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英雄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5:32:25

点击下载

作者:李开周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陆游的英雄梦

陆游的英雄梦试读:

致读者

仰望中国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他们是史书中的传主,是教科书上的黑体大字,也是活在故事中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故事,比普通人的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更加发人深省。“大名人 小故事”丛书,旨在讲述教科书上未曾细说的名人故事。选取的名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朋友喜爱的。讲述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的传记,而是提取名人一生中若干瞬间,借此画出名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精彩独特的个性和不可重复的创造。

故事的来源,大都有史料依据,希望给大家讲述名人们真实的而非戏说的人生。也吸取了少量的传说,从中可以窥见千百年来的民心。

有的故事中出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涉及了相关民俗风情,衍生出了特定的成语典故,则在故事后进行简要讲解。每本书后,还附录了名人的生平简历,以供读者参考。

丛书每册讲述一位名人的故事,以此形成系列。

丛书的作者,都是中青年精锐作家,他们有的写过畅销历史小说,有的擅长写历史散文,有的已出版大部头的名人传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会讲故事,并且愿意为青少年朋友讲故事,希望把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喜欢上这些有意思的历史人物。在此谨向他们致敬。中华书局编辑部

诗人的英雄梦

这本书讲了十八个故事,所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陆游。

那么,陆游是什么人?他是个诗人,一个生活在宋朝的诗人。

宋朝有很多诗人,蔡襄、富弼、曾巩、曾几、宋庠、宋祁、洪迈、洪适、范镇、朱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梅尧臣、欧阳修、杨万里、范仲淹、范祖禹、李清照、辛弃疾、范成大、宋如愚、文天祥、钱明逸……统统都是宋朝的诗人。他们在宋朝三百年历史长河中载沉载浮,像黄河里的鲤鱼一样多,像夜空上的繁星一样灿烂。但是所有这些诗人都会在同一个方面输给陆游,那就是写诗的数量。

陆游四十岁以前已经写了大约一万八千八百首诗(据《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跋诗稿》所叙测算)。四十岁以后又写了多少呢?他没有统计,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那一定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因为他活了八十多岁。哪怕后半辈子偶尔动动笔,他一生当中写诗的总数恐怕也远远超过两万首。

好吧,就算陆游只写了两万首诗,那他也是宋朝最多产的诗人。

写诗写得多并不算了不起。清朝有个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去一趟厕所都能写出四五首,比陆游写得还要快,还要多。但是乾隆在诗人的队伍里永远走不到前列,因为他的诗没有神韵,没有格调,读起来像顺口溜,甚至还不如顺口溜。

陆游就不一样了,不光写得多,而且写得好。我们在课本里学过他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气度恢宏,神完气足,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们还学过他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意境生动。

什么叫好诗?这就叫好诗。

陆游写的诗大多数都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丢失了,流传到今天的有九千首。这九千首诗未必都是好诗,但整体上而言属于上乘之作,它们的意境、神韵和音乐感大多能跟《示儿》和《游山西村》相媲美。大家翻翻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就可知了。

陆游是一流的诗人,相信所有人都能认可这一点。他在当时就已经很受推崇了,很多级别比他高的大官向他请教怎样写诗,怎样做文章;好多功臣的后代请他给自己的祖先撰写诗文,希望通过他的妙笔让祖先的事迹流芳百世;就连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和第二个皇帝宋孝宗也经常诵读陆游的诗句,并因此提拔他做官。总而言之,陆游活着的时候就很红,红得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

让人奇怪的是,陆游并不因此而骄傲。不但不骄傲,他还有点儿厌恶自己。为什么要厌恶自己呢?因为他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一个诗人,而是要做一个英雄,做一个用兵如神的大英雄,统率着千军万马和来自北方的金国侵略者作战,打退敌人的进攻,收复沦陷的山河,把千千万万在金国侵略者残暴统治下过着苦日子的同胞解救出来,让他们共享太平,衣食无忧。

陆游一辈子都在做这个英雄梦,可惜他的梦想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这是他自己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陆游出生在公元1125年,比抗金英雄岳飞小二十二岁。当他扶着短墙学走路的时候,岳飞正在冲锋陷阵砍杀金兵;当他长大成人准备征战的时候,岳飞已经因为拒绝向侵略者求和而被无耻卖国的宋高宗和秦桧联手杀害。陆游一心想做武将,腐败无能的南宋政府偏偏让他做文官;他一心要杀敌立功,胆怯懦弱的南宋皇帝偏偏让他去编史。他毕生都在呼吁,呼吁朝廷出兵,呼吁将相北伐,呼吁南宋统治下的老百姓保家卫国、踊跃献身,可是朝廷不响应,大臣不响应,连老百姓都不响应。

