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1:07:4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效学习法

高效学习法试读:

内容提要

如何才能更好地、更高效地学习呢?《高效学习法》一书为您全面解答。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实用、易懂,是一本极好的学习指南!

第一章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

大量的新知识必须依靠阅读途径去获得。如果说,我们在听课途径中培养了基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阅读途径则更能培养人的自学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他们在一生中都是孜孜不倦地阅读。阅读途径是获得知识最多的途径。

一、浅析阅读

(一)阅读等于看书吗

阅读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认为阅读就是看书籍、报刊等文字材料。的确,对一般正常人来说,阅读就是以看的形式表现的(盲人则是通过手的触觉去“看”)。但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看,体会和收益会有很大不同。如同样阅读《红楼梦》,红学家和普通读者的阅读方法、关注重点、心得体会和理解程度就不一样;在学习某些自然科学知识时,有的人阅读材料后能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有的人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目即忘。同样是“看书”,人们的理解和所得到的知识不一样,阅读的效果各不相同。所以说,“看书”只是阅读的表现形式,阅读并不等同于看书。

阅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言语过程。眼睛感知到文字符号,只是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接收信息。紧接着,便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阅读的神经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以光波形式反映到视网膜并引起兴奋,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初级视觉区,然后再传至思维中枢和言语中枢,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只是看着文字符号并不等于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对文字符号的加工和理解。

现在,可以对阅读下一个定义:阅读是大脑接收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

(二)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

精读与略读是阅读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它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略读,我们才能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同时,也只有坚持精读,我们才能术有所攻,学有所成。两者虽然在形式上互不相同,但在功能上却互相补充。

在实际的阅读中,我们应根据材料内容和个人目的的不同,选用适当的阅读方式。如基础教材、重要专业书籍和经典书籍,就应该精读,因为只有通过反复阅读,细细琢磨思考才能逐步掌握;一般的报纸和娱乐性书刊,就应该略读,因为没有必要对它们有多么精细的掌握。

二、读书要有的放矢

无论阅读什么,你都会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将影响你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你绝对不会用看小说的专注去看录像机的使用说明,同样,阅读报刊杂志的文章与看购物单的态度也会不同。没有阅读的目的,你会发现,自己只是漫无目的地看书,而且效率非常差。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了解“确定读书目的”的重要性。他们所持的态度往往是:“滥射也会打到靶心。”

在你能够了解所要读的书——并将它“牢记”以前,你必须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眼前的东西。

(一)确定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所能给予的最佳答案是:“因为老师说的”,那这个答案可不够好哦!看来,我们得花点时间帮你找到更好的理由。读了一章就宣称:“我功课做完了”,那是没有用的。或许你还会将书本放在枕头底下,希望藉此慢慢地吸收书中的内容。

除非你确定读书的目的,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虽然把整本书都翻遍了,脑子里除了记得各章的标题外,书中内容可就是一片模糊了。

根据阅读专家的说法,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下列六项:

1.为了掌握某种“信息”

2.为了寻找重要的细节

3.为了解答某个特定问题

4.为了评估你正阅读的书籍

5.为了应用阅读的资料

6.为了娱乐

拥有目的而读书,是增进理解力的第一步,因此建议你采用一些简单的技巧,藉以确定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

(二)如何在书本中寻找线索

每一本书都能提供一些线索,帮助你确定阅读的目的。首先是很快地温习指定课程,寻找你期待获得解答的问题。而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就后面列出的几个要素加以思考。

就像报纸的大标题可以提供线索,让你大致了解报导的内容。以下要素也能帮助你看出某个段落或章节所要传达的信息:

1.各章标题与小标题

通常各章的标题与醒目的小标题,已经点明了主要议题的细节。在一些教科书中,段落标题或刻意凸显的“序言”,更说明了作者所要陈述的内容。

所以第一步,先把要温习的功课浏览一遍,只要注意各章节醒目的标题与小标题即可。举例而言,假设你在历史课本读到的标题是“帝国主义的衰落”,你就可以用这个题材设计下列问题:(1)“什么原因”(WHAT)导致帝国主义的衰落?(2)“是谁”(WHO)造成帝国主义衰落?(3)“何时”(WHEN)帝国主义开始趋于衰落?(4)“为何”(WHY)帝国主义衰落?(5)“何处”(WhERE)发生衰落?

当你在阅读该章时,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就表示,你有了读书的目的了!

你有可能经常碰到,有些标题的用词遣字看不懂。那么,寻找这些词汇的定义或概念解说,便成了你的读书目的。

例览标题的过程只需花数分钟,然而这样做,却是聪明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为看过大标题,你对作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会有初步想法,这有助于你更能掌握细节部分的重点所在。埋头研读之际,自然会有所领悟。

2.章末的结论

假如你看侦探小说是从头读到尾,便正如作者所希望。你的心情会随着作者故弄玄虚的情节,以及一般侦探小说擅用的写作手法而动荡起伏。然而,如果你先翻到最后一页知道故事的结局,就很容易了解作者如何架构小说情节,如何安排笔下人物的发展。甚至能预先察觉要到最后关头才揭晓的许多作案细节。若非你先知道结局,你会当另一个人才是嫌疑犯,而不会去注意这许多的蛛丝马迹。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先明白教科书作者在书中所要传达的主旨,便会在阅读时留意得出最后结论的重要内容。

当然,看侦探小说先翻看结局,阅读乐趣就没了,不过对应付学校课程而言,这一招倒十分管用。它可以帮助你确定阅读的目的,进而使你变成“主动”学习的读者,让你从此读书不会梦周公了!

3.插画、图表

大多数的教科书,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教科书,都附有图表、插画、数字表格、地图,还有其他的图解。学生通常对这些图解、表格视而不见——匆匆一瞥,过目即忘。

你不妨多花一点时间看看这些图画、表格,一定可以为自己节省许多时间。在阅读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注意这些补充资料,以及它们所强调的重点,并作好笔记。

4.特别强调的名词、生字与其他事实

有些教科书对于主要名词与资料,会在正文中特别标示出来。为了确定这些名词的定义,或者为了发掘事实以便应用,就可能成了你读书的目的了。

5.设计问题

有些教科书的出版商会以固定格式,在正文或各章结束时,提出问题以强调重点所在。如果能在阅读该章之前,先看看这些问题,相信你对需要留心的资料会有比较清楚的概念。

6.预习功课

当你开始研读指定课程之前,若能先找出每一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以及其他有助确定读书目的的要素,表示你已经完成预习的步骤了。何谓预习呢?就是温习这些线索,确定你的读书目的。

建议你,每一个科目都应该预习!为什么呢?想一想,你是否有过熬夜啃书却所记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你在念什么?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说明你根本没有预习功课。

(三)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标题、小标题、首句和我们已谈到过的其他由作者提供的线索都会帮助你迅速把握章节的内容,另一方面,章节里的一些单词也会有助于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点上,从而忽视不重要的信息。知道了何时加速、何时放慢速度、何时忽略。何时集中注意力会使你阅读得更快、更有效。

当你看至诸如“同样”、“此夕”、“而且”、“另外”之类的单词或短语时,你应该明白接下来不会介绍什么新内容。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书中讲的是什么,那就加快速度或者完全跳过下面的内容不读。

而另一方面,当你看到诸如“另一方面”、“然而”、“不过”、湘反但是之类的单词或短语时,你就应该放慢速度——你将获得新信息或与你刚才所读内容相反的信息。

最后,注意一些总结性的单词和短语,诸如“总的来说”、“总之”、“因此”、“因而”、“所以”——尤其是当你只有时间阅读章节里的“关键信息”或者你正在复习准备考试的时候。这些正是你真正需要的,就像一件用漂亮的彩带包装好的礼物一样,它们使你避免了阅读整个章节。

(四)读书讲求方法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利用读书目的来决定你的读书“方法”。大多数的情况下,读书目的往往决定了你的读书方法。

基本上,读书类型可分为三种;

1.快速参考阅读法——着重在特定资讯上,针对特定问题寻找答案。

2.批判式阅读法——重点在于辨识出需要彻底分析的想法和概念。

3.鉴赏或娱乐式阅读法——阅读纯粹是为了娱乐,或者因为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才华。

如果你是一个好读者,或者希望成为一个好读者:你必须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来达成你的读书的“目的”;你早在自我训练,或正在训练自己熟练掌握多种读书技巧;你擅长因阅读目的而随机运用适当的读书方法;你对只读一种读物感到不满足。

相反的,一个不好的读者,往往是用同一种方法来应付每一种阅读对象——不论读的是生物或报纸,都很费力地逐字逐句阅读。这种人对有目的的阅读感到生疏,也很难去实际执行;要他们接受这样的阅读方法很困难。

(五)做一个积极的读者

有目的地读书,对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非常重要,犹如空气之于生命一般。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主动”阅读的基石,主动积极的阅读才会用心思考一那是一种用你的心灵与情感去探索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的过程。太多的读者倾向于被动地吸收资讯,然而,一位积极的读者却能深入他所接收的信息中——事实、观念、意见——因为他有了读书的目的,所以能记住这些信息。

三、挖掘文章的意旨

现在,我要的是事实。请教给这些男孩女孩事实吧!生命中只需要事实。只要教导他们事实,其他则连根拔除。你只能根据事实,为这些理性的动物塑造灵魂,其余的一切对他们都无益。这是我教育自己的子女和所有的孩子的原则。坚守事实吧,各位!——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

正如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所告诉我们的,寻找事实,其实也是你应付学校课程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事实:沟通的桥梁

事实是加强概念与思想使之更具可信度的基础。只要你能搜集这些事实,加以消化吸收,就有办法记住作者所期待沟通的思想。

然而,若把时间都花在研究旁枝末节,见树不见林,你的读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你必须学习辨识,哪些事实对你的理解力帮助最大,哪些则可以留待日后再补充新资料。

(二)主旨明细化

任何作品都有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信息。可惜的是,这些信息往往被作者惯用的冗词赘句给“遮掩”住了,反而使观点不得彰显。你的工作就是,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搜索出主旨。

你必须以福尔摩斯抽丝剥茧的办案精神来研读功课:想像自己是个大侦探,有个谜题正等着你去破解。你的目标就是找出隐藏在课文里的主旨是什么——无论这个他是如何迂回地深埋在文字的泥沼下。

到底作者所要传达的旨意是什么?

在任何正确的调查行动里,第一步必定是搜集所有线索。事实是什么?只要花几分钟时间去找出这些具体事实,你就可以从容地准备吸收作者所要沟通的信息。

然而,当这些“事实”隐藏在深不可测的文字丛林里时,又如何能找出它们呢?此时,你就需要运用“何人——什么——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的六大技巧了。懂得运用这六项窍门来设计问题,想找出潜在事实可说是轻而易举。

(三)浏览与略读

许多人都分不清的浏览和略读。略读是指迅速地泛泛而读。浏览是指为了寻找某项内容而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所以当你略读一篇选文时,你就从整体上大略地看,尽管你抓住的只是“强调部分”。

当你浏览一篇选文时,你会很仔细地阅读它,并且一找到你需要的东西你就会马上停止。浏览是我们所有人用来查找电话号码的一种方法——当然,除非你习惯一个个名字地阅读来寻找你需要的名字。当你浏览的时候,你的眼睛并不是盯着每个单词,不是阅读每个句子,也不是去考虑每一个段落。相反,你的视线迅速地在页面上移动,只寻找你需要的东西,然后仔细地阅读。

浏览是所有阅读方式中最快的一种——即使你仔细阅读,你也并非力求理解和记住所读到的任何内容,而是直到你找到你所需要的那点信息后才会这样。

(四)先问,再看

当你为了细节速读某些东西,那是因为你需要去寻找一个特定的答案、年代,或者事实。你在研读这些内容时,应该像查字典那样——知道那个字,再快速地翻到那几页找出它的定义。假如你需要回答的是某个特定问题,或者为了知道某个历史人物,只要能找到资料来源——不论是书、杂志或百科全书——很快地把资料浏览一遍,便不难找到你要的答案或人物。

你的指定课程或许很多,以至于你必须靠速读来完成作业。在开始做功课之前,不妨预先设定你要回答的问题,如此,你可以快速测览资料,准确无误地寻找你需要的相关资料。

比方说你正在读一本科技图书,目的是要找出细胞核的功能。那么你可以就描写细胞结构的那一部分,迅速地看一遍。你可以略读一遍关于细胞功能的描写。你已经知道你想找的是什么,而且它就在描述细胞组成部分的功能的那一部分文章里。现在你可以开始仔细研读了。

预先就你要找的答案设计问题,将可以帮助你快速看完一章,并找出答案,而且时间要比你逐字逐句阅读节省多了。

一般而言,如果你阅读倾向于逐字逐句地阅读,那一定会花掉你许多时间。一个讲究读书方法的人,能够分辨何时该仔细研读,何时适合采取速读的方式。要是只为了搜集事实,速读法将是一个既简单、又重要的捷径。

你希望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完成指定作业,而且对内容有个概要性的了解。可以先拿一个章节来“速读”看看——甚至有些内容是你需要更精确地阅读的——如此,可以使你更加敏锐地了解该章节谈的是什么,以及你需要花多少力气去读它。

四、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你是否担心自己的阅读速度太慢?或许你不应该这样——阅读速度略慢的读者,其阅读能力未必就稍差一点。重要的是你的理解和记忆。就像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练习最有可能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速度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阅读太快,你所理解的可能会比较少;阅读较慢些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没有掌握好阅读材料。

降低阅速度的因素是什么呢?怎样来克服这些问题呢?

1.阅读过程中大声朗读或者嗫嚅出声。

2.机械性地阅读——用手指点着单词。一个接一个地阅读,头部来回移动。

3.运用错误的方法来阅读材料。

4.缺乏足够的词汇量。

你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改进你的阅读方法。

1.集中你的注意力。

2.排除外界的干扰。

3.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读书环境。

4.不要为了弄明白个别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而半途中断阅读,但是对于那些会影响你把握整篇文章大意的关键词,就要(用字典)查明其意义。

5.应尽量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涵义而不要试图弄明白每一个细节。

6.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嘴里念念有词,那么,你可以把一支钢笔或其他(无毒的,非糖制的)物体含在嘴里练习阅读。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该物体掉了出来,你就知道你必须继续练习。

最重要的是,用你自己感觉最舒服的速度阅读。虽然你能够读得极快,但是你在阅读小说时选择了较慢的速度,这样就可以好好欣赏作者的措词。同样,任何难于理解的阅读材料都会使你放慢速度。当你以很快的速度阅读报纸、流行杂志以及类似的材料,尽量把握主要信息而不去顾及每一个细节。

你是否应该修某一门快速阅读课程?如果你目前的阅读速度很慢。

提高阅读速度有某种价值——许多阅读速度慢的读者想尽可能少读书,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读书很沉闷、很无聊。但是,仅仅加快阅读速度并不是成为好读者的方法。

我们不认为那样的一门课程会对你有任何害处。不过,我们可以建议你,只要坚持练习阅读就可以了,这样你的阅读速度会自然而然提高的。

五、批判性的进行阅读

对批判式的读物,你必须能够辨识作者的论点,评估这些论点的价值与真实性,根据切合你个人经验的部分加以应用。批判式的阅读不同于创览式的速读,前者要求读者尽其可能地全神贯注来阅读。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你准备以批判的态度来阅读时,为了能专心,你必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正如一个运动员必须在心理层面自我建设以达到巅峰,你也一样要做好暖身准备。

以下的建议将帮助你作好准备去开始批判式的阅读:

1.务必清楚确定阅读目的。一定要在阅读之前确定这个目的。

2.请注意!要避免分心。尽量减少注意力分散、中断的情形——除去任何可能影响你专注的人或事物。

3.找一个最适宜安静读书的环境——譬如图书馆、个人房间等安静的一隅。读书环境要绝对地安静,或者一面放你新买的CD唱片。

4.不要担心阅读的快慢问题。你的目标应该是去透彻了解书中的内容,不要去想“我如何才能快速读完?”

5.如果你估计得花好几个小时才能读完,不妨确定分段完成的目标,每完成一个阶段就小憩一下。

如果你在作这类亟须全神贯注的阅读之前,能够按照上述的步骤切实作好准备,你会发现当你开始批判式的阅读时,你确实能够定下心来专心了。养成这个读书“习惯”,你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

(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你定下了心准备展开阅读了,下一步就是“大概”去了解一下作者的论点,或者主要思想是什么?深入理解是你能掌握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的结果。

利用速读法来把握作者的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看书名或者标题设计问题预习。这样做有助于达成阅读目的。

2.看一看所有的小标题、插图、图表等,确定文内重要的资讯。

3.读一遍引言、结论,以及各章末所附的任何问题。

4.读每一段的每一个句子。

5.自问能否答得出各章末的问题?能否勤勉地参与班级课文讨论?然后就这些心得作成评估。

6.速读之后写出一个简短的结论。

开始时花个二十分钟“速读”预习,你必须准备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在文章中主要的信息或者观点是什么?

2.有没有明显的系列思想或者推论呈现?

3.重点有哪些?

(三)逐行阅读

一旦辨识清楚并了解文章的基本架构后,你顺着书中的细节、推论以及思维,一路“阅读”下去,其实等于是在骨骼上加肌肉。

这个消化的过程,包括学习诠释及评估出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直接叙述,从内文中能推敲到什么结论。

要提高分析性阅读成效,你这位读者必须擅于去分辨表面的字义以及隐含的涵义。

(四)分析双层含义

文字与写作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这关系于增进读者的理解力。

第一个层面是字面的意义,在韦氏大字典里,都能找到字的精确定义。

第二个层面是涵义,这就涉及到词句的整体“意义”了。

什么意思呢?

文字除了表面的定义,串成词句还可传达情感、偏见、态度,以及展望。分析文章必须学会阐释涵义。

1.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信息贯穿全篇?

2.各要点之间的关系是否直截了当?

3.你个人的经验与作者的经验,两者间的关系如何?

4.叙述的细节合乎事实吗?

5.实例与证据相关吗?

6.作者的思想前后一贯吗?

7.作者的偏见是什么?

8.作者的动机何在?

9.作者要你相信什么?

10.这与你的信念或者体验一致吗?

11.作者理性或主观吗?

12.感觉与事实两者间有无任何混乱情形?

13.主要重点安排的顺序合乎逻辑吗?

14.辩论与结论是否一致?

15.解释是否清楚?

显然,以上这十五个题目的清单,并不包括一切,不过可供参考,帮你立刻进入状况。记住,有效的分析与阐释必备的要素,是你要会设计问题。

(五)做出结论

批判式阅读的最后一步,就是总结。要能记住阅读过的内容,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会简缩你已读过的资料,以清楚明白简洁的字句写出结论。

你们多数人都已经学会摘记——把文章内整段或者整句抄下来,但这并不是十分有效的总结法。

在这里建议采用“画图表”,即把刚刚读过的资料内容,画成图表,然后写出要略纲领。

跟写概要一样,制图表可帮助读者清楚了解各种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观念图表或观念树,能使人对教科书的结构一目了然。

除非你有本事过目不忘,否则还是画图表记重点概要,因为这一定能增进你的记忆力。此外,为了制作图表,你一定要精选出课文主要的部分,以及它与主要信息的关系。

其次,是将心得写成一简短的纲领。当你需要复习资料时,图表将使你忆起课文的主要部分,你的纲领则提醒你文章的重点。

写纲领目标,在于以你自己的话,整理出你所阅读过的资料。你会发现以自己的话将作者的信息写出来,是评价鉴定你是否了解作者所传达信息——以及了解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标准。

用这种方法一次读一章:

1.把你觉得有利于理解主题的关键词的定义写下来。

2.把你觉得可以帮助弄清主题的问题及其答案写下来。

3.把你无法解答的问题记下来——然后确保自己可以通过重新阅读,进一步探讨,或者请教其他同学或你的老师来找到答案。

4.即使你仍然有无法解答的问题,那么继续读下一节并且完成根据这一切而设的三个问题。等等,直到完成阅读任务为止,如果这种办法帮不到你,那么从头开始找一种新的方法来完成阅读任务。

批判式阅读并非易事。这需要相当的专注,还要下很大的功夫,跟你每天温习功课所用的快速参考阅读法是不同的。不骗你,等到你上了高中、大学,大部分的读物都必须采取批判式阅读法。

不过要是你能遵循我们所建议的读书步骤——阅读前作好准备,其次预习速读,接着进行分析式的阅读,最后作总结——你将会发现批判式阅读是难不倒你的,反而让你获益良多!

