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治病一学就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0:39:40

点击下载

作者:侯中伟,李柳骥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面诊治病一学就会

面诊治病一学就会试读:

出版说明

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点。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很多有效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比如按摩、艾灸、拔罐、耳穴疗法、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等。除针灸外,其他方法大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自行操作。经常使用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为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家庭保健自疗全书最新彩图版》丛书,分为《轻松按摩一学就会》《轻松艾灸 一学就会》《轻松拔罐 一学就会》《耳穴治病 一学就会》《面诊治病 一学就会》,共5个分册。本套书全部选用彩色穴位图讲解,语言深入浅出,内容权威实用,从专业角度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按摩等)进行了介绍,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常见病症的保健和自疗法及操作技巧,更有日常生活中强身健体的贴心提示。

父母年事已高,做点什么能够益寿延年?儿女活泼可爱,怎么做才能健壮成长?你的他(她)每日操劳,做点什么能够对抗衰老?自己辛苦工作,怎么做才能减压防病?健康人怎么保健更合理?小毛病怎么自我调养好得快?在这套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一书在手,让你远离疾病,健康常伴!出版者2016年1月第一章面诊必修课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逐渐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论是老年、中年、青年还是少年儿童,都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超重甚至肥胖者的大军,若干年后,当他们长大成人,很可能就成为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再来看看我们社会的顶梁柱——青壮年吧,他们长期工作紧张,作息没有规律,缺乏锻炼,身体和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大大提前,像高血压、心脏病、痛风、肿瘤这样的老年人多发病在中青年群体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个器官的功能出现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免疫力下降造成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减退,令人担心的是老年人生病早期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但是疾病一旦蔓延就会严重影响各个重要器官,病情恶化非常迅速,此时再治疗就为时已晚。所以,无论什么年龄的人,都应该有非常强的自我保健意识。俗话说:“疾病欲来神色变。”人的身体从健康到亚健康到生病,大部分情况下是循序渐进、有迹可循的,在发病前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尤其是面部神色方面的变化。很多疾病,都会在人的面部相应部位出现特定的表现,根据这些特定表现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就称为面诊。面诊是中医学里一个非常有特色而且有效的诊断方法,中医古话说“望而知之谓之神”,对面诊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假如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面诊知识,就可以初步了解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情况,由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及时去看医生,这样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对面诊有个简单的了解吧。面诊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中医学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其中望诊排在第一位。我们这本书里讲的“面诊”,就属于望诊的一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现代设备,也很少有条件限制,更不会产生医源性疾病,它曾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对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或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古代,科学技术很不发达,“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的眼睛是最可信赖的诊断“仪器”,它给我们提供最直接的疾病表现,而人的面部,又是我们在接触一个人的时候能够看得到并且最先注意的部位,所以面诊在望诊之中最为重要。

远古时期,相传在轩辕黄帝时代,有一个医生,名叫马师皇,他擅长治疗兽病。据《马仙传·师皇》记载:“……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已久也。’乃针其唇下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通过观察体表的征象来认识一些常见疾病了。

到了殷商时代,那时的人们对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疾病名称的记载,如“疾目”,也就是眼睛有病(包括眼部的各种疾病),其他像疾口、疾首、疾耳、疾鼻、疾舌、疾齿等等,大多是通过对疾病外在表现的观察所下的诊断。

商代灭亡,周朝兴起,中国古代的文明有了进一步发展,医学方面也有了更为先进的认识,如《周礼·天官·疾医》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意思是说,通过观察人体的气色和听声音,结合五脏九窍的形态变化,来分析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从这个文献记载看来,面诊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但相互间通过经络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面部是诸多经脉的汇聚之处,而经络又将头面与全身的脏腑器官、肢体关节、五官九窍联系起来。根据五行学说,人体五脏在面部都有对应的器官和部位,如“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毛发和耳朵就好像肾在人体面部的发言人,毛发和双耳的荣枯润燥色泽等就反映了人肾脏功能的盛衰。可以说,头面部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的“晴雨表”。另外,由于面部的血脉丰盛,皮肤薄嫩,人体内的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的好坏最容易通过面部相应部位的变化显露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体面部的各种情况,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最早的面诊著作

