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共《财政学》(第6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21:25:5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共《财政学》(第6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陈共《财政学》(第6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选择题

1.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行业可采用的公共定价方法是(  )。[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法

C.边际成本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答案】D【解析】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季节、月份、时区的高峰和非高峰的不同,有系统地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平衡需求状况。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低。

2.《经济学中的灯塔》一文是1974年由(  )发表的,研究的是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问题。[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A.科斯  

B.诺斯 

C.马斯格雷夫 

D.斯密【答案】A【解析】科斯在1974年发表《经济学中的灯塔》一文,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该定理研究的是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问题。

3.财政支出增长的替代一规模效应理论由(  )经济学家提出。[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

A.阿道夫·瓦格纳  

B.马斯格雷夫

C.皮科克和威斯曼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答案】C【解析】皮科克和威斯曼提出财政支出增长的替代一规模效应理论,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对1890-1955年间英国的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此即替代-规模效应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阿道夫·瓦格纳提出了“财政支出扩张论”,即瓦格纳法则。

4.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不包括(  )。[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A.成本——效益法   

B.最低费用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因素分析评分法【答案】C【解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一般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最

低成本法和因素分析评价法。

5.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需满足的条件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A.公共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私人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

B.公共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私人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

C.公共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私人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

D.公共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与私人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之和最大【答案】A【解析】当公共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等于私人物品支出的边际效益时,不可能通过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而使得一方收益不减少的情况下而增加另一方的收益,即此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效率状态,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有(  )[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A.养老保险支出   

B.失业保险支出

C.工伤保险支出   

D.医疗保险支出

E.社会救助支出【答案】ABCDE【解析】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军人优抚支出和自然灾害救济支出等。其中,社会保险支出又分为养老保险支出、失业保险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工伤保险支出及生育保险支出。

7.最适课税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  )提出的“牺牲”理论。[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A.李嘉图   

B.穆勒

C.庇古   

D.米尔利斯【答案】B【解析】最适课税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穆勒提出的“牺牲”理论,此后庇古等人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

8.我国现行消费税实行(  )课征制。[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A.多环节 

B.单一环节

C.生产环节  

D.流通环节  【答案】B【解析】我国现行消费税实行单一环节课征制。为方便征收管理,我国目前采取了以在应税消费品生产经营的起始环节征收为主的办法。

9.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为(  )。[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A。3%  

B.4%  

C.5%  

D.6%【答案】A【解析】2008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

10.2009年1月1日之后,企业购入下列项目中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是(  )。[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A.机器设备 

B.房屋 

C.原材料

D.运输工具 

E.备件【答案】ACDE【解析】2009年1月1日,我国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但是,不动产的进项税额仍然不能扣除。

二、概念题

1.税收的替代效应[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

答: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由此可见,税收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人们工作努力程度的降低,是一种对经济的阻碍力量,也被称为税收的抑制效应。而反过来,努力降低替代效应的作用,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和减少税率档次,则可以作为振兴经济的一条政策出路。

2.公共物品[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2研]

答:(1)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2)类型有以下两种:

①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属于纯公共物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

②混合产品或准公共物品,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混合物品中包括两种情况。

a.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

b.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

3.税收资本化[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答:所谓税收资本化,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如土地、房屋、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税收资本化是税负后转嫁的一种特殊方式。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资本化的条件:①交易的财产必须具有资本价值,可长时间使用,并有年利和租金,如房屋、土地等。这类财产税款长年征收,如为其他商品一次征税后即转入商品价格,无需折入资本;②冲抵资本的价值可能获取的利益应与转移的税负相同或相近。

4.税收支出[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

5.排挤效应[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所谓排挤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即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厂商)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现象,这就是“排挤效应”。

国债排挤效应是指,在政府的财政赤字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非政府部门的资金供给并形成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从而引起非政府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国债的排挤效应,主要是通过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的。

①资金供给,国债发行直接减少了民间的可用投资资金总额,民间购买国债的资金并非来源于消费基金。事实上,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导致资金使用权从民间转移到政府手中。

②资金需求,国债发行会抬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引起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而若资本边际效率未能相应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必然受到抑制,导致投资规模的缩减,资本市场处于一种较低的均衡水平上。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私人生产部门对资金的需求,相应地,资本市场也就处于一种低级的均衡状态。

6.部门预算[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答:部门预算就是按部门编制预算,改变过去长期以来按支出功能和收入类别编制预算的做法。部门预算要反映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既反映一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也反映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部门预算是一种全面反映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

部门的一般预算收入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一般预算支出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其他支出等。

各部门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按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的支出需求,年度预算要求编制到具体项目。

