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6:26:14

点击下载

作者:马贝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

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试读:

总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

名人是充满力量的榜样,特别是当我们平庸或颓废时,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重生。

名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狂喜。当我们迷惘或无助时,他们的高贵品格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次招展都会令我们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只要我们把他们视为精神引领者和行为楷模,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们,并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强烈震撼。

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灵和热情追随名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并将提升的空间拓展开来。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名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名人精神的荫蔽之下,我们就像藤蔓一般沿着名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这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

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如果我们缺乏敬畏精神,那么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价值并不在于平凡或伟大。如果在名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并非完全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说的名人当然是指对世界和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企业家等。滚滚历史长河,阵阵涛声如号,是他们,屹立潮头,掀起时代前进的浪花,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人类的文明和无限的未来,不断开创着辉煌的新境界和新梦想,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权力,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军事家是指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实施的人,一般包括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

政治家、军事家大多充满了文韬武略,能够运筹帷幄,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地,创造着世界,书写着历史,不断谱写着人类的辉煌篇章,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发明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他们从事着探索未知、发现真相、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的大学问。他们都有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具有一颗好奇心。从好奇心出发,他们希望探知事物规律,具有希望看到事物本质一面的强烈意识与探索激情。还有就是他们都有恒心,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具有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

文学家是指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等。其中,诗人是指诗歌的创作者,小说家指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散文创作者,而文学家则是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领域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他们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作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的人士,通常指在绘画、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具有比较高的成就,并具有了一定美学造诣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哲学家、思想家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具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士。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符号来表达的,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用独到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与宇宙,以此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矛盾迷惑的问题。他们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探讨所有人类重要的问题和观念,并创造出一种思考和思想的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推动着人类思想和精神不断升华,使人类不断摆脱低级状态,不断走向更高境界。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高级动物,因此,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

企业管理家是最直接创造财富的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更加幸福。财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等息息相关。企业家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和服务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追踪这些名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就会发现他们在做好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能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灵感和启发,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并进行持久的人生追求,去争取获得巨大的成功。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则大同小异。正如爱迪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正如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伟大人物,起初都是很幼稚且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名家并进而获得人们的崇敬。”所以,名人成长也具有其非凡之处,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出生于摩拉维亚,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世界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至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弗洛伊德1881年开始私人营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玛莎·柏纳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名叫安娜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习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沙考特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最重大的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一些已被后人发展并完善。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内心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本性的看法。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弗洛伊德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成就,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不同的是,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但他仍不愧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人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自我、超我、恋母情绪和死亡冲动。

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在最近几百年的人类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犹太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三个人就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生活在犹太家庭

1856年5月6日,在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的一个犹太家庭里,毛织品商人雅各布的妻子阿美丽生下一个男婴。雅各布给新生儿取名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刚出生的小弗洛伊德长着一头长长的黑发,于是小弗洛伊德便得了个“小黑鬼”的绰号。

据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带出了胎衣。按当时犹太人的说法,这个征兆意味着弗洛伊德的前途将是光明的,必有一番不凡的成就。凑巧的是,这和弗洛伊德最喜欢的小说——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男主角一样,弗洛伊德成年以后,便常常以此自豪。

19世纪的欧洲,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歧视、驱逐和迫害犹太人的种族主义此起彼伏。这对于弗洛伊德的犹太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一家从小弗洛伊德3岁起就颠沛流离,辗转于维也纳、弗莱堡等地,寻找能够安身立命的避风港。这种压抑的生活气息养成了小弗洛伊德内向、倔强和坚强的性格。

但是,无论生活怎样的艰辛,小弗洛伊德的父母都尽心呵护、教育子女,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避免他们过早地品味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黑暗。弗洛伊德是家中同父同母兄妹中的长子,他比最小的弟弟亚历山大大10岁,他还有5个妹妹。母亲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这个大儿子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就。一句话,弗洛伊德成了母亲的掌上明珠。

由于母亲的特别宠爱和自身的勤奋好学,弗洛伊德很快就出类拔萃,经常能够对他的妹妹们发表长篇大论。再加上自己是长子,处于最受宠爱的地位,所以他在家里享有很多的权利,而他也很享受这些权利。弗洛伊德是母亲心目中的好儿子,也是弟弟与妹妹的好兄长。家里很多事情都以他的想法为标准,尤其是他以最高的荣誉从中学毕业以后。作为母亲最钟爱的儿子,他在家里的好处相当多。

弗洛伊德后来在他的《自传》里这样写道:

如果一个人成为他母亲无可否认的宝贝儿子,那么他一生都会拥有胜利的感觉。对于成功的自信心也一定很坚定,很少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在幼年时期,是由一位信奉天主教的保姆服侍的。这位保姆给小弗洛伊德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弗洛伊德在成人后还对她的形象记忆犹新。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的起源》一书中说,这位天主教教徒保姆长得“难看、年岁较老些,但很聪明”。她教给弗洛伊德“生活和生存的手段”,并使他从小就“对自我能力有足够的认识和估计”。她经常抱着弗洛伊德到教堂去,并给他讲天主教的故事。

弗洛伊德从懂事的时候起就从这位保姆的嘴里听到有关天堂、地狱和《圣经》里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因此,弗洛伊德的妈妈后来也说,弗洛伊德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就对家里人说到“上帝怎样指导他做事”。弗洛伊德很喜爱这位保姆。她也许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初向他提供《圣经》教育的一个人。但这位保姆未能长期与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据说在弗洛伊德两岁半的时候,这位保姆因偷东西而被辞退了。后来,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为此事表示遗憾和惋惜。

关于童年生活,弗洛伊德只能回想起几件事情。有一次,弗洛伊德弄脏了一张椅子。弗洛伊德便安慰他母亲说,他长大以后要买一张新椅子来赔偿。弗洛伊德从小就很善良、有志气。他把侵害别人看作是自己的耻辱。