陆游不仅仅是个诗人,他熟读兵法,他留心边防,他去过前线,他跟士兵同吃同住,他提出了很多比较科学的军事主张。他虽然不是岳飞那样的军事天才,但是只要给他领兵打仗的机会,他极有可能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南宋统治者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为什么不给他机会?因为时局变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思路变了,从最初的收复中原变成了苟安求和。只要能保住南宋那一小块疆域,他们宁可得过且过,宁可醉生梦死,宁可闷声发大财,宁可向虎视眈眈的金国俯首称臣。大多数老百姓也学会了用这种委曲求全的态度过日子:反正自己从北方沦陷区逃过来了,以后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过几天太平日子多好啊!问题是金国一直在打南宋的主意,靠投降换来的和平就像悬崖上的玻璃瓶一样摇摇欲坠,指不定哪天就会被一阵狂风吹下来,碎得满地都是。

那时候只有陆游等极少数有识之士明白这个道理,大部分南宋人都在得过且过,所以陆游的英雄梦不可能实现。其实也不光陆游,假如岳飞晚出生二十年,大概也只能空喊几声“还我河山”,再也没有机会做一个伟大的抗金英雄了。

当然,像陆游和岳飞这样的爱国者都是很大气的,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英雄梦能不能实现,而是祖国的疆土能不能统一,人民的生活能不能安定。即使时代不允许他们做英雄,他们也要用一生努力来争取统一和安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陆游是怎样努力争取的呢?不要急,听我慢慢道来。李开周

跟着父母千里逃难

陆游是在一条船上出生的。

他的父亲名叫陆宰,是个大官,官衔是“转运副使”,相当于副省长。

他的母亲姓唐,出身名门,是大臣唐介的孙女,而唐介又跟宋朝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是好朋友。

他的祖父名叫陆佃(diàn),也是个大官,是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学生。

再往前追溯,他的曾祖父陆珪(guī)还是个大官,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亲戚——陆珪的妹妹嫁给了欧阳修的内弟。

如此来说,陆游的出身很不错,一生下来就像掉到了蜜罐里,应该是衣食无忧,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用不着为上不起学、买不起玩具而发愁。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陆游没掉进蜜罐里,却掉进了火药桶里。

陆游出生那天,他的父亲陆宰刚刚当了一任副省长,正赶往当时的首都开封向皇帝交差。他们一家坐着大船,沿着运河往北走,时间是农历十月,本来属于秋高气爽、无风无浪的时令,可是走着走着,天忽然黑了,乌云密布,暴雨像瓢泼一样砸在船顶上,整整下了一个钟头。运河里的水迅速暴涨,黄澄澄,雾蒙蒙,一眼望不到边。后来暴雨变小了,又开始刮风,狂风大作,刮得桅杆吱吱作响,船身东倒西歪,人在舱里都坐不稳了。陆宰见状,赶紧让大船靠岸,抛下铁锚,就在这时候,他听见船舱里传来一声啼哭,陆游出生了。

这天是公元1125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十七。

陆宰抱起裹在襁褓里的小陆游,对精疲力尽躺在床上的陆游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来得可真不是时候!”

陆夫人有些生气:“我们又多了一个儿子(陆游还有两个哥哥),你应该高兴才对,怎么能说他生得不是时候呢?”“我今天刚看过邸报(古代中央政府发布命令、书诏、章表等的出版物),上面说金兵已经开始攻打咱们大宋了!”