六、谈谈精读

(一)纵观全文

浏览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浏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浏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1.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1)书名

书籍的名称,往往可以较为具体地讲到这本书的内容。一般地说,书名有虚实两种。虚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与黑》等;实的,常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必然联系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如《包法利夫人》、《水浒传》等。不管是哪一种,作者在决定书名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反复考虑的。所以,阅读者可以通过书籍的名称,了解作者的寓意,从而把握住书名所蕴含的意义。(2)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在对书的名称进行一番思索后,接下来应该了解作者的情况。如果阅读时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从前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对其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较熟悉,现在又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相逢晤谈。如果是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应抱着认识的态度去了解。(3)出版单位

读书首先应看出版单位。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部书的内容与出版单位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好的阅读者应该能够根据出版单位来判定书籍内容所属的学科领域。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出版单位都有出版的侧重点。如文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籍侧重于文学和艺术;教育出版社侧重于大、中、小学教育书籍的出版;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古代各种史料的出版;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侧重于科技各领域书籍的出版等。所以,阅读者可以根据出版社初步判断书籍的内容。

2.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

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入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3.查阅序言和后记

一般的书籍都有序言,但不同的书籍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可称为序、序文、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序言有的是编者所作,有的是请知名人士代写,有的是出版单位代作。其作用是介绍该书适应的阅读对象、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编写体例等。所以,在正式进入阅读过程之前,需要先阅读序言。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

后记具有与序言相类似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二)浏览一段

浏览一段是真正介入一本书的实质内容的开始。阅读整段时,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一段的起首句和结尾句也是扫读的重点,因为这两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浏览的价值就在于此,把握住整段的概括性内容,比如,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

(三)逐字逐句慢慢细读

把握住整段的概括性内容之后,就扩张到全章,然后将全章分成若干节,对各节逐一详读。逐字逐句是精读的关键一步,它分为四个步骤:提问、细读、思考、复述。

1.提问

对一节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细读。试着将标题转换成问题。如,标题是“学习的时间分配”,可转换成问题“怎样分配学习时间?”提出一个个问题可以促使自己寻找答案。

细读前的提问有两个重要性。第一,由标题转化来的问题给了阅读者一个阅读的目的,可帮助阅读者了解作者的思路。第二,提问帮助阅读者在细读中筛选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重要信息即资料中能回答问题的信息,次要信息即资料中不能回答问题的信息。

2.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从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细读时,要注意两个工作:圈点划线,边注眉批。

[1]圈点划线

划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须瞥一下划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很多人读书时圈点划线,却不知道为什么划线,在什么情形下划线。划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找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划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划线将它标记清楚。划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划线在精不在多。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划线,结果满页全是各色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了。这种划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划线技巧,还须注意两点。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划线。借来的书不能随便划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复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圈点划线。第二,划线用笔要选择。一般划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划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

[2]边注眉批

细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问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3.思考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求解。

[1]查阅书末索引。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2]与他人一起探讨。譬如,阅读的时间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3]利用参考资料寻找答案。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它专著。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地联想。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那么,阅读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联想呢?

[1]要善于联想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将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表象。如我们在《社会发展史》中读到:“人类的祖先通过劳动改造了自身。”我们就可以想到“人类祖先的劳动”意味着狩猎、摘取果实、捕捞鱼虾等,“改造自身”想到人体的直立,双手从行走中解放出来等。

[2]要联想以往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如阅读物理教材,在学习磁场时,把它与前一章学过的电场联系起来,两者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对新概念的理解十分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要注意在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形象的图形、物体间

展开联想。如学解析几何,对于y=ax+b这个直线方程要随时把它和它的图像联系起来,如:什么是这条直线的斜率,什么是截距,在什么情况下过原点,在什么情况下与y轴平行,等等。对于22Ax+Bxy+Cy+Dx+Ey+F=0这个曲线方程,则更应把它和图像联系起来认识,如:什么情况下为椭圆、双曲红或抛物线,其准线方程、焦点坐标各是什么等。

丰富的联想是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在阅读时展开更多、更丰富的联想,才能更有效地增强阅读效果。

4.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可以借助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1]能清楚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2]能看出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

[3]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4]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四)进行小结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详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小结时,可以采用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小结一章有两个价值。第一,小结是对一章的主体脉络的再次温习,可以帮助阅读者记忆这一章的内容。第二,再次回忆这一章的内容时,小结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线索。

(五)概括全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须再做一个工作:总结全书。唯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1.由薄到厚

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本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即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华罗庚曾说:“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2.由厚到薄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七、谈谈略读

(一)纵观全文

略读同样首先应从封面开始,根据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信息迅速对该书的主题、学科领域等作出判断。然后应通过内容提要来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决定自己是否进一步阅读。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要阅读目录,以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入正式阅读之前,还应阅读前言和后记,以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等,更深刻地理解全书的主旨,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侧重。

(二)扫读正文

1.快速阅读

在读完序言、后记之后,便开始进入对全文的扫读阶段了。扫读的速度十分快,一目十行,略观大意。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提过读书忌快,这是从理解和牢固掌握书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因为贪多求快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但不是说,须一概反对快读,只能慢读,而是说应该在理解的前提下,越快越好,略读尤其需要速度,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快速阅读是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出:创造性工作的效率与获得和加工的信息量成正比,如果一个人获得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又多,那么他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就高。据说,拿破仑每分钟能看2000个单词,巴尔扎克半小时可读完一本小说,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令人惊叹不已。

研究表明,提高阅读速度不会降低理解率,关键是要按照正确扫读法去阅读。并且,扫读技巧形成后,不但可以长期保持,而且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有正迁移效应。例如,读汉语材料的速度快了,阅读英语材料的速度也会相应提高。

阅读时,人的眼球是时停时动地向下跳动,眼球停的时候认知文字,眼球跳动的时候转向下面的文字。眼停一次的时间大约为1/3秒左右,每次眼球停顿能认知1-7个文字符号。我们把眼球停时认识的字数叫做“识别间距”。阅读时,目光向前跳跃,眼球运动,每动一次大约为千分之几秒,人们的阅读只限于目光跳跃的停留期。据统计,阅读者的眼睛在一小时内有3分钟在移动,有57分钟在停顿,即眼动时间占5%,眼停时间占95%左右。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要扩大识别间距,进行整体认知,就是说,眼停认知不能逐字进行,而应一个个词组或一个个短语、短句整体地认知和理解。

人们的阅读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点式阅读的视点很小,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视点的最大限度不超过五个字。这是速度最慢的一种方法。线式阅读,视区是一条线,视力范围是一个句子或者几个句子群,用这种方法阅读,经过训练可达到一目一行。面式阅读是速度最快的阅读方法。面式阅读,视力区最少是两行字,高手可以成段成页地阅读。因此,阅读的视力形成了一个“面”,所以叫面式阅读。扫读也是成段成页地阅读,因此它实质上也就是面式阅读。用这种阅读方法,每分钟最低能读1000字,甚至可达1500字,十分符合略读的要求。

许多学生的阅读方式都是线式阅读,速度甚慢。要想提高速度,必须加强科学的阅读训练,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努力增大识别间距,学会面式阅读。

线式阅读识别间距小,阅读者只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面式阅读的识别间距大,是把十六个词分成六个语义群来阅读,自然要比点式阅读快得多。面式阅读时,识别间距增大,减少了眼停的次数(由16次减少为6次),因而直接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面式阅读把句子划分成为数不多的语义群,更便于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因而有利于提高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所以,要更好地满足略读的需要,必须增大识别间距。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就是遵照面式阅读的要求进行专门训练,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敏捷思考

扫读阶段,快速阅读的同时,还须敏捷思考,以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重点。不要阅读神速,却不知所云,快速阅读必须与敏锐思考结合在一起。为保证快速阅读质量,读者应集中精力进行快速思考。

3.推断和预测

好的阅读活动,不是被动接收,而是积极感知、记忆和思考的过程。随着阅读内容的扩展,意义的深入,情节的推进,阅读者不仅要逐步对读物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须对阅读内容的性质和发展加以推断和预测。对情节发展的准确推断和对上下文关系的正确预测,可使阅读变得轻松而流畅,并能加快阅读速度。

(三)精读重点

经过对全文的迅速扫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材料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的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把略读和精读过程结合起来。

(四)总结全文

略读虽然不如精神要求严格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讯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如果扫读一遍后便书一丢,既不总结,也不反刍,当时学到的一些东西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扫读结束之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书的内容加以概括,理清整体的思路和脉络,及时总结阅读心得。

八、除去不良的阅读习惯

许多人在阅读时有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习惯或妨碍阅读速度,或影响阅读理解,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克服这些不良阅读习惯。

1.读出声音

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出声阅读会拖慢速度。很多时候,你并没有真正读出声,只是在脑中将音调发出,但这很容易带动嘴唇,使其上下不自觉地移动,从而减慢阅读速度。如有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嘴唇。

2.逐字阅读

逐字阅读并不能增加对文章的了解程度,它只会妨碍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这就好似某人看不见一片森林,只是因为他过于着意每一棵树。如有这种习惯,尝试阅读意思,而不是阅读字,那就好比听别人讲话时,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

3.移动手指

阅读时用手指着字句。这个习惯会降低阅读速度,因为手指的移动不及眼睛敏捷。如有这个习惯,强制自己,将双手拿开,单纯靠眼睛移动来阅读。

4.转动颈部

阅读时颈部由一边转往另一边。这个习惯也会降低阅读阅读速度,而且会加重颈部肌肉的疲倦,令阅读者倍觉辛苦。如有此习惯,尝试用手将颈部的位置固定,单纯依靠眼球的转动引导阅读。

5.纠缠生字

时常停下来思索行文中的一些生字。这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纠缠生字主要是因为字库太小,平时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识一些字或背一些单词。此外,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6.不当返读

回头重读一个字或一句话。这是许多人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其潜在心理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当返读之所以减慢阅读速度,是因为经常要回头思索,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又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返读越多,越需要返读。如有不当返读的习惯,尝试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觉,就算不返读,你也能领略全文的意思。当然,若要仔细咀嚼某些字句,返读也是必要的。

7.忽略标题

太专注于文内的文字,反而忽视了诸如标题、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标题性的信息是作者提供的重要阅读线索,决不可忽视。如果你有忽略标题的习惯,不妨尝试在阅读一些书报时,只看标题、斜体字、深色字、特别的说明等,看你能从中领会多少。另外,其它的阅读线索,也应特别注意,如介绍下文内容的起首段,总结全文的收尾段,论述概念意思段的第一、二句话等。

8.病态读书姿势

不少学生爱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看书,这样很容易造成近视眼、驼背等负性生理变化,损害身体健康。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姿势端正。

9.不讲读书卫生

有的人读书看报时爱用手指沾唾沫翻书页,更多的人在读书后不洗手,这都是十分有害的。尤其是有的公共书籍,借阅的人形形色色,极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

第二章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时间

时间是无情的,然而它又是公正的,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面对无情,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吗?面对公正,难道我们还不倍加珍惜吗?人生原本苦短,我们更不应该沦为时间的奴隶。合理,有效地使用时间是你成功的关键。

一、合理地计划时间

(一)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许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消费”着时间,利用着时间;陌生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时间”呢?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这是生硬的书面解释。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时间是有着起点和终点的一个“过程”。正是由于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将来三大部分,正是由于时间的连绵不断,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有五大因素可以利用。

1.顺序因素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客观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为了不违背这一客观规律,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一过程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安排时间。有序会使你明显感觉到目标正在明确地逐步实现着,而这一点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应有它合理的目的和过程。

2.作休对比

作休时间安排要各占一定的比例,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和休息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的,只有在良好的休息之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反之,工作完成得快,休息时间也就有了保障,甚至多了起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平衡因素

平衡因素运用到学习中来就表现为对“长短脚”学科和对优势与不足方面的调整。从整体的需要来考虑时间的分配,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合理的。

4.联合因素

时间的调度,复习计划的执行,应该是贯穿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的,要把学习与日常生活联合起来统筹安排,从而从宏观整体上进行调度,别让学习占用了休息时间,也别睡过了头而误了学习。

5.协调因素

任何一件事情一旦放入大局中就有它的轻重缓急;每一个问题由于时机、地点、执行人的不同都会出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讲究主次,轻重有别地根据每天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

(二)按计划分配时间

当我们抱怨事情太多时,当我们埋怨时间不够时,有一个小精灵一直在我们身边盯着我们,它是谁呢?是“计划”。如果你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以及做每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长来分配好每一段时间,那么你就能准确地控制住时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较多事情,而不至于出现像想做的事,到最后却没完成的情况。

(三)制定学习时间表

是比赛也好,不是比赛也好,无论做什么事,必然要有一个开始阶段,才有可能跑向比赛的终点。做为新阶段学习的开端,起跑线的划定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须经常检查目前你都在干些什么。具体的做法是,把日常生活过程以15分钟一个间隔的明细表形式列出来,看看每一分钟都花在了什么地方。这对于常常觉得有很多时间不翼而飞的人来说尤为重要,你可以找出你每天所做的“无用功”,把它们剔除掉,学会优化工作程序,简化繁琐的办事手续,从而掌握在同一时间内做多件事情的技能,让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成为现实。

而我们所说的起跑线,就是指经过你的优化的时间表,也可以称之为计划书。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你必须按着这个表格严格执行,并持之以恒,一段日子过后,你将会发现,原来时间是可以这么充足的。

执行计划的时候,请千万不要为自己找一个临时借口而放纵自己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导致计划的拖延,那样的话你势必又将回到以前那混乱、无序的生活中去。

你还必须在计划书上给修正完善这份时间表留一点时间,毕竟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它有时会和你开一些玩笑,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来让你做。

其实,应付的最好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计划书做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当我们每分钟都知道下一分钟要做什么时,意外也就鲜有发生的机会了。

另一种办法是每天晚上找个时间修订一下第二天的时间表,这有助于明确生活目的,也会使生活过得更充实。有的人说:“本来就没时间了,还拿时间去写计划”,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之所以没时间,恰恰是因为没有定计划安排时间。要知道,花时间去计划时间,结果是多出了比写计划多得多的时间。

当然,修订时间表并不是重头再来,只要给需要重新安排的事情找个合理的时间就可以,每天都必须重复的事情如吃饭、上学之类的,就不必去动它了。人生苦短,但只要你坚持计划时间,你的生命其实正在悄悄地延长。

二、如何分配时间

现在,想必你已经认识了合理计划时间的好处了吧?可是如何去分配时间?

(一)分配时间的原则

对于时间的安排必须遵循下列五大原则:

1.高效性原则

运用时间的关键就是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到时间的顺序因素。按事情应该有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安排,会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条不紊。不过,这也不是说一成不变的,有时我们也可以合理地改变一下事情的先后顺序。特别是在做一些等待或停顿时间较长的事情时,可以试着把原本排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之后的、较简单的事情提到前面来,利用那段等待的时间把它完成了,无形当中你就节省下时间了。比如在等公共汽车时,我们可以拿出英语课本来背诵原来要到学校后才读的单词。这种工作也可以在车上进行。这就是“挤”时间。钉子创造空间,而我们则像挤海绵里面的水一样“挤”时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创造”了时间。

2.科学性原则

运用时间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安排要符合每个人的年龄、心理、性别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每天无限制地读书学习,迟早会把身体搞垮的,得不偿失。有些学习者是夜猫子。他们声称,只有在深夜,人们都已入睡后,他们的精神才会集中,他们认为这才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时间。但是,这种开夜车会使得早上总是没精神,而且头脑不清醒,也就不能听好上午的课。还有的人相信学习到深夜可以干出大量的事情,但是在夜半灯下完成的学习往往经不起白天的考验。大多数正规的课程都安排在上午,为保持此时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你就必须保证前一天晚上的休息质量。有这么一个学习与锻炼的不等式:8-1>8,说的是从每天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1个小时进行锻炼或娱乐,然后再学习,其效率将会大大超过8个小时的连续学习。

3.定时性原则

定时原则,就是指定一定的时间学习同一科目内容。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直看同一科目的书籍,那么,每当在那时打开书本,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譬如,可以在每天早上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背外语单词,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可增强记忆效果,学习状态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发动。这就好比每到吃饭的时间,人的唾液和胃液会自然而然地分泌得多起来,人就会觉得饿,从而有进食的欲望是一样的。所以,最好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一件事,并尽量保证准时完成,至少能够由此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想像一个学习与生活没有规律、散漫松垮的人,会在学习与事业上取得成效。法国著名文豪雨果就曾因为在他固定的写作时间中常有人来请他赴宴,而不得不剪掉胡子与头发的一半,谢绝出门,专心完成计划。

4.整体性原则

把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和安排,就能够把个体效益和群体效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协调并统一起来,以整体组合的思想创造出最佳的效率。原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从26岁起就开始为自己的一生制定了一个个“五年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日有小结,月有大结,年有总结,56年如一日,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并从中得到了收益——到82岁那年去世时,他发表了数量众多得难以计数的学术专著,还写了12500张打印纸的论文。

5.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性原则侧重于依据身体的承受能力安排时间,而合理性原则要求主动利用人的生理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时间,并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智力周期,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以33天为一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两段时期起始的水准线)。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时间。人在智力周期的高潮期时,脑子灵活、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而在低潮期时反应较迟缓;到了临界期就更差了。人的头脑在不同的状况下,也会有着不同的学习效果。脑的学习效果与脑波的频率有着相当大的关连。脑波可分为四种,而不同的脑波有其不同的学习效果。波频率为每秒8~12个周期,人体进入相当放松的状况,此时学习效果最为良好;β波频率为每秒13~25个周期为一般清醒时的自然状况;θ波频率为每秒4~7个周期时,人脑正在自动整理所接受到的信息;δ波频率为每秒0.8~3个周期,为沉睡的阶段,头脑处于深睡休息状态。所以聪明的学习者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脑波,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由于长期的周末休息制,一周之中也会形成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会有下降趋势。而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上午8~10时和下午3~6时是效率最高的时间;中午1时左右和黄昏时效率最差;对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晚上8~10时是最佳时间。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花点时间研究一下自己的“智力周期”,按照理性的原则去安排学习时间,如在高效率的时间段内复习薄弱科目,在效率低下的段里时间进行放松休息。

(二)分配时间的方法

1.明确每件事情的目的

以学习为例。我们要对自己各个学科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楚明确的认识,哪些科目是学得好的,哪些科目还有所欠缺?原因在哪里?要怎么办?哪些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而哪些又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自己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能按照上面所说的原则把每天的学习、工作划分为几大块,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一板块确定一个目标。

2.以天为基本单位,详细制定计划

学习计划必须有确定的基本单位,一般以一天为一个基本单位,每天你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如何把自己与上课或者说把生活与学习协调好等问题,都应在计划书中有明确的表示。

不过,这样说也不并意味着订计划书一定要以天为单位,而是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基准。一般而言,平常的学习可以以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为计划周期,而在进入复习阶段后,时间比较紧张,有时候甚至已不能用天来安排,就要精确到每小时该做什么了。

3.把计划形成文字。

明确上述内容后,就要订出切实可行的时间计划表了。时间表要制定得较具体一点。以“一天计划”为例。每天每个时段做什么、做多少、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写进计划表内。然后扎扎实实地定时、定量完成每天的学习和任务。

三、规划时间的注意事项

规划时间并不是把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说可以了,它必须注意一些事项。

1.科学调度时间是需要技巧的,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建立你最有效的时间安排系统。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做事往往不分主次,在繁琐小事上浪费的时间精力过多,最终导致精疲力竭。对比,我们一定要为实现最终目的的每个步骤确定最后期限,促使计划表真正起作用。

2.分配时间时,要准确地、合理地估计每件事情需要多少时间,一定时间内实现什么目标,不要使期望值过高,也不要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按计划的操作才有了现实性和可行性。

3.时间分配不要过于零碎,要集中精力和时间,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立即行动,帮助你最充分地使用每一个时间段。

4.要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调度,一旦发现成效不大或不合理的地方,就要进行及时调整,并根据每一天最适合做什么事情的时间段来安排做某些事情。如早晨适合读英语,而晚上则适合做数学题等。

计划表要充分考虑每天必不可少的充足的睡眠、体育锻炼、娱乐和简单休息的时间,让它们与学习协调好,并严格保证计划的执行。

从课程表与作息表得来的情况可知,学习时间主要有四大板块:一是上课时间;二是做作业和考试时间;三是学校安排的自习时间;四是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集中在这四大板块里安排好日常的一切。

我们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建立自己的时间表,即使是高度紧张的复习也应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佳的心态达到最高的效率。

四、节约时间,避免浪费

要避免时间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懂得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并且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把以前不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不过,这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一)凡事尽力而为

别人的请求并非都是合理的,或者即使合理你也不一定能办到。如果勉强接受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但简单的拒绝又会伤害到对方的感情,因此要掌握好拒绝的方式。在对方讲述他的要求时我们要认真地倾听,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事情真的不是自己所能办到的话,就和颜悦色地拒绝对方,同时别忘了表示你的歉意。倘若对方一再要求,你就多花一点时间说服他,但不要反而被对方说服而打消了拒绝的念头,那样的话不但你达不到节约时间的目的,而且还会让对方觉得勉强和不诚恳,于己于人都不好。

(二)防止干扰

不被干扰的办法是躲在家里,你必须拔掉电话插头,关掉电视机,给宠物安排一个去处,这些都好办。最难缠的是未经联系便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这些人的干扰,既扰人思路,又浪费时间,如何免除这类事情的困扰呢?这里教你四招:

1.将你的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隔离开来,不要让“不速之客”轻易地就找到你,并把阻拦来人的“任务”交给你的父母。

2.当阻拦不成后你可以立即走出学习的地方,向来访者打招呼,迫使对方也站着同你说话,从而“速战速决”,缩短谈话的时间。

3.最后一招,由父母出面限定说话时间,这样的次数一多,相信对方以后一定不会再贸然来访了。

4.实在无奈的话你就推迟回家吧,留在学校里把功课抓紧时间复习一下,不也达到了目的了吗?

(三)克服拖拉

做事情拖拉的原因有:心情不愉快、遇到了困难、习惯性恶习等等。克服这些不良因素时要“对症下药”。

1.各个击破法

把不愉快的事化大为小,且每次只处理一件小事。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就要对自己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点事不算什么,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2.平衡表法

这是一种书面分析的方法。在一张纸的左边列出不能及时办理的理由,在纸的右边列出早日办妥事情的好处。多从好处着想,认识到那是应该做的;多从紧迫感想想,意识到此事非办不可,尽量克服冷漠逃避的情绪。

3.思维方式改变法

产生拖拉作风的根子是这么一种思维方式:任务必须履行——令人不愉快——拖延。倘若把它改成:任务令人不愉快——必须履行——做完后尽早忘掉它,就很快可以克服拖拉的作风。

(四)要有“钉子”精神

仔细回忆一下,你今天所做的事情A与事情B之间是否有时间空隙?做事情时是否停顿了好长时间?你是否都利用起来了?经过这么一思考,你会发现还有好多时间其实都是可以利用的。

比如对于那些每天乘公交车上学的同学来说,上学、放学时的乘车时间,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1.有意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这在上学时可能无法免除,但在放学时我们可以推迟回家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多出学习的时间,又比较有可能在车上找到座位,从而得到一定的休息。

2.在车上时你可以细细回味今天的学习情况或者计划第二天的学习进程,还可以利用小卡片和“随身听”,在候车和乘车的时候进行学习。

时间是有的,浪费也是可以避免的,主要之处在于你是如何掌握时间、避免光阴虚度的。认真规划时间,仔细制定学习日程表,严格遵守它乃至形成习惯,并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那么长此下去,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时间的主人。

第三章 掌握记忆的捷径

学好一门功课,掌握一项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没有捷径?有!所谓捷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好的一种巧妙的方法。过去有一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前半句很有道理,但这后半句就有些不妥了。当我们找到学习的窍门时,就会发现学习富有成效,事半功倍,每天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就会发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哪里会觉得苦呢?

