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22:50:57

点击下载

作者: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茶艺

中国茶艺试读:

《中国茶艺》序

弘扬陆羽文化 倡导绿色生活

中国是茶的故乡。陆羽是世界茶圣。世界茶人言必称陆羽。中国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天门陆羽,天下茶圣;陆羽茶经,茶之圣经;陆子陆学,茶之国学;陆羽天门,茶之圣地——世界茶圣地,世界茶人朝圣地,世界茶人旅游目的地。陆羽是中国茶魂,陆羽《茶经》是中国茶艺的指南。今年是茶圣陆羽诞辰1280周年,我们谨以《中国茶艺》一书作为纪念。同时以此作为向“湖北省第五届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陆羽杯)暨首届陆羽杯国际茶道邀请赛”(中国湖北天门)的献礼。

茶为民生,健康为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说的是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客来敬茶,茶是中国待客的第一礼节。药食同源,药茶同源,茶食同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成分。茶解毒,茶解酒(残酒),茶消渴,茶消食,茶明目,茶护齿,茶降脂,茶防癌,茶美容,茶平气,茶清心,茶怡情,茶养性,茶益思,茶益智,茶益寿。唐卢仝《七碗茶》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几千年来,茶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全民饮茶,健康饮茶,科学饮茶,文化品茶,已风行全国。

茶为国饮,不玄不虚。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诗戏茶,茶最具兼容性,茶最具亲和力。不管是道房僧院,墨池书斋,亭台楼阁,宾馆酒店,府邸会所,还是商贾铺面,客轮游艇,火车飞机,茶都已融入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清静无为之茶,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茶是一种物质,茶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一座茶馆,就像一座微型博物馆。能够管中窥豹洞察石陶青铜之古色;能够车载船运戥量秦砖汉瓦之厚重;能够长袖轻歌曼舞盛世唐风之飘逸,能够长江黄河泼墨长城泰山之丹心;能够高山流水飞泻琴台知音之天籁;能够茶马古道浮想丝绸之路之心旅;能够天涯比邻浸润海内知己之馨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茶能博古通今,茶能海纳百川。

茶之天性,清静雅和。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茶似君子,茶似绅士,茶似淑女。《茶经》载:茶“阳崖阴林者上。”茶之生长,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幽谧,喜云缭雾绕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羞涩。茶馆之静,茶水之清,茶器之雅,茶性之灵,茶乐之悠,茶礼之敬,茶技之美,茶艺之韵,让人遗世脱俗,涤凡洗尘,平矜释躁,气爽神清。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一场茶艺,演绎的是一个故事。一桌茶席,展示的是一幅画卷。一台古筝,绽放的是春江花月夜。一把小提琴,绕梁的是梁祝万世情。一把茶壶,斟酌的是玉壶冰心。一杯清茶,透彻的是君子之交世风之纯。一缕茶叶,如毫,如针,如剑,如峰,如枪,如旗,如伞,如珠,如球。遇水,或如婴儿初醒身姿舒展,或若亭亭玉立绰约俊秀,或似芭蕾踮足轻盈翩跹,无不显示生命绿色之无限生机。

茶之品格,精行俭德。《茶经》载:茶“上者生烂石。”烂石染茶香,似“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品茶如品人,茶品亦人品。陆羽《六羡歌》云:“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教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江东去,水容万物。茶水相溶,上善若水。这是陆羽让茶从物质生活向精神境界的羽化仙成。

茶之艺术,和合和美。茶艺是品茶的艺术。茶艺是水与茶的艺术。茶艺是“人茶水器境”融合的艺术。表演性茶艺更是手尖上的艺术,就像芭蕾舞是脚尖上的艺术。茶艺是生活化的艺术,艺术化的生活。茶艺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冲泡出小康生活的沁香。茶艺将茶生活提升到文化艺术的层面,精神境界的高度,全面小康需要这种提升。茶艺之所以称之为“艺”,是因为她具有可欣赏性美感价值,且我们赋予了其哲学的生命,文化的灵性。茶艺讲究茶水合一,茶人合一,情境合一,天人合一,亲近生活,亲和自然,道法自然。茶水天成亲和,茶技圆润柔和,品茶天地人和,茶艺和合和美。茶文化首先是“和文化”,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茶艺表演贵在心之诚,手之灵,技之精,眼之神,杯之情,艺之韵。茶客彬彬有礼,与茶艺表演者共“和”之,共悦之。茶之品重在“色香味形性”,即: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赏其形,用其性。茶艺训练是一种素质拓展,不仅仅是进行“茶知识”训练,还需要进行形体、舞蹈、音乐、美术、文学、语言、礼仪、心理、服饰、化妆,插花、布艺、香道、舞台设计、主持、编导等综合知识训练。普及性茶艺可以走进学校,走进机关,走进街巷人家。

