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平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1:26:41

点击下载

作者:乐云

出版社:崇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平装)

中华诗文鉴赏典丛—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平装)试读:

凡例

一、本书以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孙洙(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卷帙选目一仍其旧。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39首,七言古诗28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共计313首。

二、本书原则上采用一首诗一篇赏析文章,也有少数难以分割的组诗或唱和酬赠之作,则几首诗合在一起分析。每首诗歌的赏析文字在1000字左右,篇幅较长的篇目如歌行体《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的赏析文字则控制在2000字以内,务求行文简练,达意为主。

三、鉴赏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内容: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诗中疑难词句,主要包括难懂字词、名物、典故等,一般在赏析文章中略作解释,务求明白晓畅,简洁易懂。

四、作家生平简介不在鉴赏文字中出现,将统一归入附录部分之《诗人小传》。《诗人小传》中主要介绍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注重吸收近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五、本书涉及古代史部分的历史纪年,一般用旧纪年,并括注公元纪年(“年”字则省略)。

六、本书附有与所收诗内容相关的字画数十幅,包括人物、山水、景物、风貌、书法等,冀图从另一侧面反映唐代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

七、本书附录部分有:诗人小传、近体诗的格律常识、唐代诗人年表等,谨供读者参考使用。卷一 五言古诗感遇二首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鉴赏】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本诗为其中第一首,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

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之譬喻。此二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此处赞美兰桂,实则是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自喻。

三、四句承接上句,生动诠释出兰桂与季节之间的和谐关系。兰桂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顺应了美好的季节。美好的季节则因兰桂的异香而多姿多彩,春色满园。此处写兰桂与季节,实则是君子与君主的形象对比。君子之所以能怀才抱德,是因为得到明君的慧眼识才;明君的励精图治与尊贤重才,为君子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士的慕名向往。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此二句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之高士,闻听兰桂的芬芳,满怀喜悦,慕名而来呢?“谁知”,指意想不到,此处暗示兰桂以洁身自好、茕茕孑立而自许,不会妄求他人的称誉歌颂。然而有些事却不是它们能左右的,那些隐士还是闻讯赶来,这实在并非兰桂之本意。

末两句借兰桂之口,表达出兰桂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草木散发香气是源自天性,怎么会奢求观赏者的欣赏与攀折呢?“本心”,指初心,亦指兰桂高洁自守之品格。此处之兰桂,不与群芳争艳,不攀附权贵,亦不因他人的欣赏而沾沾自喜,这样的品格,不正是诗人不畏权贵、耿直狷介的人格反映吗?!

本诗写兰桂,实际是写自身。写兰桂之芬芳,傲然独立,其实是借物起兴,表明诗人不惧流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联想到张九龄因正直耿介而遭小人构陷被贬荆州的创作背景,无疑会加深我们对此诗中兰桂芬芳的理解。明人钟惺评论此诗曰:“《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写出。”(《唐诗归》)此乃洞察诗心的领悟。(乐云)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鉴赏】《感遇》诗,自陈子昂始,即继承了诗经、楚辞历史悠久的比兴传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序》),借以抒发怀抱。张九龄这里显然也借丹橘喻己节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句直叙丹橘的优长。“经冬犹绿林”,“犹”,仍然,表现出不随季节变化的坚定姿态。孔子评价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赏其不惧风霜严寒的节操。这里诗人描写了同样的现象,橘树同样能耐严寒,到冬天仍然一片绿荫,语中欣赏、赞叹之意明显。

三、四句以问答形式继续展开对丹橘的赞颂。丹橘经冬犹绿,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第四句借孔子评松柏语来回答,明确表示丹橘“自有岁寒心”,“自”强调这是丹橘的可贵本性,与江南的地气温暖无关。一问一答,语势先扬复收,起落间成跌宕之姿。

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正如屈原《橘颂》所形容:“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故曰“可以荐嘉客”。但下句语气一转,“奈何阻重深”。阻碍重重,不仅指南北路途遥远艰难,更暗示品质坚贞、才华美好如丹橘者所经历的人世阻碍,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以及张九龄所遭遇的仕途坎坷。“奈何”一词,仿佛读到诗人对这一切的慨叹。

命途阻滞久久萦怀,诗人思绪难平,于是归结为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只不过是遭遇的不同,人世间的盛衰荣枯,也如自然循环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似乎是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实则隐藏着难言的愤懑,委婉深沉。

自我开解终究没能让诗人归于平静,诗末又以反诘为丹橘鸣不平:“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呢?诗歌至此完结,对命运不公的申辩却溢于言外,耐人回味。

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有《橘颂》自叙忠贞,同为南方人的张九龄也选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读这首诗,仿佛看到张氏抗言直谏的勇气、忠言被谤的不幸遭遇。张九龄曾评价盛唐名相宋璟“处屯而必行其道,居陋而不改其度,能贞其节,可谓君子哉”(《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实际也可视为其自身人格理想的写照。

