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少年学生谈读书与成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3:37:47

点击下载

作者:郭来湖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青少年学生谈读书与成才

和青少年学生谈读书与成才试读:

前言

笔者一生从教,小学、初中、高中、中等师范都教过。尤其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河北省立冀县师范,从一线中文教师到中层管理,再到担任校长、书记,一直工作了22年。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任院长,从事七年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学校这块育人园地里,走过了36个春秋。退休之后身心尚健,于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便成为自己人生第三年龄时段的追求。当下青少年学生淡于读书,不重视深厚学养的积累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已成为业内人士和社会有识之士共同的担忧。于是,便想写点和青少年学生谈读书与成才的东西,给他们以良好的引导,这就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本书的基本框架,由

读书篇

、名作赏析、成才篇三部分构成。全书共计60多篇文章,主要包括个人阅读体会、教书育人成才的心得,以及一些怎样提高阅读收效的理论、方法和青少年成才的途径等内容。每篇文章都独立成篇,前后顺序又有一个大体的内在联系。每篇文章在结构的写法上,对相关阅读理论、方法和成才途径阐述的同时,都列举融进名人或青少年读书成才的实例,从而使青少年学生,每读一篇文章,无论从理论方法的学习还是践行榜样的做法方面,都能读有所得。

为了增强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笔者也曾设想把语言写得新潮活泼些,但积习已久的传统语言风格,改起来也难。于是就在每篇文章的写作当中,在阐述每一种阅读理论、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在阐述每一种成才途径的同时,都列举一两位古今中外名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学生读书和成才的实例,以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和生动的现实引导性。所以就使阅读理论、方法、技巧或成才途径的枯燥阐述,变得有血有肉而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为了说明“读书的要旨全在学以致用”,就引用了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走遍大江南北到田间地头做杂交水稻试验的故事;为了说明“兴趣是治学成才的内驱力”,就引用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约翰·格登,是如何成功克隆第一只青蛙,一举成名为“世界克隆之父”的故事;为了说明“读书要行万里路”,就引用了北京女孩马宇歌走遍全国游学的故事等。

另外,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在阅读中,在学习每一种读书方法和技巧或借鉴名人成才之道的同时,尽量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前沿创新知识、科技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行文中在列举每一位名人故事时,凡涉及一些相关知识时,都尽量叙述得完整具体些。比如:在《读书治学要学会运用记忆技巧》一文中,在讲述人体骨关节相关知识时;在《读书的要旨全在学以致用》一文中,在介绍水稻等自花授粉的植物也有杂交优势的相关知识时;在《科学地分解和规划目标是治学成才的重要策略》一文中,在介绍越王勾践“灭吴七策”的相关知识时,就都阐述得尽量细致和具体。再如,大学生胡蓓蕾行万里路的事迹被在读学校选入“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对激发青少年热爱阅读,具有特殊新颖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真人图书馆”的有关知识,就有意识地做了比较具体的介绍。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承蒙衡水市文联原副主席胡业昌、李程尧、衡水市硬笔书协主席冯书根等同志的热情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得到衡水市文联主席庞学军、习三内画博物馆杜项科等同志帮助对文字润色和校订。再是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张增岭、学生处长张学英,对本书文字初稿的打印及修改,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忱!

既缺乏经验又限于水平,缺陷、纰漏甚或是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内行、专家批评指正。读书篇

少年才俊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辉煌文明史,读书上进,培育英才,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是文明古国,儒化兴邦。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代人才精英,绘就了溯古至今群星灿烂的人才画卷。“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阅读应从少年儿童抓起”这一根本大计问题,应成为我们一个坚定不移的共识。和青少年学生谈阅读,首先应从少年儿童的阅读谈起,但少年儿童这个群体的阅读还没有什么基础,甚至说还没有入门儿。一上来就对他们成本论套地讲阅读的方法和理论,难免脱离实际。所以我们先把谈话的对象转向老师和家长,他们是少年儿童阅读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这样讲更切合实际。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证,我国0—14岁(主要是少年儿童)人口22239432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试想,如果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经过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通力配合,给他们以规范的诱导和指引,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尽快把我国建成人才资源强国,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啊!“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源自古代的谚语,其包含的经验积淀是厚重的。我们不妨用历史和当代的人才实例现身说法,给甘当人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以希冀和期望,给万千的少年儿童以榜样和激励。

秦朝的少年精英甘罗十二岁即拜相。

唐朝七岁的缪氏子,登殿当场作《赋新月》七绝一首。诗曰:

初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小诗句句贴题,写那纤纤的新月,并隐喻推出自己,暗示自己人小志高,正待日后成就。缪氏子小小年纪即有如此壮志,难怪颇得唐玄宗赞许。

