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典型报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0:15:10

点击下载

作者:李树典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转型发展典型报告

转型发展典型报告试读:

出版说明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要负责组织或参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文稿起草和决策咨询。具体包括: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和山东省政府领导重要讲话;组织或协调有关方面起草、修改山东省政府有关重要文件;参与有关重要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参与有关政务活动;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主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动态,为山东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协调山东省政府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承办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近年来,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山东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完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政策价值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推动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对服务省委、省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调研成果的交流应用,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在完成的可以公开发表的调研课题中,选出部分优秀成果,以“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成果2015”的形式分别结集出版发行。

这些成果的调研和形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得到了省直部门、各市县政府办公室和研究室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2015年12月第一篇经济运行[1]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研究山东省政府研究室“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研究”是省财政厅和省社科联共同下达的2014年度重大财经研究课题。该课题由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协作完成。从2014年7月份开始,省政府研究室与三家协作单位共同组成课题组,制定调研方案,撰写调研提纲,搜集课题资料,调度省内外有关情况,组织开展了专家座谈、实地考察学习等调研活动,研究了有关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也分别进行了专题调研,各自独立完成了不少于5000字的分课题报告。省政府研究室充分吸收各分课题报告内容,对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形成了综合研究报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必然会经历爬坡过坎、脱胎换骨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永续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如何从“高速增长”变为“创新驱动”,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对准确把握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快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积极应对国内外挑战、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客观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刻调整。同时,经济危机催生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世界各国和国内兄弟省市都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抢占战略制高点。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产业布局、结构层次、要素组合、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都在发生重大变革,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延伸,向高技术领域迈进,向高效益环节攀升。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也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快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资源整合、布局调整,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培育和强化发展新优势。这对我省现有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客观上对我省产业转型形成倒逼机制,转型升级的外部压力明显加大。(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布局建设呈现新亮点,产业生态化、低碳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间产业结构不均衡,经济发展差距大;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比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资源能源消耗大、生态环境脆弱,等等。特别是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传统的发展路子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的重大举措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我省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必须“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就必须重新审视山东的发展定位,以壮士断腕、脱胎换骨的决心,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以攻坚克难、革故鼎新的智慧,敢于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敢于承受引领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坚定不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指导方式重大转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改变过于依赖资源扩张规模的增长模式,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

二、我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第一产业较为稳固、第二产业处于主导、第三产业逐步加快的新格局,2013年三次产业之比逐步调整到了8.7:50.1:41.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5.47万亿元,占全国的9.6%,居全国第3位;人均GDP达到9094美元,稳步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560亿元,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一)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528.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产量居全国第3位;蔬菜、水果和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750.0亿元,居全国首位。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积极实施茶业、蜂业、桑蚕业、烟叶和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茶叶、中药材以及食用菌等高效特色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空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五十百千万”工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育。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10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43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4万亿元。

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政府令颁布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全省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加强对蔬菜、苹果等重要“菜篮子”产品的例行监测,2013年,省级抽检样品增加到12000多个。监测范围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扩展到产地环境、农药和肥料等。(二)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4222亿元,占GDP的44.3%,居全国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319亿元,利税13690亿元,利润8508亿元,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工业利润占全国的13.5%,连续10年保持全国领先。(1)产业体系发育良好。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省工业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业3大门类、41个大类行业和197个中类行业中均有分布。在国家重点统计的140种工业产品中,我省有110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46种产品居第一位。工业自我配套能力较强,汽车、农业机械、动车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产品省内配套率较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骨干产业竞争优势较强。2013年,全省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电子信息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1%,其中轻工、化工、机械(含汽车)3个行业突破2万亿元。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电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4.0万个,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提高到88.2%,其中装备工业比重提高到26.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升至30.2%。(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7%,比“十一五”末提高0.34个百分点。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有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4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家,均居全国前列。2013年,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4113项,其中新兴产业项目256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1422项。工业领域申请发明专利37807件、授权发明专利4015件,分别占全省的56%和45%。(三)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显著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增强

2013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519.2亿元,服务业占比达到41.2%,居全国第14位,比五年前移了15个位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3%。(1)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3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265.5亿元,物流业增加值4024.8亿元,软件业务收入2263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8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旅游总收入实现5183.9亿元。(2)服务业税收贡献加大。2013年,服务业实现税收3583.8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为43.4%,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总收入比重达到57.8%。