我国现存最早、理论最系统的面诊著作应当算是《黄帝内经》了,这部书大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历代许多不知名的医家的经验汇总,也是中医学的奠基性著作。《黄帝内经》中非常强调“望神”,“神”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精气神”的那个“神”,它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和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颜面部有着相应的对应区域,如《灵枢·五色》(《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各九九八十一篇)说:“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这段话描述了五脏六腑在面部各自的对应位置,成为后来中医面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再如《素问·刺热》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这提示一旦脏腑有问题,会在面部有所反映。

另外,《黄帝内经》有关色诊的论述也十分丰富,如《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色诊有“五生色”“五死色”,即“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说明观察面色的光泽和晦暗是色诊的关键。在《黄帝内经》色诊理论的基础上,后世的很多医家又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山根色诊、目色诊、鼻色诊、颜面色诊、耳色诊、唇色诊等多种局部色诊的方法,并且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近代还开展了面部色诊的实验研究。最早的面诊大师

古代很多名医都精于面诊,历代严谨的史书中都提到了他们的这样一些事迹,可见并非虚构。比如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扁鹊,司马迁在《史记》里就专门为他写了一篇传记,其中记载了扁鹊与齐桓侯的故事:当时扁鹊周游列国行医,来到了齐国境内。齐桓侯宴请扁鹊,扁鹊见到了桓侯,见他面色不好,就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加重了。”齐桓侯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认为自己非常强壮,于是就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齐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10天扁鹊又去觐见,见到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的。”齐桓侯没理睬他。扁鹊走后,齐桓侯非常不高兴。过了10天,扁鹊再去进见时对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齐桓侯还是没有理睬。过了10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齐桓侯很奇怪,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砭石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汤药能够治疗;病到了骨髓里,那就是主管生命的神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里,我无能为力了。”果然,没过几天,齐桓侯就浑身疼痛。他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之后,齐桓侯就死去了。

当然,很多人认为扁鹊并不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司马迁的记载多少带有些神话传说或者寓言的意味,那么我们还可以看看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里所记载的张仲景的面诊故事:东汉建安年间有一位很有名的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名叫王粲(字仲宣),与张仲景有较深的交往。张仲景与他接触几次后,就看出他身上潜伏着一种名叫“疠疾”(麻风病)的病。张仲景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得早点医治,要不然到40岁时会眉毛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以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自己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就没有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问他:“你吃药了吗?”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过去一样。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但是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与张仲景齐名的华佗,也是三国时期一位传奇性的名医,《三国志·华佗传》里记载了他的很多医案,其中也不乏面诊实例。家住盐渎的严昕和几个人一起去拜访华佗,刚到华佗家,华佗就对严昕说:“您身体好吗?”严昕说:“和平常一样啊。”华佗说:“您有急病显现在面色上,不要多喝酒。”严昕坐了一会儿,说完话就回去了,走了几里路,严昕突然头昏眼花,从车上掉下来,人们搀扶着他上车,载回家里,半夜就死了。

类似的记载在古籍中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名医,很多都是精通面诊的,通过面诊,他们可以诊断疾病、推测预后甚至决人生死,这些故事说明了中医面诊的实用性。面诊理论的成熟发展《黄帝内经》为面诊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的面诊理论又是怎么发展的呢?在三国时期,大家熟知的“神医”华佗也是一位对面诊很有贡献的大师,根据南北朝时期南朝阮孝绪撰写的《七录》记载,华佗写过一本书叫《华佗内事》,《隋书·经籍志》也记载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书,可惜都失传了。但现在流传的据说是华佗编撰的《中藏经》和《华佗神医秘传》两部书里,都记载有“论察声色形证决死法”这样的内容,里面对五色起止部位、面部和目部色泽,以及发、耳、眉、目、唇、人中、口、齿、舌等部位的色泽、形态均有详细的描述,例如,“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面无光,牙齿黑者,死……唇反,人中满者,死……”东汉伟大的医学家,被我们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无论是诊察判断外感疾病还是内伤杂病,都有运用面诊的记载。如:“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另外,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出汗过多会引起额头凹陷的不良反应,在《金匮要略》中诊断“面目悉黄”为黄疸的面色特征,指出狐惑病的面色是“乍赤、乍黑、乍白”等,观察非常细致,而且可以用来指导医生临床治疗疾病。

