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的方法(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20:50:27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的方法(上)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的方法(上)试读:

前言

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能提出上千种不同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是指通过许许多多人的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所以受到大家的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它因个人条件的不同,选取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别。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人们常常能看这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同学也很用功,他用的时间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二倍到三倍,但是他们最后的成绩却总不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并不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若学习方法不对路,那就只会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重视和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则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也是爱因斯坦对其一生治学和科学探索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方法在成功诸因素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知识盲”,而是“方法盲”。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教育极具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这样学习最有效”图书,包括《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的方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学生上课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学生考试的方法》、《学生文科学习的方法》、《学生理科学习的方法》10册,本套书包括提高智力的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方法和各科学习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但要说明的是:“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施以不同的方法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金钥匙,从而终身享用。

第一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理论指导

1.智能学习的主要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在对教学本质及特点的理解上,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相同之处,即都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对教学的意义。

在加德纳看来,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这个特点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在他的系列著作中,他强调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和教学理解的新视角,决定了多元智能教学的如下特点: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加德纳没有直接论述教学过程的这种生成性,但在他的著作《受过训练的智能》一书中提出,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要建立理解的课堂教学.而这种理解的课堂教学就是“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

借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知识的构建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其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加德纳的著作中,他倡导和建议学校教育应注意吸收两种非学校模式“师徒模式”和“博物馆”的社会场景化学习过程和社会场景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成份,在教学评估中,他主张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景化评估。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加德纳的观点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智能或基本学科内容和技巧,而是学生必须对待定的学习主题有深入的理解,有进一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是达到好的教育的助手,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在帮助学生的学习上有特别的功用,而且在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有价值的成人角色状态方面也有特别的功用。

总之,在加德纳看来.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是利用个别差异的心理表征的不同方式。以多元智能为教学上的“多元切入点”,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实现真正的理解,并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及将来的生活真正相联。

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其一,教学过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

加德纳在提出多元智能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时,就首先强调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双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

其二,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德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他提倡为学生准备范围更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多元智能的教学中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样,被看为是学习和教学中“建构”过程的开始。

在教学评估中,加德纳更是重视儿童自我评估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量分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从而能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更自觉的责任。

2.学生智能学习的现实意义

智能的本质

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智能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经历十几年的潜心研究与思考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智能的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加德纳将智能的定义修改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智能新定义不仅是词语上发生了变化。新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特性并将智能看作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特定文化环境和教育下可能被激活,付诸实践继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1)新的国际形势带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初露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演化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同时,世界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和繁荣,给教育重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迫切要求被提出,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最直接的和深层次的动力。(2)人们对传统智力测验的质疑与批判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首创智力测验,将智力量化。从此智力测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用智商来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高低,进而判断其成就的大小。

然而,传统的智力观和成绩测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整个70年代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开始了反思。传统的智力观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是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3)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

神经心理学、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证据,证明大脑中各种智能的存在。这些证据构成了对多元智能理论强有力的理论支持。(4)美国教育追求民主化等社会文化

这种社会文化宣扬让所有的儿童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为每个儿童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5)加德纳本人的经历

他在博士学习阶段接触到神经学研究,并为之着迷,开始努力去弄清楚大脑中人类各种能力的组织结构。同时,他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零点项目”的主持人之一,该项目小组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1979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人类潜能研究”项目,多元智能的研究项目由此而来。

多元智能的理论特色

多元智能的核心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智能特征并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

多元智能教学给予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智能学习风格路径的权力。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挑战及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智能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有七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每一项智能仍可以再细分。

人类的认知本领需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来描述,而个体智能的差异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的不同。个体所具备的智能只有优势之别,并无优劣之分。七种智能都处于相同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观点则将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核心位置,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智能多元承认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并且认为,从这种学校教育中走出的学生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富有竞争力。