全诗处于意绪的不断转折中,诗人在壮志难酬的不平与安于天命的平静之中挣扎,内心的希冀、不平与自我开解的努力,都以比兴手法道出,语意含蓄,温厚醇雅。(冯丽霞)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鉴赏】这首诗写于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描述自己在钟南山游玩并造访山中隐士,与其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全诗以“暮”首领。暮色四合,山上月色如影随形。诗人从山上归来,荷着温婉月色,步履轻快。但心中却含着对那山景的不舍,蓦然回首,只见那苍茫野绿充盈眼前,那一脉温润翠绿轻轻地在自己行过的小径间蔓延开来。那恢宏的暮色沾染着那深绿的碧山,又渐渐被茫茫月色覆盖。这四句诗看似十分平淡,实则写出了暮色渐浓、月色渐明的动态,却又显得层次感十足,反映了诗人提炼思想、锻炼词句的深厚功夫,这就是诗家常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境界了。“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待到行至斛斯山人之家,不仅小孩欢快地开门欢迎客人,而且绿竹、青萝之“入”与“拂”更是表达了主人家对客人的一种欢迎之情。而“荆扉”一开,又更增添了几分野趣,让人不禁心情愉悦,沉醉在这自然之美中。

诗歌的后六句,作者描写自己与友人斛斯饮酒谈天并抒发自己的感慨。“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这一句,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言甚欢,志趣相投。“挥”这一动词,更是彰显了李白豪迈、不拘小节的本性。“挥”有洒、泼的意思,是满饮一杯后倾去杯中余滴的动作。李白素有“酒中仙”的外号,从这饮酒的动作、遣词的细节中便能看出他生性中的洒脱、豪爽。“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他们长吟的歌声散于风中,一同吹响那山林间的松涛之声。一曲终毕,仰望那漫漫星河,寥落的碎星点缀,夜已经深了,心中却满怀着畅意。最后一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以看到,诗人已醉,友人已乐,而他们皆忘了那俗世纷繁,一同沉沦于这美景美酒之中。此时的李白,初任待诏翰林,虽是受诏而来,备承圣恩,风光无限,但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却让李白十分的失落。圣上并无重任相委,而又有宵小之辈在背后恶意中伤。但坦荡、豪迈的李白并无意与其相争,在这饮酒吟歌之间,在这醉醒无分之间,诗人早已将那争斗与巧诈忘却,只剩这良辰乐事留于心怀。

此诗为一首田园诗,但却不像陶潜诗那般恬静。虽整首诗全用赋体——叙述体,但处处遣词都显现出了诗人李白不拘一格的性情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孟佳)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鉴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壶酒,一个人,一明月,一孤影。好似台上一出戏,眉目之间便道尽了悲欢离合。手持一壶梨花白,独自徘徊这繁花碎影之间,举杯邀请那明月共饮,低头才发现携着影子成了三人同欢。李白总是能从那简单的景色之中,提炼出令人心神向往的梦境。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间,让你分不清现实与梦幻,但亦心甘情愿沉沦。李白在抬头低头之间,将孤独化为了不孤。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李白赋予月亮与影子生命,将其人格化,其充分的想象力,让人不由心生赞叹。“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可是现实终是残酷的,那明月怎会与我一同痛饮呢?那影子也只不过是追随着我的身体罢了。字句之间,又回到现实,孤独之感又悄然出现。“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暂时与这明月与孤影做伴吧,行乐就应将这美好的春光紧紧抓住。我高声歌唱,那朗朗皓月悠悠徘徊。我肆意舞蹈,那幽幽孤影紧紧相随。任那孤单之感在歌舞之间悄然消散,我与这皓月孤影相伴,共饮美酒,同度春光。“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清醒的时候,我愿与明月孤影如好友般共寻欢乐。一杯接一杯,酒入肠。等沉醉在这佳酿中,我们便各自散去吧。又要剩下我独自一人。但是愿你我相约,忘却那些纷繁的伤情,在那缥缈璀璨的星河相见。

此时的李白,正是官场失意之时。心中一番热切的抱负,却败给了残酷的现实。黑暗的官场,无人能够理解自己心中的理想。这一种孤寂与郁愤,深深笼罩在李白的身上。这首诗,以一种独白的形式,诉说了李白从孤独到不孤,再由不孤到孤独,最后独剩自己,但是却与明月孤影相约银河的复杂情景,也表达了诗人起伏不定的心境。独自一人饮酒,但却邀得明月孤影相伴,这样别致浪漫的情怀,除了李白,试问世间能有几人能够拥有?在这番困境中,李白性情中的放浪形骸、狂荡不羁仍是显露无遗。(孟佳)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春”通常是语意双关的:一是实指春天之时,另一则是男女情爱之代表。而本诗《春思》中的“春”,便就蕴含了这两重含义。这首诗描绘了思妇对远在燕塞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并巧妙地描写思妇斥责春风之态,生动勾勒出一位深闺中万分思念丈夫归来的妇人形象。