隋代巢元方等人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专门记载各种疾病的症状表现和发病原因、分析发病机理的著作,书里对面诊的方法和内容都有比较细微的描述。如:“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颅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小儿囟填……其状囟张,如物填其上,汗出毛发黄而短者是也。”“囟陷者,囟陷下不平也。”“解颅”大致相当于现代的佝偻,“囟填”似乎指严重感染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囟陷”主要指的是因严重脱水所致的囟门凹陷。隋唐以后,颅囟诊法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中医学小儿诊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医家曾世荣写的《活幼口议》一书对小儿颅囟的具体表现和临床意义作了系统论述,“凡小儿变蒸之后,其形可知。是以颅囟不合,筋骨柔弱;颅囟青筋,脉虚不荣;颅囟常坑,滑泄便便;颅囟肿起,风痰不止;颅囟久冷,吐利清青;颅囟虚软,癫痫不免;颅囟扁阔,暴泻易脱;颅囟喎长,风作即亡;颅开连额,惊风易得;颅囟未完,怕热怯寒;颅囟缓收,胎气不周;颅囟动数,神气昏弱;颅囟宽大,受疾恐害”。另外,《诸病源候论》记载:“若上唇生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肛门烂开。”这是目前为止最早的有关虫病和痔疮在唇部表现的记载。

宋金元时期,面诊经验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儿科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儿科又叫“哑科”,因为患儿不能表达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患病感受,所以面诊在儿科的研究与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应用也更加普遍。宋代名医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提出必须根据面部和眼部的神色来诊察和区别五脏疾病,书中设有“面上证”和“目内证”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如“面上证”说:“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这一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经钱氏整理成为中医学传统的面部分候五脏的原则,是面诊的基础。书里还记载目“赤者,心热”,“浅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这是较早把《黄帝内经》面部五色诊的思想应用到眼部的记录。

明清时期,中医望诊有了更快的发展,面诊受到医生们的普遍关注,在很多综合性医学书籍里,都有专门的篇章讨论面诊。明代的张三锡在《医学六要·四诊法·望法》中,对《黄帝内经》“五色诊”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黧;青为怒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客邪……盖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眉目一占,肺肝斯见。”张三锡的面部诊法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在《医学六要·四诊法·色脉》中说:“面上白点,腹中虫积;面青白、黄色不常,及面上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食积;两颧时赤,虚火上炎。”张氏根据“面上如蟹爪路”诊断“食积”,后世发展成据此诊察肺癌和急性肝病。明代王肯堂对五色见于面部的性状和表现的部位也作了详尽的观察和描述,他强调准头、年寿、命宫、法令、人中等部位的气色以明亮有光泽的为吉,晦暗没有光泽的为凶,认为鼻“微黑者水气,黄色者小便难,白色者为气虚,赤色者为肺热,鲜明者有留饮也”。他在“察耳”篇中还指出:“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皆为肾败。”他还在论面专篇中,全面讨论了面部的经络分布以及颜色光泽变化所主的疾病。王肯堂在目诊中还提出了“八方分位配属法”和根据白睛上的丝脉变化来推测疾病的方法,对目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时期望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望诊全书的问世,这一时期的望诊全书,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望诊遵经》搜集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从面目五官及身体其他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变化中,辨别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病情的顺逆,从而可以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汪宏在书中把前人望气色的经验总结成10种方法,他说:“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运用这10种方法,可以判断出疾病的不同状态,一直到今天都在面诊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汪宏对望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总结了望诊的要领、原则和方法,他主张“诊法常以平旦”“望色常宜定静”“色以润泽为本”,提出了“相气十法”;二是丰富了望诊的内容。汪宏在《望诊遵经》的下卷里介绍的望诊内容包括眼、舌、口、唇、齿、鼻、耳、眉、须、发、头、面、皮肤、毫毛等达30多项,从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和论述疾病的详细程度上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称得上是古代面诊的集大成之作。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之后,伴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面诊及其相关诊法得到了迅速发展,整理、总结、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诊断方面的古代书籍,其中就包含了很多面诊的内容,各种现代的面诊专著、论文也不断涌现,这里面既有严肃的学术专著,也有通俗的科普书籍,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了不同口味的“营养餐”。常见面诊穴区