一、在兴趣中搜寻记忆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与记忆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假如别人强迫你去做一件不愿做的事,你的积极性、心情会是怎样呢?假如您自己自愿地高高兴兴地、愉快地去做某件事,那情形又会如何呢?兴趣就能够使人陶醉于你所从事的工作之中,使你流连忘返。进人记忆最佳状态,从而调动起大脑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与记忆的潜能。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记忆方法,读者可以借鉴并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来。

(一)故事法

适用于抽象的、枯燥的、零散的识记材料。将这些材料编成故事,有情节,而且具体、形象、生动,因而容易记住并持久保持。如四川省宣汉县中学的段如山将细胞内包含的18种元素编成小故事:细胞是个“生命工厂”,该厂需要的主要原料是碳、氢、氧、氮。该厂科技人员的代号都是606(硫、磷、氯),手拿(钠)铁、镁、钙、钾,吃的食物是铜点心(铜、碘、锌),学习的内容是背古诗(钡、钴、锶)。结果很快把18种元素记住了。

(二)比喻法

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变得浅显易懂,由于它的形象化、具体化、浅显性、新颖性,能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直观的深刻影响,引起类比联想,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1842年,奥地利学者约斯琴·约翰·多普勒首次描述了一种物理学效应——多普勒效应。其内容是:他在观察来自星球的光色变化时,发现当星球与地球相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紫色端移位,表明光波的频率升高;而当星球与地球背向运动时,光色向光谱的红色端移位,表明光波的频率降低。他在解释这一原理时比喻成这样一个例子,当人们驾驶一只小船顶风迎波前进时,如果船前进的速度和波浪前进的速度相等,则在船上感到的波浪频率是船静止时的二倍;反之,如果船顺风随波前进,而且两者速度相等,则船“骑”在波上前进,感觉到的波浪频率为零。这一比喻使人们理解并记住了多普勒效应的实质内涵,并知道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波源和接受器之间的运动。如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对面驶来一列鸣备的火车由远向近开来,尽管笛声本声的音调(频率)保持不变,但人们听到的笛声越来越尖(即频率升高),当火车向远处驶去时,人们听到的笛声变得逐渐低纯(频率降低)。通过比喻,多普勒效应就会很容易记住而不会忘记。

(三)改错法

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错误容易对大脑皮层产生强烈刺激,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一辈子难以忘记。改错法运用这一原理增强记忆,如将自己和别人做错的题编成《错题集》进行练习。教学中的正误对比,考试题中的改错题,自己犯错误后的尴尬,都会在大脑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在学习中不要忽视用改错法去加强识记效果。

(四)运算法

适用于对数字的记忆。如历史年代、电话号码等。其原理是经过运算后,手脑心并用,在回忆时会多有一条线索帮助你提取记忆库中的材料。运用该方法时要针对数字的特点灵活地用加、减、乘、除法帮助自己记忆。如,电话号码8216可用8×2=16,记住3821444可用382=1444记住。

(五)谐音法

运用谐音法能提高记忆效果,其原因在于它有双关性,谐音使识记材料有了双重意义。从识记开始,识记材料就成功地输入大脑,与大脑皮层中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结合,在回忆提取时,只要双关语的一个侧面能够再现出来,另一个侧面也往往随之而出。运用谐音法时要注意二点,一是识记材料应是零散的、枯燥的、短而无意义的材料;二是进行谐音处理时要使材料变得新奇、有趣,妙趣横生,才能经久难忘。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授门捷列夫周期表时,曾用谐音法使周期表中的元素由枯燥变得有趣,学生很快记住了表中的元素。具体如下:按族记忆:ⅠA族氢锂钠钾铷铯钫(谐音:清理拿甲如设防。)ⅡA族铍镁钙锶钡镭(谐音:技美盖,是贝类。)ⅢA族硼铝镓铟铊〔谐音:朋侣嫁音他。(嫁给他,因为他是朋友;也可做伴侣)〕

(六)歌诀法

歌诀记忆法是把识记材料编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从而加强记忆的方法。

歌诀记忆法同谐音记忆法一样,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记忆经验告诉我们,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材料要好记忆得多,而歌诀记忆法正符合这一规律。

锦州市记忆研究会曾经在锦州市实验中学文科班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学生背诵琅琅上口的诗歌,让另外一组背诵比诗歌短得多的散文,结果,背诵诗歌的一组成绩大大好于散文组。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规律。脍炙人口的散文(三峡)虽然短小精练,但学生总不如背诵三峡七律那样顺口。这说明歌诀记忆法确是一条记忆的捷径。

歌诀记忆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许多大学问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说过:“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学,多用此体。”这就道出了歌诀记忆法的特点,即“谐于唇吻”。谐于唇吻的样式很多,诗歌、歌诀、打油诗顺口溜等都是。我国运用歌诀对儿童进行文化启蒙教育由来已久。西汉元帝时,史游编著的《急就篇》,就成为汉以下许多朝代的识字课本。以后兴起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歌诀。念过几天私塾的同志都还记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是靠什么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呢?就是靠句式的严整规范,声调的顿挫抑扬,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幼儿、少儿以至小学里的教材,都是采用歌诀法的形式的。如小学课本中“南风吹,小麦黄,农民伯伯割麦忙”,“早晨空气好,小学生起得早,整整齐齐排好队,大家都来做早操,伸伸手,弯弯腰,天天锻炼身体好”,小学生对此有较浓厚的兴趣。其实,不光只是儿童,大人亦是如此。唐诗远播四海,白居易、柳永的诗词流传到日本、朝鲜,靠的也是“谐于唇吻”。试想,让儿童背诵佶屈聱牙的东西,尽管他们很努力去记,但学习能有什么好效果!

那么,究竟怎样编歌诀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罗列法即按照识记材料的先后顺序,将其处理成为有韵律的歌诀。避免大幅度的跳荡和起伏。

例如,大家熟知的《标点符号歌》,即是按照罗列法编写的: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句号);句中有停顿,小圆点带尖(,逗号);并列词句间,点个瓜子点(、顿号);并列分句间,逗点顶圆点(;分号);引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冒号);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问号);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感叹号);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审(引号)文中要注解,月牙分两边(()括号);转折或注解,直线写后边(——破折号);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省略号);强调词语句,字下加圆点(·着重号);书名要标明,四个硬角弯(《》书名号)。

2.概括法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浓缩的方法编写歌诀。如辛安亭先生编写的《历史歌》,就多用此法。又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形象法形象法要求歌诀不但要合乎韵律,而且要生动、形象,给人造成清晰可见的印象。例如(数字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饭勺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七)趣味记忆法

人们对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比如在幼儿初学识字时,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把要认的字放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幼儿感觉有趣就容易记住。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老师讲课富于感情,生动活泼,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容易记住老师讲的东西。

很多中小学生对北京电视台的(东芝动物乐园)节目很感兴趣,因此记住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不难看出,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兴趣浓厚,就能集中注意力,当然容易记住。

二、观察是记忆的前提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记住那些本身感官还没有接收的信息。观察力对记忆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是记忆的前提。俗话说的“一回生二回熟”。经过认真观察的事物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在大脑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利于信息的储存。特别是在最初观察阶段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对事物观察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过程,理解过程。观察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对记忆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会观察。

(一)让全身都来参与记忆

我们平时常看到蜘蛛能够非常正确地沿着纤细的蛛网奔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用一个爪,而是用很多的爪来抓住蛛丝:一个爪坠失了,另一个还抓着。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儿童牢记某一件事,他就应当尽可能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甚至,如果可能的话,让嗅觉和味觉都参加识记。这种调动多种感官参加记忆的方法,就叫“多通道协同记忆法”,或称“并用记忆法”。

1.多通道协同效果好有人运用三种方法让三组被试者记住10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被试者,只是告诉说画上画了些什么;对第二组被试者只给他们看这十张画;对第三组被试者,又让听又让看。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分别问这三组被试者画面的内容记住了多少。结果第一组记住的最少,只有50%;第二组稍微多一些,记住了70%;第三组记住的最多,达到80%。

上述实验只是两种感觉器官并用,其记忆效果就比仅仅用其中一种效果好得多。所以人们在学习记忆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眼(看)、耳(听)、口(念)、手(写)和鼻(嗅)都动员起来。

2.为何有奇效

此种记忆方法效果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谈几点主要原因:

首先,这种方法能够多渠道摄人信息,增加表象的数量。记忆的产生发展,像由一针一结组成鱼网一样,是从个别的、不大的成串表象中渐渐增加的,慢慢地编结出一些愈益广大的网,并逐步使它的内容获得丰富和统一。各器官(通道)都具有捕捉表象的能力,依能力排列顺序是:视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已记知识的遗忘率:只听不看的,三天后遗忘率是85%;边听边看的,三天后仅遗忘15%。

其次,由于一种感官所接受的信息不仅是经过本通道,也会作用于其他感官。譬如说,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所以长远,是因为声音既能绘制色彩,又能绘制形象,绘制感情,它不仅利于听觉型人的记忆,对于视觉型记忆的人也有好处。

再次是这种记忆方法所动员的某些器官,如肌肉运动所摄取知识的储存是由专管运动的小脑来完成的。形象点说,也就是等于增加了存“货”的仓库。

最后,是这种记忆方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的具体运用。

3.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人的记忆有共同性,同时又有差异性。因此探讨和掌握自己的记忆特点,对于发展并用识记能力很有意义。平常,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对看过的东西几乎过目成诵,而对听过的东西则往往如“东风吹马耳”,转瞬即忘;有的人对听过的东西容易记住,对看过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有的人记忆东西必须开列提纲,几经默写;有的人则习惯于边听边写来进行记忆等等。这就是因为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知不同。

心理学把记忆分为四种类型,即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运动型记忆和混合型记忆。同时,又以对记忆对象在掌握能力上的差别,把记忆分为三种:[1]善于记忆事物外在特点和具体形象的客观形象记忆,这是画家、作家和演员所必须具备的特长。[2]对事物的词的表述和逻辑思想记得较快、保持得也较好的语言逻辑记忆。这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身上所共有的记忆特点。[3]兼备二者之长的中间型记忆。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记忆类型。我们在发展自己的记忆能力时,既要善于选择一种得心应手的方法,又要学习其他类型的长处,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4.勤动脑筋思维

古人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这里讲的“心”,就是现在说的大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调动各器官参加识记的活动中,一定要开动脑子这个思想机器。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主张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耳目的感性认识上,而要用脑思考。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很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他坚持做到“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还把它写在一张书签上用以自励。

(二)直接参与

实践证明,能直接接触、观察实物,则记忆深刻、牢固。家长要告诉孩子,应在老师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一是在课堂上观察教学模型、挂图,观察演示实验;二是要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课外观察。如观察星相、四季变化、风云雨雪、花鸟虫鱼、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解剖等等。每次观察都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的顺序、方法。观察要细致、准确,写好记录。在理解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抓住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结论。然后再把接触、观察事物的过程回忆、复述一遍,以加深记忆,这样便会经久不忘。

(三)特征识别法

对于要识记的信息和材料,首先找出它们的独一无二的特征,然后根据特征去记忆。它要求在识记之前,先下一番发掘的功夫,把其特征找出来。宋朝有一个卖画人要把唐代画家戴嵩的《牧牛图》卖给画家米芾。米芾很想买这幅画,但又不肯出高价。于是,他想了一个鬼主意:要把这幅画留在家里两天,仔细琢磨一下,看是否为真品。卖画的人把画放下来就走了。米芾用了两天时间照着原画摹了一幅,然后把它当作原画还给了卖画的人。卖画人一眼就看出这幅画是赝品。卖画的人之所以有这种本领,是因为他运用了特征记忆法。原来戴嵩的这幅画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在牛眼睛里画上了依稀晃动的牧童的影子,而米芾所摹的画没有这个特征。无论记什么,只要找出它的特征,就很容易记住,也容易记得准确。

(四)形象区分法

这是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加以识记的方法。例如,小学生在识记汉语拼音字母时,老师往往让他们用形象记忆法进行识记。例如,拼音字母n、m、f、t、h、k、l就可以用形象记忆法记为:一门n,二门m,拐棍f,伞把t,椅子h,碰壁k,小棍l赶猪嘞嘞嘞。

巳、己、已这三个字很容易混淆,如果用形象记忆法记成:堵已不堵己。半堵才念已。

(五)考考你自己

利用形象记忆法识记的对象和材料不易忘记。这虽然是人类初级阶段和儿童使用的记忆法,但保持持久。

1.测试你的观察能力

数列“4、9、15、20、26、31、37、42”有个有趣的特征能容易地记住它。

你能找出它的特征吗?答案:这个数列分为8组后,第一组是“4”;加“5”是第二组“9”;再加“6”,是第三组“15”;再加“5”,是第四组“20”;再加“6”是第五组“26”。以此类推,重复一次“5”,再加一次“6”,就很容易把这个数记住了。

2.下面有10个词,请按序用1分钟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如果记忆时有困难,请看一看后面的一段话。这段话把这10个词用奇特的形象联系起来,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能帮助你形象地记住这10个词。看完这段话后,你仔细想一遍,发现很容易也很快地就能记住这10个词了。记住这10个词后,完成后面的练习。肥皂 盐 黄豆 面条洗衣粉 苹果 香菇 锅子萝卜 青菜形象记忆法参考:肥皂水流进了盐瓶里,所以烧出来的黄豆面条的味道就像洗衣粉。吃得嘴里难受极了,想找个苹果调剂一下,打开冰箱一看,没有苹果只有香菇,只好拿点香菇放在锅子里与萝卜一起炒炒青菜。

练习:请不要再看上面的题目,按序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______________洗衣粉____________

三、精力“聚焦”法

某中学一个班,有些学生上课不专心,老师为了启发大家认识注意分散的害处,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每天多次走过教室右侧的楼梯,那么,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楼梯一共有多少级?”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举手。老师接着说:“你们虽然每天几次走过楼梯,但由于走时没有留神注意,所以记不得有多少级。同样道理,大家每天听老师讲课,但如果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照样也记不住。生活中不仅有‘熟视无睹’,也有‘熟闻不记’啊!”

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神贯注地听讲,聚精会神地做实验,以及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都是“注意”的表现形式。人在醒着的时候,几乎永远都是把注意自觉或不自觉地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个唯一的窗户,只有经过这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如果印象不把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它身上,那么,虽然它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机体,但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请重视“唯一的窗户”的比喻,就是说舍掉这条道路,就没有感知记忆的途径了。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大门,让知识源源不断地走进来;否则,就是“关门闭户掩柴扉”,拒各种信息于“大门”之外。专心致志,高度集中注意,是记忆的基本条件之一。许多人的实践也证明,对不注意的材料,不仅不能记住,甚至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我们常对一些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感知时不注意或注意不够造成的。古人说:“心一疏忽,万事不人耳目;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就是对不注意害处的很好说明。

注意同观察是有同样作用的,如果没有注意,那么各种感觉器官应该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不会储存到大脑中去,只能在瞬时记忆阶段“昙花一现”而已。只有注意的参与,各种信息才能由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来。常常我们把“注意”比喻成信息的“过滤器”、“筛选器”。这是很形象的。

当外界大量繁杂的信息通过感官进人大脑后,需要进一步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注意的参与,各种信息就会逃之夭夭,不见踪影。比如,当你正想记忆一组英语单词的时候,刚看上两眼,忽然从电视机中传来甲A决赛的比赛实况,这时你的注意立即转移过来,入迷地看起电视来。等看完电视后刚才所记的单词时就会古无踪迹了。有有时对信息注意的时间太短也是不够的,应根据需要适时分配注意的时间,以利于信息的稳定与编码储存。

人的智力是无限的,接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是无限的,然而人的精力、时间、体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机器人”那样一刻不闲地工作。大脑在经过长期的劳累后,也会出现疲倦状态。这时就需要注意来调节,以利于恢复疲劳。注意的转移是有利于调节信息的,有利于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它机敏地使自己处于各种有利的环境之中,增强自己的记忆力。

注意力不仅能直接地影响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间接地影响人的记忆力,对于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完成各种工作,进行正常交往都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呢?

1.要有广博和持久的兴趣。人们注意某事物,都是以一定的兴趣为主要条件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一感兴趣,他的整个大脑就会处于非常良好的机能状态,对这种事物就愈易发生和保持注意。

2.要端正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够使人态度严谨,专心致志投入学习、工作,不会为个人私事而分心。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待事业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一天夜里,他在办公室工作,突然进来一个小女孩,呆呆地站在他面前,李老没有注意到。到李四光看见有个小姑娘呆呆地站在他面前瞪着明亮的眼睛望着自己时,感到新奇,便和蔼地问道:“小姑娘,这么晚了,你不回家,你妈妈不想你吗?”小姑娘听他这么一问,大声地叫了起来:“爸爸,妈妈等您,都等急了。”李四光听到孩子这样叫他,方才恍然大悟,这小姑娘不就是自己的女儿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笑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3.加强意志锻炼。积极的注意是和意志的作用密切地联系着的。一个人只有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可能在必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某种当时并不使自己发生直接兴趣的事物。《东周列国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琴师,学琴多年而无大长进。当他意识到:技术不精,是由于心不专一,而心不专是因为爱看别的东西时,竟用香火烧瞎了自己的双眼,潜心弹琴,终于使琴技达到了神奇绝妙的地步。

我们不必学那位琴师,但应有决心与自己的分心现象作斗争,成为自己注意的主人。

四、思维源于记忆

从智力因素的结构来看,观察是接收信息的,注意是筛选信息的,记忆是储存信息的,思维是加工信息的,想象是提取信息的。从记忆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记忆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这是因为,思维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特别是抽象思维),而语言的掌握必须依靠记忆。如果大脑中空空的,没有储存任何信息,那么思维便失去了物质基础,从这一点来看,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那么思维对记忆能起哪些作用呢?

1.思维有助于对记忆信息的理解

理解了的事物是容易记忆的,而对事物的理解,是离不开思维的。人们概念的形成,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当各种繁杂的信息进人人脑的时候,大脑就开始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达到对信息理解的目的。在人们的记忆中,概括的理解记忆法是常用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2.思维有助于记忆信息的编码储存

当外界信息进人大脑之后,思维立刻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促使信息转化,抽象变为形象,由陌生变为熟悉,由零乱变为有序,从而有利于信息的编码储存。

3.思维有助于记忆信息的提取

我们“记”的目的是为了“忆”,“输入”的目的是为了“提取”,那么怎样根据需要进行提取呢?实际上,我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有两类:第一类是信息还原输出,“记”什么就“忆”什么;第二类是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后概括性或者创造性的输出。这是最有价值的输出。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人就是凭借着这种神奇的思维能力,才统率着世界上的生灵。人的智慧就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上,智力的其它因素都是为思维能力服务的,各种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维有助于记忆。而记忆是思维的基础。

(一)理解记忆法

在领悟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我们称它为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专家们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长期实践获得的经验。19世纪末,艾宾浩斯曾以自己作过实验,结果表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54次,而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首诗,平均只需复习8次即可成诵。我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普通一首诗来比较两种记忆方法的优劣。他让甲组学生单纯用机械记忆法去死记硬背,而让乙组学生认真领会诗的内容,进人诗的意境,掌握诗的技巧,然后再去背诵。隔了一段时间测试,乙组学生平均记住83%,而甲组只记住了47.2%。请看,理解记忆法的优越性多么明显,我们真不可以小觑。不信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给你两个材料,要求能倒背如流,请准确记下识记每个材料所需要的时间。材料1请记下泰国首都曼谷的全称: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动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材料2背诵杜甫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1个材料共41个字,第2个材料共56个字。我们敢肯定,记杜诗要比记曼谷全称快得多,虽然曼谷全称要比唐诗少15个字。这是为什么?因为对材料1只能是机械记忆,而对材料2,却可以驰骋理解记忆的才能。当你诵读《蜀相》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发思古之幽情的诗人形象,他吊古伤今,流连在武侯祠肃穆的氛围之中,双泪横流,评说着诸葛亮这位一代名相。不知不觉之中,武侯祠的景观、诸葛亮的伟绩、诗人的情怀,经过“理解”这个通道潜移默化地记人了脑海。而材料1却难以和“理解”这把钥匙对上号,所以我们只能望“谷”兴叹!

理解记忆之所以能获得机械记忆难以企及的效果,是因为它使识记材料与识记者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联系。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结构越完善、越系统的人。记忆就越全面、越迅速、越牢固。假如让排球队员去记乐谱和旋律,让画家去记武功招术,让文学家去背化学方程式,那记忆效果一定不佳,因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大相径庭,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的认识渠道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去认识,而后者则是从本质上,从事物内部相互关系上去认识。所以,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的人理解能力就越强;理解能力越强,记忆效率就越高。锦州夕照明诗词社有位词家,能背诵数千首宋词。问他背诵经验时,他说:越背越快,越背越熟。初背与掌握几百首时大不一样,掌握越多,背诵的速度越快。因为这时词的知识已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如词的分类、句式的结构、典故的运用、流派与风格都了然于胸,所以背起来驾轻就熟,毫不费力。这位词家说得有道理从理论上说那就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理解记忆法的决窍就源于此。

1.怎样进行理解记忆呢?