陆宰说得没错,当时的局势就像陆游出生时的天气一样坏。金国的大军在陆游出生十天前就浩浩荡荡开进了中原,一路上烧杀抢掠,攻城略地,把腐败无能的北宋守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才几天工夫,接连丢掉好几个州县。这时候的中原地区已经变成了一个正在嗤嗤燃烧的火药桶,眼看着马上就要爆炸了。一些怕死的大宋官员辞职的辞职,请假的请假,带着他们的老婆孩子和贪污的钱财往南逃窜,争取离火药桶越远越好。

别的官员往南逃,陆宰却坚持往北走,因为他有使命感,他不会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弃官逃跑。他带着夫人和小陆游来到开封,朝廷派给他一个新的官职,让他给前线将士供应粮草。他把家属安顿在战火还没有延烧到的河南荥(xíng)阳,然后就一个人上路了。

那时候,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很差,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小陆游在荥阳住了不到两年,北宋就灭亡了,连皇帝都做了金兵的俘虏,中原地区成了金国侵略者的天下。陆宰不愿意做亡国奴,赶紧去荥阳接家属,准备全家搬回故乡去。

陆游的故乡是山阴县,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那里没有被金兵攻陷,仍然属于大宋的地盘。绍兴离荥阳有几千里,如果今天开车走高速公路,一天时间就到了。可是宋朝没有汽车,也没有高速公路,只能骑马或者坐船。陆游太小,没法骑马,一家人坐船出发,走到不通水路的地方,只能上岸步行。

他们这一路受的罪可不小。

陆游的父亲是朝廷命官,平常回乡,可以乘坐官船,又大又安全;到了旱路上可以乘坐官方的马车和轿子,宽敞明亮,舒服无比,沿途不用担心窃贼和土匪。但现在北宋灭亡了,朝廷没有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能从金兵铁蹄下逃出来的都逃命去了,哪里还有官船、官轿?哪里还能享受得到朝廷命官的待遇呢?

不但享受不到官船官轿的待遇,陆宰的官员身份还给家属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金兵专门对宋朝官员围追堵截,好把他们截下来当汉奸,如果拒绝投敌,那就格杀勿论;沿途的土匪认为这些逃难官员身怀巨款,分别在水路和旱道上暗设埋伏。一旦被这些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劫匪逮住,丢掉财产是小事儿,还很可能丢掉脑袋。另外还有宋朝的败兵,主将一投降,这些败兵成了无头苍蝇,四处流窜,打家劫舍,比土匪还可恨。他们打不过金兵,却打得过同胞,万一陆游全家落到他们手里,照样会死得很惨。

从荥阳一出来,陆游一家就碰到了金兵,好在父亲让全家人都化装成老百姓,躲过一劫。他们东躲西藏走到汴河,想雇船南下,却找不到船,因为船只不是被金兵征用了,就是被提前逃走的达官显贵给占用了。后来好不容易雇了一艘破烂不堪的渔船,船老大又趁火打劫,狠狠敲诈了他们一笔钱。

陆家坐上这艘渔船,从汴河进入淮河,水面宽了,一阵大浪过来,差点儿把小船掀了个底朝天。陆游的父亲和母亲只好下船,抱着小陆游走旱道。旱道上的土匪多如牛毛,陆家接连被打劫了两次,随身携带的钱财全被搜走了,堂堂官宦之家,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路上没钱买饭吃,又饥又渴,渴了在路边的沟渠里喝水,饿了就从倒毙的死马身上割下一块肉,生火烤着吃。天气太热,死马发臭,陆游的母亲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吃了一顿马肉,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幸亏父亲懂得一点儿中医,在野地里找到了几棵解毒的药草,才帮陆游的母亲保住了命。陆游才两岁,小孩子饿得快,哭喊着要食物,他父亲只好用身上的袍子换来一些烧饼,让陆游啃着吃。

不过当时最大的危险并不是没饭吃,而是要躲避金国军队和宋朝败兵的杀戮。全家人远远看见尘土飞扬,就以为是当兵的骑着马杀过来了,赶紧躲进草丛里,不敢喘一口大气,更不敢生火做饭,以免让那些恶魔瞧见炊烟。宋代汴河船模型,选自《中国古代交通》,商务印书馆出版。

小陆游和他的父母如此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半年以后抵达绍兴老家。

多知道点三山杜门作歌陆 游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cuàn)。呜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这首诗是陆游晚年根据回忆写的,诗中写了他小时候遭逢国难、跟随父母从中原逃奔江南的惊险历程。“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深夜里走到淮河岸边,全家人都累坏了,正准备好好休息一下,忽然听见一声马嘶,知道金兵又追来了,赶紧起来继续奔逃,顾不上天还没亮。“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爨是做饭的意思。为了躲避追兵,大家都在草丛里藏着,每人怀里揣着一张大饼,饿了就拿出来轻轻啃几口。大饼又硬又凉,硌得嘴疼牙累,又不易消化,可是为了不被追兵发现,常常十天半个月不敢生火做饭。