还有一次,他5岁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关于波斯旅行的书,并纵容他们撕下书中的彩图。显然,他父亲这样做是很不严肃的,尽管它带有游戏的性质,但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教育儿童的方式。这件事使弗洛伊德产生了逆反心理。从那以后,弗洛伊德反而产生了收集书籍的爱好。

6岁的时候,他记得妈妈告诉他说:“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所以,人必须回到泥土之中。”

弗洛伊德不相信这句话。他母亲为了证明这句话,在他面前用双手擦来擦去,接着,她指着双手擦下的皮屑说:“这就是和泥土一样的东西。”

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惊。从此以后,他就在自己的耳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回音:“你必定会死。”

也就是说,母亲所说的“必定要回到泥土里去”的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弗洛伊德七八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卧室里撒尿。他爸爸为此叹息道:“这孩子一点出息也没有!”这是对弗洛伊德精神上的一次打击。弗洛伊德后来说:“这对我的抱负肯定是很大的打击;所以关于当时的情景的幻影,后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的梦里。而且,在梦中,它们始终都同我的累累成果联系在一起,好像我想说:‘你看,我已经做出了成果!' ”

据弗洛伊德的朋友荣格说,弗洛伊德直至成年还患有遗尿症。所以,他幼年时在父母卧室和自己的床上的遗尿并非他的有意识的行为。他父亲对他的遗尿的两次批评确实给了他沉重的精神打击。而且,弗洛伊德由这件事感到父亲不如母亲那样和蔼。

小弗洛伊德把父母对他智商的疑虑当作是自己的耻辱,他决心刻苦学习,拿出成绩证明给他们看。他很小就阅读各种书籍,并把内容讲给妹妹们听。还不到10岁的弗洛伊德已经能够把《圣经》中的很多故事倒背如流了。

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犹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同时,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也就是犹太人的《圣经》,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这是犹太民族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说明早期教育更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巩固。弗洛伊德则全盘接受了这种教育。

在10岁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的。自从弗洛伊德离开母亲以后,负责对他进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亲。他父亲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的知识,一部分来自犹太教法典,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决定了他知识的有限性和狭隘性。

但弗洛伊德很有天赋,他对父亲教给他的每一种知识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在这种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比以往更深了。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之间只有父子之情,那么,此后他们又增加了师生之情。

父母为了给喜爱学习的弗洛伊德创造条件,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小房间。这所小房间里的那个小阁室是比较狭长的,有一扇窗户开向大街,弗洛伊德就在这里住。小阁室里堆满了弗洛伊德买来和借来的书籍。里面还有一张床、书架、书桌和几把椅子。

弗洛伊德除了在这里看书和思考问题外,还经常与自己的同学讨论问题。弗洛伊德看书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经常是自己在小阁室里看书。

当时,这间房子里还没有装上电灯。全家各个房间,一到晚上都点上蜡烛,唯独弗洛伊德的这个小阁室里装上了一盏油灯。这个油灯是弗洛伊德的父母为他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的明证,也体现了父母对他的期望和关怀。弗洛伊德经常点着这盏灯看书到深夜。

父母对弗洛伊德学习的特殊照顾,却给他妹妹带来了不愉快。那是在他妹妹8岁的时候,弗洛伊德热爱音乐的妈妈给女儿安娜买来一架钢琴,并让她学弹钢琴。这架钢琴虽然放在离小阁室较远的地方,但琴声仍然干扰了弗洛伊德的学习。

这让弗洛伊德无法忍受,他对母亲提出抗议说:“妈妈,如果你明天再不把安娜的钢琴搬走的话,那么我就离家出走!”

父母为了照顾弗洛伊德,到了第二天,果然将钢琴从家里搬走了。这样,弗洛伊德的妹妹就失去了学弹钢琴的机会。

弗洛伊德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反犹太主义的威胁。这种环境使弗洛伊德很疑惑,排犹分子野蛮的行径和他平时所接受的、充满道德仁爱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看到了现实生活和道德理想的差距,慢慢地形成了坚强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惯这种歧视,内心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有一次,弗洛伊德回忆了他少年时代对于排犹分子的仇恨。

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大约是在我10岁或12岁的时候,我父亲开始带我去散步,并在闲谈中对我表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这样的场合,他对我讲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现在的社会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好多了。他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讲究,头上还戴一顶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并打了我一顿,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犹太鬼!滚出人行道!' ”

我听完后,问道:“你当时怎么办?”

他静静地回答说:“我走到马路上,并捡起我的帽子。”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想到这位高大而健壮的、牵着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这样毫无骨气的行为。我把这种状况同很合我的口味的另一件事加以对照——那就是汉尼拔的父亲在祭坛前让他的儿子发誓要对罗马人复仇的动人场面。自那以后,汉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据了一个应有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弗洛伊德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有了发愤图强的决心。弗洛伊德一方面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和乐观性格;另一方面又滋长着他父亲所没有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和善良德行相结合,使弗洛伊德具备了比较完备的人格,足以应对在艰辛而复杂的岁月里所遭遇的一切挑战。

从学会读书的时候起,弗洛伊德就对学习历史和文学很感兴趣。弗洛伊德能很自然地把历史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他善于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抓住自己要学的重点,然后牢牢地记在心中。前面曾经提到他对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崇敬,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在他对汉尼拔的态度中,既体现出他对历史人物特质的深刻了解,也表现出他对当代反犹太主义的憎恶,也表达了他个人立志锻炼自己成为改造现实的英雄的坚强决心。

这种对历史的崇高精神的深刻了解,使弗洛伊德从小就能比他的同龄人更敏锐地揭示事物的症结所在。在他的家庭生活中,弗洛伊德的这种异乎寻常的眼光,使他的父母都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欣慰。