首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描绘了一番春景。燕地的春草才娇嫩如同碧玉般的细丝,而秦地的桑叶却已浓绿茂盛得压弯了枝干。燕地离妇人远在千里,其景色当是妇人脑海中的虚构,是远景,也是虚景。而秦地的景色则是妇人眼前所看到的,是近景,也是实景。这两句诗,不仅是远近景的结合,亦是虚实景的对比。不仅如此,首句还可视为“兴”,即以物起情,借物抒情。一方面,妇人想象丈夫在燕地看见了春草已碧,必定万分想要归家。见春草而思归,此典故出于《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处巧妙地化用了此典故,恰如其分,不着痕迹。另一方面,妇人自己在秦地看见桑叶已绿,十分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此时的心心相印,却是更添了几分哀愁。这不仅发挥了一般兴句烘托气氛的作用,更是选取了巧妙的角度,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却亦是理所应当。而且在此句中,诗人还运用了谐音双关,“丝”谐“思”,“枝”谐“知”,更加是为诗句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增添了几分色彩,也暗暗透出一种深闺少妇的含蓄之美。细品之下,妙不可言。“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夫君你怀想着归家的时候,妾身我早已因思念而肝肠寸断了。丈夫念着归家,理应是高兴之事,却是妇人断肠之时。看似文理不通之处,却更加突出了妇人的思念之情是怎样的浓烈:你想我一分时,我却已思你入骨。“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春风呵春风,我与你素不相识,你是为了何事闯入我的罗帏之中呢?诗人模仿深闺妇人埋怨娇嗔的语气,形象生动,切合主人翁的身份。撩人的春风,却打动不了妇人坚守等待丈夫的心。而妇人对春风的斥责与质问,也恰恰突出表现了其对丈夫坚贞不二的情意。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感情温婉,情景交融,极富乐府民歌特色。陆时雍《唐诗镜》云:“尝谓大雅之道有三:淡、简、温。每读太白诗,深觉得此致。”是真能体个中三昧。(孟佳)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鉴赏】如果有谁要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所有诗作的特点,那么我就要说,你错了!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都有过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而不是一开始就老成似老杜。老杜呢,他也曾经和李白一样,二十几岁时曾度过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在那样潇洒的日子里,我们的诗圣杜甫,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无边的青春活力与朝气。这不,谁人不知这首《望岳》,谁人不能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呢!

如果您没有去过五岳之首“泰山”,请不要觉得遗憾,请轻轻闭上您的双眼,随着我们诗人的缓缓低吟,挥动您想象的翅膀,去神游一回吧!那绝对会是令您终生难忘的经历。

当巍峨的、神奇秀丽的泰山蓦地映入您的眼帘时,如果有人问您,泰山究竟有多高呢?“齐鲁青未了”,我们的诗人这样描述。说到您的心坎里了吧?可不,在古齐、鲁两大国的境外,我们还能清晰地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呢!

这是远望,还是近观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似乎特别钟爱巍峨的泰山。看,阳光就让它有了十足的动感!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阳面和阴面。一个“割”字,不仅恰切,而且极有韵味,写足了造化之功、山势之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请睁大了您的双眼吧,细细望去,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是不是让您的心神也随之荡漾了呢!那投林还巢的鸟儿,可给您的双目带来了不适?

还是且闭了眼,深呼吸一口纯净的泰山空气吧!最妙的莫过于诗人情感的抒写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处,因为在那里,万千山峰将尽在脚下,尽收眼中。那是一份怎样的豪情呵!您是否也感觉到了胸中豪情的涌动呢?

登山如此,做事如此,为人更应如此!置身于更为宽广的世界,有更为宽广的心胸与眼光,“一览众山小”之际,我们会收获更多!(刘琴)赠卫八处士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鉴赏】身逢战乱,面对仍然动荡不安的局势,友人相见,恍如梦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一开始,诗人就陷入了一种深沉的悲哀情绪中了。参与商是中国古代的星宿名,按照当今天文学的星座划分,参星是现在的猎户座,商星是天蝎座。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时,另一个则下沉,永不相见。经历了几年辗转流离的生活,今日能以一身之完与卫八处士相见,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悲喜交集的情绪溢于笔端。“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早已被战乱推得遥远的和平宁静的生活重新回到眼前,两位老友眼含热泪,共话别肠。

久别重逢,首先关注到的自然是彼此的容颜早已不再如往昔。诗人不禁深深叹息,是啊!人生在世,年轻少壮的岁月能有几时呢?也许就是三两年的流离辗转,彼此双鬓便早已被斑白的华发爬满。此时,我们在这里聚首,话起彼此或牵挂或认识的邻里友人,从对方口中得到的,却是多半已与尘世永隔的消息,这怎能不让我们的内心难受万分呢?

其实,相别既久,此番相见,已是极为不易。二十年的岁月过去了,有谁能想到在这一刻,我们可以在这里安然会面呢?昔日我们分别之际,朋友你还没有成婚,现在膝下儿女早已成行。看他们是那样彬彬有礼,亲切大方中不失其父亲的风范呢!他们没有把我这个老者当作陌生人,而是热心地询问着路上的情况。这一幕,不禁让我这个早已习惯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悲酸生活的老人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啊!