7.汲水政策[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答: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美国实施的罗斯福-霍普金斯计划(1929-l933年)、日本实施的时局匡救政策(1932年)等,都是所谓的“汲水政策”。从字面上看,这种政策就如同水泵里缺水不能抽出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抽出地下水的功能。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1)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2)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3)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4)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8.完全基金式[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完全基金式是基金式养老社会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另一种基金式筹资模式是部分基金式。

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完全基金式是一种自我养老的保险模式,各代之间不存在收入转移,每一代人都是靠自己工作期间缴纳的保险费所积累起来的养老储备基金来维持老年生活。

9.国家预算[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国家预算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反映政府的职能范围、行动方向和政策。同时,由于国家预算和决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才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起源于英国,英文budget本意为“皮包”。因当年英国财政大臣到议会提请审议财政计划时,总带着个装有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皮包,久而久之,皮包便成为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代称。中文“预算”是budget的意译。

三、简答题

1.画图解释税收的收入效应。[东北师范大学2007研]

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1来说明。

图2-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在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图2-1  税收的收入效应

I,切点为P。在切点P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111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1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1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相切,切点为2P。在切点P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22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2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移至P,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12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简述公共产品类型及其特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研]

答:(1)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产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产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2)类型有以下两种:

①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

②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中包括两种情况。

a.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一座桥梁在不过分拥挤的条件下,多出一辆车通行,并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就是增加一辆车通行并不增加边际成本,具有非竞争性;但要阻止车辆通行也是可能的,只要设置一个岗亭即可做到,所以又具有排他性。

b.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前一种情况还以桥梁为例,该桥梁通行的车辆已经接近或超过负荷能力,如若再增加通行车辆,则必须增加执勤人员来缓解通行的车流量。后一种情况可以一座花园为例,一座花园,即使设置围墙,也不可能排除路人闻到花香并享受净化空气的好处。

3.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的理论解释内容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答:“经济发展阶段论”是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共同提出来的,他们用该理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数会是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会趋于下降。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简述养老社会保险的两种筹资模式。[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综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可分为现收现付式和基金式两大类。(1)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从资金角度来看,现收现付式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上一代人并没有留下养老储备基金的积累,其养老金全部需要下一代人的缴费筹资,实际上这种保险靠的是代际之间的收人转移。(2)基金式

基金式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两种。

①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②部分基金式则是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一个非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可以满足2年以上的养老金支出需要时,则属于部分基金式。

完全基金式是一种自我养老的保险模式,各代之间不存在收入转移,每一代人都是靠自己工作期问缴纳的保险费所积累起来的养老储备基金来维持老年生活;而部分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则是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

5.简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

答:财政补贴指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由此,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①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②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3)财政补贴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都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6.简述你对税收效率的理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

答: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

①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征税过程本身必须有效率,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征收费用与税收收入的比值越小越好。

②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a.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更高层次的税收效率。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再分配工具,可以在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可能扭曲资源配置格局,阻碍经济发展。如果税收起的是前一种作用,就是有效率的;如果税收的作用属于后一种,就是无效率的。

b.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税收是否有效率必须结合经济运行本身的效率来考察。假如经济运转本身已是高效率的,税收活动就应以不干扰经济运转为有效率,假如经济运转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税收效率则体现在它对经济运转的影响和干预上。对长时期的、全面的经济运转过程的考察结果表明,经济运转本身具有极限效率的情况极为少见,在市场经济国家,总是存在所谓市场失灵的问题,在计划经济国家,也会有计划失误和生产者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而税收干预总是大有可为的。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调节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强化,并在实践中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充分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说明我国政府把提高税收效率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7.如何正确理解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

答: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但是,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两者会有矛盾和冲突。例如,商品课税可以通过各类奖励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发展,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率的,但由于它背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有时会造成纳税人的苦乐不均,通常又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所得课税具有负担合理、课征公平的优点,但它距离经济运转过程较远,很难直接调节生产和流通,又有效率不高的缺点。

正因为如此,在税制建设和征收管理上才有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说法。

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需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两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

因此,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必须跳出具体的一个税种或某项税收政策的圈子,而要从整个税制或税收总政策来思考。

仅就某一个税种来说,可能是以公平或以效率为主的,但作为税种集合的税制,通过各税种的互相补充,完全有可能组成一个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好的税制。不过,有些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建设本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方面作为侧重点的税收政策,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平型税制,这样的税制往往更具有实践价值。