弗洛伊德的家庭经常召开“家庭会议”。依据犹太教的规定,父亲是当然的“会议主席”。这些“家庭会议”要讨论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在这些会上,弗洛伊德往往发表令人信服的意见,以致连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的主张,而采纳弗洛伊德的意见。

有一次,“家庭会议”研究给弗洛伊德的小弟弟取什么名字的问题。弗洛伊德主张给这位比他小10岁的弟弟取名亚历山大。他解释说,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他还向大家滔滔不绝地引述了与此有关的一大段关于亚历山大向马其顿进军的故事。最后,全家人都接受了他的意见,给小弟弟取名亚历山大。

尽管弗洛伊德有超人的智慧,但弗洛伊德的父亲始终要在他面前保持做父亲的尊严。据钢琴教师莫利兹·罗森塔尔说,有一次小弗洛伊德与他的父亲在街上争论,父亲雅各布竟说:“怎么?你跟你父亲对立?我的西格蒙德小蹄子虽然比我的头脑更机智,但你休想同我对立!”

由于弗洛伊德的父亲的知识较多地来自犹太教法典和他的犹太教生活经验,所以,他给弗洛伊德的教育多半是与犹太教有关的历史、地理和其他知识。弗洛伊德从小打下的犹太教宗教教育基础,使他对犹太教的习俗、典礼、节日的内容、历史来源及演变过程非常熟悉。

用散步代替体育锻炼

父亲抓住一切机会向他传授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从12岁起,弗洛伊德经常陪同爸爸在维也纳街边的人行道上散步。

当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弗洛伊德父子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体育运动。实际上,在那个时候,中欧各国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居民都喜欢在闲暇时间和工作之余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和体操运动,并喜欢夏天去游泳,冬天去滑雪。而弗洛伊德只能在街边散步,有时也同父亲一起登山。

有一天清晨,弗洛伊德和父亲徒步去登哈尔茨山。哈尔茨是座郁郁葱葱的山脉,绿树山花,遍布山坡,清澈的山泉弹奏着清脆悦耳的“交响曲”流过沟壑。其中,布罗肯山是哈尔茨山区内的最高峰,海拔1000多米。布罗肯山是当地人们十分喜爱的山峰,弗洛伊德的父亲兴致所至,给他讲述关于布罗肯山的各种古老传说。

传说布罗肯山上居住着“布罗肯女妖”,这些女妖被描绘成骑着长柄扫帚和粪叉飞来飞去,披散着头发的女巫形象,她们常常恶作剧或者帮助人们做些好事,在德国,女妖们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几乎家喻户晓。德国民间流传着女妖们的故事,还说女妖们每年4月底的一天都要聚集在布罗肯山上跳舞狂欢。女妖们拖着长长的裙裾,疯狂地跳着舞,魔鬼则饮酒作乐,发出可怕的笑声。

弗洛伊德被父亲所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不知不觉已经随着父亲到达了从未到达的高度。他想象着传说里那些顽皮、活泼和美丽的女妖们,怀着崇敬和期盼的心情,仰望着云雾缭绕的布罗肯山峰,他希望传说中的那些女妖们依旧生活在那些若隐若现的山峰中。至少,在现实生活的苦闷中,可以憧憬她们的自由、幸福和美妙的生活。

弗洛伊德的凝视和沉思引起了父亲的注意,他对弗洛伊德说:“孩子,传说只是娱乐、安慰人心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相比,简直是另一个世界,不可当真。”“我真的希望世界上存在这样的仙境。”弗洛伊德喃喃地说。他们交谈着,继续向布罗肯山峰方向攀登。

这种散步和登山的体育运动锻炼了弗洛伊德健壮的体魄,他的好友钟士回忆说,记得当弗洛伊德65岁的时候,曾同六七个年轻的同事一起爬哈尔茨山,这些年轻人都是身体健壮的20多岁的小伙子。但不论是在爬山速度还是在持久力方面,弗洛伊德都是首屈一指的。

散步活动后来就成了弗洛伊德的生活习惯,他经常单独散步。在维也纳大学学医时,散步仍然是他的最主要的锻炼方式。他还养成了在散步时思考的习惯,他所从事的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等抽象的概念很适合在幽静的环境中单独思考。

弗洛伊德也慢慢学会了游泳和滑冰。他一旦学会,就反复地抓紧时间进行实践。弗洛伊德说,他只要有机会,就到游泳池和河中去游泳。弗洛伊德的朋友钟士说,弗洛伊德很喜欢到江河湖海游泳,而且,弗洛伊德每次去游泳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真可以用“如鱼得水”这个词来形容。

初显好学的天赋

弗洛伊德不仅在家里的表现远远好过弟弟妹妹,在学校的优异表现更是令同学们望尘莫及。

当弗洛伊德9岁时,由于智力过人,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比标准的中学入学时间提早了一年。

德国和奥地利的中学是八年制。它包括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和大学预科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比一般的中学多学了专业性知识。在德国和奥地利,这种学校被称为“吉姆那森”。弗洛伊德从入学开始到毕业都是优秀生。

弗洛伊德受的完全是严格的古典文化教育。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习开阔了他的眼界,同时也让他更加了解古代的世界,因而他对考古学产生了兴趣。他善于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复杂观念,同学大都难以望其项背。

同时,弗洛伊德也学习法文和英文,抽空还自修了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可能是由《动物的生命史》这本书引发的,那是他在11岁时从学校得来的奖品。每次他到城郊树林里独自散步,他都常会收集许多植物的标本带回家中。