被这番温馨氛围包围的诗人正要回答小儿女们的提问时,友人却催促他们赶快去准备酒饭。这就绕过了一段艰辛痛苦的回忆,让整首诗作只呈现出一种和乐美好的意境了。看,似乎就是顷刻之际,两位老友面前已摆上了香喷喷的晚餐。酒是刚刚张罗的佳酿,菜是冒雨采摘的新鲜春韭,饭则是散发出阵阵香味的黄粱。如此难得的会面机会,又怎舍得不拚却一醉呢!“一举累十觞”呵!

但在把酒言欢之际,诗人那善感的心灵又陷入了一种新的感慨中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昔年之别,今日有幸在辗转中聚首,可今日欢会,后会何期呢!两位老人不再作任何痴想,举杯,一切尽在不言中。(刘琴)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鉴赏】诗人杜甫以满含深情的笔墨,创造了一位绝代佳人的美好形象。“绝代有佳人,幽居在深谷。”诗人没有具体描绘佳人美貌,但仅“绝代”二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是秀发如瀑、明眸善睐吧!是一顾倾城、再盼倾国吧!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吧!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吧!抑或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吧!……不,这些诗人都没有指实,就是“绝代”,是无与伦比的一种美貌与气质。而这样的一位佳人,却“幽居在山谷”,独自一人,与自然为伴,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一位绝代佳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不为人所知的身世秘密呢?

佳人开始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了。她说自己本出身于“良家”,因身逢战乱,兄弟均遭杀戮,尸骨难收。世态炎凉,因家庭的不幸,丈夫也移情别恋:“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佳人不禁暗自感叹:“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是啊,也许“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所谓树倒猢狲散,娘家既已败落,夫婿转变面孔,另眼相待,也就似乎在所谓的“世情”之中了。

带着这种家庭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佳人没有继续在丈夫的屋檐下忍气咀嚼冷暖,她有她自己的坚持!柔弱的佳人作出了最惊人的选择:“幽居在山谷”!即便这种“零落依草木”的日子孤苦异常,她依然无怨无悔!“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生活自然是清苦的,有时则难免要靠变卖首饰度日。所居也甚为简陋,不得不时时补缀以抗风雨的侵袭。但我们的主人公内心是安宁的!她坦言:“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的高洁品格,正如同这山间清冽的泉水,容不得世外之人、之物有丝毫玷污!“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采摘美丽的花朵,手捧苍翠的柏枝。天寒日暮,翠袖嫌薄,但我们美丽的主人公仍有一份爱美和要好的心情,独倚修竹,向深山幽谷展示她的内秀与外美。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了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之姿,画外有意,象外有情。诗的最后这两句,最为后人激赏: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用“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富含意蕴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绘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刘琴)梦李白二首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鉴赏】这两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杜甫听闻李白被定罪长流夜郎,却又因所处之地十分偏僻,消息闭塞,不曾知道李白后遇赦放还,心中依然十分挂念担忧,甚至梦中仍为其忧虑,后遂写成这两首诗歌,以表情怀与感叹。

清人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中称此诗为“一头两脚体”的结构,即诗歌中以一个开头,却分开两段为脚,“两脚”虽在顺序上有前后之分,但是在结构上却是大致相同的。《梦李白》中的两首诗,均可将前四句视为描写梦前之事,中间六句视为描写梦中之境,而最后六句则是视为描写梦后之思。

梦前之事。其一中杜甫这样写道:死别让人觉得痛不欲生,而生离更是常常让人觉得悲痛。江南山泽是瘴疠流行的地方,我被贬谪的朋友,你为何没有消息?而在其二中,杜甫则说道:那天上的浮云每日都到处飘行,而同是漂泊的游子你怎么久久没有到来?我几个夜晚都频频梦见你,这样情深义重足以见证你对我的情意。死别不过一瞬,而生离却是长长久久的担忧与悲痛。故人屡入梦,与后句“故人入我梦”相照应,诗人推己及人,构造出一种悲怆气氛。

梦中之境。其一诉说故人入我梦中,明白我对你长久的想念,可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那遥远的路途真让人难以估量生死,魂魄是从西南的青枫林而来,又由关山的黑地而返。“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生,愿你安康,但死,亦想你来见我一面。将李白与屈原相联,不仅突出了李白的悲剧色彩,亦赞叹了李白与屈原一样高洁的品行与性情。而在其二的梦境中,却是真切梦见好友李白往日的言行。第一句细写神态,第二句描述言语,第三句则描写了动作。李白枯槁惨淡之状,跃然纸上,如现眼前。“江湖”一词又照应了其一中的“水深波浪阔”,这如深海般的政途,波澜迭起,困难重重。想及自身,诗人又如何不有惺惺相惜之情呢?

