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21:11:08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试读:

前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7年6月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的故事发生在远离现在的四千年左右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始终被传为佳话。

尧是当时部落首领,考虑自己年纪大,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物色一个年轻有为、品德高尚的人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有的人讨好说:“你的儿子丹朱最合适,能保证你家族权位不变。”尧听后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不争气的丹朱不行。”也有的说:“能讲善辩的共工也不错”。尧听后很不满意地摇了摇头。后来又有不少人向尧推荐一个名叫舜的青年。他平时曾耳闻过舜的为人,所以这个人很引起他的注意,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到舜的身世,他很小死了母亲,经常受继母和继母所生之子的百般虐待和欺辱,并把他赶出家门,变成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只好在一个偏僻山村靠开垦荒地度日,经常帮助鳏寡孤独者干活,并把村子内外的道路修得平平坦坦,理顺得停停当当。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人互帮互助,街坊邻里和睦相处,扶老爱幼,助人为乐。为争田界吵闹不休的现象逐渐消失了,为抢渔场打架斗殴的事件不再发生了。陶器比以前做得更加精美耐用,四面八方的人们闻风而来,到此居住,舜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

尧为了进一步对舜进行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就把几个不长进的儿子送到舜那里,跟他一起生活、劳动。经过一段实践之后各个都有了明显进步,尧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好继承人,于是让他代理部落联盟首领工作,经过一段考验、培养、观察,尧完全放心了,正式把联盟首领的职务让给了舜,还把自己两个心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

舜正式接替了首领的职务之后,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洪水泛滥成灾。他为了制服洪水,起早贪黑,亲临现场,发现鲧对治水不利,便根据大家的意见,指派鲧的儿子禹来领导抗洪治水的工作。禹接替了这项工作后领导大家共同研究治水方案,大家一致认为以前以“堵”为主的办法只能解决一时,而不能治其本,因此大禹最后采取了以“导”为主的方针。在疏导的过程中,禹率先垂范,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日夜守在工地观察地势,测量地形,如同普通民工一样头戴草帽,肩扛工具,亲自挖河、担土,哪里最艰苦他就奔向哪里。在开凿龙门山,劈开三门峡等惊天动地的工程中,他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干,不怕烈日晒,不怕风雪寒,小腿的汗毛磨光了,脚磨出了血泡,他在所不惜。在他领导治水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已成为佳话,有一次正当他路过家门,就听到从屋里传来妻子病重的呻吟声,当时他非常想进屋看看病妻,但一想到治水的重任便又继续跟队伍前进。

十几年来,禹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安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把洪水引入大海之中,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家对他非常尊敬,称他为“大禹”。舜在自己年青时,就主动地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深得人心的英雄——大禹。大禹治水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尧舜时期,生产力很低下,生活条件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冲毁房屋,淹没田地,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避难。

为了解除水患,尧派鲧去治水,鲧沿用了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不仅没有把洪水制服,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之后,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领命之后,接受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和助手跋山涉水,进行艰苦的考察。考察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野餐露宿,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腿累肿了,仍不懈怠。

大禹率领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工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使洪水畅通无阻地流入大海,治水获得了成功。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公而忘私,几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家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他,非常高兴,要他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治水中了。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天下为公,为民造福,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敬。他的事迹,华夏子孙代代传颂着。鬻拳忠君爱国

鬻拳,春秋时期楚国人。

一次,鬻拳向楚文王提出一项正确的建议,楚文王不想采纳,无论鬻拳怎样劝说都无济于事,鬻拳只好采取了用兵器威胁的办法。楚文王害怕了,才勉强接受了鬻拳的建议。楚文王接受建议后,鬻拳为自己能替国家、民众做了一件好事而宽慰,但同时又认为,自己用兵器来威胁国君,实在是犯了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于是对自己采取了刖刑,砍掉了自己的双脚,用来赎罪。

后来有一年,巴人进攻楚国,楚文王领兵抵抗,在津地被巴人打得大败,楚文王率领部分军队逃回,当时鬻拳是守城门的官,没有开城门接纳文王进入。并高声叫道,不取胜不得回城。文王遭此拒绝又经此一激,于是领兵反攻。终于打败了敌人,得胜班师回国。途中,文王得了重病,死了。鬻拳把楚文王安葬在楚国君主的墓地。安葬完毕,自己也自杀了。自杀前嘱人,把自己安葬在文王墓前,仍为文王守门。祁黄羊荐贤