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看书,他的求知欲很强。他不仅认真地学好所有的功课,而且喜爱课外读物。读书对他来说从来不是负担。看书和思索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他也经常和自己的同学讨论问题,探讨书中的真理,有时还会为此发生激烈的争吵。为了不妨碍妹妹们的学习,每当在家里与同学讨论问题时,他总是把房门关得紧紧的。

在妹妹安娜的回忆里,哥哥带回家的男孩子,都是喜欢切磋功课的朋友而非玩伴。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少年弗洛伊德是一个用功、执着、决心想要成功的孩子。

他很少满足于课文的浅显的内容,总是愿意以课文作为线索,更深入和更全面地探索其他与此有关的问题。他所钻研的读物很多很广,包括历史、文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言等各门科学。除了老师留下的作业,他还会做更多的练习。

他爱解析难题,他善于从那些好像没有解决希望的难题中发现突破口,他常常顺着问题本身所固有的逻辑去进行有条不紊的解析;他也善于创造问题本身所没有的、有利于解题的条件,借助这些新条件,那些起初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会在他手中迎刃而解。

在中学时期,弗洛伊德不仅自己勤奋地学习,还经常主动指导自己妹妹们的功课,帮助她们复习,使她们能克服许多障碍逐步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他甚至充当了妹妹们的阅读导师。他时常告诫她们不要过早地看一些不适宜的读物。有一次,妹妹安娜在15岁时看巴尔扎克的小说,弗洛伊德劝她别看。

后来他在自己的《自传》中说:

在中学时期,我的成绩连续7年名列前茅,每次班里考试总是第一名,成绩在全校里也是很稳定。所以我有特别待遇,甚至可以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

由于弗洛伊德的学习成绩出色,他被保送到维也纳大学就读。维也纳是欧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而且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维也纳文化发展的全盛期。

维也纳的光荣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维也纳是弗洛伊德的科学创见和伟大学说的摇篮。

由于以上复杂的历史原因,当弗洛伊德进入大学时,他感到明显的失望。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我发现别人指望我该自认为低人一等,是个外人,就因为我是犹太人。我绝对不承认我是劣等人,我一直不懂我为什么要为我的血统,或者如人们那时开始说的“种族”而感到耻辱。

我容忍了对我的排斥,并不感到懊悔。因为在我看来,尽管受孤立,但一个积极同大家一起工作的人是能够从这个人类的组织中找到某些慰藉或安身之地的。

弗洛伊德为不知走哪一条路,犹豫过很长一段时间。经过3年犹豫徘徊和动荡不定地选课,一般人通常只花5年时间就可以读完的大学,他却花了足足8年的时间。最后,当自己没什么选择时,他才把精力投入到医学上面。

早在1872年9月,弗洛伊德16岁的时候,为了准备升大学的考试,他花了1年的时间苦读。他把法律作为自己的主攻科目,主要是因为它能带他走进政界的大门,因为政界是一个犹太人可能发挥影响力的少数场所之一,尤其在中产阶级“布格”政府的掌权期间,犹太人的前途更为看好。

弗洛伊德的父亲曾经将一些他很尊敬的布格党人带回家,他们之中包括许多犹太人。在弗洛伊德看来,似乎每个犹太学生都有可能得到部长的职务。

他想读法律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与后来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的漠里克·布伦的同窗之谊。在莫逆之交布伦的影响下,弗洛伊德打算进入大学后选读法律。

但在1873年年初,一次演讲又动摇了弗洛伊德。

确切地说,那次演讲其实是弗洛伊德的老师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为同学们上的一堂很普通的课。只不过,在那堂课结束前,布吕克教授为同学们朗诵了一首著名作家歌德写的《谈大自然》的诗。

这首诗这样写道:

啊!大自然,

这包含着我们又控制着我们的大自然啊,

谁也跳不出她的掌握,更无法猜透她的心意;

而她,

却往往一下拽住了我们,把我们扔进她那狂舞的旋涡,

在她的手中晕头转向,精疲力竭。

她容忍一个个稚子在她面前卖弄才智,

也允许一个个傻瓜对她妄加评议。

无数的人在她面前走过,

却从来没有人看清过她的面目,

而她却在观赏周围发生的一切,

对一切作出她自己的估计;

即使你不同意,也得服从她的规律,

即使你想反对,却也得把她的意志奉为法律;

她举止从容,是为了等待你;

她行动匆匆,你就不会发腻。

她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却创造了那么多嘴巴来说话,

那么多心灵来感受,来识别。

……

弗洛伊德立即被诗文中的“大自然”深深吸引,他决定了解“大自然”,而了解“大自然”就需要先了解科学。

当时,达尔文的学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这些理论使人们觉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渴望产生一个重大的飞跃,所以科学把弗洛伊德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在医学院专心学习。当弗洛伊德作最后决定时,他一度认为科学是帮助他赢得名声的一条路,甚至他或许能像达尔文一样创造出改变世界的理论。他相信自己会有一天也一定会在某一领域有一番成就。

最让弗洛伊德不能忍受的,就是很多无知的人不重视他。他想要让别人从里至外毫无保留地认可他。他希望他的工作被人记住,他的名字挂在人们嘴边;他喜欢众人跟随,喜欢带给追随者奖赏,但是他的抱怨却几乎近于虚假。

弗洛伊德十分肯定天将降大任于他,他有做领袖的一切资质。虽然还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是怎样,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经由法庭引至政府机关的路途,尽管这样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然而,弗洛伊德所决定的不是放弃医学,只不过是放弃法律而选择自然科学。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曾经写道:“我在那个时候,或者在我往后的日子里,都不曾特别钟情于医生这种工作。”但他后来却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医生,这似乎不符合他最初的想法。很多人认为他放弃法律和政治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很快这些人就发现是自己错了。