梦后之思。其一多为好友李白遭遇感叹与担忧。“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路途困顿颇多,你千万要保护好自己,莫跌落蛟龙的口中。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深切的殷忧。而在其二中更是结合了自身同是被贬的命途,为自己与好友的命运嗟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人心中的愤慨与不平,几近满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纵使身后名垂千古,可在生平遭受的困苦与磨难,让人如何不叹息?杜甫与李白不仅因诗书才华而相知,相似的宦途也让杜甫为被贬的好友李白感到悲痛,愈加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更是忧惧不平。(孟佳)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鉴赏】此诗是诗人王维赠与友人綦毋潜的,由诗名我们便可以得知綦毋潜当时应是落榜后准备返回家乡,此诗便是王维为了劝慰落第友人而写。本诗既有叙事,又有写景,更有抒情之句,语言十分质朴真实,令人充分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希望与劝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东山客”由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得来,而在此诗中,则泛指那些隐居的贤士。“采薇”的典故是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所以后世人们常用采薇指代隐居生活。在这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就没有隐者的存在了,那些贤才纷纷出来为国效力。像谢安那样的隐士们,也不再效仿伯夷、叔齐去采薇了。“尽来归”一词,彰显了天下举子在盛世热切投身于科举想一展学识的热情。“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一作“君门”,指金马门,是汉代时一宫门名,是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困于陈蔡,曾对子贡说:“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是指孔子叹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施行,半途受到阻碍。綦毋潜你一朝落第未得君王召见,但谁能说你的政见不是正道呢?这是王维对友人落榜的安慰。“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王维感叹友人将在江淮处度过寒食节,等到了东京洛阳时又该缝制春衣。现在在长安城外设酒送别,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又将分离。诗句中描写了时间与地点的转移,细节之处透露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切之心与深厚情谊。“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行当”指将要,“棹”指代船,“未几”意为不久。友人将要乘着小船归去,不久便能够叩开自家的柴门。远山的树木遮蔽了你的身影,孤城在落日余晖中显得十分美幻。诗人设想友人回乡的轻快,描述路途上的美景,意在安慰友人,并鼓励友人不要因此次的落榜而失落。“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适”表示偶然,而“知音稀”语出《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王维认为友人的落第只是偶然的事情,并希望友人不要认为知音稀少而怨天尤人,激励友人继续努力。

这首送行诗不像普遍送行之诗充满哀愁,而是充盈着昂扬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人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于细节处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亲切的关怀和鼓励,更蕴含了诗人殷殷的慰勉之情。(孟佳)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我们却读不出送别的时间,也找不到送别的地点。这样模糊的送别背景图,似乎正宜读者去飞腾自己的想象:或许是在喧嚣的闹市间,衬托出的是对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或许是阳春三月,折柳赠别,更多的是一份惜别的依恋;又或许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在波光粼粼的水边,流水亦绾结着离人的不尽情思;甚或是在萧瑟的寒风中,送别的主题更渗进了一份莫名的凄怨、哀伤与苍凉。

虽然送别的背景是如此朦胧,送别的主体却是异常的清晰,我们分明看到:疾疾的马蹄扬起高高的尘土,那是闻讯赶来的诗人生怕错过与友人的话别而快马加鞭;殷勤把盏处,肺腑私语时,长揖相别际,潇洒中有留恋,留恋处亦潇洒。“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开篇即写“劝君更进一杯酒”,写饮酒饯别,点明主题。诗人驰马赶来,似有万千话语欲与友人叙说,但当下最关心的莫过于友人的居处去所,故首先发问:“君何所之?”如果得悉友人的去所,即便有万千阻隔,也还有再见的可能。这句直白、质朴的诗句,将不尽的牵挂揉进其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由诗人转叙了友人的回答,“不得意”三字,写尽了悲酸。古来多少士人,都在儒与道之间苦苦寻觅一条中和之路。人生在世,或许是七十古来稀,甚或更短,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找不到一条真正想要走的路,很多人即在仕与隐的选择中痛苦地煎熬。如果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抒写的还是一种理想,“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则叙写了既定的现实,同样的潇洒出尘。

诗人终于松手了,终于不再苦苦追问了,让友人的离去不带一丝尘杂。诗人说,尘世的繁杂与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而隐居的闲适则一如山中的白云无有尽时。纷扰的尘世已羁绊了友人太多时日,如今归隐了,友人自可享受隐居生活的自由自在,闲看花开花落,坐望云起云收。

如果说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把送别的主题赋予了少年气,这首《送别》诗,则将一份潇洒出尘的“仙气”赋予了送别。(刘琴)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鉴赏】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其大多数作品都是山水田园诗歌。王维常运用五律和五绝的诗歌形式,诗歌篇幅短小,且均用词优美、语言精致。不仅描绘出幽静淡远的自然景色,也吐露出自己闲逸恬适的生活情趣与隐于山水间的真挚追求。此首五言古诗《青溪》亦是这种风格。此诗又名《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开头四句“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是对青溪的一个总的介绍。“言”字在此为发音词,没有实际意义。“趣途”,指走过的路途。意思是:进入黄花川游玩,每次我都会追逐那清澈的青溪水。溪水随着山势千曲万折,而经过的路途却不过百里。一词“每逐”,暗暗透露出作者曾多次游赏青溪,也表现出诗人对青溪景色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接下来的这四句,诗人运用“移步换形”的手法,描绘了青溪各异的景色。溪水在山间的乱石中穿行,发出喧哗的声响,而流经幽静的松林深处时,水影山色却显得十分静谧。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荡漾,而芦苇的翠影倒映在澄澄的碧水之上。“喧”字凸显出溪水声响的灵动,让人如闻其声;而后对照一“静”字,又描绘了一幅松林深处的幽谧之景。一个“泛”字,描写了菱荇随溪水波动而荡漾的样子,摇曳生姿;而后对照“映”字,却又是描绘了水面清澈,芦苇倒影如画的美景。这一前一后,皆是一动一静,且以动衬静,让人如临其境,极富有意境之美。诗人运用动静相衬,以青溪的四种景态,让读者感受到小小青溪变幻多端的美景,既体会到青溪动态处的勃勃生机,又品味到了青溪静态处的幽静安谧。