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穷斟酌,力争掌握其内容实质

就是说,对识记材料务求必懂,不能囫囵吞枣。我国古代许多学者很重视这点,甚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宋朝有个陈正之,读书很勤苦,常常手不释卷、日读数十篇,但收获不多,长进甚少,思前想后,他埋怨自己记忆不佳。后来,他求教于朱熹,朱熹指教他说,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一连读它二三百遍。陈正之遵训而行深然大有进益。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我读书宁肯少些,也要懂透些。”所以,进行记忆的第一步就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上,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那样就很难的高效的记忆。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理知识,要注意弄明白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习语言,要着重弄清音、形、义;学习诗文,要先掌握内容,抓住中心。这样就大大胜过从头至尾的单纯记忆。

2.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通向理解的唯一坦途。每个有志于学习的人都应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使所学知识不断巩固。汽车司机、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机械操纵者的独立操作就是对他是否全面掌握驾驶技术知识的最好检验,也是他进一步加深对驾驶知识理解的大好机会。学生的课后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以及每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造句、作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都是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不理解的理解了,理解肤浅的深刻了,淡忘的记起来了。总之,其中诸多方面的弥补、思考、反思,都能使记忆得到强化。

我们肯定理解记忆,并不贬低和排斥机械记忆。机械记忆自有它的功用。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总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因此,一味地反对机械记忆,片面强调非理解不能记忆,既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也不符合记忆主体的实践事实。例如小孩子学话,就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老和尚读经,也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互补的两种记忆手段,缺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科学的方法是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二)5Wh记忆法

5wh是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y(为什么)、Where(在何处)、五个字的第二个字母How(怎样)的第一个字母。这个记忆方法的主旨是,通过回答六个基本问题,便可找出各类文章的主导思想,也可抓住电影、剧本的主导思想,以增强记忆力。

这是一个很容易掌握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读者应当在阅读过程中回答如下问题:谁?做什么?何时做?为什么做?在何处做?怎样做?这是在美国新闻学校里采用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个事件的各个不同方面。人们也可以用此法了解一次谈话、一个广播节目、一篇叙事文章或一次重要讲话。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阅读报纸文章。

(三)连锁记忆法

利用新奇形象联想法把要记的10个、20个甚至上百个事物串联起来,其中每个事物都象锁链上的一个环,环环相连。这样环环相连的记忆方法,称为“连锁记忆法”。例如说甲、乙、丙、丁四件事,那么第一步是把甲与乙联系在一起作新奇联想,接着又联想到乙与丙,再联想雨与丁。在回忆时,只要记起甲就能回忆起乙,乙又与丙有联,因而丙也被回忆出来了,再带出了。

采用连锁记忆法,把毫无联系的内容串起来后,一口气可以记忆几十个,上百个,不但“记”与“忆”快速,而且大脑负担轻松。

例如,我们打算记忆10件毫无关系的事情,不过可以不限于名词:飞机、树、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星星、鼻子。要是逐个记忆,当然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通过记忆链的联想方法,就容易记牢。最好采用离奇的联想,联想步骤如下:1.把飞机和树木通过联想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巨大的树木就犹如一架大型飞机在空中飞翔。2.再由树木联想到信封,无数像信封样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或巨大的信封中装有树木)。3.由信封想到耳环,当打开信封时,无数耳环朝自己的脸上飞来,或把信封作为耳环戴在自己的耳朵上。4.再联想水桶,想象耳环下挂着巨大的水桶。5.接下来是“唱歌”。想象巨大的木桶张开大嘴在唱歌,或想象自己头戴水桶在唱歌。6.唱歌人的嘴中飞出无数个蓝球,或者想象篮球在唱歌。7.由篮球联想到腊肠。想象腊肠在打篮球,或者想象篮球运动员用腊肠作为球进行比赛。8.联想星星,把天空中的星星想象为大腊肠。9.最后联想到鼻子,想象星星长着巨大的鼻子,或者想象自己脸上的鼻子是一颗大星星。通过这样联想,就把10件事物联系起来了。当然这里的联想有点麻烦,一旦习惯之后,在10秒钟内就能联想完毕。只有第一个“飞机”没有联想物,需要稍费点力气。但只要想起飞机,后面的就能想起来。飞机——树木——信封——耳环——水桶——唱歌——篮球——腊肠——鼻子。

学习中利用连锁记忆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理课时,记东北三省九大工业——钢铁、石油、煤炭。森林、造纸。化学、机电、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用如下一串连锁:[1]钢铁——石油:以铁水为钢铁工业的代表形象,想象到通红的铁水一流出来就变成乌黑的石油。[2]石油——煤炭:石油流到某处就凝结成煤炭。[3]煤炭——森林:凝结成的煤炭上突然长出大树来(大树代表森林工业)。[4]森林——造纸:大树上面长着的不是树叶,而是一片片纸。[5]造纸——化学:纸上画着一个试管(试管代表化学工业)。[6]化学——机电:试管里装有一台大型发电机。[7]机电——汽车制造:汽车将发电机从试管里拖出来。[8]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汽车一下子撞到大车床上(大车床可以用来代表机械工业)。

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连锁法,要记住九大工业所需时间很短。

(四)比较记忆

这是对于要识记的两个或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加以识记的方法。例如:

这两个面积公式都有3项,其中有1个相同的常项即有2个不同的变项,而这2个变项同都是相乘的关系,并且底对应于弧长,高对应于半径。这一比较,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的异同点都鲜明表现出来了,很容易记忆,并能增强记忆的准确性。

比较记忆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记忆方法,应用范围很广泛。因为任何对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点、相似点、相异点,而要想清楚准确地记住它们,最好的记忆法莫过于比较记忆法了。

(五)分类记忆

这是一种把要识记的对象,根据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归纳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假定我们要记住以下一些单词:电视机、镜子、书柜、椅子、大头针、电风扇、稿纸、钉书机、收音机、铅笔、组合柜、图钉、梳子、录像机、三角尺、大宝、花夹、电冰箱、沙发、席梦思床、茶几

对上述单词,如果一个词一个词去记,肯定很困难。如果把它分为以下4类:家电类:电视机、电风扇、收音机、录像机、电冰箱。文具类:大头针、稿纸、钉书机、铅笔、图钉、三角尺。梳妆类:镜子、梳子、大宝洁面乳、花夹家具类:书柜。椅子、组合柜、沙发、席梦思床、茶几

按照以上4类分别去记,就很容易记住这些单词了。

分类记忆不仅可以按照意义进行分类记忆,也可以按照形式分类记忆。例如:齐齐哈尔、锦州、石家庄、广州、牡丹江、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满洲里、杭州、西安、洛阳、天津、日喀则、攀枝花、赛汉塔拉

如果把上述城市按照名称的字数分为以下3组:二字组:锦州广州、拉萨、杭州、西安、洛阳、天津三字组:石家庄、牡丹江、哈尔滨、满洲里、日喀则、攀枝花四字组:齐齐哈尔、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赛汉塔拉

按照各个组去记忆地名,就会提高记忆效率。

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也可以采用分类记忆法。这就是把某些有共同词根、词干、词尾、相同读音的单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六)循序渐进法

这是指在记忆科学体系和其他知识时,按照知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渐进次序进行记忆的方法。记忆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未记于前,则不能记其后;未记于此,则不能记于彼。这是因为,良好的记忆依赖于个体以往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要有知识作基础。一个记不住初等数学知识的人,很难记住高等数学的知识。如果违背这种记忆方法,贪多求快,其结果必然是破坏了记忆力,并且欲速不达。循序渐进不仅是学习的规律,也是记忆力提高的规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是精通循序渐进记忆方法的。

(七)纲要法

这是指在记忆巨量长篇材料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平均使用记忆力,而是要提纲挚领,抓住纲,然后加以记忆的方法。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任何知识体系都有观点和材料,有主有次,有纲有目。因此,我们在记忆时,必须抓住要点和关键,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纲要记忆法既可以使我们有重点地记忆,减轻记忆负担,又可以兼顾一般,以重点提挈一般,提高记忆效率。

(八)规律法

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念书时,老师让学生计算1+2+3+……一直加到100的和。正当全班同学紧张的挨个数相加的时候,高斯报告了他的结果5050。同学们都惊讶,老师问高斯怎么算得这样快。高斯说,1+100=101、2+99=101、3+98=101……然后50+51=101,他掌握了这个规律,采用了101×50=5050的简便算法。

所谓规律记忆法就是把要记的东西找出事物之间联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记忆效果。

数、理、化课本上的不少定理、定义、公式的记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效果欠佳。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记忆效果就好。例如欧姆定律理解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流与电阻反比,这样就很容易把欧姆定律记住了,考试时就会运用自如,考出好成绩来。

利用规律记忆法,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效果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英语构词法之一派生法也叫词缀法,就是在词根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新的词。如work(工作)后面加词缀er,就构成了新的词wrker(工人)。英语构词法之二合成法,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合成一个新词的方法。例如class(课)+room(房间)就构成了classroom教室)。如every每一)+where(在哪里)就构成了everywhere(无论何处)。every(每一)+one(一)就构成了ereryone(每人)some(一些)+body(人)就构成了somebody(某人)。my(我的)+Self(自己)就构成myself(我自己)。

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记忆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具体帮助他们分析记不住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帮助孩子找出能记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记忆上的困难,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成绩也就会提高。

只要是有心人,细心人,都可以应用这种记忆法。某数学老师对同学说:“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长数字,你们看5秒钟后我就擦掉,看谁能把它记住。”接着,老师写出数字:162738495162738495162738495时间一到,教师就把数字擦掉了。刚擦完就有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他果然正确地答出了数字。教师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记的,他回答说:“这个长数列是由162738495重复3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162738495,让各位数l、2报数,然后单数向前一步走,结果报单数的是1、2、3、4、5,报双数的是6、7、8、9,一还原归队就是162738495,然后再把这个数重复2次。”这个同学使用的就是规律记忆法。

(九)优选法

大家都知道“优选法”吧?这个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明的科学方法曾经风靡全国,几乎达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优选法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安排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理的配方。合适的条件与最佳的途径。选择记忆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归纳的。它的要义是:在记忆领域里进行优选,即把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材料输入大脑,并编码储存,以使记忆效果更加突出。

优选法是治学所面临的形势的需要。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在有科技期刊35000多种,每年发表的蕴含新知识的科学论文约有500多万篇,每年登记的发明创造就有30多万件。在这信息爆炸、知识翻番的形势下,选择记忆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忆方式不能不被人们广泛采用。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书籍应该怎么办?只有选择!

俗话说读书有舍才有得,泛览莫若一精。说的也是选择。爱因期坦的传记中记载了这位大科学家的治学方法: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头脑负担过重和会诱高要点的一切。他注意记忆的是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周恩来同志在治学中也非常注意选择。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加强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我们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记住。基本公式、规律要记住,这是不错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七零八碎的繁琐的东西都要记住。书上都写着在那里,那时候你去查一查就行了。”可见,读书必须有选择,记忆也必须有选择。

读书和记忆没有选择就没有收获。朱熹曾经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贪多嚼不烂,饕餮之徒不但不能健身,也许还要得胃病呢!

那么,究竟应怎样选择记忆呢?

1.确定目标首先要确立学习或记忆的目标,然后再相应地选择多种书刊资料。最好请专家、学者、教师开具书目,对目标所及的书刊资料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特别不要遗漏那些代表或反映本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2.弄清关系治学者要弄清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确立以主攻专业为骨架的知识结构网络,围绕主攻专业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以便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长线有短线地选择学习、记忆的材料。

3.提炼重点记忆中要善于抓住材料中最有的价值的精髓,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罢,往往只有一条主线、一个主题。几段精采的论述,一些必须记住的重点,其余的只是起烘托或辅助作用。因此,必须牢牢地抓住重点部分,提纲挚领。

4.广博钻研学习记忆不但要专,而且要博,这一点表面看来互相矛盾,其实不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大才能精深,精深是建立在博大基础上的,没有广博就谈不到精深。知识越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就越要求治学者广采博取、提炼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专业知识。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大斯基说:“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让我们用选择记忆法这个神奇的筛子,不断筛选知识的金沙吧。

(十)概括法

概括记忆法就是对识记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和要点的记忆方法。

概括记忆法是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是科学的。概括需要积极的思维。只有经过充分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在简化和提炼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的认识提高了,理解加深了,从必然王国跃到了自由王国。这种经过凝缩、概括后的材料言简意赅,有代表性,容易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相挂钩,不易遗忘。同时,概括需要辛勤的筛选劳动,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沙里淘金,把同类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这样,大量的原始的芜杂的材料经过删繁就简、择精选萃后,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识记者的记忆负担量就会大大减少,记忆效率自然会显著提高。

古人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呕心沥血炼字锻句,就是一种概括。因为炼字锻句的目的在于炼意,即用简约而精炼的字句,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书店里常见的《大纲》、《纲要》、《提要》、《举要》等都是概括的产物,思维的结晶。

概括记忆法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1.主题概括提炼、概括出识记材料的主题思想,抓住要领,笼罩全篇。识记材料不论长短,都有主题,只要用心总结,不难窥出。

2.内容概括对长篇材料进行凝缩、概述。有些识记材料,洋洋数千、上万言,如不进行处理,很难把握。高屋建瓴地对其内容进行压缩。删减,使其变得精练,有利于对全部材料的记忆。有些长篇小说前边的内容提要,有些刊物登载的名著缩写,都是内容概括的产物。利用内容概括法,可以大大减轻记忆的工作量。

3.简称概括对一些较长词语、名称、概念进行高度简化,识记起来就大大方便了。现代语汇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简称概括,它很快进人了人民生活之中。象“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京、津、沪、辽、闽。浙、赣、桂等省、市、区的简称也都属于此例。

4.顺序概括对识记材料按顺序进行概括,记忆时突出其顺序性。这种方法能突出识记材料的原貌,防止错讹。如记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青苗法;[2]募役法;[3]农田水利法;[4]方田均税法;[5]保甲法。可以按其顺序概括为:一青二募三农四方五保。这样念起来顺口,记起来便当,如果需要回忆时,自己添加内容就行了。

5.数字概括用数字来概括识记材料。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五项原则六条措施”等。

以上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概括记忆法适用于记忆那些内容较多、较系统的社会科学材料,要求识记者有较高的概括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十一)系统归纳法

所谓系统归纳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分门别类,使这些要记住的材料有内在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增强记忆效果。比如,你学过的外语单词,可按照职业(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科学家、艺术家)、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亲属(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颜色(红、绿、黄、蓝、紫、白、黑)、方向(东、西、南、北)、交通工具(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自行车)季节(春、夏、秋。冬)、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分门别类去记就容易记住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按这个方法去复习英语单词,英语考试成绩很好,单词方面一分也没丢。

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图书馆,图书馆买了新书后,要编目归类,按次序摆在书架上,才能根据读者的需要准确而迅速地提出图书。人的大脑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人的记忆过程类同于图书馆的图书购人、归类、上架和外借。如果图书馆买了新书,不及时的归类、编目、上架,读者借书时就很难准确而迅速提出书来。人的记忆也是如此,如果学了新东西,不定期进行分类加工,脑袋里获得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考试时就提不出来,考试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新知识后,有计划地将其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记忆效果就好。

学校里的课程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复习,在期末要进行期末复习,这都是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加深理解,使之系统化,提高记忆效果。因此,学生要重视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借此机会把学过的东西系统化,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储存在大脑里,提高记忆效果,提高考试成绩。

系统归纳法主要应这样做:

首先是循序渐进地学习。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的大厦需要开掘和浇铸深厚的地基,地基不稳,大厦必倾。学习亦如此,一定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分层次地逐步提高,把系统的根子扎得深深的。

其次是深入细致理解。这主要是要深入细致地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自己知识结构间的大循环。即千方百计把自己所学所记的东西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顺畅地输入,迅速地编码。再次是要一点一滴地积累。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日一点一滴地积累,集腋成裘地努力建立。只有我们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产生飞跃的时候,我们的系统工程才初具规模。只有当我们的知识形成系统时,我们的记忆才会有奇效。

有人把系统归纳法比作图书目录学,说系统记忆就是有计划地向大脑图书馆里藏书,果如其是,我们何不多多藏之!

(十二)网络编织法

把识记材料编织在网络之中进行编织的方法叫网络记忆法。世界上的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可以编织在某个网络之中,象蜘蛛结网一样纵横交错、里表勾连。蜘蛛结网是为了捕获猎物,识记者运用网络记忆法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提高记忆效率。

网络编织法具有方便记忆、纲举目张等优点。东汉郑玄曾说过;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他的话告诉我们,知识的网络虽然纵横交错,但是条清理顺,只要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部位,那么,次要的、从属的部分便会顺理成章了。这就是网络记忆法的优越性。网络法和提纲法类似,很多学者统称为提纲网络记忆法。他们认为,网络法侧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提纲法强调知识的纵向方面。

运用网络编织法,首先要掌握识记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先找出网络的的主干线;其次要把识记材料纳人大脑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分析。加工。归类,使其条理化;第三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材料,自己动手编织网络,使网络科学化。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蜘蛛,不断编织网络,以便更多地捕捉知识的信息吧。

(十三)直观图表法

我们常常会有这种体会,某些商品说明书的内容全是用专门术语编写的,看过了往往容易忘记。而另一种商品的说明书文字很少,使用的是图表和一些照片,则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很长时间难于忘记。

我们阅读文章,主要依靠语言,是一面想象具体情况,一面往下读的。可是,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想象力,对有关事物没有预备知识的人,就不能体会出文中所述的具体内容。但是,如果书上有图片,即使是初次接触该事物的人,也能在一瞬间通观全局,乍看起来,很复杂的内容,只要有图表,就会毫不费劲地记住。

图象不仅因其清晰而使印象深刻,而且图形本身的形象感就能较强烈地刺激大脑。请看一遍下面的图形与数字:

△、68、8、17、□、29、14◇、26

看完后回忆一下记得最清楚的是什么呢一定是其中的四个图形假如你把这串数字与图形全记住了,过一两个钟头,一天或更长时间后试图回忆,记得最清晰的一定还是图形。如果再进一步比较,还会发现鱼形是最好记的,因为这一图形表示的事物最具体。

这个方法也可用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式和重量、密度、体积的关系式。

初中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词类,较难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简单的区分方法是看前三类实词与副词的结合情况,可列下面一个表来记忆(表中的“〇”表示能结合,表示不能结合)。

很明显,与副词的结合情况表明了这三类实词的词性。完全不能结合的是名词,能结合一半的是动词,全部结合的是形容词,反过来也可以用动词、名词、形容词来检验副词了。这样简单的表要记在脑子里是很容易的。

通过以上十几种记忆方法的学习,想必对它们的运用大家已经有所体会,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测试一下。

(十四)小测试

1.测试你运用连锁记忆法达到的能力假如一天中要做五件事:(1)订购电视机;(2)打字;(3)订一套西服;(4)与交易对手田中氏会晤;(5)买进邮票。答案:把这五件事按顺序来记:(1)电视机与打字机——想象电视机上有打字机的键,往电视里塞纸、按键。(2)打字机与一套西服——想象自己穿着用打字纸做的一套西服。(3)一套西服与田中氏——想象中田中氏穿一套肥大的西服跳舞。(4)田中氏和邮票——想象田中氏被贴到一张很大的邮票上挣扎。关于开始的那个电视机,可想象为公司的大门成了电视的图像。这样,在每次出入公司的时候,五件事就会在一瞬间记忆起来。

2.测试你运用连锁记忆的能力要求你在规定时间(例如两分钟)记住下列词语:冬瓜、钢笔、黄牛。电视机、棉被、茶叶、山峰、脸盆、电灯、玉米等名词。参考答案:(1)冬瓜——钢笔:切开冬瓜,里面没有瓜子,全是一支支钢笔。(2)钢笔——黄牛:打开钢笔套,里面跑出一头黄牛来。(3)黄牛——电视机:黄牛一下子撞碎了电视机。(4)电视机——棉被:电视机内装着棉被。(5)棉被——茶叶:把棉被拿出来一抖,飘出许多茶叶来。(6)茶叶——山峰:飘出的茶叶遮盖了一座山峰。(7)山峰——脸盆:山峰坐落在一个脸盆里。(8)脸盆——电灯:脸盆下面压着一盏电灯。(9)电灯——玉米:电灯里面并无钨丝,是一个玉米正在发光。

3.测试你用系统归纳的方法进行记忆的能力。用2分钟的时间把下列词语记住:钢笔、衣架、洗衣机、收录机、书包、肥皂、笔记本、刷子、电风扇、墨水、电冰箱、收录机。参考答案:在记忆时,根据这些物品将其分为三类。文具类:钢笔、墨水、笔记本、书包。卫生用品:毛巾、衣架、肥皂、刷子。电器类:收录机、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

4.测试你利用网络编织进行记忆的能力,请你想出办法巧记鲁迅杂文集。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杂文近千篇,曾先后编成了16个杂文集,即:[1]《热风》[2]《华盖集》[3]《华盖集续编》[4]《坟》[5]《而已集》[6]《三闲集》[7]《二心集》[8]《南腔北调集》[9]《伪自由书》[10]《准风月谈》[11]《花边文学》[12]《且介亭杂文》[13]《且介亭杂文末编》[14]《集外集》[15]《集外集拾遗》[16]《集外集拾遗补编》此外,鲁迅研究者又把分散在鲁迅译作和鲁迅整理编校的古籍上的序、跋、附记等,分别编为《译文序跋集》和《古籍序跋集》。