笔者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课课堂改革时,首先要求所教班级的学生对自己的强势智力进行自我评价,结果发现有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无法评价自己的强势智力;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自我智力的评价仅限于数理智力和语言智力;有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智力低下;有些在文艺、体育、绘画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强势智慧。而多元智能理论内容的重大意义在于让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智能的丰富多彩。(2)提出了智能的文化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能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智能所具有的情景性。

多元智能理论一方面强调生物本能,另一方面也强调生物本能必须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语言为例,语言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技能,但在一种文化中可能以写作的方式出现,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以演讲的形式出现,在第三种文化里说不定就是颠倒字母的文字游戏。

因此,智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价才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点与传统的智能理论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智能可以运用统计方法,从测试分数中推断出来,而与个体的文化经历没有关系。(3)揭示了智能的发展轨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比如,音乐智能中分辨音高的能力,空间智能中辨认三维空间的能力等。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智能通过符号系统来表现,比如语言智能通过句子和故事表达,音乐智能通过唱歌这一阶段,儿童对各种符号系统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其各种智能的潜力。

随着智能的发展,每种智能及其符号系统将由第二级的符号系统即数学公式、地图、字母、乐谱等来代表。第二符号系统是个体在接受正规教育时学会的。到了成人阶段,智能则通过对理想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的。多元智能理论反对过早确定儿童的发展方向。由于智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因而在智能的评估与开发过程中,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要点(1)每个人的多元智能都以独特、复杂的方式共同地发挥作用。一些人看起来在所有智能方面或大部分的智能方面处于高水平,如歌德,既是诗人、政治家、哲学家,又是科学家、自然观察家。

但是,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领域展现创意,如钱钟书虽然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和才能,但在逻辑-数学方面却几乎一窍不通。多数人在一两种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现,其余智能处于中间水平。教育要关注这种差异性。(2)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一智能的发展上取得显著效果。所以要创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潜能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甚至生理等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3)多元智能理论不涉及个性、品格、意志、道德、动机等心理学构造,并与任何道德规范或价值观无关。每种智能都可以用于行善或作恶。比如,希特勒和甘地都有高超的语言和人际智能,但他们应用其智能的方式却有天壤之别。(4)智能类型是开放的。加德纳谨慎地指出,人类智能不应局限于这几种类型。他相信,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准确地描绘人类能力的面貌。

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评价方法(1)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法的核心思想

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目前学生评价存在功能异化、内容片面、形式单一、评价结果解释不当等诸多弊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评价方法的单一化。

教育界关于促进学生评价方法合理化的建议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模式。多元智能理论为找到一个较为完备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法提供了全新思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语言、逻辑、空间、运觉、节奏、交际、自省共七种相对独立又同等重要的智能”。

该理论承认“个体智能受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适用于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各种智能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为量化评价方法提供了可能性。(2)多元化学生评价的量化考核

学生评价的一个终极难题是找到一种既能客观评价学生特点又易于横向比较的量化标准。以下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框架设计的一种量化考核评价方法,暂时称为“多元评价方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评价方法中,评价主体是老师,评价客体是学生,评价对象是学生在课程中应体现的各方面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研究,各种智能是多维度、独立体现的。当老师对某个学生进行了评价时,先将其各方面能力分别评价,再在相应轴线上做出标记,最后将所有标记依次连接起来。”

由于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有不同表现,所以几乎没有学生会得到解决和别人一样的评价结果。这个评价结果又能满足学生之间横向比较的需要,程控原点封闭部分的面积越大表示学生综合能力越强。

这种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评价的表述形式,更重要的是理顺评价目的、规范评价内容,甚至是控制整个评价过程,使得学生的智能得到合理而不死板的评价和分析。

