白的。

你知道“卧薪尝胆”的典故吗?

“卧薪尝胆”的典故主要出自于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振兴越国的历史事件。

越国是越系建立的国家,越王允常在位时国家渐渐强盛起来,所以楚国就和越国联合起来攻打吴国。公元前469年,当越王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2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到吴国,臣事吴王。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其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2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仲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变成强国。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率领全部的精锐部队,剩下的只有太子和一些老弱的人守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没有成功,最后自杀身亡,吴国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声威大震,勾践实乃春秋末期最后的一个霸主。

孟母是怎么做到让孟子安心学习的?

孟子小的时候是个贪玩淘气的孩子,由于家里贫穷,母亲靠着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但母亲一心想把孟子抚养成人,经历多次周折,才让孟子成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子在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架,还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常常玩得忘记了回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可是,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子跟着铁匠打起铁来,且玩得起劲着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干脆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她以为,搬到荒郊野外,就没有人为的干扰,儿子就能专心念书了。可是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子送去上学。

有一天,孟子耐不住枯燥乏味的课堂,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子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子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子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你听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

战国末年,随着国力的增强,秦王想吞并诸国,统一天下,而当时国力稍次于秦的燕国就成了亲王嬴政的心腹大患。

后来,秦王政采取措施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决心兼并列国,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他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2年,又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丹这时非常着急,就去找荆轲,命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是要怎么接近他呢?”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正好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荆轲想办法把这两件事情都办妥了,然后于公元前227年,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带领宾客去给他送别,临行时,荆轲给他们唱了首歌,就此分别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决定在咸阳宫接见荆轲,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向秦王逼近。秦舞阳见到秦国朝堂威严的样子,便害怕得发起抖来。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把它献给秦王。秦王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然后又叫他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快要完全打开时,预先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胸口直扎过去。秦王见势不妙,连忙躲闪,结果把袖子挣断了。荆轲还是紧追不舍,他们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当时秦国有个规矩,没有秦王的命令不准上殿,所以大臣们也没有行动。其中有个官员是秦王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利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之后被士兵乱剑所杀。荆轲刺秦王的策划也就此失败。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也可简称为《内经》,它是最早一本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医学理论经典著作。

根据考证,这本书大约写于战国秦汉时期,书稿原称《内径》,“黄帝”二字是后人加上的。书的内容包括9卷的《素问》和9卷的《灵枢》,范围包括了医学基础理论、针灸、方药等,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成为我国中医理论的法则。

哪个朝代最早使用圆形方孔钱?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也统一了全国货币,货币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上币是指黄金,下币就是指铜钱,因为铜钱的单位是“镒”(20两),所以当时就叫做半两。

这种铜钱就是我们所说的圆形方孔钱,它是我国铜钱的固定形式,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战国时期,最早使用圆形方孔钱的并不是秦国,而是中原各国。战国时期,中原三晋地区最早出现了圆形方孔钱。这种圆形钱最初起源于古代玉环、玉璧或纺轮。由于环钱形小易铸,加上便于携带等优点,很快被诸侯各国所接受,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就一直沿用了这种铸钱的方法。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的水利家李冰修建的。

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在岷江流域承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们在都安县率领劳动人民修筑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向西南发展,吞并了蜀国,设置了蜀郡。在秦灭蜀国60多年后,即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蜀郡地处平原,岷江穿流其中,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那时岷江水患非常严重,每年夏秋季节,洪水泛滥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李冰任蜀郡守后,决心改变这种情形,率领人民兴修水利,以解除灾害,开发蜀郡。

为了彻底治理水患,李冰和儿子二郎,邀请了有治水经验的人,对岷江沿岸地形和水情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勘测。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再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开凿玉垒山,以达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目的。

治理岷江的工程开始后,李冰和上万民工一起开山凿石。筑成的分水堰上尖下宽,又名金刚堤(分内外金刚堤)。金刚堤延伸到岷江中心的堰头,远望好像一个大鱼嘴,所以又称“分水鱼嘴”或“都江鱼嘴”。

都江堰的建成,对岷江水害起了根治性的作用。为了保证整个灌溉分流,以及都江堰的长久效益,李冰父子又制定了都江堰的岁修原则和制度。

李冰开发蜀郡为发展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李冰去世之后,蜀郡人民非常怀念他,在都江堰内江东岸修建了二王庙,以纪念有功于人民的李氏父子。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监是谁?