小神童巧断家务事

陆游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金兵和强盗杀掉的危险,从战火连绵的中原地区回到了相对安全的故乡绍兴。一到绍兴,全家老小不约而同地长出一口气,以为总算可以过一过安生日子,不用再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了。

哪知道安生日子才过了没多久,这家人就又踏上了逃难的道路。

宋高宗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金国大军继续南侵,就像铺天盖地的蝗虫一样飞越江南,先攻打南京,又攻打杭州,周边的大小城市相继沦陷。

金兵非常野蛮,非常凶残,他们每攻下一个城市,都要杀掉成千上万的男人,抢走成千上万的女人,烧掉成千上万所房子,抢走成千上万两银子。他们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留下成群的孤儿,留下成堆的尸体,留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残垣断壁……

这一年,陆游刚满五周岁,还没有开始上学,但是他已经从大人嘴里听到了各种传闻。那些传闻都是关于金兵的斑斑劣迹:

镇江金山寺的老方丈拒绝给金国军官做法事,被扔到火里活活烧死。

苏州沧浪亭后园里躲着几百个难民,不幸被金兵发现,全部被杀,尸体全扔进一个人工湖里,把湖水都染红了。

金兵攻打南京城,打了半个月,始终没有攻进去,又羞又怒,把怨气撒到无辜百姓头上,派出马队四处放火,南京城外上万所民房被他们烧成白地,有些人侥幸从火海里逃出来,又被守在外面的金兵杀害,死状很惨。

听了这些传闻,陆游的心里充满了强烈的恨意。他暗暗发下誓言:“将来长大了,我一定要冲到最前线,亲手杀光这些侵略者!”

可惜他还小,没有抵挡金兵的能力。他父亲是个文官,还是个已经退休的文官,无职无权,只有一个官衔儿,也没有抵挡金兵的能力。眼看着金兵越来越近,绍兴城也快要沦陷了,陆游一家必须离开。

金兵离绍兴还有五十里的时候,陆家出发了。陆宰、陆游、陆游的母亲、陆游的祖母,以及陆游的叔伯兄弟、三姑六姨等人,一百多口集体出发,向东阳逃难。

东阳也属于浙江,位于绍兴的南方。那里活跃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非政府军,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可以抵挡小股金兵的骚扰。这支队伍的首领姓陈,名叫陈彦声,是陆游父亲朋友的朋友,所以陆游一家要去投奔他。

陆游在东阳住了三年,从五岁一直住到八岁(周岁)。这期间,父亲通过陈彦声的帮助,请来一位老师教陆游认字,也就是说陆游的启蒙教育是在东阳完成的。

陆游很聪明,认字很快,记性很好,一上学就能背出几百首诗,记忆力好得让所有人都惊讶。不过最让大家惊讶的还不是陆游的记性,而是他的智慧。

东阳有一个非常有钱的老人,跟陈彦声是同族兄弟,名叫陈彦清,我们姑且叫他陈老。陈老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陈大,一个叫陈二。陈老把一辈子积攒的家产平分给了两个儿子,然后就死了。陈老一死,陈大和陈二就闹起了矛盾:陈大说父亲偏心小儿子,分给陈二的家产多,分给他的家产少;陈二却说父亲偏心大儿子,值钱的东西都分给了陈大,他这个老二吃了暗亏。弟兄俩谁都认为自己亏了,都急赤白脸地喊冤,都去找族里的长辈陈彦声主持公道。

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陈彦声先是从道德上感化两位侄子,劝他们合成一家好好过日子,以后和和睦睦的,别分什么你的我的,他俩根本不听这套。然后陈彦声又从账面上给他们做调解,分别对他们的家产进行估价和算账。噼里啪啦算了半天,算出来的结果是俩人分到的财产差不多,可是俩人还是不服,说陈彦声的估价不公道。

陈彦声没招儿了,去找陆游的父亲陆宰请教解决方案,因为陆宰做过官,做的还是大官,相信他一定能帮忙想出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陆宰听完陈彦声的叙述,扭过头一瞧,陆游正站在旁边听大人说话呢,于是问道:“儿子,人人都说你聪明,今天我想考考你,你觉得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呢?”陆游琢磨了一会儿,用小手比划着说:“可不可以让他们把家产调换一下?”