无独有偶,明朝八岁童苏福所作《初一月》一诗,也是咏月的题材。诗曰:

气朔盈虚又一初,

嫦娥底事半分无。

却于无处分明有,

恰似先天太极图。

此诗以少年天真之心写初月,立意新颖,尤以后两句才绝精妙。小诗人以想象补全初月的缺处,把看见和未看见的月,合喻为太极图,贵在道出前人未曾道之语,被时人誉为水平不在缪氏子之下。

这些都是古代的人才实例,而在我们时下,少年才俊更是层出不穷,仅简列几例如下。

例一:沈诗钧,原籍福建省安溪金谷镇渊兜村,家住香港湾仔。2011年8月12日下午,香港浸会大学新校区一间会议室,沈诗钧居中间,左边是他的父亲沈振雄,右边是浸会大学署理校长陆大章。面对台下的一大批记者,浸会大学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年仅13岁的沈诗钧修完了本科和硕士课程。四年前,年仅9岁的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他能否毕业一直存有悬念。如今答案终于揭晓:他能入学,且能顺利毕业。不仅如此,沈诗钧仅用三年就几乎修完全部课程,只剩下宗教、英语和运筹研究三门没有通过。今年他又通过了这三门课程,本来需读本科三年、硕士两年的五年修业时间,被他提前一年完成了。浸会大学署理校长陆大章说,香港很少有学生能提前一年毕业。沈诗钧做到了,并且他还受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的邀请,将做一年访问学者,与知名学者一起做研究。和沈诗钧一起做研究的两位教授一位50岁,一位70岁,这十分有趣,也很有挑战性。沈诗钧的未来计划是第一年做访问学者,第二年攻读博士学位。沈诗钧的父亲沈振雄,在谈及沈诗钧的个人情况时说,自己的孩子从来不是天才。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沈诗钧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当被发现他对数学感兴趣之后,情况才开始好转。沈诗钧喜欢运动,每周上山散步,且十分喜欢游泳。大学四年,沈诗钧坚持每天学习七个小时,课余时间他几乎从不玩游戏,不玩微博,因为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沈振雄还说,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他教育沈诗钧时,常会讲故事,但不讲神话故事,因为帮不了孩子解决问题。他常会讲三个故事——“龟兔赛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记者在报道沈诗钧的事迹时,用的题目是“13岁男孩将赴美做访问学者”。

例二:2011年5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在被誉为青少年界“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人大附中高三9班的女生施轶萌获得了一等奖。这一荣誉让她成了校园里绝对重磅的新闻人物。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专门邀请施轶萌和她共同主持高三年级另一个班的成人仪式,以示祝贺。施轶萌此番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得的是物理与天文学类一等奖,她获奖的项目是:基于风洞实验的昆虫及仿生翼流场特性研究。除了学科类大奖,该项目还获得了美国物理教师学会一等奖,美国联合会技术公司一等奖,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社团一等奖。她的这一成绩,也创下了北京学生迄今参加该项比赛的最佳成绩。更骄人的是她还获得了一颗小行星的命名。说起施轶萌获取这项国际大奖经历,确实不容易。她是在既要准备高考,又要准备应对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国内遴选答辩的双重压力下,靠坚强的毅力硬拼出来的。她的指导老师范克科对她的评价是:“能走到这一步,施轶萌靠的是认真和执着。她曾面临很大的压力,但她勇敢面对,坚持了下来。”“毫不夸张地说,参加俱乐部的学生业余时间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其余时间要全部投入到科研实验中,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没有兴趣驱动,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当下社会氛围和教育氛围,只有兴趣还不行,如何让兴趣得以持续,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施轶萌最终完成了上北大的心愿,又在世界大赛上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是她拼搏的结果。”“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非常认真,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潜在品质。”记者在报道她的事迹时,把她称为“小诺贝尔奖”得主。

例三:30多年前的1980年,国门乍开,一些国际性的少儿写作比赛逐渐向中国儿童敞开了大门。也就是在那一年,当时只有九岁的湖北鄂州小男孩刘倩倩,以一首题为“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的诗歌,获得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大奖。当年的比赛主题是“儿童帮助儿童”。刘倩倩诗歌全文如下: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多么富于才气和诗性的童作精品,多么成熟精巧的艺术构思。有意的重复,既造就了排比段的气势,又构成了自然而富有吸引力的悬念。最后一段点题,画龙点睛,情注在安徒生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真情实感,表达到了极致。真可谓跨越国界、孩子感动大人的超级佳作。难怪能得到来自世界多国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的评委们高度一致的肯定和赞许!