早在周朝就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的名字。有名姓记载的第一个太监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

竖刁本来就是齐桓公的侍人,没什么本事,不过人很聪明也很会奉承,为了让齐桓公更宠信自己,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自宫。这个险没有白冒,最终作为齐桓公的男宠,以身侍人,讨得了齐桓公的欢心,得尽宠信。“竖刁”同“竖貂”,“竖”的本义是短小,引申为童仆,又引申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貂是一种动物,长于寒带,聪明伶俐,生性慈悲。若是看到有人躺在地上,便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历史上有很多以动物入名的人,竖貂的最初命名也许与貂这种动物有关,都是用身体缠偎着人。只不过竖貂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取悦齐桓公,而貂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

不过“竖貂”这个名字开创了两个传统:①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侍人貂,泛指阉宦奸臣。也有了关于宦官的更加著名的称呼——阉竖。②作为一种官职的装饰。从秦朝沿袭下来的文官名中常侍,按照礼制,帽子上装饰着“银珰左貂”,汉光武帝刘秀以后,这个官职就专用宦官充任,装饰也改为“右貂金珰”。

宦官充任的这个官职,吸取借鉴了竖貂的装饰灵感,从而使这一装饰固定为一种代代相袭的礼制。

中国第一个封建制皇帝是谁?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开创封建社会的皇帝。

秦王嬴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为此,秦始皇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于是就废除了“王”的称号,在三皇五帝中取得灵感,采用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他就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称秦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的皇位必须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和秦朝的长治久安,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政策。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能参政议事,没有决策权。官职的划分也很精细,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军事,环环相扣,大权皇帝独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他制定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虽然在有些方面,秦始皇采取了一些残酷的政策,比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等,但同时他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也因此有了“千古第一帝”的美誉。

焚书坑儒的罪魁祸首是谁?

“焚书坑儒”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浩劫,虽然决断者是秦始皇,但始作俑者绝不止是他一个人。

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一个能接纳《谏逐客书》中意见的君主,为什么对李斯以外的读书人以及他们的书籍那么的仇恨。这必然是有原因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焚书坑儒这个事件的发生呢?首先,我们看一下整件事的始末。《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设置酒席宴请群臣。其中一个人对始皇帝歌功颂德了一番,无外乎说些什么四海升平陛下威德一类的话。

这时淳于越立刻反驳,认为始皇帝应该向古人学习,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把淳于越的意见交给大家去讨论。

李斯借此提出了“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这个著名的口号。他认为,历代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治国,是因为时代在变,治国方法自然也要变。而秦始皇开创的大业,建立的万世功劳,本来就不是愚儒所能理解的。而且有些读书人总喜欢拿古旧的东西来抨击现在,惑乱百姓。这样下去皇帝的威信会下降,而下面就会结党,必须要禁止它。

之后李斯正式提出了焚书的主张,他进言凡是不以秦为正宗的历史书,全烧了。不是担任博士官的,有藏诗书百家著作的,也都让官员给烧了。有在一起谈论诗书的,杀了以后抛尸街头。用过去否定现在的人,官吏知道而不举报,与他同罪。命令下达30天后,还不把诗书烧掉的,脸上刺字,去修筑长城。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烧,如果想要学法令,只能拜官吏为老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就这样开始了。“焚书坑儒”的行为确实是秦始皇亲自下令并且执行的,可在整件事件中,李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儒生在当时的观点和行为,也并不全都是对的。

宦官干政最早发生在什么时候?