尽管我省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应看到,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在当前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从全省经济发展整体看,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我省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50%以上,畜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产品养殖中鱼类、虾蟹类等单位产值较高的产品养殖比例偏低;生产模式较为落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未建立;良种研发、高效种养、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滞后;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以重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这些资源性、基础性工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产业方面与发达省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高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能够参与定价权的产品比较少。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部门作为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从产业集聚水平来看,我省产业布局较散,高端产业集群较少,分工协作不紧密,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三、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重点

长期以来我省一直定位于全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大农业、大工业、大能源”特征。很长一段时期,生产活动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主要为南方省份和部分大城市提供基础支持,处于产业分工体系的底层。如纺织企业多集中在纺纱环节,煤化工主要集中在化肥等低端行业,石化行业也存在着“炼而不化”等问题,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大,传统的发展优势正逐步消失。产业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向高端高质高效提升,就必须立足当前实际并着眼未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承受转型带来的“阵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质量效益提升带动转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资源共享的社会化自主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高端装备、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国产化水平,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

三是提升产业分工地位。抓住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加速上升的战略机遇,瞄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制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等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

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坚持高效生态、绿色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步伐,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打造“食安山东”整体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达到85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求。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工业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向质量、品牌和服务竞争转变,向集成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同时,把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更好结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力争到2020年,争取以不超过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翻一番,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撑,以原材料产业为保障,以现代消费产业为亮点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是大幅度提升服务业规模与水平。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努力形成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以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37%左右,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

四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型业态。支持产业间的延伸融合,着力推动服务业向农业、制造业的延伸和渗透,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步伐。支持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点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融合发展,促进金融与物流、商贸与物流的融合发展,促进商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创意和设计与科技、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各类经济园区功能,吸引更多企业入区进园发展。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性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产城结合”,推动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推进跨地区横向兼并重组,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四、财政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持作用

市场经济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之一,但市场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缺陷,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即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弥补市场失灵。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杠杆,通过调整收支规模和结构,能够达到刺激或减缓经济增长和改变经济结构的目的。(一)财政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及行业间流动,相应地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因而,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对产业的转型升级会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产业体系尚不完善,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起到独到作用。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能够以市场手段,通过产业政策、价格信号和规范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治理等对社会资源在三大产业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导向性作用。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发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优惠向不同产业、行业、产品的倾斜,驱动企业改变市场偏好,使企业适应整体市场形势和经济趋势发展需要。

二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可通过财税政策进行适当的干预,有助于加快建立产业创新体系,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鼓励自主创新活动。例如,继续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重点对现有的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给予资金奖励等,加快推动我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三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对于防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必须伸出“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失灵。因此,通过财税激励或限制政策来干预市场,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课以重税,而对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在财税政策上给予鼓励,从而节约了有限的资源、降低污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政策可以矫正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形成有效的需求,对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二)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式

从财政职能的角度,政府主要通过财政体制、财政支出、财政投融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调整收支规模、结构和方向来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财政体制。财政体制作为规范政府与市场及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一种运行机制,通过调整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资源转移以及资源在公共部门内部的分配,最终在公共部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私人部门的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推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是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一方面公共财政的特征决定了财政支出必须作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弥补市场缺陷,从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通过资源的再配置活动,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又可以引导和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间接调控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向及效率结构。

三是财政投融资制度。财政投融资制度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各种社会资金,并由财政统一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以不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是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常用的一个政策工具,在弥补市场缺陷、贯彻产业政策和推行价格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财政的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补贴、税式支出补贴和其他补贴,可以减轻市场主体的运行风险,从而引导更多的市场资源投向政府所希望的经济领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五是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指政府为从事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采用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运用采购政策可以用优惠价格大量购入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产品,以鼓励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用减少或终止某些产品的采购来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六是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税后价格从而改变产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成本关系,并最终影响到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税收政策制定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要积极落实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应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企业主动性与政策引导性的关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必须要尊重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利用市场导向机制,充分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市场机制、企业行为和政府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把握好针对性和联动性的关系。一方面要提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找准撬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使得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一针见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要注重政策的联动性,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项政策的联动功能,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性,形成合力,破解转型升级难题。

三是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旧的发展模式被打破,新的发展模式才能有效运行。但是在这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中,由于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并不会立即发挥效应,会在一段时期内影响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从而可能导致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防止经济下滑而又采取传统手段刺激经济粗放增长,阻碍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因此,财政政策如何在“破”与“立”的关节点发挥出效应,需要明晰“破”与“立”的范围,并保持政策实施的定力。(四)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应注重的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注重发挥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中的主体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市场主体的行为,企业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只是通过政策引导,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政策目标存在多元化特征,必须明确财政政策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财政政策的实施边界,合理把握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才能提高财政政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性。