五、让记忆展翅飞翔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它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很好的记住,留在心中。每一个联想的事物是钓鱼钩,应该记住的事实则吊挂在其上。当记忆从表面沉入时,钓鱼钩成为将它吊起的一种手段”。这段话形象地说明识记时运用联想、多形成联想可以加强识记效果,并且还有助于回忆时及时提取所需的信息。因此,运用联想进行识记是增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想象是联想的高级阶段,而联想则是记忆信息、储存和提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联想是快速记忆的基本方法。联想只是想象的初级阶段,通过联想展现在头脑中的形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联想起到了将已有的各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的媒介作用,而想象则是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象和信息。想象对记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想象的本身就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想象必须将原有的信息表象再现出来,才能够进行新的联想,而形象是储存信息的最佳方式。

因为形象的信息是容易记忆的,并且有利于提取。如果离开了“形象”,各种信息是难以储存的。尽管是抽象的字母也毕竟会有“形”有“象”的。

实践证明,新颖奇异的联想是有助于记忆的。所说的“奇特的联想”,也就是新奇的想象。如果是“奇特”的形象,自然就不同于一般联想的形象了。在想象中人具有无限的能量,你便是世界的主宰,想把客观事物变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池就能创造各式各样荒诞的形象来从而增进人的记忆能力。比如你可以在想象中建起“空中楼阁”,可以让“长江的水倒流”等,只要想象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来。如果离开了各种表象,是难以进行想象的,如果离开了想象,记忆的信息将无法储存和提取。

想象除了能直接影响人的记忆之外,还能够间接地影响人的记忆。人们都知道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记忆力的,而想象又是思维的基础。想象贯穿着思维的全过程,特别是形象思维过程。作家、艺术家纵横古今,标新立异,依靠想象进行推测和虚构。文艺作品中的比兴、拟人、比喻、夸张、虚构等艺术手法,无不是借助想象得以实现的。例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诗经·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窕窈淑女,君子好逑”(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温庭均的“碧草含情杏花笑”(拟人);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人物,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人物等都是凭借想象来完成的,当你读过上面的诗句时也一定会被那由想象所创造的美好意境所陶醉吧,在你的记忆中也一定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一)相近连线法

相近联想是指基于客观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这一事实而形成的联想。通常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时间上也接近;时间上接近的事物,空间上也接近。因而,空间联想和时间联想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进行时间联想时,是因为两种事物时间关系接近,往往可以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如学习党史时,建党日期是1921年7月1日,而中共二大、三大都互相间隔一年,分别在1922年7月和1923年6月召开。1927年8月1日是周恩来、朱德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定为建军节日,由此可联想到当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12月张太雷、叶挺、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

进行空间联想时,是因为两种事物在空间位置上接近,从而互相可以联系起来。如提起南京就可联想到无锡从无锡又联想到苏州,从而联想到上海、杭州等。空间联想和时间联想经常交织在一起的例子也很多。如提到清朝就很容易想起1840年的鸦片战争,慈嬉太后的专横、残忍,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等一幕幕历史画面。

了解相近连线方法之后,在识记时可以用其加强识记效果;在回记时,利用相近连线找出线索达到回忆准确的目的。

(二)相似法

相似联想是指基于客观事物在外部、表面的特征或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而形成的联想。它突出了事物的共同性与相似性,有利于识记时加深印象并在回忆时便于提取。如学习诗歌时将类似的诗歌集中在一起,从一首诗能引起联想,记住或回忆出另一首诗。学习外语时,将类似单词组成一组,也便于记忆,如木、林、森、树等。学习语文、历史都可利用类似联想加强记忆。在进行类似联想时,一是要从事实出发,不能脱离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的共同点和相似点;二是要合乎逻辑,不能离奇荒诞。

(三)对立法

利用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方面记住或回忆起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对立联想法。就是说,只要记住两个相反的事物中的一个,另一个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或想起来。无论是学习数、理、化,还是汉语、文学或是政治、经济、医学、哲学等学科,都可找出对立的事物来记忆。如由男想到女,由正数想到负数,由作用力想到反作用力,由“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由无产阶级想到资产阶级,由唯心论想到唯物论,学习外语用记反义词的方法也可以记住许多单词。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进行对立联想时,选择记忆的对象一定要是对立的相反的两个方面,否则就失去对立联想法的特点,成为其它联想方法的一种。

(四)怪异法

该方法是指在联想时,人为地制造出奇异独特,甚至是古怪荒诞的联想,并且这种联想在头脑中一定要呈现出相应的奇异独特、古怪荒诞的物象来。经过这样的联想记住的事物是很难忘记的。这是因为人们有追逐奇异事物的心理,而奇异独特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印象也最深,记得也最牢。如联体婴儿,只要听见或看见一次新闻即可牢记不忘;又如看见一次钱塘江大潮后,可以终生不忘等等。就是因为这些事物独特或奇特的缘故。遵循这一原理,在联想中,让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不受限制,将世界上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无论是客观事物,还是理论上抽象的概念,或是自己臆造出来的幻想都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挂钩,越离奇、越荒诞越有好的效果,这些互相联系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古怪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离奇的图画,像一部电影,也像一部离奇的长篇画卷,或像一张奇特的网络,将自己所要记住的对象编织在其中,这样产生的记忆效果往往使别人惊讶,甚至认为你是“奇才”。在进行怪异联想时要强调的,一是想象要可笑、古怪、甚至愚蠢,不要受任何框框的限制;二是联想的瞬间,事物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印在大脑中;三是对固定一个专题进行联想时,物象不要重复出现,否则容易出现混淆;四是联想的第一步必须与自己或客观外界最熟悉的事物挂钩,这样一见到这个最熟悉的事物就可以联想到所要记住的事物。这四点对逻辑思维能力强、判断力强、想象力弱的成年人来说更应努力做到。

怪异联想法可广泛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常常有因工作数量多而遗忘的现象,如果运用怪异联想则可记住不忘。要掌握怪异联想法就要注意平时多锻炼,运用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对立联想、因果联想产生奇特可笑古怪荒诞的画面,让想象展开翅膀任意飞翔,就可把记忆对象编织在“网内”,牢牢记住。

(五)挂钩法

该方法是指用识记者熟悉的词组,数字,亲朋好友,家庭设施或人体部位作为基础(不需特别记住),然后将识记对象或内容按顺序与这些识记者熟悉的事物挂钩反复识记数次,将来回忆时,只要先回忆起这些熟悉的事物,就可回忆起相应的挂钩内容。每换一套记忆内容时,也要换一套识记者熟悉的事物。在“挂钩”过程中若能运用奇异联想法的原理来挂钩,则效果会更好,记忆也会更加牢固。识记者熟悉的事物如下:笔类——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签字笔、金笔、铱金笔、派克笔等。家庭设施——组合柜、立柜、高低柜、书柜。沙发。折叠椅、竹椅。电视、电扇、电冰箱、电吹风、电热褥、洗衣机、自行车。摩托车等。人体部位——头发、前额、眼眉、眼睛、鼻子、嘴唇、牙齿、舌头。下巴。耳朵、脖子等。

如何挂钩呢?如,在演讲前识记演讲稿时,可运用该方法。前额——与要论述的中心问题挂钩,眼眉——与要阐述的第一个问题挂钩,眼睛——与要阐述的第二个问题挂钩,……依此类推,经过反复识记,则可把演讲稿熟练地记下来,发言时不仅不会遗漏,而且做到流畅,轻松自如。

挂钩联想法有助于在识记系统内容或许多复习题时发挥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抓住纲带出目,做到全面、完整、不漏细节。

(六)形象贯通法

在识记和回忆过程中,利用贯通的法,可以提高记忆力。法国心理学家威廉·雅姆说:“记性好的秘诀就是根据我们想记住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各样的联想……每种联想成了挂资料钩子,有了这个钩子,如果资料掉了下来,就能够再把它挂上去。”在进行联想时,要以带上几分离奇、古怪为好。因为人一般不大记得一般的平凡的事情,但是对于奇怪的,不可思议的,夸大的事情,对于奇特古怪的内容,人会记得很清楚很长久。请看下面的一些词:红花 电话机 夹心巧克力 办公桌 黄瓜 竹竿 天空 小孩松树 铅笔 带鱼 彩云 花猫 松果 钱币 楼房信封 红旗 书包 沙发椅用一般的方法识记上述20个单词是很吃力的,如果用联想法来识记,则就很容易了。对于这20个词,可以做出数种不同的联想,下面只介绍其中的一种:沙发椅上放着一个书包,书包里装着一部电话机。电话机的听筒是一根黄瓜,打电话的人无法使用。打电话的人生气了,使劲吃了一块夹心巧克力。真奇怪,巧克力里竞有一个小信封。拆开一看,里面还有钱币,是一张拆叠得小巧玲珑的钞票。打开钞票后,居然从里面出来一条小带鱼,并游到办公桌底下。办公桌的式样很别致,因为它象一栋楼房。楼房上的旗竿是一支巨大的铅笔,在铅笔上面飘着一面红旗,红旗忽然腾空而起,化作一朵彩云,飘向天空。突然一声响雷,彩云降落在松树上。松树开出红花,并结出美丽的松果。一群小孩奔跑过来,用竹竿打松果。不料松果未打下来,却打下一只花猫来。

这种记忆法把各种对象联系起来,把动的形象与不动形象结合在一起,生动有趣,有利于加深记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女友,女友要求爱因斯坦有空给她打电话。“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我的电话号码很难记。”女友说。“好,我听着,你说吧!”“24361。”“啊!这有什么难记的呢?”爱因斯坦笑着说:“两打与19的平方,我记住了。”

在这里,爱因斯坦使用了联想记忆法,把24联想成二打(每打是12,把361联想成19的平方。

(七)色彩搭配法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我们不仅在雨后的彩虹中能够看到,在肥皂泡中,在分光镜中都可以看到,但无论这种现象出现的场合怎样,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来自于光线的折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光线的折射可以产生这七种颜色,并且色彩间的搭配是有规律的,正因为有这种规律,美丽的大自然才多彩多姿,画家才能运用它绘出精美的画卷,服装设计师才能够设计出艳丽的服装。人们常说“红配黄亮堂堂,红配紫恶心死。”这说明人们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出色彩搭配的一般规律了。特别是画家,他们用红黄蓝三原色就可以搭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绘制出色彩各异的美丽图画。实际上只要一提到“色彩”两个字的时候,人们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单个的颜色,而是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的美丽图案,这就给我们运用色彩之间的搭配规律来为记忆服务,提供了可以探索的途径。

1.色彩与形象记忆

比如,在形象联想中,要想物象清晰,首先是物象色彩要鲜明,要想使某一个事物奇特,也首先要使色彩奇特。可见,形象联想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如果运用得好就会增强联想记忆的效果。

我们先来看物象。物象就是事物的形象。人们在进行形象联想的时候,首先要在大脑中浮现出事物的形象,并想象这些形象是挂在屏幕上的。提到屏幕可能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彩色电视的效果要比黑白电视好得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彩色的。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使物象更鲜明、更吸引人并使人难忘。所以,人们在进行联想记忆的时候,尽量要给物象涂上鲜明的色彩,便于记忆的“抓钩”能够牢固地把物象抓住并“捞”起来,使物象在联想的自由王国里尽情地驰骋。不过,在联想的时候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物象的鲜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使物象奇特起来,因为“奇特是记忆的秘诀”。奇特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物象的首要奇特之处还是色彩。比如,当您看到外国人的时候,使您感到最明显的“奇特”之处还是肤色、眼睛的颜色、服饰的颜色等。从人们接收记忆信息的器官来划分,记忆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四种,但大多数人是属于视觉型的,每个人的记忆一般也主要依靠视觉,尽管都是物象浮现在头脑中,但是凭借想象中的视觉来记忆的。所以,人们在进行联想的时候,如果物象与色彩有关,那么你不但应该使物象的色彩鲜明,而且应该使物象的色彩奇特。所谓“色彩的奇特”是指物象的色彩特别鲜明,对比强烈,并不是指各种色彩毫无“原则”的混杂,不伦不类。有些色彩是混合色的,比如“肥皂”的颜色,一般人很难说准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它给你的印象本身就是模糊的,你也就很难记住它的物象,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障碍。所以人们在联想的时候,要尽量给物象涂上鲜明的并且是你最喜欢的颜色。比如,当记忆“高楼、旗帜、阳光、大树”这几个词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联想:“一幢白色的高楼下面插着一面红色的旗帜,在金黄色的阳光照耀下,旗杆变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翠绿)的大树。”在上面的联想中,人为地给“高楼、旗帜、阳光、大树”分别涂上了“白、红、金黄、翠绿”等鲜艳的色彩,这样呈现在头脑中的物象就是彩色的了,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因而增强记忆的效果。

所以,在联想时如果要给物象涂上色彩,就必须遵循“鲜明”这一原则。

2.色彩与标识记忆

在学习中应用色彩来记忆更是屡见不鲜。如读书的时候,人们都习惯于用笔在关键的句子上边划上线,有的还做书头笔记,这样既便于抓住重点又有利于记忆。实验告诉我们成u线的方式不一致,达到的记忆效果显然也不一样。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前半部分没有任何标记,而后半部分则分别用蓝、红笔做标记,并且标记的方式也不一致,蓝色笔只在关键的句子下面划一单横线而红色的笔则在不同的关键性的句子或词下面分别划上单红线、双横线、波浪线、圆点等符号。

实验的结果发现,当尝试回忆或者第二次重读的时候,没做标记的那部分记忆得比较模糊,抓不住重点,用蓝色笔做标记的那部分,就比没做标记的这部分记忆效果好,而运用红笔做标记的这部分,要比用蓝色笔做标记的部分记忆效果还要好。这是因为不同色彩所致。不同色彩的对比使物象更鲜明了,显现在脑际里的图象也更清晰了,所以便于记忆。

我们除了运用红笔来做各种各样的标记之外,其它颜色较鲜艳的(如黄、绿等)也可适当选用。因为我们的记忆材料本身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为了增进记忆的效果,我们就应该在记忆材料的背景上创设“奇特”的记忆环境,使记忆的材料与奇特的背景发生联系,这就人为地给记忆材料增添了“奇特”的色彩。我们很有必要在记忆材料的背景上作点文章。不仅是各种符号要奇特,更主要的是色彩搭配要奇特。但也一定要注意,在记忆材料的背景上创设奇特环境的时候,一定不要太复杂,应该是简明清晰,色彩对比强烈,否则就容易使记忆材料复杂化而影响记忆。

而且,由于色彩与影响记忆力因素之一的情感也是有联系的,当人们运用色彩记忆法的时候,尽量给浮现出的物象涂上你自己所喜爱的色彩,这样有利于调动你自己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增进记忆。

(八)谐音编织法

谐音编织法就是根据记忆材料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同的话,利用二者音调和谐产生的效果帮助记忆的方法。

谐音编织法的发明权属于人民群众。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歇后语,多是谐音联想的产物。如“从飞机放鞭炮——响(想)得高”、“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旗杆插鸡毛——好大的掉(胆)子”等。但是,歇后语追求的是幽默和滑稽,不是从记忆的角度着眼的。而谐音记忆法则是从记忆眼,通过谐音处理,使材料变得幽默而生动。以下这则广为人知的笑话,就是谐音编织法的典型佳作。从前,江南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僧。山下有个学校,学校有位教师。教师本是怀才不遇之人,流连山水,他无心教书,有心混日。夏日炎热,酷暑难耐,他便天天到山上寻老和尚对饮,但却不准学生稍有松懈。有几天,他布置学生背圆周率,且一定要背到小数点后22位。他说:“西学东渐,势态逼人,咱们祖宗发明的圆周率,可要背熟啊,谁背不熟打谁的手板!”于是,他把圆周率小数点后22位写到黑板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然后飘然上山,与和尚推杯换盏,一连几天不见面。老师避暑偷闲,可苦了学生。学生们大汗淋漓,有板有眼地背诵,但记此忘彼,几天不见成效,见实在记不下,几个淘气包则满山遍野地野上了。这一天,淘气包们看到老师正与和尚在寺中凉亭对饮,不禁气上心头,一个学生随口念出几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酒杀尔,(897932),杀不死,乐尔乐(384626)!”众学生拍手叫道:“背下来了,背下来了!”教师回校后检查学的背诵效果,学生个个倒背如流,老师好生奇怪,有个学生憋不住了,说出了秘密,老师顿悟,大叫道:谐音法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谐音法是记忆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锦州市记忆研究会的王美璇、杨术、张国忠、张国荣等众多的学员,就是利用谐音法熟练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600位的。

谐音法往往能使识记材料变得富有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通过修辞格——双关来实现的。如果谐音后的音节产生不出趣味性的东西,那么,这种谐音就是“无用功”。而谐音得法,妙趣无穷,易于联想和记忆。据说南京有家包子铺,为了广招顾客,把自己的电话号码41478,谐音为“试一试吃吧”,这有趣的音节,使包子铺生意顿时兴隆。你看,多么有趣啊!

谐音编织法就是利用读音相似或相同,把要记的东西编成富有兴趣的话,不但记起来简便而且经久不忘。谐音法对记忆历史年代、数学公式、人名、地名等等效果很好。

虽然谐音编织法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照搬此法的。一般情况下,它只适用于那些零散的、枯燥的、晦涩的、无意义的材料。

六、记忆与遗忘

无论哪一门课程,总是离不开记忆。十年以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遗忘规律,即离记忆完成的时间越近,遗忘的内容越多,以后便稳定下来。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牢固记忆,必须在记忆后的短时间内,及时进行复习,尤其是要在记忆后的1小时内、1天内及时复习。掌握这个规律后,具体的作法是:首先,专心致志地对所识记内容进行记忆,把重要内容用笔在纸上写上两遍;一个小时后,把所记忆的内容花上十分钟复习一下;晚上,把白天所记内容复习一遍;第二天学习新内容前把头一天内容再复习一遍;第三天把头两天内容复习一遍。基本上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所记的知识十分牢固。越往后,复习要花的时间越少,这样,时间使用并不多,而识记的绝大部分内容却很少遗忘。每星期天上午,再把一周的内容浏览一遍。根据这一规律,强化记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等到遗忘完的时候,再去重新记忆,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节省时间,就是夺得时间。

掌握这个规律很重要,把握自己自身的规律也很重要。在这上面有一点是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疲劳规律。人自出生以后,其体力、智力和情绪大致在25、28、33天问周期性变化;不仅如此,在一天当中,人的体力和智力及情绪也是有变化的。人必须对自身这个规律掌握好,才能用较短时间学到较多内容,并且不损害身体。人的大脑是很有潜力的,是很宝贵的。如果给它施加过多的压力,损害它正常高效率工作的话,不管你的学习方法多巧妙,都是徒劳的。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知道休息和会休息,完全是两个概念。只有善于休息,才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应付繁重任务的能力,才能在学习的时候游刃有余,不知疲倦。正是掌握了以上方法,当我在考研究生时,才能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系统而又全面地学习、复习了多达四五千页共计12门的课程,顺利考取。当我跟同学们谈这件事时,他们都大为吃惊,因为有的人提前三个月甚至提前半年进行准备考试。所以,只要方法对头,适合自己,取得卓著成绩,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

人生,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从总体上把握规律,反复实践,上下求索,必然有丰硕的收获。这种把握规律的方法,可以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避免了那种仰望知识星空却不知从何下手的迷惑和疲惫,在这点上我们可以从前人身上看出些端倪。孟子谈到学习时有这样的说法:“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意即: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那么什么也得不到。朱熹说:“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意思是:心不在焉地学习,眼睛看到的就不仔细,心就不能够去专心致志地思考,没有心思的随便朗诵也不能够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持久。蔡元培先生谈到:“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魏格纳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17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芜说:“凡是心里所注意、所留心的事情,它就记得最好……学习的人若不留心,我觉得所费的时间与劳苦很难及到一半的利益。”茅以升说:“只要集中注意力,不论是文章、数学或者故事,都不难记住。”

七、善于利用工具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忆更应该利用自己的工具。

人类已进人到了叨年代,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烟海,已经达到令人“望洋兴叹”的程度,需要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不待人。所以,在挖掘大脑记忆潜力,研究科学的记忆方法的同时,适应信息爆炸的大气候,巧妙地利用各种记忆辅助工具,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解决实际问题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单纯靠记忆。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是深通此理的。他说:“一个人死记硬背什么事件、人名、公式……又有什么用呢?其实要知道这些知识,完全可以从书本上翻到。”他声称,自己从来不去记忆那些已经印刷在辞典上的东西,不喜欢记忆目前书本上还没有的知识。其实,何止爱因斯坦,许多中外名人专家学者都善于使用记忆工具。就连记忆力极强的列宁也很重视做笔记并且经常翻阅,可见,记忆辅助工具有多么重要。

(一)录音强化法

读者中大部分个人或家庭都有录音机,录音机放出的声音与听惯了的音色不同,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为此,我们利用录音的方法来强化记忆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录音的方法:

1.重复法

读者们知道,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而且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出声地默记,容易精神分散,尽管眼睁睁地盯着要记的材料,可不知什么时候,头脑中却在想其它无关的事情了。当然,长时间反复朗读材料,毕竟是不轻松的。况且,朗读又需要相应的环境。部分读者中家里人口多,住房又较窄,老人要静,孩子好闹,能朗读得出来吗浪静更深,在室外灯光微弱又看不清,影响视力,怎么朗读呢?在公园里,周围人多,又可能羞于出口……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使用录音机可解决这一矛盾。