最后四句“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写出了诗人对青溪喜爱的原因与对青溪美景的感慨。我的心境一向是悠闲安逸,那清澈的青溪也是这般的淡泊。就请让我留在这溪边的盘石之上吧,我愿意在此每日垂钓来度过我的余生。青溪的清澈与淡泊,恰恰是诗人清淡的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一条并不知名的小小青溪,却彰显了王维心中的那份恬淡和闲逸。如同在万物中恰寻得自己心中的影子,这叫王维如何不对青溪心生喜爱?末句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了自己归隐青溪的意向,也表明了诗人在仕途失意后意欲归隐山林的淡泊心境。

王维素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名,这首五言古诗,行文流畅,字句精美,感情亦是真挚。而一动一静的完美对照,更是令此诗更上一层楼。(孟佳)渭川田家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鉴赏】这是一幅恬静、美妙的田家晚归图。金色的落日余晖洒满村落,茫茫的暮色即将临近,这是一个祥和、忙碌的时刻。看:牛羊开始成群地走向村子,慢慢没入长长的小巷。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倚着拐杖,于柴门外翘首期盼,他在静静地等待放牧归来的孩子的可爱身影。可以想象,经过一天的放牧生活,孩子也正兴奋地向家的方向奔走。在那里,有慈爱的爷爷为他准备了无尽的关爱!田野里,青青的麦丛中野鸡正卖力地鸣叫,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配偶;桑林里桑叶的日渐稀少换来了满眼的金色或银色,蚕儿们已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个美丽而温暖的小“家”。农夫们三三两两地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偶尔在田间小道相遇,便亲切地絮絮小语,似有说不完的话儿与人分享。

对这样和谐、美妙的图景来说,诗人不是“此中人”的身份,他只是羡煞这种生活的旁观者。诗人在仕途中几历沉浮,偶然经过这一村隅,他看到的是一切皆有所归的情景,联想到自己的彷徨无依,不由感慨地微微低吟:“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闲适安逸。但诗人略去了其间的辛酸与苦涩,选取备具清新气息的田园生活一隅,用这里的温馨恬适与官场的欺诈险恶对比,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志意。《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篇什,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王维借诗言志,将他所有的心绪都倾注在对《式微》的吟唱中了。

从“斜阳照墟落”的景物描摹,到“怅然吟式微”的情感抒发,诗人用一个“归”字统领主题,一切皆有所归,唯自己孤单无依。但诗人也在苦苦寻觅,他在《式微》的诗句中找寻精神的皈依。(刘琴)西施咏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鉴赏】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在这盛唐时期,繁华的盛世下却掩饰着各式各样严峻的政治危机。朝廷大权沦丧于奸诈小人之手,纨绔子弟凭借裙带关系飞黄腾达,而真正的才俊却无人赏识,只得空叹满腹经纶无以报国。在这一世事风气下,诗人借着美人西施的故事,对其见闻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具有“沉鱼”之貌的美人西施,被越王勾践献与吴王夫差,成功离间了吴王与其大将伍子胥的关系,帮助越国更加顺利地灭了吴国。

首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作者对世事规律的一个总结,即艳丽的容貌是天下间都会器重的事物,所以绝美的西施绝对不会久处于低微之位。世人皆爱美貌之色,这是王维对当局者只重美貌,不重才德的嘲讽。而“天下重”,亦表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已令人失望。“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越溪畔的一位浣纱女,不过转瞬之间,已成为吴王宫中的高贵宠妃。这诗句明写貌美女子一朝民女一朝妃,但其实却是暗喻权臣的起落不过是由君王自身喜好决定的,却与其才德了无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其尖锐而深刻的讽刺之意。“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后八句则描绘了西施得宠后的娇纵。贫贱的时候又与众女有什么区别呢?显贵了才发现其丽质天下稀有。有多少宫婢为她涂脂抹粉,从来不需要自己穿着罗衣。君王越宠爱她越是娇纵,君王的喜爱甚至模糊了她的是非。昔日一起浣纱的同伴,现在连同车来去都不可以了。贫贱时本安于生活,可一旦显贵却愈发的娇贵,人世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王维实则借此针砭那些一时得宠便自骄自傲甚至凭借圣宠便是非不分的权臣。“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持谢”意为奉劝,“安可希”指怎可希望别人的赏识。而“效颦”则是源于典故东施效颦。诗句表面的意思是奉劝那些邻家的女子,仅仅靠着东施效颦怎么能够得到别人的赏识呢?而在深层,王维真正奉劝的却是现世人,特别是想入仕的士子,不要像那些得宠的权臣那般,恃宠而骄,甚至“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在这重“色”之世,王维十分不满那些以色事人、恃宠而骄的得幸者,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上潜藏的危机,也为那些怀才不遇的志士感到不平,并劝诫其千万不要为了得到赏识而东施效颦,故作姿态。本诗虽明写美人西施,实则批判了当时堕落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对作祟小人的讥讽与不满。(孟佳)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鉴赏】这是一首赠友人诗。张五,名子容,是孟浩然的好友,二人同隐鹿门山。“秋登”表明诗人秋日登高,遥想好友。