二是注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刚性支出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研究整合现有财政政策和资金,聚焦政策、集聚资源、整合力量,放大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综合效益,切实提高财政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是有效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要加强财政政策运行全过程的监管,建立明确政府及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完整性落到实处,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注重防范财政风险。各级政府在设计财政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所辖区域的地理特征、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理性估计与预测财政收入水平,兼顾财政多元化目标,优化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防止财政职能失衡,保证财政政策运行的长期性、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五、发达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财政政策的经验借鉴

纵观各国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过程,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财政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尤其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一)美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了高新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新科技的发展。一是加大转移支付,提高财政在科研、教育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支出。一方面美国政府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资力度,以促进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淘汰与改造,美国科研领域的财政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同时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早在1990年美国教育经费已经达到3530亿美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提高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改善企业所处的基础环境,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提供环境基础。二是实行“绿色新政”。该政策核心是新能源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及产业的培育,如奥巴马政府仅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中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项目就拨款970亿美元,同时还计划在未来的10年期间向该领域再投资1500亿美元。三是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绿色采购政策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不仅提出再生品采购比例至少达到50%的年度采购计划,而且还制定采购价格优惠办法,如制定再生品价格高于非再生品价格的5%~15%,以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完善税收政策选择。美国实行环境保护税费体系,建立了以税基减免为主、优惠税率与税额减免相结合的协调配合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征了环境资源税,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油气税、开采税、环境收入税等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税费体系,同时还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为导向的税收政策,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对非再生资源、稀缺资源等课以重税,并对资源税收入实施专款专用。(二)日本

为实现产业转型,日本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台了财政政策:一是增加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为确保新能源技术发展,日本政府提高对新技术及新能源的研发投入,推出“新阳光计划”,每年投入570多亿日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生产、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发。二是政府推行减排补贴政策。为鼓励企业主动减排,日本资源厅将50%以上的节能减排专项预算资金通过补助费的形式进行发放。企业购买先进的能源设备可获得1/3的政府补助。政府对废弃物资源化设备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为生产实验费的1/2,直接的补助形式降低了企业减排成本,提升了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性。三是调整税收政策。一方面是减税政策。日本从2009年4月起大范围推行“绿色税制”,企业购买循环设备可减免部分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购买的废旧塑料再生处理设备除享受退税外,还享受设备价格14%的特别退税,购买的废纸脱墨、玻璃碎片杂物去除等设备可享受为期3年固定资产税退还政策。另一方面是碳税征收政策。日本从2007年起对使用化石燃料的单位征收每吨2400日元的碳税,并将碳税收入用来进行森林保育、提高建筑节能、开发新能源汽车及建设低碳都市等方面。四是实行环保积分的激励制度。从2008年始日本实施一系列环保积分示范项目,企业在利用或购买环保型商品及服务时即可获得相应积分,该积分可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后来该环保行为的积分项目不仅包括购买节能设备等环保型商品行为,还扩展为包括参与公害防治管理(如化学物质管理)和自然保护活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保护行为,环保积分制度对日本产业转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德国

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制造业在德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23%。德国为保证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在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定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德国政府通过区域财政平衡制度和对问题地区的财政补贴制度,解决产业转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及落后产业淘汰和新产业进入问题。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德国政府规定,传统老工业基地企业进行改造的折旧费用可以在改造当年或4年内提取,额度可高达企业生产成本的50%,从而激发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三是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政府为失业人员提供财政补贴用于再就业培训,同时提高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补贴,为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由上述三个国家可以看出,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财政政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引导及支持作用。

六、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建议

从财政职能来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应依托我省经济基础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理顺市场运行机制,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好的调动社会资金的力量,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财政是政府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平台和手段,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好坏,关系政府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劣,进而影响市场自身资源配置机制的运行效率。因此,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2013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改革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将省级251亿元税收下划市县管理,并取消了执行20多年的体制递增上解政策,实施了税收增量分成、困难县税收返还、县级税收上台阶奖励等政策,2014年又改进了出口退税省市分担机制,将市县负担的出口退税比上年增长部分,改为省级全额负担,形成了有利于做大做强市县财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新格局。新的财政体制让经济发展方式转得快、转得好的地方多得益,但新体制的这种利益传导机制是否到位,对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力是否合理,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跟踪分析,不断改进完善。

二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改革。以法制化、规范化的手段打破固有的部门利益,将所有财政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财力支持;通过综合预算改革和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能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把握财政收支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力。