祁黄羊是晋国的大臣,有一天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地方官,谁可以担当此任呢?”祁黄羊说:“解(xiè)狐可以担当此任。”晋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呢?”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我谁可以作南阳地方官,并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啊!谁可以做县令和谁是我的仇人是两码事。”晋平公说:“好啊!那我任用解狐为南阳地方官。”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祁黄羊心胸开阔,不计私仇。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国家中缺少一名尉官,谁可以担当此任呢?”祁黄羊说:“祁午可以担当此任。”晋平公又问:“祁午不是你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做尉官,并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那我就任命祁午作尉官。”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又都很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这件事。孔子听到这事以后,也深有感触地说:“祁黄羊向国家推荐人才,对外不避仇人,对家里不回避儿子,可以说祁黄羊是公正无私的了。”腹行大义

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叫腹(tūn)的人,他是墨家学派中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以天下为公,忍痛杀子,以行大义,受到人们的称赞。

有一天,腹的儿子因事误杀了人,官吏当时就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里。按法律应判杀头之罪。这件事惊动了国君秦惠公,秦惠公想,腹已经有了很大年纪了,就一个儿子,连个女儿也没有,虽然他的儿子犯了罪,但腹为朝廷做过贡献,准备从轻处理他的儿子。便叫人找来了腹。秦惠公说:“你的年龄很大了,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已经命令主管的官吏,不要把你的儿子处死刑了。这样处理你会满意的吧?”

腹听了秦惠公的话,很受感动,但是他想:“决不能因私而废法。”于是,腹回答说:“墨家的信条是,杀了人的人就该去偿命,判死刑;伤了人的人,就该按情节去判刑,定他的罪。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人们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证。禁止杀人、伤人,这是天下的大义啊。您虽然给我的儿子恩赐(cì),不让官吏杀他了,但是,我怎么可以不执行墨家的信条呢?”

腹没有服从秦惠公的命令,依然坚持依法杀了自己的儿子。管仲巧劝齐桓公清“社鼠”

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武,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齐国大夫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不记箭伤之仇,任命管仲为卿,辅佐自己推行改革。

管仲帮助齐桓公,在税收、徭役、货币、物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国国威大振,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在改革中,管仲毫不避嫌,敢于忠言直谏。

一次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管仲回答:“那当然是社鼠了!”齐桓公诧异道:“社鼠?社鼠,是什么呢?”管仲回答:“社鼠是土地庙里的老鼠啊!您见过建土地庙吗?需要先打好地基,再支起木架,垒上土坯,磨上泥巴,还要上笆,垒瓦……建成可不容易啊!可是老鼠却在土地庙里打洞、做窝、寄身。日子久了,墙倒屋塌。人们再虔诚,又上哪儿去祭祀呢?人们想治老鼠,用火熏,担心烧了木头,用水灌,又担心墙壁倒塌、泥土剥落……这就是社鼠不能捕杀的原因。”

齐桓公听了,连连点头道:“如果把土地庙比做国家,谁是社鼠呢?”

管仲说:“是国君左右的一些人啊!这些人,在下面凭借国君权势榨取民脂民膏,又互相隐瞒。在宫廷伺察国君情报,又上下勾结。执法人怕国君少了阿谀奉承的人,心中不快,不敢惩罚,而乱了法纪。这样,先王辛辛苦苦建起的帝业,就会像土地庙闹老鼠一样,早晚会倾倒。”

齐桓公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如果不惩处那些依势祸国的小人,就不能治国安民、革故鼎新了!”

于是,齐桓公下令依法惩处了那些祸国殃民的“社鼠”,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齐国从此日益强盛。毛遂自荐说楚王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赵王弟弟平原君的门客。

秦想灭六国,称霸于天下。于是,派兵围困了赵国国都邯郸,为此引出了一段毛遂自荐的故事。

秦军围困赵国都城后,赵国决定派平原君去楚国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合纵联盟(即齐、楚、赵、韩、魏、燕六国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要从几千门客中,挑选智勇双全的20名,一同前往。可是,只选出19人,差一人还没有着落。平原君万分着急。

门客毛遂走到平原君面前,自荐说:“我可否与君同往?”平原君问:“先生做门客几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笑道:“依我看来,能者像放进口袋里的锥子,它锐利的尖会立刻露出来。先生做门客三年,我怎么连赞扬先生的只言片语也没听说过?”毛遂说:“您也从来没把我放进口袋里过啊!否则,露出的何止是一点点尖!整个锥子早就挺出来了。”平原君听了,答应带他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反复说(shuì)楚王,明辩利弊,从早晨说到中午,竟毫无进展。急得众门客团团转。