早在高中时期,弗洛伊德就认识到一个寄人篱下的民族要承受巨大的不公。在大学里,他发现反对犹太族的浪潮更高涨了,但是这情况却给他有用的教训。先前,他叙述道:“我已经习惯了别人的反对以及被置于‘团结的大多数’限制的情况下,我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判断能力。”

在大学里奠定基础

1873年秋,弗洛伊德顺利地升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当时,弗洛伊德刚刚17岁。这是弗洛伊德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开始。

入大学后的第一学期,即从1873年10月至1874年3月,弗洛伊德每周要学23个小时,其中有12个小时听解剖学课,6个小时上化学课。另外,还要进行这两门课的实习和实验。

接着,在第二学期,即从1874年4月底至1875年7月,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长,每周达28个小时,上课的科目包括解剖学、植物学、化学、显微镜实习和矿物学。此外,他还选修了由动物学家克劳斯主讲的“生物学与达尔文主义”课;也选修了布吕克教授主讲的“语态和语言生理学”课。从此以后,布吕克教授成为了他在学习和研究方面的重要导师。

弗兰兹·布连坦诺是奥地利的天主教哲学家。他推崇经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所歪曲和改造了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他也是经院哲学的信奉者。布连坦诺的哲学在当时和以后都对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本人的哲学观点和心理学研究方法虽然有其独特的风格,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布连坦诺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连续三年听布连坦诺哲学课的过程中,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对别的哲学派别的研究。在当时的维也纳大学,对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不管是哲学系,还是医学院的或其他系科的学生——都要求在哲学上达到一定程度的造诣。

在第四学期,弗洛伊德继续听布连坦诺的哲学演讲。这时,布连坦诺已经开始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弗洛伊德早在中学和大学预科时代就精通希腊文、英文和拉丁文。因此,他完全有条件直接地钻研各种文本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及其他哲学著作,这也使他有条件尽可能客观地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原著的本来精神。

弗洛伊德在学习中从不盲从,体现了他可贵的独创精神。对于著名的学者——包括他的现任老师、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教授、解剖学家克劳斯教授、哲学家布连坦诺等人在内都始终保持既严肃又谦虚的态度。弗洛伊德首先领会他们的观点,然后深入地和创造性地进行独立思考。在他没有弄懂某一观点之前,他绝不匆忙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为了独立地钻研,他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翻阅一切可能找到的参考书。他简直成了书本的永不疲倦的猎手。

有一次为了买书,他同爸爸发生了矛盾。弗洛伊德有买书的嗜好,但因经济条件的限制,父亲不得不劝他少买书。

到大学四年级开始前,弗洛伊德总结了前三年学习生活,他说道:

大学头三年的学习让我明白,我的天赋和能力受到了局限,我年轻时所热衷的那些科学领域恐怕我不会取得成功。后来,我终于在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找到归属感。

同时,我也在那里找到我所尊敬且以之为模范的人物,即伟大的布吕克本人及他的助手西格蒙德·艾克斯纳和厄纳士特·冯·弗莱斯尔·马兹科。

1876年秋,弗洛伊德该上大四时,他正好是20岁,布吕克教授要他到生理学研究室。从此,弗洛伊德成了布吕克教授的正式助手。弗洛伊德同布吕克生理学研究室的结合,在他的一生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困难造就哲人,寂寞造就诗人。童年的经历和大学的生活使弗洛伊德更倾向于诗歌,所以,他格外推崇莎士比亚与歌德。

弗洛伊德很喜欢歌德的作品,他时常阅读《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他曾在自己的《自传》中引用了《浮士德》中的语句:

对科学的广博涉猎是徒劳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学到他所能学到的东西。

歌德在一首十四行诗里写道:

谁要做出大事,就必须聚精会神,

在限制中才显露出能手,

只有法则才能够使我们自由。

这些崇高的理想如春风春雨般滋润着少年弗洛伊德的心灵,也使弗洛伊德的眼睛明亮,信心十足。歌德的许多带有教育意义、表达深刻思想的短诗,语言精练有力,每一个字都印在弗洛伊德的心坎。弗洛伊德经常大声朗诵歌德这样的诗句:

怯懦的思想,

顾虑重重的动摇,

女人气的踌躇,

忧心忡忡的抱怨,

都不能扭转苦难,

不能使你自由。

对一切的强力,

自己要坚持反抗,

永远不屈服,

表示出坚强,

呼唤过来,

群神的臂膀!

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也是特别推崇。他从8岁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他阅读过莎士比亚所有的著作,而且,每当他阅读时,总会从莎士比亚的著作中摘引最精华的部分,背诵得滚瓜烂熟。他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精确和深刻的表达方法。莎士比亚对于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更让他特别敬仰。

1879年,弗洛伊德应征入伍。后因为未经请假外出而退伍。

退伍后,弗洛伊德又回到了维也纳大学。从1873年至1881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学习是他一生中的伟大事业的奠定知识基础时期。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

同时,在这里,弗洛伊德结识了在全世界负有盛誉的学者和医生。除了布吕克、克劳斯以外,还有著名的外科医生比尔罗斯、皮肤科专家赫伯拉、眼科专家阿尔德等人。从他们那里,弗洛伊德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1881年3月,弗洛伊德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医学院的毕业考试,领到了姗姗来迟的毕业证。

追忆纯真往事

在16岁的时候,弗洛伊德有了第一次的恋爱经验。那是1872年,弗洛伊德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弗莱堡。在这里,他又见到了久违的女朋友吉夏拉。

吉夏拉的父亲也是毛织品商人,和弗洛伊德的父亲一样。弗洛伊德很小的时候就和吉夏拉在一起,两人可以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吉夏拉比弗洛伊德小一两岁,当弗洛伊德再次见到吉夏拉时,弗洛伊德的脸激动得通红,心不由自主地乱跳,连一句示爱的话也说不出来。