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8.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1)全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实际税率按课税对象的绝对额划分若干级距,每个级距规定的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就纳税人全部课税对象按与之相适应的级距的税率计算纳税的税率制度。“全”字的含义就是全部课税对象按一个达到级距的相应税率征税。目前,全额累进税率一般已不采用。(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相对应,是指分别以征税对象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一种。凡税基每超过一个级距时,即分别以其超额的部分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率。(3)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①计算简便,在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确定税率后,实际上等于按比例税率计税;②全部课税对象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③累进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致。其缺点是:在课税对象级距的分界点附近,税负不合理,会出现税收增加额超过课税对象增加额的不合理现象。(4)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①在征税过程中,对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课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多收入的多纳征、少收入的少纳征、无收入的不纳税原则,更好的体现公平原则。②累进幅度比较缓和,税收负担较为合理。只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一般不会发生增加部分的税率超过增加的征税对象数额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鼓励纳税人增产增收。③更好解决了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不一致的现象。其缺点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税对象越大,包括等级越来越多,计算就越复杂。

四、论述题

1.从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谈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东北师范大学2008研]

答:(1)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主要问题及非法因素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农民收入增幅有所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②下岗职工收入偏低,城镇居民中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③某些行业凭借垄断优势收入过高,行业收入差距拉大;④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导致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无疑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分配方式的变革。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收入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差距扩大是必然的,总体上也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并非都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甚至非法因素:

①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竞争,最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垄断问题。②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a.对高收入调节不力,缺乏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b.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③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虽然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收入分配范畴,但通过非法收入确实造就了一批暴富者,并从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配过程。

(2)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①公平分配的标准

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基尼系数是用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以下的总面积的数值。基尼系数大于0,小于1,系数越小,越趋于平均。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系数处于0.3和0.4之间为合理区间。

②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比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过去“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

b.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人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人,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d.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2.试论我国进行增值税转型的意义和途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研]

答: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制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税基最大,但重复征税也最严重。收入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当期折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收入,税基其次。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一次性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相当于最终消费,税基最小,但消除重复征税也最彻底。

增值税转型是指将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1)增值税转型的意义

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消除我国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由于它可以避免企业购置设备的重复征税,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可以消除重复征税带来的弊端,对所购固定资产支付的税款通过进项税额的抵扣得以补偿,相当于为企业注入一笔流动资金,可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

②有利于增值税制与国际的真正接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如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实现与国际的真正接轨,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

③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消费型增值税采用统一的购进扣税法,外购项目所包含的税金,可以一次性全部扣除,有利于对发票进行管理,减少税务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可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纳税效率和征管效率。

目前,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增值税转型的途径

①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也就是要从现有的东北三省和中部六省26个市扩展到全国。我国经济转型已到关键阶段,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如果不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会对其他地区造成税收政策上的不平等,影响经济运行。根据税收平等、公正的原则,应该在全国尽快普遍实施统一的消费型增值税。

②渐进推行,先实行分行业推行和增量抵扣,最终过渡到全行业全额抵扣。渐进式改革适合中国国情,可以缓冲全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带来的财政减收压力。分行业推行,即按照行业的技术等级将企业划分为上、中、下游产业,分步实施转型,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率先转型,中下游产业依次逐步跟进。

这种做法既缓解了财政减收的压力,也能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对投资的引导,有利于提高我国要素商品的整体科技水平。增量抵扣即新增固定资产新办法,存量固定资产老办法。对存量固定资产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对新增固定资产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在限定抵扣范围的同时,可考虑暂时采用增量抵扣,以避免对财政收入和经济运行的过大影响。重要的是,分行业推行和增量抵扣只能作为过渡性措施,待时机成熟,应尽快实行全行业全额抵扣,实现彻底转型。

③进一步扩大增值税范围。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行后,应分步、分批扩大其范围,对应该实施增值税的行业和应税项目普遍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由于交通运输、建筑安装两个行业与货物生产密切相关且在社会再生产中不可或缺,应首先将这两个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从而有效保证税款抵扣链条不被中断。避免企业在营业税和增值税之间转移税负,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运输发票偷逃税款。

④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适度扩大地方税收。增值税转型必然带来收入结构变化和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对此,一方面应该尽快改革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和重新调整共享税及其分成比例等,以弥补增值税转型对地方财力影响;另一方面应考虑通过税权的调整,让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征诸如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物业税等,加快营业税、资源税等改革,使地方政府真正获得可持续的财力保证。这样通过对税收收入结构的重大调整,各税种间有增有减,既能保证税收收入的平衡和稳定,也能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使经济和税收协调快速发展。

3.结合“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面临的形势,论述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中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基本思路是:对目标模式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同时对现行具体制度进行微调,加快向目标模式推进的步伐。(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在市场体制下,市场干什么,政府干什么,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②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事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和集权与分权关系。

a.其中有些事权的划分是十分明确的,如国防基本属于中央事权,但大部分事权则是交叉的,如基础设施、文科卫、支农等事业,是各级共有的职能,而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b.我国分税制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只是中央与省一级的事权划分,而对省以下各级的事权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省以下的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就缺乏明确的依据。