首面区:位于额正中点。主治输尿管结石、肾积水、排尿困难和毒血症等。

肺区:两眉内端连线中点。主治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咽喉区:位于首面区、肺区连线中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咳嗽等。

心区:位于鼻梁上,两侧内眼角连线中点。主治心脏疾患、心绞痛、心肌缺血等。

肝区:在心区之下,两颧之间,鼻骨与鼻软骨交界处。主治黄疸、眩晕、胁痛、胆囊炎等。

脾区:位于鼻尖处。主治食少、纳呆、泄泻、水肿、痰饮等。

膀胱区、子宫区:在人中沟中点。主治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癃闭、淋证等。

胆区(双):在肝区两旁。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恶心、呕吐、失眠等。

胃区(双):在脾区两旁,胆区之下,正当鼻翼中央处。主治胃痛、呃逆、呕吐等。

膺乳区(双):位于心区与内眼角连线的中点。主治乳汁缺少、乳腺增生、胸闷等。

小肠区(双):在胆区、胃区连线中点的外方,眶孔直下。主治泄泻、淋证等。

大肠区(双):在外眼角直下方,颧骨下缘。主治便秘、腹痛、腹泻、痔疮、痢疾等。

肾区(双):在大肠区外方的脸颊部位。主治肾虚诸症以及尿痛、少尿、阳痿等。

脐区(双):位于肾区下3分处。主治腹痛、泄泻等。

背区(双):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主治腰痛、颈背痛等。

肩区(双):外眼角直下方,胆区外方。主治肩臂疼痛、扭伤、肩周炎等。

臂区(双):位于肩区外与下关穴直上交点处。主治肩臂肿痛、麻木、痿软无力等。

手区(双):位于臂区下方,颧弓下缘处。主治手肿而痛、手关节风湿、类风湿等。

股里区(双):口角旁开5分,靠近地仓穴。主治股内侧痛、肌肉拉伤等。

股区(双):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主治大腿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膝区(双):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主治膝肿、膝痛、风湿性膝关节炎等。

膝胫区(双):位于下颌角上方凹陷处。主治大腿扭伤、膝关节痛、膝关节炎等。

胫区(双):位于下颌角前下方,下颌骨上缘。主治踝关节扭伤、腓肠肌痉挛等。

足区(双):位于胫区前方、外眼角直下,下颌骨上缘。主治足部肿痛、足跟痛、足弓损伤等。面部特征诊断1.五官与疾病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说明五脏也正逐步地发生功能衰弱,从而产生疾病。(1)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此时如果按一按肝脏的四周,就会有发胀的感觉。这时除了及时就医外,还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让眼睛太疲劳,有时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2)耳朵老是嗡嗡作响,声音也听不太清,这是肾功能在逐步衰退的信号,有时还会伴随着脚痛、腰痛、尿频等症状。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要注意,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少饮酒,少吃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3)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有时甚至呼吸困难,这是肺脏功能逐步衰弱的标志。这时首先要注意饮食,戒烟或者控制吸烟量,也不要和经常吸烟的人在一起。多吃新鲜瓜果和蔬菜,加强体质锻炼,防止肺部疾病的发生。(4)嘴唇感觉麻木,饮食减少,身体日见消瘦,这是胰脏功能在逐步衰减,主要是饮食失调、饥饱不当所致。由于胰脏不好,便殃及胃,当胃受到损害时,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欲裂、麻木。这时除了调整饮食外,还要注意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品。(5)味觉迟钝,尝不出味道,伴随而来的是心悸、梦多、失眠等症状,这就意味着心脏功能受到了损害,是操劳过度所致。此时要警惕,防止心脏发生病变。2.面部斑色与病候