盛世饮茶,品味小康,倡导“绿色生活”。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弘扬于当代小康。壮怀激烈饮酒,温良恭俭品茶。和合之茶几乎让茶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代名词。家和万事兴,和则共生,和则共进,合则共赢,和则共荣,和则共美。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拓展茶经济,开发茶旅游,推广茶保健,创新茶生活,享受茶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赋予当今茶人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倡导“绿色生活”,为生态环保健康而倡导“绿色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倡导“绿色心理”。不管是“空山新雨后”品茗杯之“蜂啜”,还是“赤日炎炎似火烧”时大碗茶之“牛饮”,茶对人的心灵都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茶和天下,和合世界,共享“绿色文明”。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扬五千年文明之桅帆,以君子之国礼仪之邦之风范,做绿色生命和平橄榄之信使,踏郑和“和谐号”船队之浪花,让茶销毁鸦片而不是让鸦片销毁茶。让陆羽《茶经》与中国国学一起走向世界,“当惊世界殊”。我们以茶为礼,向地球村村民问好祝福,让我们共建和合世界之“绿色和平”,让我们共享“环球同此凉热”之“绿色文明”。黄木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分会第一届理事长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篇茶论概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和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在这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品茶,逐渐形成了有规律、具有礼仪形式的品饮,使品茶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也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中华茶艺。茶艺跨越了茶学、美学、文学、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民俗等众多门类的传统及现代艺术,综合了陶瓷、插花、书画、音乐、建筑、装饰、表演等领域,通过多方面开拓我们的视野,给人以启迪。一、茶艺的由来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当70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于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由此而后,“茶艺”这一名词被大家广泛接受,又先后登陆香港、澳门及大陆。

1.茶艺的定义

对于“茶艺”的定义,海内外学者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不外乎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茶艺:即“茶之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茶艺:是指在茶道精神指导之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具体地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2.如何理解茶艺

1)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2)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3)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4)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5)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二、茶艺的内容

1.茶艺的分类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的历史悠久,各地的茶风、茶俗、茶艺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对于茶艺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可采取以茶事主体分类、以茶艺为主体分类或表现形式的不同来分类。

1)以茶事主体分类。即以参与茶事活动的茶人的身份不同进行分类,这样可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和宗教茶艺四大类型。

宫廷茶艺:是我国古代帝王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群臣进行的茶艺,比较有名的有唐代的清明茶宴、唐玄宗与梅妃斗茶、唐德宗时期的东亭茶宴,宋代皇帝游观赐茶、视学赐茶,以及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均可视为宫廷茶艺。宫廷茶艺的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茶具奢华、等级森严且带有政治教化、政治导向等政治色彩。

文士茶艺:是在历代儒士们品茗斗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茶艺。比较有名的有唐代吕温写的三月三茶宴,颜真卿等名士在月下啜茶联句,白居易的湖州茶山境会,以及宋代文人在斗茶活动中所用的点茶法、沦茶法等。文士茶艺的特点是文化内涵厚重,品茗时注重意境,茶具精巧典雅,表现形式多样,气氛轻松怡悦,常和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鉴赏古董字画等相结合,深得怡情悦心,修身养性之真趣。

民俗茶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不少地方的老百姓都创造出了有独特韵味的民俗茶艺。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畲族的宝塔茶、布朗族的酸茶、土家族的擂茶、维族的香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苗族的油茶、回族的罐罐茶以及傣族和拉祜族的竹筒香茶等。民俗茶艺的特点是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清饮混饮不拘一格,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宗教茶艺:我国的佛教和道教与茶结有深缘,僧人羽士们常以茶礼佛、以茶祭神、以茶助道、以茶待客、以茶修身,所以形成了多种茶艺形式。目前流传较广有禅茶茶艺和太极茶艺等。宗教茶艺的特点是特别讲究礼仪,气氛庄严肃穆,茶具古朴典雅,强调修身养性或以茶释道。