③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如国防费属中央支出,但某些由地方执行的战备费也可能列入地方支出;地方公教人员工资可以列为地方支出,也可以列为中央支出,垂直下达。总之,在事权划分明确的前提下,仍要求对支出职责细化,特别是在中央与地方间有交叉的支出、跨地区性支出、具有外溢性的支出,力求边界清晰,避免混淆不清,相互干扰。(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工商税制改革是同时配套进行的,基本上是按现行税制的税种划分收入,并已形成接近于目标模式的分配格局。但某些收入划分并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仍需不断调整。

例如,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收人不符合政企分离原则,而且随着企业重组、合资、联营以及股份制等跨所有制等组织形式迅速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税种,而当初将这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

另外,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连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如作为我国主体税种的增值税,由目前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并扩大征收范围是一种必然趋势。一旦调整增值税税制,税基和税率都要有所改变,就要求收入划分随之调整。

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也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当前的税制结构来看,地方税种还不健全,收入水平不高,自给率偏低。从分税制运行实践来看,营业税已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城市维护建设税也是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归并为统一的财产税,有望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增量调整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而增加的中央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①用于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②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均衡地方问的公共服务水平。

实行分税制之后,转移支付制度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但从运行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在纵向平衡方面,中央支出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在横向平衡方面,转移支付并没有制止地方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扩大。

转移支付之所以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是与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先天的制度性缺陷有直接关系。

①多种转移支付形式并存,还不够规范。

②当前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中的主要部分是税收返还,因而关键还在于完善税收返还制度。设置税收返还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以实现“存量不动、调节增量”的政策目标,但税收返还机制今天反过来则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

a.从纵向关系来看,税收返还机制在账面上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央收入的比重,但又原封不动地返还回去,并没有增加中央的实际收入,也不能发挥转移支付的政策调节作用。

b.从横向关系来看,由于各地区的税收返还基数不同,税收返还增长机制明显有利于富裕地区,因而成为助长地区问财力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加大了中央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负担和难度。

c.从转移支付制度原理来说,税收返还实际上是维护既得利益的“基数法”的延续,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求逐步过渡到按客观因素测定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但只要维护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存在下去,就不可能完全实现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因而逐步减少税收返还应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的方向。(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大的方面看,省对下级与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的性质、形式和方法是雷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税系有待完善,省对下的级次多,因而建立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的难点更多,需要的时日更长。

自实行分税制后,大部分省(区)相继参照中央对省级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了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在转移支付金额及其来源、技术方法以及利益格局调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效。但形式多样化,力度欠缺,不够规范。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不适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只能给予原则性和政策性指导,尊重分级管理赋予省级政府的自主权和调控权,适度体现统一领导的精神。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省一级集中财力较多,基层财政困难较大,地区间财力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完善省以下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①突出重点,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县(含县级市、旗)、乡(含镇、苏木)的财力;②积极稳妥,在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保证各级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财力调整主要是调整增量;③简单规范,在确保完善体制目标的前提下,办法力求简单透明,统一规范,便于操作。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概念题

1.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指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外部影响,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2)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6)微观经济政策等。

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是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进行的过渡干预,妨碍了市场经济机制正常职能作用的发挥,反而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更大危害。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可能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只能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2.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但却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如果以上两类经济活动完全在市场中进行,由于成本和收益是不对称的,就会导致具有外溢性的产品由市场提供得过多或过少,就会扭曲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

3.政府干预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够高效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提供相关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或者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这就是政府干预。

4.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一个人享有公共产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

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则称为“私人产品”或“私人物品”、“私人品”。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则称为“共有资源”。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排他性而没有竞争性,就存在着这种产品和服务的“自然垄断”。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搭便车问题”。

5.公共需要

答:公共需要是指经济社会中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提出的集体性需要。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

①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它也是一种个人需要;

②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③公共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整体需求,要么区域内所有人的这种需求都能得以满足,要么都得不到满足。

6.非排他性

答: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等。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与非排他性相对应的是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7.非竞争性

答: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与非竞争性相对应的是竞争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二、思考题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答: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有以下诸多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牟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主要可能发生在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

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等,这些都是政府干预失效或财政失职的表现。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①排他性和非排他性;②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非排他性则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答: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历史的、特殊的。

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

一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哪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

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人们从工业发展的实践得知,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认识塑造了经济起飞阶段的社会公共需要的。

7.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财政职能是对财政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反过来又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概括财政职能的意义,就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2)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同样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①从总的方面说,政府与市场的某些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如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职能,只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在实现同一职能中的适用领域、作用方式、经济效应方面就有所不同。

②市场失灵才存在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政府也存在失效和缺陷,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甚至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率损失。

③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3)经济学在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财政涉及微观的个量,也涉及宏观的总量,财政学是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府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这里既含有作为经济活动的量的关系,也含有由量的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

8.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