显然,刘倩倩是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著名童话的。联而想之,他又读过多少文学作品,才能滋养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而写出这样的超级佳作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天才与深厚的阅读积累,再加上他善于体验并积累生活。我们当今的中华盛世,拥有近两亿少年儿童。文化环境、知识资源及阅读条件等等,都较前极大改善。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通力配合,给祖国的花朵这样一个庞大群体,以良好的阅读培养,我想,培养出一大批刘倩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王绶琯院士,在总结20世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59人次的年龄情况后发现,近30%的杰出人才的成就高潮发生在30岁以前。而由于学科条件不一,40岁取得大成就的人多半也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在二十几岁时已经脱颖而出。因此,他有一个理念,要造就一代杰出科学人才,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二十几岁进入高峰期这个档次上,相应地,就要把发现和着手造就这种人才的任务放到高中时期。根据王院士的理念,更验证了前面提到的“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的正确性和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上文列举的几位古今少年才俊,有的具有一定天赋,有的并无什么特异之处,主要是靠老师和家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刻苦读书拼搏成才的。王院士指出,多数成功人才都是在二十几岁就脱颖而出小有成就。要造就一代杰出科学人才,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二十几岁进入高峰期这个档次上。相应地,就要把发现和造就这种人才的着眼点放在高中阶段。我们说高中阶段能具备的这种“可培养潜质”,又全靠少年儿童时期培养和养成。所以,这就给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一个重要提示:读书成才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

谈怎样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少年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少年儿童强,国家强的基础则更加坚实。所以,阅读应从少年儿童抓起。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呢?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指引,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支持,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濡染。只要这三方面的条件具备,抓好少年儿童的阅读,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难的。其中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指引,又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少年儿童最基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可塑性强。从阅读心理学上讲,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具有以下四种阅读特点:想象与幻想、游戏与娱乐、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与崇拜以及强烈的参与及好胜心理。基于以上特点,他们的阅读,又常常表现为持续性差、缺乏计划性。因此,要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们有了兴趣,阅读就能变成他们的行为自觉,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鉴于此,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是要针对少年儿童感性记忆强、好奇心强的特点,从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和字画配套、直观性强的小人书(过去也叫“连环画”)入手,来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朱自强就谈道:“有效、优质的学习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是学习兴趣的唤起,二是内容能够被学习者的心理机制所同化。”童谣和儿歌就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童谣和儿歌在形式上,短小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读记忆;在内容上,字句意思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好的童谣和儿歌,孩子们在吟读、理解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给他们以有益的思想滋养。《小板凳四条腿》:小板凳四条腿,俺给奶奶嗑瓜子。奶奶嫌俺脏,俺给奶奶擀面汤。面汤里面加点油,吃得奶奶直点头。《馒头花》:馒头花,开三朵,我娘从小抱着我。怀里抱,被里裹,大红枕头支着我。我娘得病我心焦,拿下金镯去买药。人人都说可惜了(读音liǎo),我娘好了值多少?

以上两首童谣,就有很好的思想价值和语言价值。孩子吟诵了,理解了,就成了滋养他们人性养成和语言教育的珍贵养料。比如其中“俺给奶奶嗑瓜子”,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心”的体现吗?“人人都说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这里面又充满了“重义轻利”的高尚情操。其中“馒头花,开三朵,我娘从小抱着我”一句,先言他物,后及主题,自然又体现了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即使孩子在背诵过之后,暂时还不完全理解,也可以为他们将来文学素质的养成,积累积淀。所以我们说,这些易读易记的儿歌、童谣,就如同文学百花园里的幼苗,引导孩子们吟诵熟读,就等于把这些文学幼苗栽植到孩子们空旷灵洁的精神世界里,将来很可能就会长成文学的参天大树。

小人书这类读物,也很符合朱自强教授谈到的有效、优质学习必备的两个条件。这类读物字画配套,吸引力强,易于触发孩子的兴奋点,因而也就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同志,从一名代过音乐、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学语文教育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她的阅读兴趣的养成,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她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读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在文化环境落后的农村里,小人书上那人物丰富的表情,再配上生动、简洁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记者在报道她的事迹时,用的第一个标题就是“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诱导孩子们从阅读小人书入门,正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其次是从讲故事入手,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故事一般都由情节和细节组成。好的故事,既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又有生动有趣、跌宕起伏的情节,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般来讲,四年级以下的儿童,应该先由教师把故事讲给他们。老师讲述时表达越生动、越具形象性越好,然后再引导他们自己阅读故事的原文。而对于四年级及以上的少年儿童,则宜采用先让他们阅读原文,然后让他们复述故事情节,最后老师给予点评的方法。经验证明,这样的做法,往往效果很好。笔者刚上小学时,老师教授《乌鸦喝水》一文,老师就先把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瓶子很深,水又少,乌鸦喝不到水的故事梗概讲了一遍。这一下引起了孩子们的心理兴奋。乌鸦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引导孩子们用心阅读原文找答案。这样一来,全班同学很快就读完全文,找出了乌鸦动脑筋想出办法,衔来许多石子丢到瓶子里,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的答案。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一时间阅读兴趣形成高潮。这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效果令人终生不忘。