宦官虽然产生于春秋,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掌权的太监却是秦帝国建立后的赵高。

中国政治制度的势力主要分为4股,一股是皇权势力,一股是朝臣势力,一股为外戚势力,还有一股便是宦官势力。

春秋时,宦官并未在当时产生什么势力。后来秦国的嫪毐虽然是权倾一时,但是他也只是名义上的太监,实际上并不是。而赵高却是货真价实的太监。

赵高很聪明也很会把握时机,更能竭尽所能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开始他先暗中扣压了遗诏,等到时间成熟,便带着扣压的遗诏去见胡亥,一番肺腑之言、贴心之语说得本就梦想着皇帝宝座又不敢轻举妄动的胡亥蠢蠢欲动,不过还是有些犹豫。赵高早就摸透了他的心思,胸有成竹地让他放心,并主动为了胡亥这个难得的机会去拉拢丞相李斯。

李斯一开始不光拒绝了他,还义正辞严地教训了他。赵高知道李斯不会答应,便往李斯软肋上戳。他提醒李斯担任丞相在才能、功绩、谋略等方面都不如蒙恬,而李斯正是一直都担心自己有失宠的一日,于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了。两人合谋,假传圣旨,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死扶苏和蒙恬。

秦二世登基,赵高利用二世对他的宠信,在朝中安插了大批亲信。胡亥还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分落到了赵高的手中。

至此,赵高专权,荼毒天下,也很快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以县作为行政区域是从哪朝开始的?

早在秦始皇当政时期,县就已经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吸取了前代君王使用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国强大最后使国家灭亡的教训,从他上台执政的那一天,就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他把天下分为36个郡,后来又由于边境的开发增加到46个,每个郡下面都设有若干个县,县作为行政区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并且从秦朝开始,中国基层一方的行政区域,主要都成为县,在数量上也比较稳定。

你知道历朝历代修建长城的目的吗?

长城是从秦朝开始修筑的,当时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跟创造奇迹沾不上一点边。从嘉峪关到山海关是明朝时期修筑的,然后就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长城,原本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战国时期,长期居住在我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经常向我们发出侵扰,为了对付这种扰攘,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朝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成为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宁东部的“万里长城”(今长城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全长6000多千米)。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侵扰,又派大批军队修建长城,由徐达率领。徐达将长城更加完美化,他不但整修了原有的长城,还增修了许多敌楼、关隘和烽火台等建筑。明朝修筑了近20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东起辽东的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1.27万里(合6350千米)的伟大建筑。

如今,长城不仅是世界的奇迹,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你听过“四面楚歌”的典故吗?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四面楚歌”由此成为一个历史典故。

那么这个典故发生的时代背景到底是怎样的呢?秦朝灭亡以后,两大起义首领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于是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终刘邦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刘邦采取了心理战术,他把部队驻扎在项羽营外的楚地上,夜里围在四周唱起楚地的民歌,项羽不禁非常吃惊地问:“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到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后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中古史篇

陈平是怎么帮汉高祖在“白登之围”中脱身的?

陈平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智士。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风云变幻,英雄豪杰辈出的情况下,他为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最开始投奔的是魏王,可惜魏王是个成不了大事的人,于是他又投到了项羽的旗下,同样,在这里仍然无法展现他的才能,最后他又投奔了刘邦。

陈平的确很有才能,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同,但很多人还是提出了异议,尤其是那些心怀不满的人,不时的进言让刘邦犹豫了,不过最后他还是为自己的怀疑道了歉并重用陈平。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韩王信投降匈奴,使得匈奴对汉王朝的实情了解得更加清楚,因而率领大军南进,越过句注山,向太原郡进发,不几日,便抵达晋阳城下。汉高祖亲自率领大军追击,当时正赶上天上降大雪,天寒地冻。冒顿单于假装败走,引诱汉兵。把老弱残兵暴露在外,而将精兵隐蔽起来,汉高祖果然上当,带领汉军乘胜追击。他率前队兵马首先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由于汉军大都是步兵,大队人马尚未赶到。就在这时,冒顿单于令精锐骑兵突然出击,把刘邦隔离在了白登山,汉高祖身陷在匈奴骑兵的重重包围之下,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又没有军粮的接济,粮食断绝,士兵们七天七夜都没有饭吃,情势万分危急。

这时,陈平给汉高祖献了一计。他找画师画了一名美女,然后派人把图送到冒顿的爱妾阏氏手上,告诉她汉朝皇帝被困在这里出不去,所以准备把这个美女献给单于。阏氏见画上女人貌美倾城,怕如果让汉朝皇帝把这个美女给了单于,她自己估计就会失宠,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劝冒顿放刘邦一马,于是匈奴网开一面,汉军得以突出重围。

这次大战是汉王朝建国后与匈奴大军的第一次全面的交锋,最后却以陈平用计成功帮助汉高祖脱险而告终,为汉王朝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掌权的女人是谁?