读者先读识记材料,同时录进磁带,将两面都录满后便可以播放了。先听一次,思路要随着识记材料走。听完后,可以先试忆一下,如不满意,就再听一次,直到满意为止。

读者们要注意在开始念材料时,速度要慢,否则因为不习惯,思路就可能跟不上。待对材料熟悉后,速度可适当加快。

2.间隔法

间隔法就是在录音时,预留给自己的思考时间,再行录音的方法。

3.配乐法

就是在录音时配上音乐的方法。

录音机的作用在学习外语中是尤其显著的,读者们应该让它充分发挥出来。

(二)善用笔记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古今中外作家、学者、科学家的治学经验结晶。它高度概括了记忆与笔记的关系,阐明了笔记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使知识准确。”笔记是大脑记忆极好的补充。做笔记的好处很多,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帮助理解笔记是大脑思考的产物,凡作读书笔记,必须首先理解学习的材料。读者在学习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该记什么?该怎样记?总要用心选择确定,这一过程加深了读者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提高了概括能力。理解越深刻,概括越准确,笔记也就越简洁。经常做笔记,还可以培养文字表述能力和运用符号、图表的技巧。通过做笔记,头脑中隐藏的思想空白暴露了,零乱的事物整顿得条理有序了,模糊的记忆表象也变得清晰了。因此,它对于理解材料,深化记忆大有好处。

战胜遗忘颅脑外伤患者在身体的恢复时期,医生们在出院前都有交待,遇事要勤用笔记一下,防止遗忘,给工作造成损失。笔记能巩固记忆,战胜遗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做笔记需用脑,学习材料不仅在头脑中接受加工整理并安营扎寨,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提取方式,因而能延缓以至战胜遗忘。

2.做笔记需要用手,这就在读、看。背等记忆形式上增加了手写、画图等触觉记忆与运动记忆。

3.做笔记可以帮助复习,而适时复习是形成长时记忆的有效方法。按照笔记复习,既能节约复习的时间,又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有用笔记复习的习惯,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一次自己的读书笔记。

4.笔记能保持精确的记忆。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点,记忆的痕迹容易趋于模糊淡薄,所以有些一到“求真”的时候,总有些“吃不准”,而笔记是可靠的原始材料,便于查找和核实。

资料积累占有大量资料是搞学问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储存材料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靠读者自己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做笔记。

促进成才读者们都知道,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在学习、研究、创造之间本无明显的界线,从笔记到论文或著作,有一个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为一学者。”同类资料积累多了,经常相互对照,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古今很多学者都是从这条道上走过来的。

这里我们向读者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抄写笔记。抄写笔记是收集资料的重要方法,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抄笔记,即对一篇文章、一个章节、乃到一整本书都照录无遗;另一种是摘抄笔记,即对重要段落进行摘要抄写。做抄写笔记应该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作者等,以备日后查考。

2.卡片笔记。卡片笔记最好是活页形式,它便于分类和整理。卡片内容不限,随读者而定。卡片规格一般是128开纸或再小一些。

3.批语笔记。批语笔记就是在书页上的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

4.符号笔记。符号笔记就是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理解原文的方法。

5.概要笔记。概要笔记是对某本书、某篇文章概括要点后写出的笔记,它相当于小说的内容提要,文章的主题思想。

6.心得笔记。心得笔记是在读书、思考、交谈中偶有所得,随手录下的笔记,包括随笔、札记等,属于笔记中的高级形式。这种笔记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但要求学习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做笔记时也不能轻描淡写、勉强为之。否则,则使连篇累犊池不会有真正的收效。

7.专题笔记。专题笔记是确定题目、内容专一的笔记。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文摘、剪报、谈话等。这种笔记要求必须注明出处、作用、页码、乃至收藏单位,以备专题研究之用。

8.日记笔记。日记笔记就是日记形式的笔记。其特点是不拘一格,可长可短,加之本身的顺序性,尤其有时间上的查考价值。

坚持不懈地练写日记有很多好处,写日记能提高观察能力,能提高对人、事、物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也能逐步提高描述事物的表达能力,同时能积累大量素材,提高记忆力,为作文建立一个丰富的材料仓库。日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有趣有益的剪贴日记

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按剪贴的内容写成日记。

可剪贴的东西很多:一幅能引起你遐思的画片;一张令人关注、神往的相片;一枚新颖别致的邮票……只要你处处留心发现,不难找到这样的材料。

如果因剪贴而影响书报的完整性,不忍心将图片剪下来,那么可以有两个办法:一是在日记上画一方框,在方框内注明书报名称、期号,以框代图,看原图写日记,日后既可引起回忆,又可寻找线索;二是可以自画,按图面勾勒几笔,描绘个大概再写日记,这样可通过绘画把内容领会得更深刻,表达得更清楚,如有条件,还可将图缩小复印下来,贴在日记本上。

[2]训练能力的观察日记观察,要求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多留意。现察,不仅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用舌尝,用脑想。对鸟儿的啼叫,雷声的轰鸣,能听出韵味来;对羽毛的柔滑,石头的冷静,能摸出感觉来。这样长期训练,对事物的洞察力就会不断提高。

[3]留下足迹的活动日记

学校有组织参观访问的,班级有联欢竞赛的,家庭有助孤帮困献爱心的,假日有走亲访友的,活动过程怎样,活动中有哪些感受,择其一二,写来便成,还是成长过程中的足印呢。

[4]储存信息的摘录日记

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一定有许多新的信息。战火下的流浪儿,勇斗歹徒的英雄,世界各地的奇闻趣事,精采文章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不拘形式,亦作日记。

9.听讲笔记。听讲笔记是听报告、听讲课时做的笔记,因其要求记录速度,所以有人总结出“三记三不记”的原则,即:重点问题、疑难之点、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记的时候应抓住提纲要点,带有事例的更好。

10.观察笔记。观察笔记就是记录对生活观察的笔记。做观察笔记要注意细节,要抓住特征,特别是对带有专题考察性质的观察,一定要注意前后比较顺序的变化保证其环环相扣,互不脱节。

(三)卡片法

此种方法可以用来学习外语单词,背诵名词和概念,记忆历史年代地理数据等。

(四)剪辑资料法

剪辑,也是记忆的辅助工具,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有关自己专业的资料,积累起来,分类保存,装订成册,是知识储存的又一种好方法。

剪辑的材料是工具书的补充,能买到的工具书当然是最好的资料汇集,可是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等各种资料,还仅见于报刊杂志。全国的报刊杂志种类繁多,谁也难以每日尽览,而珍贵的资料就可能随之稍纵即逝。如果读者们能及时把需要的资料剪辑起来,久而久之,必有大用。

读者应该怎样剪集资料以至最后应用呢?这一过程也如人的大脑记忆一样。收集好比识记。收集的要点在于一个“勤”字;存放好比保持,存放的要点在于一个“细”字;使用好比回忆,使用的要点在于一个“还”字。

为了巧妙地记忆住这些杂文集的名字,请你把它们编成一首七言六旬的《鲁迅杂文集名歌》。热风华盖坡而已;三闲二心南北集;花边风月伪自由;两编且介集外集;集外拾遗又补编;译文古籍序跋集。

第四章 不被假象为惑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源泉。没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就如一潭死水一般了无生机。而只有不断地从外界吸收些“活水”,才能接受新的信息,获得新的知识,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逃离假象的迷惑。

一、细察出真知

提高观察效果,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坚强的意志,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观察气氛,尽量做到最佳观察,深入探究,减少因人为或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观察失败。在实施观察活动中,一是消除先人之见,一是要注意捕捉“细小”新现象。

这是最佳观察的关键一步。要求观察者无论何时、何地和在任何情况下,观察事物不能预先带有成见。因为,凡是怀有预先成见的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其结果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吸收,反之就不吸收了。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不慎丢失了一把斧头,怎么找也找不到。他想,定是邻居小子偷去了。为这事,他便偷偷去察看小子的神情、态度,果然发觉大有可疑:小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断定:“准是小子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怀好心。”第二天,失斧者上山去打柴,却发现丢失的斧头就在树旁,他这才想起昨天打柴时忘了把它带回家里。回家后,他又留心观察小子,果然,小子的行动和语言不像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又说:“是啊,小小的斧头,哪家没有?小子决不会干那种事的。”

最初,失斧者为什么一口断定“小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呢?主要是因为他对邻居小子进行暗地观察之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应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使失斧者的观察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产生错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事物未进行观察之前,不得在思想上产生先人之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中的错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接受新信息、研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

当然,观察中的错觉总是难免的,何况产生错觉的原因不单是一个先人之见,即使完全消除了先人之见,也难以做到“洞察一切”。但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了解这个对于观察极为不利的因素,在实施观察活动中尽量减少它,就会提高观察效果。

在开展具体的观察活动时,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为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观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决不因此而忘记那些机遇带给我们的新现象,更不能随便舍去感受“微不足道”的新现象。某些时候,由于偶然机遇,某一“细小”新现象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显露的,有弱暗的,更多的是瞬息即逝,如果一旦抓住了它,很可能成为我们概括事物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根据。

(一)观察要全面

全面的观察,首先是在“细”上下功夫。某些“细小”新现象能否捕捉到,通常与研究者的精细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事例表明,某一现象虽然很有研究价值,但观察者由于缺乏“看细”的习惯,就很难抓住它;相反,有时看来是一些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现象,但因观察者体察入微,倒有可能悟出从中的“细小”新现象。所以观察事物应当精细,才能从中发现别人看不见的那个方面。例如,我国画家于非阁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去年我画了一小幅雨后大红色的美人蕉,经过一位养花专家指出:我画的是肥料不足的花,所以花瓣只是红色;如果施足肥,每个花瓣的边缘,就都泛出金黄色了。我细看专家所种植的,果然是金边大红。”

其次,全面的观察还要在“全”上下功夫。

这里的“顾全”,就是指观察事物要周到全面。如果满足于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的观察,割裂了事物的多样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正面不见反面,就要犯片面性的毛病。再看画家于非阁的另一个于我们很有教益的体会:“画飞翔的鸽子,我虽然养过几十年的鸽子,但是现察它的飞翔,只是站在地面上向上看,所以看到的动作,大半是胸部方面的,即或看到背部,也是它们向下降落的时候。有人启发我,要我画向上飞扬的鸽子,对现实有意义。我接受了这一宝贵的意见,我考虑到观察的地点,只有在车门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可以体验鸽子的飞翔。我观察了三天鸽子自下向上飞翔的情形,飞鸽有时在我视平线上,有时却在下。这情况,和我想象出来的形象,几乎完全相反。”

画家告诉我们,他是站在城墙上居高临下进行观察,才抓住了“向上飞扬”的新现象的。究其原因,一是他受到别人的启发,从而变换了原有的观察角度;二是他反复观察飞鸽时而在前、时而在上等多种飞翔情形。这两个方面,无疑对画家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飞鸽的动态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全面的观察,必须在“细”和“全”上下功夫,才能捕捉到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细小”新现象。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强调说:“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

(二)抓住时机,及时记录

及时记录,是指边看边记下呈现在眼前的“细小”新现象。及时记录,以免时过境迁,过目而忘。从这个意义上说,随身携带记录本,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只顾观察并不当场记录,然后凭借事后的印象进行回忆,也就很难做到准确具体了。如果要对回忆性录下的“走了样”的似是而非的“细小”新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是相当困难的,也是不可靠的。

及时记录是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新现象的有效措施,也是作为一个科学观察者必须养成的好习惯。大文豪郭沫若就有这样的记录习惯,他曾在《跨着东海》中介绍说:“我睡在床上,把一册抄本放在枕上,一有诗兴,立即拿着一枝铅笔来记录,公然也就录成了一个集子。”

捕捉“细小”新现象,就得及时记录才能带给我们日后研究的线索。尽管有时所记录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当我们对记录在案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它们的意义所在。

二、眼见为实

并且,观察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大家常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足以说明了明确观察目的的重要性。

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观察时多动脑筋,使感官与思维并用,才能把握住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恰当的选择观察方法及观测点要根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内容、事物或现象的结构特点及演变过程,有机灵活地运用观察方法及选择观测点。

(一)把握事物的特征

事物都有区别于他种事物的本质特点的标志。观察时依据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标志,进行观察的,此时,要因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对象不同,注意抓住其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方可进行。唐初杰出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千古流传。诗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当时年仅七岁的骆宾王,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是由于他平素善于观察鹅,抓住了鹅的形态与生活习性的特征的结果。例1:初中物理课在学习“压力压强”时,为了引入“压强”的概念,演示“小木桌压在沙面上的实验”。首先把小木桌正放在沙面上,让大家观察小木桌的四条腿压入沙面的深度;然后把小木桌倒放在沙面上,再让大家观察小木桌桌面压入沙面的深度。观察的结果是,在两种情况下,桌子压入沙面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抓住了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受力面积愈小压力产生的效果念明显这一特征。接着再演示小木桌正放的情况下,在桌面上加放一重物。请大家观察桌腿压入沙面的深度有什么变化?观察结果发现压入沙面的深度增加了。这也是抓住了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力愈大,压力产生的效果愈明显这一特征。例2:大家在“热传导”的学习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试管中盛入凉水,使管口向上,并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试管的上部,大家看到试管中上部的水沸腾了,但用手摸摸试管的底部,仍感到很凉,这说明水是不容易传热的物质。接着,我们又重做这一实验,但这次加热是试管的底部,结果看到试管中的水很快就全部沸腾了。于是大家会产生一个疑问,水是怎样变热的呢?为搞清这一现象的实质,我们再用方框形试管做实验,大家清晰地看到了,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下角时,管内装有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水溶液在框形试管中循环流动起来;当加热框形试管的上角时,带颜色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静止。由于大家早已掌握了水的流动性这一特征,终于理解了热传导在水中进行,是依靠水的流动。在物理学上把这种热传导的方式称做“对流”。

(二)遵循事物的发生顺序

遵循被观察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的先后为序,而进行观察由于观察,是按着被观察对象出现的客观现象的步骤进行,因此层次清晰,观察得比较系统、全面。例1:物理课本中“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观察现象的顺序是:第一次现察的是弹簧下端挂物体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第二次观察是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第三次观察的是当被物体溢出的水全部倒入弹簧下端的金属筒内时,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结论:观察说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重。例2:生物学家研究蕨类的生活史,必须沿着蕨的生长发育顺序进行现察。夏季在阴湿的山坡上能找到蕨,看到蕨有根、茎、叶——叶片背面的边缘生有抱子囊群(内有孢子)——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原叶体腹面一端生有精子器(内有精子),另一端生有颈卵器(内有卵细胞)——在有水的环境下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从胚再长出的蕨。

(三)摸清对象的结构

观看时,根据观察目的和内容的要求,按着某些事物的结构为序,进行观察的,事物的结构有外形结构、内部结构、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等,观察时除了直接观察,有的还借助仪器观察,但都必须按结构的顺序进行观察。此时,层次清晰又容易抓住其事物的本质。例1: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取材三年生的杨树枝条,横切成薄片,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外向里可以看到茎的细微结构如下。表皮——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形成层——第三年的木质部——第二年的木质部——第一年的木质部——髓——髓射线。例2:观察“人体骨骼结构”的骨制标本,可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的结构顺序进行整体性的观察。

(四)以时间为序

有些事物的发生发展及现象的变化,随着时间愈演愈烈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这种以时间为序而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做时间顺序法。例1: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这是以时间为序,愈演愈烈的例子。[1]菜豆种子吸收土壤中的水,我们看到菜豆种子体积胀大,种皮被胀破。[2]胚内生命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看到胚根、胚轴、胚芽得到营养以后开始分裂和生长。[3]看到胚根伸长了,它发育成根;胚轴也伸长了,弯曲着拱出地面。[4]过几天又看到,两片子叶之间长出了的叶。这就是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例2:对“草履虫无性生殖现象”的观察。用5克莴苣叶加1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待冷却后取其汁液与等量的稻草液混合,叫莴苣稻草培养液。将草履虫接种到这种培养液中,放到灯光下培养,使水温保持20℃左右。经6小时后,吸一滴培养液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见草履虫分裂的个体。经8-10小时后,再吸一滴培养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草履虫的分裂旺盛起来。24小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草履虫分裂的个体减少了。革履虫这种无性生殖的变化,是依时间为序观察到的。

(五)空间顺序法

就是以空间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多适用于景物、建筑。绘画及各种用具等事物的宏观观察。例:观察长城。要身临其境,首先要远望长城,再近看长城。到长城脚下,要仰视长城,登上长城顶要俯视长城,然后走到外侧望长城内,走到内侧望长城外。这样从不同的空间位置去观察长城,才能对长城的雄伟、壮观的气势,有个完整的认识。

(六)同时法

有些被观察的事物所产生的现象变化,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观察时应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的一种观察方法。例1:对“研究茶的熔解过程”实验的观察。观察者必须同时注意观察时钟的指针、温度计的示数和茶的状态。并且每隔一分钟或两分钟时间,认真做一次记录。然后才能正确地掌握茶的熔解过程。例2:对“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观察,在搞清电路的连接方法和一根直导体与磁场的相对位置后,观察者首先要观察,导体不动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这表明导体中没有电流。实验开始了,观察者要看清楚磁场的方向,随后要求观察者必须同时观察导体在磁场中向前或向后运动切割磁力线和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的方向。因为这两种现象既同时发生,又同时消失。现察后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生电流。

(七)比较法

对两个或几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照,从而进行比较鉴别的一种观察方法叫比较法。此方法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找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清晰的印象。例1:对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观察。首先把整片叶子放在光下照射,按植物学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实验,最后碘酒使叶子变成蓝色,这是因为碘酒遇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而起变化的缘故。其次为了说明没有光的照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时就需要通过对照实验,来进行对比观察,即把叶子的一部分遮住不见光,让另一部分见到光,然后进行光照实验。观察结果,会发现只有见光的部分经处理后遇碘酒变蓝,说明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能生成淀粉。通过这种对比观察得出结论:光是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例2:对始祖鸟模型的现察。现察者首先观察到它的翼上有三个发育完全的指,指端有钩爪;尾很长,由许多块尾椎骨构成,尾羽排列在尼椎骨的两旁;口内生有牙齿。这些是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然后再观察始祖鸟的模型,看到身体覆盖着羽毛;前肢像翼;足有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些是与鸟类的特征相似。通过比较鉴别的观察,说明了始祖乌是鸟类的祖先,从而证实了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

三、亲身体验

(一)剖析法

剖析法是一种对某些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结构剖析的一种观察方法。此法观察,细致、准确,易掌握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观察家兔的消化系统。先将家兔的四肢固定在解剖用板上,进行解剖,把家兔的整个体腔剖开,然后进行现察。首先现察消化器管:依次观察口、口腔、食管、胃。小肠、盲肠、大肠、直肠。肛门。又观察到,除食管外,胃和肠都在腹腔里。盲肠发达,在腹腔中占有显著地位。把盲肠拉出来,认请盲肠是怎样生长着的。其次再观察消化腺、肝脏和胰腺。它们都在腹腔中。肝脏很大,生有胆囊;胰腺在胃跟小肠的回曲部分。

(二)反复观察法

自然界有很多的现象出现非常迅速,观察者的观察速度往往跟不上它,只好重复观察才能掌握其实质。另外也有些事物发生发展的特征与周期,也决定了必须重复观察。例1:观察人造彩虹的实验。实验时用喷雾器,向太阳的方向喷射,喷出的雾状水滴中,就呈现出由七种颜色的光所组成的“虹”,但瞬间便消失了。为了掌握七种颜色光线的排列顺序,只好重复或多次重复这个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准确排列七种颜色光线的顺序。例2: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调查。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身临其境去观察某些野生动物。观察的内容有:某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及生活习性,还要观察繁殖周期、生长发育规律等。但是,这不是一两次现察就能办得到的事情,必须通过多次或者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了解它和掌握它。

(三)长期跟踪法

世界上有些客观事物,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周期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发生过程很慢,周期很长,要想准确地掌握它的本质属性,就必须进行较长时期的跟踪观察。例1: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经过8年的时间,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进行观察,终于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观察呢?这是由于豌豆完成一个周期性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年时间,杂交后的子1代会出现什么样的性状,是高茎还是矮茎,花会出现什么颜色,需在子2代表现出来。那么所得到的相对性状的遗传性又是怎样的呢?稳定性、遗传性的变异性如何,是隐性遗传还是显性遗传,得需通过子3代、子4代或更多的周期才能观察出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例2:有些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其发生发展也需较长时间才能分晓。如:用火了的日光灯管的两端会发黑,我们刚看到时很淡、面积也小。还能透光。但是时间长了,我们会逐渐逐渐地观察到,黑的程度由淡变浓、面积由小变大、不透光了,最后灯丝烧断,灯管报废了。这是由于钨丝受热,产生了升华和凝华的缘故。

(四)特定观察法

对某些事物或现象,按着预定时间或选定一个能看清事物全貌和特征的观察点,按时定点进行多方面需要的观察,研究一些宏观或微观的现象,观察比较细致,对积累数据、揭示本质、探索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1:气象小组的气象观测员,每天必须按规定时间到气象观测园去定点观察。打开百叶箱认真观测温、湿度计和气温表,观察风向标大箭头指的方向……并且将观察的结果认真做好记录,按时写出天气预报。例2:对于人体的某些疾病,为了防止病变,及早根治,医生往往告诉患者,定期去医院检查。这也是一种定期性观察方法。

(五)点面结合法

根据材料积累的需要,移动观察点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最适用于积累习作材料的观察,观察时要注意选好角度,可以远眺,可以近观,可以仰望,可以平视,可以左顾右盼,又可以瞻前顾后,从多种角度去看,做到点面结合,了解事物或现象的全貌及全过程。例:《老山界》,按爬山川的顺序,有六次观察。第一次是“从山脚向上望”见的“奇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第二次是在“之”字拐的路上观察: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第三次是半夜里在山腰上观察:天上的星星好像黑幕上缀着的宝石……第四次观察是快到山顶时向下回望: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第五次是在山顶:“回头望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第六次是一口气跑下山沿途的观察。这六次观察,就其每一次来说,都是定点观察,但六次的组合则是动点观察,观察点是按上山到下山路线移动的,通过观察点的移动才写出了从黑夜到白天沿途的不同“奇观”,使读者产生红军长征路上在陡坡峭壁行军的苦与乐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六)周身感触法