忽然,毛遂手握剑柄,走上石阶。楚王问:“这是何人?”平原君答道:“我的手下。”楚王问:“你来做什么?还不快下去!”毛遂不慌不忙地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为什么这样无礼!是依仗楚国的军队吗?现在你离我只有十步远,大王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掌心里,楚国的军队再多,也帮不了您的忙了!”楚王惧。毛遂接着说:“况且我听说,从前商汤只有70里土地,却称霸于天下;周文王只有100里疆土,却使得天下诸侯臣服。”楚王若有所思,毛遂又说:“现在楚国,方圆五千,精兵百万,却被秦国的无名小卒白起率几万人马打败了。第一仗楚国就丢了鄢、郢,第二仗烧了楚国祖坟,第三仗又使大王祖先受辱。这样的奇耻大辱,楚国却忘得干干净净,真乃懦夫也!”楚王悟而服,连声说:“是啊,是啊,先生的话有理,我愿缔结盟约!”毛遂问:“决定了?”楚王答:“决定了!”毛遂令人拿鸡、狗、马血来,歃血为盟。毛遂的话真比百万雄师还有力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遂自荐说楚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司马穰苴执法如山

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军事家,本姓田。齐景公时任大司马,所以又称为司马穰苴。齐景公时,晋国进攻齐国的阿邑、鄄邑,同时燕国侵略齐国的河上地方,齐国军队大败。景公对此很担忧。晏子就向他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然是田氏门中偏房所生,但是他这个人文能使众人亲近服从,武能威慑敌人,希望君王试试他。”齐景公召见穰苴跟他谈论军事,十分赞赏,就任命他做将军,领兵抵抗燕国和晋国的军队。

穰苴对景公说:“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放在大夫之上,但是士兵还没有归心,百姓对我缺乏信任,我资历浅而权威不足,希望得到君王的宠臣、国人所尊重的大臣来担任监军,这样才行。”于是景公答应派庄贾前往。穰苴向景公告辞后,跟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在营门会合。”

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队,竖起记时标竿并使铜壶滴漏,等待庄贾。庄贾向来娇贵,认为率领自己的军队并且自己是监军,不很心急。亲戚朋友送他,留他喝酒。太阳当顶而庄贾不到,穰苴就推倒标竿,放掉漏壶中水,进入营中,检阅军队,指挥士兵,宣布纪律条令。军纪宣布完毕,已是黄昏时分,庄贾才到。穰苴问道:“为什么迟到?”庄贾抱歉道:“我不才,有劳大夫和亲戚们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将军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忘掉自己的家庭;面对军中纪律法规,就忘掉自己的父母;击鼓进军与敌作战的紧急时刻,就忘掉自己的身体。如今敌国深入侵略,国内很不安定,士兵们在边界上日晒夜露,君王睡也睡不安稳,吃也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在您手上,什么叫做相送呢!”召军正来问道:“按照军法,约定时间却迟到的,怎么说?”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派人飞报景公求救。那人去了,还没来得及回来,这时穰苴就斩了庄贾并号令三军。三军将士全都震惊。过了好一会儿,齐景公派使者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使者骑马奔进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中,对于国君的有些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问军正道:“在军营中骑马奔跑,军法怎么说?”军正说:“应当斩首。”使者非常害怕,穰苴说:“国君的使节,不可杀他。”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人,砍了车子左边的车杆,宰了左边那匹驾车的马,以此来号令三军。让使者回去报告,然后率军开拔。

士兵安营扎寨,掘井安灶饮食起居,以及患病者的就医吃药,穰苴都亲自过问抚慰。他拿出自己全部给养与士兵共享,自己和士卒平分粮食,按顺序只取了瘦弱者的一份。三天后指挥部队进军,连患病的将士也要求去,争先恐后地要为他投入战斗。

晋军听到了这些消息,因此收兵离开齐国。燕军听到了这些情形,就渡过黄河解了围。于是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沦陷的国土后领兵而回。

军队没有到达国都时,穰苴宣布解除武装,取消战时法令,宣誓之后才进城。齐景公与文武官员都到郊外迎接,慰劳军队的仪礼完毕,然后才回到寝宫去。齐景公接见穰苴,并封他做大司马。韩非革故鼎新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受教于一位见解独到的老师。这位老师叫荀况,学问渊博,著述颇丰。韩非崇拜老师,拜读了老师的全部著作。无论是论述自然规律的《天论》,论述认识规律的《解蔽》;还是论述思维规律的《正名》,论述伦理思想的《礼伦》;以及对先秦各派学术思想批判总结的《非十二子》,介绍历史君王治国之道的《成相》……无一遗漏。

韩非十分赞成老师荀况反对天命和鬼神的“人定胜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唐尧而存在,因夏桀而消亡)等许多论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他想做一个老师那样的思想家。

他看到诸侯割据,战争迭起,民不聊生的景象,就想以“人定胜天”、“世异事异”的观点做依据,上书韩王,推行改革。

他的长辈堂谿公知道后,立即登门劝阻:“听说你要搞什么变法,可不要忘了吴起、商鞅被杀的教训啊!”韩非斩钉截铁地说:“吴起、商鞅的死,我很清楚。他们革故鼎新,是我所向往的;他们英勇无畏,是我所效法的!我早就想好,我不为官吏所杀,即为私剑所害。但历史是前进的,前进必将战胜倒退!为了我的政治主张,即使得到吴起、商鞅的下场,也决不反悔!”