笔者所任教过的镇中心完小,一位孙姓老师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狼和小羊》的故事,就采用了先让学生阅读原文、复述故事,然后老师点评的办法。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就把故事复述了出来:狼和小羊一同在小溪边喝水,狼想吃掉小羊,但找不到借口。然后它想了想就说,小羊,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小羊辩解说,你在我的上游喝水,我怎么会弄脏你喝的水呢?狼被驳得无言可对,就蛮不讲理地说,你去年把我喝的水弄脏过。小羊回答说,去年我还没有降生哩。狼被驳辩得更加理屈词穷。于是更蛮横地说,不是你就是你母亲!最后还是扑上去把小羊吃掉了。过后老师一点评,学生通过阅读,都懂得了坏人做坏事,总能找到借口的道理。既教育学生懂得了善恶标准,又培养了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最后是通过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有小学教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了在操场上组织孩子们做“自我体检称体重”的游戏。老师从学校总务处借来购物用的大磅,由班长负责看刻度报体重,由学习委员负责记录体重数据。先称每个同学个人体重,然后合称同桌两人的体重。孩子们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极力想自己先完成体重称量。甚至有的孩子一把把同桌抱上磅去,争先完成自己和同桌的共同称量。很快游戏结束,老师公布了每个孩子、每桌同桌的体重数量。突然,老师指着操场边学校建楼弃置不用的水泥桩柱,问孩子们怎么称、有多重。孩子们望着巨大沉重、无法搬动的桩柱,一时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恰值此时,教师宣布游戏结束,大家回教室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这样阅读和游戏相结合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他的题为“我会给学生足够时间培养阅读兴趣”的访谈录中谈道:“我认为漫画书是很棒的书。在我小时候,根本没机会接触到那些漫画书,但现在的孩子们却可以从我这里如愿以偿。我最好的学生也在阅读那些漫画书。”他又谈道:“我经常会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因为他们需要一个阅读上的指导老师。作为阅读方面的行家,我可以将阅读的主题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从中受益。”他还谈道:“面对今天太多的电子娱乐干扰物,让孩子们爱上阅读需要时间……让孩子爱上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需要时间,因为孩子们不会立刻喜欢上阅读。我的孩子们需要时间,我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兴趣。”

雷夫在他的访谈录中谈到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一是必须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读物做起;二是教师必须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言传身教地给他们以耐心的指导;三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必须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远远不是足以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全部,而只能说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任何一种都没有药到病除之效,而只能说是效果相对比较突出的。雷夫的教学体验告诉我们,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一项必须付出耐心的哺育、精心的诱导、长时间培养的系统工程。我们富有育人责任感、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们,必须多动脑筋,善于创新,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把我们祖国的花朵,培养成具有阅读品位的一代学人。

谈怎样指导好少年儿童的阅读

培养少年儿童初步有了阅读兴趣,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之后,为了巩固效果,对他们的阅读,教师必须跟上及时的指导。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阅读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知识含量较高的书籍。进入这个阶段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加强诵读指导。诵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尤其是这样。有经验介绍,朗读一遍等于默读两遍的效果,所以我们见到的小学生背诵课文的训练,往往都是高声朗读。我们平常所说的朗朗书声,就是指的这种现象。我国古代不仅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日诵万言”被当作一种读书美德。古代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诵读上下过苦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勤于诵读,以致“口舌生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甚至总结出了“计字日诵”读书法,即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到每天应读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以此作为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古人之所以文思奔涌,妙语连珠,正是通过诵读,使许多文章烂熟于胸,才达到这种境界的。常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具有这样好的效果,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范读、导读、领读、纠正不足、树立典型,如此等等,都是好的指导方式。方法多多,不一而足。同仰一月高,攀山千条路,还要靠我们广大教师既要精心借鉴,又要独立创新。这里我们原文抄录合肥市62中小学部语文老师薛瑞萍的一堂诵读课的原始情景,以供大家品赏借鉴。

六年级开学第二周,星期一早晨第一节课。一周中最宝贵的时光里,我们诵读《报任安书》(节选):“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范读、略解、齐读、急诵、单读、再齐读。20分钟,十多遍后,教师大声背诵。于是,孩子们斗志昂扬地接受了“熟背”的任务。

面对全班61个孩子,我在布置诵读任务的时候一般是统一要求,检查时又因人而异。“统一要求”是把向上的门向所有人敞开,“因人而异”是体恤孩子和家长的力弱,尽力而不偏执。