理论基础上的建设性思考(1)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情景

适宜的环境可以促进脑的发展和人的学习,不良的环境则会损伤人们的脑和阻碍学习。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中尽量创建适宜的教学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可以分小组利用几台作为实验用的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计算机的部件识别与整机的组装、测试,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力和人际关系智力等。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图片处理、绘画、多媒体作品创作等,使其空间智力、音乐智力等多种智能得以发展;学生还可利用网上交流工具,比如BBS、聊天室、E-mail等,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对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而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2)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发展需要有关这一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辅助。即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适当的学习资源作为学生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这门课中,关于硬件方面的知识,应尽量提供实物进行教学,如讲解扫描仪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时,可提供扫描仪实物及其图片、文字说明等。另外,由于这门课程会涉及到让学生动手去学、去做,这样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带有网络通讯及其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正好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交互性等特点,其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均采用超文本链接技术,以网状的结构非线性地组织和管理学习内容。

借助Internet提供的各类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迅速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料。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特征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内容,将多元智能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运用其优势智能发展弱势智能,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和便利。(3)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种智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创设各种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的视听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使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4)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

加德纳将评估定义为“为获得个体技能和潜力等信息的过程”。这种评估过程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另一个目的则是为除学生以外的其他人提供有用的资料。

加德纳认为,评估应是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学年学习结束时强制“外加”的内容。评估应该是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简单、自然、轻松地进行。在终结性评估中,可以采取统一考试的形式。

最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情境化评估、阶段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最后得出一个对所有学生都合理的评价结果,并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的档案资料返还于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智能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去努力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1)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好评,并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比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2)多元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仅在美国就有上百所“多元智能学校”或“加德纳学校”。这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校也报告了激动人心的结果。

比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有了更积极的表现等。在我国以此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已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3)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多元智能持续被众多学术著作、论文、教科书、网站等载体提及。在我国教育图书市场上贯以“多元智能(力)”字样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仅翻译作品或诠释性作品就不下几十部。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1)积极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顺应时代要求,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冲破了当时传统单一的智力模式;它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人道的评估体系,为进一步认识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有力的理论依据。

同时,它为学校教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整合,建立多元智能学习中心等;它利于营造一种激活个人潜能的文化环境,如创造一个视觉化的学习环境、适当改变座位安排,以激活学生空间智能。(2)消极评价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充分的实证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加德纳混淆了才能、能力和智能等概念,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记忆没有进行解释。

同时,它与某些智力理论在本质上极为相似而不具创新;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质疑,包括多元智能理论从人类到其他物种甚至人工智能领域的推广、多元智能理论当前及未来的理论价值、研究方向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实践易产生忽视基础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表面化、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

3.新世纪多元智能的教育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它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呢?简而言之,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理论上说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心理品质。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的品格。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

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具创新品格。

实践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

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致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既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是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一个学生应该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多元智能”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沟通了人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对开发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十分切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十分肯定地指出,它公开反对“精英主义”,认为“人才”绝不仅指少数的精英,“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都是人才。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深化对“全面发展”的理解。

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即指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它是近两百年前欧洲在创立近代教育制度时提出来的。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不应有所偏废。

多元智能理论从脑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凡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结合而成的有机体.多元智能理论还揭示了全面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必要性,因为“一种智力便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各种智力的结合便造成了多种可能性。”

素质教育的脑科学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脑是我们的思维器官,人类的智力素质与大脑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政府根据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多次强调要重视开发人脑功能,大力倡导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小智力的多元论认为,智力包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以及自我反省智力,等等。同时,还包括“脑科学、认知科学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启示”,“重视儿童脑发育关键期”、“脑的可塑性和教育”、“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内容。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既不能幻想所借鉴的理论必须是处在成熟期的,也不能拒绝生成中的新型理论。对待多元智能理论也是一样,我们需要有借鉴的智慧,更要有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的勇气和志气。

4.教学中智能学习的意义

以智愚来品鉴人类能力的观念自古有之,采用科学方法评定智力高低的历史,迄今也有一百多年,1905年比奈与西蒙受法国政府之委托而编制出的比西量表,是为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其目的在预测可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随后,智力测验被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智商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度量人们智能高下之重要标准。虽然,这种传统的智力测验满足了人们行事上的便利,但也由于理论与测量方法的偏失而潜在地制造出更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智力测验通常仅将智力的范围局限在语文与逻辑方面,并假定个体特质能被单一的、标准的、可量化的数据所描述,如此的“IQ式思维”,不仅使得人们近乎被“洗脑”地忽略智能的多元发展,造成许多具有其它方面之天赋与才能的学生受到了贬抑与忽视。