2)以茶艺为主体分类。实质上是茶艺顺茶性的表现。我国的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六类,花茶和紧压茶虽然属于再制茶,但在茶艺中也常用。所以以茶为主体来分类,茶艺至少可分为八类。

3)以表现形式分类。根据茶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表演型茶艺和待客型茶艺两大类。

表演型茶艺:是一个或几个茶艺表演者在舞台上演示茶艺技巧,众多的观众在台下欣赏。从严格意义上说,因为在台下的观众中只有少数几名幸运贵宾或许有机会品到茶,其余的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鉴赏到茶的色、香、味、形,更品不到茶韵,这种舞台式的表演称不上完整的茶艺,只能称为茶舞、茶技或泡茶技能的演示。但是,这种表演适用于大型聚会,在推广茶文化,普及和提高泡茶技艺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同时比较适合表现历史性题材或进行专题艺术化表演,所以仍具有存在的价值。

待客型茶艺是由一个主人与几位嘉宾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事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每一个人都参加了茶艺美的创作。

2.茶艺的具体内容

茶艺的具体内容包括了技艺、礼法和道三个部分,技艺、礼法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

1)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2)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3)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4)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5)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三、学习茶艺的意义

随着茶艺的兴起和发展,茶艺已经广泛地融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学习和掌握茶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于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品位,掌握一种生活和工作技能,促进中华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掌握一种生活技能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茶艺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普及,并逐渐渗透到工作、生活当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习俗,也是表达主客之间深厚友谊的一种方式。在熟悉和掌握了茶艺之后,如有客人来访,或朋友小聚,我们以茶艺待客,不仅更能融洽关系,而且也能提升品位。大家品茗谈天,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添了几分乐趣,无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质量和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身心疲惫之时,回到家中,或握杯独饮,享受茶艺的宁静,品位人生的滋味,感怀人生的真谛,调整思路和心绪,以更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和激烈的竞争;或家人团聚,围桌共饮,在亲切温馨的气氛中,排除生活中的各种不快和烦恼,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可见,茶艺对于调和家庭气氛,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丰富生活内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2.掌握一种工作技能

随着茶业经营的发展,茶艺馆的普及,以及国际间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茶艺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劳动部门已把茶艺作为从业培训中的一项专门技能,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和从业资格的要求。茶艺师已被列入国家正规的职业工种,并被分为五个级别: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和高级茶艺技师。学习茶艺,对于个人的从业、择业,以及事业的发展,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并且茶艺又是一种十分文明、高雅的职业,学习和选择茶艺,对一个人终生都非常有益。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06年度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国内茶业经济产值在千亿元以上,涉茶的各类人员在一亿人以上,大多数是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的茶农。存在基数大,但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急需包括茶艺师在内的大批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茶艺专业涉及面广,实际的工作中,对茶艺技能、管理能力、沟通和交际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这也培养出了大批的茶艺馆职业经理人,茶企业专事茶艺、评茶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具有向上发展的原动力,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茶艺专业人才,在经受住了社会对他的历练以后,大多选择了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环顾国内茶界现状,像这样成长起来的茶艺馆老板,茶叶店老板和茶企业老板大批量的涌现。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力。

3.提高生活品味

品茗赏艺,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体验。茶艺既是一种休闲,又是一种文化。学习茶艺,经常参加茶艺活动,对于保持健康的身体,提升生活品位,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好的选择。

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容性强,涵盖面广泛,涉及的学问精深,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和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学习茶艺,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谈吐高雅,举止文雅,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成为一个有较高生活品位的人。

茶艺是现代时髦的休闲活动,它能使人得到健康的身心。茶是最好的保健饮料,养成饮茶的习惯能让人精神愉快,保持身体的健康,这已为几千年的经验及现代科学所证明。饮茶能振奋精神,开阔思路,消除身心疲劳,保持旺盛的活力。以茶入菜,以茶佐菜,可以发挥茶的美味和营养功效,增添饮食的多样化和生活情趣。

茶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多好处,现在人们正从茶叶中提取更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和药效成分,进行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如红茶菌、益寿茶、保健茶、减肥茶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为茶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有了健康的身心,人生才更美丽,生活才更有意义。茶艺带给我们的是高质量的生活。