韩非上书多次,韩王没有采纳。这使他想到:“只有以最有力的根据,最巧妙的办法,把自己的主张宣传出去,理想才会实现。于是,他开始了著书立说,日以继夜,寒暑不辍。”

终于,写出了《五蠹》、《孤愤》、《显学》、《解老》、《喻老》、《定法》、《问田》、《难势》、《难一》等20卷、55篇、十万言论著,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结合的政治主张。

他的书出版以后,风靡各国,争相传阅。

这天,韩非出现在咸阳城南大街。街上,车水马龙,人如潮涌。他听一些人正在谈论他的《五蠹》篇。一个人问:“五蠹是什么?”他抢上去说:“五蠹是五种蛀虫,它们能蛀食国家,蛀食人民!”人们问:“什么虫子,能这样厉害?”他说:“是用五蠹比喻五奸。一是因循守旧的腐儒,二是不守法令的刺客,三是鼓惑煽动的政治家,四是假公济私的政客,五是巧取豪夺的奸商。”接着,韩非给大家讲了“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三个故事。然后,他说:“守株待兔讽喻不主动努力,存有侥幸心理的人;郑人买履讽喻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自相矛盾讽喻言行抵触,互不相容的人。”

在场的人都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们如能见见韩非该有多好!”韩非说:“你们已经见到,不必再见了!”说着,消失在人群中。《五蠹》等文章很快传到秦王嬴政手里,秦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得韩非,于公元前234年攻韩。次年,趁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之机留下他。

韩非革故鼎新的愿望实现了。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汉文帝刘桓(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生活节俭,为政清明而著称。他在位期间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历史上把他和汉景帝的统治时间合称为“文景之治”。下面就是一个他以身作则,严肃法纪的事例。

刘桓从小被父亲汉高祖封为“代王”,和他母亲薄太后生活在“代”这个地方。他的舅父薄昭从那时起就在代王身边精心侍奉、辅佐,在各方面出谋划策。公元前180年,扶植傀儡小皇帝的吕后病死,汉朝元老周勃就派使臣去请代王刘桓回朝廷即皇帝位。代王接到消息后,由于对千里之外的京城事变不明真相,一时拿不定主意。左右大臣也议论纷纷,怀疑这是一个政治骗局,代王更不敢贸然行动了。但是代王又很想当皇帝,生怕帝位落入他人之手,后悔莫及。唯一保险的办法就是派一个可以信任的大臣进京探得虚实,但这个使臣要冒生命危险,谁愿意去呢?就在这个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关键时刻,舅父薄昭冒生命危险进京,探得了实情,才使代王放心回朝,即位当了皇帝,即历史上的汉文帝。文帝大宴文武,给众臣封官晋爵。薄昭作为有功之臣被文帝封为轵侯。

作为一代名君的汉文帝重整了国家的法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如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及累及罪犯家族的连坐制度等。他还重申了“王族犯法与民同罪”的古训,作为执法原则。

作为文帝舅父的轵侯肩负重职,同时又是皇亲国戚,深为文帝信任,经常入宫议事。成为皇宫的常客。一天议政完毕,文帝留薄昭在宫中饮酒,为助酒兴,二人在席间玩起了掷骰子的游戏,还定下规矩:输的人罚酒喝。偏巧,这一天薄昭的手气太坏,连输了几次,只好连喝几杯罚酒。接着他又输了一次,一个宫中负责斟酒上菜的小官侍郎看他已连干几杯,怕他醉了,就倒了很少一点酒给他喝,走走过场。另一个侍郎看见了,冷笑道:“你挺会拍马屁呀,输了就得罚,这是宫里的规矩!”接着给薄昭倒了一满杯酒:“请吧!轵侯!”薄昭连喝罚酒,早已心中不快,这时看到一个小小的侍郎竟敢如此无礼,更为恼火,只是当着文帝面不便发作,喝下了这杯酒。席间他叫来随从,趁别人不注意,恶狠狠地递了一个眼色。过了一会儿,有人来禀报文帝,说刚才骂人的侍郎被薄昭的家人杀死了。文帝听了十分生气,“啪”地一声摔碎了骰子碗,一甩袖子,回后宫去了。