同时也合理化了制式的教育方式,采用单一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测验来对待所有学生,而轻忽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的“心智架构”一书,打破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人类的心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本文以下分别探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要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涵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如上所述,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文能力之外,其它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此的智力观点虽然可以准确地说明学生在学成绩的高低,但却难以解释大部份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成就与杰出表现。

Gardner亦质疑此种智力观点的适当性,认为智力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非透过“将一个人放在一种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让他做从未做过,而且将来可能不会再做的事情”的方式来决定,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相关研究的综合结果,Gardner重新定义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力应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兹摘述如下:(1)语文智能

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它包括了对语言文字之意义(语意能力)、规则(语法能力),以及声音、节奏、音调、诗韵(音韵学能力)、不同功能(语言的实用能力)的敏感性。(2)音乐智能

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3)逻辑-数学智能

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对抽象关系的使用与了解,其核心成份包括了觉察逻辑或数字之样式的能力,以及进行广泛的推理,或巧妙地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4)空间智能

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讯息之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知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在脑中形成心像以及转换心像的能力,对图像艺术所感受的视觉与空间之张力、平衡与组成等关系的敏感性。(5)肢体-运作智能

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巧妙地处理(包括粗略与精致的身体动作)物体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运作或表达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触觉的和由触觉引起的能力。(6)人际智能

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并区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动机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7)内省智能

指能对自我进行省察、区辨自我的感觉,并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此种智能也扮演着“智能中枢的角色”,使得个体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了解如何有效发挥这些能力。其核心成份为发展可靠的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已的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藉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8)自然观察智能

指对周遭环境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及其它事物进行有效辨识及分类的能力。详而言之,自然观察智能不只包括了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了从引擎声来辨识汽车,在科学实验室中辨识新奇样式,以及艺术风格与生活模式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涵已如上述,进一步分析该理论显示它具有多项要点,兹归纳并以智能本身的性质及人类知慧的发展等两个层面分述之。(1)就智能本身的性质而言

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它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却非独立运作的,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的。例如,一位优秀的舞蹈家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音乐智能,以了解音乐的节奏与变化;良好的肢体-运作智能,以能够灵活而协调地完成身体的动作;良好的人际智能,以能透过身体动作来鼓舞或感动观众。

以上述八种智能可加以归类成三类:一类是与对象有关的,包括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些能力被个体所处环境的对象所控制与塑造;一类是免于对象的,包括语文智能与音乐智能,它们不受到物理世界的塑造,而是依据语言与音乐系统而决定的;另一类是与人有关的,包括人际与内省智能。

每一种智能都包含着多种智能,例如音乐智能包含了演奏、歌唱、写谱、指挥、批评与鉴赏等次类智能,所以一个人可能歌唱得不好却很会作曲,不会演奏却善于批评与鉴赏。

Gardner指出,多元智能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它智能存在。事实上,原先Gardner只指出了七项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则是后来才被检视出来的,而Gardner也认为“存在智能”具有足够的资格堪称为1/2智能。(2)就人类的智能发展而言

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上述的八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揉和这七种智能。

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与成熟。例如,音乐智能是最早被发展的智能。

这些智能非固定与静态的实体,它们能被强化与扩大。而文化则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文化或社会对不同形式的智能有不同的评价,使得个体在各种智能的发展上有不同的动机,也使得某一社会的人群在某些智能上会有高度的发展。

人类在所有智能中都有创造的可能,然而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对某些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换言之,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例如,爱因斯坦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才,然而他在音乐、肢体运作与人际方面却未有同样的表现。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内涵