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们断奶吃食物后,面部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状态;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不外乎痘、痔、色斑、痕、纹路等,一般青少年以痘为主要表现,中年人以皱纹为主要表现,老年人以斑为主要表现。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脏器具有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的表现。3.多种征象中医面诊(1)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稍有光泽——正常人面容。(2)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伴呼吸和脉搏增快——急性病面容,见于大叶性肺炎、痢疾、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急性传染病。(3)面部浮肿,眼睑水肿苍白,眼裂小,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尤其清晨较重——急、慢性肾炎,肾病等。(4)面容憔悴、面色灰暗、两眼无神、精神萎靡——慢性消耗性疾病。(5)颜面苍白、浮肿,眼睑宽而松弛,表情迟钝而冷淡,黑眼珠上方露白,眼球突出——甲状腺功能亢进。(6)面容苍白、浮肿,缺乏表情,舌大唇厚,伴声音沙哑、耳聋,全身皮肤粗糙等——甲状腺功能低下。(7)面部浮肿、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多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8)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突出、两颧隆起、耳鼻增大——肢端肥大症。(9)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少气懒言——伤寒病。(10)面色发红、胖圆、状如满月,由于两颊脂肪堆积,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多为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库欣综合征。(11)面部肌肉强直,言语或动作时表情无变化,似面具样——震颤性麻痹或脑炎。(12)面色苍白呈铅灰色,表情淡漠、双目失神、两眼凹陷、颧部突出、鼻尖峭立——多为大出血、严重休克、急性腹膜炎等。(13)眼球结膜充血,面部及眼眶区、颈、胸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多为流行性出血热。(14)在无黄疸的情况下,面色晦暗呈棕黑色中透青灰——多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15)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完成吹哨、鼓腮动作,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多为面神经炎。(16)面部结节状增生和斑块,并融合成大块凹凸不平的结节,眉毛、睫毛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形如狮子脸——多为瘤型麻风。(17)面部清瘦而苍白,两颊红呈胭脂色,下午明显,伴有低烧——活动性肺结核。(18)脸色枯黄,鼻梁扁平,眼呈杏状、眼睑浮肿,额有皱纹,唇厚、伸舌,神疲无力——先天性愚笨。(19)因腹泻或呕吐,面部憔悴、眼窝下陷,鼻梁瘦削高出,颧弓隆起清晰可见——严重脱水。(20)面部色素沉着,牙龈和颊部黏膜也有黑蓝色的色素沉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21)外伤伤口较深,数日后出现张口困难,面部肌肉痉挛,看来似笑非笑,呈特殊的苦笑面容——多为破伤风。(22)痴笑,不断照镜子、扮鬼脸,思维奇特,情感反应幼稚,行为紊乱——青春型精神分裂症。(23)狂笑——精神性疾病,如反应性精神病、癔症、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狂躁症等。(24)傻笑——多见于因染色体畸变而致先天性愚型患者,以及因母亲妊娠期受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等所致的先天发育障碍,或难产、脑炎、脑膜炎等后遗症。(25)强笑——常为多次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亦可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往往同时伴有强哭、发音和吞咽障碍等。(26)诡笑、眨眼、努嘴、吐舌、挤眉、弄眼——多见于小舞蹈病患者。(27)呆笑,常有张口不闭、口角流涎、无意识地笑——多见于老年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症。(28)假笑,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面部斜——面部神经麻痹。(29)脸色突然变黄——黄疸性肝炎、胆囊炎、钩虫病等。(30)脸色发青——多半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气肿、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31)脸部逐渐变黑——可能为肝硬化。(32)双眼睑浮肿、晨起较重,身体“积水”,睡眠不足——心脏或肾脏疾病。(33)颧骨或面颊部位出现白色斑块——可能患上白斑症或癌症。(34)皮肤呈黄色,头发失去光泽及易于缠绕——甲状腺功能失调。(35)皮肤过度苍白——可能是贫血。(36)皮肤呈现赤红——红细胞含量偏高,或心脏、肝脏及肠出现问题。(37)眼睑出现半月形乳白色斑块——可能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38)面部的痣突然出现变化,如颜色变黑、颗粒变大,痣边缘呈不规则线条等——可能是皮肤癌。常用面部按摩手法1.拂法

伸直手指,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螺纹面放在施术部位上,臂部主动运动,通过腕部带动手指在体表做轻快的擦掠,状如拂尘,轻轻擦掠而过。2.拇指平推法

属于推法的一种。用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分开助力,按经络循行路线或与肌纤维方向平直向前推的方法,称为拇指平推法。在手法推进过程中,可重点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缓和的按揉动作数次。推进的速度要缓慢,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3.中指揉法