这就是薛老师的一节诵读课。她收获的是“日不间断的诵读,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所读所诵,都内化为他们的气质”。

二是加强抄读的指导。所谓抄读,就是要求学生对好的文章或老师要求反复阅读的重点篇章,进行抄写,以加强阅读的效果。经验证明,把文章认真抄写一遍,相当于阅读三遍的效果。古人曾讲过,抄读书籍能达到对书籍的理解。清初学者顾炎武,就曾总结出抄读书籍“一变为三”的效应。他从11岁开始抄读300万字的《资治通鉴》,经三年熟读抄写之后,他就有了三本《资治通鉴》,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他的“一变为三”的效应,关键就在于“心中的一本”这一效应上。试想,300万字的《资治通鉴》装入胸中,这是多么深厚的学问积淀啊!所以,抓住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精心指导好他们的抄读,使之通过抄读这一方式,从小就在头脑的深处储存下丰富的学问精华,奠定下深厚的诗书基础,绝对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尤其在今天电子打字取代了相当部分手写任务的时代,汉字书写水平普遍下降,引发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指导好儿童的抄读,客观上就提高了他们的书写水平,会取得动脑动手的双重功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说:“中小学老师在这一方面阅读指导的责任重大,同时也功德无量。”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当认真借鉴并实践之。

对于抄读的指导方法,我们的中小学老师都多有研究。这里仅提供几种做法,以资参考。

教师的抄读示范。“抄读”,顾名思义,是既抄又读。老师工笔正楷的抄写作品,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圣者”,其示范作用是被学生终生仿效的;学生中的抄读作品,也会不乏佳作(抄写水平有相当功夫)出现,利用少年儿童好胜心强的天性,及时举办抄读作品展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鼓励学生把抄读的佳作积累起来,装订成册,成就感的自励力量是巨大的;抄读的佳作多次出现之后,遴选其优秀者,及时举办朗诵会,见贤思齐的感染力量是很强的;仿效者会大量涌现。当然,对于抄读过程中,出现抄写讹误、错字、别字等,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出现的抄写下品或敷衍从事者,也要多做批评指导,更辅之以鼓励。

三是加强对“主题阅读”的指导。这里主要讲的是善于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孩子们阅读的从众性。少年儿童在阅读当中都有从众心理,身边的孩子阅读什么书,对其他孩子影响很大,几个孩子阅读什么书,很可能一群孩子都跟着阅读什么书。这时老师就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向“读好书”的孩子看齐,引导他们向“读得好”的孩子看齐。时机成熟了就组织孩子们来一次“主题阅读”。比如让孩子共同阅读《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比如让孩子共同阅读老师指定的难易程度适中、意境又较接近的一组组诗。之后,前者即可组织孩子举办一场故事演讲会,谈《龟兔赛跑》故事的教育意义;后者则可组织孩子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谈读后心得和体会。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能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启迪的效果。老师还能通过这种活动,了解学生的阅读动向,浓厚孩子们的阅读氛围,收获往往是多方面的。

四是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通力合作,一要加强对孩子电子阅读的指导,二要及时消除“新读书无用论”对广大少年儿童的冲击。

今天,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的媒体大量涌现。诸如网络阅读、电脑信息、手机阅读等等,确实给广大少年儿童带来了方便快捷的阅读体验,但其中也不乏淫秽低俗的内容,这对孩子纯洁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少年儿童沉湎网吧,逃课误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给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给以严格的训导。孩子每天在家的时间,又几乎占了他们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二,家长教育、引导的责任就更加重大。务须把孩子们黄金年代的时光,引导到健康阅读上来。

其次,危及孩子们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另一干扰,就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众所周知,在“文革”动乱的十年浩劫年代,错误的高考导向,造成了“白卷英雄”都能上大学,产生的“读书无用论”,严重耽误了我国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本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富民强国的第一战略,让“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可是,主要是在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眼光短浅,受功利思想驱动,使很大一部分少年儿童,早早辍学,跟随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教育的严重缺失,甚至新的“文盲”又有所出现。这一问题,我们的广大家长,要扪心自省,放眼长远,务须将孩子们的黄金时光,引导到求学上进上来。

须知,一个没有浓厚读书氛围的家庭,一个没有少年儿童读书蔚然成风的社会,是培养不出人才的。此为十万火急之大任务,关乎民族素质提高之大战略!