一、二句是由晋时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中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变化而来。“自怡悦”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亦表明诗人登高眺望的原因之一,即自娱自乐,享受美景。而三、四句则表明了另一层原因,“登高”缘起于“相望”,为了眺望好友隐归的远山。登上那藏匿于片片白云之间的北山,我这隐者怡然自得地享受着令人愉悦的美景。我登及高处,是为了与你隐归的高山遥遥对望,而我这颗想念的心,随着大雁纷飞寂灭了。为了相望而登高,而登高了却无法相望,也只得将这心托付于眼前远行的大雁。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充盈于心,寄托于景,情景相融,十分恰当。“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暮色为哀景,于是诗人心头亦泛起淡淡的忧伤。而那清淡的秋色又令人兴趣盎然,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云:“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悲喜交加,亦有以前哀景衬托后乐意。“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此四句是诗人站在山上由下而上所看见的各色景致。暮色下归家的农人,行过了沙滩在渡头安然歇息;天边茂盛的树木好似荠菜一般,而江畔的悠悠小船好似夜色未及时的小小弯月。这四句是本首诗的精华所在。山下的静谧村落是人文景观,而远望所见天色树影是自然景观,近景远景相结合,令人领略到秋日登高远眺所见的怡然景色。诗人在景色描写之间,笔触自然,用词朴素,却构造出一种平淡悠然、高深幽远的氛围。

尾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则表明了诗人想要与友人重阳一同聚首的愿望,寄托了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孟佳)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鉴赏】这首诗写夏夜池边水亭乘凉兼怀友人,写出了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夏日纳凉,本是人间细琐之事,但作者于细微处见深情,诚如《唐诗镜》评孟诗云:“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自然入笔,《王孟诗评》说:“起处似陶,清景幽情,洒洒楮墨间。”日落西山,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月影在池水中荡漾。“忽”、“渐”二字极妙,日落月起,一快一慢,表现出作者厌恶日晒而欢喜凉爽即来的心理。“池”字暗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俗语,给人以无限期待。“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这一系列动作自然闲适,体现了作者的隐士之情和隐者风范。一“凉”字、一“敞”字,流露出作者身心为之大放的情境。而语序的有意颠倒,亦起到了一种更加奇妙的艺术效果。“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是被历代推崇的写景佳句。晚风徐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入体入心;夜阑人静,露滴翠竹之声清晰可闻。“送”字是拟人化手法,也写出了晚风的可亲。“清响”二字更显夏夜之宁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和。这两句,前写嗅觉,后写听觉,却触动赏诗者的五官四肢,宛若亲身处在这夏日的凉爽之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陈继儒的话评说这两句:“风入松而发响,月穿水而露痕,《兰山》、《南亭》二诗深静,真可水月齐辉,松风比籁。”“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在这恬静适意的夏夜,没有知己畅谈,那么就弹琴聊以自遣吧。可是又想到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于是更加怀念故人。诗人由夜间南亭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从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诗至此处方才点题,表露心迹。“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诗人是多么希望能在此夜此境与朋友清谈,共度良宵。可斯人不来,诗人只能带这份惆怅与思念进入梦乡,期望在梦中相会。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余韵悠长。

全诗感情细腻,文字行如流水,淡而有味,是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诵读起来,也有一种音乐之美。(吴中胜)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鉴赏】诗人孟浩然与友人丁大相约同宿于僧人业师的僧房,但好友丁大却久候不至。孟浩然则将等待友人之时所见的景色变化、心境如何作成此诗。

全诗前六句为写景,从天色渐瞑、夕阳西下直写至夜色渐浓、皓月直升。“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首句描写的是暮色之景。夕阳在西边的山岭缓缓落下,千山万壑刹那间忽已昏暗静谧。“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此句描绘的是夜色降至的美妙景色。皓然月色照拂在浩浩松林之上,越发为这夜色添了几分凉意;风声泉水声相互共鸣,愈加清晰灵动,十分悦耳。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风泉而感山幽,山水清音,悠然自远。《唐贤三昧集笺注》赞曰:“使人生尘外之想,幽绝。”诚然。“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则是在描写自然景色背景下的人文景色。山中的砍柴人已经差不多都归家去了,而在暮霭之中,归巢的鸟儿也已经安定。这两句写诗人所见到的归人与归鸟,而在这一过程中,亦说明了诗人等待好友的时间不短,已然有一段时间了。