如前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破除了[IQ式思维],跳脱传统心理学所框架出的界限,使我们能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为教育理论与实务提供重要的启思与方向。兹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涵义如下:(1)教育应致力于智能的整体发展

传统教育独断地将焦点放在语文与逻辑—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只重视与这两种能力有关的学科,致使学生在其它领域的智能难以获得充份发展。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人们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是彼此互补的,仅具有语文与逻辑—数学智能并不足因应未来生活与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2)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

它必须配合每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智能之组型: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效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3)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方案

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画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4)教学设计至少应包括三种型式的课程

一是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就是以教学的目的是在开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为多元智能而教”。二是智能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每一种智能都可以用来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

比如,使用身体动作来学习英文字汇,使用音乐来教导数学的概念等,这是“藉用多元智能来教”。三是后设智能,就是目的在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多元智能,包括如何评估、如何强化,以及如何主动地使用多元智能于学习与生活之中,这是“关于多元智能的教学”。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乃包含了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意涵。基于这些意涵,如何营造一个适切的课堂环境,以实际落实于教室之中,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并能将新的理念付诸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实现由善于解答问题向善于解决问题转变。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用有限的时间,在规定的场合,按照一定的流程把书本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个性,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时,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指导意义众所周知,我国的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是小学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既要帮助少年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又要为他们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因此,保质保量的普及初中教育,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的初中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1)初中生学习上的分化问题

初中生在学习上往往出现分化现象,即部分学生能够学习好初中的课程,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出现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难度加大了。小学课程具有综合性,门类少,知识难度比较低的特点。而初中则以分科课程为其主要特点,门类增多,并且初中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更强,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多了。这对于那些逻辑思维发展较弱、知识基础打得不牢的学生来说,学习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成为学习困难生。

二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明显的变化。初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与发育的时期,进入青春萌动期。初中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常规学习与变化着的身心之间的关系,其学习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另外,初中学生往往感到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自主了,因此他们不再像小学时那样依恋父母,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转而依靠朋友,这时如果他们接触具有不良行为和嗜好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就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2)学生厌学问题和兴趣培养

由于上述所说的分化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厌学。尤其是在大班教学条件下,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造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使他们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是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3)学生的分流与选择

初中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面临升学和就业两个出路。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需要选择。都要做出明确的抉择。初中毕业生的选择,是其心理发展的结果。在小学时,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只有朦胧的幻想。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通过众多媒体的介绍、家长的影响,学生本人的兴趣、特长也在发展,他们不仅开始重视对未来发展的设计,而且对未来的选择也较为清晰和现实了。那么,他们如何选择就更容易成功?这是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所分析的智能结构,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依据。(4)初中学校的发展问题

影响初中学校发展的原因,有宏观方面的,即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体制不顺、整体教育质量不高等。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与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地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看待初中教育的问题、目的和任务,会有许多新的视角和认识。(1)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

新课程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需要在做人、学习、做事、合作等方面打好基础,需要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基础性的素质。在这样的理念和背景下,我们看初中教育的问题,就不单纯是学习质量的问题,还有许多素质培养、习惯养成的问题,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初中教育同样要承担重任。这些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2)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与综合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等方面的结合。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开设综合课程,特别是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接触社会、培养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现代性、基础性,使之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生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等方面结合。(3)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信息搜集、社会调查、网络学习、小组讨论、结合实际学习等。

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新的要求,对初中教育无疑带来新的挑战,使初中学校面临新的任务。(4)对学生的评价发生变化

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能力。

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如何解决传统的老的问题,又迎接课程改革的新的挑战,真正担负起初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摆在面前的大课题。过去我们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如何创新,与时俱进,肯定需要借助于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的支持。

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和介绍,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积极的支持。多元智能理论和观念的先进性、新颖性对于解决初中学校面临的老问题、新挑战提供了理论资源,二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性,这是初中学校选择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研究的原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其中教学改革必然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需要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的第四部分,集中论述了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其中专门撰写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意义》一节,将这一理论置于课程改革依据之一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教育界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了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实践经验,努力从中开掘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作为一线教师正在尝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大胆尝试,以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奉献聪明才智!