陆宰一听,嗯,这孩子说的真是个好办法。陈彦声也翘起大拇指,向陆宰连声夸赞:“您家的小公子真聪明,真是你们陆家的千里驹,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陈彦声回到家,随即让人找陈大和陈二过来,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你们哥俩听好了,你说他分的家产多,他说你分的家产多,既然你们俩都羡慕对方,那我就让你们互换家产,你们服不服?”

听完这个方案,陈氏兄弟都很高兴,异口同声地说:“好,就这么办!”随后陈大要了陈二的家产,陈二得了陈大的家产,俩人都很满意,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凭着陆游的小计谋,这宗久拖不决的分家争端得到了圆满解决。由此可见,陆游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智慧。

回过头来再说陈氏兄弟。俩人互换家产以后,高兴了没几天,终于醒过神来了:“哎呀,原来父亲分给他的东西跟分给我的东西都一样啊!看来父亲并不偏心,是我们兄弟俩太自私了!”再一打听,帮他们想出互换家产办法的居然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更加感到惭愧:“我们白活了这么大,论品行,论智商,都还比不上人家小陆游呢!”于是兄弟二人开始发奋读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光宗耀祖,弥补以往的错误。

大约三十年后,这对陈氏兄弟功成名就,他们从各自的家产里拨出几百亩地,建了一个“义庄”,专门资助家族里的穷人。谁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就去义庄领学费;谁家的孩子吃不上饭,就去义庄领粮食。这一慈善壮举在浙江东阳影响很大,对陈氏兄弟的善心和大公无私,当地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范义庄,即范氏义庄,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苏州祖宅创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

其实归根结底,陈氏兄弟兴建义庄还离不开陆游呢,如果不是陆游提出的好办法,他们哥俩可能还在那里争家产呢!

多知道点一、周岁和虚岁现代中国人喜欢用周岁来计算年龄,古代中国人则喜欢用虚岁来计算年龄。周岁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从出生到现在过了几年,就等于活了几岁。比如说陆游是1125年11月13日出生的,他到了1126年11月13日就是一周岁,到了1127年11月13日就是两周岁。而虚岁则比周岁多出一岁甚至两岁,这是因为古人习惯把刚刚出生的婴儿就定为一岁(实际上是零岁),以此类推,到了周岁就成了两岁,到了两岁就成了三岁。如果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接近春节,按照古人的计岁习惯,他刚出生是一岁,过了春节就变成两岁,而他的实际年龄其实才刚刚满月。在这种情况下,虚岁等于比周岁大了两岁。本书为了照顾咱们现代人的计岁习惯,已经把陆游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年龄全部换算成了周岁。二、义庄“义庄”这个词在过去有两种意思,一是集中存放棺材的公共祠堂,二是用于家族慈善事业的公共土地。古代中国人过于重视丧事,埋葬一个人往往需要花很多钱。穷人拿不出这笔钱,办不起葬礼,只能把死去的长辈的灵柩寄放到义庄里,等攒够了钱,再把灵柩从义庄搬出来,大摆供品,念经超度,风风光光地埋进墓地。这是第一种义庄。古代中国人也重视家族,一个大家族往往包括几十个、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家庭,这些家庭有穷有富,有贵有贱,有的吃香喝辣,有的挨饿受冻,生活差距非常悬殊。为了让整个家族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某些富裕之家会拿出一部分土地,租给佃户耕种,每年所收的租金全部用来救济家族里的贫困家庭。这是第二种义庄,前文中陈氏兄弟成立的就是第二种义庄。

第一次挨批评

在东阳住了三年,金兵退走了,绍兴平安了,陆宰思乡心切,带着一家回到绍兴。

回到绍兴以后,陆宰亲自教陆游读书。他的教法比较独特,教完了最基本的文法知识和句读常识,就放开手,让陆游自己读书。读什么他不管,全凭陆游的兴趣,想读历史就读历史,想读小说就读小说,想读经书就读经书,想读医书就读医书。读到哪里读不懂了,陆游会提出疑问,陆宰再重点讲解。

陆宰是个很有学问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个名气很大的藏书家。他一辈子收藏了几万本书,全部对儿子开放,所以陆游的阅读空间非常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无所不读,就像在书的海洋里游泳一样。