要特别重视少年儿童的背诵阅读

指导少年儿童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有朗诵、默读、背诵以及齐读、单读和教师直接指导的范读、领读、导读等多种。作为多种方式之一的背诵阅读,尤其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特别重视。因为背诵阅读除了能高度强化记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集一篇文章的字、词、句、篇,以及数据资料、思想主旨、艺术技巧等于一体,尽数收入少年儿童的记忆之中。理解的供积累,存疑的供思考,艰深疑难的供反复理解或向老师请教,收获将是整体性、全方位的,为其他阅读方式所无法替代。

海口孔子学堂创办人田桂良讲道:“13岁之前记忆能力最好,因此,抓住黄金记忆时期十分关键,学习任何知识的第一步在于记忆。”因此,在少年儿童有了一定阅读兴趣之后,就应当抓住他们的黄金记忆期,加强背功训练,引导他们多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或难易适中的经典诗文,哪怕暂时还不十分理解也不要紧。因为这是知识的积累,是为他们将来的学问大厦奠基。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青少年时期就是“十三经尽皆背诵”。

对这一做法,大学问家启功先生是充分肯定的。他说:“甭管你懂是不懂,天亮起来就捧着书念,喝完粥再接着念。碰上不认识的生字问先生,要先生正忙,看都不看,就应你‘跳过去’三个字,原本‘依闾贾母,投阁杨雄’,我跳过‘闾、阁’二字,故意念成‘贾母投杨雄’,逗个乐子,先生居然不笑。奇怪的是,读熟了,自然会意,而且凡是跳过去的,经先生点拨后,都终生难忘。”启功先生这段话,不仅特别强调了背功的重要作用,而且显而易见也透发着他个人的切身体验。这尤其值得青少年同学们认真地思味和践行。

我国近、现代史上许多卓有成就的学问大家,都在背诵阅读上下过苦功,他们应该成为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榜样,更可引以为励志之鉴。

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早年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他和同学李书聊天。他说:“在我所读的书中,95%的内容都可以背出来。”李书心想,太炎这样的文化名人,其阅读可称海量,能把所读95%的书籍内容背出来,实在不可思议。于是,他把自己读过的经书全搬出来,想考倒他。不料章太炎按指定内容,背诵如流,甚至连哪一句出自哪本书的哪一页都丝毫不差。李书大为惊愕。章太炎有如此深厚的背功,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请茅盾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听说雁冰兄能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茅盾表示可以。于是,作家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茅盾随点随背,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竟无一字差错。同席者无不为他惊人的背功所折服。由此看来,茅盾名列“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化巨星排行榜,确实实至名归。

钱锺书的背功尤为著名。1933年9月,他在私立光华大学外文系任讲师,并做国文教员。当时,钱锺书和同事顾献梁同住一室。一天,他看到顾正埋头钻研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于是随便说了句:“我以前也读过这本书,不知道现在是否还记得,你不妨抽一段考考我。”于是,顾选出其中最难念的几段,钱锺书却十分流利地背了出来,而且一字不差。钱锺书后来被誉为“文化昆仑”、“民国第一才子”,与他过人的背书功底有直接的关系。

或许大家认为,以上三位背功深厚的学问大家,都是以文科见长,学数理科的,就未必非得在背功上花大力气了吧?其实不然,数理科的背功,只不过是运用的角度和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但仍然需要。

大数学家苏步青,对诸多数学公式是如数家珍,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背诵古文也是他的强项。他在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两部书都能背诵如流。进入中学时,老师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背诵如流,一字不差。在场师生,无不为之惊叹。

文理相通,语文是百科之母。具备深厚的文科知识和学养积累,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先决条件。数理化各学科的经典资料,重要数据及其推演过程,更需要博闻强记。因为从事任何研究的第一步,首先是记忆。门捷列夫就是把60多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量,熟记于胸,经过反复比对,精心钻研,而后才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

背功似拙,实属精细硬功,拙中有巧。用一句通俗的比喻:背功就像把大海纳入胸中,其中什么水产都有,需要时想取几条小鱼、大鱼或虾蟹等,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对于少年儿童,利用记忆的黄金期加强背诵阅读,绝对是必修的重课。即使对青年学生而言,背诵阅读也是大有裨益的。

背功在治学成才中的功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更是对记忆能力的一种特殊强化。头脑里记不住多少东西,没有几百万字的知识储存,很难设想能搞出什么学问成就。这个道理,更被诸多学问大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在此,让我们听一听他们受益背功而卓有建树,因而发自肺腑的心声,也可作为励志之鉴。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10岁时,就能将《古文观止》里200多篇文章背诵下来。晚年他回忆说:“所以后来能成为作家,写出那么多小说和散文,全靠当年背诵的那200多篇文章垫底。”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说:“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对于背诵阅读的功效,应该说清代著名教育家唐彪阐述得最为精到。他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唐彪在这里谈的是对文章读之极熟,要达到与我为化的程度,在自己头脑中融会贯通起来,以致分不清是我之言还是人之文了。作文时,心欲所言,无不随心所欲,应笔而出,文思泉涌。他在这里阐述的一个重点,就是背诵阅读要达到“化”的程度。这是一个极高的阅读境界。