吕后没有称帝,但她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掌权的女人。吕后虽然美丽,但却非常狠毒,她特别有野心,曾经想过把汉朝从刘姓改成吕姓。

吕后名雉,她比刘邦小15岁,嫁给刘邦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漂亮小女孩,刘邦则已经是个30岁左右的亭长了,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干部,没有品级,所以在常人看来,吕雉这个美女嫁给刘邦,简直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美丽的鲜花常靠粪当家,如果没有刘邦这块大粪当家,吕雉绝对不会有后来的政治成就。

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基础统一中国后,分裂势力还相当强大,许多人梦想恢复西周时代分封诸侯的奴隶制割据的局面。吕后在帮助刘邦打击分裂势力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最典型的事例是在刘邦出征时,吕后在萧何等人的支持下,在未央宫用计谋诛杀了韩信。韩信虽然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有功于刘氏统治集团,但在刘邦统一中国后,韩信则站到了分裂主义一边,这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所以吕后诛杀韩信是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的。

刘邦只当了12年皇帝就死掉了,在此后的15年中,是吕后统治着中国,在巩固政权的统一,恢复和发展被战乱破坏的经济方面,吕后的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予正面评价的。在她掌权的年代,确实杀过一些“功臣”,但那些人都是能威胁到刘氏政权的人物,至于忠心于朝庭的大臣,如萧何、曾参、王陵、周勃、陈平等,她还是信任的。在她独立掌政的15年中,很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她在执政时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导正了社会风气,废除了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八个字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概括,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她是个好“女主”。

晁错为什么会惹来杀身之祸?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晁错对皇帝忠心耿耿,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一心为着汉朝的长治久安。可是这个廉洁正直的官员最后却没有一个好下场。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这些诸侯国的力量也很强大,他们土地多,势力大,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对汉朝的统治相当不利。“七国之乱”爆发后,朝廷的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首先决定起兵反叛,用晁错的观点来说,他提出《削藩策》是因为吴王必反。因为当时的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这样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势,成为中央政权的隐患,因此必须削减其势力。朝廷的大臣都把这些归罪于晁错提出的那些政策,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晁错的这些政策,他们就不会反抗,一时间,朝廷的大臣们都认为把晁错杀了是最好的办法。景帝想,那些诸侯王是与自己同一个祖先的亲戚,而晁错不过是一个大臣,也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他就狠下心下令把晁错杀了。晁错死后,七国依然没有一点退兵的意思。

晁错的蒙冤而死成为文、景时代最著名的两大政治悲剧之一。晁错的直接死因是朝廷大臣给他拟定的罪名是无臣之礼,大逆不道。当然,晁错最大的错误是太相信皇帝了,他认为只要他忠心耿耿,只要他一心为公,皇帝怎么都会保他,没想到……文帝、景帝虽然在历史上算是好皇帝,但同样也要杀人的。

这就是晁错之错,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要有后盾的。而他这种孤军奋战,是既无后援,也无后盾,就是朝廷的大臣不帮他,最后皇帝也不帮他,皇帝也会舍弃他。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开辟的。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为特使率100多人出使西域。不料,张骞的使团出了阳关不久,就被匈奴给抓了起来。张骞被关了10年之久,终于找到了机会逃脱。接着他到了大宛国,然后又从大宛国到了康居国,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大月氏国。但是这个时候大月氏已经不想再与匈奴作战了,张骞只好重新回到大夏国,在这期间,他了解到了许多地理知识和世界各国的情况。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与大月氏联合的目的,却打通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通商之道。在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他率领庞大的队伍,带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还从西域带回来了毛毯、貂皮、骆驼等商品。

张骞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2条路线:①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音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称他为“博望侯”。

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史记》的?