在父亲的指导下,陆游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书,又读完了《论语》《孟子》《庄子》《老子》等书。到了十三岁那年,他忽然喜欢上了《诗经》,天天捧着读,爱不释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战国以前的古人整理的,文字很晦涩,还有很多生僻字,陆游读起来很吃力。陆宰说:“你这个年龄还不具备读《诗经》的能力,给你换一本适合读的诗吧!”说完递给陆游一本《陶渊明诗集》。

陶渊明是晋朝的隐士,他喜欢用非常浅显的语言描述田园生活,不用那么多典故,更不用生僻字入诗,诗写得既清新又朴实,陆游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吃早饭的时候,陆游的母亲叫陆游吃饭,发现陆游正在朗诵陶渊明的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母亲喊道:“乖孩子,别读了,跟我回去吃饭吧!”陆游说:“等我读完这一首就过去。”于是母亲就走了。过了半个时辰,早饭都凉了,陆游还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朗读《陶渊明诗集》。

该吃午饭了,母亲又去叫陆游,这时候他正在朗诵陶渊明的另一首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陆游的母亲出身于大家,是个才女,她听到陆游读这首诗,就问儿子:“这一首写的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给我讲讲?”

陆游说:“是说陶渊明早上起来去庄稼地里锄草,晚上天黑了,他就扛着锄头回家吃饭了。”

母亲道:“人家陶渊明是大诗人,大诗人知道回家吃饭,你这个小诗人怎么不知道回家吃饭啊?”

陆游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他让母亲先回去,说自己马上就去。结果他一拿起诗集,又把吃饭的事儿忘在脑后了。直到天色很晚的时候,全家人都出来劝他,他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

在饭桌上,陆游很自豪地告诉父亲:“这本《陶渊明诗集》我一天就看完了,而且还看了两遍。”他以为能得到父亲的表扬,哪知道父亲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不按时吃饭是最大的毛病,要是不改的话,以后就别想再吃饭了。

陆游是家里最小的男孩,从小备受疼爱,父母从来没有责骂过他,这回是他第一次受批评,他觉得委屈极了:读书学习是好事儿啊,我读了一天的书,你们怎么还批评我!

陆宰见陆游委屈得想哭,就把筷子一放,从里屋捧了一架琴出来,调了调弦,弹了一首节奏欢快的小曲子,弹完以后,他问陆游:“乖孩子,你觉得我弹的曲子好听吗?”陆游沉浸在乐曲当中,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委屈,说:“真是好听极了。”随后陆宰又把琴弦调到最紧,让陆游去弹,陆游刚弹了一个调,琴弦就“嘭”的一声断了。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画的《陶渊明采菊图》

陆宰问道:“知道为什么琴弦会断吗?”“因为您把琴弦调得太紧了。”“对啊,琴弦调得太紧了会断,人的视力和精神要是调得太紧的话,也一样会断的。像你这样读书,一整天都对着书本,既不吃饭,也不休息,不出十天,你的眼睛会坏掉,身体会垮掉,精神会变得衰弱。要是那样的话,还不如干脆不让你读书认字呢!”

陆游听完父亲的话,知道自己错了,他向父母保证:“从今天起,我读书最多一个时辰就休息一回,绝对不会再像今天这样犯傻了。”

父亲很高兴,又接着说:“人的一生就跟这几根琴弦一样,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都应该同时做到两点:第一,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第二,学会休息,放松自己。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

陆游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并相信自己不会违背父亲的教导,将来也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陆游后来确实是按照父亲的话去做的。他一生爱书,读书无数,如果是普通人,像他那样读那么多书,不到五十岁眼睛就花了,由于他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一直到了八十岁那年,视力都保持得很好。他晚年有一首诗描述自己的视力:“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后两句的意思是虽然视力不如小时候了,可是蝇头那么大的小字还看得清,一口气读完两万字的长篇大论毫不吃力。

陆游的一生永远围绕着“抵抗侵略,恢复中原”这八个字。他做官是为了抗金,丢官是因为抗金。年轻时血气方刚,一心要上战场杀金兵;老来无力杀敌了,还把自己的爱子送上前线。这其实是秉承了他父亲教给他的第一项原则:“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同时,陆游也遵从了父亲教给他的第二项原则:“学会休息,放松自己。”无论是在朝当文官编写史书,还是去前线做参谋千里行军,他都注意养生,注重锻炼,决不贪功冒进,透支健康,所以能硬朗地活到八十多岁,给我们后人留下众多优美的诗篇。