综上所述,少年儿童的背诵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在加强背诵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把握质和量的统一,既要做到“量”的广博,又要做到“质”的深化。

谈怎样提高背诵阅读的效率

古代和近代的众多学人,都谈到背诵阅读的重要,以及身受其益而卓有建树的体会。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背诵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总结背诵阅读的体会认为:背诵阅读,确属硬功,但不能仅止于“背”,更要讲求质和量。背而不博不行,多背方能饱览百家之言,厚积知识,这是第一档次。博而不解不行,多背更应深入理解书之要旨和真谛,这是第二档次。解而不深不行,理解要深刻透彻,探取精要,这是第三档次。深而不化不行,深刻理解还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化而出新,这是第四档次。也就是唐彪所讲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的程度。

达到“化”的程度很重要,“化”又应包含三个层面。即:就一篇文章、资料或一本书而论,进行背诵阅读,集字、词、句、篇,以及数据资料、思想主旨、艺术技巧等等全方位、整体性于一体,悉数收入学习者的记忆之中,这属于“初化”。就一类(比如文学类或经济类等)文章、资料或书籍而论,进行背诵阅读,将上述诸多内容悉数收入学习者的记忆之中,使各种见解、观点或结论,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进行交会、碰撞,融会贯通,以达到“化”的程度,这将大大提高背读的质量,这属于“中化”。就多科别、多门类的诸多文章、资料或书籍而论,进行背诵阅读,将多科别、多门类的知识内容,悉数收入学习者的记忆之中,使古、今、中、外,文、理、史、哲等多门类的知识及不同的见解、观点或结论,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进行交会、碰撞,融会贯通,以达到“化”的程度,这属于“大化”。背诵阅读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质”也有了,“量”也有了,距离创新成果的出现就不远了。

背诵阅读对于治学成才如此重要,特别重视少年儿童的背诵阅读,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背诵阅读的效率和效果,选择一些科学得当的方法,十分必要。

一是贵在有恒法。这是前人取得背功奇效的最基本的方法。像顾炎武青少年时期就“十三经尽皆背诵”,茅盾先生能背诵整部《红楼梦》等等,都是用持之以恒的毅力,滴水穿石的韧劲取得的。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大师钟庆文,从小学就开始背诵《唐人万首绝句》,书中的名篇,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他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不管走到哪里,都将此书带在身边,连睡觉的时候,都放在枕头旁边,只要有空就读。这就是他背功卓著的诀窍,核心就是勤奋加毅力。希图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是先背后讲法。古代私塾的教学即采取此法。老师先让学生背熟原文,然后再讲解。先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然后在产生疑问不能自解的情况下,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节点上,老师再给以点化和讲解,效果往往更好。

三是先讲后背法。老师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使学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再进行背诵。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基本的理解,背诵起来可能效率更高一些。但学生对诗文、资料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意蕴深奥的诗文、资料的理解,不是仅靠老师一两次的讲解就能完成的,往往需要学生多次咀嚼、回味和反思,才能彻底理解。要使学生明白,背诵仅是手段,理解掌握文章、资料的精要才是目的。所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要结合起来,交叉进行,这样效果更好。

四是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技巧。比如科学的快速记忆法、录像或幻灯配合的情景记忆法、分段背诵连接法、学生互考提示法等等,都可大大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和效果。

五是激发背诵兴趣法。少年儿童的突出特点是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据此,比如可举办“课前一首诗,看谁背得熟”活动,定期举办诗文背诵比赛会等。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让学生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即可放映“长河落日,诗人登临鹳雀楼”的幻灯片,图文对照,相映成趣,背诵效果自然大增。

文无定法,教无定法。广大教师既可借鉴上述方法,又可临机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背诵阅读的教学,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前人总结背诵阅读的功效,曾概括过这样一句话:“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不会错的。”背功的大小与学问成就成正比,前人所以敢于当作一个结论来总结,可见绝非轻妄之谈。引导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抓住记忆的黄金期,加强背诵阅读,培养出一批现代版的“背功大家”、“文化昆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是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果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旦养成了阅读兴趣,它所产生的阅读动力以及对阅读的痴迷程度,往往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什么是兴趣谈起。

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指的是人的兴致,是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是你做这件事时,从内心感到的一种你做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的兴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指的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又可分为积极健康的良好兴趣(如阅读、科研、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和消极负面的不良兴趣(如赌博、酗酒、打斗、迷恋淫秽读物等)。我们这里讲的是培养积极健康的良好兴趣,我们坚决反对和摒弃消极负面的不良兴趣。兴趣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高度凝聚能量,以至释放出惊人的充沛精力,去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和事业。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76岁时讲道:“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兴趣使我不会疲倦。”他在这里就讲清了积极健康的兴趣释放的能量是何等之大,它使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工作起来仍然不知疲倦。所以,积极健康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在从事阅读时,你就会从内心感受到一种做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的愉悦,阅读习惯就会自然形成,阅读收效就会超乎寻常提高。