吉夏拉离开后,弗洛伊德开始想入非非,一个人留在树林内。如果自己的家不迁出弗莱堡的话,他就本该是弗莱堡的一个粗壮的农村少年,或许早就同吉夏拉结婚了。

这种幻想一直萦绕在弗洛伊德的心头,直至后来被另一个幻想所替代。

那是当他得知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努尔打算让他在毕业后弃学经商并可能让他迁居英国曼彻斯特的时候,他就产生了这一个幻想——幻想同伊曼努尔的女儿,也是吉夏拉的好朋友,同时论辈分还得管自己叫叔叔的保莲结婚。

根据弗洛伊德自己的学说,他自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上述两个幻想都表明他的性发育已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当弗洛伊德19岁的时候,他终于夙愿得偿,去英国访问两年前,父亲为他的“全优”中学毕业考试而许诺给他的。弗洛伊德早已想游览、甚至定居于莎士比亚的祖国——英国。

德国和奥地利境内对犹太人的排挤已接近疯狂,这更使他渴望到英国去。他很想像哥哥伊曼努尔、菲利浦及其子女一样在英国过自由的生活。

他在幼年时代,在弗莱堡的时候,弗洛伊德和伊曼努尔的儿子约翰和约翰的妹妹保莲,三个人的关系就非常要好。虽然约翰比弗洛伊德大一岁,但弗洛伊德把自己的侄儿约翰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因为他们年龄相当。

弗洛伊德同约翰和保莲的关系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和意识中始终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17岁的弗洛伊德在曼彻斯特与约翰和保莲重逢时,他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幻想——他把保莲当成他迷恋中的弗莱堡少女吉夏拉的替身。

此后,当弗洛伊德学会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深藏于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幼年生活经历不断被他发掘,其中包括他同约翰、保莲、吉夏拉的亲密来往。在弗洛伊德眼里,他同约翰等人的关系在他的潜意识中已是根深蒂固,所以他进行自我精神分析的时候,这些刻印在潜意识中的童年印象便都一个一个地浮现出来。

此外,据弗洛伊德说,这些关系对他影响更为深远,甚至对他以后的性格、爱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谈到同约翰的关系时说:“在我3岁时,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已不可分割。我们曾经互相爱慕,却又互相打斗;这种童年时期的关系对我以后同我的同龄人的全部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他对待我粗暴的时候,我就勇敢地反抗压迫我的人。”

接着,他又说:“在感情生活中,我始终都有某个密友和某个仇敌;我始终都能重新调整这些关系,而且,我童年时代的上述典型关系对我启发性很大,以至于我可以调整同任何一个人的敌友关系,就像我同约翰那样。”

因此,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一个他所认识的人,在表现他同弗洛伊德的关系方面,都是可以调整的,而这一切都可以在他同约翰的关系中找到原型。

当弗洛伊德17岁到英国再次见到约翰和保莲的时候,以往的一切旧事不禁涌上弗洛伊德的心头。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异母哥哥伊曼努尔的感情更加深了。伊曼努尔在给他爸爸的信中写道,弗洛伊德在英国的表现令人敬佩,有气质和风度。弗洛伊德在这次访问时对英国近代革命的领导人奥利沃·克伦威尔的敬仰更加强烈了。

弗洛伊德对克伦威尔的反复赞颂,伊曼努尔对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当伊曼努尔决定给自己的一个孩子取名的时候,竟叫他“克伦威尔”。就连弗洛伊德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历程中,也经常幻想自己是伊曼努尔的儿子。如果幻想成真的话,弗洛伊德的生活可能会更加顺利一些。当然,幻想终究是幻想。

最后,这段关系不了了之,但这段感情给弗洛伊德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建立终生友爱

弗洛伊德自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继续留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学研究室里。他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已经有15个月了。不像以前他还要兼顾听课;现在他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弗洛伊德还担任了大学助教的工作,刚从大学毕业的初级研究人员大多如此。

从1881年5月至1882年7月,他顺利地完成了研究项目和助教职务。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弗洛伊德的收入很微薄,但他要承担赡养父母和弟弟妹妹的重任。

转折点是1882年的夏天,在完成了先前的小龙虾研究以后,他继续在研究室里做一些例行的工作。弗洛伊德在他简短的自传里有所叙述,但是不太完全。

他写道:

1882年是关键性的一年,我最尊敬的老师纠正了我父亲那种很高尚但不实际的观念;由于我的经济情况不佳,他更极力劝告我放弃理论的追求。我听从了他的劝告,离开了生理学研究室,进入总医院工作。

弗洛伊德在此故意省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已经驶入爱情的港湾。他知道结婚需要很大的费用,光靠研究费用远远不够。于是,他集中精力开始抓住需要两三年才能获得的临床经验,以便在医院拥有高薪职务,或者将来可以自己开业行医。

那一年的春天,他仍住在家里。每天晚上从研究室回来,便直奔他那狭长的书房里,只和家人简短地招呼一声。

后来他干脆搬到医院的宿舍去,周末才回家,一回到家就和陪他一起来的朋友们进入书房。

他的大妹妹后来遗憾地说:“大家都以为,家里的5个年轻女孩子对于这些年轻人总会有一些吸引力!但是,他们对和我们博学的哥哥讨论科学要更有兴趣,这群家伙一来就进入他的书房,都不正眼瞧我们!”