《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编著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迁的父亲在位时就已经开始编著《史记》,不过临终时也没有完成,就把这个任务托付给了司马迁,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10多年后,终于完成。虽然后来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残酷的腐刑,甚至多次他都想自杀,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帮父亲实现了愿望,也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司马迁祖祖辈辈都有人在朝廷里做官,虽然都是文官,地位并不显赫,但司马迁也以此为荣。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从小就读过各种书籍,搜集了许多史料。青年时代的他,游历过中国许多风光优美、古迹众多的地方,不但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为日后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他饱览历史,继任了太史令,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开始着手写一部记录中国历史巨著的时候,厄运却降临在了他的头上。

苏武出使匈奴却战败了,汉武帝派李广利带兵攻打匈奴,结果又是打了个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又带兵跟匈奴继续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投降,汉武帝问司马迁意见。司马迁说:“李陵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不该这样为李陵辩护,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因为没钱赎罪,司马迁被判受腐刑。腐刑对司马迁来说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就一直咬牙坚持了下去,完成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我国第一部历法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确切的有文字记载的历法应该是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189年。《太初历》成书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可是早在公元前111年的时候,司马迁就建议汉武帝改革历法。他的说法是,一个新的朝代的诞生,就要改变记岁的立法和代表这个朝代的服装颜色。可直到汉武帝晚年,他觉得自己的政治成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才接受了这种观念,令20多个人一起合作,改订历法。

经过7年的观察与推算,在历史上第一次推算出135个月的日食周期以及五个行星的会合周期。根据这部历法,汉朝终止了沿用秦朝的每年十月为岁首的计年方法,而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这正与夏历相合。与此相应的,还有服色、礼仪制度等方面的改变。

汉朝时期是怎么抗击匈奴的?

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发生在西汉年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匈奴虽然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但早在汉朝初年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建立了奴隶国家,经济力量强胜。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又赶走了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南面又经常向汉朝边境发出进攻,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早在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就采取过很多办法抗击匈奴,还采取“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并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允许人民往来买卖。以后几代皇帝,虽然一度注意改革边防制度,实行屯田垦荒,但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汉武帝16岁即位时,汉朝已建立60多年,封建政权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力。因而,他有条件和匈奴进行斗争,从根本上解除其对内地的威胁。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的政策,从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3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汉武帝又重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

汉武帝取得了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汉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王昭君为什么要远嫁匈奴?

汉元帝时期,虽然国泰民安,但与汉武帝时期相比,实力已经大大衰退。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顺,但是匈奴仍然是汉朝一大边患,而汉朝此时也没有实力再发起像霍去病、卫青统帅的对匈奴的大反击,所以,汉元帝只有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以稳定边境。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当她17岁的时候,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后宫的宫女们,都希望能被皇上幸召,总想把自己画得美点,她们不惜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加上认为自己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暗示过她,但王昭君没有搭理他,反过来讥讽了他。毛延寿见王昭君如此傲慢,记恨在心,便把她眼上的丹青点到了脸上,结果王昭君就被留到了后宫。

呼韩邪单于到来的那天,汉元帝见到王昭君,大吃一惊,宫中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他本想留下,可是已经下旨了,一国之君怎能失信于人,只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事后,汉元帝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就把毛延寿给杀了。

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劝导单于停止战争,发展生产,学习文化,稳定了匈奴,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你知道赤眉军吗?

新莽末年,在今山东东部兴起了一支以琅琊人樊崇为首领,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把自己的眉毛染成红色的与政府抗衡的农民起义军。

这支起义军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短短几年间就发展到了数万人。这只队伍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出王匡、廉丹率约10万军队进攻这支起义军,遭到重挫,这支军队发展到10万人以上,势力扩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23年,更始皇帝刘玄已即位并攻入长安,起义军先是愿意降于更始,但双方随即再度开战,25年起义军兵分两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领,进攻关中,并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识字,任御史大夫。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起义军,随即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

起义军入长安时,城内房屋残破不堪,缺乏粮食,又遇大雪,损失惨重,随后被刘秀派将领邓禹击败,起义军决定离开关中,27年在崤(今河南洛宁)和宜阳再次被刘秀军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