中指伸直,食指搭在中指远端(指尖方向)指间关节背侧(手背面),腕关节稍微弯曲,用中指螺纹面(手指肚)按在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处,以肘关节作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转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4.点法

用指端或弯曲的指间关节在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5.指按法

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其他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弯曲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一会儿,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第二章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 冒

感冒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疾病,每个人一生中都得过感冒,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在大家的印象中,感冒是由受凉或受风所引起的,这种观念来自于古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对于感冒的症状,很容易记住和判断。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没有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较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发病时症状并不是一下子全部爆发出来,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打喷嚏、鼻塞、流鼻涕或疲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轻型感冒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流行速度快,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另外,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不可忽视,要积极防治。

选用穴区

按摩方法

方法1:按摩面部反射区

Step1 放松面部

在面部均匀涂抹按摩乳等介质,用拂法和拇指平推法使面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

Step2 揉肺区

中指揉肺区3~5分钟,直到局部产生温热感为止。

Step3 点按咽喉区、首面区

点按咽喉区、首面区3~5分钟,直到局部产生酸痛感为止。

Step4 点揉背区

点揉背区3~5分钟,再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方法2:按摩鼻翼法

两手微握拳,以弯曲的拇指背面上下往返按摩鼻翼两侧。每天上、下午各按摩15~30次,以局部红、热为度。这个方法可以改善鼻部血液循环,促进黏膜细胞分泌,并通过纤毛的“定向摆动”,将感冒病毒及其有害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专家点评

感冒一般由外感风邪所引起,首先侵犯的是皮肤肌肉表层,病位在身体比较表浅的肺区部位。人体一旦感受风邪时,肺区的润泽程度会减少,具体可表现为:感受风寒者色浮青,风热者色浮赤,伤暑者色浮而黄赤,风燥者色浮清,风湿者色黄而浮浊,然后逐渐向两侧眉毛上方发展扩散。

除了仔细观察肺区外,还可通过面部颜色及症状来区分感冒的类型。

1风寒感冒者常面色青白,肢端鼻尖冷,皮肤寒凉紧密,面部无汗,鼻塞声重,常流清涕。

2风热感冒者常为持续性满面通红,就如我们常说的“面赤如醉”,面部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

3暑湿感冒常发生于夏季,患者面垢(面部有种不干净的感觉),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咳嗽痰黄;平常体质虚弱者感冒后面色苍白虚浮,或青白晦滞,全身肤色苍白,肢体蜷缩,喜暖怕冷。

4阴虚感冒者面部可见娇嫩浅淡的红色,部位局限于两侧的颧颊,时间不持续而发作有定时,略微怕冷,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干咳少痰。

贴心提示

感冒患者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流质素食为宜,慎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参照以下方法进行保健:

1.洗鼻法。感冒时反复用盐水冲洗鼻腔,防止病毒在鼻腔中大量繁殖并不断侵入人体。此法可在2~4天内治愈感冒,且无副作用。

2.食醋滴鼻、熏蒸。将食醋用凉开水稀释,配制成5%~10%的溶液滴鼻,每天4~6次,每侧鼻孔滴入2~3滴,对治疗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有很好的疗效。另外,食醋熏蒸也可治疗感冒,即将100克食醋放在火炉上熏蒸,能有效地防止感冒发生。感冒流行期间,每天最好熏蒸食醋1~2次。

3.呼吸蒸气。在大口茶杯中,装入开水一杯,面部俯于其上,对着袅袅上升的蒸气,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天数次。此法治疗感冒,特别是初发感冒效果较好。

4.冷水洗面。此法一般从夏季开始,秋冬不辍,以增强适应性。每天早晚坚持用冷开水洗脸,这样能增加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耐寒能力,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5.搓手法。对搓两手大鱼际,直到搓热为止。好像用双掌搓花生米的皮一样。一只手固定,转另一只手的大鱼际,两手上下交替。两个大鱼际向相反方向对搓,大约搓1~2分钟,整个手掌便会发热。这样做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身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不容易感冒。咳 嗽