第二章 学生提高学习智能故事推荐

1.老聃善于学习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李耳童年的命运是不幸和孤苦的。在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据史书记载李耳生来禀赋气质就与常人不同,他额头宽阔,耳朵长得又大又重,四方大口,嘴唇很厚,牙齿却很稀疏。

李耳自幼就肯动脑筋,善于向自然学习。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野外看到了一棵大树,于是大家开始判断那是一棵什么树。一个孩子看到树的前面写着一个“槐”字,于是便叫道:“那是一棵槐树。”

小李耳看到树的另一面写的则是一个“楝”字,他反驳说:“不对,那是一棵楝树。”

于是他们争执不下,最后去问一个很有知识的老农,才弄清楚了既不是槐树也不是楝树,而是一棵合欢树。这件事让小李耳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

李耳从小就非常好学,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所以读了不少的书,由于失去了父母,他受了许多的苦。但是苦难更激起了他旺盛的求知欲。同族的人看他十分的好学,就为他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老师商容,李耳从商容那里学了许多礼仪方面的知识。有一次商容病了,李耳去探望他。进了门李耳问:“先生病情很厉害,还有什么话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说:“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个礼节吗?”李耳答道:“大概是表示不忘根本的意思吧!”

商容听了非常满意。李耳从商容那里学了许多殷商礼制的知识。这为李耳以后反对“礼”和“仁义”打下了基础。因为他了解礼,非常明白它的症结所在。

李耳还很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书本以外的东西。有一次在野外他遇上了求雨的人们,因为天气干旱,种田的人为了求雨,就不停地磕头祭神,有的额头都磕起了大包,这使得李耳开始对水进行思考。他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生命,水看起来是那样的柔弱,却又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对水的思考,他进一步认识到了柔与刚的对比关系。李耳的思想渐渐地丰富完备起来。

后来李耳做了周王朝藏书史官,也就是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这使他有机会学得更多的知识,就这样,通过书本和现实多方面的学习,他终于完善了自己的哲学。在老聃看来,天下万物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这就是道,它广大无边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人只有找到生命的本源,生命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意义。

老聃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他以渊博的知识而名扬天下。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了周的都城,向老聃请教“礼”的问题。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易经》等书,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并且拜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谁也没有采用我的主张。看来说服人们真是太难了。”

老聃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旧东西,就像是先人留下的脚印,你说那些能有什么用呢?”

临别时老聃告诉孔子说:“孔丘呵,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没了,周礼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的。”

孔子从老聃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孔子说:“我如果遇到某人的思想如同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似弓箭般准确的论点来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样快捷时,我可以用猎犬般的敏锐来捕获它;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于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诱捕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去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的老聃,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老聃满腹学问,很有远见卓识,晚年的时候他对统治者的腐败和淫乱越来越厌恶,他深知当时的社会条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就辞掉了职务,骑着青牛向西走去,在西行的路上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地款待了他,并请求老聃将其学问写成一本书留给世人。于是老聃就坐下来写了一本《道德经》,全书大约五千多字。写了这本书后老聃就骑牛出了关,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能知道他的下落了。

2.孔丘孜孜不倦

公元前551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力大无比的武官叔梁纥的妻子颜征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得怪异难看:他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仿佛像是一座山丘。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孔丘,字仲尼。

三年以后,叔梁纥病死了,孔丘与孀居的母亲开始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丘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样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孔丘开始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