4.修身养性

茶原本生长在大森林之中,耐得阴苦,不出锋头,紧紧和大地拥抱在一起,是随和自然的常绿植物。不管作为药用、食用还是饮用,茶都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又能给予人们精神的寄托与信仰的满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韦应物的茶诗《喜园中茶生》也提出“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性灵味”, “得与幽人言”。清代的郑板桥则“只和高人入茗杯”。古人常把茶品、人品相提并论。

人们通过接触茶,了解茶,研习茶艺,品茶、评茶,往往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远离尘嚣,远离污染,给身心带来愉悦,因为茶洁净淡泊,朴素自然。茶耐得寂寞,自守无欲,与净静相依。在享受茶艺之美的过程中,借助于茶的灵性,我们去感悟生活,不断调适自己,慎独自重,自我修养,自我超越,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感到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总在感叹活得太累,太无奈,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而茶具有性俭、自然、中正、纯朴的特质,这使茶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家思想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饮茶作为一种清清净净的休闲生活方式,正如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浮躁的心灵,平和着人们烦躁的情绪,成为人类最好的心灵抚慰剂。看似无为而又无不为,让心境回复清静平和状态,使生活、工作更有条理,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繁华都市中清静的茶艺馆,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清静中令人神怡,和谐中令人轻松。没有喧闹,没有争斗,或一人独饮,握杯静思;或三五好友相聚,谈天论地,别有一种情调和滋味。茶本身的色、香、味、形,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上,都带给人们美好的心灵享受。

5.弘扬中华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茶艺也起源于中国,然而,提起茶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也是日本茶道,殊不知这种被世人称为东方最美的文化艺术,原原本本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研习茶艺,学习茶文化,普及茶文化,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可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学茶艺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文化创新、丰富茶文化的内涵,并通过茶文化的发展,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内容,进而对民族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心。一位茶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茶可以不喝,茶这种民族文化却不可以漠不关心,不喝茶是个人小事,漠在关心则有损民族精神,喝茶也是民族精神振奋的一种气息。”弘扬茶文化,能促进我们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振兴。

总之,中国茶艺跨越了茶学、美学、文学、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民俗等众多门类的传统及现代艺术,综合了陶瓷、插花、书画、音乐、建筑、装饰、表演等领域,通过多方面开拓我们的视野,给人以启迪。无论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的结果,善化人心,美化环境,净化社会,提升茶文化的境界,改进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创造出更加祥和富裕的社会环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和光大。第一章茶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我国古代文献中曾有过许多关于茶的记载。在唐代以前“茶”称为“荼”。《诗经》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其味而煎其香。第一节 茶之起源一、茶历史(一)茶之定义

2009年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于“茶”的词条:茶、TEA。①茶树:山茶科植物的一个种,常绿、木本;②茶叶(见图1-1):以茶树新稍芽叶为原料,通过初加工或进一步再加工形成的产品,即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普洱茶、砖茶、茶饮料、果汁茶、保健茶等。图1-1 茶叶(二)茶之起源

茶树的起源至今已有6000~7000万年历史,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2700年左右(见图1-2),有的地区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图1-2 云南千家寨2700年野生古茶树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三)茶之传说

1.神农(见图1-3)尝茶的传说图1-3 神农图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之传说千古流传。

2.达摩祖师与茶之传说

相传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不饮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盹着了一会。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愤怒,连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渡众生!于是他撕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后来,从祖师扔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一苗具有灵根与清香的枝叶,祖师在后来的打坐中逢有昏沉就摘这叶子来嚼食,这就是茶。后来的禅僧也学习祖师,在坐禅时用茶汤来驱赶睡魔,养助清思。(四)茶之发现

1.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传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西周时期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

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时期,我国开始将茶作为饮料,并进行栽培。三国时期,在江南一带饮茶已成习惯。当时名医华佗曾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西汉·王褒《僮约》(见图1-4)“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说明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杨雄所作《方言》,一个从药用角度,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又如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帝崩。太后遣人理昭仪且急,穷帝得急之端,昭仪及自缢。后居东宫,久失御。一夕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魏晋南北朝时,已用茶来款待客人,而且出现了有关茶的文学作品,如晋杜育的《香茗赋》等。图1-4 【汉代】王褒《僮约》二、古代对茶的称呼

1.茶字的由来“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见图1-5)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中国茶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图1-5《神农本草经》

陆羽《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我国茶文化传承之久远以及文化积淀之深厚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已有“荼”字出现,茶字出现较晚,中唐以前,还写作“荼”,直到唐玄宗主持编纂的《开元文字音义》出现后,才定名为“茶”。