在后宫文帝怒气未消:舅父竟为此等小事而草菅人命,这怎么了得!应该依照律条,杀一儆百。可冷静下来他又一想,薄昭当年为自己的帝业毕竟立了大功,而他又是自己母亲的亲弟弟。自己的亲舅父,真的依法惩办,确实于心不忍,再说对自己母亲也不好交代。文帝考虑再三:如果让舅父逍遥法外,或者轻描淡写,国法不就是一张废纸了吗?“王族犯法与民同罪”也成了一句空话。再说自己帝业刚立就违背诺言,岂不是失信于民吗?国法比私情更重要!于是他下决心依法惩办舅父:杀人者偿命,鉴于他是自己长辈,应该让他死得体面些。

第二天,文帝对文武群臣说:“轵侯昨日犯了过失,自觉心中惭愧,对不起先祖训导,要自尽于世,与诸位诀别了。你们都到轵侯家里去喝诀别酒吧。”于是散朝以后成群结队的大臣都来到轵侯家中叙旧道别。大家哭丧着脸和他道别,可是薄昭根本没有想到文帝会真要他死,他流着眼泪,恳请群臣到文帝面前求情。并且说如能饶他一命,一定感恩图报,将功折罪。大臣们回到朝廷,把薄昭的请求如实转奏。文帝听了,沉默了一会儿,这时群臣也有的认为文帝只不过是给大家做做样子,人们一求情就会饶了皇舅。但是文帝却更加果断地下令:“要大臣们马上换上白色丧服,一起到轵侯家里去送葬,哭丧。当白色的送葬队伍来到轵侯家,哭声大作的时候,薄昭知道文帝决心已定,不能更改,自己今番是死定了,只好举刀自尽了。”

汉文帝就是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诺言,维护了国法的尊严,也留下了执法如山的美名。汉文帝作为一代封建帝王能做出这样的壮举殊为不易。当然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客观上却创造出了比较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可为后世借鉴。汉武帝护法斩外甥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有个儿子,叫昭平君,也就是汉武帝的外甥,昭平君依仗自己的舅舅是皇帝,母亲是公主,常常仗势欺人,干了许多坏事。隆虑公主对这个宝贝儿子疼爱得很。但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任其下去,早晚有一天会闯下大祸。后来隆虑公主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儿子昭平君实在是让她放心不下,临死之前,她把哥哥汉武帝找到跟前,给了他黄金千斤,钱一万缗。伤心地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真担心他以后会犯国法,被判死罪。现在我把这些钱财交给你,只求你将来能念兄妹之情免掉他的死罪,这样我死后就能闭上眼睛。”汉武帝轻声慢语地安慰了妹妹一番,并当场答应了她的请求。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更加无法无天,整天胡作非为。有一天他喝醉了酒,竟然平白无故地把一个年老的官员杀死了。朝廷的有关部门只好把他抓起来关在监狱里。但由于他的皇亲贵子的特殊身份,谁也不敢给他判刑。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感到很为难,按理说杀人要偿命,应该判昭平君死刑。但他又想到妹妹临终前的请求,不忍心处死外甥。到底该怎么办?武帝苦苦地思索了很长时间,他想到自己的行动将要给整个国家带来影响。如果自己置法而不顾,今后还怎么去治理国家?最后还是忍痛下了决心。对众人说:“法令是国家制定的,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外甥就破坏了法令。”说完他就果断地下达了将昭平君斩首的命令。

汉武帝坚持天下为公,秉公执法这件事受到后人称赞,得到人们爱戴。霍光辅政只为公

霍光,是汉昭帝手下赫赫有名的贤臣。在他辅政时,汉昭帝年纪尚小,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霍光就不厌其烦地向汉昭帝进谏,请求皇帝陛下要尽可能地照顾老百姓,减轻赋税,减少官差,遇到灾荒年要借给百姓种子和粮食。正因为他敢于直谏,使得汉昭帝时,朝政比较清廉。老百姓说:“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的日子又快回来了。”可是朝廷中有几位大臣因为霍光不讲情面,一心为公,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就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非把他拔去不可。

左将军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首先反对霍光。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有个女儿,才六岁。上官安要把这个六岁的女儿嫁给汉昭帝,将来好立她为皇后。他请父亲上官桀先去跟霍光疏通。霍光说:“您的孙女才六岁,现在就送进宫里去,不合适。”话是一句好话,可是上官桀和上官安从此更痛恨霍光了。