三是科学搭建财政内部运行机制。通过梳理财政业务流程,重构财政管理组织框架,归并整合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科学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架构。(二)统筹运用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当前财政支持产业转型的政策体系来看,存在归口管理的部门多、政策分散、交叉,政策协同效应难以发挥等现象。要整合财政扶持政策,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建立起贯穿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化运行各环节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梳理整合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灵活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工具。要完善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对分散在各部门的专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对于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制定和实施在相同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政府采购政策,利用采购规模优势和政策功能导向的作用,鼓励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发展。要综合运用基础研究项目投资补助、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支持政策工具,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要针对产业结构的薄弱和重点环节,着力推进各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转型升级。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研究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并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要优化资金投向,建立工业转型升级财政扶持政策体系,运用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产业链提升、过剩产能化解、落后产能淘汰、节能减排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各类政府产业扶持和结构调整资金重点投向服务业,重点支持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是灵活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有多种财税政策工具,彼此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要灵活运用,形成一个覆盖产业转型升级各个重要环节、彼此协调又重点突出的政策链条。要尽量减少直接干预型政策手段,创新完善间接引导型政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越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财政支出要针对产业结构的薄弱和重点环节发挥作用;财政补贴要更多的利用财政贴息杠杆来调动社会资本;财政投融资要将科技创新平台、公共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建设等纳入投资的范围。(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用于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创新奖励和科技惠民等。

二是改进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式。发展壮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创新投资领域,重点投资处于初创期、具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财政投入。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搞好人才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好国内外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推进人才计划与科技计划、平台建设的同步实施,形成科学有序、持续稳定的科技人才支持体系。

四是运用财政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可以通过建立品牌培育、宣传、维护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建立发展品牌经济的公共服务平台。应设立品牌奖励资金,对创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加大奖励力度,激励企业加快自有品牌建设。(四)完善财政激励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应当从激励性的角度安排财政政策,推进节能减排,通过环保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激励性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监管能力和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投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发挥政策的激励性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加大实施节能降耗和生态环保的财政奖励力度,鼓励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支持低碳经济方面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示范。

二是加强对节能和环保产品的采购。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节能环保的消费导向作用。

三是落实激励性的税收政策。要积极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通过消费型增值税和加速折旧等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和环保设备的更新和推广。要完善对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即对符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免或即征即退政策。要加大对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适当情况下,可以允许全额扣除,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基金,加大对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研发投入。(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摩擦系数

产业转型升级期,有部分“三高一低”行业企业将会遭到淘汰,同时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发展趋势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大量低技能劳动人口的失业、贫困群体人数增加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包括失业救济、最低生活补助、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以化解社会矛盾,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摩擦系数。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探索和发挥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继续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完善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安排财政资金鼓励失业人员创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尤其是困难群众更好地就业。

二是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高技能的劳动力。

三是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逐步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课题组成员:刘险峰 李树典 朱厚玉 王唯宁 于晓勤 李为 罗贤清 李鹏 刘晓峰 翁剑桥 关洪军 王敏 范英杰 张伟

[1]该课题为2014年度山东省重大财经调研课题。[1]部分省市推进众创的主要做法山东省政府研究室

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同志批示:请省科技厅研究吸收。

2015年以来,国家围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热潮。近期,我们广泛了解并整理了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等兄弟省市推动创业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政策措施,实地考察学习了深圳大学学生创意园、成都软件园创业场、成都“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天府新谷。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广东、四川、福建三省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出台政策含金量高、效果显著,创业创新局面活跃,其相关做法对我省有较大借鉴意义。现报告如下:

一、三省推动创业创新的主要政策措施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三省均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促进创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措施。广东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提出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提高和扩大各项扶持政策的补贴标准及对象范围、提升公共创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等措施,努力实现2015至2018年,全省新登记注册初创企业户数、吸纳从业人员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的目标,在全省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四川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破除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人才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束缚,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出到2017年,四川省科技创业者要突破10万人,配套的14条支持政策,条条都是务实的措施。福建省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八条措施》《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等文件,其中的相关措施也都对创业创新给予了较大幅度的政策扶持。(一)激活创业创新主体

广东、四川、福建三省普遍采取补助与重点扶持相结合,财政支持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做法,全面激活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构建完善的财政扶持体系。为解决创业创新者普遍存在的缺乏经验、资金等问题,广东省整合扶持政策,建立了包括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优秀项目补贴等在内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对创业创新者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扶持。同时,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工会费。事业单位的服务收费,以及行政审批前置性、强制性评估、检测、论证等专业服务收费,对初创企业均按不高于物价主管部门核定标准的50%收取。此外,对入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办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初创企业,按照第一年不低于80%,第二年不低于50%,第三年不低于20%的比例减免租金。