他曾向老聃学习周礼,向苌弘学习乐谱,他还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艺。一次,孔丘弹一支曲子,他一连弹奏了十多天也不调换。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乐曲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您已经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换换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丘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好像是周文王吧!”师襄子听了非常震惊,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孔丘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和进取,他向名人学,也向平民百姓学习,他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他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前后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学生不分贵贱,所以入学的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有鲁国境内的青年,还有鲁国以外的学子。孔子培养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循循善诱,成效显著,他的学生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学生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德君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道德君子,并希望国家的政权掌握在这些文化人的手中。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景仰,像大路一样导人遵行。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他曾出任过鲁国的司寇,但终因得罪国君而丢了官,他伤心地带着学生离开了鲁国。

公元前498年,为能寻到一块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期望能遇到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便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他的满腔学问和治国主张,没有人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犹如丧家之犬,受到驱逐。他游历了整整十四年,历经磨难,仍无结果,只得返回鲁国,这时他已六十八岁了。

晚年,他整理《诗》、《书》,并编撰了一部名叫《春秋》的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唱道:“泰山要倒,梁柱要断,哲人也像草木—样,要枯,要烂啊!”

他的学生见后赶快扶他上了床。从这一天起孔子不发一言,不进水米,七天后他离开了人世。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编成了一部名叫《论语》的著作。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流传并且长久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生活。

3.孙武兵法传世

《孙子兵法》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伟大兵书,很多国家的将军们甚至称它为“世界第一兵书”,把它作为培训军官的必读教材。《孙子兵法》早在公元七世纪就传到了日本,18世纪又被翻译成英、法、德、捷克、俄等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直到今天,这本书仍然极受重视。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的将领们制定战争计划时还把它作为参考读物。

这本书的作者孙武,生于春秋末期齐国的一个军事世家。孙武从青年时代起就多次参加诸侯间的征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后来他来到吴国,写下了十三篇兵法。

当时的吴国常常遭到楚国的侵扰。吴王阖闾很想打败楚国,解除外侮。楚国有一个叫伍子胥的谋士,哥哥和父亲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带着满腔仇恨逃到了吴国,把善于用兵的孙武推荐给吴王。吴王看完孙武的兵书后,立即召见孙武。见了孙武,吴王故意刁难他说:“我很佩服先生的学问,不知先生能不能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来?”“当然能!”孙武自信地回答说。

吴王不信,就从后宫叫来一百零八个宫女,要求孙武把她们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孙武马上开始训练这支队伍,他将宫女分成两队,挑选了两名最受吴王宠爱的宫女做队长。然后把操练的内容和方法详细说了一遍,接着宣布了军队的纪律,最后他问:“你们记住了吗?”“记住了!”宫女们回答。

于是孙武向她们发出了操练的口令。可宫女们听了口令后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原来她们并没有把孙武的话当回事,他说的话她们一句也没记住。孙武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几遍,然后第二次发号施令。这回宫女们笑得更厉害了。

孙武不再多说,命令左右把两个队长拉下去斩首。吴王大惊,忙派人替两队长说情,可孙武还是把她们斩了,另选了两名宫女做队长。这样一来,宫女们知道军令是怎么回事了,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不敢再有丝毫马虎。训练结束后,孙武报告吴王说:“队伍训练好了。现在只要大王一声令下,前面就算是火坑,她们都会奋不顾身地往前冲的。”

吴王十分佩服孙武的才干,请他做了将军,负责练兵伐楚。

伍子胥报仇心切,天天来催孙武出兵伐楚。当时楚国的兵力有二十万,而吴国不过四万。力量对比悬殊。怎样才能使四万人马发挥最大的效能呢?孙武把军队分成三支,轮番侵扰楚国边界,等楚军一迎击,他们马上就撤退。而楚军刚回去休整,吴军又前去骚扰,搞得楚军整天提心吊胆,疲惫不堪。

吴王和伍子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要孙武乘机进攻楚国,但孙武不同意,他认为要有战必胜,攻必克的把握才能出兵,而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必须耐心等待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这一年,楚平王死了,楚昭王即位,把大权交给了宰相子常。子常经常向周围的小国勒索钱财,这些小国十分讨厌他,请求吴国庇护他们。孙武立即建议吴王出兵楚国。吴王任命孙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