上官安不死心,他找到了汉昭帝的大姐盖长公主的朋友丁外人,请他去请求盖长公主。丁外人花言巧语地向盖长公主一说,盖长公主就答应下来了。原来汉昭帝从小死了母亲,是姐姐将他带大的,一向把大姐盖长公主看成母亲一样,盖长公主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就这样,上官安六岁的女儿进了宫,没有多少日子就立为皇后。上官安做了国丈,还做了车骑将军,他非常感激丁外人,就在霍光面前说丁外人怎么怎么好,可以封他为侯。霍光对于六岁的小姑娘进宫这一件事本来很不乐意,因为盖长公主主张这么办,他不便过于固执。可是封丁外人为侯,霍光是坚决反对的。上官安为此嘴皮子都说出血来,霍光还是不依。

上官安央告他父亲上官桀再去跟霍光商量。霍光说:“无功不得封侯,这是高祖立下的制度。”上官桀降低了要求,他说:“拜他为光禄大夫行不行?”霍光说:“那也不行。丁外人无功无德,什么官爵都不能给,请别再提啦。”霍光因此得罪了上官桀他们爷儿俩和盖长公主,丁外人他们。

上官桀他们勾结燕王刘旦(汉昭帝的异母哥哥),先想办法消灭霍光,然后废去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皇帝,朝廷里有左将军上官桀,车骑将军上官安,还有别的大臣,外边有燕王刘旦,宫里有盖长公主和丁外人,他们联合起来布置了天罗地网,打算将霍光置于死地。

这伙丧心病狂的家伙,借口霍光把一个校尉调到大将军府里来,就诬陷霍光不尊重皇上滥用职权,企图借汉昭帝之手处罚霍光。多亏汉昭帝圣明,及时戳穿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诡计才使霍光得以幸免。霍光十分感激汉昭帝明察秋毫,更加坚定自己一心为公的信心和勇气。

上官桀爷儿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准备杀了霍光之后,再把燕王刘旦刺死,上官桀自己即位做皇帝。上官安高兴得像躺在云端里一样。父亲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子了,心里太高兴,不能不向自己的心腹聊聊,有人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霍光。霍光为了国家的社稷安危,为了普天下的黎明百姓着想,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一网打尽了乱党。平定乱党以后,霍光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就建议汉昭帝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减少人头税,提倡节俭,裁撤冗员等,总之,霍光辅政期间吏治清明,天下太平,百姓十分敬佩这位品德高尚,一心为公的大将军霍光。杨震为官清廉

杨震是汉安帝时华阴人。他出身贫寒、靠教书和种地过日子。农忙的时候,他的弟子们总是热情地要帮他干活,但他从来不让,说免得耽误了他们的功课。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人们都称赞他正直无私,学识渊博。

车骑将军邓牠听说杨震品德高尚,又有学问,就推荐他做官。杨震先是做了荆州刺史,后来又调任去东莱当太守。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在驿站住了一宿。当时昌邑县的县令叫王密。王密与杨震是老相识,他到昌邑来做官还是杨震帮的忙。王密也许是为了感谢杨震,也许是为了要杨震提拔自己,在深夜里去拜见杨震,并献上了十斤黄金。杨震感到意外,对王密说:“我觉得我很了解你,但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急忙说:“你先别说这个。我给你送点礼何必客气呢?反正夜深人静,我来这里也无人知道,你就收下了吧。”杨震看到王密执意要把黄金送给自己,就十分严肃地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臊得连耳根儿都红了。他只好拿着黄金羞怯地退了出去。

杨震做了好几年的太守,仍旧是两袖清风。他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出门也不坐轿。有一天,有个朋友对他说:“为了子孙后代,你也得置点家产啊!”杨震笑着说:“让我的后代做个清白官吏的子孙,这份遗产还不够阔气吗?”这番话,使他的朋友对杨震万分敬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个故事流传万代。杨震终生清廉、不为金钱所惑,成为世代为官者的学习榜样。苏章不徇私情

汉朝顺帝时,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

他到任后,秉公守法,体察民情,为民伸张正义。并积极处理积案。在清查的过程中,发现清河太守是个大贪污犯和行贿犯,但他却是清河太守最好的朋友。苏章派人把清河太守请到府上(实际上是软禁)。在开堂的前一天晚上,苏章准备了好酒好菜,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叙旧情,十分快乐,酒席中苏章没有提起他贪污行贿之事。

清河太守,自从苏章来任刺史后,心里十分恐慌,因为他了解苏章的为人,一向正直无私,更清楚自己的罪行严重。因此既不敢接近苏章又不敢再次行贿。可是苏章既然与他饮酒叙旧,想必不会对他治罪了。于是得意忘形地说:“别人头上只有一层天,唯独我头上有两层天啊。”苏章听见清河太守这样说话,知道他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于是郑重地回答道:“今天晚上我请你来喝酒是尽聊私人的旧谊,明天是冀州刺史开堂审案,那可是执行公理王法啊!”太守听了这话后,吓得面如土色,如梦方醒,刚才那种得意忘形的劲没了。