2.茶字的演变(见图1-6)图1-6 茶字的演变

唐代以前对茶的称呼有“荼”、“”、“荈”、“槚”、“蔎”、“诧”、“茗”、“葭”、“葭萌”等说法,其中以“荼”字用得最多,但当时“荼”(见图1-7)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是指苦茶,有时是指茶。后来为了区分苦茶和茶,将指茶的“荼”字加一个“木”字旁,读音一般仍读茶(cha)音。茶文字的规范,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有“荼”、“”、“茶”字,并说明“茶”是“荼”的俗称。唐代开元年间官修《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指茶树和茶叶,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用“荼”和“”了,“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图1-7 荼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如福州发音为“ta”,厦门、汕头发音为“te”,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cha”等,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l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ta”。

通过对各国“茶”字发音的归纳,可以发现,茶叶从中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中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ti”音。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国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茶叶由中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近似中国华北的“cha”音,如俄罗斯的“чай”、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i”、朝鲜的“sa”、希腊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字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3.茶字的别称

茶的别名、雅号很多,见诸文字记载者,诸如:不夜侯、涤烦子、消毒臣、清友等。(1)水厄

东晋初年,北方士族大多对茶事一知半解,不惯饮茶。唐代文学家温庭筠《采延录》载:“晋时王蒙好茶,人过辄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侯,蒙必云:‘今日有水厄’。”《洛阳伽蓝记》亦云:“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谓镐曰:卿好苍头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2)涤烦子

唐代常伯熊《烹茶帐中》中记载,常伯熊随使西番时,在帐篷里煮茶。有一个叫赞普的人问他在煮什么,常伯熊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即指此也”。(3)不夜侯

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另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诗云:“破睡须封不夜侯”。(4)甘侯

唐代孙樵《与焦刑部书》中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侯”,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碧水丹山”,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可以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晚甘侯”是当时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5)森伯

南朝汤悦《清异录》记载:“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一说,森伯即晚甘侯的表字,即武夷岩茶。清明闽北人蒋衡写的《晚甘侯传》一文中,曾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记。他写道“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侯》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6)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之“事物异名录”记载:“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茗诗》云:“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7)馀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记载:“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8)消毒臣

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三、茶的利用(一)茶的演变过程

1.祭品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其他的一些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之后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菜食,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食经》讲,经常喝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载:“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 “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二)茶利用的领域

1.食用(1)茶主食:如茶粥、茶饭、茶糕点、茶馒头、茶饺子、茶饼干、茶面条等。茶主要是作为配料使用,添加量约为3%~5%。(2)茶菜:主要用作为去腥、膻的配料,添加量约为3%~5%。如:碧螺炸虾仁、红茶东坡菠萝煲、龙井清蒸鲫鱼、凌螺羊肉扣等。(3)茶羹:以茶点缀羹饮。

2.茶饮(1)液体茶饮料: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并采现代消毒灭菌技术,灌装上市。饮用方便、快捷,消费面较广,男女老少皆有。(2)速溶茶: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固溶物,经浓缩、提纯、干燥等工艺,制成细粉末,即冲即饮。(3)配方保健茶:除茶叶为主分外,还配以花、中草药等,一起泡饮。(4)泡饮茶:用沸水冲泡茶叶,饮汁留渣。(5)待客茶:客来泡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第二节 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一、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以茶会友。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以茶育人更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功能。比如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朋友的敬意。(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茶文化的启蒙阶段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现在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二)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从晋到隋,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三)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1.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八世纪的唐代,已有了专门的茶馆,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讲述茶叶的专著——《茶经》,该书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涉及到茶叶的诗歌多达500首之多,那时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品。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2.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酷爱嗜茶,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分成等级,茶仪形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亲族、国外使节的重要手段。民间更是斗茶风起,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但相对而言,宋朝的茶文化过于繁琐。至元朝时,饮茶已司空见惯,元曲《玉壶春》中有这样的话:“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当时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3.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明、清时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改为“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与茶有关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艺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三、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一)国内的传播

1.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时王褒的《僮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2.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的地区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据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4.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朝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二)国外的传播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沁人心脾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在明代时期,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

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四、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066666.7公顷,年产茶88叶4×10千克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10千克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小贴士茶之纪年史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东周

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南朝齐(公元479—502年)《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南朝梁(公元502—557年)《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

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

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

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