弗洛伊德似乎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对妹妹们的朋友,但在1882年4月的一个晚上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像往常那样回到家里,却发现一个年轻女孩子正在一边削着苹果一边和家人聊天。这一回他没有走进房间,而是加入了她们的谈话。

这位访客是玛莎·柏纳斯,那一年21岁,是德国籍的犹太人,全家于1869年迁到维也纳。她的父亲柏尔曼·柏纳斯在1879年去世,家里的责任就落在他的儿子艾里身上。艾里于是成了他两个妹妹——玛莎和明娜的监护人。

有些不了解弗洛伊德的人以为,像弗洛伊德这样对性心理有特殊研究的人,一定是一个色情狂,还很有可能是个热衷于玩弄女性的恶棍。其实,弗洛伊德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始终保持着严肃正派的态度。

玛莎是个什么样的姑娘,能让弗洛伊德如此神魂颠倒呢?

玛莎·柏纳斯是一位美丽的犹太姑娘,她比弗洛伊德整整小5岁。她的祖父伊沙克·柏纳斯是正统的犹太教教士。

在1848年前后社会上掀起改革运动的时候,玛莎的祖父正在德国汉堡任犹太教大教士。他反对改革,坚持“正统”。显然,他极其保守,极端仇视革命分子,唯恐几千年前早已定下的教规和教法受到革命触动,他认为教法是不可动摇的。

但另一方面,玛莎的祖父又同革命诗人海涅来往过密。海涅曾在信中反复提到伊沙克·柏纳斯,称他学识渊博,富有智慧,这足以证明老柏纳斯是个很有学问的犹太学者。在德国当局迫害海涅的时候,不是别人,正是伊沙克·柏纳斯的一位弟弟在巴黎主办的《前进报》上刊登了海涅的一首诗。

海涅在给这位编辑的信中,请他向正在巴黎流亡的卡尔·马克思致意。伊沙克·柏纳斯的一个儿子——米凯尔,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犹太人。米凯尔后来当上慕尼黑大学的德语教授,成为德意志巴伐利亚国王的学术顾问。米凯尔还写了一部论歌德的著作。米凯尔还有两位兄弟,一位叫雅可布,另一位叫柏尔曼。柏尔曼就是玛莎的父亲。

雅可布也是一位教授,曾在海德尔堡大学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玛莎的父亲柏尔曼是一个商人,但他对犹太教非常虔诚,而且也很有学问。

1869年,玛莎在刚刚8岁时随家人从汉堡迁往维也纳。玛莎曾经回忆母亲离开汉堡时的悲伤情景——妈妈不忍离开汉堡,临行前,一边做饭一边哭,她的眼泪掉在炉灶上,发出了“咝咝”的声音。

到了维也纳以后,玛莎的父亲成为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伦兹·冯·斯泰因的秘书。1879年12月9日,突发的心脏病夺去玛莎父亲的生命。玛莎的哥哥艾里于是继承了秘书职位。

玛莎是位娇弱可爱的姑娘。她很像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据说,她的美貌曾吸引了不少男青年,很多小伙子热情地给她写信倾吐真情,也使得弗洛伊德妒火中烧。

关于玛莎的美貌,弗洛伊德曾以他那一贯坦率的口吻回答玛莎的自谦说:“我知道你在画家或雕刻家的眼中看起来,并不算美丽;假如你一定要坚持用严格和准确的字眼的话,我必须承认你并不美丽。但在实际上,我是错误的。倒不是我有意奉承你;实际上,我也不会奉承。我的意思是说,你在你自己的面貌和身段方面所体现的,确实是令人陶醉的。你的外表,能表现出你的甜蜜、温柔和明智。我自己对于形式上的美,总是不太在意;不过不瞒你说,很多人都说你很美丽。”

接着,弗洛伊德又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姑娘,不要忘记,“美丽”只能维持几年,而我们却得一生生活在一起;一旦青春的鲜艳成为过去,则唯一美丽的东西,就存在于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和了解,这正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

面对美丽的姑娘,弗洛伊德终于打破犹豫的枷锁,冲破呆板的罗网,决心向玛莎求爱。他每天送给她一朵红玫瑰,并附上一张名片,上面用拉丁文、西班牙文、英文或德文写上箴言或格言。

弗洛伊德回忆说,第一次向她致意时,他把她比成一个嘴唇会衔来玫瑰和珍珠的“神仙公主”。从此以后,他就经常用“公主”来称呼她。

1882年5月的最后一天,他们手挽着手,沿着维也纳的古老城堡卡伦堡走下去,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私人交谈。

在弗洛伊德那天的日记中,他记下了玛莎对他的疏远表情,拒绝接受他送给她的橡树叶。弗洛伊德在日记中表示怀疑自己能否在今后也像她对他那样表示疏远。也就是从那以后,弗洛伊德很讨厌橡树。

第二天,弗洛伊德又陪玛莎和她母亲去散步。他向玛莎问起许多事情。玛莎一回家就告诉她妹妹明娜,并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她所得到的是一句非常客气却又十分令人泄气地回答:“谢谢医生阁下对我们如此厚爱。”

同年6月8日,弗洛伊德发现玛莎在为她的表哥马克斯·迈尔做皮包。他以为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但两天以后,玛莎对他已娇态毕露,显然他们之间已经相互吸引。这时候,弗洛伊德才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第二天,玛莎给弗洛伊德送去她亲自做的蛋糕,上面写着“玛莎·柏纳斯”。

就在她要把蛋糕送去时,她收到了弗洛伊德送来的礼物——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于是,她又在蛋糕上添上感谢的字眼。再过两天,即6月13日,她到弗洛伊德家去聚餐。

弗洛伊德把她的名片留下来当作纪念品,这赢得了玛莎的好感,不由得在桌下把他的手按住。他们之间的眉目传情都被家里人看到了,随后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沸腾起来。

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那个星期六,他们以闪电迅雷一般的速度订婚了。

那天,玛莎给弗洛伊德送去一枚戒指。这是玛莎的爸爸送给她妈妈的,她妈妈又把它送给了玛莎。弗洛伊德仿照这枚戒指定做了一枚小的,送给玛莎。就这样,他们交换了订婚戒指。

这一天是6月17日,弗洛伊德和玛莎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天。后来他们曾一连好几年,都要在每个月的17日那天庆祝一番。