多知道点书巢记陆 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鹃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这篇文章是陆游晚年写的,文章内容可概括如下:陆游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书巢”,有个朋友听说了,问陆游:“巢是巢穴的意思,鸟窝是巢穴,原始人住的地方也可以叫巢穴,你的书房怎么能叫巢穴呢?”陆游说,我的书房不光书柜里堆满了书,连床上、墙上和地板上也全都是书,几乎没有下脚之地。那朋友去陆游的书房参观,发现果然如此,进去出不来,出来了又进不去,不得不感叹道:“你的书房确实像巢一样啊!”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陆游热爱书籍,热爱学习,从他认字那天起,一直到他去世,没有一天不在读书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陆游便是如此。

好老师碰上犟学生

咱们现代人上学,会遇到很多老师:读小学有小学老师,读中学有中学老师,学语文有语文老师,学数学有数学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小学六年级毕业,平均每个学生要经过二三十位老师的教导。

古人求学也是这样。拿陆游来说,开蒙(古时孩童刚开始学习认字叫“开蒙”)的时候有开蒙老师,学古文的时候有古文老师,学古琴的时候有古琴老师,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举人,按照惯例主考官也成了他的老师(古代考生通过科举以后,一律尊称主考官为“座师”)。

陆游一生有多少位老师呢?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有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最大:第一位老师是他的父亲陆宰,传授给他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一辈子受用不尽;第二位老师就是他的诗词老师,一位名叫曾几的文学家。

曾几既是陆游的诗词老师,也是陆游的精神导师,同时还是陆游最佩服的前辈。但是师徒两人刚开始相处的时候,陆游却对他的这位老师很不满。

曾几跟陆宰一样,本来也是个大官,后来被罢免了官职。为什么会被罢免呢?因为大奸臣秦桧在捣鬼。我们知道,秦桧是南宋最有名的大奸臣和投降派,不但害死了抗金名将岳飞,还罢免了许多主战派官员,曾几就是秦桧当权的时候被罢免的主战派大臣。

曾几被罢了官,不得不离开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携家带口到绍兴隐居,很快就和陆游的父亲成了好朋友。陆宰特别欣赏曾几写的诗,所以让陆游拜在曾几门下,跟曾几学习诗词。

老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想学会诗词,首先得多读诗词,陆游最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曾几却建议他多读晚唐诗人的诗,因为晚唐诗人注重格律,诗词规范,一字一句都有讲究,不像陶渊明那样随心所欲,所以刚学写诗的人最适合从晚唐诗入手,这样才能学得扎实。

陆游那时候十四岁,用咱们现在的话讲,正处于少年叛逆期,肚子里一百个不服气,曾几让他多读晚唐诗,他偏不读。曾几只好耐心引导他:“你小时候学过写字吗?”陆游骄傲地说:“当然学过,我五岁就会写字了。”曾几问:“你学的是楷书还是草书?”陆游说是楷书。曾几又问:“为什么刚开始不学草书啊?”陆游说:“您连这个都不懂啊?我父亲跟我说过:楷书是基本功,只有把楷书练好,才有可能写好草书,如果直接写草书,一定会乱写一气的。”曾几笑道:“既然你懂得学字应该先练基本功,怎么就不懂得学诗也要先练基本功呢?晚唐诗就是学习写诗的基础嘛!”陆游被老师说得哑口无言,乖乖地翻开晚唐诗集,一首一首地朗诵起来。曾几很高兴,慢慢教给他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怎样写五言,怎样写小令。第一天的课程就这样结束了。陆游的书法作品《苦寒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了第二天,陆游又开始捣蛋,他用大号毛笔在曾几让他读的那几首诗词上划了好几个黑叉。曾几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不喜欢这些诗词!”“为什么啊?”“这都是花间派的作品,讲的都是风花雪月,那时候到处都闹灾,到处都打仗,唐朝都快完蛋了,老百姓都快饿死了,这些家伙不去想办法救国家救百姓,天天写这种无病呻吟的东西,我才不读呢!”陆游说完这些话,满以为能把老师气走,哪知道曾几一点儿都没生气,居然微笑着拍了拍陆游的小脑袋,赞许地说:“你这孩子有思想,有觉悟,还有满脑子为国为民的正义感,值得表扬!”