前六句写景既佳,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炼字亦极巧妙。“度”字写出了夕阳西下的过程,使画面具有动态感。“倏”字原意为忽然,用在此处,则表现了暝色悄然将至,在那不知不觉之间。《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挺评论曰:“‘生’、‘满’二字静中含动,‘尽’、‘定’二字动中得静,禅语妙思。伯敬谓‘尽’字不如用‘稀’字,那知‘尽’字得暮宿真境。”

末句“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点题。好友丁大约好今晚来这寺庙与我同眠,我在这布满藤萝的小径弹奏着古琴等待他的到来。“子”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此处代指好友丁大。以“孤”字来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更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藤萝总是一簇簇一丛丛生长,枝蔓交错,而诗人却是独自一人在等待好友,用“萝”字来修饰小径,更反衬了诗人的孤独。这两句清晰地勾勒出诗人独自伫立小径,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来的形象,十分生动,跃然纸上。

这首候友之诗,清幽静谧的景色却充满了动感,用词含蓄却饱含韵味,“不做作清态,正是天真烂漫”(张谦宜《茧斋诗谈》)。(孟佳)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鉴赏】此诗为赏月兼怀友人之作。其主题为“玩月”,所以诗歌前六句皆与月色相关。而后四句,即是诗人怀想友人崔少府的感慨。王昌龄不以古体诗见长,而这首古体诗却写得恬淡悠远,亦令人心生怡然之意。

首句“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诗人高卧南斋,推开帷幕,见银月初露。“高卧”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而一“初”字,描绘出了明月初上,月色微盈的美妙景象。

而后皓月渐升,“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月亮的清辉缓缓流泻在水面与树梢,那微微的波光悠悠荡漾入窗内。“澹”原意为水流缓缓流淌,而用在此处,则将月色的动感之美展露无遗,亦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月光的存在。“演漾”,意为水波荡漾,亦令人觉其有蔓延之感。月色如流水,似微风,静中含动,十分生动。“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此处诗人宕开一笔,由赏月转到对月的思考上来。诗人感叹:在那时光的流逝中,月亮几盈几虚,澄澄的月光千年不变,唯变的是那古今不同的世事。月虽有阴晴圆缺,但那温润的月光,却是千年如一的。而人世无常,这般若世间,我们如同一粒微小的沙子,眨眼间便消逝于那时光的长河之中。“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美人”在此是指诗人的好友崔少府。“越吟”源于楚国庄舄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里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好友崔少府在越中苦吟诗篇。“兰杜”则指兰花与杜若,皆是香草,一如屈原之离骚,常用来指代品质高洁的人。友人崔少府想必是伫立在清江河畔,在这月色皎洁的夜晚,苦苦吟唱着思乡之曲。千里之遥如何共同相聚,而你高洁的品性却随着微风远远而来。这最后两句,诗人怀想自己远在千里外的好友崔少府,表露出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且赞扬了好友恰如兰杜的文章品德。

诗人从月色入手,遥想远在天涯而共赏同一轮皎月的好友崔少府,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曼妙的月景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相互交融,令人深受感染。(孟佳)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鉴赏】入山寻隐者而不遇,这本该是件令人失望惆怅的事情。而本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诗人虽未能够遇见隐士,却另辟蹊径,将隐士的生活、山中的妙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表现了诗人的幽情雅趣与旷达情怀。“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茅茨”即茅屋。“绝顶”、“直上”突出了茅屋所处之地的险峻和寻找它的艰难,也点明了隐士远离俗世的归隐之心和诗人不辞辛劳的探访之心。“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写诗人寻隐者不遇。轻叩柴门没有书童仆人回应,窥看屋内也只见案几,杳无人踪。那么隐士去哪儿了呢?“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巾”字此处名词作动词,用巾覆盖,即可引申为驾着柴车。

诗人猜想,隐士莫非是驾着柴车外出了,抑或是去秋水碧潭处垂钓了?“巾柴车”、“钓秋水”,都是些闲适脱俗的生活,突出了隐士的超凡与怡然。诗人不辞辛苦地入深林、登高山,却错失了与隐士相遇,心中的失落不言而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黾勉”指殷勤、尽力,“仰止”指仰慕、仰望。时机不对未能够与隐士相见,空负了这一片仰慕之心。

虽然未能够见到隐士,诗人却不是失望而归。“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在那微微新雨之中,翠绿草色惹人心旷神怡;伴着习习晚风,漫漫松涛声从窗外送入耳畔。“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这优美宁静的自然之境,瞬间让诗人遗忘了未能与隐士相见的失望之情。“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及兹”意为到此,“契”即指惬意、惬合,而“之子”意为这个人,指诗人所探访的隐士。这幽静的绝美景色让我感到十分的惬意,身心和耳目都得到了荡涤。虽然我没能够与主人家相遇交流,但是我也领悟到了颇多的道理。兴尽之后便可以下山了,何必执意要等到那位隐士呢?“兴尽”一词,典出《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其中那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让人不由得感叹一句:好一派洒脱不羁的风流品性。

诗人拜访西山隐士,虽不遇,但在山水之间,诗人的心境却得到了升华。身未遇隐者,心却生隐意,表达了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孟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