虽然后来在弗洛伊德夫妇的那些情书中未曾提及玛莎在与弗洛伊德认识前的情史,但据玛莎自己后来说,在弗洛伊德向她求爱以前,她险些与一位比她大许多岁的商人雨果·卡迪斯订婚。好在她哥哥多方劝阻,并告诉她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往往是不幸的。

玛莎虽然算不上很有学识,却受过良好教育并且聪慧过人。在同弗洛伊德生活的岁月中,她的才智便时时显现出来。

玛莎的哥哥艾里于1883年10月14日同弗洛伊德的大妹妹安娜结婚。一般人都以为,艾里和安娜是在弗洛伊德订婚之前订婚的,似乎弗洛伊德是经由艾里订婚才认识玛莎的。事实并非如此。弗洛伊德是在1882年6月17日和玛莎订婚,比艾里订婚早半年左右。

和玛莎订婚后,弗洛伊德开始考虑要为结婚准备必要的资金。显然,继续担任研究室和助教工作,不能满足经济上日益增多的需要。所以,在完成第三学期助教工作的时候,他决定接受父亲和布吕克教授的劝告,改行做专职医生。

弗洛伊德的这一改行,从它的实际效果来看,远远地超出了他自己的设想。当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工作中取得累累硕果的时候,他回过头去重新评价自己在1882年的改行决定,才看出了这是他的一生中的真正转折。

由于工作需要,弗洛伊德和玛莎很快就分居两地。在他们分手那天,弗洛伊德生怕自己会从一个可能是虚幻的好梦中惊醒。他还不大适应自己沉沦于幸福的爱情之中,但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心安理得地反复欣赏玛莎寄来的信。

弗洛伊德个人感情的特点在他同玛莎的关系中渐渐而又充分地体现出来。弗洛伊德最厌恶逃避现实,最不能容忍姑息。在他眼里,他恨不得与玛莎之间的关系达到完全融合,不容许其间存在一点杂质或暧昧。他要求自己同玛莎之间的爱情生活达到绝对纯净的地步,甚至不许玛莎有任何一点令他怀疑的言行。

弗洛伊德的这种性格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可称为严谨、一丝不苟的品质,但在感情上,在玛莎眼里,他更像是一个“书呆子”。

玛莎虽然是一个娇丽温柔的姑娘,但她有很强的自尊心,绝不是那种百依百顺的、毫无主见的女人。所以,弗洛伊德同玛莎之间的关系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挫折,偶尔也会闹些矛盾。

在他们俩分离不到一星期后,弗洛伊德就单方面地表现出他过于理想化的一面,因而提出很不现实的要求,希望玛莎能百分之百地符合他脑子中的理想模型。但事实终究是事实。在他们之间发生的许多事情恰恰不符合弗洛伊德的主观设想。

最大的麻烦是玛莎同她的表哥马克斯·迈尔的关系。早在认识弗洛伊德以前,玛莎确实曾考虑过要选择马克斯·迈尔。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弗洛伊德羡慕、嫉妒,再加上弗洛伊德的一个妹妹有可能是故意地、还有可能是不怀好心地火上加油,告诉弗洛伊德说,玛莎对马克斯为她谱的乐曲和为她唱的歌时常回味。

这就使弗洛伊德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那样终日心神不安,疑神疑鬼。此外,马克斯也直接气弗洛伊德,说玛莎早就需要爱情,以致她早已准备寻找一个合意的丈夫!所有这些挑逗,就像一桶热油,使本就妒火中烧的弗洛伊德更加痛苦。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经历了很多曲折的心理矛盾。他往往自寻烦恼,往往在给玛莎的信中不断地自我分析、自我批评。但是,这种理智的、冷静的看法,还没被培养成习惯,很快又被爱情妒忌心所搅乱,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弗洛伊德又陷入新生的烦恼之中。

不久,马克斯的影子又被另一个人的影子所替代,更加严重地干扰了弗洛伊德的感情。这个人不是陌生人,而是弗洛伊德的一位亲密的朋友——弗立兹·华勒。马克斯是一位音乐家,而弗立兹是一个艺术家,这些都是令弗洛伊德不安的地方。

弗洛伊德曾经仔细观察过他们取悦妇女们的本领。

有一次,有人告诉他,弗立兹最擅长诱拐勾引有夫之妇。弗洛伊德后来曾说:“我想艺术家和那些奉献于科学工作的人之间,很难和平共处。大家知道,艺术家拥有一把开启女人心房的“万能钥匙”;而我们这些搞科学的人,只好无望地设计一种奇特的锁,并不得不首先折磨自己,以便寻找一种适当的钥匙。”

实际上,弗洛伊德纯属庸人自扰,他对弗立兹的疑心完全是多余的。弗立兹已经和玛莎的表姐订过婚,而且他一直都像关心自己的妹妹那样关心玛莎。弗立兹和玛莎关系非常要好,弗立兹时常会带玛莎出去,而且常常从各方面鼓励她。他们之间纯属亲密的友情,根本不值得弗洛伊德惊慌或妒忌。

玛莎对弗洛伊德的感情向来忠贞,她只是把弗立兹当成哥哥看待。但是,不管怎样,弗洛伊德一直坚持一定要玛莎和弗立兹必须立刻停止来往。这样,玛莎与弗立兹不得不中断各种关系。从那时候起,弗立兹再也没给他们增添麻烦,不过他们所受到的创伤要想痊愈却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

这件事过了3年,弗洛伊德还说这是一段“不可能忘记的”痛苦的回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