第二天冀州刺史开堂审案,苏章没有因清河太守是自己的老朋友而行半点私情。依据国法将这个贪污行贿的清河太守明正典刑了。

苏章公私分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在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得的。

东方朔自荐进谏

东方朔(前154—前93),复姓东方,名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文学家。

东方朔生活的年代,正处西汉王朝鼎盛时期。此时,由于风调雨顺,加之武帝的开拓,出现了人寿年丰、国库充盈的升平局面,汉帝国声威远震。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外族的“神异传闻”、“奇物瑰宝”相继传入国内。这一切,使人的眼界开阔了,胸襟扩大了,社会洋溢着蓬勃向上、乐观开朗的气氛。

东方朔有超人的才能,能言辩,善诗赋,尤以诙谐幽默著名。这样的人才,在此时再也呆不住了,大有施展才能的愿望。

怎样才能为国为民贡献力量呢?这位一贯谈笑风生的青年,为此吃不下、睡不着了。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终于想出了好主意:“一个人的才能和诚心,如果不被社会知道和承认,不能被启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必须立即让皇上知道自己的才能和诚心!”于是,他起草了自我荐举的奏章。他拿着荐举信,左看右看,用许多标准衡量,看是否道出了自己的家境、经历,是否道出了自己的才能、性格,是否道出了自己的愿望、诚心。直到感觉满意时,立即动身,星夜兼程,送至京师。奏章说:“微民东方朔,年少命苦,父母相继去世,由兄嫂抚养长大。13岁学字,一连三冬,阅读和撰写文史足以够用。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能记诵22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作战阵势的部署,鼓乐的鸣奏之类,能记诵22万字。总共能记诵诗书、兵书44万字。书中的人物,我最敬服子路。微民今年22岁,身高9尺3寸,眼睛像悬挂的珍珠,牙齿像排列的贝壳,勇猛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洁像鲍叔,守信像尾生。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得了天子大臣能做的事。”

他的奏章,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自荐成功了。武帝赐他太中大夫,在皇帝跟前听候吩咐,随武帝巡行狩猎,并根据皇上的见闻写成赋颂。

他的言行和文章,因多带诙谐、放诞色彩,受到了皇上喜欢。他的言行、文章虽然诙谐、放诞,但不失深刻尖锐的含义。他不愿顺遂武帝,阿谀颂扬。就直陈见解这一点,是一般公卿大臣所做不到的。

汉武帝常常化装成平民百姓去各处打猎。由于要跟随许多侍从,要扩大林苑,骚扰百姓,伤害农民利益。东方朔严正陈词,向皇上进谏:“臣听说大殷作九宫之市,而诸侯叛;灵王修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始皇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皇上扩大林苑,四处巡猎,道理不是与上面的情况一样吗!”他进谏后,汉武帝有所收敛。

汉武帝的姑母窦太主与董偃私通,挥霍的财物不计其数。可是满朝文武不以为耻,反以结识董偃为荣。汉武帝也准备置酒筵隆重接待,东方朔却与众不同,他拒理力争,指斥董偃是“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古代传说能含沙射影的害人大虫)。”他的谏诤,使汉武帝改变了主意。

东方朔还在汉武帝“执法杀外甥”有些犹豫和悲伤时说:“我听说圣明的帝王执掌国政,该赏的是仇人也赏,不能回避;该杀的是近亲也得杀,不能排除。《尚书》中说:‘不偏私,不阿党,圣王的政道才平平坦坦’。如果陛下能做到,天下就特别幸运!”汉武帝听信了。

东方朔善词赋,有作品20篇多已散失。仅有《答客难》、《非有先生》、《七谏》三篇完整存留。他的词赋多为进谏之言,以《答客难》最有名,大意说:当今时代与战国不同,是盛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在这样的形势下,贤明的人与品行不好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扬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非有先生》,假托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乘机用历史上谏诤之臣遇祸的事实,来启发吴王。期望吴王以史为鉴,疏远奸邪的人,亲近贤明的人,广泛举荐天下有才智的人,使国家大治。文章中连用几个“谈何容易”,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特别富于感染力。

东方朔的自荐精神、斗争精神、是非观点以及他的文章写法,对后世人影响很大。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东方朔的传说已在民间广为流行,连小孩子也没有不讲述和夸耀的。洛阳令董宣宁死不屈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他的姐姐湖阳公主依仗兄弟做了皇帝,骄横无忌,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犯了法,应该同老百姓一样对待。

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行凶杀了人,躲进了府里,董宣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等着。一天,那个家奴跟随公主外出,董宣当面指责公主放纵家奴行凶并当场把家奴处决了。