多种感官协同法是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此法观察,由于一种事物或现象,同时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得到的观察效果是比较完整、深刻、本质的。例:观察认识苹果,要用眼睛看苹果的颜色与形状,要用鼻子嗅苹果的气味,用舌头尝尝味道,用手指摸摸苹果的软硬程度等。这才能对苹果有了一个准确的本质的认识。总之,善于观察很重要,可是学会观察方法更重要。

四、目的决定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活动。我们时常需要根据一些特定的目的来选达到这些目的一些特定的方法。

下面就来介绍这样的方法:

(一)捕捉时机法

捕捉时机,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例如:1834年8月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斯科特·罗素正骑着马在河边散步。骤然间,有两匹马拉着一只小木船,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从他的身旁驰过去。罗素侧目小船,发现一股激浪从那小船的船头上卷起,顷刻间便离开船头向前流去。这种波不像平常见到的波浪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有着明显的波峰波谷。为了找到这种特殊波的运动规律,罗素扬鞭催马,一步不停地紧追这只小船,仔细地观察1尺多高3尺来长的波浪。追了四五公里,直到小船在运河转弯处拐弯,波浪消失时,他才掉转马头停下来。不久,罗素在这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孤立波”理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爱观察,他走到那里就观察到那里。一次,他在大连疗养,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一道的山梁呈弧形旋上山顶。登高鸟瞰全貌,犹如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的莲蓬。这激起了他的思考,经过研究,终于得出了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取名为“莲花状结构”。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从1920年冬开始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观察,把其身心变化的各种刺激反应逐日作出文字和摄影的记录。根据808天的具体观察和记录,他分析了孩子的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模仿、游戏、好奇、惧怕、言语等各个方面,于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因此说,观察趋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机会,随着主动地去观察趋势变化,就会善于区别趋势和时尚,就可以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和创造机会。

(二)时时监控

在对事物观察之前,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然后一步步地按系统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不致遗漏有用的材料。我国著名的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教授在指导我国导弹工程的研究中,一直强调“要有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和制定目标方案”。按这一指导思想,我国的导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观察的目的性,还要求我们观察时勤作记录,以确保掌握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国气候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对气候变迁、物候变化的长期观察中,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坚持测量气温、风向、湿度等气象数据,从不间断。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都在为编写《中国物候学》而勤奋地进行观察、记录和积累资料。

观察记录要及时。全面,间隔较长时间后的追记往往不完全。观察记录要准确,要严格按照要求记录数字,切忌概念模糊字迹不清楚。

(三)客观实在法

观察的目的是为分析资料,为抽象提供事实依据,所以观察一定要客观,不能凭主观来定论。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门户。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首先要培养自己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例如,组织一批不同职业和学科的人去观察某座名山,就会得到不同的观察报告:地质学家观察的是山的地质;生物学家观察的是山林;诗人迷恋于山的风景。这说明兴趣不同,观察的内容也不同。无目的的“走马观花”,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目的的观察,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过去,中外地质“权威”曾经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不信邪,深入太行山东麓沙河县一带,从对这一带大石头的观察人手,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实断定,华北地区曾经发生过冰川,推翻了“权威”们的结论,从而对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等方面作出了一大贡献。

反之,如果在观察中,仅仅根据过去的经历、经验、知识而主观地加以反映,往往使观察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国外的一次心理学会议上,主办者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会议正在进行中,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人,另一个执枪的人在后面追赶。两人又一起冲了出去。从进来到出去总共历时20秒钟。会议主席立即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20%,有14篇错误20——40%,有25篇错误在40%以上,而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10%或更多的细节纯属臆造。

可见,客观的、真实的反映被观察的事物,是成功观察的首要条件。

(四)摒除偏见法

观察不能受偏见的影响。例如:我国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王清任,曾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冒着风险对人体进行了观察。1797年,河北滦州一带流行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贫穷人家多用草席包着尸体埋在乱坟岗上。尸体每日被野狗扒出、撕吃,破腹露脏。王清任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不畏艰苦,不避腥臭,一连10多天仔细观察了100多个小儿尸体,获得了对人体内脏的实际知识。此外,他又到刑场观察尸体,还进行动物解剖。经过40多年的现察研究,王清任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过去医书上的许多错误。

(五)慧眼识真法

观察必须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明察秋毫,慧眼识真。有些杰出的科学家,往往就因为一时粗心,放过了能作出重大发现的机会,以至后悔莫及。化学元素“溴”的发现就是一例。1828年,德国化学家巴里阿尔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种褐色液体,与常见的氯化碘非常相似。但是巴里阿尔没有粗心大意,没有按照常规把它当作已知氯化物放在一边,而是对这种褐色液体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提纯实验,证明了它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氯化碘,而是一种未知的新元素溴。这个发现震动了当时德国的化学界。为此,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利比深深感到内疚。原来,他在实验中也得到过同样的液体,但由于没有仔细地观察,便贴上氯化碘的标签放在了一旁,结果白白放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他常指着那贴着氯化碘标签的瓶子对人们说:“这是我的一次失败的纪念,请记住我的教训,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再作结论。”在后来的科学道路上,他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六)由外到内法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斯基亚帕雷利借火星异常接近地球的机会,用望远镜仔细地现察了火星的表面,模模糊糊地发现火星表面有纵横交错的直线条纹,因而提出了人类最早的一份用望远镜观察和研究火星的报告。

这一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天文学家首先通过观察火星表面的现象,发现了问题,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七)以小及大法

一个有经验的科学家,往往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观察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找到研究的课题。一个普普通通的蜂窝,能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呢?然而,细心的法国科学家马拉尔其,却对蜂窝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蜂窝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每一个孔洞的形状,终于发现蜂窝那由菱形面组成的角度大小相等。他还发现那钝角平均是109度28分,锐角平均是72度32分。别人没注意到的,他注意到了;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这一发现,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意义。

第五章 让思维放光:从小开始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思维运动的发展史。人类智慧是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决定因素之一。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感到,重视人类思维能力的开发,将成为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的冲击,何以掌握、创造、传播更多的知识,全在于我们的思维能力,现在已经进入智力竞争、思维能力竞争的时代,当然在思维能力的开发上,我们必须从小开始。

一、了解思维力

人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分析和综合阶段、比较阶段、抽象和概括阶段。

(一)分析综合阶段。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的过程;综合则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和各个方面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这种综合分析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发展前提下,通过知识经验的增加、记忆力的发展,逐渐摆脱直接观察的束缚,开始在表象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训练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主要借助于上述条件的发展。

对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很早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了,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交谈,在谈话过程中引导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又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对于3岁前的孩子,我们可以不断向他们提问题,如“狗有几条腿?”“猫有耳朵吗?”“你的头上都有什么?”等等,到了孩子3岁以后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训练了。例如,指出图画中缺少的部分,并让他填图,拼图,找错误的游戏,拆毁玩具然后让他拼好等等,都能有效地训练孩子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比较阶段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过程。通过不断比较,我们才能区分不同的事物。

对孩子比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实践入手。从儿童一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如:“两只狗谁大谁小?”两棵树哪个高哪个低?“两只碗,哪个大哪个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比较的内容应从事物的单一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对多种特征的比较,由对外部明显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内部特征的比较,由对非本质特征的比较过渡到本质特征的比较,多对孩子进行直观的比较如图形比较,实物分类游戏等。

(三)抽象与概括阶段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与非本质属性分开的过程。例如,我们对苹果、梨子、香蕉、菠萝等东西进行比较后可以提取出“水果”的特征,并把形状、颜色等特征与这一本质特征区分开。概括过程是在思想上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抽象的过程,或抽象过程出现错误,那就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特征。当然,只有抽象并不一定就有正确认识,还需要正确的概括。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的直觉概括和凭借具体形象和表现进行思维,以及随着语言的丰富发展出现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好从直接感知事物中得来,他们的抽象概括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婴儿时期应尽量扩大他们的感知范围。让他们尽可能多看、多听、多摸、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父母指导他们多动脑,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下面是一位父亲和儿子进行这种训练的对话:父亲:鸡、鸭、牛、羊是动物吗?儿子:是的,因为它们都会叫。父亲:可蚯蚓不会叫,它也是动物啊。儿子:蚯蚓会爬,会爬的就是动物。父亲:鱼不会爬,会游;鸟不会爬,会飞。他们也都是动物呀。儿子:那,能动的就是动物。它们都能动。父亲:可汽车、火车、自行车都会动,它们是动物吗?儿子:当然不是,它们自己不会动,得让人去开。自己动的才是动物。

这样的对话,能训练孩子正确的抽象概括能力。

我们应经常问孩子一些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会滚动?”“什么东西能浮起来?”可让孩子做一些分类游戏。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概念的水平。概念通常由词来表示,所以努力发展丰富孩子的语言,使孩子掌握科学的概念,是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让他多开口,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语言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是孪生子,所以古希腊教育中把培养演讲能力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认为演讲水平高的人往往思维水平也高。

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这些思维形式。

(四)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和词紧密相联,任何概念都通过词来表达。但它们又有区别,词是概念的外在形式,是物质现象;概念则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反映,是心理现象。同时词与概念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概念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叫做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受儿童知识经验的限制,常是错误和曲解,概念的内涵有时会缺少本质特征,而包括非本质特征。孩子3-6岁时发展的主要是这种前科学概念。

另一条途径是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从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叫科学概念,主要由学校教育获得。

3-6岁的孩子,概念发展才起步,发展速度较慢。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概念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展他的语言,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概念发展就会很困难。

2.把词和相应的一类事物多次结合,强化联系。如“汽车”的概念,让孩子见到各式各样的机动车。

3.引导孩子对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思维绝非经验

广告大师实格威说过:“人类重要的是思维力,而绝非经验”这句话包涵深刻的哲理。

思维是在感觉、智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又远远超过这些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可以认识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指人脑对周围事物的概括性间接性的反映。

(一)、认识孩子思维力的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直至占据主体地位。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抽象思维的范围对于人巨大的大脑潜能来说太狭窄了,还只是思维的原始水平状态。这个时候,多给孩子些具体形象刺激,能促进这种形象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形象刺激量的积累,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到孩子四五岁时,思维的独立性开始表现出来,可以逐渐摆脱物体和动作的支持,而主要依靠事物的表面形象进行思维。例如,幼儿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时,从表面上看他能算出3+4=7,但实际上他并非对抽象的数学进行了分类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或数自己的手指头等具体形象才能算出来,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教育要多用具体形象教育法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具体化。

到了6岁,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思维终于“站起来了”,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进入思维的高级领域了。

概念在孩子脑中增多概括能力飞速发展。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以词和词组为标志。孩子掌握的概念,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6岁的孩子,已能按物体的外部形状、表面现象进行概括,把苹果、梨、香蕉、桃、杏等统称为水果,而5岁以前的小孩子是很难这样概括出来的。

会概括,随之而来的是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5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问他们:皮球为什么会从斜面上滚下来,他们一般只会答:“皮球没脚,站不住。”6岁后,他才能用概念推理来回答:“皮球是圆的,它会滚。”这是孩子一般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做父母的只要在孩子处在一定年龄阶段时施以适合他智力发展水平的训练就可以了,不要一味超前,拔苗助长。

(二)、剖析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超常儿童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即出众的思维能力。一名5岁就成为大学生的孩子就有着超乎寻常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他3岁时,有一次拿起蜡笔在一本新本子上横七竖八地划起来:1-1=0,2-2=0,10-10=0。爸爸责怪孩子太不爱惜,在好端端的本子上乱划一通,但他兴冲冲地说:“爸爸,同数相减等于零。”使爸大为震惊。还有一次,访亲戚时,碰到一位歌剧院的阿姨也在作客,两人又唱又跳,一见如故,临别时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四座皆惊。据说,儿童牙膏是塑料管的,头一天用完了,第二天看到牙膏又鼓起来了,用力一挤,空欢喜一场,他随口就说:“Thedead-apple.”(死海的苹果)当问他:“死海的苹果是什么意思?”他振振有词地说:“据说在死海岸边有很多苹果树,树上的苹果长得又大又红,可爱极了,但当你把它采下来时,它就变成灰了,大——失——所——望。”还有一位孩子,2岁时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在玩积木时,每次均是花样翻新,5岁半时造句从不抄袭老师示范的句式,在听过老师的解题方法之后,经常会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题。所以,尽管他解题的结果有时也出现错误,但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却有其独到之处。6岁的马可,思维的逻辑性十分出色。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某仓库里有7个车头,25个车轮,把它们全部用起来能装几辆三轮车和几辆四轮车,请你用32根火柴迅速摆成。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她首先取7根火柴摆出了7个车头,接着在每车头下方放4根火柴,摆到第6个车头时,只剩下一根,将其放到第7个车头下,经调整,迅速摆成。总共只花了3分钟。

专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智能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就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比如,通常感觉和智觉,能够感知铅笔、钢笔、毛笔等各种各样的笔,而通过思维,则可以舍弃“笔”的外形、颜色、制作材料等非本质特征,概括出“笔”这一书写的工具的本质特征。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可反复看到:在正被太阳照射的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就干,洗好的衣服经太阳一晒,也会变干,火炉上烧水,不仅水开冒汽,时间长了还会烧干。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就能够概括地认识到水经加热之后的变化,即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蒸发。

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比如,虽然未听到雨声,但早晨起来见房顶、地面潮湿,就能推知昨晚下过雨。

思维是人的高级认识活动。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应的事物,能透出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可借助于一事物,了解其他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无怪乎人们称思维为智能活动的核心!

孩子的思维与成人大不相同,孩子的思维活动一开始是以实物和活动为基础的,思维在具体的感知和行动中进行。当抱着心爱的布娃娃做游戏的时候,倘若没有看见小勺、小碗,他就绝不会想到给布娃娃“喂饭”、“喝水”。生活中还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当你给孩子一套积木,要求他先想好怎样搭以后再开始时,孩子却愤愤不平的抗议:“我不要想,我要搭!”当一块一块积木堆积高了,孩子会高兴地叫起来:“啊,房子!我在造房子!”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孩子不会先想好再行动,而只能是一边行动一边想,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就停止或转移了。这种直觉行动思维的典型特征正是人类思维的初级形态,一般大约发生在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

进入幼儿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特点在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思维主要是依靠具体形象和已有的表象来进行。当孩子思考3+2=?时,其头脑中思考的必然是“3条香蕉加2个苹果”或“3颗糖加2颗糖”。如果遇着一位年龄比你的孩子小,按辈分却应称作“叔叔”的人,那就有趣了!你的孩子一定不愿叫“叔叔”,因为在孩子看来,叔叔应该是与爸爸差不多的形象,而比自己小的人只能是弟弟。

随着孩子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6-7岁的孩子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也就是说开始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了。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对事物的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常常是“追根究底”,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类似“人为什么飞不起来”、“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的问题令你难以招架。你还能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勇敢”、“认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等一些抽象概念。当孩子不慎重重地跌了一跤,他会强忍疼痛,竭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嘴里自我标榜:“我很勇敢,我才不怕疼呢!”那副天真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

(三)思维力与智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智商高,那他的思维能力一定强。其实这是错误的概括,智商高并不能与思维能力强、会思考划等号。多年来致力于对思考技术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博诺先生曾指出: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潜力,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是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开快。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因此,即使在智商测验中分数很高的孩子也不一定善于思考。无论对哪一个孩子,都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培养他优秀的思维方式。

父母必须谨记:依样画葫芦的思考方式不会激发创造的火花。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高分低能,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优秀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思维能力不够强。老师、父母能否把思考教给孩子呢?孩子能不能学会思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仍是迪·博诺先生说:“思考可以直接当作技能、技巧来教授。”

在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首先要破除对思维的神秘感,思维训练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次对思维的训练宜早不宜迟,孩提时期是训练思维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上,孩子的各种智力因素都呈上升趋势,缺少思维定势、经验偏见,是一张白纸,容易吸纳新事物,可以描绘最美的图案。另外,从人脑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年纪小,机械记忆能力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析综合能力将要增加,而机械记忆能力将自然衰退一些。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理解记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充机械记忆在衰退,就势必造成智力的严重缺陷。因此,孩子的思维训练极为重要。

三、思维力发展的关键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山地发现了两个狼孩,即从小被狼抚养的儿童。两个狼孩都是女性,大的发现时约8岁,后来取名为卡玛拉,小的2岁左右,取名叫阿玛拉。人们从狼窝里捕获她们后将她们送到了孤儿院,辛格牧师对她们进行精心地照料和教育。卡玛拉活到了17岁,阿玛拉第二年就死了。虽然辛格牧师对卡玛拉进行了长达10年的培养,但她只学会去掉了一些狼的习性,学会了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讲一些简单的话。尽管人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卡玛拉17岁时的思维水平仅能达到正常儿童3-5岁时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思维水平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某些行为是在人发育的某个阶段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才会出现,而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不再产生或很难出现。这个时期就叫关键期。有人提出,8岁以前的任何一名儿童无论把他放在世界上什么国家,他都能很顺利地学会那个国家的语言,而8岁以后去别的国家,语言的掌握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8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任何人的思维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后,提出了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来控索世界,思考问题,这是儿童思维的萌芽阶段,比如小孩子拿上一根木棍,当他用两腿把木棍夹住时,可以用“骑木马”来思考此事;当孩子将木棍拿在手上玩耍时,这根木棍就成了一把剑;当孩子将木棍扔掉后,他的思维便结束了。

2.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儿童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开始凭借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孩子们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思考。比如一个小孩子一个人玩太寂寞,当他看见一只小燕子飞过,他会叫住小燕子说“燕子,燕子,能下来和宝宝一起玩吗!”他还不能将自己与事。物分割开,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是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还离不开具体形象事物作为思考的对角,对于他们思考的内容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结构的系统,所以只是初步的逻辑思考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属于这一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也叫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是与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基本成熟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

孩子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在这关键时期,非常有必要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发掘孩子的思维力

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思维潜力的时候,首先要有所发现。发掘什么?发掘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如果说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则就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

什么是思维?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推想。有许多概念和定义,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靠间接地推想感觉到它的存在,即必须靠思维去完成。

人能思维,动物却没有这种间接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比如,往猴群中扔一个橡胶或塑料做成的苹果,第一个猴子抢到后咬了一口,发现不能吃就扔掉了;另外的猴子不能从第一个猴子所出现的情景中去思维,还是要亲自咬一口发现不能吃后才扔掉。

思维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即人们可以通过思维,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一般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完整的反映。

思维是人的大脑活动的形式,但也必须有材料基础。思维材料有两种,一是语言,二是形象,即所谓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孩子们一般很怕写作文,为什么呢?没有写作基本功和没有生活底蕴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差。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信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孩子写篇文章,那无异于逼公鸡下蛋!因为如果孩子没有对此形象的了解,要把它写成文章谈何容易!做数学应用题也是如此,应该先让孩子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进行抽象思维,对题目分析、剖析,最后解题才不难。

孩子认识过程的发展,都和思维有紧密的联系;孩子学习成效的好坏,取决于他的思维过程和实现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而大人的行动,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替孩子完成作业,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和不良的思维习惯等。所以,孩子思维的发展,不应从外部强加于他。相反,应该极力从孩子的内部去发掘。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要使孩子不仅习惯于做他感兴趣的事,而且还要习惯于做他不感兴趣的事……”而这全靠对他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望子成才”,在早期教育中,发现、开发、培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训练与培养。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开发、训练与培养,甚至是高强度地刻意开发、训练及培养,就一定会使孩子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其道理就在于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能力的潜能力,是否具有特别着意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家长是否具有良好的开发、训练及培养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的时候,首先要有所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如果说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则就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当然无论怎样,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都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区别在于特别的刻意的与一般的接受)。下面对具有高思维潜力孩子的思维活动表现特征介绍一下:

1.思维范围比较广阔

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考虑问题时,能够全面地看问题,不是只看问题的某一侧面,能够考虑到各种有关的因素。不是只看到某个单独的因素,能够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综合、比较,从而找出事物的本质来,而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据说牛顿小的时候,长呆头呆脑的。一天,他所在学校的老师突然来家访,吓得妈妈连声说:“我们家牛顿挺笨的,可能又让老师费心了吧?”“哪里,哪里,牛顿是个顶聪明的孩子。昨天,校门口出了一道难题,牛顿立了一大功,没想到那道题叫他解开了。”原来,一个年轻的售货员用扁担挑着两筐细瓷碗,路过学校门口的十字路口时,被一辆柴草车撞翻了。因为责任在于柴草车的车轱辘进入了人行道,赶车人也只好认赔。但是,一筐破碎的细瓷碗,究竟有多少只,双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这时,过往行人和下课后从校门涌出的学生都围着瞧热闹,但谁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了,好了!不用吵啦!”小牛顿看了一阵,眉头一皱想出了办法。“好什么呀!你能把碎碗一个一个对上茬,数出多少碗来吗?”赶车人不满地说。“可以查出来。”小牛顿说,“你们找杆秤来,先把碎碗碴称出个总数,然后用一个好碗的重量去除,一下子不就得出了碗的总数来了吗?”这是一道简单的除法,有什么难的!

你看,小牛顿能够全面地看问题,考虑到了整体碎碗碴与个体每只碗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抓住了重量的该问题的本质,小牛顿的思维范围多么广阔呀!

在一般智力竞赛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当问到:“世界上什么最大?”时,有的孩子只能凭其直觉说:“天空最大!”殊不知,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不管你说出一个多么大的东西来,别人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更大的东西来……而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能答出:“想象最大!”