陆游喜出望外:“您说我值得表扬,那我以后是不是可以不读这些诗词了?”曾几摇了摇头:“不行,你还得读。”陆游失望了,他觉得老师不可理喻。曾几笑着解释道:“傻孩子,我让你读晚唐诗词,是为了让你学习它的格律,并没有让你学习它的思想啊!这些作品就好像河豚,河豚肉质鲜美,内脏却有剧毒,假如别人请你吃河豚,你难道会连内脏一起吃下去吗?”陆游这回懂了,他诚心诚意地向老师道歉,继续诵读晚唐花间派的作品。

要说从此陆游就不再跟老师捣蛋,那是不可能的。诗词课程进行到一半,曾几跟陆游谈起国家大事,谈到屈辱求和的高宗皇帝和奸相秦桧,陆游义愤填膺,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曾老师,等我长大了,一定把奸臣杀光,把金兵赶走,把中原收回来!”曾几赶紧捂住陆游的嘴:“傻孩子,你这些话要是传到朝廷耳朵里可了不得!”

陆游一把推开老师的手,带着三分不屑、七分瞧不起的劲头说:“我还以为您是个爱国义士呢,原来这么怕死,您难道忘了秦桧是怎么让您丢官的吗?”曾几摇摇头说:“我当然恨秦桧,但那不是因为私仇,而是因为国恨。我也不是怕死,我是为了国家才保全性命的。我跟你一样痛恨投降派,可是你知不知道,现在正是投降派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政权,假如现在有人采取暴力把投降派赶下台,会引起旷日持久的政局动荡,那时候金兵一定趁虚而入,咱们外有边患,内无首领,离真正的亡国灭种也就不远了。再说了,就凭咱们这些人的实力,就凭北方义军那些乌合之众,又怎么斗得倒那些手握大权的投降派?恐怕还没起兵就被灭族了,咱们连性命都保不住,又怎么谈得上保家卫国?”

曾几讲的道理并不复杂,但是陆游不懂,他年轻,他冲动,他不懂什么叫曲线救国,他只认为老师年老怕事,懦弱无能,所以也就不再跟着曾几学习诗词了。直到陆游人到中年,在官场上处处碰壁,报国无门,才明白仅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没有政治智慧是不行的,才明白老师当年讲的话都是金玉良言。他想向老师忏悔,可是老师已经去世了。

陆游曾给同学写过两句诗:“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意思是他后悔的事情很多很多,其中最后悔的就是老师死了,他却没有来得及在老师去世之前去看望一下。他说的这位老师,就是曾几。

多知道点花间派“花间派”是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的一种诗词流派,主要写风花雪月,格调不高,但是格式上非常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例如花间派代表词人温庭筠的名篇《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这首短词描写的是一个女子站在江边楼上等待情人归来的情景,跟国计民生毫无关联,陆游不欣赏这类作品。

好成绩惹恼大奸臣

陆游爱读书,爱学习,脑子也聪明,擅长独立思考,对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十几岁的时候就很有名气。在他的老家绍兴,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曾几是他的诗词老师,平生只收了他一个学生。有人问曾几:“孔夫子弟子三千人,叔孙通(汉朝的大学问家)弟子百余人,你怎么只教陆游一个学生啊?”曾几说:“千人不为多,一人不为少,我的这个学生非常优秀,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这句夸奖传到陆游那里,陆游感到很自豪。

年轻人是很容易骄傲的。十五岁那年,陆游打算考举人,他父亲劝他再多学几年,等基础打牢了再去。陆游不听,在父亲跟前夸下海口:“就凭我的才学,考个举人轻而易举!”结果考砸了,名落孙山。

那时候举人是三年一考,陆游埋头苦读,备战了三年,再次应考。这回的成绩非常好,顺顺利利地考中了,而且还考了第一名!

宋朝有句俗话:“四十得解,五十得贡。”“解”是指考中举人,“贡”是指考中进士。那时候举人和进士都很难考,四十岁能考中举人,五十岁能考中进士,就已经不容易了,而陆游不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确实非常了不起。

考中举人以后,陆游去杭州考进士。这次考试未能考中,陆游吸取上次的教训,又在家苦读了整整十年,才再去杭州参加进士考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