这支中国新莽末年起事的军队,为便于区别于政府军,用赤色将眉毛染红,故称做赤眉军。

第一外戚专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说起第一外戚专权,自然是汉朝吕氏。

吕氏作为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外戚集团,仰仗的是把身为女人的自己成功地推上了大汉王朝最高历史舞台的吕后,随着吕后的登顶,她的家人也顺势而上,纷纷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吕后,名雉,字娥姁。本是秦代单父县(今山东省单县)人,因为会看相的父亲看中了刘邦所谓的帝王相,就做主把她嫁给了当时还只是泗水亭长的刘邦。吕雉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成为坚毅果敢、能谋善变、心底狭隘、阴狠毒辣的汉朝皇后。刘邦去世后,吕雉被封为太后。虽然对她的评价一直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一位有抱负、有韬略、有作为的政治家。

虽然朝堂上的要职基本上都是吕家的人,但吕后并不满足,她一直想办法要破除“白马誓盟”,让吕氏彻底掌控甚至颠覆刘氏江山。她先追封了已故的两个哥哥,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为封立诸吕为王的开端,先后分封了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外戚专权的开始。

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什么?

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并不像现在的字典一样普遍冠上“字典”之名。它的本名叫《说文解字》,编纂者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文学家许慎。

由于西汉古文经学者和今文经学者之间激烈的斗争一直延续到东汉末,身为古文经学家的许慎为了保存古文并捍卫古文学的地位,呕心沥血30年作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而这种编排方法一直延用到了现在。《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原作写于公元100~121年,现已失落。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后,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清朝的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曹操为什么被称为“枭雄”?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父亲夏侯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随曹腾改姓了曹。

年轻时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因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寻常人不能治世,能做到的,只有你啊!”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说曹操在治世的时候会成为能干的大臣,在乱世里则会成为奸雄。

黄巾起义时曹操显露头角,由于他能审时度势,广泛招纳人才,所以发展十分迅速,势力大增。公元196年迎汉献帝进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他又大力发展生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

曹操胸怀大志,有野心有抱负。曹操的气概,令人叹服!在东汉末年这个战乱时期,曹操以其机变权术、过人胆识及叱咤风云之势被称为“乱世枭雄”。

曹操为什么至死都不称帝?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就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曹操。回顾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对自己有何评价,其实他是不由自主地在一条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的。

如果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前曹操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铺垫,那么从建安元年起,他就开始在这方面打基础,并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就这样,曹操逐渐做好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并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事实上,曹操早已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从形式上来讲,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

曹操唯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

他心里是另有打算的,他要他的儿子来替他完成这最后一步。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

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孙权劝他称帝,貌似恭顺,实际上是在对他使坏。这样就会使曹操受到拥汉派的反对而陷入内乱,魏对吴就不能构成威胁。(2)如果当时曹操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增加攻击他的口实,使他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曹操自当上魏公、魏王之后,内部频发叛乱,就很说明问题。因此保留献帝,对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有很大作用。(3)曹操曾一再说明自己绝无代汉自立之心,言辞恳切,如果突然变卦,则晚节不保,不如一如既往,将戏演到底。(4)曹操只要掌握实权,不看重虚名。虽然后来被人扣上了“篡逆”和“贰臣”的帽子,但他从未改汉臣身份。他对汉室绝无忠心,但毕竟未行谋篡之事。

除此之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个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他的自我评定。

你听过“文姬归汉”的故事吗?

“文姬归汉”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段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文姬的女子,回归故国汉朝的感人故事。

文姬,是指蔡文姬。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人,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文姬受父亲影响,不仅能够写很精彩的诗歌,而且还很精通音律。后来嫁给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归居家中。当时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杀死后,其父蔡邕曾因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被司徒王允囚禁,并处死狱中。

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被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到南匈奴左贤王部,由于美貌,文姬并没有被杀,而是被迫嫁给匈奴人左贤王为妻,左贤王很爱她。在匈奴生活12年,生有2子。但是,在她心里,没有一刻不思念遥远的故乡。

建安中,随着曹操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的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于是派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让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虽然回到汉朝,但是文姬心里的苦楚和创伤却不能完全消失。重新嫁给陈留人董祀后,她便整理蔡邕所遗书稿400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还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一首诗歌:《胡笳十八拍》,诗歌浸透着她的内心矛盾与对亲人深刻的怀念。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歌,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