二是激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四川省着力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就业,大力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抓住科技人员这一创新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政策束缚,激发创新活力。主要包括: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办企业,保留人事关系和正常待遇;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放宽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范围;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专利入股、质押、转让、许可等方式促进专利实施获得收益,以专利权等依法可以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的,在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受限制;建立面向创业创新者的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对小微企业申请发明专利进行资助。(二)夯实创业创新载体

大力推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发展。

一是构建科学的孵化体系。四川省提出,支持建设一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场、创业沙龙为代表的创业苗圃。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创业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充分利用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现有条件,依托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在全省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福建省利用老厂房、旧仓库、旧街区等存量房,探索众创空间等“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的新型孵化模式,并对创业企业、孵化项目从项目立项、孵化器入驻、创业板挂牌、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新建孵化器按每平方米1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补足额不超过100万元;改扩建的孵化器按每平方米5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补足额不超过50万元。孵化器用地指标和土地供应按工业用地相关政策执行,并配以一定比例的生产服务设施用地。(三)营造创业创新市场环境

简政放权,培育氛围,全力营造创业创新市场环境。

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福建在全省推广福建自贸试验区“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将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纳税人识别号合并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根据源头顺序赋码原则,采用统一的编码规则,一份营业执照仅加载一个独立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质监、税务部门不再另行赋码和发证。实行“一表申请”,将原工商企业登记申请书、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申请表、税务登记申请表整合为“一照一码”登记申请表,申请人只要填写一份申请表格、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即可。申请材料由工商窗口或各地指定窗口统一受理,生成统一代码,并将信息实时上传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从审批信息共享平台获取数据共享应用。

二是营造诚信环境。广东省为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并切实解决创业创新者资金困难,推行了补贴申领发放“告知承诺制”和“失信惩戒制”。创业者凭身份证明及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法定注册登记手续),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相关材料的,可申请先行核发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但对规定期限内未履行承诺、提供相应材料且不退回补贴的申请人,列入失信惩戒“黑名单”,并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有关骗取财政资金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打造系列创业创新活动品牌。四川省为营造创业创新社会氛围、搭建创业创新展示和投融资平台,举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创富大赛、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四川青年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赛事,开展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训练营和成都“创业天府·菁蓉汇”等活动。(四)强化创业创新公共服务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不断增加创业创新公共服务。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福建省鼓励各类服务机构、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入驻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小微企业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省级财政资金以无偿资助、业务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入驻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业绩突出、服务成效明显、服务满意度高的服务机构、服务平台进行奖励;对经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联合确认的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四川省要求各市(州)、县(市、区)要分级设立众创咨询服务平台,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

二是推进创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四川省着力优化全省创新创业平台布局,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体系,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向全社会开放;鼓励各地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创新券,向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购买所需科研服务,相关科研服务机构持创新券到政府部门兑现补贴;省科技、财政部门根据上一年度各地的补助额度,给予适当补贴。(五)完善创业创新投融资机制

为切实破解创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广东、四川、福建三省都制定了大量政策措施。相对而言,广东省的政策体系更为完备、力度更大,其中较有新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按照统一系统、分市建设的模式,建设“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实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级、网上申贷以及融资供需信息发布、撮合跟进,推进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共享信用评级及有关信息。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建设完善全市互联互通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与省信用信息和融资平台对接。

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在各地级以上市分别建立1~2家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或再担保机构。支持各地级以上市现有政策性担保机构增加资本金。遴选试点合作银行,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协商执行不高于上年度全省银行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政策性担保机构向中小微企业收取的担保费年化费率不超过2%,不收取贷款保证金。放宽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业绩考核容忍度,财政资金净收益全额让渡给担保机构的其他投资方。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继续注资省再担保公司。省再担保公司开展中小微企业再担保业务的比例不低于60%。继续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依法进入融资担保行业,强化民营融资担保机构信用及风险管理,构建健康协调的银担关系。探索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规范稳健、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发起组建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集团。

三是依托互联网金融扩大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允许以第三方支付、点对点网络贷款(P2P)、众筹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注册企业名称或营业范围中使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等字样。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股权众筹交易板块,实现中小微企业股权众筹的登记确认和流转交易。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包含融资在内的综合服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二、对我省的几点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广东、四川、福建三省的创业创新工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消费拉动乏力、支撑不强,投资增速放缓、效率下降,世界经济疲软、外需不振的新情况,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靠创业创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