湖阳公主气得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责打董宣,替湖阳公主出气。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注重法令,现在,让公主纵奴杀人,还能治理国家吗?不用打,我自杀就是了。”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撞得血流满面。

光武帝知道董宣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为了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死不屈,侍卫把他的头往下摁,但董宣用双手撑地,挺着脖子,不低头。光武帝很佩服他的正直,称他为硬脖子洛阳令,并重赏了他。

以后,洛阳土豪一听到他的名字,都很害怕,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卧虎”。寒朗舍生忘死平冤狱

东汉时期明帝刘庄,有个异母兄弟叫刘英,暗中勾结奸臣颜忠、王平等人,阴谋发动叛乱,汉明帝知道后十分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十分关心爱护的弟弟居然要造反,因而非常愤恨。所以下令,凡是与造反有一点牵连的人都要斩尽杀绝。还当着大臣们的面宣布,谁要是反对这样做,就以同党论处。这就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楚狱”案件。

颜忠、王平被抓起来以后,为减轻自己的罪责,就胡乱栽赃,诬陷好人。许多与“楚狱”无关的人,都被汉明帝诛杀或流放了,多至千人。满朝上下,人人自危,无敢言者。

督察御史寒朗参加了审理“楚狱”案件。见此情景,就下决心要为无辜者辩不白之冤。弄个水落石出。这时,颜忠、王平又揭发曲城侯刘建等人参与了谋反。

为了查证清楚,寒朗亲自审问刘建等人。刘建等人冤屈地说:“我们与颜忠、王平等人连面都没见过,怎么会同他们一起谋反呢?”寒朗听后,就命人将颜忠、王平押上来审问。寒朗严肃地问道:“既然你们揭发刘建等人曾同你们一块谋反,那么,你们说说刘建等人都长的什么样子”?这一问,可把颜忠、王平问傻了,因为他们是胡编,根本没见过刘建等人。寒朗听后非常气愤,决心冒杀头的危险,向汉明帝说明真相。他上朝向汉明帝奏道:“刘建等人根本没有参与谋反,是受奸臣诬陷而已,现已查清,还有很多人都是无辜受害者。”汉明帝根本听不进去,暴怒地说:“你明明是反对我处治参加造反的人,看来你是被人收买了。来人啊!把寒朗拉出去斩首示众!”

这时,朝廷上空气十分紧张,但寒朗却神态自若,他高声说:“等一等,我早就做了杀头的准备,不过请皇帝听我把话讲完。”

汉明帝问道:“有什么话,快讲。”

寒朗理直气壮地说:“我之所以要冒死奏明皇上,就是为防止无辜者受牵连,希望皇上能从盛怒中清醒过来。一些人助长皇上滥杀无辜,是为了自己当官,不是为了国家,这样下去冤狱越来越大,就会众叛亲离,那么江山就要被断送,我这些话,请皇上三思。”

寒朗的真诚、直率,使汉明帝醒悟了过来。觉得寒朗人品可贵,立即释放了寒朗。并经查实、审理,开释了一千多无辜的受害者。

寒朗这种舍生忘死平冤狱的精神,深得后人赞叹!马太后不为亲情谋富贵

马太后是东汉章帝的养母,她不仅才识过人,而且深明大义,忧国忘家,是一位值得后世称颂的女性。

马太后提倡节俭,常穿粗丝之服,并以此要求自己的娘家人。她看到娘家人生活奢华,便下诏裁减其每年的费用,直至其幡然悔悟为止。

马太后从不准许自己的家人利用她的身份地位谋取权贵。

有一段时间,章帝打算赐封各位舅父,马太后坚决不同意,并下诏斥责那些上书建议册封外戚的大臣。

章帝看到马太后的诏书后悲哀叹息,再次请求赐封。马太后仍然以马家没有为国立功为由坚决不准,并规劝章帝说:“儿女孝顺,最好的行为是使父母平安。如今不断发生灾异,谷价上涨数倍,我日夜忧愁恐慌,坐卧不安,而皇帝却打算先为外戚赐封,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章帝听了母亲的话十分感动,放弃了赐封的打算。

马太后到垂暮之年,有关部门接连以旧制为依据,再一次奏请章帝赐封各位舅父。章帝便瞒着马太后分别赐封马廖、马防和马光为顺阳侯、颍阳侯和许侯。太后听到消息后,找来三位兄弟规劝说:“我虽已年老,仍告诫自己不要贪得无厌,我劝导兄弟共守此志,要使闭目身死之日不再遗憾。不料,我这老人的志向不再能够坚守!身死之日,我将永怀长恨了!”马廖等人羞愧难当,上书请求辞去了一切官职,离开朝廷,回到了自己的宅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