既然培养阅读兴趣对于养成阅读习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呢?实践证明,我们可以从阅读兴趣培养的阶段性特点着手,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培养方法。一、阅读兴趣培养的起始阶段

阅读兴趣的产生,靠的是人的内部动机和外部诱因的共同作用。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受年龄、爱好、知识水平以及阅读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另外,阅读材料的类别、内容、形式等,也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兴趣。因此,对不同年龄、不同阅读层次的人,应根据他们的阅读基础,有选择地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法。

比如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或者只是影影绰绰有了一些阅读欲望,针对这类群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培养:

1.教师和家长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来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先给他们讲“龟兔赛跑”“鹬蚌相争”等富有童趣的故事,然后再引导他们去读故事的原文。学生能阅读一些读物后,则又可以让学生讲故事给大人听。前者去诱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后者使他们具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两者交互进行,效果更好。小学生一天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庭度过,所以此阶段家长应当担任主要角色。

2.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相关读物,以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现在有的家庭搞“亲子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和教师用伴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多给学生朗读他们感兴趣的书让他们听。这样,既可培养他们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又能帮助他们增加识字量,让他们越读越觉得有收获,阅读兴趣就容易形成了。

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更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作为家长,只要是有益的书籍,就尽力多买。作为学校,更要做到时时让学生有书读。现在有些学校把“图书阅览台”办到教室去,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总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做到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籍翻阅,耳濡目染,兴趣自然形成。这一做法,即使对中学生,乃至更高年龄段的学生,都可适用,因为环境可以改变人。

对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经历了以上方法的培养,初步有了一定阅读欲望和兴趣,则可继续采用以下方法,使他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浓厚和提高。此一阶段当中,教师应当担任主要角色。

1.调动兴趣的“悬念法”。教师和家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将阅读材料做出科学的设计,把精彩的文章读完大部分(与学生同读或指定学生独立阅读),却将学生急于想知道的结局部分留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到诱发,促使他们去迫切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此多次反复引导,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会使他们逐渐摆脱教师、家长的扶持,自己去畅游书海,这样阅读兴趣就会快速地浓厚起来。

2.讲述情节的“以讲诱趣法”。教师或家长像“说课”一样,把优秀作品的故事梗概、生动情节讲给学生,以诱发他们浓烈求知的兴趣,使他们迫切去寻找原作阅读,以探“究竟”。比如教师把诸葛亮抚琴吓退司马懿的情节讲给学生,再引导他们去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一章,这就逐步把“让他读”变成“他要读”了,阅读兴趣自然会形成。

3.组织“群读交流法”。人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急于知道自己是否理解了文章的真谛,以求和别人交流看法。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组织学生群读。然后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各自读后的感想、看法和收获。这样一来,学生开阔了阅读思路,取长补短加深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深度,丰富了自己的阅读收获,阅读兴趣就会进一步浓厚。二、阅读兴趣的保持、稳定阶段

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因而兴趣的持久性差。他们的兴趣,调动、诱发来得快,但往往一遇到困难或挫折,消失得也快。即使没有遇到困难或挫折,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也会淡化。就是在高年级学生当中也有这种现象。保持和稳定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要遵着循循善诱的原则,循序渐进,又要注意持久性,不要轻易中断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一旦发现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和疏导,使他们能持续地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和成就感。对于小学生,可以经常开展“儿歌朗诵会”、“我给爸妈讲故事”等活动。对于初中生及更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多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举办阅读心得展览,利用假期开展读书夏令营等活动。这样使他们的阅读收获,能得到经常展示的机会。他们的阅读兴趣,就能保持持久性和稳定性。

2.及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程度、吻合自己阅读个性特点的书籍阅读。防止盲目阅读那些超出个人阅读水平、晦涩难懂的书籍,避免人为造成阅读障碍和挫折,努力使他们的阅读兴趣,经常处于旺盛期,从而达到阅读兴趣的持久稳定。对于初中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指导他们规划阅读书目,制定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渐进的读书计划,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收效。阅读收效不断提高,阅读兴趣自然就会不断巩固。

3.不断丰富学生阅读材料的内容,扩大阅读材料的类别和层次,拓展他们阅读兴趣的点和面,也是巩固他们阅读兴趣的有效做法。因为阅读类别和层次越广泛,从阅读中受益就越多,就越能增强阅读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