咳嗽是日常最多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很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在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咳嗽既是独立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尤其深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的病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的病因是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但不论外感还是内伤,病邪作用的部位都在肺。咳嗽从时间上分,有白天咳嗽较重的,有早晨、睡前咳嗽较重的,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重的。咳嗽的节律,有偶尔咳嗽的,有不停咳嗽的,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的。咳嗽的性质,有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咳嗽的声音,有洪亮有力的,有低怯的,有重浊的,有嘶哑的。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痰色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铁锈色、粉红色等;痰的质地有稀薄、黏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无明显气味者,也有带腥臭味者,因此要注意鉴别。

选用穴区

按摩方法

Step1 放松面部

在面部均匀涂抹按摩乳等介质,用拂法和拇指平推法使面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

Step2 揉肺区

中指揉肺区3~5分钟,直到局部产生温热感为止。tep3 点按肝区、脾区、膺乳区

点按肝区、脾区、膺乳区3~5分钟,直到局部产生酸痛感为止。

Step4 点揉大肠区

点揉大肠区3~5分钟,再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专家点评

肺区色白多主虚、主寒、主燥,色黄多主湿,色红赤多主热,色青黑多主寒、主湿、主瘀、主滞。

1风寒袭肺的咳嗽

鼻区色白,表现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

2痰湿蕴肺的咳嗽

面色淡黄、萎黄或棕黄,以分布于鼻翼,兼及两颊为多,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憋气,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腹胀、大便稀,舌苔白腻。

3痰热郁肺的咳嗽

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黏或黄,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

4肝火犯肺的咳嗽

咳时面赤,上气咳逆阵作,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

贴心提示

咳嗽的预防,重点在于提高机体的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咳嗽时要注意观察痰的变化,咳痰不爽时,可轻拍患者背部以促其痰液咳出。

1.饮食宜清淡,慎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碍脾助湿生痰,若属燥、热、阴虚咳嗽的,忌食辛辣动火食品。

2.各类咳嗽患者都应戒烟,并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烟尘刺激,若空气品质不佳,最好戴上口罩,或尽量少出门。

3.平时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

4.若鼻子较敏感者,除避免刺激性食物外,还应注意鼻子的保暖,并加强鼻子周围穴位的按摩。

5.若为心脏疾病引起的咳嗽,应听从医师的指示按时服药,多休息,并避免过度运动,天气变化大时,尽量避免出门,以防止病情恶化。不要忽略咳嗽的症状,若有不明咳嗽发生时,应即时就医,详细检查,找出病因,切勿胡乱吃药,以免发生意外。呃 逆

呃逆就是大家俗称的“打嗝”,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却让人很不舒服。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主要表现为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制。一般以偶发者居多,持续时间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常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都可按照治疗呃逆的方法去缓解症状。

选用穴区

按摩方法

Step1 放松面部

在面部均匀涂抹按摩乳等介质,用拂法和拇指平推法使面部放松并产生温热感。

Step2 点揉胃区

中指揉、点胃区3~5分钟,每分钟60~100次,直到局部产生温热感为止。

Step3 点按肝区、脾区

点按肝区、脾区3~5分钟,每分钟100~200次,直到局部产生酸痛感为止。再做面部放松,结束治疗。

专家点评

胃区即两侧鼻翼颜色红赤,面色红赤,呃逆声高短促,胃部灼热,口臭烦渴,便秘尿赤,舌苔黄厚,多为胃火上逆之呃逆;胃区颜色青,面青肢冷,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部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重,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为胃寒之呃逆;胃区颜色发白,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胃、腹不舒,喜温喜按,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此为脾胃阳虚之呃逆。

贴心提示

1.情绪因素对呃逆的影响很大,因此要保持精神舒畅,情绪安定,避免大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2.注意避免受凉及劳累。

3.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或半流质饮食。胃 痛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不少人会把“我最近胃不舒服,常胃痛”或“我不能吃这个,因为会胃痛……”挂在嘴边,吃了过凉或过热、难消化的食物会引起胃痛,但有时胃痛是一过性的,不见得会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常常会被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中医认为,忧思恼怒、气郁伤肝,造成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发为胃痛,若气郁化火,则疼痛加重;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可产生胃痛;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胃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痛的性质可有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胀痛、隐痛、刺痛最常见,疼痛有呈持续性的,也有时作时止的。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查体上腹部可有压痛,按之疼痛或增或减,但没有反跳痛。

选用穴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