思维程度比较深刻

思维肤浅的孩子,只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上看问题。所以,一旦问题繁多、复杂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思维程度比较深刻的孩子,则能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善于发现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他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靠一位盲人学者指点,自学成才的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家居住的地方离广播电台约三四英里远。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听不到播音员的声音,可是每当早、晚,不但听得很清楚,就是换了播音员都能察觉出来。一天晚饭后,道尔顿全家人在树荫下议论起这种怪现象来。“平时听不到声音的原因,主要是大街小巷生意兴隆,叫卖的人太多,声音嘈杂,所以难以听到播音员的声音了。”弟弟抢先说。“还有楼房、树木的阻挡呢。”妹妹天真地说,“楼房、树木可是早晚和白天都一样的呀!”“你们只答对了一半,或者说你们讲的都是些表面现象。”道尔顿说,“你们不知道,天气的阴、晴、刮风、下雨,或者下霜、下雪,还有温度、空气对声音的传播都有影响。我讲给你们听,你们不一定相信,我这里有较详细的天气变化对声音传播影响的日记,你们看看就明白了。”道尔顿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中发现了声音传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后来,他在气象学、化学和物理学上都做出了不少突出的贡献。

2.思维过程善于独立进行

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这类孩子遇到难题,不是马上去问老师、问父母、而是自己先苦苦思索一番。而且在问题的思考上,不肯盲从他人,不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或影响,也不轻易动摇自己的观点。比如,思维能力较差的孩子遇到数学难题,一般都急于完成它,自己做不出来,也不去苦苦思索,求父母代做而得过且过。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却宁愿憋上它三两天,直到自己独立地把问题解决出来才满意。

3.思维敏捷,思维方法灵活

思维敏捷的特点在于,能够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灵活的表现在于,不墨守陈规、因循守,而是善于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的条件、时间、材料、对象等去灵活地改变思维的方法和方式。

一般孩子面对提出的问题,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墨守陈规,依然用以前用过的成功之方法去解决。一旦成功,则沾沾自喜;一旦失败,却束手无策!这些孩子的思路比较狭窄,方法比较单调。

鉴别这两类思维方法的最好办法是观察孩子的的解题过程。思维敏捷而又灵活的孩子,看到一道题后,先看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然后去理解题目的内容。经过这些准备后,他会选择方法去解题,一旦发现此种方法不行,则立即放弃而去寻找别的方法。而一般孩子则见题就“套”,看看这道题像老师讲过或自己做过的哪一道题。“套”住了,就解出来“套”不住,则弄得他满头大汗、懵头转向,花了很长时间还是解不出来。发现孩子属于前一类型,应该鼓励他,向这方面继续发展。发现孩子属于后一类型,则应让他向前一类型发展,摒弃因循守旧的毛病。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在他不满6周岁时,由爸爸送进了小学校。学校老师按照录取新生的惯例首先测试了小门捷列夫的数学知识。老师叫小门捷列数1到100,然后问他这100个数里有几个10,几个1。门捷列夫不仅对答对流,还额外地回答了1000个数里有十个100,有一千个1;10000个数里有……一般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缓慢,因为他们只能遵循幼儿园老师所讲的扳着手指一一去数的方法,而门捷列夫却选择了自创的新方法,迅速地回答了提问以外的一连串问题。思维敏捷的门捷列夫很快就经过跳级结束了小学的学业,15岁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后21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当上了彼得堡大学教授。后来,因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而震惊世界。

4.思维程式逻辑性较强

有些孩子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地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能准确无误、层次清楚地叙述问题。这说明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是思维具有逻辑性,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思维具有逻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遵循逻辑规律而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和推理。即能从已知的事实中推出新知识,得出一个结论的能力。

检测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可用一些简单、明显的问题来考核。如问题一 张老师比王老师小,赵老师比张老师小,其中谁最小?问题二 玛丽比露西小,吉妮比露西大,其中谁最大?

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孩子能一下子说出问题的答案,一般的孩子也许要用手指头或者摆出铅笔、橡皮等物品,作一番比较以后才能回答。前用的是逻辑推理,后者用的是直觉推理。

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如果基本的论据和前提是正确的,由此而推出的结也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前提是错误的,则推出的结不一定成立,有时还会谬误百出。

比如,思维罗辑性强的孩子能够判断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 所有的蚂蚁都是昆虫所有的昆虫都有六条腿因此,所有的蚂蚁都有六条腿问题二 所有蘑菇都适于食用毒蘑是一种蘑菇因此,毒蘑菇也适于食用。

显然,问题一的前提正确,它的论证形式也是正确的。问题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的大前提就不正确!

上述几点是我们发掘具有较高思维才能品质潜力孩子的重要标志。

(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智慧由许多智力因子构成,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按心理学的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天底下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机灵、智慧过人呢?诚然,智慧由许多智力因子构成,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孩子思维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尽早推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无疑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重心,也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这是向年轻父母介绍一下关于检测孩子思维力的“加算测验”。通过这个测验,可以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此法适用于8岁以下的孩子。

加算测验材料详见如下:“加算测验”材料表5785549685348947368755478538497468755389976846793847653859468347695387458948573997594357865738595547748954786385964875837685384975439367857659138465875968647398693674875469357638943678563849756487439685478659753874679635638678459764875853765698497358765845793776934785739748355876387439865836747685396745789563876486547883678654968743598456875479563874587648597467684339587384695476895876416854867953389467568739683861875738568479364975389458664768施测方法:把上表中每相邻两位的数字进行相加,然后把答数去掉十位数,只要个位数(如8+5=13,只要写3),写在这相加的两个数字的中间下方。如:3 5 8 5 7 9 8 2 6 7 9 8 4 3 7 58 3 3 2 6 7 0 8 3 6 7 2 7 0 2要求孩子写得又准确又快。测验时间为4分钟。记分方法:4分钟内总计加算的数字个数减去加错的数字个数后,除以4。参考标准:平均每分钟加算34~40为优;21~29为一般;20以下为很差。测验目的:了解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判定预测发展趋势。

平均每分钟加算得30-40分者为优,表明孩子具有敏捷灵活的思维能力,这很利于求学和科学研究,如能强化且充分发挥利用,则很可能在数学、哲学、绘画、工程设计、工艺美术、推销、公关等学科或行业中有所突破;加算得21-29分者,思维能力一般,若培养方法科学、有效,也能在各学科的各行业中,牛刀小试,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平均每分种加算得20分以下者为差,这显然是不利于求学深造的。

四、如何锻炼思维力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过程和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基本形式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正确的思维可以预测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此事物了解另一事物。而创造性的思维是有创见性的思维,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说、新思想、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成果。因此,思维是人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的集中表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思维能力的高低上。

婴幼儿时期是思维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思维能力发展得好坏,直接影响未来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是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任务。

(一)训练分门别类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特点让他按着确定的标准如颜色、功用等对事物进行分组,锻炼幼儿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各种思维能力。

1.教孩子按颜色分类

准备两套彩色卡片,一套是8张正方形的形彩色卡片,红、绿、黄、蓝各两张;另一套是12张,红、蓝、黄、绿4种颜色,正方形、三角形、圆形3种形状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套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卡片乱摆在桌面上,然后让孩子按颜色分别摆开。

当孩子能顺利完成第一套卡片的分类后,出示第二套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卡片,把颜色形状打乱摆在孩子面前。

首先让孩子找出所有有绿色卡片,再分别找出所有的黄色和红色卡片,最后问孩子剩下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

除此以外,还可让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以颜色分类的活动。比如让孩子找出屋子里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黄色的?什么是……然后扩展到你见过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绿色的。

2.教孩子按形状分类

拿来各种形状的积木、扣子,各种几何图形的彩色卡片,杂乱地摆在桌子上,让幼儿分别把圆形的东西挑出来;把三角形的东西挑出来;把方形的东西挑出来;把菱形的东西挑出来……还可让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形状相同的东西。

3.教孩子按大小分类

准备外形颜色等相同只是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对,如商标相同的大小牙膏盒各一个,形状相同的一个茶匙和一个汤匙,一大一小形状相同的两个食品盒、盘子、皮球、肥皂及积木等,摊在桌子上。拿起一个拿子问孩子,你能找出和这个拿子相像的另外一个盒子吗?那个大?哪个小?你能把其余的东西按大小一一分开吗?

4.教孩子按功用分类

[1]带孩子到商店去了解商品的分类,懂得买食品应到食品店,买衣服应到服装店,买玩具应到玩具店等。

[2]问孩子:哪些东西能乘坐?哪些东西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能降温?哪些东西能发光发热?哪些东西能防雨?哪些东西能写字绘画?哪些东西是打扫屋子的……让孩子回答,答得越多越好。

5.教孩子按事物的特征分类

让幼儿说出什么东西能飞,什么东西4条腿?为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游?什么东西会下蛋?什么动物吃人?什么动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能生活?在进行上述活动时,可以先去参观动物园或者让孩子看图书。

还可以问孩子什么东西能穿?什么东西危险?什么东西是甜的?什么东西保暖?什么东西能骑?什么东西是光滑的等。让孩子一一回答。

6.让孩子按生存地点分类

让孩子看一些动物图片,并回答问题,哪些是海里的?哪些河里的?哪些是山上的?哪些是田里的?然后进一步让孩子回答山上还有些什么?海里、田里、河里各还有些什么?

7.教孩子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在分类活动中,要教给幼儿必要的概念,如动物、植物、水果、玩具、蔬菜、交经工具等。

让幼儿回答: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水果、蔬菜、劳动工具等。

8.教孩子按物品的材料分类

[1]让孩子在屋子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木头做的?哪些物品是金属做的?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哪些东西是陶瓷的?哪些东西是橡胶做的……

[2]让孩子回答:你还见过哪些铁制品、木制品、橡胶制品、铝制品、塑料制品。

9.教孩子按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

[1]展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孩子标出哪些是有生命的东西。

[2]让孩子回答,还有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10.最后对孩子进行综合分类练习

[1]将杂物分类:准备20几种类似下面的物品:一张锡纸、一个扣子、一支钢笔、一块肥皂、一个夹子、一个卷发夹、一个线轴、一个衣服架、一块海绵、一块石头、一个瓶盖、一把牙刷、一张砂纸、一个别针、一把钥匙、一颗珠子、一块积木、一把勺子等。

将上述物品摊在幼儿面前,让他先根据颜色、形状、大小、功用等特征分类,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想出新的分类方法。从多角度分类,既能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也能提高思维的灵敏性。

[2]准备这样一些图片:各种建筑物如大会堂、火车站、百货大楼、影剧院;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各种动物如鸡、鸭、鱼、猫、狗、猴、羊、牛、狼、虎、狮、雁、鹰等。将它们打乱摊在桌子上,让孩子把同一类的东西挑出来,然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并类说出各自的名称,要给予指导。

从上分类活动可以看出,要使孩子能够成功地分类,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正是思维广阔性赖以实现的基础。

(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过程。越善于比较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异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点。要想使幼儿养成比较事物的习惯,具备较强的辩别事物的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比较训练。

1.比较大小

当幼儿玩了皮球、足球、乒乓球之后,可让他从中比较出大小,哪个小些。可供比较大小的东西到处都有,如各种大小的碗、盘、瓜、果、树叶……随时随处可进行比较。

2.比较高矮

先让幼儿比较同类事物的高矮,如两幢楼房、两棵树、两个人……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高矮,如椅子和桌子、草和树、人和房子。

3.比较长短

先让幼儿比较同类物体的长短,如长裤和短裤、长袖衫和短袖衫、长钢笔和短钢笔、长蜡烛和短蜡烛……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长短,如猩猩和鹿比脖子、老鼠和松鼠比尾巴、仙鹤和鸭子比腿长……再让孩子在图上比较长短。

4.比较上下

先让孩子在三维空间比较下下,如桌上桌下、各层楼房、各层书架或玩具架、床上床下、飞机和汽车、飞鸟与兔子、桌子与台灯……然后让孩子在两维的平面上比较上下,例如让孩子观察一幅画并指出画上物体的上下位置。

5.比较薄厚

各种书本、布料、纸张、被褥等,都可让孩子进行薄厚比较。

6.比较轻重

比较各类物品的重量,如足球与乒乓球、大书与小书、玻璃杯与纸杯……

7.比较粗细

先让孩子比较两个或两个心上物体的粗细,如两棵树、两支笔、三根管子……然后比较同一物体的粗细,如树干与树枝、胳膊的上下、腿的上下、手指的指尖等。

8.其他比较

其他比较包括:颜色深浅、精糙与光滑、温度高低、声音强弱的比较等。

在进行以上单因素的比较之后,就可让幼儿比较两个物体的异同,如鸭子和鹅、猫和虎、猩猩和猴子、西红柿和柿子、钢琴和风琴、小提琴和吉它……这是对各种比较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不断的比较,可以逐渐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三)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联系

孩子偶然也可以知道一些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下雨——地湿、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等。然而,若想使孩子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度注意万事万物的关系或联系和追根问底的心理品质与习惯。

家长在做引导工作时,要按照由近及远,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简单到到复杂的原则去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联系。从这一原则出发,家长和老师不妨给孩子出下面的一些题目或类似的训练。列出下列物品(体)的图片,让幼儿配对,看看各种动物喜欢什么食物。猫 羊 兔 鸡青草 白菜 骨头 小虫让孩子细心观察家里或邻居家里饲养的几只小鸟或别的小动物,以理解动物与水、食物的关系。在屋子里养一些花或蒜苗,让孩子细心观察培育过程以理解植物与水、阳光、肥料、温度的关系。抓一只大昆虫放入小瓶并将瓶盖紧,让孩子观察昆虫的变化,让孩子捏住两鼻孔闭住嘴体验其感觉。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理解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的道理。找一本书、一个气球和一个打气筒,把气球放在书下面,然后用打气筒向气球里打气。让幼儿看到书本被顶起来的过程,以引导他们理解空气能举起重物或推动重物的道理。让幼儿观察烧开水的全过程,引导他理解温度、水、蒸汽三者的关系。让幼儿向空中抛一些可扔的物体,如球、积木、小布口袋,观察回落过程。此时,告诉幼儿地球上有一种力量,能把任何物体拉到它身边,这种力量叫引力。这样,孩子就可以理解物体与引力的关系,家长还可以拿小磁铁和大头针、回形针、小刀等,让幼儿观察理解磁体与钢铁的吸引关系。在幼儿看电视时断开电源,过一会再接通电源,让孩子理解电与电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进一步讨论电的其他用途,使他逐渐认识到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例如各行各业与幼儿生活的关系,通过各种例证,让幼儿理解世界上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相关的。

(四)学习推理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应该引导幼儿尽早学会推理。让孩子在深浮游戏中学习推理。拿来一盆水和许多不同材料的物品,如积木、玻璃球、小扣子、铁钉、木梳、塑料梳、瓶盖、皮球、纸做的小船、小石块等,让幼儿把这些物品一一放在水里,并把浮起来的物品挑出来,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然后找一个木制的物体,如吃雪糕剩下的木棍,问孩子这是什么做成的?把它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吗?如果孩子说能,但不能说出道理时,就趁机将推理的方法告诉他:你刚才看到的木制的东西会浮起来,这个小木棍是木制的,所以会浮起来。接着,找一个金属品如不锈钢勺,让孩子猜猜能否浮在水面上,然后实放。重要的是要孩子回答为什么。引导他说出,不锈钢小勺不能浮出水面,所以不是木制的。在此基础上,找一个铁制的小罐或铝制饭盒,让孩子看清是什么制成的,然后放在水里,当孩子看到小罐和饭盒浮起来时,再把铁罐和饭盒里盛满水放入盒内,告诉孩子“有些金属制品也能浮在水面上,但要做成空的。”告诉孩子大轮船也是金属做的,做成空的才能载人载物,如果船里灌满了水,船就会下沉了。

教孩子学会因果关系推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善于利用它来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例如,早晨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地面上有许多积水,就问孩子:“昨晚的天气怎么啦?”一盆花几天没有浇水,可让孩子推断如果继续不浇水花会怎么样?

要使孩子习惯于从果推到因、从因预见果,就要经常进行这类活动。此外,猜谜语也可以锻炼幼儿的推理能力,每天给孩子说一两个谜是很有好处的。

(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知识与能力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使幼儿的认识不扩大、丰富和深入,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从个别事物出发逐渐掌握了一般结论之后,还应设计问题情境来让他们运用这些结论。下面就是一些问题情境。1.你该怎么办[1]当你发现着火了怎么办?[2]你捡到钱包怎么办?[3]你和妈妈到公园里玩,一下子找不到妈妈该怎么办?[4]陌生人让你跟他走,你该怎么办?[5]皮球掉到深坑里怎么办?[6]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怎么办?[7]有人触电怎么办?2.请你帮助我[1]妈妈把针掉到床下了,床下很暗又没有电筒,用什么办法能找到。[2]妈妈不小心把铁砂和和大豆混在一起了,你能用什么办法分开?[3]大米里混入许多小纸屑,你能用几种方法将它们分开?3.你能做到吗?给幼儿提供一些物品,让他解决一些问题。[1]给他一只气筒、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条线、然后问他:“你能让这张纸飘起来吗?”[2]给幼儿提供一小瓶水、一小瓶酒精或汽油,然后对孩子说:“除了用鼻子闻以外,你还能用什么办法区别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或汽油?”4.走迷宫不少实验表明,走迷宫不仅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而且对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

相关题目可以从杂志、书刊中收集到,但一定注意难度适中。

(六)培养批判性的思维

有所发明创造的人思维的批判性都很强,他们习惯从定论中找出毛病,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寻常的事物,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这种品质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从小培养的结果。培养这种品质也要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可让幼儿从言语中、图画中找出错误或矛盾的地方,然后再从似乎正确的事物中找出其不合理的地方,这里提供了一些例子:

下面的话中有不对的地方,让孩子听后立即指出来。1.我已经长大了,所以爬着走。2.今天下雨,所以不用打雨伞。3.小狗爬大树。4.猴子不会爬树。5.过人行横道时,待对面出现红灯时再过。6.盐多就变成甜的。7.马有三条腿,所以跑得快。8.乌鸦是白色的。9.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10.香蕉是红色的水果。11.电车冒着烟跑着。12.救护车是红色的。13.彩色电视的图像是黑白的。14.年轮是方形的。15.迎春花是秋天开的。

总之,思维能力必须在思维活动中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幼儿思维,除上述训练外,还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训练。1.通过具体事物启发幼儿思考。2.通过展望未来启发幼儿思考。3.通过幼儿的疑问启发幼儿思考。4.通过假想启发幼儿思考。5.通过暗示启发幼儿思考。6.通过实验启发幼儿思考。7.通过具体操作启发幼儿思考。8.通过口头作文启发幼儿思考。9.通过玩玩具启发幼儿思考。10.通过观察启发幼儿思考。11.通过探索活动启发幼儿思考。12.通过给予条件启发幼儿思考。13.通过分析因果关系启发幼儿思考。14.通过偶然发现启发幼儿思考。15.通过讨论启发幼儿思考。16.通过参观活动启发幼儿思考。17.通过幼儿的必需感启发幼儿思考。18.通过聆听他人的谈话启发幼儿思考。19.通过讲故事启发幼儿思考。20.通过幼儿的小挫折启发幼儿思考。21.通过游戏启发幼儿思考。22.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启发幼儿思考。

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同样一道题,不同的孩子的解题速度是不同的;而且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也有很大差别。爸爸们可能说,这是孩子的反应能力问题。其实这是关系到思维的敏捷性问题。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所费的时间。思维敏捷的人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判断,迅速地做出反应,迅速地得出结论。

我们平常说要学会“举一反三”,要能“触类旁通”。其特点是: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一个问题能够,全面灵活地加以综合分析;不仅考虑全体,而且考虑细节,不仅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

培养孩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运算能力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在自己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将一道普通问题运用多种办法去解答。经常坚持训练,必能收获硕果。

还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要求算时既准确又迅速

敏捷的前提是正确,如果错误百出,那么运算速度再快,也毫无意义。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在做时一定要做到: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每题都进行验算,及时纠正错误。

进行准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训练

具体措施:

1.在低年级时,应将正确而迅速作为学习计算的常规要求。

2.形成一定学习“常规”的基础上,每天让孩子坚持5分钟左右的速算练习,具体可采取口算、速算比赛或速算接力赛等形式。

3.教给孩子一定的速算要领。

第六章 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无限的世界,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世界上凡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是想象的结晶。没有想象,人类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发明创造、艺术创作。人们在实践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需要,而想象是解决这些问题和需要的必要的条件。总之,一切实践都是离不开想象的。

一、想象的特征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随意想象。比如,看到天上的白云就想到它像某种动物。有意想象则是有一定的目的,是自觉产生的想象。这是按一定的规矩,根据具体内容的要求,希望达到什么目标进行的想象活动。比如建筑师在为一项建筑设计图纸之前,先要在头脑中创造出这一建筑的形象来。汽车设计师在设计一种新型汽车之前,也要在头脑中想象出可能的形象以及功能构造。这些都是有意想象,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想象力的培养。

幼儿的想象,主要是无意想象。他们的想象常常没有什么目的,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并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幼儿拿到积木即玩积木,究竟要搭什么,没有明确目的,在摆弄过程中看到它像什么就说是什么。小孩玩皮球时,从来不想要按一定的规则去玩。

大量的无意想象活动是一种能激发想象力的活动。孩子四五岁时,随他们语言的发展丰富,经验的积累,想象已具有初步的目的性。到6岁时,想象力的目的性更明确,更便于进行科学的想象力训练了。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语言描述或图形示意而形成的想象。再造想象的用处非常大。借再造想象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可以依照别人的设计来组织活动。我们教孩子按照游戏书中的提示玩游戏就是一种典型的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在学习上尤为重要,儿童只有借助再造想象才能获得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知识。哈佛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象越多,积累的具体形象越丰富,其再造想象能力就越强。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高级、更复杂而且更困难,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在孩子再造想象发展的同时,创造想象也在发展。如果培养得法,孩子的创造想象在五、六岁时会非常发达,会科学地描绘未来。

(三)想象内容的丰富化

孩子的想象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初,他们用以想象的形象,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感知的小世界,形象比较零碎,不完整,不连贯。到了五、六岁时,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能从他受局限的日常生活中突破,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内容逐渐变得完整和系统,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能够从不同中找出有规律的相似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